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中国古语就有“雪飞六出”之说,表明古人已经掌握了雪花六分对称的特征.古往今来,晶莹剔透的雪花,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赏心悦目的画作.今天,美丽的雪花又成为非线性科学的“宠儿”,悄无声息地向探索者们展示着自然演化的奥秘.
然而,我们不应忽视古人的忠告: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的确,涨落和扰动导致了对称性破缺,也造就了每一朵雪花与众不同的个性.正因为有个性,雪花才如此千姿百态;也正因为有个性,雪花的演化才如此千变万化.个性化的雪花虽然让大自然分外妖娆,却向自然科学探索者们提出了严峻挑战——仅仅通过研究“这一朵”或“那一朵”雪花,我们很难捕捉到所有雪花共同遵循的不变性或规律性!
显然,穷尽所有雪花以探索其演化规律之路没有尽头.既然如此,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追寻雪花在绝对理想化的环境下“最想”采用的生长模式.于是,就有了超级分形雪花概念和超级分形雪花的生长运动学思想(见Internation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Numerical Simulation,2009,10(1):1-12;《应用数学和力学》,2010,31(1);《科学通报》,2009,54(22)).
超级分形雪花并不是真实的雪花,而是分形几何学意义上的雪花.分形雪花的轮廓线,是无穷多条具有无穷嵌套自相似结构的Koch曲线;分形雪花的实体,是无穷多朵具有无穷嵌套自相似结构的Koch雪花.奇妙的是,分形雪花包络的虚空,也都是无穷多朵自相似的Koch雪花.因其完美无缺,我们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一朵”雪花了.因其无穷无尽,我们说世界上的雪花,都没有“这一朵”雪花中的雪花多.当然,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想借助超级分形雪花,揭示雪花生长运动学中的不变性质,并向读者传述这样的观点:分形雪花虽然不是真实的雪花,但它可能为千姿百态的真实雪花提供一个理想化的生长“模板”.
当然,分形雪花不仅仅是科学“作品”,它与艺术多少有点关联.我们借鉴中国古典水墨画的艺术思想,尝试将分形雪花染色.与西方五彩缤纷的水彩画不同,中国古典的水墨画上只有两种颜色:黑色和白色.换言之,从空间形式看,水墨画上只有“墨到”的黑色空间和“墨不到”的白色空间(即留白).在中国古典艺术思想中,黑白两种空间形式之间是相辅相成或互补的,即墨到的部分和留白的部分,都是水墨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切掉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画将不画”.与古典水墨画相比,分形雪花“走”得更远——黑色的空间趋于消失,白色的空间占绝对优势.既然留白也是画,那么我们干脆走向另一个极端:与常规的分形染色不同,我们不再染分形空间,而是染分形空间的对偶空间——分形雪花包络的虚空(或留白).于是五彩斑斓的彩色分形雪花便跃然纸上.
出人意料的是,彩色分形雪花与埃舍尔的作品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埃舍尔是荷兰著名画家,艺术史上,很少有画家像他那样,在自然科学家的心目中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的画,在画家眼中是线条和色彩,在自然科学家眼中则是几何.拓扑、对称性和不变性.他的系列作品《圆极限》和《蛇》,精致、优雅且华丽,包含了彩色分形雪花中全部的对称性——六分对称,镜面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相似对称.埃舍尔的作品与彩色分形雪花不仅有形式上的一致性,而且有内涵上一致性——二者都表达了同一个深刻的主题,即通过有限达到无限: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无限,刻画无限,探索无限,理解无限.
封面设计要利用人们要求协调、和谐的心理,在对比中力求达到协调,从而显示出一种古拙的庄重美。这样的设计可以使人产生视觉与心理上的完美、宁静、和谐之感。像《编辑学刊》2007年度的封面设计中繁体字的运用并配以沉稳的底色,体现了古朴的美感。封面设计在色彩配置上尤其注重突出色彩的对比关系。在对比中求协调统一,以间色互相配置为宜,使对比色统一于协调之中。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在封面设计上体现的对比中寻求协调的美学风格值得借鉴。例如,《时代》经常用红与黑的对比,还用红与蓝、红与白的对比。红色给人以热情、向上、革新等审美体验,黑色、白色、蓝色给人以稳重、冷静等心理感受。色相,明度,时不失稳重、优雅,与其定位极为协调。而适当的黄色进行点缀,不超过五种颜色的运用,纯度上的冷暖、深浅、鲜明的对比,使整个封面显得富有时尚动感又亮丽,同色彩运用,使整个封面色彩既不太过杂乱,也不显得单调乏味。该强调的部分突出,该弱化的部分减弱。利用不同色相的颜色搭配在一起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色彩层次。对比色配置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冲突,而邻近色匹配则会产生柔和,平静的感觉。红黑搭配,红白搭配、红蓝搭配,使色彩的明度对比既夺目,又不至于太刺眼。读者就是在这样对比中寻求协调的追求种获得了美感享受。再如,《当代电影》2008年度的封面设计也体现了这一美学追求,色彩鲜明明亮的底色和黑色胶片构成的“8”字形成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过渡使对比不至于突兀,色彩的协调感从中得到强调,“8”字图片的设计也很好地突出了刊物性质。
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中的词汇。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前者着重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后者是神韵变化给人以情趣和精神上的满足。节奏是韵律形式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节奏富于理性,而韵律则富于感性。韵律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有一定变化的互相交替,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融合,能在整体中产生不寻常的美感节奏与韵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美感的共同语言,是创作和感受的关键。通过节奏与韵律的体现而造成美的感染力。成功的封面设计总是以明确动人的节奏和韵律将无声的实体变为生动的语言和音乐,使封面的构图充满着音乐性和抒情性,令人遐想,正如歌德所说:“韵律好像魔术,有点迷人,甚至能使我们坚信不疑,美丽属于韵律。”例如《当代电影》2008年度的封面设计,每期通过色彩的变化加之体现动感的电影胶片“8”字图形,形成跳动的节奏,而整个年度封面设计形成一个整体,构成充满美感享受的韵律,像欢快的音乐,又像优美的诗歌。就具体一期的封面设计来说,图片和文字在封面构图中如果作曲线的编排构成,也可以产生节奏和韵律,同时要讲究中国画中的留白,该空的地方不要强加内容,要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效果,给读者留有遐思的空间。例如,《电影艺术》2005年度的封面设计就表现了这一美学追求。