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霜降的俗语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常见的霜降的俗语(精选8篇)

常见的霜降的俗语 篇1

2、严霜出毒日,雾露是好天。

3、霜降拢菜(白),立冬起菜。

4、霜降见霜,谷米满仓。

5、霜降降霜始(早霜),来年谷雨止(晚霜)。

6、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7、霜降没下霜,大雪满山岗。

8、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9、以籽定苗,以苗定蘖,以蘖保穗。

10、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11、夏雨少,秋霜早。

12、密了穗子小,秆软容易倒。

13、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14、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

15、瓜窖糟,如仓倒。

16、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

17、霜降有霜,稻像霸王。

18、霜后暖,雪后寒。

19、种完麦,忙完秋,快采藕。

20、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21、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22、霜后还有两喷花,摘拾干净把柴拔。

23、缺苗补,密苗间,麦苗匀全才增产。

24、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

25、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

26、迎伏种豆子,迎霜种麦子。

27、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28、芒种黄豆夏至秧,想种好麦迎霜降。

29、霜降无雨,暖到立冬。

常见的霜降的俗语 篇2

一、霍恩比的综合法

综合法最初是由当代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玛丽·斯内尔·霍恩比, 1987年在其著作《翻译研究-综合法》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 中提出的。霍恩比的主要观点是:翻译研究不是任何学科或理论的分支, 而是语言、文化和其他学科理论的交叉学科;用原型论 (prototypology) 取代类型论 (typology) , 承认模糊边界, 主张用连续体 (spectrum) 代替翻译的二分法 (dichotomy) 。综合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霍恩比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原则来研究翻译。人们把事物当做一个整体来感知, 即一个格式塔体系, 整体不仅仅是各个部分单纯的加和, 对孤立的部分的分析并不能正确地理解整体。翻译是个动态过程, 是译者作为读者把对原文的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完整地创造出来。语言是从系统 (system) 到规范 (norm) 到具体文本 (text) 的一个连续体, 翻译研究必须是个综合的跨文化学科。

二、《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

大多数人认为, 杨宪益的译文比较贴近原文, 重在直译, 而霍克斯则表现出更多的语言和文学技巧, 重在意译。霍克斯是英国人, 所以他必然受到英语文化中翻译规范的制约。英语文化是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化, 这种背景之下, 通顺和透明就成了重要的翻译规范。然而, 中国文化从清末开始处于弱势, 翻译规范在不同程度上倾向于充分性, 杨宪益、戴乃迭当然受到中国翻译规范的影响。两译本的译者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文中大量俗语翻译采取不同的策略。

1. 与物质文化相关的俗语翻译

(1)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第十六回)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 (杨译)

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pan. (霍译)

(2)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第二十四回)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杨译)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霍译)

例 (1) 和例 (2) 都涉及中国的饮食文化, 由于杨宪益和霍克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 对表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名词作了不同的翻译。大部分中国人用“碗”吃饭, 杨宪益为了保留中国的饮食习惯, 将这句译成“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 更忠实于原文;而英国人则用“dish”吃饭, 霍克斯按照英国的饮食习惯将其译成“吃着碟里的还看着长柄锅里的饭”。

中国大部分地区以“米”为主食, 因此“米”是有中国饮食文化的词汇, 杨宪益采取直译, 将“米”译成“rice”, “粥”译成“meal”;英国人和我们的饮食习惯不同, 主食多是面包、牛奶和肉类, 霍克斯将这句翻译成“巧媳妇做不出没有面的面包来”, 则更能被西方读者所理解。

2. 与社会文化相关的俗语翻译

(3) 阎王叫你三更死, 谁敢留人到五更。 (第十六回)

If the King summons you at the third watch, who dares keep you till the fifth? (杨译)

If Yama calls at midnight hour.No man can put off death till four-? (霍译)

Yama是印度教中掌管阴间的王, 霍克斯将其拿来用于中国名著的翻译, 是为了让说英语国家的读者看懂, 应为“king”这个词, 在英语里一般是指国王、君主, 而不是掌管阴间的神;再有, “更”是特指中国古代时间的衡量单位, 杨译成“watch”, 但是英国人和我们计量时间的单位不同, 所以霍把“更”换算成以“小时”为单位, 更容易被读者读懂。

霍克斯在翻译俗语的过程中多处采用意译, 把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换成了符合英语文化的表达, 译文流畅、传神, 是地道的英语, 但由于他过多地注意了读者的感受, 因此原文俗语中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显得有些浅淡。而杨宪益在翻译过程中, 大量保留了原语中的语言与文化特征, 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但可能会给读者理解带来难度。如果把两个译本放在文化的大语境下看, 我们会发现, 两个译本是在不同的文化里受不同的规范支配, 无从比较高下。

文化与人的行为及所参与的活动有直接关系, 并依赖于社会行为准则和语言使用准则。在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中, 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综合研究方法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换”。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杨宪益译.红楼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

[2]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司显柱.对我国传统译论的反思——关于翻译技巧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 2002 (5) .

