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推荐12篇)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惜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独特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诠释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对健康的认识更加确切,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即应该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来对人的健康进行评定。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大学生由于学习、择业、交友、经济压力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的影响,精神负担过重,因而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关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参与者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作基础。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促进智力发展
智力是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体育锻炼对人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充分获氧,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转化能力,从而加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反应性和灵活性,对智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2.体育锻炼改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有效调节人的情绪,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和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的不同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可以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良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合理的发泄口,达到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激烈的情绪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
许多研究也发现,经常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Mclnman等人对运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Berger也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体育运动,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消除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4.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其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与互动,能够满足其交往的心理需要,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增强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此外,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怕艰苦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 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 心理疾病呈现出“低龄化、高文化和高发病率”的倾向。据一次全国抽样调查显示, 22.8%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 其中一些人因悲观、沮丧、抑郁、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问题和行为而导致心理失衡。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的常见病、多发病, 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还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和稳定。因此,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和相关分析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 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据了解, 目前全国有30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16%—25.4%。而且, 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1. 情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 入学后的大学生, 心理呈现“理想化”等心理特征。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等的变化, 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出现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如生活要自己料理, 学习上自主性强等特点, 都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2. 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疑惧。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 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接近自己, 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如交际能力不够等, 大学生与人交往一旦受挫, 就会导致其害怕交际, 不愿与人沟通, 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出现这种情况有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也有学校教育原因, 若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调节, 就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严重的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1.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 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 有目的地知觉 (观察) 、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 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作用,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以加强, 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 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 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 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还能使人的本体感觉、中立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等更为准确, 从而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 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 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 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比如, 在足球比赛中, 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 注意的范围就比较广, 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 学生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 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健康向上的多种感情。而一般的心理水平根本满足不了上述的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和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过程中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慢慢得到提高, 即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可以推动心理的发展。
3. 体育运动能增强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 体育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 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 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 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 体育运动能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 从而调节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 成功与失败, 进取与挫折共存, 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 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 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5.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和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 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四、体育锻炼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
体育教育固然有对心理健康积极的一面。但由于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 致使在教学中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反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这是值得所有体育教师重视的。
1. 轻视———对体育学困生心理健康的妨碍。
体育学困生是指完不成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 有些教师对他们的轻视甚至是发自内心的。
(1) 用剥夺、疏远、贬抑和随意支配等方式伤害学生。
体育学困生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动作, 有些教师就无情地剥夺他们比赛、游戏的权力, 甚至挖苦、讽刺、贬低他们。
(2) 经常批评, 不太表扬, 甚至对其成功、进步持怀疑或否定态度。
研究表明, 教师对体育学困生的轻视是根深蒂固的。这种轻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受到影响。由轻视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自尊心与上进心会构成严重威胁, 一方面, 由于感受不到教师的“爱”, 学生缺乏应有的安全感, 他们往往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另一方面, 学生会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 甚至会“破罐子破摔”, 逃避学习, 逃避正常的交往, 习惯以异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 引起他人的注意, 这种情况都是由于教师的失误引起的。
2. 过于重视———对体育尖子心理健康的妨碍。
体育尖子是最受体育教师欢迎的, 但是教师对他们的要求都很高。一般认为, 体育尖子生各方面都享有“特权”, 得到的表扬、奖励最多, 受教师的关照也很多, 按理说他们的发展应该是最宽松, 然而他们同样充满着痛苦、焦虑与无奈。
(1) 教师期望过高会使学生自我评价过高, 抱负过高, 一旦达不到目标, 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研究表明, 优秀学生比普通学生有更为严重的焦虑症, 而且心理激活水平比普通学生高得多。过高的心理激活水平,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均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甚至瓦解个人的组织行为, 并给个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 从而有可能助长学生偏执和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
(2) 在教师的过分重视下, 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力, 其个人的发展轨迹被扭曲和涂改。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和娴熟的动作技能往往被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师利用, 为了使学生出成绩, 教师往往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 并进行强化训练, 使学生的天性被扼杀, 全面发展的机会被剥夺。
五、小结与建议
1. 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 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 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并端正自我意识。
2. 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 融于集体, 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做到人际交往和谐。
3. 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 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4. 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5. 体育锻炼可以兼顾学生的身心, 但不能自发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体育教师只有树立全面的健康观, 摆正健身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 并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 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试图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尤其是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 探讨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第一版.
[2]余展飞, 杨新发.现代心理卫生科学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6.
[3]樊定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88.
[4]谢佩娜, 张健忠.体育教学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现象的探析.中国学校体育, 2003, (1) .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 2002.3, (2) .
