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共8篇)

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篇1

[论文关键词]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论文摘 要]金融市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的,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现状的分析,阐述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并探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按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融通场所,满足了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个市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朝市场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创新继续稳步推进,已有创新产品发展迅速; 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市场功能日趋深化;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以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和运行安全的目标迈进。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的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

(三)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从内部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中国现行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经过多年修改,已经较为系统,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国的整体法律基础不牢固,金融监管经验不足,法律的涵盖面并不广泛,法律的局限性严重,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条件、实施办法,缺乏一致性、连续性、权威性,对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不利。

(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塞不通,人为割裂,迫使资金变相暗通,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阻滞货币政策的传导,减弱了货币政策效力,使货币市场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且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一些监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是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鉴于我国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现状,笔者认为,应抓紧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发达的、高流动性、低风险性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首先,要重新认识货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一是要规范、健全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网络系统;二是充分发挥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场的前提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稳步发展我国的无形拆借市场,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能力;三是规范拆借市场行为,通过制定有关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规范市场运作,严格市场管理和监控,使拆借市场运转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担保拆借比重,改变我国拆借市场上基本以信用拆借为主要手段的现状,以此达到防范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第三,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市场。

(二)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首先,应调整非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适当扩大它们的投资需求;其次,进一步健全国债市场;第三、适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四,逐步使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第五、着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第六、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第七、发展机构投资者。

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使其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也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保险业采取的过渡期保护措施2004 年年底到期,取消对外资的地域限制,保险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要转变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依靠低赔付率来维持高增长率的现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使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切实转换到完善内控、强化管理、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上来,这种转变应该是保险公司自愿、主动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并推动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判断一个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应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切实把监管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通过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等手段,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规范证券市场主体行为首先是投资主体。我国的证券市场正经历着从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主体的过渡时期。发展和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及逐步地允许保险资金等投资证券市场是投资主体深化的主要途径。其次是融资主体。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创造积极条件,逐步实现资产存量的流动;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扩大国有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改变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的外在压力,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质量。

最后是证券公司。建立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在制度设计上严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同时建立有效的融资融券机制;完善客户保证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偿制度,确保客户资产安全;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龙骥,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潘英俊,金春宝,孔源,我国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研究.科学论坛,65

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篇2

关键词:离岸金融,监管模式,监管法制

一、离岸金融概述

1、离岸金融的概念

离岸金融的概念最初由英国人提出, 他们把游离于发行国国境之外并且通常不涉及本国居民经济活动的货币称为离岸货币。这里的“岸”与“国境”是同一个意思, 因此, 传统意义上的离岸金融是指, 有关货币游离于货币发行国境外所形成的、通常在非居民之间以离岸货币进行的各种金融交易。根据上述定义, 离岸金融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是该货币不在其发行国“境内”从事的各种金融交易和资金融通, 一个是此项金融业务的资金提供者和资金需求者均须是“非居民”。

1981年美联储批准设立IBF, 自此离岸货币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IBF具有以下特征: (1) 所有获准吸收存款的美国银行、外国银行均可申请加入IBF, 在美国境内吸收非居民美元或外币的存款, 与非居民进行金融交易; (2) 该市场交易享受离岸金融市场的优待, 免除适用美国其他金融交易的存款准备金、利率上限、存款保险、利息预提税等限制和负担; (3) 存放在国际银行设施账户上的美元是同境外美元, 与国内美元账户严格分开。IBF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的离岸金融中有关货币须游离于货币发行国境外的这一特点。随着IBF的创设, 离岸与在岸的“岸”已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领土内外的关系, 而是指一国国内金融的循环系统和体系。如果这一金融活动离开国内的金融循环体系, 那么就被称作“离岸金融”, 从而不受对该国国内一般金融活动所实行的制约和监管。所以在IBF的背景下, 离岸金融所知的是在货币发行国国内金融循环系统或体系之外并且通常在非居民之间以离岸货币进行的各种金融交易或资金融通。

2、离岸金融的特征

离岸金融区别于一般国内金融的特征是其本质的体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以离岸货币进行的金融交易或资金融通。根据上述对离岸金融概念的讲述, 可以看出,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离岸”还是IBF框架下的“离岸”, 均是指货币游离于其发行国“境外”的金融活动。离岸货币, 就其存放形式而言, 就是货币存放在货币发行过金融机构的账目而已。离岸资金的调拨运行最终是在货币发行银行内部账户之间运行, 而实质上有形的离岸货币并未离开发行国。另外, 由于货币发行权掌握在各主权国家手中, 货币最终履行清偿职能, 实现货币价值都需要回到货币发行国, 因此面对日益庞大的离岸金融量, 离岸货币的清算只能由货币发行国进行。这一特征也使得货币发行国国内货币清算系统与离岸货币清算系统区别开来。最后, 离岸货币虽然在世界不同国家的金融机构之间调拨、运用, 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它通常不需要兑换, 因此在一定时点上离岸货币始终如一, 不同于外汇市场。

(2) 离岸金融通常是在非居民之间以离岸货币进行的金融交易或资金融通。离岸金融一般是在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的非居民之间进行的金融交易, 即离岸货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是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以外的居民。这一特征将离岸金融与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国的国内金融区分开来, 同时也不同于国际金融中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一方是外国人, 另一方是本国人的形式。这一特点是离岸金融的本质特征, 无论哪种市场形式都具有此特点。内外分离型的市场, 这一特点更加明显, 离岸市场本来就是为非居民交易而认为创设的市场, 与国内金融市场严格分离, 表现为管理当局对非居民交易给与金融和税收优惠, 对境外资金的流入不实行国内税制、利率限制以及存款准备金制度。内外混合型市场, 虽然资金可以从国内流出, 也可以向国内流入, 非居民可以经营离岸金融业务又可以经营国内业务, 但其资金源头是银行吸收的非居民客户的他国货币。避税型的离岸金融市场也具有此项特征。避税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在不征税或征税极少的地区设置名义上的机构, 通过各种机构在账簿上中介境内与境外交易, 这种中介参与的被中介方也均是非居民。