被误传的俗语 篇3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4.不到黄河心不死: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5.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还能理解,因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了。

6.狗屁不通: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将就吧!

7.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王八蛋。

8.无毒不丈夫: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国人以讹传讹的功力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9.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全,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

10.无奸不商: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盡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常见的济南俗语 篇4

旧时的济南人对某些物品名称的叫法很特别,如:“鸡蛋”不叫鸡蛋,叫“鸡子儿”;“红薯”不叫红薯,叫“地瓜”;“花生”不叫花生,叫“长果”;“馒头”不叫馒头,叫“馍馍”;“油条”不叫油条叫“??子”;“玉米”不叫玉米叫“棒子”;“土豆”不叫土豆叫“地蛋”;“香菜”不叫香菜,叫“芫荽”;“山楂”不叫山楂叫“酸楂”;“酱油螺蛳”则俗称为“蛤喇蚰子”。至于济南人为什么如此叫法,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但我想不外乎是为了好念(如鸡子儿)、根据形状(如长果)及生长特点(如地瓜)而约定俗成。虽然,如今此类叫法在公共场合已不多见,但在小巷深处和民间仍能时常听到。

济南人对舶来品俗称洋货,所以就有了洋火、洋油、洋车、洋白菜(卷心菜)、洋柿子(西红柿)的叫法。在济南,包子有大、小之分,水饺俗称为小包子,蒸包俗称大包子,平常大小包子的叫法根据场合而定,一般情况下并无“大、小”叫法之分。济南人习惯于把“收音机”称之为“戏匣子”,把“玻璃球”称之为“溜溜蛋儿”,把“气球”称之为“洋茄子”,把“厕所”称之为“茅房”,把“理发”称之为“剃头”,把睡觉用的“枕头”称之为“豆枕”。

记得小时候我特爱玩,那年月没有什么家庭作业,课余时间我们一帮顽童不是掏“家雀”(麻雀),就是捕“蜓蜓”(蜻蜓);不逮“蚂蚱”(蝗虫),就是粘“烧雀”(知了);不是钓“蛤蟆”(青蛙),就是放“鹁鸽”(鸽子);不是斗“蛐蛐”(蟋蟀),就是养“guāi子”(蝈蝈),当然,我们无论谁也不喜欢“老鸹”(乌鸦)。那年月,我们整天价不得闲,每天都穷忙活,可就是不知道读书学习,如今想想当年玩得那些“花活”,虽也不亦乐乎,但确实留有不少遗憾。

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普遍对“子”感兴趣,什么老子、儿子、孙子,什么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老济南人对“子”的运用似乎更感兴趣,更加广泛。济南人不仅习惯于在一些物品名称之后缀上“子”,如车子(自行车)、被子(棉被)、地板擦子(拖把)等,还习惯于把圆珠笔称之为“圆子笔(bēi)”,就连济南人为之自豪的、天下闻名的趵突泉,老济南人也把它俗称之为“趵子泉”。

旧时济南人的封建意识相当严重,男尊女卑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竟把“抽陀螺”称之为“抽懒老婆”,由此可见一斑。

常见的三字俗语带解释 篇5

夫妻店:夫妻独断专行的集体或单位

鬼把戏:阴险的手段或政策。

鬼门关: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

鬼点子:坏主意。

鬼画符:写字乱抹,难辨认。

过河卒:比喻不怕牺牲和挫折,勇于拼搏,决不后退的人。

挂油瓶:生气嘴巴噘得很高

灌黄汤:受人挑拨。

灌米汤:对人甜言蜜语。

掼纱帽:因不满辞去官职。

滚刀肉:死皮赖脸,很难打发的人

鸿门宴:喻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护身符:比喻保护自己借以避免困难或惩罚的人或事物。

回马枪: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的突然袭击。

横撑船:突然没道理的参与进来

画圆圈:不深入实际的官僚作风

喝墨水:指上学读书

急先锋:比喻在行动上积极带头的人。

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交白卷:比喻完全没有完成任务。

具有地方特色的常见俗语 篇6

2. 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3. 六月不热,稻子不结。

4. 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5.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6. 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7. 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8. 人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

9. 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10. 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11. 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

12. 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

13. 麦里苦虫,不冻不行。

14. 冻断麦根,挑断麻绳。

15. 冷收麦,热收秋。

16. 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17. 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18. 一冬早,三季好。

