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精选8篇)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乐旺镇鲁邑小学·吴顺民

(2014年9月)

一、指导思想: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作为一名新的幼儿教师,孩子们的情况还不太了解。不过在近两周的观察下发现学前班的孩子们都非常聪明。大多数孩子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开展数学活动,基本掌握了对数字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对数学活动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学前班是幼儿升入小学的过渡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根据时代以及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学习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数学是一门提高幼儿智力反应能力的一门课程,针对幼儿个体和全面素质的要求,教师会用心、耐心、信心教好每一位幼儿。

三、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是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数学教材安排了34节课,教材着重培养幼儿思考、动脑筋的好习惯和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如:《10以内的分成组合》、《比较大小》、《10以内的加减法》、《时间的变换》、《几何图形》等,教材从多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发散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多动脑思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1、本学期将学习按数群记数和数的分类统计,它不仅能引导幼儿将数字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更能提高幼儿对数的敏感性和计算能力。

2、教幼儿学习简单的测量方法,并认识时钟和日历等生活常用数学知识。

3、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将体和形、数结合起来认识并引导儿童认识三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实物展示和提问、讲解等方法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活动。

4、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和实际的生活需要来展开教学。

5、继续学习数的组成,5---10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四、教学目的

要求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关联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关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1、使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比等数学方式学习类包含关系。

2、帮助幼儿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和分成。

3、指导幼儿认识生活中的加减法,进一步认识时间,并知道怎么在生活中运用时间的变换。

4、让幼儿初步了解、认识几何立体图,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5、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作业习惯。

6、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7、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联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8、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五、教学的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对生活中的物体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力。

4、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六、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

第一周、物体的分类《学习分类》《区别上下、远近》

第二周、《区别前后,左右》《认识1和许多》《分组游戏》

第三周、《比较大小、长短、高矮》《比较轻重、厚薄、粗细》

第四周、《学习排序》《认识2和3》

第五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认识4和5》

第六周、《认识梯形、三角形》《认识圆形和椭圆形》

第七周、《填图形》《图形变换》《认识6》

第八周、《认识7和8》《复习8以内的数》

第九周、〈认识9和10〉,认识1----10的数序,第十周、学习1--50的数数。认识0

第十一周、学习1---10的倒数,数字的用处

第十二周、学习2的组成及加,减法

第十三周、学习编应用题------2的加减

第十四周、3的组成,及加法,口编应用题

第十五周、学习3的减法和口头减法

第十六周、学习4的组成及加减、学习4的应用题。

第十七周、和复习分类、图形等知识复习2、3、4的加法及口编应用题

第十八周、总复习及期末考试。

七、教学措施

教学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1、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全面的图片,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根据幼儿班的特点,以鼓励表扬的形式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篇2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世界各地的政府在幼儿教育及照顾工作上,担当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相关的工作重点包括建立幼儿教育成为儿童未来学习的基础、支援家长和鼓励妇女投身劳动市场、处理不断下降的生育率、扶贫及支援弱势家庭。政府在相关领域所投放的资源也不断增加,香港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香港回归后,香港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改革的力度也日渐加强,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2006年,香港特区政府通过的《以民为本、务实进取:2006至2007年施政报告》宣布一项重大财政承担,从2007年起实施“学前教育学券计划”,向学前教育领域投放更多的资源。其目的是“让本港所有适龄儿童都接受可负担及素质优良的学前教育”。特区政府通过学券的形式向家长直接提供学费资助,以减轻家庭的财政负担,并提供一定的教师发展津贴,促进幼稚园校长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香港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香港“学券计划”发展的现状

“学券计划”经过4个学年的发展,有成就,也有不足,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加“学券计划”的幼稚园及幼儿数量不断增加

在2009/10学年,香港共有幼稚园950所(其中本地幼稚园872所,非本地幼稚园78所),有800所(约占84%)幼稚园参加“学券计划”。当中114所前身为私立独立幼稚园,自2007/08学年起改以非牟利模式经营。而“学券计划”实施前的2005/06学年仅有52%的幼稚园受惠于过去的“幼稚园及幼儿中心资助计划”。

自2007年推行“学券计划”以来,平均每年约有85%的幼稚园幼儿受惠于“学券”资助,在2009/10学年,在全港140,502名幼稚园幼儿当中,约119,000名幼儿(即85%)受到了“学券计划”的资助。而2005/06学年仅有约50%的幼儿受到过去的“幼稚园及幼儿中心资助计划”的资助。

(二)幼稚园教师及校长专业发展水平有所提升

截至2010/11学年,约96.5%的幼稚园教师已持有或正在修读幼儿教育证,而2005/06学年只有约56%的幼稚园教师已持有或正在修读幼儿教育证。自2009/10学年起,所有新任校长必须持有幼儿教育学士学位,并须修校长证书课程。截至2009年9月,在872名幼稚园校长当中,约303名校长(占35%)已修读或正在修读校长证书课程,另外有152名幼稚园教师已修读或正在修读校长证书课程。香港教育局于2011年8月还专门制定《可获发还课程学费的认可课程列表》来资助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

