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送别诗6首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王维的送别诗6首(精选7篇)

王维的送别诗6首 篇1

1.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2.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3.送梓州李使君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王维送别友人的诗句有哪些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5.送邢桂州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铙吹喧京口,**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6.送沈子归江东(一作送沈子福之江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的送别诗6首 篇2

王维送别诗的空间意象多为高楼亭台, 河桥水边。这自然与诗人送别习惯有关, 登高远眺是古代诗人表达相思情愫时的一种方式, 远眺的视线往往会被山峰遮住, 望而不见, 愁苦就会比原先更重、更浓。路边古亭历来为送别之所, “驿路飞泉洒”[2]“故驿同槐里, 长亭下槿原”[3]“江边黄鹤楼”[4]“饶吹发西江”[5]“东南御亭上”[6“连天汉水广”[7], 选择这些意象有助于表达送别之情。以其中描写最多的楼台和水边为例, 二者虽是不同的空间, 却有着共同之处, 即视野开阔, 可以放眼远望, 送人远离也可以眺望直到看不到友人, 也许这样会给诗人以稍许安慰吧!诗人们正是利用空间意象的这一特点来加强对被送别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读来也更有感染力。

王维的送别诗大多描绘了饯别或送行的具体场景, 因而一般都有时间的表述。翻检这些诗, 我们会惊异的发现, 它们的时间意象竟然相当集中, 一日之内多为月夜或日落, 一年之中以春、秋两季为主。“秋城邺宫故”[8]“秋天万里净”[9]“春草年年绿”[10]“关门落照深”[11]“别后同明月”[12]等等。这固然是对送别诗的如实描写, 但人的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次送往迎来、离合聚散, 单单集中到这几个时间决非偶然, 显然是因为月夜、日暮、春、秋比其他时间更有助于表达离人的情感, 它们在诗里已不单纯表示时间而是成为寄托诗人情感的审美意象。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吾人时时在情趣里过活, 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 情趣是可以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 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 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13]

王维送别诗中出现最多的是自然意象, 其中包括山水、禽鸟、草木、以及日月风雨等。这些意象, 一方面对刻画离别情绪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同时以其五彩缤纷和富于变化使得送别诗各具特色, 美不胜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即意境, 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环境完美结合的艺术效果。

一、柳、芳草

柳谐音为“留”, 常作留客之意, 又因柳丝柔长, 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 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 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 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 从而形成杨柳的别离意象。芳草的态势同诗人心灵深处那种细腻、厚实、缠绵的情感成同化状态, 能很好地将诗人那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意绪表达出来。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大量出现了柳和芳草极其具有送别代表性的意象。“芳草空隐处”[14]“柳色蔼春余”[15“汉地柳条青”[16]“欲归江淼淼, 未到草凄凄。”[17]“怜君不得意, 况复柳条青。”[18]“东郊春草色, 躯马去悠悠。”[19]“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20]难辨是春色还是相思, 令人联想到行者归途中所见到的万千春色, 无不寄寓作者的相思之情。最为留传千古的是“客舍青青柳色新”[21]。柳色和青草都是绿色的, 本应该是春意昂然的, 可是在送别诗中, 由于和诗人特定的心情相映衬, “情语”、“景语”难以分别, 不会思维的景物与思维的作者物我交融, 相互纠缠, 难解难分, 更显“绵绵无绝期”。

二、月

选择月夜这一意象, 一方面可以为景物涂上一层凄清悲凉的色调, 渲染一种送别的氛围, 更主要的是因为明月这一形象自“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22]之后, 在古典诗歌中便逐渐成为表达相思离愁的意象, 一经在诗歌里出现, 就极易触发读者的感受并唤起联想。明月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共通之处, 无论天涯海角, 它都无处不在, 因而明月成为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 成为离人们映证友情遥寄情怀的信使。此外, 明月还常常烘托、强化别离的惆怅之情:《送杨长府贬郴州》中“明到衡山与洞庭, 若为秋月听猿声。”秋夜之月寒冷而清寂, 再伴以悲凉的猿啼, 更见出友人谪居在外心境之凄凉与茫然。《宇文太守赴宣城》“地迥古城芜, 月明寒潮广”以明月寒潮渲染了离别的深情, 同时增添了对友人的担忧。这样, 月与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态相结合, 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旨趣。

