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码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条码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精选8篇)

条码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篇1

发布时间:2011-12-02 02:12:03 访问次数:168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

条码技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并广泛应用的集光、机、电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是将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并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解决了计算机应用中数据采集的“瓶颈”,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与传输,是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自动化的基础。条码技术有机地联系了各行各业的信息系统,为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提供了技术手段,有效地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现代化等的必要前提。国际上,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条码技术正处于一个强劲的集成创新发展期,是商业贸易、物流、产品追溯、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主导信息技术。

十多年来,以条码技术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增强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和手段。

国际上,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条码技术及应用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符号表示已由一维条码发展到二维条码,目前又出现了将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码;条码介质由纸质发展到特殊介质;条码的应用已从商业领域拓展到物流、金融等经济领域,并向纵深发展,面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深层次的集成;条码技术产品逐渐向高、精、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目前,国际上条码技术的发展呈如下特点。

我国条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十多年来,我国条码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以发展为核心,以服务求巩固,以标准促应用,条码技术已从商业零售领域向运输、物流、电子商务和产品追溯等多领域拓展,并带动了条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的零售业是条码技术最先广泛应用的领域。目前,我国商品条码用户有十余万家,使用条码标识的产品超过100万种,条码自动扫描商店(P0s)数万家,大大提高了我国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商品条码用户主要集中在食品、日化行业,商品条码在医疗保健、服装服饰、农副产品、化工、建材、家具、玩具、机械与电子、服务等行业的应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在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对条码技术有迫切应用需求的食品行业、服装行业、家电行业、汽车行业,条码技术的应用只是初步的,大都仅用于供应链末端的 POS零售。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制造领域,条码技术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而在我国,条码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刚刚起步,只有少数制造业企业在生产、销售、供应和仓储管理等环节应用条码技术,而且应用的层次较低。条码技术尚未发挥其食品安全溯源、供应链管理、产品召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老百姓和政府部门的关注,预计条码技术在食品安全溯源方面的应用将会加强。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将协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农业部、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建立基于条码技术应用的我国食品安全与溯源体系。该体系以“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过程为对象,以食品安全溯源中的信息编码技术、标 签标识技术、信息交换用电子单证的内容及格式等为关键技术,提供一个完善的物流与信息流同步的食品安全溯源方案,以对食品的生产、加T、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效标识,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国外发达国家条码的应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动结算;第二阶段是应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第三阶段是应用于整个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在我国,条码技术的应用目前基本上处于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的初期,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近年来中国物流业飞速发展,预计未来10年中国物流 业的规模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条码作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正从起步阶段走向快速发展阶段。

条码产业经过十六年的发展,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目前已具雏形。目前,我国从事条码识别技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已超过1000多家,部分企业还开发出了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条码识别技术设备,并在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和集成应用等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虽然,我国在低端条码设备上获得了一些技术突破和竞争优势,但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条码技术和产品非常有限,大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还被国外企业所掌握。我国在条码技术与射频技术等的集成研究方面,尚属空白,一体化的生成和识读设备的研发尚未开始,已经落在发达国家之后。总之,我国条码技术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偏小,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偏低,并且也与我国巨大的条码技术应用市场不相匹配。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显示,2004年条码识别技术装备在我国市场的销售额总计约为30亿元人民币,而且每年将以35%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条码技术装备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这对国内的条码产业即是机遇又是挑战。

条码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篇2

弹簧钢广泛用于飞机、铁道车辆、汽车、拖拉机等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等各种设备中。弹簧钢应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希望得到更高的力学性能 (特别是弹性极限、强度极限、屈强比) 、抗弹减性能 (即抗弹性减退性能, 又称抗松弛性能) 、疲劳性能、淬透性、物理化学性能 (耐热、耐低温、抗氧化、耐腐蚀等) 。同时从节能和经济性出发, 要求减轻弹簧重量, 以减轻汽车、摩托车等运输工具的重量, 也成为一个重要方面, 由此提出了高强度弹簧钢开发的要求。国内外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以期进一步提高弹簧钢的强度水平和使用寿命。

1 国内外弹簧钢主要钢种

中国的弹簧钢在20世纪50年代曾参照前苏联的弹簧钢牌号, 主体为Si-Mn系列的弹簧钢, 由于Si-Mn系弹簧钢存在淬透性低的缺点,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已不能满足中国工业发展的需要, 后经1977年、1984年两次修订, 删除了一些无用的牌号, 增加了高淬透性Cr-Mn系弹簧钢。目前生产使用并列入GB/T1222—2007中的弹簧钢有15个钢种, 其化学成分见表1。

美国ASTMA689弹簧用碳素钢及合金钢棒材按化学成分进行钢的分类时, 其标准钢号为AISI系列的1000、 4100、 5100、 6100、 8600和9200, 且包括AISI硼钢系列的10B00、15B00、50B00和51B00。规定的钢种见标准ASTM A322和A576, 并可对AISI钢号的化学成分进行调整, 以适合特殊钢材尺寸、弹簧形状和其他特殊需要所要求的淬透性。对按淬透性交货时, 应在钢种后面加上大写字母“H”。标准的合金钢号是AISI系列的4100H、5100H、6100H、8600H和9200H, 以及包括AISI硼系列的50B00H和51B00H。规定的钢种见标准ASTM A304。

美国弹簧钢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比较多, 但经常使用的钢种是9260、9254、5160和改进型5160等, 尤以5160 (H) 和9260应用最广、产量最大。

日本弹簧钢标准JIS G4801中收入9个钢种。1984年修订JIS G4801时, 由于弹簧钢SUP4没有实用价值而被删掉, SUP3也只是作为铁道车辆板弹簧的补充使用。8个合金弹簧钢号中, SUP6、SUP7是Si-Mn钢, 高硅的SUP7主要用于高应力的悬挂弹簧;SUP9、SUP9A是Cr-Mn钢;和SUP9相比, 1977年修订标准时取自美国钢种SAE5160的SUP9A, 有较高的碳、锰、铬含量, 淬透性也更好, 适合用于较粗的悬挂弹簧;SUP10是Cr-V钢, 钢的韧性好, 适用于使用条件恶劣的弹簧钢;SUP11A是对SUP9进行硼处理的弹簧钢, 具有更好的淬透性, 可用于35 mm的粗弹簧;1984年新订的标准中引进了两个新牌号:SUP12 (SAE9254) 是Si-Cr钢, 抗回火性和抗脱碳性好, 用于高应力悬挂弹簧;SUP13 (SAE4161) 是Cr-Mo钢, 淬透性非常好, 可用于直径超过60mm的超大型弹簧。

德国弹簧钢标准DIN 17221中共有6个钢种, 其化学成分见表2。其中38Si7是Si-Mn钢, 54SiCr6、56SiCr7是Si-Mn-Cr钢, 55Cr3是Cr-Mn钢, 50CrV4是Cr-V钢, 51CrMoV4是在50CrV4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含量的Mo元素, 大大提高了钢的淬透性及回火稳定性, 适用于制造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超大型弹簧。

2 国内外弹簧钢生产现状

中国弹簧钢生产经过50多年的发展, 从无到有, 不断发展壮大,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上海五钢、太钢、兴澄特钢、东北特钢等企业近年来新建或改造完善了几条先进的弹簧钢生产线, 采用“电炉初炼→LF精炼炉→VD真空脱气→连铸→连轧”的工艺生产各种牌号的合金弹簧钢, 使弹簧钢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另外一些企业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比如江苏沙钢淮钢特钢、莱芜特钢、石钢等。尤其是淮钢特钢公司的铁道压簧、扣件用弹簧钢市场占有率在80%。但也有一些弹簧钢生产企业钢产量逐渐萎缩, 竞争力越来越弱。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弹簧钢产品质量和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2) 产品专业化程度低, 品种结构不合理;

(3) 弹簧钢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

(4) 先进弹簧钢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量薄弱。

国外弹簧钢生产起步较早, 在生产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研究、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比国内先进, 如粗钢供应均采用大电炉或高炉—转炉流程, 在用电炉做初炼炉时, 对所用废钢进行精选, 从而保证粗钢中的残余元素处于较低的水平;对电炉采用喷粉脱磷和无渣出钢技术;转炉钢进行真空除渣, 以降低磷含量和防止氧化渣进入精炼炉;在LF精炼的基础上采用RH真空脱气工艺; 连铸坯断面尺寸普遍大于国内特钢厂, 通过大的压缩比来改善或消除由铸造造成的部分缺陷, 采用多级电磁搅拌, 减少连续性偏析与锻造缺陷;采用轻压下、大直径辊强压下和连续锻压等液相穴压下技术减少偏析;在精整热处理方面, 具有完善的精整热处理装备和质量保证体系。

