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应注意“四当”(通用8篇)
当今小学界越来越重视古诗的教学,古诗教学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有重视“逐词逐句稳步理解诗意”的扎实式教学,有追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境界的诵读积累式的教学,有崇尚“在自学中提高理解古诗能力”的放手式教学,有沉迷“进入意境,品味诗意,写成小品文”的赏析式的教学等等。笔者以为,不管采取何种教学风格,小学古诗教学必须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当问则问
古诗与现代文不同,字少意深,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头等而事,而借助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平铺直叙地逐词逐句地提问讲解或问题居高临下,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均会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效果。我认为,问题的提出,关键所在是把准脉搏,切中要害,难度适中,当问则问。如教学《山行》一诗,全诗28个字共写了六处景物,弄清楚这六处景物极其特点也就成了理解诗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我主要提了“全诗写了那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顺着对这一问题的逐步理解,结构严谨的诗当现代文来学,化难为易,学生学来积极踊跃,老师教来轻松自然,丝毫无“滞”、“涩”之感,效果明显。
二、当讲则讲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大多属于唐宋时期,历史久远,文言色彩浓厚,故很多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相比,相差很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异解现象。对于这些词,老师若让学生采用查阅资料等自学方式去理解,势必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且凭小学生的能力未必能找到确切答案,反而影响了对整首诗的理解;若片面追求启发式,必生搬硬套,故弄玄虚,使古诗教学苦涩无味。我以为,像这些词,就应“当讲则讲”,即向学生毫不保留地讲解,灌输。如《山行》一诗,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中“坐”、“于”两字的理解,就可采取老师向学生完全讲授的形式,省时省力,效果实在、明显。
三、当议则议
古诗,讲究韵律,结构严谨,用字精当,有些字词意思似乎很明白,但放到具体诗句中理解一时又很难与整体连成一片。这些字,往往要经过老师的诱导和学生集体的讨论才能逐步得出结果。同时也很好佳地锻炼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所以我认为,这样的字词理解,决不可轻易放弃,应“当议则议”。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的理解就是此例,若让学生自学则会理解成“寒冷的山”,若老师讲解则让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理解也不会深刻。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小问题诱导学生讨论:
1、诗写在什么季节?
2、秋季山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这样的景色特点给人什么感觉?在回顾全诗逐步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深刻地领悟了“寒”字的意思。
四、当放则放
大凡唐宋古诗,内涵丰富,意义深邃。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文化水准对诗都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所以古诗教学,若局限于对表面诗意及浅层次的且固定式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上,不仅把美诗学死了,还遏止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以为,古诗的教学,能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和思想感情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等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会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对诗进行较深层次的感悟,即需“当放则放”。如《山行》的教学,在学生能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没有结束教学,而是设置一个学生能自由发挥的过程,即让学生根据诗所描绘的意境,扮作诗人,亲自去感受大自然,再感悟诗意,并写成小品文。而之后,当学生再一次回过头来品味诗的时候,看到的不再是一句句生疏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个生动的场面。
一、利用工具书, 多动动手
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 比如:诗人事迹、时代背景等, 通过查找资料, 阅读资料, 为学习古诗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争当小演员, 多动动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中有一条是“注重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非常好的课本剧, 同样, 古诗也有意境, 可以让同学们演一演。比如:教学《赠汪伦》一诗, 学完全诗, 我让学生把诗中描写的离别情景演一演, 有一个同学演得惟妙惟肖, 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通过表演, 学生不但更深入的理解了古诗内容, 而且能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既学诗, 又学表演, 学生们可真是全面发展啊!
