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职业倦怠的关键是(共8篇)
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多个环节入手,培养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增加教师的幸福感,这样才能有效消除职业倦怠。作为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从自身做起,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克服职业倦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大官相比,也不能与大款相比。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保持一颗平常心。有的教师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有比较高的目标。需要教师量力而行,正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对自己要求要适度,不要过高,适当评价自己的工作,对自己不要求全责备。顺境时,心态平和;逆境中,心态冷静。
二:对所教科要有兴趣。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可庄可谐,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亮出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
三:树立远大目标。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振兴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找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将教师职业视为事业为之奋斗。当你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将课堂教学“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就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它,从而体验到幸福,职业本身就成为目的,而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职业与生活融为一体,将教学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用心经营,用心体会,用自己的经验与才能见证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与变化,体验职业幸福。
四: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幸福。我觉得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来自学生。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进步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与幸福。教师天天与成长中的学生进行富有教育价值的交往和对话,它影响着、推动着人的生命成长,是学生情感的培育师,精神的守护神,人格的构建者。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身上展现出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怎么不会感到幸福呢?因此,学生不管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成为教师提高幸福指数的砝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我们的生活是有些重复,但这重复之中也有着许多的变化,我们也应当让学生意识到,一起享用成果学会体验“过程”的快乐。正是这样,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每当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进步、竞赛中获奖、考入大学、甚至多年后在社会工作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时,我们所得到的体验和感受不正是愉悦和幸福的吗?
五: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获得新的成就感,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克服职业倦怠的良方。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从一个高度跃向一个新的高度,工作得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赞叹,学生的认可,家长的肯定,就会获得新的成就感。而获得了新的成就感,就会更加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研究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水平。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职业倦怠自然就销声匿迹了。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不断充实自己,自觉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专业发展。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这种专业成长不仅意味着教育教学能力的增强,而且意味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会在这种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之感。这种精神幸福所带来的满足感是物质幸福无法比拟的。因为同样的教学任务,如果你的专业素养比较高,你就能够感受到那种胜任的愉快,同时也能够和学生分享到教学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的专业素养比较高,你就能够更多的得到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
六:正视心理倦怠,学会合理宣泄。职业倦怠是教师生涯中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师对心理倦怠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各种压力下,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注意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学会放松自己,善于调节生活,培养个人爱好,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如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利用闲暇时间到郊外旅游,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找家人、同学、朋友倾诉等。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过高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只有正视现实,建立现实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使我们成为一名快乐幸福的教师。
教师“职业倦怠”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工作混日子, 得过且过, 没有激情, 缺乏创造欲望;降低教书育人这门职业的价值, 仅仅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其典型的语言就是“混饭吃”, 感觉苦海无边, 盼望早日退休。
教师的职业倦怠,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两三年后, 对教育教学过程不再有新鲜感, 整日重复“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下班辅导、考试阅卷”等繁重事务, 当一个人感觉在机械重复地做事时, 倦怠感不可避免。
2.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还不高。社会上还多多少少存在歧视教师的现象, 教师收入不高, 社会地位偏低, 这些都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3.教师发展前途有限。当教师只有极少数发展较好的才能被提拔做学校行政, 当上校长的更是寥寥无几, 在教学业务上发展最好的能评上特级教师的更是凤毛麟角。于是, 很多比较优秀的教师都希望离开教师队伍, 跳槽到行政机关。很多素质较好的教师跳槽离开教育系统后, 隔不了几年都能混个一官半职。这种现象更加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认为当老师没出息。
4.学生安全管理压力大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校出了安全事故, 甚至包括上学、放学路上学生出了安全问题都要对学校、对教师问责。一边是教学压力, 一边又是学生安全管理的压力, 双重负担压得教师有点喘不过气来。教师压力大, 职业倦怠不可避免。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首先, 教师的消极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如有些教师悲观厌世、有些教师消极对待工作、有些教师经常在学生面前发表一些不利的言论等, 这些都将通过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 教师的消极行为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因为教师工作缺乏热情, 得过且过, 也就更无创造可言, 这就使得教师本身的发展基本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教师难以接受一些新知识、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长期受到压抑, 使教师感到焦虑、消沉、无聊、厌倦甚至悲观厌世, 这些都会影响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 使教师很容易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态。
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呢?
