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共8篇)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甲基绿),RNA红色(吡罗红)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高倍显微镜下看不到DNA、RNA分子)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双缩脲试剂A液、B液分开加。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知识概要: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
碳酸钙(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实验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八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实验九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实验十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2,4-D,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实验十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植物:样方法
一、仔细审题
在“仔细审题”这项内容上, 主要考查学生的细心程度、分析总结能力及判断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在审题时应该要求学生认真浏览试题, 明确要求, 挖掘条件 (特别是隐含条件) 。例如, 实验题:“设计实验验证赤霉素能提高生长素含量, 完成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在这个实验中, 用到的实验材料是: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胚芽鞘 (3个) 、赤霉素、蒸馏水、琼脂块、刀片等。在做这道实验题时, 应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读题, 通过仔细审题, 学生挖掘出“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 不是探究性实验, 不需要假设, 实验的结果只有一个, 不用分情况来讨论”这个条件, 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原理分析
在进行原理分析时,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充分利用题中给出的实验条件来确定实验原理, 考查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再现能力与分析能力。例如上面实验中, 学生应能想到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 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这些内容都是书本上学过的内容, 再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是协同作用还是拮抗作用, 学生能判断出是协同作用。这样实验原理清楚了, 问题也就能解决了。
三、实验材料分析
试题一般会给出实验材料, 完全开放性的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和用具 (原则不要少用也不要多用) 。此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实验原理合理选择实验材料的能力, 要求是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 实验装置简单, 实验药品较便宜, 实验步骤少, 实验时间短, 而且实验材料不会对师生健康带来危害。上例中实验材料已经给出, 不用选择, 但需要仔细分析实验材料。因此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 并分析思考燕麦胚芽鞘用了几个, 有没有对照的信息, 如果有, 应该是谁和谁对照, 琼脂块有怎样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分析好了, 设计实验也就容易了。
四、变量分析
所谓变量分析, 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获取实验变量 (唯一不同的量) 。上述实验中的变量是赤霉素和蒸馏水, 胚芽鞘用了三个, 应该让学生分析出赤霉素处理一株胚芽鞘, 蒸馏水处理一株胚芽鞘, 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胚芽鞘和琼脂块。实验步骤应该是:用赤霉素来处理一个胚芽鞘的尖端, 用等量蒸馏水处理另一个胚芽鞘的尖, 把各自的尖切下来, 分别放在两块琼脂块上, 然后从两块琼脂块各切割相等的两小块, 分别放在剩下的去尖的胚芽鞘的两端, 那么培养一段后, 找到可操作的双测指标 (特定的颜色变化、沉淀反应、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 。本实验的观测指标是去尖的那个胚芽鞘向哪一侧弯曲生长。
五、结果分析
学生是否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已知实验结果,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描述, 进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是验证实验要考查的内容。教师应依据实验考查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如引导学生分析:涂了赤霉素的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含量多于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过的胚芽鞘的尖端, 然后把含有两个接触过两种尖端的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的胚芽鞘的两侧, 胚芽鞘应弯向接触过蒸馏水处理过尖端的那个琼脂块的一侧, 实验的结论就是赤霉素能提高生长素的含量。
六、表达与检查
实验的表达是将实验分析的结果用语言、文字、图表、曲线等给予正确的表述, 实验表达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很多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思考都正确, 但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 而得不了高分或不得分。对此, 我这样引导学生:实验结果就是你观测到的指标, 只要把观测到的指标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就行了。像上述实验只要描述出胚芽鞘向哪一侧弯曲生长就行了, 实验结论就是本实验的验证。最后要求学生再检查实验设计及语言表达有没有科学性错误。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应当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生物实验 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更是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知生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工农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并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生物实验教学,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可以为发现生命奥妙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生物教学中更有其特有的作用:首先它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再者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优良品质。生物实验不仅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教学的辅助,而且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中学生物实验主要有三种形式: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
