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工程
威县金水河水生态修复工程 项 目 简 介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位,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制定了水系规划,特别是把金水河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将境内原有河渠进行扩挖、改造、提升,使之成为靓丽的风景带、群众的休闲带、城市经济的带动带。
金水河整体河道总长36.5公里,其中城区河段10.1公里,河道景观控制宽度150米,按照高标准规划、分期分段实施的原则,重点打造城区段。目前已投资1.76亿元,完成河道扩挖,土方量220万立方米,完成乔灌种植4.6万株。金水河水生态修复工程,完善了城市排沥体系,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为把威县打造成为“城河相依、湖清景秀、宜居宜业”的滨水生态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污染源,水资源涵养,水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余家沟水库
合理开发、利用、配置和有效保护水源地,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水库是一种介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半人工半自然的水体, 水库的修建是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手段, 在灌溉、防洪、养殖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改善水资源利用方式、减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挑战方面, 水库建设是当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2]。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号文件”, 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搞好生态建设, 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 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庆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 政府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城乡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 作为未来5年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 开展重庆市农村典型地区水环境和水源保护, 制定重庆市农村典型地区水源保护实施方案, 是满足区域居民饮水安全,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3]。
1 余家沟水库概况
余家沟水库位于重庆市彭水县汉葭镇, 距离彭水县城约25.0 km, 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 兼有农村人畜饮水功能的小 (二) 型水利工程。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72 km2, 范围内属山丘地貌, 水库总库容15.1万m3, 正常库容为9.73万m3, 为周边约5 000名群众提供饮水。随着农村生活污水和农田施氮肥磷等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持续增加, 余家沟水库水质状况日益恶化, 水环境质量现状与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极不协调, 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余家沟水库污染源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进入余家沟水库的污染源主要包括4个方面, 即生活污水、养殖污染、农田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
2.1 生活污水污染
人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 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 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钠、钾、钙、镁等。总的特点是氮、硫和磷含量高, 在厌氧细菌作用下, 易产生恶臭物质[4]。
余家沟水库周边主要生活污染源来自于散居的100余户居家。居民生活的污水包括庭院养殖的污水、洗衣洗澡水和厕所粪尿污水, 粪尿废水人工转运用于菜地、农田的浇灌, 居民生活中产生的洗衣、洗澡水和养殖污水基本处于散排状态, 随自然形成的沟渠或被雨水冲刷进入水库, 均对水体造成污染。
2.2 养殖污染
余家沟水库库周的养殖污染源主要为圈养猪, 散养鸡、鸭、牛等庭院式养殖污染, 集雨面积范围内的畜禽规模小、较分散, 其中:养猪约500头, 养牛约170头, 养禽 (鸡、鸭、鹅) 约1 390只。污染负荷主要来自畜禽饲料和粪便, 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3 农田面源污染
农田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 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 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 进入水体而形成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水产养殖。农田面源污染是最为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污染类型, 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 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土壤中未被作物吸收或土壤固定的氮和磷通过人为或自然途径进入水体, 引起水体污染。
余家沟水库沿库周分布有大量农田, 其中右侧库岸为坡地旱田, 左侧库岸为梯级水田, 库尾则以大面积缓坡旱田为主。由于缺乏农业技术的推广, 再加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 化肥仍然以单一含量的常规产品生产为主;农药还是以化学农药为主, 其中又以杀虫剂为主。由于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不合理, 以及农业集约化水平低, 直接导致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低, 氮肥的利用率仅30%~35%, 磷肥仅10%~20%, 农药的利用率也不足30%。部分化肥和农药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水库污染了水体。
2.4 生活垃圾污染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其对环境的危害很大, 垃圾挤占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和生存空间, 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大批垃圾破坏地球表面的植被, 这不仅影响了自然环境的美观, 还破坏了大自然生态平衡;生活垃圾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 处理不当可直接污染土壤、空气和水源, 并最终对各种生物包括人类自身造成危害;生活垃圾含有大量微生物, 是病菌、病毒、害虫等的滋生地和繁殖地,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垃圾渗滤液改变土壤成分和结构, 有毒垃圾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垃圾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使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大大下降。垃圾渗滤液在雨水的作用下, 被带入水体, 会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生活垃圾中细小固体废物会随风飞扬, 加重大气污染。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熏天, 老鼠成灾, 蚊蝇滋生, 有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向大气释放。
从现场调查情况分析, 库周居民相对分散, 产生的垃圾规模也相对较小, 可一旦在敏感区域堆积并腐败变质, 则会对库区水质造成污染, 因此需对生活垃圾定期妥善处置, 将其对水库水质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 余家沟水库水资源涵养及水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原则
3.1 强调水生态自我修复
从保障集雨区群众安居乐业和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出发, 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饮水安全问题。努力做到在满足水库供水区人民对供水安全迫切需求的同时, 改善库区人民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统筹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流域经济发展需求, 合理选择水库水源地保护措施, 充分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水体水质和水环境, 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3.2 防污与治污兼顾
