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的情感散文
到了家,我没看到老爸,就问妈妈:“我爸呢?咋没看到我爸啊?”妈妈听完一楞,脸色有些不太自然,过了一会才说:“哦,你爸呀,他出去遛弯了。你也知道他的,他在家闷不住,索性,就出去走走。”虽然我看到妈妈的神情有些不对,但也没多想,因为老爸确实不喜欢在家闷着,没事时,他就喜欢出去走走。不再纠结于这事,我就和妈妈说道:“我买了肉馅,中午包饺子吧。很久没吃你包的饺子了,我想吃了。”“行啊,想吃饺子,那还不简单啊?”妈妈说完,就开始准备弄饺子馅,我也在旁边帮忙。
正在我和妈妈包饺子的时候,老爸回来了。老爸刚进屋,我就感觉老爸有些风尘仆仆的,而且,脸色也不好看。我正想问老爸怎么了,老爸却先开口了:“二丫头回来了,今天天不好,你还回来干啥?我和你妈好着呢,不用你们惦记。”说完,老爸就进屋了。我感觉有些疑惑,就问妈妈:“妈,我爸怎么了?我怎么感觉我爸脸色不太好呢?”“没事,估计你爸是走累了。”说完,妈妈就低头包起饺子来。我想也是,都走半天了,也肯定累了,就又低头去擀饺子皮。可在我擀完饺子皮,准备和妈妈包饺子时,我却猛然看到妈妈的眼圈红了。这下,我知道肯定有事,要不,妈妈不会这样。我就赶紧急声询问:“妈,到底怎么了?你为啥哭啊?”说着,我的额头就开始冒汗,我以为我爸咋了呢。妈妈看到我这样,赶紧说道:“别急,别急,你爸没事,就是把他后背的那个肉瘤给开了。你爸怕耽误你们工作,不让告诉你们。这不,你回来,他还不让说呢……”“什么,爸后背的肉瘤开了?啥时候的事?怎么没告诉我啊?要紧吗?手术做得怎么样……”没等妈妈说完,我的问题就如连珠炮一般甩了出去。“没事,就是一个小手术,能有啥事?听你妈在那瞎咋呼。”这时,老爸走了出来,语气轻松地答道。“那你刚去干啥了?怎么看起来风尘仆仆的?”我问老爸。“没事,就是去换药了。今天天不好、风大,所以刮了些土。行了,快包饺子吧,我都饿了。”老爸说完就转身回屋了。尽管,老爸故作轻松,可我还是能看出老爸行动起来有些吃力。
包完饺子,妈妈去点火烧水,我还是有些不放心,就进屋去和老爸说话。“爸,怎么样,伤口疼吗?”“不疼!就是一个小伤口,有啥好疼的?没事,你别担心。”说是这样说,可我还是不放心,非要看看老爸的伤口,老爸被我磨得没办法,就让我看了伤口。看到伤口,我的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哪像老爸说的那样啊,虽然只是小手术,可因为老爸的肉瘤已经很长时间了,个长得大,所以,刀口并不小,而且,不知为何,老爸的伤口被医生缝作了一团。看着那纠结的一团,我感觉自己的心也被狠狠地纠结在了一起。老爸却轻松地和我说:“没事,真的没事,刀口就是看着吓人,其实真的不疼。你们都忙,我不想耽搁你们。再说,真的只是个小手术,也值不得兴师动众的。我啊,就盼着你们都能好好地——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至于我和你妈,你们不用惦记,我们身体好着呢,也会照顾好自己的……”老爸唠唠叨叨地说了很多,但我却没有心思细听。因为,当时我只是感觉心疼,也感觉愧疚。父母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我身上,可我却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没有陪在他们身边。
吃过午饭,我心情仍旧无法平静,也想和妈妈说说话,所以,我就和妈妈一起午休。在午休时,妈妈和我说:“你不知道啊,当时,你爸进了手术室,我心里可难受了,就怕他有点啥事。那时,我心里就像扎了草一样,痒痒的、麻麻的,我真希望能有个人陪着我。我可想给你打电话了,可你爸在进去之前,千叮咛万嘱咐,不让告诉你,说怕耽误你工作。”听着妈妈说这些话,我就哭了:“那为啥不告诉我?你知道,我回来听到你说这事,我心里有多难过吗?都说养儿防老,在你们需要时,还不告诉我,那你们生我养我干嘛?”妈妈见我急了,就赶紧安抚我:“我咋不知道?不要忘了,你是我闺女。可是,做父母的就希望你们都好好的,能不给你们添麻烦,就不想给你们添麻烦。丫头啊,别生气了,我和你爸就是怕你担心啊。”听妈妈说完这些,我心情好了一些,可我,还是感到自责。
今天,是老爸去医院拆药线的日子,我本打算陪老爸去的。一来,想看看老爸的伤口如何;二来,也是为了陪我妈妈。因为我妈妈胆小、身体也不好,可是,老爸却坚决不同意。他说:“你要是陪着去,那我就不去拆药线了,就让它长着好了。”我和老爸僵持了很久,最终,我还是没能扭过老爸,只能让妈妈陪着老爸去医院拆药线。好在,拆完药线,老爸给我打了电话,告诉我伤口恢复得很好,让我不用惦记了。我本打算中午放学后去接他们吃饭的,结果,两人却偷偷地回家了。我知道,老爸是怕耽误我工作,也不想给我添麻烦。可,作为女儿,我真的感觉愧对父母。
虽然,我基本每周都会抽空回家去看他们,但大多时间都是来去匆匆。每次回家,我也就是买些东西或是留下一些钱,告诉他们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然后吃过午饭就匆匆回来。我从来都不曾和父母好好聊过天,也从来没有尽心地问过他们的生活怎么样、身体怎么样,也就更没时间听听他们唠叨家常了。我一直都以为,听他们说那些,纯属是浪费时间。甚至,有时忙了,就是一个电话打回去:“妈,我这周忙,就不回家了”、“爸,我今天又是要和朋友出去,不回去了”、“我这周加班,我不回家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样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年轻嘛,总想着多多打拼,多多攒钱,总认为:只要有钱了,就可以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要有钱了,就可以给父母买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可我却忽略了——其实,父母并不需要我给他们多少钱,也并不需要我给他们提供多么优渥的生活,他们所想要的,无非是儿女绕膝、子孙满堂,一家子能够坐下来幸幸福福、快快乐乐地吃顿家常便饭。可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要求,我却是很难做到。
写到这,我想到:我的这些想法,应该为人子女的都深有体会吧。我们总是忙工作、忙应酬、忙感情、忙孩子、忙自己的小家,唯独,给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少之又少。尤其是身处这个激烈竞争、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为了工作打拼,为了生活努力,对父母,我们又给了多少时间和关注呢?父母最渴望的儿女绕膝、全家团聚,我们又有多少能够满足老人呢?
