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共7篇)
一、工程机械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一)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缺乏
目前,全面风险管理即便是在发达国家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加之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水平较低,工程机械企业普遍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还没有掌握全面风险管理这一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也没有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主要表现在:
1.缺乏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如今多数工程机械企业的风险管理还是主要由管理层推动和实施的,而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要义就是要实现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即上至高层管理者,下至基层员工,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风险管理的志愿者和责任人。
2.缺乏全过程风险管理意识。
要想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在企业生产运营和管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尤其是关键节点,都覆盖风险管理的网络。目前很多工程机械企业都不能构建起这样一个能够实现全面覆盖的风险管理网络,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存在不少盲区。
(二)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需应对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风险管理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全面风险管理阶段,一方面需要全员的参与,一方面又需要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风险管理人员的存在。但就我国工程机械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普遍缺乏专门的风险组织机构和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
(三)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不清晰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总体方案,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度量、风险应对以及反馈交流等环节。多数工程机械企业往往是发现一个风险解决一个风险,缺乏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规划。具体表现在:企业往往不重视风险的事前防范,没有养成有意识地收集与风险相关的必要数据与信息的习惯;企业缺乏主动以减损防损为目的而安排风险转移的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判断和导向,盲目地进行风险管理,既容易造成企业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风险,同时又把本应该抓住的机会当成风险拒绝在外;在经营方面缺乏明确的思路及科学的规划,经营理念上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从而使得企业往往疲于应对风险,而且往往重视风险发生后如何管理,而不能在风险发生之前主动地预防。
(四)风险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风险管理成本过高,效率却偏低。很多工程机械企业每年投入巨额的安全生产管理费用、保险费用等,但成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风险管理者对企业风险的预测不准、定位不当、应对失效。这就导致有限的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资金被发生风险概率较低、风险损失较小的项目占据,而对那些风险损失巨大的项目控制得不够。风险评估与预测,缺乏理论依据,还是靠管理者的主观经验临时决定。
二、振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再构建
振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振远公司”)成立于2005 年,是一家以挖斗机生产及销售、工程机械配件等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工程机械类企业,该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得较好,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在振远公司风险管理原有做法的基础上帮助其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并且对已有的不足部分进行了完善。
(一)组织结构体系的再构建
振远公司之前已经建立了一套包括董事会、经理层在内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但不是很具体,笔者在充分了解振远公司的运营特点后,建议振远公司将风险管理的职责在总经理以下各部门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具体如下:
1.营销公司、客服中心、市场部。
该相关部门是公司市场风险的主管部门,负责识别市场风险因素,动态跟踪及分析销售、服务、备件等相关业务流程风险,确定营销风险应对方案,制定市场风险控制制度,引导组织处理突发事件、重大风险等。
2.技术中心。
该部门是公司技术风险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收集与产品结构、制造工艺等有关的技术风险信息,监测、分析技术业务流程风险,制定技术风险应对措施,组织协调技术风险控制活动等。
3.财务部。
该部门是公司财务风险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识别公司财务报告、资产安全、产品成本、经营运行等风险因素,动态跟踪、分析企业经营运作流程风险,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控制财务风险活动等。
4.工程制造部。
该部门是公司制造风险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产品制造过程风险进行识别,监测、分析产品制造过程生产计划、物资采购、物流、设备、安全环保等相关业务流程风险,组织制定制造风险应对措施。
5.人力资源与管理部。
该部门是公司风险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协调推进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活动,对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风险因素、人力资源风险因素等进行识别,总体监控、分析公司关键业务流程风险,汇总归集各部门提出的风险项目,跟踪督促各项风险应对措施实施效果,对各部门风险控制工作纳入公司绩效考核指标进行管控。
这样,振远公司就可建立起一套涵盖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各业务部门在内的,各层级、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能有效运转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二)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再构建
为了使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措施具体落实到位,真正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本文为振远公司重新修订了《企业风险管理办法》,作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和具体操作指南。该办法具体规定了如何进行公司内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过程以及重大事件管理。
1.风险识别。
将公司风险分为四个级别,如表1所示。
从风险点分布来看,根据公司业务特点、管理特点及对历史经验的梳理,振远公司总结了每个环节或者每个部门容易发生风险的节点,该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公司风险管理的针对性,也提高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效率。具体风险点分布详见表2 ~ 表6。
振远公司强调,针对以上表格中的风险分布点,各部门要做好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并且要对收集的初始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2.风险评估。
建议振远公司更多地采用定量化的方法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应用周万春(2007)构建的模型对该公司的按揭销售风险进行评估和检测,借鉴银行、保险业的评估模型参数,振远公司按揭销售风险评估结果详见表7。
根据模型估算,振远公司工程类车辆的按揭销售风险损失约为3.08%,而工程类设备按揭销售风险损失约为4.5%。
3.风险应对。
根据振远公司前期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
(1)把握关键节点。在分析了公司风险分布点之后,振远公司筛选出其中的关键节点,对症下药,未雨绸缪,确保公司不发生重大风险。比如,鉴于钢材价格涨跌是采购环节主要的风险来源,振远公司组织了专业人员全面分析钢材价格涨跌的影响因素,合理判断钢材价格走势,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提供给公司决策部门和采购部门,以规避钢材价格波动可能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2)加强上下游联系。公司生产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上游供应商的支持,如钢材供应商。振远公司通过多种方式与众多钢材生产商及贸易商建立了良好的互惠互助的关系。钢材生产商和贸易商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比如行业产能过剩需要提升销售业绩,这时候振远公司总是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采购,一方面解决了供应商合作伙伴的难题,另一方面也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增加钢材储备。反之,供应商伙伴通常也会以较为优惠的价格优先、及时地为振远公司提供优质的钢材。此外,振远公司还可以和钢材生产和销售商协商,以尽量降低自己的钢材库存成本。这样的做法有效减少了公司在采购以及仓储环节所面临的风险。
(3)营造良好的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关系,不单有利于争取银行对公司引进生产设备、提升并扩充产能等事项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有利于争取银行或融资租赁公司为公司产品销售提供租赁服务,如以厂商租赁、销售租赁、售后回租、境外销售租赁等各种方式为公司产品销售安排融资,满足公司终端客户信用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司在融资、信用销售等方面面临的风险。
4.监督和改进。
监督和改进也是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振远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监督、反馈、交流及改进规定,主要体现在:
(1)公司各部门,尤其是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跟踪风险管理状况,传递、汇总与分析相关信息,并按管理需求生成与提交报告。
(2)人力资源与管理部不定期抽查、验证各部门风险管理实施情况,对发现的有争议的问题提交总经理办公会审议。
(3)人力资源与管理部在检查、验证过程中,对发现的一般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各部门结合实际和建议要求,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4)人力资源与管理部对发生的风险管理事项和近期的风险点抽查、验证情况及评审结果通过月度综合管理报告向公司领导汇报。
(三)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的再构建
振远公司一向重视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并且充分挖掘管理信息系统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振远公司已经形成了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核心的信息化集成体系,全公司基本实现了管理信息化与产品信息化。
1.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它包括SAP系统、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三大模块,分别满足了不同的核算与管理需求,并且很好地实现了三者的集成。目前公司全部核心子公司及利润中心已经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完成了多公司多账套的集团财务系统架构的建设,实现了在一个系统中完成对集团经营活动的管控,满足了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