1.各自反省, 搞清产生倦怠的原因。只有弄清楚是什么让你觉得最烦的, 这烦恼事就是造成职业倦怠的最大原因, 排除它, 我们就能会再生新意, 对工作又会充满激情。
2.寻找成功感。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 是个奉献的职业。我们要认识到:教师劳动的收获, 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当我们一节课下来, 学生能全面理解我所教的知识, 能正确完成自己布置的作业, 我们就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当发现了学生存在的缺点, 经过我们耐心教育后学生得到改变的时候, 我们就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每当开学编班时, 有好多家长找来要求将小孩放到自己班上来时, 我的心里就有一种成功感, 说明自己是一个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的老师。每当看到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在各个行业出类拔萃时, 哪一位教师会不感到幸福和自豪呢?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因不能有效缓解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工作压力,或深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而表现出的对的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危害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更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怎样才能让幼儿教师永葆一颗快乐的童心,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乐于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奉献人生呢?这是幼教管理者值得深思,并迎接的挑战。笔者认为要帮助幼儿教师消除职业倦怠,使之从工作中体验快乐,寻找职业的幸福感,最为关键的在于幼儿园的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一、重视心灵互动的情感沟通,让教师在工作中满足需要
沟通是情感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是人际交往的核心,也是每一位园长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幼儿园是清一色的“娘子军”,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和工作目标也是不相同的,难免由于群体间的相对闭锁而引起矛盾,如何运用情感的沟通,化解矛盾,在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园长,应努力做到:
(一)重视教师,发现优点,做到“因材施管”,满足教师的成功需要。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无论多苦多累,压力多大,只有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人格上的快乐,那么工作起来就不会心情焦躁或精疲力竭。
(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做到“人人平等”,满足教师的尊重需要。园长应该放下架子,把自己置身于教师平等的角色地位,仔细倾听教师的声音,拉近与教师的距离,重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采纳有价值的建议,使教师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
(三)重视言论,合理利用,做到“因势利导”,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园长应认真分析、重视教师的言论,妥善处理,并采用相应的手段,做到“因势利导”。如允许教师发牢骚,但必须看所处的时间、场合,如规定不能在幼儿与家长面前发牢骚,不能将牢骚情绪带入工作中去。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又让教师觉得自己被领导理解,合理建议得到实施,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每一位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在工作中享受乐趣
(一)优化幼儿园人际环境——使教师感到“宽松愉悦”。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以情感为基础。因此,园长在管理过程应善用情感艺术,以促进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做到与每位教师的坦诚相见,平等对待,做教师的知心朋友,清楚地了解每位教师的心理需要,真心实意去尊重每位教师,用情感手段激励他们热爱事业和幼儿,用情感力量温暖人心,体贴,关心,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用诚挚的语言给予教学上的指导,用商量的口吻安排工作,做到以情动人,以爱换心,使幼儿园中的每个成员“被爱”“被关怀”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感到心情愉悦,开心的工作,同时,园长还要以身作则,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要随时非常注意在教师面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用积极的、永无止境的、奋发向上的、有所追求的、豁达的精神面貌感染、影响教师。
(二)创建家庭式的精神环境——使教师感到“温暖放松”。关心教师的生活,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努力建设温暖放松的家庭式精神环境。让教师把幼儿园当作一个大家庭,园长对教师的需要,不管是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只要合情和理,园里都设法满足;教师的困难,不管事大、事小、好办、难办,园里都尽力相助;教职工家中无论有喜事、丧事、升学、住院都忘不上门看望、慰问;教师过生日,园里送上生日蛋糕和祝福。
