深化改革心得体会(显)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显)(精选9篇)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显) 篇1

中南小学 罗毅显

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认为在工作中,要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立足本职工作和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深感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教师是播种文明的使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是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二、教育关系学生的未来,系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对待学生有耐心,特别对于问题生,要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予改过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教师要有作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

三、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毕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显) 篇2

一、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主要区别在哪里?计划经济是如何运作的,80后的年轻人没有切身的体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指出:“所谓中央计划经济,实际上是政府在为企业的生产和流通作决策。因为政府拥有大多数工业企业的资产并直接指挥和管理这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政府是企业的老板,政府的官员在告诉企业的工人如何干好他们的工作。总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对社会资源拥有的所有权,强行处理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60岁以上的人, 特别是那些在国有企业工作过、或接触过企业工作的同志,对萨翁的上述描述会有切身的体会。正如这位教授所言,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社会资源的所有者、占有者和支配者。就是说,社会资源的配置主要靠政府进行,企业仅仅是政府的附庸和下属机构。企业的生产计划、生产品种和数量,由国家(计委、经委)制定;企业的产品销售由政府(商业部)统购统销; 产品的价格由政府(物价委员会)制定;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由政府(物质部)提供;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由政府(劳动部) 统一分配;企业的领导由政府(组织部、人事部)指派。所以,人们说,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型国营工厂,国务院总理就是这座工厂的厂长。

而在西方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里,社会资源主要是由市场配置的。首先表现在,中央政府里管理经济工作的机构很少(一般为10个左右),而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仅管理机械工业一个行业的中央工业部就有8个之多(整个国务院内有100多个部、委和直属局,其中管理经济工作的部门不下七八十个)。在市场经济国家里,社会基层经济实体(企业)与政府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两者没有人、财、物的直接联系。政府监管企业主要靠法律、法规、制度,从宏观层面上进行管理,而不是从具体项目的审批、投资拨款、派人分物,直接参与和插手企业的具体业务。当然,经济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市场经济决不是自由经济。在他们那里,除国家公布的法律、法规外,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有一强有力的桥梁———社会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社会各种民间专业机构。在政府的鼓励、支持和监督下,通过委托、授权或购买等市场行为,充分发挥这些中介组织的专业职能,严格地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确保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相比之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及政府机构的精简和改革,我国也先后建立了不少中介组织,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人们的观念和自身的原因,我国的中介组织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正如《决定》所讲的那样,“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我们既然决定并坚持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应该不折不扣地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就应该坚决地转变政府职能,放手让市场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体。应该说,经过35年的不断探索,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被打破,在理论界,那种所谓“有计划、按比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神话已经没有多少市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从整体上说,社会资源的配置很大程度上已经从政府手里转移到了市场。

为什么要提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上起决定性作用呢?这是因为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有“市场”才有交易,利用市场进行公平交易可以避免多计划经济的弊端和缺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官员腐败现象。我们现在的市场体制绝不是“过度” 市场化,而是远没有健全,社会上不时地出现一些与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的做法和行为,体现了政府、社会和经济实体还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东西割舍不去,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在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理论来想问题,提措施,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现在中央明确提出,要让市场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体, 这将会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专家在诠释三中全会公报时指出,中央的决定,宣布了我国从以往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拉动,这是不可持续的,而只有市场主导才是可持续的。现在,《决定》提出要将过去一直主张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提升到“主体”地位,应该说,这是一种质的变化,要实现这一转变,真正实现让市场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事项要改,还有不少人的观念需要转变,还有很多观点需要澄清,而绝不是像某些人担忧的那样,中国经济要避免“过分”市场化,更要“防止资本主义市场化的思潮干挠我们的经济改革大业”。

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国家经济工作的主宰。政府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国家设立庞大的政府官僚机构,为的是分钱、分物、分人。总之,国家一切经济活动基本上由政府包办。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原来的一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不灵了,原来的老路再也行不通了。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到底需要干什么?政府在国家的经济工作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的实践里,实际上是党和政府在不断地探索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在不断进行机构调整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从1982年到2008年的26年的时间里,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就是要精简政府机构,压缩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数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应该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探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政府结构和所担负的职能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说,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释放出来的改革红利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同。但是,进入21世纪后,自从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方针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日益突出。人们都在思考,今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出路何在?政府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要扮演什么角色?在认真研究了三中全会的文件之后,我们可以说初步找到了答案。

《决定》在第四部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中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为我国今后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究竟要建成什么样的政府既指明了方向,又明确了政府改革的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线图。

《决定》第一次提出了“政府治理”的提法。以往在官方的文件中,一般都提政府管理。管理与治理一字之差,却意义深刻。 笔者理解,讲管理,就意味着只是政府一家的事,即不管放权也好,集中也好,总是在政府究竟是管多好或是管少好、或怎样管的问题上做文章;而讲治理,就意味着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来综合治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决定》明确指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就把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责任和任务讲得很清楚了,而且要完成这些任务,应该说是很艰巨的,对保证国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绝不是一些人所担心的那样,如果政府不管微观经济活动了,似乎就削弱了政府的权威,体现不了政府对国家经济工作的监控。正好相反,这样做,正是实现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重大改革举措。

