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2025-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精选8篇)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篇1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怎样战胜挫折 答:(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2)要正确的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3)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4)会自我疏导 3如何魔力坚强的意志

(1)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2)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3)应善于管理自己(4)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含义: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2)实质:关心别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3)要求: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5诚信与信任

答:坚持诚实,就会获得信任。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 6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答:(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7对公平的不同理解 答:(1)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2)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力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8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 答:社会主义制度 9民族精神的内容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篇2

“实验者的回归” (experimenter‘s regress) 是一个悖论性的论题, 源于科学上对探测引力波实验的讨论。1970年美国物理学家韦伯 (Joe Weber) 声称他探测到了高通量引力波。之后, 许多科学家都曾复制过他的实验, 遗憾的是均以失败而告终。于是, 在科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引力波是否存在的大讨论。柯林斯 (Harry Collins) 在跟踪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科学家要探测引力波, 首先要知道引力波是否存在;要知道引力波是否存在, 就要知道实验操作是否得当;要知道实验操作是否得当, 就得看实验是否得到了正确的结果;然而, 结果是否正确又要取决于引力波是否存在。[1]84柯林斯把这种循环现象称做是“实验者的回归”。

通过对引力波案例的具体分析, 柯林斯发现, “实验者的回归”产生的主要原因, 是科学家不知道引力波是否存在。这样, 就无法对实验进行判定, 只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实验的复制过程上。因此, 当实验的复制过程出现任何微小的差错, 都会导致争论的产生。这使柯林斯意识到, “实验者的回归”是导致科学争论的主要根源, 而缺乏准确的实验结果则是“实验者的回归”产生的前提条件。

通过进一步剖析“实验者的回归”的本性, 柯林斯认为, 从认识论上看, “实验者的回归”是一个归纳问题。当谈到归纳问题时, 就不得不提到到两位哲学家的贡献——一位是休谟、另一位是波普尔。柯林斯并不否认, 休谟的论证包含着真理的成分。但是, 柯林斯认为, 休谟把一切感知都归咎于心灵, 把一切都看成是有规律的, 这便意味着我们什么都没看出来。[1]7也就是说, 在柯林斯看来, 休谟虽然提出了归纳问题, 却没有给出可以由心理暗示推出结果的理由。这样的论证会使人感觉过于空洞、缺乏说服力。因此, 柯林斯认为休谟并没有真正解决“归纳问题”。同时, 柯林斯也不赞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路径, 他说:“波普尔当然知道归纳推理问题, 但是, 他并没有揭示出归纳推理与把异同归因于实验程序及其结果之间的关联。这是至关重要的!”[1]30

在借鉴了休谟的经验主义、批判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基础上, 柯林斯重新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审视归纳问题, 认为我们对事物的感知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形式”, 它构成了我们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规则。换句话说, 在柯林斯看来, 规则是社会约定的。因此柯林斯认为, 在讨论归纳问题时, 也必须从社会的层面入手。从这个意义上, 可以把“实验者的回归”论题看做是柯林斯对“归纳问题”的社会学解答。

二两种类型的回归

“实验者的回归”论题, 最早见于柯林斯1975年的论文“七种性别”。正式以概念的形式命名, 见于《改变秩序》一书。书中, 柯林斯对“实验者的回归”概念有两处描述:其一是关于建造引力波探测器的具体的描述;其二是关于检验科学知识的真理性的一般性的描述。

基于柯林斯的对实验者回归的这两种描述可以看到, 实验者在实验的过程中, 必须面对以下两种回归:

(1) 回归到实验结果, 从实验本身来看, 通常是将实验结果作为判定实验的唯一标准。这样, 当无法对实验作出判定时, 便又退回到对实验结果的争论上来。以引力波实验为例, 虽然不知道引力波是否存在, 但是我们知道当实验结果与事实不匹配时, 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实验操作是适当的, 现有知识无法解释结果;要么实验操作有误, 与知识本身无关。然而, 科学家们常常是宁肯相信实验操作有误、也不愿相信知识会出错。这样一来, 科学上对实验结果的争论, 实质上是对实验的操作过程的争论, 也就是关于实验者的胜任能力的争论。

在谈到实验者的胜任能力时, 人们总是会想到实验者在实验时是否足够“细心”。然而, 柯林斯通过对鞭尾蜥蜴的性生活案例的分析, 认为实验者的胜任能力并不是引发科学争论的主要原因。例如, 无论生物学家克鲁斯 (David Crews) 和他的同事如何改进他们的实验, 都会招致批评者们猛烈的批评。甚至争论到最后, 关于蜥蜴的一举一动、如挥手和撕咬……都有可能意味着蜥蜴在求爱。当科学争论到达此种地步时, 已经与实验者的胜任能力无关了。

