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对中国古典名曲的欣赏,感受民族器乐反复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常用的民族乐器的形状、音色,并熟悉乐曲的主题,体会乐曲优美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熟悉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鱼咬尾”与“换头合尾”。

三、知识与技能

复习“鱼咬尾”这一民族旋律发展手法并体会民族调式的风格,了解“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感受乐曲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

2、教学难点

教学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复习:八音

二、导入

2、教师展示乐器图片(箫、琵琶、古筝)提问:这些是什么乐器? 学生回答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中华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板书课题)

三、新授

1、简介乐曲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由古典琵琶独奏曲改编的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教师用投影打出乐曲结构及各段的小标题:⑴、江楼钟鼓 ⑵、月上东山 ⑶、风回曲水 ⑷、花影层叠 ⑸、渔歌唱晚 ⑹、迴澜拍岸 ⑺、欸乃归舟 ⑻尾声

3、教师提问并初听《春江花月夜》 问题:(1)、你听出了哪些民族乐器?琵琶、箫、二胡、扬琴、锣、笛子、木鱼等。

(2、)每段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初听乐曲(播放录音)欣赏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并讲解“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4、分段听乐曲(播放录音)

方法:把全体同学分成八组,每组准备好彩笔和纸,教师边播放乐曲边描述每段的音乐形象(比如第一段:“江楼钟鼓”教师可以这样描述:琵琶清脆的弹、拨模拟着鼓声由远及近、由慢渐快,箫吹奏出轻巧的波音与琵琶相配合,加上其他的丝竹乐器,奏出了优美委婉如哥的主题,描写了一派夕阳西下,泛舟江上、箫鼓齐鸣的动人景象),然后每组同学根据教师 1 的描述,画出一个小标题所描绘的景色,最后把所有的图画按标题顺序依次排列贴在黑板上,便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的风景画卷。(这一步通过学生动手绘画,加深了学生对于乐曲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复听乐曲(播放录音)

让同学们根据标题的提示,一边欣赏图画所描绘的风景,一边领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通过欣赏、比较,总结出音乐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是——春光明媚、恬静秀丽、花好月圆。

四、巩固阶段

教师先带领学生视唱第一、第五两段的主题,然后一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乐曲的主题,学生不能吹奏的地方教师用箫来演奏,其他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伴奏。

五、简介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六、课堂总结: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篇2

《春江花月夜》全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 每个乐段前都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小标题, 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乐曲的演奏形式很多:既有琵琶、洞箫、二胡、筝、大胡、大鼓、碰铃等组成的小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 又有增加了扬琴、笙、中胡、拉阮、云锣、大锣的中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 还有大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 不同的演奏形式各有特色。

在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这首优美的民族音乐作品, 有利于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协调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 把音乐知识传授、音乐能力培养及审美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构思非常巧妙, 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在渐渐变换:时而幽静, 时而热烈, 展示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在教学中, 笔者根据《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的内容, 为每一乐段创设不同的音乐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于一体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欣赏兴趣和求知欲望, 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例如:第一乐段“江楼钟鼓”:落日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 远处江楼屹立, 微风习习, 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萧鼓。第六乐段“渔歌唱晚”:洞箫在琵琶和木鱼的伴奏下演绎出一段悠扬如歌的旋律, 曲调欢快, 如同从远处晚归的渔舟中飘来的愉快歌声。然后乐队齐奏, 速度加快, 让人联想到春江月夜下白帆点点、渔歌四起的情境。而最后一个乐段“尾声”的音乐又是那样缥缈、悠长, 如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 春江的夜空更显优美、宁静。

二、运用视频, 拓宽学生知识面

欣赏《春江花月夜》之后, 学生还需要学习许多知识点, 其中就有认识琵琶这一乐器的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 仔细辨别这首民族管弦乐曲都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 由此引出琵琶这一知识点。但对于这个知识点, 如果只凭教师抽象讲解, 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枯燥, 为此笔者播放了一段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视频, 这其中就有琵琶演奏技巧的特写镜头。在观看这种形象直观的视频画面后, 再加上笔者的适度讲解, 学生对琵琶这种乐器的声音特点、演奏技法等就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 通过观看音乐视频, 学生在了解有关琵琶知识的同时, 还知道了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和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各自的艺术特点, 从而拓宽了知识面。

三、运用同步练唱, 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欣赏一首音乐作品, 一定要熟悉该作品的音乐主题。只有熟悉了音乐主题, 才能在欣赏时更好地把握主题的发展变化, 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视唱音乐主题旋律是让学生熟悉主题, 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好方法。以往的教学就是将音乐主题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唱, 但这种形式比较枯燥, 又与欣赏曲目的内容相脱离。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步练唱, 在学生视唱的同时配上乐曲的伴奏, 使音乐画面的内容立体丰富, 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能力。

四、学科横向联系, 相互渗透

音乐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但又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美术、文学、历史、地理等。在《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 笔者注重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之间的横向联系, 让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如在讲解琵琶的历史渊源时, 笔者选取了敦煌莫高窟里飞天横抱琵琶和反弹琵琶的几幅壁画, 使学生对琵琶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乐曲欣赏结束后, 笔者让学生把印象最深的音乐画面用自己的画笔在画板上描绘出来, 使他们从有形的画面中体会无形的音乐魅力。一首优美的乐曲也是一首美丽的诗。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结合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来赏析乐曲;而在介绍琵琶有关知识的时候, 笔者采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来讲解琵琶的声音特点和演奏效果。

总之, 音乐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教师在教学生欣赏乐曲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音乐、画面、情节有机结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 激发其想象力, 丰富其情感, 陶冶其情操,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美术大师梵高及其作品《星月夜》

2.初步感受画面的内容表现手法与色彩效果

3.愿意与同伴合作以撕贴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名画的感受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设备