从表1可以看出,自“学券计划”推行以来,幼稚园教师队伍当中,大学毕业或获同等学历的教师人数是连年递增,而非大学毕业的教师人数则是呈连年下降趋势的。由此可见,“学券计划”促进了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学券”的面值及分配日趋合理

香港幼稚园2010/11学年的“学券”资助额为每名幼儿每年14000港币,2011/12学年将会增加至每名幼儿每年16000港币。经济上有需要的家庭除可获得“学券”资助外,还可透过“幼稚园及幼儿中心学费减免计划”申请额外经济援助。2010/11学年的学费减免上限(包括“学券”资助)为半日制幼稚园每名幼儿每年18700港币,以及全日制幼稚园每名幼儿每年30200港币。

由表2可见,“学券”的面值呈逐年增长趋势,而费用的分配也是给予教师培训的同时逐渐增加对家庭的资助力度,意在减轻家长的学费压力。

(四)通过幼稚园素质考核保障效果

在2009/10学年,香港教育局已对约80%的参加“学券计划”的非牟利幼稚园进行了考核,并将考核报告放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教育局网站会每年对结果进行更新,以便家长为幼儿选择合适的幼稚园。在2010/11学年,约80%的幼稚园已参加“学券计划”。参加“学券计划”的幼稚园须以合格的考核结果作为继续参加“学券计划”的前提,这也就为香港的学前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

(五)教师队伍整体稳定,部分层级出现流动现象

从表3可以看出,整体上教师流失率在实施“学券计划”之后是呈下降趋势,但是有一层级的教师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合格助理幼稚园教师,在推行“学券计划”后的几年里,他们的流失率呈上升趋势,其中2009/10学年更是达到了41.7%。也就是说这一层级的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三、香港“学券计划”之思考

(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拾责”,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香港政府在学前教育方面的经常性开支由2005/06学年的12亿3千2百万港币增加到2009/10学年的21亿9千5百万港币,增加了将近一倍。香港教育局发布的“学券计划”加强措施中提到:“学券”资助额将每年按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综合指数)进行调整。稳定的财政投入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稳定、可靠的财政投入就不可能有学前教育事业的稳步向前发展。

(二)政策的连贯性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香港“学券计划”从2007年实行以来,已经过了4个年头,在这四年里,政府发放“学券”的面值是稳步增长的(见表2),政策有很好的连贯性,而且也是对之前“幼稚园及幼儿中心资助计划”政策的一种承接和发展。正是这种政策的连贯性给香港的学前教育事业带来了发展。香港教育局于2011年6月2日宣布,201112学年后将继续推行学前教育“学券计划”,并会推出多项加强措施,包括为经济上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更适切的援助来继续促进香港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提升幼儿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目前,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已经成为阻碍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因此,要提升幼儿教师及校长在教学实践过程的主体性,并采取综合措施提升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香港《2006至2007年施政报告》提出政府期望5年后所有幼儿教师都具备幼儿教育证书资历,香港“学券计划”中也有专门的教师发展经费,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经费资助、发展策略和目标要求。另外“学券计划”中规定自2009/10学年起,所有新任校长必须持有幼儿教育学士学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教师及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反过来又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对幼稚园素质进行考核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香港“学券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升香港的学前教育质量。自2007年推出“学券计划”后,所有参加“学券计划”的幼稚园都必须进行自我评估以及接受香港教育局的素质考核,然后教育局会将考核报告放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并且香港政府规定,在2011/12学年后,只有符合教育局的素质考核的幼稚园,才可以继续参加“学券计划”。这就促使幼稚园不断提高办园质量,从长远来看也能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规范发展。

(五)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待遇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石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加大学前教育规划建设力度

杭州市政府制定的《杭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要求根据杭州儿童(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3年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快幼儿园园舍建设,通过三年努力,基本解决幼儿园园舍不足问题。目前,各县(市、区)已根据本地居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以及逐步推进“托幼一体化”的需要,结合所在地区住宅布局情况,基本完成学前教育布点专项规划。2011年初,市委市政府将“2011年底前新建改建100所幼儿园”列入为民办实事十件大事之一,分管副市长与分管县(市、区)长签定了2011年幼儿园建设任务书,将100所幼儿园建设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各地幼儿园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力度空前。如江干区提出三年内实现“三个三”的目标,即投入建设资金3个亿,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以上,新增班级300个。富阳市政府2011年投资学前教育项目共18个(列入市政府建设任务书的有7个),计划总投资13421万元,总建筑面积达84134平方米。余杭区确定2011~2015年全区幼儿园新建、扩建项目共74个(其中2011~2013年完成36个),预计将新增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新增班级796个,总计投入建设资金约10.76亿元。

