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共7篇)

教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篇1

严肃党的纪律、坚决查办违纪案件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职责。《党章》明确规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五项经常性工作之一,是“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和复杂的案件,决定和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如何贯彻落实《党章》,认真履行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基本职责,不断创新办案工作思路,改进办案方式方法,提高办案工作水平,切实体现纪检监察工作的有为、有位、有威,贯彻从严治党方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是纪检监察部门需长期探索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在深入总结和认真分析查办案件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改进办案方式方法,促进查办案件工作水平提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思考。

一、保证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落实办案工作力度,提升查办案件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证。面对查处案件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提高查办案件水平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办案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没有同级党委的支持,纪委的工作就难以开展。各级纪委应及时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查办案件工作的情况,多请示、勤汇报;应紧紧围绕党、1 政府、企业的中心工作,开展案件检查,认真查处大案要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注意主动将案件检查的形势、动态、工作计划和查处大案要案的情况以及办案的重点、难点和困难等向党委和政府汇报,以争取党委党和政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

2.强化对办案工作领导指挥协调。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心工作要向查办案件工作倾斜。要让纪委领导班子把主要精力或部分精力放在抓案件查办工作上;实行重大案件领导包案制,保证案件顺利突破。要保证办案职能室人员配备,在查办大要案时,突破室与室的界限,统一调度办案力量。要加大对办案专用车、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照相及摄像等设备投入,改变办案人员交通、通讯工具落后,侦查能力弱,不能适应办案需要的实际,为查办案件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进一步细化、量化办案人员的“责、权、利”,严格落实案件主办人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有效规范执法办案行为。加大督查力度,及时督促各办案人员严格依照规定程序办案、依法行使职权,对滥用职权、不按程序办案的,按责任划分,逐级严肃追究。

为使办案人员真正树立起案件质量意识,按照办案纪检干部所担负的不同职责,将办案质量责任明确到每个具体执法岗位,分解到各个办案环节和具有不同办案权限的纪检监察干部。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案件质量责任机制,从主管领导、调 2 查组组长到科室,普遍实行了办案质量“一把手”负责制,由此在整体机制上,把握好办案质量与办案数量、办案效率等之间的关系,并在法律、法规授予的权限下,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执法办案人员、案件审理人员、领导审批三级责任制。

3.强化办案工作责任追究。地方各级纪委可以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实行党章规定范围内的监督。纪委实行这种监督,是履行它的职责,不能视为“无组织无纪律”。恰恰相反,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失职。针对说情风、关系网的干扰,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占据上风,官官相护仍然猖獗的现状,导致存在立案难、取证难、定性难、处理更难的状况,纪检监察部门必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查案不积极、不主动、不支持,有案不查、办案不力、瞒案不报以及采取其他方式干扰办案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一经查实,坚决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改变收集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线索机制

案件线索是查办案件的基础,只有有了确切的案件线索,才有可能进行查案工作。当前,群众的信访举报基本上仍是我们获取案件线索的唯一渠道,加上群众信访举报数量下降,举报线索本身质量不高,案源匮乏成了影响和制约查案工作深入发展的瓶颈。因此,能否及时掌握违纪违法案件的线索,有效扩大查案战 3 果,深入研究发案规律,不断积累办案经验,切实抓住其本质特征,是提高查办案件水平的重要基础。

1.拓宽案源,深入挖掘,主动出击寻找线索。针对违纪违法由直接转为间接,作案手段日趋诡秘,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群众信访举报总量减少、线索来源渠道不宽等问题,要在抓线索信息源上拓宽视野、主动出击。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对象、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党委、政府重大改革举措的实施工作;认真介入社会公用事业和企业体制改革;密切关注物资采购、工程发包、土地出让、企业转制等活动;注意了解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等有关情况。善于运用审计、纠风、效能监察、专项检查等手段,努力发现和扩大案源;建立和完善网络举报平台,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搜集研究,提炼信访举报线索;采取优先办理、限时回复、有功奖励等综合手段鼓励实名举报;加强与公安、司法、审计及其他行政执法部门沟通交流,做到信息互通、线索互递,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收集案件线索。

2.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努力查细办透案件。当前,违纪违法案件呈现规模化、集团化、团伙化等突出现象,往往能查处一案,牵出一“串”,捉住一个,堵住一窝,涉案人数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数十人。在查办案件过程中,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追根溯源,深入挖掘隐藏其后有审查价 4 值的违法违纪线索,扩大办案成果。坚持由点到面,促使案件纵深发展,从单一违纪问题挖出其多方面的违纪违法问题;坚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一般的违纪线索中挖出重大问题;坚持由此及彼,推动案件滚动发展,从单一违纪对象挖出窝案串案;坚持由小到大,抓住细微案件线索,从细小线索挖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同时要积极拓展发现案件线索的领域,加强信息的收集、检索、整理、研判和使用,改变办案人员受理线索的前瞻性不够,对信访信息反映不敏锐,在线索搜集上如同“管中窥豹”,处于被动受理局面的现状,注重开展案件实践和理论研讨活动,总结案件发生的规律和查办案件经验,分析问题,探索运用灵活的办案工作方法,深入挖掘隐藏案件线索的重要信访件,不断提高办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3.深入调研,探寻规律,变接线索为找线索。改变以往只在家里“坐堂”接访的做法,经常派出纪检干部深入到涉及民生热点的机关、学校、单位、部门,主动寻找线索,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到基层了解民情,针对性地展开调查掌握线索,为查办大要案创造了条件。提高预测判断的能力,要勤于思考、深入研究、善于发现权力运行过程中易发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通过认真分析,科学判断,预测走势,超前研究对策,提出有效的防范办法,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评价机制;运用战略思维,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断总结和 5 探索办案工作特点和规律,使办案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讲求办案策略技巧,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

办案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同样一个案件,有的人查得好,有的人就查不开;同样一个对象,有的人攻得下来,有的人就攻不下来。因此,要做到初核一件,成功一件,就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技巧是突破问题的关键。

