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共11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全面推进课改实验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工作作用,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我校继续以经典诵读为校本教学内容,以培养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让校本教研成为老师学生成长的阵地。
二、具体活动:
1、深化培训工作,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提高教研水平。及时交流教学中的困惑,以教研促教学。
2、以新理念、新课标为指导,抓好以新课改为中心,以新教材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研究工作。
3、组织各种经验交流和学习活动,不断探索研究适合我校学生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4、迎接特色项目检查;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示范课、研究课、说课、听课、评课、专家报告、专题讲座、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
四、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措施
1、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教研理论水平和教研工作能力。进行专题培训,让最新的研究理论和典型案例准确及时地深入到广大教师中间。
2、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研究。使教师能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1)加强教研组备课的研究。各教研组的备课按照流程去操作,坚持务实性、坚持合作性、坚持思辨性、决不能流于形式,不做表面文章。
(3)树立“大备课观”、“大教学观”,倡导各组之间、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动的教研风气,真正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氛围。
3、教师坚持每学期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重点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注意教学过程和方法,加强学科间相互渗透与整合。
4、实施课题引领作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课改。努力探索适应课改需要的教学模式和适应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5、进一步整合教研力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建设一支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积极推广校级教研,要以老带新,继续坚持手拉手活动及结对拜师活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加强校本教研的原始资料归类建档。
五、月份工作安排
3月
1.制定工作计划、研修计划
2.制定并上交各学科进度计划。
4月
1.制定赛教方案、公开课方案。
2.师徒结对公开课。
5月
1.师德演讲比赛
2.学生汉字听写大赛
6月
1.校本研修总结
2.优秀教学反思、论文评比
关键词:农村学校,名师录像,校本教研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校对校本教研都越来越重视。不论城市农村,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了校本教研,主要的形式是上校内公开课。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许多农村学校都觉得这样的校内公开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不大。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水平杰出的教师较少,大家水平差不多,听来听去也听不出什么“花头”,用农村的俗语来说,就是“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二是很难请到专家来指导, 一方面专家数量有限,这么多学校很难都照顾过来,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学校也经费有限,如果要专家经常参与,经费上不允许。
现在虽然实行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但城区学校的教师也不可能都参与到农村学校每周的校本研究中来,毕竟城区学校的教师也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要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一方面是要“请进来”,但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靠自己。
学校通过网上购买账号,得到了数百个各学科的名师课堂录像,拜“名师录像课”为师,采用“对照课”“摹课”“专项研究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常规武器———名师对照课
所谓的名师对照课就是教师在学校提供的“名师录像课”范围内,选一堂课,事先不看名师的录像课,教师上完课后,再看名师的录像,将自己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如,一教师选了数学特级教师钱金铎执教过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事先没看钱老师的录像,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上了一堂较为成功的课。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是: “为了不过分逊色于钱老师,我在备课时充分借鉴了别人的经验, 广泛收集材料,对每一个环节设计出具体方案,确保万无一失。”这样的课,如果不是通过名师对照课的形式,我们已经发现不了多少问题,评课也评不出什么东西,这样的校本教研对教师的帮助也就不大。
但通过名师对照课的形式,就能发现很多问题。这位教师自己也说:“可就是这设计大同小异的两节课,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上出来的效果却完全不同,特别是在细节的处理上,明显存在着差别。”她通过“新课教学设计的对比、意外事件处理的对比、练习设计的对比、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对比、教师教态和语言的对比、总体情况的对比”六大方面的对比,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什么名师对照课这种校本教研形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究其原因,学习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普通的校本教研知识是从人传递到人,名师对照课这种教研形式知识是从物(名师录像)传递到人。如下图:
名师对照课形式的校本教研,相当于每次校本教研都有名师、特级教师参与,效果当然不一样。
二、新手武器———摹课
摹课的“摹”,是临摹的意思。所谓的摹课,就是教师选取一堂名师录像课或一堂课的一个片段,不上课,而是把名师所讲的话, 包括语气、语调、教态等完全模仿出来,就像临字帖一样,把名师的上课情况完全再现出来。我们常说,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特别是课堂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教态等方面是一门艺术,众所周知,学习艺术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或者是音乐。一般教师对这方面的掌握是通过一次次的听课、上课,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慢慢地形成的,现在我们通过“摹课”这种形式,进行专题式的训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说名师对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全面提高,那摹课就是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语气、语调、语速、教态等表面的外在的东西。通过摹课,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态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快速的提高。摹课一般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背课。就是把某一堂名师录像课(或片段)中教师的语言背出来;第二步,在完全把名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背出来的基础上,模仿名师的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模仿名师的教态。
一开始,教师觉得要把课“背”出来很难,又要模仿语气、语调等,感觉很不好意思,但通过实实在在的摹课后,他们发现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如,一教师选取了特级教师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录像进行摹课,通过多次的背诵、模仿,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态等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深有感触地写了一篇论文《如何让课堂教学语言通“电”带“磁”》。又如,一教师选取了特级教师崔云宏执教的《一夜工作》来进行摹课,通过反复的练习,克服了不好意思等心理,终于把课讲得惟妙惟肖。她深有感触地说:“教师肢体僵硬,缺乏热情,难以感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自己必须是热情洋溢的。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就是本人却经常没有做到这点。学生在‘冷空气’的包围中,又怎能‘热情似火’呢?”