(3) 通常受到多国的法律制约和监管, 但同时没有一国能够完全行使监管。如上所述特征, 离岸金融是货币游离于货币发行国“境外”所形成的、通常在“非居民”之间以离岸货币进行交易的。因此离岸金融活动会同时受到来自市场所在地国、货币发行国、资金供给者母国、资金需求者母国等多个国家的法律管辖, 甚至还要受到来自国际组织的监管, 但是由于国家主权至上原则, 各国都不愿意放弃自己法律的效力, 因此实际上使得任何一方都无法对离岸市场进行完全的管控。另外一方面, 各国为了发展本国离岸金融市场, 在监管方面相较于国内金融市场, 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例如例外性规定、宽松的政策导向。

二、我国离岸金融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不足

1、我国离岸金融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我国目前现行的关于离岸金融的法律规章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 《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以及一些相关的部门规章和文件。

我国法律对于离岸金融的界定主要是以交易主体为非居民为标准。根据《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 离岸银行业务, 是指银行吸收非居民你的资金, 服务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而此处“非居民”是指在境外的自然人、法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组织, 重点在“境外”。

2、我国离岸金融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1) 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过于陈旧。上面提到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都是1997年国家为了应对刚刚起步、尚在探索阶段的离岸金融业务制定的。直至今日, 我国仍然没有建立起关于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法律制度。《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 所称银行, 是指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外汇业务的中资银行及其分支行。但是在世界各国的立法, 以及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实践中, 外资银行参与离岸金融市场的比比皆是。虽然在实践中, 外资银行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都享有国民待遇,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立法例下, 外资银行从事离岸金融就无法可依, 造成了内外资银行在法律上的不平等。

(2) 监管制度不健全。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采用有限渗透的内外分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离岸、在岸账户采用严格分离的模式, 但是在离岸账户存贷款账户无法平衡的情况下, 一般采用追加再按资金来平衡账户。在我国离岸金融监管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这种制度很容易造成离岸金融市场风险的扩大。加之我国一直采取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 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汇率有较大的不同, 此种离岸金融监管模式会让许多人利用这项制度套汇、逃汇。

(3) 外汇管制严格。离岸金融业务从产生之初到现在的几十年间, 它一直力求突破所在国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体制、货币政策、外汇管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与东道国国内金融市场完全分隔, 为资金在最大限度内的流动创造了条件。而我国采用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 却恰恰与离岸金融的精神是相背离的。

三、在上海自贸区框架下思考我国离岸金融法律制度的构建

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至今, 在国际金融舞台上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资产规模成百倍的增长。在国际社会中, 目前已形成了以伦敦为代表的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为代表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在中国, 离岸金融业务起步晚了十多年, 而后又波折重重经历了停摆、重开的命运。离岸金融以锐不可当之势来袭, 但是目前国内对于离岸金融的法律制度还很欠缺。因此, 建立中国离岸金融法律制度的任务迫在眉睫。

1、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选择

内外混合型和避税型的均不适合我国采用, 理由如下:首先, 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不适合我国。内外混合型模式最典型的是英国, 这种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运行难度大, 以及对其的监管也需要高水平, 并且需要高度自由的金融制度。而以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政府监管机制远远达不到要求, 再加上外汇管制严格, 资本项目未开放, 不具备采取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其次, 我国也不能采用避税型的模式。它一般是在全球避税圣地实施的, 这些国家比较小, 实体经济力量薄弱, 自身也没有形成自己离岸金融市场的需求, 仅仅是靠优惠政策吸引离岸资金, 他们只是作为中介在参与离岸金融业务。而我国要建立的离岸金融市场, 是实实在在的, 基础稳固扎实的市场。

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模式采用内外业务分离型离岸市场模式最为适宜, 同时应允许内外市场适度渗漏。首先, 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监模式, 容易造成监管重叠和空白。实行严格的内外分离就需要专门的权威机构进行监管, 但是金融业的监管特色就是相互协调, 同时监管机构过多又会导致协调困难。其次, 我国还处在经济大发展的关键阶段, 需要大量的的资金支持, 离岸金融市场对于带动资金流入国内是一个稳定而快捷的方式, 采用内外业务分离并允许内外渗透的模式更加有利于我国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注入国内的经济建设。第三, 当前我国国内企业面临走向世界的问题, 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 更加有利于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第四, 采用内外分离型模式建设中国离岸金融市场, 有利于防范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安全造成危害。

2、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监管制度的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这句话在法制建设中运用最为得宜, 如果没有完备、公平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国家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将处在无序状态, 不可能稳步前进。离岸金融市场, 在我国起步较晚, 加上我国金融业发展不均衡, 各项技术水平和管理模式都不符合当代国际金融发展的步伐, 因此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1) 对离岸银行业监管的法律制度

离岸金融的对象是离岸货币, 银行的业务对象也是货币, 离岸银行是离岸货币的出发地和目的地, 因此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法律制度, 第一要义就是做好银行业的监管。

1离岸银行业准入的法律制度

离岸金融机构是离岸金融市场的主体, 离岸银行无疑这其中的重中之重, 拥有一定数量高质量的离岸银行是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必备条件。根据1997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我国目前离岸银行准入的金融机构仅限于中资银行。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 吸引高质量的离岸银行进入, 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 通过立法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需要在宽松的经济环境和政策下, 要比国内金融业环境相对宽松。税率优惠是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重要条件, 也是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香港和新加坡就是依靠低税收, 甚至免税的优惠政策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因此, 在离岸金融市场建立过程中, 税率优惠政策的大小决定着离岸金融市场能否建立, 以及发展速度的。没有外汇管制是离岸金融市场赖以存在的又一条, 也是其特征之一。不放开资本市场的管制, 不允许外汇自由兑换就不可能形成离岸金融市场。但是由于我国一直采用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 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不可以一步到位放开外汇管制实现外汇的自由流通和兑换。因此, 在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需要逐步放开资本市场。2013年9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一些开放市场的规定。虽然目前国家对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开放力度还远远不够, 但是政策的倾向是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

