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人性化的作文评价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追求人性化的作文评价(精选9篇)

追求人性化的作文评价 篇1

226561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语文组

周德虎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禁锢在文体训练的圈子里,围绕教师的命题,让学生按照规定的体式,统一的思想来完成这些“新八股”式的文章。结果本来激情洋溢、个性独特的令人愉悦的作文课,却让学生厌倦。写作文变成了“挤”作文,乐差事、美差事成了苦差事,没有了思维的自由,缺少了灵气和个性。审视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那种过于注重整齐划一的训练方式,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不尊重甚至扼杀学生个性的作文训练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作文教学不妨追求个性化,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选材、立意、语言。

一、观察生活,挖掘异化的题材

选材要创造个性,材料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生活看似平淡,可是只要我们用心观察,那一草一木,那小桥流水,那清风明月,无不蕴含着美的神韵。正如罗丹所说:“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观察生活,追求独特的解读。而不是千人一面,万人一性。比如:写母爱,总是织毛衣、送雨伞;写老师,总是灯下批改、补习功课;写奉献,总是给“灾区”、“希望工程”捐款„„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被切割成千篇一律的“碎片”。

但是,生活不是这样,有个性的作文就能挖掘生活中异化的题材,解读出自我的色彩。同样是对月遐思,苏轼的《前赤壁赋》个性解读就是博大寥廓、宁静而幽远,给人以空灵超脱的感受;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个性解读就是“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朦胧的月夜,无尽的惆怅。同样是荷花,在朱自清的笔下则是“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真是仪态百出,风情万种。而在孙犁的笔下则是“这高高挺起的荷花箭,不正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吗?”,表现出的是昂首挺立,美丽中显得刚劲。

可见,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真心感受生活,寻找独特的视角,挖掘个性独特的题材,让人过目不忘。

二、感受生活,追求独特的立意

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抒写真情、表现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个性愈突出,情感的表现就愈鲜明,就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就愈能表现自己独特的立意。事实上,不少同学的习作有一个误区——为“意”凑文,矫情造假。比如说:写蜡烛,总要牵扯到老师的无私奉献;写蜜蜂,总要联想到劳动者的辛劳;写人物,总想“高、大、全”式的;叙事情,总想意义深刻的„„于是,“千人一面”的中心,“千曲一腔”的主题制约着学生的文章。学生不再是富有灵气和个性的活泼可爱的学生,而是一个个未成年的“小老头”:思想成熟而苍白,语言平庸而乏味。

应该说,立意的独特是作者对生活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它常有“柳暗花明” 的惊喜,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既不是鹦鹉学舌似的机械模仿,也不是东施效颦似的变相抄袭。为此,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表现真我,表达真情,把自己独特的体验抒写出来,不要矫揉造作,乔装粉饰,更不要为文而造情。另外,我们要给学生松绑,还学生思维的自由,让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生活,让他们用诚挚的理性的心去体验生活,抒发心中的真性情,这样文章的立意就会别出机杼,个性鲜明。

三、表现生活,张扬个性的语言

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学生作文也应表现生活,我手写我心。而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怎样使这件“外衣”得体、新颖、有魅力,也同样要发展个性色彩。这种有个性的语言,就像古人说的能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贾平凹《延川城》中的一段文字:“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了;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了;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群占去了。”这段话简直把延川城人们的生活写绝了!那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语言令人拍案叫绝。如果我们写成“这地方花朵单调,土地贫瘠,树木枯瘦”,即使堆满了形容词,加足了修饰语,恐怕也写不出贾平凹的个性色彩,也无法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生活的色彩。再如,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其散文语言风格“清、细、真”。钱钟书先生的作品中表现出的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从中透露出他幽默、机智的学识个性。

因而,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重锤炼语言,用个性化的语言去表现生活,抒写生活,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四、建构生活,组织奇妙的结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如同一件做工精巧的工艺品。学生写作也应追求玲珑剔透的构思技巧。北京鸟巢为什么会被中外许多运动员、游客铭记于心,其中鸟巢精巧的结构就是一大原因。一个好的导演能够导出一部好的影片。我们也应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特的谋篇布局,要有出奇制胜之妙。

近几年的高考不断涌现出一些构思独特富有个性色彩的优秀作文。比如:医药诊断书、实验报告等,这些优秀作文绝对不是那种平时死板的文体训练、结构训练能够培养得出来的。因此,平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张扬个性,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千万不要扼杀学生看似另类的篇章结构。

追求人性化的作文评价 篇2

所谓人性化设计, 是指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生理构造、心理和思想状况等, 在保证产品原有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尽量满足人们在上述几个层面的需要, 体现为一种人文的情感的关怀。消费者对于人性化的体验, 从本质上说是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一种表现。传统的标准化产品, 只要具有了产品本身的功能, 就能够销售的出去, 因此设计者和生产商们更多的是对数量的追求, 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一件产品可能由很多个厂家都能生产, 他们之前成为了一种竞争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 消费者应经从单纯的满足使用的需要, 发展到了更高层次的需求, 面对着消费者的需要, 产品设计必须求变, 才能满足消费者的种种需要, 满足他们的消费心理。正如包豪斯在成立之初所指出的, “任何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 而不是为了产品本身”, 只有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 充分理解和尊重人的特性, 设计出功能多样、形态各异, 富含个性因素的产品, 才能真正把人的需求、科学、美学以及环境的因素有机的融合起来, 这才是人性化设计和人性化体验的最终追求。

二、人性化的设计和体验的表现方式

1、对于个性的表现

产品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产品在具有本身的功能之外, 还能够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且体现出他们之间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化的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人本身来讲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群是不一样的, 有男性和女性, 有幼儿和孩子, 有青年和老年, 这种由年纪决定的人的身体素质, 让消费者产生了很多个不同的群体。例如对于老人和青年人来说, 一个产品, 在他们的手中, 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利用程度。所以设计者和生产者应当从不同的群体需要出发, 是自己的产品能够被不同的群体充分利用。著名的德生牌收音机, 就推出过针对不同年纪阶段的不同产品, 年轻人对电子类的产品上手快, 因此功能相对多一些。而老年人对于收音机的要求则较低, 往往最简单的设计, 就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功能多了反而使他们眼花缭乱, 这种有针对性的区分, 不但节约了生产成本, 还让消费者产生了人性化的体验。另一方面是从人的心理素质来说的, 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的差异, 每个人对于产品的内在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当物质生产能够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时候, 人们就会不觉得去追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较高层次的追求, 寻求一些能够表现自己偏好和个性的商品。这也意味着厂家必须要及时转变思路, 如果还是像以往一样, 只追求产品的数量, 生产的还是一些大众化的商品, 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几乎所有的产品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个性化的需要, 有的生产商还提供了定做的服务, 充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人性化体验的需要。

