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教案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声声慢》 教案(精选8篇)

《声声慢》 教案 篇1

教案:《声声慢》教案-教案作者:浅笑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所用的铺叙手法。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辛弃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课文。

二、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回顾作者及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的大体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大意?

2、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无事。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大意?

2、这几句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进一步写悲哀的深重、难以抵御;同时,写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写作者忧伤不安的心境和渲泄内心的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大意?

2、这几句是怎样来写作者内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满地的黄花,作者想到时光易老,欢乐不再。因而顿生感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主要写作者在无边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觉难以挨到天黑。用以写表现作者内心难耐的寂寞和无边的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大意?

2、这几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和寂寞。)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虽是问句,却用感叹号收束,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做好练习册。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本报讯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缕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三、层次结构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拓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四、写作特点

1、围绕作品思想内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2、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重点难点解析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鼎足之势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楼,首先想到闭门思过以京口为都城,后迁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只是像孙促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随时光而流逝了。作者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

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能有刘裕这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作者的正确战略意图就以被采用。

这两个典故,写法虽异而用意却相同,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声声慢》 教案 篇2

《声声慢》全篇暗含词人或俯或仰的情感视角, 并以此抒写其人生遽变, 其中自有世事无常, 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王羲之《兰亭集序》) 的喟然长叹。此等遽变, 猝然而降, 以致词人恍兮惚兮, 颠兮倒兮, 心已凉透而极难调养, 即词中所言“最难将息”。整首词围绕这四字, 层层铺叙, 最终归结于“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撕心裂肺的呐喊。凄惶、孤独的抒情形象, 跃然纸上。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起调三句, 十四叠字, 写词人“俯视”寻觅之秋思情状。从表层来看,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生理上的动作; 就里层而言, 也是一个极有含情量的心理动作, 意蕴颇深。该心理动作产生的时间, 从情态来判断, 好像是梦回之际。也就是说, 词人已经略去梦境不表, 直接从梦醒后的情形写起, 如此便有劈空而至的突兀感和迷惘感。明确地说, 这时间应该是某一秋日之晨。这既符合生理实际, 又符合情感况味。人之晨起, 常残梦萦怀, 故倍觉迷茫。再引申联想, 此处似有“失向来之烟霞”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的意味, 只有失去了, 才会有寻找之举。那么, 词人究竟失去了什么呢? 不太清楚, 或许是美的人事景物, 或许是美的情怀。生活中的美, 是稍纵即逝的,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不甘心这种美梦易逝的现实。因此, 词人才“寻寻”, 找了又找, 相信那生活的美还在, 然后又细察究竟, 觅了又觅, 结果呢? 一切成空, 万事如幻, 这回只能直面惨淡的现实了。走出残梦之后, 故觉“冷冷”, 这外感之“冷冷”有醒脑功效, 使词人清醒地认识到昨日之梦、梦之昨日皆已逝去, 故觉“清清”, 这才真正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内心与现实一经比照, 发现任何聊以慰藉的东西都没有, 故倍觉“凄凄惨惨”。这种心理感受在无限地滋长、膨胀, 以至不堪, 故声嘶力竭地逼出“戚戚”二字———“我”忧苦到了极点啊! 实在是受不了啊! 这七个叠词构成的句子, 前人从音韵效果、情感层次的角度, 多有评析。我的理解是, 词人在以声传情, 藉俯视沉思的情感视角, 将情感由残梦之留恋、寻觅, 演进到现实之孤独无聊、凄寒无依。要说读这三句的感受, 那就如同置身凄清凛冽的早晨, 在蒙蒙寒气中, 听到了传自空谷幽壑的一声声绝望的嘶喊! 如泣如诉, 如怨如慕, 词人是在以无所顾忌的情感状态, 用既尖且细的嫠妇之哭, 引起我们读者的注意, 其笔力豪纵, 情之“昊天罔极”, 可谓古今独步。心境悲凉, 总得想点办法调养才是, 然而,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在这刚刚有了一丝暖意, 但仍然寒气逼人的秋日的早晨, 最难调养, 最难扶持啊! 于是, 词人一改先前俯首低眉之态, 强打起精神, 摇摇晃晃地摸起酒杯, 欲把盏御寒, 借酒消愁, 无奈,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晓 ( 通行本作“晚”) 来风急”! 外界的秋寒, 原本就顽固地保持着其透心砭骨的寒意, 哪知强劲的秋风又起, 几杯淡酒, 又如何抵御得住呢?! 这“淡酒”, 若从实的层面理解, 当指“扶头卯酒”———古人晨起于卯时所饮的保健、调养之酒 ( 参见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 其实, 这里更应该从虚的层面来理解, “淡酒”并非真的很淡, 而是因为心境太过凄寒, 晓风太急 ( 这“风”并不仅仅指自然之风, 还隐喻着社会、人生的遽变, 故曰“急”) , 以致酒力显得太淡、太弱。旨在表明, 此心怕是暖不过来了! 这正好说明其心也凉透, 失落、伤感之至, 其情感状态被逼至不吐不快的强烈程度。词人在以淡酒之“淡”反衬愁情之“浓”, 反衬现实处境之困厄, 这情形是说连酒都不管用了, 还能用什么来暖心呢? ———“最难将息”呀!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这三句变为“仰视”的情感动作。这一视角也包含了极复杂的心理活动: 正感叹“最难将息”, 好伤心的时候, 秋风里传来缕缕嘹唳的雁叫声, 词人习惯性地仰首而望, 但见鸿雁是北方飞来的鸿雁, 雁字是旧时的雁字, 好熟悉的, 曾经的浪漫情怀, 曾经的温馨画面, 曾经的良人, 曾经的一切, 纷至沓来。这是词人从痛苦中冒出的记忆, 如微弱摇曳的火苗; 但即刻便熄灭了, 因为企望的旁边就是失望, 乃至绝望, 当企望无意中被激活, 闪现了一下的时候, 绝望竟被彻底激活———现实告诉她, 鸿雁已无书可传。“仰首望飞鸿” ( 《西洲曲》) 是经典的忆郎盼郎的动作, 而今郎君安在哉? 家国安在哉? 想忘却, 偏又记起; 已记起, 偏想忘却———“最难将息”! 这是由秋雁引发的更深的愁绪。