我衷心地希望,所有为人子女的,都尽量少些应酬、多抽出一点时间,常回家去看看父母。不用带多少山珍海味,不用留下多少钱财,只是简简单单地陪陪他们——陪他们说说话,陪他们唠唠嗑。这对父母而言,就是最大的孝心。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 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是被称为“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条款。在整合法律与道德观念方面一直广泛热议, 也引起了法律学者对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思考。笔者将试着浅析“常回家看看”条款的存在的法理依据。
一、“常回家看看”条款存在的法理依据
(一) 我国宪法的呼唤
形式上,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一条规定“根据宪法, 制定本法”。而“常回家看看”作为该法新增条款自然是体现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法律位阶的。实质上, 宪法第49条第3款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义务, 新增的“常回家看看”条款就是对该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与此同时, “常回家看看”条款还是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提倡“五爱”公德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具体法律的落实。综上可知, 我国宪法的呼唤招来了“常回家看看”条款入法, “常回家看看”条款为推动探视父母的立法化、家庭宪法保障具体化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二) 相关法律的推进
“常回家看看”条款规定近亲属之间的特定权利义务关系, 与2001年修正《婚姻法》第38条做法类似, 该条增加了“离婚后,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 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的内容, 使探望权成为离婚父母对于婚生子女进行探望的权利。当时同样引起争议, 但却随着实践的不断检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得到相应行为得到了合法有效的司法保障。虽然探望权是从权利的角度出发, “常回家看看”条款从义务的角度出发, 但都是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侵权责任法》与《刑法》都能不同程度的对违反相应行为的行为人进行追责。
(三) “常回家看看”条款规定的是法定义务, 附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常回家看看”规定的为法定义务, 违背法定义务应当承担法定责任, 可依照《民法通则》的一般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不仅具有倡导性还具有强制性。同时, “常回家看看”条款具有倡导性和引导性, 更注重于鼓励家庭成员自觉履行探望义务“常回家看看”条款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 让全社会知悉, 让民事主体都能够自觉履行,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这一法定义务的目的就能够更好地实现。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权利的规定, 是为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提供条件。法律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需要与道德相符, 探视父母属于义务道德, 法律需要社会文化认同的支撑, 通过恢复中国传统道德, 挽救道德沦丧的现状。亲属的身份地位和权利义务关系的法理基础, 源于法律对近亲属身份地位以及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定。
二、“常回家看看”条款存在的问题
(一) “闲法”特征突出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具体来说就是立法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且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新增“常回家看看”条款却没有为现实生活中的老年人带来什么直接的有益变化, 具有“闲法”特征之疑。
(二) 合法性问题有待考究
按照公民的观点, 该条款作为道德是合理的, 但入法合不合法就有待考究了。该条款是否属于法律该调整的范围一直存在争议。公民对法的评判主要看“公不公平、好不好、管不管用”, 可见该条款还过不了公民的标准。“常回家看看”条款有僭越道德调整范围之嫌, 违反道德一般是受到舆论的谴责, 而违反法律一般是要接受法律的处罚。公民容易因为该条款的无法执行而轻视法律权威, 不利于当初立法目的和社会效果的实现, 容易导致助涨违法行为的泛滥。同时还占用大量立法资源, 有得不偿失的“花瓶”之嫌。
(三) 可操作性问题
前面也提到“管不管用”的评判标准, 但是“常回家看看”似乎在实际操作中就出现了问题。“常回家看看”的“常”是以年计算还是以月计算, 甚至是以周计算, 法规没有具体化, 不好操作。违反“常回家看看”条款的强制措施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没有具体规定, 即使法院判决子女应常回家看望父母, 但子女若不履行该义务, 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再者, 子女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回家探望父母, 没办法和父母和平相处, 近在咫尺也如隔着万水千山, 根本达不到当初立法的目的, 反而还会加剧家庭内部矛盾, 前一个矛盾很没解决好, 后一个矛盾又争先恐后的出现, 可见该条款在实际中有不小的问题等待解决。
三、从不同学派学者对法律与道德的看法的角度看类似“常回家看看”的道德条款在立法过程中入法的现象该如何进行法理方面的思考
(一) 自然法学派对法与道德的看法
传统自然法理论更多的是从政治与道德方面看待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主张法律是庞大的道德体系的一部分, 或者是在实在法之上存在高级法, 高级法是实在法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西塞罗、阿奎那、格老秀斯和菲尼斯等人为传统自然法学派的主要理论家。按照传统自然法学派的观点法律必须是在道德的指导下制定的, 不能与道德相违背, 题中之义就是道德问题是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调整的, 但是道德又悬于法律之上。像“常回家看看”这样的条款就是符合了这一观点, 为其存在提供了合理依据。
现代自然法学理论从法律与社会的方面来看待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主张在描述不特定法律体系或决定不特定法律效力的时候需要某一种类型的道德来评价法律。富勒和德沃金是这一时期的自然法理论的代表人物。
富勒主张法律与道德不完全分离, 并提出实在法必须通过法律“内在道德”的检验, “内在道德”是通过一系列程序原则组成的, 即富勒的程序性自然法包括八项原则:1.法律的一般性;2.法律必须被公布;3.溯及既往的立法或法律溯及既往地适用应该被尽量减少;4.法律应该容易理解;5.法律不应自相矛盾;6.法律不应要求人们做不可能之事;7.在时间流逝中, 法律应该保持相对地稳定;8.官方行动与公布的规则之间保持一致性。而他认为这样的程序是为了规则更有效且更具道德上的品质。
德沃金提出“建构性解释”, 即当法官面对一个法律问题时, 为了得出“唯一正确性答案”给解释对象强加一个目标, 使得解释对象显现出最完满的解决状态。