在销售核算系统方面,振远公司根据公司特殊的跨公司分期收款核算的要求,在系统内开发了销售核算目标、在外货款回收统计、发货统计、收入成本结转等应用程序,实现了分期确认收入成本的自动计算。每天自动计算出在外货款信息,与资金管理系统集成后,每天及时统计出汇款信息,在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在采购核算系统方面,振远公司还自行开发了库存分析系统和信用证计划系统。库存分析系统是在SAP系统MRP计划功能的基础上,对产、供、销全流程中各种物料的供求配套情况进行分析。对每一种物料的供求平衡状况的分析为公司存货控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信用证计划系统能够直接根据SAP系统产生的采购计划数据自动生成特定期间公司需要开出的信用证。
在成本核算与控制环节,SAP财务成本控制模块和SAP生产(PP)模块实现了无缝集成。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可以使振远公司对超过3 万种物料的材料成本差异进行迅速核算,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成本核算的效率,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核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振远公司的全面预算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按MRP逻辑进行预算编制、月度滚动预算、预算分析与考核、预算控制等功能,将各个部门的经营业务都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而且可以随时跟踪战略目标的执行进度,大大加强了对子公司业绩指标监控的力度。
公司管理信息系统每个月会分板块为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提供经营风险提示报告,包括预付款采购风险;委托加工物资、原材料逾期风险;在外的库房盘点差异等。
2.融资租赁业务管理平台。
振远公司除加强传统销售手段外,还不断创新业务模式,融资租赁业务已经成为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随着融资租赁业务的不断扩展,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振远公司的业务需要和管理需求。为此,振远公司和国内一家领先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公司合作,由该公司为振远公司量身打造了技术领先、功能全面的现代化融资租赁业务管理平台。
该融资租赁业务管理平台几乎涵盖了融资租赁业务所涉及的全部功能,如: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数据管理、评估模型、资信调查、客户管理、合同管理等。该平台基于SOA架构和模块化设计的特点,为振远公司的按揭以及融资租赁业务提供了符合其业务特点的流程设计和功能展现。平台具有中英文双语界面,同时也满足了振远公司全球化经营的需要。
该融资业务管理平台从集团化、国际化、流程化、报表化、集成化、模块化等多个纬度进行设计和实施,不仅帮助振远公司实现了企业内部协作办公和融资租赁业务管理的目标,还能满足公司未来业务模式变化和业务量增加带来的系统更新和扩容需求。同时,该平台与振远公司原有的HR系统、财务系统等实现集成,不但充分满足了振远公司融资租赁业务管理的需求,还对现有的企业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推动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率,提升了集团内部的整体信息化水平。振远公司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体系的再构建
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体系也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振远公司风险管理做得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领导层和决策层较好地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地推动风险管理在公司的实施。但由此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即该公司的风险管理往往是决策层和管理层在想和做,个别部门以及广大基层员工并没有深刻意识到风险管理的作用,也没有将风险管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在风险管理文化体系方面,笔者在吸收振远公司已有优点的同时,帮助振远公司系统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包含如下要素:
1.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全面风险管理能够在振远公司得到比较彻底的贯彻和实施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司领导层有很强的风险意识,而且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视。有了公司领导层的重视和率先垂范,公司每个业务部门、每一位员工也会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这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推行并实现较好的效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鼓励创新的风险管理文化。
振远公司风险管理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鼓励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意识和行为。如振远公司财务部为系统管理汇率和利率风险,自主开发了“ABC风险管理模型”。A是指在融资环节,通过对利率的分析和预测以确定采用哪一种货币进行融资;B是指在出口环节,鉴于公司销售业务覆盖国内众多地区以及国外众多国家,振远公司有专门的人员密切关注并分析各国汇率的变化,将分析结果及时传递给公司决策部门、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以决定结算币种,最大限度降低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C是指在进口环节,通过分析汇率的变动,指导相关部门在采购过程中进行汇率风险的有效管理。
3.将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全过程。
振远公司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并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积极有效地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其他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公司非常注重对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作风、企业经营理念及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宣传和培育,并将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义结合起来。此外,振远公司还将公司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效果同薪酬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考评制度等相结合。该做法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员工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并在公司内部迅速营造起“创新、务实”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4.创新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形式。
振远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和传播非常注意形式创新,采用不同的手段,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比如,振远公司开办了专门的风险管理培训班,对相关管理人员乃至普通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公司定期举行消防运动会,提升大家的安全防火意识和处置火灾的能力;公司在开展文艺晚会过程中,经常编排一些能够生动反映风险管理的小品等文艺节目;此外,振远公司还开辟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橱窗,张贴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宣传一些风险管理先进分子的典型事迹等。
三、工程机械企业风险管理建议
1.健全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
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因此工程机械企业要完善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营造全员风险管理的企业氛围。由于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涉及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流程,为了使全过程风险管理规范化,工程机械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以明确和界定相关主体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并确保全面风险管理在各部门、各节点的无缝对接,避免风险管理盲区以及不同部门推诿责任的现象出现。
2.营造全员风险管理的企业氛围。
为了强化和推动全员风险管理在工程机械企业的实施,企业内部要营造一种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企业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增强全体员工对风险及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还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核心理念和内容的培训,以使员工具备必要的风险管理技能。
3.完善全面风险管理规范。
工程机械企业要认真梳理其各自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而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规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度量、风险应对以及反馈交流等环节在内。企业尤其要重视风险发生前的预警和防范,注意收集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所必需的数据与信息。另外,企业还要制定和准备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确保风险一旦发生将有一套有效的风险应对方案进行应对。
4.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有不少工程机械企业,尤其是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在实施各种各样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如ERP管理信息系统。有效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包括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完全可以将风险管理和现有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结合,比如增加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模块,或者将风险管理功能与管理信息系统其他功能进行耦合,这样,企业就可以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风险进行实时识别、全面监控和预警,以便管理层及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从而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效率。
摘要: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风险管理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上,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工程机械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入手,以振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为案例,对其组织结构体系、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体系的再构建进行分析,进而对工程机械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工程机械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全面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胡玲.1~8月主要钢铁产品进出口情况[N].中国冶金报,2011-10-22.
