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共8篇)
苏小玲0449035
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马列学院05级民理班 苏小玲0449035
【内容摘要】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不能将之丢弃。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语言;传统优秀文化
语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语言它作为文化的一种,是构成中华民族的一个灵魂,在民族教育中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同时,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方式,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很重大的作用,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起着到关重大的作用。在我国现行的双语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国家教育方式、思想认识统一问题、投入成本问题。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状况简介
就目前形势而言,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仅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平等和平共处的一种方式。在双语教育中,语言起着很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语言与双语教育
1.语言的功能、地位及种类
语言它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具有交际、文化、心理、经济、教育、政治等功能。①现代社会中,人们(除了聋哑人以外)都依靠语言来交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观点、知识文化、心理活动等,虽然网络的出现对于语言口语交往是一种冲击,但是它又以另一种方式——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大多数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里,在国家政治体制不加干预的条件下,语言的地位是由评议的使用人数、该语言是否有文字以及以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积累等因素决定的。②因此,语言是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双语教育及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对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传达知识,在教育中语言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双语教育方面。双语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特色,世界双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过渡双语教育(民族语早退型、民族语晚退型),二是保持双语教育,三是二元双语教育,四是浸没(淹没)双语教育,五是隔离主义教育,六是分离主义教育,七是外语教学的主流双语教育,八是双方言教育。③各个地区或者说是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双语教育模式,具体运用何各模式来进行教育都与自己本地区的民族特点是相一致的,更
《民族教育学》期中论文
苏小玲0449035 确切地说是由民族特点来决定的。搞好民族教育要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还要遵循民族教育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而双语教育模式的运用也要遵循民族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
3.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并且少数民族在所有民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国的双语教育主要表现为多样性、不平衡性的特点。因为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是比较恶劣的,很多民族人民除了自己的语言和地区语言外不会说通用的普通话,所以在他们之中实行双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各个少数民族的生存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经济状况环境都不一样,因此对他们所实施的教育政策也不一样。在我国,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藏族双语教育。80年代后期,在“以藏语文为主,藏汉语并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应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学好汉语文,逐步做到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能够藏汉兼通,有条件的还要学好一门外语”的思想指导下,西藏在继续完善小学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中学阶段新的双语教育形式实验。如内地各发达城市的“西藏班”就是一个例子。
除了藏族的双语教育外还有朝鲜族双语教育、蒙汉双语教育、壮汉双语教育、双拼双提、佤汉双语教育、白汉双语教育、新傈僳文—汉语双语教育、哈尼—汉双语教育、苗—汉双语教育、侗—汉双语教育、土家—汉双语教育、纳西—汉双语教育、彝—汉双语教育。④
在以上这些双语教育中,本人认为最完善最成功的是蒙汉双语教育,因为据本人了解蒙汉双语教育不仅是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幼儿教育也有双语教育的。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途径,脱贫致富、繁荣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民族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发展双语教育可以提高民族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保留少数民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民族教育的意义及作用何在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实施双语教育是开发少数民族儿童智力的最佳手段,是传递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人认为中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意义重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传递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只是文化的一个外在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如“十二木卡姆”、《格萨尔王》等都是用民族语言说唱的形式来体现民族的传统文化。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
民族教育通过运用双语教育来传播民族语言更进一步来传播民族文化,尤其是那些在民间流传时间较长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即少数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民族文化的消失与否是民族双语教育存在与否的前提。
文化是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之一,与民族语言是相互影响的。民族语言,它作为民族双 2
《民族教育学》期中论文
苏小玲0449035 语教育的一种工具,对民族双语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民族文化它作为民族的一个特征、象征,与民族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
民族教育的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提高全民素质,双语教育产生的基础是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外在表现,如果一个民族语言都不存在了,那也就可以说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一个民族文化消失,那么这个民族的语言也肯定不存在。如果一个民族它的语言都不存在了,那么对它再实施民族双语教育还有意思吗?对它进行民族双语教育还会进行下去吗?对它的民族双语教育还与普通的双语教育还有什么区别?因此,民族文化的消失与否对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有很大的决定作用,也可以说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否是民族双语教育是否存在的前提。
三、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发展民族语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目前的双语教育比较发达,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想要使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不至于消失,如果想要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就要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去解决。