针对余家沟水库水污染类型及特点, 因地制宜地提出水源地污染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等各项工程措施, 加强水库水源地监督管理, 提升水源地监管能力, 实现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相互耦合、能力措施与长效机制的有机结合。
3.3 统筹与重点结合
与流域水资源、防洪、灌溉、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统筹兼顾水库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统筹考虑集雨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库水源地保护的关系, 重点抓好对水库水源安全有较大影响的防治措施的实施, 稳步推进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
3.4 强化责任制落实
建立余家沟水库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协调机制, 加强流域内部、部门之间协作, 合力治污。加强机制创新, 把治污控源纳入科学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轨道。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评估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定期公告制度, 接受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
4 余家沟水库水资源涵养及水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方案
通过对余家沟水库的实地调查走访和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依据地形、地貌、地质以及水库周边的农居、耕地以及现有植物的分布情况, 参考同类水库水环境与水源地保护实践经验, 经技术、经济等方面综合比较, 确定余家沟水库生态修复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湿地工程、生态植被带工程和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4.1 自然湿地设计
自然湿地指天然存在于地表之上的、生态性质和结构包含水体 (水深大于6 m的海水区例外) 及水陆过渡带并具有多种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作为界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自然湿地兼有水、陆特征, 是自然界中最富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之一, 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价值。
有研究表明湿地植物对氮、磷的吸收量分别是252.99~1 279.98 mg/株和23.55~251.83 mg/株。自然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庞大的根系可以对污染物进行吸收。水库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及农田面源污染, 通过在湾汊处水位线以上设置自然湿地, 经自然湿地处理后再进入水库, 以达到保护水库水质的目的。水流经过湿地, 流速减缓, 有助于污染物的沉淀, 特别是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毒、有害和矿化物质, 对水体起净化作用。因此, 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成为一种简便、节省、实用的初级污水处理技术。
如果把森林比作“大地之肺”, 那么湿地则常常被誉为“大地的肾脏”“天然水库”和“天然的物种库”。因此, 结合目前余家沟水库现状, 修建自然湿地来对居民的生活污水及农田面源污染进行生态处理意义重大。
4.2 生态植被带设计
生态植被带主要布置在水库两侧库岸, 对于水库周边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予以保护, 而对农田面源污染较严重的区域进行植被恢复, 将其结构设计为2个部分:一是要求考虑树种的蓄水保土、生物自净功能, 远离水体一侧布置“乔—灌—草”搭配的生态护篱;二是在靠水体一侧将生态护篱延伸至水面, 环库周布置适宜消落带植物, 最终形成具有隔离、吸附等综合防护效果的生态植被带。
生态植被带树种及其比例的选择应依据树种特性、立地类型、效益等因素综合确定, 选择水源涵养效益好的造林树种, 并重视乡土树种的选优和开发。以乡土树种为主, 应选择根系发达、根蘖萌发力强、固土能力强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蓄水保土、生物自净效果突出, 能满足水源保护需求的树种。
4.3 水源涵养林设计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一定宽度的植被带能够通过吸附、滞留、分解等方式有效地过滤地表营养元素流入水体。Lena等从结构与功能流的角度分析了植被缓冲带对于改善水质的重要意义。利用不同植物的结合对土壤养分吸收能力的互补性和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截留、过滤能力, 设置一定宽度的水源涵养林可以达到较好的水源涵养效果。在余家沟水库右岸存在大量农田, 植被破坏非常严重, 拟通过岸边涵养林的建设减少和消除农田面源污染对水库的负面影响。
水源涵养林植物种类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 应选择根系发达、根蘖萌发力强、固土能力强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蓄水保土、生物自净效果突出, 能满足水源保护需求的树种。根据《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 本设计乔木层选用柏木、杉木等作为涵养树种, 灌木层选用火棘、马桑, 草本层选用荩草、地瓜藤等。
植物种植前要平整土地, 除河滩等平缓地外, 凡5°以上坡度的造林地, 不应采取全面整地, 以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一般应提前整地。春季造林, 应提前至前1年雨季, 不晚于前1年秋季;雨季造林, 应提前到当年春季或不提前;秋季造林, 应提前到当年雨季或雨季前。水源涵养林工程造林应根据实地情况选择采用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水平阶整地、水平沟整地、窄带梯田整地等不同方法。
4.4 小型综合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针对库岸左侧冲沟附近居民综合污水 (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水) 未经任何处理措施, 直接排入水库中, 对水质造成的影响, 本设计拟采用管道收集—厌氧消化—曝气—下游灌溉的方法将此处污废水截流、处理、排至下游用于农田灌溉, 不再进入余家沟水库, 从而解决该居民点污废水直排对水库水质造成的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 并参考农村生活用水定额, 计算出库岸左侧居民点综合用水总量约为1.5 t/d, 则污水产生量约为1.2 t/d。设计由PVC管道 (直径200 mm) 汇流 (管道坡降0.5%, 其中检查井间隔不超过30 m) , 通过格栅过滤, 进入厌氧池 (停留时间约2.5 d) , 最终通过曝气后进入下游用作农田灌溉, 不再进入余家沟水库。
5 结语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 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提高农村居民饮用水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对提高广大居民生活质量,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重庆市余家沟水库为例, 在分析水库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 针对水库周边存在生活污水、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的现状。根据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自然湿地、生态植被带和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治理措施。对保护余家沟水库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重庆市类似水利工程的水资源涵养及水生态修复治理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建红, 施国庆, 毛春梅, 等.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述[J].生态学报, 2007, 27 (2) :526-538.
[2]侯新, 张军红.水库库宾带植被配置模式及其生态效应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与经济, 2014, 20 (4) :1-4.
[3]侯新.基于景观的水体生态修复模式设计——以重庆市内子口水库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 2012, 43 (7) :995-999.
