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2025-03-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放大镜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背景分析: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经常使用放大镜,对于放大镜比较熟悉。本课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使他们了解放大镜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在用肉眼和正确使用放大镜来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从而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思路

学生在三年级观察各种小动物时已经接触过放大镜。蚂蚁非常小,看不清楚它的眼睛,怎样才能观察清楚?通过提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放大镜这一工具。接着提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放大镜”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填表、交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明白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察效果优越。最后,教给学生规范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认识放大镜的.特点。通过对多种事物用肉眼和放大镜的对比观察,学生会体验到:通过放大镜,我们不仅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如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进一步的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有不同放大倍数的)、不同类型的纸张、各种纺织物(布、丝绸……)、圆柱形透明器皿、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蚂蚁的图片)

谈话:蚂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你知道它的眼睛什么样吗?

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只是整个轮廓,很难清楚地观察到细小部位。

谈话:那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楚呢?

学生发言

二、学习新课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

(出示课件:放大镜的图片,板书:放大镜)

谈话:在我们科学课的学习中,哪些地方使用过放大镜?

学生发言

谈话:除了我们科学课上使用放大镜,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书上的网状图。

学生汇报、交流。

讲述:这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放大镜,放大镜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放大镜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谈话: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呢?

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方法一: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方法二: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教师指导、总结、示范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一些物体,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师出示课件:活动建议

1.观察不同的事物

●科学课本上的照片

●用钢笔在不同的纸上写字,观察留下的笔迹

●各种纺织物的纤维

……

2.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进行对比

3.将你的发现和同学说一说。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

教师小结: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还能看到许多细节。(板书: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3.认识放大镜的特点

谈话:你知道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学生分组观察放大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并将它的镜片和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板书: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谈话:(教师出示圆柱形玻璃器皿)给器皿加满水,把书放到它的一侧,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器皿加满水后有放大的作用。

谈话:加满水后为什么能放大呢?

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只要和放大镜片同样的透明、边缘薄而中央厚的结构,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可以给出几样具有放大功能的东西让学生体验,如玻璃片上的水滴,玻璃酒瓶底部或玻璃球等等)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器具也具有放大的作用。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三、学习评价:

人们把放大镜又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激发兴趣, 打开思路, 让学生乐意写

兴趣是主体对外在事物保持的敏感而积极的心理状态, 习作教学应使学生保持这种心理状态。只有“眼中有物”, 才能做到“笔下写物”, 这应当是习作成文的前提。只有让学生习作中的“要我说”为“我要说”, 变被动为主动, 变消极为积极, 那么学生才会是积极的、热情的。学生自己乐意写, 习作才会是快乐的。但对于作文, 学生都有畏惧感, 它让很多学生都感到头疼。“作文难写, 难写作文”几乎成了学生的口头禅。那我们何不站在学生的角度, 减轻学生的负担, 降低习作的难度呢?美国教育界认为, 段落是介于句子与篇章之间的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 它缩小了从句子到文章的距离, 减小了写作的难度, 形成了自然的过渡, 这为写好一篇文章奠定了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 作文片断训练“放大镜”一课中我用“放大镜”代替“细节描写”这一说法, 让学生用“放大镜”放大同学的特点, 学生觉得新鲜, 激起了他们习作的欲望。这样, 学生的习作就不是一种强加的负担, 而是契合心灵满足需要的“自动生成”。

二、贴近生活, 立足内容, 让学生写得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如果让学生去写他不认识的事物, 不熟悉的事物, 这样, 就会使作文活动复杂化, 也更加困难。同时, 训练表达能力的时间势必会减少。所以“放大镜”的片断习作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心灵的题材———描写同班同学倔、幽默、搞笑、调皮、孤僻、“牛”等特点。这样既解决了内容问题, 又降低了习作难度, 解决了学生怕写作文的难题。古人讲, “情动而辞发”。习作内容如果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 学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有了感悟、体验, 使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就成为可能, 平时积累的语言在强烈的表达欲望面前就容易被调动起来, 为表达真情实感服务。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 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 写作材料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而且常是澄清的。”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生活处处有语文。习作教学更应把根基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仔细观察生活, 关注身边的人、事、物, 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 寻找写作的源头, 积累写作的材料, 从而做到用手写我看, 用手写我心。