词的上阕, 依次含有“俯”“仰”这两个情感视角, 由秋思而秋风而秋雁, 如此步步写来, 层层递进, 且种种情形都是“最难将息”。

及至过片三句, “似承而又似转” ( 夏承焘注张炎《词源》语) , 所谓“承”, 是承上阕之秋风、秋雁写来, 继续铺叙“最难将息”; 所谓“转”, 是指情感视角由“仰”而变为“俯”。“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秋风裹挟着肆无忌惮的秋寒, 强劲而至, 庭院中的秋菊又将如何? 敏感细心的词人, 不由得又俯首低眉, 但见园中秋菊如堆似积, 盛开依旧, 毕竟还只是初秋, 因为后之“梧桐更兼细雨”表明桐叶 ( 梧桐叶, 初夏生, 早秋落) 未落, 远非深秋。即便如此, 词人在俯首而视的过程中, 仍是心比天寒, 连眼前之秋菊都还能暂且抵御这秋风、秋寒, “我”却早就承受不了自己的“心寒”。少妇时的词人尚有“东篱把酒”的情致, 一边饮酒赏花, 一边试图解除离愁, 折下花来, 毕竟还有所期待; 如今呢? 词人倍感憔悴, 人不如花, 过去还可以勉强道出“人比黄花瘦” ( 《醉花阴》) , 现在应该是“人比黄花苦”! 即使摘得花来, 馨香盈袖, 然而, 此花遗谁? 良人已去, 无心赏花, 摘花也无趣! 故曰: “如今有谁堪摘?”秋菊引发的仍是今昔俯仰之思, 在这一俯视的情感动作里, 目之所遇, 莫不伤怀; 心之所想, 有若天壤———仍旧“最难将息”! 屏蔽这眼前所见, 又将怎样呢? 时间过得太慢, 慢得让词人备受煎熬, 便自然而然地引出“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的内心独白。更糟糕的是, 目之所遇的问题还未解决, 耳之所闻的烦忧, 又缠上心头: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秋雨霏霏秋风狂, 从早到晚, 一整天的风声雨声 , 持续、长久、缓慢地影响着词人的心境。尤其是点点滴滴的雨声, 滴滴点点地让词人的孤独潜滋暗长, 以至如寒流涌动。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内心倍受折磨, 还是归于“最难将息”。

词的下阕, 由秋菊而秋雨而秋声, 写得是步步惊心, 层层生寒, 无论是俯视所及, 还是耳之所闻, 皆“最难将息”。词人在百无聊赖的情状下, 只能以“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姑且收束全篇。

《声声慢》课堂实录 篇3

(投影)百度帖吧"心情宁静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甜酒,心情激动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烈酒,悲痛时写出的诗是一杯苦酒"

师:今天李清照带来一杯酒,让我们来品品它的味道。

(生自由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苦酒

师:为什么?

