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论文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考论文(通用8篇)

思考论文 篇1

(100029)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谷万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也随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的增强得以开始了新的复苏。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至今仍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体系与现代科学体系之间的差异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困惑和思考,近年来有关的研究书籍也层出不穷。如《思考中医》、《哲眼看中医》、《挽救中医》、《走进中医》、《小说中医》、《中医趣谈》、《中医与传统文化》、《文化中医》、《大话中医》、《中医文化对谈录》等等。其中以《思考中医》和《哲眼看中医》影响最大,成为近年来中医药出版界的畅销书,得以再版或多次重印。这些著作或从传统文化层面、或以当代科学的视角,对中医学进行了多方位的剖析,内容涉及医史、医理、医案、哲学、传统文化、中医的困境、政策等诸多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其科普性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中医的机会,读来确实令人受益匪浅。阅读学习这些著作,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思考中医”的平台,坚定了相当多的中医界从业人员的自信心,也为更多群众找回了看中医的信心。

但是,仅仅从文化和哲学理论甚至现代科技层面对中医学进行阐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中医学之所以在近代消灭中医思潮以及西方文化和医学的强烈冲击下能够历经磨难而没有灭亡,靠的不是理论论证,而是真实可靠的临床疗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赖。这一切都是以中医临床有效为前提和基础的,否则,对中医理论的探讨就会变成文字游戏。只有临床疗效才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临床疗效决定中医理论

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历数千年而不衰,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关键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中医药学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临床无效,根本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进行中医药学的研究,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讨论和研究,中药也就不存在了,而可能被“天然药物”或“植物药”、“动物药”的命名所取代。

中医药学兼有科学与人文的特点,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是,如果我们已经没有了能够体现中医药学临床疗效的中医医生,谁还会相信历史文献上所记载的中医药学的疗效?曾经的辉煌只不过是被后人当作谈论的神话罢了。老百姓看不到、亲身体验不到中医药学的疗效和价值,谁还会去寻求中医药治疗?因此,临床疗效是底线、是根本,疗效是硬道理。同时,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没有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实验做得再科学、再漂亮,理论再符合“科学”,政策、资金再支持,中医迟早要走向衰亡。因为老百姓最看重的是疗效。中医药学从产生至今,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至今仍在发挥防病治病重要作用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临床疗效决定存在,存在决定中医药学的发展。

中医药学的存在价值要靠自身临床疗效来体现,不但要能治疗一般疾病和疑难病证,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西医至今仍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临床问题,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优势,这也是中医临床科研和基础研究的出发点。我们的中医药大学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出更多的真正的中医药人才,满足时代发展对中医药的需求,从而力挽狂澜,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

二、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考中医”,而应及时完成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的转

变。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用中医学的观念和眼光,重新审视现代科学理论和西医学,是吸收其精华,将其纳入中医理论体系,这种以中医为主体的思考,笔者称其为“中医思考”。

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这种“中医思考”不胜枚举。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的柯黎勒就是从国外引进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引用印度“五明学”的部分内容,并收载支存法的支太医方十多个。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则引进了大量的阿拉伯医学的理论和验方,如番木鳖、葫芦巴、破故纸、乳香、没药、砂仁等都是由国外传入的。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等人的著作也可明显地看到吸收了西方医学的若干观点并融入传统医学体系的内容。张锡纯说:“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相顾”,“取西药之所长,以济吾中药之所短”。可见,历代医家都善于把国外医学的精华吸收过来,为我所用,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学。

如对中药的研究,我们在批评按照西药途经研究中药的同时,不应忘记将西药纳入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西药中药化的研究,不但可拓宽中药的种类,而且对促进中西医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高血压病的治疗为例,对“中医思考”作一具体阐述。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因此降压新药层出不穷,虽已发展到多达近百种,有利尿剂、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阻滞剂六大类降压药,但在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上仍不尽理想。临床常见同一降压药在不同患者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有较大差别。

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中医重视气血、脏腑、阴阳的平衡,强调心理、整体、环境的调整,辨证使用中药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的症状;西医注意血压指标及危险分层,使用抗高血压药可有效、迅速控制血压,但临床症状改善有时不理想,如失眠、便秘等长期困扰患者,有的患者还因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而新增加一些不适表现。在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指导下用药,根据中医辨证选用抗高血压西药,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明显提高原有西药使用的准确性,降低使用盲目性,避免其副作用。临床已有报道,钙通道阻滞剂对痰湿壅盛型、血脉瘀阻型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阴虚阳亢型或肝肾阴虚型疗效较好。降压西药的辨证应用,是中西医两种医学适应证的交集,更体现了高血压当代个体化治疗的最新理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医学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不仅关注降低血压,而且对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疾病加以重视,并按照循证医学开展了大样本多中心观察研究,降低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降压治疗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其所致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西药着重于降压治疗,具有确切的降压效果和靶器官保护作用,广泛适用于某类型高血压或高血压的某项并发症。降压药的研究虽然日新月异,但是还缺乏完全无副作用和更长效的药物,仍需终身服药。不少病人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虽有所下降,但临床症状未解除,少数病人甚至加重,生活质量反而有所下降。但是如果从中西医结合立场出发,分别从中、西医理论对高血压病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除借助现代诊察手段外,融合中医的四诊、辨证,通过中西药理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贯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在中医个体化的辨证用药指导下应用降压药,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可以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减少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在迅速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同时,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将副作用降到最小。

降压药辨证应用的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中医思考”,将对降压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指导方案,是中西医结合在临床药学领域的有益探索。在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和风险的前提下,为克服西药毒、副作用,发挥药效和寻找新的用途提供了可靠的思路与方法。不但能丰富中医药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中西医的交流、融合,虽然目前关于降压