三、进阶武器———专项研究课
一些业务成熟的骨干教师可以进行利用名师录像的教研形式———专项研究课。所谓的专项研究课就是教师利用名师录像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专项问题进行研究。如,对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就可以通过检索若干个名师录像,把这些录像中的课堂导入进行研究,归纳整理,得出共性,总结出规律方法。
有位哲人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就是分解。要把各项课堂教学知识总结出来,必须先把课堂教学知识进行分解。通过请教专家和查阅有关文献我们把课堂教学知识分成三大块:课堂教学设计所需的知识、课堂生成时所需的知识、课堂语言所需知识,在这三大块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分。具体如下图:
当然,课堂教学知识还可以细分下去,但也不宜分解过细,分解得过细反而对知识显化产生干扰。所以我们经过实践,最终把课堂教学知识分解成图中所示的这十二个细目。
在进行专项研究课时,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策略:
1.兴趣导向
所谓兴趣导向,就是在课堂教学专项知识总结归纳时,哪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哪项知识比较有兴趣,就让这一位或几位教师完成这项知识的总结归纳。这样做,教师能愉快地完成专项知识的总结归纳,并有较高的质量。
2.弱点导向
所谓弱点导向,就是在课堂教学专项知识总结归纳时,哪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哪项知识在课堂教学时表现得比较薄弱,就让这一位或几位教师完成这项知识的总结归纳。知识总结归纳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样让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一方面教师会比较有动力,另一方面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一、加大政府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农村小学的设施设备简陋,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学校添加设施设备,优化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加强对农村小学学生活动场所的建设,对一些规模小、分布散的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做到节省资源、集中教育力量,从而提高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质量。
现在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生的“减负”,其实需要减负的还有广大的教师。目前,农村教师的编制紧张,很多人都向环境好、待遇高的地方去谋出路,正所谓“人望高处”,导致农村教师人手不足,大大加大了教师工作量。平时教师除了完成教学常规工作之外,还要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工作,起早摸黑。教育行政部门应合理安排教师,避免“向城市一边倒”的现象,利用多种渠道吸纳农村教师,鼓励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任教,增加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另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让教师多一点时间进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少做一些形式的东西。
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关键
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各种人才。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有过不少痛苦和教训。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基础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致使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师苦不堪言。要解决这个问题,校本教研的开展才有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好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要研究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变单纯的知识考试为知识、能力、态度和方法的全面考查,变比分数排名的相对评价为教育目标达成度的水平评价,变单项的智育评价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要坚持以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为标准,综合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力和效果。对学校的评价,要改变以升学率和考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片面做法,对学校的教育品德、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实施各种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解决了后顾之忧,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他们就会放心投身课改,大胆开展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的热情一定能高涨,效果必将明显。
三、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为保障校本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教研活动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好评价,把校本教研的实施情况与学校及教师考核、评价结合起来。其次,要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专家或教研员深入农村小学,实施“走进去,低下头去”的方式,协助农村教师教研组制订教研活动计划,引导学校和教师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此外,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引领作用,挖掘自身的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开展“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形式给普通教师以帮助和指导,为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学校要倡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多阅读有关的书籍,做到“六个一”: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写一份优秀的教案,上一堂优质的课,制作一个高质量的课件。教育行政部门可实施名校对薄弱学校帮扶计划。城镇名校教研力量雄厚,专业水平人才多,让名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借助名校教研领導、教师专业水平高的优势,解决薄弱学校本校教研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低的困难。
四、改革教研方法,同伴互助与个人反思相结合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每天都应该对我们的行为、想法进行反省,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教育教学也一样,在洋思经验中就有一条成功的经验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如果没有反思,那么教师就会滋生思维的依赖性,从而变成理论学习的听众。反思教学的目的在于对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积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努力提高专业化的过程。要求农村教师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对于反思的心得体会可以写在反思记录本上,也可以发到校园网站的博客上,与其他教师交流。学校利用校本教研活动时间,让教师互相交流、分享教学反思,产生“共鸣”,或提出“质疑”,发表其意见。这样,我们农村的教师就能摆脱了枯燥无味的研究方式,在有“共同语言”的情况下学习着、思考着、总结着,从而焕发了校本教研的生命力。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农村课改存在不少困难,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农村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深层次要求。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走不出去、专家请不进来等因素制约,校本教研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基本策略和课改推进的内在机制。就农村而言,校本教研的有效运作主要是通过建立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合作的立体化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为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持,研究推进、课题带动,创立校本教研基地学校,以点带面、联片发展、整体推进,建立和规范立体化校本教研制度等具体策略进行,从而促进农村教师逐步实现专业成熟和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课程变革向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师;立体化;校本教研;专业发展
2005年秋季,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学校课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快凸显出来。主要问题有: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缺乏课改的内驱力,教师缺少专业支持等。[1]其中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农村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适应不了课改深层次的要求。笔者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教师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入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必须结合农村学校师资现状,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研合一,以研促教。
一、校本教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理论和专业人员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性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目的。教学是教师从事的主要工作,作为增强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有效策略,教师的在职培训应融入教师的教学生活之中,这样教师才能得到一种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的现实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产生需要,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此意义下,校本教研便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主要途径。对农村小学校而言,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必须立足开展校本教研
教育部的评估报告显示:经费投入不足“以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在经费支持方面,第一批国家级实验经费基本可以保证,当实验范围扩大时,省级以下的实验区课改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个别实验区地方财政甚至对课改工作没有投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1]国家级和省级实验结束,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进入常态以后,农村学校新课程的经费投入也许更难保证。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机制的运行,成为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资金紧张和短缺使得学校很难抽出专用资金用于教师的培训、进修与学习,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不得不立足于本地区和本校来进行。
(二)工学矛盾突出,“走出去”很难
师资紧缺、岗位缺编、教学任务繁重使得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委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进修,所空岗位无人顶岗,聘请代课教师又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即便能够外出培训学习,接受的主要内容也多为理论性和观念性的,脱离教学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不仅教师对此类培训积极性不高,学校一般也不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教师“走出去”很难。
(三)“请进来”不是长久之计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如聘请专家讲学,在关键时期予以点拨,确实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只能偶尔为之,绝非长久之计。除了支付专家讲学费的困难外,更重要的是,专家对农村学校的实际问题和教师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作用有限。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内驱力,需要本土专家,需要自己的专业引领队伍。笔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向高校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学习与发展途径不被农村中小学教师所认同,而且农村学校较少使用“请专家到校作报告、送教师外出培训”等方式。农村教师较常用的学习发展途径依次主要有:第一,反思,90%的教师认为这是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最主要途径;第二,自学;第三,同本校教师交流,通过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看来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或者说“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自救”的现实选择。[2]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一)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
