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城镇建设方案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色小城镇建设方案(共8篇)

特色小城镇建设方案 篇1

猪场苗族彝族乡人民政府

关于特色小城镇“河滨苗族风情苑”建设的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1‟13号)和中共毕节地委、行署《关于印发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若干实施方案的通知》(毕地党发„2011‟2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我乡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大气魄加大投入,以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推进特色小城镇——“河滨苗族风情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力争2012年底建成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完善、生态优良、经济实力较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二、建设定位

建筑样式上参照“黔西北民居”建设十八字方针,并注入苗族舞蹈、蜡染、刺绣、古歌、酒歌等苗族文化风情元素。

三、建设内容

1、道路基础设施

规划区内街道(主街道长1000米,宽20米)、巷道油路硬化率达100%,人行道铺装率达100%,路灯设施设置完善,亮灯率达100%。

2、供排水设施

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镇主要道路、公共场所、集中居住区排水设施完善,畅通。

3、公厕

按国家标准建成1个水冲公厕。

4、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规划要求,设置机关幼儿园1所,农业服务中心办公楼1栋,教师宿舍1栋,文体娱乐活动中心(文体广场)1个,图书室1个,苗族工艺展售厅1个,集贸市场、集镇超市、乡村旅馆、餐饮店、娱乐会所等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做到服务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服务质量优良,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5、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建设 街道两旁每隔10米种值1棵行道树,周边山地以经果林、生态林为主全覆盖进行绿化,庭院广场进行草场绿化,安装景观灯。对整脏治乱工作实施常态化管理,保持城镇区域干净、整洁、清爽、有序。

四、融资方式

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均采用BOT模式,以招投标方式引进投资,由投资方负责土地征拨、平整、硬化、广场建设、路灯及景观灯安装、行道树种植、草场绿化等。

五、实施步骤

2012年1月10日前完成土地丈量,1月15日前完成招商,1月18日前完成土地征拨并开工建设,1月20日前完成控规,12月底前完成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完善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猪场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严格执行规划,彰显城镇特色。做到先规划,后建设。

(三)整合项目资金,加快建设步伐。整合“黔西北民居”建设、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加快民居建设步伐。

(四)优惠条件。凡规划区域内被征拨土地的农户,在购买地基时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

(五)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开辟宣传专栏,提高群众参与特色小城镇——“河滨苗族风情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六)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建立领导挂帅、单位督查的工作机制,明确督促工作职责,细化工作目标,加强对特色小城镇建设进度考核,并奖此项工作作为干部职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猪场苗族彝族乡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元月一日

主题词:特色小城镇建设 实施方案

报:县委、县政府

送:城乡规划局、住房建设局

发:各村委、乡直各单位 猪场乡党政办公室 2012年1月1日印发

特色小城镇建设方案 篇2

1小城镇特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强, 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速度较快。从1995年到2014年, 我国街道办事处数量由5596个增加到7696个, 乡数由29502个减少到12282个, 镇数由17532个增加到20401个, 说明我国小城镇建设不断发展, 逐渐向城市化转变。 但在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 各地发展建设模式基本相同, 完全忽视了各地独特的文化底蕴, 盲目效仿城市的建造模式, 使小城镇建设不具地域性特色。建设具有特色文化和产业的小城镇是以后小城镇建设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

小城镇特色建设重要性主要有:

(1) 我国国土广阔, 自然资源丰富, 小城镇建设能充分促进多种资源的开采利用。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种植独具特色的农产品, 成为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农业基础。

(2) 借助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 建设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小城镇, 一方面可以彰显当地的文化气息, 宣扬小城镇的文化魅力; 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民俗文化吸引大量游客,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3)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通过建设小城镇, 将城市与农村紧密结合, 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解决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业问题,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小城镇建设模式单一

许多城市大拆大建, 对当地特色文化、文物、标志性建筑保护不力。在小城镇建设中, 片面追求速度和新潮, 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拆除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的老建筑, 造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甚至消失殆尽。

2.2对特色文化保护不够

小城镇建设必然会对特色文化造成威胁, 传统文化也会逐渐没落, 展现不出当地的特色。当地的传统村落格局被打破, 传统工业得不到重视, 使其在城镇建设中被拆除, 一些特色工厂或特色农田被占用, 传统手工艺也会随之消失, 特色文化环境遭到破坏。