既然实验者的胜任能力不是制约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那么,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在柯林斯看来, 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 诸如数据、算法、实验步骤等因素, 都会导致复制相同的实验未必会得到相同的结果。以测量水的沸点为例, 我们都知道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但是, 在实际测量时, 有人测出的结果可能高于100摄氏度、也有人测出的可能低于100摄氏度。可能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海拔、气压、空气湿度、空气中的灰尘……这些外在的实验条件, 均是实验者无法控制的。柯林斯基于上述分析认为, 科学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2) 回归到科学家的信念, 从科学家的角度上来看, 科学家们是否相信实验结果, 取决于结果是否为真。而结果是否为真, 又取决于科学家们是否相信结果为真。同样以引力波实验为例, 柯林斯发现, 有些科学家到死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然而, 一旦某位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被视为是“异端”的话, 他就很难翻身了。但是, 这些科学家却总是有很好的理由坚持自己的实验, 并且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证据。这使柯林斯意识到, 支撑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是他们的信念, 即所谓“珍爱的信念” (cherished belief) 。以韦伯为例, 当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认为韦伯在撒谎、引力波根本不存在, 甚至韦伯因此得不到资金资助的时候, 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实验。

另一方面, 柯林斯发现, 即使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韦伯的实验是错的, 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将这样的结果公诸于众, 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在于这样的结论, 会威胁到广义相对论的地位。因此, 柯林斯认为, 科学家把什么结果当做真、什么结果当做假, 关键取决于社会的接受程度, 怎样说合法、怎样说合理。[2]柯林斯基于上述分析认为, 对实验的判定, 并不取决于搜集到了多少实验证据, 而取决于科学家共同体的社会认同。所谓真理, 只在科学共同体内部为真, 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结果。韦伯的结果之所以被看做是错误的, 主要原因是韦伯站错了队——他站到了不被认可的那个科学家共同体里。

三打破回归的两种路径

柯林斯除指明了实验中潜存着“实验者的回归”论题之外, 还给出了打破“实验者的回归”的两种路径。

一种是所谓规则清楚的路径, 即通过对实验的“校准” (calibration) , 提高实验的标准化程度。步骤如下: (1) 排除一切与主体“r”无关的活动; (2) 排除一切不科学的活动; (3) 排除一切与实验者的身份不相符的活动; (4) 排除一切不是实验的活动; (5) 排除一切不能复制原形的实验; (6) 把剩余的部分划分为哪些是肯定的活动, 哪些是否定的活动; (7) 判定“r”是否被复制。[1]39此模型是柯林斯对传统的复制进路的总结, 柯林斯将它称作是“复制的经验模型” (the empirical model of replication) (或算法模型 (algorithmical model) ) 。通过对每一步骤的具体分析, 柯林斯认为, 这个模型并不具有可行性。表面上看这个模型是合理的, 但是,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 该模型缺乏一个可以从上一步骤向下一步骤施行的、清楚的划界标准。因此, 这个模型只能够代表复制实验的一种理想状态, 而这种状态是永远也达不到的。

柯林斯对此模型的论述, 是对传统的科学观的极大讽刺。因为, 从《改变秩序》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模型不是由人类提出来的, 而是由“老鼠爸爸”提出的。对老鼠而言, 由于人类行动太多样, 以老鼠的智商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 老鼠爸爸为了让它的孩子们理解起来容易一些, 便将此模型简化, 演变成简单的类似计算机的程序的算法。老鼠爸爸把该模型称做“复制算法” (replication algorithm) , 认为这才是“规范的科学哲学进路”。

然而, 老鼠的智商怎么能跟人类相比呢?老鼠爸爸自以为自己很聪明, 但是由于该模型缺乏明确的划界标准, 因此这个模型一点都不“聪明”!表面上看, “复制的经验模型”是“老鼠爸爸”提出来的。实际上, 这个模型代表的是传统的科学哲学家们对复制问题的看法, 比如波普尔。在这里, 无形中柯林斯是把科学哲学家们都比做了小老鼠。科学哲学家们认为他们发现了科学的规律, 但是在柯林斯看来, 这样的规律太简单, 无法完整地概括出人类行动, 所以应当抛弃。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国内有些文献误把“复制的经验模型”视做是柯林斯对复制问题的总结和归纳, 曲解了柯林斯的本意。

另一种是所谓无规则、或规则不清楚的路径, 即通过科学家的反复磋商最终达成社会认同。柯林斯称之为文化适应模型 (enculturational model) 。通过调查, 柯林斯发现科学家们之所以认为韦伯的实验是错误的, 并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韦伯实验的不足或缺陷, 而是因为没有人能够成功复制韦伯的实验。出于对科学文化的捍卫和坚持, 科学家们认为韦伯的实验是失败的。此时, 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就变成了掺杂着社会因素的“为社会文化接受的科学实践活动”, 从而使社会磋商, 成为打破“实验者回归”的一种路径。而在柯林斯看来, 这种路径才是打破“实验者的回归”现象唯一可行的。