19. 犁田过冬,好过担粪壅。

20. 人怕老来穷,禾伯寒露风。

21. 人不缺地工,地不缺人粮。

22. 青蛙开口早,早禾一定好。

23. 竹开花,饿死农家。

24. 稔子结卜,耙田撒谷;稔子。

25. “清明”“谷雨”紧相连

26. 簕竹开花,收起犁耙。

27. 耙田插秧莫迟延。

28. 过了“惊蛰”节,春耕无停歇。

29. “春分”秧壮,“夏至”菜黄。

30. 龙舟鼓响,黄麻一夜一高掌。

31. 春雨贵如油,点滴无白流。

32. 山上有果,垌上有禾。

33.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34. 三年不选种,增产会落空。

35. 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

36. 疏禾有谷粜,密禾捞柴烧。

37. 早禾插到立夏,插无插也罢。

38. 良种加良法,生产才得发。

39. 基肥施得足,麻高又厚肉。

40. 良种无良法,神仙也无法。

41. 基肥施得少,十成产量八成了。

42. 头遍浅,二遍深,三次锄土培麻根。

43. 早禾怕北风,晚禾怕雷公。

44. 插秧过“小满”,做死无一碗。

45. 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46. 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

47. 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

48.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49.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50. 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

51. 梨花白,种大豆

52. 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

53. 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

54. 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55. 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56. 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57. 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58. 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59. 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60. 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61. 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62. 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63. 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64. 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65. 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66. 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67. 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68. 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69. 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70. 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71. 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72. 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73. 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74.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75. 春雷响,万物长。

76.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77.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78.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79.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常见的霜降的俗语 篇7

一、选择适合学生学习了解的俗语

在运用俗语丰富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 要帮助学生对英语俗语进行分类处理, 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可以学习的, 哪些是不应该接触的。英语俗语是一种比较通俗化的英语语言表达模式, 它多来自于人们的生活体验, 广泛流传于民间, 这其中有的是充满生活智慧、十分诙谐有趣的, 但也有一些比较粗俗甚至带有人身攻击的。而高中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引导学生对俗语进行正确的筛选。

例如, 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影视作品中的英语俗语有些是好的运用典范, 如“no pain, no gain (不劳而获) ”、“A man become learned by asking questions (不耻下问才能有学问)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等等。但同时也有一些是需要避免的, 如“fuck”、“son of a bitch”、“shit”等, 这些俗语多带有强烈侮辱他人人格的特性, 是属于英语俗语中带有攻击性的词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这些比较粗俗的表达形式, 此时教师就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表达习惯, 不要被这种不好的语言习惯所影响。

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俗语, 将此应用于学生的日常交际或者书面表达中, 为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注重对英语俗语的日常积累

在学生能够对英语俗语形成一个基本正确的态度后, 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运用英语俗语能力的引导, 注重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积极的且可以为英语学习所用的俗语。教师要让学生熟悉这些俗语的表达情境以及在不同语境下不同的含义, 因为英语与汉语不同的语言表达环境使得有一些英语俗语的表达是与汉语大相径庭, 如果只是单纯地从表面理解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平时共同的努力。

教师可以采取“每日一句”的形式, 每堂课开始前在黑板上先为学生写上一句优秀的英语俗语, 如:“Nap at the moment, you will dream, while studying at the moment, you will realize your dream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 此课努力你将圆梦) ”、“A young idler, an older beggar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Eat to live, but not live to eat (吃饭可以让人活着, 但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既不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 又可以日积月累, 积少成多,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俗语词汇量。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所掌握的俗语进行及时地复习引导, 不然学生很容易就会忘记, 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运用这些俗语的环境条件, 在实际的运用中丰富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俗语的深层含义, 从而自然而然地将其运用到日常的英语口语交际以及书面表达中来。

三、在课堂讲解中贯穿英语俗语

高中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战场, 学习运用英语俗语也应该抓住利用好英语课堂这一教学活动载体。教师不要认为英语俗语只能是生活中的语言培养习惯, 不能登英语课堂的大雅之堂, 其实很多英语俗语都是最为地道的英语表达模式, 是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技巧, 这是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养成的一种英语思维习惯。因此,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贯穿一些英语俗语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同时也能丰富学生俗语的词汇积累。

例如, 在进行高中英语关于否定句的句型特征时,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否定特征的俗语来丰富课堂教学, 如:“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发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 ”;在给学生讲解“as...as”这一句型表达方式时教师可以举出“Enough is as good as feast (知足者常乐) ”;在进行英语的比较级这一重要的语法讲解时, 教师可以选取适当的俗语, 如:“Better later than never (晚做总比不做好) ”, 等等。

这种将具体英语语法知识与俗语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便于学生学习和接受那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语法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无形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让学生了解这些俗语的语言构成规则,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另外, 高中英语课本教材的设置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 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本的主题选择适合教学情境的俗语来配合教学过程。