生:心情悲痛

师:怎样才能表达这种悲痛的心情?

生:声音

(投影)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若能到这种境界,必将终身受用不尽。"

师:诗歌要品读。

(请一女生读)

师:(评价朗读)其实她能读得更好。怎么样才能读得更好?

生:了解背景

(师读专题前言中几句话"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流芳百世的名篇,都来自于生命的力量")

师:"一首诗蕴含着诗人的生命",要了解诗人生命

(投影)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师解说时补充部分内容: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这样的出生让她饱读诗书,使得她外美如花,又内秀如珠。她十八岁时遇到她生命最重要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门当户对、恩爱非常,但是有个成语叫造化弄人,上天把世界中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幸福都高度统一在李清照的身上。当国家破碎,金军入侵,李清照经历了她人生中最痛苦的三大磨难:第一大磨难,她丈夫赵明诚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第二大磨难,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第三大磨难,她将近暮年,却又不得不面对那无尽的孤独,她身边没有任何的亲人,只有独守孤灯小院,陪伴他的只有院中的秋风吹落的黄叶。国事已然如此,家事更怕重提,这样的孤独寂寞的女词人,走在杭州秋风吹落的黄叶之中,吟哦出这首一生痛楚的《声声慢》)

(师范读,请生努力重现画面)

师: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情景?

生1:一个失去丈夫的孤寂女子,独自一个人在房子里,坐在窗边,外面下着雨......

师:画面给你的怎样感受?

生1:冷清

师:词人这样描绘,想传达怎样感情?(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就是本词中心句。

(投影)唐圭章《唐宋词简释》"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师:"词中句句皆现愁",能体味得到吗?

(生自由朗读)

师:前后桌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词人的愁?(生交流)

生2:第一句,"寻寻觅觅"为什么寻?寻什么?从整诗看内心空虚,再结合背景,"冷冷清清"环境,内心冷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戚戚"通常与悲凉的词结合在一起。叠词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

师:分析非常到位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生3:"梧桐更兼细雨......滴滴"。细雨是极寂寞环境中听到,它既滴在地上,又滴在心里,可表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师:你有接触过梧桐树这一意象吗?

(投影)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生4:第一句写得好,不是忧愁、悔恨,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生5:"满地黄花堆积......"黄花成为李清照的代名词,在李清照诗词中用到很多,反问句也可看出,黄花必有辉煌之时,可与李清照年轻时对应,又与现在对比。我认为第一句写得太虚,"黄花"一句更现实。

师:黄花指什么?

生:菊花

师:为什么用"如今"?说明以前怎么样?

生:以前摘。

(师结合注释,补充过去李清照与丈夫生活片段,摘花插在词人头上,如今无人与之共摘)

(请生5读这句词)

生6:"三杯两......"酒淡,也可借酒浇愁,但淡酒不可敌风与心中愁苦,真可谓:举杯消愁愁更愁。

(请生6读这句词)

生7:我认为生2回答太"标本"。"雁过也......"最百感交集的一句,很有根据。作者在北宋亡国后南渡,看见雁飞来,思乡,送给丈夫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说明思夫,两种感情在一起,很复杂。

师:这些淡酒、旧雁、梧桐、黄花能否让词人解愁?

生:都不能

(师放背景音乐,大家自由朗读,读出自己对词的感受)

(师放配乐,请上课读第一遍女生再读)

(让学生自己分析前后朗读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收获)

生:第二遍朗讀显然在更贴近李清照的"愁"情,而且在语音、语调上比上一次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师:全词有愁,纵观其写愁词句

(投影)"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师:什么愁?生:相思闲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师:载不动什么愁?生:国愁、家愁)

师:因此最后喷薄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在百度贴吧建立了"李清照论坛"。有很多人回复。

师:请大家也跟帖,写几句对李清照说的话。

贴一:她孤寂,无依无靠。寻觅的就是国家的安定,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而国破夫死。四周一片肃杀。望见南飞的大雁,思念起从前。寻觅,却冷清。

贴二:自古多情人生苦,凄凉人生凄凉梦。诗中愁,愁中诗,诗愁并依催人为情?清泪流!