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所以学生根本不能很好地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需要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进一步做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当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可以进行一些创新的设计,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经过教师审查,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同一实验习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都可以让学生去实践,并相互交流,比较各自方案的优缺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教师一般做得都比较好,而对于课外实验则往往是不了了之或简单的布置一下,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应当在提高课堂实验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生物课外小实验以及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生物现象。课外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家里利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器皿独立地进行操作和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学生课外实验可以扩大知识领域,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些实验,如自酿米酒、制作酸奶等实验,需要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还有一些实验,如馒头的发酵现象,只能在课余、家庭进行,这些都是课外实验很好的题材。在进行课外实验时,教师也应当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目的、步骤以及实验的结果,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是,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生物课外实验时,应当注意一些事项: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其次实验内容要有意义,使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有关的生物现象或解决有关生物的生活问题;最后,实验方法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或者昂贵的材料。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教育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梁原中学
杜四有
实验是生物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及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生物学科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校的实验设备也逐年充实和完备,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要重新审视生物实验的教学功能。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生物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可以减轻学生认知时的疲劳,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实验兴趣作为认知兴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动机功能。例如在“蚂蚁的通讯方式”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研究课本的材料,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步骤,预测结果。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验室(或其他场所)实施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再和自己的假设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种兴趣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感观兴趣和操作兴趣;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其次,生物实验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验教学也是如此。要想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生物实验现象和事实,达到使用目的,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它包括实验观察方法和实验操作方法等。
1.实验观察方法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仪器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的一种科学方法。根据是否进行人为控制,可把观察分为自然过程和实验观察。生物教学中的观察大部分属于实验观察。观察是实验的主要环节。观察过程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之中,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实验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手脑结合,对实验材料进行充分利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实验的操作规程统一于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正确、规范、灵活、熟练地进行实验基本操作,而且要合理简捷地安排实验操作顺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而且也发展了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 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时间: 3~5min.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 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
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
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九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实验十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实验十一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2、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被调查人数×100%
4、讨论: 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 分析原因.实验十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实验十四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实验十五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1)水族箱必须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实验十六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原理: 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步骤: 将含酚酞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 放入烧杯内,加入 NaOH溶液,10min后取出,用纸巾吸干,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两半.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分析: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也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结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限 制了细胞的长大。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方法体系。
