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精选11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篇1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范文一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习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本文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朱德,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朱德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朱德的回忆,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共产主义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本文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年的事,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平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 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本文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如本文“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本文“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一词经纬法。

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词去连缀写作内容,营造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旨,抒发文章感情等等。把“一词经纬”借用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上,指的是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就是巧妙抓住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这一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一词经纬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如下优点:

1、“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巧,一词既出,能给学生惊奇感、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3、“一词经纬法”以一词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连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4、“一词经纬法”以一词贯穿教学全过程,思路明晰单纯,方便教者把握操作。

5、“一词经纬法”以一词串起全课的教学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高效。

“一词经纬法”运用之妙在于:所捕捉的关键词要的确能串起主要的教学内容,避免挂一漏万;以一词“牵”出其他教学内容时要自然顺畅,避免牵强生硬。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回忆我的母亲》的主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激趣:今天,我们准备抓住文中反复使用的一个词语来学习全文,同学们猜猜是哪个词?

2、学生猜测议论片刻后教师公布答案。(“还”)

二、拎出关键词语

1、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还”字的语句,找出一句抢答一句。

2、教师用幻灯出示分类整理好的带“还”字的句子。

第一类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②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床。

③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④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第二类

⑦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⑧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三类

⑨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三、品析母亲形象

此教学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一)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来直接刻画母亲形象

1、学生品析:上述①—⑥句中的“还”一词,各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明确:

①②句写出了母亲的勤劳,③④句写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⑤句写出了母亲的宽厚仁慈,⑥句写出了母亲同情支持革命。

3、教师点拨:上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一个生动的画面,作者以此直接刻画了母亲形象。

(二)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我”来丰满母亲形象

1、学生体会:第⑦⑧句中的“还”的表达作用。

2、学生明确:这些“还”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

3、迁移: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

学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4、教师点拨:文中写了母亲给我的教育和影响,用我的“行动”和感受侧面烘托,丰满了母亲形象。

(三)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其他人来深化母亲形象。

1、抢答:⑨⑩句涉及了父亲和祖父,句中的“还”写出了他们什么共同特点?(勤劳)

2、提问:文中还有哪些人具有勤劳的品质?(大家庭中的其他人、许许多多的贫苦农民)

3、讨论:文中写许多和母亲一样具有勤劳品质的劳动人民,这样写有何好处?(由写母亲拓展到写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深化了母亲形象。)

4、相机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5、学生背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四、体会深挚感情

1、学生体会:以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句中的“还”字都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明确:上述句中的“还”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爱戴、敬佩、感激之情。

3、迁移:文中还有许多朴实的词句蕴含着深情,请每人找出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感情的句子。

4、进行有感情朗读比赛。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二、检查生字和新词学习情况,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溺 佃农 劳碌 私塾 周济 宽厚 仕慈 连夜 慰勉 不辍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2、把握全文结构。文章共有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思念母亲,表达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读课文,再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1、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乐于助人)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4、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篇2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

2.“综合性学习”教学要求

“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建议作为准绳, 按照自己对每一个综合性学习专题的理解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极具个性的教学设计, 所以“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专题《让世界充满爱》, 首先题目中的“爱”是关键词, 但是这个专题的研究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孤立地谈“爱”, 这“爱”是有“世界”二字来加以修饰的。在教学时, 抽象的“爱”和宽泛的“世界”如何界定, 就成为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处理好这两点, 将成为这个专题教学成败的关键。

(1) “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有专属性的一类, 如亲情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 等等。 (2) 博大的爱, 如爱国、爱自然、爱人民, 等等。前者是爱的基础, 而后者是以前者作为基础的升华。

(2) “世界“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从一般人的理解来看, “世界”也可以有宽、窄概念之分。“世界”窄的概念可以指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环境, 宽的概念可以指宇宙、全球。

