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金融学(精选8篇)
任课教师:曾宇新
一、课程性质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任务
《金融基础》是高职教育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课,它是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大专层次的财经类专业人才设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运用能力,依据高职办学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次的定位,本课程设置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促进。
二.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
1、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目的收集资料、完成实践性大作业
2、针对一定的主题,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得出分析结论。
3、通过实践性案例的分析,以金融专业的专业视角来模拟解决问题。三.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时安排
1、收益资本化原理的实际运用——资产估值(4学时)
2、案例分析和讨论:证券投资投资的风险控制(4学时)
3、案例分析和实践性作业:汇率风险防范(3学时)
4、案例分析和讨论:货币政策、股市、汇率、利率等金融基础变量的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4学时)
四、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1..收益资本化原理的实际运用——资产估值
知识要点:现值、终值、折现率的内在联系和具体计算。风险和流动性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金融资产的估值原理
实践方法:
通过作业熟练计算货币时间价值;
以某一现有的国债品种为例,通过债券的估值公式计算该债券的理论价值;
选取某一上市公司股票,依据金融机构对该公司未来收益和成长性的分析报告,运用股票估值公司计算该股票的理论价值;
以厦门某一小区的房租为依据,选取合适的折现率,以收益资本化为依据计算该小区房地产的理论价值。
以上实践作业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为必做题,其他实践作业任选其中两个完成。
2、案例分析和讨论:证券投资投资的风险控制
知识要点: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风险与报酬的关系;金字塔加仓等资金管理技巧;止损的设置原理。
实践方法:引入案例进行讨论;
以即时行情和模拟筹码为依据,设置一套资金管理系统; 设置一套带有止损止盈的交易系统并说明止损的设置依据。3.案例分析和实践性作业:汇率风险防范
知识要点:汇率风险的种类、汇率风险的要素、风险防范的原理、平衡法、组对法的运用。
实践方法:
以某国际经济交易案例为依据,运用平衡法设计汇率风险的防范策略; 以某国际经济交易案例为依据,运用组对法设计汇率风险的防范策略。
4、案例分析和讨论:货币政策、股市、汇率、利率等金融基础变量的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
知识要点:货币政策;货币供求原理和利率的决定;汇率管理制度;汇率和货币量的关系;利率和货币量的关系;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
实践方法:案例分析小论文。
1.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货币供给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2.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评价利率的决定因素。3.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汇率和货币供给的关系。4.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汇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
五、考核评价
在进行不同专业的课程改革之前,我们一起先回顾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路上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之后,笔者以在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教学经历,针对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级,展开了“金融学基础”于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不同的课程设计。希望后续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班级来批评指正笔者的课程设计,也希望能够学习到更优秀的课程设计方案。
1 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之路
1.1 教学硬件软件配置不断丰富
教学硬件条件的不断加强和相关教学软件的不断引入,给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让教师的授课形式多种多样。打破了原有的仅以板书为主的枯燥乏味的授课形式,突显了多媒体PPT教学形式的优势,当然现如今的教学应仍是板书与PPT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教师行列不断接触学习新的技术软件,比如Flash制作软件、简易录屏软件Screencast-O-Matic、绘图制作Photoshop等等。这些软件的加入,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掌握重点。
硬软件的不断创新不仅仅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也给课外辅导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新时代的小小软件打破与学生之间的代沟,试图融入学生的思维方式中。比如,高职高专的学生之间都会用微信聊天,可以加入学生的群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不是硬性要求,而是通过学生的某次尝试引起其兴趣,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比如,现在市面上有一些教学辅助软件,由教师发起学生加入后形成班级,在此网络虚拟的班级里,学生可以在里面签到,举手示意,提出问题,提交作业,随堂测验等等,这种形式尤其适合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
1.2 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备受关注
高职高专的教学中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也愈发发现案例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分析,让学生从中认知自己的分析能力,感知自身的价值。当然为了让学生有能力进入到案例讨论与分析中,案例的选取与问题设定也尤为关键,就像给学生设定的跳高高度,不能过高让学生自叹不如,也不能过低让学生不屑一顾。同时案例的内容需要新旧结合,可能旧案例更能体现相关知识点,但不能忽视新案例给学生带来的刺激感和新鲜感。学生对案例内容有所耳闻,甚至就发生在身边,学习兴趣才会油然而生,学生才有参与热情,案例讨论的效果才会发挥极致。通过案例的分析,让知识落地,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学生可以更为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启发教学法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考与探讨,在案例讨论前可以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案例讨论中,可以向学生发问,引起学生之间探讨;在案例讨论后,教师总结时,同样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所以启发式教学可以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教师启发,最终还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1.3 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成为新宠
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但自制力差,尤其是当面向较深的理论知识时,会直接表现出退缩。通过将各个知识点项目化,在项目中设计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进入状况,在一点一滴的成果中肯定自我,不断提高自信。自提出任务驱动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都在极力推崇和积极开展落实,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4 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一门基础课——金融学基础,它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其他经济类的必修课,比如会计专业。金融学基础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授课的形式随着改革而改革。这一方面不仅仅体现在金融类专业新旧金融学基础课程在改变,也体现在同一时期,不同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程也不再一致。比如,会计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堂,在内容上、在授课形式上与金融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堂差别明显。会计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性,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授课时需更多以案例的形式讲解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以理解为主。而在金融类专业的课堂上,不应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同样重视理论的讲解,还需要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对金融专业的不断扩充,在金融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金融专业的次级分类又作出了明确的命名。所以,就算在同属金融类专业里,“金融管理”的课堂与“证券与期货”的课堂也不再完全一致。金融管理更加强调以银行为代表的管理服务业,而证券与期货侧重以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为代表的技术操作服务业,所以在授课中,对学生的引导方向或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针对不同的专业,金融学基础的考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比如会计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程更侧重过程性考核,甚至没有期末试卷形式的考试,或取消或变为考查形式。对于同属金融类的“金融管理”和“证券与期货”由于其课程内容的侧重不同,所以在过程中的考核内容以及期末试卷的考试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这样也是对学生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金融学基础”于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在课程设计上的不同
