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培训课程设置(精选7篇)
艺术管理的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后期的美国和欧洲。这时人们开始广泛接受这样一个观念:在艺术团体中同样需要具有专业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举个例子:尽管具备艺术的理解能力, 交响乐团的指挥也许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CEO或COO。预算、筹款、人员管理、市场活动等所有这些需要的能力, 与指挥、演奏家具备的能力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也预示着那些赢利、非赢利或政府的艺术和文化机构急需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近年来, 艺术管理者已经开始活跃在更多的非赢利和赢利的艺术团体中包括音乐、戏剧、舞蹈、剧院、博物馆、文学、艺术/人文学科委员会、展示会、主题游乐园、广播媒体、电影、录音和综合艺术团体等。
“艺术产业”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 快速的变化源于对艺术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尽管在“艺术”方面的开销, 以美国为例每年平均增长7%, 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同时遇到各类问题:如与音乐和影视作品盗版相关的版权问题, 机构合并, 薪酬方面不断增加的成本, 董事会更多的反对意见, 保存珍贵收藏品的费用, 大多数艺术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财务困境, 为维护国家形象艺术自由受到约束等等。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艺术团体需要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的管理者, 在财务压力, 组织约束和不断变化的竞争以及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兴趣诸多因素交织的环境中导航, 同时这些管理者需要对其艺术团体特制的产品具备一定的鉴赏力。
美国肯尼迪中心总裁Michael M.Kaiser曾撰文说:“艺术产业不缺少受过良好训练, 具有高超技能的艺术家, 但缺乏受过良好训练, 具有高超技能的管理者。”
因此艺术管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必须适应“艺术产业”的发展规律, 以培养“新型”的管理或运营艺术和文化团体的“管理者 (领导者) ”为目标, 将艺术管理的标准提升到具有社会责任的新水平, 通过与国内外一流艺术团体的交流合作拓宽视野, 提供不断更新的管理理念和工具为艺术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以艺术管理为职业目标的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一、艺术管理 (本科) 专业的需求与机遇
艺术管理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较新的学科领域, 近年来,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升温, 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几年过去, 艺术管理专业在中国高校发展成了一门时髦专业, 不仅艺术院校纷纷设置此专业, 各大综合类院校也开设了这类专业。
艺术管理专业课程最早在欧美一些大学设立时, 首先推出“艺术管理课程”, 面向主修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的学生, 并相继开设艺术管理研究生 (硕士学位) 专业, 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1975年开始第一门“艺术管理”课程, 1980年开设艺术管理研究生专业;1991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也开设了艺术管理研究生专业, 其学生的主要特征是:
·平均年龄29岁
·5年的相关经验 (在艺术或艺术相关机构作为管理者, 行政人员, 志愿者或艺术表演者)
·具备敏锐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关注艺术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力:观众, 艺术表演者, 赞助人, 投资人, 同行, 教师和孩子
·充满服务艺术的激情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开设艺术管理研究生专业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艺术管理专业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院校需要艺术管理方面的专业师资, 并为艺术管理本科 (学士学位) 专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无论“艺术管理课程”还是艺术管理研究生 (硕士学位) 专业, 由于其学生已具备某艺术领域一定的艺术基础, 因此其课程方向均以管理为主, 而艺术管理本科 (学士学位) 专业课程则必须兼顾艺术和管理。
艺术管理本科 (学士学位) 专业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并胜任在文化艺术产业从事相关工作——成为艺术管理者。艺术管理者要促进艺术家和表演者工作的成果转化, 与艺术家和表演者在一起紧密工作, 理解当代艺术实践以及艺术家和表演者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也要深刻理解管理——经常与市场和财务等部门打交道。
艺术管理本科 (学士学位) 专业要掌握沟通、领导和 (艺术) 产品开发的基本功, 同时具备相关的艺术知识和理解力, 具备对艺术实践的感知:“为什么这种艺术以这样一种形式来表现?政策如何影响艺术实践和规划?如何在这一创造性领域进行管理?”
艺术管理本科 (学士学位) 专业的教学方式也较其它本科专业更加灵活多样:讲座、研讨会、工作室、参观学习、个别指导等等都融入其中。特别是专家的访问讲座和具有实战经验的一流专业人士参与授课颇受推崇。
艺术管理本科 (学士学位) 专业的实践环节尤为重要, 有机会密切接触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艺术机构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体验:参观 (参与) 本地、本地区艺术机构 (活动) 甚至重要国际的比赛如:剧场, 节日活动 (音乐节, 戏剧节等) 、表演比赛、画廊、博物馆等。
艺术管理本科 (学士学位) 专业的最后一年, 要完成所选择的一个重要课题如:组织和推广一个真实的艺术表演活动或选择一个理论性的课题如:艺术委员会政策研究。
目前无论在欧美还是在国内, 相比培养年轻演艺人员的巨额投入, 培养那些“使用和推销”这些演艺人员的艺术管理者仅占其极小的比例, 在这种有限资源的情况下, 目前已成为国内艺术管理教育主体的艺术管理本科 (学士学位) 专业更应该注重其教学质量并首先注重其课程设置的实效性。这方面由于国内艺术管理教育起步较晚, 因此需要更多的经常性的比较借鉴国外资深同行们的经验。
二、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比较
以最早设立艺术管理专业的美国为例, 学科存在的时间已有三四十年, 超过四十所大学设有该专业, 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专业/方向都有, 其艺术管理专业的衍生和设置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设在教育学院或艺术学院的艺术教育系, 如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艺术与人文系的艺术管理专业;2.设在艺术学院, 如耶鲁大学戏剧学院 (Yale University) ;3.设在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如印第安纳大学 (Indiana University) ;4.设在文理学院的艺术史或艺术系等, 如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 (American University) 。设在艺术学院的更加强调艺术方面的专业性, 设在商学院的更侧重艺术管理的商业经营方面, 设在公共管理学院的更强调艺术管理的政策层面和公共服务性。比较好的艺术管理专业往往设在艺术学院和文化艺术机构多、活动丰富、实践机会多的大城市。艺术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通常包括:艺术管理学、经济、艺术经纪、知识产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文化市场营销、金融常识和演出策划等。需要说明的是设在艺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往往要结合其具体专业艺术门类进行课程设置, 上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可以作为值得借鉴的参考案例:
耶鲁大学戏剧学院 (School of Drama) 共分九个专业:
(1) Acting表演
(2) Directing导演
(3) Design剧场设计
–Sound Design音效设计
–Set Design舞台设计,
–Costume Design服装设计,
–Lighting Design灯光设计’
(4) Dramaturgy and Dramatic Criticism戏剧理论与评论
(5) Playwriting剧本创作
(6) Technical Design and Production技术设计与制作
(7) Technical Direction技术指导,
–Production Management制作管理,
–Stage Machinery Design and Automation舞台机械与自动控制,
–Theater Planning and–Consulting剧场规划与咨询.
