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系统十二五“”主要工作思路
“1”是“一优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主动地推动全省各级党政和相关部门从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工作部署、督查落实等方面真正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是“两全面”。全面推进、全面提速。教育是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事业,是公平的起点、是最大的民生,等不起、慢不得。全省教育系统要紧跟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主基调、“三化同步”主战略的新形势,千方百计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3”是“三抓好”。一抓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7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以上),实施好“4+2”工程(学前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高等教育突破工程,优美教室工程、围墙安全工程);二抓好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从外延转向内涵,从粗放管理转为精细管理,从只重视普通高中转为普职协调发展,从单一重视学生分数转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关注少数学生升学转为关注全体学生成长成才,从只重视建设转为既重视建设又重视管理等;三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全面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扎实实施素质教育。
“4”是“四大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大力扩大教育对外开发。
“5”是“五加强”。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安全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加强教育改革创新。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教育领域是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教育系统在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六五”普法工作顺利实施
自2011年以来,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划、意见等,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青少年学生、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坚持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完成了“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省教育厅制定下发了《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教师普法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教师“普法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等,并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坚持把法治教育同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同教育行政管理的常规业务相结合、同行政机关作风建设相结合,认真学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切实提高教育系统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省教育厅积极会同省依法治省办等有关部门,坚持利用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综治宣传日、禁毒宣传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契机,充分调动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广大干部、学校师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散发宣传资料,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和咨询活动。
2011年至2015年主要集中宣传了《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甘肃省语言文字条例》和《中小学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教育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基层。
此外,2013年,省教育厅联合省司法厅在全省中小学组织开展了“唱响法制歌曲创建和谐校园”主题活动,2014年,开展了以“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学习宣传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全省教育系统累计印发宣传材料1000多万份,制作法治宣传条幅100多万余幅,宣传板、宣传栏100万余块。
为将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向社会延伸,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省教育厅还加强与省电视台的合作,专门开辟了《教育在线》专题栏目,并积极利用《甘肃法制报》《未来导报》《甘肃教育》等报刊进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同时,组织开展了“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
过去的五年,我省坚持以创建“平安校园”为载体,坚持以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为重点,坚持贴近青少年学习生活实际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基本形成了由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家庭、社会积极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学校为主、家庭参与、辐射社会的“三位一体”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逐步完善。
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成立了法治教育领导小组,落实了法治教育的专(兼)职干部,聘请了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团队日、主体班会等活动,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学生家长进行法治教育。
同时,扎实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确保学校法治教育教材、课时、师资、经费的“四落实”。坚持把学生的法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法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将法治教育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以《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实用性法律为教育内容,通过普法宣传、维权讲座、模拟法庭、主题班会(团课)、专题演讲、图片展览、法制手抄报、文艺演出、现身说法、宣传板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学法的主动性,培养青少年学生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运用法律维护师生权益、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水平,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教师普法工作的通知》,组织人员专门制作了《校园法制教育》系列讲座网络课件,面向全省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系列法制培训。组织开展“学法懂法守法,做合格人民教师”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法律素质。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做好教师法治教育、培训工作,把法治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教育活动,把师德师风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政法部门密切配合,以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中心、警示教育基地、模拟法庭等法制教育阵地为依托,定期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到少年法庭、少年犯管教所、看守所、戒毒所、劳教所等单位观摩体验,接受直观、形象的“现身说法”、“以案说法”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活动营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校外教育阵地,积极探索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育形式,通过参观法律知识图片展,学习法律书籍,观看法制录像等经常性的法制教育活动,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规模,达到了以法育人的目的。
教育立法执法工作取得新进展
教育立法是教育普法、落实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教的基础性工作。
五年来,省教育厅坚持教育普法与立法相结合,促进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积极配合省政府法制办、省人大论证完善《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和《甘肃省国家语言文字条例》草案,提请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甘肃省国家语言文字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于2011年9月、11月分别经省人大第十一届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和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为全面落实教育行政执法工作,2011年,省教育厅围绕两基国检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2012年,对各地开展省政府为民办实事、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督查。2013年,配合省人大在全省范围内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2015年,配合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对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执法检查,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调研工作。
根据省政府建立法治政府和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精神和要求,甘肃省教育厅制定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组织人员对现行有效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明确了执法依据,并逐级分解,确定了具体实施的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建立健全了《甘肃省教育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培训制度》《甘肃省教育厅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等10项制度,并加强监督和考核。2014年,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轮持证执法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省教育厅为厅机关全体干部配发了《甘肃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考试复习大纲》,组织学习培训并参加由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的专项考试,完成了信息采集工作,并向省政府法制办申办了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证、行政执法监督证、行政执法证,保证了厅机关全体干部持证执法。
