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共7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篇1

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极为严重,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称之为“金融海啸”。那么,此次金融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对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对我们大学生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何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何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它负债较重,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因此,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支付更高的利率,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以控制金融机构在次级按揭贷款上的还款风险。这种做法是常规的做法。但是,由于美国过去7、8年以来新贷款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由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这种常规措施并没有得到普遍实施,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贷款大幅度增加,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转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为了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证券化规模的膨胀,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时间的规模扩大,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

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房价停止上涨或下降。关于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原因有这样三个方面:

1、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松紧变化。

2、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一段时期内,情绪乐观、持续积极。

3、金融监管缺失,许多银行,特别是许多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或不当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较为普遍。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

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

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严重的信用危机。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系统的破坏还不是非常严重,我国的金融系统仍较为健康。但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却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劳动岗位大幅度减少,失业率上升,就业困难。

四、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已明确今年要力保GDP增长不低于8%,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并将继续出台更多的政策,这必将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不要因为在多次求职失败后就灰心,就丧失进取心,而应克服畏难情绪,坚持不懈、总结经验、不断努力。

六、结束语

我们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面广,影响大,也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外部需求减少,部分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数增加,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但我们有信心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2009年1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上发表特别致辞,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有兴心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温家宝总理说,中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些人可能会有疑虑。我可以给大家一个肯定的回答: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我们的信心来自哪里?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因为,我们的金融基本稳定和健康,我们国内的内部需求很大,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扩大内需的政策;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根本改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的机遇。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严冬终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

金融危机从最初的酝酿到现在的大爆发,席卷了全世界大部分的资本市场.我以为今年下半年美国“突然”爆发的金融风暴其实由来已久(06年春季美房市售价止涨转跌即已现先兆),其本质就是远远超出银行承受能力的信贷投资和消费的失败导致大规模的金融资金链的断裂。这就是07年6月终于出现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所谓次级抵押贷款又称“次级按揭贷款”,是指对偿付能力或抵押品价值和变现能力较差的贷款申请人发放的按揭贷款,它一般有三个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篇2

无线局域网市场在整个ICT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在2008年中国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主要由国内WLAN应用最多的市场(包括消费者市场和电信、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等行业)并未受到金融危机明显影响而持续稳定增长和电信运营商WLAN建设部署激增所拉动。

在行业/企业市场,国内WLAN应用较多的主要行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明显(如市场份额占到整个企业网市场65%左右的电信、教育、医疗和商业服务),其不断渗透的无线应用保证了企业网市场的增长,其中电信运营商在WLAN的建设部署激增,以支持其宽带无线战略业务的发展。而国内受本轮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制造行业,其出货在WLAN市场本身所占的份额只有6.9%左右,尽管增速放缓,但并未影响整个市场增长的态势。

从WLAN应用的企业类型来看,由于相对传统网络设备,无线网络还属于比较新兴的技术,目前WLAN出货较多的主要是业务规模较大,IT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的大中型企业,而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WLAN市场中所占份额本身只占11.0%左右,这些都成为整个市场总体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因素。

数据来源:IDC,中国WLAN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08Q4,2009年3月

另外,消费者市场需求来看,2008年WLAN在消费者市场的规模达到US$74.3M(7430万美元),占整个WLAN市场规模的31.3%左右,这主要得益于支持Wi-Fi的终端的日益普及和产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作用下持续走低的影响,当然无线相对有线先天的便利也是提升其渗透率的内在驱动因素。

对于拉动WLAN市场2008年快速增长的电信行业来说,2008年酝酿多年的电信重组终于完成,重组后的三大运营商分别毫无悬念的获得了此前预期的三张3G牌照,中国电信运营商正式进入全业务运营时代。在未来电信网络宽带化、IP化和移动化的演进趋势下,开始正面竞争的三大全业务运营商,不约而同的将无线数据业务作为改变话音业务收入和利润下滑的战略业务。但是,3G技术本身和网络现状还不足以完全支撑未来用户对宽带业务日益增长的带宽需要,而已经被公认是未来网络演进方向但还处在技术标准规范阶段的LTE (Long-term Evolution),对于刚刚跨入3G时代的中国电信运营商来说,还显得遥遥无期。所以,曾经困惑于其盈利模式不清而无暇顾及WLAN的电信运营商,从2006年开始逐步加快了Wi-Fi热点的部署建设,这轮建设周期伴随着运营商逐渐清晰明确的WLAN作为3G网络补充的宽带无线战略,在2008年电信市场的规模达到US$57.3M(5730万美元),同比增长185.1%。

可以预见,2009年运营商在WLAN热点覆盖方面的建设投资仍将持续增加,同时关注新建的基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3G网络和起源于IT技术的WLAN热点的无缝连接和切换,保证用户端业务感知的连续性;另外,加强对现网数量与日俱增的无线接入点的运营管理,尤其是中国电信现网超过70%的胖AP的管理,都是使WLAN热点满足电信级网络运营需要的关注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篇3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成因;观点述评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

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国爆发,迅速蔓延全球,并带给国际社会深刻反思,连西方大国舆论都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并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价值。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冷战结束,资本主义世界宣称赢得冷战胜利,要把社会主义扔进垃圾堆,认为世界历史已经终结。在这两种舆论反差中,国际社会不断地搜寻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反思教训,但是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或政界的解释不尽一致。

一、金融体系或管理失败论

这是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根源最普遍的学术解释,主要认为国际金融体系和西方大国的,尤其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及监管体制、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及其带来的金融秩序失调、金融监管缺位等等,造成了此次危机。