关键词:城市水生态 环境 生物 措施
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人类活动的频繁和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城市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那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生态修复的方法解决污染不是很严重格的水环境是今后城市环境治理的必然,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环境是恢复水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 水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现如今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进行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该严格按照规定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严禁排入城市自然水环境。要定期对公园、环城河内的树枝败叶,以及其它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强化环境宣传,是人们在休闲游玩的时候养成一个良好的喜欢。这样从环境污染的外源摄入上控制上污染源,才能为内源性污染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农村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基础地位的作用。我国农业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对水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和以石油为能源的农业机械,使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传统农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现代农业生产引起了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农药等产生了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营养物质,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
二、水生态环境修复原理
水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按照自然界的自身规律使水体恢复自我修复功能,采取各种工程、生物和生态措施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而水生态环境修复主要分为三种技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1)物理修复技术为:外源控制、底泥疏浚、水动力循环治理。(2)化学修复技术为:化学除藻、沉淀净化。(3)生物修复技术为:生物过滤技术、微生物技术。
三、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1.城市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1.1增强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及废水能力
根据污水水量、水中污染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排放标准及处理工艺。修建污水处理综合性能强的污水处理厂,将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密切结合,在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的同时推出高质量的成套设备,不断扩增污水处理厂综合性技能。
1.2人工建造景观水体,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在城市中修建人工景观水体,满足人们的亲水性需求,改善周边环境,种植适合城市生长的植被与树木,增加降雨后形成径流时间,使雨水能入渗到城市地面以下,补充城市地下水体,缓解城市水资源环境由于城市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调节局部生态系统。
1.3修建人工湿地,为城市增色添香
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修建人工湿地。利用湿地土壤疏松多孔体系,含有大量的胶体颗粒的物理性状,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进而修复水生态环境。栽植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湿地植物,增添休闲、观赏和贴近自然的美景。
四、天然水体水生态修复措施
我国的天然水体主要由江湖湖海组成,目前已有近60%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局部水体富氧化情况严重,造成诸如蓝藻等生物的大量繁殖,蓝藻等水生生物与水体中的鱼类等生物争耗氧气,而使鱼类等生物死亡。影响了水生態环境的自然规律。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修建工程措施、生物修复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环境。
1.工程措施
利用稀释和冲刷技术,引用外流对水体进行稀释和冲刷,短时间内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浓度和负荷,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利用底泥疏浚技术去除水体底部的毒害物质;利用底泥覆盖技术在底泥表面敷设渗透性小的塑料膜或卵石,营造出特定的水流环境和水生生物所需要的环境,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利用气体抽提技术,使用真空泵和井使有机污染物蒸气,或者将被吸附的、溶解状态的或自由相的污染物转变为气相,抽提到地面,然后再进行收集和处理;利用空气吹脱技术将压缩空气注入受污染区域,使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上的化合物以及阻塞在土壤空隙中的化合物驱赶出来。
2.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对有机污染物及氮、磷营养物质的同化作用,将低浓度污染物进行富集转化,达到治理污染水体的目的。该类技术与所要修复水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属于旁路装置或非紧密结合的状态。常见的技术包括:固定化细菌技术、河道内曝气、结合高效微生物处理修复技术、生态浮床技术、卵石床生物膜技术、稳定塘技术、生物过滤技术土地处理技术等。
3.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是恢复退化水生态系统结构中缺失的组分,达到重建水生态系统的良好结构,实现其功能的恢复,同时改善水质。该种技术包括:生物操纵技术、沉水植物重建技术等。其中,生物操纵技术包括引入滤食性鱼类来控制藻类生物量的富集。沉水植物重建是利用属于本地物种的沉水植物,选择合适的地带进行引种并使之成为水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强化政府立法职能,增加社会舆论监督
我们在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去加强国家监察职能,运用行政手段、通过出台法律、法规约束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引进激励机制,对生产、生活中保护水生态环境的企业给予减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奖励和鼓励高污染行业的技术进步。调动社会力量,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对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提出谴责,舆论干预其企业销售。加大社会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树立全民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结束语
