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精神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徐霞客游记精神(推荐8篇)

徐霞客游记精神 篇1

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的、承诺共同的规则、具有共同愿望、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互补技能成员组成的群体。团队精神是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为核心,以奉献精神为境界,由忠城和民主意识组成,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为表现形式,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团结协作、优势互补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唐三藏作为团队的精神领袖,他有坚定的信念,至始至终目标都很明确,不会因困难而迷失方向。这是三个徒弟所不具备的。孙悟空是创新勇敢的前线战士,作为企业需要这样的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吓倒,不会逃避任何要面对的危险的人,他头脑灵活,七十二般变法,再加上手中的利器,能一路上降妖除魔,这又是其他三个所不具备的。猪八戒开朗乐观的助攻,他善良、他乐观、他不争名利、他重感情,他在取经路上能够给大家带来快乐,才能使大家的团队更有凝聚力。为取经增添了色彩。沙无忌稳固可信的后卫,他没有太强的能力,忠厚老实、无欲无求、执着,如果没有后勤的支柱,没有后面有人默默无闻的奉献,前方也不会如此顺利。就是因为他们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团结协作、优势互补使得团队得以顺利完成任务。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发扬《西游记》的这种团队精神,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在工作中我们要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圆满的完成目标任务。

奉献精神是团队精神的境界。团队精神就是在对待团队事务的太度上表现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主动”为了整体的和谐而

甘当配角,“自愿”为团队的利益放弃个人的私利。师徒四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尽心尽力。孙悟空为了能够真正取得正果,不断的在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虽然有几次因师徒矛盾而出走,但他的心都在挂念着自己的团队,尤其是思念的师傅,担心师傅的安全问题。在关键时刻,孙悟空总能挺身而出。可以说孙悟空在团队中的奉献之大。猪八戒和沙无忌的奉献精神虽没有孙悟空之大,但也充当了他们角色,一个为团队奉献了无穷的快乐,一个为团队奉献了后勤的保障,也帮助降妖除魔。所以在《西游记》中的这种奉献精神在公司生产单位这样的一个团队中是我们因该提倡的。各段、各班组如果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主动为了整体的和谐而甘当配角,自愿为团队的利益放弃个人的私利。工作就很容易开展了,这就借鉴我们因该注意班组团队的建设,提倡奉献精神。记得有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这世界将变的更美好。”在团队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那将是一个强大的团队。正因为西游这个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无私奉献,最后,唐僧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和尚封为金身罗汉.白马封为八部天龙.总之:就是这样一个团队,使得西天取经的路上,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执着、多了一份面对困难的无畏,这是其中任何一个能力超强的角色所不能替代的,可能,我们在某些时候会忽略其中的一些角色,但少一个都不是完美的,在我们生产管理中也需要这样的团队。

特耐分厂—杨杰

徐霞客游记精神 篇2

一、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

《西游记》的题材来源于唐初玄奘只身天竺取经的真人真事, 但在这个原本宣扬宗教取经故事的外壳里, 却蕴藏着极富精神能量的内核——追求人性的自由。

孙悟空是这首自由之歌的主唱。它由仙石化育而成, 是日月所感, 天地所生。小说正是从这个石猴出生的神奇情节开始, 进入了追求自由的故事。

孙悟空凭借智和勇发现了水帘洞, 受到众猴的拥戴, 做了美猴王, 在仙山福地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寻师访道, 学得七十二般武艺, 驾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 他到龙宫索要兵器, 寻得如意金箍棒;为永远过“不受麒麟辖, 不服凤凰管”的自由生活, 他将冥间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猴属一类统统勾掉。应该说, 这些愿望和行为是十分自然和合理的。但是闹龙宫、搅冥府却触犯了神权的统治, 从此开始了与天庭的对抗。直至被迫大闹天宫。

由于闹天宫的失败, 孙悟空遭到严厉惩罚, 被压在五行山下, 堪称中国的普洛米修斯。为了重获自由, 他作出妥协让步, 表示皈依佛门, 再修正果。但酷爱自由的本性始终没有改变, 甚至可以说, 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整个过程, 就是一个摆脱束缚、争取自由的过程。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中, 写孙悟空误中观音的圈套, 戴上了嵌金花帽。他的自由受到限制, 对此心中不服, 举棒要打唐僧。直到最后到达西天, 取得真经, 孙悟空说得最后一句话是:“趁早念个《松箍儿咒》, 脱下来打得粉碎, 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这重要的一笔, 即将孙悟空酷爱自由的思想性格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不但自己要自由, 也希望人人都能自由。

同样, 在维护人格尊严上, 孙悟空也始终执着而坚定。取经途中, 他与玉帝、如来、观音、唐僧发生多边关系, 但一直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尊严, 甚至对他们多有不敬。在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 无神助本心》中, 他向玉帝借天, 即说:“若道半声不肯, 即上灵霄殿, 动起刀兵!”从某种意义上讲, 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成功, 是其人格尊严的胜利。所以小说借如来之口赞许孙悟空“隐恶扬善, 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 全始全终”, 封他为斗战胜佛, 头上紧箍“自然去矣”。这无疑是告诉人们只有英勇奋斗, 付出代价, 实现理想, 才能获得自由和尊严。

自由和尊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文化标志,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西游记》所体现的追求个性自由和尊严的精神文化内涵, 既有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斗争精神的继承, 又有对明代中后期出现的人性觉醒和个性解放的社会进步思潮的艺术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礼赞奋斗精神