药中医辨证应用的研究还不成熟,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改进,但非常值得我们去克服困难努力完成。

三、结语

思考论文 篇2

我们先回顾该题:将10、15、20、30、40、60填入如下图圆圈内, 使三角形每条边上3个数的积都相等。

再回顾教师教学用书的假设法:将6个数设为a、b、c、d、e、f, 如图所示, 根据题意, 可知a×f×b=b×c×d=a×e×c, 即a×f=c×d, f×b=e×c, b×d=a×e由此可得a∶b=d∶e, b∶c=e∶f, 即a∶b∶c=d∶e∶f, 也就是说, 只要满足这样的条件, 三角形三个顶点上三个数的连比等于中间三个数的连比。然后再根据上面的思路把6个数分成2组, 能够组成相等的连比形式。从6个数中不难发现10、15、20、30、40、60分别存在着相同的倍数关系, 可得10∶20∶40=15∶30∶60。同时还指出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比和比例的知识, 教师可以把这种思想方法用乘法、除法、倍数等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不妨如此思考》一文中说到“教参作这样的指导其意义可以说微乎其微”, 我不敢苟同。我觉得对于教参来说, 它提供给教师的应该说是十分严密的答案, 是从理论高度来证明, 而不是简单地介绍一种解题的方法或者说是解题的技巧。教师在思考过程中, 要力求知之然, 并知其所以然, 既要有理论性的思考也要有直观简明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教学中失却坚强后盾, 更不会含糊其词, 在所谓的直觉中做一些无谓的猜测。

《不妨如此思考》一文中提到了数学直觉思维, 我是很赞同的。确实, 笔者也认为应该用数学直觉思维来解决此题。作者认为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小小小 (或大大大) 放顶点, 尝试后用排除法, 二是隔数取数法。我认为可以不用想得那么复杂。

我们来看图: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数为一组, 简称顶点组;三条边中间的三个数为一组, 简称中间组。就顶点组而言, 三个数应该有大、中、小之分, 并且大+中>大+小>中+小。同时中间组上的三个数应该也有大、中、小之分, 也是大+中>大+小>中+小。因此, 不难想到, 顶点组是大+中, 则取中间组中最小的那个, 而顶点组上是中+小, 则取中间组最大的那个就可以了, 剩下顶点组的大+小, 则取中间组的中等数就行。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要把10, 15, 20, 30, 40, 60分成对应的两组。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找规律, 因此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10, 20, 40一组, 15, 30, 60一组 (如下图) 。

如果把10, 20, 40组和15, 30, 60组分别放在顶点, 则得到两种答案, 分别如下:

时刻思考如何思考未来 篇3

C: 作为一个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必须要做到不断创新。SAP在预测软件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时的总体原则是什么?

P: 创新的源泉是从人开始的,我们首先要找到合适的人,给他们足够的自由,足够的机会,让他们进行快速的设计思考。我们的创新一般要遵循三个原则:对用户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是否能被大规模推广;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商业上的可操作性,能不能得到合适的回报。对于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你需要时刻思考如何思考未来。

C: SAP已经有40年的历史,你觉得这个行业自云计算兴起以来,经历了哪些变化?

P: 一个变化是移动,另一个变化是基于多核并行运算的内存数据库(In-memory Database)。它们带来的一个好的结果是一个非常高效的运算速度和非常巨大的记忆能力,这也是我们今后能够做到的—超强的记忆能力和超快的运算速度。当人们手持移动终端,一旦你3秒钟还没有给出答案时,人们就会失去耐心,这意味着你的响应速度要加快,运算能力要增强,这是移动的力量,所以你会看到服务器行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一个强大的内存数据库将会使运算更为智能、更为复杂、也更为高效。所以云计算、移动和内存数据库不仅是这10年来的三个重要变化,我认为也是未来5年主要发展趋势。

C: 我们注意到,甲骨文公司不久之前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云计算业务的发布。但在此之前,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一直公开对云计算持一种排斥的态度。你觉得是哪些原因促成了甲骨文公司对待云计算业务态度的转变?

P: 有一句老话“如果你不能打败它,那就加入”。甲骨文毫无疑问已经认识到了云计算这个必然趋势。云计算跟移动设备密切相关,它今后将会成为人机互动的一个主要模式,事实就是如此,我想甲骨文也没有办法去跟它进行对抗。我猜测甲骨文内部肯定在转变态度之前就已经做过云计算方面的试验,有过这方面的探讨和争论,最终还是要响应市场的需求。

C:“大数据”正在被视为一种可以转现的价值,您自己是如何理解“大数据”这个概念的?同时,“大数据”对于SAP这样的公司意味着什么?

对一道思考题及其“答案”的思考 篇4

人教版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第六册第144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在钉子板上围图形。通过3个钉子可围几种不同的形状?通过4个钉子可以围几种不同的形状?”

(附图 {图})

对这道题,“教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给的答案(下称“参考答案”)是:

“通过3个钉子: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其中可能有等腰三角形,但不可能围 出等边三角形。)

通过4个钉子:四边形(一般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以上每种图形,由于大小不同,可能会有很多,只要学生围出即可。”

下面谈一谈,笔者对上述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 参考答案对不对?