中国和西方都有观点认为,金融业的脆弱性、危机的传染性和信息密集性,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金融体系在受到内外不利因素冲击时,都容易导致存款机构的挤提和金融恐慌,引发金融危机。而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金融安全网的设计,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银行挤提和金融恐慌的程度,但成本高昂。从长远看,金融安全网的设计在形成金融机构风险转嫁时,却失去了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金融机构监督的激励,容易造成金融危机爆发频率和破坏性更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认为,金融体系基本原则所具有的缺陷是引起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国际金融体系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发达国家鼓励银行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短期贷款,发达国家金融行业的不稳定,也带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印度经济研究和规划中心教授普拉巴特·帕特奈克(Prabaht Patnaik)认为,由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区分企业行为和投机活动,从而造成投机盛行;投机者不是为了资产长期升值,而是为了获得短期暴利,这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资深权威经济学家安娜·J.施瓦茨(Anna J.Schwartz)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界出现的危机至少是在三个因素的深刻影响下造成的。首要的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不良信贷激增,致使金融泡沫形成;其次是金融创新手段的天生缺陷助长了危机的产生和爆发;再次是金融市场的崩溃导致金融危机的到来。

从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管理的层次来论金融危机,难免就金融而论金融,就管理而论管理,无非是金融政策制定和管理的技术方面出现了错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设计金融机制、是谁在管理,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而对这样的疑问,如果再从技术性的手段方面来回答,那就显得苍白无力了,甚至有用自身回答自己的循环论证之嫌疑。具有世界上最大和最国际化金融部门的美国,曾号称拥有世界上最有秩序、最完善和最先进的金融市场,其监管体制曾经被许多国家复制或效仿,又为何在一夜之间被找出如此明显的诸多缺陷呢?

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论

这类观点主要是就当代新自由主义对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本上还是因为资本贪婪地追逐利润的本性造成的。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在现实形式上有所改变,但它的贪婪所造成的破坏性引发了金融危机。无论经济运行是采取政府干预还是采取市场调节,只要是少数人控制绝大部分的资本,只要资本的本性未变,金融危机就可能发生。

这类观点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近30年来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化以及贫富分化”。在长波理论视野中,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机理以及时机都与大萧条时期的金融危机相似。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政策范式——华盛顿共识。从根本上看,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群体的非理性、自由的不对称性、自由调节的危险性。新自由主义不断乃至无限夸大个人理性,主张极小化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极大化个人经济利益,认为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社会现实反复表明,个人理性的集合,完全有可能形成整体非理性的无政府状态,往往会带来群体的非理性。个人理性强调的是个人自由,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实质是资本的自由,是富人的自由。资本与富人的完美结合就是银行家,因此美式资本主义的自由就是银行家的自由,是华尔街的自由。自由资本主义认为市场能够进行自我纠偏,认定市场的“无形之手”要远好于政府的“有形之手”,极力主张社会经济任由市场进行调节,反对政府干预。但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丛林法则下的弱肉强食,市场垄断出现,经济自然呈现两极分化,经济分化带来社会分裂与政治对立,危及经济与社会繁荣。因此,“无形之手”一旦失灵,金融危机可能就爆发。

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早在2007年就预计并判断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他通过对房地产市场泡沫危机的演化过程剖析,判定2008年金融危机是金融化危机的一般症状,在金融资本垄断阶段,人数相对较少的个人与公司掌控生产与金融部门,其目的在于造福于少部分市场寡头垄断者。在此阶段,实体经济已无法吸纳寻求投资机会的生产剩余,经济陷入严重的停滞状态,膨胀的金融阻止了这一情况变得更糟,经济变得越来越依赖金融化作为增长的关键手段。但金融化仅是一种弥补经济停滞的方式,问题的根源是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主义固有矛盾。

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资本本质上的破坏性和贪婪性,是造成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其理论逻辑为“资本逐利和贪婪的本性,贯穿资本主义整个发展史”。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靠所谓民主制度发展强盛起来的,而是靠早期殖民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用别人的血汗完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成熟”。有别于资本明火执仗的逐利方式,现当代资本积累变换了方式,即通过金融诈骗掠夺别国人民的劳动成果,实现自己的“繁荣”。现当代金融运作变成资本运作的最高形式,金融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的最高存在方式。尽管马克思生前没有看到当今金融资本的当代运作方式,但他对资本本质的揭示并没过时。“近些年来,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

融全球化加速,借助金融创新,绝大多数美国民众的资产和其它国家的资产被华尔街转移到自己手里,以供其垄断市场,操控全球经济,维持资本的地位。”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资本和市场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说明了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的诸多原因。但这类观点具有诠释性论证的嫌疑,且带有意识形态对立的倾向,因为他们或绝口不提卷入其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次危机中的角色,或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此次危机的受害者。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加入全球化浪潮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三、“美国责任+全球化负效应”论

