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共9篇)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办学特色而不懈努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整合,学生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效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进自然、主动实践,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见识和行为辨析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师资建设
由于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由班主任老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1、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2、注意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要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1、评价理念
a、整体观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到活动进行中去。b、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c、过程性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2、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总之,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五、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中心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在教导处、教研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该活动具体由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各任课老师协同配合,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六、活动安排
1.9月: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一些案例,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2.10月: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增城市实验小学是由增城市政府兴建的一所全日制示范性小学,自2005年建校以来,积极落实新课程计划,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是校本开发的一门课程,没有教材和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这对于长期以来依纲据本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普遍感到无从下手。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其它课程的“常态”实施而言,该课程落实的稳定性、普遍性及有效性并不理想。因此,增城市实验小学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把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引向深入,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学校课程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核心。制度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必备条件,于是,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应运而生,并着手制订出台《增城市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从学校层面上对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组织与管理、课程实施步骤、课程评价以及支撑条件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铺路架桥。
2. 开展全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既有相通之处,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这门课程中的角色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教师自然成为了保证该课程顺利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师资队伍建设便是使该课程走向常态化的关键条件。学校采用“全员参与指导,一人专职负责”的师资配备方式,因此,开展的全员性综合实践课程师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以校为本、“请进走出”的培训,让老师们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全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和学生观,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活动方式,有力地推进该课程的实施。
3.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校级教研和年级教研两级教研制度。
校级教研以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为主体,重点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等问题,从宏观上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进程;年级教研以年级为单位,按照学期的活动主题,将同年级组不同学科的老师整合起来,邀请相关的家长参加,重点围绕主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问题开展研讨活动。
4. 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争取家长的有效支持。
学校重视家长资源,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信等途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介绍和宣传,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活动的策划,支持和配合孩子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建立家长资源库,成立家长委员会,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联络机构,为学生走进社会铺桥搭路。学校还建立综合实践课程家长志愿组织,聘请有兴趣、有热诚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使家长成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指导者,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该课程的实施。
5. 加大投入,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重视考虑孩子的差异、地区的差异、环境的差异。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由于国家只指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因此,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先导。学校要不断完善硬件环境,并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阵地,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环境保障。增城市实验小学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见表1所示。
6. 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责任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因此,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学校应积极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力度,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7. 关注学生的负面体验。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更深入地接触社会,学生在面对社会的复杂环境时,由于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因此,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体验,指导教师务必要时刻关注并引起重视,及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常态化实施效果评价
1. 对学生的评价。
增城市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体现了发展性、激励性和全面性原则。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最终的成果等。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有以下四种:
(1)师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2)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
(3)建立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采用过程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等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口头报告、活动表现、课堂展示的评价相结合。
总之,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尽量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给以正面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兴趣,激发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动力。
2. 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规划、组织、指导、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效果的评价,并结合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和教研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过: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应树立一种开放性的思想,不能局限于课堂,不能局限于书本,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安排,应充分调动每一种课程资源的积极因素,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引入深入,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最终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的必修课;它是一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新型课程形态。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研究成为课程深化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增城市试验小学为例;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Z].2001-06-08.
[2]王秀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10) .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的进行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开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恰当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同样,实践活动课题的确立,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只有这样,实践活动才具有活力,学生才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实践。
1、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与同伴们讨论与合作。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发挥“其中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2、以学科内容为主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又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等科目并行设置的综合性课程。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
3、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合理实施与科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所以,根据教学实际,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活动的目标、形式、内容、评价等都要做周到细致的考虑。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首先是要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真正想了解的,,使学生一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乐中学习。同时,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把活动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活动前,教师要精心预设指导方案,努力为课程的实施准备较充分的工具和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起指导或引导作用,防止包办或代替。
2、以过程评价为主,确保实践扎实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赏识中,既要考虑到个体,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又要估计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设及时、公正、激励、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关切地加以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对自己的鼓励。因此,我们常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及家长都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来。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获得多元感受与体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全面提升素质和塑造完善的人格。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的处理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深层性目标、深层性主题的关系。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认识到新目标、新课题的必然性,并充分肯定其产生的价值。应该特别强调在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和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
3、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任何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要整合。
5、以融合的方式来制定三大知识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地方与学校的课程资源,以总和主题或总和项目的形式将三大领域的教育融合在一起,达到总和理想状态。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内容及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方向
1、亲身经历、深入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让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各种人和事,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实施要点:
(1)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自主去选择,把学科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回归于生活、回归儿童、回归自然,使学生顺利的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
(2) 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与活动等获得丰富的体验。
(3)在活动方式中尽量采取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上网、设计操作获得信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
2、自主发展、提供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造。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确定活动内容及方式,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实施要点:
(1)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
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和心理氛围。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适当安排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帮