中国水养殖环境质量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提供了大量水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缓解了对天然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中国的海洋鱼、贝类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后大幅度增长,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海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然而,海水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渔业水域环境恶化、养殖自身污染加剧、养殖品种种质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海水养殖环境的生态修复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在改善水质,促进健康品种养殖方面展示了良好前景.分析研究海水养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挖掘海水养殖潜力,推动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发展渔区经济,增加渔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针对我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态修复技术的进展,对海水健康养殖的发展构想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作 者:李纯厚 王学锋 王晓伟 林琳 LI Chun-hou WANG Xue-feng WANG Xiao-wei LIN Lin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刊 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年,卷(期):25(z1)分类号:X834关键词:中国 海水养殖 生态修复 环境质量 进展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
(并政发〔2008〕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八年九月十三日
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直接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生存质量。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的决定,有效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修复与保护、疏浚与治污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原则,突出重点,依法治理,有效遏制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之得到修复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在汾河进入娄烦县河段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的前提下,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对流域内地表水、中水、矿井水等水资源合理调度,达到以下目标:
(一)疏浚目标:确保汾河干流188公里河道常年至少保持最低生态流量及部分农业灌溉用水,恢复汾河自然流水;河道复流入渗,逐年补给兰村、晋祠泉域地下水,确保地下水位止降复升;修复河道自然形态,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沿河生态环境,促使适宜浅水生物生存的湿地基本得到修复和改善;力争通过城区主干道径流量达到5立方米 /秒。最终通过对流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实现绿色转型。
(二)治污目标:汾河干流兰村以上河段常年争取达到地表水Ⅲ类,兰村以下河段力争常年保持地表水Ⅴ类;对严重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使水资源和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种树、种草,有效管护,加强流域内植被绿化和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形成自然生态良性循环。
三、分期实施目
(一)近期目标(2年)
疏浚目标:对太原汾河干流河道综合整治,落实途水量补给方案,实施对流域内雨洪水、中水、矿坑水的统一调度应用,实现太原汾河干流常年全线复流目标;汾河河道复流输水经过渗漏段补给地下水,并对汾河流域主要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关井限采,止降回升地下水位;严格实行节水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类水工程,提高全社会用水效率。
治污目标:加强干流两岸植被建设与管护,有效保护水源地,使汾河干流面貌明显改观;严格监管干流沿线工业和生活污废水达标排放,确保复流后的汾河干流河段上、中游水质分别达到地表水Ⅲ、Ⅴ类水水质标准;制定合理中水水价,扩大中水利用市场,实现污水处理厂良性运行;加快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和无害化集中处理,使太原汾河干流基本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配合封山禁牧,实施干流沿线草地治理,支持发展设施养殖,实现畜牧养殖业由自然粗放型向生态集约型的平稳过渡,保护农民利益。
(二)中期目标(5年)
在太原汾河干流河道水生态环境初步改观的情况下,按照生态文明和以人为本要求,结合富民工程和传统产业提升改造,进一步扩大汾河干流沿岸植被绿化范围,在主要支流源头建设水源涵养林,在主要支流入汾段建设水土保持林;在干流中游河段基本达到地表水V类水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治理重点放在一级支流(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北排洪沟、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风峪河),实现工业污废水在现有条件下提高一个档次、生活污水达到一级A类标准排放,确保汾河中游河段水质常年保持V类标准、部分河段逐步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实施工业企业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在有条件的煤矿和矿井实施煤水双采,全面实施坑井水处理回用工程;全部关闭汾河流域煤炭禁采区内30万吨∕年及以下煤矿,实施限采区内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加强汾河流域主要泉域保护。通过以上措施,使汾河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河道自然生态基本得到修复改善,为全流域自然生态恢复奠定良好基础。
(三)远期目标(10年)
着眼于重塑太原汾河流域自然生态,以天然林保护为主,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在汾河中游河段,利用地形条件扩大塘池、湖泊和湿地面积,形成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充分应用新技术提高污废水处理水平和水重复利用率;继续对散居在汾河流域的偏远村落实施移民搬迁,从根本上减少人为环境破坏,使地表水系生态自然恢复、地下水水位逐渐回升;根据汾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要求和流域水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调配、疏解重构汾河流域生产力格局,逐步实现汾河流域生态恢复和水源涵养,建立高效稳定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蓝天碧水”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一)近期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1.疏浚项目
(1)汾河兰村至清徐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汾河兰村至清徐段河道整治疏浚项目
从兰村至清徐韩武汾河河道长约73公里,除太原汾河治理美化段16.5公里(从森林公园西门至南延3#橡胶坝)外,对其余56.5公里河道主槽进行清淤疏浚,疏浚宽度80~120米。具体分布为:尖草坪区14.0公里,清淤100.4万立方米;晋源区25.0公里,清淤45.19万立方米;小店区21.5公里,清淤39.94万立方米;清徐县3.5公里(左岸)及18公里(两岸),清淤59.3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4187万元,按城市段省、市3∶
7、农村段省、市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265万元,市投资1922万元。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汾河人工湿地建设项目
从火炬桥下游500米处南延3#橡胶坝开始至刘家堡桥下游1.5公里处,共修建18座浅坝,在横向上将水面扩宽至60-80米,在南环高速桥上下游各2公里,刘家堡桥、小店桥上下游各1.5公里范围内将水面扩宽至180-250米,形成水面面积约230万平方米,湿地面积370万平方米。对3座桥上下游各500米防洪堤内外侧种植低矮灌木进行绿化,对防护林缺失地段进行补栽,两岸修建4米宽泥结石路面。工程总投资23472万元,按照农村段省、市7∶
3、城市段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15135万元,市级投资8337万元。由市水务局组织实施。
调蓄工程清淤项目(二坝库区)
对二坝库区进行清淤,清淤量约120万平方米,修建右岸防洪大堤2.0公里,对工作桥面板进行更换。项目总投资4755万元,属干流重点生态治理河段,全部由省级投资。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支流河口整治项目