虽然这一类观点与第一类观点(金融体系或管理失败论)有重叠部分,但是这类观点的重心更加强调美国的国家责任,而第一类观点更加强调当代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体系本身出现了问题。这类观点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源于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尤其是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但关键是美国把这些问题带来的灾难向其他经济体进行全球转嫁,以减轻自己的经济创伤和负担。美国之所以能把国内危机转嫁,造成国际金融危机,是因为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全球化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外向传导性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第一种观点强调美国给国际金融领域带来危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邹平座谈美国金融危机深层原因认为,金融秩序与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危机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宣昌能2009年1月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失误、金融监管的缺失以及金融机构漠视风险控制等因素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福德姆(Fordham)大学教授大卫·斯科姆达(David Schmudde)认为,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弱点及其规定和管理制度的缺陷造成了金融危机;问题的根源是借款人的不负责任和贷款者的贪婪、监管机构反应迟钝、抵押证券市场盲目火爆、外国投资大量涌入美国,加上不负责任的信贷评级机构的失职,以及鉴定勾结。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源于不劳而获的发展方式,靠过度负债、过度消费、过度货币发行,还把不劳而获的成本转移出去。美国必须保持美元强势和弱势的有节奏变换,既要通过弱势美元政策降低利率,发行超额的货币,进行货币贬值,又要通过强势美元政策保证增发的美元有人接受,继而回流到美国,投资于美国的债务;必须维持现有货币上的特权地位,以保持对全球金融核心的控制,操纵虚拟资本流动、实物资本的交易和价格,进行自身成本向外部转嫁。这种成本转嫁最终的过程是美元过度发行,引起世界实际产品的全面涨价,引起各国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各国积累的财富在本国货币贬值中,全世界一起消化美元通货膨胀的成本。美国拿世界的资金补贴国内的经济运行成本。此次金融危机是由于弱势美元政策到强势美元政策的转换中出现了问题。这一观点强调在主观上美国利用国际金融体系而造成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的贪婪本性使然。

第三种观点强调美元本位制,认为美元本位制与当代金融危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密切相关,是造成目前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学者杨绪彪博士认为美元本位制的内在脆弱性引发了美国金融危机,美元本位制的内在脆弱性主要体现为:自我调节机制的缺失、新特里芬难题、最后贷款人角色的缺失以及美元霸权体系的不稳定性。美元本位制的这些内在脆弱性导致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风险要素。美元本位制的本质就是美元霸权——采取强势美元政策、“重内轻外”的金融政策、金融自由化政策、浮动汇率政策以及长期低利率政策。美国借助美元的本位货币地位,采取了注重国内经济均衡、轻视外部经济均衡的金融政策。这种政策结果是,美元过度供给,国内信用膨胀。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引领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并凭借美国自身经济实力,通过货币增发、美元贬值、大宗商品涨价、全球通货膨胀、债券投资价值缩水以及心理预期等方式向世界转嫁金融危机。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呈现出“美国咳嗽,全球着凉”的经济现象。这种观点是从国际货币体系和经济全球化两者融合带给国际金融的种种弊端方面来看问题。

第四种观点强调信心和信用问题,认为自2007年夏季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延续至今并席卷全球,根本原因就是信心与信用的崩盘。也就是资本市场上信用与信心的缺乏导致危机扩大,信用与信心的崩盘作用于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这种危机形成的传导机制是,危机首先由于信贷市场上的还款率下降导致银行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而传导到了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上由于银行的借贷,反过来又导致信贷市场流动性紧缩,由于信贷市场流动性紧缩,实体经济赖以发展的资金便出现短缺。在这一系列互相影响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参与者的信心与信用的缺失,他们的行为才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扩大恶化。这种观点认为信用和信心的缺失是根本因素,其实也间接承认了全球化是媒介,使得金融危机从美国扩展到全球。

第五种观点强调全球化责无旁贷,认为随着全球化趋势增强,全球经济失衡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全球化确实在金融危机的叠加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没有全球化,就不会有出口导向型国家、资源型市场,也就不会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开放其金融体系,使得次贷风波快速蔓延到全世界。加速扩展深化的全球化使得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种观点用更加宽广的视域概括出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连锁反应。也许全球化形成的国际机制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但从某种程度上说,那只能是对金融危机在全球扩散的现象及其危害的陈述,而没有挖掘其根源。全球化为金融危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传播通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化本身是否具有原罪,值得商榷。因为人们不会只停留在现象层面,总是要问:这种危机机制背后的动因是什么,为什么形成这种机制,这些是源自于全球化吗?

以上五种观点都间接或直接地认为此次危机从美国爆发,认为全球化是其重要原因或原因之一。其实,美国与当代全球化的关系本身就是水乳交融的,而且美国是当代全球化最重要的引领者和塑造者。但美国在当代全球化中是否有能力包揽一切,是事关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原因探讨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全球化中还有其他重要的国际行为体,他们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角色不应该被忽略。

四、新兴国家责任论

这类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在西方大国对危机负有罪责的同时,新兴国家,如中国,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认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国过度消费和中国生产过剩的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产膨胀型消费模式和以中国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的总框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次金融危机在本质上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是对需求方过度消费能力、供给方过剩生产能力的总调整。许小年教授2008年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演讲“迟到的衰退”,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因为美国政府负债运行、金融信贷虚拟扩张、企业负债经营和家庭负债消费;认为:“次贷风波的根子就在钱太多了,为什么钱多?因为利率低。为什么利率低而没有通胀?‘中国因素’是原因之一。因此这类观点在追究美国责任的同时,也把金融危机归咎于中国的“汇率操纵”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过度储蓄”。此类观点主要强调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责任。