秋季俗语的健康学问 篇8

〖春捂秋冻,百病难碰〗

这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冻是说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逐渐变凉,但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加厚衣,捂得严严实实的,要适当地冻一冻,以虽有凉意但不觉寒冷为度,这样就会逐渐增强御寒能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增强体质,减少生病。

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套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下丘脑通过接受气温变化的刺激来增强体温的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而长期的恒温环境会使我们适应温度变化的能力下降,容易生病,气温稍有改变而添衣保暖,就是在制造这种恒温环境。另外,对寒冷的适应,医学上称为“低温习服”,也叫“冷习服”,指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使人体对低温产生适应性。“冷习服”可以使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得到加强,还可以使血管弹性增强,从而减少疾病。

除了年老体弱以及慢性病和体温调节功能差的人,对多数人来说,秋冻之说还是符合健身养生的科学道理的,特别对于孩子的体格锻炼尤为必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性锻炼,是可以提高他们的调节能力的。秋冻,就是从秋天开始的耐寒锻炼。(耐寒锻炼的具体方法请参看第9期的本月健康主题《耐寒锻炼,现在开始》)

当然,不能把秋冻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天气骤然变冷时,给孩子适当增加衣物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防病,反而会惹病。

〖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早起空腹喝淡盐水,每天晚上睡前喝蜂蜜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医学理论依据:经过一夜,人们由于呼吸、出汗带走了许多水分,早上喝淡盐水可以更好地补充体液,稀释黏稠的血液,而且有少许消炎、抑菌作用,在干燥的秋季其作用更为明显。而晚上喝蜂蜜水有助于补充各种微量元素,且蜂蜜有润燥的作用,所以也很适宜秋季食用。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一定要天天早晨去喝盐水,通过饮食搭配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如平常人家早晨喝米汤、米粥,吃点咸菜,也同样能达到效果。

蜂蜜水1岁以上的宝宝才可以适量服用,服用后要喝些白水,以防止宝宝出现龋齿。

〖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秋不食辛辣〗

秋与五脏中的肺相对应,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而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吃些酸味的果蔬。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容易侵犯人体而耗伤人体阴津,如果调养不当,就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秋天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类,避免耗液伤阴。要以滋阴润燥的食物为主,可适当吃些芝麻、糯米、粳米、枇杷、梨、菠萝、乳品、鸭肉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秋瓜坏肚〗

俗话说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不宜继续生吃大量的瓜果,否则容易引发呕吐、腹泻、腹痛、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

秋季瓜果类易被滋生的细菌所污染,造成肠胃感染。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在寒气渐重的时节,过多食用凉性的瓜果,如西瓜、香瓜等,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导致呕吐、腹痛、腹泻等疾病。脾胃虚寒的人秋季更要慎吃瓜类。

〖秋天萝卜赛人参〗

〖秋食白食,滋阴润肺〗

在中医理论中,肺应于秋,与白色对应,所以秋天吃白色的食物有助于补肺,比如白萝卜、莲藕、梨、百合等,正如古语讲:“秋食白食,滋阴润肺”。白萝卜性味甘、辛、平、微寒,含有较多的水分,且具有消积化滞、化痰清热、生津除燥、解毒、调理脾胃的作用,对秋季常见的消化不良、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有较高的食疗价值,因此民间有“秋后萝卜赛人参”的说法。

冰糖萝卜就是特别适合秋天的理想润燥养肺的美味小食。冰糖、蜂蜜都有润肺、养肺的功能,和萝卜搭配在一起,减少了生萝卜的辛辣之气,多了冰糖和蜂蜜的甜味,非常适合宝宝食用。具体做法如下:

白萝卜一根,冰糖15克,蜂蜜适量。将白萝卜洗净,切成约5厘米厚的块,不用削皮,用水果刀在萝卜上面挖一个约2厘米的洞,将冰糖放在萝卜小洞里,上蒸锅蒸30分钟至冰糖化,待萝卜凉至温热,浇上适量蜂蜜即可。(因为里面有蜂蜜,所以宝宝1岁以上才可食用。)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这些都是古人通过长期以来的体会总结出的一些秋天的生活规律,这些规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秋天是阴气见长、阳气逐渐收敛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要时刻注意固护自身的阳气。所以,在天气渐凉的秋季,虽然有时还会出现气温比较高的天气,但也尽量不要长时间吹电扇、用空调。

水性属寒,进入秋季,即使天气仍然较热,也不要长时间待在水中,以免受凉。而且随着气候的进一步转凉,要适时增加衣服,固护阳气,减少寒凉之气的侵袭。

上一篇:七十岁大寿主持词下一篇:村干部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