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古诗词教学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精选8篇)

浅谈小学生古诗词教学 篇1

栾文斌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1)了解背景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

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浅谈小学生古诗词教学 篇2

一整合资源, 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 整合同一主题的作品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 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 背景不同, 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 有李白的《赠汪伦》, 写汪伦以歌声送友人, 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自己的感情之深;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以酒送友, 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 资源整合, 主题凝聚, 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2. 把握同一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 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 比如,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 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 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 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 但心情不一样, 一个是苦闷的, 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 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者的心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 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 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 多种途径地来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 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 直指作者的心灵, 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让学生渐入佳境, 读出层次。例如:笔者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 是按照以下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的: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 根据自己的理解, 描绘这些景物 (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 , 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 一轮明月高挂, 洒下清冷的光辉……让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 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四是播放音乐《汉宫秋月》, 描绘意境, 师生共同吟诵诗句, 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采用导语铺陈的方法引导学生和诗人进行心灵对话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3

一、巧妙利用时间

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近两年来,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故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我统计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过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中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另外还有“加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篇4

【内容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偏重教师的传授,学生机械的接受和记忆;存在着偏重背诵和默写,忽视对内容的感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小学 情感培养 方法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千百年来,滋润了多少代中国人。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呈现的古诗更是其中的精髓,它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诸多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又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足。本文试着对古诗词的分析,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古诗词教学问题

1、枯燥单一的“演讲式”,课堂缺少活跃

“演讲式”俗称“填鸭式”,也就是满堂灌。这种教学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分为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机械化,使原本内容丰富,意味深远的营养大餐被做成毫无新意的小菜。同时这种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无情的摧残殆尽,课堂上缺乏美感,缺少情感的迸发。

2、学诗方法单一,破坏诗歌的整体性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老是紧盯着课文,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采取一问一答,学生们只知道回答,并未理解问题到底与诗词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进而无法很好的领悟诗歌的意境。

3、关注角度狭隘,学诗兴趣下降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对于古诗文的篇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也偏重对学生古诗词的“量”的积累,让学生大量的机械的抄写,背诵,默写。同时采取一板一眼的翻译,学生在枯燥的抄写和背诵中记住古诗词。这样容易对古诗词产生厌恶。慢慢地,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便下降,甚至丧失。

二、古诗词教学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当代的学生拥有的独特的个性。如富于展现,敢于行动,接受新事物的时间快等等。这些值得我们肯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的古诗词少之又少。同时,对于古诗词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冷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一句说的很形象,每天早读课,全国的中小学生几乎都在读英语背单词。

2、教育方式的制约

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教育方式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教材编排的方式。古诗词的数量在课文中的比例占很少的部分,各部分缺少有机的联系,不利于背诵和理解。另一方面,在选材上面存在着偏重文学性较强或者反映劳苦大众的诗词,很少涉及到个人的道德情操。这不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第二,教学方法的呆板。由于在实际的教学中,偏重于成绩的选拔,教师不得不采取传统的方法,重内容轻意境;重传授轻领悟;重背诵轻朗读,学生也就适应这种方式,逐渐失去兴趣。

三、培养策略的探讨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同时又指出:“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沉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古诗词的教学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必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在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词,爱上古诗词。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就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古诗词不仅仅限于书上的内容,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描写生活场景的古诗词,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诗词,诗词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让学生理解这是写春雨的诗句。接着找一些有关雨的诗句,扩宽自己的古诗词知识面,然后与大家分享,日积月累,不仅能学到众多的古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古诗词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教古诗词时,所选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虽是同一人所写,但在情感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这样一对比,学生在情感上就有所触动,就很容易掌握不同古诗词的中心主旨。正如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朗读,在诵中感悟

对于小学生来说,“读诗”是一条最可行最基础的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古诗词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并且古诗词都押韵,句式大致工整,语言精练,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朗读上乘传统教育经验,下接新课标重视小学生在读中体会,感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乐趣。正如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1)吟诵古诗。