四一种新的科学观

“实验者的回归”论题一经提出, 便受到了广泛关注。有学者在论证中运用了此论题, 也有学者借鉴“实验者的回归”提出了其他形式的“回归”。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类: (1) 科学家对“实验者的回归”的推广。如物理学家肯内菲克 (Daniel Kennefick) 借鉴“实验者的回归”, 提出了“理论家的回归” (theoreticians’ regress) 的概念。[3]5 (2) 科学哲学家对“实验者的回归”的推广。如拉德 (Hans Radder) 借鉴“实验者的回归”, 提出了“知者的回归” (knower’s regress) 的概念。[4] (3) 进一步揭示科学史案中潜存的“实验者的回归”现象。如夏平与谢弗 (Simon Schaffer) 借用柯林斯“实验者的回归”概念论证气泵的复制过程。[5] (4) 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对“实验者的回归”的推广。如阿什莫 (Malcolm Ashmore) 将柯林斯对物理学实验的复制研究, 运用到对反身性的研究中;皮克林运用“实验者的回归”阐释科学上关于“磁单极子”的争论;皮卡尔 (Caroline Joan S. Picart) 借用“实验者的回归”揭示了科学共同体中运用幽默与修辞关系方面的权利形态。[6]22-23 (5) 技术哲学家对“实验者的回归”的推广。如麦肯齐 (Donald Mackenzie) 把“实验者的回归”推广到技术领域, 解释人们总是用对对实验者技能、实验设计或仪器质量的质疑来实验结果与过程的问题;[7]普尔曼 (Marc Perlman) 用“实验者的回归”论证了高保真音响爱好者之间的争论;[8]卡尔普 (Sylvia Culp) 把“实验者的回归”称为“数据-技术循环” (data-technique circle) , 论证实验者们总是用稳定性作为判定新技术的标准等等。[9]

对“实验者回归”论题的这些推广应用, 极大地提升了柯林斯在国际学界的学术地位。但是, 反思实验者回归论题本身也并非没有缺陷。首先, 柯林斯过分夸大了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照柯林斯看来, 历史上记载的科学知识都不可信, 唯有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才是真知识。然而, 承认知识并非不可错, 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都是错的, 也不意味着科学行动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在这一点上, 柯林斯的论证进路过于偏激和理想化。其次, 柯林斯的论证策略太过于辛辣。把传统的“科学哲学家”比做小老鼠是不适当的。因此, “实验者的回归”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到质疑, 概括起来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

大多数学者认为“实验者的回归”虽然有意义, 但是柯林斯的论证不充分或不适当。巴恩斯和布鲁尔认为, 柯林斯的研究对象都是否定性实验发现, 而不是肯定性实验发现。并且, 他们认为, “在柯林斯坚持区分‘自然的’和‘社会的’的地方, 我们则认为应该把它们交融在一起;在他否认社会与自然的联系的地方, 我们则坚持这种联系的存在。我们认为, 要把归纳理解为一个社会过程, 那么自然环境下的事态必须具有社会意义。”[10]皮克林抱怨说:“关于争论的终结, 柯林斯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他的论证很明显, 他对争论终结的唯一描述就是对偶然性因素进入特殊争论的终结的描述……能想到的就是人们在某一时期结成联盟, 也就说了这些。[11]罗斯 (Paul Roth) 与巴雷特 (Robert Barrett) 认为, 柯林斯论证的失败之处在于, 他的论证过程缺乏有说服力的案例。[12]尼克尔斯 (Thomas Nickles) 认为, 柯林斯对‘实验者的回归’的论证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怀疑论的‘水平’”[13]。

也有学者认为, “实验者的回归”根本没有意义。如富兰克林 (Alan Franklin) 在重新回顾了研究引力波的历史后认为, “实验者的回归”对于理解这一时期的实验物理学没有帮助。[14]马尔凯认为, 柯林斯分析的出发点是基于误解。[15]

另外, 还有学者向柯林斯提出, 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两种与“实验者的回归”类似的回归表述:其一是古希腊哲学家恩批里柯 (Sextus Empiricus) , 他说“为了确定引发争论的标准, 就需要预先有一个已经达成共识的判定标准;为了有一个已经达成共识的判定标准, 就要确定争论的标准。”另一位是法国哲学家蒙田 (Montaigne) , 他说“为了判断客体的表象, 我们需要对工具进行判定;要核实工具我们就需要证明;要核实这样的证明就需要工具:我们陷进了一个循环。”

尽管, 目前学界对柯林斯提出的“实验者的回归”论题的看法褒贬不一, 但是, 作为柯林斯科学知识社会学思想的精粹与标签, “实验者的回归”的论题代表了柯林斯在解构了传统的科学观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科学观的建构。

首先, 柯林斯从实验的前提条件入手解构了传统的科学观。在传统科学观中, 科学家都是公正的和无私利的。如默顿曾提出, 科学家们都具有精神气质, 并且科学家们的精神气质会自然地形成规范。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决定了科学应该是客观的、公正的。另外, 传统的科学观认为, 实验应该是精确的、可测量的、可重复的, 如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曾说过:“ (物理学) 成功的根本基础是有重复试验的可能性。我们之所以会对其实验结果最终达成一致, 是因为我们知道, 实验在严格一致的条件下, 确实能够得出同样的实验结果。”然而, 在柯林斯看来, 在没有明确实验结果的情况下, 是不能判定实验是否是成功的, 或者说是否是对前一次实验的复制。这样, 上一次实验的结果就成为下一次实验的前提条件。但是, 在没有进行实验之前, 如何能得到实验结果呢?因此, 柯林斯认为, “实验者的回归”是由科学的内在机制导致的。