按照富勒和德沃金的观点, 法与道德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道德问题依然可以用法律手段去调整, 与传统自然法学派不同之处在于方法论上。富勒的程序性自然法主张通过程序的方式保障道德品质能通过法律手段体现出来, 而新增的“常回家看看”条款并不完全符合程序性自然法的要求。德沃金的“建构性解释”为法官在面对“常回家看看”条款涉及的相关案件时, 确定一个唯一正确的目标即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来进行有利于督促子女常回家探视老人的相关判决、裁定, 从这方面看, 现在自然法学理论同样为“常回家看看”条款的成立提供了法理依据。
(二) 分析实证法学派对法与道德的看法
哈特主张法律与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 即法律与道德不存在概念上的交叉关系。哈特通过承认规则的方式来区分法律与道德。按照哈特的说法, 法律是由权威的立法部门或法官以成文法或判例法的方式颁布的且必须被遵守的有自身特定实践与语言用法的。可见, 哈特的理论是对实践的分析描述。
拉兹认为不应当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法律, 法律的存在效力应由其社会渊源来确认, 法律应当具有合法的正当性权威, 这是拉兹作为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的观点。
按照哈特的观点, 法与道德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虽然从这一点上看“常回家看看”条款的道德精神融入法条之中有其缺陷, 但是又因为国家通过成文法的公布的方式, 确立了这一条款存在的合法地位, 按照哈特的观点又必须遵守, 因为“恶法亦法”是其认可的主张。根据拉兹的观点, 我们对“常回家看看”条款的分析不应当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评价, 而是应该通过它的渊源进行评价, 国家制定并认可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得到社会认可的条款具有其正当性权威, 我们按照其观点依然要遵守该条款。
(三) 不同学派分析不同的原因分析
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法学派之所以有上述不同的观点, 问题在于他们对于“法律是什么”的理解立足点不同: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是为了解决实践行动而提供的理由, 分析实证法学派认为法律是为了更好达到社会控制的目标而提出的。
比克斯把自然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分歧概括为以下两点:1.两学派对道德中立的看法不一致。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中立无价值, 法律实证主义认为道德中立有价值;2.自然法学派注重道德在实在法中的地位, 法律实证主义不强调道德评判, 更注重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法律。
按照比克斯对自然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分歧概括, 我们再回头去看看“常回家看看”条款, 该条款的道德并不中立, 甚至占据主导位置, 符合自然法学派的观点, 这样是有价值的。而在法律实证主义看来该条款的道德越位了。而在自然法学派看来该条款保证了道德在法律中的地位, 虽然法律实证主义不强调道德评判, 但从其注重的社会制度角度来看这一条款, 其存在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我们一直讨论的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可以看出其研究意义。尊老敬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可是当为了贯彻美德采取法律的手段, 就需要找到法与道德之间那个平衡点。并不是所有的道德问题都需要用法律来调整的。《礼记》有云:“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我是这样理解的, 因为古人最看重的就是一个人的品德, 对于重视礼的大夫而言, 对他们的约束采取“礼”的方式即可, 这比“刑”对他们的惩罚更大。相对于大夫, 一般的庶人对品德重视的程度也一般, 对他们说理不比对他们用刑来得更有效。如果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遵循的是这一思路, 我可不可以理解为法把大家都当成品德一般的庶人来对待。可是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我对此保留意见。我们尊老敬老, 尤其是我们的长辈, 可能有时候我们缺少一些耐心, 但如果真的长辈出了什么事情, 晚辈一般也是最担心的。我们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有时甚至高于大夫。而对于品德高尚的子女来说,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他们的强制性规定简直就是一种侮辱。逆反心理的产生不一定有助于实现该法的立法目的。虽然国外立法有关的经验可以借鉴, 但我们还是需要从我国本土现实环境出发, 不要一味的将需要道德调整的行为纳入到法律调整当中。不合常理不可操作的法律规则会出现, 但要尽量避免。当然该条款既然存在, 就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完善它。曾有人说过拥有霹雳手段是心怀菩萨心肠的前提。一部法律如果没有相应的严惩措施, 它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相应的强制措施必须落实到实处, 不能空谈。对于公民所说针对“常回家看看”条款, “法院难判, 判了也难执行”一说, 有学者解释道,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第3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以及在该法第75条规定, “对老年人负有赡养义务、扶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扶养, 由有关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此外, 还有一个保底的方法, 子女不履行法律判决承担赡养及看望等义务, 法院可依据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罪, 对子女的行为进行相应的量刑。由此看见, “常回家看看”还是有保障其实施的强制措施的, 在这方面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四、结语
笔者通过以上对“常回家看看”条款存在的法律依据及问题并借助自然法学派与分析法学派对法与道德之间关系的争议, 发现道德入法在不同法学派看来会有不同的观点, 也会有不同的适用规则体系。中国的法律仍然在完善之中, 但在完善过程中首先必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不要只顾着道德入法, 而忘却了法律的独立性、特殊性, 法与道德之间毕竟存在一定的界限, 道德入法仍需深思, 否则过多“闲法”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笔者认为可以引入“第三方的声音”, 通过多方论证, 以确保立法的完善。
摘要:新修订并于2013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常回家看看”条款, 因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未因该发布的条款而真正享受到实惠, 笔者针对这一情况, 从法理方面分析此条款存在的依据及问题, 通过自然法学派和分析实证法学派关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研究, 积极探讨类似的“常回家看看”条款入法的合法性和不足, 从而给目前的情况以及可能在未来出现的立法过程中融入法律道德方面提供了一个法律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常回家看看”,法与道德,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法学派
参考文献
[1]刘玉玲, 王清平.“常回家看看”入法对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 2015, 1, 30 (1) :49-51.