古诗词自古以来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告诉我们语言是需要去感悟的。这种意境最好的途径就是诵读。教学有远大抱负的诗句时,让学生多想一些高兴的事情,将激昂的情绪带入古诗词,读出诗词的感情。教师也可以配以合适的音乐,更能使学生较快、较容易的与诗人产生情感的碰撞,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教授比较情绪低沉的诗句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伤心的事,这样就更容易和诗人产生情感的交流。

(2)学唱古诗。

现在小学生大都喜欢唱歌,还喜欢用自己的风格来唱,而古诗词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学生熟读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来唱读古诗词。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词是很有趣的,在唱读中受到古诗词的熏陶。

3、多种感官表达古诗。

(1)表演古诗。

古诗词语言凝练,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往往浪费时间,还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厌恶。因而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诗句中的情形。如在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与之对应的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敲”字好呢,还是“推”字好呢?自古以来,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我认为,无所谓好与不好,关键在于个人的体会。我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分别扮演风尘仆仆的僧人,在活动中感受到底哪个字好,从而体会诗人炼字的不易,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境。

(2)画出古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的评价。简单的说,就是王维的诗句里有画,话里也有诗。其实苏轼只说对一半,并非只有王维的诗歌具有这样的美感。每一篇古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有配图,这就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画出古诗中的画面。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古诗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内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做小诗人。

儿童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大的,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制的。他们天生就是伟大的诗人。教学古诗词时,试着放手让学生先模仿诗句,接着改写诗句,最后自己创作诗句。同时不需要学生写得有多优秀,只要写出来,就值得我们去赞美。让学生在这样的创作中,感受学生的乐趣,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加深学诗的感情,增强学诗的兴趣。

5、做诗人的朋友。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们内心的倾诉,向我们讲述他们独特的故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们当时的背景,学诗是相当困难的。课前应让学生搜集诗人的生活背景,他人的评价等等。全面的了解诗人,知人论诗,不但解决当前的教学古诗词的任务。同时在以后学习此诗人的诗词时,就能更容易的掌握诗词所表达的内涵。

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篇5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

一、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操死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适时提示,“点”“面”结合,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一)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二)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三)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二、读中感悟。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作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也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诗人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李白正年轻快意,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柱。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风流的时代,风流的诗人,风流的地点,送别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学生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烟花三月”是春意最浓的时候,这样景美,人也美,情呢?读诗的最后两句有一细节,李白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很长的,从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往深情的表现。

3、精读

古诗语文凝炼,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辙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四、注重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依托诗歌主题,横向拓展。

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

教师可于此提问:“二月春风”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诗句说一下?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自己创作。如依三四两句诗衍生出的“不知绿草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红梅谁裁出,腊月寒风似剪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诗歌内涵,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也对所学的诗句进行了“专题”复习。

(二)依托作者创作,纵向拓展。

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可联系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使学生明确“诗史”美名的由来。可适当举《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欢快激扬,《春望》对国仇家恨的“感时”“伤别”,《石壕吏》对时局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等等。在理解了作者这些诗的诗风后,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由此可看出作者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这时再联系历史课当中学过的有关唐朝安史之乱的内容,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经历:由诗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劳苦、时局的动荡、国家的兴亡。这样,既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对学生进行了历史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6

牡丹江市光华小学

谢娜

小学语文教材的体裁是多样的。各种体裁的文章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语文教学既要以一般的教学规律为指导,又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和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把一般和个别结合起来,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的教与创造性的学的完美统一,诗歌的教学亦然。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比较多,有古诗词、现代诗、儿童诗,还有儿歌等,尤其是古诗词最多。和历次《大纲》相比,《课标》第一次明文规定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古诗词不少于80首,并且列出篇目。可见,《课标》对小学生诵读古诗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然而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是除课本内入选的古诗词之外,很少有人指导学生在课外自读古诗词,甚至连《课标》推荐的篇目老师都不知道,又怎么去指导学生诵读呢?

