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名单

2025-03-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名单(精选6篇)

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名单 篇1

课题名称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山东省文化会展业发展路径拓展研究 3 潍坊民间美术的产业化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研究 5 当代中国艺术品消费行为与消费模式研究 6 淄博市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 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 山东省特色乡村文化产业运作模式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山东省“蓝色文化产业圈”发展策略研究—以青岛市为例11 山东省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12 草根明星现象及成功原因探析 13 日照地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提升策略研究 15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1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创意产业研究 17 便携式三排键电子琴的研发 传统鲁锦的绿色染织工艺在现代染织中的应用 19 山东动漫衍生品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20 烟台螳螂拳武术文化研究 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山东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承担单位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淄博职业学院 滨州学院 滨州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聊城大学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济宁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鲁东大学 山东财政学院

课题负责人

周杰 衣莉芹 胡天君 蔡礼彬 霍俊国 高晓琛 曹占东 谢彦红 陈为智 葛卉 赵慧娟 张爽婷 乔蕾 姜彤彤 徐金丽 赵凤芹 马晓鹃 张军 宋瑞波 杨德军 李秀金

山东省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建设研究 23 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孔子品牌开发问题研究 24 山东城市宣传片创意研究 25 山东电视剧产业运作研究 低碳理念在现代服装产业中的应用研究 27 新泰莲花山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泰山皮影艺术受泰山文化因素影响的研究 29 青岛历史风貌区滨水景观特色研究 中西文化的对比视阈下体育舞蹈和中华民族音乐的互动发展31 与谢芜村俳句文学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中国文学“都市乡土”内涵研究

“有意味的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问题研究 34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研究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36 山东解放区戏剧运动研究 37 文心雕龙与基础写作

三维动画在艺术解剖学与医用解剖学领域的发展应用研究 39 美国当代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中的主题研究 40 和谐论视野中的嵇康美学

俄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阿克梅派的师承渊源研究 42 设计艺术学在山东农产品品牌建立中的运用研究 43 基于自主性的设计教育模式探讨 44 当代生态批评的和谐生态观研究

济南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鲁东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烟台大学 山东大学

王晓华 孔令顺 谢锡文 咸庆海 张俊华 于超 窦彬 郎小霞 王汝尧 王宁 章妮 郑艳 曲娟 单小眉 王鲁英 赵红梅 舒宝军 吴芳 卢政 陈秀梅 赵晓春 马涛 李晓明

中国民间吉祥图案编码规则研究 46 他者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 47 生态批评视域的海明威小说研究

高职艺术设计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 49 鲁绣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研究 50 中国画中的佛家思想研究 51 中德高等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红楼梦》传统服饰艺术与当代审美价值研究53 明清戏曲与明清短篇小说关系研究 54 《牡丹亭》与《奥菲欧》比较研究

“高唐丝绸”调查研究

枣梆与上党梆子的渊源关系及发展状况考 57 莱芜梆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 58 清代戏剧艺术生成史

萨拉凯恩戏剧美学构建及对我国当代戏剧影响60 潍坊地方戏曲文化史与传承研究 61 莱芜梆子唱腔艺术中的“讴”腔研究 62 哈罗德·品特及其荒诞派戏剧研究 63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与保护 64 鲁西北音乐的奇葩-临清时调研究

论歌剧《伤逝》中子君唱段的演唱风格 66 理想思潮与宋代音乐理论

警察音乐鉴赏之现实意义的研究

临沂大学 潍坊学院 潍坊学院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德州学院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滨州学院

聊城大学 菏泽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济南大学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潍坊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枣庄学院 山东警察学院

连振娟 张军 田宁 周莉 孟秀丽 晏莹 陈萌 张咏谊 刘玮 毕益芳 俞淑华 张雁 叶艳宁 范丽敏 徐聃 胥正娜 李旸 李庆国 刘洪艳 边懿 于宪淼 李成文 许嘉

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研究

高校非音乐专业歌咏活动的发展趋势研究 70 音乐等表达性艺术手段在心理教育中的运用 71 《礼记·乐记》与《唱论》比较研究 72 德国中世纪恋诗歌曲发展略见

先秦时期音乐论点中“和”与同思想略见 74 青岛地方鼓吹乐生存现状及传承价值分析

歌剧《伊多梅内奥》和《费加罗的婚礼》比较研究 76 泛仿生学对声乐学习的启示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歌曲教学研究

民族器乐教学中“重奏训练”的应用与研究 79 “文革”时期革命歌曲歌词的语言学解读 80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肖邦钢琴作品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风格解读 82 音乐风格构成因素及传统音乐风格的保护研究 83 再现民族器乐独奏曲的中国钢琴改编曲研究 84 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风格之研究 85 山东琴筝文化交流研究

高校歌剧表演课程体系研究 87 聊斋俚曲演唱的保护与传承

织体分析对于钢琴演奏及教学的意义研究

把课堂当舞台——把舞台当课堂的声乐课教学理念与方法90 《玛格洛纳浪漫曲集》套曲研究 91 山东崂山道教音乐的概况及审美特征

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结构聚合”现象研究 烟台职业学院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菏泽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王琳洁 高翯 李婵 鹿建柱 董蕾 卢乃鑫 郭亮 邹威特 孙道东 弭宁 侯小林 翟红华 匡传英 李林 陈欣 张怡 魏凡俭 张斌 李海鸥 李群 董博超 张静 陈晖 杜晓峰 王晶

明清俗曲【孟姜女】的研究 94 微山湖端鼓腔的抢救保护与研究 95 勋伯格早期艺术歌曲和声语言研究 96 贝里尼的歌剧创作研究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98 双钢琴教学应用与研究 99 磁村花鼓的传承与发扬

我国古代京杭运河流域音乐传播研究 临沂市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从音乐的视觉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潍坊地方民歌研究

声乐教学中共性与个性关系之探讨研究 民间打击乐的传承与创新

法国印象乐派钢琴作品的踏板使用研究 音乐五行与养生的应用研究 刘聪艺术歌曲研究

山东民歌钢琴改编曲研究

德州市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中国钢琴音乐研究

谈身-心-感三位一体化训练对克服音乐表演焦虑认知行为的干预研究基于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声乐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 儿童钢琴学习中的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泰山道教音乐世俗化探寻 济宁学院 济宁学院 鲁东大学 鲁东大学 鲁东大学 济南大学 济南大学 临沂大学 临沂大学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潍坊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白洁 胥国红 王瑞年 幺幼力 柳华方 宋飞 王冰 冯丽娜 武旭峰 李文秀 陈磊 桑潇 孙伟亮 马莉 王蔚 王永振 于红 马立婧 杨瑞 宫莉 陈凌 杜乡 梁筱妹 刘鹏 郝亚莉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本土民歌与高师音乐技能课教学研究 119 音乐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地方高校对当地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课程探索 121 声乐教学与歌唱心理学研究

仪式中的音声——泰山灵岩寺佛教科仪音乐调查研究 123 山东地方民歌与高校音乐课程建设 124 “五·三”惨案爱国歌曲音乐史料研究 125 浅析手风琴演奏中的音乐心理与音乐表现

孔子之乐舞美学思想于中国古典舞文化审美中的体现 127 胶东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128 舞蹈创作中的音乐形态研究 129 海阳秧歌元素的提炼与应用