(请一生展示)

(扩展投影)金庸《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偶感(节选)》(由于对弱者的蔑视超过怜悯,由于习惯了用严峻的眼光观察一切事物的内在,我对李清照那传诵一时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以说是反常地,保持着一种十分不愉快的感觉。它总使我想到一幅很凄楚的图画:一个瘦小的女人弱不禁风地站在一丛菊花前。因而引起了许多近乎是无可奈何的联想。它使我强烈地意识到李清照在这句子中是故意显示自己的柔弱,而目的在引起别人的同情。她在深深地自我怜惜中。......)

师:金庸年少时就能激扬古今、从横文字,同样同学们也可以在学习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老师愿意和大家在李清照的词中共成长。

声声慢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2、了解常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3、熟知诗中意象内涵

(二)能力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目标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词中艺术手法的运用

2、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说中国的儒道玄佛、唐诗宋词是浩渺、璀璨的星河,那么,在这浩渺的星河里,有一位女子,她集“豪情、才情、悲情”于一身。豪情是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才情是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悲情是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的,这位女子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今天,让我再次走进她,欣赏她的《声声慢》,来了解她的悲情,她的愁心!

(二)、美读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三)、鉴赏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学生: 愁,来自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本首词是如何写愁的?分析问题,引出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的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句是本词开篇前十四个字,运用了七句叠词历来为人称绝,赏析此句 ①寻寻觅觅

(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②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③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3、归纳叠词的作用要点

①增强音乐美 ②起强调作用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列出有关“雁”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②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教师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 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 融入到了落花之中。②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②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概括:在抒情手法的运用上,李清照堪称大家。一杯淡酒、一声雁鸣、一滴秋雨,都能赋予它们浓郁的感染力。读着这首词,即使外面春意盎然,闭上眼睛,我们似乎看得到梧桐 落叶、黄花折损;也似乎听得到阶前滴雨、长空雁鸣;更能感受到词人的凄凉哀婉、悲苦愁绝!课堂小结:

这首词借助愁苦的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意境,借助不同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的凄凉哀婉、悲苦愁绝的情感,达到了景、境情的完美统一。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

(四)、课堂作业:

结合所知诗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内涵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 ① 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子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② 得出结论:子规是思归、凄苦的象征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声声慢》。

2、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 板书:

《声声慢》----李清照

叠词: 增强音韵美 起强调作用

意象: 淡酒 黄花 过雁 晚风 梧桐 细雨 愁: 丧夫之痛 孀居之苦 亡国之悲

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名:韩学

校:平舆县第一高级中学授课时间:联系电话:题目:《声声慢》

2015年4月

声声慢高中教案 篇5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识李清照

师:昨晚读某古人诗作,忽发思古之幽情,作打油诗一首,大家听后猜猜我写的是谁?夜读易安词打开汗渍发黄的线装书你从词的雅韵中走来两宋的风,在岁月最深处泛起吹落你曾经吟咏过的那束黄花海棠消瘦一如你憔悴的面颊寻寻觅觅

溪亭藕花还在

鸥鹭惊叫声里

却再也听不到你清脆的笑声

冷冷清清的不只是你的处境更有我的心境

好在还有一本漱玉词

供我挑灯夜读今夜今夜我将借一缕月光打捞你的清愁静静的读你读你婉约的词韵

明确:李清照。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李清照的《声声慢》(板书)。

介绍李清照:(P67注释1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山东济南)人,宋代词人。

二、诵读,初味愁绪

打开诗词殿堂之门的最好钥匙就是朗读。这首词男生读合适还是女生读合适?

(学生推荐同学朗读,师指导朗读。)

预设问题:

读的好吗?

不好。为什么?