2.1 不同专业选取不同教材
教材的选取首先需要够新,满足时代的要求。其次其内容和形式要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启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可以选取不同的教材。会计专业等非金融类专业可以选择内容够丰富不宜过深的教学,但同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契合该专业,仍需要教师自行增加或删减知识点。对金融专业可以选择高教出版社的《货币金融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货币银行学》等均为高职类院校编写的教材。但对于金融类再细分的专业暂时没有发现比较合适的教材,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还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区别对待不同金融类专业的学生。
在“金融学基础”课程中会有一大块是信用相关的内容,也是金融理论展开的一个重要前提。针对会计专业设计的案例应该侧重商业信用方向的,会计本身是对企业之间展开的各类业务进行会计记账和经营分析财务分析的。选取这样的案例,会计的学生首先不会觉得陌生,其次也会比较感兴趣,最后会计学生在对此类业务做会计记账或经营分析或财务分析时会变得得心应手。同样是信用的内容,对金融类的专业,设计的案例应该侧重于银行信用或附有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事件。比如,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应该侧重银行信用为主的信用案例,而“证券与期货”则应侧重附有新型或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案例。这样更具专业特色的案例内容,会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设计案例内容外,也要设计案例引入的思考问题,启发性的问题,对会计专业问题一定要深入浅出,不要让学生感觉金融专业性过深,在思考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最终顺利完成案例分析。而对金融专业设计的问题,则需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能够正视金融理论的威严,通过思考与后续的探讨发现金融的魅力。同时需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2 不同专业侧重不同项目,设计不同任务
金融学基础是经济大类中的一门基础课,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任何一块展开都可以成为一门专题课,所以这么多个项目对于不同的专业不是同等重要的。比如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对会计专业尤为重要,但对金融专业了解即可。不同项目在不同专业中顺利地展开,任务的设计是其中的关键。
对于会计专业在设计“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的任务时,可以结合会计本身所熟知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设计任务内容。给出某银行最近的一些业务往来,模拟成一笔一笔的账面,让会计的学生针对业务内容,区别业务实质,是该银行的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又是具体哪项资产或负债业务。在区分的基础上,编制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最终,学生在熟知的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过程中,达到能够区分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业务的教学目的。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在设计“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的任务时,可以通过银行柜台模拟,让学生了解作为银行柜员会涉及有关票据的哪些业务,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掌握不同票据的特点,同时达到熟知票据出票、票据承兑以及票据贴现等专业术语的含义,同时也掌握办理出票、承兑和贴现的过程和要点。对于“证券与期货”专业在设计“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任务时,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要求学生在网上申请模拟账户,进行模拟炒股。了解股票市场的特点、熟知股票交易的程序,为后续投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同样可以在网上注册申请模拟基金交易的(下转第153页)(上接第94页)账号,完成相关的申购与赎回基金,同样达到对基金市场的直观认识。当然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引进了模拟交易的软件,可以在过程评价中加入模拟实战的测评,以各位同学的模拟实战的成绩作为一次过程性考核。
另外,在设计任务之后,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不同的方式。可以适时在课堂中设计几个较大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完成。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组内协作能力。为了更好的发挥小组协作的效果,避免小组任务仅由某几人完成,需要教师督促小组做好分工,分工明确后教师还需观察每个角色的执行情况,最后结合多种评分方式,由教师给出最终的此次过程性考核的成绩。一般多种评分方式包括组内成员之间相互打分,组别与组别之间的打分等。
3 结束语
除了上文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创新的建议外,我们从社会对我们学生的要求的角度出发,学生应该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文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以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甚至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不针对专业的不同,我们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时事,紧跟时代步伐。学生与教师都应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关注时事新闻。仍以“金融学基础”为例,在讲利率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继2015年上半年的三次降准降息后,2015年的8月底到10月底又接连两次降准降息。这新一轮的降准降息,央行会是源于什么样的出发点,结果又怎样,与学生讨论。第二,扩宽授课形式,聘请社会上企业中的实践专家来到课堂,或者学生参与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让网络发挥有效作用。教师和学生不要放过现如今这么发达的网络世界,可以推荐学生浏览高质量的博客博文,可以提供学生专业的论坛,让学生去畅游,同时提醒学生要去伪存真并给与一定的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学习。
“金融学基础”的教学改革和课程的创新之路还需继续在实践中前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已有的理论体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教学方法,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独立使得授课达到完美。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将教法结合,将教法改进,将教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应该不断的脚踏实地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惠及学生,惠及社会。
摘要:高职高专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金融学基础,但对于不同的专业,我们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需要区别对待。为了更好地选择最为适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我们先总结整理了部分改革,包括教学硬件软件配置不断丰富、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备受关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成为新宠和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针对我们高职高专的专业和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了教学创新,包括不同专业选取不同教材、案例教学法与启发教学法下需侧重不同案例区别设问与探讨和不同专业侧重不同项目、设计不同任务。
关键词:金融学基础,教学改革,课程创新
参考文献
[1]徐艳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西方经济学》创新性教学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27-30.
[2]赵瑞香.关于职校《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3(8).