接下来, 柯林斯通过对“实验者的回归”悖论的讨论, 重构了科学规则。他的论证步骤是:首先, 他指出由于“实验者的回归”现象的存在使传统的科学方法失去作用, 导致了科学争论的产生。那么, 我们就不能按传统的科学观那样, 把实验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次, 追究“实验者回归”产生的根源, 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因是意会知识的存在;外因是科学家之间的争论。换句话说, 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 需要掌握两种技术:一是意会知识;二是社会磋商。意会知识的存在, 给知识的产生注入了非形式化的规则, 使得知识看上去不是来自认识、而更像是来自社会。至于社会磋商, 就更不必说。再次, 解决“实验者的回归”问题有两种路径:要么是传统的算法模型, 即校准;要么是文化适应模型。算法模型虽然有规则, 但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 这些规则是不起作用的。文化适应模型虽然没有规则, 是社会约定的, 但实际上它才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因此, 柯林斯认为科学所遵循的规则应当是社会约定的。

总之, “实验者的回归”论题向我们表明, 当科学研究的对象超越了人类的直观感觉阈限、当验证科学预言的实验条件变得越来越复杂时, 科学家对有争议的科学实验结果的接受, 对失败的科学实验的评价, 以及对暂时得不到实验结果支持的科学预言的认可, 就与科学家的个人信念以及科学共同体的潜规则联系起来。而“实验者的回归”论题对这种现象的揭示, 无疑为我们更合理地理解科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促使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以及技术哲学家纷纷重新回过头来, 对过去早已认为是定论的科学史案例进行重新剖析与反思, 这些剖析与反思不仅暴露出传统科学观的局限性, 并且进一步蕴含了重建新科学观的呼吁。

摘要:“实验者的回归”论题是柯林斯在追踪引力波案例时, 发现在科学争论中存在的一种循环现象, 构成其科学观的核心内容, 也可看做是他对“归纳问题”的社会学解答。柯林斯在归纳出两种回归类型——是回归到实验结果, 二是回归到基本信念的同时, 指明了打破回归的两种路径——是实验“校准”, 二是社会磋商。该论题自提出以来, 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也受到了褒贬不一的批评。该论题的提出, 为更合理地理解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促使我们回过头来对传统科学观进行重新反思, 彰显了重建科学观的迫切性。

什么是科学 篇3

英文的science,法文的science,德文的Wissenschaft含义并不完全一样,它们都来自拉丁文的scientia,但或多或少有所转义。拉丁文的scientia继承了希腊文episteme的含义,其意思是“知识”、“学问”。出自它的各个欧洲语种的相应单词,都禀承了这个义项,但又或多或少有所偏离。英文偏离最多,science通常并不指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英文里有另外一个专门的词knowledge),而是指像物理、化学这样一些“自然科学”(nature science);法文和德文偏离得少一些,其中德文基本上保存着与scientia一样的意思(从构词形式上与英文的knowledge完全一样),并不特指自然科学,也包括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因此,我们可以说德文的Wissenschaft比较好地保存了希腊文episteme和拉丁文sci-entia的原始意含。

至此,我们便提出了西文语境下的两种“科学”概念:广义的科学指“知识”、“学问”,可以用德文Wissenschaft来标志,狭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可以用英文的science来标志。在今天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长期隔绝、互不理解的背景下,人们很容易以为这是两种“自古以来”就并列发展的完全不同的东西。其实,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分野只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也是在这种分野的过程中,“科学”狭义化成为“自然科学”。狭义的科学与广义的科学虽然有区别,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虽然有区别,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来源,即都出自希腊的知识传统也就是广义的科学传统。正是这个共同的知识传统,将西方广义的“科学”,与非西方的,比如中国的知识、学术、学问区别开来。因此,在西方语境下来谈“什么是科学”,至少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近代以来分化开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及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古代的希腊科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第二,它们共有的希腊知识传统与非西方比如中国的学问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们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便大体搞清楚了广义“科学”的基本含义;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便能大体明白狭义“科学”的基本含义。

先来考虑第二个问题: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的希腊知识传统与中国学术传统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们用“科学”指称希腊知识传统,是因为这个传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全人类共有的知识传统,而是相当特别的学术类型。把它放在与中国学术相比较的位置上来看,就能够更清楚地看出它的特别之处来。我愿意指出两个主要的区别。从学问的目标上讲,希腊学术追求变动不居的世界“背后”的确定性知识,而中国学术追求生生不息的动态生活“之中”的实践智慧。希腊学术有很强的知识论传统,而中国学问是知情意合一的。希腊科学对于确定性知识的追求是通过发掘“观念”的“内在性”来实现的,这种观念的内在性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理性”。所以,希腊科学也被称为理性科学。“理性”是西方广义科学传统的关键词。这是第一个区别。第二个区别,可以从做学问的方法上考虑,希腊学术强调学者独自展开真理的历程,并且在这种展开之中相互批判、相互质疑,而中国学术则强调面向经典、“述而不作”,强调不同经典诠释者之间的“和而不同”。