泰安市少儿拉丁舞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131 中西方生态电影比较研究

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 133 中外电视形态比较研究

体育影视艺术与当代“精神文化”建设研究 135 “后中国学派”动画发展趋势研究 136 大众娱乐性电视节目的文化导向研究 137 中国水墨动画市场化操作的可行性研究 138 山东地方戏曲动画创作模式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民族性价值实现探究 140 广播电视语体虚词系统研究

山东影视文化品牌的建构与发展研究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鲁东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潍坊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建筑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淄博职业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郑开伦 马晔 马蕾 温惠芳 林琳 宋小霞 冯春玲 毛建明 王瑶 初咏梅 于洋 刘桂丽 王丽 曲丽洁 谷松林 田野 黄前 冯越峰 张守荣 姜青蕾 宁翔 张子龙 刘静敏 张新英

影视剧与中国当代文化价值观建设 143 数字图像造假的识别技术研究 144 文化视阈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145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146 基于语料库的网络影评的评价语言研究 147 中国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与发展研究 148 新世纪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研究

计算机技术发展对动画产业的影响研究 150 “鲁剧”品牌的开发、传播与维护研究

151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诠释战争题材电影中女性美的建构 152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视素养教育研究 153 “鲁剧”的美学渊源和发展战略研究 154 新世纪山东电视剧研究

155 蒙太奇在动画影片中的应用

156 影视艺术研究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建构 157 绿色环保陶瓷在未来室内空间的应用研究 158 台儿庄古城景观空间形成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159 高职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160 创意产业下的动漫衍生品研究开发

161 现代纤维艺术在山东的兴起及其发展状况研究 162 中国现代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63 中国味道——原创儿童图画书创作研究

164 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交通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65 秦汉首饰包装设计研究

166 原齐鲁大学“考文楼”测绘与建筑风貌保护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烟台大学 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临沂大学 临沂大学 德州学院 枣庄学院 枣庄学院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李茂民 郭根生 宫英瑞 刘斌 布占廷 牛光夏 许涛 唐俊 任庭义 隋虹 武希英 张丽 彭秀坤 高菲 傅晓燕 张丽娟 刘青 鞠晓玲 李斌 任光辉 薛娟 王磊 张向荣 朱小尧 丁宁

167 济南市棚户区改造前后公共空间的意义、实态、机能 168 打破地域的界限——中美服装产品开发专业课程交流合作 169 初唐书学研究

170 新建居住小区中外部交往空间的设计研究 171 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示范基地研究 172 黄河三角洲城市形象设计规划策略研究 173 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住宅环境整治与更新 174 青岛市视觉信息导向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完善 175 山东工业设计创新环境及其影响力构建研究 176 城市特色街区的地域性规划研究

177 体验式设计在山东省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78 民间传统图案在服装设计当中的应用 179 曹州牡丹工艺品设计研究

180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画创作理念研究 181 定陶皮影艺术研究

182 芦苇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 183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 184 展览展示设计项目的可循环利用研究 185 中国漆艺的装饰语言研究

186 济南市商业区公共停车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187 蜡染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设计及其应用 188 当代岩彩画的绘画观念研究

189 服装表演舞台氛围设计及技术应用研究 190 绘画与摄影观看方式的异同研究 191 无障碍设计之功能性与艺术性研究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 淄博职业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 滨州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菏泽学院 菏泽学院 菏泽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邵力民 罗云平孙超 朱力 刘琳 王承东 李莎莎 郑子青 王俊涛 张丹 陈海英 王春生 郭李贤 黄永荣 文明红 徐娜 姜灵 史建海 于泳 吕在利 李骏 肖翠萍 李俞霏 吴玉峰 张云丽

192 读物版式设计的研究

193 数码创意摄影的创作与教学研究

194 包豪斯思想在中国内地设计教育中的沿革与反思 195 胶东新农村景观设计小品的调查与发展趋向研究 196 高职高专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97 城市居家生态园艺设计与实践研究 198 山东民间美术中的创意设计原理研究 199 艺术 生活 传承――张志民绘画艺术研究 200 头饰在时装展示中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 201 泉文化下的老济南院落结构更新研究

202 品牌文化视野下的服装“人-机”关系设计艺术研究 203 经典文学作品融入式美术教育模式研究 204 新农村建设中特色农业观光园景观优化研究 205 商业空间“无障碍”导识系统设计研究 206 职业院校硬笔书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7 设计素描对高职学生艺术创作培养的研究 208 潍坊地区植物盆景造型艺术研究

209 传媒职业教育中美术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210 殷商时期黄河流域饕餮纹造型特征的探究 211 中国传统版画的南北差异研究

212 数字化时代水彩与设计的两元性融合 213 酒店空间设计艺术研究

214 基于真实工作过程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215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语言与传统文化意象的结合 216 山东淄博陶瓷传统工艺历史及理论研究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鲁东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烟台大学 潍坊职业学院 潍坊职业学院 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临沂大学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崔冬云 聂劲权 徐昊 刘伟 臧燕 张鸿 王大海 谭逸兵 刘淑颖 张博 王玉萍 汪瀛 任荣 郑雅慧 王金城 郭西燕 丁世民 马胜强 李洁 谢晓霞 燕群 王昌玉 许淳 黄瑞 王官旭

217 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风格演变之探究 218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研究

219 计算机技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负面影响——对电脑依赖性的研究与解决对策

220 泰山庙堂美术研究 221 民间艺术动物图式研究

222 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内容重构研究 223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三维数字化保护研究 224 青岛城市博物馆建设研究

225 潍县古城墙研究—兼论文化古迹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26 驻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工作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27 网络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228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229 基于政府采购与自主构建的文献建设 230 山东省高校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调研 231 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化信息服务研究 232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创新模式构建 233 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机制研究

234 文化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精益控制研究

235 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文化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236 山东省古代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237 山东艺术学院馆藏艺术类古籍整理与利用研究 238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齐鲁师范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潍坊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警察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李冉 谢如红 王松江 石新峰 李建 矫荣波 王京卫 刘庆 陈爱玲 林子惠 赵哲 倪士光 王光波 史建华 刘二稳 赵文涟 王兆新 刘庆志 戴尊红 潘丽霞 陈金丽 张翠莲

239 高等美术教育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240 格式塔视角下泉城济南旅游文本翻译研究 241 沂蒙艺术研究信息资源库建设

242 图书馆RFID(射频识别)智能管理系统研究 243 高校图书馆在图书流通借阅服务中的创新模式研究

244 我国名人图书馆的现状调查与建设策略分析 245 冶金文化及传统冶炼生产性方式保护研究 246 全真道乐研究 247 崂山道教音乐研究

248 文化交流与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翻译的文化信息处理249 海外中国历史题材文学回顾与展望

250 烟威地区海洋历史神话资源的探索与开发 251 儒家法文化对中国当代法律信仰的扬抑 252 中国孝道文化缺失成因分析及解决措施研究

253 区域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营销对策研究 254 在鲁日企文化冲突研究 255 中国兵家文化研究

256 低碳环境下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文化环境研究 257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258 《恤纬斋诗》及颜小来研究

259 齐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想相处生态观之研究 260 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261 自开商埠兴衰的文化根由及其对当代商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济南大学 临沂大学 济宁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烟台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泰山医学院 泰山医学院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山东政法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淄博职业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