(三)创设公平竞争的工作氛围——使教师感到“奋发有为”。领导公平,工正,光明磊落地对待和尊重每位教职工,为教职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工作中注重尊重教师个性,鼓励个性化的发展,相信教师的能力,发挥教师的特长,并在教师专业知识扩展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其潜能,促进其发展,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不搞一刀切,按能力的不同,岗位的不同进行不同层次的考核、培养,将工作态度与实际工作绩效挂钩,将外出学习与教师实际业绩挂钩,对工作努力、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更多的表彰奖励及外出学习的机会,形成多层面的公平竞争的良性环境,使教师们清楚地知道:只要努力工作,是能得到领导认可,同事肯定的,从心里感到工作起来有干劲,并不会因为年龄、能力、岗位等原因而放弃对工作的热情。
三、课程管理中体现“服务”意识
随着幼儿园课程的改革,课程的价值取向从强调教师传授学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后,课程的管理也就必然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发展的多元化和自主性。“园本课程”的浮现,对管理者提出了挑战,如何“服务”于课程?如何“服务”于教师?是管理者面对的种种思索。
(一)“放权”管理。幼儿园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导致教师产生“你要我这样做”的心态,是一种被监督、被控制的状态下被动工作。这样的管理很难让教师形成一股合力,产生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的热情干劲。
管理者要把权利下放给教师,让教师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等。由下而上的计划,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教师的计划根据幼儿的需要制定,管理者的计划根据幼儿、教师、上级的需要或要求制定。继而,管理者还要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存在什么问题,提供怎样的建议和意见,自己的工作怎样配合、如何安排等,多方面地提供“服务”。教师有了这样的自主权,就会思考:“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势必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二)弹性管理。《纲要》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选择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学期兴趣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贯彻《纲要》的这一思想,幼儿园课程管理者就要给于教师相应的课程决策权,进行弹性管理。
允许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发展情况、能力水平,自行生成、设计有价值的幼儿活动,这种弹性的管理虽给了教师足够的空间,但也给了教师极大的挑战,教师在把握适宜的教育行为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就需要管理者给于支持与服务。
所谓情感管理是指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由此,笔者谈两点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一、重视心灵互动的情感沟通,让教师在工作中满足需要
沟通是情感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是人际交往的核心,也是每一位园长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幼儿园是清一色的“娘子军”,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和工作目标也是不相同的,难免由于群体间的相对闭锁而引起矛盾,如何运用情感的沟通,化解矛盾,在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园长,应努力做到: 1、重视教师,发现优点,做到“因材施管”,满足教师的成功需要。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无论多苦多累,压力多大,只有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人格上的快乐,那么工作起来就不会心情焦躁或精疲力竭。园长应清楚地看到,在幼儿园这个女性的大家庭中,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每个教师不管他的能力如何,教育效果如何都有闪光的地方,都有长处,都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理解和赏识。作为园长应着眼于个人的专长和特点,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尽可能为教师搭建不同层次的展现自我的舞台,给她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对一个能力强的人来说,“拿第一”是成就的标志,而另一位“能参加”就是了不起的成功。在园里多开展“你有哪些方面的特长”、“你的教学风格有哪些独特之处?”、“你对管理班级有哪些过人的高招?”等讨论。如在青年教师中,开展赛课,课件制作、舞蹈,绘画等技能竞赛;对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则请它们介绍班级管理、家长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创造条件让教师把自己对突出的才能展现给大家,帮助教师重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并在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幼儿园还可根据青年教师的特长,安排他们当任舞蹈、美术、英语等兴趣班的工作,对年龄大的老师,则发挥他们耐心,细致,善于管家理财的特点,让他们负责资料保管,点心采买等后勤工作。总之,采取“全盘考虑、统一安排、合理公正的办法,为教师发展提供最佳位置,使每位教师都觉得“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日常工作中园长只要发现教师在某个方面有一点进步或收获都应该及时用赞赏的语言和态度,捉住时机,给予激励,让她们在一次次感受成功的同时,树立信心,进而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2、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做到“人人平等”,满足教师的尊重需要。
