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共13篇)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篇1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贯彻实行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贯彻实行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传染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二、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教育。

1.定期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

2.根据传染病疫情,适时开展传染病防控救治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急处置传染病的能力。

3.在病人来院进行保健、诊疗、康复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开展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4.通过专家讲座、义诊、咨询,利用宣传橱窗、版报、图片、健康教育处方等宣传资料以多种途径对病人及公众开展健康教育。

三、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四、实行国家免疫规划制度,按规定开展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五、对传染病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

实行首诊负责制。

六、严格执行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医务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重点传染病监测报告。

七、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方式的预防原则,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传播方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

八、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办法》,防止传染病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九、诊疗过程中传染病的防控。

1.按国家要求设置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医院指定的科室进行诊治。不得歧视、推诿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2.对患有甲类传染病以及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必须安置到医院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隔离和治疗。对其他法定传染病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根据需要按规定予以必要的隔离治疗。

3.按国家规定对特定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转诊、追踪随访。

4.配合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处理。

5.根据需要,按国家规定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尸体解剖查验。

十、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实验室,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程。

按国家规定对传染病菌(毒)种的使用、保藏、携带、运输等进行严格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十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防止经血液传播传染病的发生。

违反本规定者,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END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篇2

一、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英文名称:immunity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即机体区分自己与非己进而排除异己的功能。通常对机体有利, 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对机体有害。以示免除瘟疫或免除感染, 即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一) 、免疫的基本特性包括: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1、识别自身与非自身

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机体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 这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签的基础。动物机体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存在于免疫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膜表面的抗原受体, 它们能与一切大分子抗原物质的表位结合。免疫系统的识别功能是相当精细的, 不仅能识别存在于异种动物之间的一切抗原物质, 而且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细胞的微细差别也能加以识别。

2、特异性

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签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可使鸡产生对新城疫病毒的抵抗力, 而对其他病毒如鸡马立克病病毒无抵抗力。

3、免疫记忆

免疫具有记忆功能。运动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的同时, 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 (浆细胞) 和致敏淋巴细胞外, 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 对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的免疫应答。动物患某种传染病康复后或用疫苗接种后, 可产生长期的免疫力, 归功于免疫记忆。

(二) 、免疫的基本功能

1、抵抗感染

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由于机体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微生物包围之中, 时时刻刻都有成千上万的微生物从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黏膜进入动物体内, 其中也包括侵害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清除这些病原微生物是机体抵抗感染的具体表现。如果机体抗感染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免疫缺陷, 就会引起反复感染;相反, 如免疫异常亢进时, 就会导致机体发生变态反应。

2、自身稳定

机体在正常条件下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衰老和死亡, 这些细胞如果积累在体内, 就会毒害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而机体免疫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就是能经常不断地清除损伤的、衰老的、死亡的自身细胞, 维护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自身稳定功能失调, 就会产生自身抗体, 引起自身免疫病, 危及机体。

3、免疫监视

免疫监视就是严格监视机体突变细胞的出现。机体正常细胞由于在化学的、物理的、病毒等致病因素的诱导下变成异常的细胞, 也可自然产生异常细胞。这些细胞一旦出现, 机体的免疫系统予以识别将其歼灭。但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 异常细胞大量增殖, 从而出现肿瘤。

(三) 、免疫的类型

机体抗感染免疫, 包括机体防止微生物的侵袭与扩散,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有害作用, 恢复一系列生理功能。免疫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非特异性免疫, 即先天性免疫;另一类为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即为获得性免疫。依照免疫的发生机制, 可将免疫分为如下类型:

1、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动物生下来就具有的免疫, 这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机能, 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生物学特性。

先天性免疫有"种"的特点, 动物种类不同, 易感性不同, 如牛不感染马鼻疽, 马不感染牛瘟, 猪不感染鸡新城疫等。先天性免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 甚至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注入动物体内, 也不能使其感染。例如将大量鸡新城疫病毒注入猪体内, 也不能使其发病。但是当环境条件改变, 动物体质衰弱, 这种稳定性也会遭到破坏。先天性免疫也存在于动物种内的某些品系及某些个体。易感动物种内的个别品系对某种病原微生物却具有特殊抵抗力, 如有的品系的小白鼠能抵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在品系选育中, 往往选择出具有抗病力强的品系及个体。

2、获得性免疫

动物在出生后获得的某种病原微生物及其有毒产物的不感受性, 称为获得性免疫。它是由于机体在受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的刺激作用后, 各个免疫系统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 如猪患瘟痊愈后或接种猪瘟疫苗后, 只能使该猪具有对猪瘟的免疫, 而对其他的病原微生物仍有感受性。

获得性免疫根据抗原刺激物的来分, 可分为天然获得性免疫和人工获得性免疫;根据机体免疫的形成来分, 又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1) 自动免疫是动物直接受到病原微生物及产物的作用后, 由动物本身产生的免疫。

(1) 天然自动免疫动物在自然感染了某种传染病, 病愈后常能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 或者动物经过隐性传染后而获得的免疫, 称为天然自动免疫。如获得感染猪瘟耐过后, 人感染天花病愈后, 均有很强的免疫力, 有时甚至终身免疫。

(2) 人工自动免疫动物由于接种了某种疫苗或类毒素等生物制品以后产生的免疫。其持续时间长短, 因疫苗的种类、性质及机体反应等因素而不同, 一般说来自动免疫的免疫期较长。

(2) 被动免疫是依靠已经免疫的其他机体输给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1) 天然被动免疫动物在胚胎发育时期通过胎盘, 或出生后通过乳汁, 或通过鸡胚, 从免疫的母体被动地获得免疫, 称天然被动免疫。人及灵长类动物可以通过胎盘将免疫传给胎儿, 猪、牛、马则通过初乳而获得母源抗体, 禽类通过蛋传给雏鸡。

(2) 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称人工被动免疫。其免疫力产生迅速, 注射后立刻产生免疫力, 但持续时间很短, 一般1~2周, 多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二、免疫接种

(一) 、免疫接种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免疫接种是根据特异性免疫的原理, 采用人工方法给动物接种疫苗、类毒素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 使机体产生对相应病原体的抵抗力, 即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也是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 以保护个体乃至群体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在预防疫病的诸多措施中, 免疫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 对动物以及人类健康均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免疫接种也是贯彻以"预防为主, 养防结合, 防重于治"方针的综合性防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免疫接种的分类

根据免疫接种的时机不同, 可分为预防免疫接种、紧急免疫接种和临时免疫接种。

(1) 预防免疫接种为预防疫病的发生, 平时有计划地给予健康动物进行免疫接种, 叫预防免疫接种。如根据免疫接种计划而进行各种动物的常规免疫。

(2) 紧急免疫接种。发生疫病时, 为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 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堂未发病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叫紧急免疫接种。紧急接种使用高免血清, 它具有安全、产生免疫快的特点, 但免疫期短, 用量大, 价格高, 不能满足实际使用。