二是课内学习古诗,教师习惯于逐词、逐句讲给学生听,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然不爱学古诗,更不用谈熟读成诵了。古诗词也只是考试中的填空题,才提醒教师要督促学生诵读古诗。

三是把古诗教学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一首古诗,要让学生得到一次艺术享受,受到一次美育熏陶。更有的教师把诵读古诗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面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应该怎么教学古诗才好?

古诗词(包括入选课本的和《课标》推荐的)大部分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名篇或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富有生活情趣的佳作。这些诗倾注了诗人们崇高的情操、伟大的抱负、远大的志向,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比较好的。引导小学生诵读这些意境清新、含义深邃、语言生动、韵律铿锵的古诗词,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丰富儿童的想象、陶冶儿童的情操、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同时,也为增加儿童的文化底蕴、提高儿童的人格品味开拓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教科版语文教材共有(72)首古诗词入选,其中低段(17)首,中段(25)首,高段(30)首。它们都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个特点的精品。古诗的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美育教育,只不过不同年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已。

一、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这是低年段学习古诗的基本目标,也是低年段小学生容易做得到的。这是因为低年段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的其他读物少,多记性、少悟性,多读几遍就可以记下来了,朗朗上口,熟读成诵了。至于诗中的意思,能理解多少是多少,暂时不理解也没关系,这是一个吸收的过程、积累的过程、直至顿悟的过程,可以受用终生。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三首之一《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古诗朗朗上口,二年级学生边读边看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想象出的这首诗所描写的画面。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只要反复吟咏,就熟读成诵,就可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就领悟了。

二、疏通文字,感受语言美

中年段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要在疏通文字上下功夫,这是因为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词义不断演变,存在着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星蝶”的“走”,古义是奔跑。《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古义是“因为”。我们教学时,对古今异义的字,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否则这些诗句就无法理解。再如《示儿》中的“死去原知万事空”,《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及《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这三个诗句中的“空”字,依次是:一作“尽”解,一作“天空”解,一作“空旷”解。教师指导时,应对这些多义词向学生解释清楚,否则小学生无法理解。

三、理解诗意,领悟情感美

到了高年级,学生疏通了文字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诗意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诗句的反复揣摩,感受诗中丰富的内容,领悟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挖掘出诗句的深刻含义。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的意境是个关键。所谓“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诗人往往凭借“诗情画意”寄托强烈的感情,启发读者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完全是写景,而实际上诗句中都洋溢着诗人遇赦回归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情景交融,意境生辉。如能指导学生流利酣畅地朗读诗句,诗人那种声色飞扬,欢情满地、喜出望外的形象就会呼之欲出,学生也会和诗人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真正领悟情感美。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影响跨越时空,哺育一代代民族精英和语言大师,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都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鼓励孩子们从小吟诵古诗,并不是为了效法古人,而是为了弘扬爱国诗人的伟大情操,体恤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并从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更丰实的语言积累。在这个总目标的引领下,各个年段古诗教学也有所侧重。低年段注重“熟读成诵”,目的是让小学生记忆力强的时候,多背诵一些古诗,以备未来之需。中年段注重“疏通文字”,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诗句,感悟语言的能力。高年段古诗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诗意,受到情感熏陶。

我一直在高段任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尽情的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可以说,它的艺术感染力不亚于唱一首歌或看一幅画,如果指导得法可以收到令人陶醉的教学效果。

大家知道,古诗是可以合乐的,所以称为诗歌。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动人心脾的音乐美。因此这种节奏上平仄相间,合辙押韵的诗句读起来铿锵动听,扣人心弦,能给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奠定了心理基础。

例如我教《春夜喜雨》的时候,先让学生自读全诗,然后指导学生读书后的注释,在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后,让学生反复熟读全诗,而后指导学生用“/”线划出诗句的节奏再大声朗读,如读《游山西村》这首诗可以这样划分节奏: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划分出节奏后还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诗句尾字的平、仄音,就可以教学生朗读了。最初让学生模仿老师读,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边体会读诗句,就会读得津津有味,又朗朗上口了。读到高兴时,学生还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其乐融

融啊!