笔者认为,参考答案是有毛病的。因为: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直(锐、钝)角三角形”和 “等腰(等边)三角形”等概念(这些概念是四年级的学习内容)。因此他们是看不懂上述参考答案的。第二 、参考答案对“不同的形状”的含义有曲解之嫌。我们知道,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形一般是指相似(或不 相似)的图形,因此,对思考题所提“可以围几种不同的形状”的问题,就应该理解为“可以围几种不相似的 图形”。而不应该理解为“可以围几种不同类别的图形”(因为同类别的图形不一定同形状。例如,图1中的 3个三角形是同属“钝角三角形”这一类图形的,但却不相似即不同形状)。容易看出,参考答案就是这后一 种理解的产物,这样的答案是难以令人置信的。第三、对思考题所提“可以围几种不同的形状”的问题,理当 以确切的数据给予回答,但参考答案最后却以“可能会有很多”一言以蔽之,这也是不妥的。

思考二 不同形状知多少?

前述思考题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通过3个钉子可以围几种不同形状即不相似的三角形 。

为叙述方便,我们把钉子板上的钉子记为点A[,ij](下标i和j分别为行序号和列序号,i=1, 2,…6,j=1,2,…,6。如点A[,32]即表示位于第三行第二列的那个钉子),并把同行(列) 相邻两点间距离设为“1”。

可以看出,所围三角形可分为下列几类:

(Ⅰ)短边长为1的三角形

(附图 {图})

这类三角形为数甚多是显然的。我们关心的是:它们共有几种不同的形状?这可以通过寻找“代表”(每 一种形状找一个三角形充当“代表”)的途径来解决。这个寻找“代表”的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且设计性很强 的工作(要保证所寻“代表”不漏不重)。此处,我们可以取以线段A[,11]A[,21]为边、图2中 的任一加圈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为“代表”。容易看出,这样的代表共有10个,它们是互不相似即形状 互不相同的。并且,在短边长为1的这一类三角形中,已不再存在形状不同于这10个“代表”的其它三角形 了。由此可知,这类三角形共有10种不同的形状。

(附图 {图})

在这类三角形中,不同形状的`“代表”一共也能找到10个(以线段A[,21]A[,12]为边、图 3中任一加圈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以及△A[,22]A[,41]A[,13]、△A[,22]A[ ,61]A[,13]、△A[,23]A[,51]A[,14]、△A[,24]A[,61]A[,1 5])。因此,这类三角形也有10种不同的形状。

(附图 {图})

在这类三角形中,不同形状的“代表”一共有12个(以线段A[,21]A[,13]为边、图4中任 一加圈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以及△A[,14]A[,22]A[,51]、△A[,14]A[,22 ]A[,61]、△A[,16]A[,31]A[,24]、△A[,24]A[,41]A[,16]) 。因此,这类三角形共有12种不同的形状。

(附图 {图})

在这类三角形中,不同形状的“代表”一共有7个(以线段A[,21]A[,14]为边、图5中任一 加圈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以及△A[,15]A[,22]A[,61]、△A[,16]A[,23] A[,51])。因此,这类三角形共有7种不同的形状。

(附图 {图})

在这类三角形中,不同形状的“代表”一共有3个(以线段)A[,31]A[,14]为边、图6中任 一加圈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因此,这类三角形共3种不同的形状。

(附图 {图})

在这类三角形中,不同形状的“代表”一共也有3个(以线段A[,21]A[,15]为边、图7中任 一加圈点“⊙”为顶点的三角形)。

(Ⅶ)短边长为5的三角形

(附图 {图})

这类三角形只有一种形状,图8中的三角形是它们的“代表”。

容易看出,通过3个钉子的三角形只有上述七类。在这七类三角形中,我们一共找到了(10+10+1 2+7+3+3+1)即46个“代表”。现在的问题是:在这46个代表中,尽管“同类代表”(产生于上 述某一类三角形中的代表)的形状是互异的,但那些“不同类代表”(产生于上述某几类三角形中的代表)的 形状是否互异呢?细细审察可以发现:上述(Ⅲ)中的代表△A[,13]A[,21]A[,42]、△A [,14]A[,22]A[,51]分别与(Ⅰ)中的代表△A[,11]A[,21]A[,22]、△ A[,11]A[,21]A[,32]相似;(Ⅴ)中的代表△A[,11]A[,31]A[,63]和 (Ⅵ)中的代表△A[,15]A[,21]A[,62]均与(Ⅰ)中的代表△A[,11]A[,21] A[,22]相似。因此,就上述七类三角形之总体而言,不同形状的代表应该是(46―4)即42个。

至此即知,通过3个钉子一共可以围42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通过4个钉子围图形,情况会更复杂一些,此处就不细述了。

思考三 如何处置这道题

由上述讨论显而易见,将前述思考题编排在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是绝对不合适的。那么,这道题究竟如何处 置为宜呢?笔者觉得,下列几点意见是值得考虑的。

(1)保持原题的文字部分,而将示意图中的点由36个改变为9个(三行三列)。将这一改编题仍旧放 在前述课本的第144页作思考题;

(2)不改变示意图,而将原题所提问题改变为“通过3(或4)个钉子可以围出哪几类三角(或四边) 形?”将这一改编题放在四年级第七册课本“练习四十一”的末尾(此时,学生刚好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 、一般四边形和几种特殊四边形等内容)作思考题为宜;

思考论文 篇5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独立”。

我们都已经十二﹑三岁,进入中学了,独立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所谓“独立”,就是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独自料理一切。难道在优越的环境中娇生惯养惯了的我们,离开父母就不能生活了吗?不,不,绝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能战胜自己,克制自己,独立生活的。只是还需要勇气与时间。做好一件事情,必然需要信心﹑勇气与一段该有的过程。同学们,十八岁就要成年了,我们距离成年只有五﹑六年了,怎么能再依靠父母呢?难道我们三﹑四十岁了还要依靠已经七﹑八十岁的双亲吗?