1.选准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突破。要低调审慎地进行初查,尽可能选取隐秘的办案途径,力争在被调查人无所察觉的情况下固定可以直接构成处分的要害证据,以求尽快正式立案。要抓住重点,做好深入细致的外围调查,找到最佳突破口。要强化证据意识,丰富证实手段,以间接证据来获取直接证据,以直接证据来验证间接证据,从而揭露和突破案情。要注重运专心理学、博弈论和逻辑学,讲究办案技巧,以智取证,以谋突破,把握主动权,提高办案效率。

2.讲究办案谋略,抓住要害部位。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增加高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其他执法机关的办案经验,丰富和发展突破案件的方法和手段。尽管传统的办案方法也使我们成功突破了不少案件,但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办案实践的需要。要借鉴公安、检察等执法机关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办案装备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含量。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举报,建立内部网 6 络系统,最大限度地整合办案资源。要配齐必要的办案工具,健全先进的监控设施,及时把握被调查对象的动向,确保案件质量,加强安全防范。

3.加强组织协调,发挥整体合力。按照中央确定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纪委组织协调”的职能具体到查办案件中,就是要求我们对牵涉面广、问题较为复杂的案件,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将纪检、监察、公安、司法、审计等执法机关的人力、信息、职能、手段等资源组织起来,选派得力纪检监察干部参加联合调查,发挥主导作用,掌握联合办案的主动权。

要加强组织协调,主动协调执法机关联合办案,形成查处案件的整体合力。要充分发挥公安、检察、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联合、交叉运用纪律、行政、司法以及审计、稽查等手段,从不同层面对涉案人员形成攻势,增强办案合力。在查办一些重要而复杂的案件中,对符合“两规”“两指”条件的重要涉案人员,明确由纪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审查;对不符合“两规”“两指”条件,但已有涉嫌违法犯罪事实的重要涉案人员,商请相关执法机关及时采取相应法律强制措施;对需要采取“两规”“两指”措施予以审查或已采取法律强制措施、而又不知去向的重要涉案人员,商请有关执法机关及时予以发现,并依法商请公安机关适时采取限制出境或边控手段,这一系列措施和原则才能确保案件查处工作的有序展开和顺利突破。

四、激发办案工作热情,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办案人员积极性高不高,精神状态好不好,直接决定了查办案件工作的成效。要在激励上多做文章,让尽可能多的纪检监察干部有动力、有压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干好,提高查办案件工作水平。

1.建立办案惩罚制度。每查办一个案件都视贡献大小对主案人、重大线索发现人、重要问题突破人分别加记业绩分并进行奖励,激发了执纪办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和推行以考核办案基础理论和办案业务能力、办案年限及绩效为主要内容的选拔晋升机制。对不愿办案、不会办案、办不好案的,可给予批评教育,严重的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并且要逐步建立淘汰和退出机制,创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

2.建立办案奖励制度。办案工作辛苦劳累,办案人员在工作中付出的心智和体能往往都是超负荷的,有时还会受到人身攻击甚至是生命安全的威胁。这几年中纪委查了不少大要案,但省级以下,尤其是市县一级纪检干部大部分人不愿干,不会干,不让干的问题相当突出,为此要提高纪检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各纪委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这种奖励既要有物质上的,也要有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这既是对办案有功人员的肯定,也是一种舆论导向。它会激励、引导广大办案人员认真做事,踏实工作。政治上要关心纪检干部,对表现突出的要提拔重用;要统一纪检干部 8 的津补贴和办案奖励机制,千方百计提高纪检干部的福利待遇;要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3.建立办案考评制度。要按照有关制度把查办案件工作与评先奖优、干部任免和职级待遇结合起来,保护和培养办案机构、办案人员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励他们始终保持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执著的事业心。为保证办案任务的完成,设立查办案件专项奖,实行办案保证金制度,对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对错案实行责任追究,增强办案人员责任心;把案件查办工作列入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年底没有完成案件查办任务的单位,系统内取消评先树优资格。

五、促进依纪依法办案,建立和完善公开机制

把办案行为置于“阳光”之下,提高办案工作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办案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将依纪依法办案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统一起来,力求将办案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相统一。

1.增强政策观念,统一规范量纪标准。在适当的时候,对影响面较大,群众较为关心且案件事实清楚,当事人对过错行为有深刻认识的案件,在协作办案中聘请一定数量的案件调查监督员,全程参与案件调查核实、处理工作,提高案件查办工作的透 9 明度。在政策的把握上,应力求做到两个统一,即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案件检查的微观、局部效果和宏观、社会效果的统一。严格按党和国家的法规和程序办案法律、条规,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严肃纪律。坚决避免对所查办案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不能以领导意志代替量纪标准,必须严肃执纪,防止主观随意性。同时,制定和实施了执法过错追究制、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决定制等责任制度,从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内部执法办案的职责分工与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在建章立制上,有效把住了办案质量的第一道关口。

2.增加办案透明度,加强对办案过程监督。完善案件网络审批系统。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秘密办案”、“办案神秘化”的思维定势,导致办案过程透明度不高,缺乏办案全过程监督机制,使现有的内外监督制度也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譬如,在内部办案监督方面,办案过程不公开、在办案过程中缺少预警机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和自我纠错机制;在外部监督方面,也因为办案信息不畅通,社会各界知情渠道少,外部监督止于表面,无法具体到案件的过程和关键环节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使检查权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执纪随意性问题也难以解决。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今后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也应该按照案件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定制合适的办案流程,争取试行 10 办案网上流转,使整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各个过程都按照网上预设的流程运转,这样即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又增加了案件办理的公开度、透明度。

教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篇2

教师是多重社会角色的组合。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眼中,教师身份有不同的重点。在当代中国中小学生心目中, 教师至少有以下三重身份: 首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该承担传播知识的任务,这似乎仍然是社会上的共识。其次,教师是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代表教育系统直接与教育对象打交道的人。最后,教师是成年人,却又或多或少有些神秘色彩,是只能私下而不能公开讨论的对象。

知识的传授者、社会组织的代表与多少有点神秘色彩的普通人,这就是中国学生心目中教师形象的主要特点。

2.怎样理解“师生平等”