2、对于体贴的表现

对于体贴的表现在于, 产片在设计和生产时, 能够从消费者使用的角度出发, 是产品能够符合人体的使用习惯, 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提供生活的便捷, 让消费者体验到最轻松、最舒适的设计。近年来人机工程学高度发展, 这门学科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对人体的结构和特征进行充分的研究。这就为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例如现在很多家具的设计, 都是符合人机工程学的, 一些椅子, 人们坐上去之后, 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之感, 就是因为设计者参考了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同时, 设计者还是注意在生活中不断的体验, 以一个消费者的角色进行体验。比如上世纪90年代, 海尔曾经推出了一款冰箱, 这款冰箱采用了冷藏室在上, 冷冻室在下的设计, 就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多使用冷藏室, 而较少使用冷冻室, 如果还是以往的设计, 消费者每天都要弯腰到下层的冷藏室取东西, 很不方便。同时, 海尔还将冰箱门把手做得很细, 设计者考虑到消费者往冰箱里放东西时, 手里一般都是满满的, 而细细的门把手, 只有小拇指轻轻一勾, 冰箱门就能打开, 可谓是神来之笔, 消费者也无不为这种体贴的设计而叹服。

3、对于便捷的体现

设计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设计产品, 还应该使所设计的产品易为人认知, 从而帮助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理解和使用产品。于是有人说好的产品不用说明书, 其意思是产品的操作越简单明了越好。这就需要设计师在了解产品的新技术后, 借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引入产品语义将其视觉化, 把技术传导给使用者, 使人们对新产品感到容易使用和亲切。如明示意表示通过对产品的构造、形态, 尤其是特征、操作和表示部分的设计来清晰无误地向人们诠释它是什么, 有什么功能, 如何才能进行正确的操作, 其安全性如何等问题。暗示意表示在文脉中不能直接表现的“潜在的”关系, 即由产品的形象间接说明的产品内容以外的东西。它所反映的通常都是文化内涵、意境、心理感觉、特定社会的价值取向等较高层次的信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以产品语义学、设计符号学等为基础理论的。

4、对于情感的体现

对于情感的体现在于, 通过对产品功能的开发和挖掘, 在日臻完善的功能中渗透人类伦理道德的优秀思想, 以及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环保理念等, 使消费者感到产品的亲切温馨和人道主义的真情, 同时也因自己为世界的环保事业做贡献而倍感自豪。可谓设计中的“以义感人”。

自2002年起, 中国南极考察队全面使用安利的环保清洁用品。2003年安利产品全面登陆北极。而它们之所以成为南 (北) 极考察队的独家专用产品, 就在于其天然安全性、绿色环保性。绿色环保性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绿色产品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不产生污染或者环境污染最小化, 同时还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费者在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产品的优质与人性化设计, 而且体验到一种为环保事业添砖加瓦的自豪感, 可谓“情”在其中。

品设计更加应该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 以人的出发点, 从生理心理各方面考虑, 设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产品。在产品的功能, 造型, 色彩等多方面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正是工业设计所追求的崇高理想, 即为人类造就更舒适、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消费品设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许多现代企业敏锐地发现这种需求的变化, 开始重视其产品的人性化设计, 提倡“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 重视产品对消费者的人性伦理关怀, 让消费者感受到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和精神追求的一致性。本文从人性化设计和体验的起源谈起, 就产品设计中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人性化体验的追求, 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性化体验,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宁绍强.唐克兵.产品的人性化设计[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3, 03

[2]吴琼.论产品的人性化设计[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4) .

个性化作文应追求真善美 篇3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真善美

文章是心灵的声音。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自然,作文也应是个性化的,生动活泼的,绚丽的。倡导学生写个性作文,究其实质,就是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自觉地关注自己的真实内心,写出千姿百态的富有个性情趣的作文。但不少学生认为,个性化作文,就是恣意挥洒,纵情倾吐,只要“不同凡响”“石破天惊”,便是“我”的风采。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个性化作文,在强调“我以我手写我心”时,该划出一条什么样的底线,来使这作文之域涌现出劲流,活而不浊呢?笔者认为应该是真善美。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核心,也是个性作文的基石。众所周知,假药坑害生命,假文则欺骗灵魂。建立在虚假之上的汪洋之势,犹如堆垒在海滩上的沙雕城堡,不堪一击。试读这样的句子:“秋天来临,年老的季节/在一片黄叶上奔跑、扩大/我看到尘埃在风旋转/麦浪发出欢笑,最后/满载麦穗的马车让白云闪开。”读罢你是否觉得如鲠在喉?诗中意象的奇特组接,使表情达意个性斐然,但作者把六月成熟的麦子错拉到秋天,一锤子就将苦心经营的意境全砸了。所以“真”应是个性化写作的第一要点。又因个性化写作讲究创意,所以它不仅要保证生活的真实,要更追求艺术的真实,即创作符合客观规律。

个性作文的“善”,是衡量个性表达是否积极健康的标准。个性化作文之“善”,就是新鲜中意存高雅,独特中引人向上。作文若与道德相悖,甚而和法律相违,无论多有灵气都为人所不屑。

