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共10篇)
第一条 为加强对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海洋、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制,制定任期内环境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并将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经费,用于保障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投入。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环境保护派出机构,依法对分管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规划、建设、工商行政管理、国土资源和水利等有关部门按规定的职责,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并加强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 本省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与上一级人民政府签订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控制和削减本行政区域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将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具体分解到排污单位。
对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确定为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并提出重点监管区的环境治理目标。重点监管区未达到环境治理目标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或者核准其新建、改建、扩建能够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第八条
列入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新 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建成后需要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依法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批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第九条 按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规定需要进行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前,应当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将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并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的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之日起3个月内,向负责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进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
第十条 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排污许可证应当规定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标准和排放方式等污染控制要求。
排污许可证实施的范围和核发程序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排污单位应当保证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采用下列方式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一)将未经处理超过规定标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或者从污染物处理设施排入环境;
(二)在非紧急情况下将污染物从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急排放阀门排入环境;
(三)擅自停止使用或者违反操作规程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
(四)在污染物处理设施发生故障后不及时排除故障仍排放污染物;
(五)违反水污染物处理工艺采用稀释手段排放水污染物。第十二条
排污单位向环境或者城市污水、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
城市污水、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发现纳管水质超标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总排口出水水质超标。
第十三条 排污单位可以与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签订协议,委托其代为处置污染物或者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并在协议签订之日起7日内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排污单位不得委托未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代为处置污染物或者运行污染防治设施。
第十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规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并保证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损坏自动监控设备。自 动监控设备出现故障时,排污单位应当立即修复。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排污单位的自动监控设备纳入全省环境污染监控系统,并可以将该设备取得的经环境监测机构核实的监测数据作为环境执法的依据。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应当建立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台账。台账应当载明污染防治设施的主要参数和运行、维护情况及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将其用于生产经营的场所、设施、设备租赁或者承包给他人的,应当在租赁、承包协议中约定污染防治义务。未约定的,由出租、发包单位承担污染防治义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能够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设施、设备。
城镇建成区内按规划属于居民住宅的房屋不得改作或者租赁给他人用作能够产生噪声、振动、油烟、粉尘、异味的饮食、娱乐行业的经营活动用房。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组织实施跨行政区域的河流交界断面水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河流交界断面相邻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协调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水环境安全。河流交界断面的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本省规定的控制指标的,相邻行政区域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解决。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在现场检查时可以进行现场监测、采集样品、查阅有关资料,并在发现排污单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对产生污染物的设施和相关物品采取暂扣、封存措施。
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出书面决定,并出具暂扣或者封存的设施、物品清单,交当事人签名。当事人不在现场或者拒绝签名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在清单上注明情况。
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0日。情况复杂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期限,并告知当事人,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采取以同一事由对同一标的再次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的方式变相延长期限。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采取暂扣或者封存措施期间对排污单位作出处理决定。
对被暂扣或者封存的设施、物品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权限责令其限期治理:
(一)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的;
(二)排放重点污染物超过规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三)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
在限期治理期间,排污单位应当采取限产、限排或者其他措施,使污染物的排放达到限期治理决定所规定的排放要求,并不得新建、改建、扩建能够增加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限期治理的期限一般不超过12个月。限期治理期限届满或者限期治理工作完成后,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的治理效果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主动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权,鼓励、支持公众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及有关社会监督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当地主要媒体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指标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应当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 预案,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
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单位应当制定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方案,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单位的名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并公布。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发生后,排污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报告,并按规定迅速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可能危及周边地区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排污单位应当立即通知周边地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二)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的;
(三)对违法排污行为查处不力或者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的;
(四)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对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罚款最高数额按有关法规规定执行;对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整顿:
(一)按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规定需要进行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前未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二)排污单位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三)为能够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设施、设备的;
(四)将城镇建成区内按规划属于居民住宅的房屋改作或者租赁给他人用作能够产生噪声、振动、油烟、粉尘、异味的饮食、娱乐行业的经营活动用房的;