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凡是艺术创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综合,创造的想象就是这种综合作用所必须的心灵活动。”[2]封面设计用各种不同艺术手段进行表现,总是表现事物的各种不同存在形式,总是对其在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上进行组织。如果这些复杂繁多的视觉因素只有多样变化,没有和谐统一,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如果只有和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就显得呆板单调。各独立的差异因素在艺术组合建构中,既体现外在关系的差异,又使其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构成统一有机的整体,才能产生赏心悦目、传情达意的审美效果。因此,在封面设计中既要追求色彩,版式,字体的变化多端,又要防止各因素杂乱无序的堆砌,造成统一性的缺乏。同时还要注意在追求秩序美感的统一风格时,也要防止缺少变化引起的呆板单调的弊病,因此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并保持变化与统一的适度,才能封面设计日臻完美。
在具体的封面设计中,如在色彩面积运用上,一般与其它色彩相对的主色调要占据主要位置,较大面积,通常是背景色或封面人物的色彩。导读部分的文字色彩面积虽小,作用却十分重要,通常采用与背景色或封面人物色彩不同的色彩来起到突出作用,一般用与主色调协调的其它色来强调。在层次处理上,通常把导读部分的文字放在第一层,封面人物居第二,刊名位于第三,有时刊名也居第一。最后是背景色。这样设计使得整个画面层次异常分明,编辑意图也很清晰,在色彩和画面层次的处理上始终保持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统一。风格简洁、明快,非常符合封面追求延续性的封面效应。像《电影艺术》2009年度的封面每期的背景色占据封面的大部分面积,作为主色调。刊名作为画面层次的第一层,突出强调,导语和封面人物据于第二层次,画面在光影色彩运用中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每期在色彩变化中贯彻构图稳定统一,层次分明的美学追求。
高尔基曾说过:“美是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象。这些完美的形象都是理性和知觉、思想和情感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封面设计需要根据纸介质媒体的性质,特点和用途等,设计特定的装饰性图象,并将图象与色彩,文字及点,线,面巧妙地组合,构成传情达意的艺术性画面,营造一种寓意深刻而优美动人的审美意境。封面的设计要达到让读者看了就能联想其相关内容,要达到“一叶而知秋”的效果,给读者以美感和美的享受过程,达到吸引读者持续关注的终极目的。
[1]李泽厚.李泽厚文集[M]. 北京:三联书店,2008.
2.封面的课题名称字体,用宋体、初号、加粗,副标题用Times New Roman字体、二号、加粗;
3.封面的课题名称总长度作适当调节,16个字的标题可以排版成14个字长度,8个字的标题可以排版成11个字长度,等等,方法如下:选中标题——点击工具栏的格式——点击调整宽度——输入希望的新文字宽度——确定;
4.封面的课题名称字体每个字符的长宽比,宜设置为长仿宋体比较美观,方法如下:选中标题——点击工具栏的字符缩放(字母A上方有向左向右两个箭头的那个图标)的下拉列表——选中66%或其它。
5.凡是题目字面相同的,都必须加“副标题”,格式如上,封面重新打印;
6.任务书、答辩记录表、成绩评定表的课题名称,都要在后面加“副标题”,如:“蜗轮蜗杆减速器设计(F=3000N,V=0.6m/S)”,写成一行,字体相同。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
(F=4200N,V=1.2m/S)
专 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学生姓名 学生名 班 级 07机电(1)学 号 6207000 指导教师 导师名 完成日期 2000年1月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蜗轮蜗杆减速器设计
(F=3000N,V=0.6m/S)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 单位代码:10660
分类号:R739.62 学 号:040269
贵阳医学院
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Annexin I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研 究 生:王 智 勇
导 师:高国芬 教授
年 级:2004级
专 业:耳鼻咽喉科学
目 录
摘 要 ………………………………………………………… 1
前 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5
讨 论 ………………………………………………………… 7
参考文献 ……………………………………………………… 15
英文摘要 ……………………………………………………… 18
致 谢 ………………………………………………………… 19
附:综 述 …………………………………………………… 20
一、泛政治化时期的杂志封面设计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七十年代后期的近三十年时间里, 毛泽东思想对我国文化领域起着决定性影响, 强烈的意识形态化是其最鲜明的特征 (尤其是“文革”期间) 。这一时期文化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为工农兵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是这一时期的最根本方针。尤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一倡导, 在中国历史上充满新意和道德力量, 促使大部分文化工作者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牺牲个人情趣, 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这个浩浩荡荡大一统的洪流中。既然强调为人民服务, 在审美上也必然以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为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把农民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因而体现在文化领域也是与广大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 毛泽东时代的杂志封面倡导的审美趣味大多是向农民靠近, 建立在农民审美趣味的基础之上, 具有单纯强烈的政治色彩。一种雄壮激昂的情绪, 通俗醒目的样式便顺理成章的构建起来。
这时期的封面设计及样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主人翁形象及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新生活。例如:1952年十月号的《大众医学》杂志封面就是用了工农兵三人并列形象的画面, 来表达和描写当时的思想和动态。还有一些样式的基本特点大多都是描绘劳动热烈场面的。例如:1959年《文学青年》的封面用的是套色木刻的形式, 以简洁的构图、强烈的色彩, 塑造了一个豪迈健壮的青年工人, 正在乐观坚定的眺望着远方, 似乎远处一幅无限美好的画卷在展现。到1960年, 《文学青年》第3期的封面用的是一对头绑着白毛巾, 一个手拿着五齿耙, 一个肩扛着铁锹正在热火朝天的劳动农民女青年的形象。体现的是人们在清澈的蓝天白云下, 打着大红横幅正在宏大的建设场地劳动的欢乐场景, 表现出顶天立地, “感天斗地”的时代气氛, 散发出强烈硬朗的力量感。又如:1963年9月的《解放军画报》封面, 使用的是一名身穿绿军装, 头戴钢盔, 手拿炮弹, 目视前方的战士, 描述的是一种随时准备冲向战场, 为国献身的神态。此画面让人们联想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及英雄人物, 都以顶天立地的伟岸构图设计赞颂了他们的英勇和崇高。
