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中心项目报告
一、项目源起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湖南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代复一代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使湖南成为“天下粮仓”。
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充分利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产业配套、生态环境、空间规模、品牌效应、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以“衣食探源,文明寻根”为主题,以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和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为两大载体,展示和探究湖南地区的农耕文化演进轨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变迁,为保护和传承湖南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一份试验样本。
二、项目意义
本项目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
1、展示湖湘悠久的农业文明,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满足观众了解悠久农业历史与农业科技发展历程的渴求,满足观众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乡土情感,推动乡村旅游朝“文化旅游”和“深度旅游”方向发展,提升望城区区域旅游整体品位。
2、使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青少年了解湖南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流变,以及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从中接受农业科普教育,激发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变,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农业的旅游价值。
4、作为一个常态性项目,留住湖湘农耕文化之根,传承一份精神文化财富,为中国文化复兴和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三、项目建设条件
1、千龙湖地处洞庭湖南缘,其所在地大众垸是长沙地区最重要的产粮基地,也是长沙“百里水产长廊”的核心节点,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和渔业文化。
2、千龙湖空间规模大,容纳能力强,加上良好的品牌效应,客源充足,游客量大,能保证本项目具有足够的人气,使本项目得到较高的利用率。
3、千龙湖地势开阔平坦,周边沃野平畴,度假区内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鲜明的水乡情韵,是湖南“鱼米之乡”的典型和代表。
4、千龙湖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水产孵化基地、生态山庄等一系列种养基地,拥有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完善的农业产业链,具有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深厚的农业产业基础,千龙湖有使命、有责任高举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普教育的大旗。
5、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功能齐全,具有生态观光、运动康体、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特色餐饮、湖景客房、拓展训练等综合接待设施和服务能力,使参与农业博览园观光体验的市民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优质接待服务。
四、项目概要
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包括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和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线,以农耕文化变迁为辅线,以明确的主题、鲜明的个性、通俗易懂的语言、先进的设计、新颖的手段,展示湖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演进轨迹以及农耕文化发展变迁。展览采取实物标本(模型)、蜡像、壁画、雕塑、微缩景观、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式的选择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农业科技博览馆以壮丽的历史图卷,突出湖南农业对中国文明进步与发展的贡献,揭示湖南近代农业的特点,彰显湖南当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全面而深刻地体现了湖南农业文化和科技的核心价值。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是对农业科技博览馆的有机补充,它分布在博览馆外。以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形象地还原湖南先民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传统生产生活场景,使本项目更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
五、项目内容
1、农业科技博览馆建筑
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选址于千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内,采用砖木结构,仿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建筑风格,采用白墙青瓦、飞檐斗拱的外观形式。其中,柱、梁、窗等为木质材料。农业科技博览馆规划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共2层,层高4米。
(1)馆外配套工程
博览馆馆外建设配套工程,包括院落硬化、绿化、围墙和大门工程等。门外陈放大型石雕古典农书《齐民要术》,其造型为翻开的书页,内容为《种谷》篇: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
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非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
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
(2)馆内建筑布局
博览馆建筑面积共2000平方米,分2层。
物库房为陈列功能用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安排在二楼以及一楼进门的右边;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安排在一楼进门的左边;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安排在一楼游客服务中心的左边。
(3)馆内陈列 博览馆陈列以专题作为基本结构,由序厅、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稻作农具和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水利工程与水力利用、养殖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传统农家生活用品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展示、传统农事活动体验九大部分组成。
①序厅
序厅利用蜡像、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形式,配合声光电等手段,分别叙述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治麻为布、制作衣裙,女娲氏织网捕鱼,“湖广熟,天下足”,“洞庭鱼米乡”,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长沙米市盛况,农业学大寨,分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研究创始杂交水稻,当代湖南农业发展成就等,展示农业大省湖南的农业文明史脉络。
②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以微缩景观、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的形式,阐述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的12500年古栽培稻标本,长沙大塘发现的7000年前的稻作遗址,黔阳高庙发现的7400年前的稻作遗址,澧县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发现的8000年前的稻壳、稻粒,说明湖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发祥地。“杂交稻之乡”黔阳更是奠定了湖南稻作文化的世界性地位。
通过上述内容,突出湖南稻作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文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③稻作农具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
展厅入口处放置中国传统犁中举世闻名的曲辕犁雕塑。展厅内采用景观与陈列通柜相结合、农具实体(或蜡像)与农具使用实景图片相结合、声光电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湖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物候状况、农具类型特点、生活习俗等内容。
A、展厅中央的中心展台集中陈列一些形体较大的农具,重点阐述农业劳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种农具犁、水车、碓、磨及其发展演变史,给观众造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陈列按照节气时令和农业生产的工序,依次展示耕地整地、播种栽移、中耕除草、灌溉、收获、运输、脱粒、粮食加工和称量等劳动中所使用的传统农具。陈列形式采取雕塑造型、蜡像、陈列展柜、微缩景观、中心展台和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方式。
需要陈列的湖南传统农具有:犁、耙(竖齿耙、耕耙、浪耙、站耙、踏耙、钉耙)、蒲滚、龙骨水车、扮桶、风车、种谷桶、斛桶、石磨、石滚、脱谷笼里、碾子、石碓、砻谷机、晒簟、扁担、篾箩、篾篓、簸箕、镰刀(茅镰刀、打湖草的拌镰刀、割禾的麦镰刀)、铡刀、鸡公车、风箱、筛子、晒草工具、晒谷工具、喷雾器等。