园长应该放下架子,把自己置身于教师平等的角色地位,仔细倾听教师的声音,拉近与教师的距离,重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采纳有价值的建议,使教师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记得有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曾听到几位教师在谈论园领导“某某园长很尊重我们,安排工作,布置任务都是商量的口气。而某某园长则不是这样。”可见,作为管理者的园长可能从心里没有看不起任何人,但站在这些普通教师的角度上,“领导”这个职务也许容易使人产生高人一等的想法。因此,管理者在做任何事时都能将自己置于教师的位置,换位思考:“假如我处在她的位置,我会怎么想?怎么做?”从而尽量去尊重每个人的人格,理解每个人的需要,保持心灵的沟通,使人人“看得起”别人,从而让教师感觉到自己被别人“看得起”,被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自然就会精神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3、重视言论,合理利用,做到“因势利导”,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
幼儿园工作琐碎的性质、女同志多、情感细腻的环境特点,造成凡事议论多、是非多,工作中难免遇到“牢骚话”。其实牢骚有的也是有价值的。关键是管理者如何理性地对待“牢骚话”。一般来说,牢骚大都是有感而发。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或因自己的合理加以得不到采纳,或因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得不到发挥,或因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或因有才能得不到重用等原因而不满。无缘无故而发的牢骚毕竟是极少数的,因而,一些人的牢骚有时很容易唤起其他教师的同情和共鸣。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会陷入被动,为此,园长应认真分析、重视教师的言论,妥善处理,并采用相应的手段,做到“因势利导”。如允许教师发牢骚,但必须看所处的时间、场合,如规定不能在幼儿与家长面前发牢骚,不能将牢骚情绪带入工作中去。提倡将牢骚的内容转为合理化建议反馈到段长或园领导处。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又让教师觉得自己被领导理解,合理建议得到实施,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每一位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在工作中享受乐趣
有人说,一辈子是否真正幸福主要看生活是否快乐,工作是否快乐,而工作是否快乐关键取决于是否在一个和谐,平等,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取决于领导工作艺术。幼儿园清一色是女教师,“三个女人一台戏”,如何让“好戏连台、精彩纷呈”?从“情”入手,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搭建情感交流的互动平台,是每个管理者应做的工作。1、优化幼儿园人际环境——使教师感到“宽松愉悦”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以情感为基础。因此,园长在管理过程应善用情感艺术,以促进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做到与每位教师的坦诚相见,平等对待,做教师的知心朋友,清楚地了解每位教师的心理需要,真心实意去尊重每位教师,用情感手段激励他们热爱事业和幼儿,用情感力量温暖人心,体贴,关心,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用诚挚的语言给予教学上的指导,用商量的口吻安排工作,做到以情动人,以爱换心,使幼儿园中的每个成员“被爱”“被关怀”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感到心情愉悦,开心的工作,同时,园长还要以身作则,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要随时非常注意在教师面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用积极的、永无止境的、奋发向上的、有所追求的、豁达的精神面貌感染、影响教师。此外,应建立和疏通信息沟通渠道,做到用人所长,委职放权,相信教师能够负起责任,采取她认为应采取的措施干好工作,完成任务,如果处处堤防,不敢放手,大事小事都必须由领导“拍板”,则不利于激发积极性,容易造成压抑紧张的氛围,管理者与教师都充分作到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让每个教师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园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有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充满人情味的情感管理,无疑成为幼儿园理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形成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平等、宽松的情感环境,使教师们感到幼儿园气氛宽松,精神愉悦。2、创建家庭式的精神环境——使教师感到“温暖放松”