于宏卫 殷优娜 谢瑞霞 田英 姜振芳 姬秀丽 胡素贞 周甜甜 刘玉霞 赵颖 刘爱琴 吴苹 王洪礼 唐建文 徐国伟 孙守峰 张育贤 杜军燕 王书明 张华艳 郭秋菊 张森 刘学良

262 再现历史:对新时期“红色题材”创作的探讨研究---以《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英烈肖像》的创作为例

263 山东现代文人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研究 264 生态建筑地域性特色彰显研究

265 跨文化视角下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 266 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视野下的高校文化研究 267 俄罗斯城市空间的艺术性——以彼得堡为范例 268 大众休闲的伦理取向与城市先进文化建设研究

269 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青岛海尔、青岛软控为例 270 儒家文化英译与对外传播研究——以《论语》为例 271 基于财务文化建设视角的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研究 272 武术类项目教材手机视频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273 迟子建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274 英语影视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275 法治视域下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276 跨国旅游常识与文化禁忌研究

277 艺术类专业高职学生心理卫生与健康状况实证研究 278 古代中韩文化交流在日照——日照新罗村研究

279 建筑业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及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280 高职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研究 281 “青州花毽”的挖掘整理与学校应用研究 282 大学生社会思潮引领的文化路径研究 283 儿童文学与生活价值观教育研究

284 国际法视野下的人权与文化多样性保护 285 山东省民俗体育文化生态保护与活态传承

淄博职业学院 滨州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聊城大学 菏泽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济宁医学院

杜国建 耿宝强 王润生 李恒 田静萍 吴倩 庞桂美 曹胜 于笑苹 马艳莉 李文明 苗欣雨 赵文兰 杨红兵 王春爱 刘洪文 袁墨香 魏松 刘加英 王向东 钱晓丽 林静 蔺运珍 林宇

286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287 和谐就业文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发展研究 288 青岛旅游景点日语翻译研究

289 大学生志愿者在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90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研究 291 杨必《名利场》翻译艺术研究

292 书法练习对塑造儿童优良个性的作用研究 293 高职高专艺术生文化素养培养模式研究 294 现当代小说语言诗意功能研究 295 山东旅游特色街区的开发策略研究 296 高密扑灰年画风格传承研究

297 中美两国电影中的消费文化对比研究 298 传统武术螳螂拳在农村社区的文化传承 299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研究

300 文化的女性与女性的文化--波伏娃与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301 明清山东乡村饮食习俗研究--一《醒世姻缘传》为例 302 “文化青岛”的时代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

303 运用多种动漫表现形式促进山东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研究304 村庄整合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05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306 烟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307 传统文化在山东旅游景点中的显现与翻译

308 山东对外文化交流的对策研究——基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 309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0 胡集书会的变迁与文化承载研究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潍坊学院 潍坊学院 潍坊学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济宁学院 济宁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滨州医学院 烟台大学 烟台大学 山东大学 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李秀清 张朝霞 宋馨华 杨光明 胡学平王勇 王玲 王春华 周晓静 张丹 安明明 魏汝尧 盖英锋 曲伟 马莉丽 魏红 贾乐芳 孙云宽 李敬锁 卜建华 盛美娟 张媛媛 夏春红 邱明静 肖南

311 京杭大运河与德州地域音乐文化 312 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

313 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研究 314 东夷乐舞文化研究

315 迟子建小说的传统文化内涵研究 316 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人格探析

317 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的理论阐释 318 文化政策法规研究

319 山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淄博市为例 320 晚唐咏史诗的审美意象与审美特色研究 321 泰山石刻碑文译注研究

322 山东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

323 2001—2011年泰山文化研究报告及论文提要

32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泰安市为例325 山东地区割绒纳绣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326 从西方节日对中国节日的冲击看中国节日文化建设 327 《续金瓶梅》语言文化研究

328 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游戏开发和中华文化传播研究

329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过程中音乐的社会经济功能研究 330 农家文化大院建设的构想

331 新媒体艺术载体与传播的研究 332 碑刻研究

333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保护利用情况探索 334 王守训《晚出书目记略》研究 德州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兖州市文化馆

济宁市群众艺术馆 邹城市文联

烟台山文物管理处 烟台市图书馆 解淑红 丛坤赤 李厚忠 刘进军 赵俊霞 白琨 张曙光 罗亚海 孙传鸣 李伟 王元臣 赵庆海 齐荃 苏宝芳 孙珊珊 刘欣 李明霞 葛星 刘菁媛 李丹 任冬梅 李樯 王强 包晓东

335 现当代美术创作与美术思潮研究 336 山东民间美术研究

337 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对青岛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338 基于“文化社区”创建的思考

339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潍坊传统武术研究 340 鄑邑盐业

341 潍坊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方案研究 342 博物馆讲解的提升

343 清代潍县书画家及其作品研究 344 清代民国时期潍县画家群体研究 345 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创意与案例研究 346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 347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研究

348 中国画写意精神

349 民族弓弦乐器的研发与改创 350 公共图书馆阅读的影响因素研究 351 宁阳弦子戏研究 352 宁阳县磁窑瓷研究

353 钢琴课差异性教学的有效研究

354 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考察及对策研究 355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市场化运作策略研究 356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

烟台画院 烟台画院

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诸城市密州街道文化体育广播服务中心

安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昌邑市文化馆 潍坊市图书馆 潍坊市博物馆 潍坊市博物馆 潍坊市博物馆 潍坊市艺术馆 潍坊市艺术馆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竖旗小学 高密市文化馆 山东省图书馆 宁阳县文化馆 宁阳县博物馆 济南艺术学校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 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

刘子会 曲剑宏 王琳 吉瑞慧 曹昭民 徐中立 郑晓光 王鹏 衣可红 朱英 赵丽 王亦耘 郭美 郑荣华 张洪宾 李西宁 王开金 于勇 彭波 赵艳喜 赵雪梅 赵峰 357 舞台精品剧目创作研究

358 山东曲艺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359 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探索与思考 360 山东美育研究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

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名单 篇2

1 课题情况分析

1.1 基本情况

本单位现有科技人员200余人, 从职称结构来看, 高级职称占40.17%、中级职称占36.24%、初级职称占21.39%;从学历结构来看, 博士占55.89%、硕士占27.07%、本科占9.60%;从年龄结构来看, 50岁以上占5.24%, 40~49岁占20.96%, 30~39岁占57.21%, 30岁以下14.41%。

1.2 各学科分布情况

在2006~2010年立项的131项中, 位居前列的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 全军重点建设学科, 重庆市重点学科,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生产中心、全军重点实验室 (详见表1) , 这些主干学科是我单位医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的主力军[9], 不仅为广大科技人员树立了典范, 还对部分弱势学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3 学科极分布情况

5年来, 我院基金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7], 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断增强[14]。其中感染学科极项目数最多, 占总数的38.17%, 随后依次为分子生物学科极, 占总数的32.06%, 神经生物学科极, 占总数的15.27% (详见表2) ;从前表可以看出微生物学与病原生物学分列学科排名的第四和第六位, 通过学科极的互相带动, 基金数量稳中有升, 不仅体现了学科级科研氛围的凝聚力, 也体现了学科级管理工作的成功之处。

