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精选10篇)
某铁路集装箱安检系统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
摘要:目的. 对某铁路集装箱安检系统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法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该安检系统的屏蔽设计和防护设施符合国家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结论 正当使用该安检系统,能够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作 者:张钦富 刘成 ZHANG Qin-fu LIU Cheng 作者单位: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期 刊:中国辐射卫生 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HEALTH年,卷(期):,17(4)分类号:X591关键词:安全检查 职业病危害 放射防护 预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水池贮源γ射线辐照建设项目防护与安全设计为对象, 对建设项目屏蔽设计、辐射安全、辐射监测、职业健康管理以及应急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评价范围包括: (1) 设备及区域范围:辐照装置及其辐照室和控制室、水冷却、通风设备用房等辅助用房相关区域及其周围环境; (2) 防护与安全设施和措施范围:建设项目及其周围相关区域放射防护与安全设施设计、建设单位拟采取的辐射监测计划和健康监护计划等放射防护管理措施、事故应急预案等安全防护措施; (3) 人员范围:建设项目放射工作人员和相关公众。
1.2 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放射卫生标准[1,2,3,4,5,6], 采用理论估算、现场调查及检查表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
2.1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2.1.1 建设项目规模
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 000 m2, 建筑设施包括辐照室、贮源水池、控制室、风机和水处理室以及货物仓库、办公等辅助机房。
2.1.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
建设单位用地选择相对独立, 属于较偏僻的地区并设置围墙, 距围墙50 m范围内无常住居民。
2.2 工程分析及辐照工艺流程
2.2.1 工程分析
60Coγ辐照加工装置主要的工艺系统包括60Co源及升降传动系统、辐照室及贮源水井、工艺输送系统、水处理系统、通风系统、辐射安全联锁系统以及辐射检测系统等。
2.2.2 辐照工艺流程
(1) 辐照:该项目采用动态辐照方式。需辐照物料在操作大厅装料区由人工装入辐照箱 (转运器) 内, 然后将辐照箱悬挂在传送装置上, 经辐照室产品进出口和迷道进入辐照室, 控制传送速度使物品接受事先确定的辐射剂量, 完成辐照后经迷路的出口运出辐照室, 经质检合格后, 在操作大厅卸料区由人工卸出, 入库待运。辐照工艺流程示意图见图1。
(2) 倒装源:本装置采用水井储源, 源井内使用去离子水作为屏蔽。辐照室内建有副井, 用于装换源。装源时将源罐用电动葫芦钓入副井内, 在水下打开铅密封盖, 用长杆工具取出源棒, 通过溜源管移至辐照室内储源井的源棒篮内。在井水的屏蔽防护下, 借助水下照明装置, 操作人员在井口处用长杆工具将源棒篮内的60Co源取出, 再装入源架, 完成装源操作。
2.2.3 辐射源项及辐射危害分析
2.2.3. 1 辐射源项概况
建设项目拟采用γ辐射源为C-188型60Co密封源, 最大装填活度为3.7×1016Bq (100万居里) 。放射源外形呈棒状圆柱体, 源棒直径为11.1mm, 长度为451 mm。双层不锈钢包壳, 每根源棒的活度约为3.7×1014Bq (1万居里) 。源架结构为内外框架结合式单板源架, 上下两层, 2 360 mm (长) ×1 420 mm (高) 。最多可装270根源棒。
2.2.3. 2 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辐射源
辐照装置在正常运行状态时产生的放射性危害主要是γ射线贯穿辐射和散射辐射危害。根据辐射产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1) 贯穿辐射屏蔽室的辐射; (2) 贯穿贮源井水的辐射; (3) 贯穿运输容器的辐射; (4) 散射辐射:γ射线作用在辐照加工产品容器等上和屏蔽室内壁上所产生的1次和多次散射线。对于屏蔽室迷路外墙和迷路入口处, 应考虑散射辐射; (5) 天空散射:贯穿出屏蔽室顶板的直射线和散射线, 被屏蔽室上方空气层所散射, 对屏蔽室外围区域地面上公众可能造成的照射。 (6) 废源:60Co源的使用寿命可达15 a以上, 在使用到一定寿期后, 将作为废源处理。 (7) 放射性废物:贮源井水比浓度超过10 Bq/L时, 树脂和过滤器等则可能成为放射性废物。
2.2.3. 3 在异常运行或事故状态下的辐射源
设备故障、人员失职、管理失误都将导致辐照装置的异常运行甚至出现事故状态。主要产生方式为: (1) 在辐射源未屏蔽状态下工作人员由人员门进入辐照室; (2) 在辐射源未屏蔽状态下工作人员由货物门进入辐照室; (3) 源棒散落到源架外部; (4) 工作人员在辐照室内时放射源离开了屏蔽状态; (5) 源棒破裂导致的放射性污染; (6) 工作人员跌入贮源井内。
2.2.3. 4 非放射性危害因素
辐照装置运行时产生的非放射性危害因素主要有: (1) O3和NOx危害; (2) H2危害; (3) 噪声。
2.2.3. 5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3], 建设项目属于目录中其他制造业类别的核辐射加工项目, 为职业病危害风险严重的建设项目。
2.3 防护措施评价
2.3.1 工作场所布局和分区
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主要包括辐照室、人员及产品进出迷路以及控制室、水处理及补水室、风压机和进风机房、产品进出车间等辅助用房。平面布局见图2。依据GB 18871-2002要求将放射工作场所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辐照室、迷路入口以内范围属于需要专门采取防护和安全措施的区域, 划为控制区;辐照室周围水处理、补水室、风压机和进风机房、产品进出车间等相关区域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 但需要经常对职业照射水平进行监督和评价, 划为监督区。见图2。建设项目工作场所布局基本合理, 辅助性功能用房基本齐全, 控制与监督区分区明确, 便于职业照射、公众照射的控制及其相关的辐射防护管理。对于控制区的管理, 建设单位拟按照GB 18871-2002、GB 17568-2008等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拟采取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相应的辐射水平指示、人员进出控制措施和安全装置等相关管理措施, 防止人员误入辐照室。对于监督区管理, 建设单位拟在监督区入口处的适当地点设立表明监督区的标牌, 明确监督区边界和范围, 并定期审查监督区的条件以便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或更改监督区边界。工作场所布局、拟采取的分区和管理措施基本可以满足国家法规、标准的要求。
2.3.2 辐照装置屏蔽设计的评价
依据国家有关标准[4,5]中计算公式和放射防护有关原则对辐照装置屏蔽设计进行核实估算。以关注点周围剂量当量控制率水平计算需要厚度以及以设计厚度计算各关注点剂量率。辐照装置防护屏蔽计算结果见表1。由估算结果可见辐照装置屏蔽设计符合辐照场所相关区域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要求。
注:a放射源装填活度为3.7×1016Bq, 年辐照时间取8 000 h, 放射工作人员及非放射工作人员年工作时间取2 000 h;b根据工艺需要, 只设计带联锁的栅栏门, 无实际屏蔽体;c无屏蔽要求;d关注点剂量率为无屏蔽时水平;e为天空散射控制水平。f为单位n Sv/h。
2.3.3 防护安全设施评价