摘要本文以河南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发,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了大学生中几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阐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整理。
(二)访谈法
通过对河南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探寻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逻辑分析法
依据搜集的相关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现代的健康观分析
1.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生产力底下的时候,人们只注重温饱问题,还不注重健康这个关键。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的关注了身体健康问题,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没有疾病,以换来生命的延伸。到了21世纪,这个发达的压力巨大的时代,人们的不只是关注身体健康了,把身心健康也列为健康的一部分,两者共同组成了新的健康理念。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当今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生活问题,还同时要面对将来的毕业就业问题,面对种种问题,根据与河南大学大学生进行访谈和查阅相关文献得出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障碍类型:
1.焦虑症
当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大学生,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学习,面对不同的人和實物,是前所未有的。遇到问题都要自己解决,各个方面都要重新适应和调整。大学的学习生活大部分靠自主性的学习,和我们高中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面对身边优秀的同学和不理想的成绩,我们会有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但这个社会需要我们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如果持久的心里压抑,就会使人丧失信心,干扰正常的思维和学习,患上焦虑症。
2.抑郁症
抑郁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人的思考能力与行为举止。不少的人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担忧未来。然而,这一切不仅无济于事,根本无法改变现状,相反地还会使你不能正视现实,以致使很多机会在这种忧郁状态下从你身边悄悄溜走。大学生在面对学业,爱情,人际关系等会带来厌烦或灰心丧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信心,陷入抑郁悲观状态。长期的忧郁会导致精神衰弱,使人容易产生幻觉。面对与日俱增的大学生跳楼身亡事件,这些人在跳楼前都具有一个比较压抑、忧郁的心情,没有人倾听自己的悲伤,把自己锁在一个自我的世界里,最后选择了离开。所以说抑郁症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
3.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即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在进到人才济济的大学里面学习生活,会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自己被一直压制,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为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自卑是束缚人取得成功的一根无形的绳索。
除了以上几种比较常见的大学生心理疾病,还有一些其他的类型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理智分析,引导大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加强体育锻炼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
1.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在体育活动中, 特别是各种球类, 需要同伴的默契配合,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树立集体感和友爱互助等品质。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抑郁寡欢的大学生来说,不仅能改善缓解人际关系, 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2.体育锻炼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锻炼中,人们在平时积累下来的压力得到充分的发泄,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以后日常生活中,面对巨大的压力,可以从容地面对和处理。面对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使他们在运动中正确的认识自己,培养他们坚强的心理素质,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疾病,在运动中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3.体育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项目的种类繁多,如田径,球类,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等。这些项目都有他们自身的属性,比如田径运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和耐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独立的面对解决问题;篮球,足球等运动,可以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摆脱孤僻的性格;健美操,舞蹈等运动,可使人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只要发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就有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
三、小结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也对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帮助,所以大学身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运生,高留战,杜富广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作用的研究
运用体育学、保健学、教育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代大学生身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了调查,探讨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提出建议.
作 者:付芳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体育系,山西,太原,030051刊 名:大众文艺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学校体育 大学生 身心健康
1、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1.1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小小的误会而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调节,使得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或结交更多的伙伴或朋友,排除由于他们缺乏伙伴,而出现内心孤独而渴望交朋友的情感趋向,同时更好地减少他们内心的失望感,帮助他们交更多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友谊,获得更多的同伴的支持。
1.2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和同学发生争吵,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由于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想对同学出手。而通过课间或体育课堂科学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缓解,更好地学会自我控制。并且通过体育老师的引导使他们知道学会自我控制,知道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同伴或其他人的人格和尊严,在日常学习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对同伴的一视同仁;同时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同学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等伤害同学尊严的行为。
1.3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比如:中小学生因为谈论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情绪异常激动,负面情绪积攒了许多,无法得到排泄。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学会注意转移,并且通过稍稍带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将自己心里的负面情绪及时排泄出去。而且与同学发生争执的使用,要懂得通过打球、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项目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让同学发表一下自己意见来转移注意力,要给同学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同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再思考谁对谁错,如果自己错了就应该表示歉意,而不是一味争得对方认可自己错误的观点,而是对于自己观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或意见。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通过体育锻炼转移了自己以前比较气愤的心情,更化解了和同学之间的争执局面或僵硬的关系。但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从而通过和谐式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1.4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比如:中小学生由于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消沉,短时间内提不起奋斗的激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项目使中小学生学会适当地发泄内心的压抑或难过,将自己的愤怒转化为自己锻炼的动力,通过体育锻炼将所有的压抑和难过都排泄出去,更好地防止学生抑郁、焦虑等负情绪的出现并严重化。从而可以以亲切的目光、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同伴、同学和老师交流;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表现出对同伴、同学、老师等人的信任和关爱,因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同时,体育老师借助这种平等的理念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懂得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2、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2.1更好地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促进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首先就必须设计好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教学模式,要引导体育老师要充分理解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及时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认知变化特征、情感成长变化特征、意志强弱变化以及其性格诸多方面所产生巨大变化,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体育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班级集体体育锻炼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式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尊重同伴,学会相处和关心同伴,从而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性,更好地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集体奉献精神,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2.2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就必须不断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采取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主体教学方法,在组织体育锻炼教学活动的时候,体育老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努力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然后通过具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他们人际关系的改善,因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所造成的。始终做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体育锻炼课堂真正回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体育锻炼课堂的主体,自由与同伴锻炼,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与谈心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负面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及时发泄出去。
2.3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显得比较重要。必须不断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和谐的相处,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其心理健康成长提高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让中小学生更喜欢体育锻炼,并且使他们通过集体体育锻炼项目的比赛等形式深切地享受到奉献班集体、奉献他人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并且通过体育老师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和喜悦的情绪体验,以此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形成比较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3、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将中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中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实现健康教育人文化和科学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聪英,王宏建,李志军,等.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4):73-75.