(一)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大力培养民族人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少数民族的权益问题特别重视,对各个民族各方面的利益和权力的平等问题也是很重视的。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首要的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直将此放在首要地位,对此特别重视。对处理民族问题的最好的方法途径就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来促进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因此,国家兴办教育,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成员进行高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些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教育优惠政策。如在高校录取时对少数民族进行一定的分数上的优惠,使得大家都有一个上高等院校进行深造的机会。另外,还在各个地方兴办民族院校,提倡少数民族成员专门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如中央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就是一个体现——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国民教育。尽管这样的政策看似很好,但是因为形式不够丰富,使得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流失速度很快。
(二)提高对民族双语教育的思想认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现在在中国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大家都认为民族教育只是时代的产物,只是应教育潮流而存在,没有几个人明白真正的双语教育的教育目的,尤其是那些肩负重任的少数民族学子。据本人了解,在民族院校的学生到发达城市上高等院校只是出于自身利益为了自己能有个更好的前途,殊不知在自身利益的背后隐藏的更重大的利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这笔财富。
也有人认为,进行民族双语教育是为了更快的学习大家普遍能听懂的语言、学习大家都能用的文化。的确,民族双语教育是有这个功能,但是这样的想法忽略了民族文化中的更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有人或许不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些传统文化无法用汉语来翻译,即使翻译出来了也是变了味的。如藏语中的一引起词根本无法用汉语表达,其中的几个词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些词用汉语表达的时候是同一个词语。这正如汉语中的“民族”、“族群”、“国家”用英语来表达的时候只能用一个单词“nation”来
《民族教育学》期中论文
苏小玲0449035 表达一样。因此进行双语教育并不只是为了适应社会,也不只是为了更快的学会同一种语言,而是还有更大的目的——传承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得对双语教育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更好的来传承我们少数民族的精粹——传统文化。
(三)加大民族双语教育的规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双语教育规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实验开展较少、研究不够深,民族语文教材不适应,师资力量不够,资金投入较少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虽说是进行双语教育,但是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很差,教师基本上只是本民族的,只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授课用的是本民族语言。本人曾遇到过一个藏族同胞,她是自费到北京来学习汉语的。能流利运用藏语和别人交流,也会穿插几个简单的印度词,据她本人所述她是那个地区的高中毕业生。
传承民族文化,不是嘴上随便说说就可以传承的,而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地说,我们得有一些举措。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做的举措不够完善,有些已经远远跟不上民族发展的步调,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加大民族双语教育的规模,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不能将之丢弃;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的一笔无价的财富,我们不可轻易放弃。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注释】
①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第276页 ②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76页 ③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95页 ④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25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问题,双语教学提高的策略
近年来,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在新疆大力推广双语教育,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各地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一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些新模式的推出, 对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使双语和教学达到最佳水平, 所以, 有必要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一、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其类型
双语教学的意思是指, 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 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 的民族同时存在, 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 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 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 而另一种, 往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所谓双语教学, 即能在教学里使用的第二种语言或外语, 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新疆各中小学实行了双语教学, 但都采用了汉语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模式, 所以效果并不显著, 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效果不理想。为进一步提高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 2008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 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模式一 (普及模式) :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 其他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可以简称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民语授课”) 。模式二 (目标模式) :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授课, 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 体育、音乐、美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各地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实施双语教学模式。由于新疆各地存在着民族分布的差异, 所以在双语教学实践中, 各地都在创造着属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下几种:模式一: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 加授汉语。这种模式主要是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如喀什、阿克苏、和田、吐鲁番等地,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民族中小学比较多见。