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想要做什么;而不是规定他们学什么,做什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活动方式,能够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途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3)学生在具体活动情境中,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引发的兴趣而
产生一些新的目标和新的课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研究,肯定其研究价值。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获得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发展,科技研究领域才有所突破,研究成果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4)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给予适当帮助,但不能急于
求成、包办代替,应导航指路,教给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依靠自己的力量,越过障碍,知道自身的价值和自身的意义,从而更愿意深入、更持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5) 教师在活动中不能“授人以鱼”,而是要“教人以渔”,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应传授“养鱼技术”,使之终身受益无穷。
3、探索发现、拓展提升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在探索
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机会和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调查,解决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和技巧。
实施要点:
(1)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社会调查以及实
验,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力。
(2)使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性的情
境中自觉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协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注重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不能把学生的探究引入一个已有的结论。
(4)对学生的探究发现进行评价时,注重探究学习过程,不能完
全看结果,结果可能是多种答案。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的掌握,不能只看掌握知识量多少。注重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不能只看别人传授知识掌握多少。注重探究过程和方式的独立性、创造性、开放性,不能只看固定程序的再现和重复。注重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4、交往合作、融于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师生在社会中进行多边的、多向的、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互相作用的过程。强调把学习活动和社会结合起来,把学术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和群体的目的协调起来,这种交往不限于课堂,而是要走进社会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这种交流也不限于师生、生生交往。一项研究课题、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与调查需要多人合作,多组配合,多方面人员的参与才能完成。这种交往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全,正确评价认识自己,懂得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自主合作探究,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实施要点:
(1)由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
生成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与社会各方面人员,为学生提供多种的条件和机会,融洽合作形成合力。
(2)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
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机调整。
(3)当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时,引导学生制订小组共同目标,拟定活动方案,做到分工合作,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分担不同角色及承担相应的责任。收集资料,组织小组成果交流汇报,让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归因。
三、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三,四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整体认识能力,以人文精神与科学态度从社会生活的现实与未来中发现、提出问题,抓住主题的本质,判断问题的价值,使学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善于探究,用于实践、勤于求知、积极向上的精神。
五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具有初步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构建知识模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与批判性反思,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条件的方法,为学生研究问题思维模式上的创新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学生研究的发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础。
四、规范课程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必备的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象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成为“常态课”,我们深知,光靠领导和教师的热情、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1.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以及综合
实践活动组织设施和考核机构,明确了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制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学期的活动计划。
2.课时的保证,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另外每班还设有一节科技活动课作为机动调配。
3.制定评价制度,建立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中学综合
活动课程老师考评、教学过程的评价等制度。每学期学校举办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五、注意事项
1.学生利用双休日在校外开展活动的时候,要让父母知道,最好有家长陪同,保证安全。
继续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在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中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的教研职能,形成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精神,促进学校与教师进一步形成课程意识,大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教师成长为根本,着力研究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开发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着眼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优化课程结构,规范课程开发,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二、预期目标
立足课程改革,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为重点,稳定有序的推进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督促与管理
引导学校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对课程的本质和价值有正确理解,避免人为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解为4门具体课程来开设或用学科性的课程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来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等现象发生,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石。引导学校在充分研究、开发、重组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富有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人物,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而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不同层面的交流、研讨、观摩活动,帮助一线教师逐渐形成课程规划与设计技能;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一线教师具有相当的课程科学素养。
三、实施策略
1、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1)、丰富网络资源
(2)、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关培训
(3)、组建区学科骨干教师队伍,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使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
(4)、不定期组织各种层次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搭建平台,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
(5)、组织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2、以学科基地为突破口,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2)、在区域范围内举行各种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就共性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帮助薄弱学校获得针对性解决方案。
(3)、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以提高学校的研究水平。
3、以调研督查为契机,促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1)、关注学校对课程的落实情况,对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具体方案、教师配备等情况调研。
(2)、关注学校任课教师工作情况,对年级、班级的活动计划、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
(3)、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状态,就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调研。
四、具体安排
教研室层面:
7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中心组
8月:审核各校报送的校本教材样稿
9月:常规调研: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面常规落实情况
10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基地
11月: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内容
12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征集
1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现场研讨活动
学校层面:
6月:各校商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配备并确定人员安排
7月:各校将课程主要负责人和各年级牵头教师的名单上报区教研室
8月:各校将校本教材样稿上报区教研室
9月:组建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组
10月:组织教师参加区专题研讨
11月:组织教师撰写学校综合是将课程典型案例
12月:组织教师参加区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1月:组织教师参加区学科基地活动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了不少问题。如:课程认识问题、课程资源问题、教学设计问题、课程管理与评价问题等。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和进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原因;对策
1.写作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正是在小学探索一条既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目标,又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的新探索。
至2003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推行,作为这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开始实施。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关键,它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教学方案的落实过程,而是该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整体过程,从而是一个探究、发现、创新过程。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是一门新兴课程,其发展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思仍在不断增强,有的学校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还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正视目前的现实情况,形式也不容乐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肃。而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也将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综合实践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总结归纳,将有助于更快更有效地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2.相关概念与剖析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3]。其学习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及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开发的决定》规定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加明确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区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地方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对于习惯根据教材、大纲和传统教学方法来实施课程教育的地方、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领域,一门全新的课程,一门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课程,一门使地方、学校和教师对其实施确感为难的课程。
3.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现状
3.1.1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尝试。国外较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国家有美、英、法及日本等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总结中小学课外活动经验及吸取“活动课程”理论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开设班团队活动、晨会(夕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六类活动课。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3.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的现状
3.2.1课程及课时安排不符合国家规定
陈秋红、沈旎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谈到: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养研究》课题组对武汉市武昌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中看出,在调查的50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数合计每周超过5课时,有24所学校每周2~3课时,10所学校为1课时,6所学校未写明具体时数。个别学校在课表中未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而是将班会、信息技术、劳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王颖在《深圳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一文中也有谈到:2004年,深圳市教研室对100多所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7.%4的学校全部年级开设了,50.%8的学校部分年级开设,还有1.%7的学校完全没有开设。而每周开设课时1节、2节、3节、4节的学校比例分别为42.%