[2]吴家舵,吴红权,朱超群.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4):114-115.
现下,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的身体素质却大不如前。作为最具有青春活力的高校大学生,其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体形势也不容乐观。本人作为一名湖南师范大学的大一学生,将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谈谈当前的大学生课余锻炼情况。
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通过对周边同学的观察,发现在课余休闲时间,会去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不多。特别是女生对体育锻炼似乎不是很感兴趣。个人认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有兴趣。如果自己本身都对一些体育项目不感兴趣,就根本不会在应该休闲的时候,还去“浪费时间”在体育上。再者,许多人可能对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感兴趣,但是有更有吸引力的事物诱惑住他们,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网络。因为有了互联网,人们更愿意花时间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聊QQ,看电影,玩微博等等。身边很多同学就受网络的诱惑,天天沉迷网吧里,饭都是叫的外卖,更何况去进行体育锻炼呢。由此可见,网络是课余体育锻炼的最大对头。长期上网,还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身体素质下降。假使没有网络,像在八十年代一样,大家肯定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球场上挥洒自己的激情,强健身体。所以应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爱好,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辅导等日常工作中,应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作用和意义。鼓励所有学生,特别是女生参加日常的体育活动,并使她们明白体育不但是一门课程,更是她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提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帮助学生制定现实的、与各人特点相符合的体育锻炼目标。
本人在大一体育课选修的是大学足球,是出于对足球的喜爱。所以本人也希望在平时的课余时间能够去踢踢球,相信和本人一样想法的也大有人在。可是问题就出来,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场地。导致一年下来真正在课余时间去踢球的次数并不多。因为是在湖南师大,没有统一的校园,很分散。住在天马这边,要跑到体育场踢球很不方便。其实不仅足球如此,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都因为场地的缺乏,器材的缺失而浇灭了许多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欲望。我认为学校在抓重对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广大普通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教学。希望能够加大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力度,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延长开放时问,提高场馆利用率。动员并建议社会组织、公共体育场馆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如学生特价门票、学生特价锻炼月票等等。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对不同学校、专业、年级、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均一致表明, 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发现, 多数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生不能妥善处理学习、人际关系、恋爱、适应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所造成的, 也就是不能很好地应付各种导致心理紧张的因素所致。一些研究结果发现, 不同类型的应付行为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 而个体应付方式的使用一般都在一种以上, 但每个人的应付行为类型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体现在个体身上的不同形式分别为:“解决问题-求助”, 成熟型;“退避-自责”, 不成熟型;“合理化”, 混合型。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干预性调节, 主要从以上三种类型分析, 考察从事不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量的大学生对解决问题应付方式的影响, 进而了解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 为大学生建立合理的健身锻炼计划提供帮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某大学文理科一到四年级学生共320人, 发放问卷320份, 回收有效问卷290
份, 有效率为90.6%, 其中男生153份, 女生147份。
2.2 研究方法
2.2.1 测量工具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PARS—3) 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 (本次使用经周家骥教授、卢昌亚教授等专家的认可) 。该量表从身体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量。认为身体锻炼量=强度×时间×频率。身体锻炼量制定标准是:小锻炼量≤19分, 中等锻炼量为20~42分, 大锻炼量≥43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
《应付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等人编制, 共62道题, 6个分量表测查6个应付方式因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信、效度良好。
2.2.2 施测过程
采用集体课堂纸笔测试, 按各问卷指导语填写, 两张问卷依次进行, 当场完成并收回。
2.2.3 数据统计软件SPSS12.0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是否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的应付方式比较
将“一般来说, 除了上体育课外, 你是否自觉并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条目中, 回答“否”的, 确定为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组, 回答“是”的, 确定为自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组, 采用分别以六个应付方式因子为因变量的单因子多元方差分析 (见表1) 。
注:*P<0.05, **P<0.01
结果表明: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解决问题”因子均值8.91大于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均值7.72, 具有显著差异 (P<0.01) , 可以看出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解决问题”应付方式, 而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幻想”因子均值4.22小于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均值5.44, 具有显著差异 (p<0.01) , 可以看出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在“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四个因子当中均无显著差异。D.S.H olm es等人认为身体锻炼可以消除或缓解不良的应激反应, 应付方式是个体适应应激环境中介心理变量, 换句话说, 个体应付方式的成熟可以提高个体抗应激的能力。因此, 自觉参加课外锻炼的大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锻炼的大学生的应付方式更加成熟;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倾向, 这一结果间接验证了体育锻炼可以消除或缓解不良的应激反应观点。同时有研究表明, 经常参与身体锻炼的人其人格更具有外向和神经质更轻的倾向。而外向人格特征的人, 当面对应激情境时, 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等成熟的应付方式。
3.2 从事课外体育活动不同运动量的大学生应付方式的比较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从应付方式的六个因子方面分析得出, 在“解决问题”、“幻想”两个因子上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