2.课件

3.各色彩纸(聪明狗18色手工纸)

4.浆糊

5.八开画纸每组一张,或四开画纸一张

6.黑色卡纸条宽约3——4cm,长度与画纸的边长一致

【教学过程】

一.认识美术大师——梵高

老师向幼儿讲述梵高的故事

二.欣赏大师作品《星月夜》

1.引导幼儿欣赏画面的内容(天空、月亮、星星、房子、远山等)

2.引导幼儿感受画面的动感(云、风的效果)

3.引导幼儿感受画面的色彩(夜晚的色效、冷色调)

三.表达感受

1.师生共同分析《星月夜》画面的色彩主调。

2.提供各色彩纸,让幼儿根据对画面色彩主调的感受去选择彩纸。

3.幼儿撕贴所选的彩纸,黏贴到指定的纸上,师为幼儿的作品(合作完成)裱上画框。

4.共同欣赏,小结。

教学反思:

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扰,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美术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懂得如何引导,如何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提问等,同时教师要善于将复杂的内容、情感等简单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和理解。

此次活动.幼儿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感知、理解、活动过程中,幼儿不断丰富内心感受,儿童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争着表达.并创作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富有创新的作品。

月夜牙买加散文欣赏 篇4

所有从同一个起点开始奔跑的少年,终将因为生活中一个个我们无能为力的残酷现实,而奔赴了人生不同的终点

深夜又至,深夜是适合回忆的时间,我总是在不停的回忆 ~

牙买加的夜幕里,我看到最干净的天空,干净的看不到一粒星辰,只剩下月亮,轮廓分明的圆月,银辉泻下一地

抑或,完全没有月亮,满天的繁星和飘逸的云朵而已

月亮是和星星在吵架吗?

门前一处花丛,一棵椰子树,喜欢散步,挑一段平坦的路面,气定神闲的漫步着,不敢走远,只是绕着树转着圈,每天要走上多少圈已数不清,只记得每次踏着月色下斑斑驳驳的光和影,便仿佛走过了人生里明明灭灭的悲与喜,大抵是走在了回忆里

回忆,总是把我侵蚀,而我却不知道是讨厌还是喜欢

它给我带来的厚重,它给我带来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可同样,它带给我最大限度的自由,我驰骋在自己的世界里,任凭周遭风云变幻,和自己谈着一场由不得外人插嘴的对话!

有些话,有些回忆总是不敢轻易的触碰,怕伤了自己

安安静静的路,在脚下;轰轰烈烈的青春,也在脚下。

夜里,我用平静掩盖着澎湃

小心翼翼的回忆,小心翼翼的敲击着键盘,怕太沉浸在过往里,把忧伤都流淌到指尖上,再度让自己沦陷

我喜欢过晚上,因为舒适,因为自由,因为属于自己、

我害怕过晚上,因为黑暗,因为漫长,因为太过寂寥

13个小时的时差,那么真实的存在着

初来之时,我总打电话,给朋友,给家人,给我想念的每一个人,给想念我的人

后来,我疲惫了,尽管我算好了时差,只在早上和晚上打电话,害怕打扰了每个人,可依然敌不时差

早上,家里已是深夜,纵使我再怎么想念,也不忍扰人清梦

晚上,我这头夜深人静,家里却开始了喧嚣的一天,每个人都忙碌着,时间不对,心情不对,还没开始话题,就已经没了话题,草草的结束通话。

我已经习惯,或者已经不再在乎任何人的不接电话,或者是急于挂电话。

所以更多的,电话打给了爸妈,似乎只有他们是时刻准备着接听我的电话的,而且乐此不彼的!

然而有一天,当电话打给妈的时候,电话那头的她说她工作正忙,让我下次打电话过去而很快的挂了我的电话的时候,路灯下的我,那一刻

竟然莫名的眼泪夺眶而出,瞬间感觉自己就像是个被丢在大街上没人要的孩子,大概是我太过娇情了吧!

在这里,陪伴我的只有音乐和书

而晚上,只剩下音乐而已

调频里,莫大人和萱草的声音成了唯一活着的声音!

莫大人问萱草,你觉得什么时候开始,友情离你渐行渐远?

萱草说,当她开始穿很多我没看过的衣服的时候,当她身边有了好多我不认识的人的时候,当她去了好多我不知道的`地方的时候,当.....

这些固然是,可如莫大人所说“当他的身边都是你认识的人,他们在一起做了很多事情,上传了一堆开心的照片的时候,而你从来不知道发生过这些事的时候!”

渐行渐远的友情,让我想起的是过往里的她们!

总是会想起那么一幕,她从外地回来却没有告诉我,我却等待着她的归来相聚,可她始终都没给过我一通电话,我便也装着不知道,直到某天,我看见她们挽着手散步在马路边,而彼时我正站在马路的对面,看着她们一路走过,我却缄默。我把电话打给了她们中的另一个她,她就在身旁,那一刻,有心碎的感觉,从此便疏于联络,再回不去的曾经!

记得她说过“友情是两条相交线的交集,过了交点,便无线延伸,角度越来越大,越离越远!”看来,她是对的。是我太过感性!

所以,电话越来越不敢打给至交闺蜜!

如果联络变的只是敷衍,倒不如将曾经有过的那份真挚埋藏在心底,也倒少了一份尴尬,多了一份温存!

听着歌,往事最容易被勾起!

记忆里唱歌的人,记忆里唱歌的情节,歌里的故事,故事里的歌

因为一首歌,想起一个人

因为一首歌,想起一个故事

因为一首歌,想起一段感情

听着歌,想着闺蜜,竟然会因为想念她而一度落泪,这是我不曾预料的!