师生平等是当前流行的对师生关系的解说。教师应以平等之心对待教育对象,做学生的朋友。然而,以上三重身份、三种角色,却又直接决定了师生无法真正 “平等”。

教师作为以教育下一代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对自己、对学生、对社会负责。师生关系,是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的关系,是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 在这一层面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实际存在不平等却要追求平等对待的态度,在平等对待时又必须坚守教育责任,这或许是 “师生平等” 的主要内涵。

3.教师态度与学生学习

既然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般来说,教师有三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忽视、轻视与偏爱。忽视和轻视反映了教师对教育对象关注不够,了解不够; 偏爱则是教师对一些学生创设了不正常的发展环境。

因教师态度不当而引发或加剧学生的学习障碍,与学生的心理不成熟有关,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合理有关,并不能全部归因于教育者。关键是要引导教师及时察觉此类问题,并尽可能在行为中加以纠正,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发展。

4.怎样对待学生的“逆反”

“问题学生” 都有较强 的逆反心 理,他们似乎是 “成心”与老师作对, 常常使教师左右为难。

学生的逆反表现,大多数是非理性行为。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教师能够冷处理,能给学生时间,在尽早判断出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并尽力消解的情况下, 大多数学生会自行解决。在冲突过后, 许多学生会后悔。这时,教师就应该淡然处之,做出宽容大度、毫不在意的表示,尽量消解萌发中的矛盾。

逆反心理是引发或加剧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认识、巧妙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重要方法。

5.关注的价值

教师的工作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成熟,不稳定, 需要教师全心全意地关注。为此,要强调关注的重要性,鼓励教师真心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关注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关注来自责任心,来自科学与求实的工作态度。高度负责的教师, 相信 “只有准确把握变化中的对象,才能施行有效教育”的理念,就一定会去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学生,也一定会在这种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

6.表扬与批评都要恰当

表扬是鼓励、肯定学生行为的一种方式,它是正面的,会使学生感到高兴和愉悦。批评是否定、禁止学生行为的一种方式,会使学生感到沮丧。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纠正他们的错误,促使其尽快走向成熟,既是职责所在,也是权利所在。但是,不恰当的批评或表扬,是使师生关系疏远和紧张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全身心地投入对学生的了解、观察与研究中去,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很辛苦的工作。

7.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学习困难,可能是由老师工作方法不当而促成的,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在教师创设的条件下学生的主观努力。

那么,教师怎样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呢? 首先,宽松的学习环境是第一要素。学生只有感到安全,知道不会被嘲笑,才会不怕露怯,不怕幼稚,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才会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其次,学习的任务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 教学任务要切合他们的知识准备,既不能过难又不能太简单。再次,要加强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及时提供有区别的帮助。只要教师的指点帮助是切合学生需要而又及时的,学生的学习困难就会逐渐得到克服。最后,及时提供反馈。反馈是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重要方式,表扬是反馈,批评也是反馈,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更是重要的反馈。

教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篇3

一、听评课的现状

毋庸置疑,当前的听评课,还存在着随意、低效的现象。如,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做好准备就进教室听课;听课过程中,关注教师教的多,关注学生学的少;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即兴发挥的话多,评课结果往往也只是体现为一个无法解释清楚的分数;在评价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往往用一节随机抽到的课(推门听课、随堂听课)来类推该教师其余的课,或用一节精心打造的公开课、示范课来类推该教师其余的课,其实这很难与实际相符。也还有为听评课而听评课的现象,听评课不是出于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再次是听评课的简单化、形式化。参与听评课的教师往往保持沉默的多,发言的少,即使发表意见,也过于客套,引不起教师之间的共鸣。究其原因我想除了工作动机之外,到底听什么评什么,怎么听怎么评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清楚的,缺乏对听评课的重视、学习和研究。

二、听课听什么

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认为,课堂结构有四个基本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科性质和课堂文化构成了完整的课堂。因此,实施听课就需要观察: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师———教师技艺(怎么教),学生———有效学习(怎么学),课堂———文化氛围(怎么样)。对这四个基本维度,从合理的视角选择恰当的观察点进行观察分析,才更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有利于听评课的可操作化、专业化。

三、听课怎么听

正确认识了课堂结构,就解决了听课听什么的问题,观察的视角和观察点的设置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开发和完善。一个人在听课过程中,按照各维度确定的观察点进行全面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听课者应该根据听课的性质进行分工合作,有选择性地实施观察。我们的做法是:

1.召开课前会,在确定了开课教师以后,教研组(备课组)要同时确定参加听课的教师,在开课前一天召开课前会。课前会是听评课活动的第一步,在课前会上,开课教师要进行说课,明确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授课计划,明确困难和问题;介绍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等;听课者提问;上课教师进一步说明。最后商议确定听课的重点,选择观察点。课前会后,设计开发观察或记录的量表和其他工具。

2.课堂听课,听课教师要提前进入课堂,每一位听课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确定的观察点,选择好听课位置进行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既要有定性的描述性记录,又要有定量的记录。如,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出现的频率,听课者的现场感受与理解等。必要时还要有辅助观察,如问卷调查、访谈等。为课后会提供翔实的依据。

四、评课评什么怎么评

听完课后,教研组(备课组)要及时召开课后会。在课后会上,开课的教师要先就这节课的实施情况进行充分说明与反思。然后参与听课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及简要结论,就这节课展开交流和对话。最后协商得出一些结论和改进建议,并对从课堂上收集的资料,做相应的更细致的研究。讨论的时候,不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开课的教师都应抱着“对话”的心态,就具体的话题开展平等、民主、专业的讨论,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让教师们不再觉得听评课只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改进教学,是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是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教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篇4

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固定资产上投入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却和实际的经济发展严重脱轨,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资产管理方式的改进方法。

摘要:高校资产管理是一个相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与政府进行协调与合作,强化政府对学校资产管理的宏观政策性引导,同时学校内部还需要实施全过程、多方面管理。加强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资产管理,完善高校资产管理方式,提高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推动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是现阶段需要重点分析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突出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推动高校资产管理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方式 对策 高校资产管理