另外, 对领袖敬爱和崇拜的杂志封面也频频出现。如1957《新闻摄影》第十期封面, 使用的是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挥动着右手向人们示意的照片。体现了人们群众以仰视的角度仰望领袖人物的风采, 崇敬爱戴之情跃然纸上。十年“文革”期间, 这种格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各种杂志的封面基本上体现的是对领袖的敬仰这一主题。如1966年《红旗》杂志第13期的封面, 是毛泽东身穿绿军装头戴五角星军帽, 左手拿着一支香烟, 挥动着右手面带微笑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人民群众的照片。有一定代表性图式的还有1966年《工作与学习》杂志第5期的封面, 正下方是工农兵一群人向前走形象, 三面大的红旗前面是硕大黄色的毛泽东选集, 选集中间又是灰色的毛主席侧脸头像, 选集下面是绿叶配的大红花, 右侧一大竖幅标语写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远处后面天空中飘着五颜六色的无数个气球还有无数面小红旗迎风飘扬。体现着当时工农兵群众手举迎风飘扬的红旗坚定的追随着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情景。
可以这样说, 十年“文革”期间的杂志封面设计的时代特点是较为夸张强烈的。除了体现对领袖的爱戴之外, 还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时代特点。有这样一幅封面:整体是用红和黑色木刻套印, 背景是在光芒四色的红太阳中间有毛主席戴军帽的头像, 下面横幅是“坚决打倒xxx”, 在下面的远处是多面红旗和横幅标语, 正面是一人浓眉紧锁, 怒目圆睁, 硕大的铁拳和粗壮的臂膀, 做着对一些走资派和当权派的毁灭性的打击姿态, 最下面是“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 再往下面写的是:七机部“五一六”兵团《不听邪》战斗队。还有革命群众见到了毛主席和接到最新指示或者革命喜讯时表现出灿烂豪迈的笑。这两种形象是当时最基本的形象, 色彩的运用基本也是红、黄、蓝等, 为中国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原色为主, 字体也是以严肃方正的黑体及宋体为最常见。充分表现了那个“文革”初期广大工农兵群众对资产阶级以及修正主义的愤怒情景, 人物表情也简单强烈。
二、多元、温馨、人性化时代的杂志封面设计
在经历了物质及情感都极度贫困的十年“文革”之后, “现代化”的强烈诉求再次成为一个民族的整体性目标。“文明是积累起来的, 进步也是建立在过去基础之上的。所以, 对于过去的反思一直是人类求取发展的途径。近代中国由于受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 被迫走向现代化的求取之路, 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裂, 这就使得我们的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无源之水, 再加之近百年来翻天覆地的革命浪潮, 进一步破碎了自身的文化现象, 更使得这个现代化的求取之路出现了难以愈合的鸿沟。故而, 反思过去、追忆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通过这种追溯不仅可以为我们自身的这种现代化重建业已失传的文化证据, 而且还可以从中铺垫出一条记忆的道路, 连接过去与今天的现实, 使历史在内心复活的同时, 作用于现实与未来的参照”[1]P14这种社会心理在文化上的反映是对“科学、民主、人性”等观念及现代感的追求, 尤其是关于“人”的话语, 再度被置于文化的中心, 人道主义成为文化的核心内容, 重新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成了人们的愿望, 这是人们经历了社会动乱和苦难之后的情感复苏, 也是一种新的历史遇境下的强烈的社会启蒙意识。
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 大面积涌现出对“文革”的反思倾向, 在杂志的封面设计上也有充分体现。以《人民文学》1978年的第1、7期, 1979年的第4期为例, 封面大都是绿、黄、等纯颜色打底, 没有太多的其它色彩。《文学评论》1978年的1-6期和1979年的1-6期都是用白、红、灰、绿、蓝、紫纯颜色打底, 也没有太多其他的图案, 用俯视的角度, 呈现了那个蹉跎岁月里不堪回首的沉痛经历。
进入80年代, 人们逐渐走出“文革”的阴影, 放松的具有人情味的情绪渐渐生成, 一种陌生而富有诗意的表情及靓丽的青春面容频频出现在封面上, 这说明杂志封面设计已经破除了被强加在人身上的种种教条, 开始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真实特性, 人们可以按照个人的内心需要和人性的基本需求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1980年的《人民文学》封面有的是用梅花鹿装饰图案, 有的是用白描勾线的万里长城做背景。还有1981年的文学杂志《钟山》封面上, 用写意的手法表现了一个略带羞涩的傣族少女, 站在芭蕉树旁回头眺望, 画面温馨淡雅, 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对未来又充满希望的情怀。1984年的《文学评论》第1-6期封面, 开始用一些花纹装饰图案来作为打底背景。1984年的《文学遗产》第1-4期封面, 用的是白描勾线的图案来作为背景。
随着社会人性化氛围的生成, 人道主义思潮的倡导和深化成为自然, 平民大众成为了社会的主体, 社会思潮的主旋律从英雄颂歌转到了平凡世界。在杂志封面上出现的作品《父亲》便是这种变化的一个标志, 一个饱经沧桑、辛苦劳作、驯良凄楚的表情农民形象, 让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父亲》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审美范畴, 从而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学意义, 成为了中国广大农民忍辱负重形象的一个真实写照, 成为道德化艺术的一个象征, 也成为一个时代意识形态变化的一个见证。
进入80年代中后期, 中国文化上的充分开放, 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大量传播, 对国内的思潮产生了巨大影响, 所以这一时期的杂志封面, 或多或少体现了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风格。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冲突都在杂志的封面上有所体现。所以这一时期的封面形式大多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以《文学评论》1986年的第1-6期封面为例, 开始已经用一些绿、红、灰、紫等颜色立体构成的方块图案作为背景, 让人们看起来很有一种动感。1987年的《文学评论》第1-6期封面, 又用一些绿红粉灰等颜色作为打底背景, 巧妙地将文学评论用艺术镂空大写字母汉语拼音叠加交错有序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给人们一种艺术立体构成的画面的感觉, 令人赏心悦目。再如1989年的《钟山》第5期封面上, 是把几个非常有现代感的不同材质的抽象图形并置在一起, 通过粗与细、厚与薄, 钢与柔的对比, 传达出一种难以言传的特殊意味。