虽然,我很看重友情,可我从没想过会有友情大过于亲情的时候,有些话,不能和家人说,也不知道怎么说,只有朋友可以倾诉。而有些话,我不用说,她都懂,这样才最好!她总能在每次我电话打过去时,在我还没来的及开口时,总是略带兴奋的喊着我的名字。她独有的语气、语调和称呼!我曾试着用她同样的语调喊我自己的名字,却总是别扭,可在她喊来却那么自然和耳顺!

因为她,总是多了一份温暖,因为她,回忆里都是欢笑,因为她,才幻想着些许美好!

也因此,电话给她的也少了,尽管每次一聊至少半小时,有时一个半小时!

害怕,害怕某天会不会话不投机,害怕某天,我们也走向了沉默....

尽管,我们都默认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世界上最美的瞬间,是当我凝视你的时候,刚好你也在看着我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是当我爱着你的时候,刚好你也在爱着我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与你的相遇,或者等待与你的错过,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一个人,而有人因为爱过而从此寂寞

生命中,再无聊再寂寞的时光,也都是限量版,生命中最不舍的那一页却总是藏的最深 ,也最翻不过去!

可到底是不忍翻,不舍得翻,不肯翻,还是真的翻不过去?

我们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就那么平行着,不远不近的彼此注视着~

我原以为在牙买加的日子对我只是一种蹉跎,可日子却把我改变的最多!

你还年轻吗?活着,活着就老了~

光阴,寂寞着,寂寞着就没了~

浪费掉的今天,是死在昨天里的人,渴望而无法企及的明天 !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探讨 篇5

一、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聆听

1. 对于好的曲目要完整地听, 有重点地听。

一般情况下, 一些短小的单段体结构的音乐或段落连接紧密的音乐, 如《野蜂飞舞》等, 由于音乐的整体性很强, 很难将其片段拆分, 因此, 提供的应该是相对连贯和完整的曲子。当然, 将作品重点片段的听和完整的听相结合, 能更有效地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如, 在欣赏《如歌的行板》时, 笔者将“泥瓦匠”的民歌主题先单独进行听、赏并范唱, 用优美的旋律和主题的来历背景激发学生对欣赏全曲的兴趣, 同时也达到了加深作品主题印象的目的。有时也可以在欣赏全曲, 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整体感受后, 由学生听辨出印象深刻的段落, 这些段落往往也是主题段落, 要求学生记住这段旋律, 而后哼唱或指辨主题谱例, 或画出图谱, 或以语言描绘等, 根据学生的音乐感受再进行重点聆听和分析。这种方式能引导学生用心聆听,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 对于经典乐曲要进行单次听和多次听。

一些现代通俗音乐曲目在课堂上只听一遍就够了, 但一些古典音乐, 如交响乐、协奏曲等署名乐曲, 则需要反复地听。经验表明, 听这类音乐, 第一次听和第二、第三次听会有不同的感受, 过几天再听和今天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并且, 听辨相同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的版本又能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 反复聆听经典音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音乐的鉴赏力。

3. 运用课余时间, 在课前或课后听。

对于经典音乐作品, 如果只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学习, 很难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如果能鼓励学生课前进行了解和初听, 学生则能更快、更容易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同样地, 在课堂上欣赏过的作品, 学生不见得立竿见影地全面消化和理解。如果能建议学生课后主动进行复听, 将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 从而养成自主、积极欣赏音乐的好习惯。

二、对有关知识进行合理讲解, 优化聆听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和曲目的时代背景有时需要进行讲解, 但讲解要利用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进行, 才能优化教学效果。根据作品的内容, 可合理地采用先听后讲和先讲后听两种不同的方式, 使这两种不同的听讲结合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 达到良好的效果。

许多音乐作品往往是多义的, 在讲解前先让学生聆听, 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对音乐的想象虽各不相同, 但对音乐的情绪有相同的认知。一般不会有人把《伏尔加船夫曲》理解成一首欢快的、令人兴奋愉悦的声乐曲, 或将柴科夫斯基宽广壮丽、气势磅礴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序奏理解成忧郁、晦暗的情绪。因此, 教学中针对无标题性的器乐作品, 可让学生先聆听并发表个人见解后再讲解分析。教师应尊重并鼓励答案的多样化, 而不要随意否定。

对那些特殊性的音乐曲目, 如迪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等, 可先对音乐的内容或情节作适当的说明, 引起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和注意。欣赏外国声乐曲、歌剧选曲等作品也一样, 在聆听前对标题、歌词、剧情、背景、场面等加以解释, 可以促进学生聆听的愿望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当然, 如果一首三四分钟的乐曲听前却作了15~20分钟的讲解, 把学生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间全都占用了, 则又会把聆听音乐的兴趣抹杀掉。因此, 不管是先听后讲还是先讲后听, 都应把握讲解的适度。

三、开展活动表演, 深化聆听

将聆听和分析、评论、演唱、演奏、表演、创造、描写等活动有机结合, 可进一步促进聆听的效果。

音乐是由音乐要素构成的。充分挖掘作品的音乐要素, 在聆听中分析有关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速度、力度、调式、调性、曲式等音乐要素, 对于理解作品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思维, 理解作品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表现情感的目的的, 并阐述自己的理解。比如, 在教学中, 笔者有意将速度、力度、情绪、节奏对比幅度极大的《金蛇狂舞》和《二泉映月》进行对比性分析欣赏, 让学生讨论发现音乐要素与表现内容的关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让学生在聆听中结合演唱、背唱或演奏音乐的主题旋律等活动, 能使学生加深对主题的印象, 从中发展和积累音乐语汇, 达到理解并喜爱音乐的目的。