1、常用器材和**的使用方法。
NaOH: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Ca(OH)2:鉴定CO2 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NaHCO3:提供CO2 滤纸:过滤或纸层析。纱布或尼龙布:过滤
斐林试剂: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碘液:鉴定淀粉。苏丹Ⅲ、Ⅳ:脂肪的鉴定。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的鉴定 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柠檬酸钠:血液抗凝剂。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它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动物细胞内液或用于提取DNA。
琼脂:激素或其它物质的载体,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 亚甲基蓝:用于活体染色或检测污水中的耗氧性细菌(细菌的氧化可使之褪色)。酒精:用于消毒处理、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
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健那绿: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吡罗红:对RNA进行染色
实验设计的技术手段
1、关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正确使用显微镜,如对光、低倍物镜的使用、高倍物镜的使用、反光镜的使用、镜头的擦拭、显微镜的放大对象、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
3、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纸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生成淀粉的鉴定:适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8、同位素示踪技术: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用18O2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
高中生物复习的十个常见误区
1.认为变形虫的分裂生殖是无丝分裂。其实,变形虫分裂过程中有核膜解体、纺锤体和染
色体形成等过程,是典型的有丝分裂。
2.认为在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其实,在生物体内有些反应是不需要酶的,例如“水的光解”,只需光和叶绿素分子,没有酶的参与。
3.认为试管婴儿是从试管中培养出的婴儿。其实,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即在体外的一定培养液中让精子与卵结合为受精卵,受精卵进行分裂,发育成一个多细胞胚,再将这个胚移植到母体培养,最终发育为成熟的胎儿。
4.认为动物都具有线粒体。其实,蛔虫、绦虫等体内寄生虫不含线粒体,因为它们长期适应寄生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缺乏游离氧气的环境中,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5.认为腺体都是内胚层发育而来。其实,汗腺、皮脂腺、乳腺、气味腺、垂体等腺体均由外胚层发育而来,肾上腺、精巢、卵巢等腺体却由中胚层发育而来。
6.认为原核细胞中没有细胞器。其实,原核细胞内有核糖体,只是无其他细胞器的明显分化而已。
7.认为人体的体液只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其实,脑脊液、胸腔液、心包液,消化液、汗液和尿液等都是体液
8.认为酶都是蛋白质。其实,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酶可以分为三大类:①绝大多数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②有些酶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③有些酶是由核酸组成的。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9.认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充当生产者。其实,已发现自然界中大约有500个种食虫植物(属于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当它们捕虫时则以狰狞的消费者面貌出现。10.认为“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多倍体”。其实,多倍体应是“由合子发育而来的,体细胞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如普通小麦是六倍体,由其花粉经离体培育法获得的新植株,体细胞内虽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但由于不是合子发育而来的,所以不是三倍体,而是单倍体。
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些特例汇总
1、人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
③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2、一般体细胞的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增殖方式是减数分裂;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但是人的红细胞不能增殖。
3、细胞的分裂次数一般都很有限,而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4、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一般不具全能性,但卵细胞比较特殊,其全能性较一般体细胞的全能性高;在自然界中,有的极少数生物是未经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象蜜蜂中的雄蜂、蚂蚁中的雄蚁及蚜虫中的雌虫等。
5、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的水的光解就不需要酶,只是需要利用光能促进水的分解。
6、光合作用一般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但蓝藻和光合细菌的他们没有叶绿体,同样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7、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8、人体酶适宜的PH值一般是接近中性,但胃蛋白酶的适宜的PH值是1.5-2.2。
9、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大多数物质被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吸收后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吸收甘油与脂肪酸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且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0、纤维素在人体中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等,也是人体也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1、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12、有氧呼吸一般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而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的有氧呼吸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13、人属于需氧型生物,人的体细胞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但红细胞却进行无氧呼吸。
14、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15、几种特殊生物的代谢类型:①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②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③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16、并不是所以叫菌的都是细菌,带杆的、带球的都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乳酸菌其实是乳酸杆菌;酵母菌不是细菌,而是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17、一般生物都有细胞结构;而病毒(由蛋白质与一种核酸构成)、类病毒(只由核酸构成)及朊病毒(只有蛋白质)则没有细胞结构,但他们同样有严整的结构。