从这两个主要的区别中间,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广义)科学的品格:对严格的确定性知识的追求,对内在固有的理路即理性世界的开掘,对批判、质疑、论证的推崇。这些品格也为西方狭义科学所继承,勿宁说,西方狭义的科学最突出的展示了这些品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科学传统的统一形象和总的规定性:推理、论证、证明、演绎,是西方科学(学术)突出的方法特征。无论是中世纪的经院神学,还是现代的文艺批评、政治学说、法学理论,都禀有这些特征。近世哲学大家康德说:“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照原则而整理好的知识整体的话,就叫做科学……只有那些其确定性是无可置辩的科学才能成为本义上的科学;仅仅只是具有经验的确定性的知识只能在非本义上称之为学问(wissen)”(参见本书康德选文),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广义的科学概念。许多德国哲学家正是从这种意义上,反而认为自然科学不够“科学”,而他们自己所倡导的哲学比如康德的先验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再来考虑第一个问题:近代以来日益分化开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人文科学)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及近代自然科学与古代希腊科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作为近代以来从广义科学母体中分化开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它们与希腊科学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程度的区别。联系的方面表现在,它们都继承了上述广义科学的一般品格:挖掘研究对象的内在理路,研究者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批判。它们与古典科学基本的分野则在于:它们不再是博通之学,而是专题化的“研究”。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人文科学面对人的精神世界,自然科学面对物质世界。它们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人文科学主要面对经典进行“文本诠释”,而自然科学走上了“数学+实验”的实证道路;前者追求历史性解释,后者探索因果性说明。

近代自然科学继续希腊科学“探索内在性”的伟大事业。近代科学先驱们发现,自然界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一个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的世界,因此,探索自然的“规律”是人类理性能够做的最合适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讲,近代的自然科学是对希腊理性科学的发扬光大,是把理性的“内在性逻辑”推向了一个极致。但是着眼于因果性规律的近代科学,也把理性片面发展成为一种“工具理性”,因而受到广泛的质疑,认为背离了希腊理性的完整性,而导致了片面的理性。这是近代自然科学与希腊科学的重大区别。

近代自然科学不是希腊意义上纯粹的科学,而是功利性、求力型科学。它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提高人类对于周围环境的掌控能力、按照人类自身的意志制造一个人工的生活环境为目标,因而它重视外在经验,重视有系统设计的、可重复的实验方法。它对数学的运用并不只是推究“道理”,而是将世界纳入可计算的网络之中,因而本质上受制于“控制”和“征服”的意志。正是由于征服和控制的意志要求“效率”的原则,使得近代西方的学术走上了分科化的道路,不仅自然科学脱颖而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陆续按照分科化的原则建立起来。自然科学通过技术,最醒目地实现了近代求力意志,因而成为近代的显学,人文科学则相对受到冷落。

西方的广义的科学为何会有与中国的学术如此不同的特征,为何西方近

代的科学会显现出与古典希腊科学如此不同的特征,我在“科学与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一文中有过初步的解释。我认为,西方的学术与中国的学术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与它们各自的基本人文理念和人文构架有关。所谓“人文理念”是由人性理想(人)和教化形式(文)共同组成。西方人文理念是“自由”,而教化形式是“科学”,而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人性理想是“仁”,教化形式是“礼”。正是“自由-科学”和“仁-礼”的不同,导致了学术传统的不同。近代科学之所以与古典希腊科学不同,也是因为“自由”的理念本身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系统引进西学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事情,动机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夷之长技不外乎“坚船利炮”,所以第一代出国留学者学造船学兵器者居多,但后来发现,夷之长技不仅是“坚船利炮”,更有支撑坚船利炮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初被译成“格致学”,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被正式定名为“科学”。这个译法来自日本,取“分科之学”的意思,以区别于中国传统的文史学不分的博通之学。

我们很容易看出,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中文“科学”概念,特指在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作为“坚船利炮”之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既不包含西方的人文科学,也不必然指涉希腊的纯粹理性科学。由于强调其“求力”特征(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蛮力印象最深),强调其功利性特征,所以在汉语使用中“科学”与“技术”往往放在一起合称“科学技术”或“科技”。我们甚至可以说,近代中国人讲“科学”的时候通常想到的是“科技”。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中国人也想当然的认为中国古代也有“科学”,只是不够发达而已。中国古代确实有非常丰富和发达的实用型知识,以解决和安排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但这些知识与西方的“科学”有根本的区别,不是一个知识类型。