–Technical Internship Program技术实习
(8) Theater Management剧场艺术管理
(9) Stage Management舞台管理
作为艺术管理相关的“舞台管理”专业, 可以从其为期三年的专业课程计划中领略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具有“戏剧舞台特色”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严谨的跨学科课程达成“管理”与“艺术”的平衡, 以广泛的知识和训练为基本, 除了课堂教学, 学生每年要参与学院剧院上演戏剧的舞台管理, 实际体验反映了整个学习计划的职责, 同时也安排学生准备并参与商业演出的舞台管理, 提供基础平台, 让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艺术技巧和管理工具以适应不同的艺术娱乐领域的职业机会如旅游、舞蹈、戏剧、事件管理和有关行业。
第一年:
·剧场与戏剧调查Survey of Theater and Drama
·艺术前景Founding Visions for Places in the Art
·舞台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tage Management
·舞台监督的舞台策略Stage Combat for Stage Managers
·舞台管理研讨Stage Management Seminar
·布景设计Scene Design
·法律与艺术Law and the Arts
·制作计划Production Planning
·剧场安全Theater Safety
·制作过程管理Manag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舞台管理论坛:艺术工作流程Stage Management Forum:The Artistic Process
第二年:
·舞台监督的彩排规则及程序Rehearsal Rules and Process for the Equity Stage Manager
·演出舞台管理Professional Stage Management in Performance
·舞台监督的舞台策略Stage Combat for Stage Managers
·基础灯光设计Lighting Design for Stage Managers
·音响设计概论Introduction to Sound Design
·服装制作Costume Production
·舞台管理研讨Stage Management Seminar
·舞台管理论坛:艺术工作流程Stage Management Forum:The Artistic Process
·戏剧构成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atrical Composition*
·舞台表演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atrical Performance*
·核准选修课Electives with chair approval only
第三年:
·舞台监督的舞台策略Stage Combat for Stage Managers
·舞台管理研讨Stage Management Seminar
·商业剧场舞台管理Stage Management for the Commercial Theater
·舞台管理实践Current Stage Management Practice
·舞台监督论文The Stage Manager’s Thesis
·舞台管理论坛:艺术工作流程Stage Management Forum:The Artistic Process
·核准三门必选课Three required electives with chair approval
建议选修课:
·微戏剧Microdramas
·领导功能:设定组织目标Functions of Leadership:Setting the Organizational Direction
·服装设计:背景和实践Costume Design:Background and Practices
·电力学Electricity
·录音艺术Recording Arts
·布景技术Shop Technology
·舞台装置技术Stage Rigging Techniques
·音效设计制作管理S o u n d D e s i g n P r o d u c t i o n Organization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s for the Technical Manager
·液压与气动Hydraulics and Pneumatics
·舞台机械物理Physics of Stage Machinery
·劳资关系Labor and Employee Relations
·投影设计概论Introduction to Projection Design
·技术管理Technical Management
·生产管理:组织与管理Production Management: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戏剧表演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atrical Performance
艺术管理专业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已有三十年的历史, 目前既开设艺术管理研究生 (硕士学位) 专业, 开设艺术管理认证课程, 同时也开设了艺术管理本科 (学士学位) 专业。印地安那大学艺术管理本科 (学士学位) 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欧美一些知名大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央戏剧学院2001年设立了艺术管理 (本科) 专业方向, 在国内是最早设立该专业的艺术院校, 其课程设置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里以印地安那大学为例, 就其艺术管理本科 (学士学位) 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中央戏剧学院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首先按照基本一致的课程分类, 归纳出印地安那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统计表”以及各类课程所占比例。
印地安那大学各类课程所占比例示图:
以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对比表”和“课程设置统计表”的分析比较为基础, 可以进一步探讨印地安那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与特色。
1.印地安那大学综合基础课程所占比例为47%,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核心课程所占比例为48%, 分别为各自最大的比重。
艺术管理核心课程中央戏剧学院的比重远远超过印地安那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提供了更多与戏剧相关的管理课程如“剧场管理”, “演出管理”, “艺术院团管理”等, 体现了戏剧艺术管理的“艺术特色”。
在综合基础课程中印地安那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特别设置了“沟通”类课程, 这类课里的部分课程“基础写作”、“公文写作”, 在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课程中为一门课“写作基础”。“沟通与文化概论”、“人际沟通”、“说话的艺术”等课程的部分内容在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课程“管理学”、“心理学”、“管理案例”中有所涉及。而“口头沟通”、“商业沟通”“演讲”等课程没有设置。“沟通”技能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基础技能, 因此在综合基础课程中加以强调是必要的。
由上述列表可以看出印地安那大学“沟通”类课程的特点:
(1) 提供多种选择
要求至少完成3门课程, 1门规定课程, 1门课程3选1, 1门课程11选1。
(2) 实用性较强
商业沟通, 口头沟通, 演讲, 人际沟通, 辩论与公众辩护, 说话的艺术等课程注重细节和技巧。
2.印地安那大学重视实践环节, 并特设了3个学分的实习准备课 (包括“职业培训和规划”, “专业经验”两门课程) 而且学生的实践活动大约平均每周15个小时 (从一年级开始) 。每个学生要求在开始实习活动的第一个学期完成“职业培训和规划”课程, 学生在开始实习之前通过理论考核并与学校的职业服务中心签定实习合同。
中央戏剧学院与国内知名的艺术团体 (特别是话剧院团) 有着密切的关系 (包括校友关系, 演出合作关系等等) , 这方面远远优于国内的综合大学, 可以为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创造许多实习的机会, 但同时也需要强调实习的目的性, 作好实习的准备和评估。
三、国内艺术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国内艺术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在坚持其“艺术特色”的同时, 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改进与强化。
1. 增强基础技能课程
国内大学毕业生与美国大学毕业生相比, 其理论水平较高, 其表达水平特别是口头表达水平较差。美国的知名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技能特别是沟通技能的培养, 这方面特别值得国内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借鉴, 学会“说话”应该是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2. 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既懂艺术又懂管理的“万金油”, 艺术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应这一要求, 在这方面专业艺术院校存在一定的困难, 可以通过与综合大学“课程共享”实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3. 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可以通过直接引进欧美大学相关课程的方式加快与国际接轨, 逐步培养出国际化的艺术管理人才;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专业管理者兼职授课, 提高实例教学的比例;与一流艺术院团建立长期的“实习”合作关系, 通过在艺术院团的管理实践活动实践所学的管理理论和技能, 并不断反馈课程设置的实效性。
4. 特定艺术门类与通用性艺术管理相结合
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 在强化具体艺术门类专业训练的同时, 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通用类管理的基础训练和实践机会, 使毕业生既可以胜任类似舞台监督这类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管理工作, 也可以从事艺术院团甚至其它相关政府部门或企业的一般性营销、人事和行政等的管理工作。
艺术产品是不同于其它产品的特殊产品, 艺术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经营管理, 艺术管理本科专业设置也必须不断遵循艺术管理的特有轨迹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年鉴2007.