采用这种模式授课学校, 主要语言为民语, 加授汉语为第二语言, 尽可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 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开设了英语课程, 所以少数民族学生, 不仅仅学到了本民族的文化知识, 而且还学习到了博大精深的汉语知识, 更重要的是有机会了解外国文化, 对开拓学生思维起了积极作用。模式二: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即少数民族学生部分课程, 主要是理科类课程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英语) 采用汉语授课, 部分课程, 主要是文科类 (民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 用母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双语学校, 学生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 才能掌握理科类课程的知识。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 学校就加大了汉语语文的课时量, 这样为学生理解理科类课程的专业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模式三:全部使用汉语授课, 加授民语语文课程。这种模式是最理想的完全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除了加授母语语文外, 其他的课程设置语汉语学校基本一致。但是, 这种教学模式受地域和民族分布特点的影响, 只能在汉语言环境较好的学校使用, 或者一些民汉 (汉回) 学校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采用和汉族学校一致的教学体系,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水平, 从而全方位地提高民族学生各个学科成绩, 为少数民族学生考入内地初中班和内地高中班, 打下坚实基础。模式四:加授民族语文课程, 其他课程全部使用汉语授课。这种模式主要适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汉族地区, 汉族为了适应和少数民族的沟通交流, 在汉族学校或汉回合校的汉语班或汉回班, 加授了民族语文课程, 或基础维吾尔语, 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出, 符合了当地的民族和文化发展特色,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化交流, 繁荣了当地经济, 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部分地区师资不足, 急功近利。为了响应国家号召, 新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已经开始推行双语教学模式, 但是从创痛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大部分地区双语教师配备不足, 而学校模式正处在转型期。需要即会汉语又会民语的教师进行授课, 而学校在职的教师大部分是民语教师, 让他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下子转变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的新模式, 使教师难以掌握。学校不顾教师的客观实际条件, 盲目地推崇新的教学模式, 使不懂汉语的民语教师陷入了教学困境, 教呢, 只会民语不懂汉语, 不教呢, 学生又不会。还有一些民语教师的汉语水平较低, 只能认识简单的汉字, 却不会用汉语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 因为教师的汉语水平较低, 所以对课本内容表达不完整, 意思表达不准确, 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候也遇到了困难, 考出的成绩不理想, 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大部分地区学生和班级人数较多, 双语教师十分匮乏, 有些汉语课程也不是专任教师教授, 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所以教学质量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
2.双语教材难度大, 学生接纳程度偏低。在双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双语教材大多数是从人教版的教材翻译而来, 而人教版的教材针对的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使用的教科书, 编书者没有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进行编译, 而是整体翻译, 少数民族学生接纳程度有限, 因此对课本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现在推行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是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汉语课程, 数学课程已经采用了汉语教学, 到了七年级, 理科课程已经全部采用汉文教材, 与汉语班的理科教材完全相同, 这样在同样水平下, 势必会对民族学生造成更大的学习压力。因此, 双语地区的汉语教材, 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3. 加大对口支援省市内地初高中班的开放力度。自国家对新疆等西北偏远地区开设内地初高中班以来, 收到了显著成效, 就在此时, 国家又提出了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 对口支援省市也加开了专门对被受援地区的内地初高中班。内初班和内高班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 在受教育相同的条件下, 少数民族学生在小升初或是初升高的考试过程中, 只要达到相应的分数线, 就可以去受援地区的内初或是内高班就读, 考入内初或是内高班的学生不仅学费全免, 而且还可以享受生活补助, 这无疑对考生还是家长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但是内地初高中班数量有限, 招生人数也有限, 因此对学生升学产生了压力, 学校选择学生就是看成绩, 优胜劣汰, 稍微偏差的学生, 就会和内地初高中班失之交臂, 而进入一所普通的中学, 这样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有的学生会想, 招生的学校有限, 名额有限, 自己根本无望去争取那个名额, 而不努力学习。如果对口支援省市, 在相同条件下, 可以多增开几所内地初高中班学校, 招生人数也可以扩大, 但是前提是考入时门槛不能降低, 要在保证生源的情况下, 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4.双语教师语言驾驭能力低, 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在新疆各个民族学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 从事双语教学的绝大多数是民族教师, 汉回教师极为少数, 民语教师掌握汉语程度较低, 学历层次也比较低, 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较少, 也很少用汉语进行交流, 驾驭语言能力极其有限, 所以距离使用汉语授课的目标, 还相差甚远, 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微乎其微, 只有从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进行选拔, 才能维持双语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5.新生代双语教学上岗, 老教师如何安置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80后”和“90后”走上了工作岗位, 而“80后”和“90后”普遍都是大专以上学历, 在上全日制大学时都已经经历了一年的预科汉语学习, 对汉语已经基本能掌握, 到了教学岗上, 能基本胜任新的双语教学模式, 用汉语进行交流, 日常生活用语和对课本知识的解读, 都能十分到位, 倒是还存在“60后”和“70后”的教师, 她们基本上不会汉语, 只是经过了一期或是两期的短暂双语培训, 对汉语能有初步了解, 但是无法用汉语进行授课, 无法用汉语进行交流, 年轻一代教师的加入, 又冲击着他们的教学岗位, 所以如何对这些做过贡献的老教师进行安置?能把她们放在一个什么样适合她们的工作岗位上?都成了各个学校不得不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6.缺乏适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校本课程。教师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以, 除了教育部规定要学习的课程外, 少数民族地区还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相应地开设校本课程。学生从早到晚, 一天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 学生不仅觉得学习知识枯燥, 而且学习时间过长, 没有相应的活动进行调节。根据实地情况, 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比较偏爱音乐、舞蹈、手工制作, 还有一些体育项目, 比如足球篮球, 还有朗诵和绘画等方面, 如果在课余时间, 学校能够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 开设校本课程, 一定会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学校只是单一地完成教学目标, 而不顾学生的个人发展, 这样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7.