[2]邱昭继.20世纪英美法理学论战中的概念分歧[J].北方法学, 2013, 7 (4) :16-26.
[3]杨立新.“常回家看看”条款的亲属法基础及具体适用[J].法学论坛, 2013, 11, 28 (6) :99-107.
[4]刘毅.常回家看看之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4, 1:236-237.
[5]刘文学.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精神赡养得到重视[J].中国人大, 2013, 1:34-35.
古人说的好:真是林子的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为什么这么说了呢?就因为一件稀奇古怪的事发生在我身边。你们听我慢慢道来。
这天,蜂窝煤厂对面的一栋房子中来了个陌生人身材矮小穿的衣服也不这么样。鬼鬼祟祟的在观望什么,忽然他眼前一亮像是有什么大阴谋,他跟着一个老太太上了楼。啊!难道,难道,【我相信读者跟我的想法一样】他要抢劫。过了好久,那个年轻人搀扶老人下了楼。哦原来不是抢劫。我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但大阴谋就是大阴谋,好戏还在后面。过了一天,那个年轻人向老人说:我是乡镇里的党委书记,这一年那些人送给我好多土豆,大概千把斤,回头我给你送一口袋来。老人笑眯眯地望着年轻人,因为老人的儿子长年累月在外面工作,身边没有亲人,自己很孤独想找人聊天都没有,虽然与自己面对的人素不相识但自己也很高兴。这个年轻人又在老人家住了一晚,第三天这个心怀不轨的人开始实施大阴谋,他对老人说:我要去见一个朋友,顺便请他吃顿饭,可我出门仓促身上没带多少钱,我想向您借三百元钱,我一定双倍还给您。老人二话没说就把钱给了他…晚上他又回来了直接就睡了。第二天早上这个年轻人有对老人说:大妈我今天要去看我一个受伤的朋友,这空手去好像不好意思,得买点东西,可我哎!老人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要多少!他迫不及待地说:两百。老人又给了他两百。他拿着钱飞快地跑出了门…可到了晚上老人也不见他再回来!老人带着恐慌的去睡觉,第二天老人把这事向邻居说了,邻居说老人受了骗,老人这才傻了眼……
在这里我要向这时没陪在自己母亲身边的呼吁:钱多的是,可母亲只有一个,多会家陪陪自己的父母吧!
高二(1)班张月娇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一声钟响回荡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新一年的脚步又向我们走来.在如此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欢呼着,拥抱着,释放着.喜庆的鞭炮轰隆着每个角落,璀璨的烟花划亮了每处天空.何不借着如此心情,顺着如此美景对祖国道声:“goodmorningchina!”对亲朋好友贺上:“happynewyear!”
电话铃声响了,是妈接的电话,她用痉挛的手紧握着话筒,苦涩的脸颊勉强挤出了个笑容.我一想就明白了,电话一定是哥哥打来的.前几天,他打来电话告诉过我说,今年由于工作走不开,就没回来.算算日子,我也想见他了,也难怪爸妈念他.
“俊的电话”爸从房里出来,看到妈缓缓地放下电话,便问到.
“嗯.”
“这孩子过年也不回家.”
“别这样,他也忙啊!咱们做父母的,只希望孩子过得平安,只要他幸福,我这心就舒坦了……”
我关上了门,透过窗户看那些从天空降落的美丽的精灵,开始领会到做父母的悲哀.父母无怨无悔地培养你长大成人,他们希望你长大,又害怕失去你,就如你先是一棵树苗,在他们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期待你快快长大,开花结果,可又为你的成熟,终会离开母体而伤心无奈.而你会为你自己的成熟感到自豪.做父母的苦心,做儿女的未必明了啊!
陈红的名曲《常回家看看》真够打动人心的,它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唤醒了多少儿女的良心.无论何时,身处何方,你是否常常想在家中日日夜夜盼你回家的父母呢不需要你们的任何礼品,只要你常回家看看,他们就会万分欣慰啊!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呢留在家中的父母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想起今天下午邻家五岁的小孩说团圆,是一家人围在桌边一起吃汤圆的时候,旁人一个劲地夸他聪明,而妈却站在那儿似一“雕塑”,当然今晚妈买了汤圆.妈那僵硬的脸像一张黑白照片,像一个失去太多而又无奈的小老太婆.我感到隐隐地惆怅,如同一道渐渐扩大的伤口,碎裂在眼底,此时却只能端起碗,让眼泪直往碗里淌.
鞭炮仍轰着,烟花仍喷着.我走到客厅,就拿了一个苹果啃了起来.苹果的汁顺着牙齿,流到牙根,那么酸,那么酸痛.我闭着双眼,紧紧地,把眼泪也逼了出来.我撕走了日历的最后一页.它将成为一张图片印在岁月的封底.时间过得好快,好狠.