至于“美”,它总是与真、善紧密相连。如何求美,首先要在语言中彰显个性。语言是作文显现个性的关键。高尔基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我所说即我所想,不伪饰,不造作,不随波逐流,就是显现个性。当然要真正显现这一“个性”时,须在新、巧上下功夫。就是要让人在作者匠心独运的语言中,不仅感受到新颖鲜活,还会体味出独特内涵。但要注意的是,个性化的语言归根结底是为文章思想内容服务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个性,而片面地强调语言的新奇、怪,否则的话,只会使文章徒有一件美丽的外衣。其次,要别出心裁选体裁。两篇思想内容一样的文章,一篇是普通意义上的记叙文,一篇是文学意义上的童话,你愿意读哪篇?我想你一定会选择后者。是的,普通意义上的记叙文是我们经常碰到的,再读“已觉得不新鲜”。而体裁新颖的文章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会觉得眼前一亮。所以,在体裁选择上显得别出心裁,也应是作文个性化的表现。如写手机发展史的说明文,可改写为由手机家族成员轮流自述、互评的童话,这是不是“卓尔不群”呢?诸如诗歌、小说、戏剧,这些我们不常用的文体,若努力用好,肯定会使我们的写作一路亮点闪烁。当然,我们别出心裁地选择体裁还必须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如果应该写为事理说明文,你偏要写诗歌,那可就弄巧成拙了。

生活是变化无穷的,文章也应是丰富多彩的。真实的情感、完美的人格、个性的语言、唯我形式的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学生的需要,也应是考场的需要。作为初中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未定型,他们在表现主观、客观形态上,更多带有随意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作文课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深入生活。在充分挖掘他们个性的同时,引导他们辨识真善美,并守住这条底线,使他们笔下的文章,更富人文底蕴,更具人格力量,既有个性,又符合时代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张凤霞.作文教学不可忽视训练“随机”[J].北京教育,2006(02).

追求人性化的作文评价 篇4

一、引导学生跟同伴、老师进行交流, 跟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加大力度, 指导学生潜心阅读、积极感悟。由于受知识背景、生活阅历、认知方式及阅读能力的限制, 学生解读文本, 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可能会出现偏差。面对这一状况, 教师应适时地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引入正确轨道, 进行纠偏与匡误, 以促进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保持沉默的学生, 要经常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指导他们思考问题, 培养其质疑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与新知产生相互促进下而获得的意义建构, 这种建构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 教师要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用自己厚实的语文知识, 来引领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解读不能不置可否, 当学生产生种种错误解读时, 应把错误解读当作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鼓励、引领、指导学生跟同伴、老师进行交往, 跟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 注重对学生的原认知加以引导, 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训练。

二、瞄准学生“最近发展区”, 促进个性化解读走向深入

学生对文本产生不解或曲解属于正常, 但其个性化的感悟与解读也会有闪光之处。面对学生解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处理, 促进个性化解读走向深入。譬如一位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 一学生认为赵州桥并不雄伟, 但文中却用了“雄伟”一词来形容它, 是否属于用词不当。面对这个疑问, 教师首先肯定该学生善于动脑筋, 然后引导大家辨析、探究, 最终形成共识。可见, 当学生的认识存在偏颇时, 教师不应越俎代庖, 迫不及待地予以解惑;有效的做法是抓住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 谈谈自己的理解, 以促进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做, 不仅对发言者有促进作用, 对其他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也有启示作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 即“最近发展区”。所谓“跳一跳, 摘桃子”, 就是指从现实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的过程。这只“桃子”不能由教师摘下来送到学生手中, 而应让学生自己去获取。教师的责任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跳”, 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经验, 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摘”。明白了这一道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言语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匡正学生对文本的偏颇性解读

阅读课堂上, 有时学生会发表一些荒诞、可笑的言论, 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面对这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应镇静地寻找策略, 妥善处理, 匡正学生对文本的偏颇性解读。如, 执教《陌上桑》一文, 在教师问及学生“好多人见到罗敷都不约而同地观赏, 这说明了什么”时, 一位学生脱口而出“好色”, 引得一场哄堂大笑。而此时教者发挥了应变技能, 他非常冷静, 面对当时此情此景, 没有否定和批评那位学生, 而是把学生的这个“错误”解读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感悟“好色”与爱美之心的不同, 帮助学生领悟了间接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课堂教学机智是一种教学技能和技巧,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离不开教学机智作用的发挥。当然, 教师的教学机智需要爱心作支撑, 教师要时时刻刻尊重、呵护学生;要凭借自己随机应变的心智和捕捉问题的敏锐目光, 对突发事件或生成资源及时地作出判断, 进而引领学生的思维驶向正确的轨道。只有这样, 才能盘活各种教学资源,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完善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独揽话语霸权, 而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评议, 充分施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让学生在对话中,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含英咀华, 指瑕修正, 达成共识。譬如,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章回体小说回目的形式来概括课文内容。学生一时兴味盎然, 思维活跃, 拟出了好多回目。面对学生所拟回目, 教师给予了鼓励性的评价并进一步提出改进要求:同学们拟的回目非常精彩、各有所长, 有的概括性强, 有的讲究对仗;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品读, 说说所拟回目有哪些长处和不足, 提出修改建议;评议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回目是否准确概括了课文内容;二是回目是否采用了对联的形式。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分组评议, 教师则巡回指导, 了解学情。之后, 小组代表发言, 对拟写的回目充分肯定其优点, 也指出其不足, 提出修改意见。

如一学生对“蛮横押纲”中的“蛮横”未能恰当地概括杨志的性格, 且与“妙计劫宝”中的“妙计”词性不对应, 不如改为“慎行”;另一学生指出了一回目中的“青面兽”与“八勇士”不对应, 上联取绰号, 下联也应如此, 应把“八勇士”改为“智多星”, 等等。经过比较, 学生还评出了最佳回目。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了充分认可, 接着出示了小说原来的回目“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十分高兴地夸奖学生评出的最佳回目跟原回目相比毫不逊色。

和谐课堂:地理教育的人性追求 篇5

地理学科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学科,不仅要求研究对象多元化,而且要求着眼点与研究方法具有多向性。正因为如此,地理教育不应简单地强求学生对问题仅有惟一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应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活动式等开放式教学,通过设置“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在这种多“动”的过程中,打破教师预设的课堂,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尝试用新的知识、理念、视角、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案例Ⅰ:《必修一》第五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本“问题研究”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念。该“问题研究”设计的相关问题,答案不应是惟一的,尤其是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结论也无优劣之分,合理即可。作为教师,在明确“问题研究”的设计意图后,应引导学生从分析欧洲西部和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入手,根据不同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绿化方案。为引导学生完成该“问题研究”,可将学生分成三组,设计三道探究题,分组完成探究任务。

