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整式》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会应用该法则及运算律合并多项式的同类项,会应用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其中的“数式通性”和类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法则及运算律合并同类项。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运用运算律计算下列各题。
①6×20+3×20= ②6×(-20)+3×(-20)=
2.口答。
8个人+5个人= 8只羊+5只羊=
8个人+5只羊=
[意图:①复习乘法分配律;②感受“同类”。操作流程:幻灯片出示→学生口答(1)→分配律:ab+ac=a(b+c)→口答(2)→解释]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一只蜗牛在爬一根竖立的竹竿,每节竹竿是a厘米,第1小时向上爬了6节,第2小时向上爬了2节,问这个蜗牛在竹竿上向上爬了多少厘米?
(1)请列式表示:,你能对上式进行化简计算吗?
(2)说说化简计算的依据。
[意图:联系生活情境,探究新知。操作流程:幻灯片出示→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师生小结方法]
探究二:根据以上式子的运算,化简下列式子。
①100t-252t ②3x2+2x2
②3ab2-4ab2 ④2m2n3-5m2n3
(1)上述各多项式的项有什么共同特点?
(2)上述多项式的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何规律?
[意图:让学生经历动手、观察、猜想、归纳的学习过程,从而探究出新知。操作流程:幻灯片出示→动手计算→回答并解释→观察(交流)→猜想→引导学生归纳新知]
三、例题精炼
例1.合并同类项。
4x2+2x+7+3x-8x2-2
例2.求多项式-x2+4x+5x2-3x-4x2+3的值,其中x=。
[意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突出重点。操作流程:完成例1(3~4人演排)→学生质疑→师点评并规范格式、注意事项(例2处理方式同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意图:养成总结反思的好习惯。操作流程: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师补充]
五、课堂检测(略)
初中地理教材 (广东地质版 (在我校已使用了三年多, 回顾起来, 感触颇深。该教材不论从知识呈现到教材框架结构, 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正文部分文字简洁而概括, 结论性论述表达清晰而不繁杂;每节都有“潘博士”栏给出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原理、结论性知识点;“活动”栏目充满每一章节;地图、地理插图、地理景观图、统计图等图表海量纷呈, 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和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的特点;“知识之窗”分布每个章节。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材, 让学生倍感亲切。
尤其是活动内容更是比比皆是、形式多样。据统计, 仅七年级上册“活动”内容就有64个, 全书仅104页, 平均不到两页就有一个。数量之多, 方式之丰富, 可操作性之强是以往版本教材少有的, 这是一大鲜明特色。据调查, 每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活动”内容恰到好处, 让他们课堂充实有事干, 他们很喜欢。那么, 为什么教材要编写这么多的活动内容呢?附:
从七年级上册 (广东地质版) 的教材结构上不难看出, 教材中“认识地球与学用地图”部分可以说是整个初中地理的最难点, 初一学生对此很难弄懂, 恰巧它又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准备知识;而“陆地与海洋”部分和“天气与气候”部分同样是基础、准备知识, 也是难点, 学生对许多东西难以弄懂。可以说这册书在初中地理中是最重要又最难学的;编者大量编入活动内容, 几乎涵盖了整个重点、难点内容, 让学生以参与活动的方式去完成这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做到“活学”“乐学”。同时, 也使学生在学中“动”, 在“动”中学, 可见编者想学生之想、用心良苦, 因此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因为全新的教材, 本身已蕴含了丰富的新课改气息。
二、开展活动教学, 推进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呢?从近几年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 新课改核心不外乎是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求知识, 自主创新、培养思维能力。
作为地理教师, 也必须适应新课改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求新途径,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设计方面, 就要充分研究学生, 寻求新学法、新教法, 切实改变“满堂灌”的现状;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 教师少讲精讲, 课堂就能变得活泼、轻松、愉快、高效, 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盎然。这是因为, 教材“活动”内容已充分体现出几个方面的功能:落实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难度、突破教材难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活动”板块的这些功能, 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呢?