衍生金融工具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金融市场上推出的全新的金融业务;另一类是在 传统的金融业务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后的创新。尽管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彼此的性质差别 很大,但它们仍有某些基本的共性:它一开始就赋予一方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另一方交换金 融资产的权利,或者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另一方交换金融资产的义务;由于交换条款是在衍 生金融工具形成时确认的,随着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那些条款对双方都有可能出现有利的 一面或不利的一面。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衍生金融工具是确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所承担义 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 项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所代表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高度的风险性、价值等特征。
1、具有虚拟性
衍生金融工具独立于实物运动之外,却能给衍生金融工具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衍生金 融工具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代表着权力和义务的一纸契约。具有虚拟性特征的衍生金融工 具脱离了实物交易过程,独立于实物交易之外。例如,期货市场上进行期货交易,有90%以 上并没有实物交割,而是通过对已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方向交易,进行差价结算。
2、 价值受制于基本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基本金融工具派生出来,不能独立存在。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并不 具有价值,其价值是从基本工具的价值中衍生出来的,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基本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时不必缴清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的 资金,只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进行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 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如果实际的 变动趋势与投资者预测的一致,就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一旦预测有误,便可能出现巨额 亏损,使投资者受到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3、构造灵活复杂
衍生金融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既可以通过对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 融工具的组合,又可以将各种衍生工具再进行组合,还可以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时间、杠 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重新予以设计。衍生金融工具如对期权、互换的理解和运作 本来已经不易,再加上采用各种组合技术,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更为纷繁复杂、导致大量金融 衍生的新产品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难以明确风险所在,更不容易正确运用。
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基础分析
1、历史成本及公允价值
计量是在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决定已确认报表项目的货币金额的过程,它实际上涉及 两个问题:一是确定计量尺度,就是确定采用的计量基础。会计计量应真实地反映被计量对 象的价值,以便于相关信息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在现行实务中,财务报表以名义的货 币单位为计量尺度,即货币购买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流动不予调整。在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中仍以名义的货币单位为计量尺度。关于计量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历史成本、现行 成本、可变现净值、贴现值、现行市价和公允价值等。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避险 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是人们对未来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做 的主观预期,其发展结果可能是利得,也可能是损失。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应采用何种计量 模式进行计量,如何计量,不仅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入账,而且也影响着衍生金融工具 在会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
传统会计理论中,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历史成本是资产实际发生的 成本,反映了资产或负债交易时的历史记录,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按照这一原则,进行会 计计量时只能依据已经发生的成本,而不是可能发生的成本,同时各报表项目按历史成本入 账后,一般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以保持信息的可比性。但是,从决策有用性来看,历史 成本仅能提供过去的信息,并不能反映现时价值,因此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 业绩。历史成本的取得也存在问题。衍生金融工具初始投资很少或者为零,在未来结算,有 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互换等,在企业签订合约时,并不需要付出代价,历史成本 为零;参与期货交易需缴纳的保证金,不是进入合约的代价,也不是历史成本。其签约时的 初始净投资(历史成本)并不能反映它的价值和风险情况,由于其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 难以追踪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因而,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用它来 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是不适宜的。
鉴于此,需运用另外一种原则来代替历史成本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即公允价值(Fair Value)。它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 算的金额。公允价值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比传统的历史成本更相关、更易理解的信息。这 体现在:(1)可以使目前和潛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的财务状 况以及经营成果有一个更真实的了解,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化能及时确认和反映,以便于 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2)可以使企业管理层这一内部信息使用者更有效率地评价企业的 投资和筹资决策的效果,有利于正确考核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风险管理。(3)可以更真 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能更好地揭示受托资源的使用和保持情况,维护不同产权主 体的利益。如可以在财务报表上报告那些没有初始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互换)。美 国FASB在SFAS133中也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工具惟一相 关的计量属性"。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资本、金融市场高度 发达,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提供了社会条件。
能否找到一种既恰当又便于理解、计算的具体估价方法是决定公允价值计量优劣的关键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千种的衍生金融工具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发达的市场,广泛的流通 ,其它大部分都是为少数客户专门设计,适合于特定的目的,不具广泛流通性。对这部分衍 生金融工具来说,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是公允价值的最佳途径。而对有发达市场的衍生金融 工具来说,市场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好的参考。
2、我国可采用的计量模式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沿袭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的处理方法,即按持 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1)若企业持有某项金融工具是出于 长期考虑,准备持有至到期日,应按历史长期成本计量,以后一般不再调整账面记录;到期 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损益。(2)若企业持有金融工具的目是为了出 售或准备出售,则应按公允价值予以陈报,其价值的变化或记入当期损益,或记入所有者权 益部分。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出现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公允价值并存的局面。对于初始 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契约开始生效时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契约生效后的金融资 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要视企业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图来进行:(1)如果企业打算 将金融工具长期持有或持有至到期日,按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处理其后因公允 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但下列情况除外:第一,当企业有证据证明所持有的资产可能遭到 损失时,可按预计收回金额的贴现值重新计量,由此形成的差额损失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第 二,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属于非定期或者不是按定期收回的资产,且重估价值跌至初始价值以 下时,可以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当企业是为了保值目的而持有 金融工具时,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 的损益,在损益得到确认时才计入损益表。如果所保值的对象是未来交易,则将因公允价值 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予以递延。(3)若企业不打算长期持有至到期日,或者不是 为了保值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则按其在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 值或现行市价的变动所形成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目 录