“六五”普法期间,全省还将教育乱收费治理工作纳入教育督导政府考核重要指标,不断加大教育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教育行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行政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省教育厅制定印发了《法制工作规则》,明确了法制工作范围、管理体制、法规规章草案的制定程序、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备案制度、厅机关学法制度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法制工作程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健全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聘请法治副校长、辅导员等。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省教育厅专门成立了厅长担任组长,主管副厅长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省教育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领导和协调。
在前几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对教育行政审批项目从设立依据、办理要件、办理程序、时限、审批机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清理。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优化和再造审批流程,实行“三减一压缩”措施,即减程序、减环节,减要件,压缩审批时限,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行政效能。在严格执行法定审批时限的基础上,合理压缩办理时限,并强化行政审批事项后续监管,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运用电子监察手段,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行为监督。
过去的五年,我省教育简政放权工作也取得了很大实效。2014年,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三张清单一张网”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和要求,省教育厅组织人员全面清理教育厅行政权力事项,对所有行政权力的项目名称、实施依据、责任事项、追责情形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在清理、征求意见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汇总形成了省教育厅权责清单、职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2015年5月,又对职权清单作了进一步的修改论证。经过本次清理,省教育厅保留的权责事项共53项,公共服务事项8项。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主导,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企业的转移,引导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农村集中,实现经济总量的提速发展、快速扩张,努力将塘坝建设成为北部产业发展带上,综合竞争力更强、城镇化建设更快、群众幸福指数更高、社会和谐程度更优的特色精品乡镇。
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强基础、兴产业、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思路,以“搞好大招商、抓牢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拉开大框架、改善大民生”为主攻方向,结合实际,立足区位、资源和环境优势,以烤烟、茶叶为支柱产业,依托科技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蓝莓、生姜、香菇、菊花等新鲜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建设“五个塘坝”(烤烟塘坝、茶叶塘坝、矿业塘坝、产业塘坝、双区塘坝)为总体思路,把招商引资作为加速发展的主动力,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建设“两纵三横”的新集镇规划为重点,以推进特色新兴产业为热点,以抓好“十项重点工程”为焦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是:通过五年的奋斗,实现“116922”目标。即: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人均1亩茶、户均1亩烟、财政收入达到600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900万元、农民户均收入达到2万元,城镇人口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四大战略工程:
(一)树立全新招商理念,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招大项目。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项目牵动战略,构筑产业集聚平台。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以全新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招大商,引大资。恰当设置企业准入门槛,围绕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定位,有侧重地进行产业招商。重点引进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发展项目;投资在4000万元以上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项目;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新型产业支撑项目;投资2000万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基础设施项目,重视引资和引“智”并举,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产业、人才、资金、技术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围绕条件改善下狠功夫。一是交通方面,积极争取实施通村公路的油路改造建设,加快通组公路建设,积极开展组级公路的新修、维修和变更建设,实现以村组公路为支撑,覆盖全乡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力争在期末实现80%的村通油路,100%的组路通车的目标。
二是水利方面,紧紧抓住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的重要机遇,以解决工程性缺水和人饮安全工程为核心,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新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500人,基本实现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的目标。三是电力方面:以提升电力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大全乡安全和稳定电网建设,积极疏通电网建设的各个环境,确保全乡工业和农用电网运行稳定安全。
(三)实施产业兴乡战略,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花大力气。一是以生态茶业建设为重点,以菊花、贡米、香菌为平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做大产业规模,实现产业聚集,推进产业率先突破,到“十二五”期末,确保产业时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围绕建设“能源大乡”目标,以萤石矿、硫铁矿等为重点,抓好现有矿产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华新矿产企业精深加工的整合力度,使之成为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三是重点扶持发展畜牧、粮油、果蔬、中药材加工,培育2个左右在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食品品牌,使其成为产业的品牌代言。
及“十二五”时期工作思路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工作回顾
(一)人口发展规划主要目标顺利实现
——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十一五”时期,全旗累计出生20676人,年均出生率11.2‰,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8‰左右,符合政策生育率在99.23%以上。2010年新出生3871人,比2009年少出生212人,人口出生率10.38‰,自然增长率5.78‰,符合政策生育率97.96%。人口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圆满完成。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启动实施了优生促进工程,针对孕前期、孕期、高危人群、生育后期等采取了知识、营养、药物、技术干预等措施,随访服务61万人次,举办出生缺陷干预培训班1315期,培训52500人次,发放宣传品12.5万份,投放叶酸营养素5028人份,优生四项检测1156例,筛查19830例,监测出生缺陷儿15名,建立了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档案和出生缺陷高危人群管理服务档案,初步形成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链条。与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合作开展了《蒙古族地区生育力与生育意愿调查项目》,前瞻性研究出生人口素质的干预模式。
(二)推进机制建设,凝聚统筹合力。
——推进统筹协调机制。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十一五”期间,旗委、人大、政府、政协多次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及执法
检查,统筹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突出困难和重大问题,切实加大对责任落实的督查考核和指导力度,将人口计生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强化综合治理。根据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任务,2008年调整充实了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加到41个,进一步明确了成员单位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中的职责任务。制定实施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实施方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新闻宣传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集中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的活动方案》等一系列举措,2010年计划生育统计末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64,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31个比例点。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在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旗委党校人口理论教育培训基地、人口计生局蒙汉文网站等有效载体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手机短信、公益广告等形式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借助“达那巴拉”民歌协会、计生文艺汇演、征集计生歌曲诗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人口文化宣传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推进科学管理机制。一是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五年全旗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为旗、乡两级计生部门配齐了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先后完成了十年出生统计核查和育龄妇女信息数据库(WIS系统)向全员人口数据库的过渡工作;建立了全旗出生缺陷高危人群、不孕不育等7