日本大同特殊钢用图1所示的生产工艺生产ULO的SUP6、SUP7及SUP12。ULO处理 (超低氧处理Ultral Low Oxygen) 的具体步骤如下:在一台超过功率碱性电弧炉中熔化钢水吹氩后, 向钢水中加入Fe-Si或Al进行预脱氧处理, 得到高碱度还原渣。然后将钢水倒入钢包中, 并将RH循环脱气设备两腿插入钢液中, 汲取钢水进入脱气设备的真空室中。借助大容量喷射泵, 保持真空度小于13.3 Pa, 并将小流量氩气引入钢水中, 钢水发泡进入真空室, 钢水中碳脱氧反应快速进行, 进行钢水脱氧。当碳氧反应达到平衡时, 加入Al脱氧剂。为了促进碳氧产物的上浮分离和去除, 以及保持脱氧状态的稳定, 继续进行脱氧操作, 最后调整加Al量。RH循环脱气后, 氧含量下降到15 mg/L左右。为了保持氧含量不大于15 mg/L, 应在钢水浇注及凝固时保持钢水无氧化浇铸, 以免污染, 并促进脱氧产物去除。

德国Thyssen公司在1993年经过努力, 在Si-Cr气门弹簧钢的夹杂物控制方面取得初步成功, 虽然钢中仍含有10~15 μm的夹杂物, 但没有超出弹簧生产厂家要求的最大尺寸15 μm的要求, 见图2。

巴西的Ipanema公司于1989年开发出了用于生产超低氧气门弹簧钢的真空脱氧脱硫VRSO处理工艺, 见图3。该工艺所获得的纯洁度级别高于在真空脱气 (VD) 系统使用的传统工艺所取得的水平, 可使钢中的平均总氧含量从传统工艺的13.5 mg/L降至8.4 mg/L, 显微夹杂物总量降低2/3以上。

表3中列出了中国合金弹簧钢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水平及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对比情况。

3 国内外弹簧钢发展趋势

3.1 弹簧钢向高强度方向发展

提高弹簧设计应力、减轻弹簧重量是弹簧的发展方向[5]。影响弹簧钢设计应力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抗疲劳性能和抗弹减性能, 新一代超高强度弹簧钢具有以下特征:① 超高强度;② 超高疲劳强度和耐腐蚀疲劳性能;③ 优良的抗弹减性能;④ 良好的经济性。

为实现此目标, 主要采用以下两个途径:

(1) 新型钢种的研制开发。一方面通过优化现有弹簧钢的合金元素含量并添加微合金化元素;另一方面借鉴航空用超高强度钢的经验, 降低含碳量并添加V和Nb等。

(2) 新型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的研究开发。在现有钢种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形变热处理、感应热处理及在线热处理等工艺的研究开发, 实现超高强度化。目前国外形变热处理和感应热处理工艺已开始用于实际生产, 在线热处理工艺正在研究开发。

3.2 弹簧钢向高弹减抗力方向发展

由于决定弹簧许用应力的主要因素是弹减抗力, 因此提高弹减抗力一直是高强度弹簧钢研究开发的重点。表4列出了几种弹减抗力优良的典型高强度弹簧钢。

弹簧材料的弹减抗力是材料抵抗塑性变形或承载能力下降的能力。如果仅从材料本身来看, 为了提高弹减抗力应从选择合适的化学成分入手, 再配合恰当的热加工和热处理, 以获得理想的微观组织、晶粒度、第二相质点和硬度等。

Si是合金元素中提高弹减抗力最有效的元素之一, 其作用仅次于C。这是由于Si的固溶强化效应显著且能改变回火时析出碳化物的数量、尺寸和形态等, 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因此, 早期弹减抗力优良的弹簧钢 (设计应力1 000~1 100 MPa) 一般硅含量均较高, 如SUP7、SUP12。但是, SUP7、SAE9260这类钢的含Si量已达最高值, 再靠提高硅含量来提高弹减抗力很困难。要想开发弹减抗力更好, 而且综合性能优良的新材料, 必须寻找新的途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利用析出强化和晶粒细化强化技术, 如加入微合金元素V和Nb。

3.3 弹簧钢向高纯净度方向发展

国内外钢厂和汽车厂对弹簧钢氧含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瑞典SKF标准要求弹簧钢氧含量低于15 mg/L, 夹杂物最大尺寸小于15 μm。弹簧钢生产企业应从冶炼工艺及连铸工艺两方面入手, 通过采取加强原料管理、合理配料、精料入炉, 强化冶炼操作、优化冶炼工艺, 改进脱氧、造渣制度、强化炉解精炼等措施, 生产高纯净度弹簧钢。

4 结束语

弹簧钢向高强度、高弹减抗力、高纯净度发展是当前弹簧钢生产和应用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阿久津忠良.高强度悬架ばね用钢の开发[J].电气制钢, 1992, 63 (1) :70—75.

[2]Nam W J, Choi H C.High strength steel wire rod forsuspension coil spring[J].Wire J.Inter., 1996, (5) :94—97.

[3]岛冢史郎, 高桥顺次, 梅泽修.Si-Mn钢の1パス强加工にょゐ微细フエラィト粒组织の形成[J].CAMP-ISIJ, 1999, 12:365—368

[4]张亚信, 安树均.制造汽车板簧的新型弹簧钢28锰硅硼钢[P].中国:CN85100775 A, 1986.

[5]杨培义, 杨其萍.新型汽车板簧用钢的研究[J].钢铁研究总院学报, 1986, 6 (3) :39—45.

条码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篇3

关键词:物探技术;矿井;使用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與国内科技创新力度的进一步增强,矿井的开采技术在工业建设的迫切需求上实现了技术本身的突破与革新,其本身固有的物探技术能够更体面地应用在矿井活动的过程当中。同时又由于在地质勘探的工作中对于矿井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在很大层面上实现了物探技术本身的先进化与前卫化。因此物探工作者必须仔细分析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技术,并要积极争取、创造较好的勘探环境和施工条件。

1.物探科技的理论界定

“物探”实际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索地球本体及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为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灾害预报提供重要依据[1]。

物探常用的方法有地震、电法、瞬变电磁、探地雷达、地球物理测井、磁法、重力勘探等,具有优质、高效、经济、科学、勘探精度高等特点。多年实践证明,物探作为一项不可替代的探测技术,在工程性地质灾害抢险中能起到先期快速获取灾情信息的作用;但是,物探各方法由于本身的技术特点和应用环境不同,所获取的勘探效果差异较大。

2.物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2.1应用范围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与飞跃,物探技术至今取得的成就自然是无可非议的,在具体的应用范围中,国内的技术应用范围如今主要体现在矿井地震和矿井电磁两方面的运用和实践上。矿井地震的探测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针对浅层地震的新型探测手段。由于国家地质环境的现实因素,地震的发生比较频繁,通过物探技术实现对表层地震的及时探查,正可以起到监测地震的警示作用[2]。在具体的技术活动中,通过测量不同频率的成分,实现对震源的查找,误差通常不超过5%。

至于矿井电磁则主要体现在两个具体方面。第一,矿井直流电的使用方法。由于这种方式在测量水文变动的历程中曾经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与经验,因此鉴于这种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启示,如今借助矿井电磁的操作来为矿井开采的安全性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自然是无可非议的。推广矿井直流电的技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推广项目。第二,矿井瞬变电磁法的运用在国内市场中也颇受欢迎。这是建国初期由前苏联传入我国的矿井物探技术,通过方便的步骤便可迅速适应低阻含水体的阻碍因素,并在实际探测中积极发挥精准的定向功能。

2.2使用特点

在针对物探技术的使用特点的探究和总结上,探测范围的扩大和探测精度增高通常被视为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两大优点[3]。至于前者,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实现对多种地址问题的探测,如煤层中的各类小断层、煤层顶底板裂的稳定作业以及实现对瓦斯、煤炭与岩石等突出带的探测和稳定等等。物探技术在能探测的对象中,着重表现为种类和范围的日趋繁多,同时还存在着时间、资金等成本的全面节省以及安全性能的大大提高。至于后者,则意味着该技术完全能够满足综合机械化开采对地质所需的精度需求,在基本误差小于5%的前提下,能够随着探测器的位置实现方法的适度调整,进而在探测过程中实现对探查结果的精度阐释和准确性的分析预测。

3.物探技术的发展前景

由于物探技术在矿井作业中存在着多般功能,在发展前景的展望中必然要持以乐观的心态。众所周知,未来国家建设的深化,无疑会将工程物探的发展代入黄金阶段,再加上国家基本建设规模持续不减,每年有上万亿的工程投资。基于这种外部环境的有力驱动下,为工程物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不断对工程物探技术提出新的要求,推动着工程勘查、检测新技术和新仪器的开发。同时积极实现对外国物探技术的适度借鉴,便能够更有效地造福于未来的工业建设与科技创新,为国家硬实力的增强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结论

矿井的重视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能否在矿井上予以技术革新与应用破题,物探技术便是其中流砥柱。掌握先进的物探技术,不但能够在当前的地质工作中为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带来福祉,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路途中提供强有力的科学后盾。

参考文献:

[1]冯晓君.矿井物探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2,07(13):47-59.