[2]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艺术管理研究生专业计划2007.
[3]http://drama.yale.edu/admissions/stage_management.html.
[4]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年鉴2006-2007.
[5]美国印地安那大学艺术管理本科计划2007.
[6]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方向教学计划.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学选修课程取得了明显成效。结合美国中小学选修课程的设置与管理,针对我国在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制度管理等促进中学选修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选修课;课程设置;课程管理
2012年冬,笔者随同由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首期中小学优秀教师境外研修培育项目美国班,对美国洛杉矶、华盛顿、波士顿等地的中小学教育状况进行了为期二十一天的考察培训。培训时间虽短,却收获颇丰。回国后,在认真整理培训收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教育的现状,思考了许多,尤其是关于选修课程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启发。
一、美国中学选修课程的设置与管理
(一)选修课程设置
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的宗旨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知识面宽,结构合理,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特长培养,鼓励个性发展。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必要而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基本要求。
我们在洛杉矶参观考察的几所公立、私立、教会学校,都规定参加学校的某一运动队即可代替体育课的必修课程。美国各学校把课外活动作为帮助学生增长才干、适应社会人生的重要措施,经常进行考核,认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竞争心理、责任感、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很多老师认为,课外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很可能将来是学术或政治方面的优秀人物。
(二)选修课程的管理
美国中学以“学分制”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学分制是对课程难度和选修课成绩的综合评定,这有些像竞技比赛中对动作难度与动作质量的评判。由于学分制是一种科学的综合评定,因此避免了不求进取,选修低层次课程以图考试高分和不顾自身条件、盲目选修高层次课程的偏向,学分制成为控制选课适当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我国中学选修课程设置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选修课设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许多学校通常是根据教师的专业和特长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样的课程往往很难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的多样性相吻合,出现学生选课与学校设课的对应性矛盾。一味地按照教师的喜好和专长设置选修课课程,即使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建立起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选课,其结果也只能是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却很难体现新课开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初衷,很难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相反,如果按学生的需求开课,则又势必会出现课程种类繁多,加重学校师资方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按学生的需求开课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就目前国内的情况看,只有一部分中学教师能够达到这一要求。
(二)缺乏有效的选课指导
缺乏有效的选课指导,学生往往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不负责任的从众心理出发进行选课,这样的选课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出现因为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吻合度、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教师的个性魅力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某些课程学生选择的人数偏多,给教室的配备和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某些课程学生选择的人数偏少最终导致停课的现象,这样的选修课程既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选修课开设状况不平衡
目前就全国范围来看, 真正按教学计划认真开设选修课的学校数目不多, 而多数学校一切活动依旧以考试为重, 一切课程安排均以升学率为导向, 根本无人顾及选修课。一些学校的选修课只设不开或形同虚设,多数选修课开设状况不尽如人意。
三、美国中学选修课程的设置与管理的借鉴
对比美国中学选修课程的开设与管理经验,结合我国选修课程的发展现状和具体实际,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选修课程的师资力量
选修课的开设,需要教师既从理念上去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真正地有利于尊重学生主体、体现自身的主导作用,更要从行为方式上,变原来的课程传授者为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还需要教师以更加合理的视角、更加宽广的视野以及更加专业的知识去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二)选择和编写优秀的选修课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是上好课的因素和保证。选修课的教材要难易适度, 既要包含广博的知识, 体现时代发展的最新前沿,又要结合当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特色,还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鉴于选修人数的差异,学生选择比较多的课程或模块,国家应鼓励各出版社组织编写教材。
(三)规范并加强对选修课的管理
教育行政与管理部门应设置专门的机构,应有专职人员对选修课进行管理,发布有关文件,专人负责、检查、督导、评估,进行导向、指导,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研讨选修课的问题,协助解决选修课实施中的困难,促进选修课的完善。
总之,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及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学选修课程的设置与管理的成功之处,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高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从学生长远发展着想,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初高中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开好选修课,并努力使所开的每一门课程都落到实处,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管理与评价[J]. 宁夏教育,2003(01)
[2]張裕良等.选修课制度实施过程中凸显的几个问题—以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8(04)
[3]潘洪建,曹汉斌.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2005(07)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养。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2014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哈佛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对有效管理者的能力判断,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且三种技能存在递进关系,与管理层级的高低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作为职业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的增长以及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性技能更加重要。工程管理的技术性技能则指在工程管理中如何“处事”。也就是对工程管理中的某项活动、任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工具和条例、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尤其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活动和任务下对工程管理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职业工作人员具有三种职业发展通道,即“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随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导致个人在职场中纵向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个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弱,横向发展的通道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因此,走综合发展的通道,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职场发展中更为理想的选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类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工程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后续职业的综合发展打好基础。
3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应回归大众教育的特性。学校和学生都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求,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高质量”的思路,以应用型、实战型教育为主,围绕工程管理对象本身,突出解决工程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学习工程技术、施工原理,熟悉施工现场环境与管理范围、内容与目标,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一线岗位上的生存技能。其次,学习工程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注重培训学习的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所学知识在工程技术工作中能融合运用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具备从管理岗位向领导岗位转变的能力。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建筑领域需要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4课程设置优化措施及建议
(1)在设置和调整课程时,应重点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方向和岗位工作进行重新梳理,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工程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发现、解决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所学的有限知识的实用性。
(2)在学分、学时分配上应突出工程技术课程,兼顾管理、经济课程,适当加入工程法规课程,尤其是财经类、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适当控制工程力学、工程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突出工程地质、工程材料、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运用性、实战性课程分量。工程管理面向的专业领域要从房屋建筑专业向市政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等方向多元扩散。