个数据库,为科学分析我旗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等情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依法管理进程稳步推进。制定实施了《科左后旗人口计生依法行政“十一五”规划实施方案》,规范了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建立健全信访长效机制,开通了“12356”阳光热线,集中开展了“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违法生育专项治理”和“城镇违法生育专项治理”活动。2008年我旗作为人口计生全国信访试点单位,在“全国东部十五省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三是目标管理考核进一步完善。坚持实行党政、业务、相关部门 “三线”考核,坚持评估结果集体认定,现场反馈,基本形成符合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要求,作风求实,工作务实,结果真实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
——健全优质服务机制。一是基层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五年累计投入资金436万元,实施了“百村达标工程”,建设了100个村级标准化计生服务室,新建和改扩建了朝鲁吐、双胜等7个镇计生服务所。利用扩大内需项目实施了金宝屯、海力吐等6个镇标准化计生服务所建设;为12个苏木镇配齐了流动服务车,为苏木镇服务站(所)配备了乳腺诊断仪、B超等医疗设备,加快了苏木镇服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步伐。二是全力推进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服务站管理机制改革,推行市旗镇村“四位一体”技术服务模式,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建立了以“旗服务站为龙头、中心镇服务所为骨干、重点镇级服务所为依托、嘎查村级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服务网络,围绕
“孕、产、育”全面加强服务,重点开展以“三查”为主的生殖健康服务。三是计生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考录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岗位大练兵”等形式强化培训,提高素质。目前全旗计生专业技术人员达63人,占旗、乡两级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的70%。2008年成功晋级了自治区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旗”行列。
——落实人财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用人机制。严格执行“旗管、镇聘、村用”的管理制度,2010年全面落实了嘎查村计生专职工作员与村书记、村长同等工资待遇;针对苏木镇技术人员短缺的实际,通过公开考录的方式招录10名医学专业大学生充实到技术服务队伍。二是建立健全计划生育事业费稳定增长保障机制。五年来,旗财政逐年增加计划生育事业费,并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双女(政策内二孩)结扎奖励、“一杯奶”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及时足额拨付和专款专用,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十一五”时期,累计投入资金1376万元,落实国家“三项制度”(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扶助)惠及计划生育家庭2971户(人);启动实施了“一杯奶”生育关怀民生工程,发放“一杯奶”58310件,5885名政策内孕期妇女受益;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年惠及8708个计生家庭,农村牧区政策内二孩和双女户采取结扎措施奖励惠及688户,连续为全旗8222名独生子女办理了关爱女孩保险和爱心保险;5户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放弃再生育的家庭得到了一次性补助;通过企业扶持、部门联动等多种形式救助贫困
计生家庭1485户。
——构建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己建立各级计生协会288个,会员达29590人。形成了“两委总负责、村民搞自治、协会当骨干、群众做主人”的格局。五年累计投入资金414.7万元,通过开展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幸福工程”、“五关怀”活动(关怀贫困计生家庭、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关怀独生子女、关怀女孩健康成长和关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惠及1.2万户家庭。旗、镇两级积极开展了镇、村计生工作人员关怀行动,将每人交通补助、误餐补助标准由60元/月增至100元/月,连续为452名计生工作人员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卫生改厕项目优先安排81名计生专职工作员家庭,人口计生网底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06年、2009年,常胜镇好来村、甘旗卡镇翁斯嘎查先后被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评为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
——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了各成员单位职责,与人口流动较多的省外和周边地区建立了《双向管理协议》,加强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流入地共同管理、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过去的五年,全旗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市人口计生委的高度评价,2006年以来,在全市综合考评中连续三年名列前茅;2009年获全市“稳定低生育水平暨长效机制综合治理建设奖”;2010年获全市“信息化建设奖”
和“依法行政与行风政风建设奖”。
二、“十二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
按照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原则,保障城乡人口的适度规模,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我旗“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肃生育秩序,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继续深化提高人口素质相关工作,建立健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链条;关注人口结构、分布,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问题;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能力建设,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人口总量控制在43万以内,年均出生率、年均自增率分别保持在12.5‰和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在正常水平。
单 位:科左后旗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主要领导:(签字)
通道侗族自治县建设局
杨通虎
各位领导、同志们:
做好城市文章,构建和谐社会,对推进通道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回顾2009年,县建设局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和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举办55周年县庆为契机,大力推进城镇建设,认真实施了年初县委、政府制定的总投资为2.8亿元的16个城建重点建设项目,扎实开展了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我们完成了青云路,万佛路,寨上街,城西街的亮化、绿化和行道板铺设工程;完成了沿江风光带第一期的穿衣戴帽工程建设;完成了城东农贸市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进展顺利。2010年是承上启下之年,各项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十二五规划”的谋划和实施的,关系到通道经济社会建设大局,意义极为重大。我们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慎重认证,现将2010年工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具体做法向大会作粗略汇报。
一、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有为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大城市管理力度,使我县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型
城市化。着力扩大城市规模、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路网,整治市容市貌、美化净化环境,努力强化基础、完善功能、挖掘内涵、塑造特色;稳步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新城、开发新区;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强化城乡规划对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指导调节作用,加大规划决策透明度;维护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监管,为我县建筑业长期快速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提高建设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保持建设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具体做法
(一)、围绕规划龙头,抓好总体布局。
一是做好县城总体规划和完善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编写工作。二是加快乡镇规划编制和新农村中心示范村建设。2010年要抓好临口、溪口、陇城、牙屯堡、播阳、菁芜洲6个建制镇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围绕扩容提质,抓好城建重大项目建设。
2010年,我们立足建设项目为旅游服务,为民生服务的原则,计划实施16项城建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一是抓
好续建项目的建设,加大对污水管网、城镇廉租住房、原大市场拆建等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强对新建项目的建设。抓好县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扩建工程、沿河侗族特色建设风光带二期工程、县城防洪堤二期工程、吉利新村开发、吉利大道建设、内环路建设、沿河大道建设、里丫冲开发、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百丈崖景观园、行政中心、星级宾馆等建设工程的进度、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
(三)、围绕创卫契机,经营管理城市。
一是加强城建监察管理。要加强城市管理宣传,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改正不良习惯。要加强城市划行归市,根据县城扩容情况,及时调整县城功能布局。要加强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管理。二是加强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要加强环卫设施的建设。要确保县城道路和住宅小区干净整洁。要做到城市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三是加强市政设施的维护维修。要做好城市亮化美化绿化,确保正常使用。四是加强城建走市场化运作、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之路,科学收储土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使经营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形成经营城市上的投融资多元化、项目化、市场开拓多元化的良性发展格局,盘活城市资产,扩大经营收益,提高服务功能。
(四)、围绕新型城市,作好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十二五”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一是科学编制我县“十二五”规