第一章 金融市场体系.......................................................10
第一节 全球金融体系......................................................10
第二节 中国的金融体系...................................................10
第三节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10
第二章 证券市场主体......................................................10
第一节 证券发行人.........................................................1
1第二节 证券投资者.........................................................11
第三节 中介机构.............................................................11
第四节 自律性组织..........................................................11
第五节 监管机构.............................................................1
2第三章 股票市场.............................................................12
第一节 股票....................................................................12
第二节 股票发行..............................................................12
第三节 股票交易..............................................................1
3第四章 债券市场..............................................................13
第一节 债券....................................................................13
第二节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1
4第三节 债券的交易...........................................................14
第五章 证券投资基金与衍生工具.........................................14
第一节 证券投资基金........................................................14
第二节 衍生工具..............................................................1
5第六章 金融风险管理........................................................15
第一节 风险概述..............................................................16
第二节 风险管理................................................................16
第一章 金融市场体系 第一节 全球金融体系
掌握金融市场的概念;熟悉金融市场的分类;了解影响金融市场的主要因素;熟悉金融市场的特点;掌握金融市场的功能。
熟悉非证券金融市场的概念,了解非证券金融市场的分类(股权投资市场、信托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
了解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发展趋势;了解国际资金流动方式;熟悉全球金融体系的主要参与者;了解金融危机的教训。
第二节 中国的金融体系
了解建国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演变历史;熟悉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了解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
了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有关情况;熟悉我国金融市场“一行三会”的监管架构。
了解中央银行主要职能;熟悉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乘数的概念;掌握货币政策的概念、措施及目标;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原理;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三节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掌握资本市场的分层特性;掌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特征。
熟悉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场内市场的定义、特征和功能;熟悉场外市场的定义、特征和功能;熟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概念、上市公司的类型和管理规定;熟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挂牌公司的类型和管理规定;熟悉私募基金市场、区域股权市场、券商柜台市场、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章 证券市场主体 第一节 证券发行人
掌握证券市场融资活动的概念、方式及特征;掌握直接融资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熟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掌握证券发行人的概念和分类;熟悉政府和政府机构直接融资的方式及特征;熟悉企业(公司)直接融资的方式及特征;掌握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熟悉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证券投资者
掌握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了解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及演化。
掌握机构投资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熟悉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熟悉政府机构类投资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掌握金融机构类投资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熟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概念与特点;掌握企业和事业法人类机构投资者的概念与特点;掌握基金类投资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掌握个人投资者的概念;熟悉个人投资者的风险特征与投资者适当性。
第三节 中介机构
掌握证券公司的定义;了解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证券公司的监管制度及具体要求;掌握证券公司主要业务的种类及内容。
熟悉证券服务机构的类别;熟悉对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的管理;熟悉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管理;熟悉对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的管理;熟悉对资信评级机构从事证券业务的管理;熟悉对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管理;掌握对证券金融公司从事转融通业务的管理;熟悉证券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和市场准入。
第四节 自律性组织
掌握证券交易所的定义、特征及主要职能;熟悉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了解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历程。
了解证券业协会的性质和宗旨;了解证券业协会的历史沿革;熟悉证券业协会的职责和自律管理职能;了解证券业协会的机构设置。
熟悉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设立条件与主要职能;熟悉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登记结算制度。
掌握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来源、使用、监督管理;熟悉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设立的意义和职责。
监管机构
熟悉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和原则、市场监管的目标和手段;掌握我国的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掌握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组成;熟悉《证券法》赋予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
第三章 股票市场 第一节 股票
掌握股票的定义、性质、特征和分类;熟悉普通股票与优先股票、记名股票与不记名股票、有面额股票与无面额股票的区别和特征;掌握股利政策、股份变动等与股票相关的资本管理概念。
掌握股票票面价值、账面价值、清算价值、内在价值的概念与联系;熟悉股票的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概念及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直接原因;了解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相关因素。
掌握普通股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掌握公司利润分配顺序、股利分配条件、原则和剩余资产分配条件、顺序;熟悉股东重大决策参与权、资产收益权、剩余资产分配权、优先认股权等概念。