这个情况当时就被有见识的中国人注意到。梁启超指出,中国人过分把科学工具化、功利化,是“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他还说,“就是相对的尊重科学的人,还是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他们只有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化学……等等概念,而没有科学的概念”(“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学灯》1922.8.23)近一百年之前的这种局面,今天并没有很大的改变。这本“科学读本”就是想正本清源,让西方思想家来讲述何谓“科学”,以纠正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形象。

前几年我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过一本《大学科学读本》。在那本书里,我基本上使用的是现代自然科学家的文章,用以说明自然科学的内在统一性,给读者提供科学的总体面貌;让科学家现身说法,见证科学的人文本性。现在编的这个读本,目标是正本清源,突现西方思想史背景下的“科学”观念,所以选取的都是哲学家的文章。这些哲学家,或者是西方广义或狭义科学传统的缔造者,或者是科学传统的批判者和反思者。他们都从某一个侧面揭示了西方科学的真相,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西方科学观念的图像。

科学是什么作文 篇4

科学是什么作文

目前,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日日新和月月异已经出现在寻常老百姓的生活中,科学技术也已经成为了整个神州大地最值得骄傲的技术“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们,其最不同于一切低级动物的特征,就是会思维,很显然思维的对立面则总是要求人们信于统一,大概也因为如此,致使神州大地上相当一个时期来,伪科学、假科学,乃至种种封建迷信才得以盗窃科学之名沉渣泛起,甚器尘上,使整个神州大地乌烟瘴气。

尽管这么多年来。国家一直倡导科学思想,可有些人未必弄得很明白,一句话;科学就是反映自然、社会、思想等客观规律的知识系统,在很多小学生作文大全

但是要普遍地激发、激扬人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活动,除了大力宏扬科学思想,大力倡导科学精神之外,

什么是科学思维方法 篇5

1、观察渗透理论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头脑在认识事物之前,并不是空无一物的“白板”,而是已经存在着某种东西了。这就是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论框架、价值观念等。它们对观察者的观察范围和思考偏向作了预先的规定。

对于创造者个人来说,观念的转变或理论背景的转换,就意味着一种新创意的产生。RNA酶的发现即是一个著名的例证,它告诉我们,一旦观察者的理论思想观念发生了转换,就会使他的视野发生深刻的、戏剧性的变化,就能观察到从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东西。这就要求观察者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不能囿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善于改变因一定理论的框架、范式而习惯形成的固定思路和先人为主的做法,从而有助于新创意的产生。

2、黑箱方法

所谓黑箱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视为“黑箱”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从外部或无法打开来直接探察其内部的奥秘,如人的大脑、人口系统、原子结构、密封的仪器等,都可看作“黑箱”),通过观察外界向“黑箱”输入的信息和从“黑箱”输出的信息,来研究“黑箱”内部状态、结构和机理,从而揭示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种察其“表”而知其底的方法。由于黑箱方法不需要打开研究对象,只需通过外部观察、试验,就可了解研究对象的内部情况和变化,同时,它是从事物的整体功能着眼,不考虑事物的内部细节,所以它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运用黑箱方法整体地、活体地研究高度组织和活动性的生命系统,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以在不干涉生命正常活动的条件下研究生命系统的活动规律。如在探讨脑功能的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家常用黑箱方法。

3、假说方法

所谓假说,就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为依据的、关于未知事物及其规律性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科学性。假说,不是信口开河,它必须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为根据,并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二是假定性。假说是一种猜测或猜想,至于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在假说提出时还是一个未知数。假说的真理性有待往后的实践来证实。

运用假说方法,一是要从事实出发,而又要超越事实;二是要进行逻辑论证;三是要用实践验证。只有当假说与事实验证相符合,它才可能上升为科学理论。假说可能发展为科学理论,也可能被证明是错误而被淘汰。

假说是探索科学真理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科学认识正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一部科学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假说和理论不断更迭的历史。进化论的发展史即是生动的例子。

4、回溯推理方法

回溯推理方法,也叫溯源推理方法、溯因推理方法,它以事物情况之间的联系为基础,是从事物的结果推断其原因、由论断推测理由的一种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回溯是建立求因假说的基本思维方法。生长素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运用回溯推理方法,要注意提高结论的可靠性,需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并且与演绎推理的其他方法紧密结合。调查研究越深入广泛,与其他方法结合越紧密,其对原因的推断就愈为可靠。

5、等量代换法

等量代换法即把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用在某方面和他相同或相似的,并容易解决的问题代替求解,从而求出所要问题的答案,或是找到类似的解决方法。

科学思维的含义

科学思维,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它们是: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科学思维的历史性原则

历史性原则就是符合历史观点,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科学思维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历史是指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的东西在理性思维中的再现。历史是第一性的,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是第二性的,是对历史的抽象概括。历史的东西决定逻辑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从历史中派生出来的。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在科学思维中,特别是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有着重要意义。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 知识体系的建构功能

一门科学的逻辑体系应该体现这门科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线索,或者反映人类对这一研究对象的认识发展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体系。

(二) 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不仅对构造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具有方法论的教育意义。从方法论角度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就是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的统一。

