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10篇)
1.会认“烘”等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课前准备
1.“丑小鸭”“公鸡”“鸭妈妈”“鸭姐姐”“小姑娘”“猎狗”“小鸟”“天鹅”的头饰。
2.课件:丑小鸭出生、出走的动画片。
3.生字、生词卡片。
第 一 课 时
播放动画片,导入新课
1.播放《丑小鸭》动画片,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激发学习的兴趣。
2.学生说说看见了什么,整体感知丑小鸭出生后的遭遇。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有什么问题。
2.学生质疑。
3.学生互相解答,老师参与。
4.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与同桌合作读准字音。
b.小组合作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老师巡视指导容易读错的字。(易错的字:烘、亏)
c.同学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的方法。
5.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小组长组织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6.小组间竞赛读课文,看看哪组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7.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巩固生字
1.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小组内合作认读)
2.用做游戏的方法巩固生字。(摘苹果或给动物名字)
课堂练习
1.读词语。(出示软件认读)
2.积累词语。(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画下来,读一读,也可以抄在词语集锦本上)
课外作业
观看动画片,了解《丑小鸭》的故事情节。
第 二 课 时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出示软件,播放“海报”)内容如下:我校雏鹰电视台招收为故事《丑小鸭》配音的小演员,欢迎广大学生踊跃参加。
2.明确目标:配音需要把课文读得流利、动听,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别人。故事读得流利,我们已经做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谁能读得动听,打动听众的心。
自行探索,感悟课文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评读,小组轮流读,轻声读),看看有什么感受。
2.读完课文后会有很多感受吧?小组内先交流一下。(通过表演或读一读表达感受)
小组交流,汇报体会
1.播放《丑小鸭》出生时的影碟,让学生说说丑小鸭出生时的样子,体会其“丑”。并复述第1、2自然段的内容。
2.小组合作,汇报感受。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读后说说这一段落给你什么感受。(小组间相互补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或表演来汇报)
a.第3自然段重点理解“讨厌”“欺负”“孤单”,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b.第4自然段重点通过表演小鸟“讥笑”和猎狗“追赶”,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c.第5自然段重点通过学生想象丑小鸭是怎样“悄悄过日子”来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d.第6自然段重点通过观看录像丑小鸭趴在冰面上冻僵了,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e.第7自然段重点通过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这句话,体会丑小鸭高兴、愉快、激动、幸福的心情。
拓宽空间,升华认识
1.假如这只“丑小鸭”来到你的身边,你会对它说些什么?
2.这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见到了“鸭妈妈”“哥哥”“姐姐”会说些什么?
配音竞赛,评选配音演员
1.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的配音演员竞选。
2.同学与老师对竞选者进行评议。
3.合格小演员推荐给校雏鹰电视台。
第 三 课 时
巩固练习
1.认读要求认识的字。
a.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集体读。
b.分组竞赛认读。
2.自荐讲《丑小鸭》的故事。
3.分小组交流自己积累的本课词句。
写字指导
1.指导观察。
a.看看本课生字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注意什么?
b.注意区别“鹅”和“鸭”。
c.“蛋壳”“欺负”“翅膀”三个词语较难写,应重点观察。
2.示范指导。
a.范写“鹅”和“翅膀”两个词。(提示部件的摆放,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b.“鹅”为左右结构,应注意左窄右宽;“翅”字,注意捺应该伸长;“膀”应左窄右宽。
1.掌握必要的、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3.了解《诗经》的“六义”以及“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背诵这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思索自己即将迎来的或已经到来的情感。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导入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个不衰的话题,而“痴情女负心郎”更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两千年前这个“痴情女负心郎”的故事,感受《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明确: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到最终被遗弃的故事。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意译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
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董艳艳
社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学生根据已有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教师适时引导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童年》,谈话导入。
二. 讲授新课
1. 抓文眼,明主旨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1) 你从课文最后一段能看出什么?
(2) 那一夜的戏好看吗?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
(3) 那一夜的戏并不好看,“我”为什么还会如此怀念?
(4) 那一夜的豆好吃吗?为什么?
2. 评人物,抓中心
《社戏》中有许多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理由。
请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性格或品质),比如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说。
三. 小结
四. 拓展迁移
你的身边也有文中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五. 布置作业
以“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再次播放《童年》,结束课)
板书:
第十课 社戏
鲁迅
看戏
怀念 人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课文大量运用排比与反复的修辞,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作用。
3、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方法:
学生朗读:通过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讨论品味: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
一曲气势宏伟的《黄土高坡》把我们带到了古老的黄土高原,那里沟壑纵横,黄沙漫天。在许多人心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由尽情诵读课文,展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检验字词过关。
三、齐读课文,梳理内容
1、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内容的?阅读的感情基调和语气语调指导。
师:刚才大家都读得那么激情活力,那么这场表演全部都是激情四射的吗?我们朗读都是气势磅礴吗?
