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童心-满分作文(精选5篇)
表弟说家里太无聊,硬要去公园玩沙。爷爷受不了他的软磨硬泡,只好答应带我和他去公园。
一进公园,表弟就拿着两个铲子奔向沙堆,我和爷爷坐在沙堆旁的长椅上,看他玩。“嘿嘿嘿!”爷爷不时发出旁若无人的大笑,“骁毅啊,瞧瞧他堆的城堡,那哪是个城堡啊,不是就一个沙堆中间开个洞嘛!我小时候,堆沙技术那可是绝对的一流。”表弟听到了,不高兴的把沙堆推倒,花了更长的时间堆了一个更大的,更像城堡的“建筑”,然后看着爷爷,道:“这样像了吧?”“这还不错,但比起小时候我的杰作,还差些,来,我让你看看什么叫真正的一流技术。”爷爷再也坐不住了,七十多岁的他就这么径直走到沙堆旁,也不蹲着,就坐在沙地上,向表弟要了把铲子,就风风火火地开工了。
爷爷那专注的表情,嘴角时不时泛起的笑容和边上正照着他的样子重新堆沙的表弟一般,他还不时自言自语:“城堡的头应该是尖的,边上要有围墙……”爷爷拿着沙子浸浸水,又把它们搓成一个圆柱,一会儿拿着铲子把城堡多余的.地方挑掉,一会儿又慢慢把破碎的地方细细补齐。看得我差点笑出了声,心中暗道:真是一个十足的老小孩。
花了比表弟多两倍的时间,爷爷才站起来,看着地上这个不算精致的小城堡,不时又蹲下来,继续修改一番,过了一会儿,才站起来看着我,故作庄重地说:“裁判同志,你认为哪一个作品好呢?”说着偷偷指了指自己的沙堡,偷笑了一阵。我边笑边学着爷爷的语气道:“爷爷同志的作品更胜一筹!”爷爷又“嘿嘿嘿”地笑了起来,看看表弟,表弟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大声说:“不服,再来!”
我突然十分佩服爷爷,年龄已过七十,却依旧保持着一颗童心。此时的爷爷似乎比以往更可爱。我坐在长椅上,笑着看他们比赛。其实只要有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任何人都能享受到儿时的快乐,哪怕你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老人。
一、童心失落——当前作文教学的弊端
时下, 许多语文教师作文教学陷入了教条主义、公式主义的畸形怪圈, 具体表现在:规定作文行为必须按定理行事, 按照公式来规定训练, 忽视了作文对生活本质的独特感受, 忽视了人本思想, 从而使作文失去了学生的童心真心诚心, 许多学生只得违心地去编造故事, 抒发本没有的感情。教师也毫不顾及学生的生活积累与主观体验而进行程序化的指导, 比如指导记叙文, 总是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一个也不能漏掉;写物总是要求写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文章顺序也总是要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中间还要使用“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连接。这种训练, 逐渐让学生作文进入模式化, 毫无创新意识。比如写老师, 总想到“渡船”、“春蚕”、“蜡烛”, 总会写“老师夜晚窗前灯常明, 老师讲解很耐心, 家中困难不退缩”。再如写春天, 篇篇都是“花儿红了, 小草绿了, 燕子飞回来了……”写秋天个个都是”秋风吹, 树叶落, 花儿谢, 燕子去……”, 学生笔下的物、景、人、事不是学生独立感性认识的结果, 不符合学生生活的逻辑。
另外, 模式化的教学作文还允许学生不切合实际地“虚构”, 比如“放学时下雨了, 学生个个有伞回家, 我没带雨伞 (着急) 此时母亲送伞来了, 这就是母爱, 是温暖”, 再如写同学友谊, 总是“考试时我想抄题遭不理---我恨他---他帮我---我感激”等等。这些造假, 脱离了生活实际, 显得苍白无力, 无真实可言, 作文黯淡失色。
二、童心回归——作文教学突破
当前许多学生的作文缺乏对生活的真实认识, 形成了假大空的格调——失了纯真的童心。因此, 作文教学的关键, 首先要帮助学生寻回童心。简单地说, 就是让学生在文章中自然地抒发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生命的真实感悟, 真实发表自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 既能够看到生活中的“向阳面”, 也敢看到生活中的“背阴面”, 不但勇于揭示琐碎的生活表面, 而且也透视其中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好文章都是作者“童心”开放的花朵。明朝李卓吾早就说过:“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事实上, 就是要求作文不做作, 要自然地、坦诚地与人交流。如何去换回学生的童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课程的开发和信息的积累。
