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理论复习资料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散打理论复习资料(共7篇)

散打理论复习资料 篇1

1、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目前武术竞赛逐步开展的有散打、推手、短兵三项。

2、散打: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踢、打、摔等攻防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功法运动:是以单个动作为主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

4、有效打击:指运动员使用允许的方法打到对方的得分部位后产生相应的效果。

5、消极:是指台上裁判员用“指定进攻”的手势指定一方运动员进攻后,运动员在规定时间内仍未进攻的行为。

6、主动倒地:指两脚意外的其他身体部位需要先支撑台面后才能使用方法或使用方法后必须倒地的进攻方式。

7、身法:是指在运动中以躯体为主,结合攻防动作的身体变化方法。

8、击中:指运动员使用允许的方法打到对方的得分部位后产生相应的效果。

9、下台无效:一方下台时,另一方虽在台上但没有与台下运动员身体的某一部位脱离,均被视为无效。

二、填空题

1、散打动作技击性强,练习时应特别注意 安全

,自觉提高自己的 武德修养。

2、散打又称

散手

,古称

相搏

,手搏

等。

3、古代散打比赛在台上进行,被称之为

徒手搏击。

4、左冲拳预备姿势为

正架势

,冲拳时身体不可过于

前倾

,肘

微屈

,力达 拳面。

5、蹬腿的要领为

屈膝高抬

、爆发用力

、快速连贯。

6、散打基本姿势拳眼均

朝上

,左手肘关节夹角在90--100

之间,右手肘关节夹角小于 90。

7、散打进步步幅不宜

过大

,进步与跟部的衔接

越快越好。

8、主动摔可用于 主动进攻

防守反击

,动作应迅速。

9、1910

年在上海

成立了“精武体育会”。

10、1988 年武术散手擂台赛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11、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形式主要是 田猎

武舞。

12、散打基本技法包括基本 实战姿势、基本步法、基本拳法、基本腿法 以及

基本摔法 动作。

13、散打运动员经过

称量体重

、抽签

等项程序后,方可按编排次序参加比赛。14、1988

年武术散手擂台赛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16、防身自卫是为正当防卫之目的而采取自我保护的和。

17、散打是继承和表现中国武术中传统的 徒手格斗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发展和提高。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散打格斗是武术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

2、宋元时期,民间练武活动以结社的形式为主体。

(×)

3、散打主要防守动作分为接触性防守和闪躲性防守。

(√)

4、抱腿前顶摔是接招摔的主要动作之一。

(×)

5、下潜躲闪时,膝、髋、颈不能弯曲,目视前方。

(×)

6、散打弹腿动作要求以膝带腿,快速用力。

(√)

7、施展扣手缠腕动作时,手部握扣对方,撤步要快,抓腕下压。

(×)

8、右蹬腿动作要领:屈膝高抬,爆发用力。

(×)

9、散打进攻技术有两种运动形式:

一、直线型,二、曲线型。

(×)

10、防守反击是复合技术,由防守与进攻技术组合而成。

(√)

11、散打比赛场地为高80cm长800cm宽800cm的擂台。

(√)

12、散打比赛禁止打击部位有后脑、颈部、裆部。

(√)

13、下潜躲闪时,膝、髋、颈不能弯曲,目视前方。

(×)

14、散打防守要求准确巧妙,保护自己并为进攻创造条件。

(√)

15、右蹬腿动作要领:屈膝高抬,爆发用力。

(×)

16、散打主要防守动作分为接触性防守和闪躲性防守。

(√)

17、散打靠身是指通过身体向后的动作将对方摔倒。

(×)

简答

1,散打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压球进退灵活,防守严密,移动方便,姿态不可太低,重心控制在两脚之间;两手紧护躯体,暴露给对手的有效部位尽量缩小。

2,散打主要拳法和腿法有哪些?