9、45%、8.4%、29%.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课改年级没有开设综合实践课,近9成学校没有按规定开足综合实践课时量。
由此观之,课时不落实是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民办学校这种现象尤其严重。有的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认为既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升学影响不大,作为一门副科何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甚至于连课表都不用排;不少学校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学校自行管理之名,任意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部2课时或者3课时用来开设所谓的地方课程;有的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材”,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开设的时机还不成熟,干脆把3课时分别划给语文、数学和外语,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简要地做点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
3.2.2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与教师安排的不合理
陈秋红、沈旎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组织虽然有,在运行时职责却不分明、不规范,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来自学校层面的相关指导,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课程实施的效果。
马笑岩在《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一文中也这样写道: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张建芳在《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写道: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任务集中在少数几名教师身上,导致课程知道教师专职化和具体知道宽泛化。
潘东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与对策》一文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等同于班主任或专职教师。现在不少小学管理者、教师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班主任或某一专业教师的任务。理由是,班主任熟悉班级的管理,专业教师有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作支撑,这两类教师知道活动的效果比一般教师要好得多。
由上观之,许多学校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专门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和专职负责的领导及老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由学校原来的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来兼任,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因而课程计划、主题选择、学生活动过程、档案管理、成果展示等工作无人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管理。
3.2.3教师指导不当
王松在《亟待改变的几种现象—浅议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一文中描述到一种现象:有些老师以前自己以教学主宰者自居惯了却浑然不觉,依赖讲授法多了而秉性难移。课程实验刚开始,还是不知不觉地老用讲授法,介绍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告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每步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一问一答,循规蹈矩。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就兴味索然了。也有的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为:教师随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活动,只到活动结束时,教师才与学生一起分享活动“成果”。
姜翠君在《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也有相似的描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一包到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其中教师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反,有的教师放任学生的自由,完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的角色进行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协同者。教师不能象教学科课程一样“教”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要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就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言,教师的指
导作用表现在:能创设小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指导小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帮助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指导小学生获得合作的技能等。
3.2.4本土化课程开发没有受到重视
王颖在《深圳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一文中写道:传统的教育习惯,使教师始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老师没必要开发课程资源,自然缺乏必要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直到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深圳实施已经三年多了,经常还有老师抱怨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好上,没有教材、教参,没有课程标准。相当部分的教师不知道什么叫课程资源,什么样的素材能够成为课程资源,更谈不上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即便是有些教师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学校也不一定有帮助他们开发课程资源的条件。
这种只面向少数学生和过于重视成果、忽视对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导致了课程实施的精英化和表面化,这并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3.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的解决方案
3.3.1落实课程设置要求,确保教学到位
第一,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放在和其他课程一样的高度,要求集体备课,注重专题研究,严格教学检查。第二,要保证足够的课时,开齐课程,更新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要保证学生社会实践课每学期不少于两周。第三,组织编写教材,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化。第四,建立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和教师个人资料数据库,完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网上操作系统。第五,在课堂教学上,首先要保障课程开齐开足,不能停开或少开,按要求配齐教师、课表、教材,其次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观念的创新,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目标。
3.3.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素教师专业素质
第一,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力量跟得上。在师资配置上,要优先安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骨干力量,这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条件;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管理上,在教师考核方案上增加了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考核,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探索实践的积极性和规范性。另外,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培训和交流的方式有外出学习和校内开展讲座和座谈会等等,以促进教师在心理上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以及对开展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充分了解和深入研究。
3.3.3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主体是小学生,因此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小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创造有利于活动开展的校园氛围。
3.3.4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注重实效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盲目上马,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整合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将日常教学活动和其他生活活动进行有机整合。 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素材, 都可以用于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类问题, 为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育人为本, 让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深度, 提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本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
数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 它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想象能力, 因此相对于其他课程往往显得枯燥和单调, 数学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往往没有被学生所领会, 综合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将单调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让数学课程变得更有趣, 积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三年级认识克与千克的课程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克与千克的重量单位概念,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超市尝试各种不同商品上标注的重量, 并通过实际拎提的感受了解不同重量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然后在课堂上向老师进行汇报, 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 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一些小道具帮助学生认识到克与千克的区别, 例如拿出一个一角的硬币, 让学生掂量, 告诉他这个质量大约就是一克, 然后让学生放到称重仪器上看看具体的质量是多少。 在向学生教授吨的认识这一课时, 吨的重量很难让学生在生活中直观感受到,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这样的概念, 可以运用一些巧妙的方式。由于学生已经了解到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 可以让学生到农贸市场中, 尝试提一下10千克的粮食, 然后问学生如果一袋粮食有10千克, 那么多少袋粮食就是1吨呢? 如果一袋粮食有20千克, 那么1吨粮食又需要多少袋呢? 这样将具体的重量单位与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结合, 通过对比倍数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各个不同重量单位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能够体会到数学所带来的乐趣, 进而调动主观能动性学习更多数学知识。
二、利用综合实践互动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素养是最重要的核心目标。 从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而言, 对其进行思维方式教育主要是在估算、推理、转化、对比或者统计上的思维。 使用这些数学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通过问题解决其他问题,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同一种思维方式在处理不同数学问题时所带来的指导意义。 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思维环境, 在课堂中营造积极思考和研究的氛围,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尽量脱离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允许学生犯错误和失败, 也鼓励学生进行更多尝试, 在尝试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在摸索中培养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学生可以在观察、理解、思考、尝试、比较、分析和总结等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核心, 从而获得想要的知识, 并在知识运用的基础上成功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教授体积与体积单位这节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对空间体积的概念认识更深刻, 可以为学生创造直观性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一间没有任何布置的教室中, 其内部空间看起来空荡荡的, 让学生在里面自由活动, 然后将学生带到课堂中, 学生就会感到突然间活动空间小了很多, 这时候学生就理解了空间体积的概念。 这样学生对空间和空间大小都有了形象化的认识, 有效减少了疑惑, 这些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 将学生从枯燥的公式背诵记忆中抽身出来, 培养学生形象化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 对于世界普遍存在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也希望在各类场合中积极表现自己, 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在该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方式为其设计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独立操作机会, 在实验和探索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新技能, 在自我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他们积极创新的热情和勇气。
例如在教授圆锥体积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制的教学用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通过制作底面积和高均相等的圆锥和圆柱体, 向容器内注入沙子, 最后发现圆锥中装满的沙子转移到圆柱中时体积只有圆柱容器的三分之一。 然而在实践课堂上, 有的学生却会提出不同的意见, 认为这样的实验只能证明两个容器的内部容积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 并不能证明二者的体积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这时候教师不能急于反驳和解释, 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例如“那你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证明这个定理呢? ”有的学生想, 可以用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形容器装满水, 将圆锥体放进去, 然后测量溢出来水的体积, 有的学生想这样太复杂, 可以用有刻度的量筒, 将圆锥和圆柱体放进去, 看看增加的体积, 这样就方便多了。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之间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不断深入和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不用亲自讲解, 学生自己探讨出了结果,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3:32-34.
[2]刘光江.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6) :8-10.
[3]丁杨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研究”课题报告[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2) :26-27.