熟悉优先股的定义、特征;了解发行或投资优先股的意义;了解优先股票的分类及各种优先股票的含义。
了解我国各种股份的概念;了解我国股票按投资主体性质的分类及概念;了解我国股票按流通受限与否的分类及概念;熟悉A股、B股、H股、N股、S股、L股、红筹股等概念。
了解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况。
第二节 股票发行
熟悉股票发行制度的概念;了解我国的股票发行制度的演变;掌握审批制度、核准制度、注册制度的概念与特征;掌握保荐制度、承销制度的概念;了解股票的无纸化发行和初始登记制度。
掌握新股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的基本条件、一般规定、配股的特别规定、增发的特别规定;熟悉增发的发行方式、配股的发行方式。
第三节 股票交易
掌握证券账户的种类;掌握开立证券账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掌握证券交易原则和交易规则;掌握委托指令的基本类别;掌握证券交易的竞价原则和竞价方式;了解做市商交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了解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概念。
熟悉委托指令的内容;熟悉委托受理的手续和过程;了解证券托管和证券存管的概念;了解我国证券托管制度的内容;了解证券买卖中交易费用的种类;了解股票交易的清算与交收程序;了解股票的非交易过户和担保业务;了解证券委托的形式;了解委托指令撤销的条件和程序。
熟悉股票价格指数的概念和功能;了解股票价格指数的编制步骤和方法;熟悉我国主要的股票价格指数;了解海外国家主要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
了解沪港通的概念及组成部分;了解沪港通股票范围及投资额度的相关规定。
第四章 债券市场 第一节 债券
掌握债券的定义、票面要素、特征、分类;熟悉债券与股票的异同点;熟悉影响债券期限和利率的主要因素。
掌握政府债券的定义、性质和特征;掌握中央政府债券的分类;了解我国国债的品种、特点和区别;掌握地方政府债券的概念;熟悉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主体、分类方法;了解我国国债与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情况。
掌握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我国金融债券的品种和管理规定;熟悉各种公司债券的含义;了解我国企业债的品种和管理规定;了解我国公司债的管理规定;熟悉我国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区别。
掌握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定义和特征。
掌握国际债券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掌握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的概念、特点;了解我国国际债券的发行概况。
第二节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
掌握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熟悉记账式国债和凭证式国债的承销程序;熟悉国债销售的价格和影响国债销售价格的因素。
了解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异同。
熟悉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条件、申报文件、操作要求、登记、托管与兑付的有关规定;了解次级债务的概念、募集方式;了解混合资本债券的概念、募集方式。
熟悉我国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的基本条件、募集资金投向和不得再次发行的情形;了解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的条款设计要求。
熟悉企业短期融资融券和中期票据的注册规则、承销的组织;熟悉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的特点、发行规模要求、偿债保障措施、评级要求、投资者保护机制。
熟悉证券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与条款设计;了解证券公司次级债券的发行条件;了解证券公司债券发行的申报程序、申请文件的内容;熟悉证券公司债券的上市与交易的制度安排。
了解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与承销的有关规定。
第三节 债券的交易
掌握债券现券交易、回购交易、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的基本概念;熟悉债券现券交易、回购交易、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的流程和区别;掌握债券报价的主要方式;熟悉债券的开户、交易、清算、交收的概念及有关规定;熟悉债券登记、托管、兑付及付息的有关规定。
掌握债券评级的定义与内涵;了解债券评级的程序;熟悉债券评级的等级标准及主要内容。
了解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了解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熟悉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交易方式、托管方式及结算方式;熟悉债券市场转托管的定义及条件。
第五章 证券投资基金与衍生工具
第一节 证券投资基金
掌握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和特征;掌握基金与股票、债券的区别;熟悉基金的作用;熟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概况;熟悉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方法;掌握契约型基金与公司型基金、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定义与区别;掌握货币市场基金管理内容;熟悉各类基金的含义;掌握交易所交易的开放式基金的概念、特点;了解ETF和LOF的异同;了解私募基金的概念、特点;了解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概况。
熟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权利与义务;掌握基金管理人的概念、资格、职责、更换条件、业务范围;掌握基金托管人的概念、条件、职责、更换条件;熟悉基金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熟悉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交易费、运作费、销售服务费的含义和提取规定;掌握基金资产净值的含义;熟悉基金资产估值的概念及估值的基本原则。
熟悉基金收入的来源、利润分配方式与分配原则;掌握基金的投资风险;掌握基金的投资范围与投资限制。
第二节 衍生工具
掌握衍生工具的概念、基本特征;掌握衍生工具的分类;掌握股权类、货币类、利率类以及信用类衍生工具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区别。
掌握金融期货、金融期货合约的定义;了解金融期货合约的主要种类;掌握金融期货的集中交易制度、保证金制度、无负债结算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每日价格波动限制、强行平仓、强制减仓制度等主要交易制度;掌握金融期权的定义和特征;熟悉金融期货与金融期权的区别;熟悉金融期权的主要功能;了解金融期权的主要种类。
了解人民币利率互换的业务内容;了解信用违约互换的含义和主要风险;掌握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的概念、特征、发行基本条件;熟悉可交换债券与可转换债券的不同。
掌握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主要种类;熟悉资产证券化各方参与者的条件和职责;熟悉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操作要求;了解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义和分类。
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动因、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特点与功能;了解我国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状况。
第六章 金融风险管理 第一节 风险概述
掌握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熟悉风险的来源、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掌握金融风险的分类;熟悉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的概念;熟悉宏观经济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的概念与特点;熟悉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风险管理
金融风控基础知识
一、风控的定义
首先了解两个概念: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
1.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在一定的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它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环节。
2.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所以其实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环节。风控是风险控制的简称。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风控的内涵非常宽广,包含了对所有可能风险事件的控制,涉及人员操作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技术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带来的风险。本文所阐述的风控并不是把所有风险相关的知识都囊括其中,比如指定公司内部各种规范以防范风险事件发生。本文侧重业务上和技术上风险控制讨论。
二、风控应用场景
那么风控在什么地方能用到呢?按照其定义,风控被运用到互联网金融各个地方,主要包括信贷中的个人信贷与小微企业信贷、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平台资金安全、平台技术安全、用户资金安全、用户账户安全、推广运营活动等环节。通俗来说,风控用于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的判断,反欺诈反作弊反薅羊毛,防止外部对内部系统的攻击,防范平台和用户的资金出现问题等等。
从行业维度来看,风控运用于互金行业中的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信用借贷、理财平台、P2P、大数据征信、第三方支付(第四方聚合支付)等各细分领域,同时还可用于电商、游戏、社交等“传统”互联网公司。甚至可以说,任何互联网公司都需要风控。
当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控不只是一上来就各种数据,各种算法建模,各种风险评估。实际上,用户的账户、投资支付等环节往往存在着各种风险,了解这部分也非常重要。本文是互联网金融风控基础知识的第一篇,主要阐述用户账户安全、投资支付安全以及推广运营种的风险控制。
三、用户账户安全