建设项目设计有独立多用途钥匙控制、便携式辐射巡测仪 (与钥匙控制相连) 、出入口固定式辐射监测器、辐照警示装置、辐照室内无人检查按钮、紧急降源装置、控制台紧急按钮、门联锁、门延时防护锁、出入口多重光电开关、出入口踏板开关联锁、辐照室人员出入口校验源、停电降源装置、源架迫降装置、贮源井水位控制装置、通风系统正常运行联锁装置、烟雾报警装置以及辐照室屏蔽塞联锁系统等一系列防护安全设施和措施, 安全装置均为“故障-安全”式设计, 对照国家相关标准[4,5,6]要求逐项检查, 辐照装置防护安全设置设计符合纵深防御、多元性、独立作用和冗余性的原则。
2.3.4 放射性废物处理
2.3.4. 1 固体放射性废物
辐照装置产生的固体放射性废物包括退役源、事故情况下产生的去污擦拭物和其他受污染的物品及泄漏源以及废离子交换树脂 (一般有微量的放射性) 。根据合同均由钴源生产厂家负责回收。
2.3.4. 2 液体放射性废物
设计有水处理装置以除去其中的杂质和可能的放射性物质, 并实时监测保证贮源水井中放射性比活度应不大于10 Bq/L。当发生放射源泄漏, 导致井水污染时, 将由放射源生产厂家负责对受污染的井水进行处理。
2.3.4. 3 放射性废气
事故状态下井水受到严重污染时, 由于水的蒸发可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并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该装置辐照室拟安装换气能力较强的排风系统, 一旦产生放射性废气, 计划通过屋顶烟囱过滤回收。
2.3.5 通风
2.3.5. 1 通风设施设计
建设项目辐照室设计有机械通风系统, 新风从辐照室西南角进风机房通过进风管道进入辐照室, 从辐照室东北角排风口机械抽风排出。2个排风口分别位于辐照室上部和下部, 利于H2、O3及NOx的排出。排风管道呈“U”型穿过墙体通过烟囱排放室外, 利于有害气体扩散且不存在循环进风问题。当源提升到辐照位置时风机自动启动运行, 排除辐照室内射线与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O3。源降至安全位置时, 风机定期启动运行, 排除由于射线与水相互作用产生H2, 以防止氢爆发生。
2.3.5. 2 通风量
建设项目的通风设计排风量为13 000 m3/h, 辐照室容积约为810 m3。根据相关标准[4]中公式核实估算, 在连续排风情况下, 辐照室内O3平衡浓度为1.83 mg/m3, 空气中H2饱和百分含量为0.000 4%。停止辐照7 min后辐照室O3浓度降至0.3 mg/m3;停止10 min后, 辐照室O3浓度才降至0.16 mg/m3。综合分析辐照室通风量不符合要求。排风功率需提高至18 000 m3/h。
2.4 辐射监测
2.4.1 建设单位的自主监测
建设单位制定了自主监测方案, 内容包括常规日监测检查、常规月监测检查、常规半年监测检查、换源或加源时的监测检查以及换源或加源后的监测检查等内容, 符合文献[4]标准的要求。
2.4.2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委托监测
建设单位制定有监测计划。计划规定工作人员上班时必须佩戴个人剂量计, 个人剂量计由获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授予资质的卫生服务机构发放, 并定期监测。个人剂量档案由省级放射卫生防护部门与建设单位分别保存, 符合文献[7]标准的要求。
2.5 职业病危害综合评价
2.5.1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的辐射危害评价
由防护屏蔽核实估算结果结合相关人员工作时间和居留因子估算辐照运行对放射工作人员和相关公众的照射剂量,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放射工作人员工作区域的辐射水平最大值在天然本底辐射水平的涨落范围之内, 不会对工作人员造成明显的附加剂量;对辐照室周围和厂区外50 m相关公众人员的附加剂量最大分别约为0.09 m Sv/a和0.004 m Sv/a, 不会造成辐射危害。
辐照室排风量设计不够, 在连续排风的情况下, 停止辐照5 min后, 辐照室臭氧、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浓度不能在5 min之内降至限值以下。
2.5.2 在异常和事故情况下的辐射危害评价
在建设项目异常运行和事故状态下, 人员可能受到超剂量的照射, 甚至是致死剂量的照射, 可能引发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皮肤疾病等确定效应及增大放射性肿瘤等随机效应的发生概率。
2.6 应急准备与响应
建设单位放射事故应急组织健全、应急预案、应急准备内容可行, 操作性强。为了使建设项目运行后具有有效的应急能力, 建设单位应进一步细化应急计划, 对物资准备、培训与演练、通讯保障、人员稳定、处置方法进行细化完善, 认真做好应急准备各项工作。
2.7 放射防护管理与职业健康监护
建设单位成立了辐射安全防护管理领导小组, 且职责明确;防护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基本全面。为更好地进行放射防护管理与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补充细化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计划。使其符合文献[8]法规的要求。
3 讨论
按照国家安监总安健[2012]7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板) 》的相关规定, 综合判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类别的新建项目,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60Co放射源发出的γ射线;辐照装置防护屏蔽设计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电离辐射的危害, 预期正常运行情况下工作人员、相关公众所致的年有效剂量小于管理目标值;辐照装置防护安全装置及防护措施设计符合“故障-安全”、纵深防御、多元性、独立作用和冗余性的原则;建设项目设计的水处理系统, 可使建设项目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可以保证贮源水井中放射性比活度应不大于10 Bq/L;辐照室通风系统设计合理,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排风功率不符合标准要求;个人剂量、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安全防护装置等监测计划完整基本可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除职业健康管理外基本健全且有效可行, 基本符合国家法规标准要求;应急预案基本健全, 基本可以保证事故发生时有效的组织与处理。
建议: (1) 排风功率设计提高至18 000 m3/h; (2) 完善补充放射事故应急细则或实施方案, 认真落实应急准备各项工作; (3) 制定独立放射事故上报制度,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4) 补充细化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计划; (5) 建设项目在投入正式运行前, 须经有资质的评价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 并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摘要:目的 对某水池贮源γ射线辐照装置职业病危害进行放射防护预评价, 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 防治职业病, 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放射卫生标准, 采用理论估算、现场调查以及检查表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项目的辐照装置设计、工作场所布置基本合理;辐射安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放射人员和相关公众接受的最大剂量估算值小于建设单位有效剂量管理目标值要求。结论 该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设计基本符合国家规定。
关键词:辐照装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
参考文献
[1]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2]GBZ/T 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S].