18、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①下丘脑:是神经系统控制 内分泌系统的桥梁,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其中的神经分泌细胞,不仅能传导兴奋,还能分泌激素,既属于神经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②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是内分泌系统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体现。③胸腺: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经胸腺素的作用而转化为T淋巴细胞,因此,胸腺即属于免疫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④胰脏:外分泌部—胰腺,是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属于消化系统。其内分泌部是胰岛,属于内分泌腺;胰岛中的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 细胞:分泌胰岛素。⑤性腺:分泌性激素,属于内分泌系统系统;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属于生殖系统系统。
19、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但蓖麻例外;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乳,但兰科植物例外。
20、组织培养是属于无性生殖,但是花粉离体培养一般认为是属于有性生殖。
21、果实、种子基因型的特殊性:种子的果皮与种皮是属于亲代的,而胚与胚乳是属于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的桃树做母本,基因型为aabb的桃树做父本,授粉后,结出果实中胚细胞、胚乳细胞、果皮细胞的基因型依次是AaBb、AAaBBb、AABB。
22、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一样相同,而X与Y染色体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其形态大小相差较远
介绍几种制剂的作用
(1)2,4-D生长素类似物:有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培育无籽果实。(2)10-4M的秋水仙素:a.诱发基因突变。b.使染色体加倍,培育多倍体。c.单倍体育种,培育纯种。高考资源网
(3)0.9%生理盐水(维持红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形态),10%KNO3溶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5%CaCl2溶液和0.01%亚甲基蓝溶液(根对离子的交换吸附),15%盐酸溶液(对根尖解离),丙酮、酒精(溶解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根尖细胞染色体染色),30%蔗糖溶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4)紫外线:一定剂量作为能量、保温,高剂量导致细胞基因突变。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2、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当的水、充足的空气。
3、制定计划
1、准备某种植物的种子(用绿豆)30粒左右,四个能盖紧的瓶子或杯子,八张纸巾,四张标签纸和胶水。
2、在四个标签纸上写1.、2、3、4,分别贴在四个瓶子上,每个瓶子里放上两张餐巾纸。
3、分别想2、3号瓶中洒一点水,使纸巾变湿。
4、分别想2、3、4号瓶中纸上撒7~8粒种子,让后拧紧瓶盖。
5、将1、2、4号瓶放入橱柜中,将3号瓶放到冰箱里。过几天再观察,看哪个瓶子里的种子长成幼苗了。
4、实施计划,进行记录,定期观察。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用绿豆进行的实验中,由于天气干燥,4号装置中的绿豆种子没有潮湿发霉而萌发了,同时2号装置中的绿豆种子也萌发了,1号和3号装置中的绿豆种子没有萌发。实验结果让我得出了以下结论:种子的萌发的确需要适宜的温度,适当的水,充足的空气。这样行成了一个对照组进行实验,更好地看出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水和充足的空气中能很好地生长,萌发出胚芽。而种子的萌发也需要自身的条件,有的种子胚已经死亡,当然也不能萌发的。
初一三班
王健
一、选择可令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材料
在《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的实验中,课本上是用小金鱼作为实验材料,但是对于小金鱼的选择有以下注意点:(1)小金鱼必须是尾部颜色近乎发白,血液的流动比较容易观察到;(2)小金鱼必须小于培养皿的直径。小鱼通常比较安静,但是如果所选的小金鱼大于培养皿的直径,小金鱼的身体无法平躺,就容易发生跳跃,实验现象很难保持一段时间;(3)最好选择金鱼中的锦鲤,因为它的尾鳍是扁平的,载玻片容易固定且不会出现重叠,能较清晰地观察到毛细血管、静脉和动脉。但是颜色浅的小金鱼它尾鳍内的血液颜色较浅,在光线略暗一点的视野下就很难看到血液流动情况。课余,我将小金鱼换成了泥鳅,大小符合上述的第二点,血液的颜色及血管的清晰度都比小金鱼明显。又如,在选择《制作和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材料时,要选择哺乳动物的血液而不能选择鸡血代替,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而鸡的红细胞中有细胞核。
二、实验材料相同但要求不同的实验,其材料的处理方式应不同
如《观察植物的气孔》与《观察植物的叶绿体》虽然都可以选择菠菜作为实验材料,但是两个实验对表皮与叶肉的粘连程度要求不同。为此,前者实验我选择吸水后的菠菜,此时其下表皮与叶肉结合力比较松,用镊子从下表皮的中部向边缘撕揭,选取撕取材料的末端,此处所携带的叶肉最少,易于观察气孔;后者实验我选择失水后的菠菜,此时其下表皮与叶肉结合力较强,用镊子贴近叶的下表皮从叶中部向边缘撕揭,可得到粘有叶肉细胞的材料,这样通过观察叶肉细胞的内部结构就可清楚地找到叶绿体。
三、应注重现场取材的方式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例如,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中,很多学生在漱口后拿起牙签,用其尖端在口腔内侧壁上刮,实验结果呈现时就是一团一团被碘液染成蓝色的淀粉粒,而没有口腔细胞。对此,应指导学生用牙签的侧面部分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这样才能获取口腔细胞。又如,在做《观察酵母菌》实验时可取少量的发面放入小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静放5分钟左右,用吸管吸取培养液的上清液,因为此处浓度相对较低,容易发现单独的个体,能全面清楚地观察它的结构。
四、对于需要培养获得的实验材料,应恰当选择其培养方式
如《观察水绵》的实验中,直接从野外收集的水绵标本,由于正在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其细胞质中的带状叶绿体宽、厚并且高度螺旋,遮挡了其他结构,如果取少量水绵放在带水的培养皿中避光培养5天左右,当水绵呈浅绿色时,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的中层含絮状物质的液体,此处含一定量的水绵,而且杂质也很少。又如《观察青霉》的实验中,若将长霉的橘子皮直接在载玻片上涂抹,这样制成的装片易观察到孢子的形态,而菌丝的形态以及孢子在孢子梗上的着生方式很难观察到,故可以通过自制青霉的培养液来观察,效果会更好。首先,用橘子皮(或旧皮革)按常规方法培养,获得成熟的青霉孢子。然后,将马铃薯切碎,研磨加清水制成研磨液,用接种环刮取成熟的青霉孢子,接入装有研磨液的大试管中,充分振荡,使孢子均匀分散于研磨液中。在培养器中注入研磨液将制得的孢子倒入培养器中混匀,用纸盖严(以防其他孢子混入)培养即可,在室温约20℃时,四天左右时间即可在培养液表面长出青霉菌落。此时用接种环将青霉菌捞出置于滴有适量清水的载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即可观察。这样制得的装片具有易观察营养菌丝、直立菌丝、孢子梗形态及孢子的着生方式,并且在显微镜下有较强的立体感等优点。
总之,教师在实验安排时为了能帮助学生较易得到要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上应多花心思,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洪正树.发面是观察酵母菌的好材料[J].生物学通报,2000(1).