[2]肖杰.矿井物探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展望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03(09):316-318.

[3]韩德品,赵镨,李丹.矿井物探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01(05):1839-1849.

条码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篇4

戎宗义

摘 要 综述了热轧步进梁式炉、薄板坯连铸与连轧之间的加热设备、辊底式炉、连续作业线中的热处理炉和强对流全氢罩式退火炉的现状和节能技术;介绍了蓄热式烧嘴和计算机在轧钢加热炉上的应用。

关键词 加热炉 热处理炉 节能

Present Status and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of Reheating Furnace

and Heat Treating Furnace at Home and Abroad

Rong Zongyi(Beijing Central Iron and Steel Design Institute, Beijing 100053)

Abstract The status and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of the walking beam furnace and heating equipment for connecting the bar strip continuous caster and continuous rolling mill, the roller hearth furnace, the heat treating furnace for continuous annealing line and the bell type annealing furnace with the forced convection of full hydrogen atmosphere has been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And the regenerative burn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on the reheating furnace are reviewed.Material Index Reheating Furnace, Heat Treating Furnace, Energy Saving

自第1次石油冲击以来,轧钢加热炉和热处理炉的炉型改变、设备改造,是围绕着提高产品质量、节能、环保、自动化操作进行的。80年代前期,高温无缺陷连铸坯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系统开发成功,连铸坯热态装炉的热装轧制(HCR)已成为现实。以后直接热装轧制(DHCR)和直接轧制(DR或CC-HDR)先后实现了大幅度节能。例如,冷坯方式加热炉的单耗为1 170 kJ/kg,HCR方式300~400 ℃装炉时为960 kJ/kg,800~900 ℃装炉时为335 kJ/kg。随着连铸-轧钢工艺的发展,推进了加热炉的进步。80年代后期,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产生,也出现了一些新炉型或新结构。

热处理炉方面,其技术内容集中在3E热处理(Efficiency, Environment, Energy),即追求高效率、保护环境、低能耗的热处理设备。热轧步进梁式炉的现状和节能技术

1967年第1座步进梁式加热炉投产。步进梁式炉比推钢炉具有许多优点,因而成为新建轧钢厂的首选炉型。

热轧宽带钢厂的规模正向大型化发展,步进梁式炉的特点之一是炉长不受推钢长度限制,因而能适应轧机的小时产量增长的形势。

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近20年设计投产的40余座步进炉,已遍及热连轧、型钢、棒线材、带钢、无缝管、开坯、锻压等钢厂以及钢带厂,1994年相继投产的太钢、梅山热连轧厂的步进梁式炉,额定产量分别为180 t/h和280 t/h,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为攀钢1450热连轧厂设计的步进梁式炉,额定产量为150 t/h,也在1992年投产。

步进梁式炉在提高坯料加热质量、减少温度差方面的措施有:(1)下加热由初期的侧面供热改成端部供热;(2)均热段和加热段纵向支承梁在炉宽方向错开一段距离以减少水管黑印;(3)增大纵向支承梁上垫块(或骑卡件)高度以减少水管对坯料的遮蔽作用,减少垫块宽度以减少水管对坯料的冷却作用,从而减少水管黑印。金属陶瓷垫块已开始应用;(4)步进梁对坯料实现轻抬轻放;(5)细长的方坯侧出料时,配置带4~5挑杆的托出机,在激光装置监视下将方坯托到悬臂辊上。

节能设备上的主要措施:(1)钢坯热装及直接轧制。(2)提高换热器的温度效率,同时保持换热器前烟气热量和空气煤气预热后的显热。例如:和歌山热轧厂新1、2号步进梁式炉空气预热到630 ℃,温度效率达78%;日本钢管福山第二热轧厂空气预热到630 ℃,温度效率达87%;神户制钢加古川厚板厂空气换热器温度效率达90%,同时预热煤气。(3)加强炉膛的严密性。例如:炉体向装料辊道方向延长,步进梁全在炉内,炉门和炉门框间有倾斜的金属接触面,密闭性大为提高。又如步进梁立柱穿过炉底处的开孔内侧设置遮热盖板,以减少辐射热损失与改善炉压控制,日本钢管福山第二大型厂在设置前后的辐射热损失由67.49kJ/kg降到45.1 kJ/kg。(4)除炉底、直接受喷出火焰影响的烧嘴前立柱管外其余各段的炉顶、侧墙、炉底管以及炉顶烧嘴通道都采用陶瓷纤维制品。(5)适当延长预热段长度或在炉尾设置以陶瓷纤维为内衬的热回收段(梅山的步进炉),利用烟气热量预热入炉坯料。(6)提高辐射和对流传热能力:炉衬内表面涂辐射率大的涂料,低温段采用喷流加热或设传热转换体。(7)热工控制合理分段,各段由微机控制以保证坯料加热质量、节能和操作的灵活性。(8)采用汽化冷却代替水冷却。

连铸坯热装轧制(HCR)时加热炉上需要考虑:(1)有可能加热冷坯。步进炉可以根据生产需要控制坯料在炉内的间距、可以出空炉底上的坯料,为了使热坯和冷坯在炉内以不同速度运行,把步进炉底或步进梁沿炉长分成2~3段:既可分别动作,又可同时动作。周期时间在30 s和45 s间切换。(2)加热炉的装料节奏和轧制节奏不匹配时要求加热炉仍能正常操作,为此炉子上要有一段炉长作缓冲用(例如某炉有7 m长的缓冲区,放7块板坯)同时配置行程长、平移速度快的装料机(例如行程3 420 mm,速度750 mm/s),托出机要求的速度更高。(3)热坯表面较软,运送中不能出现缺陷。(4)供热能力的调节范围扩大,但要求火焰长度变化不大。例如燃料流量降到额定流量的10%时仍可稳定燃烧。(5)采用低惰性的陶瓷纤维制品作炉衬,以期加快升温降温速度并能及时调整各段温度。武钢从1985年正式实现HDR工艺以来热送量、热装率、热装温度逐年提高,宝钢1995年已取得平均热装温度550 ℃的好成绩。

直接热装轧制(DHCR)时连铸坯生产的序列和装入加热炉的序列相同,经济效益更好,炉子燃料用量和烟气量只有冷坯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外,产品组成将由原先的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直接轧制(CC-HDR)是指连铸坯在中心温度~1 150 ℃的条件下不经过加热炉,在输送过程中通过边部加热保证坯料有足够高的温度进行直接轧制。新日铁土 界厂的直接轧制称“近距离CC-HDR”、连铸机端部到立式除鳞机VBS的距离是130 m,用辊道输送热坯;新日铁八幡厂1987年投产的则称“远距离CC-HDR”,距离是580 m,采用高速保温车输送热坯(长15.7 m×宽6.5 m×高3.8 m,重128 t,最大速度275 m/min)。日本钢管福山厂的铸坯加热设备的主要规格:长32 m,生产能力250 t/h,坯料规格220 mm×700~1 650 mm×5 900~14 500 mm,燃料是焦炉煤气,配136个烧嘴,每个能力233 kW。输送速度0.4~60 m/min(一般2.6 m/min)。这类加热设备实际上就是辊底式炉。薄板坯连铸与连轧之间的加热设备