三、云

云在王维诗歌意象群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在《王右丞集笺注》中, 据不完全统计, 写到云的有三十多处。送别诗中却是“白云”居多:“白云余故岑”[23]“惟有白云当露冕”[24]“云日淮南祠”[25]“江向白云平”[26]“驱鸡入白云”[27]“白云留故山”[28]“天长云树微”[29], 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 自由不羁, 高举脱俗, 洁白无瑕。王维诗中曾说:“余生欲寄白云中。”[30]诗人用白云可能也象征被送之人品格的高洁, 亦或羡慕他们的这种品性, 希望自己也能超凡脱俗。同時期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 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 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更是把白云写到了极至, 极力写白云的自由, 表达自己隐居的愿望。

另外也有“黄云”:“蓬卷入黄云”[31]“黄云断春色”[32], 这在其他诗人的诗歌中也不乏佳句, 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 北风吹雁血纷纷。”又《蓟中作》:“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李白《送崔度还吴》:“幽燕沙雪地, 万里尽黄云。”可能是边塞沙漠连天, 远望天空, 白云也染上了些许黄色, 是视觉的冲击, 这样写更显凄凉, 与诗人送别的愁绪, 边塞的艰苦相映衬。

四、夕阳

“夕阳”意象是中国古人怀乡念人的重要象征物, 见到日落常引起人们的怀乡念人之思, 送别的不忍分离而顿生惆怅之情, 借“夕阳”包括“斜阳”、“落日”“黄昏”“日暮”等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都是借助夕阳来渲染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离别时的凄凉, 表现诗人的愁思之深长而悠远。“天寒远山净, 日暮长河急。”[3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34]“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清。”[35]“驿路飞泉洒, 关门落照深。”[36]日落、夕阳总给人垂垂老矣之感, 这样, “夕阳”意象便常常成为诗人们抒发感情的重要载体。夕阳尤其是肃杀秋天的夕阳总给人黯淡、凄凉、悲惨之感, 这种感受又正吻合了离人黯然伤神的情怀。

五、酒

元人杨载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写一时之景。”[37]如果说我们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 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醉歌田舍酒, 笑读古人书。”[38]无论是不得意, 还是离愁别绪, 亦或是对酒当歌一醉方休, 都借酒表达出了不忍之情, 不舍之谊。“多情自古伤离别”, 朋友将要分别, 怎能少了酒这个最能传达情谊的东西呢?

六、雁、飞蓬等

雁被当作送别时一个意象之中的审美心象进入创作者的诗作情感之中, 自有其特殊性, 主要体现为它的主悲情蕴, 给人留下的情感是悲伤愁怨。而这种意象为征人所见, 游子所闻, 更能表达离人的那种缭绕不尽的万里愁思, 意境高远, 感情凄惨。“自叹鹡鸰临水别, 不同鸿雁向池来。”[39]“子午山里杜鹃啼”[40]“万里春应尽, 三江雁亦稀。”[41]雁意象本身具有悲伤愁怨的情蕴, 这与离人的分别时的心境相契合。托雁写别情, 以雁衬托离人远去的悲凉、孤独, 极自然亲切实可行。人与雁同是沧落天涯, 相同的命运把原本隔绝的心联结在一起, 发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点明了客中送客的浓浓离愁别绪。“古木官渡平”[42]“阴风悲枯桑, 古塞多飞蓬”[43]“衰鬓日如蓬”[44]“蓬卷入黄云”[45]“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46]。在表达离愁方面, 飞蓬与雁起到同样的震撼力的作用。

七、泪

流泪是人们极度伤情的外在表现。古语云:“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而临别下泪, 正如临别折柳、临别饮酒一样, 都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早在《诗经·邶风·燕燕》中就描写了挥泪送别的情景:“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依依惜别, 泪如雨下, 足见悲伤之甚。“山川何寂寥, 长望泪沾巾。”[47]“送君南浦泪如丝, 君向东州使我悲。”[48]即使潇洒如李白者在离别时也总是泪水涟涟:李白《赠别郑判官》:“远别泪空尽, 长愁心已摧。”《江夏送友人》:“徘徊相顾影, 泪下汉江流。”正如宋代无名氏《玉楼春》词云:“柔情胜似岭头云, 别泪多于花上雨。”