三、渗透写法, 贯穿全程, 让学生写得好

习作教学中的习作指导应贯穿在学生习作的全过程中。即指导“自由自在地表达”与“有章有法地表达”。如果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呢, 学生反而比给了题目或者范围更难下笔。因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前提是具备了一定的的写作素材, 具备了较好的写作能力才可能做到, 而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就必须指导。写作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 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渗透、点拨, 让学生进行有效地练习。“放大镜”片断教学一课伊始, 我告诉学生, 生活中善于仔细观察、细心发现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而要把一个人写活, 关键在于抓住人物的特点。但在平时我也发现, 有的学生写人虽能抓住人物特点, 但写得让人难见其人, 难见其形, 更别说是凸显人物特点。于是, 用我以前一位学生的文章作为范文, 引出主角“放大镜”后, 出示修改后的文章, 引导学生对两篇范文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放大镜”的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凸显人物特点的方法: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进行细致描写, 并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凸显人物的特点。

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要说, 世界上, 孩子的心灵是最广阔的, 孩子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 给他多大的空间, 他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我觉得应让作文靠近学生心灵, 靠近些, 再靠近些, 让孩子用童心童言去写童趣童真, 找回儿童习作应有的本色, 努力实现学生习作的“原生态”。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 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目前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的生命没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篇3

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研究的平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借助“Z+Z”超级画板自主进行数学规律的探究活动,在充分动口、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寻找规律,总结归纳,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北师大版数学上册中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从而运用其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水平,为后面正式学习证明奠定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较为系统地掌握了相似图形的相关知识及研究图形的一般方法,会使用超级画板软件,且具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初二学生思维敏锐,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自主学习有着浓厚兴趣,渴望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了解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等概念;研究归纳位似图形的性质;利用位似知识对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位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位似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出位似图形的性质。

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Z+Z”超级画板课件(学生探究用);PPT课件(教师用)。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策略

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研究问题一一呈现,供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2分钟)

师:(幻灯片动态分图片展示用幻灯机播放“中华门城堡”的过程,如图1)这几幅图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从不同的方向看去,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生:相似,缩小或放大。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新知引入:位似图形的概念(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相似图形与一般相似图形的区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图形(如图1)对应点连线必经过同一点的特征,从而得出位似图形的定义。

若两个图形相似,且每组对应顶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则这样的两个图形称做位似图形。点P叫做位似中心。此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在得出位似定义的基础上找出图2三组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知识间的联系,理解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认识进一步清晰化。

3.即时小练一(3分钟)

(1)判断图3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位似。若是,找出其位似中心在哪里,位似比是多少。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北师大版数学上册中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从而运用其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水平,为后面正式学习证明奠定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较为系统地掌握了相似图形的相关知识及研究图形的一般方法,会使用超级画板软件,且具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初二学生思维敏锐,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自主学习有着浓厚兴趣,渴望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了解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等概念;研究归纳位似图形的性质;利用位似知识对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位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位似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出位似图形的性质。

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Z+Z”超级画板课件(学生探究用);PPT课件(教师用)。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策略

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研究问题一一呈现,供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2分钟)

师:(幻灯片动态分图片展示用幻灯机播放“中华门城堡”的过程,如图1)这几幅图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从不同的方向看去,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生:相似,缩小或放大。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新知引入:位似图形的概念(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相似图形与一般相似图形的区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图形(如图1)对应点连线必经过同一点的特征,从而得出位似图形的定义。

若两个图形相似,且每组对应顶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则这样的两个图形称做位似图形。点P叫做位似中心。此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在得出位似定义的基础上找出图2三组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知识间的联系,理解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认识进一步清晰化。

3.即时小练一(3分钟)

(1)判断图3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位似。若是,找出其位似中心在哪里,位似比是多少。

学生答案:是位似,位似中心是……,位似比为……。

(2)判断:①位似图形不一定相似?②相似图形一定是位似图形?