三、充分发挥“活动”板块功能, 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1. 通过活动教学, 落实、拓展知识, 丰富学生视野
2.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降低知识难度, 突破教材难点
【案例】课本18页活动2:演示昼夜更替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上手电筒照地球仪图, 完成 (1) 、 (2) 、 (3) 、 (4) 、 (5) (3分钟) , 让他们明白:因为地球不透明且为球体产生了昼夜现象, 再由于地球自转运动, 使乌鲁木齐待会儿就随地球由夜晚转入白昼, 所以昼夜在不停地更替。这比单纯由教师讲解效果更好, 抽象的难点变得迎刃而解, 学生对此印象深刻。教师将教材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3. 通过活动教学,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案例]在学“世界人口问题”时, 教师指出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成为世界人口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呢?可以结合81页活动1、2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世界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多过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活动实施:首先让学生读图5.5“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然后抢答, 由一学生总结并补充完善。最后, 将全班学生分成4大组进行辩论:“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好”, “住乡村好, 还是住城市好”。每两个组选一个辩题进行, 用时6分钟。要求学生阐明不同观点和理由, 并举例说明。这样, 世界人口问题的教学, 基本上就可以由学生自己看书和辩论来完成, 根本不用教师多讲。充分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地理能力, 参与课题探究的能力
[案例]课本22页活动4:课外小实践, 观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活动实施: (1) 选择一个晴天, 带学生到操场旗杆处, 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放学5点钟三次观测旗杆影子的长度?并录入表格。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写出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变化产生的原理。 (2) 要求每个学生从3月到12月份, 每月选一天晴天的中午12点, 观测学校操场旗杆影子长度、方向。填入《太阳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记录表》, 根据观测数据写一篇“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观测报告, 来阐明影子变化的原理。通过这个活动,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小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所依据的运算律; 2.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导入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概念,经历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
2、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类、化繁为简等数学思想、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教学重点
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正确进行同类项的合并。教学难点
找出同类项并正确合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分类问题,比如说,在水果市场,摊主们总是把同一种类的水果摆放在一起,如果把分类的问题带入数学的学习中,又该如何呢?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认识了整式,把整是分成了单项式和多项式两大类。那么,对于下面的单项式,又能如何分类呢?
二、合作探究
想一个办法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下面的代数式分类(同伴交流,并派代表发言)。8n,-7ab, 2ab, 3 ,-4n , 6ab ,5n ,-1 ,-3ab 总结: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注意: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三、运用新知 解决问题
1.说出下列各题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1)a与b(2)-4xy与4xy(3)3.5abc与0.5acb(4)-2与4 2.找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3a-2b+1+3b-2a-5 归纳: 两 同: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两无关: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顺序无关。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小游戏:找同类项朋友 游戏规则:
1、现在,老师有10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发给10名同学;
2、这10名同学观察自己手中的卡片和其他同学卡片上的单项式,认为它们是同 类项的,3
32222请站到一起,并面向全班同学高举自己的卡片;
3、请其他同学做裁判,看看他们有没有找错朋友。
思考:已知:2 x3my3 与 1x6yn+1 是同类项,求 m、n的值
四、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3
4.如图:图中长方形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n 问:这两个代数式相等吗?为什么?
问:根据其它方法也可以得到8n+5n=(8+5)n=13n吗?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根据乘法分配律)归纳:
1、合并同类项的定义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方法:(1)系数:各项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
(2)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不变。实战演练
下列各题的结果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1)3x+3y=6xy(2)8x+4=12x(3)16y2-7y2=9(4)19a2b2-9ab2=10 a
五、讲练结合 巩固新知 例:合并同类项
6xy-10x2-5yx+7x+5x(找)
解:原式=(6xy-5yx)+(-10x2
+7x2)+5x(移)=(6-5)xy+(-10+7)x2
+5x(合)=xy-3x2+5x 讲解并引导学生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找出同类项 第二步:将同类项移放在一起
第二步:利用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第三步:写出合并后的结果。学生独立完成以下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1)-xy2+3xy2(2)7a+3a
2+2a-a2
+3(3)3a+2b-5a-b(4)-4ab+8-2b2
-9ab-8 通过以上的练习你可以找出合并同类项的要点是什么?
一变两不变:一变就是系数要变(新系数变为原来各系数的代数和)两不变就是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原来的字母和字母的指数照抄)
思考:
求代数式-3x2y+5x-0.5x2
y+3.5x2
y-2的值,其中x=2,y=1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解:原式 =(-3x2y-0.5x2
y+3.5x2
y)+5x-2 5 2
=(-3-0.5+3.5)xy+5x-2 =5x-2 当x=2,y=1时,原式=5*2-2=8 教师活动:⑴鼓励学生独立做一做再与同伴交流。⑵指定两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黑板演示。⑶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得出先合并同类项,再代入数值计算,比较简便。⑷教师板书示范,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
六、课后练习基础训练
1.与2xy是同类项的是()A.2xy B.2xy C.0.5yx D.4x2.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A)2a+3b=5ab(B)2a+3a=5(C)6ab-6ab=0(D)2ab-2ba=0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2x+x=2x B.2x+x=3x C.5a-3a=2 D.2x+3y=5xy 4.合并同类项4ax+a-6ax+8ax+4+5a-3 5.求代数式3a+abc-c-3a+c的值,其中a=-知识延伸
m-12n
n
222
2222
445 4
2,b=2,c=-3.6若2xy2与-xy是同类项,求(-m)的值 拓展提高
李华老师给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当x=0.35,y=-0.28时,7a-6ab+3ab+3a+6ab-3ba-10a+3的值.题目出完后,小明说:“老师给的条件a=0.35,b=-0.28是多余的”.小红说:“不给这两个条件,就不能求出结果,所以不是多余的.”你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体会和感想?(通过学生回答,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一、判断同类项必备的条件: 第一、所含字母相同。
第二、相同字母的指数分别相同。
二、只有是同类项的才能合并,不是同类项的不能合并。
三、合并同类项,只把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充满好奇的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在评价中逐步形成数学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在这里就不作一一说明了,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教程。
三、教学流程:
(1)导入环节:
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以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2)形成概念:
在讲解同类项概念时为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小白兔找家和讨论环节。并编了一个同类项的口诀。
(3)强化概念:
为强化概念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设计了真真假假和填空。
(4)合并同类项的讲解:
讲解合并同类项时,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
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又编了另一个口诀。
以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5)数学与生活:
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6)总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感悟:
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8)作业:
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教学内容:补充内容,课本64页提到这个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的概念,会进行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
2.通过尝试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多项式升(降)幂排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初步体验排列组合思想与数学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进行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体验其中蕴含的数学美。
难点:会进行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体验其中蕴含的数学美。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运用加法交换律,任意交换多项式x2+x+1中各项的位置,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在众多的排列方式中,你认为那几种比较整齐?