(3)要针对国内建筑领域内,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造价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调整具体知识输出结构和内容,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实操锻炼,具备工程项目所需“五大员”的上岗能力,为个人职业转向专业注册类人才发展打好基础。
(4)要在工程技术课程的授课中,融入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在管理、经济和法律平台课程中结合工程技术的专业背景。平时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复合性、交叉性思维模式和能力。
(5)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更多地思考在工程管理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精心选择优秀案例,将工程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教室内、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者角色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情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结语
一、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需求调查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在校学习包括理论教学、见习、实习,对三者之间的学时分配调查中,有94、11%的学生认为实习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于专业实习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88、24%的学生认为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社会调查、卫生法律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对实习评价的量化考评调查中,82、35%的学生认为应制定符合专业需求的量化标准,包括学生出勤和纪律,论文写作的条理性、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7、22%的毕业生认为,在实习、见习期间自己的整体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对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有实际性的帮助。
(一)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管理等。70、58%的毕业生对办学条件比较满意,17、65%的学生基本满意,还有11、77%的学生不满意,由此可见,学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办学投入还有待加强。对于校园文化评价,94、1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较好”,88、2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和学风“好”或“较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4、12%,说明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对于学校的管理,94、12%的毕业生认为教学管理工作较好,91、18%的毕业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较好。
(二)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需求的影响
通过对首届毕业生的“您对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意情况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仅为24、3%,不满意的达到44、2%,这一调查结论在其他同行学者的研究中也被证实[3],这说明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满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段式培养,即“公共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大模块。公共素质课主要包括德育类课程和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工具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医学类基础课和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如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卫生学、流行病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主干课主要就是反映该专业培养特色和目标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等。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公共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哪些课程认可度不高,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显示,学生对政治素质类课程认可度不高,76、48%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曾逃过政治素质类课程,有35、29%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手机上网、打瞌睡、聊天等。英语类、计算机类的技能课程认可度达到70%以上,91、18%的毕业生认为大学英语很重要,这一结果在“您通常选择哪类课程上看英语材料”的统计结果能进一步反馈:73、53%的学生选择政治素质课程,23、52%的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不到10%的学生选择专业主干课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因迫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压力,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故有的学生不惜在其他课堂看英语材料,同时也看出了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学习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认可度较高的集中在考证、考级、考研课程。调查显示,毕业生中参加过除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之外的考证或其他培训(如会计证、教师资格证、口译培训等)的高达94、12%。调查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可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上,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公务员或考研上,在2012届毕业生中,选择考研的占35、29%,而选择考公务员的达到29、41%。
最后,对专业主干课程群的调查发现,只有17、64%左右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并愿意花较多时间在专业课上。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相当低,大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经过四年的学习,但专业认可度仍不高。64、7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联,而剩下的学生大多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统计,只有23、52%的学生会花时间阅读专业相关书籍,64、71%的学生选择阅读更为实用的操作类课程书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显示:专业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体系亟须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既要了解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又要学习经济管理学的专业课程,课程门数较多。又因其属于管理学门类,学制为四年,时间短,总学时数偏多,学生苦不堪言。追究其根源,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彰显,导致课程开设广而不精,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医学类课程门数过多,学时比例过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非临床医学专业,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的要求应有差异。其次,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偏低,因医学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师资紧张,一些理应开设的应用性和实操性较强的管理类课程没有开设。再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关联程度没有科学逻辑性,如医学类课程开设应先开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开设与之间隔不能太长。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应先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再开设卫生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
(二)预防医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毕业生从事的相应工作来看,大部分是从事于卫生行政部门或相关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工作,近期各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如“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疫情的蔓延,从某种程度折射出卫生行政部门思想上麻痹、应急处理能力的缺陷以及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各地、各行业潜在的卫生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仅仅设置了预防医学导论这一门概论性的课程,学时数仅为36,学生很难对疾病预防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更不用说指导其日常行为。
(三)专业课程开设与就业需求有差距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类课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和文件处理的素质,学校将此类课程安排在选修考查课,学时数及相关考核要求也较低,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多机会直接使用统计知识处理问题。统计学的`应用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领域:经济社会民生和医学生理,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卫生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医学方面的统计,应开设的课程是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也应增设社会学方面的统计,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卫生执法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工作,所以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如何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问题。法学类课程开设缺乏体系,而目前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法学课程是卫生法,作为一个法学课程的体系,缺乏基础法学作为支撑,学生对于《卫生法》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条文记忆,对于其立法的必要性及执法的严肃性理解不够深刻。
(四)课程设置未考虑文理兼招的生源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文科生在学习医学类、统计类、计算机类课程时较吃力,但对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比较感兴趣。考虑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学生今后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应加强其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在不增加其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
(五)见习、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一