将聆听和表演活动相结合, 更能调节课堂气氛,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教学瓦尔德退费尔的《溜冰圆舞曲》, 可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做自由走步或大幅度的摇摆动作, 这将更有助于体会音乐的形象。又如, 在上《卡门序曲》中, 笔者让学生边听音乐, 边以拍手、跺脚、捻指等方法, 对音乐段落进行归类区分, 从而更直观地理解了回旋曲的结构。在介绍中国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中, 让学生和着音乐, 配上锣鼓等打击乐器的敲打。这种“音乐领、听者和”的形式, 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喧闹欢腾的龙舟竞渡的场面, 从而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在对音乐进行一定量的聆听积累后, 可鼓励学生进行词、曲、表演的创作, 或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等, 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更为全面和完整, 并从中培养其创造力。一个学生在《中国古诗词音乐欣赏》一课中, 听赏了琴歌《阳关三叠》以及古诗词歌曲《满江红》、《天净沙·秋思》、《相见时难别亦难》等作品后, 对古风古韵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极具热情地完成了李清照的《醉花阴》、《相见欢》, 刘禹锡的《陋室铭》等一些诗词歌曲的创作,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古曲的音乐风格把握得十分到位。

正如一位音乐先哲说的那样, 对于音乐我们需要的不是学习而是热爱!毫无疑问, 这种热爱应首先来自于音乐最本源的价值——以音律之美来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听觉感受。聆听是培养音乐热情最为基础而重要的手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综合聆听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之美, 触摸音乐之魂, 从而热爱音乐。

参考文献

[1]杨清芳.论民歌的艺术魅力及演唱技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2]秦榕.析歌曲《故乡》及演唱处理[J].渝西学院学报.2006, (1) .

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 篇6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

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

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我对近几年的音乐欣赏的教学谈谈几

点体会。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

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 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

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

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

地体验音乐情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

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

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

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

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

如何教学小学音乐欣赏课 篇7

【摘 要】

音乐欣赏课是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

合理选用教材 丰厚教学形式 改善教学评价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3.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

4.在教学时,适当地选择活泼动听、健康向上的课外歌曲,如低年级的《西游记》《刷牙歌》《健康歌》,高年级的《童年》《歌声与微笑》《爱的奉献》等。这些乐曲小学生较熟悉,也比较喜欢。合理地选材,使欣赏教学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再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

2.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3.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编了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4.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

5.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如,《瑶族舞曲》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三、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浅谈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 篇8

一、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增强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音乐欣赏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良好人文素养, 开发每个学生音乐方面的潜能。因此, 仅仅引导学生对所欣赏内容产生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要把音乐欣赏教学渗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比如, 每上一次音乐欣赏课后, 把经典欣赏内容制作成校园课间音乐, 让紧张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和谐;在班级的图书角建立优秀音乐欣赏区域;在学校网站开辟音乐欣赏专栏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与分享中增加了情趣, 获得了陶冶, 大批好的音乐欣赏资源被推荐出来, 得到大家的认可, 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同时, 创设与欣赏音乐相适宜的教学环境, 可以有效地带领学生进入欣赏情境, 打开听觉之门, 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比如在欣赏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光线昏暗、水波流动的氛围, 带领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境界。学生容易进入沉思的音乐主题, 犹如吟诵般的歌声, 在寂静的夜空中回响, 余韵袅袅。这样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

二、把握欣赏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

首先, 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 教师要结合作品的特点和内容等对学生进行开放性、启发性的提问, 让学生从作品整体感知、体会创作的时代背景, 调动学生的听觉联想, 然后从音乐欣赏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系、趣味性等, 理解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引导学生按照“结拜———同窗———共玩———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投坟———化蝶”的情节顺序进行欣赏, 学生结合事件内容及相关情节, 对作品的理解更加直接, 也直观地领略了音乐生动而恢宏的气势。

其次, 结合音乐与文学、美术等知识联系, 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作品时, 先让学生去认真研究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 通过上网搜集许多反映春江月夜的优美图片, 在课堂上首先组织学生欣赏优美的图片, 理解诗歌表现的自然境界, 再在此基础上欣赏音乐作品, 这样可以将朗读诗歌、欣赏图画、欣赏不同器乐演奏的乐曲有机结合, 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 也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更加立体的理解。

三、多角度体验, 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学会聆听是表现音乐的前提。音乐的优美动听, 给人以轻松愉悦的心情, 但要问为什么好听, 好听在哪里?很多学生难以表达, 其实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用语言很难表达这样的感觉。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也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 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听”, 同时他强调“只有当你成为更自觉的、更有意识的聆听者———不仅在听, 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时候, 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可见聆听在学生学习、欣赏音乐中的作用。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聆听音乐, 让学生理解音乐的主题, 反复聆听理解音乐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这样的基础上感受音乐, 从速度的快慢、节奏的疏密、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对比、演奏的技法等音乐元素, 产生联想到听觉之外的事物, 这就把握了音乐的内涵。

学会“模唱”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通过模仿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满足学生对作品的情感释放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多角度模仿, 不求模仿的效果和方法, 更应该注重模仿的个性特点, 提倡多样化的模仿方式, 重在品味和享受。

创造再现是表现音乐的努力方向。音乐创作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 它通过各种音乐元素组合在一起, 所表现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感, 总是能被人们所直接感知,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感知则是比较抽象。面对这样复杂到难以表达的丰富人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所听到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把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表现出来, 培养多样性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比如, 节奏的快慢、声音的强弱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及情感进行表达, 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表现, 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他们兴趣各异, 阅历层次不同, 目前无论从艺术层面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层面上看, 都有许多亟待研究的问题。作为高中音乐教师,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努力实践, 让学生在聆听与欣赏中发展音乐潜能,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法 篇9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程序一般为:讲解背景——出示主题——欣赏内容——分析曲式——听主题与对比主题——理解其思想含义。教学中老师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简单的动用听觉器官的个体,学生大多是昏昏欲睡或坐立不安,课堂要么死气沉沉,要么人声鼎沸。这种传统的欣赏教学往往比较关注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是夸大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注重了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教育而忽视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导致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新教材本着“人文”原则,呼唤着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音乐教学模式,因此,它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身心特点与基本素质,认真研读新课标与新教材,重新建构与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上好欣赏课呢?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提高认识,不但要适应改革,而且要推动改革的步伐,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者。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做到高屋建瓴。