生:不是,还是有缓慢轻柔的地方。
师: 按照一种表演的时间安排,我们把全文的内容安排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阅读是不一样的,请在课文中分别找出阅读提示的一些词句。
师生明确:
表演前(轻柔舒缓)---表演中(激昂急促)---表演后(轻缓飘渺)
师:按照我们的梳理,一起来完美的演绎一次阅读之美,全班分角色配乐朗读,师生配合。(多媒体展示全文及角色分配)
2、“好一个安塞腰鼓”划分表演中的四个画面
师:读得真棒!为自己鼓掌!
大家认为文中有一句话大家最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是……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对!那么本文出现了四次这句话,请勾划出来,并且这句话从四个角度来描写表演中的安塞腰鼓的,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师生明确:
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声响---击鼓的`后生---绮丽的舞姿
四、自读课文,分享体验
1、请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赏析语言之美。
师:我相信刚才的阅读大家还意犹未尽,那么现在我们再一次来表演一次,请大家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诵读,说说喜欢的理由好吗?
(学生自由作答)
师出范例:(多媒体展示)
我喜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因为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壮阔宏伟场面,气势磅礴。
点拨:修辞+内容+表达效果(情感)
2、总结写法,得出主旨
写法:排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
主旨:赞美安塞腰鼓,歌颂生命力的磅礴,一种阳刚之美。
五、拓展延伸
1、总结词:安塞人这样形容自己的腰鼓:(多媒体展示)
我们的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今天我送给同学们带劲的祝福:人,活得要有一股劲! 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工作上,要有一股能劲;事业上,要有一股牛劲!有劲的生活,才是最有希望的生活!
2、作业:积累好词佳句。
教后反思:
1、 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通过读来悟出,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实现整体感悟;再引导学生知内容、明结构、寻美点,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和语言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从美读中体味文章表现的气势,理解语言中包孕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课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活力激情,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2、 注重对文本的回归,在阅读指导和内容梳理两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学会回归课本筛选归纳,注重规范性回答问题,在语言写法鉴赏环节,我给了范例,同时也对类似答题方法给予指导模式的点拨,举一反三,以后也会对修辞类答题心中有数。这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出彩的地方。
教学内容 伤仲永 设计人 审核人
教学
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隶、环谒、利其然、扳、称”等词的词义
2、熟读课文,掌握文字间的停顿。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教学策略 重点
难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讨论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课时 第一课时
教法教具 点拨法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 在世界上到底什么是“天才’呢?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本文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伤:以……为伤。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1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教师范读。
3、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4、学生自由练读两遍。
二、理解句意
1、结成兴趣小组疏通文意。
2、以练习形式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1)时间表示法: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
(2)理解词语:隶、未尝、意、立就、文理、稍稍、乞、邑人、称等。
(3)词类活用①父异焉②邑人奇之③稍稍宾客其父④父利其然(加点词为意动用法,活用后可理解为“以…为…”““把…当作…”)
(4)一词多义
之: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
(答案: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的,助词;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答案:到,介词;在,介词;比,介词;从,介词)
(5)翻译重点语句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传一乡秀才观之;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3、指明同学翻译全文。
点拨:文言文翻译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简明、流畅、优美、富有文采。
4、带着以下问题齐读全文。
(1)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2)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5、学生结成兴趣小组,讨论。问题下节课解决。
识记
听准字音、停顿
读准字音、停顿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除障碍
小组讨论
回答
同学抢答
翻译全文
齐读
三、思考与练习1、朗读全文两遍。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研读课文第三段,想想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四板书 伤仲永王安石
①父异焉
②邑人奇之
意动用法③稍稍宾客其父--以……为……
④父利其然
⑤伤仲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3)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2)树立为理想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欣赏。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你给大家举一两个例子。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朱自清--生平经历、渊博知识、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
朱自清(1899-1948),原名自华,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二、疏通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根据课后练习一,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指导朗读
1.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录音朗读课文
3.分组朗读看哪组读的最好
4.品味探究:《春》的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五、赏析作品开头与结尾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课文最后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是对春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献给春天的一首赞歌,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六、与自我对话--体味春天
春是什么?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回答。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绝句》
春天,就是一张张
绽开的笑脸;
就是正在溶化的
冰雪和严寒;
就是嫩绿的小草
一片连着一片;
就是绿叶间
怒放的锦簇花团;
还有那撩人的
理想、希望、心愿……
--当代诗人
七、作业布置
1.你觉得春天还象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尝试着写几句。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交流仿写的比喻句
二、与文本对话--领略春景
春草:(草报春)
1.认识春草的质地与颜色等
2.重点指导“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是来写什么的?(写人)这一段是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人?(从侧面展示春草的生机和可爱)
3.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草的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4.回忆专门用来赞美小草的一首古诗(《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花:(花争春)
1.作者除了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手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花呢?