(3) 临时免疫接种。临时为避免某些疫病发生而进行的免疫接种叫临时免疫接种。如引进、外调、运输动物时, 为避免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爆发某些疫病而临时进行的免疫接种。又如家畜去势、手术时, 为防止发生某些疫病而进行的临时免疫接种等。

(三) 、疫苗种类

包括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疫苗。

1、普通疫苗

是指以传统的常规方法, 对细菌、病毒进行培养或用含毒组织制成的弱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此外还包括用细菌外毒素经脱毒制成的类毒素。

(1) 弱毒疫苗是利用毒力减弱的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经大量繁殖后制成的活苗称为弱毒苗。制备弱毒苗所用的弱毒菌株和毒株有的是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的, 如鸡新城疫Ⅱ系苗和Ⅳ系苗等;也有的 (大多数) 为人工致弱的弱毒菌株或毒株, 如猪丹毒弱毒菌苗和猪瘟兔化弱毒苗等。

(2) 灭活疫苗。将病原微生物 (强毒或弱毒) 大量繁殖后, 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 (如甲醛) 方法使其失活, 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制作的苗即为灭活疫苗, 又叫做死疫苗。灭活苗可以用强毒细菌或病毒制作, 也可以用弱毒制作。

2、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疫苗

这些新型疫苗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

(1) 亚单位疫苗:指使用纯的单一抗原制成的疫苗, 如猪大肠菌菌苗K88亚单位苗。

(2) 以活病毒或细菌为载体的活载体疫苗, 如狂犬病活载体疫苗。

(3) 缺失病原致病性基因的基因缺失疫苗, 如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

(4) 核酸疫苗:苗该疫苗的研究尚处于启始阶段。其他疫苗已有一些商品化成品问世, 将来都会在疫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 、免疫接种方法

免疫接种根据疫苗和动物的种类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接种方法。

1、饮水免疫

将可供口服的疫苗混于水中, 动物通过饮水而获得免疫, 叫饮水免疫。饮水免疫常见于一些弱毒活苗 (包括疫苗、虫苗等) 。衡释疫苗应用不含消毒药的新鲜井水和泉水。在饮水中加入1%脱脂奶或脱脂奶粉更佳。

2、肌肉注射

将某些疫苗通过肌肉注射而使动物机体获得免疫。多见于一些弱毒活苗的应用。宜选择股肉丰满部位进行。

3、皮下注射

多种疫苗均可通过皮下注射, 使动物机体获得免疫。多见于灭活苗的应用。宜选择皮肤疏松部位进行。

4、皮肤刺种

主要用于禽类某些疫病的预防接种, 一般在翅内侧无血管、无毛处刺种。如鸡痘、鸽痘疫苗的免疫接种。

5、点眼、滴鼻

用乳头滴管吸取疫苗滴于眼内或鼻孔内免疫。如鸡新城疫Ⅱ系疫苗的免疫接种。

6、气雾免疫

将稀释的疫苗经高压喷雾, 使疫苗形成1×10-6~1×-5m的雾化粒子, 均匀浮悬在空气之中, 动物靠自然呼吸进入肺内以达到免疫的目的。本法适于群体饲养动物的免疫, 但需有专用的气雾发生器来完成, 对卫生条件不良的鸡群易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

此外还有皮内注射、喂食免疫等方法。

三、免疫失败的原因

免疫失败指某种疫苗接种的畜禽, 在该疫苗的有效保护期内, 仍然发生了该弊病, 或在预定时间内经检验免疫力达不到预期水平, 预示着有发生该病的可能。但是, 疫苗接种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免疫接种能否获得成功, 不但取决于接种时疫苗的质量、接种途径和免疫程序等外部条件, 还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这一内部因素。接种疫苗后的机体免疫应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许多内外环境因素都影响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维持和终止。所以, 接种过疫苗的畜禽不一定都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根据生产实践和调查分析, 就引起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概括如下:

(一) 、疫苗的质量

疫苗不是正规生物制品厂生产, 质量不合格或已过期失效。疫苗因运输、保存不当或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 或取出时间过长, 或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败。

(二) 、疫苗间干扰作用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时, 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 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如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等。

(三) 、疫苗稀释剂

疫苗稀释剂未经消毒或触到污染面将杂质带入疫苗;有时随疫苗提供的稀释剂存在质量问题;有时直接用井水或自来水稀释冻干苗, 饮水免疫的, 饮水器未消毒、清洗, 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四) 、母源抗体干扰

母源抗体对初生畜禽有保护作用, 但也会影响畜禽的免疫效果, 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 在给畜禽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 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是, 实施免疫接种, 疫苗接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

(五) 、疫苗的毒株

疫苗的毒株 (菌株) 或血清型不对, 即疫苗可能不会激发该病保护性免疫力所需的相应抗源。

(六) 、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在环境过冷、过势、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 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 对拒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增加IgG的分解代谢。所以, 当畜禽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 就会减弱免疫能力。

(七) 、免疫抑制性疾病

马立克氏病病毒、淋巴白血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霉菌毒素中毒、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球虫等, 导致免疫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接种疫苗会导致免疫失败。

(八) 、饮水、气雾的局限

使用饮水免疫或气雾免疫接种疫苗时, 由于疫苗分布不均而使部分畜禽未能接触到因剂量不足而仍然易然。

(九) 、畜禽群中已潜伏着该病

(十) 、管理上的失误

饲养管理不当、免疫方法不当、滥用药物、免疫程序不合理、器械和用具消毒不严、化学物质的影响等因素也会引起免疫失败。

四、针对失败原因采取的主要对策

(一) 、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

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 到经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商店购买。生产中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和稀释液, 严格按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 才能确保防疫效果, 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 注意瓶子有无破损, 封口是否严密, 瓶内是否真空和有效期, 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疫苗种类多, 选用时应考虑当地疫情、毒株特点。

(二)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畜禽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 并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 、采用正确的免疫操作, 保证免疫质量

疫苗接种操作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饮水免疫不得使用金属容器, 饮水必须用蒸馏水或冷开水, 水中不得有消毒剂、金属离子, 可在疫苗溶液中加入0.3%的脱脂奶粉作保护剂。在疫苗饮水前可适当限水, 以保证疫苗在1小时内饮完, 并设置足够的饮水器, 以保证每只鸡都能同时饮到疫苗水。气雾免疫不能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 并保证雾粒在50чm左右。点眼、滴鼻免疫, 要保证疫苗进入眼内、鼻腔。刺种痘苗必须刺一下浸一下刺种针, 保证刺种针每次浸入疫苗溶液中。用连续注射器接种疫苗, 注射剂量要反复校正, 使误差小于0.01ml, 针头不能太粗, 以免拔针后疫苗流出。