总体上来说, 80年代的杂志封面体现了文化上的开放和传播, 使得杂志封面的设计进入了争奇斗艳, 丰富多彩的多样化时代。虽然有的过于晦涩和生硬, 但不能否认这一时期的人文热情和探索精神。
三、世俗化、平面化的商业性封面设计
进入90年代, 中国开始走向市场经济, 社会结构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得到强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文化也出现了更加个性化的态势。尤其是“都市化”进程前所未有的加快, 这不仅体现在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 也体现在视觉感受和个体体验上。人们的热情从文化理想主义迅速转向世俗的消费主义,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极大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压抑状态的消费欲望, 政治与文化上的巨大期待被物质上的消费欲望所取摄影风景, 而后面的封皮已采用了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现场的摄影场景, 并征集油画、珠宝、家具等广告宣传的摄影图片。在这个时期, 国际上更多的新信息也传入中国, 流行文化得以快速发展, 使得中国很快的进入了“图像时代”。与此同时, 高科技日益普及, 摄影、数码等新媒体和新方法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图像模式, 为突破原有的视觉效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随着人们越来越强调向日常生活的融合与转移, 强调生活的实用价值, 大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讲究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趣, 从吃、穿、住、行无不追求着审美的因素。因而此时期杂志封面设计向生活化转变, 物质消费因素急速膨胀、渗透到设计的各个角落。如1995年的《人民文学》第3期后面封皮就是用摄影技术拍摄的中国内蒙古包头鹿苑羊绒纺织集团公司的“鹿王牌”羊绒衫和羊绒围巾的摄影广告图片。1997年《上海文学》第1-4期后面封皮都是用的美加净护手霜的广告图片, 第5期后面封皮也是上海日用化学制罐厂的金属耐压喷雾罐、液化气罐的拍摄广告。第10-12期后面封皮都是上海三菱电梯广告。这说明这一时期杂志封面的设计从原来的强调精神要素转为物质消费要素, 视觉上的物质功能效果被极力放大, 消费观念成为社会现实生活中最具活力, 与人们的生存需求息息相关的重要部分。
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及感官的享受已经取代了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政治热情和八十年代的人文热情;价值取向从政治的、文化的、精神的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转移, 一切都被商品化, 被带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其实, “旧的并不一定是糟糕的, 但却有可能是过时的;同理, 也未必一定是好的, 不过这往往又是不可阻挡的。当我们以一种历史眼光去审视中国近二十年的文化变迁时, 便极其自然地感受到新的影像产生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有力冲击。[2]在视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 文化领域充斥着商品的气息。与商品相关的广告、标志、品牌符号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美容美体、婚纱艺术照、商品画等纷纷出现在杂志的封面上。这些在文化领域的世俗化倾向, 在充分解放人性功能的同时, 也体现了追求物质财富和时尚消费成为人们价值观中最核心的部分, 这在很大程度上, 破坏了杂志的严肃性。这一点似乎是社会进步、文化民主的体现, 但人的个性的过度自由发展使传统的美好东西被逐渐忽略。例如2001年的《文萃》杂志封面第5期, 画面上扑面而来的是一个深情大眼睛凝视你浓妆艳丽的美女形象, 透露着浓浓的艳俗气息。还有2004年的《今日文摘》, 每期基本都用时尚靓丽的明星美女作为封面的主体, 缤纷热闹、色彩纷呈的画面效果也散发出强烈的商业意味。
总之, 从上述杂志封面设计的发展变化的分析和归纳可以看出, 不同历史阶段杂志封面设计的变化, 直接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事实上, 任何运动都会带来双重的社会影响, 有利也有弊。历史上也有许多事情在当时看来是有利的好事, 可到下一个时代就不一定是好的, 就会产生出许多弊病来;历史上也有许多在当时有大弊病的坏事, 到下一代就不一定是坏事, 反倒会产生很大的好处。包括“文革”, 短时期看也许只能看到创伤, 但如果把时间放远, 也许我们会发现它也给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实, 历史的追忆, 重要的不是还原, 而是发现, 是从今天的角度重新发现过去的意义。”[1]P16所以, 各种杂志封面的设计在体现设计者个人偏爱的同时, 与社会环境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体现出更多的是社会的时代特点。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 社会和经济等均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是如此, 例如人文社科类报刊杂志内容的发展轨迹, 也印证了这种变化。而这种杂志的封面往往最能在视觉上把这种变化呈现鲜明地体现出来。本文就通过对照新中国各时期人文类杂志的封面特色, 把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描述。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化取向,图式特点
参考文献
[1]杨卫.形象的追忆[M].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14、16)
关键词:《装饰》;封面图像;设计;演变
《装饰》创办于1958年,创始主编张光宇,是中国期刊史上第一个艺术设计类期刊。前三期封面分别由著名装饰艺术家张仃、张光宇、郁风设计,沈从文在前六期杂志上连续发表了《龙凤图案的应用与发展》等工艺美术研究力作。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家杭间所说:“《装饰》的影响不仅是外在形式上的,从《装饰》创刊号的文章来看,它寓含了现代装饰艺术大家们,对于这门学科的主要认识和审美价值取向。”①
目前的《装饰》研究与其作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界风向标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借助多次刊庆活动,《装饰》编办者和设计艺术专家纷纷发言、撰文梳理了其设计理念和办刊实践的轨迹,也有专家曾对《装饰》1997第1期至2003年第12期进行全文本统计分析,试图从“《装饰》数据的背后”②透视该刊的文本结构和理论探讨的趋势,但在笔者看来,求索《装饰》封面图像设计变迁在中国艺术设计领域中的角色意义更为重要。社会发展趋势对《装饰》封面图像设计有怎样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装饰》封面图像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点?以社会互动的视角求解这样的问题,更能触摸《装饰》的思想本质以认识其独有的期刊影响。