感情不充分。没有完全把愁读出来了。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基调来朗读这首词?——低沉、凄凉。

朗读指导:

1、朗读的标准是:准确、流利、有感情(板书)。刚才同学读得很快,有两个字我没听清楚,大家一起来落实一下:一是乍难还寒的“还”(huán),还有怎生得黑的“得”(dé)。

2、另外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词中的一处问号,三处感叹号很特别,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四个句子该如何去读。(学生交流、体会、推荐朗读)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总结:可见根据对作品的理解每个人的感情不同,读法也不同,但注重停顿、注重逻辑重音是读得好的关键。

三、品读:掌握抒愁情方法

师: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绪?——愁(板书)

师:诗言志,词抒情,抓住了“愁”字,就抓住了这首词的关键,“愁”在文中属于——词眼(板书)。

师:但是愁是无形无迹的抽象之物,要想把它表达清楚明白又谈何容易?曹丕就曾这样形容: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请大家思考,词人在词中是怎样抒发“愁”这种情绪的?——引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板书)

师:词中直接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词中间接写“愁”的句子又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赏读:鉴赏愁绪的表达效果

师:写作技法,不能为用而用,既然用了某一技法,就要让它达到非用不可的效果,下面请大家至少选一处来赏析一下这种技法表达了怎样的愁绪效果。

师首先示范: 我年纪比你们大,又没你们聪明,就让我先选一处简单的来赏析吧。

我赏析的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形式上:AABB构词为四个音节两个音步结构,读之形成“重轻+重轻”格式,音节匀称、节奏和谐,符合汉民族语言习惯潜意识中对称、均衡的审美追求,有形式美。

内容上:

(1)“寻寻觅觅”用了两个动词

“寻”与“觅”的叠用把词人反复而仔细寻找的情态非常传神的刻画出来了,这种若有所失的寻找、细节描述,带出来的是遍寻不见后的冷清环境,这种环境的冷清寂寞程度是由接下来的“冷,”与“清”的叠用表现的。

(2)“冷冷清清”是描写外部环境的形容词

“冷冷清清”给人渐次浓重的感觉。

“冷冷”写出了外部环境,而“清清”似乎表现的是词人的内在心境,这种渐次浓重的凄清环境更进一步,就最终生成了词人“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

(3)“凄凄惨惨戚戚”是心理性形容词

表达的情感仍然有渐次浓重的过程。

“凄凄”是指冷清的心境渐多,而逐渐凝于心,“惨惨”比“凄凄”表达的凄凉心情更重些,到最后人所不堪承受时词人用了叠字“戚戚”(忧伤、悲伤程度之重)来表达。

十四个字,三句话,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学生讨论5分钟,之后交流

预设问题:

1、选用意象表现愁绪:淡酒、秋风、鸿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愁意。这些意象都是容易引发愁思之物。大家要按顺序找全,不要遗漏。

大家想过没有,这些意象为什么就可以表达出满目的愁来?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文字符号的意义具有两个轴,即语序轴和联想轴(板书),语序轴上的文字或文字组合选择恰当,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语意联想。

大家在赏析作品时要抓住这些典型性意象分析情感,在写作中也要学会选用具有丰富想象空间的词语。

2、运用表达技巧:衬托等

3、炼字:

例,独自怎生得黑。

这个黑字选得好。就如同喝了一口冰水再喝热水会觉得水会更热一样,作者写夜的黑用了知觉对比的技巧,强调的是心理色彩。黑色本身不会加深,但加上“独自”这个场景,就凸显了夜色的浓,这里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我们写作也要多揣摩多用这种技巧。

五、研读:发掘愁的内在动因

师:李清照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选取典型意象等方式向我们倾诉了她的满腔愁绪,你觉得这里的“愁”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确:悲秋情结(书中可知的)

颠沛之苦

丧夫之痛

亡国之恨。

另外三种通过p68课下注释①可推知。强调学生判断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知人论世(板书),看好课文注释信息。

补充李清照身世,知人论世。

补充: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她出身名门,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为苏门后四学士之首,母亲王氏为宰相之女,擅长诗文。李清照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才子赵明诚为妻。早年生活优裕,家庭美满。中年遭逢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与丈夫赵明诚南迁避难,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孑然一身,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李清照的重重愁绪及其表现愁绪的方法, 但我想,对李清照词,任何过多的解释可能都意味着背叛,只有深情的吟诵它,感受它才是对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最高的敬意!最后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朗诵一遍《声声慢》,表达对李清照的敬意。

七、探究性作业:

板书设计:

声 声 慢

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准确

流畅 直接抒情 清秋之愁

有感情 愁 丧夫之痛

(词眼) 颠沛之苦

《声声慢》优质课大赛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疏通“词”义,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怀,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通过典型意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本词,体会情感。