国家于制定出台了关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在纲要制定之初,曾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包括发展思路、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发展条件等,并重点提出了如何“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这一重要的课题。深入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需要财政的科学化管理。新会计制度下对教育投入的产出信息与教育绩效评价机制与体系构建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是有效促进预算机制改革的重要前提和途径,是部门预算有效执行的.基础,也是推动高校会计制度实现深入有效改革的保证。

一、高校资产管理对与推动高校会计

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分析强化高校资产管理,一方面是对国有资产的充分保证,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与效益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建立,以及高等教育的深入快速发展,高校资产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数量以及渠道来源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高校资产是保证高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高校稳定前进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校的客观外在主体表现。从客观发展的世界角度分析,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其规律,均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相对立的他物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是一种相对客观、真实的问题分析方法,因此只有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才能有针对性的、客观真实的提出适合高校发展的财政方案,进而找出合适的、可操作性的方案,来推动高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资产的形成与传统会计制度下高校资产组成来源相似,均是由国家财政预算进行统一分配,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细分。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推动资产达到高效、合理、借阅的使用,但现阶段,在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盲区,具体表现如下:第一,资产购置环节控制机制不全面,缺乏有效的控制策略。第二,高校资产管理在使用环节上缺乏必要的共享与协调机制。第三,在资产的配置环节缺乏必要的统筹管理与激活机制。

(2)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重视投入而轻视管理、账务不实家底不清、制度缺位、缺乏定额限制与管理。 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

第一,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有些部门只重视经费的投入与资产绝对量的增加,而忽视了对资产的充分管理,因此存在重复购置、盲目购进等现象,最终导致资产闲置。

第二,财务部门很可能没有建立规范系统的固定资产明细账,而是每年只对经费的收支进行统计与管理,但并不清楚资产总量,同时物质管理部门也不清楚资产的价值以及实物的分布等状况。

第三,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体制相分离,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资产管理机制与会计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衔接,且监督管理与制约的力度不够,导致大量帐外资产的出现。另外资产内部管理也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体制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导致很多基础设施设备被长期无偿占用。

第四,国有资产的使用缺乏定额限制与管理,导致资源的浪费量较大,且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方式改进的对策

通过上述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盲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校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因此有效纠正这些问题是充分推动高校新会计制度建立,并实现高效资产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强化高校资产管理,首先需要构建资产配置管理体系,强调资产预算执行与处置管理的一致性,促进资产报告分析与预算报告分析的结合。另外,还需要充分重视预算管理控制模式的转化,重视资产使用绩效,完善预算编制基本内容,建立有效的资产配置机制,以拓展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具体分析高校资产管理方式改进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不断改革适应高校资产会计核算的制度,增强高校对资产的管理能力。加强高校资产管理,适应事业单位向市场化方向转型的发展目标,积极推动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机制与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现阶段加强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首先应适当提高资产单位价值标准,对一些低值易消耗的产品要进行核算与管理,在当期支出中列出,不再对其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还需要按照物价水平及物价上涨水平规定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其次将基础建设会计核算并入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中,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除外购形成之外,还经常包括利用财政基本建设拨款以及单位自筹资金等形式进行基础建设,因此对基础建设工程形成的成本支出也应作为单位的资金支出进行一定的会计处理,并将其展现在会计报表中。

第二,不断提高高校资产管理规范性认识,强化集体参与意识。高校资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科研及教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增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强化集体参与管理,使大家明白人人都有责任对学校的财产进行管理,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与思想,保障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不断规范高校资产管理程序,强化管理制度建设。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资产效益,高校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管理程序,一方面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的相关法律规范,同时制定出可操作性的高校内部管理体系。包括对国有资产的购置与验收、使用与维护、转让与报损、统计与监督、考核与奖惩等制度。

四、结论

教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篇5

近两年,江苏省民政厅不断创新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加强老干部工作人员队伍的自身建设,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进一步落实,老干部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有效促进了新老和谐和厅机关的建设。

一、以科学发展理念把老干部工作融入构建和谐民政的总体目标,列入厅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把老干部工作列入厅党组重要议事日程。近两年,厅党组不断重视加强老干部工作,及时召开党组会议,专题听取老干部处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建议的汇报,研究确定对高龄老干部发放“长寿津贴”,提高老干部有关福利待遇,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助。吴洪彪同志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把老干部工作摆上厅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落实好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在全厅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厅党组会议纪要在全厅传达贯彻后,受到了老干部的普遍欢迎和赞扬。

二是用创新发展的姿态审视和确立老干部工作目标定位。按照厅党组要求,厅机关有关职能处室重新审视了老干部工作目标定位,牢固确立四种意识:确立大局意识,自觉把老干部工作融入民政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工作大局;确立发展意识,克服安于现状和畏难情绪,昂扬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确立服务意识,坚持以厅党组放心、老干部满意为标尺,拓展工作途径,全面提升老干部服务管理水平;确立创新创优意识,用发展的思路、务实的作风打造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新亮点。

三是激励老干部工作人员适应新形势、强化自身素质。老干部处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征求意见,请老同志为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打分;2009年7月,老干部处组织工作人员去江西、浙江两省民政系统学习调研老干部工作;11月份,在厅领导关心下首次召开了全省民政系统老干部工作研讨会,共同探讨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在“五型机关”创建中,老干部处开展了让老干部方便、让老干部快乐、让老干部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让”活动,把作风建设贯穿于服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使工作人员队伍素质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老干部满意度明显提高,老干部处也连续三年被评为厅机关优秀处室。

二、以“五好”创建和主题教育为载体,不断创新推进老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激励老同志坚定信念、理想永存。老干部党支部按照“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组织设置好、活动开展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开展“五好支部”创建活动,发挥老干部党支部在团结、凝聚老同志方面的堡垒作用和老干部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老干部党支部还围绕党的重要会议和政策贯彻,组织老同志开展学习座谈,统一认识,使老同志在思想上与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保持一致,做到“退休不褪色,离休不离党”。