学生答案:位似图形一定相似,反过来未必……

【设计意图】用练习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完成对概念的再次巩固。

教师用肢体语言配合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过程提问:“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下一环节:探究位似区别于一般相似的特征。

4.自主探究一:位似图形的性质(10分钟)

(1)教师借助课前制作的“Z+Z”超级画板课件,让学生拖动课件中图的各个关键点及改变图形位似比的滑标,观察各变量和不变量,沿温馨提示中的问题展开对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究。并给出探究方向(呈现问题):

①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

②两图形与位似中心的位置关系;

③对应线段的位置关系。

学生点击进入“Z+Z”超级画板课件,沿温馨提示中的探究方向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巡视,并个别辅导。

(2)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相互交流,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位似图形特有的性质。

学生总结位似图形的性质:

①每一组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都等于位似比;

②两图形可位于位似中心的同侧或异侧;

③位似中心可位于图形外或图形内或图形的某条边上;

④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

【设计意图】“Z+Z”课件使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分析,主动探究出新知,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且,直观的动画课件加深学生对位似图形共有特征的清晰理解,有效降低了思维难度,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了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5. 即时小练二(2分钟)

如图4,若两个图形相似,它们是位似图形吗?有简单方法可以判断吗?

【设计意图】在没有条件作各对应点连线的假设情境下,让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位似的性质去判断图形是否相似,从而强调位似图形是具有特殊位置的相似图形。

6. 即时小练三(2分钟)

(1)两个位似图形中的对应角____,对应线段_____,对应顶点的连线必经过_______。

(2)位似图形上某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分别为5和10,则它们的位似比为___。

(3)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位似,O为位似中心,若OA:OA′=1:4,那么S四边形ABCD:S四边形A′B′C′D′=_____。

【设计意图】用练习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完成对概念的巩固。

7. 难点提升:位似作图(9分钟)

例:利用位似的知识画出扩大两倍后的三角形,如图5。

(注:将原图形扩大两倍指的是将其对应边扩大为原来的两倍)

教师启发并示范当位似中心在图形外时的作图方法,让学生思考有无其他方法,并试着画出图形。学生分组完成当位似中心位于不同位置的作图,并相互交流、总结归纳位似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巡视,强调作图细节,并个别辅导。

教师用视频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如图6~1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使学生对位似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交流展示中,掌握利用位似知识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的多种方法。充分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体验。

8. 即时小练四(3分钟)

如图11,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是1∶2,则可能有几种情况?它们的位置关系怎样?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小结位似作图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同侧,异侧,正立,倒立。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有两种情况。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关于位似中心成中心对称。

9. 自主探究二(5分钟)

在“Z+Z”课件中,探究直角坐标系下位似图形上对应点的坐标之间存在的联系:当位似中心为坐标原点时,任意一组对应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之比均等于位似比。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个别指导下,在“Z+Z”课件中自主探究,总结规律,使学生对位似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

10. 即时小练五(2分钟)

(1)△AB0与△EF0的位似比为1:2,位似中心为O,若A (-3,-3), B (3,3), O (0,0),则E点的坐标为______,F点的坐标为________。

(2)已知四边形ABCD四个顶点的坐标,你知道怎样将此四边形缩小为原来的 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1. 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位似作图方法、直角坐标系下对位似图形的研究等。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知识点,体会本节课的思想方法。加强整体认识,提高数学能力。

12. 拓展提高(3分钟)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将一个三角形的各边中点顺次连接,构成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是位似图形吗(如图12)?若是,它的位似中心是谁?

【设计意图】此题涵盖知识点较多,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3. 兴趣延伸(课后习题)

某小区原有一矩形花坛,现小区进行规划:

(1)在原地将花坛扩建,使对应边变为原来的4倍;

(2)在异地修建一块矩形草坪,使它与花坛的对应边的比为5:1。

【设计意图】与生活密切相连的作业,让学生再次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又给予了必要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的探索方向变得清晰,目的更加明确,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探究位似图形性质的时候,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究,不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

(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透过具体现象抽象出事物本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动画演示相似三角形对应点连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帮助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出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此同时,利用超级几何画板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感官表象,以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进而使其对性质理解得更清晰。而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即时小练,不但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要点,其由简到难的梯度设置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符合一般教学原则。

(3)有效利用教学课件,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本节课,在探究位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在直角坐标系中位似图形对应点间的坐标联系时,使用了超级几何画板,从而使原本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知识的呈现过程显得自然顺畅;学生通过在动画平台上亲自动手操作,并通过观察归纳得出新知的探究过程,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所带来的弊端,不仅使知识得以梯度呈现,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尽可能地为课堂内的练习节省了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而视频展台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建立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更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中启迪思维。

2.不足之处

(1)整个教学过程略显急促,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回味消化”的时间,因此出现个别学生理解困难。

(2)由于备课时的疏忽,在探究坐标系中位似图形对应点间的坐标联系时,课件中无法实现对应点在坐标轴上的情况,后经学生的提问,进行了及时修正。

学生答案:是位似,位似中心是……,位似比为……。

(2)判断:①位似图形不一定相似?②相似图形一定是位似图形?