答:拳法:冲拳,贯拳,抄拳

腿法:蹬腿,弹腿,踹腿 3,简述擒拿动作的特点。

答:擒拿是针对人体关节、穴位和要害等薄弱部位,依据杠杆原理与经络学说,运用反关节的流转是被擒拿者产生疼痛并失去反抗能力,达到擒一处控全身的技术。4,简述散打踹腿的用法特点。

答:踹腿时比赛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腿法之一,特点是呈直线运动,速度快、力量大、不易防守,而且配合步法使用,变化较多,易于在不同距离上攻击对方。

5,简要说明散打躲闪性防守的要求

答:时机恰当,位移准确,整体协调 6,现在散打的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对传统技术进行整理归纳、舍弃形态、找出规律,即通过规整中国各拳种门派,从中总结出他们的基本运动形式。

第二,对世界各国搏击技术进行大胆借鉴,吸取集中有用的有益成分,甚至是具体的实用技法,使散打技法形成现今流行的模式。

7,简述散打摔法动作的特点。

答:主要技术包括借助对方进攻性的各种拳法和腿法之后运用的快摔法。主要的技术要求有借势,掀底,别跟,靠身。虽然散打的打法很多,而且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技术要领,但在实战中,如能结合引用借势,掀底,别跟,靠身等动作要领,可以更加突出散打摔法快速、巧妙的技术特点。8,简述散打摆拳的用法特点。

答:(1)力从腰发,腰绕纵轴向右转动,左肩前送,左腿内旋,支撑要稳

(2)做摆拳动作时,以腰带臂,前臂摆拳随转腰和胯同时发出

(3)力点作用于拳面或者拳眼一侧

(4)发力时,肘尖微抬。使肩、肘、腕基本水平论述题

1,以一个散打摔法为例,试述散打摔法的主要特点。

答:主动摔

抱腿前顶摔:乙出拳击甲头部,甲突然下潜躲闪,随即逼近乙,两手抱乙腿,两手肘屈用力回拉:同时用左肩前顶乙大腿或腹部,将乙摔倒。要点:下潜快,抱腿紧,两臂回拉,肩顶有力。用法:可用于主动进攻或者防守反击。

2,试创编一组散打动作组合,说明动作间的技法特性。

答:自编

进攻性技术的技术特性:速度快,力量重,力点准,预兆小,方法巧 防守型技术的技术特性:1,时机恰当,位移准确,整体协调

2,防守面要大,动作幅度小,还原转换快

3,以一个,。答:自行举例

4,试举例一进攻动作,对进攻技术作技术分析。答:自行举例

散打理论复习资料 篇2

1 中小学开展散打教学的意义

1.1 有利于加强武术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

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在物质方面富有,在精神方面也同样要富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21世纪的中国要崛起,必将要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发展。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武术教育可以加强对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养,强化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但是目前在中小学开展的武术教学内容只是单一的竞技武术套路,没有充分体现出武术的文化内涵,且其教学在中小学的开展情况也并不乐观,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起到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性,但随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演变已逐渐失去了技击的功能,把它归为“艺术表现类”可能更为合适。由于武术套路的项目特点,决定了其在培养青少年的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等民族精神方面起不到明显的效果。而散打运动正是武术技击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只要对现有的竞技散打进行合理的改造,设计出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散打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仅给学生展现了武术技击的魅力,还可以弥补武术套路教学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的不足之处,让中小学生去直观感受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坚韧顽强、勇于挑战的精神。

1.2 培养中小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改善武术教学困境

武术教学从1915年进入学校,至今已经近百年,在这段时期内,国家也非常重视武术教育的发展,但目前中小学的武术教育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其中教学内容的枯燥单一是其主要困境之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关于学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对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渠道进行了调查,86.9%学生选择武侠电影,还有46.2%的学生选择的是武侠小说。很显然,学生在武侠电影和小说中了解到的只是被夸张了的武术,并非真正武术,而学生在武术课上所学到的只是缺乏实际攻防价值的“花架子”,心里必然会产生落差,随之对学习武术的热情也会迅速下降。如果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保证学生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增加散打教学内容,让他们了解散打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那么就可以丰富武术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1.3 促进散打的普及与推广