[4]王万良.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 :77-8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难点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突出实践,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课程。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程,以其新思想、新理念、新形式进入课堂。但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不畅,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只有认真分析其现状并加强反思,才能卓有成效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使其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书面多、操作少,接受被动化。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固有课程模式的影响,一方面,许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层面的本质与定位把握不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性尚未清楚,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架,依然用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大量时间用于师生的交流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和建构作用,学生自主动手的机会偏少,整个主导思想呈现了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受应试观念和社会、家长的影响,采用的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数、英才是“主业”,把语、数、英分数看成是自己的唯一成绩,因而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性学习上,认为课堂上听听课,看看课本就差不多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潜在的探究价值。
二是课内多、课外少,空间局限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资源包含丰富的校内外资源,只有通过拓展发掘、有效整合校内外活动资源,才能拓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存空间。但是当前,许多学校、教师对社会教育资源估计不足,认识不清,困于现实安全因素的影响,出于学生人身安全因素的顾虑,往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范围囿于学校围墙之内,将活动局限在学校课堂内,活动中呈现过多的是预设式教学,缺乏学生的深度实践,假合作、假自主、假体验现象较为明显。
三是讲解多、指导少,实施表面化。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亲历与体验,要求教师突破时空的限制,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把学生置身于更加多元的活动环境,创设更多、更广的学习方式和渠道,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确定主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明确研究的策略与方向;切实带领学生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等。但有时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给问题、给思路、给方法,过多地“包办”,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而,课堂上出现了“讲得多,导得少”的过度“指导”现象,使学生在活动中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
四是制度多、落实少,课程边缘化。当前许多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有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在素质教育评估、质量检测等方面也对综合实践活动划定了专项考核或评估的指标要求。然而,有些基层学校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实施的过程随意性大,缺乏具体的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常是流于形式。
二、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认识有偏差。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当前,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常有举办大型的通识培训和业务提升培训,但是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概念、地位作用、实施条件和环境缺乏理性认识,对新课程改革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二是内驱力不够。经笔者调查发现,在课堂中,一线教师需要的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革新,更为迫切的是期望得到操作层面的具体帮助。但往往事与愿违,培训与实践效果之间出入较大,削弱了教师的内驱力,有的教师依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应付课程改革任务。三是社会环境不够。究竟该怎样取得社会有关部门和家长的支持配合,如何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外出管理权限,进一步争取学生家长和校外辅导员的协同指导,以营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舆论氛围亟待加强。
其次,专业缺引领。一是知识结构欠缺。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但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主要为专兼职,且兼职居多。许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培训,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加之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性指导的缺失,使得学校教师无法重构专业知识体系。二是开发课程能力弱。由于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国家、省颁课程体制,使得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普遍较淡薄,主客观上造成课程开发不力。而习惯于学科教学的教师,面对这一门无教材、无模式、无任何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新兴课程,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零开发、假开发、乱开发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创新能力不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为本质的特点是“生成性”,面对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在课程规划、实施指导上出现明显的不足,存在诸多盲点。
最后,系统待完善。一是管理机制不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其管理权限自然而然地落在学校,使学校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但一些学校领导、教师的管理理念、课程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与指导纲要要求相差甚远,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教研机制不全。当前,由于全国各地尚未普遍构建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队伍网络和区域教研协同体系,许多县域的“教研机构、中心教研组、学校上下联动、各司其职的三级教研平台”也缺失,甚至面临空白,而导致基层学校无法建立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三是评价体制不全。由于当前许多基层学校尚未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手段,使学校教师思想上重视不够,方法上钻研不深,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家庭、社会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影响了教师和学生活动开展的积极性。
三、对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建议
为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实现课程价值,教师应树立大课程观,更加注重学生活动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给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施展机会和空间。这样,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将会越来越多,能力将会得到长足的锻炼和提高。
1.改变教师角色,做学生实践活动的引领者
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学生的亲历实践,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如何扮演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朋友和导师角色。教师既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也要成为学生发展的激励者;既要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要成为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邹开煌教授多次强调,方案设计是前提,是载体。因此,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以新的身份融入活动中去,应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活动方案,做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也不一定要做硬性划一的活动程序、学习方式和具体的活动内容,甚至,对于已经设计好的活动主题,也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重点落实好如何指导学生筛选问题、分解主题、制订计划方案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序、高效地展开。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往往伴随着问题的不断生成。学生总会碰到书本上没有出现过的问题,经历课堂上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这时教师应充当“牵引者”“重组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准确把握活动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重组活动中出现的信息资源,对有价值的问题紧抓不放,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教学,促进新的有效生成。学生在经历了探索和实践后,必然已有所收获。此时教师应充当“指引者”角色,指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将活动成果展示给大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强化制度保证,做学生实践活动的保障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制度建设是有效推进课程常态的重要保证。郭元祥教授多次提出:“建立并完善地方和学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用课程制度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制度文明和程序文明。”因此,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管理的主体,负有规划、实施、指导和评价的职责;只有健全的学校制度,综合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首先,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省颁课程计划安排课时,并建立相关的检查制度和评估制度强化过程落实,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确保其不被学科课程挤占、挪用。其次,针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来源单一、配备不尽合理之现状,应努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相关待遇,确保其得到类似其他专业学科的认可和评价,并认同专兼职教师的工作量和相关业绩,优先考虑指导教师的各类政策待遇并予以倾斜。最后,学校要立足校本,挖掘地方和学校特色,盘活地域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指导预案和学生活动方案,突出活动过程,淡化活动结果,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倾向的产生。