新课标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在原有大纲所要求的唱歌,唱游,乐器,欣赏,识谱,视唱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拓展到“感受与鉴赏”,要感受就离不开听音乐,只有听多了,才有感受,感受到了之后才能去鉴赏,去领会,去提高,去融会贯通,才能在潜意识里变为自身素质。因此,当我们按照新课标来实施音乐教学时,音乐欣赏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我们按照新课标实施欣赏教学时,我们就应该立足教师是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是他们现有的音乐知识和老师的知识相互碰撞,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说,新课标是教师上课的指南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启明星。只有认真读了新课标,你才能转换角色,你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着教育新导向,把握着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把改革落到实处,才能在这场改革中做一个旗手和开拓者。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构建欣赏课教学新模式。

新课标指出:中小学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器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内容,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和自身的特点,采用了如下教学方式:

1、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校园网的建立,远程教育的实施,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这些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便捷,也为孩子们搜集或获取资源提供了方便和途径。音乐教材中的欣赏内容,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绝大部分是孩子们在生活中难以耳闻目染的,是以他们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相远离的,但是这些信息和资料却可以在网上轻易搜集得到。因此我在上欣赏课前,一般有三个过程:一是要求孩子们上网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各种资料,学生自己选择多角度,多方向,多内容;二是要求他们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互相交流;三是要求学习组长把搜集到的东西整理并归类,在上课时展现给大家。如在上六年级第四单元《黄河之滨》时,有四个欣赏内容:两首民歌《看秧歌》、《沂蒙山小调》,两首乐曲《小放驴》和《大起板》,内容看似多而杂。同学们所搜集到网上资料却有趣而丰富,有介绍传统拉弦乐器,传统吹管乐器,传统打击乐器的类别、奏法以及形状的;有介绍黄河的发源地以及它对沿岸的文化影响的,有介绍山西,河北地区的小调和民歌的,甚至有介绍和模仿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风格和山西,河北民歌的对比的等等,交流时课堂热闹而有序,评价或自我评价时同学们发言有理有据,这种课的模式一般是搜集处理信息——学习主体内容——展现或拓展——评价或自我评价。另外,利用电脑制作成课件,也是现代教育常用的、高效、快捷、直观、形象的欣赏课教学形式。如我曾经看过一个课例《银屏之歌》,教者便是把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制成课件,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西游记》中的《敢问路在何方》、《红楼梦》中的《枉凝眉》、《三国演义》中的《好汉歌》等等。孩子们在这堂课里既加深了对经典歌曲的印象,又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什么离我们都不遥远了,我们就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学习性,不但让他们的知识更丰富,而且能引导他们健康的上网和怎样利用网络为学习服务,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2、情景教学激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虽然是写做人的道理,但它也说明环境对人的重要。有专家指出: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针对儿童的感知能力敏感的特点,我在上欣赏的前夕,尤其是低段教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动员部分学生布臵教室,如我在上三年级第一单元《春天》时,由于季节原因,春天还没到,我在上这一课时,挪到春暖花开的三月上,孩子们采集了柳枝,树叶,小草等各种春天花卉布臵教室,让孩子们首先臵身与大自然的意境中,从而在欣赏时,能随着悠扬的乐曲在教室里就能找着春天,就能体味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春的气息。情景教学还可以利用墙报,板报的形式,既美化了环境,又宣传了音乐文化。还可以制作道具,进行情景音乐剧的创编表演。

3、故事教学导趣

故事教学是低段欣赏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高段教学时,我的方法常常改为用与之有关的碟片或图片导入,在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知后事的欲望下,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编段小故事,并且能够随着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讲故事。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游戏教学

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现在的孩子游戏的方式多而且有意义,比如他们在《看了闲人马大姐》这部电视剧后,学会了游戏“你拍一,我拍一,小孩少打游戏机;你拍二,我拍二,垃圾装进塑料袋;你拍三,我拍三……”在看了《白蛇传》后又编词“千年蛇妖白素贞,修炼成仙来报恩,路上遇见法海师,把她关进雷峰塔……”等等,利用他们好动,好奇的性格特征,我常常把一些歌曲的欣赏编成游戏,或让他们自己编词来说、来唱,他们自娱自乐,其乐无穷,孩子们从中获得许多乐趣。