(五)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间污染物的排放未达到限期治理决定所规定的排放要求的。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除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外,对其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阻碍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在环境纠纷发生及其处理过程中煽动闹事、结伙斗殴、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现状
目前, 国家统一设置的基层环保机构为县级环保机构, 而并未规定设置县级以下专职环保机构, 因此, 乡镇及村屯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尚未实现全面覆盖。部分省市和地区意识到农村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在乡镇和村屯设置了诸如环保办公室等环保机构, 履行环保执法、监督和纠纷调解等职责, 但相关工作人员基本以兼职为主, 人员编制欠缺, 运行管理资金不足等问题往往成为限制基层环保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
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生活垃圾监督管理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与城市相比, 起步晚、基础弱, 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相对滞后, 尚未完全建立起适应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际需要的政策法规体系。目前涉及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甚少, 且多是原则性、单项性的条款, 实际运用的可操作性不强, 如《环境保护法》中未提及农村环境保护;《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 但多数地方法规并未与之衔接;对于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 相关法律法规未明确责任主体等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法律缺位, 一方面使农村环境监督管理无法可依, 另一方面也使现有法规的实施常常流于形式, 给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工作带来困难[3,4]。
为强化农村生活垃圾环境监管工作, 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先后颁布出台了《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关于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 这些政策文件里的内容多偏向于垃圾分类指导、收集处理模式等技术建议, 有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监督管理的内容有所欠缺, 类似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农村生活垃圾防治法律法规还没有, 国内也仅有个别省、市和地区出台了涉及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使农村环保工作不能依法有效开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
2.2 涉及农村环境的标准规范欠缺
环保标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受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监督执法能力、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等多种因素影响, 我国涉及农村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规范甚少, 除《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HJ 574-2010) 外, 基本没有更加详细的标准规范, 随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为使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有效保障, 制定涉及农村环境相关标准规范的需求愈加强烈。
2.3 农村地区环境管理基础薄弱
2.3.1 农村环境监管机构不完善
目前很多市级环保部门还没有负责农村环保的专职处室, 县级及乡镇村屯的基层环保部门力量更为薄弱,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超过95%的乡镇没有环保机构, 已设置环保机构的乡镇和村屯的环保工作人员也以兼职为主, 造成农村环境监管不到位, 监管力度极其有限[5]。
2.3.2 农村地区环境执法力量薄弱
受财政资金和人员编制等问题的困扰, 全国众多县城没有环境执法机构, 执法车辆和取证设备严重缺乏, 环境监察工作基本空白, 更无法将环境执法监督延伸至乡镇农村, 加之人员学历程度偏低, 且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 常使环境执法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农民环境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6]。
2.4 农村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较难改变传统习俗
与城市相比,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落后, 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缺乏足够的重视, 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积极性较低, 处理生产生活垃圾极为随意, 或是就近倾倒、就地焚烧, 或是丢弃到河涌中、马路边, 既影响了周边生活环境的美观, 也带来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威胁[7]。由于农村居民几千年来已形成长期、固有的习俗观念, 一时间改变其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困难。
2.5 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落后
目前, 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 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 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与防范意识亟待提高。农民群众也缺乏环保知识培训和对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引导, 不能很好地借助于网络、电视、广播、书籍等各种媒介, 或通过参与环保活动和环保知识培训来接受环保知识灌输。
3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构
3.1.1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构
建议国家和省市地方政府制定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明确农村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要求。县 (区) 、镇 (乡) 各级政府应承担起相应的组织、协调、引导责任, 成立专门的环保机构, 抽调专职人员, 增加人员编制。
3.1.2 环境监察向农村延伸
在县市环保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 设立农村环境基层监察机构, 可考虑依托村委会设立, 各村指定村级环保负责人, 同时下设若干环保协管员, 履行环保监察职责。同时, 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督, 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文明执法。
3.1.3 建立农村保洁队伍
可考虑由村委会和农户共同出资, 成立农村保洁队伍, 队伍规模建议按每300~500人配备一名保洁人员的标准执行, 同时明确村委会、协管员、保洁员、农户四方责任, 保证垃圾收运有效进行。
3.2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建设
当前, 国家和地方亟需制定和修改与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条例, 使之更为完善和详细, 从而规范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行为, 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法可依, 保障农村良好的生活环境。
3.3 制订与农村环境相关的标准规范
应充分考虑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监督执法能力、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等多种因素, 制修订与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同时考虑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实情, 应适当降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和处理标准。
3.4 出台地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方案和规划
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 (2007~2020年) 》 (环发[2007]192号) 的指导下, 各级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方案与规划, 用以指导各级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的农村环境管理工作。
3.5 加强宣传培训, 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分类收集
3.5.1 加强环保宣传,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通过影音、网络、报刊、讲座、展板等形式, 充分调动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 向村民宣传生活垃圾的危害及其合理处置的重要性, 并使公众充分了解正确的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方法。
3.5.2 适度推行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系统垃圾
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 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化处理。健全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建立和完善先进的完整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和处理体系, 方便农民交售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再生资源;在试点农村逐步完善干湿垃圾收集和清运设施, 鼓励农民对家庭生活垃圾实施干湿分类, 将餐厨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分离后分别投放;稳步推进废弃含汞荧光灯、废电池、废药品、废杀虫剂等有害废物的单独收运工作, 积极扶持终端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3.6 深入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 探索“以奖促治”长效运行机制
在现有省市试点基础上, 继续深入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 扩大目标责任制签订省市范围, 定期严格考核。同时, 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追究机制, 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深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形式, 加大地方配套资金投入, 建立中央财政为主、乡镇地方财政为辅的投入机制。同时, 积极探索“以奖促治”长效运行机制, 保证建成的农村环保设施能够得以长期、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刘红梅.刍议农村垃圾管理的探讨[J].科技风, 2011 (6) :275-276.
[2]张震, 刘建玲, 张云成, 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垃圾管理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9) :181-183.
[3]郭晓旺, 成凤明.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7 (4) :67-70.
[4]王君营, 沈绿野.我国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立法研究[J].环境科技, 2014 (1) :1-7.
[5]郑丽红.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3 (1) :72-75.
[6]高海硕, 陈桂葵, 黎华寿, 等.广东省农村垃圾产生特征及处理方式的调查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 (7) :1445-1452.