学生答案:位似图形一定相似,反过来未必……

【设计意图】用练习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完成对概念的再次巩固。

教师用肢体语言配合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过程提问:“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下一环节:探究位似区别于一般相似的特征。

4.自主探究一:位似图形的性质(10分钟)

(1)教师借助课前制作的“Z+Z”超级画板课件,让学生拖动课件中图的各个关键点及改变图形位似比的滑标,观察各变量和不变量,沿温馨提示中的问题展开对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究。并给出探究方向(呈现问题):

①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

②两图形与位似中心的位置关系;

③对应线段的位置关系。

学生点击进入“Z+Z”超级画板课件,沿温馨提示中的探究方向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巡视,并个别辅导。

(2)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相互交流,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位似图形特有的性质。

学生总结位似图形的性质:

①每一组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都等于位似比;

②两图形可位于位似中心的同侧或异侧;

③位似中心可位于图形外或图形内或图形的某条边上;

④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

【设计意图】“Z+Z”课件使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分析,主动探究出新知,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且,直观的动画课件加深学生对位似图形共有特征的清晰理解,有效降低了思维难度,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了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5. 即时小练二(2分钟)

如图4,若两个图形相似,它们是位似图形吗?有简单方法可以判断吗?

【设计意图】在没有条件作各对应点连线的假设情境下,让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位似的性质去判断图形是否相似,从而强调位似图形是具有特殊位置的相似图形。

6. 即时小练三(2分钟)

(1)两个位似图形中的对应角____,对应线段_____,对应顶点的连线必经过_______。

(2)位似图形上某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分别为5和10,则它们的位似比为___。

(3)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位似,O为位似中心,若OA:OA′=1:4,那么S四边形ABCD:S四边形A′B′C′D′=_____。

【设计意图】用练习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完成对概念的巩固。

7. 难点提升:位似作图(9分钟)

例:利用位似的知识画出扩大两倍后的三角形,如图5。

(注:将原图形扩大两倍指的是将其对应边扩大为原来的两倍)

教师启发并示范当位似中心在图形外时的作图方法,让学生思考有无其他方法,并试着画出图形。学生分组完成当位似中心位于不同位置的作图,并相互交流、总结归纳位似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巡视,强调作图细节,并个别辅导。

教师用视频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如图6~1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使学生对位似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交流展示中,掌握利用位似知识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的多种方法。充分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体验。

8. 即时小练四(3分钟)

如图11,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是1∶2,则可能有几种情况?它们的位置关系怎样?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小结位似作图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同侧,异侧,正立,倒立。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有两种情况。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关于位似中心成中心对称。

9. 自主探究二(5分钟)

在“Z+Z”课件中,探究直角坐标系下位似图形上对应点的坐标之间存在的联系:当位似中心为坐标原点时,任意一组对应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之比均等于位似比。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个别指导下,在“Z+Z”课件中自主探究,总结规律,使学生对位似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

10. 即时小练五(2分钟)

(1)△AB0与△EF0的位似比为1:2,位似中心为O,若A (-3,-3), B (3,3), O (0,0),则E点的坐标为______,F点的坐标为________。

(2)已知四边形ABCD四个顶点的坐标,你知道怎样将此四边形缩小为原来的 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1. 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位似作图方法、直角坐标系下对位似图形的研究等。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知识点,体会本节课的思想方法。加强整体认识,提高数学能力。

12. 拓展提高(3分钟)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将一个三角形的各边中点顺次连接,构成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是位似图形吗(如图12)?若是,它的位似中心是谁?