2008年12月法国《论坛报》刊文,认为中国30年“开放”是造成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而且美国之所以负债累累是由于中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房市危机”也是中国的开放和在全球的不平衡储备造成的。2009年1月美国奥巴马政府认为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导致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2月中国学者岑科认为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也是金融危机的因素。中国央行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由分说地把所有中国企业和居民增加的外汇收过来,用于投资美国的国债、基金、股权等,把外汇投到了美国市场。盲目固守汇率,强制性把企业和居民的收入转化为对美周的“送礼”,就是中国对本次金融危机负有责任的原因。美国学者伯特兰德·温纳德(Bertrand Venard)和默罕默德·哈纳费(Mo-hamed Hanafi)通过对全球18个新兴国家的70个顶级金融机构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过去20年来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国际金融一体化加强,而新兴国家由于金融腐败、金融机构运行效率低下或无能,对国际金融体系造成了危害,是形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将国际金融危机的责任归咎于中国“汇率操纵”或新兴市场国家“过度储蓄”,反映了部分学者和政客的偏见。尽管可以勉强自圆其说,但为什么危机是从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也是最强大的国家爆发的——这是新兴国家责任论难以回避的问题。把中国说成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祸根,明显带有耸人听闻的“中国威胁”论意味或形而上学的理数,是热衷于为华尔街洗清罪名而已,是大国不负责任的推脱原罪之言行,是企图把国际金融危机的责任推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企图折中地让中国为国际金融危机担负不该担负的国际责任。

另外,2009年2月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认为金融海啸是美国等西方大国政府与金融界阴谋策划出来的。关于危机成因的阴谋论,如果确实是这个因素造成国际金融危机,那么,可以陈述阴谋,但不能不对阴谋的主体和客体进行研究,主要要深挖主体的动因,而不是追究阴谋本身的细节——这样是舍本求末。

五、总结

总体上,以上观点大多是从金融体系和经济管理的技术性层面来研究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虽然也有从社会制度上进行探讨,主要是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根本缺陷与时代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但是他们常常陷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方式,进行单一制度评价,或机械性地进行捏合对比——斧凿之痕难掩主观之迹。这样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以往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社会主义国家很少被卷入,或被卷入的程度不深,而这次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和越南深陷其中,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因此,当我们在大力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个前提下,还只从批判资本主义的本质来挖掘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难以深刻阐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会被卷入?

这也表明,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问题,非常复杂。解析金融危机成因成为人们预测经济未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许多经济学理论难以预测、难以解决国际金融(或经济)危机,以至于2009年度国际舆论曾经要求取消诺贝尔经济学奖项。看来,单纯从某个学科去研究国际经济问题,似乎难以全面解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原因。纯粹从经济体制或管理的视角研究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只能从表层解释金融危机是如何爆发的,关于为什么爆发,恐怕其说服力就微弱了;单单从哲学、社会学或政治学来阐释金融危机,似乎只能在宏观上把握其深层机理,但常常对金融危机运作缺乏周详的机制性解答。关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理解,需要汇通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挖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篇4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研究。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和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创,并很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同时,美国爆发的这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产生了的深远影响

一、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全球流动性过剩

2000年以来,以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为标志,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出现长时间的流动性过剩状况。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现象严重,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脱离了居民收入水平等基本面的支撑,只要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者投资者抽身离去,房价泡沫必将破裂。另外,全球流动性过剩使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存款的持续增长和信贷增长的乏力,导致银行的利差收入明显下降;二是流动性过剩和长期的低利率使传统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降低,甚至出现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现代金融创新的膨胀发展,为危机爆发埋下伏笔。

2、全球经济失衡

部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常账户存在巨额逆差,成为储蓄不足的国家,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则拥有巨额的经常账户顺差,成为储蓄剩余国。一方面,储蓄剩余国积累了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需要保值增值,美元资产是其最重要的选择,随着这些国家外汇资产规模的增长,其风险偏好程度也在上升,为次贷危机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对证券资产的巨大需求一再压低市场利率,刺激了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债券发行量急剧扩张。这种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然引发金融危机,并以极端的形式将经济带入再平衡阶段。

3、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发展

马克思在研究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时,重点分析两个问题:虚拟资本的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虚拟资本的扩张与收缩对产业周期性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由于货币资本积累并非完全来源于生产的扩大,它的积累总是比现实存在的资本积累更大,总会在周期的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和膨胀,而且,这些货币资本还会通过信用制度得到成倍的扩张,即出现一定规模的虚拟资本和经济泡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和信用链条的破裂,则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虚拟经济一定要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过度脱离实体经济,特别是在实体经济出现下行时,虚拟经济的泡沫就会破灭,爆发金融危机,最终再通过对实体经济的危害引致经济危机。

二、世界金融危机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影响

1、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随着危机的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主要股市大幅下挫,恐惧心理和信心危机笼罩整个市场,即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大规模救市计划,也未能阻止全球股市暴跌。2008年,在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81个股价指数中,除突尼斯证交所TUMNDEX指数涨10.55%外,其他证券交易所80个股价指数全部下跌,平均跌幅高达42.6%。其中,跌幅超过70%的有6个国家的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此外,俄罗斯RTSI指数、中国上证综合指数和英国AIM所有股指数的跌幅则超过了60%。据标准普尔公司2009年1月6日发布的研究报告,2008年全球股市在暴跌中蒸发掉大约17万亿美元市值。该报告是在对涵盖全球46个主要股指的“标普全球市场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其中,新兴市场指数2008年下跌54.72%,发达市场指数下跌42.72%。