(以上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后,教师可投影演示,然后与全班同学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其中蕴含的数学美,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讨论发现任意交换多项式x2+x+1中各项的位置,可以得到六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在众多的排列方式中,像x2+x+1与1+x+x2这样的排列比较整齐。
二、讲授新课:
1.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这两种排列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x的指数是逐渐变小(或变大)的。我们把这种排列叫做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板书课题: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例如:把多项式5x2+3x-2x3-1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可以写成-2x3+5x2+3x-1,这叫做这个多项式按字母x的降幂排列。
若按x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则写成-1+3x+5x2-2x3,这叫做这个多项式按字母x的升幂排列。
板书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的多项式概念。上面这些代数式都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成的。像这样,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polynomial)。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term)。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constant term)。例如,多项式3x2x5有三项,它们是3x,-2x,5。其中5是常数项。2
2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例如,多项式3x22x5是一个二次三项式。注意:
(1)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
(2)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教师介绍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并让学生比较多项式的次数与单项式的次数的区别与联系,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2.例题:
例1:游戏:
规则:五个学生上前自己选一张卡片,根据教师要求排成一列,下面同学把排列正确的式子写下来。
按x
式子:-11x7y
-35x+3x
y2-7xy+2y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从活动中巩固新学知识。)
例2:把多项式
2πr-1+3πr3-π2r2按r升幂排列。
243解:按r的升幂排列为:12rr3r。
说明:π是数字,不是字母,题目中一次项、二次项、三次项系数分别为2π、-π、3π。
例3:把多项式a3-b3-3a2b+3ab2重新排列。
(1)按a升幂排列;(2)按a降幂排列。
解:(1)按a的升幂排列为:b33ab23a2ba3。(2)按a的降幂排列为:a33a2b3ab2b3。想一想:
观察上面两个排列,从字母b的角度看,它们又有何特点?(由学生参照例题自己解答。)例4: 把多项式-1+2πx2-x-x3y用适当的方式排列。
分析:题中含有2个字母x和y,而各项中关于x的指数层次较全,因此,选择关于x的升(降)幂排列较为合理。
23解:按x的升幂排列为:1x2xyx。
2例5:把多项式x4-y4+3x3y-2xy2-5x2y3用适当的方式排列。
(1)按字母x的升幂排列得:
(2)按字母y的升幂排列得:
注意:
(1)重新排列多项式时,每一项一定要连同它的符号一起移动;
(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常常按照其中某一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三、课堂小结:
对一个多项式进行排列,这样的写法除了美观之外,还会为今后的计算带来方便。在排列时我们要注意:
①重新排列多项式时,每一项一定要连同它的符号一起移动,原首项省略的“+”号交换到后面时要添上;
②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常常按照其中某一字母升(降)幂排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二次开发”进行了一些新的有益的尝试。
一、研读课标, 整体化梳理教材架构, 拓展教材“二次开发”的跨度
课程标准是依据, 教材是“例子”。通过对课标与教材的研读, 笔者发现《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这两个单元中每一框题的内容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一致的。依据这种认识, 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上采用了类似模式化的教学策略 :先引导学生得出认识区域的几个基本着眼点, 让学生顺着这几个点来阅读教材, 进而掌握基本知识点, 疑难部分或需要补充的内容再统一教学并解决。学生在学习第三、第四单元内容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何乐而不为呢?