改革既有红利,同时也有风险,还有阻力。从某一方面来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一次国务院召开的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所言:“改革是要触动一些单位和人的利益的, 但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是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利益了。为此,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这再一次证明了新一届政府坚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有专家指出,在西方一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他们的政府,特别是中央(联邦)政府的工作,主要是放在要加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 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基本上都引入竞争机制,主要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治理国家的经济活动。这样做就有可能做到既集中精力管住、管好该管的,又能够放弃那些没有必要管而又不一定管得好的事务,同时还能够做到让社会中介力量参与国家事务的治理,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当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但既然我们要搞市场经济,那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对我们也是适用的,在政府管理和指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在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比如说,《决定》中明确“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的提法,就是根据我们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同时又结合我们的实际,总结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而提出的。我认为,《决定》中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各自的职能定位,为我们今后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也找到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那就是必须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 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如对那些“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这里用“一律”两字; 在讲权利下放的时候,《决定》又一次用“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的提法。这些都表明了中央对今后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对此,我们必须好好学习中央文件的实质,认真领会其精神,吃透那些新提法、新表述、新要求的内涵,并在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三、企业和企业家是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

《决定》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和指导思想时指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那么,在今天的中国,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代表是什么?应该说是千千万万个活跃在中国大地上的各类企业。企业是社会微观经济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操作者和经营者。一句话,中国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他们都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经济地位和话语权的基石和原动力。海尔总裁被邀请到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为那里的师生讲述中国企业管理经验和做法。从此,在哈佛大学案例库增添了中国海尔管理案例。张瑞敏先生的精彩讲演和影响,让世界一流的企业管理理论的精英们,从此对中国式企业管理刮目相看。这难道不是中国人的骄傲!上世纪末,社会上流行一个说法,国际范围内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各国企业的竞争。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超级大国,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原因是世界上500强企业中数它最多。很多美国大型跨国公司的资产比世界上一些小国的总资产还大得多。如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拥有30多万名员工,业务横跨制造业(飞机发动机、火车头、大型电站设备,化工,照明设备,精密医疗设备(核磁共震)),现代服务(金融、咨询),传媒(广播、电视)等行业,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和工厂。该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曾一度被列为世界500强之首,它一年的销售额高达数千亿美元。有人指出,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一流经济大国,与美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企业家———从19世纪的洛克菲勒、杜邦、梅隆、卡内基、福特、摩根,到当代的韦尔奇(GE)、郭士纳(IBM)、李·亚可卡(克莱斯勒)、沃尔顿(沃尔玛)、高尔文(摩拖罗拉)、盖茨(微软)等有关。美国能在建国之后迅速实现工业化,并成为世界上一流的超级大国,与它拥有一大批具有上述素质的企业家、商人、银行家、工程师、熟练技术工人为先导,逐步形成一个最有竞争力的优秀社会群体这一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得出结论说,美国企业家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家是推动企业生产发展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保证企业这部大机器进行良好运转的心脏和发动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也讲过类似结论, 他说:“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发展靠企业家”。我们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什么出现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政府不得不实行计划供应(实行票证制度,即城市居民到商店购买生活日用品和副食品必须凭政府发放的票证,如粮票、油票、肉票、豆腐票、布票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地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家的功能不但没有受到鼓励,更没有很好地发挥,他们的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也可以说,在中国,国家经济的发动机没有充分发动,所以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原动力不足。计划经济从根本上否认价值规律,完全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造成严重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价格扭曲、资源浪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不到40年的时间,我国经济实力从世界100多位,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就连我们昔日的敌人也不得不对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动震惊。在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时,人们可以列举很多理由,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的企业的地位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企业家的作用开始显现。企业包括日益活跃的众多非共有制企业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原动力正逐渐恢复和提升。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我国民营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并在近十几年里迅猛发展,他们市场准入的条件放得越来越宽,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我们高兴地看到,《决定》对我国各类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定》明确提出,企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投资的主体。这样的提法,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赋予他们更加艰巨任务。《决定》说:“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 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这就是说,今后在企业入市问题上,政府将使用“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即政府首先安民告示:哪些项目是国家禁止扩的,哪些项目是政府限制投资的,哪些项目是国家鼓励的。除此之外,凡国家没有规定的限制的领域,企业(包括民营企业)都可以投资经营。同时,政府还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到境外投资或参与国际合作。 为方便企业入市,国家还大大简化工商注册制度,将原来的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先上车后买票”的办法。这不仅为投资人开办企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而且还减少了注资、验资手续,当然也节省了投资者的注册成本,使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来经营。《决定》还指出,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这既对我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提出了很高的希望,又向他们提出了十分迫切而现实的任务。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看清形势、乘胜而上、顺势而为。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3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了,这次大会主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关教育改革尤其引人关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又给我们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伟卓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伟卓来自淳朴而闭塞的嫩江县,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篇4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指南》的内容,我首先认真学习了《指南》的概念。《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从概念中能看出《指南》和《纲要》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同在于《指南》中不仅有教师参与,还有家长的参与,这说明教孩子不只是老师的事情,要需要家长一起配合。此外,“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更好的将“以幼儿为本”体现在《指南》中。

二、对实施《指南》的原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只有明确了《指南》的原则,才能更好的贯彻《指南》的精神。《指南》的原则为: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这三个原则都把都幼儿作为主体,在制定原则时更多的是考虑孩子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今后执行《指南》目标更加有目的性。其中原则说到: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这些告诉我们在教育幼儿时不仅要注重各领域之间的渗透,还要注重幼儿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和个体差异性,让幼儿在自身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这里也将“以幼儿为本”更好的体现在其中。