第二, 对于从事离岸业务的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采取一致的准入标准。对于中资银行, 要严格区分其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 不得随意在两个账户之间流转资金;对于外资银行, 允许其从事和中资银行相同的离岸业务, 甚至管制更为宽松, 但仅允许其从事部分在岸业务, 在条件尚未成熟时, 甚至不允许其从事在岸业务。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中资银行不受到过大的冲击, 也是为了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离岸银行经营运作的法律监管

对于离岸银行经营运作的监管是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最经常工作, 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第一,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监管原则对离岸银行及其日常业务实施风险管理。

第二, 严格控制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间的相互渗透。在内外分离模式下采取一定的相互渗透是由我国现实需求决定的, 同时这种渗透又存在很大风险, 严重的考验着我国金融业监管水平。

第三, 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 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均要分开监管, 设立独立的对离岸业务的监管组织。

(2) 对离岸保险业监管的法律制度

离岸保险业务是离岸金融市场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我国国际贸易量一直在走高, 保险业的发展也随之节节攀升。发展离岸保险业是帮助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支持。此次上海自由贸易区保险业务将采取分离型监管模式, 严格区分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在鼓励离岸业务的创新的同时, 避免离岸业务对在岸保险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同离岸银行业的监管一致, 离岸保险业也应当从保险市场准入标准、产品备案监管、税收征收标准、外汇管理制度等方面适度放宽, 促进离岸保险业的发展, 同时带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 在监管模式上也采用内外分离, 且适当隔离离岸资金与在岸资金的往来和渗透。

(3) 对离岸证券业监管的法律制度

在香港发行的“点心债”是我国离岸证券成功开展的案例, 现在成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持。对于离岸证券的监管也应当首先从市场准入制度入手, 严格控制离岸证券的从业者, 通过审批制度筛选高质量的从业者, 从而保证离岸证券业的高品质环境。其次, 在离岸证券的运作过程中, 尤其是离岸人民币债券的运行中, 严格控制离岸人民币回流国内市场, 造成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最后, 宽松的经济环境仍然是一切离岸金融业务开展的先决条件。逐步放开资本管制, 一方面通过将人民币推向市场, 使之国际化, 另一方面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运作, 反作用于国内金融市场, 推动国内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芳.离岸金融市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83-84.

论金融与产业市场化 篇3

不久前爆发的金融公司介入《叶问3》发行上映一事,管理部门的反映可谓迅速。我们已经看到相关金融公司的上市股价并未获得更高提升,“炒家们”的追求遭受挫折,因为政府的调查对其而言不可能构成利好消息。

诚然,《叶问3》堪称一部好电影,但这次事件的核心已不在电影本身。票房的虚假预期成为金融产品,金融产品在真实的票房产生之前便已产生,其创造者企图赢得的战果在电影市场之外。

有人声言2016是“中国电影金融元年”,如果电影行业真被“金融化”,类似这次金融公司介入电影票房的事件就将是其滥觞。可以断言的是,从此中国电影产业必须重新考虑市场化的边界了。现在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与这一系列事件相关联公司的涉及电影发行的合同,可以设想,一方面我们会看到它们的拟定和签署是合乎行业管理条例的,也会看到它们在执行当中确实产生了“票房”,并且按照规定上交了电影专资、院线分账、各项税费。另一方面,在很多影城产生了所谓的“幽灵场”。这种手段当然可以创造出“高票房”故事,而至于是否真的有观众去看,对其已经不再重要。

在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还没有彻底规范的情形下,更多的挑戰将接踵而至,我们要对上述事件保持清醒的认识。首先,其正在强行以金融的价值为电影的价值代言。需要认清的是,任何代言电影的角度都必须以不伤害电影的健康发展为前提,而制造出虚假的电影人次,也必然制造出虚假的“票房”,以这样的金融价值代言电影的价值,只能制造出“伪电影价值”,这实质上是伤害电影产业的。

其次,其高调声称“做大做强”电影产业。事实上,我们却看到它分裂了电影产业:如果其畅行,今后电影行业将会只有两种影片,一种是有金融资本在后面运作的影片,一种是唯有凭自身实力在市场上博取票房的影片。中国电影产业能够允许市场竞争出现这样的异化状况吗?

第三,其是否涉嫌欺骗消费者、观众、股民?在股市上推高股价的做法自然允许,也属正常,但如果是通过制造虚假业绩而将信息传递上股市平台(电影院票房表面上不假,但人次是假的,因而这样意义上的票房归根结底依然为假),这样的股价推高就有造假的嫌疑。

一部电影会因为这样而被证明是有价值的吗?电影是为造福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是为了股市赌博?只怕这一番行径本质是以金融的价值歪曲电影的价值。我们是电影行业市场化的拥护者,但题中之义是核心必须始终在电影行业,而非远离电影的本源,成为金融的市场化。

再进一步,市场化的最高阶段真的是金融吗?我们知道,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但社会的合理发展应该是金融为产业服务。如果相反,变成产业为金融服务,事情就一定变味。金融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其本质永远在于追求金融的价值,而非产品的价值。金融追求自身价值的方法是运用资本市场的“杠杆”,放大自身的价值,从而攫取巨大的利益。以电影产业而言,金融“炒家”的非理性可能会直接摧毁我们对于电影品质的关注,而将电影生产的目标完全改造成实现金融的价值,至于影片的艺术水准,却变得无人关注。

所幸,这一次的金融炒作很有可能是竹篮打水,政府已经干预其中,一个懂得电影产业之本真的管理部门一定懂得怎样保护产业的真正利益。对此,我们已然可以预期到积极的结果。

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篇4

保险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配置。保险市场金融工具有利于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设计,有效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因此,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推动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意义

(一)繁荣金融市场,丰富投资种类。

保险业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经营特点开发新型投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保险保障,也提供投资工具的服务。在趸缴保费和均衡保费体系下,投保人预先缴纳了超过年保险成本的一笔资金。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投保人付出了将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保险公司通过事先承诺投保人给予这部分资金一定的投資回报率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为投保人创造新的投资工具,通过专业的投资渠道降低投保人的投资风险。