校本教研为教师、学校、各级教研部门以及高等师范院校搭建了发展和发挥才能的平台,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逐步实现校本教研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层次是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就新课程改革而言,校本教研更多的是专业研究者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的校本活动。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有如下几种。
●教师个体开展的校本教研。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意识,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本校教师合作的校本教研。教师主动争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师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以校为本的教研。实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培训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模式”“诊断反省模式”“骨干培训模式”“问题培训模式”“课改论坛模式”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提升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教研员与学校合作的校本教研。教研员、科研人员与学校合作,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区域协作式的校本教研。从传统的结对子、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做法进一
[3]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以结对形成校本教研“流动站”的新形式,以联片、结对式活动为载体,以强带弱,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校本教研共同体(亦被称为US联合体)。[4]构成双方是大学的专业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是推进新课改、促进新课改发展、实现参与双方双赢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合作的研究共同体──立体化校本教研共同体。通过教学反思常规化、研讨活动系列化、专业引领全程化、教研科研一体化、展示平台多样化的“五化”策略,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1.建立农村学校与高校的研究共同体
这种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教育专家指导下设计“科研兴校”,实施校本教师培训的方案;建立科研兴校和校本教师培训的相关组织和制度;每个基地学校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引导全校教师把课题设计、研究与学习结合起来;教育专家作教育科学和科研辅导报告,并对每个子课题进行个别指导;以校本教研为主要行动研究,以与高校合作研究模式为主,以高校支持模式和学校独立模式为辅,通过教师的行动、培训和研究过程的联结,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通过校与校间的交流,教师互换等形式,促进教师发展等。
2.建立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的合作机制
制度是对处于某种社会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因此一种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主体应对这种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达成共识,这些共识和认同也同时为这种“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一种持续性的动力来源。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有利于学校、教师在相互的经验交流分享过程中,形成对校本教研的价值、意义的共同感悟和认识,有利于促进农村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建立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农村学校为参与主体;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城乡互动机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以“会”引“家”,实现跨区域的合作交流。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应该以学科组为基点,以学校为基线,以联片为平台,以与高校成立共同体为轴心,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增强农村学校、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使校本教研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的根本所在。这种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落实教育部和省、县“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实施意见;解决自课改以来,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由于地域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及教师素质不同,在不同学校中存在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实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据农村地区合点并校后,学校布局改变及数量减少的形势变化,结合过去联片教研、结对子、送教下乡及送研下乡等活动的成功经验,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从而提升农村地区及各个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开放式、流动性的校本教研,达到农村各学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
课堂是教学的发生场所,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现实起点。课堂教学旨在体验文化共同体的创造,课堂教学是集体文化的传递与创造的过程。[5]因此应该把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组织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筛选,进而确立研究课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作为教师的角色,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知识结构,教师是一个‘解构者’,在解构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知识文化的建构。”[6]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校本教研对象的授课教师与校本教研的研究者,共同从事着“文化实践的参与”。[5]他们在参与中对话,在对话中参与分享,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课例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块”和对教师教学发生过程的一种“真实记录”,其间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对教育理念与价值的现实追求。因此,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这既是对“校本”概念的一种重要诠释,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
4.专业引领,为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持 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开展面临来自观念和“技术”层面的困难,在观念上给予引导,并给予“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已成为农村地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迫切需求。“专业引领”是指由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的有关课程、教学与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专业引领”的主体主要来自高校、地方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校的优秀教师。在“专业引领”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既是“引领”的主要对象,又是“引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一般来说,“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有:理论学习辅导、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听课、评课)和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引领”对象的需要来进行。因此,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情景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其中“情景性”指的是“专业引领”与教学的“真实场景”相连接,或者说“引领”活动本身就存在于教学的“真实场景”之中,而“交互性”则强调专业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显然,“专业引领”是基于教师的教学“场景”而提供的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它有利于农村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但是,在校本教研方面,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校本教研不够深入,教师缺少专业支持”[1]等现象。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改下,以高师院校和地方教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教育研究群体已开始走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研究,这无疑为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的良好机遇。
5.研究推进、课题带动,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活动平台
校本教研的开展要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但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而言,由于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与制约,在解决诸如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问题时,往往缺乏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意识,而且对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所具有的长期性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即使在专业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也可能难以持久。以科研课题为主线进行专业引领,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的熏陶以及成果展示时的成功体验,无疑是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活动平台。
6.创立校本教研基地学校,以点带面、联片发展、整体推进
建立评选和竞争机制,鼓励各中小学校积极创建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实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辐射周边、联片发展、整体推动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例如,县级教育行政层面评选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主要条件可以包括:学校积极投身课改实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能对区域性的校本教研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校长及领导班子专业能力强,立足于本校培养骨干教师,且成效明显,校本教研活动扎实而富有成果;学校业务研究的氛围浓厚,学校在课改开放展示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
7.建立和规范立体化校本教研制度,保障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1)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必须明确自己的以下责任: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健全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特别是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及年级组的建设,建立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教研网络;组织、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读书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指导教学实践;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问题能及时得到研究,经验能及时与同事分享;与校外同行(教师、教研人员、研究者等)保持经常联系的沟通渠道,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使校本教研活动得到必要的专业支持。
(2)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
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学校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实行集中教研制度和“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即每周利用两个晚上,每两周利用一个半天时间,把实验教师集中在一起,选定一个主题,进行集中学习、研讨。通过集体交流、个人自学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乡镇中心校可以根据实际,以分片协作教研为主要形式,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协作、分片互动的校本教研格局。学校坚持开展集体备课、议课,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建立有利于校本教研开展的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平台。