[3]安监总安健[2012]7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板) [Z].
[4]GB 10252-2009.γ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规范[S].
[5]GB 17279-1998.水池贮源型γ辐照装置设计安全准则[S].
[6]GB 17568-2008.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S].
[7]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关键词】 水性涂料;建设项目;预评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87-03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该公司生产的汽车涂料依靠现有装置的生产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新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保持世界领先技术水平,公司决定扩建一套年产万吨水性涂料车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规定,某公司委托笔者单位于2012年3月对本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1-4]
1.2 评价内容 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产性粉尘、有毒物质、物理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并预测其浓度(或强度)及其对职业人群身体健康的影响、对项目选址及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车间建筑设计卫生要求、职业病控制防护设施与措施、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辅助卫生用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情况等是否符合职业卫生要求进行评价。
1.3 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类比法、经验法、风险评估法、检查表法等相结合的原则对该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及其防护措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
2 结果
2.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扩建项目,项目完成后计划年产水性涂料1万吨。包括:水性面漆:3000吨/年、水性中涂:7000吨/年。预计总投资约RMB6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7088.14m2年操作日为240天,生产班数为3班。水性车间投入使用后前期工人为25人,达到10000的产量时工人为50人,其中技术及管理人员10人,生产工人40人。
2.2 生产工艺 外购进的树脂、助溶剂和颜填料分入原料库,生产时用叉车送至水性涂料车间,经车间内货梯提运至各楼层。
把树脂和纯水投入前练槽,在搅拌条件下分别加入部分溶剂、颜料、填料。电子秤计量。搅拌至无明显粉状物后送至砂磨机砂磨,研磨至细度合格(≤20μm)送至调和槽,其余的着色颜料分别与部分树脂经色浆砂磨机研磨至细度合格(≤20μm),送调和槽调色。调色后的物料经一次粘调、熟化、二次粘调、检验合格经过滤后包装。再经叉车送入库。整个生产工艺流程自动化、管道密闭化程度较高。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类比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该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甲苯、二甲苯、丁酮、乙醇、醋酸、噪声等。分布状况,见表1。
综上所述,该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滑石粉、炭黑、钛白粉尘、其他尘、甲醛、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丙二醇甲醚、硫酸钡、乙二醇、异丙醇、乙酸、二氧化锡、二异丙基酮、二辛基氧化锡、丙二醇甲醚、二乙醇胺、正丁醇、乙二醇丁醚、噪声、职业紧张等问题。经工程分析与类比调查评估后,认为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添加及成品罐装时挥发的有害气體、噪声等。
2.4 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2.4.1 类比企业检测及有害作业分级 对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详细结果,见表2-表4。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化学有害因素检测项目除了1楼面漆小桶灌装清洗时甲苯、二甲苯超过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外,其他地点的其他尘、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乙醚、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各检测值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粉尘、噪声检测结果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2.4.2 类比企业健康检查 类比企业水性涂料班现有12名工人,2009至2011年在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院的职业健康监护结果均为“苯作业检查未见异常”,未发现疑似职业病,未发现职业性听力损伤,未发现职业禁忌证调离者。
2.5 本项目拟采取的防护措施
2.5.1 防毒物 涂料工场在调和槽、罐装等处设置局部排风装置,通过防爆斜流风机将废气排出室外;涂料工场、原料成品库均设置了事故通风装置,强制排除可燃性气体,排风量设计为12次/小时。
2.5.2 防噪声 选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如冷却塔、水泵等都选用低噪声型,设备安装采用隔震垫等措施进行减震处理,泵采用柔性接头。
2.5.3 防粉尘 在前练槽等产尘点设置除尘罩,收集粉尘后通过管道送入设于机房脉冲袋式除尘器进行集中处理后,由风机排出室外。
2.6 本项目拟配置的个人防护用品 该公司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发放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有:工作鞋、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帽、防护口罩、防护眼镜、自给式空气呼吸器二套、过滤式防毒面具每人一具、急救箱每班组一个等,基本能满足作业工人的劳保需求。
3 讨论
综上所述,该公司年产10000吨水性涂料扩建工程选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设备与技术,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在职业卫生方面能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等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规定的要求,就职业卫生方面而言是可行的。
该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异丙基酮、正丁醇、甲醛、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丙二醇甲醚、乙二醇、二辛基氧化锡、乙二醇丁醚、丙二醇甲醚、乙酸、滑石粉、炭黑、钛白粉尘、其他尘、噪声、噪声、职业紧张等问题。
本项目经类比分析与预测,尘毒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在水性涂料车间的前练加料和产品包装灌装岗位。
建议:①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审查。②项目竣工投产试运行6个月后应由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③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与评价。④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应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其被检人员应包括正式工和临时工。⑤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要求,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应在前练加料、产品灌装、仓库等醒目地点设置警示标识,并有中文警识说明,并设置有毒物品的职业危害信息[5]。⑥应急救援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和职业卫生防护工程设施、设备应有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维护与保养,确保长期正常运行与使用。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应制订管道或桶装物料破损时大量有毒物品泄露造成急性中毒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并每年定期组织演练1-2次。
参考文献
[1] 中華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59-2004.工作产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88-200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99-2010.工作产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职项目审字〔 〕 号
(单位名称):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你单位提出的《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申请受理后,经组织专家对你单位提交的申请文件、资料内容等审查,我局同意你单位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请你单位严格按照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措施组织落实,并将《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作为该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依据之一。并在项目建成试运行180日内向我局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
年 月 日
(本文书一式两份,一份交建设单位,一份实施机关留存)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意见书
()职项目审字〔 〕 号
(单位名称):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你单位提出的《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申请受理后,经组织专家对你单位提交的申请文件、资料内容等审查,我局同意你单位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请你单位严格按照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措施组织落实,将《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作为该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依据之一,并向我局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未经审查批准,不得开工建设。
年 月 日
摘要:目的探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针对目前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职业卫生基础理论、有关法律法规提出解决对策。结果与评价报告在引用依据、评价方法、工程分析与危害辨识、评价结论及建议等方面均有待改进。结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质量。