《西游记》所取材的唐僧取经的故事本身就已经含有舍身求法,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火种。吴承恩将这个极富思想含量的宗教题材与神奇的孙悟空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小说富有鲜明而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 闪耀着主张奋斗的思想光辉。

在取经路上, 千难万险, 孙悟空从不畏惧退缩, 总是积极乐观, 勇往直前。一听说有妖怪, 唐僧落泪, 八戒心惊, 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 认为是“买卖来了”。他以斗争为乐事, 以斩妖除怪为乐事。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情》中, 驼罗庄李老汉请他除妖, 他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猪八戒就说过:“听见拿妖, 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他不避艰险, 不怕困难, 明知山有妖, 偏向妖山行。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写他在金兜山和独角兕大王相斗。连战一天一夜, 越战越强。就是吃了败仗, 被压在三座大山之下, 也从不气馁。小说写“他虎瘦雄心还在, 自然的气象昂昂, 声音朗朗”。即使是在狮驼山被妖怪装进阴阳二气瓶, 几乎丧命的艰苦情况下, 他也是怀着必胜的信心, 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 所以值日功曹、护佑诸神称他为“人间喜仙”。一个“喜”字, 揭示出孙悟空最重要的精神品格, 孙悟空正是在与妖魔无数次的惨烈斗争中, 表现出嫉恶如仇、无所畏惧、见妖必除、除妖务尽的可贵奋斗精神, 才获得了“斗战胜佛”这一名副其实的光荣称号。

三、渴望智慧的力量

作为在佛、道等宗教思想影响下的神魔小说, 《西游记》还以其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力, 表达了人们渴望智慧和力量的文化心理。书中描写了无数神通广大的法术, 威力无穷的法宝和巧妙绝伦的战术, 均可视为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如孙悟空有七十二般武艺, 有善识妖魔的火眼金睛, 有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 还有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孙悟空在与形形色色的妖魔战斗时, 无论多么激烈残酷, 曲折艰难, 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他。原因就在于他不仅神通广大, 而且足智多谋, 战术巧妙, 充满无穷的智慧。如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中, 写在狮驼岭斗三魔, 经过艰苦斗争才取得胜利, 孙悟空事先做的调查研究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先变为一只苍蝇, 飞到巡山的妖精帽子上, 了解到一些情况;然后又变为一个小妖, 谎称自己是新派遣的巡山总领, 拿出巡山金牌“总钻风”, 用极其巧妙的办法, 了解到三个妖精的特点, 孙悟空根据三大怪的情况, 制定了不同的斗争策略, 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同时, 孙悟空还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环境, 讲究策略, 抓住敌人的弱点, 利用矛盾, 最终战胜敌人。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写孙悟空向牛魔王借扇, 就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一借时, 因牛魔王与他有旧怨, 但大战红孩儿时又结仇, 所以孙悟空就采取先讲理、后动武的方法。二借时, 因牛魔王背弃了罗刹女, 被一个万年狐王的遗女玉面公主招赘为夫。孙悟空就利用罗刹女既埋怨牛魔王, 又想念牛魔王的矛盾心理, 变为假牛魔王, 骗到了芭蕉扇。

孙悟空还在对方法力强大时, 采用变成小虫子或瓜果, 钻进妖精肚子里捣乱的战术, 使敌人无法可想, 终被制伏投降。如第五十九回, 过火焰山, 借芭蕉扇不得时, 孙悟空就变成一只蟭蟟虫儿, 从门隙钻进洞去, 乘罗刹女喝茶时钻进她的肚子里, 弄得罗刹女小腹疼痛难忍, 第一次答应借扇子给孙悟空。

正是这些变化无穷的斗智斗勇, 使小说产生了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 不管孙悟空与妖魔谁胜谁败, 也不管妖魔是土生土长, 还是从天上偷着跑下来的, 总是被他们打斗变化中的智慧与力量所吸引, 并且自己也想拥有, 这就是一种渴望智慧与力量的文化心理。《西游记》正是以丰富生动的超现实想象和描写, 在艺术世界里满足了现实中人们的意念和欲望, 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深蕴儒、佛、道文化精神的古典小说。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作品, 《西游记》之所以能够风靡至今, 是因为它具有超过一般神魔小说的深刻精神内涵, 书中通过对取经过程的描写和孙悟空形象的塑造, 体现了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礼赞奋斗抗争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文化内涵, 从而使作品在打上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特征的同时, 透射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某种共同的生活意念和欲望, 具有精神文化教科书的艺术特征和永久生命。

关键词:《西游记》,精神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3]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 1979.

[4]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5]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西游记》的精神文化内涵 篇3

【关键词】《西游记》;精神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西游记》作为和《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并列的四大奇书之一,一直以其幻妙多彩,引人入胜的神魔世界吸引着世人的眼光。同时它又是一部意浅而旨深的文学巨著,浅到一般的小读者均能阅读,深到虽专家学者亦觉其大旨难识。本文通过故事情节重新审视其精神文化内涵。

一、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

《西游记》的题材来源于唐初玄奘只身天竺取经的真人真事,但在这个原本宣扬宗教取经故事的外壳里,却蕴藏着极富精神能量的内核——追求人性的自由。

孙悟空是这首自由之歌的主唱。它由仙石化育而成,是日月所感,天地所生。小说正是从这个石猴出生的神奇情节开始,进入了追求自由的故事。

孙悟空凭借智和勇发现了水帘洞,受到众猴的拥戴,做了美猴王,在仙山福地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寻师访道,学得七十二般武艺,驾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他到龙宫索要兵器,寻得如意金箍棒;为永远过“不受麒麟辖,不服凤凰管”的自由生活,他将冥间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猴属一类统统勾掉。应该说,这些愿望和行为是十分自然和合理的。但是闹龙宫、搅冥府却触犯了神权的统治,从此开始了与天庭的对抗。直至被迫大闹天宫。