(感官:“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味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联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听觉)。
2.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花的____“的句式说话。
3.回忆描写春花的一首古诗(《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风:(风唱春)
1.谁能说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风是无形、无味、无色,难以捉摸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3.重点指导:作者在写风时动用了哪些感官?(触觉、嗅觉、听觉)
4.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风的___“的句式说话。
5.回忆有关描写春风的诗句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雨:(雨润春)
1.春雨没有春花的艳丽,也没有春风的轻柔,但在作者笔下,它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
2.作者除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以外,还写出了春雨的什么?(质朴、无私)
3.用”作者笔下的春是美的,美在春雨的____“的句式说话。
4.说出一首描写春雨的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迎春:(人迎春)
1.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如衣着、精神面貌)
2.指导”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请学生说出几句珍惜时间的格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三、与作者对话--领悟真情
1、谈景说情
生气勃勃的春草、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赞美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五彩缤纷的春花(结果的桃花、杏花、梨花)--赞美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孕育了生活的希望,更赞美努力把希望变为现实的人们。
和煦芳香的春风、细密绵绵的春雨、雨中披蓑戴笠劳作的农民--赞美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赞美勤劳的人们。
生气勃勃的春勤--热爱春天、热爱生命。
2、诵文悟情:读出作者由衷的喜爱与赞美。
3、习文写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就不会有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这种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洋溢着作者对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以人为景、以景融情、以情动人,一片深情尽在美好的景色描写之中。
四、与学友对话--品味语言
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
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
3、仿造一个句子
五、与自我对话--体味春天
我们眼中的春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与自我对话,在下面一幅幅美景中寻访春天,体味春天。
我说春天是妈妈绽开的笑容,春天是爱人无微不至的体贴,春天是儿子欢快的身影。我们今天品味了朱自清的《春》,同学们对春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请你们来谈谈,在你们心中,春是什么?
六、课堂总结
《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2-7)绘春
草:钻、嫩、绿、满
春草图(3)人:坐、躺、滚、踢、跑、捉
态:赶趟儿
春花图(4)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
触角:抚摸
春风图(5)味觉: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6)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绿、小草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7):城乡、老小
第三部分(8-10)颂春,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名称特征角度写法修辞
春草图嫩、绿、多、软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
春风图和悦触嗅视听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默全文.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对于学生阅读古代诗文和浅显的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它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敢于冲破现实羁绊.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当堂成诵.(这是一篇名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但理解本文确有难度,要求不宜过高,粗知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背诵,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创造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离学生实际较远,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把此作为难点。)
教学方法:
①朗读法。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②讨论法、点拨法结合.疏通文意,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文章的理解,教师要适当点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的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③自主探究法。设置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具准备:
科幻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结合《桃花源记》导入)。
师:同学们,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让人无限憧憬,那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实它不过是《礼记》中的大同社会的艺术的再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理想的社会,一同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完成教学目标1)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分组.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探究解决.(分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品质。)
重点词语:选贤与能(通“举”,选拔,音ju)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音guan)
男有分(职分,这里指职业,职守.音fen)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音wu)
故人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译为“奉养”)
3、教师提问翻译,并适当点拨。
4、指名朗读。(2-3人)
三、深入理解,理清思路。(实现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
1、教师出示思考题。学生自主研讨。
⑴全文共五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使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
⑵用课文的原文回答“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指名回答,总结: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⑶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第二层,从三方面一是满足生存的需要,一是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二是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安居乐业;三是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⑷任何想象都植根于现实土壤,文章有无当时社会的影子?(学生思考交流,明确:作者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对比,顺理成章的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杀人等将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其实以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动荡,盗贼横行,人人自危,混乱不堪)
2、学生齐读。
3、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板书设计:(略)
四、指导朗读,当堂成诵。(体现教学重点)
1、语气指导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共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中的人,使…。”要顿。“货、力”后要顿。“不必为己”后要长顿,收住这段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的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2、教师范读,学生低声附和,指名朗读,(2-3人)
3、学生背诵。
(对于朗读,学生读出适当的语气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求也不宜过高,朗读的节奏学生把握得还可以。)
五、探究发散。(实现教学目标3)
出示探究题,学生思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用现实的眼光,你是如何评价这“大同”社会的?