B、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以蜡像、微塑景观、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形式,描述湖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演绎湖南农业生产技术的变迁。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尧舜禹时期“象耕鸟耘”的传说,到商周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采用草木沤肥,到汉朝的耦犁、耧车,到三国时期使用灌溉工具翻车。隋朝起,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湖南开始有成套的农业生产技术;到唐朝时湖南地区开始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并发明和推广曲辕犁、筒车等。宋朝时,湖南开始有高转筒车,湖南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产粮区。元朝时开始种植棉花,明朝时开始种植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农作物。
反映历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有诸多诗词为证:
《调笑令》:“翻倒,翻倒,喝的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④水利工程与水力利用
讲述在湖南水利发展史上的几大经典案例,如大禹治水,西周拥有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用石鱼做水标观测水文,历代洞庭湖堤垸治理,1958年农业社大修水库和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闸,电排、水力发电等等,展示湖南先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变水害为水利的智慧。
阐述水碓、水磨、水车、水排、水力纺纱机械、水轮机、铜壶滴漏、水泵等水力器械的运行原理,讲解劳动人民如何巧妙利用水源灌溉农业和发明水力工具,同时也反映出水力工具的发展演变。
⑤养殖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本部分用展板形式,梳理湖南地区悠久绵长的禽畜驯化养殖史和鱼类养殖与捕捉的发展史,生动叙述传统禽畜养殖场景,介绍湖南地区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的基本过程。
利用模型、实物标本等展品,展示湖南地区特有的鱼划子、鱼叉、鱼篓、丝网、手网、罾、籇等传统渔业生产工具。
⑥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
湖南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部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或展板,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纺织工具(脱棉器、弹棉弓及辅助工具、纺纱车、绞车、钎经、脚踏织布车、缝纫机、现代纺织机械)和纺织衣物等,阐述湖南地区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⑦传统农家生活用品展示
展示草鞋、草帽、木屐、蓑衣、斗笠、洋伞、竹篮、擂锤、雕花木床、裁衣剪刀、咔叽布蚊帐、印花被窝、八仙桌、雕花椅、圆木桶、尿桶、床踏板、老式柜子、老式箱子、梳妆台、铜锁、竹铺子、蒲扇、棕叶扫把、老式簸箕、灯笼、马灯、算盘、老式茶壶、淘盆盖、煤油灯、烛台、水烟枪、碗柜、舀水端子、竹篮子、葫芦瓢、围桶椅、丝瓜瓤刷、风箱、吹火筒、净菜坛子、鸡毛掸子、缝纫机等传统生活用具,还原湖南地区传统农家的生活样貌。
⑧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展示
展示喷雾系统,喷灌、微灌、滴灌系统,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卷帘机,微耕机,脱粒机,碾米机,磨粉机,刷麸机,轧胚机,榨油机等现代农业生产设备;展示改革开放后农林畜牧渔生产技术发展成果;展示观光农业(渔业)、休闲农业(渔业)、高效农业(渔业)等新型产业形态,突出湖南地区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彰显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湖南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及对未来农业发展的畅想与预测。
⑨传统农事活动体验
游客可以在现实中体验传统农事活动:打草鞋,穿木屐,戴斗笠,织皮箩、晒簟、簸箕,织布,纺纱,拧8字形的草把子,梳理苎麻,模拟犁田、车水、风车车谷,捡草、用耙子晒谷和收谷,用石碓舂米,用筛子筛米,弹棉花,磨豆腐,做南瓜粑粑,砍、锯、刨木头,推鸡公车,梳理丝网、手网,摸蚌壳,用擂锤浣衣,点煤油灯,使用吹火筒,开铜锁,拉风箱等。
游客还可以虚拟体验传统农事活动:陈列内容以动植物标本、模型、三维动画、动手活动为主,互动项目让观众在娱乐中亲身从事农事活动,体验农民劳动的辛劳;详细且直观地观察禽蛋从胚胎发育到雏鸡出壳的动态过程,了解和感受生命诞生的历程。观察和了解氮、磷、钾三要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物的来源,辨识身边农产品的优劣和农作物害虫及其天敌。可以体验虚拟插秧、农作物分布游戏、虚拟耕作收割水稻。
2、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
在科技博览馆的户外,因地制宜地建设石雕、铜像雕塑等景观小品,组成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生动再现湖南地区历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场景。
(1)户外雕塑群空间规划
①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内湖栈道中间的绿化带,以及儿童游乐场的周边空地建设一系列铜像雕塑:一个渔民撒网打鱼;一名妇女在伸入水中的跳台上用竹篮子洗菜;一个男孩将一群白鹅赶到水边;一个小孩坐在草地上剥莲蓬;春天晚上农家少年提着油灯火把照鳝鱼。
②在生态山庄的湖边建设两处铜像:一个渔民穿蓑衣拿跟竹竿使唤鹭鸶捉鱼,一个农民在龙骨水车上用脚蹬着车水。
③在生态山庄室外建两处蜡像:一个木匠正在一张长凳上用刨子刨木,两个木匠将一根圆木放一张凳子上拉锯。
④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草坪的南端、风雨长廊的北边建设如下铜像群:一个从岸边伸入水中的用于洗衣的跳台上,一个妇女在跳台上用擂锤洗衣;岸上两人一人抓一头合力拧干床单,旁边摆着一个脚盆,一个男人挑着一担水从水边走回家。
⑤在博览馆外的空地上建设如下铜像:一个牧童戴草帽倒骑水牛;两个老者在树下下象棋,建一个仿水车的景观小品,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磨面粉,两夫妻从田间劳作回来,小孩打酱油,皮匠在干皮匠活,民间工匠箍圆木桶。
(2)户外雕塑设计示意图
以下为几个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示意图:
六、项目费用预算
1、农业科技博览馆工程总成本
(1)农业科技博览馆土地租赁成本
博览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土地租赁成本按600元/亩/年计算,暂定博物馆使用年限50年,则需要土地租赁成本13.5万。
(2)农业科技博览馆建筑工程勘察、规划设计等前期工程费
前期工程费用初步确定50万元。
(3)农业科技博览馆建安成本
按长沙地区目前的大致行情2000元/平方米计算,则需要建设成本2000×2000=400万元。
(4)农业科技博览馆配套建设成本
博览馆外的道路、围墙、保安亭、绿化、地面硬化、安监设施等基础设施,馆内的安全监控设施、消防设施、电子屏幕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附属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初步估算150万元。
(5)工程总成本
以上几项成本合计为613.5万。
2、馆内陈列物和户外雕塑群成本
(1)馆内陈列物成本
馆内需要陈列实物样本或模型至少50个,平均每个按500元计算,则需要成本2.5万元;需要陈列蜡像至少15尊,每尊按4万元计算,则需要成本60万元;需要设计制作展板或壁画至少50个,平均每个展板成本按100元计算,则需要0.5万元;需要微缩景观10个,每个3000元,需要成本3万元;多媒体播放设施5个,每个2000元,需要成本1万元;展台展柜制作估算5万元;大型雕塑1个,造价2万;石雕书籍《齐民要术》需要制作成本1万;声光电设施2万元。
以上合计77万元。
(2)户外雕塑群建设成本
户外雕塑群至少需要19尊铜像雕塑,每尊6万,共需要成本114万。
(3)馆内陈列物和户外雕塑群制作费用总和
两项合计191万元。
3、项目费用总额
在暑假,同学们都会去各地游玩,有海洋之旅、沙漠之旅、草原之旅,今天我参加农耕文化之旅。
我们跟随带队老师来到了湖头文化大礼堂,一走进礼堂就看到张伯伯笑眯眯的朝我们招手。我们开开心心的坐到座位上,等张伯伯给我们说说农耕文化。
张伯伯随手拿起一件农具举起来给我们看,这是一件竹编的`农具,两头都是空的,一头大一头小,中间很粗,像个大肚子,张伯伯说这是他小时候捕鱼用的鱼篓。我不禁疑惑起来:这个家伙两头都是空的怎么能捕鱼呢?张伯伯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笑着解释说,这是专门捕比较大的鱼用的,只要把它平放在水里,大头的一端朝着水流,小的鱼会从小口一端游出去,而大的鱼则一头撞到鱼篓璧上,会发出震动,捕鱼人就知道有鱼上钩了,就把大口朝上提起,一条大鱼就妥妥地被我们抓住了,我们好像真的和张伯伯一起抓到了这条鱼。张伯伯的讲解让我们身临其境了一番农耕时的场景,张伯伯还给我们介绍了米车、纺车、木犁等等农具。
2018年农耕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抓学校特色发展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学校充分尊重和利用农村独特而富有优势的教育资源——农耕文化,依托农耕文化,打造农耕教育特色品牌,让学生学会快乐学习。通过读诗、了解传统文化,并亲手参与农作物实践,品味劳动的乐趣。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一、特色建设意义
农耕文化是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我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耕耘、蓄养已经绵延了上千年,年复一年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不仅孕育出中华民族坚韧而质朴的品质,养育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辉煌的华夏文明;还滋养着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繁荣昌盛。
我校把“农耕文化”作为学校特色建设,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耕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包括祖辈们使用过的农具及农耕方式,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为此,我校把“拾起农耕记忆”与少先队道德建设相结合。通过认识农具、了解农具并亲手参与适当的农耕实践,让学生接受农耕文化的熏陶,感受农耕文化“勤劳、服务、创造”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例行节约的好习惯。
二、实施措施
(一)机制保障
1.成立特色学校“农耕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以校长汪明星为组长;副校长郑敏、姚先达为副组长;教导处、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分工及职责:
组长:负责农耕文化进校园的总体领导与策划,宏观调控特色建设的全过程。