温州市“十二五”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中将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同步规划。对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布局和总量进行了进一步规划,要求各县(市、区)根据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新农村建设任务,按照“1650”(指1个主中心,6个副中心,50个中心镇)城镇体系框架和村级组织“转并联”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发展要求,并结合中小学校网布局调整科学规划空间布局。2011年3月制定并印发《等级幼儿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该项工程已经列入“十二五”温州教育重点发展工程,市、县两级同步实施。等级幼儿园建设工程主要以扩大等级幼儿园覆盖面为载体,加快学前教育上等级上水平。2011年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公办等级幼儿园19所,创建等级幼儿园123所,新增优质资源惠及2.5万名幼儿。同时,抓住全市乡镇区划调整的契机,加强乡镇等级中心幼儿园建设,构建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网络体系,乡镇(街道)等级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到了90.71%。

台州市以县、乡镇为单位,分级制定《近、中期幼儿园布局规划》,城市根据“园随社区走,万人一园”原则,农村根据“一镇一中心,一村一园”原则,确定幼儿园的数量和布局。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鼓励民办幼儿园实行联合办园,举办上规模上档次的幼儿园。全市新建376所幼儿园,在2012年前确保每一个乡镇都拥有1所以上的公办幼儿园。

二、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

宁波市政府制定的《宁波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1~2013)》中明确要求,到2013年各县(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力争达到8%以上,不举办高中段教育的县(市、区)达到12%以上。这一指标已纳入对各县(市、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考核,并分解到三年逐步实现。目前,各县(市、区)均大幅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如鄞州区2011年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达1.1亿以上,较2008年增加了9000多万。宁波市市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也从2008年的1000万增至2011年的3000万,2012年将增至5000万,主要用于全市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培养培训幼儿园教师和引导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湖州市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2011年湖州市财政落实500万元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奖励市级幼儿园升等级、教玩具配备补助、省等级幼儿园保教质量考核奖励、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等。长兴县2011年财政性学前教育事业费总投入3396万元,约占全县教育事业费总额的4.8%。德清县2011年学前教育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提高非在编教师待遇、幼儿园教师业务进修、幼儿园升等级奖励、学前教育先进乡镇奖励、民办幼儿园扶持等。安吉县每年按1%递增水平逐步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总教育经费中的比例,2013年将达到8%以上。

绍兴市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幼儿园升等级创标准奖励机制、学前教育困难资助机制、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设立”实现五个全覆盖。如,越城区从2011年起,增设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对公办幼儿园和参照同等级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收费的民办等级幼儿园,经考核合格后,给予每年每生200元的补助。2011年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在职非公办教师每人补助13500元,2013年将达到15000元;对初始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类毕业生考核为优良等级的,每人每年再增加5000元的补助。

三、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

宁波市通过政府督政、政府督园、社会督园三个层面加强学前教育监督和规范。(1)政府督政。全市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对当地政府教育事业考核的重要内容。2012年还将进一步完善各级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当地学前教育工作,启动宁波市学前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2)政府督园。各县(市、区)采取积极措施,整治无证园,规范民办小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和规范。如宁海县通过说服教育、签订承诺书、现场督查、勒令停办等多种形式,在引导和治理无证幼儿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北仑区采取重点扶持、限期整顿等办法提高个体幼儿园的办园质量。(3)社会督园。通过建立与广大家长沟通交流的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例如,海曙区创新幼儿园管理方式,成立由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专业人员组成的“教育议事会”,对幼儿园办园重大事务进行咨询、审议和协调,强化民主决策和社会监督。