一个体育项目要想保持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就必须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青少年是这个基础中最重要的群体。要想使散打运动得到快速发展,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除了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运动员之外,还必须拥有大量的散打迷,这样才能推动散打更快、更好地发展。再精彩的表演,假如没有愿意观看的观众,或者有些观众想看,却又看不懂,那么这样的表演就难逃失败的命运。所以散打应该走“大众路线”,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增加散打的教学内容,通过中小学这个阵地在青少年中进行大规模的普及与推广。

2 中小学开展散打教学的优势

2.1 国家对武术教育的支持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代表,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国家一直都比较重视武术教育的发展。在新中国建立以来,把武术编入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纲、列入课程,并制定了相应的教材。在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散打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推向中小学体育课堂,具有了其它非武术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有些武术专家正在积极倡导将武术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将武术设为中考、高考的内容之一。假如这些建议变成了现实,那么散打推向中小学体育课堂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学校武术是“唯套路论”,展现给学生的只是武术的一部分,学生想学习的技击性武术并没有在课堂上出现。为了给学生展现全面的武术,培养青少年对武术的兴趣,我们应该尽早让散打进入中小学的体育课堂。

2.2 中小学生喜欢对抗性武术内容

我国创作了大量的武侠影视和武侠小说,这对青少年必然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打电影《少林寺》在全国各地的播放,在当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武术热。就目前而言,在许多青少年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情结,具有习武的愿望,我们应该正确地引导这种愿望,使之成为学习武术的兴趣;反之,如果武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安排不当就会使青少年失去学习武术的热情。通过《关于学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可知,在调查的314名学生中,有214名学生选择喜欢学习散打。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散打项目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另外,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认为,学生上武术课最希望能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强身健体,一个是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而散打的教学正好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需求。这为散打进入中小学武术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3 中小学开展散打教学的措施

3.1 教材创编要重文化性、安全性和趣味性

教材是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依据,能否创编出高质量的中小学散打教材显得非常重要。在散打的教材创编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文化与技术相结合,教材中要突出武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既然武术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那么在散打的教材中就应该体现出武术的文化性,让教材的执行者明白武术文化在整个武术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技术创编应轻竞技化,重趣味化;轻对抗性,重安全性。在中小学推广的散打教学内容要简单易学,降低散打的对抗性,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增强武术课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3)从绝对安全的角度制定中小学的散打比赛规则。目前的散打规则是为竞技散打制定的,对中小学武术散打教学和比赛不太适合。散打是对抗性较强的身体直接接触的运动项目,在中小学开展散打教学或比赛,项目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新制定的中小学散打规则要从安全性出发,让学生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学习攻防格斗技术,感受散打的魅力。

3.2 建立中小学散打师资培训基地,改革体育专业院校武术教学内容

如果说教材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谁来教”。具有质量再高的中小学散打教材,如果没有合格的执行者,散打也不能在中小学中健康发展。是否具备合格的中小学散打教师,是影响散打在中小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很显然,目前中小学的体育师资难以胜任散打的教学工作。虽然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都开设了武术课,但其教学时间不仅非常短,而且教学内容一般都是老三样,即初级三路长拳、简化24式太极拳和初级剑,这种模式培养出的体育师资根本无法胜任散打的教学。针对目前这种状况,国家相关部门首先应成立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训基地,每年利用假期时间,对在职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散打教学培训,提高其相关业务能力;其次,为武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创造条件。目前由于招生性质的原因,中小学很少接受武术专业的毕业生,这极大地导致了中小学武术师资尤其是散打师资的匮乏;最后,改革目前体育专业院校的武术课教学内容,将散打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以满足散打教学的需要。

3.3 防止学校散打教学模式与竞技散打训练模式混同

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中小学开展散打教学时应注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散打教学与训练存在很大的区别,散打教学强调的是了解和掌握散打的基本技术和战术,而散打训练则强调精熟地掌握散打的技战术,并且对体能有较高的要求。对中小学生的散打教学采用散打训练模式不适合,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散打失去兴趣。因此,要避免出现学校散打教学模式与竞技散打训练模式的混同。同时,中小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总结出适合中小学生的散打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中小学散打教学的健康开展。