(1)搜集资料,了解欧洲冷季型草坪在改善其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2)查询资料,了解在西北地区城市大量铺设欧洲冷季型草坪可能产生的问题。

(3)对比欧洲西部和中国西北的气候差异。各组完成探究任务后,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由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和异议,在三个探究问题得到基本认同后,引出第四个探究题。

(4)对西北地区从欧洲引进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实践综合分析的动态课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从全球的角度,从学科融合和空间综合的角度,了解地理事物,分析地理问题。促成系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在系统地理教学中注意借助区域实例去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和规律,支持地理观点。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意用系统地理的观念解释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任何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总是同这个区域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必须用综合方法抓住区域地理特征,了解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条件的内在联系。

案例Ⅱ:《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要求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要完成这些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对荒漠化知识的学习,可以把区域地理“西北地区”和本节课的学习相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理想的认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常识中对荒漠化的认识,结合“西北地区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构建如下知识网络。

在构建的知识网络下,清晰地看到本区域最大的特征是“气候干旱”,并且从东到西越来越干旱,其它特征都是建立于此特征之上,是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了这一认识后就能动态地分析该区域土地退化过程和防治措施。

三、倡导言论自由的活跃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舞台,更是师生交流的互动平台。但是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大多数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认为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慢,有时候抓不到重点,达不到预设的答案或要求。所以,不管工作量有多重,自己有多辛苦,教师宁愿自己唱 “独角戏”,也不愿意与学生同台共舞,不愿意尝试和学生一起合奏课堂的最强音。课堂上,教师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一节课从头到尾滔滔不绝,说到动情处更是热情洋溢。教师不厌其烦、倾其所有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大多数时候,其结果并不如预想中满意。生源好一点的学校,学生还能集中精神认真听讲,偶尔配合老师,回答一些问题。生源差一点的学校,学生索性在课堂上玩起自由主义,干自己想干的。最终结果是:一方面教师精心备课,细心讲解,学生却没能达到像古人推崇的那样“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发展,使课堂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着活跃思维和创造力的个体,尤其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领悟能力大大超越教师。他们也特别喜欢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因此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踊跃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在学生表达自己想法时,教师边听边思考,正确的地方给予补充和提升,如果感到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或偏离主题时,教师可以适时插入一个澄清性质的问题,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修改和调整,使学生的思维回归主题。

例如,讲述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对策时,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特点不同,荒漠化的防治也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教材中所列举的对策,应充分实施教学民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整理不同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及措施,并进行研讨交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否也存在着土地荒漠化现象,如何治理?为什么要停止对海防林的破坏,还要及时补种防风固沙功能较强的树木等。

四、关注及时开发的生活课堂

地理学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承载和传递着大量的地理新信息。纵观历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反映我国和全球经济、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等热点问题和社会焦点,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时代气息非常浓厚。热点问题不可避免,但热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仍是考查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关注身边的地理信息,关注与生活相关的地理材料,及时开发生活课堂,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课本结合,将其回归到课堂,培养学生从实际场景出发,寻找课本与生活中地理信息相关的地理素材,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联系,主动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更深刻地领会地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深化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追求人性化的作文评价 篇6

出版数字化催生了人性化阅读,同样,人性的追求又促进数字出版更趋完美。人性的要求是无止尽的,尽管数字出版给人性化阅读带来了很大的满足,但数字化阅读产品远未满足人们需求,如内容还不够丰富;还过于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制作、搜索、购买还不够便捷;提供环境太过嘈杂,特别是商业操作过多,难以引人入胜;更有不少厂商,功夫没有花在根本上,而是故弄玄虚,使电子书失去了书的品味。

数字阅读产品存在诸多的问题,根本在于阅读人性化程度,只有从人性出发,认真研究人们的阅读需求,不断地提升数字化阅读产品水平,出版的数字化才能方向定位精准,思路清晰,事半功倍,前程似锦。

追求人性化的作文评价 篇7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实现教学个性化。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获取信息,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创造思维, 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热爱学生, 唤起兴趣

热爱学生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化学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工作兢兢业业, 治学勤奋严谨, 处处为人师表,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不歧视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让差等生能够从老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 从而密切师生的感情, 唤起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反之, 如果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化学教学工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工作马虎应付, 对学生老是责备基础差、脑瓜子笨等, 那么, 师生间的感情就不可能融洽, 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什么兴趣, 甚至还会失去信心, 更严重的还会厌恶学习化学, 一到上这门课时就感到头痛, 产生逆反心理, 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

二、明确意义, 产生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好化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是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的基础。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水平上, 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其应用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 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 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如在日常生活中, 像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食品怎样防潮、防腐烂, 怎样防止铁生锈, 怎样使用发酵粉, 怎样净化水等, 都要用到化学知识。通过“水中生火”“空杯生烟”“颜色互变”等这些实验, 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看到的现象, 来说明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化学, 化学就在身边。教学中, 还可通过课程中所列举的我国化学发展的历史, 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 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化学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注重提高学生崇尚科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环保意识等, 促进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精心设疑, 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产生认识需要, 产生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进而激发学习动机。化学课具有探索性实验科学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问题的设置, 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训练科学思维, 让学生通过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 感受成功的情感体验和科学思维的乐趣, 从而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比如, 讲述分子性质之前, 先让学生体会分子的存在:在讲台上洒一点香水, 不一会儿, 坐在后面的学生也能闻到香味;在一杯开水中放入糖块, 一会儿糖块溶解, 而且喝这杯水会感到有甜味。此时, 不失时机地提问学生, 让其解释其中的道理。通过这些感性实验,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应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练、针对性强。设置的问题要集中, 抓住关键, 要由小到大, 由简到繁, 由易而难,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 语言清楚, 问题具体, 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并且应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够回答的问题。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善于启发学生, 学会“于无疑处生疑问”。