2、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创作风格。教学难点:

关注典型意象,学会抓住意象进行诗词鉴赏。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喜欢唱或听的歌曲

2、欣赏《月满西楼》

3、谈听后的感受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18岁那年,找到幸福的另一半,嫁给赵明诚。两人志趣相投,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感情更是如漆似胶。然而,命运多舛,靖康之变(金国入侵,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宋高宗赵构继承皇位后定都浙江临安(今杭州),临安在旧都汴京南,故史称南宋)后,也就是她42岁那年,金兵入侵中原,同丈夫颠沛流离,流落与南方,逃亡期间大部分古玩丧失殆尽,心情抑郁。两年后,丈夫因病去世,从此她孤苦无依,生活悲愁!

有词集《漱玉词》传世。其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内容与风格有所不同。

南渡前:

内容——闺思离愁

词风——芳馨俊逸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2、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创作了《声声慢》这首词。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 3

(三)讲授新课

1、朗读,把握感情基调(1)学生试读,并评价;(2)教师示范读。(配乐)(3)学生再读(推荐)

2、理解词意

(1)结合注释卡片,理解词意(2)自由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3)总体把握:哪一句、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本词的基调?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板书:愁)

(4)

1、出示李煜和贺铸的写愁名句(简单分析比喻的修辞)

2、比较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前两者具体,后者愁到无语)

3、出示法国诗人克洛岱的《绝望》,试分析为什么写得不好(直白,不委婉)李词(委婉含蓄,用意象来抒写情感)

《绝望》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读懂了,题目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3、赏析品读

(1)提问:作者借和景物(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情。

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自选一种感兴趣的意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分组)②小组汇报,教师疏导

淡酒:“三杯两盏淡酒”

思考:为何说是“淡酒”?(不是酒淡,而是心寒。)典型意象分析:酒是愁思的象征。

急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思考:“急风”意在说什么? 典型意象分析: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思考:本句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典型意象分析:雁是思念、寄托的象征。

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有谁堪摘包含“无甚可摘”和“有谁堪与共摘”之意。思考:“黄花”有没有寓意呢?(花盛,乐景写哀;花衰,以花喻人。)

/ 3

典型意象分析: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处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略讲句意过渡。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思考:本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声衬情,有“顿挫凄绝”之感。)

典型意象分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思考:开头七组叠词是怎样多角度抒写愁情的?(动作、境况与内心情感)

这三句有何特色?(叠字叠词与音乐美)

(四)主旨总结:

分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讨论:联系时代背景与词人遭遇,你认为 明确:(国愁,家愁和情愁。)并板书

(五)拓展训练:(比一比,写一写)

1、句子仿写:

原来,愁绪也可以写的如此美丽 它是李煜的一江春水,滔滔不尽 它是贺铸的满城风絮,萦绕弥漫 它是李清照的

(六)配乐读(诵一诵)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声声慢》

/ 3

从《醉花阴》到《声声慢》 篇7

现行人教版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中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 一首是《醉花阴》;另一首是《声声慢》。细心研读两首词作, 我们发现, 后期的李清照, 无论思想、风格还是生活情趣等各个方面, 她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清纯可爱, 无邪烂漫的幸福女子, 而处于各种矛盾的交织之中……。

李清照一生走过了漫漫73个年头。她出身高贵, 冰雪聪明, 家庭教育非常良好, 管束比较宽松。一生丰富多彩又历经波折:少女时代的欢乐, 爱情和婚姻的美满幸福, 政治风云的侵扰, 炎凉世态的薄凉, 以及国难当头之后所遭遇的各种苦难, 无不在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心迹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2 前期心镜

《醉花阴》写于前期, 可以视之为李清照前期人生的一面镜子。当时丈夫做官在外, 李清照形影相吊, 冷清独处, 没了昔日谈诗聊文品茶观书的笑语喧哗。白昼漫漫, 词人独坐金兽炉旁, 看袅袅烟雾。日值重阳, 天气渐渐变凉, 到了夜里, 纱橱中、玉枕上, 辗转反侧, 难以成眠, 心中更觉冷气袭人!上片, 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两个角度写自己的孤独寂寞, 来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她渲染了白天、黑夜的时间是那样难捱,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爱人思念之切、之深。下片依然交代时间: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 在东篱旁赏菊饮酒。但看到在西风中瑟瑟摇曳的黄花, 就如同自己消瘦的身影憔悴的容颜, 想要借酒消愁, 反倒增添了些许苦闷。词人抓住“长日、半夜、黄昏”等时间的推移, 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的空虚、无聊, 以表达自己那种如一江春水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