二是注重理论武装,引导离退休干部思想上与时俱进。抓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好每月一次的集中日活动,通过安排报告会、读书交流会、收看影像资料等形式,帮助老同志学习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省委重要会议决策,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把老同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推动江苏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目标上来。抓政治待遇落实。把组织老干部阅读文件、通报情况、参观考察、参加重要会议,以及参与推荐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选举人大代表等活动,作为落实政治待遇的重头戏,满足老干部把握最新理论动态,了解最新政策信息的要求,激励他们关心改革、支持发展、维护稳定。三是开展主题教育和特色活动,在“学、乐、为”中陶冶情操、贡献余热。围绕建党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以及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要时刻,组织开展了“党在我心中”、“老民政喜看民政事业新发展”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去年是建国60周年,围绕“歌颂伟大祖国,展示江苏民政新貌”这一主题,老干部处党支部与老干部党支部联合组织党员赴盱眙革命老区考察;组织部分老同志去湖南长沙毛泽东、刘少奇故乡参观;组织老同志到“双涉外”中心、《老年周报》社交流座谈;参加“回首激情岁月”征文活动等。通过主题教育,寓教于乐,使之成为加强老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推进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抓手、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的重要载体。鼓励离退休干部在民政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老有所为,是老干部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厅党组、厅领导十分关注,重视安排和提供条件。目前,我厅有20多名老领导、老同志继续在各种协会从事理论研究、业务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工作。老红军郑率芬和离休干部王辉宇撰写回忆录和纪念文章,给后辈留下珍贵的参考资料。厅直属荣军医院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吴成同志克服肢体伤残,先后被60余所大中小学聘请为校外辅导员,共作传统报告4000余场,听众达400余万人次,与青少年的书信来往4000余封。先后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80多项荣誉称号。去年,又分别被授予全国和江苏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推选为我省优抚对象的代表,光荣出席建国60周年庆典。

三、以创新制度为重点,逐步完善老干部服务管理内容和方法

一是完善各项制度,为老干部安度晚年提供制度保障。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老干部帮扶机制和情况通报、慰问、祝寿、旅游、治丧、津贴、用车、看望等一系列制度;老干部工作每年有目标、有计划并分解落实到人,通过对工作人员实行AB岗分工负责制、首问责任制进行管理和考评。

二是创新创优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第一,建立老干部信息服务平台,采取手机信息群发手段,将老干部需要了解的事项及时发送给他们。协调电信部门为每位老同志赠送一部手机,举办讲座帮助老同志掌握手机使用知识,既调动老同志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又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为每位老干部建立书报信件箱,方便各类材料、凭证、信件的分发,将工作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第三,在老干部活动室建立告示栏,及时将老同志关心的问题和需要公示的事项予以通报。这些做法得到了民政部和省委老干部局的充分肯定,省委老干部局还转发了我们的经验。

教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篇6

师作用的发挥

罗芹

(中共楚雄州委党校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党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党校教师,在于教师的理念、态度和行为。在当前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中,党校教师要积极主动的投身到这场伟大变革中,主动探寻,勇敢实践。

【关键词】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

促进者

实践者

寻路者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

教学方式改革创新说到底是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首先,改教师,即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形态、角色。过去说教师是传授者,现在的观念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改学生的学法,过去学生是学习的接收者、被灌输者,现在要改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改革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干部培训主阵地、主渠道的党校,如何加快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步伐,以适应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培训内容的现代化,成为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党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党校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中,教师要积极主动的投身到这场伟大变革中,主动探寻,勇敢实践。

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一、用现代教育培训理念武装头脑,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的推动者

任何改革创新都是以思维创新为前提。作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的推动者、实践者的教师,有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直接决定着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的成效,因为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思想是方向、是领航。

(一)创新教育培训理念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的前提是教育培训理念的创新。教育培训理念是教师的灵魂。教育培训理念制约着教育培训行为,教育培训理念对教育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没有正确的教育培训理念就没有准确的教育行为,一切高效的、科学的教育行为都必须建立在正确教育培训理念的前提下。

现代成人教育培训理念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但归纳起来是:“自主探索,改变态度,愉悦学习”。自主探索是成人教育培训的规律。成人教育不同于儿童,具有经验学习、问题学习、参与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等特点,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改变态度是现代成人教育培训的特点。态度是个体对待外界对象(人、事、物)较为固定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态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当今社会,态度是学历、经验、人格和内在精神的总和。对于个人,态度决定一切,对于团队,精神决定一切。态度对于事业和人生的成功与否关联度很大,现代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改变态度;愉悦学习是现代成人教育培训的方式。回归到学习的本源,学习是个体的本能,理应快乐,不仅如此,快乐还应该是教育培训的终极目标。

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二)牢固树立以下观念

党校系统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必须以现代成人教育培训理念作指导。而作为改革先锋的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下观念。

1.以人为本教育观

“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党校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思考和解决当前党校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党校教育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发挥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在提高新时期干部素质和能力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党校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落实在行动中就是:首先,要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彻在党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党校的教育培训对象是有一定知识经验的成年人,许多学员的知识、经验或是在某一方面的见识许多时候可能比教师还要高一筹,如果教师认识不到这些,仍然唯我独尊,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强行灌输,教育培训效果可想而知;而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如果本着与学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态度,尊重学员、关心学员,在学习探讨的氛围中,让学员思考问题,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共同提高,无疑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教育的内容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定。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实现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使个人成为完整、合格的社会成员。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无非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会做人,一是学会做事。党校教师不仅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自身要成为做人的模范,做事的能手,而且要使教育具有针对性,让教育培训对象真正收益;第三,深刻认识和把握成人教育培训的规律,无论是追求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还是解决教育培训针对性问题,认识和把握成人教育培训规律是前提。党校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成人教育培训的规律,才能科学合理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取得最佳教育培训效果。

2.终身教育观

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形成了有力的冲击。它要求我们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必须进行重新思考与重新设计,使现代教育在培养现代人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迅猛。人的发展依靠学校所学知识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和事业成功必将终身学习。由此,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完成“愿学、能学、会学”的发展过程。(1)学生“愿学”是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做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2)“能学”是保证。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总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教学方案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熟悉的事物,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现实世界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操作、思维等方法,达到储存信息适于迁移。(3)“会学”是目标。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虽然党校的学习对象是成人,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党校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不仅自己要做终身能学习的实践者,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还要负责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解决学员“愿学、能学、会学”的问题。