金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金华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金华市学前教育先进和达标乡镇(街道)评估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开展学前教育先进乡镇(街道)和达标乡镇(街道)评估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市学前教育先进和达标的乡镇(街道)数分别达到乡镇总数的40%和85%以上;至2020年,先进和达标的乡镇(街道)数分别达到85%和100%。义乌市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和动态监管,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市教育局新设行政审批科和学前教育科,对新设置的幼儿园进行严格的察看、审批,加强对已办幼儿园的日常监督。认真开展年检工作,对一些办园条件差、行为不规范的幼儿园通过年检手段促使其改进提高。对已评的等级幼儿园,严格按要求开展定期复查和日常监督,对有问题的幼儿园给予发放整改通知书、通报批评、暂时摘牌等处理,促使幼儿园始终保持相应等级标准要求。磐安县加强学前教育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严格准入制度,严格学前教育机构的登记注册、审批、年度检查和评估制度,达不到办园标准的不予审批。二是鼓励幼儿园上等级,积极鼓励全县幼儿园以争创省等级幼儿园为目标,加大投入,提升品位。三是规范幼儿园保教行为,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四是规范幼儿园收费和财务管理,同一性质、同一等级的公办幼儿园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审批后执行。民办幼儿园可根据办园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备案后执行,并向社会公示。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杭州市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要求加快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和配备工作进度,提高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数量和比例;逐步提高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非事业编制教师合法权益;拓展幼儿园教师培养渠道,加强教师培养培训。2011年,全市共招聘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1271名,其中定向招聘在岗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800名,主城区还定向招聘民办幼儿园教师69名。各县(市、区)还根据提高非事业编制教师待遇的年度目标,按照差额部分政府补助为主的原则,先后制定了提高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年收入的补助方案,2011年全市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含民办幼儿园教师)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人均年收入的60%以上。其中,上城区民办幼儿园教师平均年收入已达到公办幼儿园教师的90%,部门企事业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平均年收入已达到公办事业编制教师的73.5%;下城区非事业编制教师平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事业编制教师的64%;江干区根据职称分别给予非事业编制教师每人每月300~1500元不等的经费补助;拱墅区按年人均7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富阳市对公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和教辅人员分别给予年人均1万元和5000元的补助。市教育局还下发了《杭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将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系列,完善了有关幼儿园教师培训的课时要求、培训机构、培训经费保障等政策。

绍兴市增强保障,提高待遇,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一是增数量。2011年全市专任幼儿园教师比上年增加217名,其中公办教师数比上年增加89名,师幼比达到1∶17;全市农村幼儿园公办教师配备达到3﹢X(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公办教师配备标准为中心幼儿园3名及以上、每个中心村幼儿园1名及以上)的乡镇达69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4%。二是增待遇。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制度实现全覆盖。其中越城区、绍兴县2011年教师平均收入达到4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的年平均收入为2.87万元,比上年增加4000元左右。三是增培训。各县(市、区)将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全部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2011年全市用于幼儿园教师培训及学历奖励经费达263万元。

舟山市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逐年增加事业编制教师比例,确保公办幼儿园教师配备到位,乡镇中心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达到每班不少于1名。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待遇,确保各类幼儿园聘用的符合资格的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舟山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两倍,并依法落实教职工的社会保险。把幼儿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研训基地,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

衢州江山市优化配置、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通过政策倾斜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调配。一是对上等级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公派教师。二是采取倾斜政策,对到农村幼儿园任教的在编教师给予一级浮动工资及农村任教津贴(约230元/月)。三是部分乡镇幼儿园和市职业学校签订协议,招收一定量的定向培养生,毕业后回到原乡镇幼儿园工作。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素质。龙游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一下”:根据下属园区内部建设的需要,总园下派业务负责人到每个园区进行支教和对口支援;“二上”:各联盟园选派园长、教师到总园定期轮训或挂职锻炼;“三互动”:建立交流机制,双方互换教师交流。每月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总园每月选派骨干教师到联盟园开展一节示范课、一堂教学点评、一次家长开放活动、一场讲座等活动。

五、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温州市开展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行动。深入贯彻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探索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幼儿保教内容,加强对幼儿园教材、教师指导用书、幼儿图书和玩教具的配备与选用指导,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根据《浙江省幼儿园等级管理评定办法(试行)》和《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努力做好幼儿园等级评定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研制了《温州市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从保教管理和一日活动常规两个方面全面规范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探索幼儿园全程化保教质量评价运作模式,建立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学前班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4

学前班是学生步入小学的重要阶段,许多好的学习习惯都要在这养成。数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那么,学前班下册数学的教学计划怎样制定?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带领学生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学生通过初步认识加减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另外,学生对物体的形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摸索发现中发展了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中还发现他们对于动手操作,自己尝试的活动非常有兴趣和耐心,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力求新求奇,恰当地融合知识和趣味。

二、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学生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有趣的数问题,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可以利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目的要求

1. 教学生认识加减法及加减法的使用。

2、认识比20大的数字。

3. 正确迅速地掌握10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及组成。

4. 学生学习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远近、空间的位置。

5. 教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6. 引导学生学习认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向右移动。

7. 培养学生能清楚讲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8. 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体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9.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工具。

10.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加减的含义并能准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2.8—2.9

相等于不相等

2.10—2.11

认识加法

2.12—2.13

认识减法

2.14—2.15

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16—2.17

6的加法和减法

2.20—2.24

7的加法和减法

2.27—2.28

第一次月考

2.29

8的.加法和减法

3.1—3.2

9的加法和减法

3.5—3.7

10的加法和减法

3.8—3.12

认识11~20的各数

3.13—3.16

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减法

3.19—3.23

第二次月考

4.1

认识比20大的数

4.2—4.6

第二单元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4.9—4.13

认识圆柱体、球体

4.16—4.20

空间位置

4.23—4.27

第三次月考

4.30

第三单元

认识几时半

5.7—5.9

第四单元

苹果少了吗?

5.10—5.11

出口在哪?