也就是说吟诵古诗是学生的事,是学生自己品赏、吸收、消化、积累,直至顿悟的过程,教师尽量要少讲,更不能代替学生去吟诵。我是反对由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古诗词的。因为那样会破坏原诗形象的完整性,损坏了诗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会感到索然无味的。

诗还是让学生反复吟咏好,反复吟咏才会读出韵味,有些古诗还提倡“唱读”。因为古诗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声韵、有节律,能吟也能唱。有的古诗只有通过吟唱,才能充分显示音乐美,才能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进而玩味诗中蕴含的情意。如我在教学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时,一边用手指轻轻的敲着讲桌,一边用缓慢的、婉转的、低沉的声调“唱读”着,特别是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学生仿佛感受到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衷情,如余音绕梁久久地在学生脑海中回荡。同时,在那缓缓“唱读”的声调中,学生又有了充分的时间去思索,去体会,进入诗的意境,从而被诗人的情感所打动,产生强烈的古今爱国者的心理共鸣。一句话,学习古诗,要提倡以读为主,读中领悟意境,读中吸收和消化,最好能熟读成诵,从而增加文化积淀,丰富语言积累。

对于中高年段的小学生来说,还要引导他们在吟咏、诵读的过程中,多动些脑子想一想,感悟诗句中的深刻含义,特别诗中的佳句应该细细品味,体悟诗情画意,享受艺术美。

有人说: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可以说,诗情和画意是融为一体的。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人抓住了特定的时令下柳树的特征,采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从整体到部分,写出了二月里柳树喜人的形象,把诗人赞美、惊喜的心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首诗耐得读,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在吟咏过程中品诗、析句;这首诗又耐得寻味,在反复吟咏之后,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生花妙笔尤其是末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最为生动有力,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创造者热烈赞颂的心情。从意境上说,诗的画面因之而活起来了,从价值观上来说,也随之升华了,可以启示学生在品诗寻味陶醉在艺术美的享受时,不可忘了美的创造者。

应该指出的是:品词、析句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与诗人写诗的时代

背景或诗人此时的心境结合起来品味、体会。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交待清楚的,否则将出现岐义或笑话。如教学林升的《题林安邸》这首诗时,学生自读全诗之后,我先让学生说说四句诗的字面意思,学生的理解果然出了偏差。第一句;“杭州城外青山连着青山,高楼连着高楼,风景十分美丽。”应该说理解得不错,而第二句中的一个“休”字让学生费了思量。“休”是停业,诗人为什么盼望着:西湖歌舞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呢?学生思路嘎然而止,需要老师扶一把,教师可以借助显示淮河流域和汴京杭州地理位置图的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北宋灭亡,宋高宗迁都杭州的历史背景及作者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全诗。学生此时对“西湖歌舞”内涵就清楚了。学生对后面诗句中出现的“暖风”、“醉”的含义也不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了,那么“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讽刺意义也就理解得更深刻了。一位学生气愤的说:“这些权贵老爷们简直把杭州这个临时避难所当作过去的京都汴州了,真是可耻!

当然,品词、析句后,还把诗句还原到原诗中去,让学生在诵读之后再把整首诗的意思讲出来:临安城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宋王朝权贵老爷们在西湖边寻欢作乐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这些权贵老爷们沉醉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中,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京都汴州了。

这样学生才能从全诗的整体角度进一步理解作者那句“几时休”的深意,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也会深深地打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才能够全面正确地品味出诗的韵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兴趣和习惯呢?