由于闹天宫的失败,孙悟空遭到严厉惩罚,被压在五行山下,堪称中国的普洛米修斯。为了重获自由,他作出妥协让步,表示皈依佛门,再修正果。但酷爱自由的本性始终没有改变,甚至可以说,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摆脱束缚、争取自由的过程。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写孙悟空误中观音的圈套,戴上了嵌金花帽。他的自由受到限制,对此心中不服,举棒要打唐僧。直到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孙悟空说得最后一句话是:“趁早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这重要的一笔,即将孙悟空酷爱自由的思想性格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不但自己要自由,也希望人人都能自由。

同样,在维护人格尊严上,孙悟空也始终执着而坚定。取经途中,他与玉帝、如来、观音、唐僧发生多边关系,但一直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尊严,甚至对他们多有不敬。在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无神助本心》中,他向玉帝借天,即说:“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从某种意义上讲,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成功,是其人格尊严的胜利。所以小说借如来之口赞许孙悟空“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始全终”,封他为斗战胜佛,头上紧箍“自然去矣”。这无疑是告诉人们只有英勇奋斗,付出代价,实现理想,才能获得自由和尊严。

自由和尊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文化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西游记》所体现的追求个性自由和尊严的精神文化内涵,既有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斗争精神的继承,又有对明代中后期出现的人性觉醒和个性解放的社会进步思潮的艺术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礼赞奋斗精神

《西游记》所取材的唐僧取经的故事本身就已经含有舍身求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火种。吴承恩将这个极富思想含量的宗教题材与神奇的孙悟空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说富有鲜明而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闪耀着主张奋斗的思想光辉。

在取经路上,千难万险,孙悟空从不畏惧退缩,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一听说有妖怪,唐僧落泪,八戒心惊,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认为是“买卖来了”。他以斗争为乐事,以斩妖除怪为乐事。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情》中,驼罗庄李老汉请他除妖,他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猪八戒就说过:“听见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他不避艰险,不怕困难,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写他在金兜山和独角兕大王相斗。连战一天一夜,越战越强。就是吃了败仗,被压在三座大山之下,也从不气馁。小说写“他虎瘦雄心还在,自然的气象昂昂,声音朗朗”。即使是在狮驼山被妖怪装进阴阳二气瓶,几乎丧命的艰苦情况下,他也是怀着必胜的信心,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值日功曹、护佑诸神称他为“人间喜仙”。一个“喜”字,揭示出孙悟空最重要的精神品格,孙悟空正是在与妖魔无数次的惨烈斗争中,表现出嫉恶如仇、无所畏惧、见妖必除、除妖务尽的可贵奋斗精神,才获得了“斗战胜佛”这一名副其实的光荣称号。

三、渴望智慧的力量

作为在佛、道等宗教思想影响下的神魔小说,《西游记》还以其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人们渴望智慧和力量的文化心理。书中描写了无数神通广大的法术,威力无穷的法宝和巧妙绝伦的战术,均可视为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如孙悟空有七十二般武艺,有善识妖魔的火眼金睛,有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还有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孙悟空在与形形色色的妖魔战斗时,无论多么激烈残酷,曲折艰难,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他。原因就在于他不仅神通广大,而且足智多谋,战术巧妙,充满无穷的智慧。如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中,写在狮驼岭斗三魔,经过艰苦斗争才取得胜利,孙悟空事先做的调查研究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先变为一只苍蝇,飞到巡山的妖精帽子上,了解到一些情况;然后又变为一个小妖,谎称自己是新派遣的巡山总领,拿出巡山金牌“总钻风”,用极其巧妙的办法,了解到三个妖精的特点,孙悟空根据三大怪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斗争策略,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同时,孙悟空还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环境,讲究策略,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矛盾,最终战胜敌人。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写孙悟空向牛魔王借扇,就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一借时,因牛魔王与他有旧怨,但大战红孩儿时又结仇,所以孙悟空就采取先讲理、后动武的方法。二借时,因牛魔王背弃了罗刹女,被一个万年狐王的遗女玉面公主招赘为夫。孙悟空就利用罗刹女既埋怨牛魔王,又想念牛魔王的矛盾心理,变为假牛魔王,骗到了芭蕉扇。

孙悟空还在对方法力强大时,采用变成小虫子或瓜果,钻进妖精肚子里捣乱的战术,使敌人无法可想,终被制伏投降。如第五十九回,过火焰山,借芭蕉扇不得时,孙悟空就变成一只蟭蟟虫儿,从门隙钻进洞去,乘罗刹女喝茶时钻进她的肚子里,弄得罗刹女小腹疼痛难忍,第一次答应借扇子给孙悟空。

正是这些变化无穷的斗智斗勇,使小说产生了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不管孙悟空与妖魔谁胜谁败,也不管妖魔是土生土长,还是从天上偷着跑下来的,总是被他们打斗变化中的智慧与力量所吸引,并且自己也想拥有,这就是一种渴望智慧与力量的文化心理。《西游记》正是以丰富生动的超现实想象和描写,在艺术世界里满足了现实中人们的意念和欲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79.