八、行人

本来有行人应该是热闹的象征, 可是在送别诗里, 广阔的天低下总是孤独的一个人或者背影, 影子拉的很长, 就有无限凄凉在里面了:“宛路故人稀”[49]“远树带行客”[50]“三春时有雁, 万里少行人”[51]“五湖三亩宅, 万里一行人。”[52]“遥思葭菼际, 寥落楚人行。”[53]无论是羊肠小径还是宽阔平坦的大路, 寂寂一个人在路上行走, 总见凄凉与落寞, 更何况是刚刚与友人分离呢?远远望去, 一个人长途跋涉, 奔赴前程, 寥落的行人与影子为伴, 诗人也正是用这样的意象表达出自己的愁苦与落寞之情的。

九、杜鹃猿聲

“忆想兰陵际, 可宜猿更啼。”[54]“猿声不可听, 莫待楚山秋。”[55]“鸟道一千里, 猿啼十二时。”[56]“明到衡山与洞庭, 若为秋月听猿声。”[57]“况复乡山外, 猿啼湘水流。”[58]“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59]看到猿声、杜鹃, 总能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 总是无限凄凉意涌上心头。总能想到在唐代, 南方的条件是极其艰苦的, 甚至与世隔绝的, 被送之人要去南方, 又有猿声、杜鹃啼叫伴随, 愁苦又禁增添了几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已经把它们作为悲凉愁苦的象征, 看到他们总有一副画面闪现脑海。诗人也不例外, 用这样带有悲情色彩的意象来传达无限的情思。

十、铙吹

“铙吹发夏口”[60]“铙吹发西江”[61]“铙吹喧京口”[62]“清江响铙吹”[63], 都有铙声的出现, 铙吹暗示了离别那一刻的真正到来, 在此之前, 友人还可互相劝勉, 共诉衷肠, 而此之际, 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戛然而止, 军乐齐奏, 声响云天, 为别离平添一份豪壮, 也带来了离别的感伤。这声音引发人们复杂的感情, 对于送行之人, 意味着友人即将起程, 引发的是无限的眷恋与不舍之情, 更有为友人担忧, 挂念之情。

总之, 王维送别诗中的意象, 是个性化的, 最能表现诗人的心境。大漠、烽烟、夕阳最能体现王维青壮年的心境;行人、酒、歌最能体现王维对友情、亲情、乡情的真挚与深情;云、月、鸟体现其飘逸、俊洁的人格, 宁静的心境, 矛盾的心理。元代杨载《诗法家数·赠别》:“赠别之诗, 当写不忍之情, 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 如别征戍, 则写死别, 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 则写不忍别, 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 则写喜别, 而勉之忧国恤民, 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诗人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各种离情的。王维借用这些意象传达自己的感情, 使诗的意境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摘要: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 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这些都和送别有关, 也就是送别诗。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 王维的送别诗自成一体, 据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 有七十二首, 约占其479首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王维送别诗中的意象自有其独特的感染力, 分析其意象可以更好得理解王维的送别诗及其诗歌。

论王维孟浩然送别诗 篇3

关键词:送别诗;高亢激越;催人奋进;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文学史上习惯将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大多是基于他们之间的一段情深意挚的莫逆之交,以及两人共同创立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两人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漫游名山大川,广交天下之士,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诗。孟浩然有50余首,而王维则有70首之多。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有创新。

王孟的送别诗,从体裁上看,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言近体诗。而且王维的送别诗中还有骚体与五言长律形式,如叙黄鹊歌送别《与送李太守赴上洛》等。可谓众体兼备。从送别对象上看,两人的送别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送人赴边从军,送友归山隐居,慰人贬滴或落第,以及送人游历、还乡、赴任等。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送别诗基调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有别于传统送别诗那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悲苦凄惨的格调。虽有惆怅、伤感,但在双方惜别的感情中融注各自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一、送人赴边感奋激发

送人出征,生离死别,多令人气结不能言,而“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送人赴边,并不显得悲苦,反而豪迈激昂。早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中,就已显示出唐人献身边塞的爱国激情:“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只是数量较少。而王孟的这类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涵更深。

(一) 慷慨从征,忘身报国

边庭有急,一马当先。孟浩然的《送陈七赴西军》七闻边烽动,力一里忽争先。”以及《送王宣从军》“隆兵初灭虏,王粲始从军”,这种爱国的热忱,极大地鼓舞了诗人与后世的读者:“平生一匕首,感激赠夫君。”(《送王宣从军》)。再如《送莫氏处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廷。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鹡鸰。所从文与武,不战自应宁。”不仅写出赴边的昂扬斗志,雄壮威武,而且体现出了兄弟般的真诚友爱,以及作者对其能力的充分赞许和一种积的战争观。这类诗作在王诗中亦有体现。