2、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陷入严重的衰退中

虽然“衰退”定义各异,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因为这场金融危机的持续“腐蚀”同步陷入严重的衰退却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同。美国是全球第一个陷入衰退的国家。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起就已陷人衰退。欧洲各国经济也经历了和大西洋彼岸同样恐怖的衰退噩梦。由于危机自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以及欧洲国家之间和欧洲与全球贸易的紧密联系,金融危机对欧洲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造成了严重冲击。日本经济也几乎和欧美同步陷人衰退中。2008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下滑0.4%。在该统计速报中,日本政府还把第二季度的GDP数据从之前的下滑0.1%修订为下滑0.9%,为日本经济7年来最大降幅。鉴于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为负值一般就能说明一个经济体进人衰退期。

3、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放缓

在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形势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势头虽不致“惊天大逆转”,但其经济增长大多从高位回落,2009年发展中国家GDP增速将由2008年的5.9%降至1.2%。矿产资源出口国、出口导向型或金融开放过度的国家和地区,2009年将滑落到3.2%和2.5%,在一些可能陷人衰退的发展中国家,大批企业被迫关闭,众多工人面临失业。即便一些发展中大国如印度、中国等也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例如,中国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因为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而明显放缓。从2008年第三季度起,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另外,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等,无不使中国经济2009年的增长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充满风险和变数。

三、世界金融危机对当今世界政治的影响

1、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加速、“多层化”更加明显

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进程,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与“一超独霸”格局“量变”加速。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由于对外扩张过度与对内透支消费、放松经济监管,致使金融危机爆发、内外交困、软硬实力均遭重创,其“一超”优势地位明显下滑。“多强”则有显著分化:欧盟因为扩容过快而“消化不良”,经济增长缓慢,政策取向更加“内向”;日本经济继续停滞不前,外交方向陷入“迷惘”;中、印、俄、巴等“新兴大国”呈现群体性迅猛崛起。中国坚持科学与和平发展,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影响力更加举足轻重。印度外交左右逢源,经济增长总体向好,加快推进政治与军事大国战略。俄罗斯充分发挥军事、能源、地缘与外交谋略优势,充分利用西方大国深陷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不断增强对外战略主动性与进取性,力图重振“雄风”。巴西在金融危机之中“脱颖而出”,经济潜力巨大,借助斡旋伊朗核问题等国际与地区热点扩大外交话语权。

2、大国关系加快重组,协调合作明显加强 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类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各大国面对全球性挑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唯有“同舟共济”、协调应对,全球性挑战因而成为增进大国合作的重要平台。奥巴马总统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便明确指出:“我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威胁不再是大国之间的竞争”,而是21世纪的各类跨国威胁,大国竞争应摆脱“零和游戏”。全球化时代大国利益交织、相互依存,大国矛盾的对抗性下降、可控性增加,大国博弈的零和性减少、竞争与合作交织缠绕、“竞合性”突出,竞争也更多地体现为和平竞争、发展竞争与良性竞争。金融危机也标志着多极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助推大国关系平等化。西方老牌大国深受金融危机冲击、地位下滑,新兴大国群雄并起,大国力量对比趋于均衡化,西方大国遂加快调整对新兴大国政策,对话接触、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积极争取面更加突出。

3、区域一体化明显提速,世界地缘战略重心加快东移亚洲 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各地区国家纷纷“抱团取暖”,区域一体化与“板块化”明显加速。在欧洲,欧盟27国签署《里斯本条约》,也于2009年12月1日生效,欧盟一体化进入新阶段。在亚太地区,区域次区域多边合作勃发,东亚合作成为焦点,机制日趋多层次化。在美洲,第五届“北美安全与繁荣联盟首脑会议”于2009年8月10日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举行,美、加、墨三国决定共同应对经济衰退等; 在非洲,非洲联盟先后于2009年2月4日、7月3日举行第十二届、第十三届首脑会议,十三届首脑会议决定将“非盟委员会”提升为“非盟权力机构”,由其负责非盟防务、外交与外贸谈判等。而在世界各大区域一体化纷纷加速的进程之中,在世界各大地缘政治经济“板块”之间,由于中国与印度同时快速崛起并引领亚洲经济率先复苏,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率最高,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亚洲经济发展最富活力,致使世界地缘战略重心加快“东移”亚洲,“亚洲板块”的份量不断增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篇5

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金融危机对农信社造成的影响

经济决定金融,这是自然经济发展规律。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县以煤炭为主的支柱产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全县60余座煤矿从去年6月份停产整顿以来,除5、6家国营煤矿恢复生产以外,其余至今不能生产,停产面积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5%。与此相关联的4家洗煤厂、1家焦化厂全部停产,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的产业链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全县整个经济萧条,工业经济连续回落,使农信社贷款投放、到期贷款回收及资金组织等工作难度加大。信用社的各项工作面临很大困难。

(一)资金组织工作难度加大。去年一月份**联社一个月就完成了全年存款任务,反观今年,到2月末存款仅比年初上升了1145万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县经济是支柱产业撑不起梁,附属产业登不上堂;而农民手中的粮食更是没有卖上好价钱,春耕备耕都显得捉襟见肘,根本没有多余资金存入信用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危机给信用社资金组织工作带来的难度有多大。

(二)贷款投放信用风险加重。受金融危机影响,宏观经济趋紧,经营环境恶化,农副产品价格急剧下滑,销售渠道严重阻滞,粮价低,卖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就业难度加大,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预期下降,农村中小企业则是市场疲软和经营面临困难,就那**来说以煤炭为主的支柱产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整个煤炭产业不景气,与此相关的产业链也严重萎缩,信贷违约和行业贷款风险加大,再加上信贷风险分类的不准确及随意性,无疑是雪上加霜,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剧。