[4]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季羡林.明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8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篇4

自读提示

出于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地理考察事业兴趣,徐霞客抛弃了他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传统人生道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毕生的精力孤身旅行,发现并描写壮丽的祖国山河,解释地理现象的奥秘,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方向。阅读课文,了解徐霞客的生平与贡献,学习徐霞客为求知而探险的科学精神。

查字典,掌握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意义:

宦途 涉猎 羁留 危垣 杀戮 散佚

徐霞客,名宏祖,号霞客,明朝末年人。生于1586年,卒于1641年,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家住南旸岐。他的先人曾有中科举。做大官的,他家是封建社会里的所谓“世家”。到了霞客父亲有勉在世的时候,家道已经役落下来。有勉无意宦途,有人劝他买个官儿来做,他断然拒绝。据说有一次有两个做官的人来访问他,他却躲到竹林里去,避而不见,随后竟自乘小船游太湖去了。

霞客从小就很聪明,最喜欢涉猎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一类书籍。为了逃避塾帅的干扰,他常常在令人厌烦的经书的覆盖下偷偷阅读这类书,读到入神之处,不免眉飞色舞。他年长之后回忆说,自己很早就有遍游五岳的志愿,对于对科举应试的事,则很不感兴趣,这一点也许受了他父亲的一些影响。19岁那年,父亲因病逝世。三年之后,服丧期满,他就想出外游历,以实现自己从小的愿望。但是又惦念家有老母,心中很是踌躇。霞客的母亲是个很不寻常的妇人,她了解到自己儿子的心意,就勉励他说:“身为男子,应该志在四方,至于说‘游必有方’的古训,也不过是说要计算好路途的远近、时间的短长,能够如期往返,也就是了。怎么能够为了母亲的缘故羁留家园,好像是圈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呢?”于是,她亲手为儿子整理行装,催促儿子成行。霞客得到母亲这番鼓励,开始了一生的征途。 毕竟因为有老母在堂,所以霞客早年的出游,都是比较短期的,每次出游的时间也都有些间隔。所到的地方,交通都比较方便,可以计程来往。他从家乡附近的太湖开始,除去北游泰山和北京、西登嵩山和华山的两次出游路途遥远以外,其余都离开家乡不算很远。最远的也不过是福建的武夷山和九鲤湖。在这期间,霞客每次游罢归来,总要把异地风光和旅途见闻,一五一十地向母亲细说一番,母亲听了也引以为极大乐趣。后来母亲年事渐高,霞客虽有继续远游的计划,但一时不打算外出。母亲晓得了,却很不以为然,对他说:“我虽然年已老迈,但是饭量还很好,身体也很结实,你用不着惦记我。不信,我还可以出外游历一番呢。”这时她已经80岁了,果真叫儿子陪她一同去游了附近的荆溪和勾曲,而且一路都是走在儿子的前面,全不示弱。年老的母亲表示了这样的决心,霞客所受的鼓舞可想而知。这是天启四年的事。就在第二年,母亲竟与世长辞,霞客自然十分悲伤。及至服丧期满重上征途的时候,他不禁感慨地说:“当初有老母在堂,我不能不有所分心,现在是我可以许身于大好河山的时候了。”

霞客自从母亲去世之后,几乎年年出游,向北到过北京附近的盘山、山西北部的五台山和恒山,向南到过福建,更远至广东的罗浮山。值得注意的是,霞客的旅程,忽南忽北,一来一去,何止万里,在那时的交通条件下,这是一般旅行的人所万不能及的。例如崇祯元年,他刚刚经由福建游历了广东的罗浮归来,转年又北入京师,上盘山,祟祯三年七月再游福建。这还不算,就在祟桢六年这一年内,夏秋之间他还徘徊于山西北部的五台山和恒山,秋后回家,又南游至福建漳州。一年之间,真正是天南地北,仆仆风尘。以上还都是崇祯八年以前棗也就是他50岁以前的事。从崇祯九年起,霞客按着预定的计划作万里远游,于九月离家入浙江,十月入江西,转年正月到湖南,三月过湖南入广西。第三年三月,由广西入贵州,五月由贵州入云南,又往返于云贵边界间,最后于第四年四月横贯云南直到腾越(腾冲),这是霞客西游最远的地点。他本想从这里继续前进,越国界入缅甸,只是由于当地人的再三劝阻,这才打消了原意,仅仅游历了腾越附近的地方。他这次行程是生平最远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时间长达四年。实际上他在归途中已经抱病,到家后半年,竟于崇祯十四年正月死去,年仅56岁。葬于马湾,就是现在南旸岐东北的沈村。现在那里还有他的坟墓。

霞客一生,从22岁时起,直到去世为止,三十多年之间,足迹遍于现在的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至云贵。特别是他晚年的西南之行,不但路途最长,观察记述也最详尽。除去特殊情况外,他在旅途中都坚持把每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随手记载下来。他记的是日记,实际等于野外考察的记录。其中也有一些关于某一地区的综合论述,那是他初步整理的考察结果,是更加值得重视的。没有做过野外考察工作的人,很难认识到这些逐日的记录来之不易。霞客出游,主要是依靠自己徒步跋涉,而他所到之处又多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登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有时真正是出生入死,更常常要忍饥耐寒。至于人事的挫折,如遇盗绝粮的事,那就更不必说了。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霞客在一日行程的终了,总要把当日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余里,到晚上还要在危垣破壁之下,点起油灯进行写作。甚至在露宿山野、寄身草莽的时候,他还是要燃枯草照明,坚持写游记。霞客在旅途中以日记体裁所写的这些记录,在他去世的时候还只是一些初稿,没有编订成册。最不幸的是在霞客死后三年,清兵入关南下,当地人民遭到丁残酷的杀戮,霞客长子死难,徐霞客的日记原稿也散佚。世间虽有数种抄本流传,但也多有残缺。最后幸亏霞客幼子徐寄苦心收集,才辗转求得已被妄加涂抹的缺本,借着日光的影子照出原文,大体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然后刊刻成书,这就是现行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篇幅之宏大,内容之丰富,是以前任何游记无法比拟的,而且摹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徐霞客游记》又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以实地考察所得,纠正了古代地理书籍的一些谬误,也有许多新的发现。如书中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比欧洲人早一个多世纪,在这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