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大家都是小画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还主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是无限的。是的,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大力倡导创新能力, 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在古诗教学中就更离不开想象, 只有边读边想象, 才能读出诗词背景, 读出作者感受, 读出画意真情。古诗语言精练, 行文短小, 留有许多的“空白地带”, 这就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说, 古诗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进行“诗配画”, 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中描写的意境的理解, 在脑海中展现出那一幅幅迷人的画面, 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用画笔再现出来。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理解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画下来, 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古诗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形象的图画的过程, 就是一个对所学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 当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 也就是把自己的收获表现出来了。
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等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一首诗, 一个故事, 换个角度来表达
古诗词中的画意真情不仅可以用图画描绘, 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例如, 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这首古诗的意境, 充分体会游子对慈母的的深厚情感, 我让学生将这首古诗编写成一个故事, 让学生充分想象, 写出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我自己也写了几篇下水文 (由古诗扩写、改写) , 同学们读了这些美文, 在唇齿留香之际不觉感慨万分:
原来, 诗词还可以这样来读。在后来的诗词教学中我就经常让学生把古诗编写成小短文, 引导学生将诗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此一来, 同学们不但把古诗内容、情感理解了, 还多了一次练笔的机会。
【关键词】古典诗文;古诗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古诗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它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多年以来,在古诗文教学中,大多语文老师过分强调古诗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古诗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觉得我对古诗的教学有一些独到之处。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在古诗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工具书,多动动手
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比如:诗人事迹、时代背景等,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资料,为学习古诗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爭当小演员,多动动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中有一条是“注重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非常好的课本剧,同样,古诗也有意境,可以让同学们演一演。比如:教学《赠汪伦》一诗,学完全诗,我让学生把诗中描写的离别情景演一演,有一个同学演得惟妙惟肖,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通过表演,学生不但更深入的理解了古诗内容,而且能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既学诗,又学表演,学生们可真是全面发展啊!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家都是小画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还主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是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力倡导创新能力,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在古诗教学中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边读边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古诗语言精练,行文短小,留有许多的 “空白地带” , 这就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说,古诗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进行“诗配画”,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中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在脑海中展现出那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用画笔再现出来。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理解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画下来,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古诗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所学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当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是把自己的收获表现出来了。
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等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一首诗,一个故事,换个角度来表达
古诗词中的画意真情不仅可以用图画描绘,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例如,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这首古诗的意境,充分体会游子对慈母的的深厚情感,我让学生将这首古诗编写成一个故事,让学生充分想象,写出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我自己也写了几篇下水文(由古诗扩写、改写),同学们读了这些美文,在唇齿留香之际不觉感慨万分:
原来,诗词还可以这样来读。在后来的诗词教学中我就经常让学生把古诗编写成小短文,引导学生将诗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此一来,同学们不但把古诗内容、情感理解了,还多了一次练笔的机会。
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要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为他们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其终生受益。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古诗的具体特点,巧妙设计教学方法,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生成”,引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古诗深入“对话”,让古诗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一、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必须注意学生写作前和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而后有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字不可不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也不可不重视。以往的写作教学,往往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而轻文字生成前思维启动阶段的训练,这可能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盲点”。在学生写作前阶段,应该而且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出现类似“人来疯”的情绪,诱导其产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出现写作的情绪和感受,这就是写作前的思维“热身”或者感情“激发”或者外国人所说的“大脑风暴”,有了这“热身”或“激发”或“风暴”,就有可能使学生出现写作的思维热点,然后在比较自然的心理状态下形成情绪的宣泄。只有这种自然的而不是强求的文章,才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感情。只有在这种经常不断的思维训练中,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机制。
二、作文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在草稿上下功夫