5.14—5.18

数、摆、填

5.20—5.23

期中考试

5.24—5.25

你能一笔画出来吗?

5.28—5.31

给它几个就同样多?

6.4—6.8

每个蘑菇房里住几只?

6.11—6.15

哪个数与众不同?

6.18—6.22

多在哪了?

6.25—6.29

期末考试

7月

六、教学措施:

学前班教学计划 篇5

一、教育任务:

学前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学生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的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学前班的音乐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二、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26名,学前班大班的孩子,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还不是非常好,具有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三、教学内容分析:

学前班这学期设计的音乐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学科,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歌曲、律动、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歌表演等.四、教学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1.使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培养音乐学习的兴趣.2.发展学生的情感、美感,发展学生的基本音乐能力.3.发展学生的感知觉.4.能独立的,有表情的唱歌.5.音乐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6.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7.培养学生节奏感.五、教学措施:

学前班教学计划 篇6

一、课堂情景分析:

本学期本班49名幼儿、44名救生、5名新生。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本班的幼儿整体在学习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二,自主提高,全体幼儿的出勤率达到99%。但是,由于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幼儿的日常生活有好有坏。好的惯例还没有构成。

2、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是不够的。表达方法,手段单一。

3、幼儿的听力习惯不好。理想需要加强幼儿语言的完整性、逻辑和一致性。

4、个别幼儿内向,勇气自我保护弱。

鉴于这些不足,本学期要把幼儿入学准备工作作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同时继续加强幼儿前读书、事前笔记训练和幼儿良好行为美德训练。学前准备工作与半特色教育、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了基础。

二、课堂日常工作

1、这个学期我们将按照幼儿的意愿继续主题活动,及时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为下一阶段的活动提供依据。主题的展示、活动设计、材料调整要符合学前班幼儿的特点,更好地反映幼儿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性学习。

2、进行音乐、体育领域研究的合作小组。我们将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提高活动组织的艺术性,通过与同事的相互学习和反思,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这两个学科。

3、在活动区组织设置中,向其他幼儿园区进取学习,根据学前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更换地区工作资料,与主题相结合。

4、在展现班级教育教学特色的同时,各种正规工作及大型活动:新学期新练习排练及评价;音乐、体育领域的观察和评价;“三。八个妇女节“亲子活动;组织班级幼儿参加小学部组织的运动会。积极准备5月1日的活动、故事展览。好好庆祝“六”。一”演出工作。

三、保健工作:

1、做好卫生消*工作,防止传染病流行。

2、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熟悉基本安全常识,避免安全事故。

3、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保障幼儿健康成长,加强个体虚弱、容易生病的幼儿的照顾。

四、当前教育教学目标和要求

语言:

1、主动、愉快、礼貌地对话,可以根据语言交际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说话的资料。

2、认真礼貌地听别人的话,能掌握和理解这句话的资料。

3、用比较连贯规范的语言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篇7

江西省农村幼儿教师国家培训计划于2011年开始启动, 南昌师专于2011年开始承担了江西省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顶岗置换是置换脱研修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 即国家出资培训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 其空出的岗位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到幼儿园担当起全职教师岗位职责的一种教育实习模式但该项目毕竟尚处摸索阶段, 有待完善地方还有很多,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实习生顶岗置换的实际效果如何, 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探讨研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 结合在一线的国培工作经验, 从顶岗置换前期、顶岗置换过程中、顶岗置换后期三个方面设定问卷, 选取南昌师专学前教育专业2011、2012级四个班246位参加顶岗置换的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 从以上三个方面调查对顶岗置换实效性实施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246份问卷, 收回234份问卷, 回收率95%, 经过对问卷进一步筛选, 其中有效问卷230份, 有效率93%。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南昌师专每年顶岗置换实习生都是以班为单位由学校直接派送下去, 这种方式便于学校教学和管理, 本调查围绕顶岗前、顶岗过程中、顶岗后期三个阶段对学生顶岗实习环节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 顶岗前期, 实习生对“顶岗置换”项目缺乏充分认识, 准备不足

通过连续对两届参加顶岗置换的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调查, 发现只有3%的学生听到自己被安排参加去顶岗置换是喜欢的, 其中63.9%的学生是怀着期待心情想去看看外面的农村幼儿园是怎么样的, 因为学校安排的见习园绝大多数都是城市幼儿园, 但他们并不清楚顶岗置换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任务以及要求。从表一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参加顶岗置换的积极性并不很高, 对于顶岗任务也不是很了解, 事先欠缺准备。调查中显示有66.1%的学生没有对顶岗置换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因为时间紧, 来不及准备。在对学校安排的顶岗前集中培训对于他们的效课调查显示只有一点点作用的占54.8%, 只有16.7%的同学认为效果, 集中培训顶岗实习生由于人数多,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把握能力也不一样, 难以达到有效的效果。顶岗前期学生的心态没有摆正和前期对顶岗置换的认识程度不深、前期准备工作上的不足, 都影响顶岗置换项目的实效性。