3.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指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人们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的总体认识、理解与看法。现代教学观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观而言的,指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有关教学内涵、教学模式、教学控制方式的总的观点与看法。和传统教学观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课程知识、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具体来说,第一,对“教学”的认识、理解上,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施教者(教师)“教”与受教者(学生)“学”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互动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现代教学观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心智与身体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与经验的传授。现代教学观下的“教”与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学”是同一情境下密切关联、协同作用、互为影响的双向活动。第二,在教学模式上,现代教学模式更推崇“生长式教学模式”或“个性化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中,学生居首位,即以学生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核心;教学内容次之,主要源于学生的经验;教师居第三,教师是“浇水者”、是“阳光雨露”;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诸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被广泛采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自始至终是围绕着学生的兴趣、经验、心理特征、身心发展特点而展开进行,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由此培养出的是健全完整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即智力、情感、社会适应性俱佳的人,也就是我们现今所倡导追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第三,在教学控制方式上,现代教学观主张师生间是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双向控制,教师与学生是处在人格平等的“对话”状态。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助产士”,是促进者,带领并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智慧的人。

现代教学观是与当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有着极强的时代性、现实性,理应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文化素养。每一教师都必须反思、借鉴、修正传统的教学观,充分地认识、吸纳现代教学观,这是搞好教育培训的关键。

作为党校的教师,应当很好地学习这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主动应对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化,并以这些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为指导,推动党校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

二、重塑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围绕“自主探索、改变态度、愉悦学习”的现代教育培训理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念,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很多:案例教学、技能培养、管理游戏、测评技术、拓展练习、假设演绎、情景模拟、品型模拟、模拟训练、行动学习、多讲教学、双讲互动、角色扮演、职务代理、博弈迭演、团队训练、互动恳谈、六帽思考等等。目前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广泛使用的有案列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师素质和角色。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及教师角色

在现代培训过程中,由于学员积极参与学的过程,由于每个学员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培训者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培训者借助学员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种师生关系表现在:

1.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培训者对学员的信任为基础,做到师生平等相待,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2.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培训者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是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中的向导,培训者通过与学员的对话,唤醒学员的经验和参与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3.师生之间的伙伴关系:现代培训不仅要教给学员应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员在现代生活中的态度、价值、自主意识与责任感、与人合作的意识与技能。在合作过程中,培训者对学员的发展负责,学员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承担起自己参与活动与自主自觉学习的责任。

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培训过程中,培训者的职业角色是多重的,他们既是专家、教师、导演,又是组织者、协调者、促进者、催化者、沟通者、协助者、资源库,更是服务者、学员学习的激励者、陪伴者。这首先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丰富的角色为培训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搭起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其次,通过强调以学为中心、学员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参与式教学等,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移向了学。教员与学员的关系由惯常的单向给予——双方都被动(教员受压力,学员被压抑),转向了强调双向交流——双方都主动了。第三,各种类型的双讲制、三讲制甚至多讲制在现代教育培训中的运用既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教员个体所长,又能更有效地整合出教员队伍的集体优势来。

(二)锻造自己,重塑教师角色

现代教育培训对培训者(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首先,培训者应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迅速增长、知识老化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单靠“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被培训者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了,因此对培训者来说,更为重要的自我教育、继续教育原则似乎应转变为:“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是一条永远常流常新的小溪”。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培训对培训者(教师)在培训技能与艺术、培训服务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西方成人培训专家提出了对培训者(教师)的三维要求:培训内容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和实施培训课程的技术、对学员的关爱度和助益度。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作为一个现代培训者(教师)应具备的职业修养与素质是颇有益处的。对于党校教师,面对以大幅度提高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的干部教育事业,面对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都很丰富的教育培训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定位我们的角色,如何发挥作用。

1.教学内容的设计者。教学内容的设计,简单的说就是教师要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党校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党校教学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其教育目标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能力培养,其教学内容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理论、知识、信息、方法和技能。这就决定了党校教育不是只教教材的教育,党校教师必须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即做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党校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坚持两个原则:

(1)党校姓“党”的原则。对学员进行党性教育,既是中央和地方党委对党校教育的一贯要求,也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需要;既是党校教育自创办以来长期坚持的光荣传统,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点和优势所在。因此,无论党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改革创新,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育全过程的原则不能动摇。需要的是根据形势任务和环境的变化,根据不同班次、不同学制教学对象的情况和特点,来选择和确定党性教育的具体内容,探索和创新党性教育的有效方式,努力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党校能真正成为干部增强党性的熔炉。

(2)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的“需求”,是一个多层次的需求体系,既包括全国性的干部教育培训的宏观要求,也包括地方性的培训干部的中观需要,还包括干部个体参加学习培训的微观需求即个性化需求。党校教育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就是要把中央关于干部培训和党校工作的要求、地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方党委政府对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指示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干部的具体学习需求(个体需求)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构建分层次、分类别、可选择的课程组合体系。总之,教师按照需求导向设计教学内容,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和掌握党的重大理论和方针政策;其次,必须了解掌握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最后,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级各类干部的具有个性化、差别化特点的学习需求,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等,还必须大力加强干部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提供干部选学的“菜单”。

2.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教的问题,也就是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教学方式方法问题是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不同,就是同一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应该清楚的明白这一点,精心组织每一次教学活动。首先,确定用什么教学方法,是案列法、还是情景教学法,还是其他;其次,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员、教学内容、现有的教学资源)怎么组合、调度;第三,教学时间如何安排最为恰当等。总之,教师要创造性的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为学员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3.教学过程的导引者。在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引者,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为一幕戏,学生就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离开了演员,戏自然不成其为戏,而离开了导演,则演员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一团混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导引者,教学过程之初,要把学员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交流、设问等,让学员积极思考问题,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激发潜力。教师就是导引者,引导学员正确学习。

4.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对学员回答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等作出评价或评判。这要求评价要客观、评判要公正,要本着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员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出发,不求全责备,尊重每一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当然,重大理论观点的错误,教师必须给予扶正。