吕文栋,刘鲁梅.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以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为例[J].科学决策,2010(6).
于晓艳.工程机械设备融资租赁的风险分析与控制[J].建筑机械,2011(3).
彭洁.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代理商的风险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李晓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在H集团中的实施[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戴利研.基于COSO框架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田建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风险收集及评估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2).
周威.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张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价值关系探析[J].财经界,2013(8).
《理想的风筝》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5、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习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进入情境
1、多媒体展示:春天,一个残疾人拄着拐杖放风筝,配上课文的第一段录音:(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
2、师: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在这欢乐的人群中,这个残疾人拄着拐杖,放着风筝,显得很快乐,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3、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他。出示课题《理想的风筝》。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这个题目,联系刚才的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
(点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导入,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说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讨论方法,汇报所得
1、师:你们有这么多的疑问,应该用怎么样的学习方法来解决?
生1:我们应该认真去读课文。
生2:我们要边读边想。
生3:我们要边想边做些圈点批注。
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请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选择学习方法。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课外引入课内,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既尊重了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学习方法自由学习,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
2、学生汇报读后所得:
生1:我读懂了课文是从上课和放风筝两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
生2:我知道了刘老师上课十分认真。
……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刘老师上课放风筝
(点评:自主阅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自己读书的收获,为下一环节做好了铺垫。)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懂了这么多的内容,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边画。
2、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为什么要选上课和选风筝这两件事来写刘老师呢?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
师:大家提的问题真有意义,现在我想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梳理出课文的中心问题。
3、分小组讨论,梳理问题。
4、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板书中心问题:
(1)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
(2)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评:"问题是阅读的起点,更是精神创造的起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筛选,整理出中心问题,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去解决问题。既突出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又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四、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找出描写春天景色的内容
1、指名读,描写春天景色的内容。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抓住关键词句引导体会。
(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句)
(1)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2)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飞上云端。
3、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春天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语气。
4、讨论解决问题: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的想到刘老师?
5、总结学法。先找出相关语段,再抓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学习描写刘老师工作和生活的有关部分
1、运用上述学法,学生分组讨论。
2、交流相关语段。(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句段)
(1)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2)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蓝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刘老师的精神。
(点评: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放手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这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这样第2个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快乐是一种美德,文中的"我"感受到老师的快乐,看到了一张和蔼可亲而又快乐幸福的面孔,其实背后却是老师博大的胸怀、艰苦的付出、坚强的精神和永恒的追求、不灭的希望,此时面对图上的刘老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一吐为快。学生有了课文文字的依托,有了心灵的震撼,倾吐的是对刘老师人格魅力的敬佩。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
2、学到这,老师相信你们对文章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已有了自己的看法,谁愿意说说呢?
3、同学们,你们精彩的表达,让我觉得快乐,作为老师,我也想对你们说:"努力学习,顽强地拼搏吧!像刘老师那样放飞理想的风筝,去创造出更灿烂的人生,更辉煌的明天!
(点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教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
六、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并选择一处在原句后注明自己的理由或见解。
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任选一幅写一篇短文。
3、课外搜集、阅读身残志坚的残疾人的故事,然后办一份小报,主题自定。(也可几个人合办)
以上三项,可自由选做。
(点评:设计的作业,遵循了"分层教学"的原则。搞好"作業超市"的设计,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学习方式和兴趣的题目,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人们要对大量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这样更加地证明学习“统计与概率”的价值和必要。在不确定事件中,有很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虽然每种结果都是随机出现的,但出现的次数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也决定了概率与统计是不可分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想与方法”,所以更加说明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重要性。原因是:中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日常经验,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认识,去建构。因此,不能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单纯当作统计量的计算、统计图表的制作以及概念识记等活动来组织。
所以让我我意识到在当今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使用的思维方式。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
1、统计意识,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行为,统计意识是统计活动的起点,是统计教学的最为核心的内容。
2、统计技能,就是完成统计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能力和技能。它是统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
3、在最终的统计过程中,学生应该具备对他人所提供的数据或结果的评判能力,因为统计的目的在于应用。
4、理解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基本概念,能够辨别一个事件是否是确定事件。
一.感知生活,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录象)画面上一个十一、二岁的小朋友站在一个文具店里,销售文具。画外音——小明的父亲下岗后,在学校后门租了一个小门面,开了一间文具店,若是把每月的租金分摊到每天的上午和下午,这样不卖出文具时,小店在这半天也是亏本的。小明是一个懂事和孩子,今年暑假抓紧完成作业后,就给父亲去帮忙。还专门对一周七天的亏盈做了如下统计。星期一,上午赚了80元, 下午赚了60元;星期二,上午亏了20元, 下午亏了30元;星期三,上午赚了80元, 下午亏了25元;星期四,上午亏了45元, 下午赚了30元;星期五,上午赚了30元, 下午亏了30元;星期六,上午不赚不亏, 下午赚了60元;星期日,上午亏了20元, 下午不赚不亏;老师:同学们,如果赚了30元记为+30元,亏了20元记为-20元,请你们帮小明统计一下这一周每天的亏盈情况。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学生讨论)学生A:星期一小明父亲的文具店赚了140元,用式子表示为: +140 =(+80)+(+60)……①
老师: 大家对这个式子有什么看法没有?