划,谋划“十二五”时期城建领域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二是开展“十二五”规划的前期基础性工作,立足科学发展,研究破解发展难题,理清发展思路。三是立足当前,谋划未来,拟定了28个十二五规划城建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24.9277亿元。
展望2010年和十二五规划的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很艰巨、工作很繁重,责任更重大。我们将在县委、县人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勇于面对挑战,锐意开拓进取,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创建宜居宜业宜游县城而努力奋斗。
山西省是能源生产大省,又是能源消耗大省,能耗水平较高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十一五”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省节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运用倒逼引导机制,把节能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资源型省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子,为“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十一五”山西省节能工作成效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体制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监管等强有力的措施,“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2.66%,全面超额完成22%的节能目标任务,实现节能量4 000余万吨标准煤。节能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以能源消费年均6.4%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末的0.98下降到0.57。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已由2005年的2.890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2.235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22.66%。
1.2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56%。钢铁行业1 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比重由“十五”末的9%上升到2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20%上升到77%,焦化行业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上机焦产量比重由36.9%上升到90.6%,电力行业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70%。
1.3 淘汰落后产能为转型跨越发展腾出空间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16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 397万吨、焦炭产能4 761万吨、水泥产能2 586万吨、电石产能142.82万吨,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腾出更大的能耗空间和环境空间。
1.4 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焦化、化工、建材、黑色、有色、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27%、13%、39%、38%、18%、27%。与“十五”末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8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44克,下降了12.5%;吨钢综合能耗由878千克标准煤降到612千克标准煤,下降了30%;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40.1%;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31%;镁冶炼综合能耗下降了46%。
2“十一五”节能工作基本经验
2.1 领导重视与组织完善是推动节能工作的核心。
山西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省节约能源工作领导组,建立了20多个部门合力推进节能的工作机制。省节能主管部门成立节约能源处、省节能监察总队、省节能中心,各市也逐步增强节能管理、执法与服务力量。全省上下形成了不断壮大的节能管理、监督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工作体系。
2.2 强化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是做好节能工作的指挥棒。
省里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落实至各市、县及重点企业,建立并完善了节能考核体系,将节能工作目标纳入到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范围及省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作为约束性指标和重要考核依据。通过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有力、考核到位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控制新增能耗是实现节能的有效途径。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拿出壮士断臂的决心,不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或设备坚决采取停电、停水、停气、停运、停贷及收回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断然措施强制淘汰。省政府出台《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将节能评估作为项目准入的强制性门槛,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的能耗增长。
2.4 加大资金投入与实施节能工程是支撑节能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2 000余项全省重大节能重点工程,其中,2009年、2010年重点推进1 043项节能项目。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在全国最大。“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重点工程实现了2 800余万吨标准煤的稳定节能量,有力支撑了全省节能目标的实现。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扶持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重要方式。
2.5 抓重点行业与重点企业是做好节能工作的关键。
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这六大行业是山西省主要的耗能行业,年耗能在1万吨标煤以上的998户企业(省千家)为山西省重点耗能企业。围绕重点行业开展行业能效对标、节能工作现场经验交流、行业节能技术推介等活动,围绕重点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节能培训,落实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设立能源管理岗位等措施制度。
2.6 建立健全节能法规标准与加大节能执法检查力度是推进节能工作的强力措施。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完成了金属镁、铁合金、电石的地方能耗限额标准,以标准化管理推进节能,目前正在抓紧修订《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的工作。各级节能监察队伍通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和日常监察活动,有效遏制了各种能源生产、使用的违法行为。
2.7 建筑、交通等行业是节能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建设了约50万户的大型沼气工程、约63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工程、约2.5亿平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推广高效照明产品2 086万支,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48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积极推进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完成了对23家省直单位的办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2.8 科学实施节能预警调控是打赢节能决胜仗的关键行动。
2010年,面对节能严峻形势,山西省制定了节能预警调控方案,明确了“科学、合理、有力、有序”的调控原则,建立了各市节能重要工作“周、旬、月”报告制度。针对山西省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正确处理节能工作与经济发展、节能工作与合理发用电的关系,使节能预警调控实施与有序供电、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并行不悖。
2.9 加强宣传与全民动员是节能意识提高的基础。
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广泛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节能宣传周期间,免费发放节能宣传海报等节能宣传材料10万余份(册),发放LED节能灯10万余只,发送2 760万条节能公益短信。
回顾“十一五”节能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结构畸重,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增加了节能工作的难度。二是长效机制不够完善。运用行政手段多,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企业节能内生动力不足。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三是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节能管理力量不足,能源统计、计量和节能监察等基础工作薄弱,难以满足当前节能工作的要求。
3“十二五”山西省节能工作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3.1“十二五”节能工作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时期,节能工作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6%的目标,为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山西省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即在目标责任上,由单一的能耗强度控制向能耗强度控制和新增能耗控制相结合转变;在实现途径上,从偏重技术节能向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并重转变;在政策措施上,由注重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等市场化手段转变。
3.2“十二五”节能工作的重点任务
3.2.1 创新机制,促进转型发展
一是建立倒逼机制。合理控制新增能耗,建立节能目标进度预警机制。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的地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继续实施惩罚性电价政策,利用目标控制与差别电价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高耗低效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是健全约束机制。继续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问责制。推动建立主要耗能行业、相关部门节能工作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节能目标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由地区、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组成的节能目标考核评价综合体系。