4 结语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突出,但中小学武术教育多年来一直以套路教学为主,而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运动,不仅充分体现着武术的本质属性,而且能满足中小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目的,却一直没有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更多的学者来分析研究这个问题。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中小学开展散打教学的意义、优势及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中小学开展散打教学,不仅可以加强武术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促进散打普及,提高散打的影响力,还将改善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困境,弥补武术套路教学的不足。在推进中小学散打教学过程中,其教材创编必须重视文化性、安全性和趣味性;其次要建立中小学散打师资培训基地,合理设置体育专业体育院校武术教学内容;创新适合中小学散打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预防其与散打训练模式混同。

散打理论复习资料 篇3

2009年思想政治考纲力求基本稳定,稳中略有变动,就是在政治常识中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基于目前高三政治常识教材的变动而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问题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理论阐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什么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只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2)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认识总是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2政治学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只有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前进。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党,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3)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发展和完善,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

(4)这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的需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怎样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自觉按规律办事。我们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对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特点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把握时代特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遵循从普遍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次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5)认识总是发展的,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自觉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

2政治学角度

(1)国家要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文化职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j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要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3)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始终不能改变。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需要大力发扬求真务

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7)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抓好党的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

(9)加强和完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二、科学发展观

(一)为什么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来看: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企业角度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创新民族品牌,实现出口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民族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走出困境的根本之策。

(2)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暴露出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低劣问题、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问题等都需要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按规律办事。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和模式来解决,要创新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按规律办事的重要体现。

(4)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具体分析事物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6)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这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5)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怎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看: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升国内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6)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从企业角度看:

(1)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3)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让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4)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2哲学角度

(1)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即要不断研究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2)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需要按规律办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3)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任何事物都是由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寻求最优目标。“五个统筹”的思想把城乡、经济社会、不同地区、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了从整体着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内部经济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发展同政治、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决定政治、文化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坚持“五个统筹”,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国家应全面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国家机关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人为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国家机关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权力机关加强立法,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统筹兼顾,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散打理论复习资料 篇4

该文通过对板块周期的研究,认为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已经不能满足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赛前训练模式,从而引出板块周期训练理论,并解释板块周期如何适合竞技体育比赛的开展和散打运动员训练模式与板块周期的发展并对比传统运动训练理论找出板块周期发展的必然因素。

关键词:板块周期 训练理论 发展因素 散打

在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竞技体育全球化与商业化的发展促使国际与国内竞技体育赛事举办次数迅速增加,高密度与高频率的比赛影响运动员常规训练模式与周期,而传统的训练周期已经无法满足散打运动员的比赛需要,从而引出板块周期理论。

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曾作为运动员训练计划和训练准备的一种普遍方式,而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巨大变化与新的运动训练技术的出现与传播,使这一普遍理论地位发生巨大变化。

因此,出现板块周期的新型理论,而板块周期训练的出现也充分反映了现今运动员对于新周期训练的迫切需求。

1 周期训练的新理念

板块周期训练是指一种高度专项化集中式训练负荷的周期训练模式,即由几个训练因素组成一种具有专项功能的单元,并且具有各单位间彼此紧密联系的关系。

发展多种素质的高度指向性训练不能在同一时间进行,这是传统训练周期无法实现同步发展能力的缺点,而板块周期训练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对于任何运动项目,都需要运动员形成多种素质能力,而这些能力只能一次连续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是传统与非传统训练周期都无法满足的条件。

运动员机体的形态、组织和生物学改变过程大约需要 2~6周的训练时间,训练时间大概等于一个训练的中周期。

因此,这种训练板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周期板块。

20世纪80年代初,竞技体育改革浪潮愈演愈烈,众多学者提出了训练板块和序列中周期的想法,随后这些想法应用与训练实践并在实践中一一得到证实与改进。

中周期板块类型分为3种:(1)积累,即致力于提高基础能力;(2)转换,即集中提高专项能力;(3)实现,即赛前训练阶段。

积累阶段主要是提高基础能力,如,有氧耐力、肌肉力量、一般动作技术,属于较低阶段的训练周期,适用于低水平的运动员。

转换阶段目的在于集中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如,有氧-无氧能力和无氧耐力、专项肌肉群力量与耐力、专项技术。