(四)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全面贯彻综合防治措施

不断提高防疫人员预防操作技能, 严格防疫操作规程。调整畜禽健康状况, 确定接种时间, 接种疫苗前应对畜禽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调查。若有严重传染病流行则应停止接种, 若是个别病畜禽, 应该剔除、隔离, 然后, 接种健康畜禽。对可疑有疫病流行的地区, 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 对未发病的畜禽作紧急预防接种。免疫接种时间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畜禽的实际抗体水平来确定。畜禽体对抗原的敏感程度呈24小时, 周期性变化, 不同时间内免疫效果稍有差异。清晨畜禽体内肾上腺素分泌较其他时间少, 对抗原的刺激边最敏感, 此时疫苗接种效果最好。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应激和各种疾病发生, 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在免疫前后24小时内应尽量减少畜禽的应激, 不改变饲料的质, 减少意外噪音。控制好温度、湿度饲养密度、通风, 勤换垫料,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适当增加氮氨酸、缬氨酸、VA、VB、VC、VD及n-3、n-6脂肪酸等, 确保免疫力。接种疫苗时, 要处置得当, 防止畜禽惊吓。遇到不可避免的应激时, 应在接种前3-5天内, 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剂, 如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 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氯丙嗪等抗应激药物, 均能有效地缓解和降低各种应激反应。在免疫的前后两天, 最好不使用消毒药、抗生素、抗球虫药、抗病毒药, 合理选用左旋咪唑、卡介苗、干扰素等免疫促进剂, 增强免疫效果。

(五) 、做好消毒工作

良好的环境卫生质量是提高免疫接种效果的基本保证, 在进畜禽前对圈舍和所有用具彻底清洗消毒。

摘要:畜禽传染病是危害规模化或集约化养殖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种类, 除造成患病动物大批发病、死亡外, 还引起动物如愿以偿生产性能下降, 治疗和扑灭费用增加, 以及动物产品质量下降。因此, 掌握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及防制技术, 对阻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以及养殖业及动物和其产品的国际贸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是防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由免疫的概念了解到免疫的基本特征、基本功能, 进而认识到免疫接种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免疫,疫苗,免疫接种,免疫失败,应激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玉斌《.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Z].1987.

[2]王世若《.动物免疫学》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Z].1988.

[3]南京农学院.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9.

[4]蔡宝祥、徐文燕著.实用家畜传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5]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9.

[6]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牧业.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 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30-01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甲型流感等,该类疾病以其发病迅速、传染性极高、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隐患。作为医院传染科,应该针对该类疾病的特点积极发挥其社会效益,做好该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降低感染率[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工作措施进行总结,我院传染科积极实施了科学的疾病控制措施,有效提高了患者就诊及医护人员治疗的安全性,降低了该类疾病的危害及影响,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 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隔离、治疗等各个流程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作为基层医院,积极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因为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在基层早期予以切断,可以降低更多不必要的疾病传播和流行。

11 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其主要对象为15岁以下儿童,注射疫苗后,可以有效提高受治人群的免疫水平,该方式是使人群在病发之前进行预防,亦可用于某些传染病病发之后的治疗及控制。目前,用于人群接种的病毒疫苗种类较多,如风疹、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接种后可防止致病菌的侵入,从根本上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

12 一般药物预防 许多药物对于传染病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磺胺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预防作用;红霉素可以预防百日咳、衣原体、支原体肺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患者可口服异烟肼,以控制病情[2];若为可能接触炭疽的人群,可以使用青霉素,给药方式为肌肉注射,或者使用四环素一周,给药方式为口服。不过这些方法目前临床应用并不多。另外,如果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措施没有严格把控,与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有过接触,应立即采取隔离观察措施,必要时使用一些预防性的药物,避免出现医护人员的感染。

2 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方法

21 及时隔离观察 医院应对传染科日常诊疗工作进行细化,设立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的独立区域,这样便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在接受患者时,发现有症状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相似的患者,应第一时间送至医院独立设置的特殊区域,将其隔离,医院医护人员必须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如使用外科口罩,出入隔离室时,应使用隔离衣,医疗设备应一对一使用,非该科室的医护人员严禁进入隔离室。另外,应将患者随身的污染物及时运送至医院的制定区域内,医生、患者的通道与患者污染物的运送通道也应分开,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22 做好消毒工作 呼吸道传染疾病的致病菌对高效含氯消毒剂的耐受性不佳,容易被杀死,因此,呼吸道传染病的病房内,应严格做好消毒工作。使用含氯高效消毒剂时,应选用国家批准的消毒剂,并保证质量合格,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及使用说明,每天定时在病房内进行消毒工作。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物资等,均需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如氧气湿化瓶、喝水的水杯等。每个患者的衣物等也应该分别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在进行清洗时,不仅需与一般患者衣物分开,统一病房的患者异物也应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感染[3]。每日监测含氯高效消毒剂的浓度,保障消毒工作的有效性。患者治愈出院后,其使用过的物器械等,需经过终末消毒,才能正常投入使用。

23 患者分类管理 患者症状的患者,其致病原因各有不同,不能对其一概而论,而需将其进行准确诊断后,科学分类,并进行分类管理。一般的呼吸道传染分为三类,即发热患者、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及类流感样患者,三者的控制措施均有所区别,具体方法如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发热患者。一般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都会出现发热现象,对于有发热症状的患者应注重其第一部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正确的分诊,再进行具体的后期控制与治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不明原因肺炎。该类患者应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了解其变化、控制病情发展发现及其相似的病例时,应组织院内相关骨干医师进行讨论、分析,及排查,若还是无法确诊,应先将患者有效隔离,并及时向当地传染病控制中心报告,以待后期处理[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类流感样患者。加强类流感样患者的监控,把握该疾病的变化情况及活动特点,以便及时发现变异,控制疾病发展,同时亦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坤,曹彬,丁枭伟,闫勇,李春燕,侯生才,王辰综合性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02):23-25

[2] 高洪敏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护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19-2821

[3] 李正兰,李东,罗鹏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管理及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9):1854-1855

小学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度 篇4

成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小组:法定负责人:校长,负责人:主任;传染病防制工作小组:主任成员名单:各班主任;并贯彻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关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各项工作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各季节传染病流行特点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由传染病预防控制小组主管;学校全体师生、其他员工有参与和配合执行各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度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度包括晨检制度、疫情报告制度、预防接种制度、消毒隔离工作制度等。

学校实行晨检制度。主要对来校师生、其他员工通过询问和必要的体温检测进行身体健康状况巡查;对每天因病缺勤者、出勤但有身体不适者及其诊治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并报送政教处。同时要尽早督促病患师生到医院就诊。晨检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承担。

学校实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或同一症状的师生、其他员工人数增多时,应及时向当地医院防保科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以便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疫情报告工作主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进行。

学校实行预防接种工作制度。要对小学新生进行入学前预防接种查证、验证工作,并做好登记。要结合各时期传染病预防工作重点,开展必要的预防接种工作,并做好登记和效果跟踪。避免集体接种,防止群体性不良反应(癔病)的发生。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篇5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保护幼儿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明确工作责任制,抓好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

幼儿园是呼吸道、肠道等传染病易感人群聚集场所,一旦传染源引入,极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我们要以对师生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必须统筹兼顾,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幼儿园对风疹、腮腺炎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等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日常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法制意识,及时报告疫情。