1.4 负责人职称分布情况

“十一五”期间, 我院131项课题负责人中, 高级职称共获81项, 占总数的61.8%, 人均课题数1.1项;初、中级职称共获50项, 占总数的38.2%, 人均课题数0.9项 (详见表3) 。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职称的提升, 所获课题数呈递增趋势, 这就说明职称是反映科技工作者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 在日常管理中, 不仅要多关注高级职称人员还要多关心、多扶持初、中级职称人员, 多为年轻人员“搭台子、铺路子”, 不断加强其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促进其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1.5 负责人年龄分布情况

据表4显示, 30~39岁为课题资助高峰, 占总数的52.7%其次为40~49岁, 占总数的26.7%。从中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 科研能力也随之逐渐提高, 其中30~49岁为科研创造的最佳时期, 其结果与职称分布情况相一致, 我们将不断加强对该年龄段人员的关注和培养, 为其科研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使我单位形成一支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2 具体做法

为打造优势学科群, 扩大学科交流领域, 给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2008年开始本单位提出“学科极”理论, 并在当年以学科极的方式开展定期学术报告活动和基金申报论证工作, 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摸索实践, 在课题论证申请、组织实施、总结验收等方面, 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科研课题管理体系, 使课题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保证了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2]。

2.1 健全管理制度, 优化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13], 为了促进本单位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各级科技文件的基础上, 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工作实际的管理制度, 如项目申请与管理实施办法、科技奖励管理办法以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财务监督体系等[15], 对课题的申请、组织实施、检查评估以及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等内容做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不断优化了科研过程管理, 做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2.2 加强申报论证, 把好质量关

申报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申报动员和论证把关, 动员能够鼓舞广大科技人员的士气, 论证能够提升标书的质量。每年申报前夕, 我们都开展申报前动员, 分析前一年的申报情况、查找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讲解新一轮申报的资助动态, 帮助申报人认真阅读、理解“课题指南”, 掌握相关信息[3], 以使选题符合计划资助的选题范围, 做到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 邀请富有申报经验的专家作基金申报专题讲座, 向年轻科技人员传授标书撰写和申报知识, 并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 即科室自行组织人员进行论证后, 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逐一评审、“一对一”修改, 再由管理单位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论证, 内容包括文字是否表述通畅、规范[12], 学术思想是否新颖、立项根据是否充分,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是否先进、合理等[4]并由管理单位对申报人申报资格以及申报书进行审核、审查, 经过三级反复论证、修改, 认真把关, 保证了申报标书的质量。

2.3 集中开题论证, 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课题立项后, 管理部门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初、中级职称的课题负责人进行集中开题论证, 专家和管理人员对其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研究进度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要求课题负责人严格按照任务书开展实验研究及经费开支, 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通过论证, 确保了课题的按期启动, 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2.4 实行中期检查, 加强课题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查评价是课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目的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 为了加强对课题的管理, 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对所属的在研课题组织检查和评估, 检查分为课题进展汇报和资料审查两个部分, 检查前, 课题负责人将原始实验记录本、经费使用明细、课题产出证明材料等待查资料交由管理部门, 由管理部门提前送至相关专家进行审阅;检查时, 由课题负责人从课题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方面进行汇报, 检查专家综合资料审查情况, 对其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检查结束后, 管理部门梳理检查结果形成检查通报, 对课题进展缓慢的课题加大监管力度, 实行项目跟踪管理[8], 责令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方案, 并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有关支持, 保证课题按期、保质地完成。

2.5 建立奖惩制度促进产出效益

奖励是一种正面强化的激励手段[10], 既是对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物质补偿, 又是对他们工作的一种肯定, 使他们在物质上得到补偿的同时, 在精神上也得到关怀, 从而更加激发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1]。每年我们都组织专家对课题负责人产出进行评估, 按照科技奖励管理办法对课题完成好, 产出高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同时加强课题与成果的衔接, 坚持“扶上马, 送一程”的原则[6], 为符合成果申报标准的科技人员提供政策指导并组织好成果申报工作。对科研工作滞后、课题检查中差的科技人员, 2年之内不得申报各类课题, 并与其职称评定、晋升和年终考评等挂钩;其所在科室年终绩效排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扣分。通过奖惩措施的实施, 起到了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的作用, 确保了课题高质量的完成。

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名单 篇3

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省劳科院立项名单)

(一)一般项目: 1.就业与再就业

L2012A001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蒋晓冬,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L2012A00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王娟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L2012A003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研究,伊娜,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L2012A004浙江省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张惠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L2012A005“蚁族”群体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高永良,浙江理工大学

L2012A006劳动力回流的经济影响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刘央央,浙江财经学院 L2012A007 “民工荒”视域下建筑业农民工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侯玲,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08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就业困境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贾淑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09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援助体系研究,姚华儿,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10浙江大学生就业“逆城市化现象”研究——基于台州四个农村的调查,郑苍钧,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11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研究,杨振华,湖州师范学院

L2012A01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工程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杨勇,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13网络创业人才培养视阈下的网上公共创业基地运营机制研究——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朱宝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14分层次递进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王美云,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15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与就业变化关系的研究,唐伟,浙江科技学院

L2012A016农民创业培育对策研究——基于湖州农村中小企业实证分析,王柱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17民办高校大学生传承浙商文化与创业教育研究,陶元,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18诚信缺失视界下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研究,杨洁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19区域经济转型与高职创业教育互动机制研究,伍小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20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以温州市平阳县为例,应巨林,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L2012A021“开放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朱敏洁,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22基于国际化视角下宁波创业型城市发展研究,翟东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23大学生网店创业的现状与生态环境构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研究,曾骊,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24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杨金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2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余益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26新媒体与就业:网络传播的崛起对新生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徐晓昀,浙江工业大学

L2012A027实践导向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王林祥,浙江工业大学

L2012A028 90后职场新人“高离职率”问题研究—基于新入职毕业生的职业-组织双重承诺视角,陈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L2012A029基于“校-企-政”合作模式的海岛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培训研究——以洞头县为例,於佩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L2012A030基于体教结合视角下的退役职业运动员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退役职业运动员为个案,许为东,嘉兴学院

L2012A031产业结构调整下促进高职生就业研究,傅琼,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32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研究,洪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3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研究,汤国英,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34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研究——以义乌为例,李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35人才供需平衡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嘉兴商贸流通业为例,项捷,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36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林海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A037就业文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陈旦秋,杭州就业管理服务局

L2012A038“两创”战略下的绍兴创业型城市建设研究,吴永生,绍兴市就业管理服务局 L2012A039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王丁路,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社会保障

L2012B001 基于IPD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政府责任的研究,张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L2012B002 浙江省水库移民养老问题研究,陈海生,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L2012B003 浙江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毛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L2012B004 社保基金管理风险控制研究,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L2012B005 构建农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研究,郭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L2012B006 基于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影响研究——以浙江为例,张少华,浙江理工大学 L2012B007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徐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L2012B008 对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项蔓,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L2012B009 激励相容约束视角的我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构建,崔庆,浙江外国语学院 L2012B010 浙江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孟晋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B011 浙江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研究报告,朱俊华,浙江鑫旺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L2012B012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社区养老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肖娟,浙江工业大学 L2012B013创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考,吕美忠,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L2012B014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L2012B015浙江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情况研究,方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

L2012B016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及基金平衡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戚伏堂,宁波市养老保险管理中心