实现阶段主要集中在比赛模式训练,获得最大速度和进行赛前恢复。

依照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提出训练计划安排,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竞赛制度的变化,其理论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散打运动员的训练要求。

板块周期较传统周期训练模式具有很大优点,训练总量的大幅降低,减少了过度训练的发生率,为运动员的恢复提供了有效缓解周期,并且根据训练的主导方式,饮食极其身体恢复计划可以得到适宜的调整。

多高峰的训练方案也使得运动员可以在整个赛季的多个竞赛中取得理想成绩,主要对于现阶段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的频繁举办。

传统中周期内对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评估频率很大,而板块周期在评估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数量大幅度地减少,从而使得训练的监控变得更加有效而准确。

由于板块周期的多阶段构成的年训练计划可以为赛事的重大比赛适时出现竞技状态的高峰,从而构建更理想的竞技体能与竞技心理。

2 中周期板块构建

2.1 积累中周期

大多数运动项目发展的基础能力是有氧耐力与肌肉力量,这两种能力的发展需求大量时间而形成于变化,为了使这种生理适应发生,运动员需要大量时间。

而对于一般体能已经达到跟高发展的散打运动员来说,他们只需相对较短的重点负荷训练来实质性的改善这些能力。

影响中周期长度的2大主要因素分别为:要有充分的时间获得目标运动能力所期望的训练积累效应、赛程决定了时间限制。

比赛日程的局限性对于运动员中周期的训练计划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在赛季末期,此时重要赛事间隔短且接踵而至。

而需要充分时间获得靶目标运动能力的积累效应降到最低,不能起到运动员的能力积累的作用。

为此,非常必要的`要确定中周期的最佳持续时间,这一时间要充分获得期望的能力变化,而且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下一个中周期的按时开始。

在赛季开始的前期,比赛日程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影响较小,中周期的持续训练完全取决于教练员的想法,而到了中后期,训练阶段的顺序与持续时间都会受到重大比赛时间的影响。

2.2 转换中周期

转换中周期包含最大的专项训练负荷量,根据板块周期核心理论,这种周期理论主要思想试把基础能力训练转变为专项化技能能力训练。

在转换中周期中,运动员能力更加专项化,转换期核心训练与比赛赛程活动严密结合。

而这一结合的效果就是使得发展型的训练负荷项目强度相对提高,而且使得一般运动训练负荷量也较之增加,使得训练基础能力与专项化技能能力增强。

因此,这个阶段的中周期是使运动员训练负荷最大的,且最为疲劳。

因此,教练员对于运动员负荷训练的恢复手段与身体负荷监控都要严格执行。

而对于现阶段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的频繁举行,这一阶段训练周期,易使运动员在赛事比赛前收到训练负荷疲劳积累的重大影响。

所以转换中周期的时间持续长短,要依照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日程安排而决定,并且要充分运用缓解恢复周期与有氧恢复板块来避免运动员的过度疲劳,避免运动员因为大量运动负荷而造成比赛成绩不理想。

在此前的积累中周期中,训练痕迹的存在和复杂的训练负荷对于积累中周期有着相当大并且多种而复杂的影响。

而且由于此前的训练痕迹会带给运动员大量的消耗与力量负荷潜能,会从根本上导致运动员比赛水平下降,从而影响比赛成绩。

因此,这种矛盾代谢的产生,必须利用板块周期来调节,在转换周期中安排一个较微小或较短期的有氧转换周期。

2.3 实现中周期

实现中周期,在传统训练周期中,称为赛前减量训练。

在传统训练周期中,实现中周期是刺激运动员创造好成绩的方法之一。

但是这种方法,只被用于重大比赛之前,比较缺乏普及性。

而根据板块周期理论,实现中周期是构成每个训练阶段的结束部分,它的作用主要目的是使运动员在比赛前获得竞技能力的最高峰值,而这一点使得它和传统意义上的赛前技术训练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运动员的各项竞技能力都得到了有目的地提高。