学生A1:有,140要写在(+80)+(+60)的右边。老师: 说说你的道理。
学生A1:星期一的140元收入是由上午60元和下午的80元,两个加数得出的。应该是先要有加数相加后再有和,所以140要写在这个式子的右边。老师: 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后面我们也要按照计算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书写每一个式子。
评析:教师看到①式后,没有直接纠正过来,而是让学生思考,发表看法,得出正确的书写形式。学生B:星期二小明父亲的文具店亏了50元,用式子表示为:(-20)+(-30)=-50 ……②
学生C:星期三小明父亲的文具店赚了55元,用式子表示为:(+80)+(-25)=+55
……③
学生D:星期四小明父亲的文具店亏了15元,用式子表示为:(-45)+(+30)=-15
……④
学生E:星期五小明父亲的文具店不赚也不亏,用式子表示为:(+30)+(-30)=0
……⑤
学生F:星期六小明父亲的文具店赚了60元,用式子表示为: 0+(+60)=+60
……⑥
学生G:星期日小明父亲的文具店亏了20元,用式子表示为:(-20)+ 0 =-20 ……⑦
评析: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也回答得很正确。正好利用这七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概括和理解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老师:再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上面七个式子表示了几种不同的有理数相加,同学H:上面七个式子表示了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一正一负的两个有理数相加,0和一个有理数相加四种有理数相加。老师:这位同学的分法较好,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分法吗 ?
同学J:我把这七个式子分为三种不同的有理数相加。我认为两个正数相加和两个负数相加就是同号两数相加,其次是一正一负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第三是0和一个有理数相加。
老师:这位同学把两个正数相加和两个负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非常好,那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分法呢? “有”学生K大声地说。老师:请你说说看。
学生K:我把它们分为四种有理数相加:两个正数相加和两个负数相加就是同号两数相加,一个正数相加和一个负数相加应分为两种情况。其中象(+30)+(-30)=0可分为互为相反数相加,另外一种是、不是互为相反数的异号两数相加,最后一种是0和一个有理数相加。
老师:这位同学分得非常好。特别是把“互为相反数的和等于0”从一正一负的两个有理数相加中分出来是有好处的。互为相反数虽说是一正一负,但它们的绝对值相等,最主要的是,它们的和为0。这为后面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提供极大的方便。
评析:让学生逐步概括出有理数加法的四种情形。特别是把互为相反数的和为0概括为有理数加法的一种类型,既有必要,又能给我们在后面的有理数运算中带来方便。
老师:四类不同的有理数相加,怎样求它们的和呢?请同学思考回答并举例。同学L: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如:(+12)+(+30)=+(12+30)=42(-8)+(-23)=-(8+32)=-31 同学M: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如:(+1/3)+(-5/3)=-(5/3-1/3)=-4/3(-44)+(+56)=+(56-44)=+12 同学N: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零; 如:(+6.8)+(-6.8)= 0.(+17)+(-17)= 0 同学O: 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如:(-9)+ 0=-9, 0+(+19)=19.评析:“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教育资源入手,让学生边想边做,边做边想,轻轻松松地掌握了这个法则。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难度。三.小结:有理数加减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强调:一个有理数由符号与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减运算时,必须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
反思:以上就是本人对“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课教学的部分实录。课后我回忆以前对这内容的教学,完全按照课本上的设计,从东西走向入手,得到一个算式,再结合数轴得到结果,然后再得到加法法则。整个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在数轴上从东走向西,从西走到东。学生愿不愿意走,是不是走得懵头转向,只要教师自己知道走就可以了。相比之下,这次我利用小明给他父亲的文具店打工这一教学资源,由于学生对这一件事非常熟悉,所以他们情绪很高,兴趣也很浓。课堂上没有看到学生茫然的情况。我自己也觉得这堂课比以前任何一次都教得轻松:“好象他们都会,我没有为他们做什么似的”。
《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对比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1课。
A案
常新涛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语句正确认读、书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感受“给予”和“分享”的快乐及内在联系。
3.学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4.初步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感受“给予”和“分享”的快乐及内在联系。
2.初步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1.板书课题。结合生字注音或用查字典的方法,尝试读通课文。
2.引导学生逐段朗读,就语句中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如:结合语句重点理解“并不宽裕、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予、裕、猜”这些易错字。
3.默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自然段段意。(提示:可以用文中的话概括;可以自己思考;可以同桌交流解决。)
4.交流点评。
5.引导学生从段意中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提示:也可从文中的关键词发现写作顺序。)
6.尝试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预设:学生的回答或笼统,或过于简单。
教学策略:提示学生可以将各自然段段意以缩句的形式连接在一起。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随文识字、学词、写字,将词语置于具体语言情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概括段意不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于无形中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关注文章写作顺序,为“语言文字运用”积累素材。]
板块二:感受“给予”和“分享”之间的内在联系。
1.再读课题: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什么是“给予”。
2.感受妈妈的“给予”: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妈妈给予我们什么?将句子画下来。
(2)提炼:对于妈妈来说,给予就是________。(提示:用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完成填空。)
3.感受孩子们的“给予”:
(1)“分享”一词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但暗含分享的语句却有很多,同桌合作找出画下来。
(2)师生交流,完成填空:
圣诞节快到了,孩子们_____________,是希望兄弟姐妹能分享自己的愉悦。
回家途中,孩子们_____________,是希望兄弟姐妹能分享到自己的圣诞礼物。
金吉娅只买了_____________,妈妈很生气,是因为妈妈以为金吉娅不愿与兄弟姐妹分享。
金吉娅用给兄弟姐妹购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_____________,送给了一个陌生的_____________,是希望那个一无所有的小女孩与她们一起分享圣诞的快乐。
妈妈知道真相后,______________,是因为金吉娅学会了更加无私的分享!