关心教师的生活,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努力建设温暖放松的家庭式精神环境。让教师把幼儿园当作一个大家庭,园长对教师的需要,不管是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只要合情和理,园里都设法满足;教师的困难,不管事大、事小、好办、难办,园里都尽力相助;教职工家中无论有喜事、丧事、升学、住院都忘不上门看望、慰问;教师过生日,园里送上生日蛋糕和祝福。每年工会还组织“家庭大联欢”邀请教师家属子女参加活动,评选出关心、支持妻子工作的“模范丈夫”,通过互动游戏,夸夸好妻子等一系列活动让丈夫更加理解、支持妻子的工作,从而在家庭生活中更加关爱自己的妻子,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师更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是自己温暖的“娘家” 同事们是关心自己的好姐妹,园领导更是贴心的“娘家人”。3、创设公平竞争的工作氛围——使教师感到“奋发有为”
领导公平,工正,光明磊落地对待和尊重每位教职工,为教职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工作中注重尊重教师个性,鼓励个性化的发展,相信教师的能力,发挥教师的特长,并在教师专业知识扩展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其潜能,促进其发展,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不搞一刀切,按能力的不同,岗位的不同进行不同层次的考核、培养,将工作态度与实际工作绩效挂钩,将外出学习与教师实际业绩挂钩,对工作努力、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更多的表彰奖励及外出学习的机会,形成多层面的公平竞争的良性环境,使教师们清楚地知道:只要努力工作,是能得到领导认可,同事肯定的,从心里感到工作起来有干劲,并不会因为年龄、能力、岗位等原因而放弃对工作的热情。
4、创设积极参与的管理环境——使教师感到“尊重理解”
作为幼儿园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教师们十分希望对园内重要事情享有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教师拥有“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可以明显防止或减轻职业倦怠,因为它给教师一种“主人翁”的感受,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被重视和被尊重的感觉。幼儿园可健全民主管理机制,成立由党、政、工、团及教师代表组成的园务委员会。凡涉及到教师的评选评先、职称评聘等事宜均由园务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设立园长信箱及教代会制度,坚持园务公开,合理建议通过多种渠道反馈到管理者,幼儿园重大事件均由教代会集体表决通过,方可执行。对提出优秀建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当教师们看到自己提的合理建议被领导采纳并执行时,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被理解和被尊重。
中国毕业生网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请转告您的朋友共同访问,谢谢!
赫顿(上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顾问 Connie
1. 政府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增强教师职业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教师是个清苦的职业, 是个奉献的职业, 选择了这份职业, 我们就注定了与清贫结缘, 既不能与达官相攀, 也不能与富商相比。尽管总是唱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可是在现实中, 教师的收入和地位并不是很如意, 于是为了改变现状, 有些教师开始举办各种形式的辅导班, 从事各种有偿家教活动, 给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增添了一丝功利性色彩。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除了教师管理层面的因素外, 教师的经济地位不高也是一条主要原因。因此, 政府在政策方面要向教师有所倾斜, 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 切实改善教师的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做好宣传工作, 宣传教师队伍中先进的人和事, 使教师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同时也通过宣传使得每个公民都理解教师、热爱尊重教师, 使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从而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 并以健康而积极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
2. 实施科学管理, 使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1) 为教师营造一个优良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学校领导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了解教师在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要深入教学一线, 了解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改善教师工作条件, 鼓励教师外出学习,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体会到家的温暖、工作的乐趣、生活的满足, 长此以往, 怎会有职业倦怠呢?