连铸与连轧之间采用的加热设备,除了将连铸坯升温和均温到轧制温度外,另一作用是待轧时或事故时储存3~4块连铸坯,确保连铸机连续运行。

为了适应两台连铸机两流板坯向同一轧机输送的要求,粗轧机前与两流连铸机对应的两座辊底炉之间要设置过渡段,目前有水平横移式和旋转摆动式。过渡段的结构与常规炉子不同:既需要在电动机驱动下运动,运动完毕后要求定位准确,还需要锁定。运动前后要保持密封,各种能源介质管道和排烟管的连接不能受影响。粗轧和精轧之间CSP线设辊底炉或保温罩,ISP线设置有5个带卷位置的卷取和储存用炉。热处理炉的发展与节能

国外热处理炉的发展趋势:(1)以电能为热源的炉子增多,油和煤气为热源的热处理炉比例逐渐减少。(2)对产品表面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可控气氛热处理炉仍占重要地位。(3)炉衬趋向使用轻质材料,在电阻炉上应用非金属炉用耐热构件和发热元件的比例逐渐增加。(4)微机和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加速了热处理自动化,并有与其它工序组成全自动热处理线的趋势。1986年9月冶金部特钢热处理协调组对15个重点特钢厂的热处理炉进行过调查:台车式炉214台,罩式炉405台,井式炉53台,辊底式炉23台,连续式炉49台,其它炉型43台,可控气氛热处理炉占的比例不多。近10多年来由于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可控气氛热处理炉,如:带钢连续式光亮退火生产线、气垫式铝材退火生产线、多用炉联合机组、连续渗碳炉、辊底式炉、网带式炉、罩式炉等等。3.1 辊底式热处理炉

轧钢厂中辊底式热处理炉的用途很广,既可用于棒线材、管材,也可用于板材。国内多数是明火加热,现代化轧钢厂生产的成品在热处理过程中不允许氧化和脱碳,必须在可控气氛下进行,采用辐射管间接加热或电加热。1986年以后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设计投产的辊底式炉有15台,80年代后期大连钢厂引进的总长约98 m的电热辊底式炉,内宽2 000 mm,用于高速钢和轴承钢棒材的退火,用净化氮作可控气氛,露点≤-40 ℃,最高温度950 ℃,产量2 000 kg/h。国外有1台组成相同的盘卷均匀化及光亮退火辊底式炉,炉子总长95 m,炉膛截面1.7 m×2.2 m,2 t重的盘卷放在托盘上通过炉子,出炉卸料后,这些托盘又回到入口处。炉顶装有17个再循环风机。垂直安装的辐射管以通-断控制,加热段分14个控制区,最高退火温度850 ℃。在冷却段,可控气氛被抽出,送入外冷却器,然后喷吹到盘卷上。

这类炉子的特点:(1)真空锁气室。炉料进入后,抽真空到50~100 Pa,再引入可控气氛,将压力提高到约100 kPa,将出口门打开,炉料送到加热段。减少了炉气和热能的消耗,缩短了净化时间。(2)托盘返回的连续式炉,将托盘的导轨设计成上下两层,上层作为加热,下层作为返回。3.2 冷轧宽带钢连续退火作业线

1972年10月新日铁君津厂的连续退火精整加工线(CAPL)投产,可处理的最大钢卷重45 t,生产品种为CQ板、DQ板、DDQ板,带厚0.4~2 mm,带宽750~1 240 mm。带钢通过炉子的最高线速度为250 m/min,入口与出口段的最高线速度330 m/min,炉子的最大加热能力128 t/h,用含2% H2的N2基可控气氛喷吹冷却。炉子长度137 m,作业线全长294 m。这是世界上第一条连续退火作业线。1971年和1976年日本钢管在福山厂投产了两条连续退火作业线,称为CAL法。川崎制铁千叶厂1980年建成多功能KM-CAL作业线。处理的最大钢卷重21 t,生产品种除前面所提到的外,还有硬镀锡原板和软镀锡原板、电工钢板、双相钢板等。连续退火作业线,1990年世界上已投产32套,每年处理带钢超过2 000 万t;到1995年底世界上已建和正在建设的连续退火作业线约54条,每年处理的带钢已超过3 300万t,其中80年代末以后建设的连续退火作业线,年产量90万t以上的有10余条。上海宝钢引进了新日铁的CAPL技术,于1988年投产了一条连续退火作业线,可处理的最大钢卷重45 t,生产品种为CQ板(带厚0.5~2.0 mm),DQ板、DDQ板(带厚0.5~1.6 mm),带宽900~1 550 mm。带钢通过炉子的最高线速度为250 m/min,入口与出口段的最高线速度320 m/min,炉子的最大加热能力120 t/h,平均89 t/h,用含5% H2的N2基可控气氛喷吹冷却。3.3 连续热镀锌作业线

70年代武钢冷轧厂引进的连续热镀锌作业线,原料是冷轧低碳钢带,机组头尾最大速度180 m/min,炉子段最大速度150 m/min,带钢厚度0.25~2.5 mm,宽度700~1 530 mm,入口带卷最大为45 t,出口卷重15 t。镀层厚度150~600 g/m2,还可以处理酸洗后的热轧带钢。作业线年产量15万t,其中80%产品在850 ℃退火,30%在920 ℃退火,20%在710 ℃退火,炉子能力分别为28.5/23/34.5 t/h。用含20%~30% H2的N2基可控气氛,消耗量约300 m3/h。卧式炉内宽1 880 mm,总长146 200 mm,包括无氧化预热炉(有的称MOF,即微氧化炉)长度20 175 mm、还原炉长度62 000 mm,空气冷却-电加热补偿段长度60 300 mm;炉子区设备宽度为8 m,设备高度约9.6 m,以混合煤气为燃料,总耗量10 000 m3/h,无氧化预热炉的作用是除去轧制乳化剂,并使带钢表面微弱氧化,同时把带钢预热到550 ℃,炉温为1 150~1 250 ℃。带钢在还原炉退火,将钢表面氧化层还原成纯铁层为镀锌作准备。还原炉以辐射管加热。冷却补偿段内带钢温度冷却到镀前温度460 ℃,配置98根风冷管;燃料单耗是1 610~2 200 kJ/kg。

日本在这类卧式炉上采用了如下节能措施:(1)带钢进入无氧化预热炉前先进入对流型废气预热段(Convection type Waste-gas Preheating section)。再进入后燃段(After Buring section)和辐射型废气预热段(RWP);无氧化预热炉出来的烟气以相反方向流动并在后燃段完全燃烧,再经过1台换热器后排放,预热后的空气分别送往后燃段和预热炉助燃。(2)加强入口的密封。(3)改进炉压控制和空燃比控制。(4)尽量减少水冷辊数量。(5)炉衬轻量化。(6)采用高动量烧嘴。(7)辐射管上采用高性能烧嘴、配置换热器、单耗最低可降到585 kJ/kg。

新日铁君津厂3号镀锌线首次使用立式炉。立式炉的优点:(1)节省了大量空间。(2)减少了炉辊用量和消耗。(3)提高了锌层粘着力。(4)改善钢带平整度和表面质量。(5)可控气氛中H2含量可降低到原先的30%,带钢对炉气的搅拌作用使炉气成分均一,有效促进了还原反应。(6)能耗降低15%。缺点是炉内检修困难,断带处理费事。德国克虏伯.赫施钢铁公司博切姆厂1992年5月投产的热镀锌线,总长度280 m,带钢厚度0.5~2.0 mm,宽度800~1 600 mm,炉子段最大速度200 m/min,750 ℃时最大能力为90 t/h。该立式退火炉的特点是:加热段和冷却段之间设有带钢张力松弛段;采用喷气快速冷却系统;快速冷却段后面设立过时效段;采用精密的气刀系统和3辊式带钢运行稳定系统,能沿带钢宽度范围内生产出镀层厚度5μm的锌层;气刀后面是镀层厚度测量系统。

近年来,普通热镀锌线还用于锌铝合金镀层(其中约含50%铝的称为Galfan,约含55%铝的称Galvalume)和锌-铁合金。后者在热镀后立即进行在线再退火,称热镀退火工艺。

3.4 不锈带钢连续热处理作业线

不锈带钢连续退火酸洗线使用辊底式牵引炉和悬索式炉;由太钢引进的悬索式炉没有炉内辊,带钢在炉内呈悬垂状态通过炉子,进料和出料门外侧各有石棉辊支托带钢,日新制钢周南厂生产SUS300、400系列的不锈带钢,厚度3~9 mm,宽度510~1 300 mm,炉内宽1 760 mm,在悬索式炉上的节能措施:(1)将原先各长13 m的3个炉段联成整体,增加了预热段并调整各段比例,有效炉长由39 000 mm增加到42 750 mm。(2)由4个排气口改成烟气集中在预热段末排除,增设换热器以预热助燃空气。(3)炉外辊成为炉内辊后,辊子用陶瓷纤维制作,炉辊下方设水冷挡板保护,挡板上敷设陶瓷纤维。炉子热效率由41.5%提高到59.1%。近年来带钢运行速度从80 m/s以下发展到≥100 m/s;要求带钢表面不能有缺陷,冷却时不能氧化;要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等等。