学生作文喜欢一锤定音,草稿写完即作文完成,不愿认真修改,有的学生甚至把作文写好后,看都不看一眼,就上交给老师,敷衍了事,造成作文水平提高不快。对此,我把指导作文的主要力量放在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上。为了培养他们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一是向他们介绍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讲述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二是具体指导,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作文命题后,根据题目的难易,我只简单地提示题目的要求范围、可写哪些材料、注意点和指定交文章的时间,就让学生回去写。或观察,或搜集素材,或构思、打腹稿,写草稿,从不让学生在一节两节课内完成一篇作文。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养成他们认真作文的良好习惯。作文草稿交上来后,我先粗略地看一遍,好、中、差各选一篇,在课堂上评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改作文,写得不好的还要重写。最后誊清上交的作文,教师再认真批改、讲评。第二次讲评,着重表扬改后有进步的同学。这样,教师虽然辛苦,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种加强作文指导的做法,更加贴近学生作文。
三、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后,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四、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
无论什么文章,必须先考虑内容,而后再研究怎样表达,文章的质量首先决定于内容,其次才是它的表现形式,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当然,形式对内容有重大影响,因此,不能只求内容而不顾形式。内容千变万化,因而形式也不能拘泥于一格。世界上的事物内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也绝没有两篇完全相同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应强调从内容入手。对小学生目前作文实际中的模仿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从模仿到创造,也有科学性,只是模仿应当具有作者自己的特点。这里强调的是从内容入手,这是个认识问题。现在有的小学生一想到要写作文就想别人是怎么写的,而不考虑生活中的情形是怎样的,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不观察、不分析,对生活缺乏关注,甚至对参加一些有益活动表现出淡漠,作文时随意拼凑,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计算教学;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64-01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精力充沛,好奇心强,这是学好计算机的心理优势,学好计算机对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功课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可以为学生的开拓一个广大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心脑手并用的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但是小学生自制力、自控力差,注意力容易转移,所以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加强引导,本文就小学生计算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并逐步完善。
一、教师正确引导,规范学生的学习
信息技术课主要与计算机打交道,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上的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加上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和好玩的特点,因此他们最喜欢网络学习,他们只要老师教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后,千方百计探索计算机技术,但他们学习的目的错误,主要是为了打游戏、QQ聊天、网上看电影。甚至控制不了自己看不健康的碟片,思想误入歧途,而他们忽视了有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操作,容易上网成瘾,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一味的“死教书,教死书”遏制他们的兴趣和欲望,也会让学生反感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操作。所以科学地引导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是一项首要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松严结合引导学生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
松严结合就是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完成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操作后,才能让学生有自由娱乐的时间。小学生具有爱玩、不愿受拘束、喜欢图文并茂作品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延伸计算机的学习,鼓励学生创作更好电子作品。
如何做到松严适度呢?我采取了“讲授启示法”“任务法”“巡视辅导法”“奖励自由操作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每节课之前我会借助生动活泼的课件来讲解本节课学生应学会和掌握的知识点,然后让他们必须认真完成规定的上机操作,如果要自由操作,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经检查后才能进行,在他们的操作过程中,我来回巡查,逐步地查看每个学生的上机操作情况,而且及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排除困难。我会根据他们的操作水安排操作任务,使他们有适当时间进行自由操作,这样学生为了赢得更多的“自由操作时间”,就必须认真听课、认真去完成任务,因此他们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积极性也明显提高,操作效率也大大加快,并且有更多的学生利用“自由时间”去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二、融洽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教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课堂,让师生心理距离缩短,师生关系融洽,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如何融洽师生关系呢?首先要多与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可以利用课前课后进行思想和学习方面的谈话,也可以在他们上机操作过程中,对操作进行评价,启发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驱动他们的学习动力,通过和他们交流同时根据他们在学习方面的表现,教师很好地了解他们个性心理和学习能力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对症下药”。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工作和任务,也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挥
三、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
中国有句名言“弟子不如师,师不及贤弟子”,师生互补,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不仅有利于师生的感情融合,而且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提高,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激励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现在的软件升级换代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信息技术,不断地上机操作,才能适应计算机教学。
首先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应认真备好课、在网上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学习资料,然后在上课的过程中,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丰富生动地教学,特别是在上机操作时,为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可以以自身为例积极操作,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而且可以采取师生互评的方法进行某项操作,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
四、充分利用美术、 音乐等学科素材,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教师要不断拓宽它运用领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讲讲画画、涂色、用来设计各种字体,设计课程表、学生花名册、成绩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数学演算,学习乐理知识,设计动画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广泛用途。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41-01