规划整治杨兴河、北涧河、冶峪沙河、九院沙河、白石河、南峪沙河、柳子沙河入汾口。对支流口进行清淤疏浚,加高培厚堤防并对支流入口进行防护。治理总长14公里。工程总投资4484万元,按照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1345万元,市级投资3139万元。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兰村至柴村桥段治理项目
工程包括拦河跌水3座,堤岸防护1100米,东、西干冲沙闸更新改造。利用此段已有沙坑进行生态修复,修复后蓄水水面宽100-250米。天然水面面积173.93万平方米,湿地面积165.1万平方米。对柴村桥及西北环高速桥上下游各500米防洪堤进行绿化。工程总投资7085万元,属于干流重点生态治理河段,全部由省级投资。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以上5个项目在2008年和2009年初启动,工期两年。
太原市城市水系循环项目 太原市城区水系位于市中心西部,北起森林公园,南至迎泽湖,纵贯尖草坪、杏花岭、迎泽区。从东干渠引汾河水至森林公园,经城西水系至迎泽公园,在迎泽公园南侧修建提水泵站,设计提水流量1立方米/秒,提水至南沙河流入汾河,形成循环水系。增加由汾河一坝西干渠向晋阳湖1立方米/秒的生态用水,在晋阳湖与汾河之间修建退水渠与节制闸,使晋阳湖水得以净化。
北涧河水系:由东干渠北涧河闸放水0.25立方米/秒,顺北涧河河道流入汾河,沿途在主槽内修建4座挡水坝,将水引至滩面形成满河流水景观。
北沙河水系:在金刚堰路处修建提水泵站,从东干渠提水0.25立方米/秒到北沙河五一路段后顺河自流而下,提水管径600毫米,长2650米。沿途在主槽内修建16座挡水坝,将水引至滩面形成满河流水景观。
南沙河水系:在迎泽湖南侧修建提水泵站,从迎泽湖提水0.5立方米/秒到并州路后顺河自流而下,提水管径700毫米,长1400米。在主槽内修建17座挡水坝。
晋阳湖循环水系:在晋阳湖东南角修建放水闸1座,闸后修退水明渠2.3公里将水放回风峪沙河,对城区段西干渠进行覆盖。
以上项目总投资11800万元,其中晋阳湖循环水系总投资8830万。属市区域内项目,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3540万元,市级投资8260万元。2009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风峪河河道治理项目 治理长度10公里,绿化带面积1056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6420万元,省级专项基金1000万元,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000万元;市级投资4420万元。由晋源区政府牵头组织。
(2)太原汾河流域地表水调蓄利用工程
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项目 汾河二库上游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一级支流建设淤地坝拦沙保厍为重点项目,在汾河一级支流涧河、天池河、屯兰川、杨兴河等流域上游建设淤地坝。规划2008--2009年在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12条小流域建没淤地坝77座,其中:骨干坝6座、中型坝6座、小型坝65座,坝控面积45.2平方公里,总库容627.67万立方米,拦泥库容达273.29万立方米,可淤地1500亩。概算投资1557万元,比照国家沿黄淤地坝投资政策,按省、市各半比例分摊。牵头组织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古交市水务局、娄烦县治汾办、阳曲县水务局。
(3)太原汾河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工程
太原市汾河灌区配水面积53.93万亩,为适应汾河干流常年最低生态流量供水要求,灌区农田采取“长时间、小流量”小畦节水灌溉,对21.81万亩斗渠以下末级渠系防渗及渠系建筑物配套改造。工程总投资10406万元,申请省级投资6750万元,市县两级配套3656万元。项目牵头组织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清徐县、小店区、晋源区、尖草坪区水务局;项目建设法人单位:农民用水协会。
2.治污项目
(1)太原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娄烦县污水处理厂8千吨/日升级改造回用工程,2008年底完成,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省级投资3000万元,市级投资3000万元,由娄烦县政府负责;新建城南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20万吨/日,2009年底完工,项目总投资53000万元,其中42000万元采取合资合作形式,其余11000万元用于管网建设,2008年计划投资13000万元;晋源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10万吨/日,2010年完工,项目总投资18000万元,申请中央国债资金4300万元,申请省级投资4300万元,区政府自筹9400万元;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扩建改造规模达到16万吨/日,2009年建成完工,项目总投资25000万元,2008年计划投资12000万元;杨家堡污水厂16万吨/日升级改造,2009年建成完工,出水水质达国家一级A类标准,项目总投资1.7亿元,资金来源为合资合作形式。
(2)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工程
太原汾河两侧3公里范围内187家工业企业关停7家,搬迁12家,其余168家实施治理达标升级。项目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经委组织、市环保局监督实施。项目总投资312313万元,分别为: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投资95337.85万元;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异地搬迁升级改造投资7650万元,汾河流域3公里范围企业治理投资120921.35万元(企业自筹),2008年重点企业治理投资88404万元(企业自筹)。
(3)煤矿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
禁采区内5个矿井关闭,并对关闭矿区地质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关闭矿井为:山西新北方安峰煤业、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清河三煤矿、古交市梭峪乡会立第二煤矿、古交风坪岭煤矿、古交市黄达煤业。修复治理内容主要为关闭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复垦等。治理面积2.75平方公里,总投资12000万元,所需资金全部从煤炭资源价款中安排,并按省、市、县5∶2∶3的比例分摊。项目单位由娄烦县、古交市政府牵头,市国土局、煤管局配合。
(4)矿坑水回用工程
按照“谁排放、谁处理”原则,汾河流域矿井水处理工程资金全部由煤矿自筹。项目总投资9500万元,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煤炭局负责安排并监督企业实施。
(5)河流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工程
主要支流和排污口水质监测 在主要支流、主要污水排放口建立13个水质监测断面,对汾河中游水质进行全面监测。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全部由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安排,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水质监管项目对汾河沿岸3公里范围内49个排污口进行规范化建设,投资2428万元;加强汾河流域监督性监测能力和县级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购置监测站仪器设备车辆,投资191万元,完善执法监察交通、取证、信息化应急、通讯等装备;加强太原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汾河流域水质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能力建设,投资1167万元。以上项目共计投资3786万元,申请省级投资30%,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环保局牵头组织相关市、县及企业具体实施。
3.疏浚和治污配套项目
太原汾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太原干流沿线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
在汾河干流两侧坡面上,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大户治理荒山为重点,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逐步恢复汾河流域生态植被。在汾河水库沿线小流域和汾河一、二库区间干流两侧坡面上恢复植被,完成治理面积30000亩,投资2400万元,比照国家淤地坝投资政策,按省、市县各半比例分摊。项目实施后,一、二库区间汾河干流两侧林草覆盖率增加40%。牵头组织部门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古交市水务局、娄烦县治汾办、阳曲县水务局。