双语教学地区的硬件设施不足。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是起主导作用, 但是, 教师和学生到位了, 硬件设施却不到位, 也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学校的走访不难发现, 学校除了提供上课的教室、基本完好的桌椅外, 就很难找到其他硬件设施, 比如说, 在新时代下上课必不可少的多媒体、投影仪没有配备, 或是一所学校只有一台多媒体设备, 这样严重影响到教学工作,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难保障。其次, 电脑和语音设备奇缺。在许多学校电脑配备不足, 使学生在上计算机课时很难达到一人一台电脑, 通常是2~3个人一台电脑, 而且每个班一周只有一节计算机课, 这样使学生了解和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语音课是少数民族学校必不可少的科目, 但是很多学校语音设备配备不足, 更有些学校根本没有语音室, 这样, 使得学生无法练习汉语听力, 少数有配备的学校损坏现象严重, 没有专职的维修人员。这样使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受到了限制和影响。再次, 体育设施不完善。俗话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想要健康的重要途径, 就是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但是,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校连基本的操场都没有, 更没有标准的四百米塑胶跑道, 有些学校是将跑道规划出来了, 但是跑道里全是石子和土, 一脚踏上去尘土飞扬。没有足球场地, 没有篮球场地, 只有在石子地面上的篮球架, 连基本的乒乓球案子也没有, 所以学生无法进行体育活动, 大多数的体育课通常是跑上几圈, 然后做准备活动, 之后便解散自由活动。党中央一再号召青少年要加强身体素质锻炼, 所以已经把体育课纳入了中考和高考的考试范围, 我觉得此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配备。首先, 教育是靠教师, 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但是教师的数量和能力是有限的, 出现了许多顶岗现象, 就是教师专业不对口, 教授这门课程, 又兼任其他科目, 这样不仅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而且还会增大现任教师的工作量, 所以应当一套选拔和任用教师的体系, 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 许多岗位出现了空缺, 没有专职教师。其次, 教育局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招聘适合学校岗位的教师。并对这些新上岗的教员的授课情况, 进行反馈和追踪, 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
2.编者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教材。教材是确保教学工作能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新疆的所有双语教材都是统一编写, 而且教材大部分内容都是根据人教版的教材翻译而来, 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所以希望编者在编写教材时, 可以征求多方面的意见, 根据不同地区和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地区, 编写不同的教材。还有, 教材编写成了以后, 希望能及时审核和修订, 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杜绝多年才审核各修订一次教材的现象发生。
3.适当增开内地初高中班数目。在过去几年里, 新疆和内地一些省市联合开办了内地初中班和内地高中班, 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选拔优秀人才, 给予他们去内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而且将来学成以后还可以奉献和回报社会。但是由于内地初中高中班学校数目有限, 招生人数有限, 打压了一部分正在努力积极奋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希望对口支援省市, 可以在原有的数目基础上, 增开内地初高中班数目, 扩大招生人数, 不仅可以带动边疆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还可以增进新疆和内地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无疑是对学校还是对支援省市来说, 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动。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因地制宜, 适当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校都缺乏相应的校本课程, 当问及有些学校领导人或教师为什么不开设校本课程时, 他们显得很茫然, 根本不知道何为校本课程。由此看出, 对校本课程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应当适度加大, 不仅要让我们的教师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 还应当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下, 相应地开设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有机地相结合, 才能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全方位地发展。
5.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硬件设施的配置。我们应当认真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硬件设施的配备问题, 不仅仅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在许多离市中心较远的乡镇村, 基础设施配备也很不到位, 连最基本的能跑步的操场都没有, 只有“巴掌”大小的活动场地, 称之为操场, 更不用提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案子了, 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工作比较特殊, 要学习汉字, 进行汉语听力训练, 必须要有语音教室, 语言的学习, 只有听、说、读、写同步进行, 才会有所提高, 但是连最基本的听力都无法保障, 怎么能使学生学习汉语的水平得到提高?汉语水平低下, 就很难掌握书中所教授的知识。所以,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必须要保证语音教室的数量, 才能提高汉语水平, 进而促使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新军.多元文化中的新疆双语教育[J].新疆社会科学, 2011, (5) .
[2]方晓华.新疆双语教育问题探索[J].民族语文, 1998, (2) .
关键词:新疆 少数民族 学前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01-01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新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是个多种语言和文化的地区。因此,少数民族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新疆地区推行了民汉双语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些年来,新疆双语教育的重心呈现出下移(即从大学到幼儿园),全社会的认同程度逐步提高,从城镇延伸到乡村边缘地区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迄今为止,该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验和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师资等诸多原因,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 新疆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教育现状
2001年新疆下发《有关进一步加强我区幼儿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新教基[2001]1号),拉开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序幕[1]。为了进一步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协调和谐发展,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编制了《2006年-2010年自治区扶持七地州开展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和经费使用方案》,预计五年累计投入4.3亿元用于学前双语教育[2]。这一方案通过五年的时间,使喀什,和田,伊犁州直,阿克苏,克州,塔城,阿勒泰等七地州56个县(市)的85%以上的幼儿能接受为期两年的学前双语教育[3]。2008年,自治区教育厅出台了《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计划至2012实现我区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基本普及。自治区这一系列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政策,舆论上的宣传与减免政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的认可和支持,对双语教育的热情不断升温。学龄前儿童入园率和巩固率随之明显上升。