第一条 为了加强辐射污染防治工作,维护环境安全,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辐射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辐射,是指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主要包括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产生的辐射。
电磁辐射,主要包括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发射,工业、科研、医疗等活动中使用电磁辐射设施和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
本条例所称电磁辐射设施和设备,是指列入国家规定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的电磁辐射设施和设备。
第四条 辐射污染防治坚持科学规划、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辐射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将辐射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的环境保护规划,并建立健全辐射环境安全责任制。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辐射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对有关的辐射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对辐射环境和辐射污染源实施监测,定期向社会发布辐射环境状况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监督、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辐射污染防治宣传,普及辐射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增强公众辐射污染防治的意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举报造成辐射环境污染的行为。
一、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切实强化工作措施。
我局历来十分重视环保工作,将“环境立区”确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把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十分注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大气治理作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在工业集中区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因素。为有效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制定了《市中区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二、健全完善环境管理机制。
完善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规范管理机制,有力促进对企业的管理服务。管理促进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督促企业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使排放的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实行至少每月一次的重点企业现场环境监察,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发出隐患排查治理、制定环境突发应急预案等环境保护文件3个。完成了对辖区内的使用放射源及射线装置的16家企事业单位放射源安全管理使用责任书的签订工作,要求相关企业完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定责定人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对辖区涉源单位进行了安全检查。
三、加强城区禁烧烟煤的力度,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
狠抓空气环境治理,大力加强城区禁烧烟煤的执法力度。
一是制发了《关于对城区禁烧烟煤的通告》,由环保部门牵头组织油烟、煤烟专项整治,削减二氧化硫和烟尘,改善城区人居环境。
二是努力削减第三产业用煤量,要求城区临街门店统一使用清洁能源,目前城区内的宾馆酒楼和100多家小型餐馆、火锅店均使用了清洁能源。
三是开展燃煤锅炉治理工作。对城区内的锅炉进行了限期治理,要求4吨/小时以上的锅炉必须配置烟气脱硫设施,4吨/小时以下的锅炉一律改烧清洁燃料。
四、加强对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
对污染源执行环境保护法法律法规的情况加大了日常监管和不定期现场检查力度,除了环境监察规定的对一般污染源每季度监察一次,重点污染源每月监察一次,还加大了污染较重行业治理设施、运转情况的检查,认真填写《现场检查笔录》。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制止,确保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保证空气质量。
五、落实空气质量保障措施。
为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我局认真落实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排查影响大气质量的污染隐患,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逐一建立档案,实施统一监管,并分类制定污染物减排措施。要求了落实责任,对重点污染源治理情况跟踪、检查、实施责任到查。对燃烧烟煤的单位再次重申了,严禁在城区燃烧烟煤的通告。对60家餐饮店油烟污染逐一进行登记,并落实了整改措施,城区空气质量经监测达良好。
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绝不允许盲目引进和新建“十五小”、“新五小”项目,也不允许引进和新建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落后工艺项目,更不允许引进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污染项目。所有的新、改、扩建项目都必须严格实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区发展和改革局、工信局、工商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等部门按各自职责把好项目的审批、登记、规划、用地、设计、竣工验收关,严禁新建“十五小”企业。
七、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执对农村生态环境监察,重点检查了秸秆禁烧区禁烧执行情况。
在秋收后,大队执法人员进村进行禁烧秸秆、稻草等宣传活动,发放农村环境宣传资料300余份。现场咨询45人次,禁止秸秆燃烧3起。
八、为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区着力强化环保执法工作。
我局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企业予以严肃处理。加强了对全区排污企业的管理,我局制发了《市中区201x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强信访案件的办理,对群众来电、来信和来访投诉进行仔细登记并依法、及时和有效地予以解决。一年我局共受理大气污染来信来访11件(次),全部进行了调查处理和回复。
第一条 为规范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安全,维护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以下分别简称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员)就医、购药以及申请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以下简称参保单位)对参保人员进行内部管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及其有关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调机制,设置由本级人民政府主管负责人和社会保险、卫生计生、财政、审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物价、公安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协调机构,明确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负责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日常管理,并受委托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确定机构或者人员负责本单位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有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医疗机构有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本省和有关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规定以及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的约定,为参保人员提供及时、合理和必要的医疗服务。
第七条 零售药店应当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确定人员负责本单位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知识培训,并按照国家、本省和本统筹区有关规定以及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的约定,从事药品销售等活动。
第八条 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及其工作人员在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过程中,不得有下列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造成基金损失的行为:
(一)允许非参保人员冒用参保人员名义或者参保人员冒用他人名义就医;
(二)允许使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非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或者参保人员按规定应当自费的医疗费用;
(三)使用伪造、变造的诊断证明、病历、处方等证明材料或者虚假医疗票据、收费明细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
(四)办理虚假住院或者虚记医疗费用;
(五)不根据病情诊治需要,滥用大型设备检查、贵重药品治疗,或者向参保人员提供其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六)允许使用基本医疗保险凭证套取现金、有价证券或者购买日用品、食品等非医疗用品;
(七)将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信息化结算终端设备出借、转让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八)违反价格管理规定收取需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
(九)其他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造成基金损失的行为。
第九条 参保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参保人员的内部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员的有关证明材料。
参保人员与参保单位的劳动关系(人事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参保单位应当及时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条 参保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就医、购药时,主动出示基本医疗保险凭证,接受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证件查验,自觉履行诚信义务;
(二)不得采用冒用他人基本医疗保险凭证就医,伪造、变造诊断证明、病历、处方等证明材料或者虚假医疗票据、收费明细等手段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三)不得将本人的医疗保险凭证出借给他人就医或者出借给医疗机构使用。
第十一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管理服务工作的需要,可以与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签订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规范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行为。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本省和本统筹区有关规定以及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的约定,建立有关费用结算关系,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履行协议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健全业务、财务、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审核、费用支付、财务管理等业务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向社会公开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信息。