论文关键词: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自205月1日《职业病防治法》及部分配套法规颁布以来,职业病防治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职业卫生工作的内容,同时也对职业卫生工作的方法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进行源头控制的最佳途径,在职业病防治管理中占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我国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各地开展情况不平衡,目前职业病危害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阐述并探索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与评价工作中,如何完全准确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正确选用评价方法、客观科学的作出评价结论,其目的在于为建设单位做好职业病一级预防,为新的评价技术规范修订提供实践依据,并促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质量。
1 认真熟悉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职业病危害评价主要依据我国职业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进行的。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有的预评价报告缺少有关的行业法规、规章和标准,以致对某些内容没有评价到位;有的引用过期或已经作废和与职业卫生法规不一致的法规标准、行业内的法规标准等[2]。
由于国家的法规标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修订,建议评价人员需要认真学习职业病危害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全面了解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正确理解法规标准,切忌将原则性的法规、标准直接引用作为建议;对于不同建设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都有差别,不能遗漏,做到引用信息的完整准确;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对技术标准、规范进行及时更新,对于那些在评价中涉及不到的标准及法规,则不需再报告中,避免冗长。因此,只有认真贯彻执行相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才能使我们的评价工作符合客观、公正、科学、真实的原则。
2 评价范围要全面
按规定对于新建工程评价范围就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设计资料中被列出的工程组成部分,但是,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改建、扩建项目,建设单位原有的辅助设施、原有工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往往会被忽略。因此,只对设计资料中列出的工程组成部分作为评价范围,显然是不完整的[5]。对于技改、扩建和技术引进项目往往会涉及到部分旧设备的利用问题,在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对建设项目有关的的旧设备利用内容的评价易被评价人员忽视,甚至缺少改扩建项目和旧设备之间相互影响的评价内容,把改扩建项目按照独立存在的新建项目进行评价,使评价结论不完整[3]。
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要按照《评价规范》和《技术导则》规定的范围进行全面调查。在全面调查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还要将建设项目的辅助设施、旧设备的利用问题纳入评价范围作评价[4]。
3 选择恰当的类比方法
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运用自身开展评价的资料累积和尽可能调查收集类比对象的相关资料、以及对多个类比对象的调查结果加以综合进行类比的办法,进行全面或者局部的比较评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找不到各方面均相似的类比企业,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建设项目中不断被采用,很多建设项目在国内很难找到与之相同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符合类比原则的企业作为类比,不仅要比较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职业病发病情况,还要比较选址、总平面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布置、职业病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等[5],类推拟评价的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程度(强度)、职业病危害后果和应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对于类比企业的选择要注重可比性,当确实找不到可比性较好的企业时,我们需要根据建设项目的各工序分别寻找类比企业,逐一进行类比,或者可以多选几个尽可能相似的企业,通过认真比较其间的差异,以确定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人员应尽可能深入类比企业进行卫生学调查,了解职业卫生和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状况、存在问题、可取的经验与做法。注意比较生产规模、工艺、设备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劳动者操作方式、接触时间等的异同。对于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应收集以前运行期间的危害监测、评价资料。
4 全面地进行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准确地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键,目前我国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中的评价人员多是以预防医学专业为主,缺乏工程卫生知识,对职业病危害评价内容中的工程项目没有进行分析,只是把设计书的工艺流程说明、工艺流程图、设备详细列表的电子版本原样照搬[2];对职业病危害评价内容中的工程分析包括技术路线、简要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及其自动化密闭程度、原辅材料、中间品及产品、建筑卫生学要求、各项防护设施、辅助卫生用室等工程卫生学方面多数情况下只是确认有或无,基本没有按有关设计卫生标准详细进行工程技术分析,对工程卫生学评价方面只做表面文章,形成走过场,严重影响评价的质量。
建议对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数据要求准确无误。重点是要识别到底有哪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于哪些部位,尤其是急性职业中毒好发部位,还有哪些部位职业病防护设备和应急救援设施没有到位;并且提出存在的问题,思考可能的建议方案。
5 合理地判定职业病危害程度
卫生部以第49号部长令的形式颁布了新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该令规定: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轻微、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类。但是如何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分类,只是做了定性的规定而无量化标准;同时也没有确定危害程度等级的定量分级法。由于目前所用的粉尘和毒物卫生标准,即粉尘和毒物职业接触限值和过去的分级标准已不能再用,而目前又无新的分级标准,所以无法对粉尘和毒物的危害程度进行定量的分级和评价[3]。建议新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为基础加以完善后作为职业病危害程度判定的依据,是职业病危害程度的判定更为合理、更接近实际[6]。
6 准确地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辨识应重点分析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岗位或工种、接触人数或接触机会多、危险性大、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的岗位。识别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深入全面,否则,往往防护措施不到位,预评价结论也会出现偏差。将一些危害性不大的岗位忽略或简单分析即可。除要准确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外,还要准确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的评价报告对健康影响分析完全照抄书本,与所评价项目中的接触机会和作用方式所导致的健康损伤问题有较大差异,缺少针对性[5]。
认真、细致地研究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对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产品、产品,可能产生的危害因素部位、种类、存在的形式以及生产过程的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拟采取的防护与应急救援措施[7],甚至废弃物以及生产设备等的名称、用量等都应充分了解,针对可能造成的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一个不能漏下,一一提出。
7 制定全面、科学、客观的预评价结论
由于缺乏定性的依据或规范,建设项目存在属于《高毒物品目录》中所列物质,即使极其微量也被确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有的建设项目的化学物质的用量和消耗量了解不够,对建设项目作业人员接触机会、作用时间、作业方式、投料方式等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实际操作中劳动者不可能接触到或造成危害的概率很小,被列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类[8];有的项目化学物质毒性不高,但用量大,接触机会多,极易造成职业伤害事故的却被列为一般项目,这样就极易干扰了预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预评价结论应简明扼要,包括定性(是否使用高毒物品的建设项目,是否可产生急性中毒事故建设项目等)和定量(危害程度第几级,综合指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率、符合率,检查表得分等)结论。最后,指出该建设项目是否可行,是否可提交卫生行政部门[9]。为避免预评价结论的扩大化,建议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结论进行区域划分,实行区域管理[10]。卫生部门需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管理办法》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性质,分清一般职业危害与严重职业危害。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在对建设项目下结论时,常采用评价组和专家组会议的方式,结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评价结论更加准确。
8 综合建议
进一步修订完善国家有关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研究、制定更多的量化评价指标,同时不断公布有关标准修订的信息,使评价工作更趋科学。评价人员应掌握职业卫生、卫生工程、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支持,加强与相关专业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建立评价类比资料库[5]以及将各行业典型工种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整理,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数据库,评价机构之间实现资源共享。随着职业卫生标准的不断完善,这项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10.27.