三、对《指南》中的五大领域的目标制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㈠《指南》中对五大领域的目标划分得更加细致。

与《纲要》相同的是《指南》也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不同在于《指南》将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如健康领域分为身心状况和动作发展,语言领域分为听与说、阅读和书写准备,社会领域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科学领域分为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艺术领域分为感受欣赏和表现与创造。这样划分目标让老师更加清楚,每一个教育领域的重点,在实际活动中能让教师明确活动的重点难点。

㈡《指南》中的年龄阶段目标更加的具体。

在《指南》中不仅有每个领域的总目标,而且还有年龄的阶段目标。《指南》将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分为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三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如:健康领域目标之一“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是总目标,阶段目标3~4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4~5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半小时左右,5~6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不少于半小时。这些阶段目标让老师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应达到的水平,从而更好的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如:科学领域目标之一“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是总目标,阶段目标为3~4岁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4~5岁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会用图画进行简单的记录。5~6岁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这些阶段目标为教师制定科学活动的目标提供了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特点选择适宜幼儿的科学活动的形式。因为这些阶段目标非常的具体,特别便于青年教师的实际操作。

㈢《指南》中有教育建议的体现。

与《纲要》相比,《指南》中每一条领域目标的后面还添加了教育建议。通过仔细的阅读、学习,我发现这些教育建议很好,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些目标的达成的策略,引导教师更好的去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如社会领域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教育建议为: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们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这些教育建议的每一条都有详细的分析,教给了老师一些具体的做法,对实际的教育工作很有帮助。再如:社会领域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这一目标看起来不太好操作,看到这一目标我的想法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表现自己,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与鼓励增进其自信心。而《指南》中这一条目标的教育建议是: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简单比较)。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们感受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感)。这些建议开阔了我的想法,给了我更多达成这一目标的策略和途径,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提出“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指明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没有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好的形势。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防和军队改革单列一部分,主要考虑是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后,可以更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习近平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凝聚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意志力量,坚定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决心意志。

提出“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指明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面临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紧迫性。习近平以宽广敏锐的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调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新的转折点上,各种战略力量加快分化组合,国际体系进入了加速演变和深刻调整的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推进军队改革,谋求军事优势地位的国际竞争加剧。这些年,我军改革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必须到中流击水,不改不行,改慢了也不行,畏首畏尾,犹豫彷徨只会错失良机。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和所面临的紧迫形势,对于我们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提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指明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指向和目标。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中国日益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国家安全和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适应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新趋势、适应国家由大向强发展新形势、适应军队使命任务拓展新要求,强调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主要是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没有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就没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长期以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指向和目标。

提出“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改革、以强军目标引领改革、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指明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拎起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纲,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指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党中央从全局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的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指明了军事创新的方向、任务、重点,明确了军事创新的实现路径和检验标准。关于军队建设和改革,至关重要的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要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准确把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指导原则。要牢牢把握能打仗、打胜仗这个聚焦点。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根本着力点。

提出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牵住牛鼻子”“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指明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点。习近平明确指出,国防和军队改革千头万绪,必须牵住牛鼻子。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保障。要下决心在重难点问题上进行突破。要把领导指挥体制作为重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重中之重。要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把军队搞得更加精干、编成更加科学。要重点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限期把老旧装备数量压下来,为新型作战力量腾笼换鸟。要深化军队政策制度改革,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是重头戏,还要把钱和物管好用好,提高军事经济效益。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更好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这些重要论述,抓住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我们在解决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求突破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

提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面临一个难得的机会窗口”“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指明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指出,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强军的责任历史地落在我们肩上,我们要挑起这副担子,必须敢于担当,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坚决推进军队各项改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要敢于啃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这些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应具备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

提出“要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和检验改革成效”,指明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根本的标准。习近平强调,军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军队建设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的根本的标准。强调战斗力标准,是有效履行我军根本职能的要求,也是提高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坚持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全军各项建设和工作之中,这是我们在工作指导上需要把握的一个带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要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和检验改革成效,使各项改革同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向和要求一致起来,提高改革筹划和实施的科学性。这些重要论述,鲜明体现了我军的根本职能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本质要求,对于用战斗力标准统一改革思想、凝聚改革共识,衡量改革得失、检验改革成效,保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效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提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指明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原则和方法。习近平指出,国防和军队改革是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要牢牢把握坚持改革正确方向这个根本,处理好借鉴地方和外军改革经验与保持我军特色优势的关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根本制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改革主攻方向放在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上,放在战斗力建设的薄弱环节上。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特点和规律,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提出“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一张蓝图干到底”,指明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关键。习近平指出,现在的关键,是要狠抓落实,把改革的蓝图变为现实。要注重做到五个到位:实施方案要抓到位,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出体制机制症结,拿出解决办法,重大改革方案制定要确保质量;实施行动要抓到位,掌握节奏和步骤,搞好统筹协调,使相关改革协同配套、整体推进。督促检查要抓到位,强化督促考核机制,实行项目责任制,分兵把守,守土有责,主动出击,贴身紧逼;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建立健全改革举措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宣传引导要抓到位,继续加大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引导,积极宣传改革新进展新成效。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抓住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关键。

提出“对改革工作实施坚强领导”“强化集中统一领导”,指明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工作实施统一坚强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加强改革工作领导的具体职责要求,从组织领导上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供了有力保证。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显) 篇6