副组长:构思并制订有关规章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和考核。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组实施课程计划,组织教师编写地方教材、撰写课题和督导各班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培育,对农耕文化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做好农耕文化的总结及经验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成员:负责各班的特色建设的实施,负责编写教材、教案,上好特色课,组织领导学生进行各种特色建设的活动,总结、归纳、整理本班的过程性成果资料,并展示、交流和存档。
2.课程开设
紧扣“农耕文化”这一主题,三至六年级每周在地方课程中设一课时。以各学段分目标为抓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体系保障
学校针对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总结、反馈,及时召开教研活动,并形成相关制度。确保及时有效的解决农耕文化进
校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每周对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一次检查,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农耕课程讲课大赛,同时实行全天查课,确保能够按时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4.具体实施
(1)创设环境。围绕“农耕文化”这一主题,精心构建校园环境,展现农耕历史微缩景观、农耕文化长廊等设施,加强舆论宣传,从专题的角度,渲染农耕文化,创设良好氛围,为特色建设提供基础。让学生收集各种农耕历史物品。并且挖掘出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丰富知识的同时影响学生。同时学校还走出去、请进来,把一些老教师、老农民的农耕藏品拿到学校展出,让学生对农耕年代能有更多、更深的认识。(2)具体做法。我校确定了以“展农耕器具”、“诵农耕诗词、读农耕故事”“实作农耕”等主题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农耕文化”办学特色:
展农耕器具:
学校在文化味十足的“德育长廊”里开辟出一块农具展示文化区,依次摆上(犁头、锄头等)10余件充满乡土气息的农具,并配农具说明,让学生直观认识了解我们身边的农具,拾起对农耕文化的记忆。
诵农耕诗词、读农耕故事:
一是落实学生“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阅读农耕文化书籍,开阔学生读书视野,并从书中追寻生活的内涵: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农业时代;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进而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懂得炎黄
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才形成土地上精耕细作,生活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佳境。二是学校将通过收集农耕古诗词、谚语、校本教材、开设“农耕”校本课程(拟设每周一节)、举行“农耕”擂台赛(拟每期一次)等形式,让农耕经典激起农耕情感,使学校成为诗的海洋。同时学校拟将通过校本教材“农耕故事”部分进行每学期一次的故事演讲活动,要求每班每月组织一次,期末学校组织一次全校规模的活动,对于优秀的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实作农耕:
一是鼓励学生每周协助爸爸、妈妈学干一项农活,并写出自己的所作、所感,领悟生活在于劳作。二是学校在该项目中设计每班一块农耕试作基地,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栽种、培育、收获农作物,以此来体验父母的艰辛,采摘的欢乐,从而达到厉行节约的好习惯。同时也为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举办我是农耕书画家活动:
活动要求每班学生在美术教师、班主任的指导下利用农产品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许多班级用玉米、小米、黄豆、绿豆等农产品粘贴出许多高质量的美术作品,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美感,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美术兴趣。同时学校还举办农耕硬笔书法作品比赛,效果显著。
三、今后的打算和工作思路。
1.继续优化、美化校园农耕环境,为师生学习、生活创造更为和谐、舒适的环境文化。
2.发挥我校特岗美术教师的优势,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办出艺术特色。强化校园文化内涵的个性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新风貌。
3.进一步落实农耕课题和相关活动,力争常规化。
4.做大做强,培育几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精品校园文化项目,成为我校的闪光点。
农耕文化涵养着农业发展,也涵养着中华民族。我们将坚守这一文化、发展这一文化,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探索并进一步完善农耕文化的内涵,着力实施好“品读农耕,传承文明,培育具有农耕情怀的智慧人”的育人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个传说说明早期人类在非常聪明,有智慧,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远古人类有固定的食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改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本课所学内容。
一、原始农耕的代表
通过学习目标我们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是北方的半坡居民和南方的河姆渡居民。
首先教师设问:学生阅读课文6——8页内容,通过小组同桌共同总结半坡居民的居住区域、生活的距今年代和生产生活情况(包括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定居生活、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学生总结回答后,师生共同完成以下问题。1、教师展示课件先明确半坡居民的空间位置并说明这一地区之所以会发现远古人类遗址,说明这一地区适合人类生存。根据考古发现推断其生活年代。
2、关于生产工具,可以和北京人对比,这种变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变化。3、农作物的种植说明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除此以外,人类还有其它的获取食物的方式,如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4、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分析使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选项进行选择并分析为什么?5手工业中选择半坡人面鱼纹盆进行讲解,对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进行推断,让学生从历史遗物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讲述以上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以上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我们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的。。使学生明白我们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教师总结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成就中,其中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属于物质财富;满足人类音乐、艺术、教育等方面需要的属于精神财富。以上内容说明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简单介绍生产力的概念,也说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并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南方河姆渡居民的情况,因为有前面的基础,下面我请同学阅读课文内容,根据教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1、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和生产生活情况。重点分析骨耜的使用及作用和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让我们提取哪些信息。
2、对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两个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完后针对不同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
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 : 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
材料二: 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当地降水多,气温高……高温潮湿……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因为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教师指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因为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从而创造了南北两种不同的原始农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历史悠久,这和人类的这和远古人民的善于观察是分不开的,他们发现了动植物的习性,开创了我国的原始农业,并推动其发展,那么我们从哪可以证明我国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呢?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我们来解决: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从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和农具的使用三方面考虑)2、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的标志是什么?3、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何意义(影响)?使学生了解何为文明社会和奠定的物质基础指什么?