第十三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加强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将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及其工作人员的基本医疗服务信息和参保人员的就医、购药信息纳入实时监控范围,并与社会保险、财政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发现违反国家、本省和本统筹区规定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或者可能造成基金损失行为的,应当及时查明情况,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对存在问题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可以约谈其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并提出限期改进管理的意见。对违反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不得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发现违反基本医疗保险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按照规定的职责和委托权限无权处理的,应当将线索和证据移交有关部门。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保障其信息系统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监控信息系统和费用结算系统互联互通,并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传送有关信息。
第十五条 承办医疗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机构和承办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有关协议的约定,为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和参保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第十六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的监督检查,依法调查处理违反基本医疗保险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违法行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或者及时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的场所进行调查,询问与调查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其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二)查阅、记录、复制与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管理有关的材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灭失的材料依法予以封存;
(三)根据监督检查工作的需要,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就监督检查事项进行审计;
(四)对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或者可能造成基金损失的行为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
第十八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被检查者应当予以协助,如实作出说明、提供有关材料,不得谎报、瞒报,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十九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由社会各界代表和专家等人员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通过开展专项审计、组织专家评议、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定期对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以及有关活动实施社会监督。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公开举报投诉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接到举报投诉的部门和机构,对职责范围内的举报投诉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二十一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定期对开展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单位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建立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制度,并可以向社会公布违法失信行为及处理结果。
第二十二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监督管理职责,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不及时、不依法处理,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职责的;
(二)克扣或者拒不按时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
(三)丢失或者篡改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记录的;
(四)骗取或者协助他人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
(五)违反基本医疗保险法律、法规、规章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八项规定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价格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违反本办法第八条其他规定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项规定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三项规定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可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各类补充补助和大病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的医疗服务,以及离休干部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丹江口水库水域跨湖北、河南两省,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地形主要是山地和丘陵, 土壤层较薄, 主要为黄粘土和黄棕壤。调查表明, 近几年, 丹江口库区水源地水体总氮超标, 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后, 汉江上游水流变缓, 水体交换性能变差, 被淹没土地中营养物质的溶出, 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增加。另外, 由于农田径流污染、生活废物废水、分散畜禽养殖、网箱养殖等原因, 造成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有加重之势, 部分区域水质有恶化趋势。
2 丹江口库区水源地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2.1 农田面源污染
种植业作为丹江口水库流域内的主导产业, 在生产过程中, 会施撒大量的化肥、农药。据分析报告显示十堰地区每年大致使用1.0×106t左右的化肥, 6.0×104t左右使用的氮肥, 农药每年使用高达2000t;且多为杀虫剂、除草剂等, 一年喷施多次。经过大雨的冲刷, 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入水库区, 造成了水质的污染。
2.2 分散畜禽养殖污染
近些年来, 国家为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推行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农村畜牧养殖迅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禽类粪便污染问题。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规模化以下养殖企业遍地开花, 养殖场内大多都是采取散养的方式, 禽类粪便处理简单, 多采用水冲式, 粪便废水产生量较大, 高污染负荷的粪便废水排入地表水体, 造成了环境与水体污染。
2.3 水产网箱养殖污染
丹江口水库网箱养鱼始于上世纪70年代, 主要养殖鲌鱼、鳡鱼、鲟鱼。据统计, 截止2014年, 丹江口水库十堰区域网箱数量达122080只, 由于部分投饵养殖过程会投放大量的饵料及鱼药, 加之用量不合理, 投喂的饵料除了部分倍鱼类摄取外, 其他未被利用的饵料及鱼类排泄物会通过物质循环成为肥料, 恶化库区水质, 加速了丹江口水库富营养化的进程, 影响库区水质。
2.4 农村面源污染
丹江口水库十堰区域共有1857个行政村, 根据湖北省环科院的调研, 库区农村存在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垃圾自然堆放、分散畜禽养殖污染日趋加重等主要环境问题, 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直接威胁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和影响当地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 开展库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3 丹江口库区水源污染治理措施
3.1 加强水源地保护的宣传教育
依托“对口协作”、“六五”环境日、“环保世纪行”、“四清行动”、“新环保法”宣讲等各种活动为载体, 加强十堰与北京两地市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 呼吁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到丹江口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树立“节水洁水、人人有责”的行为准则。
3.2 农田径流污染防治
库区农田径流污染在污染物总量排放中占比较大, 控制农田水土流失是减少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调整种植结构、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 有效控制地表径流和农田排水所引起的营养损失, 达到源头控制的目标。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减少传统农药、化肥的施用量, 推广采用生物制剂厂生产的生物制剂替代传统农药。
3.3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推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对人口相对集中产生的生活污水, 通过污水管网收集, 采用人工湿地等进行处理, 对人口相对分散的生活污水, 采用庭院湿地或者国内先进的粪尿分离技术;对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 通过“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置;对分散式畜禽废弃物, 通过改厕改圈、生物有机垫料、建设沼气池、有机复合肥生产等方式进行处理并综合利用。
3.4 加强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控制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措施。丹江口水库周围水土流失比较严的地区, 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为主, 进行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 退耕还林, 做好治理小流域的工作;因地制宜的采取护坡、整地、绿化等措施, 修建塘坝、小型水库做好拦洪截流, 适当的调整作物的布局, 科学的耕作, 进行经济林的开发, 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
3.5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遵守“谁破坏谁付款, 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库地区, 承担了维护水质的责任。与生态保护相悖的经济活动将会受到限制。为了协调库区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应进行生态补偿。短期补偿可通过最直接的经济补偿, 安定民心并且鼓励居民进行生态的保护。长期的补偿可对保护地区进行适当的政策补偿、技术补偿。结合水源保护区实际情况, 提供一些新型的高新技术, 帮助解决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 从而真正的实现自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勇, 范先鹏, 刘冬碧.丹江口库区湖北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及评价.2012, 1.