封面图像作为辅助期刊文本的视觉语言,在《装饰》封面演变中具有关键作用。其演变特征与设计思想表达了《装饰》特有的封面设计风格和视觉传播理念。它不仅具有形式意义,更以其特殊的形式逐渐构成一种视觉文化符号,将期刊定位与主题内容信息视觉化,且在《装饰》封面演变中具有“证史”般的艺术功能。随着社会与技术的发展,《装饰》的图像设计经历了如下发展过程:民间艺术造型阶段——装饰造型阶段——以几何色块图形为代表的抽象造型阶段(2002年起至今,几何色块或直接放大为构图分割,或与主要图形组合设计)。
一、民间艺术造型阶段
《装饰》的早期主要设计者张光宇、张仃、郁风等工艺美术大家注重民间自由淳朴的艺术创造,在“工艺美术”学科概念逐步形成、重建民族优秀物质文化的理想下取传统装饰语言之精华,以对装饰艺术的重新认识为契机进行了早期的《装饰》装帧设计。
《装饰》创办早期(1958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封面图像以民间艺术造型形象为主,较有代表性的如创刊号的“龙舟”图形和总第3期的头发挽髻、耳上簪着其时正流行的大红绒花的“簪花女”,又如总第7期的北京砖雕装饰造型和总第11期配着背景的云锦和花团锦簇的“惠山泥娃娃”。《装饰》早期封面图像的主要设计语言是将民间传统装饰语言中具代表性美感的,如泥塑、蜀锦、刺绣、砖雕等特色工艺艺术以现代设计手法再现于封面构图上,同时以装饰语言的创作手法去设计封面。这一时期封面图像的特点是造型特色定位鲜明,封面造型形象稚拙淳朴。构图也多采用传统对称式,为封面增添了装饰性与民族风格特征。在当时,这种对“日用而不知”的民间工艺美术的认识是非常超前的,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生活艺术设计的精神追求。
二、装饰造型阶段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装饰》也经历了一个从复苏、起步到迅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延续早期的办刊思想和设计理念,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对《装饰》是一大挑战。在经历了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艺术教育”的历史变化时期后,《装饰》迅速调整,及时顺应了这场设计领域的重大变革,成为这一时期著名的专业期刊。
在这个时期,《装饰》设计者们关注了建设中国工艺美术现代形态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引入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过程中,如何做到在不全面否定传统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并创造出富有“装饰性”的工艺美术新形象。随着设计观念的交汇,《装饰》在这一时期的装帧设计有了诸多新面貌。封面图像元素由富有民族气质的传统装饰语言发展为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装饰语言,以国画、漆画、装饰画的表现形式为主的图像设计在《装饰》的封面中大量出现,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色。其中,以较强烈的变形图像作为视觉语言的装饰画占了较大比重,据统计,1988~1995年的《装饰》共34期,以装饰画为表现形式的封面设计共有20幅,占此时期封面数量的59%。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原因是与《装饰》的办刊特色有关,也与当时的艺术表现主流形式有关。装饰画是当时较能代表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的艺术形式,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味,包括20世纪80年代主流平面媒介——电影海报,也多选用装饰画的手法。《装饰》封面选用的装饰画创作元素丰富,包括少数民族人物、自然风景、静物、植物花卉等。另一个原因是这一时期的大众对于家庭装饰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装饰》为将设计理念落实在具体指导大众对装饰艺术的应用,贴近民生,将封面图像设计的重点放在了“装饰”人民生活上。
《装饰》的封面图像设计在装帧设计的发展和演变中逐步形成由内容到形式的跨越,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装饰》封面图像素材较多样,几乎涵盖艺术设计领域各类相关设计作品类型,图像设计以图片拼贴为主,在构图中常以整张图片做底,或将图片框住,与刊名文字分开对应,完全通过图片内容对期刊核心内容和理念进行诠释。20世纪90年代后期,《装饰》封面开始对背景图片与主体图片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和组合,体现出不同的构图效果,此前,《装饰》封面通常是以未经处理的原始图像内容传达期刊主题。1998年后,封面开始加入图形元素,与摄影图片进行组合设计,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图像层次更加丰富,完整的图像设计主题和形式从此成为《装饰》封面特色。
三、抽象造型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跨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表现出全新的面貌。反思与探索成为这一时期《装饰》的关键词。在同时期艺术设计类期刊中,《装饰》凸显出设计理念变化的深度与广度。
nlc202309030704
这一时期的《装饰》封面设计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设计风格更加整体明确。抽象造型通过对民间美术、装饰艺术、现代电脑表现艺术等艺术图像的综合运用,建构出多层次的抽象艺术象征,成为这一时期封面图像的主要表现形式。封面图像寓意也因此包含了理性秩序之美,更贴切地塑造了《装饰》崇尚理性精神的设计风格。几何图形是当代《装饰》最具代表性的图像语言。《装饰》自2002年起受到西方设计思潮影响,开始在封面图像中加入几何图形设计元素,这在《装饰》整体装帧设计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装帧设计现代化的重要转折。自此开始,除了2003年封面采用自然元素进行图形图案化的图像设计,其余封面都有几何图形的身影(或直接放大为构图分割,或与主要图形组合设计作为重要元素),2002年至2012年《装饰》共132期,其中出现几何图形元素的封面为108期,占封面总数量的82%。几何图形的设计运用成为当代《装饰》封面的主要设计特色。
2004、2005、2006、2007年封面图像采用抽象几何色块分割构图形式为主,2004年的封面图形以几何形状分割构成,2005年图形设计独辟蹊径,以“装饰”刊名字体的放大局部笔画为图像设计元素。2008、2009年封面将简练的几何图形与主要图像结合进行设计。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第1期至第4期的封面以“衣、食、住、行”为专题策划图像设计。“衣、食、住、行”的图形视觉符号源于由《装饰》创办者之一张仃先生设计的创刊号封面(见图1)。创刊号封面通过载于龙舟之上的“衣、食、住、行”四面大旗比喻“装饰”在当时民生问题中的重要性,图形简洁流畅,富民族装饰美感又颇具现代创新之风。这是《装饰》封面设计第一次以装饰艺术语言昭示工艺美术事业的本质特征:那就是“衣”、“食”、“住”、“行”。