一、选择题
1.(2014·江苏盐城)1.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
A.元谋人时期 B.北京人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尧舜禹时期
2.假如你是生活在距今约7 000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你不可能看到下列哪一现象()A.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 B.荒地上人们用耒耜耕地 C.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 D.彩陶制作精美
3.赵明同学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今年暑期他准备去考察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遗址,你觉得他应该到()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B.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C.陕西省半坡遗址 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4.(2014·江苏淮安)13.《 舌尖上的中国 2 》 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常,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5.现代科学界已发现:在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特大的灭绝,几乎灭绝了所有的生物。为了增加人们对先民的了解,某电影公司准备拍摄一部反映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影片,可以出现的情节包括()①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谷物 ②给地里的白菜浇水 ③收割成熟的水稻 ④孩子们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嬉戏 ⑤用谷壳做饲料喂养家猪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右图中的物品是在某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它的作用是()A.玩游戏 B.车轮 C.纺织工具 D.投掷野兽
7.河姆渡和半坡遗址都位于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
(1)在“东方足迹”展区展示一幅原始人类的分布图,让参观者“寻觅”中国生活在采猎时期的原始人类代表:______________。同时展区会展出他们生活的大致场景是:______________。
(2)在“寻觅之旅”展区会播放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3D模拟视频影像,请你感受自己在这两块土地上的“寻觅”,你能找到的原始农耕的主要代表有:_____________。展区展示这些遗址上出土的著名文物有:______________。
(3)在“低碳行动”展区,主持人请你与原始人类一起体验它们的“低碳生活”,这些项目可能会有:______________。
答案
C 2.D 3.C 4.C 5.C 6.C 7.C 8.B 9.B 10.答案:(1)河姆渡、半坡、半地穴。
(2)与南北方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河姆渡居民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居住房屋形式,与南方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这种房屋稳定牢固、通风、防潮性能好。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屋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3)主食:小米饭;副食:蔬菜或肉。
进展情况的报告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文水县农村日用消费品的实际情况,我公司承建了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点的项目,现将进展情况简报如下:
一、建设规模
以文水县城为中心新建4000平方米仓储物流中心、300平方米周转仓库、2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并建设9个服饰、家电、酒饮、百货产品综合类大中型丽都购物中心日用消费品连锁店,其中县城各主要繁华地段建3个丽都购物中心日用消费品连锁店,在除县城以外,以文祁公路和307国道两条交通主干线为枢纽,在南安镇、南庄镇、胡兰镇、开栅镇、北张乡、下曲镇6个中心集镇各建设1个丽都购物中心日用消费品连锁店,辐射全县150多个行政村,使日用消费品连锁网形成年交易金额1.5亿元规模,其中服饰、家电、百货类6000万元,原酒及瓶装酒7000万元。
二、进展情况
截止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3500万元,建成总面积4500平方米,其中20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300平方米物流周转仓库、在南安镇西韩村建4000平方米的综合仓储物流中心,在南安村、南白村建成2个连锁店。购置电脑、打印、复印、传真等各类办公设备10台,运输车辆4辆。
项目建设严格按环保要求进行,工程完工后运营对环境无污染,便利群众生产生活,增加GDP产值7200万元,增加税收54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840个,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形成商家聚焦、信息集中、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功能,便于农村日用消费品的聚散,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促进当地物流向系统化、信息化、社会化、标准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项目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
项 目
可 行 性 报 告
二0一五年二月
目录
一、项目提出的依据
二、目标客户需求及应对分析
三、基本情况
四、项目风险分析
五、项目实施
六、结论
一、项目提出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文件)
2、《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发〔2010〕58号文件)
3、卫生部关于印发《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21号文件)
4、《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黔府办发[2008]29号)
5、《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黔府办发〔2011〕99号文件)
6、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贵州省资助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暂行办法>的通知》(黔民发[2012]58号文件)。
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二)市场机遇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 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时,即为老龄化社会。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为1.4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1%,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以3%的速度增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将占全国总人口19.34%;到2040年,老年人将占全国总人口的27.8%,届时每三个半人口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口。
老年人养老逐步向集中养老转移 3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那些所谓的养老院是些没儿、没女的孤寡老人的安身之地),国内老年人养老讲究“三代同堂”,老死不离儿孙。但随着近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观念的改变;核心家庭趋于普及,传统家庭逐渐减少,一方面下一代与老一代分居现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家庭结构演变又表现为老少两代在居住上“分而不离,离而不远”的特点,因此老年人不堪忍受“空巢”的孤单寂寞之苦,从过去不肯到养老院开始向往养老院,养老观念和居住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家庭因素催生老年住宅的产生和发展 自我国七十年代中期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以来,“三口之家”现已成为社会的主力家庭结构。许多独生子女成家之后,所面临的是每对中青年夫妇在繁忙的工作压力和残酷的生存发展竞争条件下要照料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再加之老年人多愁善感及实际上的“代沟”,由此引起了一系列没完没了的家庭烦恼及社会问题,老年护理院呼声高涨,呼之欲出。
总结:
如果说1.43亿的老年人口基数是老年住宅建设的必要条件、家庭因素和老年人社会问题是催生老年人公寓产生的重要原由,那么国家鼓励京、沪两地老年公寓热宠应该能使我们看到的老年公寓建设的希望。从今天老年人口基数、老年人社会问题及老年人养老观念重大转变的趋势看,实施老年公寓建设应该说是一种机遇,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等建设恰逢其时,水到渠成。可以预见,老年公寓必将逐步被老年人极其子女所接受。
(三)老年护理院发展趋势
纵观赤水老年人住宅市场的发展现状,各养老院无论是从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都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老年人既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孤单又恐在养老公寓无法满足宁静、舒适生活的要求,同时达到“养、治、乐”并举的方针。并为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慢性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
老年人进入老年护理院的目的就是安享晚年和健康长寿,因此对环境质量要求较多,而现有的养老院、福利院因历史原因,大多选址于市中心,噪音和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相信随着老年人对养老质量要求的提高,其老年住宅从主城区向城郊转移将成必然之势,且唯有城郊独特的地理环境才能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二、老年护理院目标客户需求及应对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80年代以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经超过1.3 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10%以上,中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年型国家行列。专家预计我国到21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36%,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2.3%。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三口之家、单亲家庭甚至单人家庭日益增多,“4 2 1”家庭结构将大量出现,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子女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外出