2 目前新疆学前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学前双语教育推开以来,在短短的几年里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经济,历史,民族,地理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约束,学前双语教育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
2.1 对少数民族母语与汉语的关系认识不准确
学前双语教育是幼儿掌握自己少数民族母语的基础上习得汉语,而不是舍弃母语。城市与农村幼儿家长的语言态度存在明显差别。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幼儿家长担忧幼儿丧失学好母语的基础。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是推动学前双语教育的必要条件。
2.2 学前双语教师的“一缺两低”的问题亟待解决
尽管自治区加大了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各地区仍然缺乏精通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并且具备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技能的幼儿双语教师。学前双语教师整体汉语水平和教学技能偏低。目前,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在数量上与不断扩大的学前双语教学的要求和规模形成强烈反差。
2.3 学前双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学前双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缺乏学前双语教育经费,全靠中央,地方财政拨款,而自身的造血机能非常有限。大部分幼儿园保育员,卫生员,厨师的工资没能得到妥善解决。甚至有些地区没有保育员,卫生员等。由于缺乏公用经费的来源渠道,幼儿园的水,电,暖气和工勤人员的费用无法解决。对基本建设的投入不足,幼儿园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普遍简陋。这一系列问题给学前双语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3 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学前双语教育的深入推进,必将进一步促进新疆少数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深化民汉之间的心灵沟通、加深民汉友谊。因此,强化学前双语教育,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持之以恒地推动学前双语教育。
3.1 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幼儿习得第二语言和母语相互并不矛盾。学前双语教育是在儿童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在适宜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幼儿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培养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强调双语教学并不意味着舍弃母语,而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汉语)。因此,家长和双语教师应该坚持母语与汉语并重的原则,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双语观,减少家长的顾虑,转变学前双语教育观。
3.2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培养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
加强中,高等师范院校对学前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新疆各地区输送合格的学前双语师资。主要通过采用“特招”和“特培”相结合的方式并且给予适当资助学费和助学金,吸引优秀初中,高中毕业生就读学前双语教育,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培养学前双语教师。幼儿园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组织公开课观摩研讨,进行教材,教学方法的专门培训,鼓励幼儿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等方式加快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过程。
3.3 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投入,确保双语幼儿园有效的运行
自治区和各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幼儿园所需校舍,生活用品,保教设施等方面的财力投入。努力解决幼儿园保育员,卫生员,工勤人员工资补助的问题。乡镇小学撤并后改建为学前双语幼儿园。充分利用好边缘城镇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后闲置的安全校舍,依托乡村小学举办双语教育幼儿园。妥善解决目前快速发展的学前双语教育与当地经济贫困之间的矛盾。
4 结语
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系列学前双语教育策略的出台,我区学前双语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学前双语教育成效显著。然而,推行学前双语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项工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完善和发展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摸索出一条符合目前新疆区情并且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双语教育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孙钰华,冯江英.新疆学前民汉双语教育的推进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
[2]王婷.新疆阿克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达407个[EB/OL].http://www.cnr.cn/xjfw//jjxj/shxw/200806/t200806 02_504815050.html,2008.
哈拉毛都蒙古族中心小学 邓彩艳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是个蒙古族自治县,那么对蒙古族地区的幼儿如何进行蒙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呢?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想法。
打造民族学校品牌再创双语教育佳绩
陈艳
2013年11月18日,昌吉市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接受了昌吉州“双语示范校”的检查验收。检查组一行在州教育局双语办杨主任的带领下,对阿什里乡中心学校的双语教育教育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检查,检查分听汇报、查资料、听课、座谈、问卷、查看等多种形式,检查内容涉及组织机构、覆盖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普九档案几个方面。检查组成员对自己所查的资料进行了客观详细的反馈。他们对阿什里学校双语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对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龙局长在听取了反馈后要求阿什里学校要以此次检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工作,打造双语教育品牌,使我市双语教育走在全州乃至全疆农牧区双语教育的前列。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校长李进军最后做表态发言,他首先对检查组所有成员给学校提出的中肯的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接着他对检查中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安排部署,决心带领大家再接再厉,不断创新,打造品牌,再创佳绩。