通过对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在校期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实际工作帮助很大。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见习和实习过程与临床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机制和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临床见习主要是了解各个病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费用控制等,对于其治疗过程及疾病机理则要求不高,而专业实习不是在临床科室,而是在医院的行政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掌握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对国家卫生政策及地方、医院的行业规范等,这些知识并不是听带教教师讲解或见习操作就可以掌握,而必须增加见习、实习学时量加以巩固,才可以加深印象。见习和实习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医院的科室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科学就是人与人的科学,学生应走出去与社会交流,应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法律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课程设置和本校的优势学科良好匹配,同时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时数及开课门数的控制
在学时安排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总学时应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周学时不超过25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开课门数上控制在45门左右,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含医学类和经济管理类)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这三大体系。学时比例保持在2:4:4比较合适。在课程安排上,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应不低于1:1。
(二)三大模块的课程设置
1、医学类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主要包括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个体系。医学课程的要求不像临床医学专业那么高,既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医学知识,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医学知识要求,又不违背医学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有必要将分支细的学科整合成课程群,减少冗余的知识讲授,压缩学时量。例如,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综合,将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部分院校将其整合为预防医学导论,发现其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好,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卫生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医疗卫生机构经营与管理技能,能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事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应系统地学习预防医学类课程,一是增开预防医学导论或预防医学基础等概论性的课程;二是开设预防医学的工具性课程,如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等等;三是在实践教学中加大预防医学的比重,在原有的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增加预防医学的实习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到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实习,增加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基础课程类、管理基础理论和技能类和法学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课建议开设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类课程建议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秘等理论性和技能性课程;法学类课程开设法学概论、卫生法学、经济法、行政法等课程。同时,为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特点,可开设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如开设制度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财政与金融、民商法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其需要,有挑选性地进行选修。
各县(市、区)教育局、民政局、物价局:
为进一步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市物价局联合制定了《泉州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教育局 泉州市民政局 泉州市物价局
2013年11月8日
抄送: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物价局,泉州市政府办公室。
泉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3年11月8日印发
泉州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支持引导和规范管理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维护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市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以下统称举办者),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依法单独或联合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以下简称民办培训机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专修学院、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除外),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民办培训机构是从事非营利性教育类的社会组织,属于公益性事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坚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宗旨,有明确的近期与长远办学目标和规划。
第四条 民办培训机构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致力于培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教育需求。
第五条 设置民办培训机构应根据各县(市、区)的人口、教育资源、教育需求的需要,并符合本行政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第六条 泉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物价部门负责全市民办培训机构的宏观管理和监督指导,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办培训机构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审批管理;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办培训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各县(市、区)物价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办培训机构的收费管理工作。第二章 设置标准
第七条 申请举办民办培训机构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申请举办民办培训机构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联合举办民办培训机构,应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和权利、义务,并确定其中一方为主办者和管理者。
第八条 举办民办培训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办学经费。
(二)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稳定集中的办学场地和教学用房。自有校舍须具有产权证,租赁校舍须提供产权证及有效的房屋租赁合同,租期不少于3年。以学龄前幼儿为招生对象的民办培训机构校舍楼层不得超过3层,以中小学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培训机构校舍楼层不得超过5层。招生对象有交叉者应按不同年龄段设于相应楼层中。
民办培训机构办学场地应当符合房屋质量安全及消防安全要求,提供膳食服务的民办培训机构同时应有卫生部门核发的餐饮服务许可证。
(三)有与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开办专业相适应的教学设施设备。
(四)有熟悉教育工作且思想品德好、有组织管理能力的管理队伍。
1.校长(负责人)须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教师资格证以及3年以上教育管理工作经历,身体健康,能专职主持日常工作。
2.专职管理人员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以及2年以上教育管理工作经历,人数不少于3人。
3.财务人员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和出纳不得兼任。
(五)专兼职教师须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且熟悉教育教学业务。
其他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聘请外籍人员作为教师或管理人员的民办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外国文教专家聘请资格证,相关人员必须取得外国专家证,并到当地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六)有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由举办者或其代表、校长(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组成;组成人数应为不少于5人的单数,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或理事应当具有3年以上的教育教学经验。
(七)有完善的办学章程、教学计划和教材。第三章 设置申请
第九条 申请设置民办培训机构,由举办者向拟设民办培训机构所在地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条 民办培训机构的名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培训机构,应冠名为“××(县、市)××××(”字号“、”行业“)培训学校(中心)”;若是区级的,应冠名为“泉州市××区××××(”字号“、”行业“)培训学校(中心)”。名称中不能使用“中华”、“中国”、“全国”、“福建”、“海西”、“海峡”“国际”等字样;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禁止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未经有关权利人同意,不得在名称中使用其他学校或组织的名称、驰名商标等。
第十一条 民办培训机构注册地,必须和办学场所、办学章程中的地址相一致,不得设置分支机构。
第十二条 设置民办培训机构,分为筹备设置和正式设置两个阶段。但具备办学条件、达到设置标准的,可以直接申请办理正式设置手续。
第十三条 申请筹备设立民办培训机构,举办者应当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范围、办学规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二)举办者的资格证明材料(单位或团体的法人批件或执照原件及复印件;公民个人举办的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学历、职称原件及复印件,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提供的无犯罪记录证明);
(三)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四)属捐赠性质的资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赠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第十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筹设民办培训机构的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同意筹设的,发给筹设批准书。不同意筹设的,应当说明理由。