三是完善长效机制。修订施行《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同时加大节能执法力度,组织开展节能专项检查和日常监察,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建立省级节能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省主要行业制定地方性能耗限额标准,通过标准化手段促进节能工作科学、精细化管理。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调度跟踪,建立节能预警调控的常态化机制。
3.2.2 重点突破,促进跨越发展
一是推动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生产、节能市场服务的山西特色节能优势产业,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争取结构节能取得突破。以结构调整作为实现节能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工业产业,不断优化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低耗能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三是为转型项目腾出更多能耗空间。继续依法淘汰“两高”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要求,认真制定分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督查调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提高淘汰标准,扩大淘汰范围,为“十二五”期间转型项目留出更多能耗与环境空间。
3.2.3 实施工程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一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继续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在煤炭、冶金、焦化、建材、化工、电力等六大主要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工程。将重点节能技术与重点用能企业“对号入座”,强制性推广节能先进适用技术。
二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提升工程。培育和扶持一批节能技术、节能工作实效突出的示范园区和大企业、大项目,充分发挥大企业和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研究实施重点耗能行业“领跑者”能效标准,深入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三是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继续推行基于市场化运作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能效评价体系。在全省发展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重点培育扶持5~10家销售收入过千万的节能服务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化节能综合服务体系。
3.2.4 整体推进,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形势分析与部门合作。认真研究经济形势变化对节能的影响,做好节能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并采取措施。深入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及社会领域节能工作,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节能合力作用。
二是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加强各级政府节能管理力量和监察及服务机构队伍,进一步完善市级节能管理监察服务机构体系建设,着力加强县级节能机构能力建设。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强对各级政府节能管理人员、节能监察执法人员、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人员的节能培训。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节能领域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媒体宣传、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全民联动的节能工作新格局。
摘要:“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资源型省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子。“十二五”时期,山西省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的部署要求,全镇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现将这一年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财税金融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2015年我镇财政收入任务1204万元,到9月底,完成了983万元,占年初任务的82%。其中,非税完成403万元。2015年1-9月份,我镇共发放各类惠农补贴3168万元,其中,粮食直补11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135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14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202万元,农村五保户补助69万元,抚恤优抚补助151万元,低保补助197万元,救灾补助266万元,新农合补偿420万元等。二是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
全镇耕地11.2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农技人员指导科技示范户50户,辐射农户1000户,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赤霉病防治项目87000亩次。畜牧养殖业发展良好,规模以上养猪场45家,羊牛厂16家,生猪存栏1.23万头,牛羊出栏0.6万头。超额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给我镇的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1718亩绿化任务,共成片造林1740.5亩,栽植各类树木69638株。水利加强工程建设,实现真正惠民。在南欧、马集、沟王建设防渗干渠,总长共4000米,硬化水泥路3条,长7500米,砂石路1条长1100米,建涵闸桥等。节水灌溉项目工程主要在于湾干渠(长3400米)和彭集干渠(长1200米),中小沟清淤新建桥涵渡槽,辐射彭集、黄李、、南乔四个行政村、治理面积1000亩,现已基本完工。三是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加强。
深入“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我们立足实际,成立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另外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创业人员返乡的有力时机,多方联系,邀请部分创业成功人士到镇进行座谈,集思广益,共谋发展,收到很好效果。实行月度动态管理机制,招商信息每月一报。四是民生工作进一步优化。1、6、7月份我镇沱胡水面受上游污水污染,受灾严重,我镇积极关注,及时行动,果断采取措施,减少渔民受灾程度,配合上级把渔民水污染救灾款及时发放到位。
2、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我镇共投资188万元完成了12个项目,共建设水泥路12条,建设面积19350平方米。
3、计划生育奖特扶工作上报奖扶对象143人(新增24人),落实奖励金额143280元;奖扶扩面对象57人,落实奖励金额55680元;特扶对象7人(新增2人),落实奖励金额26200元。
4、我镇五保人员分散供养308人,集中供养53人,2015年截止目前共发放低保资金994户1460人2152350元。民政办通过发放发放生救款140000元开展孤儿和社会优抚、定救工作,救助935人,其中大病救助37人,临时救助11人。
5、全镇危房改造204户,其中85户已竣工录入完毕,信息录入170户。
五是文明创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
结合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进一步巩固“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的成效,并向纵深推进,对白夏路沿线进行了绿化和美化。积极响应文明办号召,在全镇范围内推选好人,共涌现蚌埠好人2名,五河好人17名。
六是土地管理和农民建房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土地管理和农民建房的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按照控制、规划、推进的工作思路,采取了全方位的巡查和有效打击,出台了《镇村正职干部防违控违风险抵押金综合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农民建房得到进一步规范,违规占地大幅度减少,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共计拆除7处房屋违建。于张、南乔、等村违规建房已得到控制。七是计生工作持续向好。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国策,认真履行计生工作职责。截至目前我镇居住人口共出生792人,合法生育53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67.55%,新数量政策符合率达到86.11%。社会抚养费共征收1003400元。扎实开展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工作,在今年的计划生育评比中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力争摆脱落后局面。八是综治和信访工作稳步发展。
认真落实综治目标考核内容,与17个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完善镇村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加强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建设,投资10万元装修办公大厅。深化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网上透明公开运行,关注网络舆情、来信来访,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调处100余起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95%。全年来无一例赴京上访案件。
九、安全生产工作有序推进。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抓好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做到有检查,有纪律,有整改,有汇报,排查安全隐患75起,其中县级挂牌督办企业银河米业和蚌埠梁国米业已整改完毕,依法查封3家无证经营加油站点。十是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绩效工资标准,兑现村组干部工资81万元。强化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我镇共接到并处理上级转来信件20件(其中县信访局6件、县纪委14件),立案8件,共处理党员干部6人,上缴违规资金9400元,收缴财政违纪资金3100元。
其他各项事业长足发展。武装、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工作有序进行。征兵工作有序开展,进站体检46人,合格28人,体检政审双合格15人,定兵15人。工会开展金秋助学共救助11名大学生,救助资金达33000元。
成绩属于过去,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政府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运行压力较大,税基税源较少,发展不足,发展不优;二是农民增收的路子较窄,还需进一步拓宽;三是农田水利设施提升改造还没有全覆盖;四是环境整治工作仍有不完善的地方,环境恶化趋势未能有效遏止;五是秸秆禁烧难题还没有根本性解决办法。对此,我们将紧紧把握宏观形势,立足本镇实际,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逐步加以解决。“十二五”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我镇以构建强镇富民为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国民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经济形势喜人,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国地两税收入870万元提高到983万元,农业生产总值由1.3亿元提高到2.4亿元,粮食总产量由67000吨提高到87297吨;畜牧业创历史新高,小家禽由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基地养殖的转变,涌现出一批养殖合作社,其中十分有影响力的大董鸿鹄养殖合作社,肥猪出栏由1.1万头提高到5.7万头,牛羊出栏由2000头提高到6000头。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题。2011年以来,我镇重点投入资金,投入劳动力,加强村级公路建设。动员各方积极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坚持“国家投一点、群众自原出一点”的筹资机制,并且通过农民“一事一议”的决策机制,共投资1236万元,修建水泥路18042米,砂石路63276米,水泥渠1466米,下水道3713米,安装路灯24盏,植树3.1万株,新建农家书屋305平方米,新建桥涵25座。