较于互联网其他行业,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账号与资金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若用户遭受经济损失,则平台的利益与口碑可能双输。基于此,互联网金融产品(无论是移动端还是Web端),均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用户帐号资金安全。对于互金平台,用户体验和安全永远是鱼和熊掌,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与后台开发的时候,应事前预计各种情况并给出解决产品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方案。
用户账户安全涉及到木马植入,暴力破解密码,拖库撞库、虚假注册、短信轰炸、手机丢失等行为。在注册登录验证码发送等场景下均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1.注册行为:建立注册手机号黑名单。在注册时就进行控制。此处可采用第三方风控平台建立的号码黑名单。实名认证。通过直接实名认证或者银行卡绑定完成注册后的实名认证,增加平台对用户的了解。当然,按照监管要求,所有投资借贷支付均需实名认证。
2.短信验证码:互联网金融平台可能遇到的情况包括垃圾注册,调用短信接口进行轰炸,干扰了正常的短信下发且大量消耗短信服务费。黑客可通过抓包的形式,获取短信接口,并通过代理IP,采用不同的手机号,源源不断的请求短信接口。本人所在的项目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防止措施包括:
产品层面采用图形验证:在用户注册时,为了识别出机器人注册,需输入验证码或者拖动滑条等方式。
IP地址和手机号码地理位置映射:IP地址和手机号码本身携带着地理位置属性,通过建立GEO-IP库和手机号码归属地库映射,从而判断出风险。
请求限制:同一IP请求短信接口达到一定次数(例如5次)则限制该IP请求24小时。单个手机号码60s只能请求1次短信接口,1小时内至多请求3次,24小时内至多请求5次。
短信预警: 通过评估平台短信业务量,帐号开设日发送上限,限定每天最大发送额度,超出一定限度则提醒相关人员。
3.登陆行为:判定用户是否在常驻地登录。建立地理栅栏,若用户当前登录地与用户号码归属地、常驻地存在差异,通过下发短信通知用户。
移动端采用Touch ID、图形绘制进入app。为了让用户获取更高的安全保障,在用户完成注册行为后就立马启用Touch ID、图形绘制,也可以在用户完成充值投资后立马提示用户。
修改密码等场景下,需要输入原始密码并进行短信验证。(但此处存在一个悖论,我就是因为不知道原密码才来改密码的啊……请慎重)
常用设备登录。普通用户常用设备为1台,多则两台。每台设备均对应特定的型号,若用户账号与最近登录设备不一致,通过下发短信告知用户。
登录连续输入密码错误5次,则限制该账号24小时不能登录。
以上关于登录注册的风险控制,并非要全部都做,也不是做完了所有的功能就安全了。
四、投资风控
对于理财类平台,在相同的量级下用户往往追捧高收益。在某些理财平台,热门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一开标就被秒光的情况很常见。此时一些会技术的用户会利用脚本进行作弊,以达到秒标的目的。因此这些热门平台存在一标难求的情况,占用了其他用户的资源。为了防止这类问题:
程序识别自动投标。程序自动投标有以下特征,单个用户的投标操作频繁,对相应页面(接口)的在1分钟内大于10次,且在开标时间点之前就已经频繁请求。平台可以根据情况设定阈值,进行识别。通过撰写相应的脚本识别出这类用户,据规则将涉及自动投资的账户交给运营处理。
产品层面增加投资过程难度。如机器投标的情形非常猖獗,对平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则应考虑牺牲用户体验而增加投资难度。与注册行为类似,在投资流程中增加滑动验证码、计算题、辨别倒立的汉字等等(例如淘宝在秒杀活动中加入了计算题,四字成语的首字母)。
五、推广运营风控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获客成本很高。而互联网金融获取一个投资用户的成本在几百元。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互金行业,特别是理财类产品,产品要获客需要去不同的平台推广以获取目标用户。但某些平台为了业绩,营造流量很大的氛围,通过虚拟机+代理IP点击广告。同时,某些渠道通过购买用户信息,机器模拟注册,甚至完成实名认证和甚至银行卡验证。对此,消耗了推广费用却没有获得真正的用户。
第1讲 货币与货币制度
• 货币
• 货币制度
• 国际货币制度
一、货币:起源、形态、职能、本质
(一)货币的起源
1.古代货币起源学说
– 亚里士多德“中介货物”观
– 中国古代《管子》“先王定币”和司马迁“交换过程”起源观
2.马克思货币起源学说
– 历史线索
– 逻辑线索
(二)货币形态
1.货币形态的观察角度
• 货币材料:贝、金银铜铁(称量货币)、纸币
• 存在形式: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
• 价值准备:商品货币与信用货币
2.货币形态的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 一般等价物转化为货币形态:实物货币占主导
• 公元前1500年左右,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
• 20世纪30年代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化
货币形态的演变
3.与货币形态有关的概念
• 币材: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不具有完全排他性,商品交换对币材四个基本要求
• 铸币: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经历从足值到不足值的过程
• 银行券:由银行发行的信用工具,经历了由兑现到不兑现,分散发行到集中发行的过程
• 纸币:流通中的纸质货币符号,通常由政府发行
• 存款通货:可以签发支票进行转账结算和提取现金的活期存款
• 电子货币:存在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和进行支付结算的存款货币
4.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
– 产生的职能基础不同:纸币——流通手段职能;银行券——支付手段
– 发行方式不同:纸币是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发行的,银行券是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发行的
– 兑现程度不同:纸币不能兑现,而银行券可以随时兑换成金属货币
5.货币形态的发展
– 依托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 – 出现无纸化趋势,银行卡 – 交易过程观念化(三)货币的职能
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价值尺度
– 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 – 货币单位
–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
–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或想象的货币。2.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给出价格和媒介交易构成货币的核心 3.支付手段
– 结束流通过程的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 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4.积累和贮藏价值
– 货币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 贮藏金银是典型形态
– 银行存款储蓄,直接储存纸币 1.职能视角的界定
– 货币是在交换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2.一般等价物
– 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专门充当其他商品统一价值表现的特殊商品:贵金属 – 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纸币 3.货币与流动性
– 流动性是相对商品或金融资产交易的概念 – 流动性在交易过程中专指货币 4.社会计算工具与社会选票
– 社会需要就是社会计算,货币是工具
– 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决定了社会生产,相当于用货币投票
二、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构成 1.货币制度
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 – 币材的确定
– 货币单位的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单位“值” – 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主币与辅币 – 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发行的管理 – 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 2.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 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最小规 1个货币单位
• 辅币,本位币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本位币的等分面值,辅币一般为不足值的货币,依靠法定比例强制流通
• 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 货币替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本外币之间出现币值不稳定时,趋软的货币就会被抛售,趋硬的货币被抢购、收藏
(二)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
1.人民币是中国大陆的法定货币
– 主币单位为元,辅币单位为角和分,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 1948年12月1日发行人民币
– 1955年3月1日发行新人民币
– 目前,人民币主币7种券别,辅币6种券别
2.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 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信用货币
– 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形式存在 3.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人民币的发行
– 通过货币发行基金和商业银行业务库的管理来实现
三、国际货币制度(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1944年7月,达成《IMF协定》
2、双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3、1973年崩溃
(二)浮动汇率体系(牙买加体系)
1、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
2、货币局制度:钉住锚货币;发行准备
3、美元化:本币被美元取代
1.欧洲货币制度—欧元的产生
– 1957年〈〈罗马条约〉〉,1969年12月提出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
– 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EMS开始运作
– 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 1994年成立欧洲货币局,1995年12月确定统一货币为欧元
– 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
– 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动