练习

一 阅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中心结构全文的,课文中写徐霞客父母

亲的内容与这一中心有什么关系。

二 我国现代地理学家、教育家张其昀评论徐霞客说:“霞客之游历,纯然为学

术上之兴趣,既无使命,亦无其他目的,此种无所为而为之的求知精神,即

是科学精神。”试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并与同学们交流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篇5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霞客游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1

“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徐霞客游记》。

当我们游览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夺目的石笋、石钟乳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的伟大功绩。是他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和研究,为地理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1607年,22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的考察旅行,从而开辟了系统地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和艰难的。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经常要攀登悬崖峭壁,穿越激流险滩,顶着狂风暴雨,忍受饥饿寒冷,露宿山野丛林。这些困难都挡不住徐霞客,他不仅一天天、一年年坚持考察工作,而且无论每天的旅途多么艰苦,总要坚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心得记录下来。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16个省和自治区(按现在行政区划),对各地的山脉、河流、动植物等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加以详细的记录,最后写成了二十卷的科学巨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裁写成的,是徐霞客毕生经历和心血的结晶,是一部对地理学的研究于发展极有价值的宝贵文献。通过阅读了解,徐霞客的整个写作过程,揭示出徐霞客之所以能在地理学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于他十分重视实践,他的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从而论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

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徐霞客游记》不是在家中闭门造车写出的,而是通过多年的跋山涉水的实际考察形成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最终通过实践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深入事物的内部,掌握事物的规律。因此,要认识某一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就只有亲身参加变革这一对象的实践,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2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的,作者是徐弘祖。他经过34年旅行而写出的,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他游历过的喀斯特地区的洞穴超过270多个,并指可以根据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得出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录。难怪现代科学家李约瑟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世界上最早一部记载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他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地貌进行考察和描述的爱士倍尔早一百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进行系统分类瑙曼早两百多年。

他将喀斯特洞穴的特征,成因及其类型,详细地描述了出来,并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在游历黄山时,记录道: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绿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缭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馨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至,经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羊学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这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地势地貌以及地理位置都很明显。说出了慈光寺周围环境状况,在茅庵附近有很多人在那里祭拜,因此香烟缭绕,从石缝中穿出。那里原本叫珠砂庵,在下雪时,受雪封路2个多月,有个早晨让人送粮食进来供人食用,走到半山腰,人都快被雪淹没了,不得已回去了。

徐弘祖让人钦佩的不仅是他的远见,对地理独特的见解,更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放弃,才使得我们今日可以看见这么多宏伟的著作,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他的坚定不移的优良品质。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3

历代舆地沿革也是古代高士们的主要话题之一。但徐霞客却发现:“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

徐霞客不迷信前人旧说,善于独立思考,注重考察实证,勇于探索求真。不论对于山脉河流,还是奇洞怪穴,甚至聚落村居、逸闻传说,总要细细观察,思考分析。遇有奇异疑问,必穷究不舍。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徐霞客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学者所写的考察记录”。

他对于桂林七星岩的考察就是典型事例,他先后考察了两次,()对岩洞的位置、方向、大小、深浅以及洞内形态结构和洞外情况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和生动的描写,这些记录和描写竟与用现代科学手段勘测的结果基本吻合。他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描述,比欧洲人要早。

另外,他似乎很精于堪舆学,《徐霞客游记》中经常使用龙砂、虎砂、朝山、案山等堪舆术语来分析山形水势,在旅途中遇到一些危难困惑,常求神问卜。由此可知,他读书博杂,见识多,不适合功名科举。散人按其使用的堪舆术语推断,徐霞客学习的可能是堪舆学的杨公风水派。杨公风水其实效性立竿见影。从大唐至今。

《徐霞客游记》是古代高水准的舆地游记,涉及山形地貌、悬崖岩洞、江河水文、地热泉流、物产风俗、政区地理、道路交通、宗教民族、史迹文物等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及其丰硕成果和科学价值。

《徐霞客游记》还是一部游记文学巨着。虽然作者的本意,并非专在从事文学创作,因此从科学考察的需要,但是他对神州山川的极其热爱之情、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却自然而然地在这“流水账”中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

本散人很敬重徐霞客这种孤往独行之人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4

一个想成大器的人,必须要经历世间的种种磨难,就像一个人在没下雨的时候在街道上行走,所以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脚印,《徐霞客游记》脚印人生读后感。相反在泥泞的路上便可以找到自己的脚印,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便可明白,一个不经历挫折,不经历磨难,平平凡凡走过一生的人是永远不会有成就的。只有经历种种挫折的人,他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脚印”,留下辉煌。

这个故事讲的是:鉴真和尚刚剃度的时候,做了寺里的脚行僧,化缘时经常遭白眼,读后感《《徐霞客游记》脚印人生读后感》。于是,他愤愤不平,便不去干活了,方丈知道了,便带他到寺前的泥泞路上,把泥泞留痕的`道理告诉了他,使他大受启发,终于成了一代名僧。

泥泞的路才会留痕,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雨,不经苦难,就很难成大器,而在苦难跋涉,经风沐雨的人才会有出头之日,那些脚印证明了他行走的价值。