量。阿勒泰是新疆西北地区民族成分最多的地区,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近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新疆地区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98.03万人,占总人口的39.7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10.12万人,占总人口的60.26%。在这样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域中,如何开展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双语”教学,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下面,我结合本人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当前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对象的学习实践环境困难。一是教学对象年龄偏大。阿勒泰地区干部“双语”教学的主要对象大多是少数民族干部,年龄都在30岁到60岁之间,这些干部因从小就在本民族语言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对汉语言的学习和交流甚少,加上年龄偏大,所以导致现在学习汉语的困难很大;二是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缺乏。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大多数是在偏远少数民族农牧区工作,由于农牧区地区聚居偏远,这些地方不具备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他们在工作单位、家庭、同事以及朋友等周围环境中很少用汉语言交流。这些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同志交往、相互学习机会也很少,就是在很短的“双语”培训中学到的汉语知识也很少有机会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得到很好地运用;三是接受汉语知识的能力弱。由于少数民族干部大多数都在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工作,他们参加“双语”强化教学培训班培训时间有限,就是参加培训每次最长的培训也是脱产三个月的学习。在强化汉语培训期间,每天两节或三节的汉语授课时数难以达到预期的汉语教学目的,在课堂上学到的一点汉语知识使用的范围小、运用机会少,遗忘性很大。少数民族干部接受汉语言能力弱,也成为制约阿勒泰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工作的瓶颈。
“双语”教学师资不足 教材缺乏。阿勒泰地区干部“双语”教学师资不足,是在阿勒泰地区各县(市)、乡(镇)都存在的非常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农牧地区“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是导致“双语”教学难以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双语”教学的教材的编写要通俗易懂、实用,便于掌握。此外,“双语”教材的编写还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而定。目前阿勒泰地区干部“双语”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多而杂,又不规范。这也是导致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成效偏低的一个原因。
“双语”学习的兴趣不浓。我区少数民族干部还存在着认为学习汉语的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畏难思想,加上周围又没有好的学习氛围,影响了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搞好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的几点看法
创造学习条件,优化学习环境。环境的好与坏对学习结果的好与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来说,营造好的学习“双语”语言环境是不容忽视的,各级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为学员学习汉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学习条件。如:加大投入,更新手段,提供多媒体技术支持,购置教学媒体资料,配备实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在改善环境条件的同时,培训重点应放在年龄在35岁以下的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上。因为中青年少数民族干部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也快。
少数民族干部“双语”培训时间最好不要少于半年,每年都应定期举办“双语”培训班加以巩固。各级部门还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在部门、单位中设立“双语”学习小组,启动“一帮一”甚至“一帮多”的你教我学等活动,把学习结果与年底考核相挂钩,努力营造学习“双语”的良好氛围。
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地编写“双语”教材。鉴于阿勒泰地区“双语”教师缺乏的实际,首先,可以广开门路地聘请专业的“双语”教师担任“双语”教学的任务;其次,经常派在职“双语”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努力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编写“双语”教材,应该注重联系实际。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远程办会同县党校、教育局、广播局等单位,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专门抽调13名“双语”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编写组,联合编写了《万名农牧民党员双语培训实用教材》一书,并将此教材内容制作成了视频教材。这套教材通俗易懂,操作性、实用性强。少数民族干部使用这套教材以后,普遍反映不错,“双语”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认识可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对于其保留民族语言、传承文化这一层面上研究者已达成共识。本文认为双语教育旨在培养出少数民族高水平人才, 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乃至全国教育的需要, 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发展民族教育, 在培养不少 “民汉兼通”人才的同时仍面临诸多发展难题, 主要面临四大发展困境: 第一, 观念改变, 但仍缺乏正确认识; 第二, 双语师资严重不足, 教师素养欠缺; 第三, 教材问题突出, 难以适应双语教育发展; 第四, 法律法规不健全, 双语教育激励机制极不完善。只有正确认识并且深入了解这些问题,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问题才可能得到进一步解决。笔者力争深入剖析其发展困境、找出发展出路迫在眉睫。
观念方面我国双语教育现象由来已久, 政策诞生却始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愈来愈多青壮年少数民族同胞意识到培养下一代“民汉兼通”能力的重要性。农民迁移、商人经商、学生求学等双向活动形成了诸多无形的双语社区, 见证了人们的双语教育观念的逐渐改变。但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 学生将学习汉语视为应试必学。民族学校开设的汉语课形同虚设, 即使在民汉合校新模式的学校, 对学生汉语授课与考核仍敷衍了事。同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人员对于双语教育的实施缺乏正确认识, 往往是流于形式的上传下达, 双语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师资方面目前各学习阶段的双语教师皆存在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低下等问题。据统计, 全国各少数民族专任双语教师比最高不到10% 。2010 年新疆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7837 名学前与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师。2013 年新疆1 万名高校毕业生陆续赴19 个援疆省市进行培养, 大多数学生中把其作为寻找 “金饭碗”的跳板, 政府精心培养的双语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同时, 政府部门和教育相关机构致力于扩大内地高校双语师资的培养规模, 寄望少数民族学生学成毕业后返乡教学。但中师和大学培养周期长、数量有限, 毕业生的汉语水平、教学能力、基础知识是否合格都有待考核。现阶段从汉族学生背景考虑双语教师任教问题难度较大。提升双语教师的主要来源在于对现阶段少数民族教师进行培训, 但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效果很差。
教材方面民族教材所反映的文化应与国家主流文化一致, 但在编写时忽略了民族文化传统、偏离了教育目标。目前各民族使用的汉语统编教材 “一刀切”现象严重, 学生难以从一定的思维角度和背景理解, 缺乏过渡性的衔接教材 “零基础”的学生学习汉语跟不上步调, 打击了未来学习信心。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不高, 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同时存在。我国53 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39 个有自己的文字, 一些民族兼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 没有自己文字的已经转用汉语, 其他以本民族语言为主。[1]值得强调的是, 双语教材滞后现象一直存在, 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视野。除统编教材外无其他读本, 特色教材、校本教材编制难度大。地方民族语教材的建设中后期缺乏调查和研究, 编写后能否满足师生需求、适合民族地区发展无从所知。