【设计意图】此题涵盖知识点较多,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3. 兴趣延伸(课后习题)

某小区原有一矩形花坛,现小区进行规划:

(1)在原地将花坛扩建,使对应边变为原来的4倍;

(2)在异地修建一块矩形草坪,使它与花坛的对应边的比为5:1。

【设计意图】与生活密切相连的作业,让学生再次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又给予了必要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的探索方向变得清晰,目的更加明确,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探究位似图形性质的时候,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究,不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

(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透过具体现象抽象出事物本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动画演示相似三角形对应点连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帮助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出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此同时,利用超级几何画板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感官表象,以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进而使其对性质理解得更清晰。而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即时小练,不但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要点,其由简到难的梯度设置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符合一般教学原则。

(3)有效利用教学课件,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本节课,在探究位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在直角坐标系中位似图形对应点间的坐标联系时,使用了超级几何画板,从而使原本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知识的呈现过程显得自然顺畅;学生通过在动画平台上亲自动手操作,并通过观察归纳得出新知的探究过程,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所带来的弊端,不仅使知识得以梯度呈现,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尽可能地为课堂内的练习节省了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而视频展台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建立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更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中启迪思维。

2.不足之处

(1)整个教学过程略显急促,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回味消化”的时间,因此出现个别学生理解困难。

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篇4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三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做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认识凸透镜并了解其特点;尝试自制放大镜。

活动准备:凸透镜,凹透镜,平镜各一个;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各一个;盖玻片,滴管各一个;报纸若干;抹布;水盆;

活动过程:

引言:一个晴朗的下午,小明和爷爷在家看报纸。小明发现爷爷拿一个神奇的东西在看报纸。当它靠近文字时,字奇迹般地变大了,真的好有趣啊!你知道这个神奇的宝贝是什么吗?

一:出示放大镜,让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看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摸一摸它的镜片有什么感觉?

小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由镜片,镜框,镜柄组成。镜片的中间厚边缘薄。

二:了解透镜。

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平镜,让幼儿观察并感受镜面有什么不同?

小结:镜片中间凸起来的叫凸透镜,近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放大;镜片中间凹下去的叫凹透镜,近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缩小;镜片厚薄相同的叫平镜,不能改变物体的大小。

三:自制放大镜。

实验一:透明水瓶,水制作放大镜。

将水装进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拧紧瓶盖,可以当放大镜。鼓励幼儿将大瓶,小瓶,放大镜三者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装入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二:盖玻片,水制作放大镜。

用滴管在盖玻片上滴水,将其靠近文字,又会有何发现?同时与放大镜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滴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注意事项:教会孩子拿盖玻片的方法,以免划伤手指。

四:活动延伸。

1: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显微镜,照相机,望远镜,浴霸灯等)

2:观察家中大人所带的眼镜是凸透镜,凹透镜,还是平镜?(近视镜,老花镜,太阳镜)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操作性科学实验课,在幼儿园,这一类的课程是很少的,所以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

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的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孩子们完全可以了解到近距离使用凸透镜可以把物体放大这一显著特点。而难点则是在两次实验过程中对于水量的把握。我觉的既然是实验就会有失败,虽然有的孩子自制的放大镜不能把报纸上的文字放的又大又清晰,但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中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水量。而且持久的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也得到了不同成都的发展。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篇6

周永刚

教学内容:P33-34例

1、例

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之前,我帮班长王万婧拍了一张照片,自我感觉不错,你们想看看吗,看得清楚吗?我把照片拉了拉,这样行了吧?那我就再拉拉。给这三张编上号,你选择一张最合适的,说说为什么选这张?

2、指出:数学上,像图这样图形变大了,但形状不变,我们就说把原来的图形放大了。

(板书:图形的放大

图形变大,形状不变)

3、设疑:为什么图形变大了,形状却不变呢?在这个放大过程中,蕴藏着怎样的变化规律呢?谁能来说一说„„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变化规律。

二、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1)引导:要研究长方形的变化规律,你认为可以从研究什么的变化入手?(研究长、宽的变化)课件出示两张照片的长和宽:

(2)提问:放大后照片的长与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①2倍

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的2倍。②2:1 它们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表示呢?用比怎么叙述呢?(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2:1怎么得到的?

(板书:放大后 原来 2 : 1)

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这里的2:1表示什么?宽的比呢?谁再来说一说这两个2:1分别表示什么呢?