(二)优化投资组合,降低行业风险。

为了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和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设计、销售各种创新型保险产品,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保险公司通过发售保单获取资金,其经营具有负债性,负债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在保险市场开展金融创新,通过将大量资金分配于长期债券或者将投资连结型保险资金投资于非固定收益证券如股票等方式,可以使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与长期、固定利率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多元化投资分散行业风险。

(三)推动衍生市场发展,实现大金融共赢。

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可以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优化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与价格发现的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条件。随着巨灾债券、巨灾期权等衍生品的发展,保险市场传统的以再保险转移风险的机制开始扩大到资本市场,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保险公司转移风险、提高承保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再保险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保险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一)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保险市场的内部创新能力还不够,对于新型的保险产品发展方面还相对比较迟缓,在创新的活力以及局面上有待优化。由于在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就会对整个保险业的竞争力提升有着阻碍。还有是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配置,没有金融市场相关机制的支持,主要就是在利率市场化发展方面比较困难,以及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上相对比较高等。另外,对于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理性经济人相对比较缺乏。我国的保险市场供给者有着市场主体地位的是国有保险公司,但受到产权改革没有完善化,一些代理人在理性方面就比较缺乏。缺乏保险以及金融工程学师资队伍以及应用人才。这些方面的问题就使得金融工具的作用发挥没有充分化。还有是在外在制度对金融工具创新也有着约束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以及在已取得的创新成果配套保障措施上相对比较缺乏。以及在创新配套的技术上比较有限等。

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篇5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6-30 9:54:32 点击:1 引 言

农村金融由于其特殊性,发展环境与发展方式与城市金融不同。农村的生产形势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运作与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与发展方向。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已造成了严重阻碍,为保证农村经济的合理发展,需要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分析,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1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分析的重要性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原理显示,金融市场的繁荣直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金融专家指出,农村建设如果能够得到金融的大力支持,其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均能得到有效提高。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市场营销中的需求分析能够帮助经营管理者及时掌握农村资金短缺状况,使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有力的资金支持。

2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现状分析 21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

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和乡镇企业融资难,在融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首先,我国很多现有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设点不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或被裁撤或被合并,使得农户和乡镇企业难以融资;其次,农村信用社的融资额度、融资方法等多种限制无法满足农村的发展要求,使农村的金融市场融资困难。例如,某省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贷款额度进行了限定,规定农户信贷的最高限额是2万元,直接抑制了农户金融贷款活动,使得农村的金融活动出现了非常大的贷款缺口,许多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余额较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下降,2006—2013年,农村金融贷款总额从1235%下降到了865%,下降幅度巨大,可见农村的金融市场完全没有满足当前农村的金融需要(表1);再次,农户以及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基础较薄弱,并无足够的可抵押资本,这会使金融机构难以提供贷款,造成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失败;最后,农村贷款与融资的成本过高,农业生产的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的审核也相对严格,这使得贷款难度进一步加深,造成农村贷款难。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不同,农户和农村企业需要的贷款数额与贷款类型也存在较大差异,许多银行仅在农村进行资金的积累和吸收,并未在农村进行金融营销服务,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有直接的关系。我国当前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内容长期没有改变和进步,金融工具相对简单,对农户的吸引力较低,在贷款后也无法适应农户的经济需求。近年来,农村金融贷款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依旧无法跟上发展形式,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处于连年亏损、负担沉重的状态,对金融市场营销的底气不足,间接导致农户或乡镇企业不敢融资。

此外,国家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通过制定政策关闭了一些农村合作与金融交易市场,对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融资形成一定的阻碍,而农户和乡镇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都较为困难,融资成本高、风险大。

表1 2006—2013年某省农村贷款比例分析[7]

农村贷款/千元

全部贷款/千元 225365.6

贷款比重/% 12.35

农村GDP占总GDP比重/% 30.52 2006 27832.6 2007 28523.6 2008 28642.3 2009 29063.5 2010 29225.6 2011 30125.8 2012 31587.5 2013 32533.4

236385.7 254355.8 265355.6 273358.1 286534.4 306523.8 376108.7

12.06 11.26 10.95 10.69 10.51 10.31 8.65

29.62 27.66 27.03 26.45 25.33 24.56 20.35

22 农村民间借贷盛行

农村的民间借贷由来已久,在农户与企业中十分盛行。从实质上看,民间借贷是在国家货币政策调控外的个人金融行为,与规范的金融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对立,农户和企业通过这种自发的、短期的借贷方式进行投资,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民间借贷的产生原因如下:首先,民间借贷由市场需求产生,是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后的必然结果;其次,民间借贷的主要方法是信息与实力相对平衡的双方交易,这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较受民间用户欢迎。究其根本,是农村金融市场受到抑制,金融市场的活力不足,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机会与市场;最后,高额的利润是农村民间借贷的主要发展原因,对农民的诱惑非常大。

23 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如某省2006—2013年的收支比(表2)所示,我国农村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但金融市场的发展却相对缓慢,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人口手中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大部分农村人口选择将收入进行储蓄,少数人选择金融投资。随着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农村人口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当前农村人口中以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口为主体,这一人群对婚嫁、生育、教育等消费和投资最高,在金融需求和资金的利用上有着较强的需求,尤其以房屋投资需求为主。

目前,农村基建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增加,新农村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基本的水网、电网、管网建设,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建设等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这些问题在政府的财政力度无法完全保证的情况下,对于金融资金的需求就更为迫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固定资产在整个社会固定资产的比例中正逐渐下降,无法满足当前的农村发展需求,如某省的农村固定资产占该省社会固定资产份额的22%,但到2013年份额仅为16%[4]。由此可见,农村固定资产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状况,难以满足以上需求。

表2 2009—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比较分析[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总收入/元 5036.33 5163.55 5423.63 6253.27 7563.42