筹设期不得超过三年。超过三年的,举办者应当重新申报。
第十五条 申请正式设置民办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应当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筹设批准书;
(二)筹设情况报告;
(三)章程(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为范本),章程内容主要包括:民办培训机构名称、地址;办学宗旨、规模、层次、形式;办学资产来源、数额、性质;民办培训机构的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权利和义务;民办培训机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的权利和责任;校长(负责人)的权利和职责;民办培训机构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出资人是否要求合理回报;民办培训机构自行终止的事由;民办培训机构有关分立、合并、变更、终止等处理;章程修改程序等;
联合举办的民办培训机构,章程中应明确各方出资数额和方式、权利和义务、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等;
(四)民办培训机构首届的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基本情况和第一次会议纪要。纪要内容应主要包括:民办培训机构名称、举办者、办学场所、办学内容、发展规划、资金来源、法定代表人、校长(负责人)人选等重大事项,参加会议人员应在会议纪要上签名;
(五)民办培训机构的资产及经费来源的有效证明文件(经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注册资金验资报告);
(六)办学场地证明,包括房屋权属证明原件及复印件、房屋质量安全和消防部门验收意见书(或消防备案凭证)、租赁协议(载明租赁面积、期限、租金计算和交付方式等)原件及复印件;
(七)拟任校长(负责人)的资格证明材料(个人简历,身份证、教师资格证、学历、职称原件及复印件,无犯罪记录证明等),教师的资格证明材料(身份证、教师资格证、学历、职称原件及复印件,无犯罪记录证明等),财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原件及复印件,无犯罪记录证明等;
(八)拟开设专业或培训项目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应写明教学目标、开设课程、学习期限、教学安排、使用教材、考核方式等;
(九)拟设民办培训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内部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教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等);
(十)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如联合办学协议书、餐饮服务许可证等)。第四章 审批程序
第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收到举办者提交的办学申请报告等材料后,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受理。举办者按规定提交齐备的材料后,正式受理。
(二)审核。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对办学场所进行实地察看,符合要求的填写《福建省社会力量办学申请登记表》。
(三)评议。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育专家对培训项目进行论证,并提出论证意见。
(四)决定。教育行政部门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与否的书面决定,并送达申请人。经批准同意办学的民办培训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发给办学许可证。
教育行政部门对不批准正式设立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培训机构,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应及时到县(市、区)民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民政部门对符合登记条件的民办培训机构,依法简化登记手续并核准登记。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民办培训机构,不予登记,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民办培训机构应将办学许可证、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的正本在显著位置上墙公示。
第十八条 民办培训机构变更有关内容,应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变更举办者。由原举办者提出,经民办培训机构的决策机构同意,并进行财务清算,报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方可变更。须提交如下材料:
1.原举办者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变更举办者的报告;
2.决策机构同意变更的会议纪要;
3.变更后的举办者的资质证明材料;
4.资产转让协议;
5.资产变更前民办培训机构的财务清算报告和举办权交割后的验资报告;
6.修改后的章程;
7.变更申请表。
(二)变更民办培训机构名称、办学类型、办学内容。由民办培训机构的决策机构提出,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变更。须提交如下材料:
1.决策机构同意变更的会议纪要;
2.变更办学类型、办学内容需提交与之相关的资质证明材料(包括设施设备、师资、教学计划等);
3.修改后的章程;
4.变更申请表。
(三)变更法定代表人。由民办培训机构的决策机构提出,报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方可变更。须提交如下材料:
1.决策机构同意变更的会议纪要;
2.拟任法定代表人的资质证明材料;
3.原法定代表人离任财务审计报告;
4.修改后的章程;
5.变更申请表。
(四)变更校长(负责人)。由民办培训机构的决策机构提出,报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方可变更。须提交如下材料:
1.决策机构同意变更的会议纪要;
2.拟任校长(负责人)的资质证明材料;
3.修改后的章程;
4.变更申请表。
(五)变更办学地址。由民办培训机构的决策机构提出,报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方可变更。须提交如下材料:
1.决策机构同意变更的会议纪要;
2.拟变更办学地址的相关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同第十五条
(六)之规定);
3.修改后的章程;
4.变更申请表。
第十九条 凡变更项目的民办培训机构,应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办学许可证副本,记录变更事项,根据需要更换办学许可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变更后,由民政部门核验变更登记,民办培训机构应当交回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正副本,由民政部门换发新的登记证书。
第二十条 民办培训机构的分立、合并、终止程序及处置办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办理。第五章 收费管理
第二十一条 民办培训机构对接受教育者可以收取培训费、对在校住宿的学生可以收取住宿费,收费标准可自行确定,报批准设置的同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税务部门申领税务发票。
第二十二条 民办培训机构向学生收取的代办费,应当遵循“学生自愿、事先公示、多退少补、不得营利”的原则,必须单独立帐,按期进行结算,在每一培训期结束前向学生或学生家长公布结算结果,学生培训结束前予以结清。
第二十三条 民办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住宿费、代办费必须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通过设立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形式,向社会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监督电话等相关内容。除公示的收费外,对入学后的学生不得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民办培训机构招生简章应写明学校性质、办学条件、收费项目和标准。对贫困生有收费减免规定和其他救助办法的,应在招生简章中明示。
第二十四条 民办培训机构的学生注册缴费后,因故转学、退学和死亡,以及其他原因终止学业的,其入学时缴交的代办费一律按实结算。具体学费和住宿费按以下规定清退:
(一)按学年进行收费的清退规定:
1.缴费后未入读的,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按收费标准的90%予以清退;
2.缴费后入读未满一个月的,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按收费标准的80%予以清退;
3.缴费后入读超过一个月至一个学期(含读完一个学期)的,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按收费标准的50%予以清退;
4.缴费后入读超过一个学期的,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不予清退。
(二)按学期进行收费的清退规定:
1.缴费后未入读或入读未满一个月的,学费和住宿费按收费标准的70%予以清退;
2.缴费后入读超过一个月的,学费和住宿费不予清退。第六章 管理、服务与监督
第二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民办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教师培训等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促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第二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物价部门依法对民办培训机构实行监督管理,执行检查制度,并将检查结论以适当的形式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的查询与监督。对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混乱、超过一年未开展活动、符合注销条件但不办理注销手续的,或连续两年或累计三年未年检的民办培训机构,在书面通知整改未执行的情况下,登记管理机关可予以撤销。
第二十七条 各级价格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培训机构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引导民办培训机构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自觉执行国家的教育收费政策。对违反国家和我省有关教育收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乱收费行为,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第二十八条 民办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按照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的承诺,开设相应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十九条 民办培训机构的资质要齐全、服务要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绿色培训。不得以各类培训成绩与义务教育入学挂钩为名进行虚假宣传,不得举办与入学挂钩的培训班,不得超出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学科培训,不得有上新课、赶进度等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培训行为。鼓励和提倡民办培训机构加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
第三十条 民办培训机构侵犯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受教育者及其亲属有权向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物价部门申诉,相关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三十一条 民办培训机构在办学中如违反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二条 对不按规定报备收费标准或超过报备标准收费的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将不予通过年检。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对民办培训机构吊销办学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及时通知民政部门办理撤销登记。