四、直观教学, 调动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直观教学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以及教学参观等方法, 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这种直观教学生动、形象、逼真, 有助于学生对深奥化学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过分抽象的问题, 学生往往会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直观性教学往往能起到化难为易、形象具体、记忆深刻的作用。化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他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一样, 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教学的直观性保证了再现的实体和抽象的理论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过程中, 更好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直观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 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实物直观和教具直观外, 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电教设备, 如录音、模型、挂图、标本、幻灯、电影、电视等,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 牢固记忆有关内容,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五、课外活动, 培养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与成就, 让学生交流研讨学习的方法和玩味化学趣题。化学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 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地增加实验, 改变实验教学步骤, 变先实验后讲解或先讲解后实验为边讲解边实验, 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习化学知识。这样做将更有利于学生清楚地观察现象, 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念, 为更好地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一时比较差的学生, 应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一边培养学习兴趣, 一边弥补缺漏, 提高成绩。

六、语言艺术, 引起兴趣

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面对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 教师应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 能将难记而乏味的公式, 转变为学生头脑中具体而生动的画面;幽默的语言, 能将学生带入愉悦的学习过程。凡是优秀的教师都善于用风趣、幽默、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所教问题, 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一种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 而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是一种传递的主要载体。教师的语言修养, 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有无吸引力, 关系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语言有无感染力, 关系到化学教学能否获得成功。教师通过语言艺术, 还可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 减少疲劳, 引起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 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某种态度, 兴趣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实践证明, 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 注意力集中, 接受新知识最容易, 记忆东西最牢固, 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化学教学可以收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主编.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追求人性化的作文评价 篇8

近年来受国外尤其是美国关于作文评价的作法影响,我国的高考作文评价体系经历这样的几个发展阶段:从整体上的模糊评价印象分,发展到分项分等评分,直到分“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进行作文评分。我们现在实行的作文评价标准还在实践和完善中。综观多年的高考作文评价,它的主要缺点有:

1.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活动以教师作为主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试评价中,只有教师进行试题设计、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项活动。在评价中总是教师说了算,教师说好就是好,教师说不好就不好,这样使评价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的评价权利被剥夺了。

2.评价方式单一。本来评价有很多方式,但我们在评价实践中只注重他人评价、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系统测试。甚至把系统测试作为唯一的法宝,显然这片面强调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换句话说就是把考试同评价等同起来了。

3.评价功能单一。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一项,它的主要功能是选拔、甄别。

4.命题限制严格。命题考试是写作训练效果测评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近几年来,无论是各地中考还是高考作文题开放度都比较大,但在命题上对学生还是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命题考试的实施时间也是有限的,由于受到考生紧张智力劳动可能持续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般不能很长(如四十五分钟到三个小时);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有不可能回答完从待测内容可能编出的所有全部问题。因此,不能把待测的所有内容都编成问题,用于同一次考试,只能从待测内容中选取部分内容,或从可能编制的全部问题中选取部分命题,令学生作答。这样就难免出现某些学生恰好只对这部分命题较熟悉而考分较高,某些学生恰好只对这部分命题较生疏而考分较低,这样,检测的结果与学生的真实水平便会出现差距。即使划等给分达到了客观、准确,分数本身也很难说明相差若干分(如5分)的明确含义。我们不能说获80分的学生所掌握的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恰是获40分学生的一倍,不能说得0分的学生一无所知与毫无写作能力,也不能说得满分的学生在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的掌握上已是完美无缺了。一般地说,分数只是为约略的排次提供一份数据,不应将其绝对化。

体现在教师批改作文的具体实践中,就会产生以下一些问题:

1.过分批改。有的教师拿到作文本就从上至下的认真批改,错字病句统统不放过,长此以往不但教师受累,学生也失去了基本的主动性。

2.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常常是评价起点高,学生难达标准;评价模式单一,束缚学生思维。

3.过奖或过责。面对水平不一的学生,总是对水平高的学生在评语中或者课堂上大加赞扬,而对基础差的学生视而不见或者是专挑毛病。

4.信息反馈过慢。忽视了作文评价的时效性,影响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评改结果。与高考作文评价有所不同,个性化作文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它又被称之为“自由作文”,是近几年随着作文评价改革而出现的一种以张扬学生个性为主要特点的作文,老师对作文放宽要求限制,淡化文体训练,给学生作文题让学生自己自由地写或者是让学生自己选自己感兴趣的写,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不再是作文束缚学生,而是学生主宰作文。建构个性化作文评价体系,有利于写作主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表现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建构个性化作文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品质。古人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勤于观察与积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思维品质,坚持写日记、随笔之类的东西,才会获得进步。再次,建构个性化作文评价体系,有利于写作者表现童心、抒写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李贽也说,作文当“言语真切至到”,又说,“童心者,真心也”,认为作文者当“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第四,建构个性化作文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写作主体的创新能力,展示创新精神。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作文评价,应该摒弃以往已经被发现的缺点,在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摸索,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注评价过程

⑴关注习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教师应该淡化习作结果的评价,关注材料获得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学会从生活中选取作文材料,逐渐学会捕捉生活中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人、事、物、景,提供学生交流所见、所思、所听、所感的时空。对积极地通过观察、实践、调查、体验等获得真实材料的学生给予好的评价。

⑵关注习作的修改过程

教师在引导学生修改作文时应注意学生的修改方法。对认真修改的学生加以表扬,对学生中涌现出的好的修改方法加以推广。学生改完后,教师要阅读改后习作,进行总结,好的适时表扬,对学生在修改中表现的态度、情感加以记录,为教师批改时酌情提高等作为依据。把修改后有进步的习作作为修改的范例和学生一起比较品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修改兴趣和自改作文的能力。

二.丰富评价内容,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

⑴自我评价。引导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教师有目的、分层次的创设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这不仅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而且是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肯定优点、找出差距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自己评价时如何更客观更公正。

⑵学生互评。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⑶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写作水平好的学生和写作水平差的学生得的“优”应该是不一样的,但这渗透着教师的鼓励,教师对个体差异的关注。

⑷家长评价。家长的参与在客观上形成了家庭与学校的合力,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这种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方式,给学生多方面的反馈,可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文章的优缺点,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写作兴趣。

三.评语注重感情交流

我国当代的作文教学强调学生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但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限制,老师担心学生的真情实感容易出问题,学生也担心自己说了真话有时连及格都难保,所以双方都回避,显得很保守,至少能够求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在评语上就无法实现,教师的评价更多的是在审题、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上下工夫,这种倾向下最经典的做法便是“精批细改”。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剥夺了,激情兴趣都被抹杀了,只剩下令人头疼的写作了。因此教师在写评语时要满怀深情,尊重学生的不同语言表现,多一点鼓励和表扬。