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指出在春季,天上星宿将星摇动,喻指战争兴起。出征将士浩浩荡荡开往边塞,万里刁斗夜鸣,雄浑壮阔,抓住了赴边从军途中的典型细节,更富有感染性。是因为王维与孟浩然相比,他曾有过单车出塞的亲身经历,故而笔下边塞风物更真实、具体,感情更慷慨激昂。要报国杀敌,直取匈奴单于祭天拜鬼之所,豪气干云。又如《送张判官赴河西》:“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展示出一幅塞外黄沙漫漫,白雪覆盖、蓬草飞旋、云黄天远的奇异之景,境界浑涵阔大,让人顿觉心胸畅达,精神为之一振。诗人倚剑高歌,催人振奋,为国戍边。这种昂扬刚健之辞,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盛唐风貌与盛唐气象,后人难以企及。

慷慨报国,并非是为了个人纯粹的功名利禄之心,而是出自一种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尊。应是“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孟浩然《送告八从军》)体现了一种人生理想与态度,男儿志在四方,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功成应身退。国有危难,应奋勇向前,是“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激励鼓舞人奋发向上。

(二) 靖边保国,必胜信念

大唐疆域辽阔,对待少数民族进犯,应有正确的边疆、外交政策。在王维的一些送人赴边诗中,就包含这些政治内容。

《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以历史上汉武帝派遣李广利伐大宛取良马,获胜凯旋,苜蓿、葡萄随之传入中国的典故,来说明对待外族,应巩固国防,加强国力,使之惧怕,不敢挑衅来犯。这也是王维对唐王朝雄厚实力的一种高度自信与自豪。

总而言之,王孟送人赴边之作,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爽朗明快,催人奋进。

二、慰人失意真情厚意

封建时代的文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热衷于科考、仕宦,而仕途坎坷、宦海浮沉,落第、贬谪、弃官、归隐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王孟此类诗作,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毫无低沉、缠绵之态,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写出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 宽人落第、真情慰解

孟浩然四十应进士举,本是踌躇满志,“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却不料名落孙山,自此仕途一直困窘,仅晚年一度在张九龄幕下征辟为从事,故而对人落第报以深切的同情,有一种强烈的遭际认同感,诗中愤懑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而王维少即闻达于诸侯,科场也一帆风顺。宦海虽屡有风波,亦官亦隐,始终能以禅宗的闲静、豁达心态对之。也有不满与失意,但诗风主要偏向于平和与乐观。

孟浩然的《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虽读来令人心惊,但并不觉低靡。表现了诗人及广大士子科场失意后的心悸魄动。以己之遇来与对方共同分担挫折与痛苦,劝弟宽心、释怀。而孟浩然另有两首送人赴进士举的诗歌,从侧面表现自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的愤懑不平。《送丁大凤进士举》“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对于自己赴举落第,仕途无望,归于朝廷无显贵当权者为其后盾,空有苏秦一样的才华,也只能黄金散尽,黑裘敝破,怅然而归。愤世疾俗之意,直抒胸臆。诗尾突然一转,劝友也应看清社会、官场的污浊,及早归隐,表现了他不满现实,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送张子容进士举》,则通过自己与友人隐与仕的对比,对友人提出殷切希望:“无使《谷风》消,须令友道存”,间接批评了当时世风浇薄,朋友道绝的不良习气。

王维的几首慰人落第诗,则另是一番境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安慰他,时值开明盛世,这次落第纯属偶然,不必担心天下无人赏识您的才华。显得旷达而乐观,真正是“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全诗笔调轻松。铩羽而归并不可悲,远离官宦,投身田园,效仿陶潜,饮酒读书,何等惬意。劝慰好友,无需曳裾豪门,谒拜求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维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

再如《送丘为落第还乡》“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知弥不能荐,羞为献纳臣。”对丘为处境表示深切同情,而且从自己角度出发,时为左补阙谏官,却未能举荐对方,深感羞愧、歉意。以一颗真诚的心与诚挚的友谊融化对方心中的坚冰。

(二) 贬谪归隐,寄寓感慨

王孟的这类送人远谪、弃官、归山的送别诗,数量较多,而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孟浩然《都中送辛大》、《送席大》、《送王昌龄之岭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送张五归山》等等。