第三十三条 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培训机构应依法予以取缔。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涉及外国和港澳台法人组织和个人在本市设置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民办培训机构,按国务院《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申报和审批。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实施前已批准设立的民办培训机构,如办学条件达不到相应标准的民办培训机构,应在2年内达到本规定的设置标准。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未涉及的事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各县(市、区)教育局、民政局、物价局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中国的高校要与时俱进, 摆脱传统办学模式的窠臼。坚持创新性、合作性办学的思路, 不断探索和研究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可行性。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暂目标和任务, 其过程大体经过四步:包括起始阶段的经验引进, 发展阶段的嫁接与本土化进程, 以及成熟阶段的国际化操作, 整个阶段的完成将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不仅仅吸纳接受了国际经验、优化了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 更重要的在于促进了我国教育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然, 我们不能过于乐观和放松,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定会遇到中外文化、体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碰撞, 如何求大同、存小异, 建立一种相适应的、合理的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新模式, 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简单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 放眼国际教育界, 合作办学的模式大体有以下三种:一是融合性合作办学, 二是嫁接型合作办学, 三是松散型合作办学。不管哪种模式, 核心都是如何进行课程设置的问题。
1. 从双语教学到全英语教学。
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 英语水平离大学要求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专业课涉及的相关英文专业术语。这对于刚步入大学, 没有任何专业课基础的学生来说, 无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开始学习时往往难以适应, 更不要说适应一些学校要求的全英语教学模式。所以, 在现阶段双语教学还只是专业课教学中的一种过渡性模式。目前, 我国的双语教学只是教师将英语作为教学主要使用语言, 仅对重点难点进行中文解析, 教师在进行英文专业教材的教学时, 往往无法深入揭示教材的含义, 具有一定教学难度。国外的原版教材通常喜欢留大量案例类题目和一些需要学生进行实证调研的项目题目。在使用这些教材上英文教学课时, 中方教师在讲授原版教材时, 应该更多地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 同学之间采用英文展开分析讨论, 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把英文专业术语翻译印发给学生。中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了解中国过去的优势, 在教学中可以将国内相关的实际情况与原版教材中的理论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更容易融会贯通, 同时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数据库查找并下载相关论文、课件等资料。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该不断进行辅导, 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英文数据库查找原版相关资料, 训练学生熟练的用英文进行报告写作, 使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外文文献、论文等资料, 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外文专业词汇、掌握专业知识、学会用外文进行独立思考, 为后期的完全英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前期的双语教学, 学生积累了专业知识, 历练了外语能力。积累到了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后, 学生可以无难度地直接应对西方教学方式, 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西方国家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凝聚在外文原版教材中, 同时外方教师的外国文化元素, 能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翔实的数据、案例, 并且教学中逻辑性严密, 深入浅出。另一方面, 外教擅长“引导教学”、“讨论教学”, 可以大大增加专业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动力。所以, 全外语教学能让学生得到西方教育方式的精华, 改变原来自身的思维定式, 熟练使用外语进行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更新, 调整思维方式, 激发创造力, 有助于学生提高运用外文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2. 融合国内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我们必须在对外引进先进教学体系的同时, 结合我们高等教育自身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拟定相应的教育课程体系, 设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计划, 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材方面,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均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教材, 这样不但影响学生对教材相应内容的充分理解, 还会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因此, 中外合作办学在教材编制上必须有所创新和突破, 在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外国先进专业理论的前提下, 组织中外学者共同编撰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材, 既能保证办学质量, 又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3. 缩小国内外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差异。
对于国内高校而言, 只有先修好自身, 才能引进外援, 有效的合作办学体系建设, 需要我们对国内的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而言, 学生自选课的可选范围比较狭窄, 相比大量的必修课程, 选修课显得过于稀少, 这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纵观国外, 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恰恰相反, 其选修课丰富多彩, 学生可选余地很大, 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进行选择, 其必修课程反而不多, 也就是说外国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自主性而非强迫性, 重学分而非重课程。根据这一经验, 我们也应该在选修课的设置上灵活机动, 恰当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
二、合作办学师资管理的探讨
师资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挥其市场竞争优势的最主要因素, 同时也是保障中外合作办学成效必不可少的资源。目前, 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力量不够, 师资队伍不全是制约中外合作办学的首要难题。由于中外教育理念等的差异, 中外籍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何管理配置好师资力量对于合作办学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以下是笔者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师师资管理的三点建议。
1.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
国内高校要高薪聘请一些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优秀外籍教师来华任教, 或者在一些英语语系国家的留学生中挑选精英人才, 为国内高校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授课。以下是国内外教师在语言和专业课的合作模式:
(1) 语言课上中外教师的合作教学
语言课一般是全外教全英语小班上课, 或者中外教师合作的模式。其中, 外教的优势在于:教师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丰富, 善于用动作语言表达思想;擅长绘画表达, 利用简单的绘画向学生阐释不熟悉的事物;外教高超的表达技巧, 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大量使用丰富的表达方式, 对中方教师也是很好的借鉴。但是外教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引发了我们的反思。如有的外教将中国的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进行教学, 上课做游戏、唱歌, 信息量太小, 不符合大学教育的要求。
笔者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法如下:第一, 教授同一门课的中外教师, 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组织。必须定期进行交流, 确定相近的教学目标和教案, 讨论和解决教学中暴露的困难。第二, 建立中外教师互相听课制度。第三, 学校、学院或教研室组织各个专业的中外教师共同合作制作出相关的教学数据库。外教最好提供外文教学资料。我们要特别注重做好外文资料的积累和管理, 积少成多, 建立丰富的外文教学资料库。
(2) 专业课上中外教师的合作教学
第一, 在备课阶段, 中外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根据各自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点、不同的知识理解, 进行研讨式备课, 共享教学资料。第二, 委派中方教师担任外国专家的助教。中方教师协助外国专家布置研究型调研、小组讨论。外国专家习惯于鼓励引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所以学生问题量很大, 外国专家可能在回复问题时间上存在一定难度, 所以中方教师担任助教, 可以帮助外国专家给学生指点迷津。第三, 选派中方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合作单位学习, 吸取外国的专业课新的知识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2. 建立学生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班中设立若干信息员, 收集学生对教师的上课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反馈给教学的中外教师, 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而且信息反馈机制是教师和学生很好的沟通途径, 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砥砺学术, 又能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 建立教师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体系即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方式和教学效果展开综合测评, 目的是鼓励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热忱的教学态度去主动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 不断开拓进取, 提升双语教学能力, 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 在自身的教学事业中总结出培养新时代国际型人才的新途径。
三、总结
联合办学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设置和师资力量的管理。所以要优化课程设置, 通过进行合理的改革学生的课程安排、教材和授课方法, 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国外的教育, 更好地融合国内外的知识。并且加强师资的管理, 优化师资力量, 聘请高素质的国内外优秀教师进行讲授, 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师间的交流进行不断的改进, 这样, 联合办学才能取得进步, 才能使学生很好地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文杰.创新性国家建设与大学国际合作交流[J].高教研究, 2006, (11) .
[2]马三津.高校创新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9) .
[3]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 :108-110.