四.重视作文的实用性

作文教学这一明确的“实用性”指归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作文教学的使用价值观念的继承。老一辈教育家吕叔湘等都强调作文要切合实际,认为作文实用性的基本内涵是培养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形成和提高中学生适应生活的作文能力,而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因此反对进行个人抒情色彩浓厚的作文训练。作文教学的这一明确的“实用性”指归也是与国际作文教学接轨的。当前,重视作文教学的实用性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重视。日本规定学生除了写“表现自己的文章”外,还要写记录通讯报告等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为目的的文章。美国也非常强调语文能力的实用功能,在《提高作文技能》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写,是为了有效的交流。并在书中例举了一个美国高中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两周内的作文活动包括“写两份广告、填一张保险单、写两份说明书、一份抗议信、一份收款信、一份家书、一份申请书”。提倡学生将写作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对运用得好的加以表扬。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评价方式是否得当,评价效果的好坏,都关系到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水平的提高。在新课改全面进行的今天,我们对写作教学观念要有一个更为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将个性化作文评价与高考作文评价融合,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一次尝试,也是我们在自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上的前进,但其成效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思考。

追求有生长力量的课堂评价 篇9

李志清出生于教师世家,他的家人都从事教师工作。1998年李志清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那一年教师节,江苏电视台为他和他的父亲——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李庆鹏,做了个电视专题——《父子特级》。从事教育工作30年间,李志清历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教研员、校长等职。他还应邀担任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书目、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教育均衡县区、江苏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评优课、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等项目的评审专家。

安东尼·罗宾说:“生命就像一种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李志清痴心教育、热爱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期间留下的轨迹,从他的学生、他的徒弟、他的同事给他的那些独特的称呼可以洞悉他的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

15年前,30出头的李志清不老,但学生却喜欢叫他“爷爷老师”。

李志清这样理解师生关系:在“尊师爱生”的观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仅仅就是“爱生”,老师似乎并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人格、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精神等等的义务。“爱”在我们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是肯定需要的,但“爱”只是一种“给予”。“尊重”则不同,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必须”。李志清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有时单方面、一厢情愿的“施爱”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抑制,而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关爱的师生关系才更能促进人的全面生长。所以,课堂上,他以开放的眼光、民主的意识、谦虚的姿态、宽广的胸怀及多元的价值观与学生思维碰撞,与学生精神相遇;课堂外,不是师道尊严,也不是“生道尊严”,他与学生以相互交融的方式相聚。

为什么孩子们都喜欢叫他“爷爷老师”?他自己笑言是因为自己聪明“绝”顶。“爷爷老师”最初可能是顽皮的孩子叫的,为什么后来会越叫越响呢?毫无疑问,“爷爷老师”既包含了学生对他的爱与尊重,也隐射出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爷爷老师”这个称呼应该就是他倡导的“互相尊重”的集中体现吧!

作为教研员,很多老师喜欢称呼李志清为“我们李特”。

李志清受苏州大学之邀,担任小学语文国培班的导师;受姑苏区教育局之邀,担任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导师;受很多学校之邀,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这些年,他有不少签约的和没签约的徒弟。在他的徒弟中,有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副校长楼琦君,全国阅读教学评优课特等奖获得者、苏州市名教师、金阊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姚敏,有苏州市名校长、苏州市草桥实验小学校长杨瑛,有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胥江小学校长张瑾等等,她们称呼李志清最多的不是“师傅”,而是“我们李特”。“我们李特指导的。”“我们李特这样认为。”……特别是在他做区教研员的那些年,在各种市、区级的公开教学、公开研讨等活动中,高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口时常常是“我们李特”打头,满脸的自豪。这种尊敬与认同源于李特一直跟他们在一起,做他们的知音,解他们的困惑,成就了他们的精彩!

李志清始终把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之路,倾其全力为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和展示的舞台。他常说:“让老师们从自己的教研活动中汲取营养而成长,由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到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是作为教研员最大的幸福。”专家讲座、课题引领、区级交流、校际研讨,示范课、汇报课、展评课……高新区的小学语文教研氛围浓郁,教师们历练着,提升着,专业自觉、专业成长令人惊喜。他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多人在全国、省、市级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

2009年7月9日李志清到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走马上任。在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相对于“李校长”这个称呼,很多老师更喜欢亲切地叫他“老李”。

“老李”行事有原则。他把“其身正,不令而行”作为做校长的准则;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上,他践行“做真人,学真知,行真事”的实小校训;他做事求公求平,始终把教师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李”行事有真情。真情是增强凝聚力的粘合剂,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油。他从每一位教师幸福从教出发,尊重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诉求,考虑每一位教师的实际需要,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心声,想法设法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他的笔记本里,清楚具体地记录着学校200多名教师的家庭信息,他关心教师的家属工作,关心教师的子女上学……有真情,令人心所向,感召着每一位教师。

为什么老师们都喜欢叫他“老李”?有人说:“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是对‘真正的教育和‘真正的人的无限追问和终极关怀。”或许,“老李”这一称呼折射出的应该是他对学校“真正的管理”和“真正的角色”的无限追问与终极关怀吧!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个性生长。

课堂教学是以文本为载体,以对话为手段,以儿童发展为主旨的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在发挥其诊断、激励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具有促进课堂生长的功能。

一、审视:基于“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主要问题

1.迎合:屏蔽了生长的方向

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出现了多是迎合学生的评价,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给三名学生的评价分别是:“你读得不错,有谁能超过她?”“你读得很好,还有谁能比他读得更好?”“你读得超过了前面两个同学,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齐读一读这段话。”迎合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的教学评价,对于活跃课堂气氛确实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一味迎合学生争强好胜心理,没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症结所在的评价,并不能让学生明白得与失,学生也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不能引发学生的生长。

2.应付:扼杀了生长的热情endprint

“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情感的独特个体。没有情感投入,应付式的评价,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有一次听课,一个男生对问题的理解很有见地,还两次引用诗句名言,讲得滔滔不绝。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契机,表扬其独特见解,然后择其回答的要点引导其他学生深入探讨,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打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你回答得很好!”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评价后就继续下面的教学,男生则有些失望的坐下了。机械执行既定的教学设计,忽视课堂的动态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付式的评价扼杀了学生生长的热情。

