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科学家张衡的故事(精选4篇)
大家好!
我是城南友谊小学一年级(2)班的刘羽若。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张衡。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他还发明了“浑天仪”、“候风仪”等仪器。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颖,态度谦虚,喜欢思考问题。他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先在天空挂着的,一会儿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齐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地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每天读起了天文书籍。
之后,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有精铜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十分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伟大的,这与他从小就爱学习、爱科学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而且他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刻苦研究才获得了这样的成就。
我们应该汲取张衡刻苦钻研、刨根问底的精神,勤奋学习、坚持不懈。今天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为明天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以“浑天说”为基础研制浑天仪
张衡把天文研究成果写成一本书, 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 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形的, 像个鸡蛋, 天就像鸡蛋壳, 包在地的外面, 地就像蛋黄, 就叫做“浑天说”。接着, 张衡根据“浑天说”的理论, 设计、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张衡的浑天仪是用来演示天体运行的。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 利用水力转动, 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球上刻有二十八宿和中外星官。球内有铁轴支持, 按天轴方向贯穿球心, 与球面的两个交点表示天球的南北极, 因而这根铁轴称为极轴, 可转动。天球外围正中, 有一条表示地平的水平环, 还有一对夹着南、北极轴而又与水平环相垂直的子午双环, 极轴使支架在子午环上。子午双环正中就是观测地的子午线。天球转动时, 球上星体有的露出地平环之上, 意指星出;有的正过子午线, 意指星中;而有的没于地平环之下, 意指星没。铜球上还刻有黄道圈和赤道圈, 相交成24°角。其上各有二十四节气刻度, 且从冬至点起, 列有365.25度, 每度长4分, 分为4格, 表示太阳每天在黄道上移动一度。这种配以刻漏的浑天仪实际上就是一座天文钟和年历。
二、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东汉时期, 中国是发生地震次数较多的国家。为了测定地震方位, 减轻人民的痛苦和损失, 126年, 张衡在第二次担任太史令之后, 就注意收集掌握地震情报和记录,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 终于在132年了明了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科学仪器———候风地动仪, 又称地动仪。根据《后汉书》中的记载, 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 像一个卵形的酒樽, 直径有8尺。仪体外铸有“山龟鸟兽”, 象征地上的山峦和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二十八宿。体外八方刻有八卦篆文, 表示八方之气。体外附有八条龙, 龙首各朝八方, 象征阳;八只蟾蜍抬首张口居龙首之下, 象征阴。由此构成了阴阳、上下、动静的辩证关系。仪体内有一根高且细的铜柱, 称为“都柱”。“都柱”在仪体内居于顶天立地的位置, 是按古代天柱之说设计的。都柱旁有八组滑道, 滑道通过杠杆连接龙头, 龙头嘴内含有铜球。地震时, 倾斜的都柱倒向地震方向的滑道, 倒到尽头推动杠杆, 通过杠杆作用引发一个像擎机一样的牙机, 龙首打开, 铜球落入下面的蟾蜍口中, 发出“当”的一声响。司仪之人根据落球的方位, 便可报告地震发生的方向。这台仪器构思巧妙, 制作精密, 据史书记载“验之以事, 合契若神”。不仅可以测出近距离的、人们可以感觉得到的地震, 还可测出发生的数千里之外的地震。138年, 张衡的地动仪向西北方向的龙吐出了铜球, 测出西北方向发生了地震, 当时京城的人们无有丝毫震感, 一些官僚、学者议论纷纷, 责怪仪器不灵。过了几天, 陇西果然来报, 那里发生了地震, 时间正与龙吐铜球相应。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开创了地震科学的新纪元。他的这一发明创造, 比欧洲早1700多年。
三、非凡的机械制造才能与成果
张衡以杰出的机械制造, 多次显露出盖世奇才。张衡制造的“指南车”, 利用机械原理和齿轮的传动作用, 由一辆双轮独辕车组成。车厢外壳上层置一木刻仙人, 无论车子朝哪个方向转动, 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张衡关于齿轮系统的应用和相对运动的原理, 被西方学者赞为“是一切控制论机械的祖先”。张衡制造的“计里鼓车”, 是用以计算里程的机械。据《古今注》记载:“记里车, 车为二层, 皆有木人, 行一里下层击鼓, 行十里上层击镯”。“记里鼓车”和“指南车”所利用的差速齿轮原理, 早于西方1800多年。张衡制造的“瑞轮荚” (即活动日历) , 在一个立轴上装15个拨板, 依次分别作用于15个荚, 按着应有的时刻升落, 利用水力运动, 从每月初一起, 每天转出一片木叶, 15日后每天再转入一片, 到月落为止, 循环旋转开合, 使人们从而获得类似活动日历的效用, 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张衡制造的“独飞木雕”是机械飞行器。靠腹内施机, 加以控制, 能飞数里。这一发明制造, 比国外的机械飞行器早1500多年。