【摘 要】课程设置是高等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酒店管理专业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更应突出其网络化和实操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结合澳洲蓝山酒店管理学院的实例,研究其课程设置的规律性特点,以期对国内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酒店管理;课程设置;澳洲蓝山酒店管理学院
随着中国出境旅游人数急增,国外政府对于中国旅游市场也是越来越重视,在国外从事与旅游或酒店相关工作的人员也是逐渐增加,这就为国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国内与国外合作办学的项目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本文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具体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澳洲蓝山酒店管理学院的课程设置最具特色,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一、澳洲蓝山酒店管理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介绍
澳洲蓝山酒店管理学院(Blue Mountains International Hotel Management School(BMIHMS)),是一所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在澳洲西亚地区排名第一,主要有两个校区,本科课程的校区位于蓝山鲁拉,学生们在一个酒店模拟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既是客人,也是酒店员工;研究生课程在悉尼市中心完成。本文国际合作项目主要针对本科校区的课程设置展开研究。
(一)澳洲蓝山酒店学院培养学生目标定位准确
蓝山酒店管理学院本科生培养的学制为两年半,特别作为国际酒店管理的专业院校,他们一方面配备了英语课程,帮助那些英语还有小瑕疵的同学,另外一方面就是把实训课程与专业实习紧密相连,即循环式地进行实践教学,在该学校一年有四个学期,作为普通的本科生教育,是半年理论学习,半年专业实习,具体安排就是大一主修餐饮管理,同时在学校也能完成实训,每天的正餐都是学生动手完成,并包含了对客服务,且专业实习即去酒店也是尽量在餐饮部实习;大二主修前厅与客房,所以在学校每个学生的房间也是由他们自己打扫,而且房卡也会定期过期,就得要去前厅办理check in or check out .大三的最后半年就是写论文和找工作,整个学制是两年半,学生的培养定位也很明确,就是总经理(General Manager).因为总经理是要熟悉酒店全部操作与管理流程的,所以他们的学生出去的起点就明显高很多。
(二)实践课程课时充分
从课时安排来看,大一主修的餐饮管理课程和大二主修的前厅与客房课程,除了校内实训课时饱满,更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在酒店实习,因此学生对于整个酒店的主要部门,和相关协作部门的了解就更清楚,在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方面就有了更多的磨练机会,这样一方面至少是培养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另外一方面也积累了当总经理的经验,此外蓝山酒店管理学院,还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如新生的开学圣典、在周末举行的不同主题的晚宴:如香港之夜,土耳其之夜等等,老生的毕业典礼,这些活动都是由学生会组织,并且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三)学校专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
蓝山酒店管理学院,整个校区全网路覆盖,在学校的前厅就有一套独立开发的客房预定和结算系统,而且学生在上前厅和客房的实训课时,就真的要处理新生的入住,和房间到期客人的问题,是续住还是退房,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用系统在操作,包括用信用卡或是现金结账,当然该门课程全部结束后,老师又会把钱退到学生的账户上,虽然他们没有开设专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但在具体专业课中却能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同样在餐厅也有同样的点餐和结账系统,因此有了这样的一些专业互动交易化平台,学生对信息化实操系统的应用反而更牢固,与实地去酒店工作的衔接也更迅速。
(四)职业规划课程贯穿始终
蓝山酒店管理学院每个学年都要开设一次职业规划课程,而且还配有定期的企业来校宣讲和求职见面会,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他们职业规划的理论课也与实践课紧密联系,关键是反馈完善制度很科学,如教学生写求职信,老师给学生修改后,发送给求职企业或是直接面呈给来校宣讲的负责人,包括做模拟面试等等,都会最后有跟踪反馈的信息,最终学生被录用了,就能成为好的典范,学生被拒绝了,就要分析具体失败的原因,直到让每个学生都尽量找到满意的工作为止。
二、我国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偏差大
我们把对酒店管理专业研究,主要分为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更明确些,即能适应酒店工作的熟练工,一般来说是培养基础服务员或领班的定位;作为本科院校来看,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为中、高层管理人员,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目标远大,实际课程设置不合理,根本就没有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现实支持。具体表现:很多本科院校对于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四年,大一主要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包含计算机、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大二稍微接触了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如酒店管理概论,旅游学概论等课程,大三才有半年的机会去酒店实习,而且很多院校都是只能为学生安排一个固定岗位的实习,稍微好一点的学校能安排两个岗位,这已经是考虑相当周到的了,(因为国内的很多酒店从人力资源节省成本的角度考虑,是不愿意提供两个岗位的实习机会的);当然还有半年就是继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如旅游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最后一年就是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纵观整个培养过程,学生真正去酒店实习的只有一个岗位而且只有半年,而且对整个酒店的其他部门或岗位都是不熟悉的,基本上不太可能做到中、高层管理者。
(二)实训课程课时设置不够
实训课程,以项目实战为主导,理论为辅,侧重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酒店管理专业中,有很多课程是实训课为主,如餐饮管理,就包含了像摆台、托盘、折花等操作技能,实际上我们发现要把一项操作技能,掌握得很娴熟,这些理论课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有些学校由于自己本身实训场所与设施不够,就只能是把学生送到酒店去完成,即我们经常所说把校内的实训,转嫁到校外企业中去,从实际严格意义来说,酒店管理的实训课程,就应该具体划分为校内与校外的分开实训,因为在校内的实训,更多的都是模拟,并没有真正的对客服务,而校外的实训是可以和专业实习结合起来的,才能真正达到掌握操作技能并能熟练应用,由次可见,实训课程的课时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有利保证。
(三)课程开设中应加强信息化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是日新月异,然而本科院校中对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开设确实相当有限,或是即使开设了,也是重理论,轻实践,在很多院校的开课计划中除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外,就只有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我们对这门课程的调查,学生学起来有难度,一方面专业基础不过硬,很多学生反映听不懂,另外一方面学了理论知识也不知道怎么使用酒店的点餐和客房的预定系统,即理论知识和现实脱节,或是课程开设专业性不强、实践性也不强,同样旅游会计课程的开设也是如此,在任何商科学院中,专门学会计都清楚,现在除了讲会计基础知识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会计电算化,即在电脑中登帐,那我们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同样,强调多的就是教学生分析会计实务题,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电算化,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去酒店连一些最基本的用电脑结算也不会,所以很明显结果是的强化了理论,弱化了信息化的实践应用。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缺乏持续性、实践性
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国家教育部开始日渐重视该课程的开设,目前的很多高校的普遍做法是:新生刚开学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在大学期间还有一学期关于自我认知的课程开设,最后快要毕业时再进行就业指导就完成了。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生,特别是经历过了成长、专业实习之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会发生变化,他们的职业规划很大程度上会重新定位,而且每年的大环境都会有差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应该贯穿始终,而不是简单的三个学期,此外还应突出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所有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中,也应加强实训,不是仅仅只有理论知识,如模拟招聘等等都是不错的实训方式。
三、结语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下,且有关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又与当今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步伐脱节,故使得酒店管理优化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本文通过总结了澳洲蓝山酒店管理学院的具体课程设置优势,如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就是管理层,且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与职业规划以及信息化课程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科学,更能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的旅游业。
参考文献:
[1] 问建军, 实施“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酒店人才培养质量[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01)
[2] 牛阮霞,佟立洲,李青.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洛桑模式的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4(02)
[3] 刘玉姝,郑秀梅. 瑞士酒店教育对我国酒店教育发展的启示[J]. 技术与市场. 2014(05).
[4] 刘祝. 中瑞酒店与旅游管理本科高校合作办学的思考[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5(02).
[5] 陈勇,Dellea DAMIE. 瑞士酒店与旅游管理教育概述:引证于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育经验[J]. 旅游学刊. 2015(10).
[6] 沈丽霞.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方向探讨[J]. 河北企业. 2016(02).
课题:
本文为2015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项目驱动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6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苏洁(1981- ),女,湖南省常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区域经济。
【物业管理培训课程设置】推荐阅读:
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置06-07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改革设想11-29
物业管理培训09-09
学校物业管理培训总结06-30
物业日常安全管理培训06-30
物业装修管理培训资料12-16
物业管理员培训教学大纲07-22
急诊科设置管理09-23
部门设置管理办法06-18
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文件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