(三)经营利润收入空间缩小。在如此萧条的经济形势下,央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幅度调整贷款利率,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逐渐缩小;而长期以来农信社收入单一,存贷款业务是农信社主营业务,也是信用社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信社盈利水平的高低,往往是靠存、贷款市场占有“份额”和贷款利率的高低来决定的;再加上信用社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实现存款大幅增加,贷款大幅发放,不良贷款大幅下降,实现收入最大化,都将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信用社的经营收入可谓是内外交困,给农信社收入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四)深化改革面临阻力增加。当前农信社深化改革正处在关键阶段,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给农信社的改革带来的冲击不可说不大,对农信社实现稳定发展已构成很大的威胁,在信用社各项经营都面临很大考验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推动信用社深化改革,增资扩股,进一步壮大信用社实力,进而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向现代银行迈进,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

但对我们农信社而言挑战与机遇共存,下面就自己的认识谈几点建议:

二、几点建议

(一)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组织资金工作。在目前整个经济疲软的形势下,仅靠过去那种单一的搞突击、依靠个人力量揽储的方式显然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组织形式。一是要改变长期以来,重业务发展轻宣传报道的思想,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办社宗旨,资金实力以及社会信誉度,塑造农村信用社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提升市场份额;二是实施新的考核机制,把任务细化分解到从联社主任到基层每一位员工,形成人人有压力、个个有任务的氛围,直接与工资挂钩;三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应下大力气抓好网络电子化建设,尽快实现通存通兑和卡业务的开办,靠优越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来争取存款;四是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涉农资金、教育资金以及预算外资金和国家投入的农业专项资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

(二)树立风险控制的经营理念。依法合规经营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时刻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一是要强化信贷管理,把好增量贷款的投放关,严格按照职权范围、相关规定和程序发放贷款,确保新发放贷款的“安全性”;二是要继续施行“控大放小”策略,严格控制大额、大户贷款,放开放活农户小额贷款;三是要在调查中,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手段,通过拍摄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确保信贷投放的可靠性、科学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篇6

那么造成渠道经销商大量库存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大部分名酒企业一味片面追求销售业绩的爆发式增长,不顾实际情况,实施大面积渠道扁平化政策,大规模发展经销商,打破了渠道生态链的平衡,使渠道的资源不能被集中良性释放,名酒经销资源力量被分散,短期内销量虽然成长起来,但长期看,渠道体系混乱造成后劲不足,形成渠道肠梗阻,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会造成大量的库存产生。

第二、同时,为了完成高成长度的销售目标,名酒企业不断地制定和实施各种形式的渠道激励政策,对渠道经销商进行压货或引诱经销商进货,常常受制于厂家的经销商,被引导或者被动地进入到厂家设计的游戏规则里,高压政策使经销商处于往往疲于应付的状态,一方面,为了配合厂家完成目标任务,争取到更多的市场支持和奖励;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终端动销不畅,库存越压越多。

第三、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左右,三公消费等国家限制性政策的制约等诸多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市场消费需求被极大地抑制住了,大量产品被堆放在仓库和摆在销售终端形不成良性销售,导致出现动销滞缓的局面。

第四、在高利润回报的利益驱动下,各种类型的渠道投机行为大量涌现出来,大量渠道投机商进行囤积居奇,

这种在社会上存在的隐性库存在需求旺盛时期还看不到影响,对市场形不成冲击。但是在进入经济下行,需求不振时期,存在短期炒作行为的投机商会寻求机会把库存信息传递到市场上,释放出更大的库存量。

第五、经销商自身原因和渠道存在壁垒造成的库存。主要在于:1、经销商老板对行业发展趋势把握不准,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在战略规划、终端网络布局、人员配置、计划管理和执行上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这些因素导致了经销商抗风险的能力不强,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销售立刻就会受到影响。2、商超系统、餐饮系统等终端渠道进入壁垒高导致运营成本加大,再加上库存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经销商没有建立或者建立的进销存系统过于简单化,缺少流程管理,也没有建立起来相关的、清晰的数据库,不能进行合理的进销存数据分析,也是导致库存增加的一个潜在因素。

第六、厂家的产能大扩张战略也在无形当中制造了大量的库存,在市场利好,库存消化能力强的阶段,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在进入形式急转直下时期,库存可能就真的就成了动销不了的库存了。

目前看来,此轮库存和往年库存性质有些不同,已不再是经销商可以向外炫耀的资本了,往年的库存因为涨价因素,都会出现一个很大的价差空间,意味着高利润区,而今年的库存由于动销问题和利润空间的缩减,导致经销商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反倒成了负累。

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篇7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

首先, 主权债务问题实际是本次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一般来说, 经济繁荣期, 私人部门的负债相对较高, 而每次危机之后, 政府的财政赤字都会出现恶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也点燃了欧洲暗藏于风平浪静海面下的巨大债务风险。各国为抵御经济系统性风险的救市开支巨大, 部分国家多年财政纪律松弛、控制赤字不力, 使得目前欧元区16国平均赤字水平超过6%, 各国财政赤字过高和债务严重超标直接引发了本次债务危机 (见下表) 。

其次, 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导致了主权债务问题的产生。一方面, 欧元区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干扰了统一货币政策的运作, 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得各国面对危机冲击时, 过多依赖财政政策, 而且有扩大财政赤字的内在倾向[1];另一方面, 欧元区长期实行的低利率政策, 使希腊等国能够尽享获得低廉借贷, 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掩盖了其劳动生产率低但劳动成本高等结构性问题。经济危机下这些问题日益凸显, 希腊和西班牙等国越来越难越履行债务, 最终引发大规模违约。