总支出/元 4563.76 4588.36 4623.22 5065.12 5686.89

结余/元 472.57 575.19 800.41 1188.15 1876.53

结余比率/% 9.38 11.14 14.76 19.00 24.84 24 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农村的金融市场效率不高,直接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而且缺口逐渐扩大。数据来源如表3所示,从某省近7年的缺口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省2006年的农村金融缺口为910万元,而到了2013年,这一缺口却扩大到了1252万元[4],但缺口率有一定的提高,意味着融资渠道增加。除此之外,金融市场的存贷差额过大,也是造成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许多金融机构积极在农村进行资金的吸收和积累,却不愿意在农村进行信贷等金融服务,这使得大量的农村存款流向了城市,而农村的金融市场却无法得到发展。

《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27%,当年全国居民存款金额4476016亿元,根据上述数据计算2014年我国农民存款可达20710526亿元,但从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所收拢并流出的资金仅为10334亿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也指出,2014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其他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105742亿元。最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资源流向失衡现象,这种失衡现象使得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看似发展较快,贷款额增长迅速,但实际使用在农村的贷款非常少,大多数贷款没有真正利用到农村发展和农村建设当中,这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并未真正“繁荣”,造成了资源的流失。

表3 某省农村金融资源供求状况[4]

金融资源需求量/千元金融资源供给量/千元金融缺口/千元金融缺口率/%2006 204537 113542 90995 44492007 243585 135637 107948 44312008 268767 150685 118082 43932009 276781 156973 119808 43292010 289836 176535 113301 39102011 295658 185632 110026 37212012 305352 195863 109489 35862013 330894 205682 125212 3784

3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31 信息供需失衡

农村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农村对信息可信度、信息种类以及信息数量的需求,这使得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日趋重要。但现在许多地区的农业信息服务供求不平衡,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要,这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由于有效信息不足或滞后,许多农户和乡镇企业将潜在市场需求当作实际需求进行生产,不仅浪费了资金和资源,同时也加剧了信息供需失衡状况。

偏远地区主要信息来源是农业技术服务站、农业技术协会等,资源与渠道都非常少,其信息摄取量与传播量难以满足所有农户和乡镇企业的需求。农业政策、市场信息、高尖端技术等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传播,使高新技术不能被有效利用。而且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停留在电视、广播阶段,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十分落后,无法满足大数量信息的传播与供给要求,造成许多农村信息出现误导性与失效性。而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遍状况,对其日常信息的学习、沟通与筛选形成障碍。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信息供求平衡,阻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32 资金短缺与资金流失并存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与城市相比,而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平衡也使得农村抵御风险能力下降,农户和乡镇企业想要贷款或融资,往往会遇到信誉保证不健全、抵押品不足或价值不够等问题,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能够帮助农民贷款的方式与资金数量都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率。与我国农村储蓄发展壮大不对称的是,我国农村农业贷款的金融部门发展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大部分资金随着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的资金收拢流出,而流入的资金少之又少。

农村金融的非农化主要有2种渠道:一种是资金的非农化,主要是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业;二是结构的非农化,这是整个非农化的主要方式,通过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的方式流出资金,使农村的存贷款“剪刀差”逐渐增大。农村许多储蓄机构仅有吸收存款的能力,而无贷款的能力,吸收的农村存款无法直接回流进农村,需要非农性质的渠道进行农村资金的回流,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结构非农化的另一方面是各家大型商业银行吸收农村存款,但对农村的贷款项目或贷款服务非常少,离农倾向严重。

33 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淡漠

营销观念是整个市场营销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金融市场营销,从金融机构自身、金融市场中的客户、以及其他方向相关者3个方面影响着农村金融市场的营销效果。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销依旧处于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传统营销模式,缺乏对市场顾客需求的分析,这无疑制约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4 加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工作的办法 41 树立系统思维,统筹城乡金融发展

农村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在一朝一夕,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城市与农村的金融发展做到统筹兼顾,以农村金融发展的自身特点为指导,以城市发展效果为借鉴。系统认识金融体系,对发展金融体系、开放金融市场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侧重开展产权改革,做到步骤化、阶段性地金融改革,在农村产权进一步明晰的基础上,金融机构之间密切合作,整合、协调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如农业主、乡镇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以及制度的创新,调整农业结构、农村的金融发展方向,要坚持以统筹城乡经济的理念,做到城市与乡村金融的协调发展。首先,要有效协调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城市和农村同步发展;其次,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尽量实施与制定利于农村农业发展的金融条件,减少农村融资成本,鼓励农村积极进行产业化调整;再次,可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创造合作平台,打破国有金融机构垄断;最后,根据现在“三农” 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可将农村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进行分析,保证交易的合理进行,减少交易成本,根据农村特色进行不同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42 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处于二元金融结构,即正式金融机构与民间非正式金融机构并存的状态,普遍存在农户生产分散、金融服务分散、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管制与开放。其中当务之急就是适当开放农村金融体系,合理引入民间金融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和监管,鼓励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渠道融资方式,并给“地下”金融服务以合法地位,彻底消灭不规范甚至非法的“地下金融”。为此,加大政府所有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对农村信用贷款的力度,引导商业银行进行“属地再投资”的制度,通过优惠政策投放农村资金,纠正离农倾向。

43 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对金融市场需求的越来越大,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机构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农村对金融市场的需求。可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的形式,是保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点。我国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途径在于开放农村的金融市场,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才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

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处于国有机构的垄断阶段,机构少、资金少、项目少等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农村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减少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带来的发展问题,为金融市场营销带来便利。

44 构建农村金融绿色通道,简化流程

导致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构建农村金融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流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户贷款过程中应减免除提供身份证、抵押物产权证明、企业经营现状证明等必要资料外的其他繁琐的证明材料及手续。农户和乡镇企业向当地金融机构提出融资申请,经过受理调查和评定授信,即可获得贷款。