太原汾河流域植被绿化建设 建设汾河干流两侧护岸林带79.2公里,荒山绿化10.7162万亩,封山育林3.1596万亩,农田林网折合造林面积1.092万亩。项目投资7709万元,按照省、市县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5396.3万元,市财政投资2312.7万元。由市林业局牵头组织。
太原汾河流域湿地保护
建设汾河上游、天龙山、凌井沟、晋阳湖等4个湿地保护区,主要建设保护站、动物救护站,购置防火、输电通讯、科普宣传及巡护、野外投喂、科研仪器等设备设施。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属省管项目,全部由省级投资。由市林业局牵头组织。
太原汾河流域草地治理
太原汾河上游区(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尖草坪区、万柏林区)退化草地修复治理项目、汾河(太原段)下游区(清徐县、小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迎泽区)基本草场建设项目完成围栏封育70万亩,退化草地补播70万亩,退耕还草50万亩,基本草场建设15万亩,青贮氨化配套设施50万立方米,机械设备配套800套,鼠害防治40万亩,虫害防治60万亩。项目总投资30000万元,按照省、市县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1000万元,市县级投资9000万元。项目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按工程进度近期投资9100万元,中期投资10225万元,远期投资10675万元。
以上项目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以下补充项目建设期为三年:
(1)汾河兰村至清徐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太原城西水系循环项目(补充)为提高城西水系各相连湖流量,在城西水系龙潭公园至南海子公园打通海边街段,形成明渠;在解放南路段扩建迎泽公园进水管道,增加迎泽湖进水量0.5立方米/秒,使循环水量达到1立方米/秒;在原有城西水系循环项目基础上,贯通明渠750米、暗管铺设1300米、园林美化5项、叠水架桥21300米以及拆迁8100平方米。项目投资5894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1768万元,市级投资4126万元。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太原城市水系循环项目(补充)风峪沙河景观工程
建设污水排水防渗工程。在河道内建湿地、河堤两岸进行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7680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300万元,市级投资5380万元。由晋源区政府牵头组织。
汾河太原市城区段治理美化二期工程北延段补充段项目
北起太古岚铁路桥,南至森林公园西门与二期工程北延段相接,全长5公里,治理总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110万平方米,滩地绿化面积90万平方米,东西护岸10.4公里。工程总投资12942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市财政投资9062万元。由市建管委组织实施。
清徐县县城水系水利建设项目
汾河清徐段蓄水工程,白石河城区段蓄水工程,三湖、七莲池维修改造及水系连通工程,项目总投资10375万元,其中建筑工程8531万元,设备及安装工程85万元,临时工程111万元,预备费769万元,其它费用879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3112万元,市级投资7263万元。由清徐县政府牵头组织。
白石河河道治理项目
治理河道12.7公里,其中:沟道治理9公里,下游河道治理3.7公里,扩建交叉闸。沟道治理资金1800万元,下游河道治理资金1800万元,扩建交叉闸资金300万元,共需资金3900万元。按省、市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730万元,市级投资1170万元。由清徐县政府牵头组织。
(2)太原汾河流域地表水调蓄利用工程
松塔水电站(引汾济潇补水工程)
主要工程项目有:修复西贾湿地,扩建小店区郜村提水灌区一级站、二级站及渠系建筑物,穿潇工程,潇河民生灌区一、二,三级支渠连接段工程。投资9600万元全部申请省级专项解决。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汾河水库库周塌岸治理
在现已治理基础上,水库沿岸一周总长度22.25公里范围内进行规划治理,设碾压土低坝21座,过沟堆石坝11座。总工程量578.95万立方米,其中:土方512.88万平方米,石方27.9万立方米,砂砾石及反滤料5.97万立方米,堆坝石渣32.2万立方米。项目总投资15985.2万元。申请省级专项解决。2008年规划实施1段、2段,需投资3672.9万元;3段--7段规划近期实施。由娄烦县政府牵头组织。
娄烦县涧河县城段梯级蓄水项目
建设翻板闸10座,包括闸底板、消力池、防渗墙、铺盖、排水设施和闸门及工作桥,每座长60米,宽20米,高1.6米,间距200米,总长2000米,八道水面首尾相连形成总水面 9.6万平方米的湖泊景观,可一次性拦蓄地表水7.8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按农村段省、市7∶3投资比例,市财政投资900万元。项目2008年启动。由娄烦县政府牵头组织。
(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包括太原市丈子头城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工程和清徐县、古交市、娄烦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丈子头转运站工程总投资4512万元,建设规模1000吨/日;清徐县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2200万元,建设规模200吨/日;古交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4500万元,建设规模260吨/日;娄烦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1400万元,建设规模100吨/日。
(4)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清徐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设规模3万立方米/日,工程总投资5310万元,由清徐县政府牵头组织。尖草坪区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建设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总投资2960万元,由尖草坪区政府牵头组织;娄烦县雨水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总投资2365万元,由娄烦县政府牵头组织,2008年启动,工期三年;古交中心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建设规模2万立方米/日,总投资8665万元,由古交市政府牵头组织。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新建阳曲县污水厂,建设规模2万立方米/日,总投资8000万元,由阳曲县政府牵头组织。2009年启动,工期两年。
3.整治措施
(1)关闭太原汾河流域上游煤矿。近期,对禁采区域矿井实行关停。由市煤炭局等相关县(市、区)政府并组织实施。
(2)采煤业从太原主城区全部退出。
(3)污染企业关停搬迁。继续实行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制度,彻底取缔太原汾河流域3公里范围内污染水体的污染企业和污染项目,取缔破坏汾河生态环境及水质的资源开发活动,依法关闭汾河沿岸违法排污口,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企业及工艺设备实施关停淘汰;对位于城市规划区、居民集中区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施易地搬迁升级改造;对虽经合法审批但影响汾河水质的企业,实施关停搬迁;对2008年内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流域内未达标重点工业企业实施关闭停产。
(4)加大地下水超采区关井限采力度。按照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统筹兼顾生产和生态用水原则,严格控制在严重超采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开采地下水,制定汾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目标规划及关井压采措施,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恶化。在关闭自备水源井的同时,发挥引黄工程现有能力,通过对流域内各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重点超采区关井压采提供可用水量。
(二)中期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1.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工程