各班级必须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有关规定,发现幼儿园患呼吸道等传染病,立即向幼儿园负责人报告,幼儿园负责人应按照规定时限向幼儿园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三、规范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各班级要坚持晨检和巡回健康检查制度,发现有发热、出疹、腮腺炎、腹泻等症状的幼儿园,应立即向幼儿园负责人报告,并及时督促患病幼儿家长到园,带领幼儿去医院治疗,及时了解掌握病情。幼儿园发生暴发疫情后,要按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的工作要求,实施必要的消毒处理、疫苗应急接种、密切接触者隔离和停课等预防和控制措施。

四、坚持科学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是保护易感人群。风疹、麻疹、腮腺炎、水痘和病毒性肝炎等大多数传染病已经有免疫效果确切的疫苗,是预防和阻断疫情发生蔓延的治本之策。各班主任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科学防治,把相关疫苗接种作为防病工作的重要措施来抓,研究制订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免疫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幼儿园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管理工作。

要经常性保持室内室外环境的整洁,教室等场所的空气要保证流通。开展多形式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卫生防疫健康宣传的强大声势,使广大幼儿了解和掌握传染病防治的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病措施,抵御疾病的侵袭。

END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制度 篇6

一、宣传教育:

1、学校把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流行病、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院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师生员工一齐抓。

2、切实开展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必需保质保量上足课时,了解流行病、传染病的有关知识。同时要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黑板报、讲座、广播、班级活动、升降旗仪式、校运会等各种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

3、健康教育课每学期安排一至二节课,由班主任兼课。

二、传染病防控:

1、成立组织,明确责任。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和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2、坚持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把传染病消除在萌发之中。学校一旦发现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要求逐级负责、逐级报告,如有知情不报或隐瞒事情真相,将按照有关法规严肃处理。

3、学校人群集中、最容易暴发传染病和流行病,应高度关注。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和中毒事件的发生。

4、对患有传染病的学生,应根据医生对其患传染病的种类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在治愈前不得到校上学。

5、凡患有各类传染病的师生员工和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不得承担教学任务。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3年4月1—25日全国主要官方网站、媒体、论坛等平台的舆情数据, 百度、谷歌等主要搜索引擎关键词指数数据。

1.2 方法

按照以“H7N9”为主题词, 进行监测, 监测工作包括每日汇总前一日各网络媒体的H7N9禽流感相关新闻及检索量。按照疫情发布、国家防控、各省动态、科研进展、国际关注、专家论点、公众关注度、网民之声、谣言应对等9类模块分类分析, 形成每日媒体监测报告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1.3 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录入数据, 利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媒体及公众关注度情况及变化趋势

4月1—25日, 网络媒体共发布各类有关“H7N9”的新闻总数为114.15万件次[7], 媒体发布数量最多的为4月8日, 达到18.0万件次的峰值, 4月21日最低, 为930件次;公众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检索频次为210.52万次[8], 检索频次最多的为4月5日, 达到14.1万次, 4月24日最低, 为3.74万次。见图1。

网络媒体新闻发布数主要集中在4月3—11日, 共发布103.67万件次, 占总新闻发布数的90.82%;而公众检索频次在4月5日达到峰值后, 关注度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2.2 影响媒体及舆情的主要事件

从媒体及公众关注度情况及变化趋势上看, 在4月3日, 媒体新闻发布数激增, 比前1日增长29.11倍, 分析主要原因是受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卫计委) 在4月3日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对全国疫情情况进行了通报与进一步工作的部署从而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 公众关注度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4月13日, 北京确诊了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部分地区出现有关H7N9的谣言, 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公众检索频次大幅提高, 但新闻发布数一直保持较低的状态。4月20日, 我国雅安地区发生7.0级地震灾害, 对于H7N9新闻媒体的新闻发布数和公众关注度, 均有所降低。4月24日, 卫计委公布, 按照信息发布的有关要求, 每日发布信息改为周发布, 再次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2.3 公众检索主要关键词分析

公众咨询前4位的关键词问题分别为H7N9禽流感疫情、H7N9禽流感症状、H7N9禽流感变异、H7N9禽流感诊疗提示对公众而言, 网络信息的快捷查询功能, 为公众获取动态信息、防治知识等创造了条件, 也对防控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2.4 谣言应对情况分析

4月1—25日, 媒体共报道2 550篇有关H7N9禽流感谣言的公开声明, 与媒体报道的有关H1N1禽流感谣言公开声明 (10篇) 相比, 上升254倍。这说明在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中, 各部门更加注重有关信息公开及公众舆论引导。

3 讨论

我国政府在最短时间内主动公开了境内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信息, 并且每日更新公布疫情。疫情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 为科学决策、科学防治、各方联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最大程度地遏制了社会恐慌情绪, 并赢得公众的密切配合, 而且还通过共享病毒信息获取必要的国际合作支持。

媒体和各大门户网站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相关新闻的网络分布、聚焦热度等舆情指标均很高。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引导公众舆论、及时准确掌握社情民意、提高信息利用水平及危机处理能力, 是我们在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同时, 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9]。

4月3日, 根据当前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工作的需要, 由信息管理人员、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组成媒体舆情监测组, 建立了舆情监测体系与规范, 通过对卫计委及农业部等官方网站;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监测, 以全国疫情动态、国家防控措施、各省防控动态、国际关注、联防联控、专家论点、公众关注度、网民声音、谣言应对等9个模块为主体, 全面及时地向各级领导、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信息与服务。

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工作中, 舆情监测工作, 成为领导关注的重中之重, 截至4月25日, 通过21期的专题分析信息, 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为我市进一步调整防控策略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在网站上建立防控专题信息, 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引导。

在舆情监测工作中, 以国家防控方针为基础, 以疫情发展动态为主线, 通过不断的摸索与讨论, 建立了网络舆情信息获取、处理、信息挖掘分析、信息利用4个方面的模块, 来全面及时地进行监测。

3.1 传染病网络舆情信息的获取

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 对新闻、论坛/BBS、博客、即时通信软件的动态网页等松散的结构化信息进行有效的抽取,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动态网页数据的抽取与集成, 具有一定的处理准确率以及抽取效率[10]。

3.2传染病网络舆情信息的处理

利用结构化抽取方式, 通过信息过滤、内容检索、搜索引擎、网络挖掘等方式, 将抽取后的可满足一定需求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处理, 并以更为清晰的结构化形式表示, 从而为后续的信息分析处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来源。

3.3传染病网络舆情信息挖掘分析

利用数据挖掘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从海量的相关舆情数据中, 通过网页内容权威性、网页引用频次、用户访问信息等关键角度, 挖掘潜在的有意义的和有规律性的信息, 对集合的内容进行总结、分类、关联分析、趋势预测等, 从而提出关键的舆情信息进一步对网络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11]。