走进哥的房间,空荡的四周没有昔日的风采,桌上哥那张彩照仍被相框紧紧拴着.哥将不会再有那张纯真的脸,他脱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扬起了自己的翅膀飞向属于自己未来的天空.也许,他想回头,可他没有后退的可能,就像母亲说的,“蝴蝶飞不过大海,又有谁忍心责怪!”或者是父亲说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哥是这样的吗
不知什么时候,妈走到了我的身旁.“丫头,别怪你哥,好吗以后你会明白的.”她那几乎是乞求的语气,听得我心里一阵阵隐痛.我怕自己会让她伤心,怕她的眼泪,就像一个人在黑暗的森林里无助一样.我仍很勇敢地用自己的目光迎了过去,我想答应她,但在她面前我干净的如一张白纸,所以只能说:“也许吧!”妈不敢迎接我的目光,转过了身,“你还小,人生有很多的无奈.在你无法拥有他时,只能祝福他,因为你是他的家人,而家人就像你用不同的杯子,喝不同的咖啡.无论你走多远,在做什么;无论世界怎么改变,家人的感情都永远不会改变.”
在她转身离开的那一瞬间,她在无声地哭泣,耸动的肩让我的心像被撕裂一般疼痛,母亲的话回荡在空荡的房中.母亲的话让我明白,家永远都有父母最温馨的笑容,家永远是避风的港湾,心灵的寄托,家人的平安问候让我们的冬天不再寒冷.
这几天,女儿的问话一直响在我的耳边,“老妈,你知道亲情计算器吗?”现在女儿看的书比我看的多,很多时尚的词语女儿都见过,就连亲情计算器女儿也知道!
每次回家看望父母,看到父母的额头逐渐增多的道道皱纹,心里不禁一阵阵紧缩,每每坐在炕沿边上,母亲抬头问我想吃什么饭?是咯咯豆?还是大锅捞的小米饭?我的心里一次又一次涌动着暖流,看着老母亲期待的目光,我会违心的说,自己吃惯了电饭锅焖的米饭,母亲好像看透我的心里所想,按着自己的想法,做着我在自己家里根本吃不到的饭菜!
母亲从来不轻易给我打电话,都是我每周不定时的往家里打电话,母亲就是给我打电话第一句总是说“家里没事,就是你爸让我问问你们那冷吗?给月月多穿点衣服,气温下降了!”父母亲就是这样,心里时刻装着孩子,我们呢?是不是也应该常回家看看?
记得春节回家,女儿先跑进屋里看姥爷,等我们把车上的东西都拿进屋里,看到女儿和父亲的手还紧紧的握在一起,我当时就被眼前这一老一小的感人情景惊呆住了,过后女儿告诉我说是姥爷的手不撒开。老人是多么希望我们常回去看看啊!
我不敢想,年迈的父母亲还能和我们在一起过多少个春节?我也不敢想让人羡慕的父母双全的日子是不是能永远伴随着我,我只是暗下决心,每年的节假日和老人的生日,我是必须风雨无阻的要回去和老人一起过的,我觉得这比起父母亲对自己的疼爱是远远不够的!
最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7 月1 日实施以来, 社会各界对“常回家看看”条款[1]的法律和道德界限、实践中可操作性、落实探亲假等问题进行了持续的关注。
二、立法目的
在立法起草过程中, 有很多人认为子女常回家看看是道德范畴的事情, 不应该用法律来调整。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很多农村的青年男女都选择到城市里面发展, 以至于形成了很多空巢老人的现象, 还有很多没有财产或者财产已经分配的老人, 儿女看到得到财产无望或者已经得到财产就完全不管老人,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无论家庭道德、社会道德还是伦理道德的作用力都出现下降, 当道德不能完全约束人们的内心, 不能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时, 出现这样的法律规定是希望用法律的权威来维护道德, 让法律和道德一同发挥作用。“常回家看看”条款就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 这个条款的出台在得到好评的同时也面对一些质疑。
三、质疑之一: 立法的实施性问题
立法的实施性强调, 立法活动不仅仅满足于法律体系形式上的完备, 而且还要关注这些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效果。“常回家看看”条款没有实施细则, 由于其在现实中难以量化, 也难以监督和强制, 所以可能会由于其难以操作、难以据此提起诉讼而影响到法律的权威性。
四、质疑之二: 立法权限的问题
“常回家看看”条款是过了界, 把法律泛道德化, 是对私生活的管制, 是立法权的滥用。
五、我的观点
面对这些质疑, 笔者从法理和情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面对质疑一, 首先, 从法理方面来分析。一项立法能否产生实效, 能否具有相应的价值, 关键在于其是否科学的反映了现实的社会关系、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法律的可行性不完全在于暴力, 更需要的是人们的普遍遵守。“常回家看看”条款的产生充分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生活中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并且从立法层面给予了问题的解决方法。有的观点认为, 这条规定的内容过于模糊“经常看望和问候老年人”中的“经常”怎么来界定, 完全人见人殊, 根本没有客观标准, 必然因此损害法律的严肃性。笔者认为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对其的误读。我们可以把“常回家看看”看作是一个倡导性的条款, 更多的是倡导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法官在纠纷中可以进行调解, 也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在具体执行或考察时可以有一定的灵活空间。我们现在所说的赡养, 绝对不单单是物质上的给予, 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民法上的规定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分配, “常回家看看”条款正好弥补了民法上的不足, 对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做出了更清晰和全面的规定。当然, 对老年人的赡养也是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共同责任。社会可以给与老年人特殊的照顾和关爱, 政府可以完善和认真执行探亲假制度, 扩大探亲假制度的受用主题, 但更多的还是需要家庭对老年人的关注, 给予老年人家庭的温暖和精神上的交流。其次, 从情理方面来分析。“常回家看看”条款, 满足了道德和法律的双重需要, 是道德法律化的体现。现在的父母大多都有养老金或者一定的积蓄, 在经济上不需要我们很多的帮助, 反而由于子女工作繁忙, 忽略了老人内心、精神上的感受, 需要子女的关心。所以, “常回家看看”条款的出台是适时而且必要的。