(一) 政府重视, 行政推进, 科研引领。

一是开展高中教学质量分析研究。根据州教科所全体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 开展教学质量调研,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高中教师讲课照本宣科、高三复习教师手抬教辅资料, 自顾自地讲, 学生没有任何反映, 为此采取了聚焦课堂, 从课堂教学抓起的措施。

二是自编教学设计、学案和高三复习资料。根据德宏州学生实际情况, 州教科所中学教研员带领基层教师自编高三复习系列资料。要求教师必须按州教科所提供的标准结构编写教学设计, 每个教师每节课必须有教学设计, 没有设计不能进课堂进行教学。每节课必须有学案, 在课前将学案发到学生手中, 学生在学案指导下自学, 课堂上则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案中的学习内容。各县分管教育的县领导亲自督察、干预。

三是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州教科所制定集体备课记录表, 其中包含了备课时间、备课地点、参与者、主备者、讨论问题等以纸质或电子版上交教科所备案。集体备课讨论的问题细化到哪个节点提问、提什么问题, 杜绝大合唱式的提问及没有意义的提问。备案留给下一轮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参考, 根据学情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四是每年召开初、高中教学质量分析会。找差距, 纵横向比较, 与全省平均水平比, 与各州 (市) 比, 与州内各学校比。此外, 从小学到高中, 各学段每年还要举办课赛、学科研讨会、课改推进展示会。

五是经费保障。政府每年财政拨付教师培训经费就达100万元, 向教科所拨付专项经费约130万元 (其中, 30万元课改经费;30万元命题经费;50万元教研经费, 20万元的民语专项经费) 。

(二) 专家指导, 外地考察, 跟班学习。

州教育局积极探索“请进来, 走出去”的路子, 多次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到省内外先进地区学习, 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 回来后, 结合教育实际, 大力推行“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模式, 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情放在首位。同时,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抓好重点学科、关键学段、教材教法等培训。尤其注重培训效果, 真正让教师们感到培训不是走过场, 培训能带自己走出教学困境。

首先, 请进来。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到德宏州, 进学校、进课堂, 为德宏教育把脉会诊, 提出课改思路。每年要请省外知名学校的教师或教育专家, 为高中教师讲学培训。改变一言堂的培训模式, 专家和当地教师同时上示范课。专家的示范课触动教师反思, 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看到希望;专家对本土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点评, 解答教师遇到的疑点和难点, 提升了教师进行课改的能力。

其次, 走出去。由教育局领导带领州教科所的全体教研员赴上海、湖北、山西、宁夏等地考察学习, 边学边研, 博采众长, 提取精华, 拟定《关于做好全州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通知》以州政府名义下发, 开启德宏州高中课改, 将教育教学改革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 确保了全州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 州教育局出台《关于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中学校第二轮教育教学改革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选择与德宏州州情相近的湖北省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实施“影子工程”培训, 州教科所教研员带领各校选拔出来的骨干教师多批次赴该校一对一帮扶培训, 进课堂观摩、当学生体验、当教师实践, 实施互听、互评、互研, 做到真教、真学、真思、真用。教研员及教师们都说, 这样的学习事半功倍, 很感兴趣, 只是压力太大, 因为带着任务学习, 回去要推广, 要示范。先在州教科所讲学习收获、实施方案的推广应用, 通过后才获准到中小学试行。

第三, 沉下去。州教育局要求各科科长挂职学校领导职务, 实施教育扶贫, 要求挂职领导进教室听课。州教科所11名教研员到中小学挂职副校长, 进驻学校介入教学管理, 协助教育教学。校长没思想, 为其出思想;校长没做法, 为其想办法。与骨干教师共同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思路、设计导学案、培训学生;与教研组共同磨课, 探索教师如何精讲、如何导学, 根据课堂教学反馈, 对导学案进行数十次地修改。教研员即是专家指导者、教学模式实施督学者, 又是教改探索实践者、培训者。

(三) 模式规范, 以点带面, 分层实施。

高中阶段要求教师完成涵盖教学内容及解析、教学目标及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包含基本流程、教学情景) 、配餐作业 (分A、B、C三组进行习题实计, 分别为基础题、巩固题、提升题) 等元素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基本流程中除有统一规范的几个重要流程外, 根据课型、内容、学情不同, 又有其个性及特色。

义务教育阶段, 成为重要的教学媒介。以导学案构建学习方式立体交互环境, 形成生生交互、生书交互、师生交互、组内交互、组际交互、生媒交互的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 创新思维。基本模式为课前学生分组在导学案引导下预习;课堂上教师根据导学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堂达标训练, 布置课后拓展提升训练。

实验学校按照州教科所要求的统一模式进行班级试点, 通过研讨课、过关课、示范课、精品课等形式在年级或区域内推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德宏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四) 明确课标, 学生自主, 脱模创新。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州教育局首先提出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标准要求, 在教学设计中要求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析, 教研员听课、评课、研课要重点关注课标落实情况。其次, 推进课程改革模式的目标是“有模———优模———脱模”, 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常规规范后, 要求教师根据学情进行创新, 但学生的自学和合作学习不能省。

每个课堂教学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州教科所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杜绝有表面的合作形式, 没有合作内容的模式。先期开展试点的班级或学校, 会集中培训学习小组组长, 让小组长对教师的课堂流程有所了解, 并能根据导学案中的流程带领小组合作学习。除了小组合作学习 (简称群学) , 还有同质结对学习 (即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 或异质结对帮学 (即自主性好的学生帮扶自主性差的学生) (简称对学) , 小组之间会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展示交流 (简称展学) , 小组间对当堂学习效果开展互相评价, 教师适时进行指导。有的学校会把学习困难生组成一组称之为潜能组或培优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对此组进行特别辅导。