(三) 理论的证实功能

科学用脑五要素是什么 篇6

1、早脑力劳动

初期提升对脑的刺激性对人一生的智商发展趋势起着根本性的功效。社会学家布鲁姆曾测量假设一个17岁的人智力为100,相比而言,假如到7岁开发设计,智商只有开发设计20%;从4岁开发设计,能做到50%;而智商更大潜力的发掘却应在3岁以前。

一些父母担忧小孩早脑力劳动会损害脑,实际上,小孩在出世时人的大脑结构类型已贴近成年人水准,尽管脑重仅390克,但2岁时便提升到一千克以上。等于成人的大脑重的72%,六岁做到成人的大脑重的94%。这表明小孩在出世时脑的生长发育已为接纳文化教育出示了一定的生理学基本和可能。要是教育理念和內容适度,父母无须担忧早脑力劳动会使小孩脑负伤。

2、勤脑力劳动

人出世后六个月大脑神经数量就基本不会改变了脑力劳动并不可以使大脑神经瓦解繁衍。但初脑力劳动却可使大脑神经扩大,树突和轴突增大增粗。且使发枝比较发达,进而使脑表皮层变厚,脑重提升、另外勤脑力劳动还会继续使大脑神经对信息内容的接纳和回复敏感性提升。脑波的研究发现。伴随着人年纪的增长。会出現脆化波型。而从业非用脑的人比脑力劳动者出現脆化波型更早。这表明脑受训炼愈少衰退愈快。勤脑力劳动更能使大脑神经维持充足魅力,增加其存活時间,进而减缓脑的脆化全过程。

3、适度脑力劳动

一个人在最佳时间脑力劳动,高效率会进一步提高,不然事半功倍。说白了最好脑力劳动時间就是指人的精力旺盛,大脑神经处在高宽比激动情况的時间。

就一天来讲,记忆力最好时间曲线几个高潮点。第一个高潮点是早晨6时至7时。这时人的大脑已在睡眠质量中完成了前一天所输人信息内容的梳理编号工作中,因为不会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因此记忆力印像清楚、逻辑性强;第二个高潮点是早上8时至10时。历经好多个钟头的活动,脑的激动度进一步提高,活力升高到最佳时期。这时思维敏捷,解决背记原材料高效率,记忆量大;第三个高潮点是夜里八时至十时上下。这时候基本已不向人的大脑键入新信息内容,因此不会有“倒摄抑制”的影响,这时脑逻辑思维活动的深度性提升,加上在后续的睡眠质量中仍会潜意识地开展信息内容梳理编号工作中,因此有益于原材料的数字化。专业化及对信息内容原材料作多方面的了解,另外也有利于对原材料的维持和获取。就每个人来讲,因为每个人的“人体生物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大家的最好脑力劳动時间都不完全一致,应依据自身的“人体生物钟”规律挑选在最佳时间脑力劳动,便于提升学习兴趣。

4、合理安排时间

激动和抑止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全过程。合理安排时间可合理调整流过人的大脑的血条,改进脑营养成分新陈代谢,推动脑能源物质的生成,清除脑疲劳。合理安排时间的关键方法有:学习培训与文娱活动更替;学习培训与睡眠质量互相调整;教学方式和內容层面的转换;头脑活动与精力活动相济这些。

5、加强右脑开发

什么是企业发展的80分? 篇7

第一点要关注客户。以前我们企业家发现需求是非常容易, 因为我们缺衣少食, 过去我们买家电还要凭票, 我们的生产就会被疯抢, 一抢而光, 那个时代过去了, 现在企业家最重要的禀赋是能够敏锐的发现潜在需求, 比如如家, 出差住酒店的需求早就存在, 但如家的老板更加精准地发现了商务人士的需求, 能够舒适的淋浴, 很快的上网条件, 他发现了这个需求, 以最低的成本满足这个需求。所以寻找需求是我们企业家的任务, 怎么发现企业家的需求, 这个需求组合在哪?90年代初期, 美国的IBM也是摇摇欲坠。他说我们不能拆散IBM, 我们要集中起来, 因为大家不单单需要分散的IT设备, 而需要解决方案,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他发现了需求, 为客户提供了解决方案, 从而拯救了IBM。如果我们重新来考虑我们到底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 到底为谁服务?客户在哪, 通过这样分析之后, 我们要跟客户保持密切的关系, 保持亲密关系, 保持暧昧关系, 一定要跟客户建立起关系, 这其实也很难, 我们东莞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做好, 他跟客户关系不密切有关, 他就是一两个大的代理商, 他没有让我们真正的用户知道他, 体验到他的品质。所以今后我们一定要跟我们的用户, 使用我们产品服务的用户建立起紧密关系, 首先是发现他的需求, 并有很好的产品满足这种需求。不仅能提供产品和服务, 还要跟真正使用产品的和产品服务的客户建立起紧密关系, 建立持续的互动的良性的反馈机制和互动关系。