面对质疑二, 首先从立法理念出发。立法理念是立法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程序或制度。立法权的范围和限度必然是有限的, 这种观念一直是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基本要义, 在洛克看来, 虽然立法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 但并非一种不受控制的权利, 所以, 他在《政府论》中专门讨论了立法权的范围和限制问题, 他认为法律的实施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法律为准, 立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立法的权限也只能由政府享有。在进行立法活动时, 立法机关所要遵守的是一种慎重和节制的谦抑理念[2]。因为法律是存在弊端和缺陷的, 法律具有稳定不得随意修改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必然会体现出僵硬性和限制性, 严格适用法律也许会出现合法但是不合理的情况出现。法律是一种运行成本最为高昂的社会控制手段, 立法、司法、行政的系统庞大, 运行复杂。这些都表明, 我们在使用立法权的时候要慎之又慎。从“常回家看看”条款的立法必要性来看, 现实生活中, 孤寡老人问题严重, 新闻不时有例如老人在家中去世儿女几个月后才发现[3]等诸如此类的新闻出现。可见解决老年人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民法上的物质调整, 更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需要法律对社会风气进行一种引导。可见“常回家看看”条款的确立是十分必要的。从“常回家看看”条款的适时性来看,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立法时代, 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社会上的问题突出, 这都使得立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笔者看来, “常回家看看”条款来得正是时候, 因为, 老龄化时代刚刚来到中国, 关于老年人如何养老的问题突然进入大众的视野, 矛盾异常尖锐。一部法律来的过早, 必然会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能付诸于实际, 来的过晚呢, 又犹如亡羊补牢, 折损了立法的功效。只有一部法律来得刚刚好, 既解决了实际问题, 又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立法的可行性来看, “常回家看看”条款的规定虽然不够明确, 没有对“经常”的概念作出规定并且对“家庭成员”的规定过于模糊。但是, 在法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自由裁量。在进行解释和行使裁量权时可以参考从以下几个方, 第一、赡养人以及被赡养的的身体状况如何。如果被赡养人身体健康, 赡养人自然可以比被赡养人身体欠佳时给予相对较少的关注。赡养人年龄较大, 身体状况不好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可以宽松点对待, 多以短信电话视频等形式代替亲自回家。第二、赡养人的工作收入、家庭居住地和被赡养人居住地的距离。赡养人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这是影响“常回家看看”条款的主要因素, 赡养人有收入才可以照顾自己, 赡养老人。赡养老人固然重要, 但这也不是被赡养人生活的全部, 他在履行赡养义务时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当然, 无论他贫困与否, 他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但是没有收入的话, 履行义务也必然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距离也是一个很现实的因素, 在同一个城市自然方便履行义务, 方便回家与老人面对面交流, 但是异地、甚至跨过呢, 就应该考虑使用一些替代方式来履行自己的义务。电话、短信自然必不可少, 但在条件尽可能允许的情况之下尽量回家见一见父母。其次, 从执行方面来看, 可以创新“常回家看看”条款的执行模式。
最后, 笔者认为, 百善孝为先, 尽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常回家看看”条款将尽孝道德进行肯定, 使之法律化。法律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再完善的立法也需要人们自觉的普遍遵守, 所以, “常回家看看”条款的实施与否, 还是看人民的认可程度, 换句话说就是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我们不仅只看到法律层面的问题, 更应该关注的是社会风气的引导和以孝为先的道德宣扬。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最新颁发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常回家看看”条款, 从立法的时效性和立法的权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文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 结合最新的法律条文和中国当代实际讨论此法律的实施情况, 通过观点的对比突出笔者对此发条的见解。
关键词:老年人,立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012-12-28.