3.4 传染病网络舆情信息利用

对重大传染病防控舆情数据变化情况动态监测, 进行同比和环比分析, 对公众关注情况及可能出现的扩大化、恶性化的舆情信息及时预警。通过对舆情信息的分析, 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数据化、动态化研判。

通过舆情专报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对各地区公告、媒体关注、群众反映的热点、敏感问题以及变化态势形成“舆情专报”, 服务领导及疾病防控决策。通过“全国疫情更新”通报全国疫情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研究新进展”对H7N9禽流感研究进展进行追踪与报道;通过“国家防控、各省动态”对国家及其他省份的防控动态信息进行分析与借鉴;通过“国际关注”对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下, 国际卫生组织等组织及机构对我国防控工作的关注与研究;通过“联防联控”对防控工作中, 农业部门、畜牧部门、检验检疫机构等相关机构对重大传染病相关防控工作的进展与信息发布;通过“专家论点”对医疗、疾控、农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防控工作的研究, 提出可借鉴与参考的信息;通过“公众关注度”对在重大传染病防控背景下, 公众对于传染病防控的关注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网民声音、谣言应对”对可能引发群体事件、造成公众恐慌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 深入分析群众诉求的变化态势, 抓住“关注点”和“炒作点”, 重点关注。通过日、周、月分析报告, 全面及时地向各级领导、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信息与服务。

参考文献

[1]许鑫, 章成志, 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32 (3) :115-120.

[2]田向阳.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健康教育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9, 25 (8) :606-608.

[3]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3年第2版) [Z].2013-04-10.

[4]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4月24日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信息公告[EB/OL]. (2013-04-24) [2013-04-28].http://www.moh.gov.cn/mohwsyjbgs/s3578/201304/1872ab5a8e06429ea71e61f1b084d2ec.shtml.

[5]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 2010, 436 (3) :151-152.

[6]陈晨, 刘丽丽, 兰月新.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 2012, 32 (5) :13-16.

[7]百度.H7N9关键词新闻检索[EB/OL]. (2013-04-26) [2013-05-04].http://news.baidu.com/ns word=h7n9.

[8]百度.H7N9主题词公众关注度统计[EB/OL]. (2013-04-26) [2013-05-04].http://index.baidu.com/main/word.php word=h7n9.

[9]王敬波, 何毅亭.公共危机管理案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典型分析[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276-284.

[10]刘毅.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 (4) :307-310.

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与控制 篇8

20世纪末,发达国家针对肺结核、水痘、麻疹、等传染病进行了大规模调查与研究,并颁布了相关规范与标准;我国在非典大规模流行后也出台了相关隔离防护的规范与标准。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但有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显的尤为重要。

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源:经呼吸系统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复杂,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等,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引起,而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病毒和细菌都有重要位置。①患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是呼吸道传染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那些不存在病原携带状态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和百日咳等,患者是其唯一的传染源;②隐性感染或健康带菌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③一些动物也可成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如禽鸟类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重要传染原。

传播途径:①所有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猩红热和肺结核等都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传播方式;飞沫传播只有在与传染病近距离接触时才被传染,一般在无外界影响下,与传染源保持在2m以上距离可绝对预防被传染,而气溶胶是病毒、细菌通过空气传播的主要途径。②一些呼吸道传染病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日常生活用品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后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者,呼吸道传播方式,决定了呼吸道传染病的调查和控制中需要重视作为传染源的控制管理,除做好呼吸道隔离外,患者和易感者的手消毒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

季节性呼吸道傳染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这与冬春季节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流通,居住密集,气候寒冷或骤变使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特点

患者多分布在传染源周围,呈积聚性;离患者越近,接触越密切,被感染的机会越大,发病率越高。

人们常在儿童时期感染这些疾病,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但仍容易在学校出现暴发。

群体性发生多见,在短时间内罹患率可升到较高水平。

疾病的发生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有关。居住拥挤、飞沫、尘埃的浓度高,容易传染,好发于集体单位如学校,托幼机构等。

调查特点:调查对象主要是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动物源性传染病则需要同时重点调查可疑的动物传染源。调查时必须同时采集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血清标本等。

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要点

隔离治疗患者,传染病患者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最主要传染源,隔离治疗患者是控制流行的有效措施。

追踪密切接触者,根据监测信息确定暴发流行的影响范围和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观察,及时发现新病例。

带菌者服药:对于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带菌者,在发生疫情时可考虑选择服用其敏感的预防性抗生素。

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季节前进行疫苗接种,在暴发时对重点人群特别是少年儿童和老人开展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

做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呼吸道传染病会通过感染的人或动物污染环境,并通过环境造成扩散;因此,应当结合可能污染来源和污染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环境进行必要的消毒。

传染病疫情预防和管理制度 篇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张汪镇幼儿园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工作制度。

一、在园所有教职员工、幼儿都是义务疫情报告员,有责任对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事件进行报告。

二、执行晨、午检制度,每日早晨和中午上班前对每位教职员工、幼儿进行相关健康状况及卫生状况检查,并留有详细记录。

三、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每位教职员工、幼儿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时,均有权利和义务向疫情管理人员报告或直接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幼儿园以班级、办公室为单位,每天定时报告有无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

五、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时,由疫情报告人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六、对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篇10

工作总结

铁日木乡中学 2016年1月20日

铁日木乡中学2015疾病和传染病预防

工作总结

学校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改善学校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我校为了牢固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与观念,积极做好预防疾病和传染病公共卫生标准的建设,加强学校公共卫生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始终有一支卫生防病健康安全领导小组队伍。

一、晨检制度的落实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疾病和传染病防治法》与上级有关疾病和传染病防治要求,我校实行以预防为主,完善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学生健康晨检制度,对在校学生实施晨检。如有班级发现感冒人数略有增加时,或出现水痘等传染病及时报告并对该班级进行消毒。各班级老师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二、健康教育常规化

学校组建了健康教育管理网络。每年根据不同季节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为主的宣传工作,学校设有健康教育宣传窗,并定期更换内容。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平时利用校广播、学校黑板报、各班级黑板报、校报、班级主题会等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如爱眼日、无烟日、爱牙日、学生营养卫生、传染病的预防等等,教育学生勤洗手、勤讲个人卫生,多吃一些预防感冒的食物,多参加体育锻炼。

(一)增强传染病防病意识与观念

学校利用校广播、宣传画廊等宣传阵地,多方面、多角度地向教师、学生进行《疾病和传染病防治法》以及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宣传。

1.每班在健康教育课上宣传有关传染病的预防及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利用宣传画廊向学生宣传传染病的有关知识。

3.卫生老师利用广播进行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主要内容有: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和预防措施等

4.每班利用健康教育课时间上一堂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课,秋冬季疾病、手足口病。

(二)积极开展活动,提高健康意识

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切实开展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

1.积极、主动地预防感冒。在大范围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首先在学校范围内开展预防活动,在教室里熏醋杀菌,开窗通风。