通过建设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合理配置大中小坝,形成坝系。汛期拦蓄干流两侧泥沙进入汾河河槽,枯水季节放水入流河道,丰蓄枯放,蓄浊排清,增加干流水量,减缓河道淤积,提高干流水质。在干流两侧建设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增加坝地。
2.水土保持小型水利工程
建设小型节水、引水、提水工程,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为两岸坡面水保生态林、经济林、滩地耕作提供水源,提高生态林成活率和经济林果品产量、滩地产出率。
3.汾河支流生态植被与经济林建设工程
重点围绕汾河主要一级支流绿化,西川河、南川河、涧河、细米河、天池河、屯兰河、狮子河、干河、潇河、风峪河、白石河等主要支流源头及两侧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护林8万亩,太原汾河流域主要一级支流两岸各50米植护岸林带100公里(折合造林面积1.45万亩)、经济林1.8万亩,林网(带)0.2万亩,封山育林0.6万亩,工程总投资6977万元。
4.汾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
主要为汾河公园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投资1400万元。
5.汾河流域草地治理与退牧工程
建设围栏封育项目、退耕还草项目、鼠害防治项目、虫害防治项目,配套基本草场、舍饲圈养等设施。
6.城镇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
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并达标稳定运行,生活污水全部得到处理并补充汾河生态水量;提高污水处理和污泥再生利用工艺技术水平。
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实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工程、粪便处理工程、城市生活垃圾二级转运站工程、医疗废物备用焚烧炉建设工程、汾河水库周围垃圾处理工程等,彻底消除生活垃圾“围城”现象,全面实现流域内生活垃圾处置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8.工业企业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
对已达标排放的重点企业进行污废水深度处理,部分企业治理达标后直接回用,实现零排放。
9.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对太原汾河流域限采区矿山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复垦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等。
(三)远期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进一步完善我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水质监测和环保设施维护应急机制,全面恢复重建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重点搞好太原汾河流域林地管护和植被建设,巩固植被修复成果,封禁保护林地20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20万亩,建设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湿地、湿地公园2处,加强草地建设与保护,使汾河流域植被环境基本得到恢复。加大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和林业产业开发力度,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绿色产业和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全面增强汾河流域综合实力,促进全市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制定汾河流域生态功能区规划和扶持政策
在《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太原汾河流域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生态植被状况等,进一步细化我市汾河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及产业结构布局,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实现煤炭开采绿色节水转型;对化工、电力、冶金、煤焦、造纸等领域落后生产工艺和设施实行升级改造,遏制其对流域水环境污染。在《山西省节水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太原汾河流域全社会节水规划,制定节水政策,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绿色产业、节水型工业项目,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使用效益;采取政府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镇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加快林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植树造林和荒山荒坡绿化工程建设。汾河流域各县(市、区)要制定完善相应区域规划及政策措施。
(二)科学划定水资源禁采限采区域
根据太原汾河流域内矿山企业对汾河的影响程度,对可能直接破坏汾河河床、导致地表水直接漏失的区域实行禁采限采措施。禁采区为汾河上游段(兰村以上至娄烦)干流两侧岸边以外500米范围内,兰村泉、晋祠泉带;限采区为汾河中上游干流左右两侧岸边以外1500米、一级支流岸边左右1000米范围内和兰村泉、晋祠泉重点保护区。市水务局、环保局、林业局、规划局、煤炭局、国土资源局等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禁采限采范围,严格保护措施,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矿山开采行为。
(三)加强汾河干流水功能区管理
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进一步核实汾河干流不同功能河段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加强汾河流域排污口整治,建立水功能区监测站网,增设相应水质监测断面,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四)制定完善汾河流域治理修复相关政策措施
进一步调整完善汾河流域相关县(市、区)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对禁采区、限采区关停企业和当地政府给予一定补偿,确保地方利益不受损害。补偿资金统筹用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并建立完善水价格体系,有效调整供水结构,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2008年底前,汾河流域县级以上城镇全部开征污水处理费;建立市场激励机制,严格控制汾河流域污染排放总量,逐步实现排污权由无偿取得转变为有偿使用;强化管理,严厉制裁汾河河道违规采砂行为。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
市政府成立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作领导组,张兵生市长任组长,荣彤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经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林业局、农业局、煤炭工业局、环保局、规划局、建管委、物价局、扶贫办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项目资金综合平衡和领导组日常工作。市政府与市有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签订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近期目标责任书,并实行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各县(市、区)政府要逐级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作落实。各项目牵头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等制度。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好项目监督检查,审计、监察、发改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审计、监督和稽察。
丘陵山区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以赣榆县横山生态修复试验区为例