自创刊号封面出现后,“衣、食、住、行”图像符号在《装饰》的目录页以及封二中都曾出现,但作为封面主要图像再次出现是在创刊50周年的封面设计中。这一安排无疑从学术立场和设计理念上都表明了《装饰》半个世纪以来坚持立足于“衣食住行用”的实用艺术设计理念——服务社会、关注民生的办刊宗旨。2008年第1至第4期封面设计以创刊号图像为基础,融合其他相关新锐图像做填充与点缀装饰设计(见图2),视觉效果突破以往“衣、食、住、行”的传统形态,注入新的时代意义,使“衣、食、住、行”成为《装饰》特定意义的、具有想象成分的寓意符号,可称为《装饰》的视觉识别符号之一。
2010年的封面中将几何图形以构成形式做构图分割,形成或重复、或放射、或对比的现代构图节奏感,相较之前的简单几何图形分割版面形式更加具有现代个性。2011年首次将不规则几何图形色块与刊名文字结合编排,与下方主要图形的简洁感相对应。2012年几何图形的构成感在封面中越发明显,不规则几何色块组合与上方的主要图像形成空间的延伸和错视,将现代设计精致、有序、对比、透叠的特点通过无声的图形传达给读者。
一流的设计类杂志必定有一流的封面设计。在社会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中,纵观《装饰》封面图像视觉要素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历程,《装饰》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凭借越来越多样的图像设计而得以显现。从繁复的民间装饰图案到简练优美的空间几何图形的封面图像设计演变,反映了《装饰》在保持其特有封面设计风格和视觉感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演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封面艺术形态,传达了中国当代设计实践与设计思考的国际化趋势。《装饰》的封面图像设计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过程,是在文化发展意识上通过与国际当代设计思潮的中西差异内在调和,最终成就了自身封面设计文化的发展。
(于宏,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注释:
① 杭间.《装饰》之树[J].装饰,1998(5):9
② 沈卓娅,张福昌.《装饰》背后的数据[J].装饰,2004(11):75~76
题目 CO2重整铈镁助剂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学 生:
何 超 学 号: 201202020519 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 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 指导教师: 张 超 武
2016 年 5 月 7 日
摘要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取富含一氧化碳合成气的反应不仅可为天然气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缓解温室气体排放量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镍基催化剂对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且镍不是贵金属,催化剂成本低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镍基催化剂存在易积碳、易烧结等缺点,使用寿命短,极大地阻碍了其工业化应用进程。参考其他积炭量的测试结果表明,添加助剂显著地改变了Ni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其优劣顺序为Mg0-CeOZ>CeOZ>La20,>无助剂>Mg0。可见双助剂的作用十分突出。
本文采用采用共沉淀法制备Mg1-xCexNiAl11O 19+§催化剂。通过对氧化铈掺杂比例、烧结时间、烧结温度温度等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了比表面积较高的复合氧化物载体。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所得载体的表面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EDS)测定载体及催化剂中各元素的含量;用X一射线衍射(XRD)对样品的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制备复合氧化物载体时,氧化铈掺杂比例,焙烧时间及温度均能影响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碱土金属Mg能够增强催化剂Ni的稳定性和碱性,并且降低Ni离子的还原性,助剂Mg还可以减少水气逆转反应。CeO2一 Mg0双助剂催化剂可提供独特的金属一载体作用方式,以及表现出强烈的电子相互作用,这可能是它具有最佳抗积炭性能的重要原因。催化剂中固溶体的形成往往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原因可能是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高度缺陷的表面结构。关键词:镍基催化剂;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六铝酸盐催化剂;铈镁助剂
1.引言 1引言
添加碱土、稀土氧化物提高甲烷化催化剂及烃类水蒸汽重整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改善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1-5 }。虽然它们的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碱土、稀土氧化物对Ni/AlZO。催化剂有助分散作用,并且通过改变金属一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抑制镍晶粒的长大、金属镍的氧化和NiA120‘尖晶石的生成和影响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吸附性能。有文献报道,La20,与镍作用主要以包埋效应体现,而CeO,主要以电子效应体现〔”。许多研究表明,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不仅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而且也取决于各组份的添加顺序。因为这将直接影响活性组份的分布及不同组份间的相互作用程度。通常用分步浸渍法可制得性能优良的催化剂,即先将助剂负载于A1,0,上,然后再引人活性组份镍。
2.天然气重整制合成气的研究背景