在实现中周期中,每1名运动员都需要建立针对个人的训练负荷标准,而借助这个标准进行负荷检验、身体整套数值指标,是运动员与教练员充分了解他们对于训练而产生的各种身体反应,提前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与恢复。

实现中周期中运动员在赛前可以获得竞技能力的最高峰值,而最高峰值是运动员快速进入恢复状态,获得超量恢复状态的有利条件。

3 结语

板块周期理论的提出,为现今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举办频繁而影响训练的运动员,提出了全新的训练周期及训练计划,有效地发挥因该周期训练而形成的训练痕迹效应。

从而大大提高散打运动员在大赛前的训练时间、训练内容、赛前恢复等能力的整体水平。

这种新理论的产生使散打运动员的训练总量大幅度降低,从而降低过度训练造成训练时间的浪费及这种情况的发生率。

而多峰值的训练方式,使运动员在现今频繁的整个赛季也会取得较高水平的竞技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39(4):6-10.

[2] 吴焕群,王汝英,陈明达.周期与训练[J].体育科学,1982(1):39-44.

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 篇5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2、与时俱进的内涵和根本要求是什么?

谈你对“坚持的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 1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 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

1、怎样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总特征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是什么?

1、试述怎样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何特点?

2、什么是科教兴国?

3、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如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章

四、问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⑷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的理论

(2)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的理论

(3)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⑷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⑸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

⑹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

⑻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 培育“四有”新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 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 反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战略的理论

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⒁ 关于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理论

⒂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⒃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

第二章

四、问答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⑵ ①

②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③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坚持指正为民。

五、论述题

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答: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原理;

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

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识和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第三章

四、问答题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⑴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第二,解放思想是为了破除思想僵化;第三,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的实事求是。

⑵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并不单纯表现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表现为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总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2、与时俱进的内涵和根本要求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五 论述题

谈你对“坚持的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句话的认识。

答: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保持先进性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饿坚强领导核心。

⑴ 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站在时代的前列。

⑵ 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⑶ 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的建设,永葆

党的先进性。

四、问答题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

答:把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其客观必然性在于: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其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求。再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需要。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 

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突出生产力的首要的基础地位;其次,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再次,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了,突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最后,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过程性的统一。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意义:首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既摆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用新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一科学概括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供了坚定的理论基础;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方向;这一科学概括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观念,为不断深化改革和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

答: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

第二、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 第四、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第五、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

第六、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七、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四、问答题

1、怎样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答: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的原因是:

(1)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从现实的国情看,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反作用于经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我们必须全面理解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总特征是什么?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级。

总的特征: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是什么?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了十三年来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想结合;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党岁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论述题

1、试述怎样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

统一于建设有中国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2、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不可缺少的保证,要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2)由于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存在着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渗透、颠覆活动;由于国内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时候这些矛盾可能比较突出,因此,在坚持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始终注意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3)我们要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出发,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做到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富裕幸福。

第六章

四、问答题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何特点?

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是:

(1)它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紧密结合

(2)它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它既具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4)它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什么是科教兴国?

答: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能力,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因: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需要。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迎接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挑战的需要。

4、如何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答: ⑴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必须是高水平的⑵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必须是更全面的⑶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必须是发展比较均匀的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简化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讲的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农村、不同群体的全面发展。

五、论述题

如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1)我国现存的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

(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兴产业工业化道路

(3)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速城镇化进程

大学军事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篇6

1、国防的含义是什么?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

特征:

1、国家利益及安全防务的整体性

2、国防力量的综合性

3、国防手段的多元性

4、国防建设的系统协调性

5、国防事业的社会性

2、中国国防的历史的启示有哪些?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开明是巩固国防的根本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3、什么是国防法规?我国国防法规体系由哪些层次好门类构成?