L2012B017 对加强社保基金阳光监管的对策研究,杨旭明,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L2012B018 浙江省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研究,周翠元,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L2012B019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与城乡居民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并轨的可行性分析,裘凯音,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职业能力建设

L2012C001 浙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萧山地区为例,廖君,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L2012C002基于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杨玉泉,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L2012C003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的翻译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胡囡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L2012C004 提升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探究,贾丽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L2012C005 高职教育区域性技能人才整合开发的系统性研究,陈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L2012C006 面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游戏研究,傅晶,浙江理工大学

L2012C007 服务业技能人才专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为例,林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L2012C008技能与人格培养相融合的高职营销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09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颜碧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10 杭州中小制造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杨国强,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

L2012C011 大学生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均等化的对策研究,付姝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12 基于群岛新区背景下的舟山海洋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杨奇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13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质量监控研究,林海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14 台州产业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互动效应研究,张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15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夏天,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16 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孙建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17 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18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启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19 提升职业能力 促进技能成才创新培训模式研究,叶旻,浙江公路技师学院 L2012C020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的对策研究,张英,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L2012C021 基于职业能力建设探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庄永达,宁波大学

L2012C022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以中国美院为例,郁新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23 校企合作视阙下浙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葛军燕,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24以评价为手段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质量监控探索,沈建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25 基于职业生涯辅导师制度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韩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26 基于杭州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立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27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赵艳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28 汽车金融服务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吴庆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29 基于校企合作体制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黄象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30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汪永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31 职业技能鉴定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营销员为例,童旭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32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方军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L2011C033 产业升级背景下温州市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钟小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L2012C034 退役士兵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高职院校为载体,徐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L2012C035 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吕凤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36 汽车服务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研究,郭宏伟,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37 基于现代生态学的汽车服务企业高技能人才整体开发研究,张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38 基于以信息化为主线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320”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孙秋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39 保安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构建研究,张绪梁,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L2012C040 涉外护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张艳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41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培训政策研究,韩 娟,浙江财经学院

L2012C042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窗口行业礼仪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张淑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43 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胡晓敏,浙江工业大学

L2012C044 基于“集群效应”的工学结合实效模式构建及运转探索——以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为例,张素颖,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45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朱一佳,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L2012C046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潘亚儿,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47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吕杰林,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48 基于胜任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某高职学院餐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胡叶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49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义乌国际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佘曙初,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L2012C050 体育锻炼行为对职业能力影响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许锁迪,宁波大红鹰学院 L2012C051 国家新职业标准开发与研究——以龙泉青瓷为例,蔡志阳,丽水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L2012C052 加强本土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和研究,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L2012C053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衢州市为例,王国忠,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4.收入分配及劳动关系

L2012D001职工收入公平感与组织稳定的结构研究,胡坚,浙江理工大学 L2012D002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周琼,绍兴文理学院

L2012D003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比较及应用对策研究,周艳,宁波大红鹰学院

L2012D004基于岗位绩效的劳务派遣工薪酬问题研究,姚钟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D005慈善事业在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吕鑫,浙江工业大学

L2012D006最低工资对浙江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兼论收入效应的城乡差异,刘恩猛,中国计量学院

L2012D007关于基层欠薪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余瑞,象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L2012D008劳动关系相关法学概念辨析——以劳动法律关系二元结构为视角,金荣标,浙江丽水广播电视大学

L2012D009员工满意视阈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邹非,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L2012D010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隐性冲突研究——基于员工沉默行为的视角,佟雪铭,宁波大红鹰学院 L2012D01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民营企业员工满意度研究,马正义,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L2012D012浙江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李宏宇,宁波大学 L2012D013协商民主视角下劳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封红梅,宁波大学

L2012D014构建浙江省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研究,边浩毅,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D015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与城市融入研究,舒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L2012D016浙江省行业劳资集体谈判研究,胡靖春,浙江工业大学

L2012D017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支持体系构建研究,徐晋,浙江工业大学 L2012D018企业劳动关系动态预警和分级响应机制研究,施卓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L2012D019基于社会资本视域的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胡洪彬,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L2012D020民营企业家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理念认知及行为选择——以宁波为例,吴小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L2012D021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服务外包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顾玲妹,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L2012D022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与义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朱简,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L2012D023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转向及秩序构建——以浙江省劳资群体性事件为例,宋红岩,浙江传媒学院

L2012D024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探索和实践——以慈溪市为例,周干尔,慈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L2012D025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陈建兴,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L2012D026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情况的调研报告——以衢州市为例,陈连金,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资助项目: 5.浙江家庭服务业问题研究

L2012E001 浙江家庭服务业的需求空间、现实困境、制度安排及发展趋势,徐建军,宁波大学 L2012E002 浙江家庭服务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朱红缨,浙江树人大学 L2012E003 浙江省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基本状况研究,赵逸斌,杭州就业管理服务局 L2012E004 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L2012E005 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权利及其实现--基于杭州家政市场的调查与分析,高周荣,浙江工业大学

L2012E006 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劳动权益立法保护模式选择研究,周述荣,嘉兴学院文法学院

L2012E007 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提升问题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L2012E008 浙江发展月嫂服务业的对策研究,胡晓东,杭州市江干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L2012E009 家庭服务业项目开发视域下的体育与健康咨询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黄国平,宁波大学

L2012E010 京沪家庭服务业发展经验对浙江的启示,严先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二、公共行政和人才人事类(省人科所立项名单)

(一)一般项目:

1.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务员队伍建设

R2012A001杭州市城乡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王加良,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R2012A002 12333公共服务热线品牌塑造研究,沈珏,杭州市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中心 R2012A003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统筹城乡工会帮扶网络研究,薛圣白,杭州市总工会 R2012A004 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刘召靖,浙江工业大学

R2012A005 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王尧骏,浙江理工大学

R2012A006 高校创业教育社会价值的回归研究,杨勐,浙江理工大学 R2012A007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邬红波,宁波大学 R2012A00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郁峰,中国计量学院

R2012A009 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研究,朱丽峰,浙江传媒学院

R2012A010大学校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以及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裴剑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R2012A011 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研究,林依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R2012A012区域产业结构变迁背景下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吴佳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R2012A013转型时期政府治理结构变革中的行业协会职能发挥研究,白峰,宁波大红鹰学院 R2012A014 食品安全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朱金福,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R2012A015 网络危机传播与地方政府应对策略研究,温敏,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R2012A016 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研究,邵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R2012A017 区域动态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陈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R2012A018 科举考试回避制度及其对现代公务员招考的借鉴价值研究,刘希伟,杭州师范大学

R2012A019浙江省乡镇公务员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应激励机制的构建,杜熙垚,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R2012A020 公务员结构化面试信度实证研究,邵锦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 R2012B001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研究,钱逸昀,浙江工业大学 R2012B002 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开发模型与实证研究,陈晶晶,浙江工业大学

R2012B003 高校校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本运营研究,郭振华,浙江工业大学 R2012B004 促进知识型员工人才队伍稳定的对策研究,邱晓雯,浙江工业大学 R2012B005 校企联合培养旅游本科人才的实践研究,宋国琴,浙江工业大学 R2012B006 浙江企业家跨国并购能力提升研究,贺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R2012B007 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朱麟飞,浙江理工大学