能源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生命源泉。随着现代化学工业和人类社会活动的迅猛发展,能源的利用和结构调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其选择受到经济增长、国家以及全球环境、甚至跨国政治联盟的影响。目前世界能源和化学工业有85%以上是建立在石油、煤碳和天然气这三种可燃性矿物资源的基础上。世界上己经探明的可获得的化石燃料包括约1万亿吨煤、1万多亿桶石油和150万亿立方米天然气[f1]。除了上述这些,还有大约三百万吨铀储备。全世界目前每年用掉370艾焦耳以上的能量,这相当于170亿桶石油。大约95%这些能量来自化石燃料,包括44%的石油,26%的天然气,25%的煤,其它的2.5%的水力发电,2.6% 来自核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3]。这样,随着煤、石油可开采量的不断减少,能源结构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据统计19%年前十年间全球石油储量连续下跌,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则大幅度提高。预计到2020年,天然气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上升到60%,而原油将下降到20%。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匾乏,天然气将有可能在本世纪取代石油成为主要的化工原料。针对目前的能源现状,国内外都加快了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性气候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氧化碳在地下有广泛的储存,这些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开采利用。而大气中的CO2主要还是来源于化石燃料的排放。据统计,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在1980到2001年间,世界石油、煤和天然气消耗分别相应增长了22, 27和71%。结果伴随化石燃料的消耗和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从5亿增加到了6.6亿吨。部分国家近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国5.26吨,加拿大3.97吨,德国2.89吨,乌克兰2.43吨,意大利1.81吨,澳大利14.19吨,俄罗斯3.08吨,英国2.62吨,日本2.39吨,伊朗1.09吨,印度0.24吨,我国也达到了0.71吨,这不仅会使世界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会带来更多地环境事件,如干早、暴风等,给生态、农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s]。但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现代工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6]。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二氧化碳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因此,综合利用天然气和二氧化碳不仅可以合理利用自然界丰富的天然气与二氧化碳资源,而且可以缓解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问题,对减轻环境的恶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3.1研究现状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是一个强吸热过程(CH4 + CO
2CO + 2H2,△H298 = 248 kJ/mol),反应过程中需要提供大量的能量;是间接利用天然气和煤 层气 CH4 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甲烷化反应 首先是 CO 和 H2 吸附于催化剂表面,关键一步是氢分 子离解成具有活性的 H.催化剂表面较少的活性位点只 能吸附少量的 CO 和 H2,从而造成催化剂催化活性不 高,而活性组分担载量的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催化 剂表面的活性吸附位数及催化剂表面离解和吸附 H 的 活性位的数量,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Czekaj 等[113] 提出了 Ni/Al2O3催化剂的结构模型(图 3),Ni 物种通过 与 Al2O3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负载于 Al2O3上,Ni 物种包括未被还原的 NiO、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的 Ni3C 和还原生成的 Ni,活性 Ni 越多吸附的 CO 和 H2越多,离解产生的活性 H 也越多,因此催化剂催化活性越高.图 1 Ni/Al2O3催化剂结构及 CO 甲烷化过程中的选择性反应 与 CH4 的水蒸气 重整和部分氧化工艺相比 CO2 重整 CH4 生产出的 “贫氢”合成气[V(CO)/V(H2)= 1]可直接用作羰 基合成反应的原料气,在直接合成二甲醚的工艺中 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 F - T 合成中,它适于更高 附加值的长链烃类或含氧化合物的合成。通常,负 载 Rh、Ru、Pd 和 Pt 等催化剂对 CO2 重整 CH4 反应 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但由于其资源有限,价格 昂贵,不利于在工业上应用。目前认为,负载型 Ni 催化剂和 Co 基催化剂是最有希望在 CO2 重整 CH4 反应中获得应用的催化剂。然而大多数催化剂 因极易积碳而失活,故寻求高活性和抗积碳催化剂一直是 CO2 重整 CH4 反应研究的重要方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条件不同,催化剂的性 能会呈现较大的差异,对其重整活性和抗积碳性有 很大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催化剂的各种物理特性,如表面积、粒度、孔隙、孔径大小、孔径分布以及晶体 结构,都决定着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而这些性能往往同制备方法和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到目前为止有很多,如固相烧结法、浸渍法、共沉淀法、微乳法、溶胶—凝胶法等。助剂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节催化剂 表面酸碱性;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改变活性组分 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调节金属原子的电子密度以影 响催化剂对甲烷、二氧化碳分子解离的性能,从而提 高反应活性或提高催化剂的抗氧化性能和抗积碳性 能。CH4 - CO2 重整反应中添加的助剂一般是碱金 属、碱土金属和稀土金属,最常见的助剂有 Li、La2O3、CeO2、MgO、CuO 及 Cao 等。