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必须承担县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学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建立县级奖惩机制。教育局根据构建立体化校本教研的精神和要求,制订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标准及要求,增加年终考核中教研分值的权重;根据活动方式颁发各项证书;每学期对各乡镇中心校、各普通学校进行全面考评;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进行重奖,对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校长,在职称、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先照顾。
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笔者的调查显示:98.9%的教师表示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并且所有教师都认为校本教研对自己的教学有程度不等的帮助,其中64.2%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31.8%的教师认为有帮助,只有3.4%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少。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作为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和课改推进的内在机制正在部分地区推行和实施。但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还需要许多其他因素,如时间、经费、技术设备、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方面因素的支持。目前校本教研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边缘性”问题,如校本教研经费不足,自筹经费进行研究的比例过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时间投入不足;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技术、设备准备不足;校本教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这些边缘性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校本教研目的的实现,是校本教研的外部保障。
参考文献:
工作思路:
我校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工作以校教研工作精神为指导,充分挖掘内部教研资源,合理利用光盘、多媒体,立足校本,继续推进问题解决式教研模式,切实提高学校教研工作质量;更新教师观念,加大学习力度,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精神,树立良好的教风、校风;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落实新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切实做好“素质提升工程”、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具体工作: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师表形象
今年,我校将申报“师德师风达标学校”。教导组要积极配合学校,贯彻落实县局关于师德师风建设会议精神,坚决执行“十大禁令”之规定,让语文教师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之中,做到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努力为“师表工程”作贡献。另外,继续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使之形成教师内在的道德信念,以培养教师具有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团结意识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的服务水平。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率先垂范,增强自律意识,为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榜样。
二、提高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学教研工作能力
1、坚持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方法,倡导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博采众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方式为:(1)、走出去学习。(2)、请进来辅导。(3)、研究课学习。(4)、学校业务培训。
2、校本教研活动以光盘、多媒体资源为基础,以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为抓手,坚持学习理论业务知识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相互学习,交流经验,钻研教材,以 “问题——研究——问题——再研究——形成策略”的模式,努力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3、认真落实“六个一”制度,继续开展优秀“教学教研工作手册”评比活动,引导教师以自觉用好“教学教研工作手册”为载体的自主教研,进一步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动机和增强教师教学自主研究的能力,提高师本教研的质量。
4、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课后与执教者交流经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回来后由教导处检查笔记,同时写一份学习心得,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
三、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学期开学后,教师要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由教研组长审阅签字。
2、认真组织学习新的学科教学工作常规并落实。要求各科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做好课外辅导、教学研究等工作。在认真钻研教材后,联系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课外辅导细心入微,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认真批改作业,原则上要求面批,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矫正,做到错题不过夜、订正不过天。
3、进一步落实教学教研工作“六个一”制度,要求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联系实际,发现周围的实际问题,针对问题,及时反思总结。语文教师的典型案例中必须有一个是作文教学教案。
4、以推行学科发展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为载体,有序推进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以兴趣活动为补充,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教研组、教导处定期对教师备课、听课、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在教师业务档案上进行登记。本学期教师相互听课不少于10节,新教师不少于15节,校长不少于20节。
6、每周一晚为业务学习时间,由教导处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
7、加强教研组建设,努力做好四项工作:
(1)、学期初制定好教研计划。
(2)、学期中间开展好各科的教研工作。
(3)、期末进行反思总结。
(4)、平时配合教导处做好检查工作,注意资料积累。
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学历层次,提高自身素质。
2、继续做好年轻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认真结对,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人人帮、帮人人的教学氛围。
校本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以科研为先导,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管理水平和校本教研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使教师们领悟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观,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或困惑,使教师熟悉新的课程标准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促进三个提高,达到五个结合 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五个结合: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
四、校本教研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反思交流”等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
①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主备教师要提前两天把“导学互动”教案送到组内教师手中,组内教师要认真阅读教案,并提出改正意见,在上课前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完善教案设计,经过大家讨论形成共识,再进行上课。
②反思交流:通过前一阶段组内的教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反思交流,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③主题教研:以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为研究内容,确立一个教研主题进行研究,组内每人至少围绕主题选择一单元中内容进行备课,再选择这一单元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上公开课,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教学论坛等多种形式展开讨论,谈自己的想法、看法,集思广益达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④理论学习:围绕教学主题组内教师还不明白,这时候需要理论指导。理
论学习做到组内学习与自己自学相结合,通过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主要工作措施:
1、本学期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是“导学互动”课堂教学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各教研组要围绕校本教研主要形式积极开展活动,落实好集体备课、反思交流、主题教研、理论学习的四项活动,在活动时把集体备课与反思交流活动结合起来,主题教研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认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研培训学习、讲座等活动,形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
4、实施“七个一”工程,学——每周学习一篇教育教改理论文章;记——写好每堂课教学札记及教后反思,积极撰写学科教学论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论文评比;听——每周至少听课2节;讲——每学期主讲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编——每学期拟一份标准的考试试卷;读——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研——每学期写一篇研讨文章。
5、鼓励“随机式”教研方式,提倡同伴互助风气。同事间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随机就某个教学问题或教育现象,进行闲谈,发表评论,并努力获取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另外,就个别教师工作中碰到的难题,提倡同伴积极协助,共同解决。
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备课。做到每科有备课,课课有教案。做到每科有备课,课课有教案。
2、上课。课堂教学要按照“导学互动”的“四步十环节”组织上课,改革传统的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新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
3、作业。要求每次作业量适中,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学生书写工整,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仔细,红笔下无误。家庭作业有布置有要求有检查,作业量适中。
4、辅导。教师辅导既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辅导要做到“三心”,“两性”即:细心、耐心、恒心;及时性,针对性。
5、评价。要改革以往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法,将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方式由单一的、定量的、静态的变为多元的、定性的、动态的。要以课堂表现、技能测试、纸笔测试三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七、完善教研机构,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学校教研组要在学习教育理论,广泛搜集各科教研信息的基础上,结合上级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确定教研的目标,全盘部署教研工作,各学科教研组要依据学校的教研目标及学科特点,确定科组的教研计划,组织教研活动,真正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考勤,有总结。
八:工作安排:
9月份:
1、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2、秋季开学常规检查。
3、制订教研计划。
10月份:
1、举行“导学互动”研讨课听评课活动。
2、举行校本教研活动(语文数学综合)。
11月份:
1、校本教研工作交流。
2、期中考试。
3、公开课、教师备批、学生作业检查。
12月份:
1、做好优秀论文、优质教学案例评选活动。
2、举行新课程学习活动。
2012元月份:
1、期末检测。
2、常规检查。
1.教师负担过重, 制约校本教研的开展
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负担普遍很重, 很多村级小学还采取“包班制” (即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的所有学科) , 甚至是复制班 (即一名教师教几个年级的所有学科) ;因多数是民转公教师且将近退休年龄, 教师年龄普遍存在老化现象;老师们既要备课、上课, 又要管理班务, 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 完成各种计划、记录、报表等, 每天基本是“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再者, 从当前社会上看, 人们仍然把升学率及分数作为衡量学校办学优劣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标准, 教师的“饭碗”与学生的分数息息相关, 哪个教师不是谨小慎微、亦步亦趋?谁敢去搞什么教学改革和研究?