(3) 教材设计有三个活动, 任选一项开展:a.关爱每个伙伴, b.同在一片蓝天下, 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通过对教材上所给予的活动进行分析, 我对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中的“爱“和“世界”的范围有了明确的概念。编者设计这个专题的目的, 是让初二年级学生对“爱”的概念理解由浅入深, 从专属性的爱上升到一种博爱, 让他们学会如何关爱和帮助身边的陌生人, 从而懂得更深层次爱的内涵。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次授课针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感悟、分析和判断能力, 对爱的理解有他们独特的方式, 教师的单纯说教式教学已经不能从本质上打动他们的心, 只有寻找贴近他们生活现实的事例来对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唤醒和挖掘, 逐步进行情感上的深层引导,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确立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仔细分析、研究后, 确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从而懂得爱的深层内涵, 陶冶自己的情操。

(2) 培养学生搜集、组织材料, 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教学重、难点

(1) 爱是什么?爱的体现是什么?

(2) 怎样唤起学生对陌生人 (弱势群体) 的关爱之情?如何表达这种爱?

五、课前准备

首先, 我让科代表和班委组织同学分组, 本着自愿的原则, 人数尽可能均衡, 分为三个大组:a.关爱身边的伙伴;b.同在一片蓝天下;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体现爱心、同情心、互帮互助的文章、故事。然后各组组员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选出最令大家感动的一篇故事, 推荐一名代表课堂发言, 发言代表尽量做到能够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 并能说出故事之所以令人感动的原因。其次, 我从班上挑选出几名交际、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 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 拿着相机到贵阳的街头去捕捉令他们难忘的画面, 对相关的人进行采访, 写出详细的采访记录。再次, 我精心筛选资料和素材, 按照对“爱”的诠释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 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 街头采访、收集学习素材的时间:两星期。

(2) 课堂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设计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课题

2. 课题展开

3. 结束活动

八、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活动加强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增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德育教育。通过这次教学活动, 学生们把目光投向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也投向了班级里的同学, 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得到洗涤, 得到升华, 再也不是鄙夷与傲慢, 代之以慈善和关心, 人的那种善良的秉性回归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教案设计 篇3

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等词语。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4.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2.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2.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略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新课展开

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讲了什么?

分为三层。第一层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第二层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第三层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请问答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感悟精彩句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现出了作者对一生中的三大追求执着坚定的信念。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三、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永久的生命

1.感受真实,说服力强。

作者在文中运用自己对生命的亲身体验,具有生活的实感,再对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作出阐述,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说服力。

2.欲扬先抑,起伏有致。

作者在开头阐述了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见解,随后对生命充满乐观的看法,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如此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我为什么而活着

1.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明自己活着的理由。作者认为,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分层阐述,条理清晰。

2.用词准确,饱含深情。

例如,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以上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篇4

1. 了解故事大意。

2.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 拓展思维空间,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交流感知

1、文学常识

列子其人:

二、研读共品

反复朗读,解决问题。

1.读准字音:

万仞 ( ) 惩( )山北之塞( ) 荷( )担者 箕畚 ( ) ( ) 雍( )南 河曲智叟亡( )以应 一厝( )朔( )东 始龀( ) 无穷匮( )也

2、字词理解:

(1)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一词多义:

3、重要句子(翻译并判断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试着翻译课文,会复述即可。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五、总结提高

作业:字音、字词解释熟练把握。

第二课时

一、交流感知

回顾文学常识、字词解释。

二、研读共品

1、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分析愚公形象

3、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主旨: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讨论: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提高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篇5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体会肖像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 联系背景材料,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托尔斯泰,看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五个要点三个重点展开,“名、时、地、评、作”。重点在于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请同学代表发言。

三、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识记生词

yǒu zhì gù xuān xī rú sì gān gà

黝黑 滞留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 尬

chì liǔ cāo tiáo qióng zèng àng àn

炽热 一绺 粗糙 失调 穹顶 锃亮 盎然 黯然

Jīn hàn mào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器宇: 气概、风度

禁锢: 束缚、限制

轩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2.初读感知

托尔斯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 )的托尔斯泰。

用标题透视法,给标题加上一个修饰语,并用课文的例子说明理由。如丑陋的、难看的、为民请命的、永垂不朽的、无私奉献的、高深的托尔斯泰。

四、研读赏析

1.品读课文:请划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句子和评价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比如第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反衬