历代许多人都在泥泞中行走过,所以他们便有所成就,比如说:徐霞客从小立志要游览天下,于是他从小便开始了他的行程,他每天走很长的路,风餐露饮,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大方几经生死,可他不怕苦,勇往直前,一年可磨坏许多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实现了理想,还写下了《徐霞客游记》。

像这样的太多太多了,如李时珍,海伦·凯勒。但也有一些人遇上一点点挫折,便开始退缩,比起他们可差远了,比如说我吧。有一次暑假,我练,一开始练得不错,可渐渐热了起来,我便不想练了,可是没办法,父母逼个不停,我只好惟命是从,可是太热了,我刚坐下就发牢骚,终于我便被酷热战胜了。一事无成。

“泥泞”多形象的字眼,它象征人间各种磨练,我只有在泥泞中走,才会留下光辉。我们走远了,但脚印代表汗水无价。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5

读着本地名人的传记,我不仅想起了一本书,白话文的版本,配上一些名人的字画、老照片作插图,别有一番情趣。以致我看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还历历在目,它就是《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名弘祖,江阴马镇人。生于明历十四年。从小便有游遍天下的大志。成年后仍矢志不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成了《徐霞客游记》一书,使自己成为了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在中华人文史上具有其独特的地位。

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讨苦吃;那时候99%的男子人生主要目标就是当官光宗耀祖养儿子子孙满堂。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闯荡世界,用“另类”的方法留下自己的痕迹,哪怕这一路困难重重、惊险不断——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贫困和疾病折磨着……文中关于这些的描写只是短短地几笔带过,接下来便是大段大段兴致盎然的景色描写、地质考察以及风俗纪录,好像这些艰难不曾发生过一般。看得出,徐霞客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另类”,然而正是他另类的经历辅以奇文妙语,才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让这个“另类”的布衣之士被人们永远地记住。

他的游记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为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云南风光。读《徐霞客游记》,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游历名山大川、野径深幽,有“足不出户,心游天下”之感。

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徐霞客痴心不改,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的气度!数年如一日,坚持记录野外的所见所闻,从不间断,始成大作,他踏实勤奋的写作态度同样令人钦佩。

语文《徐霞客游记》教学设计 篇6

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一节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本节课深入研究课文语言,写法上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并从徐霞客的精神闪光点中汲取营养,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

(一)明确目标

1.分析精要语段,体会描写的作用。

2.用比较法体会本文的写法特点。

3.学习徐霞客的伟大精神。

(二)整体感知(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第3段、4段、6段,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同学思考:

(1)第3段、4段对徐母进行了哪些描写,你感觉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2)第6段与《徐霞客游记》的成书过程,作者如何描写成书的艰难?

(3)你怎样评价徐霞客?请说出根据。

此问题的设置,从浅入深,有一定的坡度。第1题是复习第二册有关人物描写塑造人物的知识,学生可思考后自行解决。第2题又扩展到除人物描写以外的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分析问题,归纳答案。在前两个问题的引导之下,第3题锻炼学生从书中的描写中综合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写作内容对于问题的处理。第1、2题要求学生答准,第3题应互相补充答全。

答案:(1)第3、4段对徐母进行了语言行动描写,身为男子,应该志在四方,可以看出徐母是一个胸襟开阔、与众不同的妇人。她叫儿子陪她游荆溪和勾曲,表明她善解人意,处事巧妙。总之,徐母是一位可敬的母亲,正是有了她的不断鼓励,使徐霞客毫无顾虑的走上旅途,坚持信念,取得成就。

(2)主要通过环境险恶,条件艰苦来突出徐霞客写作游记的艰难。第7~8句写出游历自然环境的危险,第9句写途中人为的艰难。第10~11句则如特写镜头,描绘出徐霞客夜宿山野,挑豆燃草坚持写作,突出了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感人形象。

(3)徐霞客是一个不慕世俗,志存高远,有恒心、有毅力、有着不懈追求,无畏探险精神的.智者勇士。文中对徐霞客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性格。第3段写他不愿读经书,最喜欢涉猎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对科举不感兴趣,即说明他不与世俗合流,有自己的观点和人生追求。从他顾念母亲表明他不是私己莽撞的人。从他坚持30多年游历,并坚持写出游记,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从不退缩,表明他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毅力,值得敬重。

徐霞客游记精神 篇7

那么, 什么是徐霞客精神呢?除了以往的各种总结概括外, 徐霞客精神也需要丰富和发展。徐霞客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和谐与协调, 它蕴含了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以及人与自身内心之间的和谐协调在内的三重含义。从区域的角度来看, 则表现为区域内部的和谐发展。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倡导这种和谐与协调的精神, 但并不表示我们要否认竞争, 而是要形成一个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竞争表现为适度的竞争, 而合作则应当是全面的合作, 最后达到互促共进, 协调发展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徐霞客、研究徐霞客、丰富徐霞客精神的内涵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候, 就更应当遵循和谐与协调的要义。在和谐与协调的指导下, 长三角的许多不协调的难题也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一、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到PRED和谐协调