二、课改成效

(一) 中学篇。

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秉承“优教优学”的办学理念, 本着“让每个优生走进名校, 让每个学生走进高校,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的培养目标,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构建了“521”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轮复习+阶段性演练”的高考复习教学模式和“1+2 (一次初讲二次跟踪) ”的磨课教研模式, 形成了“民族学生成功学习”和“科技创新教育”两大特色, 培养了大批各族各类人才, 成为德宏州高中教育的窗口示范学校, 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把校训“尚德笃行”落实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中, 德育为先, 养成教育成为学校重中之重, 实施“八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课间操的模式, 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瑞丽一中第二轮课程改革提出以“一切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以“三环节六步教学法”为实施途径, 创建“启迪智慧、生成智慧、共享智慧”的课堂, 通过改革不断启迪教师“教”的智慧和学生“学”的智慧, 一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促其成功,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其成才, 最终实现“师生共进创一流”的发展目标。

梁河一中初入学的生源在全州排名倒数第二, 在模式规范的同时, 针对生源差, 采取低起点多循环, 降低教学难度, 扫除学习知识点障碍, 学懂再往前走, 保障学生不会丧失学习兴趣。如此扎扎实实教学, 在2015年高考中本科上线率达70%以上。

芒市一中将“体艺见长、多元发展”与“合格+特长”确定为学校办学特色。以“培优扶困抓特长”的培养策略, 实施“探究式五步教学”模式, 让学生得到差异化发展。2014年、2015年参加高考的特长生分别为252、222人, 一本上线分别为167、107人, 本专科分别录取204、156人。

(二) 小学篇。

芒市四小构建“阳光教育”校园文化理念, 把“培养阳光少年, 创建美好四园”确定为阳光教育的实施目标, 搭建教师研训平台、学生自主管理平台、课堂展示平台;构建“导引精练, 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

盈江县太平镇中心小学以“和合教育”的办学理念, 实施“121·三段·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即准备阶段、操作阶段、迁移阶段和导入新课、质疑问难、自主合作、解疑答惑、达标评价、拓展提升。课堂内外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新气象, 每周的乡村少年宫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的教育生态建设获得家长的好评、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团队。

陇把镇中心小学校实施“三三四体验式教学模式”, 包含三个基本原则:即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教为主导;三个基本要求:即目标明确、方法灵活、评价激励;四个基本环节是:认知体验、合作体验、展示体验、内化体验。它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学, 强调要学生自主学习, 并明确了只有通过合作与展示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

德宏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的强行推进是动力;教育科研团队全程参与是保障;有效的培训方式是关键;校长的激情与事业心是基础;种子效应和团队合作是效率。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 只有研究才能促进教研员和教师共同成长。

三、思考及建议

(一) 省级教育科研团队在州 (市) 级的课改中应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

1.利用我们的资源, 为州 (市) 的教育教学改革牵线搭桥, 将全国及省级知名教育专家引荐给各州 (市) , 参与指导、培训, 让课程改革成效更具特色化;

2.利用我们的科研平台, 帮助州 (市) 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转化为科研成果, 繁荣课程改革的理论成果;

3.利用我们的专业资源, 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指导, 变走马观花的调研为实实在在的蹲点调研, 对各州 (市) 的课改成效进行总结、宣传;

4.利用我们的质量监测中心, 帮助基层进行科学的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让我们的质量监测数据真正地为基层服务。

(二) 认真研究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1.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抓住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进行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全员参与。政府参与构建课程改革的规划, 区域化推进课程改革, 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即“提高质量, 促进公平”。以城镇、农村、山区、民族聚集区、边境线等分类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先试点, 再推广, 保障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2.教育科研团队要成为课程改革有效推进的智囊团, 真正发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效。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 坚持“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因材施教”的三大基本要求, “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寻求更加适合本区域的人才培育方式、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行为、学习方式等, 探求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不回避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 做好课程制度化建设。

3.构建教师常态高效的培训机制, 增加教师培训的经费。因地制宜实施校本研修制度, 有规定、有检查、有落实。推行完善教师“影子工程”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和提炼校本教研、教师培训研修的经验和制度, 形成更加规范的制度系统, 为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

4.学校要认识和把握高质量、高水平教学的内涵, 除高水平学业成就外, 多样、选择、个性、适合都是新时期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要精心探索可以让自主学习真正落实的有效教学模式, 逐步形成自主、开放、民主的教学新文化, 实现课堂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突破。

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心得体会 篇7

2018年3月13日,新的国务院改革方案出台,提到关于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

一、国地税合并从国家经济大局来看,利国利民利企利税。

继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国地税分家,各司所职,大大的鼓励和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效果显著。可以说国地税分家是时代的选择和产物,24年后再根据当前国情进行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一)方便纳税人缴税。以前纳税人缴税两头跑,费时费力费钱效率低。一次性能办理的事务需要跑好几趟。国地税合并后,纳税人可以一次缴纳完毕,方便快捷。

(二)税收政策更好执行。合并前,纳税人面对国地税政策口径不一,执法多头查,办税两头跑,可谓是“疲惫不堪”“无处是从”。国地税合并后,政策统一,更好领悟,可以少办冤枉事,少走冤枉路。