(三)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改变城乡面貌
我们按照省、市、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脏、乱、差”问题开展集中整治。规范摊点摆设,取缔骑门摊和占道经营;规范车辆停放,整治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等行为;清理街巷、集中点、河道、公路、沟渠等公共区域的垃圾,配备专人进行日常清扫和运输,提高保洁水平;规范户外广告,组织人员集中整治“牛皮癣”。共清除“牛皮癣”500余处,清除卫生死角上百处,新建垃圾池12个,购买垃圾桶400余个。全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领导班子、有专人抓、有专项经费、有规章制度、有阵地建设,工作井然有序,成绩大有所为,群众反映良好。
(四)大力开展支农惠农工程
五年来,我镇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资金,粮种补贴资金、农资综合补助资金、政策性农业保险、低保及五保资金金额发放到位,民政救济工作开展有序,危房改造工作分批进行。加强计划生育国策的领导,全面落实家庭奖励、扶助资金,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5%以上;服务大厅中心已经建成,受理群众各类事项100余起;司法、综合治理、大调解中心联合开展普法宣传10余次,调解民事纠纷200余起,社会治安满意率100%。
(五)城乡统筹贯彻落实有效,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城镇风貌显著提升。
1、城镇路通、水通、电通、互联网通实现了4个100%。
2、农村环境卫生大为改善。“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镇以“卫生和谐”为建设目标,并把环卫工作作为各村综合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资金保障上,镇政府逐年增加投入资金用于环卫工作,五年来累计投资100余万元,为各村配备了垃圾车等各种工具,在主要交通线路上确定了12名环卫工,对街道和沿线村庄进行垃圾清理,道路两旁绿化等内容,栽植各类林3万余株;积极营造招商引资氛围,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引进安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高庙村实现2600亩土地流转。
(六)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村书记述职述廉”、“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落实,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以规范。2014年实现“两委”换届平稳过渡,农村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14年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为促进新农村各项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五年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计生办积极采取业务综合改革,实施信息数据网络化录入和人性化管理,在各个行政村建立服务室,加大奖励扶助比例,已累计发放各项扶助资金余万元,计生率保持在85%以上;服务窗口自成立起,坚持“便民廉洁高效规范”的方针,共受理办结各类事项1500起,群众满意率达100%;司法所联合团委、综治办、派出所等部门,开展普法宣传27次,累计调解民事纠纷582起,受教育人员15000余名,帮教率100%;整合教育资源,教学条件逐步优化;17个村的医疗卫生室全部投入使用,“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十二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的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三五规划和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产业调整、招商引资、道路建设、卫生整治、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现代农业建设还未形成大的规模和品牌效应,生态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还不十分明显,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措施还很不健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效率仍然很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还不够理想;二是少数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程度仍然不够高,工作做大争先的意识还不强,工作中全盘考虑问题的能力不强,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多,调动干部群众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依旧困难、现代科技文化覆盖面窄等问题和困难。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因此,我们要创新发展思路,明确任务目标,强化工作措施。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动镇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抢抓机遇,加快“富民强镇”发展步伐
1、抓好项目落实。认真分析新时期,认真抓好在建项目的实施,更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向上争取项目。
2、加大财政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非生产性开支,深入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拓宽增收渠道。在确保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计生、综合治理、民政、安全生产、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
3、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对重点项目意向,要完善落实责任制,要认真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完善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全镇上下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2016年招商引资1亿元以上。
5、充分发挥大棚蔬菜协会、养殖协会、养殖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加快养殖业的大发展。
6、加强劳务输出和农民工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引导闲散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时,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及次数,充分提高务工人员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努力做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工作力度,保证完XX县下达的任务。贯彻落实农村“低保”管理和“五保户”供养制度,做好优待抚恤工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努力帮助他们解决上学、住房等实际困难。同时做好粮食直补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工作。
2、继续加大“三项制度”宣传力度,抓好“两非”案件的查处工作,狠抓出生政策符合率、参检率、孕情检出率、四术落实率“四率”治理和流动人员管理,力争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先进行列。
3、文化、卫生、教育工作继续加强。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和文化综合站,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掌握致富的本领;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和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综治维稳工作。严格落实信访条例,坚持实行领导信访接待日和领导包案责任制,充分发挥综治、信访、司法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源头和萌芽状态,确保全镇社会大局稳定。同时把百村万户平安工程推向深入,进一步做好平安创建工作。
5、健全安全生产网络,加大管理力度,确保生产安全。
(三)加强党委、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1)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感,调动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和激情,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大对重点工作的领导力度,推动工作提速提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好班子,管好队伍,树立正气,抑制邪气,加快崛起步伐,为全面完成2016年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推动全镇各项工作争先进位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做好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抓好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将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推向深入,规范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能。
(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继续扩大公益事业建设覆盖面,让更多的群众切实得到实惠。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落实好项目资金,进一步做好建涵闸桥和中小沟的清淤等工程。
(3)涉及到民生工程方面的工作,将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十三五”工作总结
未来五年是我镇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五年,是现代农业大发展的五年。做好今后五年的各项工作,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小康镇,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五年,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切实增强“争先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稳步推进“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面养殖、大棚蔬菜、近郊观光农业生态区”等五大产业经济片区的发展,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养殖效益,壮大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产业化格局,改善生产条件,健全农技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
奋斗目标是: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2亿元,年增长15%;人均收入达到10238元,年增长10%;农业总产值达到5.04亿元,年增长4%;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3亿元,年增长15%。