强调: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的长就是一组对应边,而放大后的宽与原来的宽也是一组对应边。(鼠标指一指,课件展示,指名口述,重在理解)2:1可见放大后长方形的每条边长度是原来的几倍?

(粘贴:放大后长方形的每条边长度是原来的2倍)

(3)追问:还可以把照片按怎样的比放大?3:1表示谁和谁对 应边长度的比是3:1,也就是说放大后的长和宽是原来的几倍,长宽各是多少?

(4)小结:通过研究发现,要放大图形,应该要把图形的每条边 都按同样的比放大。

2、认识图形的缩小。(1)谈话:

图形除了放大,还可以缩小。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照片按1:2操作,1:2说明缩小后的长和宽与原来的比是几比几?各多少厘米?

(2)提问:

这里的1:2又分别表示谁与谁的比?(板书:缩小后 原来 1 ﹕ 2)缩小后的长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宽呢?(粘贴:缩小后的每条边 长度是原来的1。)长宽各是几厘米?怎么计算?

2(3)提问:刚才,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与缩小)想一想,1﹕

2、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那么前项、后项代表的分别是什么?

(4)总结:前项是变化之后边的长度,后项都是原来边的长度。

3、练习:

(1)判断:老师这儿有几个比,按下面每个比画出新的图形,各是把原来的图形放大了还是缩小了?

3︰1

5︰1

1︰1000

1︰7 2︰3 1︰1

指名分开说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提问:

判断时有什么窍门吗?比的前项代表变化之后边的长度,而后项表示原来图形的边长,如果前项大于后项,说明图形怎样?如果前项大,说明什么?那么1:1呢?

(2)练习六 第1题。

课件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让学生观察

提问:

同学们能找出长方形①放大后的图形吗?为什么不是④呢?那它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呢?你怎么知道的?

三、画放大或缩小的图形(例2)

1、引入:学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让我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2、⑴出示例2,指名读题。

⑵提问:按3:1放大,表示什么意思呢?(放大后的每条边是原来的3倍)那你知道放大后的长、宽各应画几格了吗?怎样算?

⑶指名口述,课件出示。

3、⑴指名取出方格纸1,画缩小后的图形 ⑵评析:

为什么缩小后长画成了2格,宽是1格?

⑶小结:画图之前我们要先看清楚放大还是缩小,再根据比确定边应画多长,然后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画完后检验一下对应边是 不是都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四、观察比较,发现本质

1、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图形,相互之间都符合放大和缩小的要求。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你有什么发现?面积、周长有什么变化,什么不变呢?

2、小结:

图形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原来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所以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有变化。

(将之前板书做修改: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五、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试一试

指名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怎样想的?

引导:三角形三条边,可你刚才只放大了两条直角边,还有一条斜边有没有放大,是不是原来的2倍吗?怎么验证?

学生动手操作,课件展示。

小结:看来,把图形放大,它的每条边都要按一定的比放大,而直角三角形放大时,我们只需要先放大它的两条直角边,斜边自然也就放大了。

2、第34页练一练

指名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时间紧张

①提问:如果将正方形按2﹕1的比放大,应该怎么画? ②将课件定位到 标题 17)

小结:缩小图形时,每条边都要按一定的比缩小,保证图形形状不变。

3、练习六第2题

指名打开第34页,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2:1表示谁和谁对应边长的比,说明谁的对应边长是谁的几倍(几分之几)?

六、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突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本质特点: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2、⑴谈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想想生活中见过哪些放大或缩小的现象?(学生尝试寻找、交流)

⑵简单介绍“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的应用(投影):冲印照片、复印文件、绘制地图等,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3、人生做人道理的教育:送给大家一句话„„

4、拓展延伸:

我们除了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还学过哪些图形?拿出练习纸,请同学们画一个图形,自己定一个比,将它放大或缩小。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放大后 原来 2 : 1 放大后的每条边长度是原来的2倍

缩小后

原来 1 : 2

语音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篇7

音频功率放大器是音响系统中的关键部分, 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1], 但是在部分场合依然没有合适的语音功放, 比如大教室上课, 中型会议室开会, 小型广场集会等场合。市场上卖的语音功放一般为家庭使用, 对于大教室来说功率不足, 使用专业的音响设备, 成本太高。所以需要一款功率较大、成本低的语音放大器来满足小范围的使用, 因此设计了一种电路简单、成本较低的语音放大电路。该电路克服了专业设备成本高的问题, 又克服了市场上低端语音放大器功率不足的问题, 对于满足实际的学习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1 系统总体设计