4.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给予”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查查字典和阅读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就能够感受到的。这一环节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思考,来感受“给予”就是“分享”这一朴实、深沉的内涵。]
板块三: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
1.师:因此,圣诞树也可以叫――(齐读课题)。()那么,这样一篇感人的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呢?
2.出示句子:
(1)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
(2)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3.读句子,想一想:
(1)“兴高采烈”会有哪些表现呢?(可以结合课文说说)
(2)“沉默不语”又会是怎样的呢?(想象说话)
(3)我们发现:“兴高采烈”和“沉默不语”的表现是__________。
4.教师小结。
5.尝试练写: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请用上这两个词语,用一段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6.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引领学生从阅读学习中不断积累素材,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呈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作者单位:河北容城县小里镇王村小学)
B案
刘 娟
[设计理念]
1.凭借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2.还语文本色――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描写情感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积累词语,学写“予、宽裕”三个生字。
3.理解重点词语,初步体会人物情感。
[教法学法]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和本文的特色,确定以下教法学法:
1.词语的理解:抓住重点词语(如“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等词),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
2.语文实践――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学生也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即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朗读感悟,读写结合等。(这个主要放在第二课时进行)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知“给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圣诞节)提起圣诞节你都会想到什么呢?(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等)
(课件出示一幅幅有关圣诞节的图片,将学生们带入到幸福的节日的氛围里。最后定格在绚丽多彩的圣诞树上。)
师: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就如同我们的春节一样,隆重而又热闹,它是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节日。这是一棵圣诞树,可书上却给它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给予树”。
(指导朗读、书写课题。)
师(质疑):给予是什么意思?(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字典里的解释)联系本文,理解课文中的给予是指什么?请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圈出生字,标自然段,自由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分屏出示词语:
第一屏:圣诞节 援助中心 给予树 棒棒糖
分享 仁爱 逛 如愿以偿
师:“援”字的声旁你还在哪些字里见过?(媛、暖)“援助”就是伸出双手去帮助别人,给他温暖。
第二屏:猜测 试探 提醒 暗示 拥抱
甜蜜 宽裕 同情 体贴祝福
师:“宽裕”是什么意思?(富裕)文中说“家里并不宽裕”,也就是说“家里并不富裕”。(指导书写“宽裕”,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第一屏的词语重在识记,第二屏的词语重在积累。]
2.指导读好长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标点的停顿时间。]
3.默读课文,试着填空。
__________时候,金吉娅本来要买礼物_________,后来她看到_________,她用妈妈给她买礼物的二十美元,买了_________,妈妈_________。
4.最后指名给课文分段,再次读,整体感知课文。
三、讲读中心段
1.购买礼物回来的路上,哥哥姐姐的表现是“兴高采烈”。
理解“兴高采烈”(1)出示字典里的义项,来理解“采”,再说整个词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是描写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3)再带着这样的情绪把相关的句子读好。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词语,并且指导朗读。]
2.和哥哥姐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吉娅,她“沉默不语”。
理解沉默不语:(1)说说沉默不语的意思;(2)找找她沉默不语的原因;(3)读好金吉娅的话。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通过读通、读顺、读懂、读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读中体会感悟。]
四、回扣主题,深化“给予”
师:说说课前你提出的问题哪些有了答案?
[设计意图:课前的问题在这里做一个反馈,这是对文章的又一次整体感知。]
师:金吉娅还给予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其实在后面妈妈的话中就有,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但这里只是阅读的一个初步感悟,并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具体“给予”的主题升华要到下节课再来交流感悟。]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西湖花园小学)
A、B案对比评析
盛新凤(特级教师)
一、AB两案的共同特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爱”为主题编排,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四个关于爱的故事,而且是孩子之间相互传递爱的故事,反映的是真实、感人的儿童生活。《给予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前夕,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读了让人怦然心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和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像这样人文主题非常鲜明的文章,如何把教学落脚在语言的土壤,通过抓住关键的语言点,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渗透人文主题,实现“高文低教”,常新涛和刘娟两位老师做了有效尝试。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呈现既有相同之处,又富有个性特色。
1.抓“给予”,领悟课文主旨。
文章有“文眼”,课有“课眼”,本文的“眼睛”应是“给予”一词,文章的人文主题,就蕴涵在这个词语中。教学如能直接从“文眼”切人,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A、B案两个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题眼“给予”一词展开教学,教学线索分明,内容集中。A案通过找准文本中的语言抓手“分享”,通过细化文本内容,呈现了一系列带“分享”的语境,引导学生深层次感悟“分享”的内涵,从而架构起“给予”和“分享”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给予”的涵义。B案则把“给予”分两个层次进行体会,在初读课文,初步理解了“给予”一词的含义后,通过抓住哥哥姐姐与金吉娅不同的反应――“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切人文本,在品味语言,追溯原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给予”的内涵。
2.抓“训练”,培养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应是多样的,有“读、说、写、演、辩”等等。这么多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操作过程中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课堂推进的需要灵活穿插使用。AB两份教案都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理解、积累、概括、运用等阅读能力。如A案中的句式训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等,都是指向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通过“概括段意――融合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几个步骤,层层递进,分步达成。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既培养了语言概括能力,又掌握积累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B案非常重视字词训练,特别是对字形的教学非常细致,而且注意及时提炼方法。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采用了一个填空题做支架,降低了训练的难度,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而且这样的训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阅读教学比较注重口头训练,忽略了笔头训练,造成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比比皆是。但在以上两份教案中,却看到对笔头训练的重视。
3.抓“运用”,实现语言迁移。
语言学习可分成理解、积累、运用三个层次。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从关注文章内容到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的华丽转身。好的语言范式不仅需要积累,还需要迁移、运用。A案抓住文本“对比”的表达秘妙,适时进行迁移、运用。这是语文教改的方向,这个环节很有价值,但是如能在这个环节前面做些铺垫,把要求进行细化,把过程充分展开,就更有价值了。B案的字词教学非常重视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我想,积累方法,执教者的意图肯定是为学生日后的迁移运用在做准备。
二、AB两案的个性特点