3.尊重学生个性,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激励者
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发挥个人天赋,挖掘个人潜能。而综合实践活动恰恰要求教师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基于以上理念,综合实践活动应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帮助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使其个性得以张扬。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活动开始阶段,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的出现、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发生变化,有些学生迫于应付,有些学生甚至中途放弃,出现与预期目标不相符的现象。为避免这种状况发生,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活动氛围,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要素和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与对话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并给其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4.实施资源开发,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拓展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应当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校外,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其一,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资源包”,让学生认识到“资源包”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支撑与载体,不是课程的全部,鼓励学生大胆超越、取舍、自主建构。其二,要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有效整合学科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使得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重组与提升,并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的相互作用中提高学生,发展学生。其三,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限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搭建活动探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学生走向生活、参与活动开辟新的领域。其四,教师可依托学校特色,使隐蔽课程与外显课程相结合。如图书馆、实验室、电脑室等,甚至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可用资源,抓住学校优势,从学校的具体特色出发,立足学生发展要求,建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资源。
5.重视家校沟通,做学生实践活动的催化剂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其所具有的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必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活动拓展指导能力,构建全员参与的良好态势。
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活动都涉及课后学生的调查研究,单是依靠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挖掘家长专长,为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牵线搭桥,尽义务、尽职责、尽全力指导学生。因此,实施家校沟通,让家长明白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家长们若能扮演好“催化剂”角色,定能助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只有正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呈现的诸多不足,理性地分析阻碍课程常态实施、有效实施的主要成因,进一步整合社会、学校、教师的指导力量,才能扎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稳步实施,助其健康发展。
近期我对我校各年级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各年级指导教师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听了4节课,师生座谈会,查阅了有关资料。通过调研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五个方面值得肯定和总结。
1、合理开设课程。
按课程计划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列入课表。每学期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任课教师,保证正常教学。每周除信息技术课以外,将“劳动与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在同一天连续上,同年级相对集中。实践证明,这样安排便于开展教学活动。
2、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实验领导小组,由教导处主任主要负责实验的日常工作。二是领导认识到位。学校领导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克服近期的不利影响,始终如一的将这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坚持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根本保证。三是过程管理扎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方案、有计划、有总结、有实验工作大事记,并把课程实施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向深层次推进。
3、重视校本培训。
学校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培训活动形式多样,校本培训卓有成效。校本培训有集体理论学习,分专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知识、特征、价值、核心理念、基本要素等,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分散自学,组织教师自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书籍,编印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资料,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外出观摩,组织教师到国家级课改活动实验区学习取经;有校内研讨,组织教师每月开展一次教学观摩活动,相互学习探讨;有面对面交流,开展“沙龙”活动,及时听取教师意见建议,调整活动安排,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书面交流,编印《综合实践专刊》,汇集教师实验经验和成果,激励教师注重专业发展。
4、深入开展活动。
一是活动开展有序。从资料以及教师、学生座谈中可以看出,每学期初,学校领导就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作出总体安排,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分月确定活动主题,教师制定各班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月安排一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讨活动,并作好记录。学生反映,各年级均能正常开展活动。
二是研讨坚持正常。两年来,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综合实践课程观摩研讨活动,或开展班级公开汇报课活动,主管领导积极参与,带头上示范课。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和实践能力。
三是内容丰富多彩。在内容选择上,既有自选的小课题研究,又有从教材中选择的内容;在活动形式上,既有课堂交流探讨,又有校外采访调查;在活动成果上,既有书面形式的小论文、小心得、小板报,又有手工制作的小实物、小模型;在探究手段上,既有传统的说说写写,又有运用信息技术和劳技操作。
5、规范活动流程。
我校在参考使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坚持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按以下流程进行:(1)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民主协商确定活动主题和活动方案;(2)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调整活动方案;(3)展示活动过程和成果;(4)多维评价,收集资料,进行活动小结。每位任课教师都有一本学校编制的活动手册用于记录每次活动的过程,每次活动可以分四次完成,活动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两年中,学生研究了很多小课题,如课间游戏我们玩什么,早餐我们该吃什么,走进周庄,陶艺是什么,蔬菜的种植和营养,方便面能多吃吗,菊花,我们与车,桥,零用钱该怎么零用等等,小课题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通过找资料、讨论、采访、调查、上网,不仅了解了许多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同时,因为劳动和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连续排列的,所以,劳动制作可以随机安排在活动间歇完成。
6、重视资料积累。
从学校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全校上下两年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清晰,大到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实验大事记、观摩活动研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专刊,小到教师的每一篇教案,每一个活动方案,学生的作品(包括论文、心得、采访记录、收集的资料以及拍摄的照片)。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学生研讨的课题可以小一些,如“桥”的研究可改为“昆山的桥”或“某一座桥的变迁”;二是每次活动的方案和记录可以再具体一些,便于总结;三是资料积累可以再全一些,每个小课题研究都要妥善保存学生研究的原始资料。
走过浮躁 走出困惑 走向成熟