语音放大电路主要由带通滤波电路、初级功率放大电路、后级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电路构成。其原理框图如图1 所示。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带通滤波电路

带通滤波电路的主要作用就是对音频信号进行一些预处理, 使之更符合后级功放电路的要求。带通滤波电路使用电阻电容滤波[2], 效果稳定调试方便。它主要由声道平衡电路和音调控制电路两部分组成。具体电路如图2 所示。

2.1.1 声道平衡电路

图2 中滑动变阻器R1, 起到均衡器作用平衡左右声道的大小, 滑动变阻器中间引脚和地相连同时并联一个电容C1, 这个电容的作用是滤掉高输入音频中的高频信号。

2.1.2 音调控制电路

音调控制电路是使听音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声音的某些频率段进行提升或者衰减, 更符合听音者的听觉习惯[3]。本设计使用多频段音调电路, 进来的音频信号分别进入中低高音频控制电路调节后再叠加进入功率放大电路, 使校正的频响更细致, 效果更出色。

(1) 高音控制:变阻器R5及周围元件组成高音调音电路。电容C3可以通过高音频信号, 变阻器往上滑动时高音频信号增强, 往下滑动时高音频信号减弱。

(2) 中音控制:变阻器R8及周围元件构成中音调音电路。电路中部分高频信号经过R7, C4, R9等元件被滤除, C5可以通过音频中的中频信号, 变阻器R8往上滑动时中音频信号增强, 往下滑动时中音频信号减弱

(3) 低音控制:变阻器R12及周围元件构成低音调音电路。音频信号进入R12可以调节其幅度大小, 再和调节后的高音、中音叠加进入功率放大电路, 就可以构成完整高中低调音电路。

2.2 初级功率放大

初级功率放大由NE5532 组成, NE5532 是高性能低噪声双运放, 它具有较好的噪声性能, 优良的输出驱动能力及相当高的小信号与电源带宽。用作音频放大时音色温暖, 保真度高, 曾被音响发烧友们誉为“运放之皇”[4,5], 其电路如图3 所示。

放大倍数由R14和R15来控制, 因为电路中有后级功率放大, 本级放大为保证音质将R14定为1 kΩ, R15定为10 kΩ, 即10 倍。 R16和C8构成负反馈电路, 电路中调节R16和C8可以使音质柔和、清晰更通透, 经过反复调试R16定为1 MΩ, C8定为33 μF, 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2.3 后级功率放大

后级功率放大电路由差分放大电路和复合管放大电路组成, 复合管放大电路使用大功率晶体管2N3055[6]。具体电路如图4 所示。

2.4 直流电源

任何一个电路, 电源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语音放大器来说更是重中之重。本电路将电网电压220 V (有效值) 50 Hz的交流信号经过桥式整流电路变成单向直流电, 由于其脉动成分大须经过滤波电路变成平滑的直流电, 最后通过7812 和7912 稳压器将电路稳压成±12 V直流电, 供给负载[7]。电源电路如图5所示。

2.5 语音放大电路整体原理图及实物图

语音放大电路的整体原理图和实物图如图6, 图7所示。

2.6测试数据

经过对语音放大电路实物的反复调试, 最终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测试数据见表1。

3 结论

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 设计的语音放大电路电路简单、工作稳定, 最大输出功率达到40 W, 与现在主流的集成电路语音放大器相比具有发热量小、稳定性好、成本低、功率大的特点, 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骆旭坤.基于Proteus的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9 (1) :59-60.

[2]杨素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陈光明, 施金鸿.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

[4]赵久华.易于制作的全集成Hi-Fi功放[J].电子世界, 2000 (5) :4-6.

[5]韦发清.基于LM4766和NE5532的音频功率放大器[J].信息技术, 2011, 35 (4) :200-202.