5、律动,表演教学

新课标指出:中小学生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器官,全身心的“投入”音乐,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律动,表演是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因此,拍手,跺脚,捻指,摆头等简单的律动,是每个孩子都能做,也乐做的动作,采用这种方法,改变了欣赏课坐着听,趴着想的单纯依靠听觉在感受音乐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创造环境,创设条件,激发孩子们自编自演的创作欲望,用舞蹈、声乐演唱,乐器演奏,甚至是小品,音乐剧等律动,表演活动,来唤起孩子们学习兴趣,创作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愉悦声心,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整合资源,整合学科,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并且局限于音乐本学科知识,而新课程则倡导着“综合”的理念,“综合”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如感受、体验、表现、鉴赏与相关音乐文化相联系等的综合;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如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建筑、影视等的综合的联系;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如音乐与文学、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的综合(见教师用书)。它体现着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除了本学科各类知识点,各方面的相互渗透外,还表现在对自己已掌握了的知识和其他途径得来的资源的整合应用,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学科资源的整合也是新课程,新形式下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除了向第二课堂延伸外,还要借鉴和吸取其他学科对音乐欣赏的作用,同时把音乐欣赏中的东西渗透到其他学科。新教材在小学高段的欣赏中体现得最明显,如十二册的《亚洲弦歌》的欣赏,既要对亚洲这些国家:科威特、印度、土耳其、越南、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臵,著名风景、民俗民风有所了解;又要对这些国家的人种、宗教、文化等有所了解,;还要对各国乃至全球的体育文化有所了解,以及对各国的乐器有所了解,才能对其音乐风格的形成真正理解。其知识面涉及很广,在上这一课时相关的学科就有音乐、文学、地理、信息技术、体育、思品等的综合应用。这对音乐老师的备课和组织教学提出了考验,同时让学生们对自己的知识的了解、应用、掌握程度也是一个展现。又如在欣赏《歌唱祖国》时,整堂课我贯穿了几个问题进行教学:你能画出我国国旗吗?(要求画出颜色、形状、五星的位臵等);你能唱哪些歌颂祖国或唱国旗的歌曲?(孩子们唱出《我爱北京天安门》、《红旗飘飘》、《我和我的祖国》、《国旗国旗真美丽》、《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你能说出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当时的国家主席是谁?现在的国家书记是谁?……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这就是我在教学中奉行的原则。在教学中只要把握住这种综合是以音乐为主的综合,是贯穿与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的原则,相信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将愈来愈成熟。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陕西民歌《秋收》旋律和所表现的内容。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感受秋天的丰收的喜悦,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

3、能力发展目标:聆听陕西民歌《秋收》,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教材分析

器乐曲《秋收》

《秋收》原是首陕西民歌,歌曲表现了农家在秋日的丰收季节中勤快劳作的情景和无限欢悦的心情。歌曲仅两个乐句,一段体结构。旋律高旋低回,流畅明快。乐曲以歌曲的旋律作为A段的主题,分别用板胡和阮等弹拨乐器演奏,情绪欢快活跃。B段则将歌曲旋律加音装饰及节奏拉宽,使音乐舒展明朗,展示了人们喜获丰收的幸福欢乐的心情。这段旋律先后用竹笛,弦乐和双簧管演奏,多次出现。A段与B段虽然都取材于同一旋律,但在音乐表现的情绪上却有着鲜明的对比。

现将这首乐曲主题的出现及其主奏乐器记述如下:

A(板胡)→A(阮)→B(竹笛)→B(弦乐)→A(板胡)→A(阮)→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阮)教学重点

熟悉陕西民歌《秋收》旋律和所表现的内容。教学难点

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欣赏歌曲,一般从歌曲和旋律两个方面入手,对于经过改编的器乐曲,如果在熟悉改编前的歌曲的基础聆听,会使学生更快的熟悉曲调。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先学唱民歌《秋收》。希望在进一步聆听器乐曲的时候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秋收》

1.以学唱陕西民歌《秋收》为导入。

(1)板书《秋收》歌曲。(曲谱见《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分析部分。做成幻灯片)。

(2)教师范唱。

(3)学生跟琴唱好第一段歌词。

(4)师生简单讨论歌曲的情绪与内容。2.初听器乐曲《秋收》。

(1)设问:在器乐曲《秋收》中,民歌的原型旋律出现几次?还有什么旋律与民歌原型旋律有关系?(2)指导学生唱教材中的图形谱。(这是民歌的主题A)(3)听主题B,并画出其图形谱,进行比较。3.复听乐曲。

我们把民歌原型的曲调称作A主题,把与A有关的另一主题称作B,请仔细听辨,做好以下两项记录。(1)乐曲演奏的A、B主题顺序图表。

(2)A与B的每次各用什么乐器演奏,也同时标出来。4.讨论:

根据你自己的乐曲发展的记录图表,说说你聆听后的想像。请围绕乐曲的标题,根据A与B及其乐器音色的变化展开你的想像与联想,进行创作构思,说出其情绪的发展与变化。

5.小结:四季的大自然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了无究的生机。

三、下课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 篇11

一、教师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作用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等其他能力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时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紧张节奏、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情感价值等素质。所以, 教师不容忽视音乐欣赏课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音乐欣赏既是音乐教学的内容, 也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途径。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新时期, 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各行各业都受到重视。音乐欣赏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社会, 热爱生活, 道德涵养, 使学生情感等方面受到熏陶,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促使学生人性发展。

二、改变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成为音乐欣赏课的主体

陈旧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随着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对陈旧的教学手段“望而生厌”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成人”意识往往出乎老师的意料。所以, 音乐老师要因势利导, 抓住学生的特点, 教学互动, 引导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我个人认为, 音乐教学过程不外乎“听”、“唱”、“想”及“说”四个方面, 笔者从这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

1.“听”。

在许多电视台的娱乐节目中, 主持人会经常让参与者通过“听”来判断所播放的音乐是谁演唱的 (演奏) ?曲目是什么?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曾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 促使学生去仔细听、仔细思考、细心欣赏,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作词者、作曲者的心理世界, 让学生们去心领神受。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审美能力、感悟音乐的能力等。

2.“唱”。

学生光会听也不行, 唱是培养学生音乐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唱的过程中, 可以加深对音乐作品主题的理解。在唱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词者的思想感情, 身临其境。可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 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例如, 欣赏《故乡的云》, 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 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 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

3.“想”。

学生在欣赏完作品之后, 大脑思维应该非常活跃, 一定会对作品产生联想及想象。所以, 老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此教学契机, 让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到“想”的过程中来, 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 开阔自己是思维空间, 开阔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例如, 在让学生欣赏完作品, 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 该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何种思想感情, 它的语言特色有哪些?体现在哪?此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哪?我在《牧歌》教学中, 就给学生布置了下面“想”的问题:听完此音乐后, 你所听到的节奏、速度、力度、音高及作者感情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4.“说”。