体制方面宪法虽一定程度上提及双语教育的法律地位, 但至今并没有一部专门法律。而政府出台的政策多是倾斜性优惠政策, 缺乏针对性措施。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 没有专门的法律, 双语教育不可能走得更远。教育激励机制不完善也是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民族教育研究》自2007 年2 月至2015 年8 月的53期中专门研究民族双语教育的板块论文累计47 篇, 在论文中标注了作者单位名称, 以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统计分析分为高校45 篇、中小学1 篇和其他科研单位1 篇。真正从事双语教育研究的为数不多、水平有限; 高校人员不熟悉一线双语教育情况, 调研时间短缺, 无法作出针对性指导。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其中会有停滞, 但只要克服难题, 双语教育便向前、向上发展。然而各个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 多因素交叉影响使得问题的解决也变得复杂。目前我国对于双语教育发展的研究仍处于低级阶段, 缺乏实地深层次调查和有针对性的研究, 容易使双语教育发展误入歧途。笔者认为, 在所有措施提出之前, 必须明确双语教育发展的研究人员以及执行人员必须要有相关理论知识, 在双语教育发展之路上做好导向。随着政府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重视程度越来提高, 笔者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 一) 多元化宣传: 理论实际相结合
双语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少数民族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教育部门在宣传中须有表达双语教育发展意义的通俗内容, 借助 “数、文、图”等形式直接传达, 开展多样化双语教育宣传活动。余强总结了双语教育不会影响母语的学习, 接受双语教育反而比接受单语教育的学生母语成绩高。[3]不仅如此, 汉语能力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瓶颈, 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就业情况明显处于较好水平。[4]经过社会转型, 汉语重要性愈发突出, “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全国各地从事不同层次的工作, 就业限制相对较少。宣传时引用上述学术界专业研究结论和结果具有较强说服力, 必然会引起学生家长的高度关注。宣传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孤军奋战, 教育机构也要引导社会认识发展双语教育价值, 通过举办双语创新活动, 力争通过双语口语大赛、有奖征文、汉语技能评比鼓励学生用汉语, 使学生肯学、家长肯让孩子学成为常态。其次, 以家长开放日形式让学生家长参与双语班体验活动日, 定期体验双语教学。第三, 高度重视家长反馈, 积极听取家长意见并鼓励机关干部和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 二) 专业化培养: 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 双语教师数量极度缺乏、素质欠缺是双语教育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如今教师培养及后期培训是补充双语教师的必经之路, 包包括高校培养以及教师在职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等方式。2012 年新疆实行了 “免费培养、定向就业” 的“单轨制”培养模式, 使得生源质量低、报考积极性低的情况得以改善。内地师范高校积极扩大少数民族汉语专业招生规模以吸引更多人才, 这是双语教师队伍发展未来的趋势。[5]政府要加强双语教师任职资格考核, 适度降低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实现合格双语教师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教师培训是短期内提高教师汉语水平、壮大双语教育发展大军的直接措施。政府及教育机构必须鼎立支持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要确保将国家双语教育的民族政策贯彻到位、将研究中发现的双语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阐述到位。最后, 少数民族地区要针对本地实际积极开展针对性培训, 加强内地和少数民族学校间的合作和教师间的交流。加强对骨干双语教师进行定期与不定期培训、新招聘双语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注重其教育部门人员专业和思想培训, 改变干部思想落后、对双语教育发展漠不关心的现状, 杜绝不调研现状、不解决问题的不良作风。
( 三) 资源双向共享: 教材课程的与时俱进
双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 “民汉兼通”的人才, 无论是双语班还是普通班, 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文、汉语文素养与培养目标始终一致, 双语教材编制须准确把握教材难度与衔接度、语言模式与教学科目、传承文化与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但双语教材如今面临着数量奇缺、质量低下、适用性差三大困境。国家和教育部门要积极鼓励双语教育本土教材的编写, 允许在原来以汉族人为生活背景教材的基础上修改教材或者重新构建一套本民族完整的教育体系, 融入历史知识、生活用语、风俗文化, 注重突出民族特色。湖南湘西按土家族语言实际, 将双语与土家族语恰当结合编写的课本于2010 年正式印发, 坚持、传承了土家族语言。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与网络课堂的出现, 将双语教育的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0 年北方民族大学开设蒙古语、藏语、维吾尔族语三门少数民族语言课程, 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类课程。因此政府要加大内地高校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汉语或双语课力度, 也要注重结合生词软件推广来拓展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语言的教授范围。积极以当地学校为切入点, 融合“农远工程”和 “千乡万才工程”, 构建一系统性双向双语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势在必行。2012 年安徽援疆双语教育教师远程培训平台正式开通、新疆义务教育阶段双语课堂教学远程直播活动正式启动……内地高校与民族地区高校以一对一、一对多方式创建区域公共远程课程体系和课堂直播模块, 鼓励高校间实行选修课程学分转换制度。远程课堂既要兼顾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 也要结合双语教育发展现实条件和水平, 将东部的优质双语教育资源传递到西部地区、将西部资源转化并借助教育技术形成民族特色课程资源。
( 四) 资金多渠道: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教育经费一直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育的经费投入, 尤其在教师素质、教学能力和教材编制上重点投入。教育经费充足, 更多人力、物力投入到教材调研和编制中去; 教师及教育部门人员待遇提高, 工作质量随之提高, 更多学生选择师范专业。2010 年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提倡 “双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理念, 坚定支持发展双语教育方向。制定倾斜性优惠政策为社会资金的流入提供宽松的环境, 鼓励个人、企业、基金会投入资金帮助双语教育发展, 在双语教师的培训、双语教育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给予资助, 减轻政府财政方面的负担。2013 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200名农牧区教师开了先河, 以视野拓展讲座和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农牧区教师传授一线双语教学经验。因此, 针对民间社会资金投资双语教育发展比例过低的现实, 笔者认为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社会个体和企业投资双语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后, 我国双语教育发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要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观念, 改革教育制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双语教育的发展中来, 建立一支强大稳定的教师队伍, 为本土教材的编制和远程课堂的完善奠定基础。政府在出台政策同时要保证法律制度的完善, 针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情况, 要先调研再发现问题, 构建完备的双语教育法律体系。而研究者要加大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力度, 针对双语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追溯根源, 避免衍生问题的出现, 否则理论研究很难摆脱研究的盲目性, 无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培养了不少“民汉兼通”的人才。但在实际进展中,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仍然受到观念、师资、教材、教育体制等方面的阻碍, 进展微乎其微。本文旨在对双语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意见, 以改善现状, 促进其继续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实问题,针对性意见
参考文献
[1]方晓华, 付东明.双语教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4:07, 29.