– 2002年1月欧元现钞正式流通,同年7月原有货币停止流通
2.欧元
– 欧元纸币500、200、100、50、20、10、5;硬币2欧元、1欧元、50欧分、20欧分、10欧分、5欧分、2欧分、1欧分
– 欧元区国家:12国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希腊
本章思考题
1.谈谈你对货币本质的理解。
2.简述货币形态的演化过程。
一、跨越发展后的新起点
(一) 接连跃上几个台阶
商业流通能力接连越过2万亿、3万亿、4万亿、5万亿台阶;2009年社会商品购销总额达到5.8万亿元;预计2010年跨上6万亿新台阶。“十一五”规划预期社会商品购销存总额年均递增8.9%;其中购进额年均递增9.2%, 销售额年均递增8.5%。2006年—2009年, 社会商品购销存总额实际年均递增20.7%;其中购进额年均递增21.1%, 销售额年均递增20.4%;分别比预期值高出11.8个百分点、11.9个百分点、11.9个百分点。
消费品零售接连越过2000亿、3000亿、4000亿、5000亿台阶;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5309.9亿元;预计2010年突破6000亿元。“十一五”规划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递增9%, 末年达4470亿元。2006—2009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年均递增16.3%, 高出预期值7.3个百分点;2009年已经达到5309.9亿元, 提前超额实现预期末年目标;预计2010年达到预期值的130%以上。
货物进出口翻一番, 从2005年的1255.7亿美元, 跃升到2008年的2717.1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2009年回落到2147.6亿美元;预计2010年回升到历史最高。“十一五”规划预期货物进出口额年均递增15%, 末年达250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600亿美元, 进口达1900亿美元。预计2010年货物进出口达2900亿美元左右, 是预期值的115%左右;货物进出口年均递增18.4%, 高出预期值3.4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收支翻一番, 从2005年的300.7亿美元, 跃升到2008年的697.9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2009年回落到644.1亿美元;预计2010年回升到历史最高。其中服务贸易输出收入从2005年的165.8亿美元, 跃升到2008年的341.7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2009年回落到311.6亿美元;预计2010年回升到历史最高。值得指出的是, 2009年北京市服务贸易银行结售汇顺差131.3亿美元, 并且输出收入结汇额超过货物贸易结汇额7.8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额、营业额、外派人员均成倍扩大, 2006—2009年实现数均数倍于“十一五”规划预期值。
口岸监管货物流量成倍扩大, 从2005年的92.9万吨, 跃升到2009年的223.7万吨;进出境旅客从2005年的1065.9万人次扩大到2009年的1395.1万人次。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接连跃上40亿、50亿、60亿台阶;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2009年仍创历史新高, 增加到61.2亿美元;预计2010年再创历史新高。“十一五”规划预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40亿美元。2006—2009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8.2亿美元, 提前超额实现预期目标。预计到2010年底, 累计额约为预期值的2.1倍。
境外中方投资额数倍扩大, 年均递增25.7%。“十一五”规划预期境外投资企业数年均递增10—20%, 2006—2009年, 实际年均递增28.7%, 高于预期值最高限8.7个百分点。
(二) 在国内外地位更加突出
成为服务全国的商贸流通中枢。本市商品购销总额多年居国内城市前列, 2009年达5.8万亿元;其中, 从外埠和境外购进占74.1%, 向外埠和境外销售占63.0%, 拥有强大的市场聚集、辐射能力。对外贸易以服务全国为主, 2009年非本市货源地和目的地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61.2%, 其中非本市货源地出口额占全市出口41.9%, 非本市目的地进口额占全市进口66.8%。2010年1—7月, 非本市货源地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比重又上升到47.3%, 比10年前提高13.6个百分点;非本市目的地进口额占全市进口比重又上升到69.9%, 比10年前提高18.2个百分点。
成为全国最重要城市消费市场。2009年, 社会消费品额达5309.9亿元, 连续两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接近主要世界城市的销售规模, 已成为世界第六大零售城市、世界第八大美食之都。
商贸配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北京的金融、信息、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发达, 并聚集了律师、会计、咨询等大批国际顶级商务服务机构。在2009年国际会议目的地全球排名中, 北京是国内唯一跻身前10名的城市。今年上半年, 首都国际机场客运吞吐量跃升至全球第二。
国际经济贸易影响力不断增强。2008年, 全市货物贸易额占全球0.83%, 超过纽约、伦敦;全市服务贸易额占全球0.96%。2003至2009年, 在纽约、伦敦等21个国际大都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排名中, 北京位居第二。2009年, 成为世界500强第二大“全球总部之都”。
(三)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商贸领域涵盖的批发零售、餐饮、居民服务、商务服务、物流等行业的增加值, 2009年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7.1%, 达3213.8亿元, 居全市各领域之首。
2009年, 商贸领域纳税占全市税收23.8%, 达1507.9亿元 (同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纳税占全市税收的19.7%, 达1249.3亿元) 。
商贸领域从业人员居全市第一。2009年, 商贸领域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市36.4%, 达297.6万人, 居全市各领域之首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13.7%, 达112.1万人) 。
经过商业服务无障碍设施、社区商业服务设施、停车引导系统、农村集贸市场等改造, 提高了居民购物消费的便利程度。通过商业设施节能减排改造、倡导绿色消费等, 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领域融合后的新格局
(一) 商务工作向新兴领域扩展
经新一轮机构改革, 市商务部门增加2个协调促进发展领域, 涵盖160多个行业。商务工作领域扩展为:
1、商业流通;2、居民服务;3、商务服务;4、物流;5、货物贸易6、服务贸易;7、利用外资;8、境外投资等8个领域 (其中前三个是按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划分的产业领域, 第四个是涵盖交通、仓储等行业物品流通功能的领域, 后四个是按经济运行环节划分、与相关产业交叉的领域) 。
(二) 产业融合向内外统筹扩展
商贸流通与文化娱乐、体育保健、旅游休闲、物业家装等相关生活类服务产业融合, 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商贸流通与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相关生产类服务产业融合, 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商贸领域在统筹开拓国内、国外市场, 统筹开发国内、国外资源, 统筹引进稀缺优质资源和企业“走出去”,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购物消费、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商贸流通向配置资源扩展
北京商贸的流通枢纽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日益突出, 一是以批发、贸易经纪与代理、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等方式, 面向全国、辐射世界, 进行市外购进和市外销售, 发挥商品辐射集散作用;二是以购销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 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等生产资料为主, 承载资源配置作用;三是为外埠需求进口稀缺、优质资源, 为外埠产地出口优势产品, 以资源配置为主, 统筹内外市场、服务全国经济。
2008年, 全市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商品购进总额25671.5亿元, 其中生产资料购进额占74.9%;非本市生产资料购进额占商品购进总额61.7%, 占生产资料购进额82.8%。
全市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商品销售总额27479.5亿元, 其中生产资料销售额占74.5%;非本市生产资料批发额占商品销售总额55.1%, 占生产资料销售额74.0%, 占生产资料批发额79.4%。
2010年1—7月, 经济资源进口额占全市进口额85.7%;其中原材料和零部件, 占全市进口额72.7%;其余为生产用设备等投资品。
外埠需求通过北京进口的原油和成品油、铁矿砂及其精矿、农产品和肥料等, 占北京进口该产品的比重分别为96.4%、83.7%、73.6%和70.1%;铜材、钢材和自动处理设备等, 占北京进口该产品的比重分别为48.2%、44.2%和39.4%。
同期, 外埠货源通过北京出口的成品油、肥料和钢材等生产资料, 占北京出口该产品的比重分别为90.6%、86.4%和66.2%。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在对北京服务产业的市场需求总额中, 生产类服务需求占比高达70.1%。服务交易已经成为配置资源日益重要的方面。
(四) 开放带动向消费拉动扩展
2006—2009年, 尽管本市货源出口占全市货物出口的累计额比率61.3%, 但全市一、二产业增加值对本市货源出口的累计额依存度仍高达79.1%, 即八成增加值要靠国际市场实现;同期, 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服务贸易输出收入的累计额依存度达27.8%, 即近三成增加值要靠国际市场实现。
在外需拉动全市经济发展仍保持高强度的同时, 内需拉动格局发生转变。本市最终需求的消费率逐年攀升, 连续三年超过投资率;2009年消费率超过投资率12.4个百分点, 达55.6%, 成为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 商品类消费向服务类消费扩展
在全市最终消费中, 服务类消费比重多年一直高于商品类消费, 从2005年的68.8%进一步上升到2009年的75.8%。
其中政府消费比重持续攀升, 从2005年的36.5%进一步上升到2009年的45.8%。在政府消费中, 政府服务类消费比重从2005年的98.7%进一步上升到2009年的99.8%。
居民消费比重逐年下降, 从2005年的63.5%进一步下降到2009年的54.2%。在居民消费中, 居民服务类消费比重从2006年起首次超过商品类消费, 达51.8%, 到2009年又上升到55.7%。其中城镇居民服务类消费比重从2006年的51.6%上升到2009年的55.2%;农村居民服务类消费比重从2005年起超过商品类消费, 达50.5%, 2009年上升到61.0%。
(六) 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扩展