基本着眼点如下:
位置:大洲; 濒临水域 ;方位 ;半球位置
自然环境 : 地形 ;气候 (类型、特点) 水文; (河湖) ;土壤 ; 纬度带 (光照、热量)
人文环境:人种 ;语言 ;宗教 ;国家类型
生产生活 : 从事行业 ;农作物 ;衣食住行; 文化 ;民风习俗; 精神生活
如《稻作文化的印记》这一内容, 在上课时就按照这个公式来进行, 如湄公河平原处在哪个大洲?这一区域濒临的大海和大洋有哪些?处在大洲的哪个方位?这一区域处在哪个半球 (东或西、南或北) ?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 (类型特点) 、水文 (河湖) 、土壤、纬度带 (光照热量) 各是怎样的?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人们属于什么人种?居民大多信仰什么宗教?这一区域的几个国家属于什么类型?这一区域的人们从事行业?农作物是什么?衣食住行的情况怎样?文化、民风习俗、精神生活的情况怎样?
教材编者在教材每一单元和每一课前边都用非常简洁的综述性话语交代了每个单元和每课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和本单元、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 笔者非常重视内容的使用这些内容, 这也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所学知识的整体构架的把握。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 教学有了基本的着眼点, 教师对教材框架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有效地拓展了教材“二次开发”的跨度, 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教学策略的优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实效性。
二、研读教材, 批判化使用课本材料, 发掘教材“二次开发”的深度
研读教材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第一步, 也是基础的一步。只有做好这一步, 才能对教材有一个整体上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才可能做到批判化使用课本材料。《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 并且和文字密切配合, 很多地方使用“阅读卡”做了延伸, 实现了图文结合, 体现学科特色, 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彰显“学材”特征, 便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于脑海中建立清晰、深刻的印象, 便于自学。
但是, 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教材第6页图1-6中的常用图例与教材115页给出的水库、瀑图例布不一致 ;教材47页图2-43、2-44、2-45宗教建筑景观图片分别代表世界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 要是能直接标明这三处景观是什么地方的宗教建筑, 叫什么名字, 则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材84页最后的图片文字说明过于笼统, 直接指明是阿联酋的迪拜会更好 ;教材99页图4-13的正确的名字是胜利女神像, 教材上印的名字是“自由女神像”, 这是一处明显的错误等等。
此外, 教材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这两个单元的内容依据的课程标准是两条 :1-2-8描述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 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 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按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 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共需要18个课时, 这样的教材内容与课时容量编排是否合理呢?
通过研读教材, 使笔者对教材中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判断, 这有助于依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这一最主要的“学材”内容进行批判化使用, 进一步合理发掘教材“二次开发”的深度, 以期更符合教学实际, 发挥教材“二次开发”的最大效用。
三、研读教材, 合理化修复教材罅隙, 增加教材“二次开发”的厚度
教材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而在教学时, 教师必然要做的事情, 就是将前后的知识连贯起来, 相应地补充知识, 合理地修复教材罅隙, 为教学过程顺畅铺好路。这样做, 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比较顺畅地形成清晰的逻辑体系, 拓展知识面, 同时也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巩固。
如在学习《稻作文化的印记》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补充以下内容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 出境后称为湄公河, 这条河流依次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最后注入南海。
在进行《现代化的牧场》的教学时, 可以补充澳大利亚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 :人们过定居的生活 ;处在南半球, 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有许多珍奇的动植物, 如桉树、鸭嘴兽、袋鼠、考拉熊等 ;是英联邦国家 ;矿产资源丰富, 种类多, 储量大。这样做, 补充了感性知识, 增强了趣味性。这样合理化修复教材罅隙, 适当补充内容, 能切实增加教材“二次开发”厚度。
四、关注课堂, 精细化设计教学环节, 提高教材“二次开发”的精度
我们的教学还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精细化地设计教学环节, 提高教材开发的精度, 就成为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学习《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时, 课堂上让学生在教材18页绘制地形剖面图, 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当一部分学生已经绘制完成, 而一部分学生还弄不明白时, 采用“兵教兵”的形式, 也不失为“先富带动后富”的好方法。
在《逐水草而居》教学时, 一幅马赛人正在烧烤牛肉的图片比起教材上的文字更能让学生记住马赛人的食物来源。《美国政治的心脏 :华盛顿》一课, 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作业本61页中华盛顿的气候和地形材料, 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华盛顿优越的地理环境, 这样既有效地进行了教学, 又完成了作业, 同时还复习了前边学习的基础知识, 可谓一举多得。
在《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一课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动手数一数教材112页上克里姆林宫的尖顶有几个, 得出莫斯科是“千顶之城”的结论 ;一幅皑皑白雪的莫斯科红场图片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莫斯科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精细化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每一则材料的处理都恰到好处, 也就是说教材“二次开发”的精度准确, 让学生印象深刻, 这必然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在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中, 只有做到在拓展跨度、发掘深度、增加厚度、提高精度这“四度”上操作适切, 才能真正算是准确解读教材和有效课堂教学的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明.不妨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0, (2) .
[2]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 12) .