平庸丑陋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欲扬先抑

说明

大众化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

人民同命运

明确:可见本文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的方法,大多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形似与神肖妙处。

五、拓展训练: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描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托尔斯泰是否已在你的头脑里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绘出这位伟人的肖像。

二、探究课文

精读6-9段,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1.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提醒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阅读理解)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2.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3. 如何理解秋“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4.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评价托尔斯泰。

明确:对联评价:(附教师对联)“三尺侏儒相貌丑,无私心底天地高”“话战争 几云涌动全凸见/怜安娜 满腹忧愤总关情”“一声怒吼斥沙皇/满腔热血唤和平。”“须发、浓眉、小眼睛 过目难忘/童年、少年、夫战争 四海扬名”“名声显赫万人仰

四、拓展训练

通过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有性格,可以为身边的同学作一幅文字“肖像画”。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1) 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

(2) 外貌描写还要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

五、小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篇6

(人教版)

八年级第四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设想】

宏观世界,气象万千;微观世界,奥妙无穷。本单元,编者用通俗而科学的文字,揭示了在自然语言的独特、克隆技术的神奇、恐龙灭绝的奥秘、生物入侵的危害、声音世界的微妙,既增长见识,又启迪智慧。学习本单元,要求:1.知识和能力维度——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阅读科学小品,初步把握科学小品的语言风格,提高速读、筛选信息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维度——着重掌握几种独特的阅读方法,如“提纲挈领式”“专题研讨式”“比较异同式”“探究式”等,能自主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并能对疑难问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提纲挈领式阅读——抓中心句,培养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从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中撷取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制作成多媒体。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四季景观随课文内容依次出现。读前提问: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2.学生浏览课文,依次找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无中心句的段落,再细读课文,自己概括。

3.综合各段意思,看全篇课文说明了什么。

4.小组交流,各自陈述自己的阅读成果,并推举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评说。

6.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种阅读方式的实用价值。

7.局部赏析本课语言特色,找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方案二

教学角度:中间突破式阅读——抓住全篇的核心问题,从中间突破,再两边展开。(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阅读方式,意在培养学生高效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主要教学步骤: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提挈全篇的一个核心问题(即第6自然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2.再读课文,看这个问题统领了哪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回答了一个什么因素。(即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3.合作探究:这几个因素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排列,有什么科学根据?

4.自主探究:单刀直入地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岂不更好,为什么还要写前面的那些内容?

5.全班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种读书方法的实用价值(能从多个语段中快速拎出的主线)。

6.结尾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7.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奇妙的克隆》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辩论式阅读——将班上同学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以促使学生深入阅读的一种方式。(克隆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既可造福人类,同时又对现存的伦理道德观产生了强烈冲击,十分适合辩论。)

主要教学步骤: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商量辩题,如正方辩题为: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反方辩题为:克隆技术危害人类。

2.辩论双方推举选手,并查找资料做好论辩准备。

3.教师提供电视辩论赛的实况供学生观看,并对主持人和辩手进行有关培训,了解辩论的基本知识。

4.按照辩论的形式调整座位,开展辩论。

5.学生评委或教师评委点评(除按辩论的要求进行评价外,主要对学生读懂文本的程度和语言表达进行评价)。

6.投票选举最佳辩手并发奖。

方案二

教学角度:探究式阅读——深入探究以发现独特写法的一种阅读方式。

主要教学步骤:

.细读课文,发现本文与其他课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区别。(可能的发现是:①本课用了4个小标题,有什么好处?②第2小节写了多个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③为什么专题介绍“多利羊”的诞生,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④第4节提到了克隆技术“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是怎样的?……)

2.围绕发现的问题,分小组展开深入的探究。

3.小组交流、碰撞,能够统一的可以统一,有争议的可在课外继续探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专题研讨式阅读——不求面面俱到而围绕某个专题深入研讨的一种阅读方式。(本课主要研讨具有独特风格的“阿氏语言”。)

主要教学步骤:

.撷取电影《侏罗纪公园》的片段和“世界地图”分别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研讨兴趣。