三、不断追求教学的完美,做教学方式方法与时俱进的寻路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神圣的、伟大的,教育的使命任重道远。教师要不辱使命,维护教育的神圣,担起社会的责任就得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一)树立教育理想

对于教师来说,远大的教育理想就是成为教育家。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不想当教育家的教师业很难成为好教师。教育理想,集中反映了教师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与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和从事的事业分不开的。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教育是体现国家意志、影响国家未来的事业,我们对这样一项事业的性质、价值如何认识,就是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我们的一生如何与这项事业紧紧联系起来,怎样把教育事业与自己的生命历程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教师的人生观。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在这“三观”的“多重选择”中,要做好一名教师,必须义无反顾地把这“三观”与教师这一职业视为一体。朝三暮

四、心神不定、理想摇摆,是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断然做不好教师的。当然,教育理想必须与一定的现实相结合,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因此,教育理想的指向也不同。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不可能游离于这些改革大潮之外的。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概括自己的文学基本风格时如是说。“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事业,把他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科学家王选如是说。只要我们立足教育实际,又常常学习、思考,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一个无限美妙的教育理想。

(二)坚定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育者坚定信奉的教育观念和主张。教育信念是教育理想的支撑点。作为党校教师尤其是要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并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始终站在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上,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是一种基于信念的文化活动。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者只有用教育信念作支撑,才能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不至于在观念上落入“应试”的窠臼。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

(三)勤奋工作,从点滴做起

党校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这需要一个过程,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为之奋斗。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不断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总结,经常反思,不断思考教育的本质,不断提高自己。一位大学教师认为教师可分“五个层次”:1.大教师:专家型的教师。做人教学实现了第一流,爱学生有感染力,有影响力,有深刻地教育思想;2.好教师:爱学生爱得有点婆婆妈妈,提炼不出深刻的教育见解,但教学尽心尽力,全身心投入课堂,苦累不计,担得起教师的美誉;3.教书匠:没有大智大慧,没有大才干,没有创造性,有必要的基本知识,教学有根有据,有章可循;4.以教谋生者:把当教师作为职业,以此谋生,基本算个本分人,为了生存而当教师;5.因教误人者:教学就是误人子弟。我们应该向往第一、二个层次。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贵在善于借鉴、移植、创新并加以灵活运用。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变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把握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事业,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教育是哲学、是艺术、是事业,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事业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拥抱。一个教育家说过四句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未来,未来的前景在于奋进。

作者单位:中共楚雄州委党校

作者介绍:罗芹,女,云南元谋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信息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 13

教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篇7

一、和谐师生关系下教师行为的角色定位

师生关系是人所经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伦理关系、情感关系和教学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指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中的权利义务与角色要求;师生情感关系反映了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中的交往本质和沟通方式;师生教学关系体现了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中的活动关系和行为方式。据此,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教师的行为角色:一是从社会意义上来看,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人格尊严和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不是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教师需要有一颗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宽容学生的爱心;二是从教育学意义上看,教师不一定在道德乃至知识上永远是学生的老师,尤其在当代多元文化价值背景下,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适时采用身教的方式或通过细腻、柔和的沟通交流,有效地引领学生走向自我教育。可见,在和谐师生关系下,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者、活动的合作者与平等的对话者。

二、和谐师生关系下教师行为改进的思路

1. 回归“学本”的教师课堂行为之改进

教师的教是促进学生学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取向应从传统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对每个学生学习的引发和规划,关注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学习援助与评价等。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更是教师行为的促进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映了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否得当。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戴维·梅里尔教授在《首要教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教学中要努力激活学生先前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要展示或通过实际举例让学生明确要学习什么,而不是仅仅陈述要学习的内容,应给予学生机会练习和应用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或技能,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我们倡导教师树立“为主动学而教”的理念,努力追求“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通过学科教学的整体规划、课堂教学五环节的整体设计、积极的支持性学习环境的有效创设,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得以转变,学生由被教会向主动学会转变,课堂三维目标的整体育人功能得以凸显,师生间彼此欣赏、互动合作、智慧灵动、积极和谐的课堂文化得以形成,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乐园与成长沃土。

在倾力打造“主动·有效”的课堂中,我们努力构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机制,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学到”“学会”的学习行为目标,做到可检测;要落实“懂学”“会学”的学习能力目标,做到可观察;要关注“好学”“乐学”的学习情感目标,做到可感受。同时,要处理好目标编制上的两个关系:一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让教学目标能适合不同学生差别化的学习需要;二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超越预设的生成性资源有生成新目标的条件。

[案例]三个不同的教师提问

这是上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戊戌变法”一课教学中就同一个问题三位不同教师的提问。

提问1:变法最终演变成一场流血事件,谭嗣同等人为变法献出了生命。对此,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来向谭嗣同学习?

提问2:变法最终演变成一场流血事件,谭嗣同等人为变法献出了生命。对此,你有何看法?

提问3:变法最终演变成一场流血事件,谭嗣同等人为变法献出了生命。对此,你认为谭嗣同的死有没有价值?

以上三个不同的课堂问题设计,使师生互动产生不同的过程与结果。从提问1来看,教师关注的是预设的教学目标,利用的是课本上提供的静态性资源,并按预设的过程推进,缺乏学生的深度参与。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向谭嗣同学习?”说明教师想让学生学习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多少流露出教学中教师的一些预设性规范文化,并已习惯于将这些预设的规范文化转化为教学问题而强加于学生,其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是听者、答者,教师是讲者、问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与师生互动的有效展开。

从提问2来看,由于教师设计的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新的、即时的、动态性资源,在预设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也有助于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其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是在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追求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学生不仅是听者、答者,还是问者、思者、教育资源的生成者;教师不仅是讲者、问者,还是学者、倾听者、生成性资源的捕捉者。在提问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教师想表述的规范文化和社会主导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也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这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的“先期理解”受到社会背景、大众传媒、同伴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文化也受到诸如社会经济背景、专业知识、资料积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见,我们的教师已非唯一的文化权威,学生也可通过其它信息渠道获得教师期待之外的但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自己表述的课程知识与学生的选择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也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异促进师生在互动中不断地重构与整合彼此的关系。