2.教师的主动性不高, 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 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 甚至会起到反作用。目前不少学校为了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纷纷为教师列出校本教研的“问题清单”, 让教师结合“问题清单”上的内容进行准备, 到了教研活动时间, 教师就会拿出各自“精心”准备的发言稿, 头头是道地“说”开来, 什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什么“自主、合作、探究”等热门词语比比皆是。乍一听, 很有些理论高度, 可细一想, 却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校本教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 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 没有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 那就只能流于形式, 甚至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 更不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3.学校所受干扰太多, 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
学校反映, 在探索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气氛很浓, 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 但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评比、创优等工作, 使学校常年处于备检和创优状态之中, 牵涉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以分数论英雄的升学体制, 制约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 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考高分, 而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却很少学习研究;各类知识性的竞赛活动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 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作文竞赛、少儿科技创新大赛等, 也把家长、教师引向疲于应付的境地。
4.专业引领不足, 成为制约校本教研的“瓶颈”
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中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萝卜炒萝卜, 炒出来的还是萝卜”。教研部门很少到校进行现场指导, 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 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 模式固定, 内容限于教材教法介绍, 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 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
以上问题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教师的负担过重问题如何解决?校本教研是为了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什么教师却不“领情”, 甚至把它视为额外的负担?如何解决专业引领问题?笔者认为, 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舒畅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但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宽松、和谐、舒畅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当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 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迫使老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 但现实却使部分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应试教育依然扎扎实实, 不少学校仍以考试成绩给教师排名次。再加上各种形式的竞赛, 学生和教师心力交瘁。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重压之下, 谁能保持愉悦、超然的心态呢?谁又能保证教师不产生职业倦怠呢?
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就要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关注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需要, 而不是仅仅去给已经承受很大压力的教师提出各种要求。只有教师自身生活的快乐、幸福, 他才能把这种快乐传递给学生。很难想象, 一个整日愁眉苦脸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去热爱、去追求, 那么这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会给他的工作带来多少动力与热情!
2.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让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现在人们往往比较关注的是如何给学生“减负”, 殊不知, 需要减负的不仅是学生, 还有教师。教师每天都在忙个不停, 是否他们所做的事情是非做不可的呢?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规定一定时间内必须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 致使许多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应付检查, 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 教师的负担也大大加重。当然, 学校诸如此类的无效劳动还远远不止如此。
让教师多一些时间研究教学, 让教师从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走上创造、研究之路。这个期望只有当学校给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 给教师以人文关怀, 使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分享自己的智慧, 学校作为合作的学习型组织才可能真正实现。
3.让教师尝到教学研究的乐趣, 引领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
校本教研关键是培养教师的研究乐趣, 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校本教研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 突出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教师个体, 使教师真正进入研究状态, 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生活, 教学、研究、生活融为一体, 密不可分。
校本教研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反思, 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用研究的态度来审视学生、审视课程, 研究课堂, 只有使教师尝到研究本身的乐趣, 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热情, 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才能真正使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
4.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引领, 突破制约校本教研的“瓶颈”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学校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00-01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的教育研究(Schoo1.based EducationalResearch),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校改进(school improvement)为目的,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质量,还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新课程改革以来,每所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搞校本教研,我们农村小学也不例外。然而现在的校本教研还处于观望徘徊阶段,有些学校纯粹是为了跟上形势而搞校本教研活动,存在得过且过现象,如随便上几节校内公开课就算校本教研活动。其实校本教研是一个值得我们永久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给出一些改进意见。
一、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有计划 无规划
每学期我们都会积极响应上级行政部门的号召,将校本教研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具体由教导处组织实施。各学科教研组也会根据教导处的要求制定计划。然而计划只是一些理论性的套话,只是规定教研活动开展的次数和要完成的任务。事实上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也缺少针对本校实际和各成员特点的长远规划。
2、重形式 轻内涵
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般步骤是先由轮到的教师做一个学习讲座,另外教研组组长组织组内成员集体备课后(事实上是比较简单、凌乱的讨论,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案),由轮到的教师进行上校内公开课,其余组内成员进行听课评课。评课也是草草了事,评课完后并没有再次组织上课,就这样就完成了任务。校本教研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缺少对其内涵的提升。
3、重数量 轻质量
教导处一般规定双周为学校的教研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实行教师轮流主持校本教研制度,主要内容是主题学习和集体备课,各教研组都能安排规定次数甚至超出规定次数的活动。虽然活动的次数较多,但教研活动内容随意,形式简单,主体单一。由于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教研活动收效甚微,教师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
4、无主题 无课题
虽然校本教研在我校实施已有多年,但是还是没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活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还是过去常规式的听课、评课,上课没有专题,听课没有目的,评课也只流于形式。缺乏教师从自己日常教学中发现的“自下而上”的“草根化”问题,更缺少将问题视作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意识。