冀安监管应急„2008‟88号
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河北省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河北省应对安
全
生产领域遭受或可能遭受恐怖袭击事件
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现将《河北省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河北省应对安全生产领域遭受或可能遭受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2008年01月11日 15时54分19
2主题分类: 产品质量 食品医药 商贸服务
“食品”
“质量安全”
河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7第15号
《河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已经2007年12月11日省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河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流通环节的食品经营和相关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按规定的职责,做好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举报受理制度,向社会公布本部门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举报电话,及时受理和依法查处举报的案件,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在食品行业
商业信用建设和行业自律中的作用,教育食品经营者遵守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增强食品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
第六条 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食品展销会举办者和食品经营柜台出租企业,应当审查食品经营者的经营资格,明确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条件、内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经营的食品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或者其他违法行为时,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第七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销售食品的质量安全负责,不得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
第八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确定机构或者人员负责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并对购进的食品逐批次进行质量安全状况抽查检验。
第九条 食品经营者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验供货人的经营资格,验明食品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并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品种、规格、数量、供货人及其联系方式、生产日期、进货时间、保质期或者保存期等内容。
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品种、规格、数量和流向等内容。在食品集中交易市场销售自制食品的,应当比照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者履行建立食品销售台账的义务。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十条 下列食品禁止销售:
(一)未按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进行标签标注的预包装食品;
(二)超过保质期或者保存期的食品;
(三)经感官鉴别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有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四)违反国家规定没有合格证明的食品;
(五)依法应当检疫、检验但未进行检疫、检验,伪造检疫、检验结果或者经检疫、检验不合格的食品;
(六)不符合有关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或者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质量状况的食品;
(七)含有国家禁止使用或者超过标准的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
(八)依照国家规定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但未在包装的显著位置清晰标明相应标志的食品。
第十一条 食品经营者销售经加工熟制的散装食品时,应当明示食品的名称、配料清单、生产者(供货人)的名称及其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保存期等事项,并根据不同食品的种类和保质要求,分别采取遮挡、覆盖等措施。
第十二条 有固定经营场所或者柜台的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的标签对该食品有冷藏或者冷冻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按标签标注的温度存储食品。销售的其他食品因保质、保鲜需要冷藏或者冷冻的,食品经营者应当采取冷藏或者冷冻措施。
第十三条 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食品经营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主动召回食品,并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该食品。食品经营者发现其销售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该食品,通知生产者或者供货人,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退回供货人或者销毁、作无害化处理等有效措施。
第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用直观检查、快速检验或者抽样检验的方式,对销售食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依据检查、检验结果对认为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采取立即停止销售、暂扣、封存等临时控制措施,并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快速检验应当使用经检定合格的检测设备和列入国家标准的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生产者明示的执行标准或者质量承诺,判定食品质量。
第十六条 对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食品进行质量检查、检验不得收费。检查、检验所需食品样本应当购买,不得要求食品经营者无偿提供。
第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检查时,食品经营者应当如实提供被检查食品的票证、账簿、货源、数量、存货地点、存货量、销售量等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者阻碍。
第十八条 食品经营者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查、检验结果之日起5日内,依法向组织实施食品质量监督检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复检。因检查、检验结果错误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流通环节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应当向社会公布和向本级有关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其名称、品种、规格、批次、生产者、经营者和检查、检验结果,并责令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经营者停止销售同一生产者生产的同品种、同规格、同批次的食品。因运输、储存的原因造成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除外。
第二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流通环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制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流通环节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和应急预案的规定,迅速向本级
人民政府报告,做好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二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包庇、放纵食品经营违法行为的;
(二)向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食品的当事人通报信息,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三)查处食品经营违法行为时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三条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出处罚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对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能计算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农业环境的现状
我国用世界8%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支撑着全球22%的人口。继工业和城市点源污染之后, 我国农业污染逐渐凸现, 目前大致占到全部污染的1/3。农业污染正在呈现来源扩大、复合交叉和时空延伸等新特征, 对农业环境格局的扰动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呈加剧趋势, 总体态势非常严峻。另一方面, 对农业污染问题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如化肥、农药流失污染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千方百计提高其利用效率, 但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农业污染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 总体状况是东部农业污染重于西部, 城乡结合部重于乡村, 经济作物和集约化养殖区污染远高于一般粮食作物产区。同时, 局部治理与大面积恶化并存, 化肥、农药流失污染与大范围投入不足并存。加上我国土地荒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高达国土面积的1/3以上, 每年约有1000万吨的农膜等塑料残余物滞留在农村地区, 土壤污染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6。同时,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农药、农膜等用量最大和秸秆、饲料、畜禽粪便等产出最多的国家, 农业自身污染的风险很大, 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农用激素类、不合理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类等新的污染将逐步显现。任其发展, 必然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长远影响, 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畜健康。