摘要:通过对江苏赣榆丘陵山区生态修复区修复效果的总结分析,为赣榆县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根据.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生态修复,项目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从修复前的43.5%提高到96.1%.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植被群落向良性循环发展,人工幼林长势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量由2758 t/km2减少到1369 t/km2,减沙效益为50.4%.本项目仅进行3年的监测工作,对今后人工补植林成林后,该区的林草变化情况、植被群落的演替趋势、动物及土壤结构的变化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监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探讨.作 者:祁德超 高之栋 李德勤 Qi Dechao Gao Zhidong Li Deqin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夹谷山水土保持试验站,江苏,赣榆,222100期 刊:亚热带水土保持 Journal:SUBTRO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年,卷(期):2010,22(2)分类号:X826关键词:生态修复 丘陵山地 效益分析
1 水生态修复概念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需要具备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水生动物, 同时, 还要有数目巨大的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等。而水生态修复技术这是运用栽培植物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来进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 或者进行转移降解等方法, 来改善水生物的生存环境, 以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种技术在目前也是国际上常用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其中一个方法, 水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具有治污效果好造价低, 而且运行成本也低的优点。根据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 对河道水体的治理, 就一定要从污染源开始进行控制, 与此同时, 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之相结合, 从而达到根本上进行治理, 恢复水体生态。
2 水生生物基础性修复技术
2.1 微生物强化净化
通常用在水治理微生物修复上, 可以采用直接在河道中加入微生物促生剂, 当然这种促生剂必须是通过一定的培养和筛选出来的微生物菌种, 这样能达到促进河道中本身存在的微生物的生长。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用生物膜技术。生物促生技术就是为了给原河道中的能降解污染物的水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能更大程度的完成自然降解的功能, 以达到强化污染环境自净的能力、加速分解的目的。
2.2 水生植物净化
利用水生植物的自净原理来进行的方法我们称为水生植物净化法, 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达到净化污水和降低污染负荷的目的。其本质是利用能够消化吸收污染物质并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环境的水生植物来改善污水。但是, 任何水生植物都有自身能够承受的极限, 如果水质恶化严重超过水生植物所能承受的极限, 就会导致水生植物无法存活, 因此, 在污染严重, 发黑发臭的河道治理过程中, 首先就需要选择好植物的种类, 因其水质条件十分的恶劣, 就必须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育、实验。目前用得比较多, 以水生植物为主的修复技术主要是生态浮床、生态浮岛、人工湿地以及氧化塘, 这些都是以水生植物为操纵对象对污染河道进行修复改善。
3 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
3.1 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将植物的种类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选择适合该河道的植物种类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土质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不同, 这就要求在选择植物护岸时, 就必须按照河道不同的水位来进行, 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展。
3.2 建设多样性河流
通过恢复河流横、纵向连通来实现建设河流的多样性, 河流形态多样可以有效减少岸坡和河床材料硬质化。进行河流横向的连通, 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河流蜿蜒、曲折、多变的形态;进行纵向的连续性, 即将河流建设成有护坡地基主河槽的复合断面状态。如果是在用护岸的地段, 就需要采用透水岸坡防护结构, 与此同时, 科学的运用植物护坡和天然材料, 像木桩、水葱、芦荟、柳树和乱石等, 以此避免河流护岸硬质化。
3.3 营造生物群落多样性
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来营造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达到生态净水的目的。运用与植物净化相同的原理来进行拓展, 在具体的实施上, 可以在水中建立起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必要环境, 让其栖息于河道中, 与此同时, 放入鱼、虾、河蚌等此类水生动物, 从而利用食物链将水生植物、微生物、藻类、水生动物构建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 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3.4 布置人工湿地
根据不同地区的河道现状, 顺着河道来布置人工湿地, 有利于河道水、动植物系统的恢复, 对水生态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上, 可以在河道适当水位线上方建设自然生态湿地小岛, 并在小岛上培植一些观赏效果佳、净化效果强的植物, 与此同时, 在岛内布置一些天然的石头, 将小岛与陆地用木桥相连, 形成水陆环绕, 从而达到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3.5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政府要加大对河道生态修复的力度, 从政策上和资金上对其进行项目扶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建设, 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大基础投入的扶持外, 还要着重扶持科研单位的研究项目, 与此同时, 制定出相关的优惠政策, 为河道水生态修复建设解决科研立项以及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 从而创造良好修复环境。
4 结语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提升水资源质量以及修复水体的重要工具。运用该技术对河道进行有效合理的治理, 不仅能更好地为水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它们生长繁殖的生存空间。同时还能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建立和保护, 使水体的本身净化能力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提高, 从而促进了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华, 温明霞, 李广志.物理生物生态技术相结合治理污染河道水体研究[J].北京水务, 2007, 3:28-31.
[2]董哲仁, 刘倩, 曾向辉.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 2002, 33 (2) :1-5.
【水生态修复工程】推荐阅读:
厦门水生态修复技术09-29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利工程论文12-1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12-29
湖泊生态修复技术方案10-08
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12-28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07-12
重金属污染控制极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01-18
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09-21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12-04
修复方法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