1.路径不同。AB两案虽然确定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策略有许多共同之处,但采用的教学路径却不尽相同。A案采用的是板块式结构,通过“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给予”和“分享”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三个板块的设置,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迁移运用融在一起。B案的设计从对课题的质疑出发,从“字词集块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重点段、回环全文并扣题”几个板块完成了对“给予”的深度、多元解读。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
2.侧重点不同。从两个教案呈现的情况看,A案侧重的是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不管是前面概括段意的逻辑思维训练,还是感受“分享”内涵的发散思维训练,还是最后抓对比,促迁移的举一反三的联想思维训练,执教者关注的是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注重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相机进行思维训练,力求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B案的教学侧重点是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不管是前面不惜花时着力展开的字词教学,还是通过抓重点段体会人物心情,感悟文章主旨,层层展开的过程训练,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的训练都立足基础,教得非常扎实。
一、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陈述的一般方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条件, 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清晰表达学生“学到什么”, 明确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通常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引起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实际变化, 而不是教师应该怎样做, 做什么。评价教学是否成功, 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 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 其具体的进步怎么样, 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教学目标的设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 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次数、空间等数量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行为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是对学生物理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综合各类学者的研究成果, 一般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涉及五类目标, 即结果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通识性目标和能力目标。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主要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 主要强调“知识与技能”维度, 如:“能根据电路实物图识别出对应的电路符号图”, “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
生成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主要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 因而也称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这种方式指向难以或无需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 主要强调“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如:“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描述自己对改变光路的感受。”“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为例, 体会和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意义。”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主要是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方式指向结果开放的课程目标, 如:“说出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 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件。”
通识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 因而具有普遍性、内隐性、规范性。这种方式可适用于多个课程领域, 如:“表现出科学探究意识和一定人文精神”、“形成水资源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能力指标的陈述方式, 描述的是一种能力, 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比如:“提高分析与论证能力。”
二、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分解策略
教师进行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 (水平或学段目标) 的分解, 目的是界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为教师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评价内容提供依据。
学者朱伟强认为, 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常见的分解策略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替代策略。通常是“一换一”的形式, 将原内容标准A通过另一种清晰的目标B形式进行表述。如“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目标进行替代: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
二是拆解策略。通常是“一拆多”, 就是把一个内容标准表述过于笼统的, 拆分成几个目标进行描述。比如:“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一条内容标准, 可以进行拆解和具体化, 比如:知道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知道不同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 所含有的物质也不相同;知道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 还有其他常用单位吨、克、毫克;知道1千克等于100克, 1克等于10毫克, 1吨等于1000千克;知道生活中常见物品鸡蛋、苹果的质量大约是多大;知道质量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 了解生活中还有电子称等其他测量质量的工具。
三是联结与聚焦策略。采取“多对一”, 就是将几个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在的学科逻辑关系, 进行聚焦、整合, 形成一个总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的拆解策略一般在单元复习课或阶段性复习课中用到。如“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可以联结、聚焦, 形成“分析斜坡停车问题”这一教学目标。
三、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解方法与基本步骤
学者朱伟强认为, 分解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的方法, 就是分析一条内容标准目标的表述结构中是否具备了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若有, 则依据前述课程目标内容分解的一般策略, 或替代、或拆解、或聚焦、联结, 对其进一步扩展或剖析;若无, 则须结合具体情境界定、补足, 以形成课堂层面的教学目标。由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存在不同陈述方式, 因此内容标准目标的分解思路不尽相同。比如:结果性目标一般采用教学目标四要素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性目标一般分解成:认知、动作技能、行为表现 (过程) 、成果。表现性目标一般分解成:认知、动作技能、行为表现 (任务) 、成果。通识性目标一般采用简单枚举法, 列举各种用于间接推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行为表现 (通常表现或最优表现) 。能力指标分解成:认知、技能、情意态度、行为表现、成果。
朱伟强指出,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目标分解, 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 判断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判断一条课程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 找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 (名词) , 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和规定性条件, 作为关键词, 并予以分类。一般关键词拓展与剖析要合乎学科逻辑, 分解所得细化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应保持对应, 避免过度分解和拓展。比如, “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 行为动词为“说明”, 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从整个内容条目看, “说明”和“其他形式的能”是这一内容标准的关键词。
第二步, 分解或剖析核心概念。通常可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等方式。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从物理概念来讲, 相对于“机械能”而言的“其他形式的能”有“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若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的方式,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征, “其他形式的能”对初中八年级学生而言大致可分为“声能”、“光能”、“动能”、“弹性势能”等四类。
第三步, 分解或剖析行为动词。可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一般描述教学行为表现的动词要合理、具体、明确、可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提供了知识技能目标、体验性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的水平含义与解释。根据《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行为动词界定, “理解”的水平含义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若采用词汇意义展开的方式, 可将它拓展为“区别、说明、解释、估计、分类、计算”等。再比如:若针对“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采取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 “说明”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喜欢采取口语表达、书面描述、绘制图表、动手制作等“说明与解释”的方式。因此“说明”可以扩展为“通过言语说明”、“画出图表说明”、“制作模型说明”、“实验演示说明”等。