从教学目的来说,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也可以理解为处理事物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也不例外, 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不仅仅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想”能力方面,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前面所讲的“唱”只是动手能力之一。音乐欣赏对音乐等乐曲的欣赏要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 使自己的理解达到更高层次的阶段, 所以, 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 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感畅所欲言,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例如, 在欣赏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然后再让学生欣赏我国的名曲《梁祝》, 欣赏音乐的风格、形式、节奏等, 从而形成一个感性认识, 把乐曲进行对比, 然后让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来, 把小组的讨论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并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乐曲给我们带来美感和无限的快乐。

三、针对性安排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受到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欣赏品味和教师的欣赏品味有所不同。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尴尬的教学局面。为了使教学顺利地进行, 老师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针对性安排教学,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从乐曲情感入手, 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乐曲, 以此情来引导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的感情融合进乐曲感情之中, 从而调动学习兴趣。2.从学生熟知的作品入手, 初中生大多喜欢流行音乐, 所以, 在音乐欣赏课时, 可以把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引入到课堂中来, 通过对比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篇12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小学音乐课中欣赏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国音乐教育家默塞尔与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5]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正如达尔克洛兹说的:“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课教学,是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当前现状看,它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作品本身缺乏吸引力;2.教学设备落后,影响听觉效果;3.教师上课形式单调,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4.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没有目的性。本文就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以下三点阐述。

一、运用多媒体

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6]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课,只有开放学生多个感知通道,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欣赏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激发起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巧妙地运用它,教学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二)突破难点,优化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在音乐欣赏课中,如采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可放慢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扩大了学生视野。

二、正确引导学生参与

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灌输式进行了改革,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等。音乐欣赏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听、唱、想、说四个方面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主要手段。

(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

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惟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

(二)“唱”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唱主题可以有两种形式:

一是听前唱主题。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在听前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再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再加尾声构成的,每一部分音乐基本上是每一段主题音乐的重复和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人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二是在听后唱主题。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后,对这个音乐作品已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此时,再让学生学唱主题,可以让学生加深这个音乐的理解。如欣赏《赞歌要比星星多》,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讲解这首合唱的内容、风格、根据哪个民族的曲子进行改编以及这首歌的衬词部分。学生欣赏完后,对这首合唱的衬词“呀儿呀儿哟”已经很熟,此时再安排学生唱这首歌的主题便是点睛之笔。

(三)“想”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目的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有感而发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首先应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进行体验,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第二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果有的想象为平静的江水、朦胧的月夜、幽静的田园、仙女的舞姿,也有的想象为秀丽的山川、深切的怀恋等等。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所听的曲目,并适当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待学生第二遍欣赏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然后开展更深、更细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通过学生想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而且能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四)“说”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深入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6]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听前教师对时代背景及曲作者已经作简单的介绍,学生学唱几遍主题音乐。第一遍愉悦式聆听后让学生说说听后有何感受,同学们都觉得情绪是热烈欢快的。第二遍分段细听,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老师进行点评,部分强烈的鼓点般的节奏,流畅而又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人们喜庆翻身解放的热烈场面和欢快的心情。第一部分,具有浓郁的陕北风味,跳跃、活泼、轻盈的节奏,描绘了翻身人们幸福甜美的心情。第二部分,采用山东吕剧音调,活泼、欢快、喜悦之情盎然成趣,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部分,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把音乐推向高潮,形成了更强烈的欢乐气氛,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尾声变化再现了引子的旋律,前后呼应。第三遍评价式聆听之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曲式为引子+A+B+C+尾声,整首乐曲情绪欢快热烈,带有很浓的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幸福、欢欣的思想感情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听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

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理解,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教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和被情景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4]

(一)创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养成和发展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如:当欣赏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狮子》的时候,首先出示狮子这一标题,当学生一见“狮子”这二字时,脑海里立刻会出现在动物园里或电影、电视银幕上见过的那种威武的神态。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想象狮子在干什么?听后让他们跟随着音乐的变化扮演狮子进行律动,使他们从感官的欣赏到感情的欣赏。当他们对狮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便引导他们掌握欣赏规律,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就如上面这段曲子“引子--结束,主旋律6333┃﹟4·323┃176712┃7---┃”

一出现,就仿佛见到狮子按节拍走出来,再从那大提琴,低音提琴浑厚的音色中,就象狮子既庞大又威武,从低音区的半音阶快速弹奏中,就听到狮子在吼叫。根据《动物狂欢节》中“狂欢”两字来想象狮子当时的动态和心情。那么,6333旋律一响,学生就仿佛看到狮子按强拍跳起舞来了;吼叫声就可转而想象成为狮子在唱歌,XXXX(十六分音符)这种节奏,就好似狮子在高兴的抖动头上的长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展开想象,再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学会自主欣赏,即使没有教师指导,也能独立欣赏一些简单的作品。[l]

(二)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1、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

在音乐欣赏课中,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例如:以四人或三人小组的形式组建,小组成员有男有女,有好有差。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

2、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促进个性社会化

在欣赏课中,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扮演欣赏作品的不同角色,从而体会合作的成功。

(三)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篇13

——对一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在一次区级教学研讨活动中,老师们一起听了一堂音乐欣赏课《秋收》,执教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优美细腻的教学语言,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在华老师循循善诱的点拨与引领下,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沿着老师设计的轨道顺利地完成。这里撷取了其中几个小小的课堂片段:

片断一: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了各种秋景的图片:红红的枫叶,金灿灿的稻子、秋收劳动的场面以及农民伯伯丰收的笑脸,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接着,老师配上《秋收》的音乐让学生又欣赏一遍画面。师问:“你觉得有声的画面和无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生回答说:“无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感受到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而有了音乐后的画面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了秋的热烈、秋的喜悦,感觉自己融入到这欢快的情境中去了。”片断二:《秋收》第一部分主旋律欢快热烈,分别用板胡和琵琶两种乐器各主奏一次,学生分别听赏一遍以后,老师便把重点放在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上: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琵琶的音色清脆柔美。老师进一步启发:“同样的一段旋律,不同的乐器演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有点答不上来,师进一步启发:“板胡高亢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男人劳动时的阳刚动作?而琵琶清脆柔美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女人劳动时的柔美动作?”接着,老师让学生