二、农业环境的特点
㈠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由于农业生产、生活与工业生产、城市生活对环境影响的具体方式不同, 在污染物的产生、种类、危害后果、防治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保护农业环境, 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破坏, 就是保护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 保护农业生产力。
㈡农业环境是农业生产赖以进行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国家整体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 保护农业环境必须与保护城市环境、工业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进行, 互相促进。
㈢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不是单一指标, 不同于一般的单位面积产量, 而是一组指标体系
包括单位时间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等植物生产的初级生产力和家畜、家禽、鱼类等动物生产的次级生产力, 加上农田污染和地力衰退等生态变化也具有潜伏性、隐蔽性、长期性和恢复难度大等特点, 要求各部门之间的科学衔接, 密切配合, 构成合理的运转体系, 才能取得整个系统总体的最佳转化效率。
㈣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
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一是农业生态破坏;二是农业环境污染。因此, 在经济比较发达和乡镇企业比较发展的地区, 现在已基本形成城乡环境一体化, 以及以大城市到农村, 从工业到农村, 从点到线到面的城乡环境污染破坏网络, 直接危害威胁着农业的发展。因此, 防治农业环境污染破坏,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 做好宏观控制和微观防治相结合的区域综合防治工作。
因此, 以农业环境的特点作为出发点, 保证农业环境保护各项对策措施的有效实施, 必须建立行政组织、管理制度、法律强制、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法律监督管理体系。
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㈠建立健全法治化的农业环境综合管理体制
现有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统管和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管理体系有必要进行改革, 向综合管理体制转变。当然, 这里所指的农业环境综合管理, 并非是指将现有的农业部门以植物保护、种子、化肥、农药等监管为主的狭隘的农业环境监管体制, 而是明确、细化农业环境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权与其他行政机关的“协同监督管理”职权, 建立不同行政机关环境资源监管职权纠纷的地方行政首长解决或协调的制度;建立流域与区域内个行政区域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 如根据一定标准, 建议组建土地、水里、林业、煤炭和地质矿产、大气、农业、畜牧业、渔业、乡镇企业环保等农业行政部门一体的管理部门,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业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和环境监测网络, 总体上提高综合管理的效能。
同时必须从法律上明确上述各有关部门在农业环境保护中的法律地位、权限和责任及其相互关系, 分工负责的监督管理事项和工作联系制度, 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加强联系, 协调配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共同做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㈡完善法律体系, 保障农民环境权益的实现
一是中央政府应尽快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作为国家的农村环境保护基本法规, 将农业环境保护也纳入其法治轨道, 从而协调、指导好各项具体的农村环境资源立法。同时要制定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法规、规章, 尤其是在我国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欠缺的单行法, 比如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规范及投入运行机制, 化肥使用规程及无公害农产品等的相关标准, 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和突发污染事件相关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等。而我国法律法规已有相关规定的, 要进一步完善、规范, 以适应现今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立法过程中注意提高立法质量, 切实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同时地方环境立法要以本地事实为依据, 坚持国家立法的原则性, 并且应在科学预见基础上超前立法, 以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二是推动公民环境权立法, 保障农民环境权益的实现。首先, 要将公民环境权入宪。环境权是人享有在健康、优良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 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的人权, 理应在宪法中加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权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成为环境立法的依据, 让一切环境管理活动都围绕公民的环境权展开, 摒弃以前国家环境权力至上的旧观念和见物不见人的旧作风[1]。在《宪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章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享有良好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其次,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规定具体的环境权。比如, 可以在民法中界定公民环境权的内涵与外延, 赋予其与财产权、人格权等相同的法律地位;在各环境保护单行法中对公民环境权作进一步的分类, 例如通风权、日照权、宁静权、享有自然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等。“无救济则无权利”。因此, 最后, 要完善公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制度, 创立环境权的救济途径。包括请求政府主管部门保护、维护自己生活、生产环境的环境请求权, 生命、健康及生活、生产环境受到损害时要求引起损害发生的人予以赔偿的环境损害赔偿权, 以及向司法部门提起诉讼, 要求引起损害发生的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的环境诉讼权[2]。三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是公民或团体为维护环境公益, 在环境公益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 对侵害环境公益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它对于发挥环保公众参与、防止新农村建设中的违法乱建设、违法规划等, 防止大建设变成大破坏, 有重要的制度价值。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已有实践探索, 如2008年贵阳检察院诉熊金志等违法建设案, 但实践中的案例之原告多为政府、检察院等, 未见公民、环保NGO等身影, 反映了目前的环境公益诉讼实践有“作秀”之嫌、公众参与缺位, 不具有普遍意义。这呼吁立法上该制度的确立。在制度建构上, 美国成功的“公民诉讼”制度值得借鉴, 其特点在于原告资格和被告 (从另一视角看即被诉行为) 都很广泛。原告可以是任何人, 甚至包括企业、州政府、乃至美国政府等;被告分二大类:一为包括私人企业、美国政府或其他各级政府机关在内的污染源;一为环境保护署长。并且还规定了60天的事前告知程序, 为被告主管机关主动采取行动纠正错误提供机会, 其目的在于通过诉讼的压力推动环保执法[3]。我国在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时也要放宽原告资格限制, 并将环境污染、破坏行为和监管机关行政不作为涵盖进被诉行为, 以发挥环保公众参与、增强对危害环境行为等的威慑力、降低执法成本。
㈢创新农村环境管理制度, 完善环境保护机制