本节为读写课,授课内容为新目标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Section B 2a-2c 部分。本课主要是阅读一篇关于一位排球明星好恶的文章并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饮食习惯,读后进行纵向拓展延伸——实施关于食物、运动或颜色好恶的写作教学。
二、整体设计思路
1.阅读教学部分:使用有效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章,使之大致了解文章主题;然后通过完成2b及2c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各细节内容;最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宏观角度把各细节内容串联、并联,构建文章的框架结构。
2.写作教学部分:利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指导学生写作。首先,利用不同的插图帮助学生激活有关食物、运动、颜色及形容词的单词;其次,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目标语言结构、重点句型并模仿文章的框架结构,进行写作构思,从整体调控写作内容,最后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探讨、修改,展示优秀的写作作品。
三、教学目标
1. Knowledge goals:To be able to learn more food words and talk about likes and dislikes by reading the magazine article about Cindys eating habits,then write a passage about his or her likes or dislikes about food,sports or colors.
2. Ability goals: To be able to use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to read the magazine article about Cindys eating habits and practice writing skills ——write a passage about his or her likes or dislikes about food,sports or colors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s and imitating the outline of reading.
3. Moral goal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work together to talk and write about his or her likes or dislikes about food,sports or colors to understand and care about others.
四、教学重点、难点
1.Teaching key points:
(1)How to read the magazine article by using reading skills,learn the target languages and get the outline of it.
(2)How to write a passage about his or her likes or dislikes about food,sports or colors.
2.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write a passage about his or her likes or dislikes about food,sports or colors.
五、教学方法
Th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he cooperation learning method,and the activity teaching method.
六、教学准备
Pictures about food, PPT, assignment paper.
七、教学过程
Ⅰ.Revision and warming-up
1. Show a list of teachers eating habits with pictures about food to make students review the food words and talk about teachers likes and dislikes.
2. Teach the new words by showing pictures in screen:stars,eat,well,habit,healthy,really,question,want,be,fat. Students learn and make sentences using the new words.
(設计意图:先与学生共同介绍教师的饮食习惯,使学生感知如何谈论关于食物的好恶,同时帮助学生回顾已学单词,然后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学习新单词,再通过造句巩固新单词,为阅读、写作教学做好铺垫。)
Ⅱ.Pre-reading
1.Make students check(√) Yes,Maybe or No in 2a.
2. Lead students to talk about which food is healthy in front of class.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填写表格的方式做调查,并让学生谈论他们眼中的健康食物,激起他们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意识,同时能提前熟悉下面关于Cindy谈论其饮食习惯的杂志文章。)
Ⅲ.While-reading
1.Skimming
(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magazine article quickly to make a choice below and circle the food words in 2b.
Question:What does the magazine article talk about?( )
A:Cindys eating habits
B:Cindy likes fruit.
C:Cindy doesnt want to be fat.
(2)Check their answers with students.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使用略读策略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提取文章的主题。)
2.Scanning
(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magazine article carefully and finish 2b by themselves first.
Cindy likes healthy food.
Cind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indy does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e does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hen mak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to discuss their answers or ask the teacher for help if necessary.
(3)Check their answers with the class.
(設计意图:通过采用细读的阅读策略,使学生获取各项细节信息,并让学生在“生生结对子”中进行合作交流,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且能使之加深对文章的透彻理解。)
(4)Ask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to get the important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find out the outline of the magazine article.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文章的重点句子结构及框架,为下面的写作教学做好充足准备。)
(5)Lead students to make healthy eating habits and do more sports like Cindy to be healthy.
(设计意图:通过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Ⅳ.Post-reading
1. Pre-writing
(1)Make students know what they will do——write a passage about his or her likes or dislikes about food,sports or colors.
(2)Ask students to review the words about food,sports or colors and some adjectives they have learnt by showing pictures.
(3)Ask students to think out the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the outline of the writing by imitating the magazine article in 2b. For example:
Everyone has his or her likes or dislikes. My friends name is ____. He likes sports. He(She)likes______. He(She)thinks its _____. He(She)doesnt love______. He(She)thinks its 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学生激活可能使用上的单词,并模仿文章2b,构建出写作的框架及句型结构,从“词—句—篇”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写作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写作压力。)
2.While-writing
(1)Give eight minutes for students to write a passage about their friends likes or dislikes about food,sports or colors.
(2)Teacher walks around the classroom to give help if necessary.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构思文章,学生通过独立地写作实践,可以大大锻炼并提高写作技能。)
3.Post- writing
(1)Make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again and exchange their writing to find out the mistakes.
(2)Ask students to choose the best writing in their groups and read it in front of the class.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指点,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多的进步;然后让学生念出组中最优秀的作品,既是对该生优秀写作能力的表扬,同时也让大家分享成果,人人都有借鉴及收获。)
Ⅴ.Summary
(1)Ask students to sum up the new words and reading and writing strategies.
(2)Summarize how to talk and write about likes or dislikes.