[2]余强.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220-222.
[3]马戎.从现代化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双语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03:136-156+191-192.
[4]王海福, 陈红曼, 刘健.新疆双语教师任职标准构建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 2015, 04:82-88.
针对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的县情,结合学校自身教学实际,绿春县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汉语+少数民族语”双语教学,比如在哈尼族村寨学校开展“汉语+哈尼语”双语教学、在彝族村寨学校开展“汉语+彝语”双语教学,着力破解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因直接进入汉语教学环境而带来的教学难题,切实消除教育教学中的语言障碍。
立足校本,搭建平台,深入开展双语教学活动
科学谋划,保障双语教学有序开展。绿春县把实施双语教学作为推动民族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成立了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绿春县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广泛动员全县各中小学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坚持少数民族母语教学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并行并重,做到双语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措施,拓展和延伸双语教学内容,有序推进双语教学工作。
以点带面,着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近年来,绿春县不断规范和扩大双语教学覆盖面,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意见》要求,加快双语教学实施步伐,把位于哈尼族标准语音所在地的大兴镇大寨民族小学、地处彝族村寨的牛孔乡纳卡小学作为“双语双文”教学示范点,采取从小范围试点到大面积推行的方式,认真落实双语教学课时计划,充分使用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汉文、哈尼文互译对照教材,使双语教学呈现出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县166所学校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其中两所被列为云南省“双语双文”教学试点学校。
创设情境,营造双语教学浓厚氛围。丰富双语教学载体,切实把双语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传承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用双语沟通交流,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应用汉语水平创造良好的双语育人环境。例如,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或粘贴图文并茂且用汉、哈尼、彝3种文字标明的名言警句牌、标语等,借助校园广播平台进行双语播音解说,推广校园大课间操《乐作舞》,在民族节庆日开展双语主题演讲比赛、学唱民族歌曲《巴拉拉朵兜》《阿迷车》等,鼓励广大师生讲民族话、着民族装,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双语教学的实效性。
注重培训,提升双语教师素质。以提高汉语授课能力为重点,强化双语教学技能为根本,采取外派学习与校本培训、集中培训与教师自学等相结合的方式,选派不同学科教师参加双语教学技能培训、国培计划等,不断提高受训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双语教师培训名额分配上,注重向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小学倾斜,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学校双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双语教学的有机衔接奠定基础。强化双语教师职责,其双语教学量化考评成绩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挂钩,激发双语教师工作活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仅去年,绿春县就开展了双语教学技能培训3次,培训双语教师216人。
立足乡土,挖掘整理,确保双语教学取得实效
加强督导,狠抓教研。为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绿春县教育局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学校检查督导,规范双语教学行为。加大调研力度,收集第一手资料,为稳步推进双语教学提供有效依据。通过送课下乡、教学能手大赛等方式,加强双语教研,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深入挖掘,全面整理。及时总结双语教学工作经验,在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同时,注重双语教材建设及双语教学资源开发,齐力抢救濒危的民族语言、文字、民间文艺等,积极汲取乡土民族文化精髓,把最自然、最原始、最朴素、最本质、最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双语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目前,绿春县在各中小学推广了大课间“哈尼乐作舞”;向省级申报了《神鼓舞》《棕扇舞》《同尼尼》等6项农村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项目,以及课题《红河南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文化进美术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已编印《绿春县民族民间美术》《绿春县民族舞蹈与音乐》两套乡土艺术教材,均用汉、哈尼两种文字互译对照编著,为双语教学发展提供了素材。
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实施双语教学与艺术教育“双推进”,采用双语模式开展各类民族文化艺术活动。目前,绿春县被列为红河州唯一的“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绿春一中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大水沟中学、牛孔中心小学等4所学校被列为“云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整合项目,资源共享。以“一网三通两平台”项目建设为主体,加强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使双语教学向信息化迈进,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2015年以来,绿春县已建成3间录播教室、21间云课堂计算机教室,配备70套交互智能平板,录制47节优质课。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推荐阅读:
对少数民族干部双语教学的思考06-03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07-23
少数民族的英语教育10-21
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情况汇报07-26
少数民族-教学教案06-24
认识少数民族教案06-29
少数民族的诗歌09-06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0-06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教案06-14
少数民族人员服务管理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