2.3过于重视土地利用, 缺乏人文建设

小城镇建设对土地需求较多,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 小城镇建造过程中就更加重视土地的有效使用, 忽视人文的建设, 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信息化程度较低, 教育、就业、就医、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基本保障欠缺。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甚至通过“赶农民上楼”等做法来扩大建设用地, 小城镇建设缺乏调控力度, 小城镇管理缺失。

2.4小城镇发展规划不合理

小城镇规划涉及各个部门的的利益, 但在规划过程中, 注重特色风貌就可能导致施工困难, 失去了其高效性;注重高效的建设又可能失去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许多小城镇在规划中, 由于资金、利益等问题, 公共利益往往成为牺牲品, 规划者追求最高效率的建设, 缺乏对小城镇整体特色的考虑, 使小城镇在建设中失去其原本的活力与特色。

3对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3.1小城镇建设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今后, 各地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特色小城镇构建和小城镇品质的提升, 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小城镇进行合理治理, 将特色小城镇打造成“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小城镇。适当转变发展方式, 将小城镇发展转向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重阶段, 着力提升小城镇环境质量, 将小城镇建设成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现代化程度高的和谐宜居城市。

3.2重视对小城镇传统文化的保护

村落居民是村落非遗资源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理应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参与者、城镇化发展的受益者[ ]。小城镇建设应对特色文化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 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 将特色民俗文化渗透到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 这样既保留的文化传统, 又不失小城镇风采, 也提升了小城镇的文化底蕴。

3.3利用文化, 建设多元化小城镇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目的是以文化来引导小城镇发展, 突显小城镇独特风格, 打造小城镇的完美形象, 提升小城镇功能。发展小城镇特色文化, 揭示城镇文化精神, 凸显小城镇特性和地方风情, 提高小城镇品质, 转变“千城一面”的格局。

3.4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经济发展

传统产业是当地特色产业, 能在小城镇建设中促进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有利于对文化的传承和对当地特色的凸显, 有助于带动小城镇经济活动的兴盛。合理利用当地的优势, 根据民族风貌风情推广手工艺, 发展特色旅游度假村等, 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吸引更多的游客, 获得更多的投资和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 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3.5以人为核心, 注重管理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人”是重要因素。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放宽小城镇落户条件。完善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 也要重视现代化的管理, 转变传统重建设、轻管理的态度, 做到建管并重。

摘要:小城镇建设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城镇特色建设需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并进。本文首先对我国小城镇特色建设的重要性进行解读, 分析了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建设模式单一、本土文化及产业遭到破坏、缺乏人文建设等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城镇建设,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丁智才.论传统村落非遗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行——以南宁市缸瓦窑村香火龙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15 (01) :101-106.

“四化同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篇3

(一)规划先导,引领科学发展

依据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小城镇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重点优化和完善特色镇总体规划,抓好小城镇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制订了《湖北省镇域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全域规划工作已在全省重点镇推开。

(二)试点示范,探索有效路径

相继开展了扩权强镇、“四化同步”试点以及旅游名镇创建工作,通过一批特色乡镇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为全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搭建了新平台,为克服经济下行压力打开了新思路,为培育湖北“三农”发展新动力、新优势找到了新途径。

(三)做强产业,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立足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发展路子,推进小城镇产业发展和转型。一是做强工业园区。汉川市沉湖镇的福星工业园、大冶市陈贵镇纺织服装产业园、枝江市安福寺镇食品工业园等园区,都形成了集群发展之势。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仙桃市彭场镇的无纺布产业,从单一加工制品向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全产业链发展,从生产加工向技术研发转变,从标准执行者向标准制定者跨越,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纺布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襄城区尹集乡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江夏区五里界街的“七里花海”成为武汉市民休闲度假首选之地,郧阳区茶店镇的“樱桃节”特色鲜明,可圈可点。

(四)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撑

在推进全省“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中,一是优先安排调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整理项目,21个试点乡镇建成区面积从172.9平方公里扩大到184.4平方公里,土地流转面积从19.7万亩增长到45.7万亩。二是省预算内投资向示范试点乡镇倾斜,每年安排专项计划,予以重点支持。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省财政安排1亿元示范试点乡镇规划编制专项补助资金。2014年起,每年安排10亿元调度资金,专项用于示范试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承建主体的周转。四是减免相关收费。全额返还基础设施配套费,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服务性收费不高于最低标准的30%。

二、特色小城镇典型特色

(一)“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类型

监利县新沟镇依托农业资源优势,通过龙头企业福娃集团率先实现工业化突破,再以工业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合力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和消费动力,实现了兴工业、强城镇、带农村、富农民。