要回归童心, 必须让学生“生活充实”, 让他们阅历广, 情感丰富。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开发, 帮助学生进行信息数量的积累, 以解决“无米之炊”之难。实践活动能打通学生的生活渠道, 积累作文素材。这里的活动不仅指校外实践活动, 如欣赏自然、逛商店、街道、书店、观察自然现象、生物变化、动物习性, 宣传活动, 与亲朋友邻交往, 收看电视节目等。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活, 积累原始素材, 迸发写作欲望和灵感;还指校内课内实践活动, 如唱歌跳舞等艺术活动, 写日记周记、计划总结书信, 与老师同学谈心, 定期向老师家长汇报, 办手抄报、板报, 开班会团会, 参加演讲, 举办语文知识趣味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情, 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新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 就是让学生去亲近生活, 亲近社会, 亲近自然, 从而广泛地积累素材。
2、教师评判作文的标准, 应注重“童心”。
我们评定作文, 往往局限于两大方面:一是语言形式上, 二是立意主题上。显然, 这两方面的评定是必要的, 是作文的“形”与“神”, 但如果仅仅在这两方面进行评判, 学生很容易走两种倾向:一方面是追求单一的形式美, 讲究辞藻华丽, 语言优美;另一方面, 则是追求所谓“美”的内容, 这些内容, 脱离生活实际, 纯粹是学生空想出来的一些“伟大”的主题, 高唱赞歌, 空发议论, 文章显得苍白无力, 缺乏真情实感。如写“母爱”, 就去讴歌母爱的伟大高尚纯洁, 而生活中母亲点滴的呵护却从不在意, 也根本无法理解母亲的行为;写“祖国”, 高歌热爱祖国, 但在实际行动中根本不能付出一点, 如此种种, 往往都是老师评判作文时过于注重文章的“神”与“形”而
误导学生形成的。所以评判作文好坏, 非常重要的一点, 就是看学生是否有生活实际的感悟, 是否有真感情的流露。或许有些学生作文语言不一定美, 组织不一定有序, 主题不一定伟大, 但却是学生自身对生活的认识, 说的是真话, 表的是真情, 就应当鼓励学生, 应该肯定学生的认识、体验、感悟, 视其为“亮”点, 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从生活中发现的美, 生活中的真实想法, 把它写出来同样是好文章。
3、语言的本真, 求得童心的回归。
作文依靠语言来表达, 而语言是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有着强烈的人道、人生、人格意向。人总是以语言思考感触世界, 以语言表达认识感情。因此, 要求得童心的回归, 必须找寻语言的本真。叶圣陶在《作文论》中就强调“我们作文,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这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本真。然而当前学生作文以及教师指导作文都追求语言的华美, 反对口语化, 这实际上就是强迫学生讲究语言的美, 而失去语言的真。所以, 初练作文可以肯定学生的语言口语化, 可以肯定学生的语言真, 而不得过于注重语言的美。比如, 指导学生品味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的动词“攀”“缩”“倾”等, 并不是华美的词语, 但却是作者的真实所见, 事件真实感人。再如朱自清父亲的几句话:“进去吧, 里边没人……”典型生活中原汁原味的语言, 但感情却真挚朴实, 读了特别让人感动。在阅读教学中多让学生感受“诚实”的语言力量, 在写作指导中多给学生积累“诚实”的语言, 求得语言的本真, 便是生活的真实, 童心的表达。
总之, “求真务实”, 是作文教学的捷径, 也是作文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的《作文论》
[2].张天定的《写作难得童心在》
1.就是那个那个那个……哎那词儿叫啥来着!