国防法规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层次:

法律 法规 规章 地方性法规

门类:

国防基本法类、国防组织法类、兵役法类、军事管理法类、军事诉讼法类、国防经济法类、国防科技工业法类、国防动员法类、国防教育法类、军人权益保护法类、特别行政区驻军法类、紧急状态法类、对外军事关系法类、战争法类。

4、公民国防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如何理解二者关系?

公民的国防义务

1、兵役义务(公民履行服兵役三种形式:1服现役。2服预备役。3参加学生军事训练)

2、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3、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4、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5、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的义务。

公民的国防权利

1、提出建议权

2、制止和检举权

3、取得补偿权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每一个公民必须承担相应义务。公民是在履行国防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国防权利。

5、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途径有哪些?

公民履行服兵役三种形式

1服现役

2服预备役

3参加学生军事训练、什么是武装力量?我国的武装力量由哪几部分构成?(一般不考,没有找到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第二章: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2、人民军队建设理论

3、人民战争思想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5、国防建设理论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1、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2、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

3、军队要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历史责任

4、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5、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6、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性质

7、中心是解决现代化问题

8、提高军队建设的正规化水平

9、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10`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1和国防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事业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1、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战略思想

2、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思想

3、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建设思想

1、为什么说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是重要因素?

人民群众战争的决定胜负的决定力量。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决定于人心。人心相背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人民群众谋解放的正义战争,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加;武器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

2、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

2、加速改进军队装备。

3、搞好军队的体质、编制的调整和改革,使我军的体质、编制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

4、要逐步实现指挥系统的现代化,加强后勤后勤现代化建设。

5、加强军事科学理论研究。

3、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1、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2、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3、为维护国家利益发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4、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4、实现我军质量建军的“两个转变”是什么?

1、建设转变发展观念。

2、创新转变发展模式。

5、通过学习军事思想有什么收获?

(我不会,自己发挥吧,个人思路,我学到了什么军事思想,我会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自己的力量等等)

第四章:军事高技术

1、什么是军事高技术?他是如何分类的?

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高技术。分类:

军事高技术分为基础性军事高技术和应用型军事高技术两个层次。

应用军事高技术:

通常可分为精确制导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技术、航天技术、和生化武器技术以及军队指挥自动化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等。

2、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1、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2、对作战理论的影响

3、对作战方式的影响

4、对作战指挥的影响

3、军事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注:老师写的答案,不是来自于课本

1、信息化。

2、战场网络化、无人化、智能化。

3、作战力量一体化。

4、如何理解和把握军事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的关系?

高技术引发新军事变革,军事变革反过来刺激高技术发展。

5、如何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加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

1、信息化战争对我军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军事高技术加速发展使我军武器装备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3、军事变革推动我们队战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五章:信息化战争

1、信息化战争有哪些主要特征?

1、战场空间多维化

2、作战力量一体化

3、战争过程短暂化

4、作战行动实时化

5、作战方式非接触

6、作战效果精确化

2、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有哪些?

精确战、网络战、太空战、心理战、电子战。

3、信息化条件下,我军建设应着力关注那些问题(信息化条件下维护国防安全的思路是什么)?

1、确立信息时代国防建设的思想主线

2、突出抓好国家信息基础建设

3、用军民融合概念推广信息化国防教育

4、持续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

5、大力培养国防科技后备人才

6、努力培养信息化国防后备力量

7、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近几场局部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1、综合国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2、世界新军事变革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加快发展

散打理论复习资料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动员;多媒体环境;课堂实施模式;课后延伸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形象地把学习中不注意巩固知识的现象,比喻为醉汉拉货车,边拉边丢,最后到家时,只剩下一辆空车。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复习同样道理,为了杜绝学生拉回去的是“一辆空车”,我们必须把考前的复习工作有效地开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简陋,工作经验薄弱,教学资源贫乏,如何做好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课单调与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工作,是目前大家特别关注并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总结出适合农村初中学校信息技术课理论复习的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现在,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开展复习前的思想动员,做好复习的开端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学生每年都要通过全市三大模块的结业考试,频繁的复习会让学生感到非常繁琐,产生厌烦情绪。本学科不是主科,学生不在乎考分的高低,进而在复习上常表现为拖沓、疲累、消极对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怎样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出成效,成了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最受关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制定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动员和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从学生的思想、心态与认识上狠下工夫,引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对自己前途的重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复习中来,牢固掌握并运用。