3.2甲烷化催化剂的失活 3.2.1 积碳失活 如表 2所示,图2 甲烷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甲烷化过程中主反应(1)和(2)生成甲 烷,是强放热反应,加上催化剂、原料气组成、反应温 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反应中会伴随很多副反应,其 中反应(5)∼(8)会造成催化剂床层和反应器积碳,积碳主 要发生在床层入口处和催化剂上部[115],生成的碳晶须 或聚合碳会沉积在催化剂表面而覆盖其金属活性位,阻 塞催化剂载体的孔道,使活性组分与载体分离,不仅造 成催化剂的失活,缩短催化剂寿命,还会增加 催化床层阻力.杨克等[118]直接将水蒸汽通入反应装置 中,通过红热的碳与水蒸汽反应[反应(7),(8)的逆反应],以达到减少积碳的目的,然而加入水会抑制甲烷化主反 应(1)和(2)的进行,研究表明,甲烷化反应的抑制程度 与加入的水蒸汽量有关,一般按原料焦炉气中 CH4 计 算,H2O/CH4摩尔比在(0.2∼1.0):1 为宜[9].关于积碳的产生机理,Czekaj 等进行了详细的 研究,见图 3.图 3(a)显示新鲜催化剂表面含镍的氧化 物和氢氧化物,催化剂表面上的 NiO 和 Ni(OH)2不具催 化活性,只有被 H2还原后的金属态 Ni 才具有甲烷化催 化活性,而被还原后的催化剂表面除含活性金属镍粒子 外,还有金属镍和 NiOxHz 混合物组成的粒子团,该粒 子团外层为金属态镍,中间层为 NiOxHz,内层与载 体交界面处为 NiAl2O4[图 3(b)];甲烷化反应一段时间 后,催化剂表面有少量碳化物生成[图 3(c)];随反应时 间延长,积碳更严重,开始形成碳晶须,然后 Ni 粒子 与载体分离[图 3(d)];当积碳被移除时,活性镍也从载 体上脱落[图 3(e)].他们认为,催化剂活性降低的原因是 金属态 Ni 晶格和γ-Al2O3 晶格不匹配而形成了由 Ni 和 NiCx或 Ni3C 组成的一个薄层界面,造成活性组分镍与 载体间作用力弱,从而导致具有活性的 Ni 粒子从载体 上脱落.然而,积碳本身对催化剂活性降低影响甚微,因为甲烷化过程中生成的各种碳化物与催化剂表面的 粘附力很弱,且其本身具有疏松的结构,所以不会影响 反应气体在载体表面的扩散.基于这一机理,应该从制 备氧化铝载体材料着手,合成与镍兼容性好的氧化铝载 体材料,增强活性镍与氧化铝载体之间的作用力,有效 防止积碳形成造成催化剂的失活.3.2.2 床层过热失活 鉴于甲烷化反应的强放热特性,从热力学考虑,低 温和高压有利于甲烷化反应进行.高温会破坏催化剂结 构且导致镍烧结团聚,因此必须控制甲烷化过程中的反 应温度,以防止催化剂因过热而失活.表 1 中的反应除(6)外,其余均为强放热反应,据估算,CO 每转化 1%,图 3 Ni/Al2O3催化剂表面上的 CO 甲烷化反应机理[113] 气体的绝热升温约为 63℃;CO2每转化 1%,气体的绝 热升温约为 50.5℃[9].为了防止催化剂床层过热失活,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催化剂本身的高热稳定 性,另一方面从甲烷化工艺着手.袁权等发明了一种 用于常压水煤气甲烷化的活性非均布型催化剂,该催化 剂在CO含量高的水煤气甲烷化反应中有较高的甲烷化 选择性,积碳少,飞温不明显.目前工业上采用多段绝热固定床反应器进行段间换热,或采用产品气循环方法 稀释进料气中CO 浓度来降低反应器的温度.另外 也可利用流化床易取热这一点进行流化床甲烷化,或在 原料气中混入水蒸汽,也可起到控温的作用.4.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对甲烷化催化剂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同时也对甲烷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索,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果:
(1)目前研究较为成熟且已投入工业应用的为 Ni 基 催化剂,其催化活性与载体密切相关,γ-Al2O3因价廉易得、具有较好的孔道结构和表面性能而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2)在Ni/A12O3催化剂中添加助剂MgO能提高催化剂的结构稳定性;另外,添加晶格缺陷助剂和电子助剂 能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3)除了传统的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还开发出了非 晶态合金型、钙钛矿型和六铝酸盐型甲烷化催化剂,均 表现出了较好的甲烷化催化性能,其中钙钛矿型催化剂 具有较高的活性金属分散度,六铝酸盐型催化剂的大 优势在于其高热稳定性,可在强放热的甲烷化反应中表 现出优异的性能.(4)催化剂迅速失活缩短了催化剂寿命,造成催化剂 活性降低的原因有积碳失活、床层过热失活及催化剂中 毒失活.本工作对其机理分别作了介绍,并指出了相应 的解决措施.(5)对 CO 甲烷化的反应机理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根 本分歧在于是 CO 直接解离还是氢助解离,及速控步骤 是 CO 解离还是表面碳加氢,关于 CO 解离后的中间体,近期的研究更倾向于为甲酰基;CO2甲烷化反应是否经 过中间体 CO 尚未达成共识,但近期的研究更倾向于认 为此中间体为含氧酸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实验技术、测试手段的不断 提高,对甲烷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关于反 应过程中的“飞温”现象和催化剂床层中的“积碳”现 象,不仅需从催化剂的角度探讨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从 工艺技术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研究重点主要应 在以下几方面:
(1)复合载体的研制及稀土元素对甲烷化催化剂的 改性.复合载体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负载活性组分后 表现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且增大了活性反应温度范围.我国稀土元素资源极其丰富,如何充分发挥稀土元素在 甲烷化催化剂中的作用,研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 活性催化剂具有重大的科学和现实意义.(2)新型高热稳定性甲烷化催化剂的研制.由于甲烷化反应的强放热特性,甲烷化过程中的“飞温”和“积 碳”问题严重,之前往往通过在催化剂床层中添加散热 材料或改进反应器来及时移除回收热量,但催化剂烧结 现象仍不可忽视,因此,研究高热稳定性催化剂势在必行.苏发兵等研制的六铝酸盐催化剂用于甲烷化反应具有催化活性高、抗积碳、抗烧结性能强等优点.(3)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研制.镍基催化剂由于易中毒而失活,为此开发出了具有抗硫性能的钼系催化剂 和钨系催化剂,但其活性和选择性不高.根据镍基催化剂的硫中毒机理,可开发具有耐硫性能的载体,使 硫化物优先吸附于载体上.如能克服镍催化剂硫中毒这 一难题,因硫中毒的催化剂即可再生.(4)甲烷化工艺技术.从化学平衡角度考虑,加压有 利于甲烷化反应进行,这意味着加压流化床反应比常压 固定床反应单位体积放出的热量更多,因此,热量的 及时移除并加以有效利用是煤制气甲烷化面临的一个 重要挑战.流化床传热速率快,给热系数比固定床大,因此取热方便,适合高放热、大规模的甲烷化反应.另外,流化床反应器内流化颗粒的混合可达到几乎等温的 操作条件,从而有效避免了催化剂因局部过热而造成催 化剂烧结失活.流化床可分为浓 CO 区(床层入口处)和 稀 CO 区(床层上部),而甲烷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床层的 上段,且流化床中反应物的传质在流化床甲烷化中起主 导作用.相对于固定床,流化床中催化剂较易移除、添加和循环.然而,流化床中催化剂颗粒的磨损和 夹带不可小视.因此,流化床中需有良好的气固分离设备,且催化剂必须具备机械强度高、抗挤压、耐磨性好、活性高等优点.5.实验部分
5.1六铝酸盐催化剂Mg1-xCexNiAl11O19+§的制备
【毕业设计论文封面】推荐阅读:
毕业论文封面扉页06-11
安大毕业论文封面07-19
毕业论文封面与要求03-07
毕业设计论文02-18
工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03-23
专业(毕业)实习封面02-26
毕业设计论文纸06-26
毕业设计论文样式09-19
毕业设计论文范文12-08
网站毕业设计论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