——金坛市北片8小08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那么,我市近年来对此课程的开设情况又是如何呢?按照市研训中心的工作安排, 5月19号到5月22号,南片各小学的8位中心组成员在市教研员姚爱祥老师的带领下对北片各小学进行了为期4天的综合实践活动专项调研。调研组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校领导汇报、听课、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我市北片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现将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汇报如下:
茅麓小学
一、利用“地域资源”大做文章
茅麓小学地处茅山老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这里是重要革命根据地,红色的土地曾养育过许多英雄的人物,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里山地丘陵较多,适宜种植茶叶,所以到处飘逸茶香;这里有神亭村、江南第一盐矿等重要实践基地。茅麓小学在规划综合实践课程时,便充分挖掘了这些周边的研究资源,并以此大做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真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同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亲近自然、亲历亲为,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的能力。近年来,茅麓小学开展了大型的实践活动有《走进金秋》、《卵石的研究》、《走进神亭岭》、《走进茶市》等。
另外,学校是全国写字实验基地,学校有着浓厚的书法教育氛围,从一把手校长到一线教师,每天都坚持练字,“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在茅小人看来,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二、紧抓“课题研究”拓宽渠道
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紧扣《整合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省级德育课题,坚持“做中学”,在大胆的实践中摸索新路。为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的水平,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观摩,组织专题沙龙活动,组织教师撰写活动手记、随笔,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有效的培训方式,一线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水平在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也在提升,如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逐渐深入人心,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三、坚持“学科整合”务实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内容和实施等方面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又不是互相排斥、互相抵触、互无关系的。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华罗庚实验学校
一、依托校本教材,课程开发系列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上,该校确立了“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生活”三大板块,把谋求学生自我与自然、社会、生活和谐发展为目标。
“礼仪教育”、“国防教育”和“学习华老”长期以来是该校校本特色,也是该校的校本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该校以学校礼仪教育契机,在各年级开展以“走进文化礼仪”为主题实践活动。目前该校各年级均开设礼仪教育课,学校编了礼仪教材,并把它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确立以“国防教育”和“学习华老”为主题的系列长线主题活动。该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已从单一校本化走向了活动课程系列化的发展轨道。
二、走平民化之路,小课题活动常态化
该校利用区域优势,根据“就近、便利、灵活”的原则,围绕三大领域(我与生活、我与社会、我与自然)开展丰富多彩的小主题活动:饮酒与健康、酒与文化、茶与文化、放飞风筝、漫游四大名著、下岗人群的调查、校园水环境调查等。在内容选择上,既有依托校本教材开发的系列活动,又有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开发、设计的小课题研究;在活动形式上,既有课堂交流探讨,又有校外采访调查;在活动成果上,既有书面形式的小论文、小心得、手抄报,又有手工制作的小实物、小模型。
校本活动系列化与小课题活动常态化保证了活动课程在该校的正常开展,为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立足校本研训,培养综合实践师资队伍。
为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学校采取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素养。集体理论学习、讲座指导、外出观摩等形式,校本培训卓有成效。
课堂展示中,史建英老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钉纽扣”为活动主题,适时引导,分步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辩等活动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井然有序、活动情节高潮迭起。史老师的课主要表现为“四个变化”。选题从“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从“单纯地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向“展示实践、探索的过程”发展;从“单一的走向社会”向“走近学生生活实际”发展;从“教师代替或包办学生的探究过程”向“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实践的过程”发展。调研组人员一致认为,实验学校的这节活动课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模式,值得借鉴推广。
建昌小学
一、合理开设课程。根据市局要求,该校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实施。每学期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任课教师,保证正常活动。
二、加强组织领导。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特殊的课程,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 能够在学校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学校的校长能够重视这门课程。调研中我们发现:凡是领导重视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就比较好。实践也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较好的学校,领导对课改的认识也相对到位。因此,有些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校长课程,没有校长的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也就成了一个空壳。因此,校长的理念和思想直接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的实施状态。我们所调研的学校校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推进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教科室负责主要日常工作。学校领导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将这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方案、有计划、有总结,并把课程实施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向深层次推进。
三、成立实践基地。通过调研得知,学校通过三种形式建立了实践基地。利用学校的闲空地方建立起种植养殖基地。和校外的一些能供学生开展活动方便的场所联系,成为友好单位,挂牌成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如中共苏皖一大会址。以家乡特有的资源“桥”为实践活动基地。通过这三种基地方式的建立,解决了学生开展活动需求的场所问题,并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土壤。
四、围绕计划开展活动。学期初,教师能围绕学校的活动菜单制定各班活动计划,分月确定活动主题,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月安排一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内容选择上,学校能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围绕“水乡的桥”、“红色教育”、“种植养殖”进行课程的实施;在活动形式上,有课堂交流探讨,有校外采访调查;在活动成果上,有书面形式的小心得、手抄报,有手工制作的小实物、小模型;在探究手段上,有传统的说说写写,有运用信息技术和劳技操作。
五、规范活动流程。该校在参考使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坚持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1)按照学初制订的计划确定活动主题和方案;(2)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活动;(3)展示活动过程和成果;(4)收集资料,进行活动小结。活动指导老师围绕学校编制的活动手册记录活动的过程。
六、重视资料积累。从学校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学校近年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清晰,大到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观摩活动记录、小到教师的每一个活动方案,学生的作品(包括心得、采访记录、收集的资料以及拍摄的照片)。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课题网站资料的上传要及时和持续。人人参与,但更要人人负责。
常胜小学
走进常胜小学,浓浓的书香氛围感染了我们调研组的每一位成员,在会议室,我们看着会议桌上一叠叠摆放整齐,分类明确的台账资料,就能深深感受到常胜小学常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贯的坚持。
常胜小学校领导对该课程的非常重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分工明确,且保障有力。根据学校特点从学校的课程实施计划,到各年级的课程实施计划制订的都很详实,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常胜小学可以说真正走入了常态化,学校以《趣味排球》、《观察生活》等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线,每一学期科学安排长线活动和短线活动,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该校特别注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让学生能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亲近大自然。学校能与文化小区挂钩,定期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采访、调查、以及社会服务等活动;与社区的一些企业联系,如污水厂、服装厂等,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活动;与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手拉手,如花山国防中心、金坛鳄鱼馆、青少年宫、华罗庚纪念馆、段玉裁纪念馆等。定期开展生活体验,研究性学习等各项活动。