一、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感情。学生喜爱老师,就会对老师的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当然,不是让老师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要求我们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爱严结合,循循诱导。其次是以用课堂和课外向学生反复讲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重视教学,爱好数学,并有决心和信心学好数学。其三是广泛利用直观教学,发挥电教的作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生动有趣的实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其四是注意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意识,利用小学生自尊心强、好胜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活跃课堂气氛,在各种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总结或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奖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小学数学应生活化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在教学中,把那些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始终提倡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提倡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问题;提倡选择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呈现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的联系,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初步掌握一些应用数学的技能,加强数学的应用。 数学教学应该改变过去封闭、僵化、灌输的单向专制特点,走向开放、多样、超越时空限制的双向交流的民主化趋势。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
一、注重学生个体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积极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本人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提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体现“解决问题的多策略”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广大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获得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然后把这些答案写在黑板上。教师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很成功, 很有创新意识。面对这种现象, 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的想一想, 就会发现这实际上只是对学生群体发散思维进行了展现。因为这些方法是你一种我一种积累在一起而形成的。写满黑板的算式可以说是全班学生集体智慧的汇集。但是, 这个班的每一名学生又独立想到几种解答的方法呢?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的得到了发散训练呢?可以说, 这种课堂上的多种方法、多种策略只是全班学生单一方法的综合, 对于一个个体学生来说, 还是只有一个单一的思考结果。上面所谈到的这种教学现象, 其实犯了“以数学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本位”的错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的不应只是“这个问题”有多少种答案, 而是要注重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想到了多少种解答方案。我们教师是要借助这个具有多种答案的数学问题, 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所以,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充足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 要让每个个体学生进行独立的多策略、多种算法的探讨。课堂上,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请你独立思考一下,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学生个体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或多或少, 但是,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也只有经历了类似的若干次的思维过程,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策略优化意识
所谓情境教学, 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情境教学法更注重问题背景的再现和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的激发,它是一种“趣味带动、问题引领”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看法。
一、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按来源分类
教学情境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一般有“语言描述”、“实验演示”、“游戏活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场景”、“现实情境”、“问题提出”等类型。我们可以按来源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进行如下分类:
1. 主题图。该方式是用主题图的形式将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了一些再现与还原。呈现方式主要是图片、文字、对话、卡通形象等,呈现的内容可以是整个单元的,也可以具体到某个例题。
2. 数学活动。 新课程教材每单元至少设计了两项数学活动,其开放性、探索性、活动性、合作性、科学性、生活性更强,旨在落实“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3. 开发情境。 主要指结合教材特点、地方特色、校本特色、学生特点,由师生共同开发的独特情境。
4. 真实情境。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比如去超市购物,去操场测量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感受“千米”,去路口统计过往车辆的数目等等。
以上分类还可以进一步抽象为“再现情境”和“真实情境”两大类。
二、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备的特点
1. 生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强化、调节的功能。情境教学以“情”入“境”,要能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体会到快乐的行为,进而为实现寓教于乐提供良好的载体。
2. 现实性。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便于学生感知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所选取的素材应当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够帮助学生展开联想,进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3. 问题性。 学贵有“疑”,让学生产生疑问是教学情境的核心与本质。
4. 目的性。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对教学目标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情境教学由来已久,并非新课改后的独特产物,只是如今更受重视,广为提倡。
2. 防止两个极端。适宜的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带来生机,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要防止为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教学情境, 使情境教学流于形式,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特长。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也要重视数学教材中隐含的情境素材。新教材中有许多名为“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一般讲述数学史话和数学家的故事。这些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有效利用。
4. 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呈现方式,多种手段配合交替,要做到自然而然,润物无声。这必然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还要深挖教材内容,制作优秀课件,同时还要把握出示课件的时机,真正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
【小学古诗教学应注意“四当”】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06-16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06-07
小学如何进行古诗教学06-25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10-25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学10-17
略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06-11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策略07-28
小学七言古诗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