(三)缩减税务管理成本。现国地税两套人马,两处办公场所,各项办公费用都是双份的,而且存在职责重叠区,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合并之后,大大压缩了管理成本。

(四)精简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如今,县级国地税人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加上网上办税系统的不断升级更新,电子办税的普及,国地税急需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队伍年轻化,是适应办税系统信息化,电子化的必然选择。

例如:x市很多年以前已经实行了“准国地税合并”的方式。如果你拨通x市税务局的电话,会听到总机小姐告诉你:“这里是x市税务局”。据称,x市是国内唯一国税、地税不分家的城市。x没有实行分税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税务机构的精简和效率。现实的情况是,x在税种方面划分向来清楚,在全国一直是一个良好的典型。而x每年上交中央的税收一直名列全国榜首。

x人对国税、地税不分家的做法一直非常肯定。他们总结税务不分家有三大好处:一是机构精简,办事效率高。二是纳税成本低。企业不需要同时跑两个地方交税,不需要接待两个税务局的检查,不会接受两个税务机关的培训。因此,x本地的财务人员对于哪些是属于国税,哪些是属于地税,不会去刻意划分。三是税务机关能保持政策的一致性。

二、面对国地税合并,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态,恪尽职守,安心工作。

(一)永远不要放弃对自身业务素质,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句老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特别是税务部门,国家税务政策经常调整,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才不会一问三不知,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纳税人。

(二)要注意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一个优秀的税务工作人员,不光要有过硬的业务知识,还应该意识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样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税务人员经常与企业打交道,如果不坚守底线,提高底线,很容易被糖衣炮弹所击倒,很容易犯经济错误。因而,我们应该时刻警醒自己,恪守原则,不触碰高压线,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一时的侥幸心理,而毁掉自己的政治生涯。

(三)学会调整心态与情绪,安心工作。我们应该尽快调整状态和情绪,保持一种平和。确保眼前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而不是把时间都浪费在思考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我们应该坦然接受这种体制的变革,顺应时代的潮流,强化自身的素质,紧跟时代的脚步。

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面对矛盾难题,要敢于化解。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尤其是在人的问题上。一定要充分认识问题存在的现实性,在改革中敢于较真碰硬,勇于逐个击破,以问题的不断解决推进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

面对争论僵持,要敢于拍板。改革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选择,必须果断作出决策。很多事情一时看不出对错,这个时候,争论和讨论是避免不了的、也是应该有的。但是不能在争论和讨论中僵持下去,讨论之后该决定的必须要决定。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在改革中要大胆工作,要有魄力、善决断,说了算、定了干,发挥好主导作用。

面对阻力堵点,要敢于撑腰。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本级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支持下级单位完成好改革任务,从而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破除阻力,全力解决好基层改革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只要对改革有利,只要符合原则立场,就要在基层需要时当好后盾。

改革既是领导干部自觉自律的主动践行,更是对干部职工公心公道的积极引领。改革必然会涉及职责的调整、岗位的轮换,也必然会带来个人的进退留转,触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各级领导要主动自觉地服从改革大局、服从组织安排、服从任务要求,不仅要做改革的参与者,更要做改革的支持者、引领者。

要以用人之公,使干部对组织肯信服。改革时期干部的选用,不仅关乎干部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组织在干部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各级领导在干部选用上要将公心贯穿于全过程和各环节,做到标准科学、纪律严格、程序规范、结果公正,真正通过用人让干部对组织信服、对结果满意,从而增强对改革的认同感。

要以识人之明,使干部对领导能信赖。各级领导要多了解干部的特点和能力,多对干部加强疏导和引导,做到用人所长、人岗相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好地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对各级领导班子和每一个领导干部,既是公道公心的考验,也是能力水平素质的考验。

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作为一名具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名亲历和见证了税务改革由合到分又由分到合历程的普通干部,我充分认识到,在改革大潮中,讲政治、秉公心、促融合、勇担当,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思想上的清醒,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关系到每一名税务干部,每一位税务人员都应该充分认识此次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加强政治定力,坚持政治原则,严明政治纪律,恪守政治规矩。在征管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中,我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坚决支持和拥护国家税务总局、省局、市局和区局的各项决定,坚决从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改革既是领导干部自觉自律的主动践行,更是对干部职工公心公道的积极引领。改革必然会涉及职责的调整、岗位的轮换,也必然会带来个人的进退留转,触及个人的切身利益。但不管怎样,我都主动自觉地服从改革大局、服从组织安排、服从任务要求,要求自己不仅要做改革的参与者,更要做改革的支持者、引领者。

有效凝聚改革合力,快速促进队伍融合,可以激发税务团队的整体活力,激励税务干部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斗志。在认真学习王军局长在x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和盐湖区税务局组建后郭局长系列讲话内容的基础上,我结合自身工作,广泛与同事们交流谈心,沟通思想、交换意见,敞开心扉、坦诚相见,既联系工作实际,又触及思想灵魂,既肯定成绩,又相互指出问题和不足,有话讲在当面,力求谈开谈透,确保批评意见既提得准、又能被对方接受,从而增进了团结、促进了工作开展。