[2]洛克.政府论 (下篇) [M].叶启芳, 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闲适的夜晚,挽留了晚春的清凉,召唤着夏日的炎热,只得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缓缓入睡,依惜记得儿时,《在山的那边》让我们这群尚未离家的孩子萌生思乡情怀。
上大学时,看到父母的目送,《背影》里,父亲跨过站台的深刻描述却又时常浮此刻眼前,于是内心最后有了对家人的思念。
如今的我们,奔波在外,忙着工作,忙着梦想,却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减轻了对亲人的爱,何曾想过子欲养而亲不在,窗外下着大雨,一名青年未拿雨伞,下车时,一把抢过在车站苦苦等待的母亲手中的另一把雨伞,却不曾想过母亲被雨淋湿的感受。
雨下的.越来越大,思绪又被音乐拉回此刻,如今的我吃东西越来越清淡,对待人情世故越来越宽容,不乱发脾气也学会了忍让,慢慢地有了一颗成长的心。也开始害怕听到任何与病痛有关的事,最大的心愿转成了全家人身体健康。
相比一两年前迫不及待要去看远方的心,我更期望花十分之九的时间在温柔灯光下和妈妈吃完的一餐饭。人,到了必须年龄,都是带着点心事,带着点难言的痛,每一天笑嘻嘻地生活下去的。
前段时间,父亲突然打来电话,告诉我,园中的樱桃熟了,问我要不要去吃,过几天就没有了,我的回答竟然是最近事情多,可能过不去了,父亲又关心我几句就挂断电话了。
第二天父亲又打来电话,“有时间没,过来一齐吃个饭,喝点酒”我内心一阵苦涩,人已青年,却不能理解父母的内心,只是在一齐吃顿饭这么简单,仅此而已,当然,父母更大的期望就是子女一切都好,能够多陪陪他们,有空常回家看看。
好想家,是那种幼稚的念想吧。离开家只两周,但还是那么的想回去,不知道为什么。
时间的屏风挡不住记忆的力量,想家。或许我真是一个恋家的孩子。一不小心听到了熟悉的音乐,却不能马上想起是在哪听过,只是心里有一丝丝的颤动,等到努力寻找之后,才发现,只有家才有那么记忆深刻。触景生情,家,是那么的让我念心。记的在家是那么的想来学校,总想为逃脱劳动而找个借口,听到那些歌,是那么不舒服,现在看来,那是多么的愚蠢。如果可以,我会说在家劳动多好,那歌简直是天籁。
家,是一个永久的避风港。或许并不是因为恋家才想家,是在学校遇到了烦恼吧。每天都是上课,然后下课,老师不厌其烦的磨着嘴皮,我不断的看着窗外,家,真好。
我喜欢这样的充实,每个角落都躺着我必不可少的物件。
床是小沙发摊开的,铺着一层层的棉毯,是我最喜欢的柔柔的毛。床头仅有一只黑白猪,陪我睡觉。
终于再次享受到了什么是自然醒的美妙了,而且现在的自然醒竟是在几片疏落的阳光碎片下,温暖着部分的脸颊,满足着醒的。也终于没有了住在金色家园的那般死寂了,我竟可以听着鸟鸣,翻看着床前的一本本杂书,安静地享受我的舒畅。
奶奶似乎是感到很幸福的,因为她的脸上一直横着满足。我知道,老人,最害怕孤独。但是我,虽然一直陪在她身边,却很少陪她聊天,不是不喜欢听,只是,更多的时间是听不懂,也许我已经在“普通话”这股潮流的汹涌撞击下,逐步散失了对温州话的理解能力。
奶奶的生活很节俭,节俭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她会去收藏一堆堆的报纸、废物,然后等着收废报纸的人过来,讨价还价地卖掉,赚到“沉甸甸”的三元。她会一天到晚地把煤气关着,等着洗澡时再旋开,最后使得我洗什么都得用冰水。她会去买最劣质的草纸,而且还是土黄色的,看得我既恶心又觉得不干净。于是,整顿革新,翻天覆地,我将我所之不爱通通扔掉,还大肆宣称:让家涣然一新。当然,奶奶是很痛心的,不舍得啊,浪费啊,然而,她还是很“慷慨”地说:“你不喜欢就不要吧!”于是,我更一不做二不休了,什么破盆子啊,丑杯子啊,废报纸啊,通通逐出家门。终于,房子是漂亮了,舒畅了,可似乎,奶奶的心也空了。
那么一个不小心,我望见她鬼鬼祟祟地在报纸堆里淘着,似乎要寻回她所要的东西。我忽然感到一阵晴天霹雳,轰隆,被击中了。我做了什么?我问自己。显然,在我眼里,这些只不过是垃圾,于价值而言,太廉价了;于大小而言,太占空间了。可是,于奶奶而言呢?虽然,奶奶也是不穷的,但是,这是她骨子里充溢着的节俭,或者是自力更生。那么,我的行为呢?在蹂躏这些气节!
我终于明白奶奶那慷慨之中的无奈了,我终于仍是个小孩。或许是如他们而言:孝顺的孙女,却也是个空头的孝顺之人。
不过幸好,奶奶仍是宽容的。我发现,老人对待后辈总是有着海一般的心胸,是确确实实真真切切的宽广。虽然不言,可那只么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我的自责,便又烟消云散了。
我不喜欢奶奶家的饭,煮得似粥非粥;不喜欢奶奶家的菜,炒得老得萎蔫;不喜欢奶奶家的肉,烧得滚熟滚软。尽管我知道,老人牙齿不好,只能吃松软之物,可是,我也总不能说服我的嘴巴去适应这些食品,毕竟,我是被娇生惯养长大的。于是,每每吃饭时,总免不了轻微地皱着眉头,咬着筷子,一副不知如何下嘴的样子。虽然我已尽量将这份不情愿收藏,却也总逃不出奶奶的火眼金睛,于是每每这时,奶奶总是望着我的脸,一副自责又怜惜的样子,然后在无奈之中,闷闷地吃完她的饭。
终有一天,妈妈来了。可出乎意料的是,奶奶一见妈妈,不是热情的欢迎,而是立马开骂:“你怎么都不来,你女儿都要饿死了!”妈妈被这突如其来的责骂吓得一愣一愣的,连忙问我:“怎么了?”我摇摇头,也被奶奶这份如暴风雨般急迅又猛烈的呵斥搞得呆若木鸡。忽然,妈妈“扑哧”一声笑了,只见她凑着我的耳朵,轻声说:“奶奶心疼啦!”
这时,大姨说自己去买菜,问我要什么。可我这人,却是只会挑剔食物不会挑选食物,于是摇头说:“随便。”大姨列举了几个,让我回答“要”或“不要”,然后准备去买菜。可谁知,还没到门口呢,却被奶奶活生生地拽了回来。“你去问问聪要吃什么啊?她难得在这里住几天,吃得那么差怎么可以啊!”大姨告诉奶奶问过了。奶奶或许老了,耳朵略微聋了,不知将此话扭曲成什么,便又一阵呵斥:“她在这里我们吃的就不要省。省什么省!多买一些来,她要什么你买什么!”大姨有些委屈了,回应道:“问过了哪!我哪里不知道照顾她啊!”之后径自出了门。奶奶喃喃道:“真是的,把你给饿着了。”我又被那一阵此起彼伏的对白弄得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妈妈紧凑着我,说:“大姨生气啦!你看你奶奶,疼得你……”我一阵得不好意思,有点羞愧。
大姨那天的菜买得确乎是多,鸡鸭鱼肉,五菜一汤,样样俱全。可惟独不改变的是:照样的软,照样的熟。但是我明白要懂事了,于是佯装很欣喜地吃完满满的一碗饭,又佯装很欣喜地告诉奶奶其实家里菜很多,前几天没胃口而已。奶奶将信将疑,却最终确信了,她舒展了她的担心,乐呵呵地说:“喜欢就好,喜欢就好啊!”
我望着奶奶嘴边扬起的微笑,柔和着那一丝丝的皱纹,心中一阵酸楚,又一阵感动。
与奶奶蹲在电视机前,倒数着:5.4.3.2.1……于是,在互相的微笑中,在连绵的鞭炮声中,在如花的烟火中,我们迎来了2007年!
