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精选3篇)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篇1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理解公民意识的内涵

(2)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理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对“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权观理念,澄清学生对人权问题的一些模糊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3.运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树立公民意识、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解决思想中存在的法纪观念淡漠的问题。能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享有权利就必须履行义务。懂得公民要享受自己的人身自由,就必须尊重别人的人身自由。能正确树立社会主义人权观理念,对西方某些国家恶意攻击、横加指责中国及别国人权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做到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特别是一定要采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权。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公民意识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最主要的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权利与义务意识。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履行,需要有正确的公民意识作指导。所以,增强公民意识这个知识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注意不要将这部分内容讲成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应该注意从思想上引导、帮助学生真正从内心树立起正确的公民意识。这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所以这是教学的重点。

要讲好这一重点问题,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首先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角度来阐述,公民为什么应该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公民是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没有国家也就无所谓公民,也没有公民的一切。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所以,公民意识应首先体现为国家意识。公民的国家意识表现为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是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公民意识、成为一个好公民的。在我国近代和当代,曾有许多像方志敏、杨靖宇、徐悲鸿、钱学森、冼星海等不胜枚举的的大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艺术家,他们无不具有一颗强烈的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为祖国的强盛而忘我奉献。我们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继承发扬热爱祖国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们决不能把热爱祖国只当成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把这种情感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应该使学生懂得,公民只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履行对国家的义务,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2)要教育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我国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公民的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要想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依法行事。作为公民,首先必须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公民必须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必须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决不能做法律所禁止的任何事情,要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3)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首先要讲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两者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懂得“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的道理。这就要求:一方面公民要增强权利观念,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公民权利。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首先就表现在其公民权利上,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重要途径,所以公民应该具有积极的权利意识,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求公民必须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义务。也就是要求公民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这是因为在我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剥削和被剥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助、友爱的关系。一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利,其实就是意味着要求他人对自己履行义务,但同时自己又必须以对他人履行义务为前提。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总是对等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见之于实践,应该鼓励学生具有勇于实践的勇气和责任感,如果没有实践,一切都会流于空谈。

2.教学难点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在对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问题上,往往有一些人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或是把权利与义务截然分开、对立起来;或是只强调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这些错误的认识如果不能澄清,就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原则,这是学习本课内容的落脚点。教师要养生讲清: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任何人的行为都必须有合理的限度,这个合理的限度就是宪法和法律。因为法律是自由的界限,超出了界限就没有了自由。同时要讲清,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发达程度制约权利的实现程度,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片面地去追求不切实际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享受权利不能脱离现实,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前提。这一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材从介绍公民意识的内涵入手,延伸到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使权利,并自觉履行义务。

三、学情分析

青少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增强;在实践中青少年往往缺乏依法维权的经历,法制观念,特别是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更迫切需要提高。总之,无论从理论理解的角度还是维权的实践角度,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都亟待提高。通过本

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公民意识,在行动中努力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自觉依法维权。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材料对比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阅P82互动在线。

〈设置问题〉

1.从公民权利义务方面,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2.查一查,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还有哪些?

教师点拨:第一问中,“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我一定要参加”这一观点正确。它体现了公民的权利意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这一权利,认真慎重地行使这一神圣的权利。另外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是对神圣的政治权利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公民意识的表现。

第二问: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还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有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1.增强公民意识(板书)(1)公民意识的内涵(板书)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健全的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2)宪法确认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板书)我国宪法从第三十三条到第五十条,全面而详尽地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可分为平等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等。

(3)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板书)第一,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二,公民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三,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公民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人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阅P84 〈设置问题〉

1.结合上述图片和文字说明,说说它们反映我国公民依法履行哪些基本义务? “参军光荣:公民应征入伍”----宪法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的义务” “参加植树:中职学生义务植树”—宪定“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依法纳税:公民自觉申报纳税”—宪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为国争光: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宪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查一查,《宪法》对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规定?