在历史的长河里,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作为一名党员,面对改革的浪潮,我觉得唯有增强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积极按照改革要求,认真做好本人及分管部门的相应工作,才是为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平稳有序地开展最大的贡献。改革后,我从以前单一地分管纪检转换成分管具体的征管业务,面对新的工作,我谨谨慎慎、踏踏实实,始终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全身心地投入、不计较地付出,任务面前勇于挑战,责任面前敢于担当,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实际行动扛起了肩上的责任,千万不可辜负领导的期望和组织的重托。

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当前正在进行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是中国税收从“更大”迈向“更强”的必然结果,是关乎税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改革。改革路线是否正确,干部队伍有没有战斗力、是否坚强有力,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改革过程中,参与改革的每一个同志,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有情怀,以积极的姿态投身改革。

改革既是一个按照上级安排求准求稳的匠心工程,更是一场面对复杂局面统筹统揽的艰难战役。这次改革涉及政务、业务、队伍各类事情,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多个焦点,涉及职位、岗位、地位多样诉求,涉及事合、力合、心合多方要求,考验的不仅是领导干部的使命担当,更考验其履职的智慧和艺术、能力和水平。如果将改革比喻为一场战役,目标、任务节点是确定的,怎么打?怎么排兵布阵?还要看各级领导怎样指挥、操作。

面对原则立场,要敢于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原则问题上绝对不能让步。平时如此,改革时期更要如此。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一定要把坚持原则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该支持的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该反对的坚决旗帜鲜明地反对。

面对矛盾难题,要敢于化解。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尤其是在人的问题上。一定要充分认识问题存在的现实性,在改革中敢于较真碰硬,勇于逐个击破,以问题的不断解决推进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

面对争论僵持,要敢于拍板。改革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选择,必须果断作出决策。很多事情一时看不出对错,这个时候,争论和讨论是避免不了的、也是应该有的。但是不能在争论和讨论中僵持下去,讨论之后该决定的必须要决定。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在改革中要大胆工作,要有魄力、善决断,说了算、定了干,发挥好主导作用。

面对阻力堵点,要敢于撑腰。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本级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支持下级单位完成好改革任务,从而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破除阻力,全力解决好基层改革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只要对改革有利,只要符合原则立场,就要在基层需要时当好后盾。

改革既是领导干部自觉自律的主动践行,更是对干部职工公心公道的积极引领。改革必然会涉及职责的调整、岗位的轮换,也必然会带来个人的进退留转,触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各级领导要主动自觉地服从改革大局、服从组织安排、服从任务要求,不仅要做改革的参与者,更要做改革的支持者、引领者。

要以用人之公,使干部对组织肯信服。改革时期干部的选用,不仅关乎干部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组织在干部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各级领导在干部选用上要将公心贯穿于全过程和各环节,做到标准科学、纪律严格、程序规范、结果公正,真正通过用人让干部对组织信服、对结果满意,从而增强对改革的认同感。

要以识人之明,使干部对领导能信赖。各级领导要多了解干部的特点和能力,多对干部加强疏导和引导,做到用人所长、人岗相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好地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对各级领导班子和每一个领导干部,既是公道公心的考验,也是能力水平素质的考验。

要以容人之量,使干部对同志可信任。机构合并,不是两支队伍简单地搬到一起办公,而是人员队伍、工作模式、运转机制甚至机关文化的碰撞融合。这期间,必然会有一个相互磨合、相互适应、相互礼让、共同团结的过程。每一个同志都要时刻以大局为重,重“和合”、宽胸怀,真诚礼让,开诚布公,自觉维护好、发展好团结和谐的局面。

要以育人之智,使干部对自己有信心。干部成长既要靠自身的努力,也要靠组织的培养。在改革中,要对干部在工作上关注、生活上关爱,又要有意识地给干部提要求、压担子,有意识地给干部成长成才创造环境、提供条件,有意识地采取措施激发潜能、增长才干,促使干部快速适应新的工作领域,提高应对新挑战的信心和能力。

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2018年,是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这一年的7月20日,国地税实现了24年分离之后的再合并。针对国地税合并,总局王军局长提出了全体税务干部要做到事合、人合、力合、心合,确保改革积极平稳扎实如期落地。合并以来,我按照王军局长的“四合”要求,深入领会精神,做好事、带好队。

先凝“心”。通过个人自学、领学宣讲、党课辅导、交流讨论等,把“四合”学习讨论活动引向深入。通过建立干部职工对共同事业追求的认同,把税务党员干部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在税务二所,努力营造“税务是一家”的浓厚氛围,增进思想认同和文化融合,引领全所干部建家、爱家、护家、兴家。把“四合”的情与理、知与行传递到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心坎里。

再聚“力”。“四合”融的是人心,聚的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党员干部的心齐了、气顺了,改革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针对机构合并以后的工作,多次召开全所会议,研究今后的工作应该怎么搞。针对我们的一些改革工作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请同志们多提意见。营造共同谋事、成事的氛围。

深化新课程改革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通过此次网络培训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感想:

1、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视频讲座,对新课程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比如浙江省的课改始于06年到今年已经有6年了。在这6年里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践均有些内容需要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这轮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那种一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选修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在我原来的理解中一直以为课程都是由专家来编写的。而且我自己来说之前一直是在接受的是被动的接受学习,更不知道选修课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哪一天要我们自己来编写课程,真的是想也不敢想。不说编出来的内容不成体系,质量不能保证。就是连原则上的问题也弄不清楚啊,毕竟自己什么都不懂,或许听别人上课还行吧。但是在听了本次众多视频讲座后,对选修课与选修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选修课的开发与开展上也有了一定的目的与方向,虽然不是说自己现在有多高的水平,但是不再漫无目的,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少也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傻傻的说自己不是专家,不再去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推脱。