2.看到网上好笑的只能回“哈哈哈哈哈哈”
3.聊天基本靠表情包
4.每次写作文都用同一个例子
5.拍朵花发说说:花开了,还不错,挺漂亮。
6.连数学题都读不懂
@无尽的远方
小学二年级时我班上一同学的作文:“这个周末我去了乡下外婆家,满山都是成熟了的马铃薯,挂在枝头随风摇动。”
@豆豆1007妈咪
小学时,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校园的一角。我的同桌写道:我们的学校有4个角……
@LuvIfzOorever
上小学时上课爱睡觉,一次语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是蜘蛛》,下课后问了同学才知道。晚上在家绞尽脑汁地写了一篇《假如我是只猪》。后来我在学校火了。
@神华博
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我们不但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地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huhula
经典句子,每人都写过:今天天气真好,晴空万里,天上飘着朵朵白云……
@射手哥哥
写日记,老师规定要写200字以上。四人一组,有小组长检查字数,我同组的一位仁兄写道:“今天妈妈让我出去买菜,我问多少钱一斤,卖菜的说5分钱。我说:真便宜呀真便宜,真便宜呀真便宜……”组长数了数还差4个字,于是仁兄又在后面加了一句:“真便宜呀。”
@Sunflower-萍
有学生写《我和小猫》,为了凑字数写道:“我让它过来,它不过来,我让它过来,它不过来,我让它快过来,它还是不过来。”
我性格内向,再加上爷爷每天早出晚归,从小我们祖孙的交流就不是很多。即便要和他说几句,想到那杯“爷爷养生水”,我也就打起了退堂鼓。直到从那以后——
有一次,爷爷说要教我下棋,听得我一脸迷茫。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路边下棋的都是两位老人,哪有小孩下棋的啊?但出于对爷爷一贯的顺从,我还是答应了。我学得很快,几天后就能和爷爷对局。起初,我嫌爷爷每步都要思考太慢,就下完一步去别的地方玩一会儿回来再下。直到爷爷不慌不忙地挡住了我“大军”前进的路线,又来了个隔山打牛对准我的“车”。我开始手心冒汗,慌忙逃跑,爷爷乘胜追击把我的“车”炸得片甲不留……输了这一局后,我像泄了气的皮球,爷爷却是一脸笑意,看着我问:‘’你知道为什么输吗?”我摇摇头。爷爷说:‘’下棋需要耐心,并且要长远打算,不能见点儿优势就沾沾自喜、疏忽大意。你性格内向,但不够沉稳,现在年龄小还可以,若是不改,长大以后成不了大事……”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我对下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和谁都可以“杀”上两盘。渐渐地,我的棋艺有了提高,和奶奶下棋时即便有爷爷支招,我也可以取胜。今年暑假和爷爷下了一盘棋,差一点儿就赢了,爷爷高兴地说:‘’不错不错,性子沉稳了不少,但又输我了,还得继续努力!‘’
【关键词】作文 开放性 积累语言 写法
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统一体,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以新课改理念和大作文观为指导,实施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开放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自由驰骋、放飞心灵、快乐表达,充分挖掘学生创新作文的潜能,提高写作能力。如何开放作文教学内容呢?