经商、留学人员增加,城市“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
我国的人口现状,成为了老年住宅需求增大的内在宏观因素,为老年住宅产品提供的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已是不言而喻,而随着现阶段高收入人群的增加,未来具有高消费能力的老年群体将会凸现,另外,随着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未来老年人的收入将不再是过去单一的退休补贴,投资、保险等收益也将纳入老年人收入构成中去。未来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为老年住宅产品提供了强大的消费支持。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实施和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未来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在解除了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后,老年人手中的积蓄就可解放出来,寻求更优质的生活环境,为老年住宅市场的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基本情况
(一)基本条件
项目以老年人护理为主,集休闲、娱乐、医疗、康复为一体。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我们分析认为:应满足老年人的养身、养心、养性、养情,安度晚年。
(二)项目投资规模
选址:赤水市人民南路(原泰安公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
(三)主要功能
产品主要功能:老年人疗养、医疗、康复为主。
四、项目风险分析
老年人及其子女对老年护理院、公寓这种居住养老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认知、认可需要一段时间
赤水市属于县级城市,有31万人口,人均收入较低,市场潜力不大,但就老年人护理院市场而言,会得到老年人及其子女认知、认可。但因现在一个老年人住院,如果完全由子女护理,至少需要1-2个才能完成,聘请专业人护理人员,每天服务费至少80元以上,危重老年人和身体肥胖的老年人,还需聘请2个护理人员,每天就要花费160-200元的护理费,每月就近4800-6000元,还不包括老年人的住院治疗费。因此,老年护理院“为社会解忧,替儿女尽孝”为服务宗旨,会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五、项目实施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发起单位:赤水市正康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原赤水市温馨家园托养院)
2、养老服务机构名称:赤水正康老年护理院
3、项目名称:赤水正康老年护理院项目
(二)项目发起单位简介:
赤水市正康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7月经赤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成立的社会服务企业单位,公司经营项目为:残疾人托养、老年护理医院、老年公寓。现公司正在经营的赤水市温馨家园托养院(残疾人托养中心),已营业3年多。赤水市社会福利院已于2010年10月委托我公司管理,现入住老年人,智力、精神以及重度残疾疾人已达80余人。
(三)项目投资预算
1、总投资:500万元,资金来源:公司股东集资200万元,贷款:300万元。
2、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支出情况(见附件8)
六、结论
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的寿命普遍延长。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有1.43亿,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口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将超过2亿。发展老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现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的社会养老模式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服务,与老人的尊严不匹配,与子女的孝心不匹配。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借鉴了一些国内外的养老经验,结合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拟在赤水市城郊结合部建设赤水市正康老年护理院,旨在“为社会解忧,替儿女尽孝”为服务宗旨,大力倡导社会爱老、敬老,实行“医、养”结合的全新养老模式,为我市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该项目采用的是“民办公助”的形式,政府省民政厅、财政厅按设置床位给予一定建设补助经费,市民政局按入住老年人情况,给予运行补助经费。
赤水正康老年护理院的建设,必将会替政府分忧,为老人解难,给社会造福,促福利事业的发展。是一荣俱荣,多方共赢的好项目。
我们会抱着对社会负责,对家庭关爱的态度,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努力建造低成本老年护理院,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要。
附件: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文件)
2、《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发〔2010〕58号文件)
3、卫生部关于印发《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21号文件)
4、《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黔府办发〔2011〕99号文件)
5、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贵州省资助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暂行办法>的通知》(黔民发[2012]58号文件)。
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赤水市正康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可行性研究报告
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乡人民政府 北京华川卓越投资有限公司 深圳中成天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年七月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及建设条件
一)、项目背景
1、我国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当我们正为经济高速发展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当我们正为20年来成功控制了近3亿人口增长而津津乐道的时候,中国人口老年化问题已悄然来临。按照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就进入了老龄社会。而我国早在1999年就达到了这一标准。
这源于作为国策的计划生育在过去30年里对人口增长的严格控制。2010年是全球的“普查年”。我国也进行了每十年一次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来综合分析,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反映了三个意想不到的趋势:
第一个是,人口总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总量从2000年的12.7亿,仅仅增加到了现在的13.4亿人。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年均人口增长0.57%,比上世纪90年代年均1.07%的增长率,小了一半。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将在2050年达到人口总数的顶峰,现在来看,这个峰值将有可能在2033年提前到来。通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总量的目的,总的看来是成功的。但因此就带来了又一个重要的问题。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也就是第二个意外,老龄化的问题比想象中要严重得多。普查资料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了13.3%。而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1999年,这个比例只有10.3%。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78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达到4000多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37亿,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超过1亿人。届时,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世界第三人口大国美国的总人口(3.95亿)。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未来几年中,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将远快于劳动力人口增长的速度。从而使得中国的老龄化出现加速的局面。例如,这次普查发现,14岁以下的人口所占的比例由2000年的23%,下降到了现在的16.6%。在短短十年之内,下降了6.4个百分点。这说明,青少年人口正在加速的减少。原来预计2015年出现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峰值,可能提前到2013年。也就是未来两年,中国处于15至65岁之间的劳动力人口的总数将稳定在9亿之后,在2020年左右加速减少。我想大家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这样的压力。从2004年开始的民工荒,以及最近感受颇为强烈的工资普遍上涨。甚至,中国的高考人数都出现了大幅下降。从历史最高的2008年的1050万开始,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在下降。现在,高等学校的录取率已经从1998年的34%,飙升到现在的69%。全国已经有8个省市的录取率超过了80%,黑龙江甚至达到了90%。
显然,随着60后这一代中国的婴儿潮逐渐走入老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会全面显现。现在中国全社会平均大概是每十个劳动力人口供养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个老龄人口,而二三十年之后,有可能转变为每三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年人,比现在日本的情况还要恶化的多。
第三个重要的趋势,则是城市化的水平快于正常的估计。现在,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49.68%,比十年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如果乘上现在的人口总数,则说明十年内有接近两亿人涌入城市定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不堪重负的局面。北京市原来的总体规划是到2020年时,人口总量达到1800万,而现在的总量就已经达到了1961.2万。如果考虑到流动人口,北京市的瞬间人口峰值,基本上应该在2500万人以上。大城市病,不仅带来了交通、污染的问题,甚至电力供应、水资源等基本生活保障也捉襟见肘。而且,大大增加了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给城市养老问题的解决又增加了难度。