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学生的动作很到位,只是注意力全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

片断三:学生欣赏《秋收》第二部分B主旋律,思考两个问题:“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感觉农民伯伯仿佛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丰衣足食,相信明年会更好。”有的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师接着问:“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是舒展明朗的;接下来,学生分别欣赏了用笛子、双簧管、弦乐合奏的B旋律,再分别说说笛子(清脆明亮)和双簧管(柔和圆润)的不同音色,以及弦乐合奏(澎湃激昂)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接着老师又进一步追问:“音乐从独奏到合奏的演奏形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开始浮想联翩,师最后总结说:“笛子的音色清脆明亮,仿佛是孩子们在开心玩耍;双簧管的音色较圆润,仿佛描绘了老人们丰收后内心的喜悦;而弦乐合奏把这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反思这节课,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老师对乐曲中的演奏乐器讲解得很细腻,对各段落的音乐内容分析得很到位,可以说学生通过学习对乐曲的内涵了解得很透彻,可总令听课的教师觉得有些美中不足,那就是课堂上学生完整聆听音乐的时间太少了,学生的脑海里只是某些音乐片段的碎片,而这些碎片究竟处于乐曲的何部位,共出现几次?学生对此模模糊糊,因为他们欣赏的只是音乐的骨架,对音乐的整体缺乏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

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执教老师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以“听”作为本课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聆听音乐为主,在聆听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上老师的点拨,通过音乐要素的渗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经研究,对三个片断内容分别作了以下修改。

片断一:老师一开始就直接用话语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乐曲,请大家欣赏一下,欣赏时请思考两个问题。”老师点击鼠标,课件出示:

一、你认为乐曲可分成几部分?

二、你能听出各部分旋律分别用那些乐器演奏吗?接着,老师便播放《秋收》中第一、第二部分旋律,即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并和学生一起静静地聆听音乐。学生欣赏完后,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有的说可分两部分,因为乐曲中有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有的说可分成四部分,因为两部分的旋律分别又重复了一次。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都能说出琵琶和竹笛两种乐器,而板胡却说成是二胡,弦乐的演奏说成是很多乐器在演奏,于是,老师便简单介绍板胡与弦乐的知识。片断二:学生分别听赏一遍板胡和琵琶演奏的旋律,感受对比两种不同的音色后,老师出示A段旋律的歌谱,让学生跟着钢琴哼唱,熟悉旋律的进行,接着男生听到板胡演奏时便用“噔”哼唱,女生听到琵琶演奏时便用“嗒”哼唱,“噔”的发音较有力,而“嗒”的发音较柔和,通过哼唱,学生既熟悉了A段旋律,又领悟到了两种乐器演奏的不同效果。

片断三::老师出示A旋律与B旋律的歌谱,让学生哼唱B旋律,比较分析与A旋律的关系,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B旋

律是在A旋律的基础上加音装饰和节奏拉宽,他们是母与子的关系。”接着又出示A与B旋律线,A旋律线较跳跃,而B旋律线较平稳。B旋律舒展明朗,第一次出现时用笛子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第二次出现时用双簧管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学生依次欣赏后,师问:“B旋律分别采用了那些演奏形式?效果如何?”学生分析后觉得:“独奏的音色个性鲜明,而合奏的音色较丰富,情绪更饱满。”在熟悉了A、B主旋律后,老师便要求学生完整地欣赏全曲,可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或颜色表示乐曲的结构,多媒体课件上随着音乐出示了《秋收》的曲式结构:“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A(板胡)-A(琵琶)-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琵琶)。

通过调整,老师们都感到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更顺畅清晰,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也比前一堂课扎实,华老师自己也感觉上得得心应手。后来,在大家的一致推选下,《秋收》代表区参加了市音乐会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听课教师都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理所当然,“听”应该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古今中外,很多专业音乐家、著名音乐大师都是因“听”而走上音乐之路的,如我国的民间艺人最早的学习方式就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地“听”,又如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铃木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强调 “听”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便显得尤为

重要。

1、别让画面冲击了对音乐的聆听。

要想感知音乐的美,其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敏感度及审美素养等能力,例如: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主题、主题的发展、曲式结构等方面的把握。片断一中,如果老师一开始便用秋景图片呈现,学生关注的是美丽的画面,音乐在此时只是起了个辅助与陪衬作用,老师的本意是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其实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因为音乐具有不确定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同,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感受与见解。而老师直接以音乐导入,同时结合问题的思考,从曲式结构及音色上入手,既可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充分发挥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会逐渐加强。

因此,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要通过一些音乐技能的渗透,帮助学生逐步增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别因肢体语言削弱了对音乐的聆听。

主题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主题的掌握在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居基础地位。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方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老师在课中设计的让学生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能体现音乐的刚柔对比,但学生在模仿动作时,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从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而简单地“噔”与“嗒”的哼唱,既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力度对比,又能让学生熟悉旋律。

3、别用语言替代音乐。

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片断三中,老师详细地描绘了音乐的内容,其实音乐是个抽象的东西,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同,如果过多地被文学主题引导,或试图详细解释音乐的内容,那么就会偏离音乐,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因为感受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听”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的音乐要素分析,如曲式结构的分析、节奏和旋律的对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音乐,而不是依靠学生平时文学方面的积累,通过语言简单地加以描绘。

上一篇:写妈妈的一天600初一作文下一篇:《辽阔的草原——走进蒙古》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