围绕上述思路、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稳定粮食生产为统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到2020年,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1万吨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养殖业占大农业比重达40%,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1、积极鼓励集中连片面积在300-500亩规模以上的经营方式,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应为带动,以张村村、乔张村、高庙村为辐射面建设千亩大棚蔬菜区;以村、台李村为辐射面村建设千亩林木区;以大董村为中心,利用鸿鹄大雁为辐射面建成万亩近郊农业观光区;以泗河村为辐射面建设“特种水产养殖区”。继续做好于张村、黄李村建设规划区的征地拆迁工作,提供2000亩耕地指标,为县城建设和工业发展服务。新建标准化蛋鸡养殖户50户、标准化肉鸡养殖园20户,肉鸭养殖园20户,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100户,实现养殖业经济收入的翻番。
2、夯实养殖基础。抓住省、市、县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养猪业的发展,大力推广猪的杂交改良工作,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提高养猪的科学含量,加大养殖规模,逐步实行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养殖,不断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适度发展山羊和家禽养殖,试验性地进行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大力开发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我镇水资源优势,形成水产养殖基地。到2020年,争取畜牧业突破亿元大关
3、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土资源整理项目,解决人畜吃水及灌溉供应实现农业灌溉全覆盖。从市县两级积极争取资金、设备,生产设施的全覆盖;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重点推广农业技术创新。
4、林业发展。以农村生态文明示范镇建设为抓手,围绕生态经济强镇的目标,强化生态立镇理念,突出林业生态建设,着力实施林业生态,预计到2020年形成5个示范林业片,人工造林10000亩。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计划投资1000余万元修我镇村道路,拓展视野,完善自来水项目。
(三)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125”工作法,继续完善和落实“述职述廉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严格执行村民代表和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所有村务工作的开展均按民主议事程序履行,并上报备案;农村财务管理全部实现电算化、规范化、公开化;注重村干部素质工程教育,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网络文化站的教育作用,分批次组织村干部到先进乡镇学习致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四)抓好惠民工程的落实。认进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群众上,把农村合作医疗、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农机补贴等资金、信息服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五)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治理不放松,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投入10万元修建公厕,投入30万元安装路灯,打造城乡环境风貌。积极倡导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农村、进家庭、城乡环境一体化。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招商引资投资环境。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全镇土地实施5年有效规划,做好征地拆迁和补偿工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协助养殖业合作社通过技改扩规、延伸产业链把企业做大做强。创新投资环境,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填充工作。
2、优化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按照县城建设的总体规划XX县委县府的要求,主动服务于XX县城建设,继续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同时抓好城镇治安环境和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营造宜居宜商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
(七)抓好美好乡村建设,推进新农村提档升级。
扭住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距这一要务,严格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展开。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要覆盖到全镇17个行政村,并通过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评审。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计划投资370余万元完成公路网改造18公里,完善公路网建设;二是抓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农村宽带网全覆盖,全面启动村村通数字电视工程;三是推进安全饮水工程,重点解决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四是搞好征地拆迁安置工程,完成农民安置任务;五是抓好“美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2、完善农村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健全村级卫生保洁工作机制,在全镇形成主要路段专人专职保洁、各村属地管理维护的新格局。同时,继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建设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争取实现我镇环境卫生根本性改观,做到具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效果。
(八)办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办好民生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深入基层调查走访、问需于民,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到最需要解决的群众身上,把农村合作医疗、小额贷款、低保五保、粮食直补、科技下乡、助残抚恤、农机补贴、传染病防治等各项惠农资金、信息服务贯穿到改善民生的工作实际中。其中新医合参保率五年内要达到并稳定在百分之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村沼气池建设新增300户以上。
2、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抓好计生工作,确保人口出生率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二是抓好国防教育,为国防事业提供合格的兵源,同时继续做好民兵训练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三是做好文教卫生工作,让适龄儿童100%完成九年制教育,完善医疗条件,杜绝疫情传染病的发生;四是抓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维护职工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大普法力度,提高村民遵法、守法意识。
(九)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1、提升行政效能。实行项目细化、责任主体明确化、岗位责任具体化的“三化”机制,将工作定责、定量、定质、定时,以目标引领,效率优先,以责任问效,步步紧跟,有序推进,重在实效。把求真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重大事项班长领头,人大跟踪问效,抢抓机遇争分夺秒,有三步并作一步的赶超精神,卓有成效的完成任务。
2、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评估体系和机制,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行政效能管理的重要标尺,强化服务岗位管理,规范服务人员行为,实行承办事项首办人员负责制,对工作不力,造成损失的要实行问责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要做好预防和应急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之临沂篇
发布时间:2010-09-01 访问次数:8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推动下,我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显著改善,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和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粮油果菜棉烟茶产量实现新突破。
(二)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全市形成了粮、油、菜、果、茶、烟、桑、药、卉九大种植业基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各具特色。高效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700多万亩。
(三)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行“一册两书三证”管理制度,制定推广地方技术标准23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目前,累计命名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48处。全市农业“三品”总数达453个,认证面积达250万亩。
(四)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济模式。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农业龙头企业年加工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39%。
(五)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达到11299家。经营服务范围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行业,参加合作社的成员83万个,带动农民97万户。
(六)农村可再生能源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最近5年,国家、省、市、县各级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发展农村沼气。到目前,全市沼气用户累计37.7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累计163处。年产沼气1.8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省20万吨标准煤。
(七)科技兴农成效显著。组织实施了十大农业技术推广,自主培育了临麦2号、临麦4号、郯麦98等20个粮油新品种,累计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306个,获各类农业科技成果200余项。
(八)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突出问题专项治理,67.8%的村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换发补发任务。落实减负政策,实行减负一票否决量化考核,对末位乡镇实行“重点管理”和“工作警告”。普遍推行了村级账据、资金、合同、公章“四监管”。涉农信访案件大幅下降。以县区、乡镇、村居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为目标,突出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两个关键”,实行粮食安全、特色农业、农村生态“三管齐下”,实施沂蒙高效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示范园区“四项打造”,实现生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流通市场化、营销品牌化“农业五化”,确保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发展重点