(3)Lead students to have a healthy life style.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进行回顾、反思本节课的重難点,从整体上掌握各项技能,并且再次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Ⅵ.Homework
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or your familys likes or dislikes about food,sports or colors after class.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后进行第二次写作,有利于学生巩固、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Section B 2a-2c
Words:(on the left of the blackboard)
stars,eat
well,habit
healthy,really
question,want
be,fat
Sentences:(in the middle of the blackboard)
Cindy likes healthy food.
Cind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indy does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e does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ssage:(on the right of the blackboard)
Everyone has his or her likes or dislikes. My friends name is ____. He likes sports. He(She)likes______. He(She)thinks its _____. He(She)doesnt love______. He(She)thinks its _____...
知识与技能:1.知道整式加减的意义;
2.会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加减运算;
3.能用整式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情境中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整式加减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作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步骤。
教学难点:应用整式加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以后学习整式乘除、分式运算、一次方程和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故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 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 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活动1
请解答下面问题:
七年级㈠班分成三个小组,利用星期日参加公益活动。第一组有学生m名;第二组的学生数比第一组学生人数的2倍少10人;第三组的学生数是第二组学生人数的一半.七年级㈠班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从情境中感受整式加减。
引
导
自
学
,,都是整式,整式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这就是整式的加减。
由于进行加减运算的整式是一个整体,所以每一个整式都要用括号括起来。
进行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教师讲解,并板书:
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去括号;
合并同类项。
认识整式加减,并了解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合
作
交
流
活动2
例1 求整式与的差。
解:
=
=
师生讨论每个整式都要带括号的作用,认识每个整式都要带括号意义。
整式之间进行减法运算,体会整式的加减每个整式要带括号的意义。
例2 计算
解:原式=
=
师生共同完成第⑵题,加深认识:
整式的加减就是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认识整式加减运算的实质。
拔
高
创
新
活动3
例3一个长方形的宽为a,长比宽的2倍少1。
⑴写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⑵当a=2时,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⑶当a为何值时,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
解:(略)
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边板书,边讲解解题要点、步骤。
体会整式加减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沙
场
练
兵
请同学们做课后练习(P186)第1、2题。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
及时巩固整式加减运算。
请同学们做课后练习(P186)第3题。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
可找学生板演。
巩固整式加减的步骤。
请同学们做课后练习(P186)第4题。
学生解答以前,师生讨论解题的步骤。
课后巩固练习
课
堂
小
结
活动4
整式加减与实际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怎样认识整式加减的?又怎样进行整式的加减?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系统认识整式加减。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P186)第1、2、3、4、5题.
板书设计:
整式的加减
一、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
二、例1 例2
三、例3
四、回顾与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从实际情境导入,让学生体会整式加减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感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就是整式的加减运算。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和点拨,收到效果较好,但在教学中还应注重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考虑问题较好。
回顾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整体回顾所学内容,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过程与方法:反思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符号感。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机会。
教学重点:有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其核心内容是整式的加减,本章的一切知识都是围绕整式的加减这一目的展开的。
教学难点:合并同类项与去括号法则,因为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实质就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因此熟练的进行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是学好整式加减的关键。
教材分析:
整式的加减是整式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代数式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是后继学习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好整式的加减对同学们来说至关重要。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教 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整式是最基本的代数式,它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整式的有关概念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回顾本章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举例说明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2、请举例说明多项式的项、次数、同类项?
3、举例说明如何去括号,怎样合并同类项?
4、能说出整式加减的实质吗?
学生回顾本章所学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通过问题展现出知识系统。
引
导
自
学
(课件出示)本章要点梳理
1.整式是代数式的一种,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分母中不含有字母。整式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
2.单项式由数字因式和字母因式两部分组成。数字因式就是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系数应包括前面的符号,如单项式的系数是,而不是,当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但“-”不能省略。
3.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及项的系数应包括它前面的系数,在变更多项式的项的位置时,要带着符号一起移动。
4.判断同类项的标准有两点:一是所含字母相同,二是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也无关,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有两个要点:一是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二是系数相加。合并同类项时,要先判断,再合并,不是同类项的绝对不能合并。
5.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基础。去括号时,要把括号和它前面的符号(“+”或“-”)看作一个整体一起去掉,特别是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6.求多项式的值时,一般情况是先化简(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再把字母的值代入化简后的式子中求值,化简的过程就是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因此,整式的加减运算使多项式的求值过程变得简单了。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指出注意的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指出注意的问题。
回顾本章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总结,更要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思归纳。
合
作
交
流
例1.已知与是同类项,求的值。
解:因为与是同类项,所以,.
解得
所以.
例2.
计算:
解:
原式
例3.已知,,则的值为( )
(A) (B) (C) (D)
分析:此题所给的代数式中含有四个字母,只有两个条件,因而不能求出四个字母的具体值,这就需要将带求值的式子进行变形,化为含有和的形式。
解:
例4.已知,,,求的值,其中.