(二)特色文化旅游类型

红安县七里坪镇着力打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品牌,坚持红绿相融,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体验旅游,2015年,全年游客人数突破60万人次,同比增长18%。

(三)跨区域协作发展类型

黄梅县小池镇是鄂赣两省连接的重要节点,是我省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桥头堡,通过强化与九江市跨省跨江合作,实现了“由小变大、由镇变城、由弱变强”的可喜变化。

(四)城站融合TOD城镇发展类型

咸宁梓山湖新城依托武咸城铁贺胜桥站建设,与武汉、咸宁主城间交通通过城铁完成,形成空间异地、生活“同城”的模式。

(五)扶贫搬迁建镇类型

恩施市龙凤镇是全国扶贫改革试点镇,通过移民搬迁实施移民建镇,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将特色城镇、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有机结合。

(六)产城一体发展类型

特色小城镇建设方案 篇4

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逐步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坚持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城镇化是由农村人口占多数的传统农业向非农人口占较大比例的现代文明社会过渡的社会发展过程,城镇化道路涉及城市和乡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等。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与中国人多地少基本国情相适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功能互补,实现大中型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中国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主要是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而言的,下面我们讨论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二、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小城镇建设发展比较快,但是整体现状不容乐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许多城镇的建设照搬城市发展模式,忽视对自身优势和风格特色的研究,没有准确把握小城镇的历史渊源、文化发展和民俗风情等个性特征,常常以大中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指导小城镇的建设,直接导致小城镇建设千篇一的面貌,严重违背了中国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原则和方向。

三、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路径

特色小姻镇的建设发展,需要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向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正确处理街道房屋建设和城镇功能完善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技术规划和经济规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功能完善和个性展示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资金投入和民众资金支持的关系,正确处理城镇建设和城镇繁荣的关系,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具体来讲,中国特色小城滇的建设,应该:

(一)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科学发展

长期以来,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应该重视大中城市的发展,还是应该重视小姻镇的发展,一直都没有定论。不管是倾向哪种观点,都是具有片面性的,因为城市和城镇甚至农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协调发展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坚持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原则,不能仅追求某一个目标,出现发展失衡的状况。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必领统筹城市和乡镇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使大中型城市和小城镇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

(二)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依托产业支撑,充分利用乡镇的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城镇。根据各镇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劣情况的不同,分别指导,引导小城镇发展该镇特色产业,城镇建设企业,企业带动整个城镇经济的发展,实现/」、城镇的跨越式发展。

增开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摆脱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一是加大府财政投入,把城镇基础建设的设施资金列入预算之中,设置城镇建设专项基金,进行重点工程建设。二是积极引进外资,吸收民间闲散资金。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资金聚拢集中,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公共建设提供资金进出。三是以当地优势项目进行股份投资吸收资金。

(三)合理规划,注重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城镇化道路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该吸取这一教训,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中,就应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工业企业集中安置在小区,居住人口向镇中聚拢、住宅区向社区集中,合理规划生态建设,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生态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争取小城镇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益最大化。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不断提升小城镇品味和经济发展层次,实现小城镇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四)立足实际,发挥特色优势

每个小城镇都有自已独特的一面,寻找小城镇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特色差异,进行小城镇发展建设的规划,立足实际清况,发展自身特色优势。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利用小城镇的特色优势进行建设从自然环境入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特征创造小城镇独特的空间环境,在水乡小镇将水体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考虑,山地小城镇则强调山体周围的空间布局,形成地方特色。结合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将小城镇的文化传统和经济产业结合发展。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建筑和主导产业进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

(五)搞好特色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最根本的经济基础,目前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中式本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将乡镇企业的发展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发展道路。乡镇企业的发展,还为大量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可以解决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老农人口的转移问题,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减轻压力。

根据乡镇中的基本经济情况和市场状况,确定小城镇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搞好地区内部特色乡镇企业的发展。

小结

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 篇5

城镇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是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精神。我认为,城镇化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城镇化是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契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重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济大发展,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草地沙化等现象日趋严重,城镇发展也出现了上述问题。因此城镇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壁垒,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民工问题。与同企业的正式职工相比,农民工在工资、奖金、节假日、医疗和抚恤等社会保障方面总体上处于一种待遇十分低下和无保障的地位。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将农民工完全排除在外。同时,进城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当前义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难题。

二、失地农民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在提高,而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进行道路、住房、厂区等的建设。其直接后果是造成了4000 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

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要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问题。

⑴ 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城市的农民工政策。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现居民的迁徙自由,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恢复其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使更多农民工成为“名正言顺”的城市人。