二、改进意见
1、教研态度要端正
首先,学校领导干部态度要端正。不能认为校本教研只是搞形式,走过场而已,要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要把校本教研当作一项长期的硬任务来抓。其次,教师态度要端正。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甚至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听听课,网上东拼西凑一些论文、反思什么的,搞搞形式而已。事实上校本教研是为教师搭建的一个尽快转变观念、交流和切磋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能力的平台。只有每位教师积极参与,真实地投入其中,才会品尝出其中的苦乐,才会有进步的喜悦感。
2、参与教研要积极
教师的教研态度端正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意识,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让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要让他们尝到校本教研的“甜头”,消除他们对于校本教研的神秘感和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我们可以通过领雁的方式,先培养一些校级骨干教师,然后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导广大教师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浪潮之中。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只有作为主体的教师处于自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才能实现有效教研。
3、教研活动要务实
学校要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期确立一个主题或有针对性的选取日常教学中发现的“草根化”问题进行研究,并不是盲目地搞校本教研。另外教研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如集体备课,案例教学,课例研评,专题讲座,观摩互动等。教研活动的开展要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装点门面而开展。一定要防止“旧”、“虚”、“空”等脱离实际的教研活动。
4、教研活动要及时反思
校本教研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反思的过程。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总结和反思,是保证研究取得预定目标的有效举措之一,总结反思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每次教研后都要及时对活动的具体操作和效果进行总结反思,以提高每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改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方式。
5、教研活动要有制度保障
根据学校的实际,针对校本教研活动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证教研活动的规范开展。但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制度是为研究服务的,制订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制约教师发展,而是为教师更好参与研究提供条件,然而制度一经制订就应该严格的执行,就必须要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程晋宽.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8
[2]胡艳平.汤银康.唐顺林.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问题及对策.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校本研修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我根据学校的 校本研修计划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制定如下
一、研修目标 本研修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 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 水平为目的, 以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目标。
在研修中要努力做到
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提高,五个结合。一个中心:以教师 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 为。三个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 力。五个结合:上公开课与听评课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小组 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 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三、研修学习任务
(一)个人读书 每年精读一本教育教学名著,做好读书笔记并写出读后感。
(二) 听评课 主要以本校教师为听评课对象, 并积极参加小组开展的听课 评课活动并及时认真填写《听评课记录表》。
(三)公开课 每年上一节公开课,课前精心备课,然后再请校内的优秀教 师指导所备的课,做好万分的把握后再上课。课后及时把反思写 下来。
(四)小组集中研修 积极参与每月一次的小组研修活动, 协助组长开展好远程网 络研修和课堂教学交流、主题研讨等活动。
(五)学法守法 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等法 律法规。
(六)撰写教学论文 根据自己在岗研修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一篇 字以上 的教学论文,并及时参加各级论文评奖。
四、具体措施 1、多读书。尽量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读教育教学专著时 要做到精读。
2、多渠道地听评课。以听本校优秀教师的课为主,还要积 极参加各级领导组织的优质课,提高听评课的质量,以达到学习教学经验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3、努力上好公开课,积极写教学反,并参加县教育局的教 学设计比赛。
4、小组集中研修。在小组集中研修期间认真完成集中研修 的各项任务。
一、 强化教研制度。教研活动是学校一项常规工作,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助于新的教学理念的实施与交流,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为避免以往教研活动“教而不研”“形而上学”上课教师疲于应付,听课教师陆陆续续的不良倾向,调动教师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学期,我们致力于教研制度的完善。
二、改革听课方式。传统的听课以“记”为中心,课堂上,听课老师将精力集中于记教师的教学流程,记精彩的组织语言,记学生的课堂发言。教师记得辛苦,根本没时间来消化吸收。我们认为:听课应该以“听”为中心,听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听学生精彩的个性解读,听课堂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思”为归宿,思精彩背后的教学理念,思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思课堂教学的更多规律。听课时,只要求教师记下精彩教学环节,培养教师的及时评价能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三、教研与课题相结合。本学期,教研活动我们在继承以往的“定时间、定专题、定人员”“三定”的基础上,注重突出专题研讨。我们将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将学校的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小板块,分工落实到每次教研中。
四、走出去,请进来,发挥“名校”、“名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61-04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开展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求,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开展针对农村地区的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来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初向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了“推进农村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课题。同年,经有关专家组审定,本课题被确定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A类课题。
一、研究方法与策略
本课题属应用性、实践性的研究,以来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主干力量,由教研机构组织研究团队深入农村学校,在指导学校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过程中,探索如何建立、健全、推广农村校本教研运行机制。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比较法、文献法和问卷、访谈、观察等调查研究,并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迁移为校本研修策略,如:主题研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等。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几年中,我们多次组织总课题组成员、子课题组负责人及校本教研基地学校负责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查阅了大量研究文献,数次组织骨干力量开展调研和督查活动,研制了多种考量形式和工具调查了解校本教研的实施状况,广泛开展了各种教育科研交流活动,为课题研究的推进和成果的真实可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本次课题研究过程遵循的技术路线为:调查了解→发现问题→课题假设→理论论证→探究策略→实践验证→撰写报告→推广普及。主要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和总结推广阶段。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形成了一套校本教研机构的运行机制与策略
1??成立机构,整体联动
校本教研机构的建立必须能促进和协调各区域、各学校、各教研组的整体推进,各县区教育局长和校长都必须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负责人。来宾市在校本教研课题实验过程中,分别成立了市、县、乡(校)级课题领导小组、课题指导小组以及子课题研究小组,各级机构职责分明,目标明确,层层把关。各教研机构的成立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既有宏观规划又有具体落实,确保校本教研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地整体联动。