《都中送辛大》:“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还寄《式微》吟。”赞誉对方,也暗喻自己,都有辅佐帝王济世治国之才,然“未逢”明时,生不逢时,将矛头直指统治者。“徒有”抱负,亦只能归隐,满腹牢骚、愤慨之情。“乡关万余里,失路一时悲”(《永嘉上浦馆送张子容》),则暗含了失意、不得志与当时平步青云朝夕瞬变的沧桑感,不必太在意,慰人慰己。而“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送席大》),则是一种同命相怜的喟叹。

送友贬谪,孟浩然不写悲凄伤感场面,而重在以浓浓的友情、乡情宽慰离人。设身处地为友人考虑,岭南远在天边,是“土毛无缟纟宁”,而“乡味有查头”,但也不必忧伤,真挚的友情会常伴左右,“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送王昌龄之岭南》)。

总而言之,孟浩然此类诗,既联系身世遭遇有愤怨不平之意,又显得无可奈何,只得归隐。这似与王维厌弃官场,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将世俗万物看空看虚,自主投身自然,向往归隐而有所不同。

王维的《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流露出作者对现实官场的不满。自己愚钝不谙此道,官场混浊,谁又能秉公持正呢?故而诗人也想辞官归隐,去过那种松山白云、醉卧菊丛的仙逸生活。在《送张五归山》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倾向:“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不过,他的隐居生活远不同于一般寒士的生活,有辋川别业,奉禄优厚,生活悠闲而舒适。

王维的送人贬谪诗,劝慰、勉励之意更浓,更积极乐观。如《送杨少府贬郴州》:“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虽用贾谊贬长沙之典故,但却反其道而行之,勉慰杨少府有才华,不会长期被朝廷弃置,不必自伤自悼。真是“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惟李供奉《巴陵赠贾舍人》……与右丞此篇(指《送杨少府贬郴州》)结句,俱得忠厚和平之旨,可为用事翻案法。”

三、游历赴任积极乐观

王孟山水田园诗在艺术特色上给予送别诗很大借鉴,使送别诗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水乳相融,引入更多的山水描写,沾染上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孟浩然送别诗中景物描写,似主要用叙述笔调表现,看似平淡,无句可摘,但却饱含深情,越咀嚼越有味。“思归长望白云天,洞庭一叶惊秋早,漠落空嗟滞江岛”(《和庐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白云思归,秋叶飘落,滞留孤岛,都是带有明显离愁别绪的意象,用“望”、“惊”、“空嗟”这样感情色彩鲜明的字眼加以渲染,更觉凄清。《送友人入京》“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欲此别,泪湿薜萝衣。”这里“青云”、“青山”、“薜萝衣”,不仅是实景,而且是有着特定含义,有典可依的。以仕途畅达与归山隐居作比,喻此分别后归期之遥,切合题意,故而泪洒友人。此外如“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送谢录事之越》)与“荆吴相送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描写了一派水乡烟雾弥漫,水波浩渺的日落晚景,渲染衬托了游子飘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笔下的白云也似有情,伴随人左右。

而《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与《高阳池送朱二》诗中之景,色彩显然要明艳些,画面也更明朗些。描写鹦鹉洲日落及月下的优美风光,是因为“遥爱江中鹦鹉洲”。“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夕阳西下,岸边沙滩金光闪闪,夜晚明月与芦花互相辉映,皓月当空,风飘花香。这样的美景使人陶醉,忘却离别之苦,反而触发人回归自然,“君子来来莫相忘”。后者虽通过高阳池今昔盛衰之景的对比,有感伤之情:“红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四面荒凉人径稀……空余草露湿征衣”,但并不痛苦,也引发了作者的归隐之心,要“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王维是个绘画行家,送别诗中的山水景物描写,极具构图、设色、虚实特色,而多有名言佳句。

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将树木拟人化,追随相伴旅人左右,这是远景;而此时送行之地正是余晖斜照,这是近景。前者为想象中的虚景,而后者则为眼前实景。虚实相映,不仅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而且将景写活,富有灵性,蕴含了诗人的一片真情。境界开阔,视角独特,符合中国山水画远近虚实散点透视画法。“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与“塞回山河净,天长云树微”(《送崔兴宗》“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送宇文太守赴宣城》)等,画面廓大辽远,景物都蕴含着人的感情“寒”、“净”、“急”,渲染了离愁别绪,在这样的环境中友人分离,为其操心担忧,所以是“解缆君已遥望君独伫立”,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感一致。