⑵要积极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应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⑶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首要的内容,就是必须给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让农民工与市民享有同样的合法权益,享有平等参与各种竞

争的机会,如职业培训、子女受教育等权利。

⑷要积极引导农民工进城就业。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发展观。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虽然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但重中之重是强化产业支撑,实现城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城镇化提供物质支撑。新型工业化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步入信息社会后,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早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步伐,而采取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

⑵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从转移农村人口的目的看,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很难支撑农民在大中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就业难的困境,以及现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和农村具有天然的联系,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载体,基础设施条件不高,对于农民进入的门槛,相对于大中城市要低得多。

⑶加快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生产要素的聚集为条件的,而我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因为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长期阻碍,导致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在城镇立足,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和消费群体的支撑,必须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紧密结合。在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下大力气打破城市第三产业的行业垄断,加快改革步伐,对外资和民营企业开放,在用工制度上取消户籍限制和对外人员的限制,第三产业作为劳动力吸收器的作用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增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强规划、规范和引导作用,培养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排除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失效时期和城镇化的初期,以及城镇化超常规发展时期,更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规划、规范和引导作用,由政府制定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对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的产业布局、城市规模的扩大等方面,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构建良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秩序,优化城镇化的组织架构,树立城市经营的理念,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增强城镇的文化底蕴。努力提升城镇的凝聚力、城镇发展的和谐度、城市品牌形象以及城镇居民文化观念及精神风貌。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就要做好土地资源保障、医疗保险保障、养老保障、公共服务体系配置一体化,资源与环境和谐统一,惠民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就要坚定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一手抓引导推进,一手抓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特色城镇化建设经验交流 篇6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XX镇委、镇政府衷心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关心XX镇发展,帮助我们研究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现将我镇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一汇报,恳请各位领导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

一、XX镇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XX镇位于XX县县城东南隅5公里处,是一个多山多水多林的农业镇。现有11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分山上山下两大部分。全镇现有人口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千余人,山下6村2168户7748人,山上5村427户1163人。山下6村现有耕地亩,仍然以果树、粮食等传统种植为主,没有形成新的上风产业,增收渠道不畅。近年来,其人均纯收进持续在3000元左右徘徊,明显低于全省、全市、全县均匀水平。长期以来,由于城镇建设多属自发的短期行为,政府治理不到位,缺少长远规划,厂商居三区交叉分布、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城镇公共设施功能不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群众意见较大。目前,建设治理XX*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城镇功能齐全、安全文明整洁的新城镇是XX镇一万名群众的热切期盼和迫切要求。

山上5村原有3858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他们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增收难、婚姻难等“六难”题目。2009年山区居民人均纯收进还不足1500元,大部分村民生活仍十分困苦。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近几年,他们采取购买、租住、借居等不同形式临时迁居山下。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分析其原因:

1、从国家政策来看,近年来尽管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尤其是退耕还林政策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XX镇受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山区农民的耕地全部退耕后,每亩每年只能领取到150多元的退耕补助款,而现有的大部分林木没有成材,还很难给他们带来理想的经济收进,他们基本上失往了用以维持生计的土地,同时也无法得到国家给与的每亩每年两季100多元的粮食直接补贴,与山下粮农相比,退耕还林没有使山区农民真正受益。

2、从周边环境看,涑水河源头的两峪水库限制了山区的经济发展。70年代,全县大搞水利工程,无偿占用了山区农民群众的大量耕地,村民们不讲条件,积极主动为水库建设出资出力,他们曾经为XX县的水利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可是,山区五村都分别位于XX峪、紫家峪两大库区上游,两大水库每年几百万立方的蓄水全部浇灌了山下十几个行政村的几万亩耕地,而山区5村没有任何受益。此外,为保证水库大坝的安全,山区各村无法使用爆破技术拓宽和修建农村公路,导致出山的农村公路坡陡弯急,一方面使较大型载货车辆无法通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山区人民群众的通行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3、从生存条件看,XX镇山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农民增收极度困难。目前,国家实行封山禁牧政策给山区农牧民亮起了红灯,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规模依靠放牧挣钱,这基本上断了他们的生存后路,他们只有依靠外出打工、上山采药等办法挣钱维持生计,此外,再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与山下平垣地带的农民收进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外,国家的各种惠农支农政策也没能顺德团购网使他们真正增收,政府投资的农村道路、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公益设施人均维护本钱和因交通不便带来的上学、就医、买卖等其它用度都相对较高,山区居民无力承担。在我镇,农民增收难的题目越显突出,这也逐渐成为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关心关注和急需破解的困难。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发现把山区居民整体搬迁工程列进XX镇特色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山区农民收进,改变山区居民生存环境,进步山区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和唯一选择。