2.速读课文,整体把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而著称,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仔细揣摩,并在小组内展开深入研讨。以举例说明的方式归纳阿氏的语言特色(亦可重点研讨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4.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一起归纳“阿氏语言”的特征(简练、缜密、生动……)。

5.学习这种语言特色,试为本地出土的某种文物(教师可将文物用多媒体展示)写一段推测性的文字。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较异同式阅读——以比较两篇在内容和形式的异同点从而把握的不同风格的一种阅读方式。

主要教学步骤: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采用列表的方式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等方面比较异同。

3.每组挑选一名同学将所列表格写在黑板上(最好多媒体设备快速映出)。

4.师生共同评价,只要言之有据即可。对特别出色的发现教师应充分肯定。

5.根据以上活动试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侧重从某一方面比较两文的异同。

《生物入侵者》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撰写调查报告——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写法。在本地区范围内选择一则生物入侵的例子进行调查,写出报告,呈送地方政府,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本课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师布置调查任务,实地调查本地区生物入侵的例子(课外进行。如城区学生可实地调查水葫芦遮蔽周边河水导致水污染的事例;乡镇学生可实地调查“水豌豆”侵占耕地的事例……)。

4.教师介绍或学生自主查询调查报告的一般写法(可借鉴课文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撰写调查报告。

5.班上交流后,选择优秀之作呈送地方政府,以期引起当局的注意和重视。

6.教师及时通报反馈意思。

方案二

教学角度:尝试网络写作——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习课文按照逻辑顺序安排层次的写法。到网上查询生物入侵的事例并编撰成文,从而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朗读课文,重点把握本课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安排段落层次的写法。

2.组织学生到本校电子阅览室(或到有正规营业资格的网吧)上网查询生物入侵的事例,运用“剪切、粘贴、复制”等手段编撰成文(一定要注明出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在班上进行交流,选择优秀之作,办一期板报或制作成网页。

4.将板报在城市、乡镇等地展出,或将网页交教育网站登录,向人们警示生物入侵的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5.收集反馈信息。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积累、仿写——细品课文的情味,体会语言的美感,并从课文中提炼典型句式,练习仿写。

主要教学步骤:

.教师配乐(选用合适的轻音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读,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男女生轮流朗读课文,边朗读,边品味。

3.再读课文,找出运用最多的典型句式加以积累(主要有排比句:如“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教师引导学生略作分析:该句显示风越来越狂——微风→清风→狂风→台风,越过的物体越来越巨——树梢→明月→巨浪→山岭,与之相应的动作也越来越猛——吹→拂→扑→横越;有偶句,如“愉快动听的声音,带给我们快乐,嘈杂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等,形成了一种对比之美。注意:不宜过早提出“骈句”的概念。)

4.练习仿写。(要求注意层次,并将自己的感情融进去。)

5.班上交流,教师将仿写得好的句子板书在黑板上。

方案二

教学角度:游戏,再现——先做声音游戏,再将游戏内容用文字再现出来,以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声音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挑选一句音色好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3.默读课文,体会的语言特色。

4.选择课文结尾处提供的几种声音游戏(亦可是其他声音游戏),让一名同学台前表演,其他同学倾听,并用准确的语言将声音记载下来。

5.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参与。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篇7

1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

(二)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写简短的说明文。不要求尽善尽美,只求学生敢于动手动笔就可。

(三)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因此不仅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更方便学生理解和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狮子林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2、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领略中国园林的美建筑。

(三)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他原籍是江苏苏州,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四)背景介绍

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负盛名的也有十来个。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苏州园林》。

在这篇课文被删节的开头部分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的美的奥秘之门”。下面我们就开始本节课的“钥匙之旅”。

(五)检查预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嶙 峋

相 间

镂空

重峦叠嶂

2、解释下列词语: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败笔:某件事中做得不完美的部分,或泛指某个物件中不好的部分。: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运用得是否适当。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自出心裁: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六)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体会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明确:本文的中心句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七)合作探究

A、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B、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C、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先由学生思考再讨论)