1992年10月,日本金属工业衣浦制造工厂投产的2号连续退火酸洗线,生产SUS200、300、400、600系列的不锈带钢,带钢厚度0.2~2.0 mm,宽度600~1 300 mm,机组头尾速度5~150 m/min,炉子段速度5~100 m/min,带卷最大为30 t。为了防止炉辊带来的表面缺陷,退火炉的冷却段和盐槽都采用了气垫技术。

3.5 不锈带钢光亮退火作业线

光亮退火炉以立式炉为主,即带钢在一个垂直行程中完成加热和冷却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钢不与炉辊接触因而避免了表面划伤。为了得到光亮表面,必须采用纯度高的氢或分解氨气氛(含氧量≤5×10-6,露点≤-50~-70 ℃);现代立式炉可以处理带钢厚度0.05~3.0 mm,宽度1 550 mm,机组头尾速度5~100 m/min,炉子段速度5~70 m/min。带卷最大为28 t。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工业炉试验室1985年完成了一套立式炉的试验机组,1987年通过冶金部技术鉴定。处理带钢厚度0.05~0.5 mm,带钢宽度≤80 mm,运行速度0.5~5.0 m/min。为长城钢厂设计的厚度0.1~1.0 mm,宽度515 mm的立式炉也早已建成。3.6 强对流全氢罩式退火炉

近年来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强对流全氢罩式退火炉,如本钢、鞍钢、攀钢、海南鹏达公司从LOI公司引进的HPH型罩式炉已有48个外罩、92个炉台。而大连钢厂、鞍钢、上海益昌薄板公司从Ebner公司引进的Hicon/H2型罩式炉约40座。

强对流全氢罩式退火炉的特点:(1)使用100%的氢和炉台上使用强对流循环通风机,防止带钢表面变色、脱碳和渗氮。(2)采用真空排气装置,缩短了放散时间并降低了残留氧的浓度。(3)炉台风机有2~3种速度,冷态启动用低速,100~150 ℃用中速,150~700 ℃用高速,700~750 ℃用中速,≥750 ℃用低速,可以减少电耗。(4)强制冷却罩,用水-空气冷却或仅用空气冷却。(5)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目前LOI公司和Ebner公司都已建立了全氢罩式炉的定型系列尺寸,料垛外径≤4 000 mm,料垛高度≤5 200 mm,料垛重量≤180 t。热耗≤550~630 kJ/kg,3耗氢量≤1.5~3.0 m/t,,电耗≤5.5~6.0 kWh/t。炉台通风机的额定能力已由55 000 m3/h提高到90 000 m3/h。长城特钢在90年代初引进了法国 强对流罩式退火炉,以净化氮加2%~5% H2为可控气氛,用于热轧和冷轧盘卷的光亮退火。线径5~22 mm,盘卷外径1 300 mm,高250 mm。料垛外径4 000 mm,高3 900 mm,总装入量约30 t。燃料是天然气,用双层内罩。炉台风机的风量100 000 m3/h。大连钢厂引进了Ebner技术的强对流电热罩式退火炉,以净化氮加丙烷为可控气氛,用于热轧盘卷的光亮退火。线径8~26 mm,盘卷外径1 200 mm。料垛外径3 800 mm,高2 300 mm,总装入量约30 t。用双层内罩,炉台风机的转速1 000-750-500 r/min,功率70-35-16 kW。这两座炉子在国内都是首例。蓄热式烧嘴

蓄热式烧嘴是80年代初英国的Hot Work公司和英国煤气公司合作开发的,称为RCB型烧嘴(Regenerative Ceramic Burner)。1996年10月已有约1 000套烧嘴在使用,1984年Avesta Sheffild公司用于不锈带钢退火炉加热段的一侧炉墙上,装了9对,单耗为1.05 GJ/t。虽然是单侧供热,带钢温度差是±5 ℃。1988年Rotherham Engineering Steels公司在产量175 t/h的大方坯步进梁式炉上装了32对RCB烧嘴,600 ℃热装时单耗0.7 GJ/t,炉内温度差±3 ℃。其

-6缺点是NOX值高达500×10。日本中外炉公司1993年引进此项技术后,将蓄热器和烧嘴组成一体并采用两阶段燃烧以期降低NOX值。上述型式的烧嘴其原理与炼钢平炉相同,需要成对安装与交替使用;也需要换向设备(切换阀和控制阀以及定时器),即每隔20~30 s切换一次。另一家炉子公司开发了RRX型(Rotary Regenerative Combustion System,即回转蓄热式燃烧法)烧嘴,烧嘴本身配置高效率热交换器,可以连续燃烧。蓄热式热交换器有蓄热体固定式和蓄热体运动式两大类,前者是烟气和空气(煤气)交替流过静止不动的蓄热体,如RCB型、FDI型;后者是烟气和空气的流动状态都固定不变而蓄热体在其间转动或移动,如RRX型。

北科大和常熟市喷嘴厂合作在室式锻造炉上使用重油蓄热式烧嘴已获得成功。1.3 m2的炉子装了一对蓄热式烧嘴,冷炉升温到1 200 ℃需20~25 min,烟气温度1 100~1 200 ℃,排烟温度100~150 ℃,空气预热温度~1 000 ℃,金属加热热效率42.06%。从冷炉点火至1 250 ℃每吨锻件单耗88.4 kg油,而一般锻造炉是350~450 kg/t。天津机械部五院开发的烧嘴以氧化铝陶瓷体为蓄热介质,也是成对使用,这两种烧嘴都已取得国家专利。北岛公司的侯长连等开发的蓄热式燃烧系统,在管路上串接五通切换阀,可以实现空气煤气同时预热。该系统已在包头、韶关、抚顺等地的加热炉上应用,也取得了国家专利。计算机在轧钢加热炉上的应用

随着控制计算机的出现,产生了拟定并保持最佳热工制度的想法,既对单座炉子进行自动化控制(即所谓基础自动化),也对整条生产线进行控制(即过程自动化)。基础自动化的主要项目:(1)坯料的炉内跟踪、自动输送控制;(2)各种生产工艺操作所必须的热工参数检测;(3)各种经济核算、生产技术管理所必须的计量仪表;(4)燃烧控制;(5)烟气残氧控制;(6)炉膛压力控制;(7)生产过程的各种顺序控制。过程自动化的主要项目(1)过程监控、数据采集、报表打印等;(2)满足生产操作要求的工艺控制数学模型;(3)钢坯温度预报、加热节奏和调度控制等;(4)与车间生产管理系统通信和联网。

对整条生产线进行控制(即所谓过程自动化)时,步进式加热炉的过程控制计算机从上位计算机接受各项坯料的信息并对炉子的电控系统和仪表控制系统发送各种指令。其功能包括坯料炉内跟踪、坯料运行控制、燃烧过程控制、操作监控和收集生产实况记录等。从装料开始到出料止的坯料运行过程由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坯料跟踪功能中要重点防止不合格坯料的混入。燃烧过程控制已经几乎完全自动化;操作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由过程计算机收集各项实际数据,和上位计算机的综合技术管理系统联系起来;目前加热炉的最佳控制还处在发展阶段,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作者简介:戎宗义,男,66岁,教授。195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压力加工系。从事工业炉设计。

新能源发电技术概况和发展前景 篇5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支持了19和20世纪近200年来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持续增长的大量消耗,不仅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同时更感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威胁。目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可再生能源丰富、清洁,可永续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新能源 发电技术前景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人们认识到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几亿年形成的矿物质燃料储量是有限的,地球自净化的环境容量也不是无限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人类过度消耗能源的同时,严重地污染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空间,能源与环境是进入21世纪必须考虑的四大难题之首--能源、环境、人口和粮食。节约能源,抑制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保护环境,净化人类生存的有限空间;开发与利用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带来在环境及价格上均有竞争能力的能源革命。既满足人类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当前和未来共同遵循的迫切问题。