2??建立机制,制度支撑,确保有效实施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市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来宾市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方案》、《来宾市教学质量与教育科研评价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和指导性方案。市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还把以“主题教研”为主要载体的教师成长项目作为来宾市教育“十一五”规划十大项目之一。机制的建立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强有力的保障基础,各县政府、教育局也极为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积极召开相应会议,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各学校热情地投入校本教研的实践和探索之中。
3??构建高效教研网络,全面推进校本教研
为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教科所作为校本教研核心机构还构建了“教科所—教研室—科研处(室)—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教师”的比较完备的纵向网络,并通过教科所与全国各地的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建立协作关系,各高中与区内外学校建立合作科研关系,乡镇中小学积极开展区域内联片教研,形成了校本教研的横向网络。校本教研在纵向网络的组织和牵引下迅速地在横向上延伸和扩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实现科研资源共享和办学品位提升。
4??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培植校本教研领军人物
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不能缺少“外援式”的“洋专家”,也不能缺少自己培植的“土专家”。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中教师采用最多的相互研究提高的方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来宾市先后组建了骨干教师讲师团,启动了来宾市“名师工程”项目,改革了学科中心组的组织和活动形式,还不定期地举办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课题开展以来,先后评选出来宾市“教坛名师”20名、“学科带头人”30名、“教坛新秀”30名,有15名中小学教师被评为“广西特级教师”,他们不仅是校本教研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是来宾市开展校本教研的引领者。
5??改进教研员教研方式,在深度上对校本教研进行引领和指导
教研员是学校校本教研的引领者,学校、教师都希望得到教研员的资源扶持和方法指导。我们的教研员深入教学低位,从低位上参与研究,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在与教师的共同研究中,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全程参与研究过程,及时跟进实施引领,悉心指导研究方法,不断总结研究成果,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生、成果共享的目的。
6??实施过程调研和评估,促进校本教研健康发展
实施校本教研过程调研和评估是修正目标、调整策略、完善措施、深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调研和评估的目的在于追求实现其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调研和评估,让教研组、教师看到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其中,并在不断参与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市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建立了巡查与指导机制,由组长牵头,带领以教科所教研员为成员的调研小组,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对学校的校本教研情况进行调研与督查。在调研活动中,调研组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召开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座谈会,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等,参与教研组、课题组的教研活动,检查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和效果,对调研的情况及时通报,树立典范,纠正不足。在评估中,我们把校本教研的评价与其他教育科研评价紧密结合,《来宾市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来宾市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方案》等与课题研究、教育教学等相关制度互为补充和完善,同时规定对校本教研开展得不好的学校,在每年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时,尽管总分比较高,也要降格以评。对教师的评价则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情况与教师的评优、晋级、续聘挂钩。有效的调研和评价促进了校本教研健康良性地开展。
(二)发展了一套有效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与策略
1??做好自我反思,做到“三思”、“三写”
反思教学活动要做到“三思”:教学前反思备课思路,寻找最佳上课方案,提高备课的质量;教学中反思教情和学情,及时改变教法,提高课堂的质量;教学后反思课堂实践,总结经验和不足,提高教学能力。提升认识活动要做到“三写”:要求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后记,每月写一个教学案例,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
2??做实集体研讨,做到“四研”、“四有”
“四研”即研讨一篇教改文章或一位本校教师的经验;研讨一节公开课;研讨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研讨一周测试的试题。“四有”即有规定的时间,有固定的场所,有全员的参与,有详细的记录。
3??落实听课制度,做到“两开”、“两记”
“两开”,一是指“开门听课”,任何一位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听其他任何一位教师的课,“开门听课”每学期要达到15节以上;二是指“开窗评课”,听课后,要求听课教师要与上课教师敞开心扉交流,评课时要“打开天窗说亮话”,要求评价至少有一个优点和一个不足,即“1+1”式评价。听课中的“两记”,一是记录上课教师上课的内容和方法,二是记录自己对本节课的评价及听课的体会。
4??实行新老结对,做好教师培养工作,做到“五互”、“五常”
新老教师各展其长,互帮互学,协同作战,是形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战斗团队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人力资源得到优化的主要标志。“五互”包括:“互结对子”,先由新教师主动寻师,再由教研组协调牵线,最后学校下文确定,使每一位新教师都能和自己“中意”的指导教师结成“对子”。“互相切磋”,即新教师主动向指导教师请教有关教学的设计、方法及难点、疑点,指导教师也应毫无保留地向新教师坦诚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想法和建议。“互看教案”,即每一个教案写成后,在正式上课前,新老教师都应主动地看对方的教案,以便更好地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互相听课”,即新教师原则上在每一节新课前,尽量先听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课,每学期听指导教师的课不少于20次,指导教师也要尽量听新教师的课,每学期不少于8次。“互为评价”,即每学期结束后,新老教师都要对“新老结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五常”即常问好、常交心、常提醒、常帮忙、常鼓励。
5??重视专业引领,做到“一引”、“一促”
“一引”是指引进校外专家、学者或骨干教师的指导;“一促”是指促本校教师自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6??实行校本教研的评价奖励制度,做到“六查”、“六评”
“六查”、“六评”即每学期检查教案2次,主要看每周写教学后记的情况,并评选优秀教案;每学期交5篇案例分析和1篇教学论文,并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和优秀教学论文;每学年检查“微型课题”的实施情况,评选优秀“微型课题”优秀成果;每周检查各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每学年评选教研活动先进单位;每学期检查听课记录2次,并评选优秀听课记录;每学期检查“新老对子”工作情况,并评选优秀“新老对子”。
(三)创新实施几种适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方式,凸显校本教研特色
1??主题式校本教研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主题式教研是克服传统教研弊端的有效手段。以来宾市兴宾区第三小学的主题式教研为例,“问题研究、主题研究、专题研究和课题研究”两个部分、四个层级的教研有如下建构: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产生”,是基础结构。问题产生的途径都是教师平时的教学常规工作,从各种途径产生的问题由教师记入《教学问题记录本》,再把教师的《教学问题记录本》录入学校的“教学问题资源库”中。第二部分属于“问题的解决”,是主体结构。
四个层级的教研活动如下:
问题研究——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增强自己对问题的敏感性,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善于挖掘问题;要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做到“发现问题有价值、分析问题有深度、解决问题有力度、问题处理有效果”。对一般的教学问题由教师个人单独解决,并认真填写《教学问题记录本》,学校再把教师的《教学问题记录本》录入学校的“教学问题资源库”中。
主题研究——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教学主题是指教师在同一学科的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共性问题,涉及教学内容或学生知识能力的某一方面的不足,具有普通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教学主题研究由教研组承担,教研组可选择学校从教学问题资源库中归纳出来的主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根据本教研组的实际自行拟定。主题研究的程序一般按照“主题讨论→主题实证→实证反思→再次实证→研究结论”来进行,采取多回合的研究,促使问题得到深入研究和圆满解决。主题研究要立足于实践,用实践证明假设,研究结论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研组长负责主持本组的主题研究,认真填写《主题研究记录本》。
专题研究——跨学科的教学会诊。教学问题会诊应确定一个中心专题,会诊专题在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问题中经过提炼、合并、升华而产生。会诊的专题应该是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由学校教导处从教学问题资源库中分析、归纳后确定。教学问题会诊是围绕一个专题,抽调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集中进行会诊,每次参加会诊的教师以10人左右为宜。会诊时要指定一名主持人和记录人,一般按“查摆现象→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的程序进行。每次会诊结束后,学校要打印会诊记录表,及时发放到各教研组,让全体教师共享资源。