3、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4、请用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提示:四道开放性题目。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社会的关爱。该题不要搞统一答案。
第二、三题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批判,以表扬为主。
第四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想未来的气氛。)
教师借助科幻片,激发学生想象。
(该环节中,学生站在现在的角度评价大同社会,有些观点可能出乎意料。如其中的“女有归”现象,学生就有不同看法,认为女子不一定非得嫁人,嫁人也不一定幸福。教师应正确评价和引导。)
六、课堂小结。
师: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尽管这个理想的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他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也许我们心中有更加美好的构想,就让我们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吧。
《风筝》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丫杈()憔悴()模样()嫌恶()可鄙()什物()惊惶()瑟缩()惩罚()虐杀()宽恕()苦心孤诣()堕()蜈蚣()伶仃()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恶恶心()
嫌恶()
什物()劳模()
什模
什么()模样()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丫杈:
伶仃:
瑟缩: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4、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展示预习情况
3、认真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三、点拨讲解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四、练习测评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丫杈()嫌恶()笑柄()苦心孤诣()
2、解释下列词语
瑟缩
苦心孤诣
3、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
2、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课后认真阅读,注意朗读重音。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本节课我们继续深层的探究文章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展示预习情况
3、阅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读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合作交流
读3-4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一组)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读5-8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二组)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读9-12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第三组)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三、点拨讲解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四、练习测评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五、布置作业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参考答案:
二、1、不是2、线索3、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4、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顺序、倒序、插叙
三、1、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
1、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沉重的
4、核心问题探讨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1、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参考答案:
二、1、不是2、线索3、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4、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顺序、倒序、插叙
三、1、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第二课时
1、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沉重的
4、核心问题探讨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1、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教学目的要求:
(一)语文训练
1、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古文内容。
2、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3、积累名言。
(二)思想教育
联系实际,指导自身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所选十章《论语》,均为短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1、2、3、4、5章)
(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根据本班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选学1、3、4、5、7章。
所选学的5章,均为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鉴于学生初次接触古文这种文体,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授课中,适当加大老师讲解的力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从而学会课文。
二、学习新课
1、老师简单介绍相关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大成径”。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学生读1、2章,反复诵读。
3、分组研讨,揣摩一下文章的字面意思。
4、集体交流,老师做适当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a、注意“曰”的写法,不要写成“日”;子,指先生,这里是孔子。
b、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高兴吗?
时:副词,按一定的时间。
说:同“悦”,读作“yue”,愉快,高兴。
习:本义为“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温习。
c、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d、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家不了解你,你却不怨恨她,不也是有品德修养的人吗?
愠:生气、发怒。
君子:有品德修养的人。
e、古句式“不亦……乎”
现代句式:“不也……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这一则是讲学习方法的。强调独立思考,有创见的必要性。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温习。
故:旧。
5、学生诵读。
(1)男女生赛读。
(2)评优读。
(3)组内成员互相抽查,比一比,谁背得快又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古文,整理笔记。
2、归类领悟:
谈修身做人的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四、课堂小结、作业
1、学生自由谈学习体会。
2、老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三章,懂得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明确了修身做人的原则。同学们要学以致用,不断进步。
3、作业:背诵一、三章。
板书设计:
6、《论语》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修身做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课时
一、学前补偿
1、齐背第一、三章。
2、默写第一、三章。
3、试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三章的意思。
4、解释下列字:习、硕、朋、乐、愠、君子、温
5、回答:谈学习方法的格言有哪些?