深化新课程改革真正的将学生的发展在教育的目的与作用中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仅是原有课改的跟进与延续,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入与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为我们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注深化学校整体改革 篇9

一、拥有适度超越的情怀

深化改革是一个解决瓶颈问题的阶段,因此难度很大。我曾多次担任校长或教师答辩会的评委,当校长和教师们被问及学校发展或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制约因素时,回答最多的是考试的压力,各方过度关注学生考试成绩,把教学质量等同于考试分数。

这个回答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日益功利化期待成为阻碍教育改革的瓶颈,而且折射出更深层次的学校教育危机。当学校把自己的主要工作窄化为应对社会和家长的功利性要求的时候,学校就只能充当帮助学生应试的工具。而一旦把自己等同于工具,学校就失去了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方面的专业地位。学校就只能帮助学生人人成“材”,而非人人成“才”。一旦这样,学校就只能充当各种社会问题的“替罪羊”。

我们能够观察到,真正优秀的校长和教师,都拥有适度超越的情怀。所谓“适度超越”,就是倾听与关心每一个学生,研究与应用教育规律,坚信学校教育能帮助学生打下一生发展的能力基础;就是有立足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设计时下校本学习和体验计划的勇气;就是有坚持多元智能的观点,设计各种智力、性格倾向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爱的丰富的学校活动的智慧……“适度超越”体现的是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性和教育智慧。

适度超越的情怀是一种积极的乐观主义。它暗示着质疑、批判与重建的精神。美国著名课程学者威廉·派纳认为,如果我们不质疑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我们就会湮没在社会表层,就只能得到我们在表面上所能看到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倾听过去与展望未来相结合,然后就能理解现在。这个“现在”我们可以重建。

以“适度超越”的情怀来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我们需要“回到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力量,跟我们自身之外的种种力量联合,义无反顾地一同去创造世界”。

二、深化以学校为主体的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天津市政府实施的各项旨在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的行动工程(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已经启动且正在进行中的特色高中建设工程和农村优质高中建设工程)的促进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得到初步实现。各级学校在校本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校本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诸多探索,积累了一些校本经验。我认为,在天津,学校作为改革主体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我们应该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整体改革。

改革路径的选择很重要。是推倒重来,提出全新的改革方案,还是在求稳心态下,维持原状,只增添几个小小项目来证明学校正在积极进行改革?前者是埃里克·亚拉伯拉罕森2004年在《没有痛的变化》一书中所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策略,后者则是典型的“添加式假改革”。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应该实施“创造性整合”的策略。这种策略的关键是用行动研究的态度,深度研究组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找到并提炼出组织中那些依然有生命力的元素以及那些稍加修改依然能发挥作用的元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个新的结构。用“创造性整合”的策略深化学校改革的优势在于,这是一种创痛最少的变革方式,因而所遇到的抵制最低。“创造性整合”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新结构是否既整合了既有的成功经验,又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这是一种基于积极心理学而非病理学的领导取向。

观察很多学校的改革,我发现他们已经注意到了本校传统和已经实行的改革的价值,但是在“创造性整合”的功力方面显得不够,主要原因是学校普遍缺乏反思本校实践所必需的距离、理论的洞察力以及对同行创新经验的深入了解。解决之道有三。一是发起“多元对话”。让理论研究者、优秀同行和本校实践者就学校的已有实践和规划愿景进行对话。二是进行整体改革。循着“创造性整合”的路径制定出的改革愿景,应该是一种整体性改革:理念的转变、实践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三者既是行动的源头,也是行动的目标。三是全程加强所有成员的反思能力建设。校本反思能力的建设,其实是立足校本情境,通过全员、全方位主动的校本学习和研究,以促进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转变为着眼点,来逼近改革目标的改革方式。

三、把目光转向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的成长状况,既是改革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评价改革深度和成功度的标准。“具体”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某一类人,才是我们关注的真正对象。在最近30多年的教育改革中,一些关键词屡屡被提起,甚至写进重要的改革文本中,例如“一切为了孩子”“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等,但是这些词语在具体的个体那里,远远没有实现。这是因为,很多改革词语都是以“抽象概念”的形态出现,并没有相对应的“具体存在”,甚至有时候为了大面积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还会牺牲个体的自由和利益。

判断改革效果和力度的指标,不能是在原有改革措施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多少新的改革。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内部,转向改革所意欲施加影响的具体对象身上,来获得改革的启示和灵感、措施和评价。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观察和倾听服务对象出发,进行改革的反思与建构。

在政府层面,借用熊丙奇的观察,“评价教育改革是不是改革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政府部门的权力通过改革,是增加、维持还是减少,如果进一步‘增加’,必是‘反改革’,如果维持,就是‘假改革’,如果减少,把权利赋予学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是真改革”。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是学校成为改革主体的先决条件。我们观察到,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从小事做起,切实地促进、保护着学校的主体性。例如,废除以给学生考试进行排名的办法考核、控制校长和教师,严禁教育主管部门的各主管科室去学校进行不必要的检查,严格控制召集校长参加会议的次数,等等。这些措施的着眼点虽小,但体现的是为学校服务的教育领导观念。

上一篇:人事管理调研报告下一篇:4年级以热爱生命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