再次, 欧元区各国 (如PIIGS国家, 即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 内部经济失衡是引发债务问题的深层原因。如希腊长期财政预算超支, 公务员队伍庞大, 公共事业占总GDP的40%, 偷税逃税严重, 私人部门赤字过大, 经济危机造成的政府收入下降使的情况更加严重;葡萄牙的经济增长在本世纪的前十年迅速回落, 其人均GDP只有欧盟平均的2/3;爱尔兰经济在过去的两年陷入衰退, 其房地产泡沫破灭严重影响了政府税收和民众消费能力;意大利经济近年来发展缓慢, 并为高失业率、高税收所困扰;西班牙的经济在高于欧盟平均值之上增长十多年之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之中, 失业率在过去的一年里大幅上升, 其财政赤字也远远超出欧盟所允许的上限[2]。

第四, 欧盟内外部的结构性矛盾是债务危机爆发的制度性因素。一方面, 由于欧元区内部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差异的扩大, 德国、荷兰等出口大国与希腊等危机国之间存在巨额经常项目失衡。德国和荷兰基本一直处于经常项目顺差, 两国去年经常项目盈余仍高达GDP的5% (见图1) , 而希腊、西班牙等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则出现了巨额贸易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

, 数据来源:同表)

另一方面, 迫于政党和工会组织的压力, 希腊等国多年来过度提高工资和养老金等社会福利待遇水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 这不仅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也提高了单位劳动成本, 使希腊在与亚洲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中不断处于劣势, 长时间的积累导致政务债务和对外债务不断攀升。我们用1999年~2008 年部分欧洲国家的单位劳动成本和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的散点图, 结果发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的国家, 财政赤字也较高 (见图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面对亚洲市场的竞争, 以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尽失。

(数据来源:同表)

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得这种欧元区内外的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无法通过货币贬值等手段来纠正和调节, 政府只能采用财政政策来刺激和维持国内经济, 加剧了财政赤字和债务的产生, 成为本次危机的导火索。

最后, 国际炒家的投机炒作加速了本次债务危机。10年前, 高盛公司帮助希腊政府掩盖真实债务问题而加入欧元区, 2002年起, 诱使希腊购买其大量CDS等金融衍生产品, 导致当前债务危机。危机后, 大肆沽空投机欧元, 在金融衍生品的助涨下, 希腊贷款成本飙升, 危机被放大蔓延至整个欧元区[3]。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1.恐慌情绪在全球蔓延, 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希腊爆出债务危机后, 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大幅动荡。截至今年3月28日, 道琼斯指数大跌近3%,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蓝筹股指数分别下跌了近6%和5%, 反映亚太地区股指的摩根士丹利亚太指数已从1月中旬的高位下跌6.5%, 跌幅超过同期全球股市3%的平均水平。受穆迪关于美国国债AAA评级压力的警示, 道琼斯近日跌回万点之下。

全球汇率市场动荡也进一步加剧。美元一改此前的颓势强劲反弹, 在欧洲债务问题的“拉动”下, 美元指数从去年11月底以来升值近10%, 而欧元则大幅走跌, 今年2月份, 欧元兑美元汇率下跌1.7%, 兑日元下跌3.2%。信贷市场的反应也非常迅速和激烈, PIIGS各国的主权信用CDS息差在短期内大幅上升, 其中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息差已经超越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的水平, 创下了历史新高。债务问题还波及到大宗商品市场, 原油价格大幅下挫, 基本金属纷纷收跌。

2.多国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受到波及

以希腊为例, 我们从其国债的持有国和地区的分布可以看出 (见图3) , 2005年~2009 年欧盟地区 (不包括希腊) 占比达50%, 是受希腊债务问题影响最深的地区, 而美国和亚洲地区因为持有的债权很少, 所以受到的直接影响将非常小。

此外, 欧盟地区的银行也认购了希腊绝大多数的债券。希腊对国外银行发售的3000 亿欧元的公司和银行债中, 欧洲地区的银行持有的债券规模超过90%, 法国、瑞士和德国认购规模较大。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盟各国及其银行将受到直接冲击。

(资料来源:申万研究)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世界经济受影响有限, 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欧洲债务问题将深刻影响金融市场、市场预期和经济复苏, 未来全球经济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总的来说, 本次危机不会对全球金融机构和经济复苏产生致命冲击, 不大可能出现大范围加速衰退的系统性风险, 全球经济受其影响有限。

其一, 此次债务国经济总量占欧元区比重还不到10%, 而且欧元区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平均为6%, 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两位数的赤字水平[4]。

其二, 本次债务危机与金融衍生产品导致的次贷危机不同, 其杠杆率较低, 传染性不强。希腊债务的主要债权方—西方发达国家, 在处理债务危机上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而且由于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 欧洲的商业银行不缺乏流动性, 欧洲银行不太可能出现巨大损失。

2.欧元地位和欧元区稳定将经受考验

欧元自启动以来, 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 已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 金融危机为欧元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但希腊等国的债务问题损害了市场对欧元的信心, 如果不能够尽快有效解决, 将严重影响欧元的国际地位和欧元区的整体稳定性, 欧元区货币联盟模式也将经受严峻考验。