二、做好复习工作准备,杜绝盲目、牵强与被动的做法

1.纸质复习资料的组织与使用

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复习两册书,需要琢磨、消化的东西太多,因此千万不要把知识复杂化,应按教学大纲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我习惯把内容先按章节,再按题型编写,连同近三年的市和区的统考题,最后把特征明显但又容易混淆的内容分类整理归纳,帮助学生清晰区别与加深理解,效果非常好。然后印刷装订成册,每生一份作为复习的参考与依据,也可作为课后的复习资料。

2.多媒体复习环境的设置

仅要求学生使用纸质资料进行复习,是非常枯燥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希望能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并在跟同学比较的过程中得到激情,寻找成功的喜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抓住上面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环境,设置在线检测系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形成稳定与持久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根据本校的学生实际,我设置了几个多媒体辅助环境:

(1)平时可反复练习使用的“在线练习系统”: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自行选择模块练习。每一道题目都有信息反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强化。这样,既减轻老师的压力,又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效果理想。

(2)“在线考试系统”:学生登录考试,在线作答,在线判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可得到每小题的答案、得分与最后试卷的总分,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一目了然,不愧为学生复习的最佳帮助。

(3)制作简易试题系统,例如运用“秋风出题大师”编写题库,这类系统可脱离IIS环境运行,方便学生在家里的计算机上反复复习。

(4)通过“留言本”反馈复习的问题,老师可马上给予帮助。这也是良好的师生互动途径,同样能激发兴趣,对复习产生促进作用。

三、灵活、有效的课堂复习实施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争强好胜,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易起易落。所以在复习中要善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复习课堂中。

如何才能在单调的理论复习中取得成效呢?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中最适合使用怎样的复习模式?经过反复实践、比较与总结,最后探索出以下做法: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农村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太纯朴,不善于发现与开拓。老师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复习方向,通过适当的教学模式引导他们自主复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巩固知识,帮助他们在最后阶段的理解与记忆。复习任务与标准要精简、直观、易执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并不为分数,而为一种激情与归属感。一节课的课堂操作具体如下:

要找到当堂课的突破口。课前五分钟小测,把要解决的知识难点向学生再次呈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上半节课,引领学生快速找到自己的漏、缺点,将注意力集中于薄弱环节上加以理解记忆,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充分发挥组长和尖子生的优势和力量,减轻老师的辅导压力。各小组长注意照顾中下层次的学生,避免了师生间的交互拘束,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在线练习系统”的模块操作,巩固知识点。

在下半节课时间,组员可以自由、大胆地进行组内交流,推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质量。老师在巡堂过程中穿插解答学生即时提出的疑问,课堂小结时将常见问题进行集体呈现。这种模式,学生拥有自己施展的空间,不会感到沉闷。下课前五分钟,登录“在线考试系统”,完成当节课相关的知识检测。系统自动将成绩排行,挂在首页的“排行榜”上,每次考试后都自动更新排行,这样,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四、营造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复习的有效实施

无论运用的是何种复习模式,都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要及时发现,鼓励学生,耐心帮助其树立信心。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热爱,学生就会更加喜欢与融入复习中。

五、课外延伸

课外的教学工作,是课堂内容的有效延伸。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后的时间与机会,布置相应的复习任务,每生到小组长处进行相关内容的过关背诵。小组长听完本组三个同学的朗读后,自己也已记得很深刻了。把“秋风出题大师”的复习系统发给学生在家里操作。课后能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复习跟踪,对于总体的复习会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本身的主导作用,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处,做好复习工作的调控与指导。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近几年,我所任教的班级能保持在区前十名的排位,作为落后农村地区的学校,这是很难得的成绩。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在教学环境落后的情况下,结合教学实际将相关软件再开发,创设有效、愉快的多媒体网络复习环境,辅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这样,理论复习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大山半日游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儿童计划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