(一)突出抓好新增粮食产能建设,保持粮食生产先进市地位。以实施粮食新增千亿斤能力项目为契机,扩大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粮食增产计划。重点抓好郯城、苍山、沂南、临沭、河东(后备)5个国家粮食产能县建设,带动全市粮食总产每年提高2%以上。力争到2020年,建成百亿斤产能大市。
(二)突出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以基地为中心打造“三高”农业带。围绕建设城郊型高效农业带、环蒙山特色农业带、滨河高效农业带、苍山沂南优质蔬菜产业带,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以实施蔬菜果业产业振兴计划为抓手,高起点建设标准蔬菜园、标准果园,不断优化基地布局,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管理水平。二是以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努力打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线,大力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以农产品质量监管为重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实行产地准出制度和出口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强基地和市场监测体系建设,确保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三)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围绕肉制品、蔬菜、干鲜果、茶叶、条柳编、乳制品、食品、板材等八大加工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现有的优势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要素,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与合作,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联合舰队”和“航空母舰”。
(四)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发展一批资本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功能配套齐全的合作组织。指导合作组织制定合作章程,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资产运营、利益分配等管理制度。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大力发展户用沼气、风力发电、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建设一批观光园区、采摘园区和生态农业家园。大力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循环发展。
(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民培训基地建设,认真组织好全市百个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认定和挂牌工作,发挥好培训基地在全市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
○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年均实增8.3%
○ 590亿元解决2.15亿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家住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镇西园子村的乔荣孝家近年来可谓喜事盈门。老乔逢人便说,“如今是种地不交税了,孩子上学不交费了,看病能报销了,咱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乔家的变化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在各级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呈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
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十足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民增收难度增加等方面。为加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就此终结。2007年,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上学不用交纳学杂费了。2008年,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农民看病贵、养老难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对农业农村投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接连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财政支农投入的提法,从“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显示出国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 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十一五”期间,除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能享受农资综合直补。与此同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中央明确指出,扩内需、保增长,最大潜力在农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继续高度重视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新增4万亿投资中,加大了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200.5亿元。支农政策不断强化,支农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基础得到不断加强。在最困难的时候,农业农村经济顶住重重困难,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最大亮点。
新农村 喜盈门——“十一五”三农成就综述 2010年10月11日14: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坚实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金色的稻田里,收割机隆隆作业,农民们挥汗如雨,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2009年达到10616亿斤,比2005年增长9.7%。特别是2007年以来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肉、蛋、奶、水产品、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它得益于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也得益于广大农民誓夺高产的信心和勇气。
面对罕见自然灾害,众志成城,力保粮食生产。“十一五”时期,地震、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农业生产面对严重挑战。直面灾害,中央加大了抗灾投入,各地各部门加强灾情监测,落实抗灾措施,指导农民科学生产。据统计,仅2009年春旱期间,北方冬麦区合计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1238万人、开动机电井118万眼,各地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9亿元,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37亿亩,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增产难度越来越大,高产创建示范全面铺开,科技攻关再上新台阶。收获沉甸甸的“六连增”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数越高,增产越难。粮食生产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选择突破性的技术路线。“十一五”期间,创建万亩高产示范片的技术战略确立,优粮工程、动植物保护、种养业良种等一批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一些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为夺取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99亿亩、8.75亿千瓦、49.1%,比2005年提高8.9%、27.7%和13.2个百分点。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51%。
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如今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即便是大忙时节,田地里也看不到多少农民,农民都说整地、育秧插秧、病虫防治、收割,都有专业服务合作社帮忙,现在种田轻省多了!“十一五”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各类植保队、农机合作社、农技服务公司空前活跃。2009年,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2.4%;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2.4万个,带动1亿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4.64万个,实际入社农户2100多万。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亿万农民享更多温暖
2006年,既是“十一五”的第一个年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我国的广袤乡村发生着真实的改变。
陕西省安塞县真武洞镇农民司云,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他在家里搞养殖,孩子外出打工,一年家里的收入接近5万元。村里的变化也大,路通了,水净了,房子翻新了,环境整洁了,农民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变了。
司云的感受代表着很多农民的心声。“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国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2010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十一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2006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资590亿元,解决全国2.15亿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十一五”前四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6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8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十一五”末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0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截至2009年11月30日,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任务开工率91.1%、竣工率64.9%。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贵州教育系统十二五“”主要工作思路】推荐阅读: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07-04
贵州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07-12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12-11
十二五教育规划05-26
贵州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下册健康教育教案07-21
教育部十二五课题查询办法11-23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中小学06-26
贵州公车管理系统09-11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全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