解:
.
当时,原式.
1、分析:因为已知的两个单项式是同类项,所以根据同类项的定义可知已知的两个单项式中,的指数相同,的指数也相同,于是可求得与的值,问题获解。
2、分析:本题的常规解法是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显然这种方法繁琐易错,通过观察其结构特点,可将
与
分别视为一个整体。
分析:如果把的值直接代入,分别求出A、B、C的值,进而求的值,显然会很烦琐,不如先把原式化简,然后再把的值代入计算。
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功能,使学生会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并明白每一步的算理。
拔
高
创
新
例5.邻居李叔叔下岗在家,他准备再就业。现有A、B两家公司向社会招聘人才,两家公司招聘条件基本相同,只有工资待遇稍有不同:A公司年薪10000元,每年加工龄工资200元;B公司半年的薪水是5000元,每半年加工龄工资50元。从经济角度考虑的话,请问他选择哪家公司有利?
析解:假设李叔叔在公司干年,第年他的收入情况如下:
在A公司:(元);
在B公司:
(元).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A公司工作年收入比在B公司工作年收入少50元,所以他选择B公司有利。
师生共同分析、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给出规范的解答过程。
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数学化,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沙
场
练
兵
一、比一比看谁最快、最棒:
1、-0.4ab3的系数是 次数是 。
2、多项式3xy2+2xy-3xy-4的最高次项是 ,同类项是 ,常数项是 。
3、去括号3a-(2ab-3b2 +4)=
4、与2a-1的和为7a2-4a+1的多项式是
二、应用知识,提高能力,你一定行:
已知小明的年龄是m岁,小红的年龄比小明的2倍少4岁,小华的年龄比小红的年龄的一半多一岁,求三个人的年龄和。
学生抢答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本上做,找一名同学板书。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
顾
与
反
思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应注意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师生互动梳理知识。
弄清本章所学的概念、法则和有关的知识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写出知识结构图。
布置
作业
P192 6、8、11
板书设计:
回顾与反思
一、知识结构
二、1、整式有关概念注:单次
三、整式加减(注:同类项的确定,去括号的应注意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在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知识体系得出本章知识结构图,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注重对知识的总结,更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思归纳。留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反思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但由于留给学生时间较长,课时感到很紧张,今后要注意改进。
2、有一单项式的系数是2,次数为3,这个单项式可能是_______;
3、____÷a=a3;
4、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做108次计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8分钟可做_______次运算;
5、一个十位数字是a,个位数学是b的两位数表示为10a+b,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又得一个新的两位数,它是_______,这两个数的差是_______;
6、有一道计算题:(-a4)2,李老师发现全班有以下四种解法,①(-a4)2=(-a4)(-a4)=a4·a4=a8;
②(-a4)2=-a4×2=-a8;
③(-a4)2=(-a)4×2=(-a)8=a8;
④(-a4)2=(-1×a4)2=(-1)2·(a4)2=a8;
你认为其中完全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_;
二、选择题
10、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a5·a5=a25 B a5+a5=a10 C a5·a5=a10 D a5·a3=a1511、计算(-2a2)2的结果是()A 2a4 B -2a4 C 4a4 D -4a412、用小数表示3×10-2的结果为()
A -0.03 B -0.003 C 0.03 D 0.00
3三、计算下列各题
13、(2a+1)2-(2a+1)(-1+2a)
14、(3xy2)·(-2xy)
15、(2a6x3-9ax5)÷(3ax3)
16、(-8a4b5c÷4ab5)·(3a3b2)
二、教学重难点剖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用行为动词have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和回答。并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谈论自己或他人对球类运动的喜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这是初次引导学生学习“行为动词在一般现在时中的构成和使用”。行为动词在一般现在时中的肯定式、否定式及疑问式的构成和使用是初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动词的“单三人称形式”又是学生们很难掌握的一个学习难点。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be动词在一般现在时中的构成和使用,已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模式。这种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们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接受。同时学生们对本单元“谓语动词的变化”掌握得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今后英语的进一步学习。故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引导,让他们对两种动词作谓语时要加以区别对待。千万不能长时间地混淆使用,要及早帮助他们从“迷雾”中清醒地走出来。
三、解决难点中的难点。即行为动词的肯定式和否定式的交替使用。为了使新学的这类句子在孩子们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安排了三次以“LET’S HAVE A MATCH!”为标题的课堂活动。也就是当前倡导和推行的任务型教学。要求全班56人全部参加。每个同学的任务是: 向其他同学汇报自己和前一个同学“有什么、没什么”;对此东西“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在口语表达中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前四个单元中所学到的各种名词。在活动和比赛中也始终遵守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二次课堂上“语言游戏”有了升级版,既有肯定句又有否定句。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先准备4分钟,然后从中选出六个精英上台比赛。(这次句子加长,内容增多,同时也有了难度,不能再像上次那样全班参与,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本次竞赛的规则是: 每组选出6人相互PK。哪组所用时间短,语言出错率低,并能从第二个同学起开始使用名词复数极其对应的宾格人称代词them,那么这一组就是“冠军”。
本次竞赛的效果是:(1)所有同学表现积极、踊跃,活动参与意识很强。(2)在比赛中发扬了团体协作、互帮互助精神。(3)从头到尾活动开展的井然有序,进行得非常流畅。也许是这个班好学生比较多的缘故吧。总之没有浪费课堂时间。(4)不足之处是:各组为求速度快,语言正确率不够高。
这次英语竞赛活动及其语言内容于期中考试前我又在一个普通班整合升级和实践了一次。(还有一个班因“甲流”放假了。)教学目的是复习和加强五、六单元目标语言的综合运用。通过比赛的形式让他们口头反复说have, has; don’t have, doesn’t have; like, likes; don’t like, doesn’t like;还有宾格人称代词it和them的灵活运用。同时也包含some和any用法的区别。这次七人为一组,共八组,全班56个同学全部参与。因为是一个差班,组织过程中仅维持纪律就花了不少的时间,所以从准备到正式比赛用了将近三节课。最后一节课请来班主任坐在后面压阵。
四、课堂活动总结。这次比赛孩子们虽然有诸多的口头错误,但他们表现得异常激动和兴奋,把比赛的气氛不断地推向高潮……而且每组取胜的心理也特别得强烈,相互间不停地督促和赶“说英语”速度。这次活动的缺点是小组前期准备工作仍然做得不够扎实。其根源是英语基础太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由此造成不少同学口头频频出错或是掉词。普通班进行这样的比赛活动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是:当活动进行到下一半时,“观战”的许多同学注意力开始分散,东张西望、摇头晃脑的。“台上同学”说得“好与坏”好像与他们已没有了多大的关系。其实“台上同学”的诸多口误“台下同学”又何尝没有呢?他们若能跟着老师帮着台上的同学积极改错那该有多好啊!当然这样的班级还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和听课习惯的逐日培养。但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势在必行!因为它符合孩子们生理、心理特点,能最大限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的开展和任务的推进之中强化着语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就连枯燥的语法在游戏和活动之中也会显得异常得生动和可爱!