和其他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也需要通过教学研究活动,以鲜活的实例剖析,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深化,从而促进教师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及实施更趋合理化,克服随意性。在调研中我们认为常胜小学的这些做法值的学习和推广。
(1)该校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
(2)完善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制度,将课堂教学常态化,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综合实践活动材料,并进行月考核。
(3)为发了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每一学期,学校都选定1-2名课程骨干,为全校综合实践指导老师作一次课堂教学汇报,以此发挥课程骨干的引领作用,以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4)认真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校园网,力求实事求是地把每一个活动情况、过程、体会及时、全面地公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全校课任老师结合教学实践和自身的研究,撰写“一文一案”,并积极向市综合实践活动研训部及有关杂志、报社投稿。
直溪小学
一、以校本教材为抓手,优化课程资源
1、开发校本课程,走课程开发系列化之路。
该校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颇显成效。近年来,该学以校本课程为载体,科学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开创校本促活动,走和谐发展的校本特色之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系列化。《聆听节日的声音》给调研组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整合优化课程设置,拓宽课程活动时空。
以校本为抓手,走整合之路。优化课时数,拓宽活动余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上,该校把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进行有效整合,使该校活动课时达到了4节。合理调整综合实践师资队伍,除语文学科外,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老师还涉及到数学、电脑、科学老师。活动老师的多样性,有效宽泛了自主选题的活动内容,活化了学科整合的操作性、便利性。
3、采取“规定+自主”的实施策略,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指明方向
课题选择上,该校遵循“小”、“实”、“活”、“趣”活动四大原则的基础上,采取“规定+自主”的实施策略,重点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坚持“规定”,规定活动选题要把活动课题与校本——“德育校本课程”与“主题文化阅读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凸现“自主”,依托校本课程自主选题。
该校“规定+自主”的实施策略使活动主题由单一化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校本活动系列化与活动主题自主化这一变化使得活动课程在该校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理想状态”,教师乐上,学生爱学。
二、让学生享受教育的绿色
犹如生物生存需要洁净的环境,我们的学生应该在一个“安全无害”的教育环境里生存、成长。直溪小校在新课程平台上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理想的“绿色环境”。
1、活动开展有序。从资料以及教师、学生座谈中可以看出,每学期初,学校领导就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作出总体安排,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分月确定活动主题,教师制定各班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定时安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讨活动,并作好记录。学生反映,各年级均能正常开展活动。
2、研讨坚持正常。两年来,该校坚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摩研讨活动,或开展班级公开汇报课活动,负责老师积极参与,带头上示范课,每月一次。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和实践能力。
3、活动过程规范有序。
依托校本课程,该校每一个主题活动的确立到实施,都是在规范有序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组材料显示:
“端午节”活动方案如下:
(1)端午节的来历,访谈老人,查阅资料。
(2)端午节的习俗,访谈大人,探究习俗原因,开习俗故事会,编习俗故事集。
(3)端午文化,查找资料。
(4)包粽子。
(5)活动成果展示。手抄报、体验作文、资料汇编、活动图片等。
4、活动伴“我”成长。
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学生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学生的活动作文陆续在《新课改开放作文》、《全国优秀作文选》、《金坛教育》及《洮湖》等报刊杂志发表。学生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爱上。”
三、让教师享受教育的绿色
1、学校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该校一直积极贯彻“开齐开足各课程,努力上好各课程”的教学理念。该校不仅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而且专门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和教研组,明确了学校各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职责:校长统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规划等各阶段工作,决策各项事宜,协调各部门关系和制定整体评价方针政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活动资源的开发、教师培训,监督并指导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导处组织和落实活动的课程设置,活动计划的制定、评价监督活动的开展等;少先队负责活动的组织指导、外出考察的协调,开发校内活动资源。综合实践教研大组,以年级组为单位,通过各学科辐射到全校,层层推进。
2、组织校本培训,多渠道促进教师实施课程能力。
“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培训是每个人的权利”,这是该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性化理念。培训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由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的全员式的培训。二是由骨干教师执教的每月一次的指导观摩课,积极承担市教研室组织的片级观摩课。三是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主要是借鉴他人经验,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四是利用学校图书室订购的大量综合实践书籍资料及学校综合实践专题网站,为兼职教师自主学习提供理论引领的保障。以点带面,从而有效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认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深入人心。
黄静静老师的开题课《香飘万粽,端午传情》从如何开题?如何选题?如何分组?如何指导?作了汇报,是直溪小学教师成长的一个缩影。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促进了兼职教师的“错位发展”,乃至一专多能。从材料看,该校多位老师在市级展示课及评优课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人次实践论文(案例评析)在省、市以及金坛市论文评比中获奖,还有教师论文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中获奖。
白塔小学
一、校长重视:课程实施的“发动机”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之下,能够在学校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校长能够重视这门课程。没有校长的重视与支持,这门课程的实施将会难上加难。
首先,该校很早就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与指导小组,分管教学的王校长任组长,校综合实践课程的教研组长是副组长,另外将近些年发展、成长起来的该课程实施的先进工作者周芳、吉智华老师吸纳进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
第二,对于综合实践的校级实施,校长给予教研组很有效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全校性的整体规划,比如07年起,学校将校内东北角的一大块荒地平整,建立了“红领巾种植园”,划区到班,收入归本班所有,用于后续活动的开展,这为本校学生提供了一片可贵的实践基地。这片基地由总务处、书记室、教科室共同管理。几年下来,教师难免松懈,每当种植园有什么任务,学校的书记都会用一块小黑板逐一列出来,哪一班干什么,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效果也不错。另外,学校教科室制订教师学期理论学习安排时,王校长均会强调要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每次制订综合实践校级计划,王校长都会仔细阅读,提出指导与修改意见。以前,学校每班每学期基本上都要搞一次综实观摩课,现在根据王校长的建议改为了综实评优课,学期末评出一、二等奖,这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每次校级综实观摩课,校长一般都会前去听课,课后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
第四,课时保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前提条件。该校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把综实排入课表,每班每周安排3课时,其中包括一节信息技术。为了防止活动挪作他用,教导处会根据课表随机地到某些班走一走,看一看。
二、行动跟进:课程实施的“晴雨表”
精心组织是综实课程有效实施的保证。在组织管理方面,该校有以下做法:
1、制订了“白小综合实践任课教师考核办法”,教师业务考核是对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客观评价,是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有效手段。从08年春学期起,该校根据本校情况制订了综合实践任课教师考核办法,办法采用星级评价制,从备课、校级观摩课、种植园记录本、论文方案等几个方面对任课教师一学期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考核,其中校级观摩课是考核重点。每个项目完成得1星,优秀得1星,论文发表、获奖、评优课视获奖级别另定。在上学期,该校根据考核办法评选出了孔丽、王玉、曹国庆三位优秀老师。考核结果将具体落实到对教师考核、评先评优等工作中去。
2、每学期初与校长、骨干教师交流,制订切实可行的校级计划,计划中给出各年级、每月份活动建议。现在,该校实践活动的常规主题有:种植园系列、校园植物系列、节约系列、小香葱系列。教科室根据相关主题下发主题活动预设表,分条列出每个年级要开展的小活动及要上交的材料,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与精力。
3、每班每学期开展一次校级观摩课已成为常规,每次活动尽可能邀请全体老师参加。
4、对教师的备课本、种植园记录本定期检查,有不足的提出改进,对好的报校长室表扬。
三、师资培训:课程实施的“助推器”
新的理念、新的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成败关键也就在教师。教师能走多远,学校就能走多远。因此在课程实施当中,该校特别关注教师培训。目前,该校的综合实践培训存在以下形式:
1、邀请校外的领导、专家来校作讲座。他们曾先后邀请夏主任和河头中心小学的徐锁平主任到校作讲座。
2、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比如在上学期,校综合实践课程的教研组长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两大内容进行了了讲座式培训。整个培训过程先围绕给定主题进行自学摘抄,然后听讲座,写简单的感受。讲座中所举例子基本上是本校开展过的活动,效果较好。