3.专断:阻隔了生长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课堂评价作为对话的主要方式,也必然需要平等。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纳评价结果,就应当做到评价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协商和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好!”“不好!”“对!” “不对!”等评价用语是教师给学生下的最后结果,无论学生接受与否,理解与否,都要照单全收,尽管许多时候接受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课堂上,教师以“专断者”的形象出现,缺少的是沟通,缺少的是理解,阻隔了学生生长的机会。

4.划一:忽视了生长的时空

个性化的课堂评价,让人激动,令人欣喜,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的希望;整齐划一的评价则会泯灭学生个性。时常发现这样的教学现象:低、中年级教师说:“你真棒!”全班学生齐鼓掌并随声附和:“你真棒!”高年级教师则是“回答得真好。掌声送给他!”全班学生一齐哗啦啦鼓掌。学生长期在这种“奉命齐鼓掌”式的评价的轰炸下,渐渐感受不到被表扬的欣喜和乐趣,甚至觉得无趣。“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游离于文本内涵,游离于师生精神世界之外的浮光掠影、整齐划一的评价,使营造学生个性生长时空无从谈起。

二、反思:认识“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两个需要

1.动态课堂的需要

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等因素的互相作用构成的。课堂呈现不断变化和发展状态,动态的课堂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需要以动态的、生成的眼光来看待。

课堂教学评价发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变化的过程之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评价的目在于教师围绕学习目标,依据学生实时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合理的变化,使学生获得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应该是在动态课堂上的“顺学而导”。

西北师大教科院赵明仁在《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并不是独立于课堂教学过程之外的活动,而其本身就是教学,有机地融合于整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只不过有时课堂教学评价较为明显,有时则隐含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贯穿于语文课堂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具有互动性、直接性、发展性、创生性、差异性等特征。

2.基于儿童的需要

儿童需要地位。儿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要给儿童留足阅读、表达、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多思多读,自能习得;还要充分理解儿童,正确对待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未知、困惑,并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通过艺术化的点拨,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自由生长。

儿童需要认知。儿童分辨正误是非的能力不够强,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基于儿童的认知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既需要肯定他们理解的精彩之处,独到之处,也要敢于否定他们理解中的偏差,明确指出他们对问题理解的症结所在。比如,当有学生读书比较流利,但缺乏感情时,教师就需要指出:“你读得比较流利,但缺少感情。”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儿童十分清楚自己的得与失,使他们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儿童需要成长。“教育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基于儿童的成长需要,以发展儿童为根本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关注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经验水平,以发展的眼光关爱儿童,当他们认识上有偏差,理解上有错误时,要及时恰当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只有当评价具有引导功能时,才能使儿童乐于学习,学出效果,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三、出路:探寻“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应有思维

课堂是呈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基于“生长”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对实施评价的主体——教师是极大的挑战。

1.预设:把握评价的“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因此,基于评价促发学生生长的实践可能,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坚持从文本出发,课前预设要把握实施评价的两个“点”。

(1)学生:评价的立足点

只有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知道怎样的评价能够发展学生,评价实践才会基于学生、真正为了学生。

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要从知识、能力、思维、价值观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只有对他们的“已知”和“未知”有了科学的把握,教学中,我们才会知道学生“在哪里”,并通过即时评价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哪里”。比如,学习《雾凇》时,学生有没有看到过雾凇?哪些学生看到过?他们对雾凇有多少了解?只有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才能智慧地应对,通过评价促发生长。

其次,要揣摩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学生年龄相仿,对事物、现象的爱憎喜怒,对知识的接受、理解等有着许多相似的观点,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共性”;同时,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学生必然会生发许多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要认识到个体差异,揣摩学生的“个性”。比如《理想的风筝》一课,学生的共性认识可能是“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学生会有个性化的解读吗?会不会有学生认为“教师是刘老师的职业,是他的本职工作,他给学生上课、写板书,并没有什么伟大之处。”“刘老师就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人,他做的事情并无什么特别。”如此等等的个性化解读有没有道理?教学前,对“共性”与“个性”充分揣摩,教学时,教师才能从容面对可能出现的“生长点”,课堂评价才能够有所作为。endprint

(2)文本:评价的出发点

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载体。课前预设,教师要发现文本所承载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关乎学生生长的“点”。

一是在文本的“情感点”处预设。文本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发现了文本情感妙秘,才能与作者共鸣。文本的“情感点”需要教师细细品读,深入挖掘:有的文本个别词句色彩分明,有的文本表达形式传递情感信息,有的文本关键标点蕴含丰富情感……比如,《小鹰学飞》中小鹰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一句中的“……”和“?”是文本的“情感点”,省略号是小鹰学飞后急促地喘着气时说的话,它的背后是小鹰学飞很刻苦;从问号可以读出小鹰是在征求老鹰的的意见,传递出的是小鹰的谦虚。再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中“桑兰站起来了”是文本的“情感点”,这句话既指桑兰身体站起来了,也指她的精神站起来了,人格站起来了……教师发现文本的“情感点”并预设充分,教学中才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揣摩、咀嚼、发现,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生长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是在文本的重难点处预设。文本阅读时的重难点对于理解文本、体悟情感起着关键作用,重难点需要重锤敲打。重难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抑或是一个标点,课前能够准确把握并充分预设,课堂上,才能通过针对性的评价促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发展。比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 “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浅层次的理解,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理解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再如,《灰椋鸟》中“观察”和“观赏”体现了作者对灰椋鸟的不同态度,是学生理解的重点,课前预设,我们就可以从这两词语着手:作者“观察”过什么?“观赏”过什么?两个词语的细微区别在哪里?从作者用词的变化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了这样的预设,课堂上,才能使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的秘密成为可能。

预设,基于学生、关注文本,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机、火候、方向的准备,教师只有存储了足够的弹性预设空间,才能通过评价实现课堂的升级与超越。

2.思维:掌握评价的“法”

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具有生长力量的教学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树立针对性与指引性思维。