2.加强体育锻炼,隔离重号病人等。其次要求学生督促家长在家庭里开展一定的预防措施。要求学生积极参加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和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疾病流行期,不宜到人口密集地和空气不流通处滞留;

3.开展家长学校的活动,向学生家长宣传常见传染病的知识、及季节性的传染病,并发告家长书,通过告家长书让家长对孩子做好防病、治病的工作。

(三)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能使人体获得对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学校继续推行常规计划免疫接种人人过关、计划免疫一律凭证入学的政策,使我校学生常规计划免疫接种率、计划免疫凭证入学率均达100%。

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与处理 疫情的处理是:

1、发现有患者立刻通知家长,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2、患者回家隔离至少2周。

3、对有患者的班级加强消毒,其他班级一般消毒。

4、及时报告区卫生防疫中心。

5、对有患者班级每天早晨加强疫检,疫检为期21天。

6、复学时一定要经卫生老师查诊,确已康复,方可进教室上课。

本学年有散发的水痘,紧抓不松,一方面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对相关教室进行消毒,另一方面做好家长的宣传输导、解释工作,有效地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学生安心在家休息、隔离,待全康复后复学。学生康复来校后的第一天,为了以防万一,继续对相关的班级进行了消毒。

四、今后措施确

我校将进一步全面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精神,把预防传染病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确保全体师生平安健康,营造一个低碳,卫生,环境更优美的校园!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77-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卫生改革与发展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改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和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业单纯的预防控制传染病和接受行政指令性任务,发展到急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五大”卫生工作的监督监测、科研培训、科技宣教和社区健康服务等工作任务上来,在这种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和完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陲。南与长岭相连,东与乾安相接,北与洮南毗邻,西与内蒙古科右中旗相依,东北与大安接壤,西南与内蒙古科左中旗相交。地处边远,属农业县。全县面积0.78万km2,有人口34.1324人,地广人稀。全县有专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59人,兼职防保人员24人。兼职防保人员多以从事医疗工作为主,且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条件差,仪器设备短缺,人员素质偏低。因此,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

1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整体业务工作水平和质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加强业务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科学管理,全面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使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1.1加强领导,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指标。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强各级领导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视,认真组织落实以岗位目标责任制为中心的全员聘任管理制度,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责、权、利相结合,将任务指标与技术指标同时落实,在完成好工作任务的同时抓好技术质量的控制。做到任务指标力求细,技术指标力求精,数量衡量,质量否决。以任务指标促进技术指标,以技术指标的要求提高任务指标的质量,二者相辅相成。促进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提高,健康发展,不断推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同步提高。

1.2加强检查指导工作,促进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指标的完成。在落实好各项工作指标的同时,要及时地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和解决,以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各项工作检查考核评比办法等一些保障措施。检查指导采取自查与统一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检查的内容即有工作任务完成数量情况,也包括工作质量情况,在检查中发现不足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及时弥补。在检查工作中还要广泛听取广大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关人员的意见,吸取合理化建议,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完善。

1.3做好总结评估工作,不断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整体业务工作水平和质量。总结和评估是每项工作的最后阶段,在抓好各项工作指标的落实和检查考核的基础上,做好总结评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总结是一个项目、一个阶段或整体工作经验成果的体现,也是发现问题和肯定成绩的真实记录,正确及时的总结评估好各项工作是对今后工作的促进。如果开展工作不去认真总结,就好比种上了庄稼不懂得去收获。如果工作落实后而不去总结评估,就分不出工作的好坏,不利于促进工作和调动人员积极性。

总结评估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考评办法来考评总结。每一项专题工作完成后和每月进行一次总结分析,季总结和年总结相结合进行全面考评总结,并对检查总结中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表现差的给予处罚,做到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广大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整体工作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2抓好人才培养与建设,促进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持续发展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完善和提高,人才培养与建设是关键。即要合理地引进和利用人才,也要抓好在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对在职人员的培养上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内培外训等办法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既要抓好业务人员的理论水平,也要抓好实际操作能力。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学术讲座活动,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都要有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不断促进整体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积极组织和引导岗位成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相结合,让优秀的人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开拓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局面

在争取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发展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新路子和新办法,利用现有条件用科学的方法,挖掘自身潜力,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慢性病的防治和社区健康服务,开拓第三产业,不断拓宽服務领域,增加经济收入和提高社会效益,努力开创自我发展的新渠道。建立并形成县、乡、镇乃至村一条龙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网络,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健康发展。

试论传染病的社区预防控制对策 篇12

1传染病标准

传染病标准是指诊断、处理、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 并对实验室安全及人群监测等相关要求做出相应的基础规定。我国卫生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47项现行传染病标准, 从而实现传染病患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及早治疗等, 上述标准包含了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各个环节, 并认为传染病传播中人为重要的传染源, 因此, 在疾病传播的控制中, 常将传染患者的诊断作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而社区作为人群密集地, 极易出现疫情传播, 因此, 做好传染病的社区预防控制已经成为临床的重要课题。

2健康宣传教育

传染病管理中仍将预防作为主要防控手段, 疾病健康宣传教育为传染病工作提供前提, 尤其是新发传染病[1]。新发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源及传染途径等在短期内未能被明确, 因此, 针对性预防治疗措施提出的难度较大, 此时疾病预防对于疫情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宣传, 使群众认识到传染病的相关知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及预防措施, 能够方便社区传染病的良好控制, 同时易感人群能够积极配合疾病的预防及控制。

在传染病健康宣传教育中, 需要区分开普通民众及医务人员, 给予不同的宣传教育。对医务人员掌握疾病的程度及临床实践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给予其系统、专业的护理及治疗技能培训, 帮助医护人员不断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及能力, 从而为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硬件基础。对于民众宣传教育, 先收集民众的基础资料, 并根据其文化程度及基础资料划分健康等级选择宣传方式及内容, 综合采用咨询台、宣传栏、座谈会、宣传手册、广播、电视宣传等方式, 通过图片、文字及语言等形式帮助社区民众了解疾病的传染特征、发病机制及防护要点等, 引导民众能够自行判断是否为易感人群[2]。对民众的基础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并选择性地为其提供相应指导, 主要包括生活作息习惯的调整、保健措施的选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科学接种及用药、卫生消毒的强化等, 从而提高其机体抵抗力。

3传染源及传染媒介的控制

传染源是传染病传播的因素, 控制传染源对于疾病控制有着重要作用。在传染源及传染媒介的控制中,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传染病检测, 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 并上报, 实现传染源的锁定追踪。在第一时间对传染源的资料进行全面搜集及掌握, 及时判断、分析可疑传染源, 一旦明确, 则立即给予隔离和治疗。并及时将传染源的相关信息完善后上传给上级网络, 及时更改疑似传染源及传染源的检查、控制和研究的最新结果, 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相关部门要着重对全科医生传染病专业防控技能、防治技能及信息管理技能等进行培养, 从而为传染病的控制提供坚实的基础。