而“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槐色阴清画,杨花惹暮春”(《送丘为往唐州》)等,则侧重于画面的色彩效果,或幽旷、或新奇,移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孟送别诗在语言上摆脱前人送别所惯用的“灞桥”、“折柳”、“南浦”等俗语滥调,创作出清新自然、音韵和谐之作。多是近体诗作,如王维的《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送梓州李使君》等孟浩然的《赠王九》、《送友人入京》、《送张祥之房陵》等。

王孟送别诗思想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王维的送别古诗 篇4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送梓州李使君》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邢桂州》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铙吹喧京口,**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送沈子归江东(一作送沈子福之江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山中送别》 篇5

王维《山中送别》押微韵

题注:一作送别,一作送友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词句注释⑴掩:关闭。柴扉:柴门。⑵明年:一作“年年”。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评注《王孟诗评》:占今断肠,理不在多。《唐诗绝句类选》:只标地写情而不缀景。《唐诗援》: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唐诗广选》:顾与新曰:翻用楚词语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唐诗解》: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得汉魏和缓气。《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翻弄骚语,刻意扣题。林庚《唐诗综论》:“‘年年’二字它原是一个流水的感觉,……它是说明时间的,而‘明’字则似乎是反时间的,岁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却让它出现在一个照眼的感觉上。这便是诗歌语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将绿得透明了,那么,王孙该怎么办呢?春天的光辉与那勃勃的生气,它乃是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诗境浅说续编》: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超纯斋诗词》: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评析】: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诗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没有描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独具,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截然不同的角度。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以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从相送到送罢,跨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跨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都将它们留待读者补充想象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伤,但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诗人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天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一起,就使这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字里行间。读者自会从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使人想象无穷。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写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本该在相别之际向行人发问,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如此,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客套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跨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问那时归不归,又是从当前跳到未跨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的诗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现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如此。(陈邦炎)

文学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妙。它是全篇诗的警句。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绿”字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 送别 篇6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二、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三、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诗词山中送别鉴赏 篇7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题解

诗题“山中送别”,顾名思义,写的是诗人于山中送别友人。一般认为,此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期间。

送别诗一般都侧重写送别的过程,如送别时的景色、宴饮,送别时的殷殷话别、依依不舍,等等。而这首诗另辟蹊径,直接从送别之后写起。

句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诗人在自己隐居的山中送别了友人,太阳西落时,他掩上柴门。

诗歌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如此平淡,难道这场送别对诗人来说只是例行公事一般?

第二句又一下从白天送走友人,跳跃到傍晚关上柴门。在这段时间内,诗人做了什么、想过什么,诗里都没有说。诗人的内心,真的那么平静,没有生起一丝波澜?

有过离别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依依不舍,但离别后的独处,才更令人黯然神伤。此时,独自一人的追怀、遥想,反复的体味、咀嚼,都使那份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变得更加浓重,更加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必定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人只轻轻描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太阳西落,掩门闭户,这只是一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动作,但却已经足以让我们浮想联翩:掩门之前,诗人是不是一直在思念友人?他是怎样打发漫漫白日的?白天终究还是相对热闹的,在继日暮而来的黑夜里,在周围一切都安静下来之后,诗人又将如何度过这漫漫长夜?

原来,诗人所有的不提不说,并不意味着是以平淡或者冷淡对待这场送别。送别虽罢,离情未罢,思念未罢,反而愈发沉重、绵长,无法排遣。“日暮掩柴扉”,是因为友人离去,孤寂无聊,再也没有往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那样的闲情逸致,也无心再去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中晚景。独自掩门,无非是想让自己平静下来,静静地怀想,静静地沉思。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待到明年春天,青草就绿了,你还回来不回来呢?这是诗人掩门后的`所思所想。《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叹游子久去不归。诗人化用此句,可见直到日暮,他仍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友人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王孙归不归”,本应是相别之际询问友人的话,却成了诗人独自思忖之辞。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对早日重聚的急切期待,都包含在这一句问话中。诗人默默自问,却无法自答。

明人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将此诗解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友人之归期难必。”春草必定一年一绿,而友人的归来与否,却还有无数的未知和悬疑。想到这些,诗人大概要彻夜难眠了。

评解

王维五绝,极善于选取一种独特的情景片断,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传情达意。此诗即为很好的代表。诗写送别,却并不直接写离别情态,而是将笔触直接伸向别后,以别后情景反衬惜别之意,构思非常巧妙。

上一篇:比赛获奖情况通报下一篇:师生羽毛球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