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和东海之滨, 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 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交通便利, 腹地广阔, 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区位条件。近30年以来, 它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即:从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外部环境不断改善背景下的稳步成长, 到90年代以对外贸易, 跨国合作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 再到目前以相互协作与竞争为特点的产业集聚发展阶段。它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10.4%的人口, 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和28.5%的进出口总额。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经济高速发展、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 环境污染也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2007年太湖蓝藻的大规模暴发就是由于过度污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在经济大踏步发展的背景下, 环境质量的好坏, 污染控制水平的高低, 已成为整个长三角地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 从制造业大发展阶段环境破坏加重, 到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利用发展成果和科技手段减少污染、人工修复环境, 使环境状况逐步改善, 这一发展与环境关系变化的过程, 可用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 (Grossman) 和克鲁格 (Krueger) 提出的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来描述。历史上, 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从恶化向改善的“拐点”在人均GDP5000-10000美元之间。2008年, 长三角地区人均GDP为7.1941万元, 折合10503美元, 超过了发达国家10000美元的上限, 已经完全有能力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治理。我们要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个规律, 停止以牺牲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坚决摒弃传统的发展路径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主动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举一反三, 找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 使之不仅成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 也成为其生态优化的新起点。

那么, 要怎样改造长三角地区的环境, 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轨呢?这就涉及到有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个方面的问题, 简称PRED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短缺、气候变暖, 土地荒漠化、酸雨等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变化, 直接关系到整个长三角地区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当我们探寻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时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共生体。因此, 我们有必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对现有的环境进行治理和改造。

二、空间结构的协调———打造长三角“硅湖”

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中, “统筹区域发展”是重中之重。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的形成、发育和壮大, 对区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北美四大都会区、日本三大都市圈以及我国正在迅速崛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城市群, 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誉之为“主要国家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是“创造就业和人口集聚的城市密集区域”, 同时也是“支撑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2003-2004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将组团式城市群定义为“结构有序, 功能互补, 整体优化, 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 是一种城乡互动、区域一体的高级演替形态”。

长江三角洲, 从地域概念讲, 其实就是指长江入海口所形成的三角洲地区。这一区域长期以来被界定为由上海、江苏8市和浙江6市所组成, 2003年浙江台州申请加入成功, 遂成为目前15+1的局势。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区块, 总面积达10.01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7571万人。最早提出世界城市群的学者———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戈特曼在20世纪70年代指出长江三角洲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中国政府在200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 要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 长江三角洲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

但长三角也存在着种种区域不协调问题:如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恶性竞争现象日趋严重等。为此, 早在2001年我们就在《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硅湖”构建与布局研究》一文中提出, 为了防止新一轮同构竞争, 可借鉴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 在长三角打造中国的“硅湖”。

这里的“硅湖”, 是指以上海、南京、杭州 (2001年3月, 行政区划调整后杭州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区域性大都市) 为极点, 以沪宁、沪杭、宁杭、沪甬、杭甬高速公路为轴线, 三角洲内各城市协调联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由此建成环太湖高科技工业园, 形成“Q”字形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见图1) 。

通过上述讨论, 我们认为长三角的16个城市应该加强合作, 合理分工, 联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更好地加强彼此的合作与交流。在这个时候发现并提出“硅湖”这一新概念以进一步促成这种新布局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 在“硅湖”的建设中, 上海是龙头, 它作为我国东部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 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因此, 上海的任务就是要为“硅湖”的建设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我们必须将“硅湖”培育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 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多种资源循环流动的开放型区域体系, 形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与政府以及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相关的科技研发以及经济贸易活动的展开, 从而加强“硅湖”科技园区内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其次, “硅湖”的发展要以智力资源为依托, 南京和杭州由于智力密集、工业基础雄厚, 宜成为长江三角洲“硅湖”中的研发中心和制造业中心。

再次, 苏州、台州、无锡、常州和宁波等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开发区投资优势明显、工业基础雄厚, 但是这些城市最大的缺陷是智力不够密集、科研实力薄弱, 因此宜成为制造业中心;其他城市由于产业基础、科研实力、投资环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都没有比较优势, 则应积极接受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和宁波等城市的辐射和转移出来的产业, 形成中小型制造业基地。

三、管理机制的协调———构建长三角都市联合体

“硅湖”布局的调整,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利益的分配过程。在全球化时代, 城市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分属于苏、浙、沪三个独立的省级行政区, 各级地方政府作为一级利益主体, 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往往采取行政手段, 实施地方保护, 直接干预经济, 自觉或不自觉地设置非市场壁垒, 形成了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行政区经济。行政区经济和条块分割成为长江三角洲“硅湖”布局调整的最大障碍。

以上所说的各种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手段, 也许在一定时期内对地方经济的保护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是在目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每个地区, 每个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避免过多的负面外部性 (externalities) , 地域临近的各个市开始尝试突破非市场壁垒等障碍, 建立新的协作关系。由此我们建议以市场手段为主, 行政手段为辅, 建立长江三角洲都市联合体, 它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经济协作区”有着本质的区别 (20世纪80年代中期, 长江三角洲地区曾经尝试过建立“上海经济协作区”, 不幸的是该试验以夭折而告终。“上海经济协作区”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期望以纯粹的行政推动型方式来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 。长江三角洲都市联合体是一个准政府性质的机构, 其职能仅限于跨界性质, 成员由16个城市的主要领导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经济增长、互惠互利、共同繁荣为目标, 突破行政区经济的束缚, 调整“硅湖”的布局, 促进整个区域的和谐发展。长三角都市联合体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起到作用:

以利益协调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以自主创新提升内在发展动力;以区域设计推进并落实发展战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长三角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发达的经济状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相信通过以上三点的贯彻执行, 就能丰富徐霞客精神的内涵, 真正实现徐霞客精神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结合, 在新时代发挥新的作用, 达到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

摘要:《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它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内心之间的“和谐”理念。因此, 如何理解、学习、实践并丰富徐霞客精神, 最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当务之急。文章着眼于长三角的实际, 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 运用库兹涅茨曲线等相关理论和城市群等概念, 提出了以PRED和谐协调、培育“硅湖”、建立都市联合体的新举措来解决长三角的不协调问题,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徐霞客精神,和谐理念,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强.从美国硅谷的优势看国内的科技园区建设[J].科普之窗, 2003 (8) .