[2] 邹立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与评价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7,34(4):314-315.
[3] 李奎荣,余善法.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2007,34(3):225-226.
[4] 徐翔.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若干问题[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1(11):1758-1759.
[5] 沈月华,杜洪凤,徐涛,杜秋霞.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8,23(3):161-163.
[6] 林嗣豪,王治明,唐文娟等.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24(12):769-771.
[7] 王志勇,王心韬,罗颖,魏木水,吴安生,林文敏.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实践与认识[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1(6):64-66.
[8] 沈革,孙德臣.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3):208-209.
[9] 毛国传,冷朋波,陆蓓蓓.浅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与评价程序[J].职业与健康,2005,21(5):741-742.
[10] 张传会,徐秦儿,张鹏.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实践和探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6,24(4):193-194.
[11] 武文方,刘前.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2006,33(6):489-490.
[12] 杨乐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问题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11(6):1264-1265.
情况报告
黑龙江豪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黑龙江豪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整改情况报告
安达市安监局:
针对黑龙江美信职业卫生环境评价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对黑龙江豪运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中提出的控制职业危害的整改建议,我公司整改情况如下:
一、生产车间(造气厂房、络合厂房)已经按国家排风标准要求设置了机械通风装置,并进行了联锁,事故通风设施通风次数每小时不少于12次。
二、车间出入口、通道、走廊、楼梯等场所均设置了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并增加了局部照明,照明设施照度达到150-200LX以上,已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要求。
三、公司已为员工提供和配置了防护性能较好的3M防毒面具和全面罩式防护用品,并按规定定期更换,符合《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的要求。
四、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及《用人单位职业防治指南》的要求,已建立了职业管理措施,制度了本公司职业卫生工作方针,设置了职业防治领导机构,明确了相关组织的职能,职业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了职业防治计划及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岗位操作规程,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健全了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设置了警示标识、警示说明和公告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山西潞安某煤业有限公司煤层气发电项目位于山西长治市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13°17′41″、北纬36°57′15″,占地面积1 840 m2。全井田地质储量49 045 kt;煤层气储量43 012万m3;抽放率66.3%。项目利用煤矿地面煤层气抽放系统2BEC40和2BEC42水环式真空泵抽采煤层气,抽排量100 m3/min,浓度15%~20%;采用500GF1-3PwW燃气发电机组,同时配套自然循环余热锅炉回收机组排气中的热能。目前,工程设备已安装完毕,开始调试发电,单机连续运行功率420 kW,发电量1 814.4万kW/(h·a);余热量产生0.6 MPa饱和蒸汽,一路送入矿区澡堂冷水池混合后产生65 ℃热水供职工洗浴;一路通入矿区汽水换热器转换为70~95 ℃热媒,供冬季采暖。
1.1.1 工艺流程
1.1.2 生产设备
500GF1-3PwW燃气发电机组,多级水泵、补水水泵,变压器。
1.1.3 劳动定员
设计劳动定员15人。其中,发电机组运行工8人,实行4班6 h工作制,每班2人;电气维修工2人;技术员2名;管理人员3人,实行8 h/日工作制。
1.2 职业卫生学调查
1.2.1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1.2.1.1 物理因素
①噪声:源于发电机组、水泵、风机等机械设备运行过程。②振动:燃气发电机机组额定转速在1 000 r/min,易产生强力振动。③高温与辐射热:燃气发动机的布雷登循环做功过程中,初温可达1 200~1 500 ℃,形成高温和强辐射热气象环境。
④工频电场:产生于高低压配、变电设备周围。
1.2.1.2 有害气体
①一氧化碳:煤层气在燃烧时产生的主要废气是二氧化碳,当氧气不充足时,则会使一部分气体燃烧不完全,以一氧化碳形式排出。 ②氮氧化物:燃料中本身含有的氮与助燃空气中的氮在高温下氧化为氮氧化物。③二氧化硫:煤层气成分中除烷烃外,一般还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及微量的惰性气体等,燃烧过程中可生成一定量SO2。④其他:电器维修与油漆维修时可能接触苯、甲苯、二甲苯、汽油、乙醇等有机溶剂。
1.2.1.3 意外伤害
煤层气爆炸、机械性伤害、烫伤与雷击。
1.2.1.4 劳动组织与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劳动组织实行倒班制,常引发工人生活节律紊乱和职业性精神(心理)紧张;运行工长时间视屏监控操作,易造成视觉疲劳症。
1.2.2 职业病防护设施
1.2.2.1 防振降噪声
燃气发电机组加设固定支架,排气口安装消声器,水泵采用砖混结构房间封闭,控制室使用中空门窗隔声。
1.2.2.2 高温、热辐射防护
发电机房设挡风板天窗,余热蒸汽管线采用包岩棉管壳,控制室采用壁挂空调。
1.2.2.3 有害气体
发电机房内安装3部轴流风机,利用机械通风方式将有害气体稀释或排出室外。
1.2.2.4 工频电场
高低压配电采取柜式屏蔽;输出变压器设置独立砖混建筑物屏蔽电场。
1.2.3 个体防护用品配置
劳动者配备安全帽、绝缘鞋、绝缘手套等。
1.2.4 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厂区和工房内悬挂有“必须戴安全帽”“注意安全”等提示标识与“噪声有害”“小心高温”“必须戴护耳器”等警示标识。
1.2.5 安全操作规程
制定站长岗位职责、运行工岗位职责、交接班制度、机电设备维护保养规范、煤层气水雾输送操作规范及发电机组安全操作规程。
1.2.6 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
针对CO、NOX、SO2和H2S等高毒物品,煤层气爆炸,机械设备伤害,高热烫伤等重大职业危害事故,制定出相应《紧急情况应急预案》。
1.3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
1.3.1 检测方法
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监测:采样执行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CO测定执行GBZ/T 160.28-2004,NOx测定执行GBZ/T 160.29-2004,SO2测定执行GBZ/T 160.33-200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监测:工频电场执行GBZ/T 189.3-2007,高温执行GBZ/T 189.7-200,噪声执行GBZ/T 189.8-2007,热辐射执行GB/T 934-2008,全身振动执行GB/T 13441.1-2007。
1.3.2 采样时间
2012年8月27~29日。
1.4 评价标准
建筑卫生学执行GBZ 1-2010,工作场所中有害化学因素执行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物理因素执行GBZ 2.2-2007,建筑采光、照明执行GB 50033-2004和GB 50034-2004,健康监护执行GBZ 188-2007。
1.5 质量控制
依据长治市安全设备监测中心《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对调查过程中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2 结 果
2.1 建筑卫生学
燃气发电机房采用门式钢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水泥地面、夹芯板屋面;外墙水泥砂浆抹面表面刷涂料,内墙和顶棚混合砂浆抹面刷乳胶漆;塑钢门窗双层普通浮法玻璃。辅助用室为复式砖混结构,内外墙均为水泥砂浆抹面刷涂料。水泵泵房均以砖混结构,内墙水泥石灰浆抹面。办公室、发电机房、变压器室、维修室、控制室日间照度分别为206、183、179、151、129 lx,符合GB/T 50033-2001标准值要求;夜间照度分别为428、274、263、315、600 lx,符合GB/T 50034-2001标准值要求。
2.2 有害因素
2.2.1 噪声
工作场所中噪声强度和工种8 h等效声级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见表1。