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等。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18%,预计到2050年将达22%,到21世纪末,将达到33%,即11G吨标煤。因此可以说,21世纪是可再生能源世纪。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开始大规模利用的新能源是风能、太阳能、沼气、燃料电池这四种。现有的新能源发电方法很多,其中有:地面太阳能发电、卫星太阳能发电、地面风能发电、高空风能发电、地壳热能发电、岩浆热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海水温差发电、核聚变能发电等等。由此可见,人类对新能源发电方法探索,已处在全方位、高科技、重资金投入的时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一种可以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新能源发电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展了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工作,到目前为止,除水电外,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生的总容量已经接近4×104MW,占全世界总装机容量的1%。其中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8×104MW,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近的1×104MW。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欧盟都制订了相关政策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

我国自然能资源非常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然而,由于技术、资金以及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原因,新能源的开发步伐明显滞后。至2000年底,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约为33×104kW,只占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0.4%。因此,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太阳能作为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方式之一,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是世界上太阳能发电技术开发较早的国家,太阳能槽式发电系统已经积累了10多年联网营运的经验,1×104kW塔式和5~25kW盘式太阳能发电系统正处于示范阶段。法国、西班牙、日本、意大利等国太阳能发电的应用也有一定发展。太阳

能光伏发电最早用于缺电地区,从80年代开始,联网问题得到很大重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建成多个兆瓦级的联网光伏电站,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103MW。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制造水平比较先进,实验室效率已经达到21%,一般商业电池效率是10%~13%。已建成1座光伏电站,容量约40MW。其中容量最大的是1998年投运的西藏安多100kW电站。太阳能发电项目正在启动,计划在拉萨建立一座35MW的鲁兹型太阳能电站。在我国太阳能发电主要以光伏发电为主,近年来,我国通过国陈合作.光伏发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据统计,到2001年我国的太阳电池年产量已达4 M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3MW,此后陆续建成了一些新的生产厂,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增长,到2002年底我国的光伏系统累计的装机容量达40 MW,但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还仅仅处于少量的试生产阶段。虽然我国的光伏生产和开发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投人太少,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应用系统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展迟缓等,另外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发电还处于中小规模利用阶段。

人类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另一条有效途径。燃料电池电池发电。燃料电池(Fuel Cell: FC)是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等方式比它具有效率高、噪声低、污染低等优点,发电效率可达60%一70%,是迄今为止发电效率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的化石燃料发电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仅可直接用作分散电源,安装在用户附近节省输变电投资。未来可建成以煤为原料的大型中心电站,被视为21世纪很有发展前途的高效清洁的发电方式之一。美国每年投资数亿元开发燃料电池,掌握了许多最先进的技术。日本也大力开展燃料电池及发电技术的研究,仅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发电装机就已超过30MW。加拿大、韩国以及欧洲许多国家也在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PAFC是技术最成熟、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燃料电池,其价格已降至1500美元/kW。已有数百座PAFC型电站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投入运行,容量最大的是东京电力公司的五井电厂(11MW)。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PEMFC燃料电池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燃料电池技术列入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中国科学院”“九五”"应用研究与发展重大项目,其研究目标直指国际水平。

风力发电是新能源中技术最成熟的、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随着利用风能发电的技术逐渐成熟,其发电成本已可以和常规能源相比拟了,在美国其上网电价5美分,而其他国家大体上也是如此。风力发电经历了从独立系统到并网系统的发展过程,大规模风力田的建设已成为发达国家风电发展的主要形式。目前,风力田建设投资已降至1000美元/kW,低于核电投资且建设时间可少于一年,其成本与煤电成本接近,因而具有很大的竞争潜力。世界上最大的风力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年发电约221×108kW·h。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7706MW。美国将在俄勒冈州至华盛顿州沿线建立一个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德国计划30年后用风力发电取代核电,风发电在德国供电系统中的比重将占到25%。我国独立风电装置有10多万台,总容量20MW左右,80%以上在内蒙古。80年代中后期以来,联网风电场建设迅速发展,全国共建成20个联网风电场,容量234MW。新疆达板城风电二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联网风电场,我国自行研制的7.5MW风力发电机组已经投入运行。同时国产化风力机组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盆从100W--l0kW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位,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

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发展风力发电的三大支柱是:技术、政策。投资。可以期望,进入新的世纪之时,风力发电会得到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与环保的保证。

地热电站既没有燃料运输设备,也没有庞大的锅炉设备,所以也气对环境的污染,是比较清沽的能源。地热发电站发电后排出的热水,可供诸如采暖、医疗、洗涤、提取化学物质和农,业养殖。地热发电成本较水电、火电都低。地热发电是以地下热水和蒸气为动力源,其基本原理与火力发电类似。地热发电的相关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进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盖塞斯地热发电站,装机容量达2080MW。菲律宾的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也高达1050MW,占该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5%。目前全世界地热发电站约有300座,总装机容量接近1×104MW,分布在20多个国家,其中美国占40%。我国地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30MW左右,其中西藏羊八井、那曲、郎久三个地热电站规模较大。目前我国共有八座潮汐电站建成运行,容量5.4×104kW·h,最大的是80年代建成的浙江江厦电站,装机容量3.2MW。

城市垃圾发电是3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最先利用垃圾发电的是德国和美国。目前,美国垃圾焚烧发电约占总垃圾处理量的40%,已建立了几百座垃圾电站,其中底特律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日处理垃圾4000t的垃圾发电厂。日本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发展更快,垃圾焚烧处理的比例已接近100%。生物能发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蔗渣/稻壳燃烧发电、稻壳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等技术已得到应用,总装机约800MW。深圳垃圾发电厂已运行了七年,为垃圾发电在我国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将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带来新的希望和契机。

潮汐是指海水时进时退、海面时涨时落的这种自然现象。潮汐的最大潮差为

8.9 m,据计算,世界海洋潮汐能或费量约为27亿kW,若全部转换成电能每年发电t大约为1.2万亿kW•he MP发电与水力发电的原理基本相似.目前,世界各地已建成了许多潮汐电站,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法国的郎斯电站,装机容量240MW。规模较大的还有加拿大的安那波利斯电站、中国的江厦电站和幸福洋电站、原苏联的基斯洛电站等。2003年4月,英国科学家在德文郡北部距离海岸1.3 km的海洋中,建造了世界第一座潮汐发电站。这台潮汐发电机采用单转子发电系统,装有一个直径11m的叶轮,工作时可产生300 kW的电力。

中国的煤炭资源以及开始显现枯竭迹象,而且煤炭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环境保护,寻找替代能源 及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新能源的开拓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到2020年中国年需用煤量为40亿吨。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1145亿吨,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速度,中国已探明的煤 炭储量仅能维持30年的消耗。寻找可替代能源及开 发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将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从2003年开始,政府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小 水电、生物质能的发展,以期改变对传统能源的依 赖。经过7年的高速发展,各种新能源的发展呈现出不同态势。

太阳能发电目前最大的问翅是成本昂贵,约为火电的6一8倍,提高转换效率、降低成本是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关键。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虽高,但成本难以大幅度下降,而商效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是降低光电池成本的另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据估算,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可大体与火电成本相比拟,那时,光伏发电进入规模发展期。在我国,按照国家计委制订的“光明工程”计划,2010年解决2000万人口的照明和用电,光伏总容量将达到300 MW,到2015年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光伏系统。另外,随着人类航天技术以及微波输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设想可望得到实现。由于空间太阳能电站不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制约,其发展显示出美好的前景,是人类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然料电池发电的发展应以优先发展能组成大容量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能以煤气为燃料,并具有降低造价潜力的高温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即选择MCFC和SOFC为我国电力系统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MCFC和SOFC各有特点,都有各自适用范围和发展潜力,但目前均未达到商业化。MCFC适合与底部热回收系统组成热电联供,SOFC则适合加压运行扩底部采用燃气轮机和余热回收系统,组成高效率的复合循环发电系统。随着氢能技术发展,PEFC在移动电源、分散电源、应急电源、家庭电源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市场潜力。AFC不适合民用发电,PAFC技术目前已趋于成熟,与MCFC, SOFC和PEFC比较,技术已相对落后,这4种燃料电池不应作为开发的方向。

中国风力资源极为丰富,风能发电很可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在今后能源产业中起到领军作用。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朱瑞兆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风能资源仅次于美国 和俄罗斯,居世界第 三。已探明的中国风 能理论储量为32.26亿 千瓦,可利用开发为2.53亿千瓦。风能如果 能够全部利用起来,将满足当前能源需求 的近四分之一。