一、精读博览,积淀写作营养
叶圣陶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所以,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的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以外,我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首先,我为学生创造了阅读条件。我在班内设立图书角,发动学生自己带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两节课时间去校阅览室看书。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去借书,这样就解决了书源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好书可读。在学生拥有书读的情况下,我引导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和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写。拿到一本书,首先让学生问问自己,想从书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速阅读目录,获得内容梗概。接着找到想要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要点、自己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名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抄在“采蜜本”上。然后对这本书其它内容进行快速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信息,就停下来,记下来。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另外,还可指导学生读中悟写,悟精彩的语言,悟写作技巧和方法,悟抒发情感的途径。阅读和写作虽然各有各的任務,各有各的规律,但两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勤于阅读,逸于作文”、“日积月累,方能生悟”这些古语,既通俗又深刻地讲清了从读中悟写的道理。总之,要想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中悟写,积累写作语言,为表达作好铺垫。
二、走向自然,激发写作欲望
于漪老师精辟论述到:“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大自然便是“无字之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旅游,让学生观察摄取自然景观,欣赏江河湖海的壮丽、明月云霞的奇妙变幻、山川树海的千姿百态、名胜古迹的灿烂辉煌。农村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快乐的摇篮。作为农村教师,我带着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百鸟乐园,看林间绿草红花,听丛中百虫啾啾;我们带着学生走向繁花似锦的原野,呼吸新鲜气息,享受拂面清风。春天踏青、夏季游泳、秋天郊游、冬日玩雪。同学们在尽情玩耍之中,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激发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此时,你问学生:玩得快乐吗?什么使你很快乐?这儿美吗?哪些景物美?美在哪里?你喜欢吗?你愿把看到的美景和你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们肯定会跃跃欲试,因为这不是在正襟危坐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今天的快乐,学生有感而发,就不再有思维障碍了。一个学生在他的《美丽水库》中写道:“我从没见过这么清澈的水,岸边的景物倒映其中,摇曳多姿;也从没有感到水库竟是这样广阔无边,水天相接。水清清,鱼游乐,野鸭在嬉戏。啊,美丽的水库,美丽的大自然,我的心被深深陶醉了。”如果不是亲身沉浸在大自然之中,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么?在拥抱大自然的过程中,学生写出了作文,情感得到了陶冶,这不正是农村学生拥有的优势吗?
三、走进生活,丰盈写作素材
现实生活是学生作文的广阔背景。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开拓视野,关心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物。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访问、调查,让学生在活动中搜集写作素材。要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学生精神生活质量,让学生体验生活。如开展班级或校级的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文娱表演、体育比赛等。可以有选择地收看适合儿童的电视节目,如“大风车”、“电视散文”、“东方时空”等。还可以把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让学生体察新时代跳动的强劲脉搏,教师要学做“有心人”,做好“倡导者”、当好“服务者”,如节日到了,为敬老院老人办实事;给奥运冠军们写一封信,献上一首歌;同“手拉手”学校进行联谊活动,请当地英雄人物、致富能手做报告等等。如果我们坚持经常这样做,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品格受到陶冶,心灵经受净化,写起作文来就会文思泉涌,落笔生花。所以,只要我们教师紧紧抓住课改契机,引领学生走进色彩斑斓、多元呈现、气象万千的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我想,作文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
四、关注媒体,拓展写作空间
如今已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相当发达的时代,只有引导学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培养“现实思维、当代观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写作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调查显示,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通常一周看10个小时电视。虽然如今电视节目令人眼花缭乱,要让学生决定看什么确实很难,但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较大程度地发挥电视媒体的积极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我就常常引导学生关注电视媒体报道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指导其写作。如:我引导学生观看抗洪抢险报道,抒发对抗洪英雄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了解建国六十周年、奥运会等重大事件,感受、领悟,写观后感,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009年十月一日国庆节,我引导学生观看了国庆大典的实况转播,学习兴奋、激动,感慨万千,为此,他们写出了《噢,中国》、《我为祖国骄傲》、《祝中国好运》等一篇篇充满深情的文章,抒发了心中的自豪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来指导写作,网络是一床魔毯,为学生打开了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学生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到更多更新的信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在学生们的写作积累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活水从何而来?既非来自“名师”的头脑,也非来自“题海”的磨练,而是来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内容,就如同这片广袤的森林,学生们乐此不疲地探索着,卓有成效地积累着,饱含激情地创作着,尽情地书写着童心、童真、童趣,让他们的童年因作文而轻舞飞扬。我坚信,只要学生们能博览群书,走向自然,走进生活,关注媒体;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写作方式,向人们展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无限风光,为作文园地增添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爷爷的童心-满分作文】推荐阅读:
关于童心的作文素材03-27
童心的心初二作文02-25
发现童心作文10-18
童心去哪儿作文07-21
关于童心作文小学12-14
议论文作文:童心12-25
留住童心作文1200字01-25
童心未泯作文450字03-05
童心童画教案——狮子的新发型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