R2012B008 浙江省服装企业版师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夏帆,浙江理工大学 R2012B009浙江省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的对策研究,邵慰,浙江财经学院 R2012B010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包晓峰,浙江传媒学院 R2012B011宁波市金融业对英语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罗丽莉,浙江万里学院 R2012B012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章迪平,浙江科技学院 R2012B013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赵晶,浙江外国语学院 R2012B014浙江金融人才需求分析研究,姚星垣,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R2012B015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唐春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R2012B016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何学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17 转型升级变迁下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陈晓宇,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18 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王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R2012B019 浙江国际旅游传播人才需求特征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敬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R2012B020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法与实证研究,丘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R2012B021 浙江省民航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宋静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R2012B022 高职院校数字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律薇,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23 艺术设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陈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24 基于创新思维能力与训练基础上的高职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蓝少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25 经济转型期中小科技企业的团队建设研究,黄秋华,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26 产业调整视阈下人才队伍建设实证研究,周鸣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27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能力内涵研究,杨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R2012B028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研究,周春芬,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R2012B029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建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30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郑荷芬,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31 杭州市技能型动漫人才培养研究,黄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32 中高职一体化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丽霞,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33 淘宝类网商人力资源开发的案例及政策需求研究,江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34 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试验区紧缺人才研究,高彩云,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35 双因素理论下海外留学人才价值探究,吕宜之,宁波大红鹰学院 R2012B036 转型升级背景下家族企业接班传承路径研究,李繁,宁波大红鹰学院 R2012B037 基于“双元制”的企业储备人才培养研究郑秧军,宁波大红鹰学院 R2012B038 国际货代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刘淑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39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高技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刘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40 温州民营制造业企业育人环境研究,王永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41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汪浩鸿,嘉兴学院

R2012B04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王家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43 衢州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人才结构优化路径研究,蓝晓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44 浙江省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李茂松,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45 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人才结构研究,赵益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46 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中人本思想的研究,陈定樑,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47 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研究,许世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48 新疆少数民族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刘根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49 浙江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邵燕翔,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50 金义都市新区人才集聚策略研究,陈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51 改革试点背景下物流人才“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楼前飞,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52 浙江中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中医院为例,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R2012B053 浙江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旅游管理为例,赵肖,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3.人事工作与制度改革

R2012C001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柳胜伟,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R2012C002 人事争议仲裁公正性研究,蒋灵峰,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R2012C003 农业科研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研究,黄帼,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R2012C004 疾控机构科研岗位绩效评估体系研究,程苏云,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2012C005 建设行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绩效研究,沈宝德,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心

R2012C006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刘青,浙江工业大学 R2012C007 浙江经济转型视角下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重构研究,潘立,浙江工业大学 R2012C008 教育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许洲,浙江理工大学 R2012C009 高校教师分类激励机制研究,沈立宏,宁波大学

R2012C010 人才流动环境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赵咪咪,中国计量学院 R2012C011 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研究,裘涵,浙江传媒学院

R2012C012 高素质动漫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冯建超,浙江传媒学院 R2012C013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叶林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R2012C014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羊力超,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R2012C015 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需求与人才培养研究,孔国军,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R2012C016 团队角色理论在浙江省高校科研团队中的应用研究,吴有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R2012C017 依托公共实训基地的分析检测高技能人才分类培养方案研究,何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R2012C018 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运行绩效评估研究,孙红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R2012C019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胜任力评价研究,朱洁晶,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R2012C020长三角人才政策比较研究,余薇,宁波大红鹰学院

R2012C021 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制的研究,李金平,宁波大红鹰学院

R2012C022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路径研究,周颖,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R2012C023湖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许伟达,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二)资助项目:

4.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典型案例研究

R2012D001 浙江省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R2012D002 企业人才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罗传银,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R2012D003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转型模式研究,梅胜军,浙江理工大学 R2012D004 企业创新人才集聚研究,王荣德,湖州师范学院

R2012D005 欠发达地区企业人才流失控制对策研究,张健,丽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R2012D006 县域民企人才升级的路径探索与作用机理研究,曹世河,长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R2012D007 企业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研究,陈水良,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R2012D008 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叶昌元,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R2012D009 基于生态理论的小微企业人才建设培养研究,吴鹏跃,宁波大红鹰学院 R2012D010 民企第二代企业家成长制度环境研究,许爱玉,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R2012D011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层次人才战略研究——以台州医药产业为例,王如考,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R2012D012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用人机制研究——以杭州娃哈哈集团为例,刘国岩,浙江工业大学

R2012D013 企业人才的使用与激励策略研究——以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为例,欧阳佳,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

R2012D014 装备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模式研究——以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王俊,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

R2012D015 基于快乐工作理念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浙江雅莹服装有限公司为例,沈阿珍,嘉兴市秀洲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R2012D016 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策略研究——以浙江旅游文化创意企业为例,邱宏亮,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R2012D017 农产品流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浙江新田园农产品公司为例,颜青,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名单 篇4

1.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研究 3.中国经济模式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4.中国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与话语体系研究

5.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的路径研究

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关系研究 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 8.“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研究 9.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研究

10.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研究 11.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研究 12.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13.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研究 14.经济新常态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研究 15.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方式创新研究 16.新常态下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研究 17.新常态下企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研究

18.新常态下欠发达地区“五化同步”发展模式研究

19.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0.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问题研究

21.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22.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新思路研究

23.“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与国内外产业的转移研究 24.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 25.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研究

26.宏观综合调控目标的体制、方式研究 27.调结构与稳增长关系的研究

28.经济增长动力从人口红利向改革红利转变的研究 29.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及中长期增长前景分析 30.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及其增长要素分析 31.确立和完善发展理念的问题研究 32.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研究 3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34.发展分享经济研究 35.包容性发展理论研究

36.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推动发展问题研究

37.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制度基础与经济政策选择研究 38.发展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力和约束力研究 39.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改革红利研究 40.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41.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研究 42.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研究 43.资源配置中市场作用研究

44.市场交易中的社会信任机制与声誉问题研究 45.要素市场体系的完善与金融体制的改革研究 46.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

4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秩序的道德基础问题研究 48.负面清单制度在公平市场准入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49.发展混合所有制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研究 50.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产权界定与保护研究

5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困难和可行路径研究 52.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问题研究 53.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问题研究

54.个人、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研究 55.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与消费需求增长关系研究 56.市场主导型环境资源政策研究

57.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场作用与产业政策作用协调研究 58.过剩产能的市场性退出与政策性退出比较研究 59.危机的淘汰机制与我国的产业升级研究 60.社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梯度转移研究 61.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的经验教训研究

62.从技术模仿到技术集成创新再到技术自主创新研究 63.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阶段转型研究

64.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65.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66.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67.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68.现代化新型首都圈研究 69.历史上京津冀市场联系研究 70.长江经济带建设研究

71.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研究 72.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研究 73.城市群形态演化规律研究

74.培育若干带动领域发展增长极问题研究 75.国家价值链重构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研究 76.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研究 77.大城市辐射带动力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78.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下两岸经济合作的战略调整研究

79.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研究 80.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研究 8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82.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户籍制度同步改革问题研究 83.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研究 8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反贫困研究 85.推进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86.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87.土地所有制与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机制的协调研究 88.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89.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与变迁趋势研究

90.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研究 91.建设健康中国问题研究 92.促进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93.促进就业和创业问题研究