从山上山下两部分的农村发展现状来看,为农民群众找到增收渠道,为其创造宜居生活环境才是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重中之重。

XX镇地处省级涑水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同时又是XX县县城六万余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地,这又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发展经济的速度和方式,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上项目,不能盲目依靠发展产业,走“以工促农,以工养农”之路。根据县委、县政府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XX镇党委、政府经过深进调研,认真思考,提出了发展适合本镇产业实际的以商贸、旅游、餐饮、现代服务和高效特色农业等低碳、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特色城镇化建设工程。此项工程是XX镇历届党委、政府筹划多年、预备多时、决心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收进、改善山区及靠山区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一项惠民工程;是加快XX镇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优化当地经济发展环境的又一项招商强镇工程;是加快建设XX县后花园——涑源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农民收进渠道、保护中条山林区9万余亩林地生态环境的重点工程;是认真落实国家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库区移民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以及维护林区、库区人民核心利益的最佳结合和有效途径。

二、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

XX镇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涑源北路、移民新区、高效农业区、千亩休闲型苗木基地、大型养殖园区、涑源峡谷漂流、莲花池旅游度假村、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八大重点工程,总投资2.289亿元,拟用6年时间完成。2010年要实施的重点工程主要是涑源北路建设和山区居民整体搬迁一期工程,同时做好其它项目的项目规划、可行性论证和招商引资工作。

1、涑源北路建设项目。涑源北路从中科晶电门口经五厂直通华信大道,全长2.87公里,按准一级公路设计,街路合一,总投资790万元。主要包括路基路面、桥北沟填方、管涵、人行道展装、绿化美化、路灯安装、给排水等工程项目,计划在2010年10月底前建成并投进使用。工程项目资金通过“社会气力捐一点,企业单位出一点,政府部分挤一点,工程立项跑一点,一事一议顺德天天团购摊一点,房产开发补一点”的办法筹集。邀集城建、交通部分帮助规划设计,并聘请具备相应质资的单位承担工程监理。工程通过公然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2、山区移民搬迁工程。

按沿街商住房区和集中安置区两部分设计,总投资3000万元(商住房300间,投资1800万元,安置区150套,投资1200万元)。贸易房为商住一体考虑,沿涑源北路两旁建设,间宽3.5米,进深10米,上下两层,每间附携同间宽,长5米的小院,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移民集中居住区按照XX镇特色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住房建设为山区居民的经济、适用、方便考虑,分别建成两间两层,三间两层的独院,街道、广场、照明、学校、医院、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附属设施全部配套。新区的选址初步确定在XX镇涑源北路两侧的XX、东荆下、东荆上三村地域内的规划区内。具体位置由镇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后与三村干部群众商议。

搬迁计划是:2010年完成200户700人的搬迁任务,2011年完成150户500人的搬迁任务,2012年全部完成余迁,采用政府同一规划,群众自主建设和企业集中建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搬迁对象主要为居住在XX镇山区五村的现有农户、山区五村没有住房或暂时离开本村到外村或县城租房居住的农户、靠山村居住偏僻,存在“五难”题目的农户。移民新区建设工程资金采用群众自筹为主、政策资金扶持为辅的办法筹集。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得新区居民的住房财产化和商品化,让他们不仅有更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也可以使他们的住房成为私人全权商品化财产,拥有更高的增值空间,扩大他们投资意识。同时,随着各农业生产项目的实施,还为XX镇广大农民提供自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增收渠道,使他们在新区真正留得下稳得住。

3、高效农业园区、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养殖园区项目。

这三大产业项目是结合本镇人口分散、增收渠道不畅、区位特殊、资源丰富、产业受限、土地紧张的实际提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是拓宽我镇农民收进渠道,增加全镇经济发展后劲的新兴上风产业。