我们都知道:兴趣被人闪誉为“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形成一种内动力,去推动人们自觉地探求知识,认识世界。有兴趣的学习可以使人积极的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没兴趣的学习好似服苦径一般。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也是这样,一旦孩子们觉得学习古诗有意思,可以派上用场,他就会自觉自愿的诵读古诗,达到“曲不离口”的程度。

激励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方式很多,比如以班级或学年为单位开展“朗诵古诗”的竞赛活动;还可以广泛开展课外读古诗活动,鼓励学生把在课外诵读的古诗展示给全班同学,但是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学生练习改写古诗,让学生在享受古诗带来的美的享受的同时,学习如何创造美,展现美,从而更长久的激发学

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这是为什么呢?理由有三:

首先,改写古诗先要通读全诗,弄懂古诗中词、句的意思;然后要把古诗中语言的形象诉诸想像思维,在思维屏幕上浮现古诗语言描写的形象画面,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再造想像的形象画面,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好改的,也是可以做得出来的,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改写古诗比命题作文来得容易,学生可以不为“没的可写”而发愁。因为诵读古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间接的认识世界机会,古诗所写的内容就是学生改写古诗的基本题材,只是需要开动脑筋依据诗中提的语言形象,展开再造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所隐含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怀而已。

第三,改写古诗可以为学生提供炼词、炼句,提炼主题和布局谋篇的借鉴。如改写贺之章《咏柳》,诗人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呕歌初春的风光,赞颂孕育万物,给大地带来一派生机的春风。诗的第一句写树,第二句写枝,第三句写叶,第四句写风。层次井然有序,结构严谨,又浑然一体。其中第四句作为结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全诗妙笔出花,升华情感的高潮。

指导学生把《咏柳》改写或白话文时主题不变,仍是赞美,美的创造者——春风。结构不变,改写后的白话文可分四段来写,每句诗扩充成一段来写,这就要加进自己的理解和再造想像了,也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发展语言的机会。学生们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的。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对改写古诗感兴趣的内在动力。

浅谈小学生古诗词教学 篇7

在传统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 黑板上经常一半是古诗词, 一半是字意。用红点注重点字, 在旁边写出字意, 学生机械地抄写与背诵。一节课上完, 如果学生会朗读、会背诵, 会解释重点字意, 教师就认为学生领会了诗词, 教学任务已然完成。这种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 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上, 把完整和谐的诗歌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 把其中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然而, 从新课标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看, 现今的古诗词教学, 教师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展开想象, 与诗人、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美妙情境中去, 让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为此, 近两年来, 笔者所在学校的备课组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摸索出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经验和规律。

一、走近作者, 展开想象

严羽说:“诗者, 吟咏性情也。” (《沧浪诗话》) 古诗词是古人人生态度、情感体验的集中呈现。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 乃至诗人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 都会使得古诗词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情感意绪。因此, 古诗词绝对不能脱离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凭空解读。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 只有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 走进作者的内心, 展开想象, 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例如, 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笔者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回家作业:收集李白的生平资料及本首诗的创作背景。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相互补充, 最终形成对李白创作这首古诗背景的一个全景图:公元725年, 青年李白走出家乡四川远游, 第一次走出家门的他顺着长江一路走来, 峨眉、三峡、荆门、天门、金陵、苏州、越州……第二年, 跋山涉水饱览江南风光的李白再次返回扬州。“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这一年的漫游, 让李白广交朋友, 增长了知识, 吟诗作赋也大有长进, 还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但长期在外的漂泊生活, 风餐露宿, 居无定所, 使已经“散尽千金”的诗人这时身体劳累虚弱, 病倒于扬州。这年, 李白26岁, 但功业未成, 婚姻未定, 出蜀时所带资财也被一一耗尽, 跟随他的人也逐渐散去, 孤身一人流落在异地的李白, 终于看透了人情冷暖, 饱尝了世事辛酸。大家想象一下, 在那个深秋的夜晚, 寄宿在扬州一家旅舍的李白, 卧病在床, 半夜醒来, 看见地上洒满了银光, 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些什么呢?这种情境的搭建与想象性体验, 容易使学生捕捉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对引导他们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无疑大有裨益。