一是完善农民自治管理组织, 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农民自治管理组织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 是公众参与的表现形式之一, 村民自治管理组织在管理农业环境事务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有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权力。这为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农业环境事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其次, 目前根据我国具体国情, 政府在近期内不可能建立更多的农业环境保护机构, 因此更好的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更具有现实意义。村民自治组织贴近现实, 对问题的解决切合实际。村民自治组织能够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制定保证自然资源风险最小化利用的各种规章制度, 针对村内部资源滥用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地提出解决方案。再次, 在中国农村公德意识薄弱, 长期的小农生活方式, 造成对公共环境的漠视, 造成农民的目光短浅和对公共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活方式的落后、个人素质的低下、人性的冷漠化、对公共空间意识的丧失, 是造成“环境陷落”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 环境保护管理的根本, 在于生活方式从“小我”向“公德”的转变, 在于个人环境伦理的建立, 在于整个社会形成爱护环境公德。人的生活方式的进步除了需要经济发展和基础环境的改善, 需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控制力来为建设现代生活方式培养环境公德。最后, 村民自治组织可以综合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投入环保治理, 将村内所有单位和个人共同构建于环保建设整体网络, 使村内每个成员和单位处于该网络的密切监督之下[4]。二是制定农业环保经济激励机制。造成农业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工农业经济组织的污染行为。创建完备的经济激励机制是西方国家政府遏制环境污染鼓励环境保护的惯常做法。所谓环境法经济激励机制是指基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不可分性, 通过环境立法中确立的经济手段的运用来影响市场主体 (主要指企业) 的行为选择, 激励市场主体采取最优控制污染排放的方案, 使私人边际成本等于或接近社会边际成本, 促成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从而达到环境管理目的的法律调整机制[5]。三是建立严格的绿色GDP考核制度。我国多年以来, 以GDP的增长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硬指标的体制弊端造成了目前的这种状况, 要使地方政府真正重视自身的生态责任, 就必须将农业环境保护考核纳入当地政府考核目标体系, 实施绿色GDP核算和考评标准体系, 并在法律中明确加以规定。这将从根本上调动地方政府对于环保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由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的转变, 促使各级领导者致力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社会进步的综合政绩, 致力于生态、环境欠债的偿还, 实现良好的生态治理, 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四是提高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人的环保意识指导人的环境行为。人们整体的环保法律意识加强, 是环境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突破口[6]。解决农业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让农村居民树立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形式宣传、普及生态知识, 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 提倡生态文明。在增强农民农业环境法律保护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格局, 实现信息上的沟通;其次要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 加强对农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科普教育, 从而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再次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充分认识“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严重后果, 切实吃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黄静法治文明建设;四要加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政府应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法规, 对不同类型的污染进行分类控制, 加强农村水体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
参考文献
[1]周纪昌.中国农村环境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吴献萍, 胡美灵.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环境权法律保护[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7, ⑸.
[3]张陆彪, 彭新宇.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J].环境保护, 2007, ⑴.
[4]陈丽华.论村民自治组织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法律地位[J].求索, 2007, ⑿.
[5]颜士鹏.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与环境法的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省是建材生产大省,玻璃、水泥、陶瓷等主要建材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随着我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安全管理及从业人员安全教育不足,一些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缺失,安全投入不足、安全防护设施欠缺,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到位等,致使事故隐患大量存在,事故时有发生。2010年,全省建材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呈上升趋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落实建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建材行业生产安全事故,根据我省建材行业实际情况,决定在全省建材生产企业开展“安”活动。现将《河北省建材生产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行。
二〇一一年四月七日
河北省建材生产企业
开展“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工作方案 推动全省建材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顺利开展,确保规范年活动的各项工作取本方案。、指导思想
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冀办发„2010‟30号)和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安监总局《2011年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点工作安排》和全国工贸行业安全监管工作会议要求,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为核心企业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着力解决我省建材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材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范围、目标及重点任务
一)范围。省内所有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生产企业。
二)目标。通过开展“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所有建材生产企业按规定设臵安全生产管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生产承诺,设备投入,建立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不断业安全生产工作。
三)重点任务。
限期完成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臵和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工作。建材企业要根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要求,设臵配备与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做到机构、人员、设备、办公场地、职责“五落实”,并管理机构对企业安全生产实施统一管理,监督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从业人员超过业,必须设臵直属于其最高管理机构的专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得与其他管理机构合不少于从业人员3‰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建材企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服务。要明确一名副职专门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安全副职的要设立安全总监,安业副职职权。建材企业车间和班组应配备不少于1名安全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作能力必须满足岗位工作需要,并取得安全培训合格证书方可上岗。此项工作于6月3030日后,对不按要求设臵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企不改,安全监管部门可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三项制度”。所有建材企业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立、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以及内部激励约企业领导、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基层单位各级负责人、各职能管理部门人员、各生产岗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应当涵盖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全体从全生产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承诺、安全生产例会、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现场带班入保障、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安全生产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管理、职业卫生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外用工管理、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和检维修、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应急救援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安全生产奖惩及其他保规章制度等基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根据岗位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家和省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及时进行修订完善。