从提问3来看,教师的问题设计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资源的生成上与提问2比较接近,但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更有助于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从对教育原理的理解来看,提问3的设计能真正体现对教育的理解,不仅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并从中提炼出生成性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能产生新的、让学生有足够心理加工的教学过程。在提问中,师生对事物的认识出现了失衡性的冲突,这说明教师、学生和社会三者在文化价值体系、文化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课堂教学师生冲突的内源性基础,构成了师生不同观点产生的可能与条件。对此,作为教师要采取宽容的心态,敢于突破自我定势,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弥补教师的规范文化对学生思维发展限制的缺陷。

2. 彰显“育人”的教师日常行为之改进

教育的本原是育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更要有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与引导。关注行为是指教师运用积极的情感,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传递出对学生的感情和尊重的各种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成为被欣赏、受人尊重、有价值的集体成员。教师引导行为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进行指导和控制,并表现出情感和情绪的客观性以维持学生公平感的行为,其主要特征在于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指导。因此,教师要通过和谐班级氛围和学习共同体的积极营造,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认同与接纳,进而产生归属感;通过创设学习共同体,传递出引导行为或适当的支配行为,让学生理解教师的行为。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实施关注行为和引导行为呢?关键在于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信息和文化,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胜任力和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须先于学生表现出合规范的行为,教师的身体力行是改善师生关系最好的“药剂”。教师需表现出情感和情绪的一致性,在与学生相处中要对学生保持前后一致的情感基调,要坚持原则、保持冷静,要理性地解决师生之间的不快或冲突,力避行为走极端。

[案例]评选“金爱心老师”引发的风波

在学校“金爱心老师”选举中,班长把民主选举中得票数最高的心理教师作为“金爱心老师”的候选人上报给学校德育处。回教室的路上,正巧碰到班主任,他就把这个结果向班主任作了简要汇报。班主任听后既感到惊讶,又感到疑惑。惊讶的是,心理教师一周只上一节课,平日与学生交流也不多,学生何以选他为“金爱心老师”;疑惑的是,选举的过程是否与学校的要求相一致。班主任就此询问班长,得出的结论是:选举的过程规范,与学校要求相吻合。但当班主任请班长具体说说心理老师的爱生事迹时,班长想了半天却说不上来,只是说在心理课上感到轻松、愉快。班主任隐约感到学生对“金爱心老师”的评价有失偏颇,评价偏差或许会伤及其他任课教师的感情,也可能因此而降低师生关系的温度。

第二天,班主任召开了班干部会议,请他们研读“金爱心老师”的评选条件,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平时有关心学生的具体举措,经常义务辅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同学们觉得自己的选择标准不够全面。会议结束后,班委会决定向德育处和学校分管“金爱心老师”评选项目的领导提出申请,要求重新评选班级中的“金爱心老师”,申请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同意。但当班主任得知同学们要重选“金爱心老师”时,表示坚决不同意,因这也有悖于程序的公正。但能否让这一事件变成一个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事件呢?

于是,班主任决定召开一次主题为“走近任课老师”的班会课。班长带头说了数学教师的事迹:除了上好课外,还经常放弃中午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应该说,奉献精神在数学老师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委员讲述了班主任的事迹:有一次他生病到医院吊针,班主任陪他至深夜11点,一直等家长赶到医院后才离开。其他学生也争先恐后地讲述了任课教师的先进事迹。真是不讲不知道,一讲不得了,一发而不可收。此时,同学们觉得自己班级的每一位任课老师都是那么优秀,都符合“金爱心老师”的评选条件,一种感恩之情在心中萌生。次日,任课教师们知道了班会课的内容后,都很感动,成就感和责任感也随之产生,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本案例描述的是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民主、客观评价的一个两难问题。从整个选举的过程来看,规范且符合民主推荐的要求,如果重选则违反选举原则;如果基于评选的标准,学生选举产生的对象确有偏差,明知对象选错了却不能重选,这不仅是故事中班主任老师所面临的一个教育难题,也是我们在班级行使民主权利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教育不仅是有时效性的,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故事中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不仅体现在善于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和内省,也反映在对教育事件的正确认识与客观把握,更体现在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的深刻理解与育人本质的自觉践行。可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形成是有时机的,关键是教师有没有意识与能力把握与运用好关键事件;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是由一个个关键事件累积而成的,关键是教师有没有将几个关键事件进行合理组合与运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保持需要任课教师团队的支持,从而使师生关系实现1+1>2的效果。

三、和谐师生关系下教师行为改进的条件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本质上受到教育结构基本特征的制约。从根本上说,“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平等,不单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抉择,实际上是不同的教育结构所致”。故教师行为的改进既离不开外源性支持引领机制,更离不开内源性自我改进机制的保障。

1. 外源性支持引领机制的建设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首要的是建立师生之间关于教与学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形成关于教与学的共同愿景,共同分享学习目标与策略,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同感,并且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因此,对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必须从关于学习的评价转变为促进学习的评价,在促进学习的评价过程中,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学习的“共同的情绪和理智的倾向”。教育中,教师应淡化批评,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克服自身的一些消极因素;呵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在主动悦纳中改善与成长;通过教师自身的语言、情感或恰当的教育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评价对学生发展具有导向、调控和促进作用,教师应树立激励性的评价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运用鼓励性评价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

2. 内源性自我改进机制的建设

首先,要更新教师的自我教育观念。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真理的代言人,如果教师始终以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形象自居,教育双边的对话活动无法真正展开。学生应该成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民主、平等地看待学生,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凝聚教师的育人力量。班级不仅是学生和班主任的,也是全体任课教师的。班级教育的成效取决于任课教师群体的教育,没有全体教师形成的教育合力,就没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不仅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所有教师都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在对班集体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更要善于凝聚教师群体的团队教育力量,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再次,要发展教师的自我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个人品德、稳定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向上的社交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等,其源于教师的关爱和公正、信任和宽容、真诚和激情、学识和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可以自我培养与习得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协作与交往互动中,更能凸显平等、真诚、相容、悦纳的良好素养。

上一篇:男装下一篇:哈尔滨农场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