而同是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表现的却是另一种心境。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 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 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 世界对他而言充满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 这时已经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 自由而愉快,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 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愁或感伤, 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 他向往扬州地区, 所以一边送别, 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 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学生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 诗歌的画面随着想象顿时变得清晰起来:朋友于阳春三月放舟长江即将远行, 诗人驻足岸边目送孤帆远去。充满色彩和动作的画面, 生动地演绎着这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极富诗意的离别。

引导学生走近诗人, 了解相关创作背景, 展开想象, 才能更好地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当然,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 教学力求深入浅出, 化难为易。

二、反复诵读, 多元想象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 只有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 才能充分领略诗歌的抒情和审美的艺术效果, 才能感悟诗词中作者之所感, 并与之产生共鸣。现在, 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诵读, 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而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 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 在诗歌教学重视诵读的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行个性想象, 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节奏, 读出语气;再次要通过想象读出意蕴。如在指导诵读《咏柳》一诗时, 笔者先让学生初读, 读准字音, 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句子的节奏,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诵读时需要变化的语气, 读出“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疑问, 读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的顿悟和赞美。通过反复的诵读, 反复的咏唱, 眼前的方块文字逐渐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教师鼓励学生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 用彩笔描述春天柳树的样子。在他们富有个性的想象中, 或暖阳或细雨, 或独棵或成排的柳树, 或嫩绿或碧绿的柳叶, 或垂直或斜逸的枝条, 展现了学生们心中各式各样的画柳春景。

三、补充文本“空白”, 放飞想象

中国古诗词都注重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 它锻造着古诗词的空间, 滋生着古诗词的意境。这空白, 如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部分, 它使读者有了大片想象的空间, 使古诗词有了意境之美。课堂上, 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填补句中的“空白”, 从而构成完整的想象空间。

通过想象填补的“空白”可以是景色。例如马致远的散曲《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这曲小令开头三句九个名词 , 中间没有一个可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 , 但我们可通过作者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 , 驰骋想象 , 补上“空白”, 达到赏析的境界: 深秋季节 , 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 , 栖息着乌鸦。又到黄昏时分了 , 一条小溪从小桥下流过 , 桥那边是几户人家。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 , 冒着西风 , 骑着瘦马 , 在那荒凉的古道上奔波。太阳已经落山了 , 他仍在天涯漂泊。“黄昏”这个古典词中特定的思人怀乡意象 , 在这个深秋的季节出现 , 引起多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通过想象填补的“空白”也可以是情节。如在《寻隐者不遇》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们想象诗人与童子发生对话的地点, 以及两人之间的完整对答。“松下”“云深不知处”, 呈现了云雾缭绕的高山之巅, 而“问童子”作者问的是什么, “言师采药去”的童子又是怎样的神情和手势。从学生们踊跃的角色扮演和对话动作的想象中, 不难看出这种“空白”想象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四、斟酌词句, 拓展想象

古诗词的遣词造句简短精练, 充分显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两句三年得, 一吟泪双流”, 而贾岛也有“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叶圣陶先生曾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作过赏析:“给‘孤烟’加上个‘直’字, 见得没有一丝的风, 当然也没有风声, 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 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 而是说‘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 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 一个‘圆’, 在图画方面说起来, 都是简单的线条, 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 构成通体的一致。”可见, 斟字酌句对感悟诗词意境是何等重要。在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 让学生们在字词的巧妙运用中抓住“诗眼”, 展开想象, 同样也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例如教学《村居》的“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时,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看哪个字理解起来最困难?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可以抓住“醉”字, 问:什么醉了?为何醉?学生回答:草、莺、杨柳、孩子、诗人……教师又问:那是一种怎样的醉态?想象一排排碧玉般的杨柳树, 正忙着舒展绿丝带般的长发, 随着春姑娘的节奏, 飘拂摇曳, 翩翩起舞呢!莺在空中边飞边唱, 几棵桃树也露出了笑脸, 辛勤的蜜蜂早已在粉红色的花瓣间忙开了……此情此景让高鼎诗兴大发, 情不自禁, 脱口而出: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知不觉中, 学生就跟着诗人一起走进春天, 陶醉在这春天的美景中。