(二) 顶岗过程中能力欠缺, 经验不足

两届顶岗置换实习生顶岗的时间一般都在2个月左右, 分配到的园所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比例各占到一半, 实习园绝大多数都是县一级幼儿园, 55%的园所是县级幼儿园。学校根据学生户籍所在地安排实习生到对应的园所顶岗实习, 便于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调查显示, 94%的学生都有顶岗中授课的经历。实习生基本是按1:2比例顶替一线幼儿园骨干老师的工作, 他们要承担一线幼儿园老师的所有工作。所有的顶岗实习生都要承担班级教学任务, 担任主班或副班老师做好班级工作。在顶岗过程中, 他们最大的体会就是不知道如何上好一堂课, 对课堂的把握能力较差, 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 另一方面专业技能也不足。从表2可以看出, 大多数同学在舞蹈、音乐、讲故事这些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大多数同学反映, 学校里面所学到的舞蹈、音乐要转化到幼儿园的课堂教学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要把所学知识怎么样传授给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没有把握, 而且他们认为在舞蹈音乐这些技能方面自身学的也还不是很好, 现在要通过课堂讲出来对他们来讲要求更高。两届顶岗实习学生全部都是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学生, 在专业技能这方面相比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有一定差距, 而且顶岗的学生是班为单位全部下去, 并未经过一定考核, 在顶岗过程中难免要出现各种欠缺。

(三) 顶岗实习后, 实习影响较大, 专业认识加深

顶岗实习后这一部分问卷从顶岗实习对专业的认识、帮助、对幼师的职业的认识、今后的职业定位、对于回校后的学习等各方面展开了调查和访谈。这些调查也是对顶岗置换实效性调查的重要数据来源。在这部分调查中我们有问卷调查也有访谈提纲, 围绕学生经过一段实习周期后, 对顶岗实习作用的重新定位和认识。调查显示实习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长期顶岗实习后, 对于他们的影响很大。顶岗实习加深实习生对幼师这个职业的认识, 通过一线幼儿园工作让他们对当前农村一线幼儿园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对职业的责任和意识和有了重新的定位。很多实习生从最开始不会上课到后面经过不断锻炼总结和实习园所老师的帮助, 能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 从最开始排斥到乡村幼儿园来实习到后期与孩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不愿意离开幼儿园。很多实习生表示回校后和实习园所联系很紧密, 南昌周过地区幼儿园有空会常回去帮忙。调查中发现, 顶岗实习后86%的学生都表示回到学校后学习有了更强的目的性, 他们知道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自己欠缺什么。经过一轮实习后, 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变高了, 有84%的实习生反映顶岗实习对他们作用较大, 希望顶岗实习后回到学校多学点知识。

2个月左右的顶岗实习期, 让顶岗实习生由原来地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如今主动寻求知识, 对知识渴望程度也急剧增加, 以前不知道要什么, 现在知道自己要什么, 以前不知道自己水平如何, 现在发现存在的差距。经过一轮实践, 他们更知道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他们还缺什么。对于幼师职业的认识, 他们不在停留在表面上, 而是更多在思考如何去做好一个幼儿园老师, 怎么样上好每一堂课, 怎么样开展好每一个游戏活动, 怎么样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思考的问题更具体深刻, 对职业的认识也更有深度, 从我想当一名幼儿教师朝着如何做好一名幼儿园教师去思考去转变。

四、建议与反思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国培计划顶岗置换项目有效地帮助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加深了学生专业情感, 明确了学生回校后学习目的。为更好地促进顶岗置换目的实效性, 让顶岗学生真正能顶好岗, 促进其专业成长, 结合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顶岗前宣传对接工作

顶岗前要加大对“顶岗置换”项目工作的宣传力度, 让学生都知道顶岗置换项目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内容等, 同时要给予学生平等地选择机会, 择优录取优秀的学生加入到顶岗置换项目工作中来。其次, 对于顶岗实习基地我们要做好对接工作, 了解实习基地欠缺哪方面的老师, 希望顶岗实习的实习生能从哪些方面帮到他们, 做到实习前了解, 把所需要的实习生安排实习基地,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二) 完善培训课程体系

参加顶岗置换的学生参差不齐, 在顶岗前我们要按课程体系分小组给学生授课。提前做好准备, 学生缺什么给补充什么, 强化训练。课程体系要具体详细, 便于学生顶岗过程中能直接进行授课, 而不是一头雾水, 多从课堂教学实例着手, 着重培养学生如何上课, 理论层面的知识的在顶岗过程中通过课堂实践来指导。

专业技能课程根据学生掌握程度依次分专业进行分开指导, 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 让学生明确如何将专业技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和幼儿游戏活动开展中。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国培计划顶岗置换项目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顶岗置换可以让准幼师们提前进入职场找到顶岗实习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以及对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为准幼师们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岗前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检验, 实习生进入实习岗位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也正好反映出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国培计划顶岗置换项目的实效性研究, 探究顶岗实习的实际效果, 为今后国培计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提出意见, 以期为以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素月.“顶岗置换”模式培养高师准幼儿教师的探讨[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4.