(1) 在“解决问题”因子方面: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自觉参加小锻炼量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无显著差异;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自觉参加中等以上锻炼量的有显著差异;小锻炼量的与中等以上锻炼量的都存在显著差异;中等锻炼量的与大锻炼量的没有显著差异。 (2) 在“幻想”因子方面: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自觉参加小锻炼量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存在差异;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自觉参加中等以上锻炼量的有显著差异;小锻炼量的与中等以上锻炼量的都存在差异;中等锻炼量的与大锻炼量的没有显著差异。从这两个因子方面不仅再次证实了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较为积极成熟的解决问题应付方式, 而减少一些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 而且可以看出从事体育锻炼要达到中等以上的量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与一些研究得出“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是最有益处的”是一致的,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 (3) 在“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四个因子中:各个等级之间都没有表现出差异。
4 结论
4.1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解决问题应付方式, 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
4.2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产生积极作用, 需要中等以上的锻炼量。
4.3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求助应付方式和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男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量明显大于女大学生
4.4体育锻炼对解决问题应付方式有较显著的影响,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随机整群抽样320名大学生, 进行应付方式问卷和课外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的测量。通过数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自觉的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解决问题应付方式, 而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比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应付方式产生积极作用, 需要中等以上的运动量;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求助和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量,心理特征,应付方式
参考文献
[1]骆积强.身体锻炼与高中生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3 (3) ;398-400.
【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学生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现代的健康概念,早已超出人们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身、心、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1)智力正常:智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在高校学习的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智力正常与否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2)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点。健全的人格表现为: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热爱生活,关心他人;能够正视自己,纳悦自己,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够调整和完善自我。
(3)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群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沟通过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心理的表现。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4)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没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无法保证健康心理,大学生要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以求得和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良好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够适应各种自然环境;能够处理和应付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问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2.增进快乐,调节情绪
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快感。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種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者要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才能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
2.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育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要全身心投入,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同学一起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后,不难看出,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 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塑造出一个更强壮、更健康、更美好的自己。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宏智,岳晓燕;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
[2]杨建雄,蒋立旗;高等师范学生体育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3]陈建国,任燕;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3
[4]王树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4(2):14-18.
作者简介:
[摘 要] 体育锻炼不仅能从生理角度增能人的体质,同时也要改正人的心理缺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造就健全人格。原白就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始详的剖析并提出了锻炼方式。
一、前行
21世纪是一个充斥机会,布满挑衅,充溢合作的时期。在社会开展和经济繁华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拍也日益加速。隐代人蒙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已有功的压力,特殊是蒙受着宏大的心理压力。乡村的昌盛带来的不只仅是物资生涯的富饶,它也带来了拥戴和喧嚣,带来了身心的疲乏和肉体的沉负,人的心理健康答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少数专野有了这样的共鸣: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主要组成部门,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收铺具有基本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需具有古代社会所须要的心理启蒙能力,能力承当止这种快节拍、高强度和应战性的进修与农作。
与彼同时,社会合作的下移使宽大中学生鼓蒙进修、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里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向,不容悲观。跟着素质教育不时学进收铺,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遭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器重。第三次齐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肯定为怨育的重要内容,予以沉面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生长的特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坚定不移的意志、艰难斗争的肉体,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抓不抓的答题,而是如何抓的问题。