第二个要关注品牌。因为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 它是长期的, 是你要提前做准备建立的。品牌一定是投入了很多, 最后它才能散发出它的光芒, 比如说我们出口型企业和产品, 现在效益严重下滑, 我觉得与我们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强势品牌有关。我们看看英特尔, 英特尔在所有电脑上都必须打上他的标, 其实英特尔的芯片是镶在电脑中的, 一般消费者看不见, 他按我们常态, 按我们出口型企业来说, 不用提我们品牌, 我卖给你, 你爱装哪装哪, 但英特尔下了这个决心, 我这个消费者看不见的产品, 把我这个标志打在电脑上, 他冒着断标的危险维护着他的品牌。像我们国家一样, 谁敢插手台湾事件我们绝对不退步的。有几个下了这个决心?敢下这个决心, 牺牲一点利益, 其他利益也要要求这样一个态度。而信任和欣赏的前提都是品牌, 如果没有信任谈什么品牌。

第三点要重视人才。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保留人才、用好人才。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了, 我们中国人到海外接受教育, 我们现在首先要做好内部的人才工作, 我们怎么吸引过来, 这是一方面, 但是不具普遍性的。我们内部, 现在人才工作做好了, 我们真正用的是低端人才给我们带来价值还是中高端人才, 这个企业一定要问自己。像我们企业, 用的是低端人才。升级换代、产业转移, 这个其实最核心的是人才结构的调整, 核心中的核心是人才结构调整, 要不然怎么升级换代。人才首先你的队伍、你的结构升级换代, 比如你过去是高中文凭的占80%, 现在能不能调成大学生占80%, 高中生占20%。必须进行人才结构调整, 我们年长的那一代, 30年前当时年富力强的同志, 是大学生了不起啊, 高中生和中专生已经很不错, 今年你想想, 不是个研究生, 不是个博士生, 本科生很普遍了, 这是整个国家环境形势在变, 我们只是比大势, 比环境更超前一些。所以企业还是碌碌无为的一个企业, 你就只能这样的了。你的技术是不是上来了, 你的设计是不是上来了, 你的策划是不是上来了。你的客户经理是不是上来了, 所以人才结构可以看出企业是否在升级换代。

脸不在乎什么是科学 篇8

让我们先各自数数卧室和卫生间中,那些被统称为“保养品”的东西一共有多少瓶。如果数量在15以上,以下的文字,可以忽略不看。

女人家中各种颜色的小瓶子是逐渐变多的,我曾有幸观察过一个朴素的姑娘走上拼命买保养品的道路的全过程,当她积极与人分享“今天我擦了××然后擦了××感觉很清爽”时,她长了痤疮的脸泛着油光,似乎气温再升高1度,脸就要融化。也曾有幸在大学时代遇到过先保养起来的那一小部分人,在某个寝室门口,早晚洗漱的时间,4个女生不间断拍脸的声音响彻楼道。这种用拍打脸部的方式试图将“爽肤水”这种液体拍过表皮,拍进真皮层直达皮下组织的行为叫做“拍水”,据信能让皮肤保持光滑白嫩。

最近一次对保养行为哑然失笑是在某女性朋友的家里。她先用洗面皂(特别说明其与普通肥皂、香皂不同)洗过脸,再拍了著名的“石榴水”,继而又抹上某精华液,然后自言自语:“待会儿再涂面膜。”我问她,为什么已经“拍”了石榴水,还要涂一层精华液?此人用瞪外星人的眼神瞪着我:“因为,石榴水能帮助精华液吸收啊!”那么,待会儿涂了面膜,要洗么?她被我的无知激怒了,冲我怒吼:“不洗!睡眠补水面膜是要戴着过夜明早才洗的!”

面膜不洗,很快就会变干,那怎么给皮肤“补水”的?晚上睡觉,脸上涂的一切都会蹭到枕头上,这是为宠物螨虫提供食物么?石榴水帮助精华液被皮肤吸收有什么科学道理?而皮肤的表面是一层死细胞,凭什么通过反复拍打就能让皮肤乖乖收下“保养品”……为了不引起争吵,以上这些问题我都没问。我一个连脸都很少洗的人,知道什么呢?

最近关于名牌化妆水主要成分是水的新闻及该新闻引起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我的疑惑。尽管每个化妆品品牌都标榜自己的科研成分,实际上,通过涂抹、拍打的方式让皮肤吸收些有的没的化学成分本就是件不够科学的事。可是,脸不在乎什么是科学。脸不在乎,却无法将引力、新陈代谢、衰老永久消灭。

没错,人的皮肤从25岁开始衰老,但不管是往脸上涂亚马逊的泥还是南极的千年冰雪都无法阻止衰老的发生,即使传说中的花青素也不能打败引力和时间双双对皮肤的生拉硬拽。科学无法阻止女人爱美的天性,而保养品却能提供听起来很厉害的安慰。有时候,女人们不惜付出大量金钱与时间往脸上涂东西的行为,常常让人联想起18世纪往脸上扑铅粉的法国人,或古代的炼丹术士。

上一篇:事实材料下一篇:圣诞之夜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