[2]邓芸红.顶岗实习对师范生的实效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2.

[3]习晓伟.“国培计划”师范生顶岗实习实效性研究[D]河南大学, 2012.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 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73-03

2014年9月1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宗旨,推动着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的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如何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就试图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强调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反思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

一 通识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性、发展理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即使培养目标实现由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到幼儿园教师的调整,但仍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通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和其它专业通识教育普遍采取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模式相比,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长期以来缺乏自然科学课程模块的学习,造成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的相对匮乏,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普遍不足。那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中已经开设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否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培育呢?事实也并非如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教育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通识教育的理想是培育学生人文和科学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学生的道德品性。而现实的状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并不认可通识课程的教育意义。笔者通过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通识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如果不是因为必修课程,他们绝不会花费时间学习这些在他们看来毫无用处的课程。

造成通识课程教育现实与理想背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目前大学的通识教育完全沦落为通识知识的教育,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记忆知识,这种将知识本身作为目的的通识教育很难实现其教育理想,正如雅斯贝斯所言:“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如果变得如此严重的教育本质问题,竟被人们如此的忽略,那么教育就会因丧失根本目标变得不稳定和支离破碎。”[1]另一方面,大学这所曾经被认为是象牙塔的地方,如今面对市场经济各种各样的诱惑,似乎也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学校领导在意的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就业率,无意关注教育对美好心灵的塑造;教师则急于评职称,主要精力用于科研,无力潜心研究教学和人才培育;学生则忙着考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无心怡情悦性、完善品性。在这种功利主义盛行的校园里,通识教育课程自然不受待见。

通识课程教育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幼儿虽然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这就对幼儿教师的道德品性、精神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在网络上频频曝光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不得不引起师资培养机构的深刻反省。正如美国学者拉莫斯所言:“如果师范教育只重视专业角色中的智能的培养,而不把道德的精神的培养作为主要的和本质性的部分,那么师范生就没有领悟教师专业的全部含义并对之做出确认和判断,这种师范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应当把师范生严格的道德陶冶和精神培养当作师范教育的重要方面”[2]。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机构必须坚守大学教育的精神实质,主动改革通识课程现有的僵化知识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通识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反思,着重研究通识课程如何通过学生对知识背后意义的追问,将其所承载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和德性素养。

二 专业理论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历来有重视理论教学的传统,因为我们历来信奉“观念先于行为”,坚持“要有好的行为,先有好的观念”。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通常承担着对学生先进育人观念的培育。特别是新时期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再是人们传统所认为的“能歌善舞、能讲会画”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应当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种对幼儿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先进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专业理论课程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而言,高师学前教育理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觉专业理论知识空洞琐碎,专业理论学习枯燥乏味,特别是当所学理论无法用于实践、仅仅用来遗忘时,他们甚至开始怀疑专业理论学习的意义。

造成高师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目标与结果背离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和其它师范专业相比,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科目实在太多,学科之间呈条块分割,彼此孤立,让人找不到知识的联接点和内在逻辑。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种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缺乏内在逻辑的知识不仅倍感庞杂琐碎,而且颇觉容易遗忘,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其次,高师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的方式仍然是典型的授受式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就是知识的传递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正确有效地传递和掌握课程知识,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问题是学生即使理解记忆了全部的教育理论知识,他们仍然感觉到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时这些曾经被理解又熟记的知识都难以提取,一点也派不上用场。总之,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的是“关于教育观念的知识”,而不是真正获得了先进的教育观念。

如果说通识课程实施的困境是知识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素养,那么专业理论课程实施的困境则是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个人真正信奉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来讲,让其了解一种新观念是比较容易的,但这并不意味他们可以真正认同、内化观念。对于新观念,人们无论是“顺应”还是“同化”,都要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碰撞,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否定自己。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自我更新的过程。[3]这就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显性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学生原有隐性知识的存在。这些隐性知识是学生们在十几年的受教育的经历中,潜移默化所获得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这些隐形知识已经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影响着学生对显性知识的建构,支配着学生的实践行为,但学生却并不能自觉意识到这些隐性知识的存在。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唤醒学生对缄默教育知识的意识,帮助学生将隐性知识受到触动、得以澄清,引导学生将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与自己原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碰撞、对话、交融,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只有这种纳入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观念,真正指导实践行为。