我们总有一刻会离开父母的,就像雏鸟长大会离开父母飞向蓝天,蒲公英会在一阵风吹过之后会离开父母,飞向未知的地方﹑充满疑惑的未来。老鹰在雏鹰很小的时候,就将它狠心地丢下悬崖,却只为让它学会飞翔,学会独立,以便生存下去,继续繁衍生息。既然动物们都有独立的时候,离开父母的时候,而且比人类早很多,而我们,又怎能退缩?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当然应该比其他动物具备更多的能力呀!那我们要学会独立究竟是为什么呢?对,为了生活,为了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为了让自己出类拔萃。

现在社会上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如果不先学会独立,因为想家而耽误学习,便会跟不上社会的脚步,每次落下一小步,最后就会落下一大步,那样就会被社会所淘汰,那不是太不值得了吗?想家是肯定的,但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影响他人和自己的学习。我们必须学会独立,现在只是暂时性地离开父母,每周还能见到他们一面,那以后呢?以后当我们可以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去闯荡自己的世界时,我们又该怎么办?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断地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家虽然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但我们总不能一直当缩头乌龟吧!我们要尽早出来接受风雨的洗礼,困难的磨砺,使人生充满酸﹑甜﹑苦﹑辣。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更充实,才更有意义。

思考论文 篇6

在领导的重视下,行政人事部的组织下,部门同事的支持下,今年7月有幸到深圳参加为期两天的《结构思考力—透过结构看思考与表达》课程的培训。课程通过四大模块,以思考、表达、问题、共识四个层面,通过具体案例及小组互动,让我系统掌握如何短时间内组建逻辑框架,高效组织语言汇报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撰写PPT及工作总结。以下我将围绕结构思考力的课程结构来谈谈个人的学习收获。

一、透过结构看思考

此项是结构思考力最为核心的理念。思维是行动的指挥棒,只有思考的过程有结构有条理,问题的推理才能全面、有层次,能高效的指导行动。理解运用结构思考力认知世界的基本理念,能够形成严谨的结构思考习惯,在面临任务和问题时,跳出固有思维模式,从多个侧面清晰而全面的进行思考。

二、透过结构看表达

有了好的想法,更要能表达的清晰。众所周知,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推出的“电梯演说法”,即在30秒内表达清晰你的观点。这种短时间、高效能组织逻辑及语言的能力是每个职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掌握快速组织思维的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能使领导更好的理解并记忆自己的观点,更有效的说服他人。

三、透过结构看问题

工作中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紧急突发的情况,怎样从焦虑、迷茫的状态中,快速定夺可行方案,是我们亟需掌握的技巧。跳出思维局限,发现问题本质,可以快速收集有效的信息,并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具体原因,并制定有效解决方案。

四、透过结构看共识

有了结构化的思考及分析,如何通过PPT的设计及包装,将你的观点中的关键词、数据有效提出出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形成有效沟通,是方案能否达成共识的关键因素。在部门内训及年终工作汇报中,我们往往会使用PPT辅助我们的陈述。为了更好的说服他人,引起共鸣,将总结报告中的问题结构化、运用类比、并列、高频关键词、大数据等方式进行呈现,是将表达更好外现的方式。

通过结构思考力的学习,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更提升了如何将碎片知识系统整合的能力。从宏观看微观,从整体看部分,打开了视角,拓宽了思维边界,全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公文写作、汇报能力。我也愿将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部门内训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共同勉励,提升全部门的结构化思考能力。

文化推广部

在摸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 篇7

1 品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学生智育不合格是次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身体不合格是废品”。由此看来,危险品比次品更可怕,更难以预料。因此,品德教育十分重要。

在我带班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很不理解家长,显得不通情理,表现的很差,我现在班上有一名学生XXX,上课调皮捣蛋,下课追逐打闹,周末上网,经过了解原来这位同学从小就没有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他,把他拉扯大,真可谓“辛苦”。这位母亲再苦再累,她都不在乎,只要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可他对母亲的辛苦却视而不见,甚至还嫌弃母亲。尽管如此,母亲并没有放弃……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谁听了不伤心,谁碰上不揪心呢?可为什么这个孩子却浑然不知,漠视这份亲情,如果他连这么重要的亲情都无动于衷,那又怎么能指望他成为健康有感情的人呢?那师生情、同学情在他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没有感情的人是失败的人,没有感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样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培养了一个“危险品”。于是,我就及时利用班会时间,用深情并茂的语言讲述了这位母亲的感人故事,在故事中隐去了这位同学的姓名,但又十分肯定的告诉他们,我讲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同学中,我想用触手可及的事实告诉他们:亲情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伟大,又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应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生活。学生静静地听着,教室里有着从来没有的安静。直觉告诉我,这节班会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珍惜父母的爱,体验父母的爱,不漠视和践踏这份宝贵的亲情。这应该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一课。

2 素质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词:“赏识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我个人认为,作为班主任要站着看学生的身高,坐着看学生的眼睛,蹲着看学生的心灵,把赏识带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赏识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个新的学年开始了,我接一个新班级,这个班给大家的印象是非常“乖”,可有一位女学生刘XX,经常上课不注意听讲,在课堂上看小说,平时作业经常不交或抄袭。有一次上英语课看小说,被老师当面批评指责,后来这位学生自己觉得很没面子、抬不起头,平时也不和同学交往。后来我了解了此事,找了一个机会,让他在同学面前找回自信。那是元旦,学校组织联欢,我就特意把这位同学推荐上去,听说她的歌唱的不错,在我和同学的鼓励支持下,她答应上去唱一首,果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喝彩,我还特意安排学生给她送花,此时我已经注意到了,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眼眶湿润了。我发现时机到了,会后我及时地在全班讲评今天她的表现,特意赞美了她的歌声……告诉他们:人无完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关键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发扬它。从此这个学生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也慢慢改掉了过去的坏习惯。尽管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可是她在不断地努力……实践证明,“赏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不容忽视的。

3 学校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受教育时间最长的地方。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俗话说:“养不叫,父之过”、“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这都说明父母对子女有着伦理道义、法律的教养责任,有着特殊血缘的、利害关系的责任感。父母一般都爱自己的子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重视教育。既是父母,又是教师。既要抚养,又要培养。那么作为父母如何才能做的更好呢?