体育肩负着十分凸起的心理健康教育义务。《体育与健康》课程尺度明白指出,应当“使课程有本于激起学生的运动兴致,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性,构成英勇坚强和坚定不移的意志质量,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协调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公民的整体健康程度施展首要作用。”因而笔者以为,组织学生参加健康背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门路,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道路,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培植一代新人的需求。
二、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发铺起着主导作用。
1、增进人脑苏醒、思想迅速
体育活动能匆匆使中枢神经体系及其主导部门大脑皮层的高兴性加强,克制加强,从而改擅神经进程的平衡性和机动性,提高大脑剖析综合才能。
2、增进血液轮回,提高心脏功效
进行体育活动加快血液轮回,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构造上和功用上改善血汗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发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薄,收缩有力,心搏缓慢,血容质增大,这就大大减沉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普通人小,表示出心脏工作的“节俭化”现象。
3、改善吸呼系统功用
吸吸是重要的的性命现象,肺是吸吸系统的重要器民,具有气体交流的功用,经常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缓而深,每次呼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需呼呼8-12次,就能知足机体需求。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介入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添肺活质。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恰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求脚够的养分物资,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稀质增薄,提高抗弯、抗压、抗合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萎靡不振,充斥活气
从事体育活动,特殊是从事那些本人感兴致的运动项目,能使人发生一种十分美好的感情体验,心境舒服,精力高兴。由于运动的鼓励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念和骄傲感,增加生涯情味。运动还能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感,如打消情绪的懊丧和低沉。
6、进步己体对于外界环境的顺应才能
自事体育运动能进步人体当变才能,使人擅长敷衍各类庞杂少变的环境。由于常常锻炼,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剖析综合能力强,感觉灵敏、视家启阔、判别空间、时光和体位能力增强,因此能断定正确,反映敏锐。同时因为经常正在寒冷和酷热环境中活动,能够降高机体调理体温的能力,加强身材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顺应能力。
7、增强机体任疫能力
常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目增添、活性增强,增强机体任疫能力,提高人体对徐病的抵御力。可以使中老年人坚持充沛精神和茂盛性命力,延慢老化进程,健康短命。
2、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首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只把体育锻炼作为增能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腕,还通过体育锻炼培育人的意志质量和心理蒙受能力。人邦现代也非常器重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道:“心阔体胖”,意便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去,身体佳的人,也有益于心理健康。大批研究标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格、锻炼意志外,对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显明的。详细表示如下:
2.1、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擅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高兴和抑止的和谐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克制的接为转换进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大脑皮层神经的均衡性和精确性,匆匆进了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念维念象的灵巧性、调和性、反映快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灵敏、思想机动、念象丰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使在空间、时光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沉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愈加正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蒙能力。这在很大水平上可以慢解和改善部门人的认识和忘忆隐约、朦胧,呈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2.2有益于个性心理的完美
体育高尚“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粗神,崇尚“公然、公正、公平”的准绳,因而通过体育运动来造就和塑制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面很多人皆能达成共鸣。由于参加体育锻炼自身就必须与战胜难题、遵照比赛规矩、限制和调控自己某些某些行动,以有本于在比赛中充足施展自人的潜能,珍惜自己取得成功的权力。同时每一个介入体育活动的同窗皆承当着让对手绝其所能的任务,通过活动的方法表达团解、友情、和平、提高等人类进步前辈的思惟和欲望,在公道规范的竞争中锻炼自己的操行,并在胜利与失利、声誉与羞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邦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立场和价值观。这些对培植和塑制良好个性心理以及修改个性的不脚,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
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念和自尊心,增能人的骄傲感,建立自强的认识,并能在体育活动中,追求到抚慰的知足,进而转变人的整个肉体面孔。
2.3 促进快活,调节情绪
通功参与体育锻炼特殊是参与那些本人喜欢和善于的运动项纲,能够使人从中失掉速感。一些钻研标明,常常入止体育运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安排人心理和行动的肽类。那种具有魔力的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有的研讨还以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体系失掉过度的应急并到达高兴程度的农具。因而,加入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力,熏陶情操,并使懊恼、不安、寂寞、自大等没有良情感得以解除,匆匆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情绪状况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虚弱症等徐病的学生来道,具有必定的改擅和医治作用。它关于减沉因为紧张和压制而惹起的神经体系病变无疑有着非常主要的意义。
2.4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现代科技一日千里,尤其是该今学问经济和疑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政乱、经济、文明等方面的来往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现代高技术带来的出产方法的变化也使得休息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换匮累,人际关系亲遥。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集体性恰恰为人际来往提供了机遇,使人与人之间在剧烈竞争的同时,构成提求了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用用行语便可互相接去,亦可觅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交或者间交天沟通讯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绪,并能取得较高的平安感和自负心。另外,一些体育个人活动项目自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互相接淌、互相信赖、相互激励的要求,人们只要亲密合作,互为默契,发扬团队粗神,能力使竞赛获获得好的成就。对那些性情怪癖、闷闷不乐的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协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决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5 树立成绩感