而且调查授信一旦确立,均可在相对较长周期内循环使用;同时可依托网络、电话等及时对外公布贷款流程并承诺办结时限,最大程度地减少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45 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对未来发展作出规划,从整体上健全农村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协调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诚信宣传,逐步提高农村企业及个人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质,全面推进信用征集与评估建设,制订信用评定办法、大力发展担保、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通过开展个人、企业组织的评审和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最后建立农户和企业信用档案,并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数据库互联,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能力。

46 树立现代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开发需求产品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并为企业创造赢利机会的一种交换活动。在金融市场营销理念中,较为经典的理论为银行营销理论以及“五种力量”模型理论,这些理论强调具有特色的市场营销能够提升金融市场的发展效果。好的营销观念能够直接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在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等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农村金融市场的营销意识依靠的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经济市场条件下所做出的发展抉择。而农村金融机构想要在开放式的新农村生存,就要在金融营销过程中进行全面发展,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目标进行分析与预判,立足当地农村金融市场顾客的需求,开发满足顾客需要的金融产品,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通过有效方式将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这样才能将金融市场的营销系统的发展下去。例如在农村金融市场定价过程中,运用贷款营销的增资减息、减债减税等方法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灵活性。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成本过高,要求金融服务行业在发展金融市场时秉持节约成本、整合优化的发展理念,将金融成本降到最低。改革和发展村镇银行、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改革市场营销方式,都离不开市场营销理念的指导。

5 结 语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问题颇多,其中以金融市场发展受到抑制、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等最为突出。通过上述分析,提出改善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方法,对提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23):5-7.

[2]梁邦海,黄顺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从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6-61.

[3]程炳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9(8):65-67. [4]张艳鹏.探索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J].商,2014(10):122. [5]孟祥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49-51.

[6]张庆亮,张前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10(2):20-23.

[7]程慧霞.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治理前提再判断:供给不足还是金融排斥———基于5省2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地域内1938个农户样本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1):25-26.

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篇6

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兼论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自80年代西方金融管制逐步放松,金融自由化席卷全球,金融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金融自由化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作为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理论基础的.金融工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金融市场得以诞生.并开始大规模地创造出经济和社会效益.金融工程将对全球的金融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 者:何方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上海,83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AND TRADE INSTITUTE年,卷(期):17(1)分类号:F830关键词:金融工程 金融效率

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篇7

自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 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利率等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动日益趋向频繁和无序。由于分散金融风险的需要, 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各种因素影响下, 当衍生工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投机而非保值的目的时, 市场风险就成为金融风险的最主要形式。

于是, 如何有效地测定的控制这些市场风险便成为金融证券机构、投资者和有关监管层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VaR作为一个概念, 最先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交易商对金融资产风险测量的需要, 作为一种市场风险测定和管理的新工具, 则是由J.P.摩根最先提出的。30人集团 (Group of Thirty) 在1993年发表的《衍生产品;惯例与原则》 (Derivatives practices and principles) 风险报告推荐各国银行使用VaR分析方法。随后, 这一建议被银行业广泛接受, 并已成为该行业风险管理的标准。

2 VaR的基本原理及其计算方法

2.1 VaR的概念

所谓VaR (Value at Risk) , 按字面意思解释就是“按风险估价”, 其实质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内, 由于市场波动而导致整个资产组合在未来某个时期内可能出现的最大价值损失的一种统计测度。在数学上, 它表示为投资工具或组合的损益分布 (P&L distribution) 的α分位数 (α-quartile) 表达式为:P{△p△t≤-VaR}=α, 其中△p△t表示组合p在△t持有期内、在置信度 (Ⅰ-α) 下的市场价值变化。等式说明了损失值等于或大于VaR的概率为α, 或者说, 在概率α下, 损失值才大于VaR。

2.2 VaR的计算方法

目前, VaR的计算方法大多都围绕着对投资组合损益分布特征的确定而展开。基本思想是利用投资组合价值的历史波动信息来推测未来情形, 只不过对未来价值波动的推断给出的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而是一个概率分布。在本文VaR的计算中, 将每个证券映射为一系列“市场因子”组合。市场因子是指影响投资组合价值变化的利率、汇率、股指及商品价格等基础因素。按推测市场因子未来变化的方法不同, 当前VaR的计算方法大致可分如下几种方法:

历史模拟法是一种简单的基于经验的方法, 它不需要对市场因子的统计分布做出假设, 而是直接根据VaR的定义进行计算, 即根据收集到的市场因子的历史数据对证券组合的未来收益进行模拟, 在给定置信度下计算潜在损失。

应力测试法是一个与历史模拟完全相反的方法, 也称为情景分析, 它考虑的是当金融变量发生大的变化时对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 它主观地假设一些情景, 如:收益率在一个月内移动±100个基本点, 或货币突然贬值30%, 设为情景S, 然后在这种情景S下对投资组合中的资产重新定价:undefined, 其中Ri, t是每种资产所占的权重, 可得出情景S理投资组合的收益率, 然后对每种情景S分配一个概率Ps, 重复上述过程, 这样就可得到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概率分布, 据此计算VAR。

参数法大致可以分为方差协方差法 (Variance-Covariance) 、蒙特卡洛模拟法 (Monte Carlosimulation) 、GARCH方法 (GARCH family models) 。

方差协方差法的核心是基于对资产报酬的方差-协方差矩阵进行估计,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J.P morgan's Risk Metrics方法。当资产组合包含两种以上的资产时, 假定组合有n种资产, 每种资产的收益率为Ri (t) , 其中i=1, 2, ……, n, VaRi=-ασi, tWi。

令VaR= (VaR1, VaR2, ……, VaRn) T, F= (Рi, j) n*n, 为N种资产的相关系数矩阵。则有:undefined。

蒙特卡罗模拟法与历史模拟法十分类似, 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利用统计方法估计历史上市场因子运动的参数然后模拟市场因子未业的变化情景, 而后者则直接根据历史数据来模拟市场因子的未来变化情景。

GARCH方法使用GARCH模型来描述市场因子。GARCH模型是由Engle首先提出的。它和方差协方差法的区别在于Σ的计算。GARCH方法是根据多元GARCH模型, 利用极大似然准则估计t时刻市场因子的协方差矩阵Σt。