一般情况下,家庭在孩子抚养上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就是在培养方面,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3.1 家长要相互配合,教育一致

如有个家庭,两个孩子,父母严格要求、方法得当,要求一致,相互配合,从不互相拆台。他们给孩子制定生活作息制度。规定当天的学习任务必须当天完成。一次孩子的作业未做完,要去看电视,父亲不许,小家伙用求援的目光看着妈妈,希望为之说情。可妈妈亲切又果断地说,“爸爸是对的,你应该把作业做好做完,学习和工作一样,当天的事决不能拖到第二天,抓紧时间做好作业再去哦!”两个孩子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加之学校的良好教育,成绩很优秀,年年评“三好”。然而有些家长并非如此,往往一个严,一个松;这个管,那个护;家长意见分歧,各搞一套。如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说:今晚电影好,要去看。爸爸说:“平时晚上不准看,星期六晚再去”,妈妈却说:“算了,电影好就让他去吧”。有的女孩上中学了,妈妈说:“你不小了,学着做点家务。”奶奶接过说:“算了,让她学习去,我来吧。”有的孩子不好好学习,犯了错误,妈妈训斥;爸爸看不过去出来调和。有的父母还经常为管教孩子争吵、闹矛盾等等。这样孩子能教育好吗?实践证明,家长教育不一致,不仅使家庭教育影响抵消,还会造成负面影响。

3.2 家长与老师密切配合,教育一致

很多教育的失败是因为认识的不一致,父母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父母眼中的孩子和教师眼中的孩子有不同形象,学生在家、在校判若两人。这便是教育的困难所在,要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与老师及时沟通,互通情况,理智地接受孩子在校的表现,并从家从家庭角度给予帮助,不要盲目偏袒,也不要随意否定。

(2)检查或过问孩子的功课,这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好办法,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好机会。

(3)家长应针对孩子的问题与老师制定教育计划,并持续实施。

(4)家长与老师之间应保持一种愉快而积极的伙伴关系,沟通时应保持理智,避免推卸责任,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

勿以“独特思考”为“独立思考” 篇8

关键词:独立思考;独特思考;独立人格;新形式创造;独创性;私欲;良心;尊严

中图分类号: B82-066文献标识: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6-0001-06

对于外行人来说,中外理论界可能显得高深莫测、崇高无比,但对内行人来说,充斥于理论界的则是一些非常低级的行为,低级得连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的世界里都广泛存在,即:很多人都在努力地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气味,通过自己独特的气味来努力地争抢、占领和标识自己的地盘——当然,这里所谓的“独特的气味”是指独特的想法和主张。至于这些独特的想法和主张是不是代表一定的事实,人们并不关心,人们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是否足够响亮、足够独特和足够有震撼力。以致出现了这样一种十分怪诞的现象:在西方,一方面人们高喊哲学死了,美学死了,艺术理论死了,但另外一方面新的哲学主张、新的美学主张、新的艺术理论主张则正如人们所说的“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而且,这“哲学死了,美学死了,艺术理论死了”的口号还不是单纯而空洞的口号本身,而是代表着普遍的事实。比如,就像如果人们把土、水泥、黄沙当作面粉而不断倾倒在盛面粉的仓库,并数十倍、数百倍、数万倍地倾倒,倾倒得越来越多、搅拌得越来越匀时,最终必然会很难能够找到面粉一样,人们为了追求独特而把非哲学、非美和非美学、非艺术和非艺术理论的东西不断塞进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世界的结果,人们还真的越来越弄不清哲学是什么东西,越来越不知道美和美学、艺术和艺术理论是什么东西了,从而真正的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还真的从人们的认识领域、观念世界中逐渐消失和死掉了。

本来一种理论是因为合乎事实、揭露了事实真相而获得存在权的,并被人们所认可和接纳,但现在不是,至少在人文学科领域不是这样。现在人文学科领域的所谓理论则完全是靠新颖、独特、别致来获得合法性地位的。以至于现在的硕士、博士性的学位论文不管是不是有关工业设计和机械制造业方面的,但都有一个“独创性声明”,声明这篇论文是学生在其导师的引领下“独立创造的”!不知别人看到这样的“独创性声明”会有什么感受,我的感觉则是恐怖。为什么觉得恐怖呢?因为这些论文并非是科技领域、制造业领域、商品生产领域的论文。在科技领域、制造业领域、商品生产领域要生产一种全新的物品,这是需要独创的,是需要创造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东西的。但在人文学科领域、在科学研究领域,人们所做的、能做的只是发现一些新的事物、新的现象和新的联系,然后以论文的形式做出报告,岂容人们做什么“独创”!在科学研究领域,一个人说他的著作是“独创”的,这是什么意思?是说“独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事实——如一个人体生理研究者多给人类增加了一种器官,多搞出了一个脑袋?一切基础性的研究,只是为了发现什么,而不是为了制造事端、为了添乱,那么能“独创”什么呢?那么,是不是说这篇论文本身是独创的,前所未有的?可是,假如一篇论文不是以某种事实为“论”的对象,不是被事实支撑着,那么,只能说明这样的所谓“论文”只是一种想象、设想、猜想、设计的产物,而作为“想象、设想、猜想、设计”的产物,充其量也只能构成科幻故事的某个具体情节的东西,根本不可能是“论文”。看来,在科研领域的所谓“独创性”,只能是指对同一个对象做一番不同以往的全新的描述或把同样的道理换一种说法!由于新的形式是可以创造的,新形式的创造性地位是被人们承认的,从而对于“独创性声明”我们也就只能在“新形式创造”的意义上予以勉强的接受。