坚强、因敢,具有强烈的成绩意识,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基础品质。现代人特地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晋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薄的前提,这也使得体育成为了影响极为普遍,备受人们关注的事业。体育活动的成效应无疑对中学生的健康生长十分有益。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时克服自我,超出自我,生理性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艺技能得以提高。该获得这些成就后,人就会产生自我造诣的认识和情绪体验,产生高兴、振奋和幸福感。因彼,相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掌握自我,晋升自我,尤其能使有愁闷情绪的锻炼者取得心理知足,发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负心,排除忧伤。
2.6调理情绪,坚持悲观
情绪有积极乐观情绪和消极哀观情绪,由消极哀观情绪惹起的疾病极大地迫害着人的身体健康。好国耶鲁大学门诊部对一切就诊的病人作了病因分析,成果因情绪不良而致病的占76%;还有材料显示,80%的溃疡病患者有情绪压制的病史。体育锻炼能转移不良情绪,使人的脑筋从消极情绪中摆脱进去,同时为坚持积极悲观的粗神面孔奠订生理基本。
2.7提高应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应激是由外界情形的变化所引止的一种情感状况。古代人因为生涯紧张、合作加剧、压力加大、人际闭系庞杂,广泛处于应激形态。功度的应激常惹起身材
没有适,还会招致人的任疫功效降落,诱收各类徐病。保持加入体育锻炼能够降高锻炼者的心理应激程度,使人正在碰到外界的强烈刺激时,能敏捷做出反映,采用武断办法,以健康的心态从容应对。
三、各类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项目标多样性为调理人们的多种心理障碍,构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求了方便的前提。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也有不同的影响。掌握各种体育项目的特性,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展开体育锻炼,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后果。下里我们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性,把一些体育项目作大致的分类。须要指出的是,体育锻炼的效益经常是一种综合效益,这些项目的区分具有一订的绝对性,其中不少项目有必定的穿插。人们区分的目的重要是辅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真效性。
3.1 集体性项目
如果你自人不太公道,不习气与同陪来往,那你就挑选脚球、篮球、排球以及交力跑、插河等个人项目进行锻炼。保持这些项目活动,可以辅助你逐步转变合群的习性。
3.2 鼓励性项目
如果您胆口,那便当少加入逛泳、溜炭、涩雪、拳打、摔跤、跳马等项纲,那些活动请求己不时战胜各类恐惧心思,以英勇无畏的精力来克服难题。
3.3 敏锐性项目
假如你处事优柔寡断,不够因续,那就少参与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打剑等体育运动。入行这些项目标活动,任何迟疑、彷徨皆会耽误时机,遭到失利,从而辅助你养成武断的性情。
3.4 调控性项目
如果你逢事不够沉着,那就应当多参加下棋、挨太极拳、缓跑、骑自行车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协助你调节中枢神经的高兴性,增强自我节制能力,使浮躁、激动的弱面得到改良。
3.5 耐力性项目
假如您做事老是担忧完没有成义务,那便挑选一些跳绳、做操等项目入止锻炼。保持一个礼拜后,信念就会失掉逐渐加强。
3.6 挑衅性项目
假如你觉察自己有好示弱、易自信的欠处,你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庞杂的技能、跳水、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以觅一些比自己强的对手对垒,你就会发明“山外有山”而收敛不良个性。
一、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高中生智力发展。智力是指动物普遍性的精神能力,是指人的理解、认识客观事物并且运用所拥有的经验、知识等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智力是由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所组成的。一个人如果在大脑正常发育的情况下,聪明不聪明和整个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和大脑物质结构和技能情况关系比较大。当人们在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人体在瞬间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质量要求。在这种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大脑皮层所受到来自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生物电刺激越强,被动员起来的工作神经细胞越多,就会对提高大脑皮层的细胞活动强度有很大帮助,同时会加强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记忆力是智力当中相对重要的一环。我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记忆力,而提高记忆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大脑功能的增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体的.每个动作都经过大脑智慧,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的强度、灵活力和均衡能力、从而使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大大增强,这才是一个良好记忆力的基础。2.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人体体质,还可以磨炼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乐观,豁达阳光。人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动机和需要,从而使自己的性格更趋于成熟,忘记烦恼和痛苦,克服孤僻,扩大社会交往,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3.体育锻炼能够治愈心理疾病。在许多其他国家,体育锻炼已经是一种被公认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神经功能症和精神分裂有一些特别的作用。就现在来说,虽然一些心理疾病的原因和体育锻炼为什么会有利于心理疾病恢复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把体育锻炼当作一种治疗心理疾病方法已经在国外流行开来。但是,如果心理疾病想要被治愈,还需要在正确的引导下锻炼才可以。有人曾经调查过用两种锻炼方式治疗严重抑郁症患者,采用了两种锻炼方式分别测试,其中一种锻炼的方式是慢跑或者跑步这样简单的放松锻炼,另一种锻炼是打篮球、踢足球等体育锻炼结合的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在身体感觉和心理状态方面有明显的好转。反之,混合锻炼组的患者没有感觉到任何心理或者生理的变化。由此可见,如果想要让体育锻炼在治疗中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原则是选择适当的运动形式。4.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对人的体育锻炼效果有着重大的意义,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获得优良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的特点是需要克服各种主观客观的困难和障碍,体育锻炼是培育意志品质的手段。比如:通过挑战自己生理极限的项目,有长跑、游泳、越野自行车等。可以锻炼坚韧的意志品质;锻炼人们勇敢的品质可以通过需要跨越和腾空等项目(跨栏、体操等);锻炼人们果断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观察场上形势制定对策而且需要配合默契的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等)。5.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发挥人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信心,使自己的个性在和谐的气氛当中获得积极的发展。现如今全民健身事业开展广泛,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这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对生命的价值也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增强人们对生活的信念,坚定对生活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三观。6.体育锻炼可以消除心理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不只是生理会疲劳,心理也是会疲劳的。假如一个人工作的时候工作情绪消极、或者是超过自己的能力时,心理和生理都会很快疲劳。