新年的第一天,访客自然众多。什么大姨二姨三姨,大姨父二姨父三姨父,姑姑舅舅哥哥姐姐都来拜年。每每与他们聊天,奶奶总是乐得笑呵呵的,也总是拽着他们的手,夸着我:今年可真热闹啊。你看,聪这个孩子啊,可真是孝顺啊,寒假都一直在这里陪我呢!只见奶奶故意拉长着声音,一副陶醉的模样。也因为这样,众人齐捧,纷纷夸耀,搞得我的脸一阵红一阵热的。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 /多少的笑/ 多少的哭/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 /又有哪些满足/回家吧 /幸福/幸福 /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 /羞涩开口的倾诉/灯火就在 不远阑珊处/回家吧 /孤独/孤独 /还等待著安抚/脱下那 /一层一层的戏服/吹开心中的雾/回家的路/ 数一数 /一年快乐的次数/数一数/ 一天脾气的起伏/ 什么是贫 /什么是富/回家的路 /数一数 /岁月流走的速度 /数一数 /一生患难谁共处/ 一切慢慢清楚/回家吧/ 幸福/幸福 /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 /羞涩开口的倾诉/灯火就在 /不远阑珊处/回家吧 /孤独/孤独/ 还等待着安抚/脱下那/ 一层一层的戏服/吹开心中的雾/回家吧 /幸福/幸福/ 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 羞涩开口的倾诉……刘德华的歌曲,让我陷于沉思。
在这现实的生活之中的千千万万人之中,不乏我这样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儿,在无助,委屈,孤独时,想念在父母身边的温暖,想念家里的一事一物,想念长辈的谆谆教诲,想念儿时的玩伴,想念曾经奔跑的.田间小径,想念曾经戏水的潺潺流水。
我年轻时候来南方城市闯荡一番,却迷失了回家的路,家,不过一个普通代名词,却牵绕着世间众人的心。是啊,家,怎能不重要?一个离开家,离开父母,走出那曾经自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环境,在外面,我们总是戴着各类面具不断转换角色,不断扮演自己的角色,单身、老公、父亲,常常使自己快忘了原来的自己。可是,在辗转反侧的午夜,那个被尘封的角落开始不安分了,想念如针锥刺心般的痛。当在最无助的时刻,那只不过是想听听家里人的声音的渴望,如茁壮成长的泡沫,一点一点胀大。当听到家里人最朴实的关心时,那泪水如决堤般汹涌而下,那时,才会知道,那个最原始最真实的自己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坚强。是谁说过,“可以在别人面前坚强,却无法在最爱的人面前伪装。”
潘美辰那支歌的底蕴:虽然你有家,什么也不缺,为何看不见你露出笑脸......生活在今日的深圳,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南方的城市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在现在这样节凑渐快的人在南方,总有的人儿忘了自己的家,忘了在家的门口,有位拄着杖翘首远望的老人留守,老屋为家,老鼠做伴。回家吧!归家吧!孩子们,为名,为利,为养家糊口,为日常琐事所困,家中的双亲不知道为了我自己今后有一席之地,把自己卖给了银行!
我多想让心灵回家,虽然通往心灵之家的道路蜿蜒曲折。我相信许许多多的兄弟姐妹也一样,也许你的道路因为一时的黑暗而迷失方向;也许你会因为偶然的诱惑而深陷泥潭;也许你会因为无知而茫然若失。。。。。。但是心灵之家的上空有一座灯塔,无论是黑暗是诱惑是迷茫,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你就一定能让心灵回家,找回那些遗失的美好。每一颗心灵都有自己真正的归宿——那才是它们的家。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固然让内心激动,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却也带来心灵的安详。世界无限大,诱惑无止境,早些在世间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太多的人像被吹散的蒲公英,心灵浮躁得弥漫凡尘。也许我们不能左右我们身处何方,不能抛开一切而踏上隐居的乡路,但我们可以用真、善与美充塞我们的心灵,在喧闹,快节奏的生活里依然保持心灵的宁静。让心灵憩息,在闹市中绽放成一望无垠的莲花。面对社会的喧嚣,我们不要做招摇的枝柯,而是如静默的根系。深扎土中,不为风雨所撼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随波逐流,不迷失自我,守望心灵的宁静,在扎实奋斗中体会人生的真谛。
即使是风雪交加,即使是路途遥远,所有的艰难都阻挡不了南方的游子们回家那迫切的心情。哪怕是荆棘丛生的荒原,哪怕是蜂蝶纷扰的小园,依然镇守一方宁静,寄予梦中的故乡。
我多想背上那厚重的行囊,踏上回家的旅途,再也不想离开温暖的故乡,呼吸家乡的新鲜空气,种些田地,虽然深圳的美丽,回到故里,无论如何,不能再让生我养我的父母再流泪盼儿归,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不是游子所追求的,钱以后还有机会,陪伴父母还能有多少时日呢,我能回家吗,这房贷何时还清?回家如何生存?
家不仅仅是一个场所,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充满琐碎的重复,所以家庭生活是难以入诗的。相反,羁旅却富有诗意。可是,偏偏在羁旅诗里,家成了一个中心意象。只有在“孤舟五更家万里”的情境中,我们才真正感受到家的可贵。
当然很多人抱着荣归故里的心态,在外混的好的,衣锦还乡,自不必说,父母脸面上有光,亲戚沾光。有些朋友可能出门在外一年也没存下什么钱,自觉脸面不好看,怕人笑话,不好意思回家,其实,有这种想法的朋友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的父母生养了我们,他老人家永远不会嫌弃我们的,在他们心中只求我们平安,快乐,每一个年节能平安的到家,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我们就是父母最好的礼物。
【常回家看看的情感散文】推荐阅读:
常回家看看作文750字06-28
常回家看看优秀作文10-27
回家情感散文10-11
回家记随笔散文12-09
看看秋的身影诗歌10-19
看看故乡的小河六年级作文06-10
看看我是谁12-03
11《我多想去看看》11-27
抬头看看天空初二学生作文11-15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第一课时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