第四步, 确定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结合学情、校情、资源等条件确定目标分解, 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 以便于目标能够清晰地对应于具体的学生, 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通常行为条件分解要合理、必要, 没有多余, 有利于指导学习活动的设计。而行为程度的分解则要合理、明确, 能为课时内的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估依据。
第五步, 写出教学目标。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 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
四、典型案例评析
案例1:
某老师将《物理课程标准》“物质”主题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其中一条的内容标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做了如下分解:可以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这一内容标准分解为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能说出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3.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模型。
4. 学生能够用图形绘出原子、分子的模型。
5.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了解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点评】以上教学目标的叙述, 从目标分解的角度看, 没有呈现出分解的步骤, 但是有了初步的分解意识, 无法判断过程的合理性。从陈述的五条教学目标来看, 第1、第2条目标部分内容有重复, 第3、第4条教学目标指向的目标领域和学习内容相同, 第5条教学目标的主体“让学生”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另外以上教学目标中没有清楚地说明目标行为的条件和行为程度, 不利于对目标进行测量。
案例2: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选自:《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20页, 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中内容标准的条目1。
2.教材内容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粒子与宇宙》内容主题“第一节”看不见的粒子。
3.分析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该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它直接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表述的结构:四种表述结构中的第一种, 即采取了行为表现, 具体表现为“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表述结构。
本条目中的关键词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行为动词是“知道”, 二是表述的目标行为条件, 反映了学习程度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4.核心概念的扩展策略
核心概念的分解是采取了“拆解”的策略。
5.行为动词的扩展或剖析
行为动词是“知道”。从行为动词的类型看, 属于“知识”的类别, 其行为水平属于“了解”水平。具体要求是:学生能够再认或回忆原子和分子的相关经验, 能辨认生活中有关分子、原子的事实, 会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与分子的模型, 具体说出原子、分子模型的特征。
6.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程度与结果是:学生要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具体指, 学生要认识到物质结构是可分的。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工具可以是电子显微镜等。能够知道分子和原子是微小颗粒, 尺度的大小约10~10m数量级。不同物质可以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金属是由原子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可以由更小微粒组成。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了解卢瑟福的原子行星结构模型。
7.分解后的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石墨在白纸上书写文字, 酒精与水试管混合实验操作, 能认识到物质间是有间隙的。通过归纳和推理, 能够提出分子模型。
(2) 通过分子模型的建立, 认识到物质是有结构的。通过文字说明, 学生能认识到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能了解到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3) 通过物质微观世界的探索和物理学史的介绍, 学生能了解到认识微观世界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是渐进的。
(4) 通过阅读材料, 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5) 通过分组的讨论和阅读材料, 学生能够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的模型特点, 并能识别原子、分子的模型示意图。
【点评】以上案例基本上能够按照课程目标的分解基本步骤进行初步分解, 分解的思路比较清晰, 但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等关键词的分解没有采取列表的方式。从目标的评价看, 分解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测量性, 行为程度表述也比较到位, 但是行为条件的分解没有独立分解, 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五、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解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不仅是提高物理常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也是强化物理教师目标意识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的分解训练, 能够让普通教师精准地叙写课堂教学的目标, 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 真正地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此要做好《物理课程标准》中任何一条“内容标准”或“科学探究”内容的目标分解,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 且应为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的。
二是要在充分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身的基础上, 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标准的内涵。内容标准的分解不是简单地将目标进行拆解和细分, 需要关注同一学习阶段不同领域目标间的横向联系, 也要分析同一领域目标不同学习阶段间的纵向衔接。
三是要适当地兼顾全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的“考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四是要考虑学校教学资源 (如时间、教学条件、物理教学信息资料等) 。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需要从边缘化的应用走向内核式的学习支持,把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深度学习视为信息化教学的诉求。本文阐释了深度学习的内涵,通过聚焦于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典型案例的评析,探讨了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策略,以期为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借鉴思路。
深度学习信息化教学案例评析策略信息化教学是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至此教育信息化被提上了历史性的高度。然而,如果仅仅把信息技术单纯视为比“粉笔+黑板”更加经济高效的替代工具,延续传统课堂中“人灌”的老路而走向“电灌”,那么这无疑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和偏狭。信息技术融入教学,除了拥有资源传输数量和时效性的优势,更有丰富学习体验、支持探究新知的潜能。超越浅层学习、面向深度学习,是信息化教学持续发展的长远方向和深层价值。
一、深度学习释义
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早在Bloom(1956)《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维度层次的划分[1]就已蕴含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的观点。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1976)在长期的实验研究后提出了深度学习概念[2]。此后Biggs和Collis(1982)的SOLO分类理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3],发展了深度学习理论,至此深度学习的理解达成共识。
在纵向维度上,深度学习含有深度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之双层涵义。深度学习既是以高级思维的心智状态为特质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突破知识的简单记忆、达到融会贯通和复杂问题解决的学习结果。在横向维度上,深度学习含有学习者认知发展和身份认同之双重收获。它不仅意味着对学习内容建立起新旧知识的非人为联系,实现对概念、技能、意义的认知理解;而且也指学习者在社会性交往中,逐渐明晰所学知识与自我关系的意义所在,实现自我认同。总之,深度学习是对学习过程、状态和结果的一种质的整体描述,拥有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双重意蕴。深度学习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能力至关重要。当然,深度学习也并非与浅层学习绝然对立或相斥,学习从浅层到深度是一个连续的区域。
二、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典型案例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是信息化教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从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典型案例,可以洞察不同信息化手段与深度学习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策略。笔者通过国际文献研究,选择了四个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评析。