2.3 计算方法的评价

历史模拟法:其优点是不需要正态分布等假设, 简洁、直观、易于操作。但它是以使用者获取或保存了大量的实际数据为前提的。它的缺点是缺乏活性。历史模拟法假定了收益分布在整个样本时限内是固定不变的。同时它不能提供比样本点中最大损失还要坏的预期损失。使用者所选取的样本大小对预测结果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 运用HS无法作特殊情况下的敏感性测试。

方差协方差法:计算简便, 只需要估计每种资产的标准差和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就可以得出任意组合的VaR值。然而这种方法基于两个基本的假定:即线性假定和正态分布假定。实际应用时还要有零均值的假定。有研究结果表明: (1) 实际的收益率数据分布并不关于零点对称; (2) 实际的收益率数据分布尾部概率分布概率要比正态分布大, 即厚尾现象。所以使用这种方法会低估风险。

GARCH方法:对财务变量回报的分布GARCH模型具有良好的特性, 即持续的方差和处理厚尾的能力。但GARCH方法还是用到了零均值的正态分布假定, 而且在证券组合的价值函数中用到了一阶近似, 从而带来不可避免的偏差。

蒙特卡罗模拟法:由于该方法能较好地处理非线性问题, 且估算精度好,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 该方法已逐渐成为计算VaR值的主流方法。但蒙特卡罗模拟法存在两个缺点:其一是计算量太大, 一般来说, 复杂证券组合往往不同币种的各种债券、股票, 远期和期权等多种证券, 期基础市场因子包括多种比重不同, 其线不同的利率、汇率、股指等, 构成一个庞大的因子集合。其二是Monte Carlo模拟的维数高。静态性的缺陷, 传统的蒙特卡罗模拟法由于采用抽样方法产生随机序列, 均值和协方差矩阵不变, 而经济问题中的变量都具有时变性, 用静态的方法处理时变变量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而且传统的蒙特卡罗方法难于从高维的概率分布函数种抽样。

3 VaR的作用、应用及其局限性

3.1 VaR的作用与应用

VaR方法最大的好处在于利用一个结构性的方法论及一个单一的指标来更精确地衡量一个组合的风险, 并将其用货币单位表示, 具有风险度量的直观性和一致性, 能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资产给出统一的风险度量。VaR主要有以下作用: (1) 信息报告的工具。VaR的披露能够用于在较高层次上的评估交易及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状况, 同时以较通俗的形式将公司的金融风险披露给股东。 (2) 资源配置的工具。交易者可根据披露的VaR对自己的资产头寸进行调整, 在有限的资本资源内调整各种资产组合以降低风险。 (3) 绩效评价工具。VaR使得管理层根据交易员面临的不同风险而调整其赢利。VaR模型具有事前风险防范的作用。VaR简洁的含义和直观的价值判断方式, 使得资产组合的风险, 能够具体化为一个可以与收益相配比的数字, 从而有利于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VaR模型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 即使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过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VaR模型对银行风险的质量和管理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它对正常市场条件下重要交易的短期风险的衡量尤为有用。具体来说VaR模型在以几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1) VaR模型可用于风险控制。1993年7月“三十人集团”在其发表的研究报告《衍生产品惯例与原则》中, 建议以VaR模型进行风险控制, 可以使每个交易员或交易单位能确切知道他们在进行有多大风险的金融交易, 并可以为每个交易员和交易单位设置VaR限额, 以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的出现。 (2) VaR模型可用于业绩评估。 (3) VaR模型可用于金融监管。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当数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 (3) VaR模型可以用于计算保证金。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开发的保证金计算系统SPAN其基本原理就是VaR。

3.2 VaR的局限性

首先, VaR对未来损失的估计基于历史数据, 是建立在“历史可以在未来复制其自身”之上的, 但实际情况往往却并非如此。样本数据本身可能并没有包含足够的历史信息。

其次, 它的管理对象相对较窄, 着重衡量正常情况下的市场风险, 对于市场上的突发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战略风险等难以进行量化。

第三, 模型风险的存在。即由于同样的VaR模型可以使用方差一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随机模拟法 (蒙特卡罗法) 等不同的方法得到资产收益的不同概率分布, 计算出不同的VaR值。因此实践中一般都要求使用返回检验来检验VaR模型的有效性。

第四, 在VaR管理体系中, 受到重视的只是概率因素。完整的金融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测定和控制三个过程, 单纯依据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客观概率, 只关注风险的统计特征, 并不是系统风险管理的全部。

4 我国应用VaR模型的制约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VaR技术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环境还不是很成熟: (1) 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 使用VaR模型中所需的样本数据有限, 而且我国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的基础工作十分薄弱, 给VaR模型的建立及其有效性的检验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2)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很不规范, 市场环境、交易规则的剧烈变化以及过度投机、市场操纵等人为因素的存在, 使得资产收益关联度和系数都不稳定, 历史数据与未来状况的可比性不强。 (3) 我国金融市场受政策性及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 VaR通常代表可能很有规律地发生的潜在损失, 却不能帮助金融机构规避无法承受的损失。

5 结语

目前我国正于经济转轨时期, 市场风险日益突显,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一体化以及金融创新工具日新月异的今天, 开放金融服务业也是大势所趋。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金融研究风险管理, 构建金融研究风险防范体系, 因而国内、国际的金融市场风险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所以, 有必要将VaR模型引入中国使其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 同进也为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提供一个风险管理的标准。

摘要:详细介绍目前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模型-VaR, 包括VaR产生的背景、VaR的概念;概述VaR的各种计算方法, 比较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就VaR的作用, 应用及其局限性进行讨论。

关键词:VaR,历史模拟法,应力测试法,蒙特卡洛法,GARCH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春峰, 万海晖, 张维.金融市场风险测量模型-VaR[J].系统工程学报, 2000, 15 (1) :67-75.

[2]詹原瑞.市场风险的度量;VaR的计算与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 (12) 1-7.