(2)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考核和竞争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育领域的竞争是培养人才的竞争, 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在教育领域内部, 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 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 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了可能, 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 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 创造出优秀的工作业绩, 从而获得应得的荣誉, 赢得学校和社会的认可, 在赢得尊重的同时实现成就感, 从而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3. 教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 甩掉包袱, 轻装上阵
(1) 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 培养乐观、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 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 境遇太差, 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 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当你情绪低落时, 要学会转换方式, 你将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当你帮助在迷茫中苦苦挣扎的孩子走出困惑时, 那种“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境界, 定会让您心潮难平;当你在夜阑人静, 用笔记录下每天令你心动的点点滴滴, 留一点值得回味的素材时, 那种美好的回忆, 定会让你心满意足;当你在收到学生送上浓浓的祝福, 看到家长感激的目光时, 那种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的滋味, 定会让你倍感幸福。
(2) 学会满足, 是自我减压的一剂良药。当你在失落、怨气、惆怅、苦恼时, 要学会自己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 要为自己的点滴收获而高兴, 为自己微小的进步而满足, “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难道不好吗?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为了给人生航程“清淤”导航, 为了缓解心理压力, 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作为教师, 我们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
(3) 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做到劳逸结合, 是克服职业倦态的有效途径。教师不要在三尺讲台上故步自封, 要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集会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多与他人交流、沟通, 倾听别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 这是缓解压力的一个好方法;要学会忙里偷闲, 挤出时间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始终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经常外出旅游, 感受自然, 陶冶情操, 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一份良好的心情,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 这都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做一个轻松而又充实的自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08-01
据调查研究表明,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的职业。农村小学班主任由于教学环境艰苦、考核评比活动繁多、工资待遇低、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导致出现教师转岗流失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减退等现象,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消除农村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感的策略。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为了减轻和消除农村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感,必须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提高农村小学班主任生活水平的物质支持系统和提高农村小学班主任社会地位的精神支持系统。
在建立物质支持系统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改善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经济待遇,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教师薪酬工资标准。例如,对在农村基层或边远山区工作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应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在职称评定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同时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长期在农村地区从教且贡献突出的小学班主任,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此外,学校要为农村小学班主任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力度。
在精神支持系统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一些能够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开展一些能够减轻小学班主任心理压力的培训活动,让教师掌握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氛围。例如,教育相关部门要多报道一些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先进事迹,开展农村小学班主任评优评先活动,让农村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二、提高农村小学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为了消除农村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农村小学班主任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农村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感往往来源于工作,这是因为教师对职业认知存在不足,即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特点,缺乏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和班级管理工作特点的认识。例如,有的小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违纪现象频繁,这时班主任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特点,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提高小学农村班主任的专业素养,还应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在小学教师中开展班主任选拔工作,让家长、同事、学生共同参与评选,评选出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学校还可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强班主任队伍培训,比如,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心理学、班级管理等理论知识,鼓励班主任之间多交流工作心得,分享成功的经验。此外,学校还要创建工作教研组或班主任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促使班主任共同努力,避免出现班主任“孤军奋战”的现象,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从而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三、提高农村小学班主任心理调节的能力