传染媒介的控制对于传染病蔓延、传播的控制有着显著作用。因此,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疾病的宣传教育中, 需要将传播媒介管理及环境治理的重要关联性告知民众, 从而使其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作息习惯等,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尽量改善居住环境、公共场所的卫生, 从而减少经呼吸道、胃肠道及虫媒传播疾病等的控制。

4加强人口、疫情监测管理

社区卫生机构根据传染病的控制蔓延现状、特点等制定针对性的监控方案, 根据制订的监控管理方案指导医务人员准确、及时地整理并上报掌握的医学观察结果、最新研究资料、病理排查情况等, 从而建立疫情交流信息网络, 将最新疫情管理、控制及研究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从而使民众能够尽早掌握疫情的病原体检测方式、结果、疫情防控状况及疾病防控药物等, 不断提高民众自主防控疾病的能力及意识, 稳定民众情绪;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传染病传播对政治、社会及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传染病的控制中, 不同地区、社区要加强沟通及交流, 尤其是流动人口的网络管理, 从而保证本社区信息的有效性及真实性。

综上所述, 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为疫情第一时间发现提供有效的依据, 因此, 提高传染病社区预防、控制、对策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关机构要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及社区人口的宣传教育, 为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提供保证, 同时实现全民预防传染病, 从而保证社区居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茹.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商业化运作[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6 (1) :56-58.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 篇13

一、肠道传染病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科学依据: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可使水受到污染。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可造成病原体扩散。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健康行为:

(1)注意日常卫生,参见第一章基本健康行为“日常卫生”内容。

(2)预防肠道传染病九字真经: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2.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是肠道传染病的早期症状。

科学依据:大多数传染病在发病早期传染性最强,识别肠道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但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防止疫情扩大。

健康行为:

(1)当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去就近的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出现群体肠道传染病现象,应在去医院的同时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保留残留食物。

二、呼吸道传染病

1.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应保持个人手的清洁。

科学依据: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手接触分泌物后,可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2.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传播。

科学依据: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呼吸、咳嗽、喷嚏时将带有细菌或病毒的呼吸道分泌物散布到空气中,易感的人随呼吸吸入或接触等方式感染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就会发病。

健康行为:

(1)不随地吐痰。(2)咳嗽、打喷嚏没有纸巾、手帕或来不及时,建议用胳膊肘遮挡口鼻。(3)保持空气流通,参见第一章基本健康行为“日常卫生”内容。

3.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可降低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可能性。

科学依据:积极锻炼身体,可增强体质,有效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的活力;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均衡的膳食可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健康行为:

(1)应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锻炼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等。

(2)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心理压力,以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3)注意均衡饮食,适度增加营养,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等食物。

(4)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二、肺结核病

1.肺结核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科学依据: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吸入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传播。

健康行为:

(1)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

(2)咳嗽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可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2.出现咳嗽、咯痰2周以上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科学依据:及时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是防止肺结核传播的最有效手段。

国家为初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免费提供1次痰涂片(3份痰标本)和普通X光胸片检查;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国家统一方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的痰涂片检查(3或4次,每次2份痰标本)和治疗结束时的1次普通X光胸片检查(初、复治患者各提供1次免费)。

健康行为:

(1)出现咳嗽、咯痰2周以上的症状,应及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包括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和结核病定点医院等机构)就诊。(2)肺结核患者要坚持完成全程规范治疗,这是治愈肺结核、避免形成耐药的关键。任何治疗的改变应通过医生决定。

五、艾滋病

1.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科学依据: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安全套是用优质天然乳胶制成的圆筒状薄膜套,能避免直接接触性伴的体液,可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健康行为:

(1)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2)妇女应主动使用女用安全套或要求对方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3)安全套不能重复使用,每次使用后应打结、丢弃。

3.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

科学依据: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可增加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的机会。

健康行为:

(1)拒绝毒品。(2)不幸染上毒瘾的人,要尽早戒除毒瘾。(3)对于暂时无法戒除毒瘾的人,可采用美沙酮替代疗法和针具交换的方法。

4.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科学依据: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注射、针灸、拔牙、美容等进入人体的器械,都能传播艾滋病。

健康行为:

(1)提倡无偿献血。(2)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3)使用一次性或自毁型注射器。如没有条件,注射器具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4)理发、美容、修脚等服务行业所用的刀、针和其它刺破或擦伤皮肤的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5.怀疑或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应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咨询,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和治疗。

科学依据: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有可能把艾滋病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在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约1/3的胎儿和婴儿会受到感染。

健康行为:

(1)孕妇在怀孕早期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应向医生咨询,充分了解艾滋病对胎、婴儿和自身的潜在危害,自愿选择是否继续怀孕。(2)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如果选择终止妊娠,应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寻求咨询和终止妊娠的服务。(3)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如果选择继续妊娠,应到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或妇幼保健机构,寻求免费预防母婴传播的抗病毒药物和婴儿检测服务。(4)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应进行婴儿喂养咨询,对所生婴儿实行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并在婴儿第12和第18个月进行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第五期

常见的意外伤害预防

一、道路交通伤害

1.系安全带、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科学依据: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第一位伤害死因,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伤害已被证实是可以通过各种策略和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的。

健康行为:

(1)乘车或驾车时要系安全带;儿童应使用安全座椅,安全座椅应安装在后排左侧(在司机后方),严禁儿童单独或由家长抱着坐在副驾驶位置。

(2)驾驶摩托车时要佩戴头盔,要系好带子,而不是简单地把头盔扣在头上。购买头盔时,要选择符合标准的、适合自己头部大小、颜色鲜明的头盔。(3)不超速驾驶。(4)自己酒后不开车,同时要劝阻喝了酒的亲友不开车。(5)禁止无证驾驶和疲劳驾驶。(6)注意步行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增加自身的可视性(如佩戴反光材料)。(7)注重车辆维护保养。

二、溺水

1.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

科学依据:儿童溺水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暴露于“危险”的水体。这些水体包括游泳池、水井、池塘、水库、湖泊、江河等,还包括家中的浴缸、浴盆。

健康行为:

(1)5岁以下儿童家长或看护人应该做到:

•绝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里,或呆在开放的水源边,不能把儿童独自留在卫生间和浴室。

•无论儿童在家里、室外或其他地点的水中或水旁,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专心看管,不能分心,如打电话、聊天、做家务。

•儿童一定要由成人监管,不能将5岁以下的儿童交给未成年人看护。

•在儿童乘船、嬉水、学习游泳时,家长应为儿童准备并使用合格的漂浮设备,如救生衣等;

•带儿童在设有专职救生员的公共游泳场所游泳,救生员可提供救援和复苏急救,也可减少游泳儿童发生溺水的危险行为。

•浴桶和浴池在没有使用的时候应把水放尽。

•建筑房屋时在地上挖的坑也应该把雨水排尽或填上以防止积水。小的容器如洗涤盆应妥善保管,以防止雨水留存。

(2)不去江、河、池塘等开放性水域中游泳、捉鱼或在旁边玩耍和打闹;即使在游泳池,也不能单独游泳,绝不能在无成人监管下游泳。

(3)避免在不知深浅的水中跳水或潜水。

(4)掌握施救溺水同伴技巧,当同伴落水时,在大声呼救的同时,使用树枝、木棍等施救,不能盲目下水以免造成更多的伤亡。

三、中毒

1.安全存放农药,预防儿童中毒。

科学依据:在广大农业地区,杀虫剂是造成儿童中毒的主要毒物,不仅造成儿童急性中毒,并会造成长期慢性的毒性作用,对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重大的危害。