可悲的是:现在的中国,并非只有在教育领域才强调“独创”,实际上从官方到民间都认为想要用理论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想要使理论指导正确而有效,就得让理论紧跟上现实的变化,就得不断地发展理论、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的确,现代工业和现代生活设施及现代生活的舒适和便利,都是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领域的不断创新带给人类的,电灯、电话、电影、电视、电车、电脑、办公自动化装置等等一切无不都是科技创新带来的产物。可是,人类在很多方面、在具有本质意义的方面,依然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并没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一切没有变化的方面,人们所能做的就是进行不断地探索而把握其具体本质,在这些领域怎么能创新、创新又有什么意义!拿人本身来说,现代生理学、解剖学、医学虽然对于人的纯生理方面的理解和把握超过了以前的人类,但对人的身心一体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却远远不及中国传统医学。而在人的纯精神领域,现代人不仅毫无作为,而且还歪曲和否定了古代的贤哲们的一系列曲尽妙理的理论,使现代人变得对人本身更加盲目和无知。在这些领域,现代人所能做的就是破除现代主义迷信,努力接近、发现、研究和把握人的各种精神实质,正确地理解、阐释人,使现代人类的行为能够与其本性相一致,从而摆脱无穷无尽的迷惘、惶惑、焦虑、乖张和痛苦及改变相互之间冷漠、敌视和对立的状况。在这些领域,你怎么创新?胡编乱造的所谓“理论创新”对于这些领域有什么意义?所谓“创新”,就是在事物、现象之间建立有机而全新的联系,从而拼接出全新的事物、全新的产品,对于始终难以摆脱自己的本性的人类,你又如何在其本性之中构建新的联系、炮制新的理论?你能创造出新的人类吗?

创新,只是科技业和制造业的事儿,即便在科学研究领域,人们所能做的也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而发现新的事物、现象和联系,而不能创新什么。在人文学科领域则更是如此,只能是发现各种内在的联系和潜隐着的各种本质。即便是艺术创作,人所能做的也只是“独抒性灵”,而不是什么创新。艺术领域的所谓“新”,只不过是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上的独特而已,这样的独特只是一个成熟艺术家的独特个性的成功表现而已,而不是通过苦心孤诣的什么“创新精神”而强行制作出来的。

所谓“独立思考”,当且仅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们的思考。而这里的“独立”,并非来自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而是来自人的尊严意识从生命意识、功利意识中的分离和对生命意识、功利意识的绝对超越,最终从生命意识和功利意识中彻底独立出来而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所谓“人格”,则是经一个人意识到、确认过的自己作为人的精神蕴涵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自己是人,而不是动物”的身份。这里人们可以意识和确认的人之为人的“精神蕴涵”,就是指以爱和良心为标志的神圣人性。只有当人们从自己爱与欲、神圣人性和动物性的二元天性中认识到只有神圣人性或只有爱、良心才是自己的本质,才是自己得以与低贱、卑微的动物区别开来而拥有高贵和神圣地位的精神资源,并因此而始终听从良心的命令和召唤、赞同并愿意践行“不自由毋宁死”、“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主张时,才算具备了人的身份,获得了“独立人格”。

只有拥有这种“独立人格”的人们进行思考时,无论他在思考什么,都是“独立思考”。由于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们“无论他在思考什么,都是独立思考”,所以拥有这种“独立人格”的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因此,“独立思考”者可以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任何一个人;由于“独立思考”只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们的思考,所以“独立思考”不一定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在更多的情况下所谓“独立思考”只是“代表事实而言说”的代名词。而“独立思考”者之所以代事实而言,并非是为了沽名钓誉,仅只是听从良心的召唤、维护自己尊严的一种方式。因为,违背事实的言论如果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出于对私欲的屈从。真正的独立思考者不会去言说自己无知的事——这是他的良知和尊严所不允许的,而如果迁就于私欲,那是对于自己人格和尊严的自我践踏、是对于自己真正的精神生命的自我戕害,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奇耻大辱。

在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斯文扫地道德沦丧的当今社会,有几个知识分子是拥有真正的“独立人格”的?只能说极少。因此,现代社会的所谓“独立思考”也好,“理论创新”也罢,其实差不多都是“新形式创造”,只是在玩花样翻新的游戏。譬如,在本来就非常荒唐可笑的“美学理论”中套进“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就可以“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如果套进“模糊数学”的一些原理、概念,就可以“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出“模糊美学”;如果套进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就可以“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出“生态美学”。当然,也可以把那荒唐可笑的“美学原理”披挂在肮脏、恶心、暴力和性等现象、事实、事件上而“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出“肮脏美学”、“暴力美学”和“性美学”来。形式很新颖吧?但“理论”还是那一套,没有任何变化,照样是荒唐可笑的。不仅仅美学这样,所有的人文科学都是如此。比如,现在的世界上心理学家和心理学著作多得不胜枚举,而心理学流派本来就已经很多了,但新的流派却在拼命争着吵着嚷着探出自己不名誉的脑袋。可是,心理学的基础观念依然是奥古斯丁错误地制定出来的“知、情、意三位一体”结构。没有人关心一下这“情”作为一种包含了“生理状态”的东西,有没有与“知”和“意”共同的性质、可不可以与它们并列在一起?更没有人思考一下,每个人都是由爱与欲、利他与利己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动力驱使着,但“知、情、意”为什么却从来就是单一的?在根本上会不会存在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知”、两种“情”、两种“意”?