这个时候,去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分散心理的消极情绪,而且还可以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因此,体育锻炼对神经衰弱的治疗有很明显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体育锻炼的原则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参与者选择锻炼内容、安排锻炼计划、运用锻炼方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体育锻炼方法虽然简单好学,但是如果想要科学的安排锻炼、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避免受伤,就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循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要按照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渐进行。很多人在刚开始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热情很高,也很有兴趣,活动量也会很大。但是在坚持了几天之后,可能就会失去锻炼的热情,可能就会出现种种不舒服的反应,比如肌肉酸痛,这就是因为开始锻炼的时候负荷太大,机体无法很快适应,身体的疲劳也大。所以人在锻炼的时候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原则指的是在体育锻炼的时候,要注意锻炼内容选择安排上的多样性和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与此同时,通过身体锻炼,还可以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如果在体育锻炼当中增加一些心理训练手段,还可以克服紧张情绪等心理方面的障碍,提高心理素质。3.区别对待原则。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要根据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健康状况等很多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区别对待,使锻炼更具针对性,从而达到更好地锻炼效果。比如说: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活动量小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拳。年轻人则可以选择一些对抗性强的运动,比如球类运动。男子可以选择展现力量的运动,比如:举重、拳击等。女子则可以练习体操、健美操等柔韧项目。4.经常性原则。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锻炼的效果才持久、明显,所以体育锻炼要做到经常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虽然短时间锻炼也可以使身体免疫力提高,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是这种增强在锻炼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就会消失。所以如果想要身体持续保持旺盛精力和良好的免疫力,就必须坚持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夏广付.论课外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J].学生之友(下),(8):73-74.
关键词:体育锻炼;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即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他将个体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总结为心理健康。这也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体解释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心理问题谈健康是片面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在社活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节奏,能与人正常交往。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尚不统一,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二、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已得到大多数的证实,其重点主要集中于五方面:情绪状态;睡眠模式;自我概念与自尊;协调人际以及培养意志品质来论述。笔者亦主要从这此方面探讨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改善情绪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体育锻炼者所认可。
(二)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也依赖于愉快和自主支配的活动。自我概念对于社会的适应和人格的形成起很大作用。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群体通常都能见到这种效果,运动对儿童自尊心有积极的影响,其最佳的运动方式是健身运动。
(三)协调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羞怯等性格缺点,同时在运动中人们可以得到归属于群体的崇高感、亲情之间的理论感、服从于规则的道德感、相互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协作意识的独立人格,从而协调人际关系,以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扩大社会交往。
(四)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有一系列随意动作所构成,在进行锻炼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使之达到统一,而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五)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不但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而且要组织好两操,课外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方式以及其个人影响对学生的运动锻炼有着重要的辐射作用,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严于律己,精于教业,力争在形成学生锻炼兴趣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六)学校因素
学校应该布置好场地,提供体育器材,以便学生锻炼身体。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有着特殊作用,这是学校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干预手段,学校体育业已开展的课程体系改革,在重视锻炼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追求快乐体育的同时,不应过分淡化技术教学,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一)采取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通过设置外界挫折情景使学生获得挫折经验和体验,以增强其心理承受挫折及抗挫折的能力而进行的有关教育活动。
(二)适度批评
现在的独生子女,备受家庭的宠爱,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傲气随着赞扬和自赏不断升级,和周围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其实,人的成长离不开批评就像离不开表扬一样,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错误,如整队时讲话,着装不符合要求,练习时不认真,比赛时不遵守规则等,队这些现象适当的批评,有利益他们养成正视自己,容忍挫折的品格。
(三)增加劳累
现在的学生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几乎和劳动无缘,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务活一点不做,在学校里参加劳动也很少,有的学生甚至走路都很少,这就容易形成好逸恶劳,怕苦怕累,个性最弱等不良品质。因此,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不愿意练,怕练的内容和手段。要求学生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困难和障碍,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
(四)设置困难
由于溺爱,诸事由父母办代替,所以学生很少遇到困难,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回避,或请亲朋帮忙,结果造成学生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胆小怕事,不善于克服困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项目,如田径的跨栏,体操的单杠,双杠,支撑跳跃中的跳箱等,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和挫折的挑战,以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进行指导,不仅有利于与体育课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生活也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玉梅.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2006 .