500亩高效设施农业园区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以种植反季节水果、蔬菜和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为主,以高效、设施、现代农业为特色。经过协商,公司大块承租农民的土地,出资建成反季节果蔬区和高效高产农业区,然后分块返租给农民种植,公司聘请农业技术专家负责新品种推广和技术培训,各农户把收获的农产品交给公司同一出售,公司外运销售到全国各大市场,同时为公司制定最低保护价,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进步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进步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以经营批发北方干鲜果、蔬菜和中条山土特产为主,采用冷躲、包装、快运等技术手段,进步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发展成较具影响力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大型养殖园区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以山西海王养殖育种公司的先进治理和养殖技术为依托,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城镇外转地区建设大型养殖场,返租给养殖户分散饲养,公司为饲养户有偿提供技术和种苗服务,专业合作社外联市场,对接公司,内联饲养户,同一定价,同一销售,集中治理,公司、合作社、饲养户三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4、莲花池旅游度假村、涑源峡谷漂流、生态休闲型苗木基地项目。

这三大项目建设工程是XX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做深做强上风产业,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这三大项目的可研工作。

莲花池旅游度假村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该项目区拟建于涑水河源头自然保护区中心区域,根据现有的地理地外形况、景点分布和交通条件,并结合专家意见,将景区分为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两大类进行开发。自然生态类包括原始森林、中药材标本园、野生动物观赏园、梅花鹿自然养殖场、牛马羊大型牧场等;人工种植类主要是分片规模种植,主要种植适于本地生长的既经济实用,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初步设计有:花鸟虫鱼观赏园、大型绿化苗圃、名木古树认养园、各种果园、竹林等,努力做到一年四季有花开,一年到头有果吃。人文景观类:完善和扩大财神庙建设,开办佛教学院,开发涑水源泉,建设大型浴场、攀岩、竞技、狩猎、沙滩摩托、赛马、射箭、水上运动、江南水顺德天天团购乡等项目。

涑源峡谷野外漂流项目,总投资500万元。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兴旅游项目,从各地已经开发出来的漂流项目看,三年基本都能收回全部投资。从XX峪三岔河到XX峪水库近五公里的河道,水量充足,青山环绕,地势险峻,风景秀丽,阔别污染,是建设漂流项目的理想区域,我们计划多方吸纳资金,用2至3年的时间建成集峡谷漂流、水上乐园、景点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浏览区,为我县旅游事业注进生机与活力,为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1500亩生态休闲型苗木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9800万。XX镇多年来都有种植经营苗木的传统,在本镇有多家苗木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由此也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苗木基地建设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广大农民收进的重点项目,苗木基地建设与休闲型建设相结合,是升级苗木产业,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增收渠道,实施强镇富民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基地内建设有高、中档次宾馆、餐饮名吃城、度假购物中心、水上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并规划了一个占地200余亩的“晋南古文化博览园”,以晋南“古文化”为核心,以古民俗民宅居住文化为支撑,以XX镇特有的山水休闲文化为补充,打造一个以旅游、休闲、体验、历史文化等为核心的创意集聚区;

XX镇多年来都有种植经营苗木的传统,在本镇有多家苗木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由此也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苗木基地建设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广大农民收进的重点项目,苗木基地建设与休闲型建设相结合,是升级苗木产业,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增收渠道,实施强镇富民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基地内建设有高、中档次宾馆、餐饮名吃城、度假购物中心、水上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将苗木基地打造成具有休闲、旅游、购物等多功能的生活消费乐园。

在总体思路上,XX镇将在未来五年内,以涑源北路建设工程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养殖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商贸业等绿色循环经济,不仅要让XX镇11个村的9000多农村居民和3000多城镇居民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同时,也要提升XX镇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对外总体形象。

三、特色城镇化建设工程的预备情况

为认真做好XX镇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磋商研究,并多次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制定了具体的《XX镇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已提请XX镇第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得到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

为进步该项目的可操纵性,我们认真筛选了一家信誉较好、业绩明显、实力雄厚、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作为合作方,与其签订了合作意向。该合作单位主要是协助我镇做好涑源北路工程规划设计,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户参与农业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园区的劳务、生产和经营等项工作。

另外,我们还完成了XX镇特色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和莲花池旅游度假村、涑源峡谷河流、休闲型苗木基地等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部分招商工作正在进行,完成了涑源北路占地调整、地形勘测、工程设计等项工作。

城镇化建设与地方建筑特色打造 篇7

我国的现代建筑之路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 才能走得更远, 才能不是发达国家的模仿者, 也才能抵抗来自外来国家文化的侵蚀。建筑特色主要从现代化、地方化来分析。城市建筑一旦不能表现出文化底蕴, 就会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无根性、无本性、无源性, 从而限制了地方建筑的发展范围, 让地方建筑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地方建筑特色和现代建筑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既在一个空间存在, 也在一个空间交叉, 同时两者缺一不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仅要看清楚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也要看清楚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 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具有互补性以及主动性, 如果在设计时只看清楚了不同之处, 没有看清楚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 就会导致建筑出现被动性和不互补性, 所以我国的城镇化建筑和地方特色打造必须抓住地方建筑和现代建筑相同的本质。