四、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第一人
历史记载, 张衡也是东汉时代的著名画家, 唐代的《历代明画记》卷四中将张衡排为东汉六个著名画家之首位。他在中国美术史上首次整合了传统造型和审美规范。他的地动仪、浑天仪、独飞木雕等科学发明将科学的内涵和精美的外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历史精品流传于后世。在他发明的地动仪等科学仪器造型上, 后人研究发现, 他大量采用了当时领先于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黄金分割率”。他运用超强的绘画本领、科学的头脑, 将这一成果用于实践, 在科技成果中构筑了传统造型和审美观规范。尽管现在所见的地动仪、浑天仪、独木飞雕等均为后人按历史记载仿制的, 但无论从科学原理, 还是外在造型上, 都是符合张衡的原始地动仪原理的。
张衡发奋进取、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和他“约己博艺, 无坚不钻”的科研精神, 同他的各种发明创造一样, 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受到世界人民的景仰。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 1977年, 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人们还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为纪念张衡及其诞生地河南南阳, 国际小行星中心曾将我国天文学家于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河南星”。张衡的名字已跨越国界,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成为一种科技符号。
参考文献
[1]赵冠峰.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J].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4 (4) .
到底我们要找的张衡是他们当中谁所说的哪个?其实都是的——除了最后一位,我们得相信他真的是在开玩笑,张衡跟麻花可没什么关系——也不怎么喜欢吃。
关于这位全面发展的大人物:
在天文学方面贡献最大,所以国际天文台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又把太阳系中一个编号为10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十几岁就能写出很棒的文章。
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是个机械技术大师。因为制造机械的水平高,所以被人们称为木圣——那时候的机械大多数是用木头做成的。
在数学、地理、历法方面也很有研究。
非常勇敢,曾经一次向皇上告发四百多个贪官,可惜皇上昏庸无能,只是处罚了几个小官就算了。
全能科学家
张衡的爱好很广泛,似乎对什么都感兴趣——所以他的成就也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很不可思议,在那个没有望远镜的年代,他观测到了两千五百颗星星——他的视力真的很棒。他把它们都记录下来,结果画成了一幅了不起的星空图。
下面这件事仍然跟星星有关——在他画完星空图后,又发明了浑天仪。这是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天体模型,靠水力的推动自动运转。如果你想知道某颗星星在某个时刻处在天空中的什么位置,用它看准没错。
接下来的这件事关于月亮,至于他是看出来的还是推测出来的我们不得而知,但结果——他说得对。
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可以正确解释为什么会发生月食。而在他之前,大家都这样认为……
不过,他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当成事实,还说嫦娥飞到月亮上以后变成了蟾蜍——这很可笑,但你要记得他生活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你总不会期望他用肉眼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吧。而且,他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这也许是他心血来潮的文学创作——尽管这个观点记载在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当中。
也许是做过负责气象的太史令的关系,他还发明了地动仪和候风仪——前者用来测定地震的方向,后者用来观测风向(造型是一只铜鸟)。他的发明还包括能自动记录走了几里路的木车、指南车和会飞的木鸟。他甚至还计算过圆周率——他对数学也很着迷。
张衡的道理课堂
第一堂课只是比他们多了坚持
我出生在河南南阳,爸爸妈妈很早就死去了,我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的爷爷曾经做过太守,是个受百姓爱戴的大清官,以至于退休的时候所有的行李只有一床破被子。所以,你可以想象,我家里很穷。不过,像你读到的其他名人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虽然生活贫穷,但我还是很用功读书——其实穷和用功根本没关系。
下面这件事倒是跟穷有关。有钱人家的孩子在晚上也许可以……
是的,很贫乏——你总不会以为在我们那个年代可以看电视或者上网吧。天黑之后,一片黑暗(外面当然也不会有路灯)。所以这时候,看不起戏、玩不起斗鸡和饿着肚子没情绪思考人生的孩子们最适合干的事就是——没错,看星星!