此时出现下一张图片课件(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引导学生分析出结论——七八九三段和三四五六段相比这几段无论是篇幅上,还是说明对象上明显小于前面几段,所以不难看出这些都是苏州园林的小细节、小地方,这也是分说但是这个分说和前面的相比,这几段就是次要的——这里向学生明确:文章结构是从总说到分说,文章所写的事物也就是说明对象的选择上是由主要到次要,所以略写。)D、教师作这个部分的小结: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E、重放刚才两张板书设计,让学生系统的感受全文的结构和布局。

(八)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方法

精读课文3——9段,找出每段的说明对象,并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来说明的?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学生先自读,勾画出相关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明确: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思考: 为什么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改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行吗?

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4、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的墙壁上有砖砌的镂空图案”,“廊子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5、角落:注意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窗:注意门、窗的图案美。色彩:注意色彩的搭配。

(九)口头作文练习

学完本节课的内容,请你给大家当一次小导游,介绍一下苏州园林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深化本文的说明内容及特点)

(十)课堂练习

请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作比较)

2、把花纹图案设计在窗橱上,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间,使窗外的景物透入室内,看上去就像墙上挂了几幅生动活泼的图画一样。(打比方)

3、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

4、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打比方、作比较)

(十一)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大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研读人物形象,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作品深层的文学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且言之成理;用合作的方式,探究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十九大,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实现伟大中国复兴梦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方式

1.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层含义,体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道理。

2.合作探究法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文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形式多样、方法自主的研讨人物形象,体会愚公精神。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中的新“愚公”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愚公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歌曲《愚公移山》,以习主席近年来关于“愚公精神”的相关内容引入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语设计: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以“愚公精神”践行无悔誓言!2016年12月30日,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

“愚公”为何要移山?“愚公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让我们再次走进《愚公移山》。(完成板书“ 愚公 移山”)

二、展示目标

三、回顾旧知,复习检测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本。请大家自由诵读识记,两分钟后老师将检查大家的落实情况。

1、《列子》

2、解词

3、译句

基础知识落实的不错,相信大家文本解读的能力会更强!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别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案,分别按照“愚公”组、“移山”组和“新愚公”组进行讨论,准备班内展示。

四、活动展示

学贵有疑!我们先看看“移山”组有哪些疑惑,听听他们是如何解疑的。

(一)“移山”组:

问题预设: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愚公要移怎样的山? 3.怎样移的山(人员、工具、路程……)4.移山的结果如何? 过渡句:从大家的掌声里可以感觉到,移山组也搬走了我们心中的疑惑。愚公的举动连天帝都感动了,那愚公精神到底是怎样的呢?你喜欢愚公吗?下面有请愚公组,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合作的成果。

(二)“愚公”组:

问题预设:1.愚公是个怎样的人?2.文章如何刻画愚公的?3.什么是愚公精神?(完成板书“精神”)

(三)“新愚公”组(联系现实,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毛泽东同志写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批语,激励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是多次强调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新的时代不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新“愚公”。

请结合资料,为新时代新愚公拟写颁奖词。

要求:点明人物的事迹,彰显人物的精神,言简意丰、自然流畅。老师PPT准备人物图片资料,配背景音乐。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激发人的斗志,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正能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而愚公移山精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发的十九大的相关资料以及你自己搜集的十九大相关内容,谈谈愚公精神在十九大中的具体体现。

三分钟小组讨论探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

过渡句:从大家的深入分析中可以看出,同学们不仅更好的体悟了愚公精神,更是对十九大报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难看出,文中的愚公之所以能够移山成功,就是因为他“不忘移山之初心”,“牢记造福后代之使命”,……(齐读学生总结的愚公精神的内涵)以这样的愚公精神朝着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放得移山成功之始终!(完成板书“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五、总结升华,结束学习

愚公移山难,中国腾飞亦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非朝夕之功!(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亲爱的同学们,不管是眼前的学习,还是怀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我们时刻牢记愚公精神!只要我们十四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强?就让我们立下愚公移山志,撸起袖子加油干!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伊人溯洄

且溯游萋萋晞湄跻坻采采

未已涘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0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三课时√√(二课时) √(会员)