如此这般,当今世界上所谓的“理论创新”,其实只不过是“新形式创造”,人们自以为是的“独立思考”,其实只是“独特思考”或“独自思考”——只是在思考着如何炮制一种令人震惊、非常独特的东西。把独特而怪诞的东西当作一种独立思考的标志方面,在网络世界里极其普遍。看看哲学人生网,看看中国网络哲学协会网,看看中国思维网,新奇、怪诞、独特的主张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绝大多数都是漏洞百出、不值一哂。但你休想让任何一个人通过你强大的说理而放弃他那些不值一提的主张。因此,除了极其邪恶的主张,你只能见怪不怪。我曾两次与什么“交换哲学”交锋过,一次是在哲学人生论坛,另一次是在中国网络哲学协会论坛。这种主张认为“除了交换,一切扯淡”,认为无论整个自然界还是整个人类社会,一切都是交换,交换是世界的本质。于是我正言告诉这种主张者:你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还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人类的很多东西是不能交换的,一经交换,这些东西对于交换者就不复存在了。如贞洁、操守、爱情、友谊、亲情、人格、尊严、忠诚、诚信等等都是不能交换的,但人家认为这一切都是可以交换的,而且还可以举例说明这一切一直在进行着交换。于是,我说:如果因为诸如此类的交换的实际存在而可以认为“交换哲学”就是真理的话,那么,“交换哲学就是娼妓哲学、汉奸哲学”,是专为娼妓和汉奸的无耻交换行为辩解的。于是,人家就不再跟你理论了,而是开始发疯般的谩骂和撒泼了——两次交锋,两次都是不欢而散。而“交换哲学”现在依然作为哲学人生论坛的招牌,还在那里悬挂着,广告词依然是“除了交换,尽属扯淡”。

如此明显荒谬而错误的东西,人家为什么不放弃呢?原因不外乎四种:一是人家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认为什么贞操、爱情、友谊、亲情、人格、尊严、忠诚、诚信等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东西,是来自于错误的观念,实际上既不存在,也无价值;二是人家觉得“交换哲学”是尽自己一生所创,来之不易,且十分独特,且能概括一些表面现象;三是认为这是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的标志,意味着自己不再是芸芸大众中的一员,而是能够独立思考的智者,凭此可以炳彪千古、后世留名;四是标举交换,在人家看来是合乎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望被大力推行市场经济的官方看中而使自己平步青云。——此位仁兄还当真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推荐过自己的“交换哲学”。

诸如此类,网络上的表面现象总是讨论激烈,但绝大多数的人们之间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各抒己见,很难趋同,永远都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原因就在于大家都误把独特思考当成了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除了是一种属人的真正思考以外,也是对于人权和尊严的表达。但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则是以道统、以某个人的思想来压制绝大多数人的思考的历史,这使得绝大多数中国人就在思想上也都始终处于被奴役、被欺压、被控制的状态,以致“不善独立思考”,于是就成为令中国人羞愧而不能抹去的印记。时至今日,好不容易进入了言论比较自由的网络时代,人们怎么可能不疯狂地过过“独立思考”的瘾呢!怎么可能不伸张一下自己的个性呢!可惜的是,误把为私欲鼓动起来的“独自思考”、“独特思考”或标新立异当成了独立思考。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有的人的“独特思考”是出于对自己个性的强调和申诉,并误把对自己个性的强调和申诉当成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的标志。

但是,虽然个性的张扬与独立思考的进行都以每个人的精神独立为前提,但追求个性张扬和保持独立思考两者之间的原因并非是完全相同的。人们保持独立思考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一个人的尊严又来自于人们对于自己与生俱来地拥有的神圣人性的自觉,来自于关于“我与他人拥有同样的神圣人性,我与他人是平等的,我如果在精神上依附于他人、矮他人一等,就是辱没自己、否定自己、贬抑自己、伤害自己”的认识,而任何一个人违背事实的言论,如果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出于私利的考虑,而无知是对于自己悟性的埋没和贬抑,出于私利而发表违背事实的言论则是对于自己神圣人性的背叛和践踏,会使人堕入纯粹的低贱;而个性本身就是指每个人自己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尊重和解放个性的要求来自于人们对于身心欢畅的要求,而人类的有些个性如果得不到自身人格或良知的制约,就会对他人的生活、财产、甚至生命造成危害。因此,只有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们才能为自己的个性彻底地赋予合理性和合法性,获得了合理性与合法性而得已解放和张扬的个性才能成为一个人精神上独立的标志。

这也就是说,单凭独特的思考本身任何人都不能为人的个性赋予合理性和合法性,每个人个性的合理性、合法性地位的获得必须通过独立人格的建立来实现,只有每个人自己都完成了下面这样一些工作,他的个性才会是合理和合法的,这些工作是:一是始终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自己的神圣人性——人格或良知允许的范围以内。因为,一旦放纵了欲望而僭越了神圣人性允许的范围,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将立即消失,难以复得,个性就失去合理性与合法性。——被纵放的情欲所撕咬和损害的是他人的利益,但毁掉的却是一个人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而不在人格和尊严规约之下的个性,很容易成为私欲的代表和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的根源。二是得始终努力代表事实和道理说话,得“帮理不帮亲”。一个人如果不能代表事实和道理说话,那么,他之言说,只能出于这样三个原因之一:第一,他代表自己的私欲说话或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为他的利益共同体说话;第二,他只是在用他的口不假思索地传达别人的话;第三,他只是在胡言乱语。如果一个人不代表事实和道理说话而“他代表自己的私欲说话或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为他的利益共同体说话”,说明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已经把自己交付给了情欲——而任何人在情欲方面则完完全全是他人和世界的依附物,从而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地位;如果一个人“只是在用他的口不假思索地传达别人的话”,那么,他只是他人的附属品,至少在他如此说话时,他根本不具备任何独立性意义;如果“他只是在胡言乱语”,那么,他只是一个妄人,一个病人,他的言论与“合理性”、“合法性”无关。