《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49条第2款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第3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第55条规定:“保卫祖国、抵御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的义务”

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阅P84 [问题探究]

“简要说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人身人格权利、政治权利与自由、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人应当全面地享受这些权利。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板书)(1)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板书)列举事实,印证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把“人权”写入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党的十七大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党章》;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人权概念引入《宪法》,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使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普遍的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已经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二是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实行依法治国,使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党和国家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民平等享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中华各民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设置问题〉

如何看待某些国家对我国人权问题的恶意攻击:

长期以来,西方有的国家一直以“人权卫士”自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恶意攻击、横加指责。其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听,挑拨是非,妄图分裂我们的国家,阻碍我们发展的步伐。他们不择手段地利用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粗暴地干涉我国的内政,其行径是不能容忍的,他们的丑恶行径也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与抵制,他们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曾连续十几年每年都抛出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提案,但都一次又一次地被联合国人权组织否决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及其内容(板书)人权普遍性的原则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合;

人权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权利;

人权是一个权利体系,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不仅包括个人人权,还包括集体人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 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稳定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关键,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 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国际人权发展的正确途径。[情境创设] 不履行义务,就丧失权利

王甲、王乙是兄妹,他们早年丧父,其母把两人养大。王甲结婚后分家另住。王乙结婚时,王母年事已高,就决定让王乙夫妇住在王家照顾自己。这便引起了王甲不满。王甲认为:王乙是嫁出去的姑娘,不得在娘家居住。并放出话说,若王乙敢在娘家居住,就与她们断绝关系,对其母也“生不养,死不葬”。从那之后,王甲就再没有照管过其母的生活起居,也从未给过钱粮财物。十多年来王母一直由王乙照顾,并负担了全部的生活费和医药费。年初,已瘫痪多年的王母去世,王甲也不来参与办理丧事。当王乙夫妇刚把丧事办完,王甲就来找王乙,要求她搬出王家,其理由是王乙没有继承权。闹得王乙一家无法正常生活。于是王乙就向法院主张:要求法院剥夺王甲的继承资格,其父母的遗产由王乙夫妇继承。

[问题思考] 法院会支持王乙的主张吗?为什么? 结合上述事例,写出“不履行义务就不得享受权利”

《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3.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板书)(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板书)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不允许存在只享受公民权利而不履行公民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公民义务而不享受公民权利的公民。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地履行义务。

阅P87互动在线 关于第一问 我们在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时,必须坚持的原则有三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关于第二问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合法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可以选派代表向该企业所在地的县的劳动行政部门申请仲裁;也可到企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游行示威前必须依据《游行示威法》报批,履行自己的法定程序义务,并不得损害社会利益。若造成交通堵塞,必然损害社会公众利益。

(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板书)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行使权利不得超越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要把维护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板书)所有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上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由于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原因,对一部分公民的权利还需有所限制,比如:不满18周岁的公民就不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满18周岁的公民在劳动就业时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女

职工在劳动保护方面要给予特殊保护等,但这些差别并不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相矛盾,而是更实际的维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体验导行】

[课堂练习] 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请结合上面这段话,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2)简要说明《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意义。[课后作业] “18岁,从做讲文明公民开始”:你准备做一件什么事情,“能够真正感动你的父母和老师,使他们感觉到你已经真正长大成人了”,并把这件事付诸实施,让他们感到惊喜、欣慰。(先写出要办的这件事的性质、内容、方法和步骤,然后详细记录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和结果。)板书设计: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增强公民意识(1)公民意识的内涵

(2)宪法确认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3)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及其内容 3.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六、教学反思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国防建设,富国,强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1]其核心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要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 必须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思考目前影响两大建设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科学谋划实现两大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指导方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 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协调发展, 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就是必须把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这就指明了发展在整个国防和军队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这就回答了我军建设进程中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问题, 明确了我军发展的依靠力量。把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 运用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 关键是善于在统筹中处理矛盾、在兼顾中把握平衡、在协调中促进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这既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发展的模式问题, 也明确了我军建设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回答了我军建设的基本道路问题和根本方法问题。