2.芦花荡√ √(原创 四课时)√ √(长、详)

3.蜡烛√详案 √√(原创) √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简) √ √探索型√

5.亲爱的爸爸妈妈√① √② √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三则

7.背影√ √ √

8.台阶√(Doc版,一课时) √ √二则

9.老王√简案 √(详) √

10.信客√(简)(详)各一份 √ √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简案 √ √二则

12.桥之美√两则 √(创新研究) √

13.苏州园林√ √

14.故宫博物院√ √ √

15.说“屏”√(简) √ 名师√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简详各一则 √ √

17.奇妙的克隆√ √ √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

19.生物入侵者√(简) √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 √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 √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优秀√√ √ √√陋室铭2课时

23.核舟记√详案√(详)第二课时 √ √

24.大道之行也√优化教学方案 √ √(简)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 √

第六单元

26. 三峡√①√珍藏版 √ √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

28.观潮√(2课时) √详略各一则√(名师)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篇11

1.主题解说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以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2.重点突破

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情?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特征和哪些优秀品质?

提示一:2~7段: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养蚕、挑水,用桐子榨油点灯,亲手纺线,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不许“我们”吸烟喝酒,这些事表现了母亲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的优秀品质。

提示二:8~12段:退佃搬家,送我读书,给我慰勉,坚持劳动等,表现了母亲坚强不屈、深明大义以及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优秀品质。

3.结构图解

4.学法点津

选取具体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写人叙事的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除了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还需要借助于具体可感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其内心世界。事例越具体越详细,就越能使人物鲜活,富有立体感。

【典型例题】文中选取母亲的多个片段,如写她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写她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写她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写她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等,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表现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和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

【技法点睛】通过对人物的具体事例的分析,品析其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如“通过……事件,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汉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佃农(diàn)祖籍(jí)妯娌(zhóuli)

B.勉强(qiǎng)迁徙(xǐ)慰勉(wèimiǎn)

C.溺死(nì)衙门(yá)私塾(shú)

D.调料(tiáo)血溅(jiàn)瞒着(mán)

2.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母亲在家庭里极能(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2)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对穷

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3)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的最大特点是__ __。

(2)“母亲是个好劳动”的含义是__ _。

(3)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__ __、__ __、_ __、_ _等几个方面。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我家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C.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

D.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

劳作,尤喜纺棉。”

5.(龙东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B.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6.语句精读。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1)将句中的“常”字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2)将句中的“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

7.(资阳中考改编)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中午12点过,趁着午间休息,简阳市三岔中学17岁的叶富源,背起爸爸叶春柏在学校附近的小路上散步。阳光透过枝丫,照在两人的笑脸上,仿佛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四年前,一场事故之后,叶春柏高位截瘫。两年后,无法忍受生活压力的妻子离家出走,只剩下一对儿女。姐姐叶东梅在外上大学,为了方便照顾爸爸,弟弟叶富源到三岔中学上高中后,就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民房,背着爸爸去上学。尽管每天安顿好爸爸,深夜11点过后才能坐在床上靠着墙壁复习功课,但叶富源的成绩却很优秀,经常考到年级第一名。父子俩对未来充满希望:“熬过这几年,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11月14日《华西都市报》)

(1)给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叶富源的事迹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下面是三位网友发帖的内容,请你以“热爱生活”的网友身份跟帖,写几句赞美、鼓励的话。要求不少于3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书虫:养育恩,不能忘。亲情浓于水,孝心感天地!相比那些忘恩负义的人,你是巨人!相信困难是暂时的,祝愿你们一家幸福!

读来读去:感念爱,懂得爱。好娃娃,想捐钱给你!

观天下:不懈的努力,点燃亲情的颂歌,一路的跋涉不仅担起了一个家庭,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而且树立了品学兼优、自强自立、坚强乐观的典范。叶富源:你的奋斗感人至深!

热爱生活: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8.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9.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表达效果的看法。

10.“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作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

11.选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1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

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彭涛

上一篇:反邪教宣传标语下一篇:朝花夕拾心得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