94.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关系的经济学研究 95.教育公平背景下发展精英教育的经济学研究

96.我国现阶段体制性隐性失业与改革释放劳动力红利研究 97.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判断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98.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

99.人口老龄化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测度与制度设计研究

100.少数民族地区差别化人口政策与全国人口总政策的协调发展研究 101.构建对外开放新体系问题研究 10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研究 103.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研究

104.对外开放倒逼改革的机理和效应研究

105.促进内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研究 106.我国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策略研究 107.我国应对TPP、TTIP与RCEP的策略研究 108.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109.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研究 110.国际金融危机的新特征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 111.网络化与全球经济治理研究

112.世界经济再平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问题研究

113.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新特征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研究 114.生态安全问题研究

115.绿色产业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的定位与作用分析 116.推动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研究 117.文化产业与绿色产业的关系研究 118.绿色发展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研究 119.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研究 120.推动低碳循环发展问题研究 121.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研究

122.旅游城市资源诅咒与转型研究

123.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

124.我国积极倡导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 125.我国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

126.我国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附清单管理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 127.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128.网络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 129.空间经济学研究 130.西方经济学发展新动态、新趋势研究

131.经济研究的数学化趋势、问题与经济研究方法论体系的研究 132.经济史计量研究

133.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变革和调整趋势研究 134.近代金融市场发展

135.经济(思想)史学教育在中国经济学教育中的地位研究 应用经济

1.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研究

2.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研究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4.应对经济下行中的风险研究 5.我国近期通缩问题研究

6.利用大数据提高宏观经济预测和决策能力研究 7.完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转型研究 8.税制改革中公共决策机制研究 9.政府预算执行与经济波动研究

10.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研究 11.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研究

12.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研究 13.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策研究

14.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研究

15.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面临问题和对策研究 16.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研究

17.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研究

18.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研究 19.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研究

20.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21.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研究 22.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研究及其方案设计 23.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选聘机制和薪酬制度研究 24.国有企业经理人的最优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研究 25.混合所有制与员工持股制度研究 2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27.政策性金融促进稳增长研究 28.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研究 29.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研究 30.金融业双向开放研究 31.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研究

32.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 33.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研究 34.银行的产权结构与资金的配置效率研究 35.促进新兴金融业态健康发展研究 36.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框架研究 37.普惠金融的政策体系研究 38.发展绿色金融研究

39.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式创新研究 40.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途径与措施研究 41.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与风险防范研究 42.互联网金融监管创新研究

43.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

44.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冲突与融合研究 45.互联网、企业间网络与社会资本问题研究 46.我国金融错配问题研究 47.完善股市基础性制度研究

48.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研究 49.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研究

50.新常态下产业政策方向、作用机制调整研究 51.新常态下财政政策促进产业升级研究 52.产业发展链条研究

53.构建产业新体系问题研究

54.现行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关系研究

55.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研究 56.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研究

57.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研究 58.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研究 59.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研究 60.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 61.生态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6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监管问题研究

63.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研究 64.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研究

65.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研究 66.营改增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研究 67.科技服务业功能及供给研究 68.城镇出租车市场新业态研究

69.国家创新体系中个人、企业和政府作用的协调研究 70.“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研究 71.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研究

72.小微企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研究 73.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的对策研究

74.“互联网+”背景下零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75.完善营商环境研究

76.全球价值链与对外投资结构研究

77.推进我国自贸区战略与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研究 78.我国对外贸易增速下降的原因研究

79.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与出口贸易增速下降关系研究 80.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研究 81.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 82.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研究 83.TPP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84.世界主要经济体政策溢出效应研究

85.主要货币汇率非对称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 86.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研究 87.“一带一路”建设的多边协调机制研究 88.“一带一路”建设与金融国际化的研究 89.“一带一路”战略与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90.“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产能合作研究 91.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研究 92.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研究 93.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94.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研究

95.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背景下资本项目开放问题研究

96.人民币离岸市场构建与人民币国际化分阶段实施途径的研究 97.我国应对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问题研究 98.近30年来股市危机国际比较研究 99.绿色企业标准制定的意义与内容研究 100.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研究 101.新能源环境效应与定价问题研究

102.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研究 103.山江湖一体化区域治理模式研究 104.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105.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研究 106.振兴东北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107.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研究

108.城镇化规模标准及城镇化标准的规范化研究 109.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问题研究 110.新型城镇化的融资体系研究

11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112.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问题研究 113.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114.农产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与保护价协调的研究 115.农业现代流通体系研究

116.农地改革背景下多种农业经营方式产权制度界定与流转研究 117.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8.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研究

119.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内涵与实现形式研究 120.农村宅基地转让制度改革研究 121.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对策研究

122.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产权关系的制度研究 123.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生产行为研究 124.互联网时代农户借贷模式转型研究 125.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问题研究 126.农民工举家进城落户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127.农民工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对经济结构演进的影响机制研究 128.结构性失业的监测和对策研究

129.女性就业率、就业质量及发展趋势研究 130.新常态下居民财富分配与收入分配研究 131.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132.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策研究 133.新常态下劳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研究 134.人口老龄化对财政风险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课题立项名单 篇5

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家庭教育学(研究)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二级分支机构等相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配合指导推进家庭教育五年规划(2011-2015)顺利实施,今年上半年,学会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指南(2011—2015年)》和《关于做好2012年家庭教育课题申报的通知》。迄今,已有22个省、区、市根据《课题指南》的要求,围绕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研究、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家庭教育实践研究、家庭教育工作研究等内容申报了 136项课题。现经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评审,已确定首批立项课题64项,其中重点课题20项,规划课题44项,具体名单详见附件。

各立项课题的主持单位在接到本通知后,要按照研究方案尽快开展工作。各地学(研究)会、学会二级分支机构等相关单位要按照《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的要求,督促课题主持单位严格遵守课题研究规范,保证课题研究质量。在课题研究任务完成后,及时提交研究成果至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以利于及时做好结题鉴定与评审。

下一步,学会将对各地学(研究)会及各试验研究基地 等单位陆续申报的课题,予以评审,并及时公布立项通知。

附件:《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规划(2011-2015年)首批立项课题目录》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

2012年8月20日

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规划(2011-2015年)首批立项课题目录

一、重点课题(20项)

1、课题主持单位: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课题负责人:张辰

课题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研究》

2、课题主持单位: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课题负责人:周志军

课题名称:《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研究》

3、课题主持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课题负责人:段成荣

课题名称:《基于六普数据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4、课题主持单位:中国儿童中心

课题负责人:丛中笑

课题名称:《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5、课题主持单位:中华女子学院

课题负责人:李明舜

课题名称:《家庭教育促进法立法研究》

6、课题主持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 课题负责人:任宝菊

课题名称:《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教育因素调查及预防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7、课题主持单位: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课题负责人:关颖

课题名称:《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亲子活动的实验研究》

8、课题主持单位: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儿童和家庭工作部、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程福财

课题名称:《“双向模型”视角下的隔代家庭教育》

9、课题主持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课题负责人:杨发祥

课题名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10、课题主持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课题负责人:刘文

课题名称:《80后家长教育子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1、课题主持单位:河北省家庭教育学会

课题负责人:薛彦华

课题名称:《新兴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12、课题主持单位: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