综合来看,未来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将是对我党我国政府的最大挑战。它将影响我们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而目前的情况,我们党和政府虽然也很重视解决老年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对由于实行严格计划生育国策的国家,老年社会将出现许许多多始料未及的严重问题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政策措施。如在传统养老模式的转变、养老产业的培育和拓展、动员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等方面就需要得到更加足够的重视!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现况
随着我国老龄化特征日渐明显,国家亦相继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由于社会转型及政府职能转换,以及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社会为老龄人的服务业,无论是现有规模或是发展速度仍严重滞后老龄化进程。以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为例,全国现在共有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类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人仅拥有8.6张,与发达国家每千人平均拥有50—70张比例相比差距甚大。其次,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各地区发展状况亦不尽一致,其中上海市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与多元化发展的方式,使老龄化服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市政府制定了大力“扶持和优惠养老机构的政策,包括在建设养老机构的用地、贷款、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并把每年建立25家养老机构列入每年“为民办实事”的计划内。2009年全年新增养老床位10084张,其中政府办养老机构新增3855张,社会办养老机构新增6229张。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拥有养老床位89859张,占本市户籍老年人口的2.8%。全市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4家,新设立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119个。完成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上海霞光计划”项目37家,另有5家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列入了国家民政部“霞光计划”项目。现上海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养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地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3、在北京市建设新型养老中心的探讨
1)、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供应严重不足。
老龄化问题在北京市尤其突出。北京市从199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09年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户籍老年人口占比达18.2%,高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据北京市民政局预测,“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老年人口增速将达到历史峰值,年复合增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长率高达9.1%,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60万。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50万(如附件1)。
面对如此严峻的养老形势,北京市政府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模式,老龄人中将有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然而从机构养老床位的供需情况来看,2006-2010年供给一直不能满足需求,在北京市政府的不断努力下,供需缺口从4.6万个缩小至2.1万个。根据北京市民政局预测,在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的情况下,2015年和2020年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的供需缺口仍有2.4万个和2万个(如附件2)。据冶金老干部局资料,现在该局老干部申请到养老机构养老的床位,已经排到了2020年,即差不多10年后才能去养老机构养老,而申请的老年人大多数已经7、80岁了,等到有床位时可能已经都不需要了。
2)、传统养老模式和现行政策,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供应严重不足问题。
传统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和政府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养老机构养老模式,近几年虽然社会资金也在举办养老院、养老公寓等,但由于政策、社会环境等问题,发展缓慢、问题多多。因此,急需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寻求新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新路子!
3)、“政府出地、企业出资、民政监管”建设养老中心模式和“品牌化运营、亲情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是破解目前主要靠北京市机构养老、养老床位缺口巨大的难题,也是动员社会资金、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的新路子。
老年公寓的建设是一个投资大、短期经济效益差且投资回报期长的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浩大工程。第一、老年公寓项目是公益性项目,不能作为住宅出售,项目建设企业资金压力较大;第二、老年公寓项目一般容积率低,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第三、老年公寓设施的建设也将增大建设成本;第四、老年公寓项目床位收费一般较低、实现利润的方式较窄,经营压力较大。因此,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乡政府联合北京华川卓越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中成天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查与可行性研究,提出“政府出地、企业出资、民政监管”建设养老中心模式和“品牌化运营、亲情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是破解目前主要靠北京市机构养老、致使养老床位缺口巨大的难题,也是动员社会资金、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的新路子。该模式的具体特点是:
A、能够解决新建养老机构的占地问题
今后几年,北京市每年需要解决的养老床位都在10多万个。新建养老机构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一方面,利用商业用地建设老年公寓已不可行:2010年,北京市土地市场成交的平均价格近8000元/平方米。如此高的土地成本,加上高昂的建设成本,将导致老年公寓床位费很高,致使多数老年人无力支付,最终降低项目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用建设用地越来越少,而占用耕地建设老年公寓更不可行。
北京市目前有大量的绿化隔离带。海淀区东升乡绿化隔离带总面积就有5800亩。按照北京市《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暂行办法》(京政办发[2000]20号)文件规定,绿化隔离带可按总面积的3-5%用作文化体育产业园、都市农业观光园、特色林、圃地等绿色产业项目开发。海淀区东升乡经批准已将其中的3%用作“天地邻枫”休闲公园等绿色产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业项目开发,还有2%即约120亩绿化隔离带土地可用于养老中心项目的建设开发。东升乡与有关单位达成共识:在该乡马坊村划拨全乡2%的绿化土地(即约120亩)用作养老中心的开发建设试点,以实现北京市政府制定的“绿化达标、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经济繁荣、农民致富”的总体目标。
B、在绿化隔离带内建设开发老年公寓的优势
在绿化隔离带内建设开发老年公寓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利用绿化隔离带已经形成的优美环境开发老年公寓,可以做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生态成果合理化;二是可以减少建设成本,最终降低床位费用,让大多数老年人可以接受并入住,最大化实现养老机构的社会效益。三是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绿化率都在60%以上,且对绿化植被的日常维护更加重视,这对实行隔离带绿化指标的贡献也较大。
按照初步设想,该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全部由有关企业投入;建设用地总面积约80000㎡,全部由东升乡提供,绿化率60%,总建筑面积约64000㎡,容积率0.8,建筑物高度全部控制在两层以下。项目包括:老年活动中心,医疗康复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老年健身中心,养老服务从业培训中心,餐饮、购物、办公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老年艺术团、图书室及学习中心,并配套提供餐厅、煎药房,室外广场、绿地、廊亭、门球场、种植场等。本项目完成后,可解决1600个养老床位,人均居住面积约40㎡,可以为东升乡增加400-600个就业岗位。
C、建设老年公寓的新模式
如果上级政府能够批准,本项目拟采用“政府以土地入股,企业以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资金入股,共同建设开发,共同经营管理”的股份制方式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打造一个北京市乃至全国有名的老年公寓项目。股份制经营方式可以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并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创造一个舒适祥和的居住环境,也为北京市养老机构乃至全国提升层次提供样板示范工程,为破解北京市机构养老难题提供经验。同时可以为所属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得。
项目运营之后,其全部服务要努力营造充满着家庭亲情、邻里亲情、物业服务亲情三位一体的氛围,用亲情化的服务做到让老年人满意、使子女放心。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股份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四化”运作模式,同时自觉接受北京市民政局或海淀区民政局的行业管理及监督与指导。
D、这种模式亟需得到党和政府高层领导的支持!