五、课堂活动之后的反思。课堂活动固然重要,但各种各样带有不同语境的练习题也相当地重要。课堂活动(游戏、任务、比赛等)虽然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孩子们语言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能强化一些重要句型和语法,但比起丰富多彩的习题来说其语言内容就显得有些单薄和“公式化”了。所以,要想取得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双丰收,那就必须在课堂活动(任务型教学)和课后习题训练两个方面狠下功夫。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的基本理念。在活动建议方面, 新课标也多处提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2. 课例研究——以《大洲和大洋》为例
2.1 航天梦想, 激发兴趣。展示杨利伟、翟志刚、加加林的照片导入新课, 用航天梦想, 激发学生的兴趣。2.2 海陆分布, 探索精神。读海陆面积比例图得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陆地仅占29%, 概括地说, 地球上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读南北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读东西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结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小活动】请每组同学拿出地球仪, 用桌上的红绳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请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学生通过活动观察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3 七大洲、四大洋。读课本第32 页的图2.5 找出岛屿、半岛、海、海峡的概念并在地球仪上找出亚欧大陆、台湾岛、印度半岛、亚洲、太平洋、黄海和马六甲海峡。在了解了大洲的概念基础上, 我们知道地球上分布了七大洲。【小活动】2.3.1 请同学们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找出七大洲, 并结合书上P35 图2.11 七大洲的轮廓图和地图册P17 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 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2.3.2拼图游戏: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小活动】“一笔画世界”: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 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 它是世界第二大洋, 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 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 它位于北极周围, 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4 归纳小结, 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5 课后探究, 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 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请查阅资料, 看看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所依次经过的大洲、大洋有哪些?
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3.1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意识地观察地理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现象, 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例如, 在用绳子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 并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时,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 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论。3.2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学生按照教师提示, 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 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提升。例如, 在拼图游戏中, 同学们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并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并思考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和各大洲所处的半球位置以及赤道穿过哪些大洲, 学生通过亲自尝试、动手操作以及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从而认识到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3.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初中生想象能力不足, 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实验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 在“一笔画世界”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出七大洲的轮廓和位置, 在画的过程中,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穿过的位置,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3.4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3.5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地理实验教学中, 多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 共同探究,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摘要: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通过地理实验更直观、形象的展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了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意识。笔者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与地理能力有机结合,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 探讨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课例研究,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红, 李春艳.深化地理实验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智能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114-115.
【七年级上册《整式》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七年级上册教学总结04-08
《山市》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9-15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设计03-02
《狼》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03-30
《寓言》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12-04
七年级上册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01-10
散步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07-17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03-31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