(1)针对性:生长的基石

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发展中”,课堂评价应该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有所担当。

评价指向生长,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我生长。自我生长,首先是正确认识自我。因此,课堂评价必须要具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是指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发展需要出发,既明确地肯定其发言的精彩之处,也要敢于针对其发言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否定,同时指出问题症结。比如,当学生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该告诉他“还只是浅层次的,是表面上的”, 当学生思维定势时,教师需要及时评价“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比较片面”……只有针对性,学生才能够明白得与失。评价有针对性是指引学生进一步思考,实现“有所生成”的基石。

(2)指引性:生成的力量

学习在本质上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生长力量的评价就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主动构建。

“错误”资源是“指引”生长的出发点。当学生的理解错误时,教师要在指出其症结所在的同时,因势利导及时“指引”。比如,当学生体会不够深入,教师在评价“你的体会还只是浅层次的,是表面上的”同时,可以指引其“联系文字背后的意思想一想”;当学生思维定势时,教师通过评价指引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的指引要做到由浅入深,从单一到多向,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向纵深处思考,实现生长。

“正确”资源是“指引”生长的出发点。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的“亮点”,通过评价放大亮点,其他学生就会受到启发,自我发展就有了方向。比如,“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看问题,你很有思想”“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评价,激发了所有学生的思维活力,润物无声地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有效地指引他们“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看问题”“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

需要说明的是,“指引”生长,不应该只是关注学生的认知,还应该关注他们的能力、方法、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乎学生发展的“全方面”。“指引”没有固定的方法, “先否定(或肯定)后直接告诉努力的方向”是简便易行的选择。

四、策略:把握“生长”理念下课堂评价的几种方法

具有生长力量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文本为基点,围绕教学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旨归的在动态课堂上的“顺学而为”。

1.赞领式评价

赞赏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赞领”,即当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发言中的“生成点”时,在赞赏中巧妙地蕴含思维引领。其他学生在教师融思维引领于赞赏的评价中得到“生成”的暗示,具有思维的方向,实现生长。

一教师执教《做什么事情最快乐》时,问学生:“当小青蛙问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你该怎样回答呢?”有的学生说:“我是大花猫,捉老鼠最快乐。”有的学生说:“我是蜻蜓,捉蚊子最快乐。”还有的学生说:“我是乌龟,游泳最快乐。”教师都一一肯定。当有学生说:“我是太阳,照亮人们最快乐”时,教师抓住这一体现积极人生态度的“生长点”,及时给予最真挚最热情的赞赏——“你有一颗伟大的心!尽自己的努力为别人做事,做的是有用的、有意义的事!”教师的评价是赞赏,更是引领生成,激发了其它学生的思维活力,生成了无限风光:“我是花,我用自己打扮美好的世界最快乐。”“我是风,我让人们在热的时候凉爽最快乐。”“我是萤火虫,在黑夜里为人们照明最快乐。”赞领式评价,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熏陶,积极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植根学生心灵。

“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想得到赞赏。”智慧而又巧妙地运用“赞领”式评价,能润物无声地引发学生自我生长。endprint

2.跟进式评价

教师就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基于学生理解的实际,运用跟进式评价能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往前推,使其能够向更深更广处探寻,获得发展。

一教师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让学生谈谈对“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一生说:“给别人东西,永远比拿别人东西高兴。”教师评价:“你理解的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这个学生接着说:“给,是别人快乐;拿,是自己快乐。给之后,自己心里是会快乐的。”教师评价:“你现在的体会更深了,由这句话,你还想到别的话吗?”学生回答:“给予是快乐的。”教师评价:“这是书上的名言,对的。你还想到什么名言?”学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评价及时跟进,既由表及里,又由此及彼。跟进式评价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开阔地带”。

跟进式评价是对事物的深入挖掘。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凭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教学的关键之处、疑难之处、深奥之处评价“跟进”,学生的理解就会由表层走向深入,由肤浅走向深刻。

3.延伸式评价

延伸式评价,是指在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时进行恰到好处的延长、伸展。延伸式评价目的在于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无意识或模糊的认识清晰化,理解有所提升。

教学《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圈画最能体现刘备求才心诚的词句后交流,有的学生说:“在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多路时,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可见刘备很敬重诸葛亮。”有的学生说:“刘备到了诸葛亮家先是轻轻敲门,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后又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等候,可以看出刘备生怕影响诸葛亮休息,表现了刘备求才心诚。”有的学生说:“诸葛亮在休息,而刘备先是等了半晌工夫,后来又等了一个时辰,等的时间之长可以看出刘备求才心诚。”有的学生说:“见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由此可见他太想与诸葛亮见面了。”我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几位同学能够从不同的语句看出刘备求才心诚,非常好!把你们的发言综合起来,我们知道了要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可以叙述一件事情,在叙述的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就能做到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突出。”这样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刘备“求才心诚”的特点,更是自然巧妙地对课文写作方法及如何刻画人物的延伸。

延伸式评价能促使学生自悟自省,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延伸式评价是“点灯”,能照亮学生自我生长的方向。

4.交互式评价

课堂评价,不应只有教师评学生,还应包括师生之间的交互式评价。交互式评价,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再做出新的评价,在这种循环往复、交错提升的动态评价中,教与学充分融合,实现师生的共同生长。

请看《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段:

(出示:“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师: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看从中读出一个什么样的林冲?

生:林冲只一扫,洪教头就摔倒在地,我看出林冲武艺高强。

师:说得对,从“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能看出林冲武艺高强。

生:我赞成你们的说法。另外,我觉得林冲很镇定,洪教头气势汹汹,林冲却很镇定地看出了他的脚步已乱。

师:你的补充有道理!我觉得还不止这些,林冲可以用“打”或“劈”打败洪教头,而他只轻轻“一扫”,而不用“劈”或者“打”,我看出林冲并不想让洪教头受伤很重。

生:对啊,我也想到了,我觉得林冲是善良的。

生:林冲心地仁慈,没有给气焰嚣张的洪教头重重地一击,我真佩服林冲的大度。

在师生交互式评价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而自己的感悟、思考又会被别人的评价唤起,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实践交互式评价,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也要注意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上一篇:好吃的水果梨子作文下一篇:教务处述职报告精选优质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