此项工作于9月30日前完成。市、县安全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对建材企业“三项制度”建设工作提供服务指导,并建立台账。对未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企业,依法责令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完善危险环节和关键部位安全防护设施和措施。水泥生产企业重点做好煤粉制备、料仓、理,主要包括:煤粉制备车间、煤预均化库应设立室内消防给水;煤磨除尘器必须设温度测及报警装臵、进口必须设有快切阀或电动阀;煤磨进出口必须设臵温度监测装臵;煤磨应设臵干粉灭火器或其他灭火装臵;煤粉仓必须设臵温度和一氧化碳监测及报警装臵;包灭火设施,设臵室内消防栓;特种设备需由有专业资质的机构定期进行检验。玻璃、陶瓷做好气源和防高温伤害管理,主要包括:煤气发生炉、焦炉煤气操作平台及涉煤气区域安声光报警装臵;探火孔作业时有可靠的蒸汽保护;蒸汽包压力、水位监测;使用天然气尤时要制定可靠的安全措施;熔窑周围应有足够使用的消防专用器材和消防水源;熔制车间管,并保证不间断供水;职工进入工作场所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高温作业时必须穿隔热易燃易爆场所、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有关设施、设备要设臵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新型建点加强蒸压釜安全管理,主要包括:釜盖开启关闭的安全联锁保护装臵;安全阀,压力表进排汽阀,密封球阀,疏水阀,冷凝水液位计等阀门和仪表;阻汽排水装臵等设备的安备定期检查、检验、保养、维修,做好运行值班记录和交接班记录。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材企业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业要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要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要建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要与承包、承租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建材企业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建材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标准、规程进行排查,将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设备设施、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隐患逐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和档案,重点加强对水泥库、煤磨、煤粉仓、煤气发生炉、制氢装、蒸压釜、破碎装臵、放射源等重点环节和部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制订整改计划和措施,限定整改时间,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此项工作于成。
建立企业自查、企业聘请专家检查和安监部门帮扶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体系。各级强调度协调工作,帮助企业协调社会技术力量,建立帮扶工作组,协助企业排查隐患。技缺乏足够自查能力的企业,应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或委托有能力的安全中介服务机构,协分析,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确保排查工作扎实、细致,重大安全隐患无一遗漏。对的重大事故隐患,要立即停产整改,并按规定及时上报当地安监部门。
围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按照国家安监总局《2011年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贸等行业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安排》和全国工贸行业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省安全标准制订工作,完善建材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起草制订河北省《新型干法水泥安全玻璃安全规程》。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开展全国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全国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办法》等文件规定,分别制定我省水泥、玻璃、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建材行业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指导建材企业开展安达标活动。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企业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改善和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建活动示范地区、树立标准化创建典型企业。全省确定1至2个示范地区,各设区市安监局个示范区,鼓励示范区先行先试。按照打造安全生产国内一流企业的目标,省局在水泥行业分别抓1至2家大型企业,树立二级标准化企业的标杆和样板。通过培养、树立和推高全省建材行业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水平。、工作步骤
次开展“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从2011年4月15日开始到12月31日结束,分三个阶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4月15日至30日)。设区市安监部门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地区、本单位“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具泛宣传和全面发动,并派员参加市属以上企业动员大会。县(市、区)安监部门要派员参加以下企业动员大会,督促所属企业认真开展“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
二阶段:自查自改阶段(5月1日至9月30日)。企业对照活动要求,全面、客观地查臵机构、建立完善“三项制度”、加强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安全资金投入、安全教育培训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和有关规定,有针对落实措施。期间,各级安监部门要对所属建材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认真督办整改,对拒不整改的企业,要依法从严进行行政处罚。
三阶段:检查总结阶段(10月1日-12月31日)。各设区市对辖区内“安全生产规范年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县(市、区)安监部门及建材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对工作报批评。10月15日前,各设区市安监部门将工作开展情况书面报省局监管四处。省局将基础上,组织联合检查组,对各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并结合省局开展的“行政活动,加大执法力度,按照“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应罚尽罚、高限处罚”原则,督促企规范年”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动员建材企业认真学习领会国发„
2、冀办发„2010‟30号文件以及全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建材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各项工作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力,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强领导,建立机构。省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全省建材企业“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指导、检查等工作。各级安监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业安全监管工作的局领导亲自挂帅,确定负责此项工作的处(科)室和有关人员,并将机月15日前报省局监管四处。三)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各级安监部门要及时将全省开展“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要求的所有建材企业,做好宣传、动员、组织、协调等工作,并对规范年活动的每一项重点工的安排落实意见,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安监部门要按照省局安排和部署,结合本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细化要求,强化措施。5月市要将“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实施方案报省局监管四处。
四)广泛宣传,加强监督。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发,形成共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开展建材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情况先进典型和经验,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发挥舆论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推动规入开展。
五)总结经验,抓出成效。各级安监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开展情况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推广验,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河北省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规定07-10
《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全文10-05
环境保护美丽河北06-12
河北省测绘资质管理办法12-06
河北省毕业信息管理10-22
河北省节能监察办法12-07
河北省公路路政管理规定07-14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管理办法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