陆上风电市场化 竞争效果显著,规模经 济引领风能成本大大下 降。中国风能市场从2003年开始推进市 场化运营,经过7年的高速发展,陆上风 能已经全面开发。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内 蒙古、新疆及东北地区等一级城市的风 力发电的招投标及建设工作已经完成。目前风能开发工作已经开始向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二三级城市发展。海上风能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未来5年的投 资热点。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近海风资源,我国近海1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14.9亿千瓦。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达,能源紧缺,开发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将有效改善能源供应情况。

国际在线消息:能源专家们认为,环保的地热发电将在今后有强劲的发展前景。地热发电成本与其它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相比是有竞争力的,而且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废水、废气等污染,所以它是一种未来的新能源。另一个好处是,地热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并能随时随地被利用。

垃圾发电的种种优点已经得到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垃圾发电将成为阳光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不过,垃圾焚烧发电造成的二次污染也不容忽视。有专家指出,垃圾燃烧不完全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致癌物质,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还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进行垃圾发电必须符合技术和环保双重要求。由于目前一些城市环卫部门一级垃圾分拣较为粗糙,造成一些建筑垃圾中的塑料等材料与少部分医疗垃圾也进入了垃圾发电处理场,使得焚烧中二恶英等有毒气体超标,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严格执行排放标准不容忽视。我国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工业革命以来100多年的变迁,全球已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目前,化石能源消费占到全部能源消费的88%。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突出表现为资源的有限性与消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条码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篇6

手机厂商现在正逐步实行的一种国际化运作模式是值得推广的,这也是企业进军国际的一个必然趋势。 面对今年以来国产手机低迷的表现,中国移动终端市场的前景到底怎样?国产手机厂商们要真正成为市场的主导走上良性发展阶段还欠缺什么?

邓寿鹏:比较优势和战略优势决定了我国手机业的整体竞争力。手机牌照制度即将取消,竞争将进_步加剧,手机厂商急需为自己定位。

记者:我国国产手机的品牌数量和生产量应该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仅凭数量似乎给我国移动终端产业带来不了实质性的东西,您觉得究竟应该如何提高我国移动终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邓寿鹏:在我看来,韪龉家的某个产业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它本国的优势,包括比较优势和战略优势两方面。首先是比较优势,这是基于资源禀赋与要素成本来谈的,这种优势是自然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人为的改变.其次就是战略优势,战略优势是基于战略选择和制度安排,这完全是人为的,今天我们走改革开放这就是一种战略选择。说到手机产业,我们从2G到2.5G再到3G,这就是一种技术上的战略选择。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是基于比较优势和战略优势的竞争力,移动终端要取得领先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基础资源和战略选择上下功夫,我国手机的基础资源优势已然落后于其他世界厂商,1G、2G的手机制造都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那么就需要在3G这个分水岭上下功夫,争取实现转折,这也是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战略考虑。

记者:那么,判断手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标准是什么?

邓寿鹏:评价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把它归纳为七条判据(手机当然属于制造业的范畴):第一技术前沿性;第二产业的成熟性;第三需求的增长性;第四人力的供给性;第五市场化程度;第六国际化程度;第七对外开放度。我们观察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指它的制造业,都可以用这七个判据来判定它究竟竞争力的高低。

记者:面对国际厂商的竞争,我国手机产业有哪些优势?

邓寿鹏:我国手机产业的成熟、需求、人力、市场化、国际化、开放度,我认为是比较好的,说它成熟是因为有偌大的中国市场做依靠,有数以万计的消费群体,另外,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要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我们的人力资源也是有优势的。假如以中国劳动力成本为1,泰国是1.6,马来西亚2.1,韩国8.0,台湾11,香港14,欧美20,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力成本是相当低的,低于泰国、马来西亚,当然更别说四小龙还有欧美。

在市场化、国际化、开放度这方面实际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我们的产品要远销国外要参与市场竞争,与国际品牌打拼,另一方面我们的产品除了价格又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这也是值得从业人深思的事情。不过手机厂商现在正逐步实行的一种国际化运作模式是值得推广的,这也是企业进军国际的一个必然趋势。

记者:除了把握住市场和人力等优势以外,国产手机厂商还面临着哪些压力急需克服?

邓寿鹏:中国手机产业面临四大压力:第一,产销失衡。今年我国40多家手机厂商的产能已经达到了1.7亿部,国内市场大概只能消纳50%,其他剩余的手机必须出口,有这个能力吗?有这个渠道吗?值得深思。第二,研发空缺。多数手机厂商不掌握核心技术,研发空缺,产品处于低端,主要依靠贴牌,OEM来生存。第三,全面开放。明年手机牌照制度将取消,全面开放手机市场后更多国内外企业将涌入,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第四,产业整合,我国手机产业已经渡过了起步期,分离混战时期,现在中国有40多家手机厂商,目前,手机产业正进入积聚和联盟的时期,很多企业将通过兼并收购汇集在8-10家大型集团之内或者是周围,所以很多大小不等的手机厂商,它们要么被兼并,要么被收购,要么为大型集团打工,选择怎样的生存方式,是手机厂商急需为自己定位的问题。

记者:我国手机产业应该怎样克服这些弊病,塑造属于自身的新优势呢?

邓寿鹏:我想应该塑造技术、质量和品牌的新优势。经验表明,长期实行低成本、低价格的策略会导致资源、环境的浪费,也不利于其他地区合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二、我国手机产业,必须塑造基于知识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新优势,形成技术、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力,可以与一切对手抗衡的中国竞争力。现在我们的企业别无选择,必须提高自己质量、技术和品牌,才能形成可以抗衡国际的中国竞争力,否则就会陷入被淘汰的境地。

记者:有人说中国的手机市场个人占有量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比率,短期内在实现井喷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了,您觉得中国手机产业还有发展潜力么?主要依据是什么?

邓寿鹏:中国的个人手机市场占有率与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有无潜力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应该说去年我国手机产量的业绩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同比都是增长很多,生产量增长54.8%,销售量增长了56.1%,出口量增长了50%,出口金额增长了39%。在中国,我们每千人只有214台手机,在香港则有1057台,在澳门是815台,印度到去年才达到24.7部,俄罗斯是120部,这些就是潜力,我认为中国有潜力,有本事把我们的手机卖到印度、俄罗斯去,他们缺手机。所以说手机产业要发展就要走全球化的路子,中国市场很大,但中国市场决不是我国手机产业的全部,谁发现了更大的市场,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

手机产业的发展我认为主要受制于技术和市场两个导向。从技术来讲,今天我们对手机的要求,一个是移动多媒体,一个是流媒体的传送,还有3G及后3G,从技术上来讲,这预示着手机产业还有多少技术研发任务要做,还有多少市场可以占领,这就是手机产业发展的潜力。从市场角度来讲,一人多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另外,城市化的进程,城镇化的进程,将要扩大我们通信服务的空间;第三,上述那些手机拥有量较低的国家,周边国家,和全球都是我们的市场。所以手机产业所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的导向,仍然是广阔的。

记者:您认为手机品牌应该怎样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条码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篇7

1 商品条码的应用简介

自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开始在企业间推广并使用商品条码技术, 于1988年成立第一家物品编码中心机构, 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管理条码技术。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截至到目前, 我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已排名世界第2位, 有超过1000多万种的商品添加了商品条码, 近百万家的商户正在使用条码技术。以上数据可以说明我国在条码事业上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

所谓条码, 是指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辨识并实现输入数据的特殊代码, 是由若干不同粗细、黑白相间的条形及相应的数字、字母组成, 用来表示信息。条码技术, 则是来研究如何运用条码表示信息, 并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变为可以被计算机识别的语言[1]。在信息化社会里, 人们需要对各种有效数据进行整理, 这种易于被机器识别、物美价廉、实用性极强的条码技术得到了用户极大的关注和认可, 并且已经渗透到利用计算机管理的各商品领域。

2 商品条码的应用现状

2.1 商品条码技术应用广泛

条码技术具有先进、实用性强、易掌握等特点, 所以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特别是在快消品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 例如:食品饮料、服饰鞋帽、日用品、保健品等。除上述零售日用商品外, 条码技术还广泛地应用在运输包装上, 用来自动化管理仓储、运输等环节。目前, 商品条码分为多种码制, 现阶段经常使用的码制有UPC条码、EAN-13条码等[2]。