2.2.2 全身振动
工作场所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为0.15 m/s2,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2.2.3 高温与热辐射
工作场所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值为31.3 ℃,热辐射检测值为570 W/m2,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2.2.4 工频电场
低压配电柜电场强度为0.145 kV/m,输出变压器为0.148 kV/m,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2.2.5 有害气体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检测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空气中CO、NOx和SO2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见表2。
注: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2.3 健康监护
2012年9月,电站对5名新招收工人进行就业前健康检查,受检率33.3%。未发现职业禁忌。
3 讨 论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煤炭资源分布极其广泛,煤层气储量丰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煤层气储量约30~35万亿m3,继俄罗斯、加拿大后居第3位[1]。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滞后,煤层气排空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使地球表面余热通过大气层向宇宙空间散发,“热阻”增大,由此产生地球表面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破坏了人类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煤层气发电技术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同时,又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型能源奉献于社会,其商业化能正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必须意识到,在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一些职业性危害也会随之而来。因此,加强和预防职业损伤,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是实施职业病前期防治工作的首要环节。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烷烃。一般认为,分子里碳原子数≤4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他烷烃在常温下呈液体或固体,与氧气发生反应通式为: CnH2n+2+Oundefined→nCO2+(n+)H2O[2]。由于烷烃在燃烧时可产生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煤层气发电中难免造成CO、NOx、SO2等有害气体弥散,同时燃气发电机组运行时所产生的噪声、振动、高温和热辐射以及输变电系统存在的工频电场,共同构成煤层气电站的主要职业危害。针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电站重点采用通风方式求得稀释和排出有害气体浓度;机械性噪声通过在发电机组安装固定支架、排气口安装消声器及墙内壁吸声材料等起到减振降噪作用;利用柜式屏蔽减少工频电场辐射等工程技术措施;从而使职业性有害因素浓(强)度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该公司厂房建筑和总体布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噪声强度和工种8 h等效声级、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WBGT指数、热辐射强度、工频电场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应将噪声、高热环境、CO、NOx及硫化物确定为煤层气电站职业危害防护重点。
4.2 建议
依据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8号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以及《职业病危分类和目录》中所列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结合现场检测实际情况,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应尽快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职业危害申报工作,积极推广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环境,造福于民。
志谢 参加此项调查工作的有陈杰、吴尚言、韩满红、郭芳、赵茜、柴飞鸣等同志,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中投信德产业研究中心.2011—2015中国煤层气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R].AIAA-10-484,2010
1材料与方法
1.1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包括:格栅池、调节池、厌氧池、好氧池、混凝沉淀池、中间水池、污泥池、消毒中水池、纤维过滤器、各种泵类和风机等。主要针对项目运行期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进行评价,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在本报告评价范围内。
1.2评价内容
对项目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名称、主要产生环节、可能达到的浓度(强度)、对人体的主要职业危害及职业危害程度预测;对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进行技术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
1.3评价方法与程序
选择与该项目具有可比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类比调查与分析,采用类比法与检查表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评价程序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进行[3]。
2结果
2.1生产工艺
如图1所示。
2.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2.2.1识别
通过对拟建工程分析和类比现场职业卫生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本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和有毒物质(硫化氢、氨、盐酸、二氧化氯、氯气)等。此外还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2.2.2类比检测
类比项目与拟建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环节和种类具有类似性,都存在噪声、硫化氢、盐酸、二氧化氯、氯气、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其管理运行模式与拟建项目相同。因此,类比项目与拟建项目在职业病危害防控方面具有可比性。对类比企业作业场所进行了噪声、氨、硫化氢等进行了检测,主要检测结果见表1~3。
注: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表1类比企业氨和二氧化氯检测结果(mg/m3)
注:MAC—最高容许浓度。
2.2.3分析
2.2.3.1噪声由工作泵和供风设备等本身运转产生。本项目鼓风设备采取降噪措施,设置减振、隔声、吸声设备,能有效地防止噪声的产生;电控柜设置在值班室,平时工人只需在地上值班室控制设备运行,地下设备巡检时间较短,预测其接触噪声的强度应能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 2.2-2007)[5]中的规定。
2.2.3.2硫化氢、氨类比项目中水站硫化氢、氨的检测结果全部合格。拟建项目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的是A/O工艺,地下拟设置机械通风,并且工人的巡检时间较短,如能严格执行职业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在正常运行(巡检、不进入池中的日常维修)过程中,预测硫化氢和氨的浓度应能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6]要求。
2.2.3.3盐酸/氯化氢类比检测的氯化氢浓度全部合格。本项目地下拟设置机械通风,工人主要在值班室操作,预测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如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盐酸浓度应能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的要求。
2.2.3.4二氧化氯类比检测的二氧化氯浓度全部合格。本项目将二氧化氯发生器设置在设备间,设备间设有送排、风装置和一个铝合金双层百叶风口,工人的巡检时间较短,预测正常生产过程中,二氧化氯浓度应能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的要求。
2.2.3.5氯气由于氯气易溶于水,正常生产条件下,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预测氯气浓度基本能够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的要求。