课题研究——骨干教师的集体攻关。鼓励教师申报承担各级别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方式解决教育科学难题,形成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群。
在来宾市兴宾区第三小学实验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带领全体教师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归纳、提升,逐渐形成了以“教育教学问题”为核心内容,以课例为载体,以“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专业引领”为主要手段,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
2??基于网络媒体的校本教研
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建立学校教研平台,教师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听课评课均可在网上完成,校园网与远程教学资源网、因特网对接,教师可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传递信息、交流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式教研与传统教研方式相结合,使校本教研更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来宾市象州中心小学就是以“广西乡镇现代教育资源中心工程”项目落户学校为契机,自筹资金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和学校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对教育教学录像及讲座进行观摩,结合个人教学进行评课议课;利用论坛开展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评课、教学经验交流;建立网络教研夹;通过管理软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管理,掌握教师登陆网站和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及时进行监控和指导。
3??联片式校本教研
联片校本教研是以一所学校为中心,联合片区内各校,重点研究解决所在片区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是实现不同学校优势互补的一种有效的教研组织方式。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倡导各县(市、区)努力培植优势学校,开展联片教研,形成以忻城县古蓬中心小学为代表的“中心校—各片区—各村校—各教研组长—老师”五级一线的联片教研形式。这一教研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中心校到中心教研组、中心校到村完小、村完小到教研组、教研组到教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群体互动,和谐发展。每个层级有专人负责,并制定相应的研究制度、工作计划、内容、措施和考核方案,确保各级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其主要运作方式为:建立领导协调机构,确保联片教研有效开展→确立研究主题,开展联片会诊→敞开课堂教学,加强合作交流→加强联片磨课,注重过程优化→组织精干力量,实行送教到校。
(四)探索出一条实用的校本教研团队建设方略
针对当前教研团队构建中出现的要求简单、管理粗放、团体松散、研究放任、方向漂游等问题,在课题实践伊始,我们就组织教科研骨干力量做了广泛的思想动员和深入的交流研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尝试,形成了武宣县中学教研沙龙和教研智囊小组、来宾市四中规范化集体备课小组和柳州地区民族高中名校名师引领小组等研修团队,以科研小组、教师沙龙、研究联盟、教研俱乐部等形式出现,以培育团队精神为核心,以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专业性为主要特征,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团队建设方略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团队的建设关键在于培养四种意识(自觉、有效、以校为本和创新)和处理好三个合作关系(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提升自我;以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共促发展;以专业的引领,打造精英团队)。构建有效教研团队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生成性等特点。在团队行动的过程中需要一边研究、一边发现、一边完善,在“研究、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科研之路上不断探索中前进。
(五)培养了一批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和骨干教研队伍
建立实验基地是课题实验得以顺利推进的措施之一。在校本教研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校本教研基地学校21所,另有自治区级校本教研项目基地学校3所,广西第一批基地教育科研基地学校3所。这些基地学校是从教研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科研氛围较浓厚的来宾市各中小学中遴选出来的。
实践证明,基地学校建设不仅积极地影响、辐射和带动了相关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而且在创建基地学校的过程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单位、优秀教师、优秀成果。来宾市教科所先后被评为广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广西“校本教研”项目先进集体,被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基金会确定为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组织单位,来宾市第一中学、来宾市兴宾区实验小学评为广西校本教研先进集体,部分市、县级教研员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教研先进个人荣誉,更多的校本教研优秀成果获得奖励和推广。在2010年底的广西“校本教研”项目经验总结交流会上,来宾市教科所作为全区唯一的教科所代表单位作校本教研经验介绍,还受邀参加区外校本教研经验交流,广东省湛江市专程到来宾市参观学习。2011年,来宾市教科所、武宣县中学的校本教研经验成果被广西“校本教研”项目单位推荐由《广西教育》杂志公开发表。课题组成员周咏冰老师撰写的论文《让学生在“植树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刊物《小学数学》2011年第3期上。同时,更多的教师在本次课题研究中获得快速成长,总课题组成员、各单位校本教研项目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等成为来宾市骨干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三、研究反思
(一)校本教研核心精神的体现不甚理想
我们发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来宾市大多数学校已开始重视教师的学习和研讨,注重引导教师的教学反思,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是,学校在引导教师对校本教研核心精神的理解上,差距还较大,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仍存在不少误区。此外,教师负担过重,直接影响了教学研究的开展;经费和资料不足,制约了教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不同的学校的校本教研氛围差异较大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凡是教师精神面貌好的学校,校本教研氛围浓厚,反之则一潭死水。在一些学校中不少教师在其学历达标、职称评上后,教研、培训、科研的热情陡减,校本教研只是部分教师的事情,未能体现校本教研的主体性。
(三)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师群体间互动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校本教研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这一点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同,多数教师愿意与同行探讨和交流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希望多参加有关教研活动,但涉及到具体内容时,却发现其在主体精神和研究能力上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教研内容几乎都是围绕教材教法,源于自己的问题过少,校本教研的核心内涵未能真正体现;二是教师对围绕课例的教研高度认可,说明其喜欢模仿、缺乏创造性;三是教师们的反思文章写得很多,但在内容上似乎多数只是自己回顾有关疑问或问题,而不是在某种困惑的驱动下,为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说明教师的研究能力不足;四是从教师群体视角来看,相当多的教师将自己局限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全方位互动的现象还不明显,认为“隔行如隔山”,其他学科的教研与自己无关。因此,如何在校本教研的理念下,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群体互动的实效、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成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一个重要课题。
(四)教研中学科差异、学段差异明显
无论从教师参与调查的情况、还是教师对教研成效的反映来看,来宾市校本教研偏科现象非常明显。校本教研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几个中考、高考学科,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小学科的研究积极性不高。从一些学校教研活动安排上可以看出,音乐、美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小学科教师除参加技能比赛、演出等活动外,涉及自身内涵发展的活动基本没有。这种情况明确显示了中小学教研偏向考试科目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问题。此外,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校本教研中,以初中学段最为薄弱。学校领导对教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小学、高中高于初中。如何提高初中校本教研的质量应是我们今后关注的重点。
(五)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学习计划10-14
小学音乐校本教研计划09-13
小学数学的校本教研计划06-07
小学四年级下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06-24
浅议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创新工作艺术论文09-15
农村小学安全工作计划10-08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计划10-28
小学校本教研制度汇编07-24
农村小学卫生月工作计划09-29
2024农村小学体育工作总结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