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更需要得到党和政府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如利用绿化隔离带的绿地,按一定比例来建设老年公寓项目,虽然符合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和规定,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但由于牵扯方方面面的利益,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很难能够实施!
二)建设条件
1、项目前期选址
北京市是我国首都,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而海淀区,科技实力强,高等教育发达,是北京市也是全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龙头地区。海淀区聚集了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超过300家,拥有院士、教授等老年高级知识分子超过10万人,他们迫切希望能住进适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他们的“环境优美、服务贴心、老有所为”的老年公寓。又由于他们的支付能力较强,对养老中心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按照市场化的模式,由东升乡政府牵头,组织企业(目前已有北京华川卓越投资有限公司、深圳中成天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愿意并有投资实力)投入资金,在东升乡建设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重点为海淀区及其周边的老年知识分子服务,同时面向全社会、为所有能力入住的老年人群服务。
2、拟建项目环境条件
项目建设地为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乡马坊村,位于北京市北部的五环外,南临小清河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东依清水湾高尔夫球场,西靠黑泉路。离北京市急救中心不到3公里。由于植被良好,项目区内的空气清新和含氧度高,属于天然的“氧吧”地。另外,项目建设地内,拥有一条天然河流—小清河,常年流水不断,为建设人工湖和人工池塘提供了用之不尽的水资源。
正是在上列历史背景和优良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我们拟以专家、学者、高级知识分子老龄人为服务对象,以满足老龄人吃、住、娱乐、锻炼“四位一体”为建设内容,建立一座服务门类齐全、新型、绿色的现代养老中心。
二、基本理念及实现方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和拥有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式国家,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着尊老、爱老、助老、养老的社会道德观,这也成为建立养老中心的宗旨。为此,本项目建设遵循高定位、高标准的要求,以实现“家庭化、宾馆化、人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现代化"为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入住老人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养老服务四项标准,真正做到七老: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终;同时树立和实现“老人满意、亲属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满意、服务人员满意、政府满意”的全新服务理念。其具体方式有:
1、规划设计理念--共融相生
项目园林景观和建筑体布局,本着养老中心与绿化隔离带共融相生的宗旨,注重景观环境空间的协调与建筑群体合理分布。各分区环境独自构建自身特色及相应主题,项目建设地丰富的水资源系最为优良的自然环境,拟用带状湖泊与弧形林荫道串联及融为一体,并将自然河水引入各居住地,建造起小型荷塘、喷泉、瀑布等一系列水景观及与之配套的花木植物,以形成临水而居和一步一景的良好氛围。同时注意整体空间连贯性,营造出功能性与多样性兼备的景观特色和人工雕塑与自然野趣并蓄兼收的景观效果。其次,建筑体采用仿古风格,材料以天然木材和石材为主,使建筑物与园林景观融合一体,与周边绿化隔离带合而为一,以达到物景合一、共融相生的效果。
本项目的建设,由于容积率低,绿化率高达60%,项目建成后,树木长大,树冠将遮蔽大部分建筑物,绿化率将超过80%。这样,不但不会减少绿化隔离带的面积,破坏绿化隔离带的整体功能,反之能与绿化隔离带共生共景,相互辉映,成为绿隔中的明珠与亮丽景观。
2、项目建设--高定位
养老中心系以海淀区、中央部委、科研院所、院校系统退休或退而不休的高级知识分子及老龄企业家为目标客户,为达到和满足该层次人员养老生活标准,本养老中心建设,拟依托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清水湾高尔夫球场茂密的森林植被和流量较大及常流不断的小清河水,再造湖光山色、相互辉映的绿色景观,各建筑物以简洁优雅为基调,分布于湖边四周并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据以达到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之协调和谐的建设目标。
3、项目功能--全方位服务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高层次退休老人的消费需求特点,拟建养老中心系以多功能全方位服务为着眼点,切实抓好六大功能区的建设:
⑴ 养老公寓和康复公寓区:力求舒适宽敞档次高。建筑物以两层连体小公寓为主体,其中小公寓人均面积为30-50平方米,以建设成为舒适宽敞的良好居家地。
(2)餐饮区:突出绿色食品与便捷。项目建设区内,拟建立老年人喜好的绿色蔬菜和果树的种植基地,专供入驻者日常种植、观赏和食用。其次,建设公共食堂,以满足老年人集中就餐。
(3)休闲娱乐区:讲究多样化。拟建歌舞厅、KTV、棋牌室、茶庄和钓鱼城。
(4)文化教育区:开设老年大学、图书馆、书法室。
(5)体育健身区:拟建体育设施有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台球馆、乒乓球馆、保龄球馆、健身房、游泳池等体育设施。
(6)医疗保健区:拟与北京重点医院商定和承办开设专家医院,建洗脚房、按摩室、推拿室、针灸室、桑拿室等医疗保健设施。
(7)儿童乐园:考虑到本项目面向北京市高端老年人士,他们在养老期间晚辈来探望者众多,拟建设儿童乐园.三、养老中心建设方案
l、总体规划
本养老中心项目拟建设为高规格、低密度、中型的现代、绿色养老中心。充分利用周边的绿化环境,把养殖、种植基地放在与本项目紧密相连、实为一体的占地达550亩的公园内。这样,本养老中心老人活动范围就扩展到周边公园、高尔夫球场、小清河岸的广大地区。
2、项目地址及用地量
项目建设选址一一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乡马坊村。该村有绿化隔离带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面积650亩土地,规划为地区公园。本项目在该650亩土地中,占用其中的120亩土地,建设低密度的养老中心。具体位置拟选在该块土地的东南角,与小清河及清水湾高尔夫球场相连。具体分布为:以72亩兴建绿色景观、人工湖泊、小型荷塘、道路等用地;其余48亩兴建养老中心公寓、食堂、卫生保健、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建筑物。
3、建设规模
建筑用地120亩,计划容积率为0.8,绿化率60%,建筑总面积约为64000平方米,其中兴建老年养老公寓59000平方米(可居住人口为1600人,人均37平方米);建食堂等公共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部分公共设施放在不占容积率的地下一层);在临近公园和绿地、水面中进行种植和养殖,做到部分鱼肉蔬菜自给。
4、项目总投资及构成
经调查和测算,本养老中心的建设期为2年,总投资5亿元。主要构成如下:
(1)建筑物投资总额为20000万元。本项目建筑物中的养老公寓、医院、健体中心、食堂等建筑物全部为两层楼房,以及部分平房和一层地下室。由于建筑物层低,根据现行同类建筑和装修的造价,全部建筑物的平均造价为3000元/m2。