2.3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
2.3.1选址与总体布局评价
本项目选址不合理,须采取措施消除噪声、振动及不良异味等对周围居民影响;总体布局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2.3.2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评价
本项目利用A/O生化处理工艺,具有污染物去除彻底、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无污泥膨胀等特点。在设备布局方面,根据工艺流程特点,将大部分设备设置在专门的设备间,电控柜设置在值班室,便于集中控制,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设备间设有消声静压箱和机械通风装置,选用了低噪声无振动的鼓风机进行供氧。
2.3.3卫生工程技术防护设施评价
2.3.3.1减噪措施评价各种产生噪声的泵类安置在地下设备间,可能会产生噪声的叠加,但设备间拟设置消声设备,鼓风设备采取降噪措施,设置减振、隔声、吸声设备,选用低噪声无振动的鼓风机进行供氧;控制设备的电控柜设在地上值班室,与地下设备分开,工人对设备的操作基本都在地上的值班室,只需要对地下设备进行巡检,接触时间较短。
2.3.3.2防毒措施评价拟采取的防毒措施包括地下设置机械通风,设备间设置送、排风装置和通风口,电控柜设在地上值班室。本项目对防毒措施未做其他详细说明。
2.3.4个人使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评价
拟配置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上岗人员需穿戴工作服、安全帽和防护手套等,避免与废水的直接接触。对防护用品未作详细说明。
2.3.5应急救援措施评价
本项目未涉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的内容。
2.3.6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评价
对上岗操作的人员拟进行安全法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培训,其他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内容未涉及。
3讨论
3.1评价结论
本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有毒物质(硫化氢、氨、盐酸、二氧化氯、氯气等)等。项目的重点职业病危害控制因素为硫化氢、氨和噪声。
硫化氢、氨属于高毒物品,但本项目地下设有机械通风,且劳动定员为兼职人员,接触毒物的人数少,作业方式为巡检,接触频率较小。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的规定和本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范围、接触人数、接触时间、危害程度及防护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在总体布局、防噪减噪措施等方面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在照明、设备布局、防毒措施、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应急救援措施等方面设计还不够完善。选址不合理,噪声、振动及不良异味等可能对周围居民造成影响。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如能严格落实有关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本评价报告中提出的补充措施建议,该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在职业卫生方面应当能够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从职业病防治角度分析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3.2措施与建议
3.2.1设备布局
将二氧化氯制备设施与其他设备分开设置,避免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同时设置盐酸、氯酸钠等的专门存储间。
3.2.2卫生工程技术
二氧化氯的制备间应按事故通风的要求增设机械通风装置,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12次/h。
在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池、二氧化氯发生器等产生氨、硫化氢、氯气的地下构筑物设置安全有效的机械送排风装置,保证足够的通风量。
盐酸和二氧化氯具有腐蚀性,应当在作业场所就近设置水冲洗龙头和洗眼器;二氧化氯发生器等设备应当定期进行检修维护,防止事故发生。
设计施工时须强化减振基础,并采取隔声、消声等措施;对集气管排出的气体经活性炭等处理后排放,以消除不良异味对周围居民影响。
3.2.3个人拟使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
本项目可能接触化学毒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应根据《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的要求,建议为工人配备必要的防毒面具、防护服、耐酸碱手套、胶鞋、防护眼镜、防噪声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制定防护用品发放、使用、维护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加强对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确保防护用品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作业时严格遵守相关的作业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3.2.4应急救援
建设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机制,设立救援组织和制定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做好各项应急救援工作。救援组织应具备有效实施救援的装备并随时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具有对作业者救助的能力;预案中应包括对氨、硫化氢、二氧化氯、氯气等易造成急性中毒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应急处理措施,明确紧急情况下作业人员的逃生、自救、互救方法;应明确发生急性中毒事故时依托的医疗急救单位,医疗急救单位必须具备医疗急救技能,备有对上述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事故的救援器材和药品;应将硫化氢等化学物质安全数据清单或所需要的书面信息告知处理受害者的医疗急救单位。
本项目污水池可能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应配备硫化氢检测报警仪,工人巡检必须配备便携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
工人在可能存在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密闭场所作业,如污水处理池清淤、维修,设备检维修及进行堵塞设备疏通时,必须事先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案,明确职业中毒危害防护措施,并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并应当事先采取下列措施:先进行通风,保持作业场所良好的通风状态,确保作业场所职业中毒危害因素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进入密闭空间时应首先用H2S报警仪检测,H2S浓度合格后,方可进入作业;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防护用品;设置现场监护人员和现场救援设备,并设置警示标志。
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对应急救援设施,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3.2.5警示标志和公告栏的设置
在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入口、在可能产生职业性灼伤和腐蚀的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依据《高毒物品目录》,在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告知卡》。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3.2.6职业卫生管理
本工程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制定并完善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运行纳入正常生产管理,确保防护设施与生产设备同时维护、同时检修、同时运转。
中水站应当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定期接受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对操作人员进行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培训,树立职业卫生安全意识;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制度和档案;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将检测、评价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02-05-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第49号令.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S].
[3]卫法监发[2002]第63号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S].