3 后期心态

《声声慢》作于后期, 应当是词人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此时的她, 经历了国家败亡, 远走他乡, 失去爱人的灾祸, 并且, 在南方流亡中, 丢失了爱不释手的文物、古籍, 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与此同时, 我们惊奇地发现, 此时的李清照居然没有子嗣。可见, 她的处境何其凄惨, 心境何其恶劣。在这首词中, 她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心境。词用七组叠字来起笔。“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事件之后, 所产生的一种飘忽不定, 恍恍惚惚, 精神无所依存, 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 又无所适存的状态。“冷冷清清”说的是她流落他乡、缼朋少亲、很少交往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则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人生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凄苦。这十四个字定了全词感情基调, 作者抽丝剥茧般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 淡酒难敌风寒, 更别指望消除心中的忧愁了。正惆怅着, 天上飞过一行大雁, 竟是北方的旧相识。是啊, 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返, 而自己呢, 不知何日是归年。

4 风格变化

从两首词话里话外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显的变化。从《醉花阴》可看出, 当时的词人, 既非百无聊赖用浓装丽服消磨时光的贵妇, 又非依傍他人、没有独立生活的风尘女子, 而是有品位, 有情趣、有思想, 个性鲜明的李清照。她的生活精致华美、高雅超俗, 内心世界饱满而充盈。而到了《声声慢》中, 这种愁思已经变了, 变得沉痛而铭心刻骨。李赵的感情不一般。从当时他们二人感情和洽、琴瑟和鸣再到她晚年的凄惨, 让人不禁觉得人生在世, 真是世事难料, 变幻无常, 就如同一条江河, 时而平缓, 时而急促, 时而把你抛向高空, 时而把你陷入谷底, 有事还会在原地打旋。这真是莫大的悲哀。国家命运的急转直下使她后期词作中“愁情”变得如此之深, 之重, 之刻骨铭心。而不再是《醉花阴》中那“浓的化不开”的甜蜜的忧愁。

《醉花阴》里体现的是李清照思念爱人的“闲愁”, 也可发现李清照早年生活的闲适、惬意。她的生活是精美的, “玉枕、纱厨、瑞脑、金兽”, 表明这个贵妇的生活状态。她的用具精美细致, 枕头清凉如玉, 可帮人消暑;睡具有纱网, 既透风又遮蚊虫。白日里, 点了熏香, 在熏香袅袅中细品黄花淡淡的清香, 自斟自饮。

《声声慢》里, 这些闲情逸致销声匿迹。她的冷清, 她的凄惨使她没有心思再玩那些小情调。梧桐无心观赏, 大雁飞过, 只顾着想它是“旧时相识”。一个曾经那样风华卓越, 生活富足又雍容华贵的妇人, 变得身心疲惫不堪。李清照是在“寻寻觅觅”那些逝去的美好年华, 以及那富足恬静, 闲适自得的精致生活吧?

在《醉花阴》和《声声慢》中, 有许多相同的意象, 如“愁、寒、酒、黄花、黑、黄昏”, 但意境已经不同了。以“酒”为例, 《醉花阴》中的“酒”, 是“东篱把酒黄昏后”, 那是种豪迈的气魄, 酒是锦上添花, 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声慢》中, “酒”成了浇愁的工具。可仍抵不过刺骨的秋风, “黄花”在两首词中的意境也有差异。《醉花阴》中是“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传递出李清照富足得意的生活状态。“唐肥宋瘦”, 清瘦成为时尚, 作为一个幸福的少妇, 李清照的“瘦”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中, “黄花”已经“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 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 一地堆积的落花, 怎能不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其它的“寒”, “黄昏”, 如果细细品评, 也会品出不同的味道, 也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

总之, 我们发现, 李清照前后期作品中风格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愁情由“蜜甜的忧愁”一变而为“铭心刻骨”之愁;生活情趣和心态昔非今比;意象虽然相同, 意境已经变了。

参考文献

[1]周桂峰.李清照研究回顾与展望[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3) :86.