论我国竞争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篇8

摘 要 有效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三农”问题的重要资金来源是金融资金,而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对于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博弈论的视角,通过构建Hotelling模型,对于农村金融市场中如何引入新型的竞争主体从而促进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方面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竞争型农村金融市场 主体多元化 Hotelling模型 产品差异

一、引言

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滞后,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型的小农生产方式,大多数农民仍然没有能够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收入水平很低。导致“三农”问题日益加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而阻碍农村金融發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个开放的、多元化和多主体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投入保障。它不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而且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灵活与优质的服务。本文针对建设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从博弈论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理论界就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率的、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竞争主体的多元性问题

要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性,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但至少在目前,所选择的路径和措施的属性,都应该是需求导向型的,而不是供给导向型的。

(二)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有步骤地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首先在农村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二:其一,政府所赋予的农村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的权限是建立在垄断基础之上的;其二,农村等量的金融资本并未获得等量的报酬。由上可见,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要求竞争型的农村金融价格,而竞争型的农村金融价格,是通过多元性的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

三、竞争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巨大并且很有潜力的市场,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商业银行网点从农村地区的收缩,加上农村合作基金会等被清理整顿,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县城以下的广大农村区域,只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部门。这样一来,农村合作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活动的绝对垄断者。

国家早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导向也很明确:打破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现象。所以农村信用社所构造的垄断并不像某些行业(譬如石油行业、电力行业等)的垄断。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怎样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不仅会导致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还会造成价格的非市场化,当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时,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会迎刃而解,在此不再另外加以讨论。

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笔者将通过构建Hotelling模型对其加以讨论。

(一) Hotelling模型的基本前提假定

在Hotelling模型中,产品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不同位置上的消费者关心的是价格与运输成本之和。假定有一长度为1 的线性城市,厂商A和厂商B分别位于城市的两端,消费者均匀分布在[0 ,1]的区间内,分布密度为1。单位运输成本为t(在这里可以代表产品差异)。这样,住在X的消费者若到厂商B 购买产品则运输成本为Xt,到厂商A购买的运输成本为(1 - X) t。

(二)农村金融市场Hotelling模型的构建、推导与基本推论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用A 代替)先入为主,在其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用B 代替)进入市场时,A 已经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因此在模型中设定B 位于0 位置,而A 位于P 位置,0 < P < 1 。这样一来,位于位置X(0 < X< P)的消费者(指农户等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到B 消费金融服务的运输成本为Xt ,到A 的运输成本为(P - X)t。处于位置[P ,1 ]的消费者都到A 处进行消费。A 先进入市场,占据市场份额。另外, 假定外部性强度(在这里指由于农村信用社较早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所拥有的物理条件和社会公共设施方面的优势)为r ,A 的外部性优势为 。

A 和B的博弈过程为:第一阶段,A 先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获得一定品牌优势θ和外部性优势,然后B 决定是否进入,以及采取什么策略进入市场。第二阶段,如果B 进入,就与A 展开价格(主要是贷款利率)和产品差异化(即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差异)及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在本模型中,由于t 已经代表了产品差异,模型所讨论的“价格”仅代表贷款利率,下文中一律用“价格”来代替。

1.博弈的第一阶段,A 的现行价格为 ,B 的进入价格为 。对于一个处于位置X (0 < X < P) 的消费者,当时,从农村信用社和新型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服务是无差异的。

由此解得。

B 的利润函数 利润函数对 求导,令导数为零得B 的反应函数:。

A 的利润函数: ,同理可得A 的反应函数: 。

联立两反应函数得: , 。

推论1:当X ≤0,即 时,所有消费者都选择A 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不等式右边可以看作一个临界价格,如果B 的进入价格PB 超过了这一临界价格,则B 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就完全没有竞争力。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A 的品牌优势θ越明显,外部性越强,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这个临界价格就会越小,B 就越难进入市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差异t 越小,临界价格也就越小,B 也就越难进入市场。从这里的分析可见新型的金融机构B要进入市场,创造一定的产品差异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建立起品牌偏好。

2.博弈的第二阶段,双方都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为简化分析,假定二者互相抵消,只考虑市场份额和外部性优势。假定此时双方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和 ,各自金融覆盖网的外部性强度为r 和β,则外部性优势分别为和 。假定B 位于如图 , A 位于 ,并且。A 、B 的位置图如图所示:

对于位置X 的顾客而言,当 时,从任意金融机构(指农村信用社和新型金融机构两种中的任何一种)消费金融服务是无差异的。则有:

进一步解得B 的反应函数:;对A 进行相似的推导,

同理得A 的反应函数: ,

联立解得: , 。

均衡时B 的市场份额: ,均衡时A 的市场份额: ,两者之差: 。

推论2 :产品差异t 越大,B 与A 的均衡价格差异就越大,市场份额差异ΔX 也越大。在前面的分析中,产品差异t的存在是B 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竞争的第二阶段,双方均衡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差异在所难免。双方竞争第二阶段的Hotelling模型中,位于[0 ,a]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一定会去消费B 的金融产品,而位于[1 - b,1 ]的需求主体一定会去A 那里消费,厂商竞争的是( a ,1 - b)区段内的顾客。笔者认为新型金融机构B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后应该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提高顾客对新金融机构的信心和忠诚度, 从而将模型中所列中间部分的顾客争取过来。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具有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市场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差异化(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主要指针对不同用途的金融服务和对农户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的差异)优势,创造竞争条件。农民这个金融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多变、从众行为严重、对新事物好奇心比较强等特点也有利于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和农村信用社展开竞争。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的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新型金融机构要进入市场还要有相应的策略和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Meyer,R.L.& Nagarajan,G..Rural Financial Market s inAsia:Policies,Paradigms,and Perform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Diamond,D. W.,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2r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51:393-414.

[3]Gibbons ,R. ,A Primer In Game Theory , Prentice Hall Europe ,aSimon & Schuster company.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

上一篇:财务出纳年度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放射科常规安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