[4]GBZ/T 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
[5]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文昌污水处理厂提供的可行性报告进行评价, 识别和分析该项目投产后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部位、浓度或强度[1], 论证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合理性, 提出必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和建议[2]。
1.2 方法
主要采用类比法、定量分级法以及综合分析的方法[3]。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拟建厂区位于哈尔滨市太平区东大坝外, 距市中心约10 km, 拟配置操作人员为20人, 全部为生产工人, 项目总投资10 586.00万元。
2.2 厂址及平面布局
位于当地夏季主导频率风向的下风侧[3], 周围无居民区, 其排放的毒物向外扩散对市区会造成一定影响;办公区和污水处理区分离, 产生的毒物对办公场所影响较小。部分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 2002-1) 的要求。
2.3 生产工艺
2.3.1 污水处理工艺
见图1。
2.3.2 污泥消化处理工艺
见图2。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生产工艺和对类比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作业人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其他粉尘、硫化氢、二氧化硫、氨、二氧化氮、噪声、工频电场。
2.5 职业病防护设施
该项目设计拟采用全自动、密闭化操作, 杜绝跑、冒、滴、漏, 生产工艺流程顺畅、设备设计布局科学合理。针对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和噪声, 在设计中加强了车间内通风排毒设施, 采用屋顶通风口通风和机械排风相结合的方式;对生产工艺中可能释放有害 (或难闻) 气体的作业场所均设置机械通风设备。各作业区拟建值班室和控制室。拟为作业人员配备防毒口罩、防毒面具、防噪声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
2.6 类比调查结果
对类比企业部分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行检测, 检测结果如下。
2.6.1 粉尘检测
拟建项目存在粉尘危害。类比企业粉尘属其他粉尘, 检测6个点, 粉尘浓度为2.1~8.3mg/m3, 超标1个点, 合格率为83.33%。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类比企业工作场所存在粉尘危害, 作业人员健康将受到影响。
2.6.2 化学有害因素检测
拟建项目沉砂池、污泥脱水机、浓缩池、絮凝罐工作场所存在硫化氢、二氧化硫、氨、二氧化氮。类比企业化学有害因素中氨、硫化氢、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各检测5个点, 检测结果均为合格, 合格率为100%。结果显示类比企业各工作场所硫化氢、二氧化硫、氨、二氧化氮的浓度均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2.6.3 物理因素检测
类比企业主要物理因素检测结果见表1。检测结果表明, 作业场所存在噪声危害。
3 讨论
3.1 污水处理厂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
本项目的生产工艺与王焕珍[4]介绍的工艺相近, 本项目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为其他粉尘、硫化氢、二氧化硫、氨、二氧化氮。工作场所各种毒物浓度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化学毒物合格率为100%, 与舒丽萍等[5]、韩钰等[6]报道的相似。通过此次评价, 发现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毒物种类繁多, 提示在确定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的种类时, 不但要了解其处理废水的范围, 更需对其运行期间处理的污水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以便能够更准确的确定有毒物质种类, 避免人力物力浪费。
3.2 类别企业调查结果显示
对拟建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识别、分析和预评价。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结合类比项目场所职业卫生调查和有关资料分析, 认为该拟建项目选址和总体布局基本合理, 工程的建筑结构和设备布局设计基本符合职业病卫生要求, 建筑采光均符合标准要求。项目建成后可能产生其他粉尘、硫化氢、二氧化硫、氨、二氧化氮、噪声、工频电场。
3.3 为降低毒物的危害, 应注意作业现场的通风换气[7]
由类比企业检测结果推断, 作业现场的其他粉尘、噪声的危害会大一些, 应加大作业现场的通风换气, 降低作业现场粉尘的浓度[8], 进一步做好减震降噪处理, 拟建项目应进一步完善防尘及降噪措施, 并为作业人员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监督佩戴, 定期更换[9], 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3.4 建设单位应落实好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各项措施
项目建成后加强管理, 加强对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教育,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并应严格贯彻执行相关的管理规程。
参考文献
[1]苏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3:7.
[2]王簃兰, 刚葆琪.现代劳动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79.
[3]卫法监发[2002]6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S].
[4]王焕珍.某污水处理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 2007, 23 (3) :154.
[5]舒丽萍, 王强, 张磊, 等.杭州市某污水处理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工业医学, 2007, 20 (5) :67.
[6]韩钰, 王晶.北方某污水处理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6, 22 (11) :312.
[7]孙一坚.工业通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4.
[8]赵荣义, 范存养, 薛殿华, 等.空气调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28.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分析拟评价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职业病危害类型进行分类,对拟评价项目选址、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设计卫生要求、防毒技术措施、防尘技术措施、防噪技术措施、个人防护措施、辅助用室、应急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提供补充建议和对策措施。
1.2 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类比法和检查表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参考该厂现有生产状况,类推该扩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评估,预测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
2 结 果
2.1 工程概况
该扩建项目位于现有厂房的西南侧,占地46 000 m2,建成后年产电子级玻纤布10×108 m,电子级高强度玻纤布是电路板不可缺少的材料。本项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主要生产过程均由智能识别系统和智能操控系统等设备自动化完成,浆纱和织布车间现场需要工人巡视,断丝连接系手工作业,其余手工作业方式比较少。
2.2 生产工艺
电子级玻纤布是由电子级玻纤纱经整经、浆纱、织成布后再退浆去除浆料,并在表面含浸一层处理剂。工艺流程如图1。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2.3.1 粉尘
主要为玻璃纤维粉尘。织布机正常工作时,在将经纱、纬纱和雷诺纱垂直交织的过程中,可产生很少量的玻纤毛屑粉尘。
2.3.2 噪声
主要来自生产设备如浆纱机、织布机、处理机等正常工作产生的强噪声,此外通风机、空压机等公用工程设备正常运转时可产生较强的机械性噪声。
2.3.3 毒物
主要成分为燃烧炉在燃烧过程中可因燃烧炉的接头不密闭或年久失修,可有天然气的外泄,主要危害为甲烷。浆料调配过程中的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的挥发,处理剂中的乙酸、甲醇、聚乙二醇、丙二醇甲醚、二丙二醇甲醚、氨基矽烷氢氯化合物等化学物质可挥发,员工有接触的可能。由于上述化学性毒物毒性较小,且员工接触的量也较小,因此化学性毒物对员工可能的健康损害不大。
2.3.4 高温
主要为燃烧炉(天然气为燃料)、一次退浆炉、二次退浆炉、蒸汽管道等温度较高,员工在巡检过程中可接触高温危害。
2.4 类比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类比项目粉尘设了12个检测点,甲醇设了6个检测点,乙酸设了6个检测点,检测结果均符合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1]的要求;高温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检测结果符合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物理因素》[2]的要求。噪声设了31个检测点,检测结果合格率达71%,结果见表1、表2。
注: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
注:高温检测结果为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噪声检测结果为8 h等效声级。
2.5 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2.5.1 防尘设施
本项目拟采取的防尘技术措施主要为在每台织布机上均加装卡盘式除尘系统。
2.5.2 防噪设施
本项目选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合理布置噪声源,工人除巡检外不直接接触。织布机岗位进行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相关措施。
2.5.3 防毒设施
本项目为基本密闭式,并设有排风管道,以维持炉内负压,并将有毒物质排至室外。部分可采用分散集中控制系统进行控制,避免人员直接接触或较少时间接触。
3 讨 论
某电子玻纤布厂扩建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一般项目,自动化程度较高,除浆纱和织布车间现场需要工人巡视,断丝连接系手工作业,其余手工作业方式比较少。该项目只要重视安全生产和将职业卫生工程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并在建成投产后加强生产管理,在正常生产、设备完好、各项卫生技术措施运转正常等条件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能控制在较低水平。织布机岗位应采取吸音降噪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接触时间。
4 建 议
①本项目应加强开展相关职业卫生知识方面的培训,指导工人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更换。②应完善急救援措施,开展培训教育,教会员工在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抢救、自救互救和逃生方法。③重点应按照国家职业健康监护法律、法规对员工进行定期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对新上岗的工人应在上岗前或上岗初期15 d内进行基础听力测定。不得雇佣有职业禁忌证的工人。④定期委托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推荐阅读: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11-03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03-13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02-25
放射科职业安全防护12-06
浅析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03-17
放射科工作人员职业防护制度03-10
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07-03
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07-09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上报工作流程12-21
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病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