课题负责人:陈美云 课题名称:《浙江省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13、课题主持单位:福州市妇联、福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课题负责人:陈伙平

课题名称:《福州市社区家庭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实证研究》

14、课题主持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中小学德育》杂志社

课题负责人:王清平

课题名称:《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15、课题主持单位:黑龙江省儿童中心

课题负责人:夏翠微

课题名称:《社会学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6、课题主持单位:山西省网上家长学校

课题负责人:张映璋

课题名称:《网上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研究》

17、课题主持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武汉市妇联儿童工作部

课题负责人:向德平

课题名称:《家庭教育风险与本土青少年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 ——以武汉市为例》

18、课题主持单位:湖南省妇联

课题负责人:肖百灵

课题名称:《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研究》

19、课题主持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妇女儿童研究会

课题负责人:邬小平

课题名称:《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研究》 20、课题主持单位:中国儿童中心

课题负责人:霍雨佳

课题名称:《基于儿童权利视角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二、规划课题(44项)

1、课题主持单位: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课题负责人:周志军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北京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有效服务模式研究》

2、课题主持单位:北京文艺广播

课题负责人:孙怡

课题名称:《“亲子儿童戏剧的家庭教育模式”对儿童的影响调查与家庭教育研究》

3、课题主持单位:中国儿童中心

课题负责人:黄鹤

课题名称:《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研 究》

4、课题主持单位:中华女子学院

课题负责人:焦健

课题名称:《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庭教育研究课题指南(2011--2015)”研究报告》

5、课题主持单位:北京幸福泉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课题负责人:程淮

课题名称:《优化家庭教育的微环境——用巧悟法(QAOV)解决家庭育儿难题的实践研究》

6、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郭菲

课题名称:《家庭结构,家长教养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关系》

7、课题主持单位:上海市长宁区妇女联合会

课题负责人:王秀红

课题名称:《中学生性别角色态度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性别有关认知的关系研究》

8、课题主持单位:辽宁省儿童发展中心

课题负责人:赵锦言

课题名称:《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

9、课题主持单位: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课题负责人:周宝利 课题名称:《心理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0、课题主持单位:辽宁省本溪市委党校

课题负责人:何晶

课题名称:《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11、课题主持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负责人:张丽霞

课题名称:《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研究》

12、课题主持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负责人:张俊芳

课题名称:《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13、课题主持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负责人:宋玮

课题名称:《80后家长教育子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4、课题主持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课题负责人:苟增强

课题名称:《沧州回族与汉族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对策研究》

15、课题主持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课题负责人:常秀芹 课题名称:《家庭诚信教育研究》

16、课题主持单位:青岛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课题负责人:郑航

课题名称:《网络文化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关系——兼论网络家长学校工作的有效性》

17、课题主持单位:青岛市妇联

课题负责人:刘青华

课题名称:《青岛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的研究与思考》

18、课题主持单位:杭州市妇联、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

课题负责人:魏颖

课题名称:《0~3岁儿童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研究》

19、课题主持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

课题负责人:侯公林

课题名称:《城市不同收入和社会阶层家庭教育状况的评价研究》

20、课题主持单位:杭州市景成实验幼儿园

课题负责人:高晓微

课题名称:《关于幼儿园亲子阅读干预策略的研究》

21、课题主持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

课题负责人:赖小林

课题名称:《家庭教育与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2、课题主持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课题负责人:王丽敏

课题名称:《“80后”家长养教方式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研究》

23、课题主持单位:哈尔滨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课题负责人:孙莹

课题名称:《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行动性研究》

24、课题主持单位:黑齐梅区达斡尔族中学

课题负责人:唐洪志

课题名称:《新兴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与家庭教育研究》

25、课题主持单位:太原市飞越巅峰企划有限公司

课题负责人:张辉春

课题名称:《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家校结合提升“潜力生”综合能力》

26、课题主持单位:新好父母家长培训学校

课题负责人:夏征

课题名称:《适应儿童个体差异的家庭教育模式研究》

27、课题主持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教育局

课题负责人:姚斌

课题名称:《教育系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构研究》

28、课题主持单位:中南大学护理学院 课题负责人:张静平

课题名称:《留守初中生心育网络平台构建》

29、课题主持单位:湖南省委党校

课题负责人:王郁芳

课题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的机制研究》

30、课题主持单位:安徽中医学院

课题负责人:谢姒

课题名称:《沙盘治疗在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31、课题主持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课题负责人:郑敏

课题名称:《服刑人员子女的心理特征与家庭教育研究》

32、课题主持单位:安徽省黄山学院

课题负责人:胡志海

课题名称:《新媒体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与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33、课题主持单位:安徽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课题负责人:何流

课题名称:《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及其家庭教育的研究》

34、课题主持单位:赤峰市锦山蒙古族中学

课题负责人:王瑞林 课题名称:《欠发达地区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及方法研究》

35、课题主持单位:呼和浩特市家长学校总校

课题负责人:蒿慧玲

课题名称:《呼和浩特市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36、课题主持单位:四川省直属机关西马棚幼儿园

课题负责人:汪萍

课题名称:《指导家长促进2-3岁婴幼儿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37、课题主持单位:四川社会科学研究院

课题负责人:张祥荣

课题名称:《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机制研究》

38、课题主持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课题负责人:刘白玫

课题名称:《0-3岁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39、课题主持单位:北京天育英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课题负责人:洪学明

课题名称:《全媒体教育手段对中国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40、课题主持单位: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全国家庭教育巡讲团 课题负责人:林珂

课题名称:《以亲子共读方式开展幼儿社会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41、课题主持单位:北京学慧乐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课题负责人:景小海

课题名称:《早期家庭教育策略和方法研究》

42、课题主持单位:百年树人(北京)科学教育有限公司

课题负责人:舒涛

课题名称:《全国家庭教育资源建设与指导服务体系建构研究》

43、课题主持单位:中青视线国际文化(北京)有限公司课题负责人:朱福全

课题名称:《新兴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与家庭教育研究》

44、课题主持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课题负责人:范晓虹

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名单 篇6

一、课题介绍

主管单位: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课题名称:全国创新教学方法与创新型教师培养行动研究

课题编号:CTF120573

类型:全国重点

二、申报条件、方式

1. 申报条件:

(1) 子课题负责人需具备中级职称, 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5年以上; (2) 参与教师需具备初级职称, 所教学科3年以上; (3) 有时间参与课题的具体工作, 能积极配合课题的申报、参与和研究。

2. 参与方式:

(1) 以学校为单位, 由参与人员根据所教学科共同确定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向、内容; (2) 每个子课题实验学校申报人数为6~20人, 其中普通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10人以内, 重点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20人以内。

三、申报时间

自2012年4月1日开始受理, 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 逾期不予受理。

四、申报程序、过程

详细阅读《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向、内容, 填写《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校领导签字盖章, 一式三份邮寄至总课题组审批→总课题组批复后, 向子课题实验学校颁发课题立项证书、铜牌, 并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实验学校制定实验方案, 并组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记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及时反馈教学问题, 实施过程中的亮点、难点问题记录整理报告, 总结出相应的成果→实验学校根据实验情况提出结题申请, 总课题组审定上报的总结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后,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给予子课题结题, 并颁发科研成果证书。

上一篇:对照检查材料处级下一篇:音乐学院组织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