[2]于晶等.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4).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质,体育运动项目
1、研究方法
1.1、文献法
通过河南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等途径, 查阅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体质的因素等方面的资料, 充分了解这方面的研究动态, 为本次研究打下基础。
1.2、观 察法
以笔者本科四年对在校学生体育锻炼现象的观察, 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喜好, 以期针对不同学生的喜好选择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1.3、逻 辑分析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所搜集的资料, 运用分类、比较、分析、综合的逻辑方法进行整合、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在2011年9月2日,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大学生的体质连续25年下滑: 19-22岁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 爆发力、力量、耐力等体质指标, 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近日来在网上又出现了多篇新闻报导大学生体质下降, 在运动中失去生命, 仅2013年5月就有三例因锻炼猝死的报道, 例如:2013年5月16日, 华南理工大学一名本硕博连读班男生在参加1000米测试时休克死亡。放眼我们当今的校园, 宅男族、宅女族、晚睡族、肥胖族、电脑族, 成了大学生形象的代名词, 正是上述这几类是运动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目前又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因为学生体质状况开始取消中长跑, 这些数据已经在严重的警告着我们大学生体质下降急需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和解决途径来改善。
2.2、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1) 生活方式不合理。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 科技的不断创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 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较高, 很多大学生养成了不好的生活方式, 如晚睡晚起, 三餐饮食不规律, 常坐不动, 长时间对电脑等, 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健康, 这些都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2) 营养摄取不均衡。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过高, 尤其是一些大学生, 这些都导致大学生体型肥胖、消化不良、精神萎靡等不良健康状况。与此同时, 现代社会女性追求骨感美, 很多女大学生靠节食、甚至服用药物达到减肥的目的, 这些都导致他们营养不良, 出现贫血、低血糖等症状, 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3) 体育运动意识薄弱。
现在大学出现两中运动极端, 一些大学生为了过分追求“肌肉男”的体格而盲目的加大锻炼量和增大锻炼强度, 损害其身体健康。相反,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自行车、电动车、汽车等开始代替步行, 电脑开始代替大学生的思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这些现代化的工具, 身体机能也开始随之下降。
(4) 社会压力过大。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大学的不断扩招, 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 不少大学生就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的情绪特征, 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体质健康。
2.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
(1) 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肌肉、呼吸系统功能, 提高身体免疫力, 改善身体的亚健康状态, 从而达到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的良好状态。体育锻炼也能增强体质, 尤其是女生, 可以有基本的生存体力, 在面对困境时能有较好的身体状态。
(2) 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竞争意识, 缓解紧张、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提高大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 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3) 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方式。
经常性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减少大学中“宅人一族”、“游戏族”、“熬夜族”, 促使更多的学生将自己的课余时间用来锻炼身体, 能够很好的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2.4、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质的改善
(1) 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质的改善。
传统项目中的球类运动对技术动作要求比较高, 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速度、耐力、灵敏、爆发力等要求都比较高, 都能够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较全面的身体素质。体操、健美操等项目对动作的质量和艺术表现力要求较高, 经常参加体操或健美操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协调性、增强自身力量, 使形体更加健美, 身体形态得到改善。通过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 使得大学生之间更容易加深感情, 增加相互之间的友谊, 还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质的改善。
新兴体育项目如拓展训练、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 这些项目都是通过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 设置一定的挑战场景, 进行训练后的感悟分享, 让大学生在这些设置的特定坏境中, 接受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的考验, 在这种团队协作的氛围中, 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不断激发身体潜能, 达到舒缓心理压力的作用, 充分认识自身身体素质的不足, 达到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的目的。
3、结论与建议
3.1、学 校认真贯彻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要严格执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丰富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内容, 努力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能够为终身体育服务的体育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3.2、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的喜好相一致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休闲娱乐化, 要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好为依据, 同时考虑学校的体育设施状况、学生体质状况、学校的传统项目等, 将学生兴趣高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纳入学校体育工作中, 积极开展户外体育运动项目, 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拓展训练或者野外生存。突出以娱乐、健身功能为重心的体育课程内 容, 通过这种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 让同学在享受运动过程的乐趣的同时又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 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3.3、对大学生实施个性化运动处方
个性化运动处方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体育学习时期, 让学生把体育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使课内外体育锻炼一体化。针对不同的体育兴趣和不同的锻炼需求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是锻炼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针对自身的锻炼水平和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 最终达到有针对性改善大学生的体质的母的。
3.4、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体育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而课外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中的一部分, 是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 据自己的 喜好参加 的体育锻 炼, 建议学校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 积极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 定期开展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校园文化体育活动。这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3]童昭岗.体操[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4.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推荐阅读: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09-17
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0-30
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12-22
体育锻炼心理卫生教案09-17
小学生体育锻炼表10-22
体育锻炼的益处01-05
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报告05-24
体育锻炼的说课稿12-06
冬季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好处06-13
加强体育锻炼的倡议书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