3.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退出策略将受影响

此前, 受益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 各国已开始考虑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策略。但目前各经济体面临政策两难, 各国经济增长趋势刚刚确立, 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 仍需持续的经济刺激政策维系经济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 新兴市场由于资本流入的增加带来的通胀或通胀预期增强而不得不考虑紧缩政策, 欧洲国家持续扩大财政支出又会恶化债务问题, 债务危机短期内也难以解决, 因此各国退出策略必将受严重影响。

4.中国所受影响不大, 但仍需高度重视和警惕

首先, 对欧洲出口或受损。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欧盟陷入债务危机必将严重削弱其购买力和国内需求, 中国对欧洲的出口肯定会受到冲击。而且人民币升值也会增大出口企业成本, 减弱我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不过, 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 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并非很大的出口市场。

其次, 欧元危机给人民币汇率水平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希腊爆发危机以来, 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已经超过10%, 欧元对美元贬值, 而人民币名义盯住美元,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升值压力;另一方面, 债务危机可能导致大规模短期国际资本流入,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而人民币升值又会吸引套利资金流入, 进一步增强升值预期。此外, 近期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反对, 坚持要求人民币升值, 很可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总之, 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会显著增强。

第三, 对金融市场有短期影响。受投资者对债务危机忧虑增强影响, 短期内中国资本市场受冲击明显。但这种影响目前来看仅仅是短期的, 市场下跌后风险将自然释放。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 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相对比较封闭, 大型商业银行没有参与希腊等国的融资, 因此, 此次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小。

四、本次债务危机的启示

1.对欧盟各国的启示

首先, 严酷的事实说表明金融危机并没有走远, 本次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的解决仍需要一个过程。各国应提高警惕, 严防新一轮的金融危机的出现, 根据自身不同国情, 推行财政紧缩计划, 逐步削减财政赤字, 摸索出摆脱债务危机的不同路径和模式。

其次, 要缓解危机、避免危机再次发生, 必须从根本上对欧盟各国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因此, 各国应推进自由化改革, 通过发展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加快技术创新等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强出口竞争力, 同时应要改革劳动力市场, 降低名义工资, 减小欧元区外亚洲低成本国家的冲击, 恢复欧元区内外部总供求平衡和贸易平衡, 以软着陆的方式实现经济复苏。

第三, 审慎的产业政策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 脱离实际的经济发展将隐藏巨大风险。陷入危机的主要国家都过于依赖某个或者某几个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周期性产业。如希腊依靠旅游和船运业, 西班牙依靠旅游业、爱尔兰依靠房地产业等[5]。各国应在产业发展和宏观稳定上取得有效平衡,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最后, 欧盟一体化亟待完善。本次债务危机中, 欧元区内部长期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和政策错位迅速暴露。欧盟各国应加快完善欧洲货币、财政及政治一体化机制, 加强政策协调与沟通, 强化和补充现有机制, 加强金融监管协作, 提高欧盟稳定性和危机应对能力。

2.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远离欧洲债务危机, 中期内也不可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 但债务问题对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 应积极制订相关政策措施, 防止欧洲债务问题对中国的冲击。

一方面, 我国出口企业应做好应急准备, 将出口萎缩带来的损失减到最小, 政府也要继续扩大内需, 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防止经济增长放缓;另一方面, 尽管中国目前的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 但不断涌入的热钱已使中国的资产出现泡沫, 相关部门也要加强观测和预警, 管理资本流入, 采用有效手段保证化解可能的风险。

第二, 要全面审视中国的主权债务问题。

虽然中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比一直处在国家警戒线之下, 2009年财政赤字GDP占比低于3%, 总债务占比低于20%, 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 安全性明显优于发达国家。但中国应从外汇储备、外债负担以及整体债务状况等方面更加全面地审视中国的债务问题。同时, 地方债务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各地纷纷推出大规模救市措施, 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 有研究估计地方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6.5%[6]。这些债务一旦出现违约风险, 将会影响市场信心甚至国家经济安全。当然, 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等临时性负债风险仍不容忽视。当前, 要明确自身债务水平, 制订相关措施, 确保债务安全, 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三, 欧元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创造了新的契机。

由于缺乏与统一的货币政策制度配套的财政政策制度, 财政方面的自主控制造成了欧元体系的失衡。因此,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完善货币、财政政策的制度建设。我国还可利用欧元信誉危机, 积极推动与以欧元部分结算贸易的国家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 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 逐步推动人民币的区域性贸易结算功能。

第四, 本次危机暴露出的欧元货币体系问题, 为亚洲货币合作提供了借鉴。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关于亚洲成立共同货币区乃至“亚元”的呼声高涨。根据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只有成员国在要素自由流动、经济趋同等情况下, 加入共同货币区才会带来福利增进, 条件不成熟却勉强加入可能得不偿失[7]。希腊在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时, 加入欧元区并引发本次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 现在看来, 亚洲设立共同货币区的条件尚未成熟。

参考文献

[1]郑联盛.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演进、影响与启示[R].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内部研究报告, 2010-2-12.

[2]沈建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下一个拉美危机?[R].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海外市场研究部内部报告, 2010-2-8.

[3]屈绍辉.希腊债务危机:成也高盛, 败也高盛[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2010-3-08.

[4]叶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或是美国阳谋[OL].东方财富网:http://finance.eastmoney.com, 2010-2-20.

[5]李慧勇, 孟祥娟.风险总体可控解决尚需时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成因及前景分析[R].申银万国研究所内部报告, 2010-3-11.

[6]郑联盛.主权债务拖延全球复苏[OL].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 2010-3-02.

上一篇:实习生介绍信下一篇:饮料采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