[2]、徐建春.浙江经济现象的另一种解读[M].徐霞客在浙江, 2006 (10) .

[3]、徐建春.浙江经济现象的地理解读[J].公共管理研究新视野, 2006 (7) .

[4]、顾朝林, 赵令勋.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中信出版社, 1998.

[5]、徐康宁.中国硅谷产生的条件与途径[J].中国软科学, 2000 (6) .

[6]、李雁梅, 吴殿廷, 曾刚.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扩散特征与发展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 (9) .

旅游文化视域下的《徐霞客游记》 篇8

林红(1962年-)女,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与文化

[摘 要] 二十一世纪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影响和重要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徐霞客游记》作为我国古代游记一个不可复制的瑰宝,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本文以《徐霞客游记》为切入点,探究蕴含在其中的旅游文化和旅游思想,为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份参考。

[关键词] 旅游文化;旅游思想;《徐霞客游记》

当代旅游产业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人们对旅游产业的理解和认识也焕然一新。在开发和规划旅游资源的过程当中,既总结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又吸取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其中最为突出就是旅游文化的意义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过程当中愈发备受青睐和重视。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加深对旅游业中旅游文化的挖掘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其作品《徐霞客游记》为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追求“中国梦”的新时代旅游文化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对于旅游文化的内涵,不同的学术界给予了不同的说法,如主体说和客体说、民族文化说与碰撞说。喻学才教授一直从事旅游文化领域的研究,他指出:旅游文化的内涵就是在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关系的总和。”从广义上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是在旅游活动中包括的文化因子和积淀的文化底蕴。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欣赏和游览价值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旅游文化思想在《徐霞客游记》中的体现

古代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游记》包含着多种多样的的旅游文化思想,此游记不但继承了传统旅游文化思想,同时也有自己的独到创新之处。在游历的过程中,作者积极探索各种实践,既充实了原有的传统旅游文化思想,又为其内涵增添了许多新活力。徐霞客游记中旅游文化思想的主要体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在地理学家徐霞客探索游历的过程中,他竭力提倡“高深之间,可以目折而足析”的人生路程; 倡导“以人遇之而景成,坚持以情传之而景别”的唯物主义观点;推行“不行不知,提倡行而可知”的知行观;他主张运用科学的思想,分析自然,推理自然。

2. 儒、释、道,即儒、佛、道三家思想交织融汇在《徐霞客游记》中。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旅游文化思想的吸收,其中有儒家求真务实的思想;道家崇尚大自然的思想,还有佛家的出世思想。

三、《徐霞客游记》旅游文化思想的创新之处

1. 真实性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求真写实一直是《徐霞客游记》的核心与精髓,其高度的真实性成功实现了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充分的表现出作者既是一个能够描写自然的高手,又是一个能够赞美自然的艺术家。徐霞客在旅行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唯物主义观,不信妖魔鬼怪,只相信科学。他也相信科學的思维主要源于实践,愚昧和迷信终究会被揭穿。他主张应该运用科学的思维积极推动事业稳步发展,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2. 洞察力

《徐霞客游记》对地理、地质、水文等现象都有着详细的记录,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价值。徐霞客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实地考察,积极纠正过去的种种错误论断,从而对其游历实践过程中的见闻作出相对合理、科学的解释。作者用日记体完成的第一手材料,具有深刻的观察性和洞察力,徐霞客的旅行绝非是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洞察自然的伟大开拓。《徐霞客游记》的主要内容大都准确详实,涉及的范畴也很广泛,对我们如何开发、规划旅游资源和保护大自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导航作用,有助于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徐霞客游记》中旅游文化思想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影响

1. 对中国旅游产业的方向指导作用

旅游和文化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旅游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旅游产业需要凭借文化效应来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兴旺又能够带动文化的发展。旅游文化不仅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涵,也且是旅游产业的内在核心与灵魂。旅游文化既是开发和发展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又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徐霞客游记》中的旅游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其本人多年亲身实践经历基础之上的,从封建明代到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经历沧海桑田之变,《徐霞客游记》对现代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体现出了新的时代内涵。

2. 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过去我们在规划和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即对旅游资源的片面认识,经常只看到了它的经济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却忽视了文化意义和价值,如此错误认识和做法会引发诸多问题:譬如说环境被破坏、资源严重浪费等。因此,强化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已经迫在眉睫,必须立刻提上日程进行有效解决。地理学名著《徐霞客游记》既像一份地理、考古学报告,又像一份旅游指南,其中蕴藏的各种旅游文化思想更是不胜枚举,竭力探寻这些文化思想是发展中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环节。

五、结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中,“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追求,在旅游的过程也会实现和憧憬我们的每一个梦想。在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各个环节中,旅游文化思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徐霞客游记》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但蕴藏了大量丰富的旅游文化元素,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客观参考价值。深入加强对《徐霞客游记》中的旅游文化思想的研究,必定会大大的有益于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宝明,朱安平等,著.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 卢长怀. 浅谈徐霞客游记中的文化因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 朱钧侃,潘凤英,顾永芝.徐霞客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徐霞客游记精神】推荐阅读: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05-30

上一篇:波那小学少先队队员名单下一篇:你读书,我买单活动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