(2)“七通一平”投资额6000万元。虽然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公路旁,但建筑物布局较为分散,按养老中心内公路和林荫道计划长度测算,道路投资约1800万元;其余水、电、气、闭路电视、电话、网络预计为3000万元;平基工程计划为1200万元。
(3)税费、管理费及其它费用为2600万元。由于国家和北京市对建立养老中心给予了众多优惠政策,此类费用较一般建筑低,故本次亦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进行测算。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⑷ 绿化景观及医疗体育设施投资10700万元。其中:绿化投资1200万元:为使本养老中心与周边绿化带融为一体,拟购置树木(含果树)和花草,以形成风景秀丽的大花园;景观投资2700万元:拟建30亩水面的人工湖和5个0.65亩水面的荷塘和在小区绿地建设雕塑品及人造假山;医院设施5000万元;户外体育设施1800万元。
(5)购置费3000万元。这包括养老中心各服务部门所需器材、器具等。
(6)资金成本按建设期二年,年息6.5%计算为6500万元。(7)不可见费用1200万元。
5、投资资金来源
本项目投资来源由北京华川卓越投资有限公司、深圳中成天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额投入。东升乡已邀请上述计划投资人,对拟建项目自然条件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现场考察;6月份,投资人组织专家组再次对项目进行了全面论证,已做出了投资5亿元建立养老中心的决定。拟与东升乡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建公司(拟命名为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该养老中心。目前,东升乡和投资人已确定了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与各自占股比例,同时还就公司成立及资本金到位条件和时间等事项达成了一致,如本项目立项及用地审批能够顺利实现的条件下,投资人可在一个月内将资金划于指定账户上,即投资资金来源已全部落实。
四、项目预期效益
本养老中心建成后,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本项目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项目建设地属于无经济收益的绿化隔离带用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村民失地后经济补偿、就业等问题都给所在地政府带来压力。养老中心投入使用后,在不影响绿化隔离带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并形成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刺激点。这表现在:一本项目规划入驻老人数量为1600人,加上服务管理人员,常住人口将超过2100人。更为重要的是,本项目定位于退休群体中的高端消费群,乃非传统政府福利院类的孤寡老人,进而入驻老人子女看望人次相对较多,且消费水平也较高。因此,在“人气”聚集和高端消费人流多的条件下,可直接引动该区相关商业发展,特别是高端消费者通常是拥有高技能人或资本经营者(老板),当高端消费群聚集后,这对扩大该区知名度和招商引资等将产生一系列良好的伴生效应。另外,养老中心投资者乃是最发达地区商会组织的成员,倘若本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也必然伴生关联的示范效应,即这些潜在的有利因素,极可能转化为推动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乡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或牵引资本流入的因素。
2、可有效地增加村民收入
养老中心本身系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根据项目规划方案,当本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安置劳动力数量为500人(不包括保育员),其中蔬菜种植、果树栽培、湖塘养殖、园林维护、食堂、清洁卫生、保安等工作岗位500个。此类岗位系技术含量低和培训期短的劳动岗位,可直接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按每人月工资2000元计算,年收入达24000元。每年可为村民增加直接收入一千多万元。
3、经济效益
养老中心建成后,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体测算情况如下:(1)收入的测算。
养老中心设计入驻老人数量为1600人,根据稳妥性测算原则(下同),按90%的常住率计算为1440人。在收费价格方面,因养老中心系高品位和服务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门类齐全的高档生活区,每位入驻老人,应缴纳房费(床位费)按3500元/月计算,42000元/年,全年为6048万元;餐饮、商品销售及其它收入预2000万元;全年收入总额8048万元。
(2)成本支出的测算。
养老中心年总成本支出为3913万元,主要构成如下:
·工资性支出1200万元。该项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险、工伤险和生育险,从业人员每月按2000元/人计算,全年支出额为:
2000元/人×12×500人=1200万元。
·饮食费用支出864万元。由于养老中心建有蔬菜和果树基地,加上人工湖和荷塘养鱼,可减少大部分蔬菜成本和部分果品及购鱼成本支出。根据老人饮食消费要求及特点,以及养老中心的自给情况,预计,每人饮食消费支出为500元/月,全年支出: 500元/月×12个月×1440人=864万元
·日用品支出86.4万元。养老中心建成后,老人生活日常用品消费,主要系床上用品更换和易耗品(香皂牙膏类)的补充,按照一般消费 量及水平,每人支出为:50元/月,全年支出: 50元/月×12个月×1440人=86.4万元
·设备设施维修保养300万元。养老中心使用的设备设施,属于非易损类的设备设施,日常维护和维修量相对较少,每年按300万元列支。
·管理费用支出1500万元。管理费用项下包含建筑物和设备设施的折旧费、差旅费、招待费、办公费用、财务费用、种植养殖成本及高管人员工资等支出项,其中折旧按5%的综合折旧率计算,全年管理费支出额为1500万元。
餐饮、商品经营成本1500万元。
北京小清河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经营损益的测算。根据上列数据和北京市关于举办老年服务机构免交企业所得税之规定,项目建成投入经营的损益状况如下:
总收人8048万元一营业税金额442.6万元(8048万元×0.055)一总成本5150.4万元=利润总额2455万元。按总投资5亿元计算,年投资收益率4.91%.4、综合经济效益
为减少财务费用,降低投资方收回投资的年限,项目建成后,向部分高端老年人士长期出租部分老年公寓,出租价格按每年3万元,出租期10到20年,平均15年,45万元一个床位,可收回投资4到5亿元, 如按30%的面积长期出租,一次性收入21600万元,投资方收回投资的年限可降低到10年。
五、结 论
根据以上分析与测算,我们认为在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乡建立养老中心,有利于发挥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有利于村民脱贫致富;投资人资本实力雄厚,资本来源业已落实、项目建设方案切实可行及社会经济效益良好。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是一个好项目!本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得到了国家老龄委、中国老年协会、民政部、国家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指导指正和大力支持!特在此表示感谢!
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乡人民政府 北京华川卓越投资有限公司 深圳中成天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农耕文化中心项目报告】推荐阅读:
农耕文化博物馆09-12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复习学案06-21
文化旅游项目投资报告06-14
文化项目宣传方案06-20
企业文化咨询项目09-16
文化旅游项目流程09-27
文化产业项目风险论文10-01
年文化民俗村建设项目06-16
企业文化建设项目计划书07-12
特色文化小镇项目建议书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