《声声慢》中的境界 篇8

关键词:李清照;境界;寓情于景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简言之,有境界,则景与情统一,是真景物、真感情鲜明真切地表达。在群星璀璨的宋代文坛,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不胜枚举。但在男性为主的词人中,有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那就是李清照。她,被誉为“词中皇后”,更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笔者认为,其词婉约缠绵,情挚意浓,亦可“谓之有境界”。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居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工诗善词。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能文。在这种书香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少年则文采出众,工书善画,诗、词、文皆通,兼晓音律。丈夫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夫妻琴瑟和鸣,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并常以诗词相唱和,其乐融融,感情甚笃。然而在时代大背景下,人生的暴风雨悄然来临。适逢靖康之乱,家境优越、幸福美满的李清照也不得不“漂流遂与流人伍”。迎接她的不是安定,而是更残酷的现实。南迁途中,夫妻二人费尽半生心血收集的金石书画毁失殆尽。不久,丈夫赵明诚因病逝世。自此,曾经的美满已碎。李清照孤身一人,漂泊异乡。晚年生活窘迫,处境凄惨。命运的苦痛并没有消磨她生存的意志,更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声声慢》就是南渡之后“有境界”的佳作。词中描绘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字字血泪,声声呜咽,撼人心弦,令人叹绝。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回首往昔,有过欢愉与幸福,却也经历了离索和悲戚:国破、家亡、夫逝,金石尽毁,孑然一身,孤苦伶仃。人生境遇大起大落,心里愁情深重可想而知。词人如何将这种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阕,词人以凄凉之景来烘托悲苦、孤寂的心境。开篇罕见地连用七组叠词,齿舌音反复吟唱,徘徊婉转,达到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为全词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词中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内心感受,仿佛再现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妪单薄的身影,她驻足寻觅往昔徒有心痛,却依然寻寻觅觅。周遭萧瑟寂寥,冷冷清清,内心凄苦,唯有感慨“凄凄惨惨戚戚”。在这气候多变的深秋季节,忽冷忽热难以就寝。“三杯两盏淡酒”,却无奈逝者已矣无人对饮。“酒入愁肠愁更愁”,又怎能抵挡得住这一阵又一阵的急风,更谈何消去积聚已久的愁苦?大雁从熟悉的北方飞来,却未捎来熟悉的信笺,只留下渐行渐远的身影和划破天际的一声声哀鸣,昔日两地传书、诗赠美好的回想历历在目,奈何“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人悲物也悲,冷清的环境、多变的气候、晚风淡酒、长天孤雁等景物无不渗透着词人的情感,道明词人孤独无依,彷徨迷茫之感。

下阕,词人仍旧寓情于景,将自己的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对黄花、梧桐、细雨等萧瑟惨淡意象的描写之中。先以花自喻,写到“满地黄花堆积”,可以想象得出菊花残败憔悴、枯黄陨落、无人怜爱,恰似词人人老珠黄、孤单无依,更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独守空房,看着黄花堆积,听着雨打梧桐,滴答滴答,落在叶上,打在心上……营造了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创造了连绵不断的寂寞凄苦之境。在这凄风冷雨中,词人“守著窗儿”独自盼天明,漫漫长夜何时是尽头,深深忧愁何时才是尽头?正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一切景语皆情语,不论上阕的晚风淡酒、长天孤雁,还是下阕的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此情此景,使词人内心的愁苦不断叠加,最终迸涌而出,逼出强烈的情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愁情以一个“愁”字戛然而止,似是尽头,却道说不尽,愁未了,伤痛无限,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

纵观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词中的一词一句,一景一物,就像是一声声抽泣,宣泄着现实生活中无限的“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痛,漂泊之苦……让人感觉一字一泪,满纸呜咽,整篇悲凉。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庚生不禁感慨:“且也,此等心情,唯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唯女子能出之。”可见《声声慢》一词,景哀愁浓,情景婉绝,称得上“有篇有句”“有境界”的千古绝唱。

正如明时杨慎《词品》中盛赞:“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命运多舛却不屈服于命运的李清照正是以她作为女子特有的细腻与敏感,凭借才情,和着血泪,写下一篇篇如璀璨明珠般的名篇,闪耀于文学史上,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赞誉。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王仲闻校.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宋)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注评[M].吴惠娟导读.郭时羽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傅庚生著.中国文学欣赏举隅[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上一篇:学生会信息技术部部门计划下一篇:科学技术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