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推荐13篇)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篇1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影响,如工作量过大、学生难于管理、学校提供的支持匮乏等校园环境中的因素,又有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也是引发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1.教师职业的某些特点

(1)教师工作过程上产生的角色冲突使很多教师感到压力、紧张乃至倦怠。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有时教师还必须同时扮演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如果教师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

(2)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是许多老师都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全社会的人们心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一旦出现差错,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社会地位之间存在较大反差,长期的心理负重和人格冲突,教师不仅身心疲惫,也很容易感到厌倦。

(3)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教师刚刚走人工作岗位,经历身份的转变、角色的转换与责任的变化,他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在教学和工作中一有不顺心,就容易出现精神疲惫、冷漠对待的态度。

(4)现行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够完善。职业绩效评价的简单化使教师不容易得到成就感的满足。素质教育的实施依旧无法改变全社会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考学生实质止就是考教师。几午的心血、几年的付出,结果如何全在升学率上体现出来,成者王侯败者寇。这也是诱发倦怠感的一个因素。

2.工作负荷过

(1)从工作的投入来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偏低,久而久之老师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据一项调查显示,某地区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7个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个小时,娱乐叫间少o.5个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个小时。

(2)从工作的内容上看,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很强的工作,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教学方法的不断熟练,容易使人产生“不新鲜”的感觉,逐步丧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求兴趣,诱发教师产生倦怠感。

(3)从教师实际完成的工作任务来看,与教师职、比相关的任务有:第一,教书,要取得好成绩。第二,育人,要保证学生遵规守纪,不容闪失。第三,学历,要“再上新台阶”。第四,晋升,要电脑、英语双过关。教师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教师每年要接受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要求,使个别教师疲惫不堪。

3.管教学生困难 从学生的特点来看,现在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较差,依赖性较强,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还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很多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角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校园里学生的暴力、违规、顶撞师长等不良行为更是时有发生,教师必须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凡此种种持续不断,使教师精疲力竭,感到对工作的倦怠。

从教育学生所取得的效果来看,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想、人格特点的行为个体,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因材施教,从单一的学业成绩上比较容易衡量,但在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学生发生的改变不仅缓慢,而且难以准确评价,教师很难完全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4.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1)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全面更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㈩厂更高的要求。在高要求下,教师感受到的压力有所提高,发生倦怠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2)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期望值过高。教师要充当“学者”、“教育者”、“爱的播撒者”和“家长的代理人”等多重角色。将教师看成是学者,就要求教师的知识要博大精深,既是专才,又是通才;将教师看成是教育者,则要求教师模范遵守公民道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将教师看成是爱的播撒者,则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有海纳百川之气量;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多重角色要求下,教师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3)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比较,认识上产生不平衡的结果。当全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风气,当教育投入与教师收人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时,教师的社会比较就会出现不协调,并产生职业倦怠。

5.教师的人格特点

教师若具有某些不良人格特征,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过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则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教师有了职业倦怠感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教师个人的自身伤害心理枯竭会使教师虐待自己、配偶和孩子,进而带来婚姻和家庭的问题;也会导致失眠、酗酒、药物依赖和自杀。心理枯竭还会使他们斗志消沉,不再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和进步,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

(二)、对学生的身心摧残教师出现心理枯竭后,易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和关怀的质量会降低,学生无法从老师身上获取关注和爱,甚至还会被老师以恶劣态度和行为对待,这对于学生的身心都是一种伤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对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体验到枯竭的教师会士气低落,时常抱怨,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组织的稳定性和工作效能。

(四)、教师职业倦怠将会导致教师队伍的高流失率,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治

职业倦怠作为客观存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积极行为的障碍。如何让他们告别倦怠,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首先,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商报和南北人才网公布首份宁波企业管理者痛苦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上级总是不信任我,授权不充分”和“预定的工作目标过高”是最痛苦的应激源。因此作为校长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教师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教师的成就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怀。

其次,积极寻求应付方式:应付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积极的应付方式可以使自己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水平状态;消极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产生倦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一是要调整心态,克服自卑与自傲心理。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高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攀。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子改变得了。要像魏书生一样做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别一味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能动性。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获,认识这个特点,你要能细细体会自己感觉到的成功与欢乐。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条战线上为党为人民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哪一位教师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在幸福中又怎么可能心生倦怠呢?