合理、合法的个性必须以独立人格的获得为前提,可是,我们这个世界恰恰缺乏的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们的个性与精神独立性无关,从而不可能是一个人精神上独立的标志,而不能标志独立精神的个性也有只能成为私欲的代表了。因此,作为个性标记的独特思考,在根本上也就是代表私欲的独自思考了。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那些独特思考者的胡言乱语当受到批评时他们为什么暴跳如雷,为什么像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人们的私利受到侵犯时,没有多少人不站起来拼命捍卫的。那么,一种思考或思想又是如何成为私利的呢?第一,很多人的思考本身就是从私欲出发的,如在中国比比皆是的为职称、为名声、为官位所进行的思考,大多都是以私利为出发点的,从而他们的思考所得也就必然地被认为是一个人私利的一部分;第二,在实用主义的功利意识影响下,人们把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和精力本身当成了财富、当成了私利,因此,既然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于是一切通过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产生的思想,也就必然地被当成是一个人私利的一部分。所谓“物以稀为贵”,那些通过独特思考而获得了独特思想的人们,自然会把自己独特的思考所得当成自己的一份无比珍贵的私利。那么,他们又怎么可能不与一切危及其“珍贵私利”的批评挺身而斗呢!

可是,无论是“独自思考”还是“独特思考”,作为从私利出发的思考,都不是独立思考。如果独立思考就是独自思考的话,那么,没有人会说我们中国人不善独立思考。因为,为了私利,不仅任何一个精神正常的人都在独自思考,而且如前所说,像狐狸那样具有一定的计划、盘算能力的动物也在独自思考。而且完全可以说我们中国人最善独自思考,比如为什么中国人之间难以团结和合作?原因就在于我们中国人最善独自思考,每个人的算盘打得都特别精特别细,每时每刻所关心的都不是共同的合作会带来多大的受益,而是怕因为少算一着而吃了蝇头小亏,为此提心吊胆、尽心竭力。

在当代中国,作为独自思考的独特思考之所以会有压倒之势和成为最为普遍的现象,还与两种错误的思想有关。“两种错误的思想”是:

第一,由于受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大多都普遍认为在不能进行实证的人文学科领域里并不存在真理,每个学者可以做任意的主张,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行。比如1999年9月在甘肃河西地区召开全国美学学术讨论会期间,一些青年学者围坐在一起闲聊,有人对我说:“从你的文章和发言来看,仿佛你相信在人文学科领域存在真理似的,你是这样认为的吗?”我回答说:“是呀!难道你们不相信在人文学科领域存在真理?”他很惊讶地说:“当然不相信!”其他的人有的说:“嗨,在人文学科领域里不存在真理,这已经是常识!”有的甚至很不屑地说:“切!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相信在人文学科领域内存在真理!”同时大家的那种轻蔑、嘲笑的眼神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些生活、工作在偏僻闭塞的边缘地区的所谓学者,真够落后,真够老土!”对这一切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笑着问他们:“你们不也是在努力撰写文章、出版著作吗?你们中的很多人不是天天在讲台上理直气壮地讲解自己的理论吗?如果你们不相信在人文科学有真理存在,那么你们所发表的、讲解的又是些什么东西呢?难道是在讲谬论?”他们解释说:“既然不存在真理,那么也就无所谓‘谬论’了,无论什么样的观点和主张,只要能自圆其说便行。”——这些青年学者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有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大的,他们后来都成了引领中国学术风潮的排头兵,他们很多人现在都已经是博导,都在给博士生们讲解着既不是真理也不是谬论的东西。

——中国的很多学者们既然所发表的观点、主张不代表真理,还能代表什么呢?只能代表私欲。他们努力地写文章、撰书稿,目的只有一个,只是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学术界、教育界的优越地位,就是为了利益;他们让自己的观点、主张显示出合理性、合法性的方式,如果不是尽力涂抹上某些了不起的教条的色彩,就是在形式上努力显示出某些独特性或所谓“独创性”来。前面说过,独特如果不代表独立,便是代表私欲,从而他们的著书立说都是为获得利益、满足私欲而寻找理由和借口而已。

第二,即便中国人在其他方面“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但还有一个认识则是普遍统一的,即认为“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是人的生命”。而既然认为“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是人的生命”,那么,独立思考便无从谈起。原因有二:其一,只要人们认为“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是人的生命”,那么,人们所有的思考都只能围绕着自己的生命进行,而在利益是维护生命的材料的意义上,围绕着生命的思考自然是围绕着利益或私欲的思考,从而只能是独自思考——充其量也只能是独特思考;其二,由于奴役别人、占有别人的工作和劳动始终是强权势力聚敛财富、增加经济实力的最佳手段之一,从而为了使他人成为自己会说话的工具,每个人难免要受到威逼利诱的影响,而既然“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是人的生命”,那么只要事关生命和财产,人们就会随时随地改变自己原来的思考方式和具体主张,会按照强势者的要求进行思考和发言——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段严酷的专制统治时期、大行文字狱的时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几个人的思考不受到政治压力的影响!

显而易见,一切以生命为最宝贵的事物的人们都是不能独立思考的。

上一篇:三防应急演练总结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创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