三 专业技能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从高师增设的专业技能课程来看,长期以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普遍将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等同于原有中师重视的艺术技能课程,认为学生“普通话标准、儿歌唱得准、钢琴弹得好、舞蹈跳得美、绘画画得像、手工做得精致、故事讲演绘声绘色”就算具备了专业技能。这种对专业技能课程的狭隘理解,不能适应新时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应当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特别是随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观察能力、对幼儿发展需求的诊断能力、对幼儿发展提供积极支持的教育能力以及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缺乏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艺术技能的训练。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艺术技能训练上,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其它专业技能的学习,以致于有些学生以为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就是这些艺术技能。

造成对专业技能课程的狭隘理解主要是受长期以来我们所持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影响。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幼儿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 ,教师则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作为“知识、技能传授者”的教师通常需要给予幼儿清晰的讲解和标准的示范,而作为“知识、技能接受者”的幼儿则通过倾听、观看、模仿、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教师自然就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和艺体技能,以致于在很多人看来,幼儿教师就是会弹琴、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的人。其次,幼儿园在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聘时注重对学生艺体技能的要求,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师是“研究者”,幼儿是“建构者”。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幼儿的伙伴与向导、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幼儿行为的记录者与研究者、实践的反思者”[4],而作为“建构者”的幼儿则通过自身的调查、实践、探究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教师不仅应当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还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理性的研究能力,包括观察幼儿的能力、教育价值分析的能力、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等。[5]当然这些教育技能的训练比艺术技能的训练更难。在美国哲学家舍恩看来,传统的艺术技能尚且属于“技术性实践”,而教育能力则是“反思性实践”。“在反思性实践中,专业人员需要不断与情景对话,在‘行动中反思,形成‘行动中的知识”[6]。我们能教的是“技术性实践”,而“反思性实践”需要在“做中学”。可见,这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课程实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四 专业实践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近年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普遍受到重视。针对传统教育实践时间短,实习形式单一的问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纷纷进行了拓展教育实习形式,延长实习时间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但仅仅增加教育实习的长度(延长时间)和宽度(拓宽实习内容),并不能真正提高实习质量。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实习生进入园所以后,通常会出现三种状况:一种情况是实习生一进入园所就承担起带班老师的角色,原来班级的教师因忙于准备各种活动比赛,将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完全丢给实习生,实习生在毫无经验和准备的情况下,被赶鸭子上架,胡乱应付;另一种情况是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都处在班级活动组织与管理的边缘,很少有机会独立尝试教学与管理,更多时候是帮原班教师打杂,甚至有些同学抱怨连指导教师如收取快递等私人事情也由实习生帮忙打理;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先见习,然后逐渐承担起教学与管理的任务。前两种情况尽管不是普遍现象,但也绝非小概率事件,在这两种情况下,实习生很难有真正的成长。此外,笔者在与实习生深入交流时,学生普遍反映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少幼儿教师不仅对实习生没有针对性的指导,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也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对于活动的准备与组织过于随意和草率,与幼儿的互动过于简单粗暴。可见,提高实习质量,不是简单延长实习时间、拓宽实习内容就可以做到的。

造成实践课程实施质量不高是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实习的认识存在误区分不开的。人们通常把教育实习过程理解为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先进观念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将实习本身也理解为一种学习过程。事实上,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并不能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正如加拿大学者范梅南所言:“教育知识对理解教育行动很重要,但却不能直接推导出教育行动。”[7]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教育行为的习得更多来自于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观察与模仿,这就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于教育实习,我们的任务不是将学生“送出去”,而是应当为他们精心设计,一方面我们要选择保教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园所作为实习基地,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缺乏精心设计的实习,学生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即使延长实习时间,拓展实习内容,实习效果也可想而知。

教育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一个高师院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协调合作的过程。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行政体制下,通过实习活动自然联系起来的高师院校和实习园所的关系是松散的,高师院校与实习园所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管理关系,实习园所没有义务接待和安排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同时高师院校为实习生支付的教育实习经费相当有限,不足以激起实习园所承担实习指导的动力。在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下,教育行政部门拥有对幼儿教师进行评价的权利,但评价内容并不涉及教育实习,这导致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普遍不高。[8]高师院校安排的实习指导老师一方面因自身缺乏教育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指导如隔靴搔痒;另一方面,高师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则侧重于科研,导致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常常是流于形式。可见,若要真正提高高师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质量必须实现高师院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韩益凤.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与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40.

[2]李玉芳.论教师专业精神及其培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6):59.

[3]雷丽霞.观念是如何转化为行为的[J].中小学管理,2006(3):18.

[4]牛翠平.幼儿教师的核心素质的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J],2010(10):110.

[5]孙琴干.幼儿园课程变革的视角审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J].考试周刊,2011(7):200.

[6][7]王加强.“教”可教吗[J].教育学报,2012(5):40.

上一篇:学校消防安全培训资料下一篇:医生传帮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