[6]周惠潮, 孙晓峰.常用电子器件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运放;窄脉冲;小信号

运算放大器是具有很高放大倍数的电路单元。在实际电路中,通常结合反馈网络共同组成某种功能模块。由于早期应用于模拟计算机中,用以实现数学运算,故得名“运算放大器”。运放是一个从功能的角度命名的电路单元,可以由分立的器件实现,也可以实现在半导体芯片当中。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大部分的运放是以单芯片的形式存在。运放的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中。

文中介绍的就是一种以三个芯片级联而成的差分运算放大器,该运放能实现窄脉冲小信号放大,脉冲的上升沿可以达到50ns。

1设计目的

根据项目需要,本次设计的差分运算放大器是用于放大检波器输出的信号的,由于接收机接受的信号是小信号脉冲调制,因此设计的运放必要能够放大小信号窄脉冲。因为在小信号情况下,检波器输出为毫伏级别,而指标要求输出在-2~+2V之间,所以设计的差分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约100倍。

2 设计思路

由于此次设计的运放是为了放大脉冲信号的,所以必须要考虑脉冲信号上升沿的问题,如果上升沿时间太大会导致脉冲信号的失真,因此设计的最初就是要限定脉冲信号上升沿时间T<50ns。由于脉冲信号的带宽和上升沿存在如下关系:F×T=3.5(F表示带宽),可知上升沿时间越小,带宽就越大,当上升沿时间T=50ns时,带宽就要达到70MHz。因为运放的带宽和增益成反比,如果只使用一级运放,在达到要求带宽的同时增益就达不到要求的100,因此本次设计的运放采用两级放大结构,每级放大10倍。

3 相关电路

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次运放电路采用两级结构。第一级首先对基带信号进行差分放大,芯片选择AD公司的ADA4817-1和ADA4817-2,第一级放大电路如图1所示。

第一级放大所用的芯片ADA4817-1(单通道)和ADA4817-2(双通道)FastFET放大器是单位增益稳定、超高速电压反馈型放大器,具有FET输入。这些放大器采用ADI公司专有的超高速互补双极型(XFCB)工艺,这一工艺可使放大器实现高速和超低的噪声(4nV/√Hz;2.5 fA/√Hz)以及极高的输入阻抗。

将第一级输出的信号进行二次放大,第二级放大选择AD公司的AD8009芯片。图2所示是第二级放大电路。

第二级放大所用的芯片AD8009是一款超高速电流反馈型放大器,压摆率达到惊人的5 500 V/μs,上升时间仅为545ps,因而非常适合用作脉冲放大器。

此外为了防止自激,在两级放大的中间连接了一个10Ω电阻。图3是差分运放的整体原理图。

4测试

图4是示波器上显示的是差分输入端得两个信号,从图上可以看出,两个信号的差是2.32mV。

图5是运放的输出信号,从图中可以看出输出信号为220mV,相比输入信号的2.32mV,实现了接近100倍的放大。而且可以从图中看出,上升沿为50ns,也是满足设计目标的。

图6是运放的实物图,实物图中包含了两组运放还有12V转成+5V和-5V的电源转换模块。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说明该运放几乎无失真的将检波器输出的毫伏级窄脉冲小信号放大了接近100倍。这证明本次设计的差分运放是能够满足要求的并且性能良好。?笮

参考文献

[1]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方振国,杨一军,陈得宝,等.差分-运放电压串联负反馈的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

[3] Dai,Y.;“ Nois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bipolar operational amplifier based on the noise matrix superposition expression Circuits,Devices and Systems”,IEE Proceedings - Volume: 145,Issue: 5.

[4] Khare,K.; Khare,N.; Sethiya,P.K.; “ Analysis of low voltage rail-to-rail CMOS operational amplifier design Electronic Design”,2008. ICED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10.1109/ICED.2008.4786640.

[5] Diogu,K.K.; Harris,G.L.; Mahajan,A.; Adesida,I.; Moeller,D.F.; Bertram,R.A.;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83 MHz high temperature β-SiC MESFET operational amplifier with an AlN isolation layer on (100) 6H-SiC” Device Research Conference,1996. Digest. 54th Annual.

[6] Ming-Dou Ker; Jung-Sheng Chen; “Impact of MOSFET Gate-Oxide Reliability on CMOS Operational Amplifier in a 130-nm Low-Voltage Process” Device and Materials Reliability,IEEE Transactions on Volume: 8,Issue: 2.

作者简介

上一篇:描写我的父亲的英语作文下一篇:北京新公司注册流程及所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