谈修身做人的格言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四、五、七章。
三、学习新课
1、学生自由诵读第四、五、七章。
2、试背第四章。
3、学生结合注释,试翻译原文。
(有困难,小组讨论解决。)
4、集体交流
重点指出:
诲:教诲。
女:同“汝”,读作“ru”,你的意思。
知:读“zhi”,同“智”,聪明。
本章是学习态度的:
孔子说:“子路,我教你真知的做法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按学习第四章的方法,自学第五、七章。
6、组内交流。
7、集体交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的。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孔子说:“只是读书而不动脑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思考而不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罔:迷惑。
殆:疑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则是讲学习态度的。)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而学习他们,看出哪些缺点而改正他们。”
8:学生诵读三章
(1)分组比赛
(2)男女擂台赛,背诵。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古文,整理笔记。
2、归类领悟:
在本节课的第四、五、七章中
讲学习态度的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讲学习方法的格言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成语:温故而知新。
3、总结文中同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解释。
而→学而时习之(顺接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就)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却)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知之为知之(是)
仁以为己任(作为)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过的知识)
人不知而不愠(代词自己)
诲女知之乎(代词所教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好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坏处)
有一言可以终身性之者乎(代词一言)
4、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独立练习。
B、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C、集体交流。
5、把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超在笔记本上。
四、小结、作业:
1、学生自由谈学习体会。
2、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儒家思想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他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能牢记。
3、作业:(1)整理笔记。
(2)背诵四、五、七章。
板书设计:
6、《论语》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金 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格林兄弟的基本情况,了解《格林童话》的主要篇目。
2.理清小王子寻找金鸟的主要经历。
过程与方法:1.掌握阅读童话体裁的基本顺序。2.探究小王子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判断小王子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2.培养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性。
教学重点:掌握阅读童话体裁的基本顺序。
教学难点:1.掌握阅读童话体裁的基本顺序。
2.判断小王子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3.培养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金鸟”为线索,叙述了小王子发现、寻找金鸟的曲折经历,表达了作者追求真、善、美的思想与愿望。本文情节曲折,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流畅自然,通俗易懂。
教学策略:由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屏幕出示问题]
1.什么是童话?
2.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旧知识中找出新知识的生发点,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读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走近作者
1.检查同学们课前对作者及作品《格林童话》的了解。
2.教师出示自己归纳的最重要的内容,请同学们关注。
[课件出示]
雅各格林、威廉格林兄弟是德国语言学家、童话作家。著有《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勇敢的小裁缝》、《玫瑰公主》等童话,以其丰富的想像、美丽的憧憬、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启迪了孩子们的心扉。
3.老师号召学生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格林及《格林童话》的资料,可到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也可去网上搜集资料,要筛选重点,选择能帮助我们学习课文的材料,如体裁特点、作者生平、写作风格、写作背景、名家评论等。
4.师小结:掌握了这些内容,便于我们理解作品思想及风格,把握文章主旨,也为学习童话课文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格林兄弟及《格林童话》的信息。
2.全体同学朗读一遍,加深印象。
3.将没有搜集到的内容补充到
自己的.材料中,整理在笔记本上。 获取、运用信息是当代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指明获取材料
的渠道,教给他们筛选信息的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出示听读任务:
(1)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故事讲的主要人物是谁?
2.恰如其分地鼓励学生的回答。
3.明确主要人物是小王子。
4.[课件出示]
故事情节:
开端:小王子发现金鸟。
发展:小王子寻找金鸟。
高潮:小王子被哥哥迫害。
结局:小王子得救并获得幸福。
5.[课件出示]抓住文章核心,便于整理全文脉络。
6.师小结:我们通过整理故事情节,了解了《金鸟》的主要内容,同时熟悉了阅读童话作品的基本顺序,把这个顺序归纳出来应该是:[课件出示]
阅读童话作品的基本顺序:
(1)了解体裁特点、作者生平、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等。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2.完成听读任务。
3.学生介绍故事情节并回答问题。
4.分组讨论:围绕“小王子”这一核心人物,按故事发展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情节,看哪组做得既快又好。
5.请几位同学发言,整理并出示。
6.学生读课件内容。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读懂一篇课文第一步是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梳理童话情节,便是锻炼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童话故事性强,按情节发展顺序梳理课文,便于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五、理清事件: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小王子寻找金鸟的主要经历。 1.默读课文,完成任务。
2.班内交流。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跳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小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
2.他带走金宫公主、金马、金鸟对吗?
3.大儿子和二儿子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为什么没能找到金鸟?
4.狐狸为什么要帮助小王子?国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5.狐狸在遇见小王子时请求别杀自己,现在又请求杀了自己,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要求:每组派一个代表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1.跳读课文,分组讨论。
2.分组进行展示。
3.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交流。 本环节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这些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学会探究,在此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思维拓展:
播放几个以狐狸为主角的动画片,让学生加以比较,说出自己喜爱哪个狐狸及喜爱的理由。 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有不同意见。 在比较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八、小结:
[课件出示]
亲爱的同学们,格林童话以其美丽的憧憬,善良的心灵启迪了我们的心扉,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提高概括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平等语气与学生商讨,是本教案的特点。在问题的提出,课堂讨论、关键内容的选定乃至师生交流时教师的语气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
【《丑小鸭》(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丑小鸭教案设计10-18
《丑小鸭》 学案设计(七年级下册)07-12
七年级下册《丑小鸭》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10-06
丑小鸭教学设计(二年级第四册)06-20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教案11-11
《化石吟》(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9-11
狼教学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1-10
共工怒触不周山(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05-24
二年级语文丑小鸭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