健康行为:

(1)避免随意放置杀虫剂、灭鼠剂、常用药物及其他对儿童来说的危险物品,这些危险物品应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例如上锁的橱柜、抽屉等。

(2)对于一些常用的家庭化学用品,如洗涤剂、洗发水和煤油等,也应加强管理,避免随意放置,或者采用一些警示标签、无法让儿童开启的措施,以避免其误服。

2.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一氧化碳中毒

科学依据:农村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在房内烧炭取暖,城市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洗澡时浴室通风不良造成。健康行为:

(1)在农村,采取正确的燃煤取暖方式,防止一氧化碳的产生。(2)正确安装和使用直排式燃煤热水器。

(3)在洗浴时注意浴室的通风。

四、烧烫伤

1.热源远离儿童,预防烧烫伤。

科学依据:烧烫伤的发生在婴儿伤害中占18%,在1-4岁儿童的伤害中占9%。绝大多数烫伤是由于接触高温液体引起的。儿童烧伤主要发生在家中,家中最常见发生在厨房。

健康行为:

(1)小儿洗澡应先放冷水再添加热水;家中热水器水温调至50摄氏度以下。(2)热水瓶、饮水机应摆放合理;热汤、热水、热容器等物品均不可随意置于地面上或小儿可触及的低矮桌椅或其他小儿容易触及的地方。(3)将室内的起居区域与烹饪区域分隔开,在家中使用烟雾探测器,电源线路装置应安全隐蔽。放置热源的桌面尽量避免使用台布。(4)安全燃放烟花爆竹。(5)烧烫伤发生后,对烧烫伤创面立即使用冷水(非冰水)进行冷却。

第六期

心理健康

一、维护心理健康

1.有效人际沟通能够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科学依据:有效的人际沟通,不仅可以满足人认识社会与他人的基本需要,建立社交网络,改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深化自我认识,挖掘自我潜能。缺乏倾诉情感的能力的人更容易患身心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胃溃疡等)和精神障碍(如药物依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健康行为:

(1)能恰当地表达喜欢、欣赏、称赞、感激、不满、生气、失望、愤怒等。如“谢谢你的帮助,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我不喜欢你用那种态度和我说话。”不要认为向别人倾诉会让人看不起,也不要认为哭是没出息的表现。(2)坦诚而清楚地说“不”。(3)别人讲话时,注意倾听,即保持认真、警觉、注意观察和深入思考,并给予回应。(4)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

习惯。(5)鼓励学龄前儿童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6)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应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

(7)中青年要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8)中老年人要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

2.怀疑有心理问题时,要及早去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咨询。

科学依据:心理问题是可防、可治的。轻度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而康复,严重的精神疾病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有效的药物治疗、社会心理治疗等手段,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

健康行为:

(1)有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和心理咨询机构咨询、治疗;或致电心理咨询热线获得帮助。

(2)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陪同其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

(3)正确观念:心理有问题≠精神病。心理问题≠思想问题。

3.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心健康。

科学依据:睡眠可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失眠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健康行为:

(1)每日应规律运动,睡前宜做温和及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泡热水澡、肌肉松弛及呼吸运动,切忌睡前两小时进行剧烈活动。(2)维持规则的睡眠作息,每日按时上床入睡及起床。维持舒适的睡眠环境:适当室温、灯光、少噪音及舒适床垫。(3)不要强迫自己入睡,如果躺在床上超过三十分钟仍然睡不着,就起床做些温和的活动,直到想睡了再上床。(4)晚餐后禁喝咖啡、茶、可乐、酒及抽烟。睡前的小点心有助睡眠,然而不宜吃太饱。(5)睡前可用温热水洗脚,以改善血液循环。(6)如果您出现了早醒或睡眠不深,甚至整夜不眠,自己无法调整,影响了正常工作、生活,应该及时就医。(7)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严重的打鼾,并且白天嗜睡,应该及时就医。

4.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正确调节心态或寻求帮助,能够减轻恐惧或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科学依据: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健康行为:

(1)突发事件发生后,应从官方获取相关信息,如事件的进展、防护措施等,不要轻信小道消息。(2)突发事件发生后,注意自己的感情、行为和思维的变化,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感到痛苦是正常的,如悲伤、担心、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等。在随后的几周和几月里多数人可能会感觉好起来,如果几个星期后痛苦没有减少或变得更坏了,应寻求专业的帮助。(3)不要通过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方式缓解负性情绪。

二、抑郁

1.躯体疾病或重大生活事件可能引起抑郁情绪,应及时缓解。

科学依据:抑郁是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一种缺点或性格缺陷。躯体疾病,如各种癌症、脑血管意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以及生活事件的应激,如亲人病故、生孩子、工作压力太大等,均可导致抑郁情绪,这并不意味着患上了抑郁症。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心理治疗及适当的抗抑郁药治疗,抑郁大多能够缓解。

健康行为:

(1)有一两个知心朋友,遇事能够谈心。(2)培养兴趣爱好,多参加社区或工会组织的活动,充实生活。

(3)接纳他人,也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秀,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4)不要通过抽烟、喝酒解闷、消愁。研究显示,使用酒精、尼古丁会引发抑郁。

2.怀疑患有抑郁症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科学依据:抑郁症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兴趣减退持续超过2星期,可伴有自责、无助、无望、自杀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体重下降、性欲减退、注意力减退。心理治疗及抗抑郁药等相关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健康行为:

(1)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所警觉,如果怀疑患有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2)如果有身体的不适、体重的下降,但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要想到可能患有抑郁症。

(3)如果怀疑周围有人要自杀,要立即告知其亲友,寻求心理/精神科医生帮助。紧急情况时报警。

三、焦虑

1.正常的焦虑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缓解。

科学依据:焦虑是当人们面对潜在的或真实的危险或威胁时都会产生的情感反应,绝大多数属于正常反应,腹式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方式等方法可以缓解焦虑。

健康行为:

(1)增加自信,减少自卑感,减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出负性判断,如“明天我肯定考不好”,“我将被老板辞退”。(2)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做事”本身,而不是放在你想要透过做事而获得的结果上面。

(3)当发现自己愤怒、担忧、害怕时,有意识地进行腹式呼吸。(4)当出现紧张、失眠、压力大时,可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练习,高血压患者可每天进行2次。

2.怀疑患焦虑症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科学依据: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抗焦虑药物等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是焦虑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健康行为:

上一篇:单位火灾隐患自查整改承诺书下一篇:校本研修活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