2.2 PO S系统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

1987年召开的EAN会议, 达成了EAN和UCC的联盟计划。这项计划更快速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POS系统的使用, 几乎整个亚洲都加入了EAN。POS系统, 也被称为销售管理系统, 此系统可以将商户的收款设备与店内计算机连接使用, 在结算商品时, 收款机顶端的光学扫描设备可读取商品条码, 并可以实现识读、计价的功能, 最后打印出购物清单, 这项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收银员的工作效率。目前, 日本的POS系统应用位于世界前列, 大约有4800家企业的生产项目正在采用EAN条码技术, 约有20000家商户使用POS系统[3]。POS系统的使用不仅在食品、日用品销售等领域, 在医药、烟酒等专业商店也广泛建立了POS系统。

3 商品条码存在的问题

3.1 条码及空白区面积不足

目前商品上标注的条码, 有些条码存在着高度被截断, 这意味着首读率将会下降。在该研究者调研的过程中, 很多产品正在使用的条码高度都被截断, 更有部分商品的被截掉一半以上的条码高度, 这会非常严重地影响POS系统的工作效率。此外, 商品条码中的空白区用来提示阅读器即将进行扫描, 但一些企业生产的商品外包装并没有预留足够的面积, 这就会使空白区面积不足, 从而造成被拒读的情况。

3.2 条码胶片使用不规范

在该研究者调研过程中发现, 条码的胶片存在着使用不规范的情况, 例如有些企业混用胶片, 多种产品使用相同的编号。还有生产商竟将胶片号误作是装饰品, 还存在着条码产品胶片印刷不规范问题, 国家标准GB12904《规定商品条码符号》中严格规定条码放大系数为0.8~2.0, 但有些企业使用的条码<0.8, 甚至都难以达到0.5[4]。

3.3 条码光学特性不符合标准

有些商品外包装为深颜色, 并且在包装时没有加衬底, 从而造成了条码的反射率过低, 导致符号反差过小, 条码拒读。还有一些企业违反相关规定, 将条码和空白处的使用颜色设计成红色或其他颜色。

4 利用互联网促进商品条码服务

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目前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技术, 开发更便捷的商品条码服务系统, 可以为商品信息的管理者及社会用户等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该研究者这将成为今后商品条码的发展方向:1提升条码服务效率。随着条码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互联网技术没有时空阻碍, 可以解决我国幅员辽阔, 商品流通地域广、距离远等问题, 更能加快业务办理速度, 提高条码的利用率。2提升商品条码服务的质量。针对条码日常的注册、变更、胶片制作等业务, 可以分别设计相对应模块, 以及标准化的业务流程, 每步操作都注有详细说明, 减少人为造成的错误,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条码服务质量。3增强商品条码服务管理。通过使用条码服务系统, 可以实现实时查询业务情况, 了解目前业务环节;可以及时地汇总胶片制作数据, 分析条码工作情况;及时了解注册企业、印刷企业以及各区域商品条码使用量, 增强条码服务管理。

5 结语

目前, 我国商品条码的使用户已经获得国际通用条码资格, 用户量增速更是国际首位, 有近数十万种商品采用了条码技术, 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我国的商贸水平和产品出口能力。商品生产商可以及时用扫描的方式获取市场信息, 从而调整厂商的生产计划。然而, 未来商品条码技术的发展方向应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 让商家和用户更便捷地获取商品信息。

摘要:商品条码, 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使用的“通用语言”, 是现代商业运行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技术, 现阶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商品的制造、流通、电商等领域。该文将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商品条码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这些目前的现状对商品条码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语塞, 提出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方式, 开发条码服务系统,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商品条码,POS系统,EAN条码

参考文献

[1]陈磊.浅谈商品条码的质量控制[J].中国标准导报, 2009 (10) :33-34.

[2]胡晓愍.谈商业企业对商品条码质量管理的思考[A].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4 (3) .

[3]卞照宇.商品条码的基础、质量及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10) :239-240.

电子通信的技术发展和前景分析 篇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也有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可是,在发展进步的同时,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也遇到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正视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电子通信技术所处的具体环境,提出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瓶颈,指出了具体相对的解决策略,最后简析了我国在电子通信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通信技术;发展与前景;核心技术创新

1、发展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环境

电子通信是人和人交往的一种媒介方式,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目前为止最快捷、最有效率的交往方式。由于我国在2001年加入了WTO组织,带动了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的速度,同时也给我国现有的运营商带来了更大的竞争。目前为止,在我国主要存在三种电子通讯方式,主要有固话、手机、互联网,在这三种方式中最早被使用的就是固话通讯方式。我国电信主管部门在2008年进行了电信重组方案,确定了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商共存的局面,这三大行业巨头形成了互相竞争进步的关系。

2、我国电子通信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甚至一些企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国际水平,但从整体和为了的发展方向上来看,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还存在很多方面需要提高和改进。

2.1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不足。最近几年来,由于投入的迅速增加,我国电子通信领域的创新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华为集团等知名电信企业更是跻身于世界五百强。然而,企业的这些技术的进步中,大多数是改进创新型或者是融合型,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不多,使得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缺乏竞争力。这种核心技术的确实,导致了日益增多的知识产权争议,也使得整个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遇到越来越多的瓶颈。

2.2缺乏创新人才。尽管我国在电子通信领域工作的人逐年增加,可是真正可以称为人才和行业精英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在集成电路和软件工程领域。在电信通信领域中,存在着一些人投机取巧,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只是一味的跟风效仿,缺乏创新力,导致了行业产品的雷同、不良竞争等问题的出现。电子通信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的短缺,导致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2.3地区发展失衡。每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致使地区性电子通信技术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带动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吸引到了很多投资的企业和科研的单位,创新技术多,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创新的能力明显落后,甚至还有少数的地区尚未完全普及电子通信技术。

3、提高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具体策略

核心技术的创新一直以来正是我国电子通信领域所无法解决的,这在很大程度限制了我国电子通信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国必须突破核心技术创新这个大问题。

3.1大力培养专业人才。进行技术创新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解决专业人才的不足,因此人才的培养对于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使真正有能力的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要大胆任用筛选出的优秀的技术人才,同时为他们准备更多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环节,使他们有机会认识并学习最先进的电子通信成果,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2推进关键技术创新。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是电子通信技术的核心要素,这两大要素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如果想要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全面的创新和突破,必须重视电子通信的硬件和软件,也就是电子通信的外在设备以及电子通信的内在操作系统,着力于这两大方面的创新。

3.3加强产业间合作。由于电子通信是一个更新换代很快的行业,并且这种速度有不断加快的趋势,因此,电子通信的科研成果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投入生产并迅速投放市场,争取被淘汰的时间。可是,我国的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换率还处于较低状态,这就需要改领域的企业加强业界交流、促进合作,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3.4电子通信的标准化。对于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科研工作,我国相关部门应该设立具体的行业标准。通过组织研究单位、制造商和运营商三方参与者共同商议和讨论、召开电子通信技术调查和体系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行业准则,同时,我国的相关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

4、我国电子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子通信是一个发展快、更新换代迅速的行业,而且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快。想要发展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必须掌握世界最新的电子通信技术,并且能够准确分析、推测这个领域中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4.1信息社会以光纤通信技术为基础。光纤通信技术具有低廉的价格、来源广的材料、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传输范围大、无辐射、通信容量大等几大特点,使其成为将来信息社会里传送多种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在我国的电子通信领域里,光网络传送着大约百分百的信息量。我国光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更加快速、更大容量的传送数据。

4.2移动通讯系统由3G时代迈向4G时代。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3G)是能够提供高速信息传送的移动通信技术,它是一种蜂窝式的通信技术。3G通信技术一共可分成三大标准:TD-SCDMA、CDMA2000和WCDMA。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具有传输信息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在不同网络之中,依据无缝漫游技术把无线网与有线网有效的连起来,能够使移动网络用户得到更加高质量的服务。4G是继3G之后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之前的3G技术与无线局域网技术集一体的新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有着第三代无法超越的优点。现在,4G技术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大力支持,高速的4G时代即将到来。28

4.3网络向下一代前进。2012年1月份统计,我国共有5.13亿网民,网络普及情况为38.3%。我国有着数以亿计的网民,网络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用户的上网水平也逐渐提高,并且广大网络用户对于上网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NGN是下一代网络的缩写,它以IP技术为基础,能够在各个网络之间进行交换,可以支持视频、数据、语音以及各种多媒体形式的综合技术的网络框架。下一代网络技术能够分离呼叫控制和网络业务提供,也可以分离承载传输和呼叫控制。

参考文献

上一篇:蒸压粉煤灰砖生产线下一篇:描写平安夜温馨祝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