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国防建设视为“一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国家战略的大框架内整体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这一重要战略思想重点突出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 谋求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既体现了富国的内容, 也蕴含着强军的要求。富国和强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国富”是以“军强”作保障, “军强”是以“国富”作基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出发,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并且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 实现二者的统一, 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影响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富国和强军统一的主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防和军队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总体来看,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但是, 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衡量, 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协调之处。目前, 主要是国防建设资源投入滞后于经济建设, 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防建设投入规模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国防建设投入主要形式是国防费投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国防费投入规模有了较大增加, 国防费年增长速度均略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但这种增长仍然属于弥补国防基础薄弱的“恢复性增长”。2009年, 中国年度国防费为4 951.1亿元人民币,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2%, 占财政支出的6.49%[2]。尽管中国国防费实现了由低投入维持型向与国家经济增长相协调的适度增长型转变, 国防费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与世界一些主要大国相比, 中国的国防费投入, 无论是绝对数, 还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07年中国国防费总额相当于美国的7.51%, 英国的62.43%。2007年国防费占GDP的比重, 中国是1.38%, 而美国占4.5%, 英国占2.7%, 法国占1.92%[2]。世界各国军费投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和平时期, 一个国家军费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3%是适度的 (2007年世界平均水平为2.6%, 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 。中国现有国防费投入水平与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需要相比还有一定的缺口, 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我军军人人均占有国防费数量较少。2007年中国军人人均国防费为2.03万美元, 是美国的4.49%, 日本的11.3%, 英国的5.31%, 法国的15.76%, 德国的14.33%[2]。从数据对比来看, 我军军人人均国防费不但低于世界军事强国, 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除了国防费投入规模不足之外, 国防费结构和效益问题更为突出, 这是制约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仅靠老办法也不行, 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开辟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三、科学谋划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新思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 科学谋划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途径, 建立正常的国防经费增长机制, 努力形成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科学机制。必须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之中, 真正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一) 努力形成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科学机制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首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富国和强军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年均经济增长9.8%,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人均水平与世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其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核心是解决国防建设的战略定位问题。从国家总体战略高度, 确保战略机遇期的国家安全, 必须要有巩固的国防作保障, 这是以对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环境的科学分析为依据。第一, 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 就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继续坚持在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下谋求国防建设发展。第二, 要建立强大的国防, 就是要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相称、与国家安全利益和战略利益拓展相适应的军事力量。要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

(二) 建立正常的国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

以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 依据国家供给能力和安全需求, 依托现代国防预算制度, 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核心要解决国防投入的“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所谓“规模适度”, 是指国防投入的确定, 既应考虑到社会经济的承受力, 又要依据国家安全需求, 合理确定中国国防投人占GDP的比重。据有关专家测算, 中国国防费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6%~2.8%之间比较合适, 目前中国国防费占GDP的比重为1.4%左右。所谓“结构合理”, 是指提高现有军费的效益, 使之能够产出最具有战斗力的力量规模和结构。要实现“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 就必须逐步在中国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军情, 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防建设跨越式发展需要, 以法制建设为基础, 以需求牵引、程序决策、体系统一、规范运作、管理严格为基本特征的规划—计划—预算制度。

(三) 走全方位军民一体化建设道路, 形成依托社会建设部队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 在军民兼容的运行机制方面, 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衡量, 这两大体系在总体上还处在相互分割、自成体系的状态。全方位军民一体化建设, 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基础性工程, 它包括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体化、国家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国家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军民人才基础教育培养一体化、应战与应急动员体系建设一体化。为保障一体化建设顺利进行, 需要建立相应机构和机制, 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应努力建立完善在国家基本建设上体现国防要求机制国防要求机制、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机制、依托国民经济体系完成后勤保障的机制、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机制、在经济布局上兼顾国防原则和经济原则的机制、高效的平战转换机制等六个机制。建立这些机制的核心, 是把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与国防建设的机遇期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国防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努力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纳入国家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把军事人才的基础教育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选择地将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以减轻部队“办社会”的负担。做到凡是能利用民用资源, 军队就不自己铺摊子, 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 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情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这既是国防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有效形式, 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防的重要措施。

总之, 科学谋划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新思路,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认识问题, 从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出发, 正确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既要“把经济搞上去”, 又要“建立强大的国防”, 并且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1.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篇3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本来是一个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然而,在一些人那里,却变得“复杂而敏感”。比如,有人问“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一边”;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类似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搞碎片化,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必须加以廓清和纠正。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增强党的意识,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要坚决克服有些宣传报道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同时,要看到人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坚持团结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使更多知识分子参与实际工作,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上一篇:风力发电机组检修下一篇:工厂文化建设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