小学农村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感的原因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例如,农村小学班主任对工作表现出烦躁、厌倦等现象时,学校领导应该指导他们学会面对现实,找到产生工作压力的来源,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学校也可以教给农村小学班主任一些应对外部压力的方法,如通过户外活动放松紧张的神经,掌握管理时间的技巧。例如,学校可以引导班主任根据完成目标的先后顺序制定一个目标计划,使班主任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管理时间。此外,反思也是提高农村小学班主任心理调节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反思,班主任能够改进工作方法,适时调节情绪,有利于消除职业倦怠感。
农村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感的产生是一个内因和外因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寻找消除农村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态感的有效措施,从而消除农村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感,提高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责编 欧孔群)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工作目标, 依凭一定的机构和制度, 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 积极发挥管理职能, 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 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管理人员是指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等直接为学校工作运转和决策服务的综合性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教学科研质量紧密相关, 行政管理人员则是高职院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群体。
1974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普顿伯格 (Freudenberger) 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 (job burnout) ”一词,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为的人们因工作时间延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备不堪的状态”。1986年, 心理学家玛诗勒奇 (Maslach) 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 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提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三维度模型。经过研究, 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主要为:公务员、心理咨询师、教师、新闻工作者、警察、医务人员等。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因其所在组织系统和所从事工作的独特性, 更易产生职业倦怠。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工作效能降低、人性化淡漠、价值感降低等。职业倦怠会给行政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并引发对工作潜意识的抵触厌倦心理。在管理中设法消除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 帮助他们提升自我, 完善自我, 欣赏自我, 充分发挥自我潜能, 实现自我价值, 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大有裨益。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但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显示, 职业倦怠的产生, 大多与工作者是否认可自身的工作价值、能否在工作中达到助人目标、个人性格是否与工作状态良好适应、个人变量与组织环境变量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工作者在工作中付出与所得是否相对均衡这样一些因素有关。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高职院校的发展特点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 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发展压力大、发展愿望强的生存境况,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紧迫的生存状态造成高职院校工作人员整体工作压力较大, 尤其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教学人员, 行政管理工作带有不确定和不能自主的特点, 压力的传递更多体现在工作强度增加、工作节奏紧张方面。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 不仅导致身体的透支, 更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 高职院校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跨越式转变。原有规模扩张阶段的管理体系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软肋。体现在大一统的事业单位的行政配备和品位级别, 越来越不适应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 显示出管理机构冗大;管理成本高;管理人员非职业化、专业化等弊端。改革以来, 对教学领域的变革已初见端倪, 但对管理体系的变革仍有极大空间。面对内涵发展的新趋势, 处在旧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工作人员难免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
2. 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
在工作内容上, 行政管理工作大多是单调、琐碎的事务性工作, 具有重复化、程序化的特征。工作内容的单调、琐碎、重复性, 使从业人员难以确立长久的工作目标, 容易失去工作的新鲜感, 也使自身具备的知识一直处于消耗的状态;程式化的工作方式, 使个人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很难维持长久的工作热情。长期从事这种事务性工作, 容易感到厌烦、迷茫、失落, 很难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在工作模式上, 行政管理工作凸显层级化特征, 森严的组织层级和繁冗的管理, 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和人际关系较教学人员更加复杂, 更易出现与领导或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不协调的问题, 也很难建立朋友倾诉等有效的心理舒解渠道, 长此以往, 易产生压抑感、无归宿感, 导致职业倦怠产生。
在职业定位上, 行政管理工作是典型的助人型职业, 相比教学的中心地位, 职业认同度和关注度普遍偏低。一般来说, 一个人的能动性能否发挥, 与其个人成就感有很大关系, 但长久以来, “管理工作简单, 低技术含量, 只有无法胜任教学、科研的人员才去做行政工作”等观点充斥大学校园, 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角色认知处于边缘地位, 无法从职业定位上获得尊重。而管理系统内考核机制不健全, 缺少进修、培训机会等, 使行政管理人员处于晋升机会少, 待遇偏低的生存状态, 再加上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在待遇和发展机遇上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 投入与产出的不符导致心理失衡, 并成为职业倦怠的诱因。
3. 从业人员呈现新特征
近年来, 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就业压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加大, 一批有较高学历的毕业生开始进入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岗位。这些年纪轻、知识新的“80后”人群, 是如今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岗位中的新生力量, 也逐渐在从业人员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但这些新进人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主要原因在于:
(1) 角色转换形成心理反差。择业中的价值观直接影响择业心态。新进人员中的很多人迫于就业压力选择行政管理岗位。从业的非预期性导致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了解, 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能力准备。比起学校中的学习生活, 单调、琐碎的行政管理工作更易使人产生疲劳、无价值感, 从学生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换速度缓慢, 形成较长时间的心理不适应。