事实上,很多和我一样的孩子都做过这件事,只是我坚持得更久——在他们长大以后,觉得看星星幼稚的时候,我还在坚持,而且还把看到的星星都记录下来,所以后来是我成为天文学家,而不是其他什么人。
所以,如果你肯坚持,我相信你也可以——很多事做起来并不难,难的只是坚持。
第二堂课在旅途中学习
十几岁时,我已经是有名的才子——不是吹牛,县令可以证明。
当孝廉是做官的捷径,可我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我不想成为一个只会摇头晃脑背古文和经书的傻瓜,于是就收拾了行装,开始四处游历——你们管这叫自助游。
在旅途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还认识了一些好朋友。比如马融,他除了对乐器特别在行,还是个文学发烧友,我们常在一起讨论诗词歌赋。再比如王符,他一开口必然以“当前局势……”开头,学问大极了。还有帅哥崔瑗,我跟他交情最好,我1门都喜欢天文学和数学。
第三堂课十年写成《二京赋》
结束旅行后,我在洛阳住下来,整理了一路上收集的资料,开始写《二京赋》——这可不是什么天文学著作,而是文学作品。不过,在崔瑗看来,我是在做一件蠢事。
没想到《二京赋》写了那么久。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注意,不是一天一天),我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不断补充。崔瑗简直要被我弄疯了。
在这些年里,我还意外地和一些人建立了友好而密切的关系……
你猜得出我写了多少年吗?好吧,十年。也许你会觉得我很傻,但如果不这样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二京赋》一定成不了名篇。其实做其他事也是一样,如果你想显得比别人高明,那就必须要比别人认真。
第四堂课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多
就说认真没错吧,我的《二京赋》被洛阳首席评论家评为本年度最佳畅销书,我一下子出了名——名气大到连皇上都听说了(他恰好看到《洛阳文人》杂志为我做的专访)。
我当上了太史令,负责观测天文气象。这太棒了,要知道,我最喜欢的就是天文研究。所以,虽然薪水是少了点儿,但我干得很认真。这次,老友崔瑗又有的抱怨了。
可是,当他看到我积累下来的数据和记录时(别忘了他也是个天文爱好者),又惊奇地问我说……
我想跟他说,其实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多,要怎么用完全在于你自己。如果珍惜,就可以做很多事:如果任凭它流逝,就会白白过去。
不过,最后我还是没说——但他一定知道的。我只是走过去揽住他的肩膀……
偶尔也要放松一下,对吧。
地动仪
张衡经过长年研究,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它对人们及时知道发生地震和确定地震六体位置有一定的作用。
浑天仪
平日里我们说赏析一个人一定要读懂他的生平,走进他的心灵。有的人身上拥有你需要花一辈子时间去学习和领悟的情操和心智。我看张衡,我在他身上读到了许多难能可贵的东西。
淡泊宁静,是你
《张衡传》中提到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自古中国文人常常是在崎岖不顺的人生旅途中保持一颗豁达向上的心。让我们即使独到万分凄惨的境遇,也能从他们的诗词言语中感受到“柳暗花明”的生机。张衡这一生,对待一切繁华名利都不予重视。他对待“为官作宦”淡静从容;对待“坏官污吏”嫉恶如仇;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他这一生的路途中,因为淡薄相随,不惧怕一切浮华。
才华横溢,是你
我们常说人要把思维运用到实践上,用实践去检验一个人的.才华。我想,张衡并不是古时人们讨伐的那种“只会说,不会做”的人。他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史称“天资容哲”,敏而好学的他“如川之逝,不舍昼夜。”舍财富给他人,一心研究学术。你可能会笑笑,认为他这样做不值得。但是我想那种成功被人认可的感觉是只有张衡能感受到的,所以他不会觉得不值得。
有官才,没官欲,是你
它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拥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他凭借高明的政治手腕,让许多人佩服和欣赏。他有官才,让许多人佩服和欣赏。但他却“累召不应”。我想他一定是不想卷入官场的繁华混战中。检验它是否有官才的一次机遇他选择前去,张衡任职后,不惧一切政治形势,流言蜚语。“直言进谏,弹劾奸污。”大手笔的“治威严,整法度”,使得“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张衡这个人物的一生淡泊名利的心智令人欣赏,而在不同领域的鲜见才华又不得不让人钦佩,这位显露官才的人物又常常被人拿来称赞。
【演讲稿:科学家张衡的故事】推荐阅读:
科学发现的逻辑(演讲稿)12-29
我与学生的故事演讲稿06-20
”我的读书故事“演讲稿10-26
感人的教育故事演讲稿11-01
社工的感人故事演讲稿11-23
书与自己的故事 演讲稿07-26
热爱科学从我做起的演讲稿10-02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3分钟09-25
身边的励志故事演讲10-21
我的读书故事演讲稿500字小学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