一、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如果老师实验技能不熟练、缺乏准备在演示时就会手忙脚乱,教学时就会失去严密的逻辑性,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老师应对整个实验了如指掌,从实验技能、组织指导上进行反复练习和研讨以便使课堂演示达到最佳效果。
如:在做“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关系”的演示前,先要把模拟胸廓和肺的模型制好,并且对模拟肺模型进行反复检测,然后拟定演示计划:①关于肋骨运动的演示,先介绍模拟用具的各组成部份,再演示整个实验,并要求学生总结观察结果,最后教师进行补充,把结论制成表格,这样既突出了复杂过程的重点又降低了学习难度。②关于膈的运动的演示(步骤同上)。
二、注重提高学生实验观察的质量,提高实验效益
1.把握出示实验器具的时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演示实验一般穿插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要注意避免过早摆山实验器具,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由于很多学校课堂演示时用的实验台就是讲桌。教师可以在讲桌下面搭一定高度的放置台摆放实验器具。如:做演示实验时,可以先将实验器具收放在一个大托盘中,抬到放置台上。开始演示时一起抬出,演示结束时及时放回放置台。以免在教学时无关刺激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提高实验演示的可见度
所谓可见度就是指在实验时能让每一位学生清楚地看到实验装置、组成结构、操作程以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把演示架或演示台加高,对较小的物体需要观察时,可以配合使州挂图或幻灯。
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演示实验时。学生不能当场观察,教师可以预先观察、给出图。然后把图形制成幻灯片投射出来。一来可以复习正确的作图方法,给学生作一个示范图;二来可以让学生清楚看到实验结果。
3.引导学生探查实验中的“精髓”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积极性很高,但在学习演示实验时往往忽略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演示过中要明确引导,直接指向目标知识,避免学生分不清轻重找不着要点。
如:在做“观察凝固的血”时,学生观察完以后教师直接指出要点:①实验现象的名称;②血清的概念;⑧血凝固的机理。最后,把此实验与“观察加人抗凝剂的血n”做简单比较,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
三、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动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素养
1.注意扩大同类实验的量,给学生更多参与和观察的机会
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实验方法,为了加强学生的印象,尽可能扩大同类实验的:数创造较多的意境,使学生在大量事面前相信实验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结果。
如:在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除了准备萝卜条还可以准备番茄块青菜叶等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多次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印象,同时也解决了课后动动脑的问题。
2.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
一场实验,学生参不参与、动不动手,其效果是差别很大的。我们很多老师习惯了自己垄断实验平台,包办演示。这样一种实验作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让学生在动手中开动脑筋、积累感性知识和具体体验从而上升到理性思维。教师包办实验,一做到底,还有一个弊病,就是有的学会误认为教师做实验是在“耍魔术”,对实验结果缺乏信任。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实验的目的,凡是能够让学生参与动手的,一定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做。当然在实验操作开始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培训和现场指导,要对实验的安全性、结果的可靠性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大部份学生能走上讲台做实验。一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二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如:在做“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示实验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教师可培训几个学生,让他们在课前进行选材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幼苗,作好幼苗生长记录。当教师课堂演示时,先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向全班汇报材、实验和生长记录的情况。最后教师出实验幼苗对比实验前后幼苗的高度和颜色的差异,并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四、带领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增强直观效果
自制教具与学具,有着配备仪器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不但能弥补仪器的不足,减少学校经费开支,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师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如: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中可以自己制作简易装置,首先将数条新鲜金鱼藻放人五色的矿泉水料瓶,然后装满水再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安装上一能弯折的塑料吸管,接头处用凡士林密封,并将瓶盖拧紧(注意密封好不能漏气)。
初中生物教学最忌木讷枯燥的满堂灌。有了演示实验使整堂课变得生动有趣,只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真正上好演示实验课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物实验】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05-29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06-15
生物实验专题教案07-04
高中生物【实验9】10-24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06-27
初中生物实验技能大赛07-02
生物实验教学安全09-22
生物实验技能检测卷09-22
初高中生物实验11-12
生物化学实验期末考题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