(2)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挫败感。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从业人群一般对自己期望值较高, 在求学历程中也没有受过较大的挫折。虽然他们具有知识较新、视野开阔、独立思维能力强等优势, 但由于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缺乏, 对工作环境、工作模式的不熟悉, 也暴露出好高骛远、自命清高、盲目乐观、协调能力差等弱点, 致使工作上不能形成准确判断, 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产生自我认知的困惑和挫败感。
(3) 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形成强大压力源。有研究认为:“在环境、工作、经济、人际关系等压力源中, 人际关系困扰是非常重要的压力源。”“80后”高学历人群的人际交往特征是独立性强、有主见、不服输、事业上具有竞争性、是非观念强、不迁就、不屈从、注重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追求完美等。这些特征使他们在待人接物和处事方面显示出较为主观的意见和倾向, 遇事又不会变通, 易被人误解。加上旧有管理体系中民主环境的欠缺, 这些新进人员很容易陷于“领导不认可, 同事不配合”的尴尬境地。
(4) 与旧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的磨合产生厌倦。这些具有较新思想、有自主性、有较新工作模式的人进入工作岗位后, 对旧有管理机构中“人浮于事, 事情来回扯皮, 竞争论资排辈”等现象会产生不满和厌倦。旧有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的制约, 往往使年轻人的一番热血化为随波逐流, 许多年轻的行政管理人员都认为:干事阻力太大, 也不被认可, 不如不干。由于资历浅, 年纪轻, 他们往往是干得最多, 时间和精力投入都比较大, 但却待遇较低, 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称而产生心理失衡。
4. 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职业心理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抗压能力都有所不同。研究表明, 具有以下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受到倦怠的影响, 如:意志薄弱, 缺乏自信, 性格内向、怯懦、自卑、孤僻, 思想顽固、保守, 脾气急躁, 嫉妒心强等。目前, 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心理状态的研究和关注还处于缺失状态, 由于繁乱的工作状态、复杂的工作环境, 心理指导和舒压途径的缺失, 加之个人性格弱点, 职业倦怠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消除对策
作为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它的每一个部件。如何使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提升自我价值感, 提高工作效能, 消除职业倦怠, 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不容忽视的话题。职业倦怠既与客观环境有关, 又与个人主观条件有关。笔者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如何消除职业倦怠提出几点对策:
1. 从个人方面
(1) 增强职业认同感。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不应成为低素质、低技能、低收入者的代名词, 而应是高素质、高能力、高潜力的综合型人才。行政管理人员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在推进高校发展和实现人生目标方面的价值, 才能产生职业认同, 从而主动应对各种困难与问题, 避免和克服职业倦怠。
(2) 做好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作出规划和设计, 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行政管理人员要了解自身能力和需求, 较少不切实际的自我要求容易引发挫败感, 可通过准确的自我规划确立长远的工作目标, 并产生研究工作的愿望, 从工作中获得安全感、充实感。
(3) 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的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员要从管理科学、管理技能、管理方法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减少职业发展带来的压力。
(4)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倦怠是职业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而个体自我心理调节是降低职业倦怠、获得心理健康的关键。因此, 行政管理人员要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免疫力, 当身心疲惫时, 做好心理调适和疏导, 如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等;增加与朋友、同事的交往, 主动向他人倾诉和沟通, 缓解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2. 从组织层面
(1) 转变观念。管理是一门科学, 高职院校的管理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 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科学, 因而高职院校应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教学科研、轻管理的观念, 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
(2) 完善机制。高职院校要对行政管理系统建立因事设岗、按岗聘任、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建立择优、高效的考评机制, 在组织内部设立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公正、公平、科学的分配机制, 满足管理人员的合理需求;建立合理的培养、使用机制, 要注重行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 鼓励行政管理人员从事专业研究。
(3) 塑造环境。高职院校要塑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行政管理人员摆脱机械式的思维, 有更多的自主权;要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 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关注和辅导, 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要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注重人文关怀, 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开展各项业余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金章.高校办公室人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探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34-36.
[2]惠献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职教与经济研究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VOL5, (4) :12-15.
[3]徐洪波.职业倦怠理论研究成果综述.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综合版) , 2009, VOL5, (1) :45-48.
[4]单坚.摆脱职业倦怠提升自我价值感.文教资料, 2008.10 (中旬刊) :157-158.
[5]童世华.高职院校“80后”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解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VOL18, (1) :22-24.
[6]甘良梅.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探析.机械职业教育, 2009, (3) :39-44.
【消除职业倦怠的关键是】推荐阅读: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11-04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倦怠的影响11-18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预防12-17
消除脂肪粒的方法06-06
关于消除安全隐患的函09-29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成因及预防06-10
消除白色污染的倡议书12-08
浅析警察职业倦怠11-27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悟11-04
消除眼部脂肪粒的方法有哪些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