一、现代建筑的地方化

世界发达国家的建筑运动和发展历史能比较完美地体现在建筑上, 这也给人类建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程, 但是这些运动和历史却也使得建筑的外观形式表现得千篇一律, 并且使得人类的行为和人类的情感直接被异化。建筑刚朝着现代化发展的时候, 人们觉得非常新奇, 表现得乐于欣赏和津津乐道, 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变动后, 人们已经没有了欣赏建筑的时间和心态, 对于建筑的设计也没有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以及个性意识, 所以建筑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人们释放情怀、追求心情的所在地, 而我们必须对我国的城镇化建筑和地方特色打造重视起来。

(一) 地方建筑作为现代化建筑的参照物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辽阔土地的国家, 这造就了各族文化以及建筑文化, 例如拥有丰姿多彩的西南山地建筑文化、岭南建筑文化, 或者拥有千姿百态的江南水乡建筑文化、黄土高原的土窑洞建筑文化。不难发现, 我国的地方建筑非常丰富, 而由地方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地方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正是我国的文化载体, 所以这些具有文化背景以及自然世界的建筑正是建筑本身, 对建筑的文化和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建筑的研究发现, 建筑自身所具有的属性一般具有美、善以及真的特点和统一, 这些特点就要求建筑不仅要拥有功能完善、物质满足、需求满足, 还要拥有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所使用的技术手段, 也就是说文化形式、文化底蕴代表美, 技术手段代表善, 功能完善、物质满足、需求满足代表真, 这种建筑的表达单纯的现代化建筑是不能达到这种标准的, 只有让地方性建筑变得丰姿多彩、千姿百态, 才能帮助现代化建筑达到完美。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必须要结合美、善、真, 才能使得建筑的形式与内容形成统一, 流行的装饰、构架、符号与文化底蕴形成统一, 建筑的经济性、密切性、规律性以及目的性形成统一。

(二) 地方建筑是现代化建筑的根据

现代化建筑与地方化建筑的不同之处就是, 地方化建筑表现出了民间的符号、民间的信码、历史的延续以及纵向的传承方向, 而现代化建筑表现出了历史的隔断以及横向的传承方向。现代化建筑带来的现代生活、物质丰富、功能完善和需求满足, 使我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活, 地方化建筑则是带来了人类的情感性和灵感性, 它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沉淀、历史凝聚能更好地带领地方建筑。我国目前的建筑特色偏向于西方发达国家, 这是因为我国受到全球文化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而各个国家的艺术、科技、建筑文化的趋同、影响、渗透、合作、交流, 使得只要西方发达国家有比较新潮、新思的建筑形式, 用不了很长时间, 我国就会出现这种类似的思想和建筑。这种全球化趋势对我国有非常大的冲击影响, 使得我们的本体建筑、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失去了原本的地域特色以及民族特色, 但是这种趋势却也不是只存在坏处, 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世界前沿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知识。

二、地方建筑的现代化

地方建筑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和历程, 它不仅有着非常光辉的成就, 还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 然而自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知识的传入, 我国的科技水平、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社会结构、人们的需求、人们的生活、审美性、观念性、价值观以及判断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导致了传统的建筑难以适应新生活的需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特色, 因民族和地域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同时这也是不同民族和地域对文化的一种传承表现形式。比如, 浙江的诸葛八卦村、广东东莞市的茶山镇南社村、安徽旌德县白地镇的江村、陕西韩城市的西庄镇党家村等, 他们之间虽有很大的差别, 但同样都是对文化的传承;同时, 还有山西阳城县的北留镇皇城村与山东章丘市官庄乡的朱家峪村, 它们之间也不一样, 但正是这些不一样的风格、特色, 展现了当地的条件、文化信仰、地理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这些地方建筑都是从实际出发、“土生土长”的, 被誉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之瑰宝。这些地方建筑虽然历经沧桑, 但建筑结构所展现出来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仍保存完好, 显示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在笔者看来, 地方建筑实际上就是本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越是地方的、本土的, 其越能彰显国际范, 越是现代化建设中需要保留的部分。当前国内建筑风格并非简单的崇洋和复古, 而是应当加入中国现代的生活理念以及最前沿的工艺技术。