又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让学生通过古诗精练的语言文字, 在大脑中呈现送别友人的具体情景, 体会他们的诚挚友情, 古诗还何愁难学、难掌握?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古代诗歌词汇集了古汉语的精髓,其中有治国安邦之策,有教子理家之道,有托物言志之理,有启迪人生之谛。学习古诗,有利于训练记忆力,发展思维力,在反复诵读诗句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都可以得到发展;有利于培养语感,激起感情共鸣,对典范的诗句反复吟诵,从语言感,语意感上就能敏锐地识别语句在内涵和情景上的正误优劣,可减少理性的思考;有利于接受美得熏陶,加强语文素养。优秀诗文铿锵有力,节奏感强,韵味自然,读来朗朗上口,感情强烈,语言凝练,学生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有利于训练创新思维成语,提高写作水平,作文中恰当引用诗文,成语,警句或变通古语,可增加文采,加深文学修养和意蕴;有利于灌输理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阶段要‘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除诗文和儿歌外,平均每册要学习5~8首诗,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呢?本人谈点粗浅的看法,与同仁探讨。

一、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1.多层咏读法。已读为主要手段,教师在学生读以前提出要求并加以指导。如:一读读准字音、找出生词;二读了解诗意、品味感情;三读节奏旋律、体会语感;四读出问题、质疑问难;五读晓悟作者心声,陶制学生情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观”,好书不厌百回读“充分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

2.词语替换法。对于那些名言、警句中关键性词语的理解,可引导学生用意义相近的词来替换,要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如将”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试换成”吊“、”铺“、”挡“等词行吗?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挂“生动地、形象的、逼真的写出了瀑布从高处向下流动的特点及作者对瀑布的喜爱赞美之情。

3.讨论释疑法。对学生诵读中所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充分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独立意见,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先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浅层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挖掘深层意蕴。

4.比较阅读法。学完一首古诗,适当引入之相关的诗句,作比较阅读,可开阔视野,增大阅读量。如学习《赠汪伦》后推荐阅读李白的《送友人》等。

5.改写理解法。学了一首优美的诗歌,要求学生在自己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诗的意境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联想进行再创造,将其改写成一篇小散文或小故事,从根本上把握古诗含蕴、凝炼、跳跃性的语言特点,体会诗来源于生活,反应一定的社会现实,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6.接力背诵法。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个人或小组背诵接力赛,每人一句或一组一句,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绪高昂,精力集中,加快记忆的速度,还能培养机制进取、团结合作的精神、

7.理解表演法。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意境的前提下,将诗编写成一个小故事,一边说,一边表演动作。先自己想,小组说,同学帮,再演给大家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小儿垂钓》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8.比赛激励法。高年级学生可以举行赛诗会,先确定一个主题,如李杜赛诗会,宋词元曲比赛会等,看谁朗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节奏、韵律、轻重把握得当,以使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复习,也可以举办诗文手抄报比赛。

9.想象描绘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把诗中的美景用画描绘出来,把文字信息还原成引起诗人创作欲望的画面,学生评价交流,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以训练学生同学朋友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故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向父母同学朋友请教等方式知诗人,解释题,理解诗意,体会语感方面的障碍,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

(2)中低年级学生要先背诵,后理解。因为儿童的记忆力强,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加之古诗句意深邃,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先背后理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3)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通力合作,释疑解难。鼓励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解答问题。对于有分歧、争议较大的问题老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不要求作出统一答案。

(4)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教学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低年级以识字、朗读、背诵为重点,高年级则以朗读、理解、体会语感为重点。

(5)教学古诗切忌逐字句讲解分析,否则会破坏它的整体美。参考书仅供老师选用,不必全部教给学生,只要大致理解句意,读懂作者感情,掌握名言警句即可。

上一篇: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下一篇:浪漫圣诞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