3、学校曾购买了一套《综合实践培训资源库》,他们在08春学期就重点围绕资源库精心组织了三次理论培训活动。每一次活动,或根据学习内容事先出好题,引导教师边听光盘边答题,以加强学习效果。或让教师根据光盘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学习感受、心得。
4、给定主题,要求教师上网学习,进行摘抄。
5、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在本学期任教的13位综实老师中,有10位老师参加过市级培训。另外,根据长期的观察,确定了吉智华、周芳、王玉、孔丽等几位老师作为课程实施骨干力量,有重点地进行培训。不管是外出学习、听课,还是实践体验,该校尽量给他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6、评选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优秀教师,该校制订了白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师评选条件,几年来,涌现出了周芳、吉智华等三名市级骨干教师。
四、资源开发:课程实施的“试验田”。
教育部只指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因而,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目前,该校考虑到安全、方便、便于常态实施这些方面的因素,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打造传统活动。首先利用学校荒地建立了“红领巾”种植园实践基地。平时,老师们带领学生去种植园种葱、种蒜、除草、浇水等等。有些教师还组织学生卖菜,用所得收入继续开展包馄饨、包饺子、厨艺大比拼等活动。其次,该校是江苏省绿色学校,校内植物较多,许多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先后开展了“和植物交朋友”、“给树木制做标签”、“校园植物调查”等活动。
2、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形成特色活动。该镇的小香葱颇具盛名,管庄香葱种植颇具气候,管庄香葱种植基地也是该校的活动基地。该校曾组织学生前往,学生采访、观察、调查,均受到了当地香葱种植户的欢迎与支持。另外,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是该镇的集场,该校还开发了《赶集》为主题的活动。
五、初步成效。
行动了就会有收获。在2007年,该校被评为金坛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先进学校。吉智华、周芳、陈月萍被评为金坛市综实课程实施先进工作者。在2007年,吉智华老师指导的《我们的香葱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成果现场交流评比中获市二等奖;曹钰皎老师在全市“劳动与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自制劳技作品一等奖。在近年内,该校有7篇文章获市一等奖,18篇文章获二、三等奖。在上学期,该校成功组织了市综合实践优秀展示课。
西旸小学
西旸小学地处我市西北边陲偏僻的山区,且生源少,师资力量薄弱,然而从该门课程自我市实施起,学校领导就高度重视。他们清醒的认识到新世纪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高低与本课程有相当重要的关系,所以,针对这一新生课程,学校成立了以朱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主抓,年级组长为成员的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全程参与管理,每位组员明确各自职责,责任到人。此外,为了确保课程能有效实施,西旸小学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西小学生综合实践操作守则》、《西小综合实践活动安全防护制度》、《西小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等。
在课程实施这一块,学校、年级、班级“三级计划”清楚,齐全,可操作性强。各类活动资料详细,分门别类。师生参与各类活动的图片,文字资料丰富,多篇学生活动感想类文章发表于《关心下一代周报》、《金坛教育》等报刊。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扎实有效。学校还充分利用地方支援开展实践活动,与当地厂矿企业进行联系,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综合实践实施小组为基地,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使青年教师主动发展,使之成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大舞台。以“书香校园”、“古诗文诵读”等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切入点,组织开展活动。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及成长,树立典型,引导青年教师综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努力使之成为学校乃至市级以上的骨干力量。
为争创省优质学校,学校各项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上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经调研发现,学校过程性材料较翔实,形式多样化,编制的手抄报质量较高,学生活动的体会深刻。教师在这一氛围的影响下,积极性高,能自主的参与各项文章的评比,获奖率较高。
西旸小学紧密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科技教育开展活动,加强了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逐渐形成了以写字、唱响校园为主题的学校办学特色。实践基地主要依托学校的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班级认养的花木为主,此外社区基地则是敬老院和周边的厂矿。
明珍小学
一、依托学校特色,整合综合实践课程资源
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综合实践整体性与开放性的内在需求,也是张显学校特色,重建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走整合发展之路,成为该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一大亮点。
(1)从学科生成,与学科整合。此次耿飞老师所执教的汇报课《走近<西游记>》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得到了调研组的一致好评
(2)与校本课程整合。《经典诵读》是该校自编的校本教材,该校老师站在综合实践的角度,有效整合,挖掘其中的实践和活动因素,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
(3)与学校特色整合。明珍小学是一所书法特色学校,该校老师在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书法艺术特长,写春联、写环保宣传标语等活动,使学生学有所用,保证了活动质量,提高了书写兴趣。
二、落实课程常规,强化综合实践课程管理
领导认识到位。学校领导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制定了《明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明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明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考核方案》《明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职责》等;配备了导师团;三级计划落实到位,课时有保证。
过程管理扎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方案、有计划、有总结、有实验工作大事记载,教导处把综合实践备课情况纳入教学常规月检查,并对各班开展综合实践的情况进行巡查记录。做到课程实施与课程研究相结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向深层次推进。
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看到学校实施综合课程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市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发展。
1.老师对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亮点课程,无论对学校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分析学生调查问卷和与老师座谈中,却发现有些老师简单地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会影响学生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成绩,或以安全问题等为借口,使活动课程挪作它用时有发生。
2.少数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不够到位
有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实施的痕迹和思考,但对课程管理的某些问题疏于关注,因管理不到位导致课程实施不够深入。台帐资料显示少数学校对校本培训缺少系统的规划,使校本培训零散,没能很好地促进、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水平;对课程内容的实施缺少规划管理,造成年级之间实施内容的重复或某块领域的落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关注不够,学校缺少专职教师的引领,对兼职教师的队伍建设跟进措施不力,造成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3.少数学校对课程的实施不够准确
很多学校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很高,对课程做出了大胆地探索和尝试,迈好了课程实施的第一步。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着不够准确的做法,离课程目标有偏差的行为。在封闭的教室空间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异化为另类的学科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割裂开来实施;把活动当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科实践活动替代综合实践活动等。
课程实施的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2.要进一步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3.要进一步完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4.要进一步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间的关系问题。
(2)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关系问题。
(3)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各种活动的关系问题。
5.坚持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之路。
6.坚持走课程整合之路,拓宽活动课程的余暇空间。
【育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09-09
小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总结09-14
小学生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的论文07-20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12-11
普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12-15
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6-15
小学《春联》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7-16
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总结09-1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例11-04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