对于建筑艺术而言, 其实它与其他一些艺术有所不同, 每一个错误、偏差都要历经多年方可纠正。事实上,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方建筑文化理论之中, 地方建筑内含着很多合理的因素和科学的理论, 最基本的便是地方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比如房屋建筑过程中, 通常以坐北向南之势进行施工建设, 这便是根据气候环境、地理条件等因素作出的选择。很多地方名胜古迹讲究依山形地貌顺势延绵, 坐落于山南水北向阳处, 这实际上是顺乎自然与注重生态建筑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由此观之, 地方建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不仅要讲究先进技术的应用, 而且还要继承传统的、地方建筑理论精髓, 并将其融入到建筑实践之中。

三、结语

特色小城镇建设方案 篇8

追溯至久远的丝绸之路,历史上的西、咸两地已密不可分,丝绸之路在咸阳歧一分为二:一条从咸阳向北,大致走今西兰公路,经礼泉、乾县、彬县、长武西去;一条从咸阳西去,大致走今西宝北线,经武功、扶风、岐山、凤翔、千阳、陇县西去,所以咸阳就是控制关中地区丝绸之路的枢纽,成为西安的西大门。现今两地分属不同行政管辖,意味着西安的西大门被政区分割所堵塞,不仅制约了西安向西拓展的影响力,也不利于咸阳地区的发展和崛起,西咸新区的建立与开发,是符合当前形势下的新形式双赢。

西咸新区的规划源于多年前的西咸一体化战略,2009年,国务院批复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使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西安,一跃成为与北京、上海并肩,由国家布局打造的国际化大都市。从2010年开始,西咸新区建设进入启动实施阶段;2011年,陕西省政府正式公布了关于西咸新区的总体规划;2014年,国务院2号文件正式批复设立西咸新区,使之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

鉴于西、咸两地独具魅力的古都仪象,新区规划伊始便致力于打造融合现代智慧的未来城市发展典范,国务院文件亦将西咸新区定位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业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保护农业利益”的总体要求便顺势而生,新区进而提出“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村衬托”的规划理念,未来的西咸新区,不仅是西部开发建设中的新图景,也是关中现代田园城市的新范例。

2015年正式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与西咸新区规划并行的一项重大国策。中国目前的空间发展格局依然明显地呈现出东重西轻的特征,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目前仅仅停留在由东向西、从沿海到沿江梯度转移的固有思路上。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这样的梯度转移往往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具有一定的掠夺和剥削内涵,不宜在一个国家内部采用。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北地区的对外开放、交流及合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在自身能源、文化及科研教育等优势的基础上,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绿色、人文、智慧的方向上,另辟蹊径,实现高端崛起。

以陆路为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放眼海疆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为依托,西、咸地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亦具有连通内地、直通中亚的地缘格局,作为六大铁路枢纽之一,西安已开通了至中亚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经开通243条国内国际航线,且已经实现72小时过境免签,该地区基本实现了陆地与航空运输的立体联动,使亚欧大陆桥的通行和辐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因此西、咸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实践中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中共十八大确立了“四化同步”,即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者,西咸新区亦重视信息化的融合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五城合一。其中空港新城作为空中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将建成第四代国际空港城市;沣东、沣西聚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经贸中心以及国际文教园区;泾河新城地处大西安地区北部,着重发展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推动产业深化及改革。

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的秦汉新城,是西咸新区的文化灵魂所在。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新型城镇化要让人记住乡情,必须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内涵,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强化文化传承。西咸新区拥有丰富的都城遗址和帝陵遗址资源,是周、秦、汉文明发源发展的核心地带,中国历史上首个全国性的都城丰镐两京,孕育了以“德”为先的周文化,进而成为后世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思想的源头。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新区将集中打造丰镐两京建立完善的古都历史文脉格局,在产业环绕中焕发华夏文明的魅力与光彩。

西咸新区的建设与规划紧紧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促进“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使之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在这一过程中,新区高度重视城市规划,限定城市发展边界,避免“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形成“大开大合”的组团城市格局;兼顾产业有序合理发展,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努力把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农村自然的生态环境结合,让城乡居民共享美好新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

水为脉,绿为基,路为廊。西咸新区将坚持“遵循山水格局、遵循历史文脉、遵循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思路,依托渭河、沣河、泾河三条河流廊道和都市生态,塑造开敞舒朗的田园风光和城市绿色基底。咸阳一回首,暮色已千年。置身于浸染了汉唐风骨的灵山秀水,与历史、现代对话——“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上一篇:2024年云南省曲靖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会计习题资料下一篇:甜蜜情侣个性签名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