在引导商品类消费升级的同时, 扩大服务类消费发展。在发展家政、护理、美容、美发、洗浴、洗染、回收、维修、摄影、打印等居民生活服务的基础上, 深化与文化娱乐, 体育保健, 休闲旅游, 家装物业等产业融合, 发展新兴服务类消费。
顺应自驾出行消费, 外卖服务消费, 网络、通讯、电视等媒体购买消费, 电子支付消费, 信贷消费、赊购消费、典当消费等信用消费, 品牌、体验等时尚消费的潮流, 针对出行、交易、结算等购物消费方式的变化, 改进商业服务设施和消费环境, 促进新型消费发展。
三、金融危机后的新机遇
(一) 世界经济将进入新的上升期
“十二五”期间, 首都商务发展将处在后危机世界经济、贸易、投资的恢复上升期。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脆弱, 存在不确定因素和消极因素, 例如美国过度信用泡沫破裂改变消费增长方式、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措施加重国际贸易竞争,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加大陷入滞涨的可能;欧盟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贸易摩擦呈现政治化倾向等等。但从更长的发展周期看, 世界经济、贸易、投资在未来五年都将先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上升期。
(二) 在世界经济中将占有新地位
“十二五”期间, 首都商务发展将面临后危机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
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10年过去, 我国的GDP、货物和服务贸易、吸引外资和海外投资、外汇储备等占世界总额比重, 都明显加大。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至今还在享受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巨大红利。10年的实践, 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证明, 我们需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需要开放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需要通过世贸组织等多边贸易体制维护我国的经济贸易权益, 需要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治理的运作和变革。
新兴发展中大国纷纷崛起, 国际力量对和比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和历史性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制也在发生深刻变革, 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全球经济治理历来是大国主导的游戏, 从维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到凡尔赛体系, 从雅尔塔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到后来G7、G8, 再到现在以G20为主要平台的全球经济治理, 都是如此。所不同的是, 发展中国家首次能够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运作和重构, 新兴经济体从“观众席”走上“主席台”。其中, 中国能够发挥日渐重要的作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 开始把中国推上国际事务和全球经济治理的前台。我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 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军力量, 但自身发展也面临众多挑战, 我们难以也不应该承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试图转嫁过来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起跑线
以“绿色低碳经济”为主要标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将成为继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面对即将形成的全球新的增长模式, 各国加快调整经贸政策, 对我们形成外来的倒逼机制。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位, 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谋取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
在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新能源 (光伏、清洁能源) 、节能环保 (智能电网、三废治理) 、新材料 (工程塑料、聚氨酯、有机硅、高性能纤维) 、生物 (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 (移动宽带等新一代信息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四维图等地理信息等) 、高端装备制造 (航空航天、卫星、海洋工程、数控机床、高速铁路、基础配件等高水平装备)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等产业发展上, 我们有机会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们要以尚未长成的身体与发育强壮的对手赛跑。
四、洞悉大局后的新定位
(一) 走向世界城市
北京城市发展的定位是国家首都、文化名城、国际城市和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 只能出现在全球为数不多的世界强国中。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走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是和平崛起新兴经济大国的理性诉求, 是承载中华民族复兴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志, 也将成为展现人类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历史新进程的里程碑。
(二) 建设国际商贸中心
国际商贸中心是商贸流通、购物消费的国际化中枢, 是世界城市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 是围绕首都城市功能定位, 增强和发挥“四个服务”功能的内在要求;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全市商贸领域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方向;也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 北京有必要努力建设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 拥有全球化配置资源和先导带动作用的商贸产业, 拥有创意、研发、营销特色商品和特色服务的综合能力, 拥有金融、信息、商务、物流等完备的配套服务, 拥有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商贸环境, 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商贸中心。
(三) 实现科学发展
金融在书本上属于经济领域,但在现实中是一个政治经济领域。在这个领域做预测,需要首先把问题问对。指望从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一个“一统天下”的领导者,这个问题本身就提错了。即使在金融高度自由化的美国,华尔街的发言权较大,但也没有人敢自吹是一统天下的领导者。在中国,私人想一统天下金融方面的事情,最好的去处就是进监狱。既然国家已正式关注这个领域的“健康发展”,所以考虑问题必须现实一些。
也许人们真正可以关心的问题,是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企业赢家会是谁。而在我看来,这件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时势造英雄,未来赢家将是在风口上被吹上天的猪。因此这问题也许应该这样问:这头猪需要借助一种什么样的势,才能被大风吹上天?未来互联网金融秩序就是这样的势。它的核心基础在哪里,哪里就会有猪吹上天。
从近期看,互联网金融秩序的核心基础,重心还在金融上。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局面,我的形容是:准备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人。一桌客人是搞互联网的,一桌客人是搞金融的。由于在“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目前的游戏规则更多由金融方面主导,这种风和势,自然使搞金融的猪们更容易被吹上天。
但是仔细观察这些涌进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客们,我有一种感觉,越看越觉得他们不像那么回事。这些人虽然满嘴互联网,但跟真正的互联网人有明显区别。看上去只是在拿互联网当幌子,真正意图,其实是冲着“衍生金融业务”去的,是在打着互联网金融的羊头,卖“衍生金融业务”的狗肉。而且这些投机者的做派,令人不愉快地与当年团购泡沫中千团大战的疯狂景象产生联想。
由金融部门主导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向“衍生金融业务”方向发展。从积极方面说,投机于金融改革,客观上会推动利率市场化、服务小微企业等政策目标的实现;同时发展新金融业务也还有相当的市场发展空间,在保障金融安全情况下可以适当发展。然而,我预见到会出现今天的局面,2011年就曾提出自己的担心,“交给金融业去发展衍生业务,会带来乱子”。我认为这些伪互联网金融,很快就会落到千团大战同样的下场,甚至更惨。
等到这些猪们从天上掉下来摔死后,真正做“互联网+”的人,会等到属于他们的季风吗?从1997年开始,我已经等了18年,到现在已经越来越不敢轻易乐观。我现在唯一敢肯定的是,只要这股风真的到来,“互联网+”们一定会乘势而上,一飞冲天。
使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们成功的核心基础,是“信息+金融”的新金融秩序。最接近这种核心基础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勒的《新金融秩序》和斯蒂格里茨的信用学派理论。它与现在投机者所做的事情是截然相反的。现在假借金融改革浮起的这些自称互联网金融的人,本质上与华尔街制造金融危机的那拨人,是同一个路数上的。与真正“互联网+”相反之处在于,他们靠信息不对称发财;而真正的互联网人要做的是信息对称化。
形成这种新金融秩序,前提必须是游戏规则更多由信息方面主导,中国现在还不具备这一条件。这注定了“互联网+”在金融领域产生巨头的条件十分不稳定。笑到最后的是不是马云,现在还说不好。
如果互联网金融的游戏规则能由信息部门、市场、网络这三种力量更多决定的话,在业务上成就巨头的核心基础相对容易看清,我认为将是业务重心从第一支付,转移到马蔚华说的第二支付,利用金融发挥信息在配置各行各业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目前还看不到有这样做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
【基础金融学】推荐阅读:
金融学基础试题及答案07-12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必背09-25
2024年云南农村信用社普洱招聘笔试金融基础选择题11-04
金融学心得10-06
金融学重点11-08
金融学原理答案06-04
金融学考研科目10-12
金融学学习计划10-16
货币金融学课本11-01
国际金融学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