1.案例一: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教学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学习工具,可以创设三维空间效果,实现用户多感官渠道交互,使用户浸润于虚拟环境,适用于学习者容易产生误解、内容内显性强、传统手段难以教授的内容。希腊研究者Padiotis和Mikropoulos以虚拟现实技术促进知识体验[4],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他们在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就牛奶生产中的加热杀菌法这一教学内容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重点对牛奶杀菌工艺过程创设了用户与虚拟物体的交互活动和虚拟操作,以虚拟网络环境来辅助学习者对隐性的、不易呈现的知识内容进行直观的体验和深层的领悟。该研究采用SOLO测验方法,对学习者技术类知识的前后变化进行了纵向比较。数据显示,在没有虚拟现实技术介入的传统教学中,学习者对较浅层的物理性知识和功能性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更深层的物理与功能的关联知识以及过程知识的获得十分欠缺。而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之后,学习者对较深层次的关联知识和过程知识,表现出显著的理解和提升。这证实了虚拟学习环境具有重要的深度教学价值,可以促使学生走向深层学习、高级学习。
2.案例二:新型Webquest教学模式的设计
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导向、利用因特网资源开展课程单元教学的活动模式,旨在提倡以个体建构或协同合作的方式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然而,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也极易造成迷航和信息过载,导致浅层思维。对此,美国研究者Jo Allan和Mark Street对Webquest的基本步骤进行创新,增加了“知识聚合”(Knowledge-Pooling)这一关键的阶段活动,即让学习者对议题进行讨论、对已有知识使用与融合、激发批判性反思的学习环节,最终形成“引入—知识聚合—团队—任务—资源—总结—分享与评价”的新型Webquest教学模式[5]。两位研究者以英国伍尔弗汉普敦大学的职前教师群体为教学案例并实施了分组对比实验。通过SOLO理论方法测量发现,知识聚合探究模式下的学习者,有更强的反省思维意识和较高的知识重构能力,呈现沉浸式的心理状态。
3.案例三:网络论坛的异步对话引导深度学习
以博客群、异步计算机会议、网络论坛等异步交流工具,为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然而,缺乏师生面对面的即时对话与情感交流,也容易造成学习者在网络异步环境下疏于自我约束、缺少及时反馈、难以深度学习的后果。如何才能使人机对话真正产生深层次的学习结果?以色列研究者Sarah Schrire[6],对美国一所大学基于异步计算机会议的远程学习进行了多案例比较研究。采用SOLO分类理论和布卢姆学习目标理论为依据,对异步讨论环境下学习者的交互和认知两方面的改变进行了分析。数据调查显示,当异步讨论中教师的干预和引导、教学任务的结构以及学生讨论的度这三个方面表现良好时,学习者就表现出高阶思维的特征,产生了深度学习。因此,围绕学习主题开展良好的协同交互,有利于形成分布式认知活动,有助于异步学习环境下将学习者引向深层次的知识构建。
4.案例四:从教室走向虚拟知识屋的创设
美国学者Van B.Weigel受IBM和LOTUS公司的培训软件Quick Place启发,提出了一种促进深度学习的“知识屋”概念[7],设计开发了基于网络的知识屋平台。其本质是一个协作性的虚拟空间,是面授课堂的补充而并非取代教室。知识屋包括五种功能类型:研究中心、技能工作坊、会议中心、辩论厅、档案廊,分别提供共同体探究、学科能力培养、组织研讨、异时空辩论、成果和创新展示的功能。学习者可以创建自己的知识屋,并以虚拟聚集的方式进行项目研究、技术发展、讨论辩论和创新表达。知识屋既可用做某门课程中的各个独立部分,也可以“混搭”的形式满足于各种教学目标,甚至一门课程可以同时拥有多个不同类型的知识屋。研究显示,采纳知识屋来辅助大学课程教学的案例,使多数学习者表现出持续性的学习专注度、高层次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度交流的学习行为。
三、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策略
上述案例共同聚焦于深度学习的目标、实施途径与结果检验,具有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的典型特质与探讨价值。据此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优化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
1.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内容的认知体验
案例一是关于科学类课程中学习者新旧概念难以融合的普遍问题。根据体验学习圈理论,有效的深度学习应从体验开始,体验学习是一个开始于体验并在检验中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8]。通过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反思观察可以不断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冲突并实现抽象概括。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前科学概念,有时可能会严重阻碍科学概念的建构[9]。这正是导致浅层学习发生的根源。恰当的信息技术对于解决学生的认知困难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与个体认知的核心步骤相关联,遵循“感知—识别—概念形成—图式建构—意义获得”的认知过程。把信息技术作为知识表征的多元化手段,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复杂概念的可视化和过程性知识的动态化,促进概念形成与概念转换的生成。
endprint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知识经验的聚合
案例二的新型网络探究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使学习者真正做到知识的分享、聚合与反思。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社会协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形成多种假设,用多种观念看待同一个问题,因而会话协作是刺激学习的重要源泉。深度学习发生机制的要素之一,是学习者对元认知与条件性知识的获得[10]。条件性知识是一种明确知识有效使用的脉络和使用限域的知识,而元认知则是学习者对如何学习的自我深刻理解。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合理、创造性的使用,使学习者能够将多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不同情境和知识领域中,帮助学习者获得条件性知识、发展元认知。
3.共同体的深度互动激发学习者的身份认同
案例三代表的异步学习活动,是不同时空的学习者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和分布式认知的过程。维果茨基指出,人、物、工具、符号对人类认知发展起到关键的媒介作用。“协作”不仅仅是建构共同意义的过程,也是社会化共同参与的过程[11]。丹麦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指出,身份认同作为学习的重要维度之一,具有二元性,它总是一种个体生活历程的认同,同时又作为一种社会的和人际交往的身份存在,一种在社会共同体中占有某种地位的经验[12]。因此,论坛、博客等异步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要从单纯的认知发展走向意义获得和身份认同的双重目标。教师要从自身的干预和引导、教学任务的结构以及学生讨论的度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异步学习的活动设计优化,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辩论等社会交往性的活动。帮助营造社会文化和共同体环境,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4.延展教学时空、创设持续性学习环境
深度学习,必须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学习。案例四对学校教育传统格局的弊端提出了质疑:知识内容更新滞后、课程组织零散碎片、教学模式自上而下,致使深度学习难以落到实处。信息化教学为延展教学的时空、达成学习的持续性创设了条件。“知识屋”案例代表的正是营造个体连续性学习环境的信息化途径。它通过提供自助式服务的协作工具,促使学习者适应于积极学习的状态。学习者通过知识屋的混搭使用而形成了小型的多功能“智囊团”,知识屋也由于学习者的深度交流而长期存在,这正体现了深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信息化教学要发挥最大功效激发学生在研究、反思、分析、交流、领导方面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 [美]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Marton,F.,& Saljo,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
[3] (澳)约翰B·彼格斯,凯文F.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 Padiotis,I.,& Mikropoulos,T.A.Using SOLO to Evaluate an Educational Virtual Environment in a Technology Education Setting.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0,13(3).
[5] Allan,J.,& Street,M.The Quest for Deeper Learning: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act of a Knowledge-Pooling WebQuest in Primary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7,38(6).
[6] Schrire,S.Interaction and Cognition in Asynchronous Computer Conferencing.Instructional Science,2004,32(8).
[7][10]Weigel,V.B.Deep learning for a digital age.New York,NY:Jossey-bass,2002.
[8] (美)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 (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徐晓东,杨刚.学习的新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全球教育展望,2010(7).
[12] (丹)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任洪钺】
【“机械效率”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推荐阅读:
机械效率教学案05-26
教学反思:机械效率09-22
八年级物理下册《机械效率》教学反思07-15
机械效率课件10-10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案例07-07
公司治理与银行效率06-26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11-07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07-09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刍议10-09
谈生物课堂教学效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