二是要有兴趣。教师的职业繁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项工作中,压力重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可庄可谐。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你又怎么可能倦怠呢!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篇2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身职业压力大。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等,这一切使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职业安全感已不复存在。教师的唯一选择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参与竞争、奋力拼搏、有所作为。竞争出人才,压力变动力,但没有人能够成为永远的胜利者,挫折在所难免。再加上教师的学历进修,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达标要求,使教师疲惫不堪。久而久之,教师在长期的重负之下会出现职业倦怠。

第二,社会环境压力大。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包括多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为过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与不相称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一是道德压力。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等光环的笼罩下,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和期望,似乎教师就应该是智慧与品德完美结合的人,就应该安贫乐道,“吃草挤奶”,行道存德,纤尘不染,这无形之中迫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同时,媒体对绝大多数教师大爱真情的宣传明显乏力,对个别教师恶行劣迹的报道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像是一个崇高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倒像是一个被监视的“过失者”。二是地位变化。在信息不发达的过去,教师处于知识的优势地位,是“知识权威”的形象。但是,随着教育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掌握的知识就显得单薄和有限,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甚至不及学生。传统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三是心理失衡。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收入不均衡现象,教师超负荷的劳动付出、创造的巨大潜在价值、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反差。

第三,学生及其家长所给的压力大。教育情系千家万户,牵动社会“神经”。现在,独生子女问题和社会就业压力问题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长又将这种期望寄托于学校和教师。肩负着巨大的期望,教师不得不负重前行,牺牲业余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找学生谈话。又因为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教师的付出并不一定能换来令人满意的成绩,家长却一味盲目追求孩子的成绩,有些家长还时不时地找教师“兴师问罪”。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搞得教师每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有的教师连一些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无法开展。诸多压力系于教师一身,教师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倦怠心理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个人心理素质差异。教师之间由于教育教学水平不同、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不同,所以心理素质存在着较大差异。一些教师由于整天忙于工作而无暇充实自己,因此变得性格内向而不愿与人交流。当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解的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时,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抗职业倦怠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国家要引导社会用人从“学历本位”转到“能力本位”上来,引导家长把期望从“望子成龙”转到“行行出状元”上来;要依法保障教师的收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要为学校创造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评价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给教师以适时地支持和鼓励,给予教师人性关怀而非单纯的业绩关怀;让教师时刻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学生和家长要理解教师,尊重教师,配合教师工作,正确评价和对待教师的功过是非。教师自身也要学会“减压”:要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善于多元思考;要学会休息,坚持运动,为自己补充“能量”;要主动进修,充电加油,消除“能力恐慌”;要打破封闭,加强沟通,学会纾解郁闷等。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篇3

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使用职业倦怠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而所谓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情绪衰竭。教师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工作投入和参与减少,课堂准备不充分,教学品质低劣,创造性低。(2)人格的解体。教师逃避社会交往,不愿意与学生交往,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师生之间关系恶化。(3)低个人成就感。教师自我评价的价值倾向降低,并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对困难不愿努力去克服,产生过度的自卑感和强烈的离职倾向。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民间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即教师就必须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身为教师不能犯错,因此一旦教师犯错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公愤,在报纸、广播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声讨之下,教师们感觉成了过街老鼠,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自然觉得百般委屈,产生厌教情绪。此外,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教师的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巨大劳动不成比例,教师节假日被无偿侵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与社会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比较时,会出现不协调的结果,产生职业倦怠。还有,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管理正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教师资格社会化等,这些都使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职业因素

当今社会,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学成绩的排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勾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在教师评聘机制的冲击下,传统的“同行是对头”等自私狭隘观念和“业务封闭、专业保守”等不良现象在教育领域内不断滋生。从而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沮丧、压抑和对工作、生活悲观冷漠,表现出失去工作热情,以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3.学校因素

教育实践表明,学校中缺乏一种良好的组织氛围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少学校实行“坐班制”,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和家庭,很少有与外界相接触的机会,这样使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而且,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的状态,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缓释。另外,学校大多采用“家长式”“一言堂”的管理制度,越来越细化的各种成绩排名,对教师教学的全程的、过度的监控等,增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扭曲了师生关系,侵犯了教师的人格尊严。这些都可能会导致教师失去对学校的归属感,渐渐出现职业倦怠。

4.个人因素

教师的个人差异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格差异使职业倦怠程度不同。有研究表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的人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那些持个人主义价值观并试图实现自己工作理想的教师和那些妄想的、易怒的、不切合实际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相反,那些性格开朗、自信的教师则很少出现职业倦怠。(2)不同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很显然,那些生活很颓废、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的人较之于那些生活乐观、积极、活泼的教师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3)不同的生活经历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拥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的、经历过较大挫折和失败的教师则不容易产生倦怠。此外,年龄和婚姻等因素也影响职业倦怠的程度。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危害自身,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具体有以下方面:

1.危害自身: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与压力,就会对教学失去兴趣,对生活无乐趣,一切都得过且过,而且会一个人经常不开心,这样就不能产生正确的教师工作责任感,也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更不能形成健康的教育心理的环境等,从而不利于教师自身进步。

2.危害学生:如果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与压力,就会危害学生,这类老师的学生很“倒霉”,他们会被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类老师的影响,感到学习无乐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出现心理不健康等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全面发展。

3.危害社会:不健康的学生,走上社会产生不健康的影响,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社会方面

教师要缓解高压带来的职业倦怠,需要社会的支持。首先,政府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供正常的节假休息日。政府在政策方面要向教师有所倾斜,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同时做好宣传工作使得每个公民都理解教师、热爱尊重教师。其次,社会应对教师职业寄予合理的期望。教师也是凡人,而非古之圣贤。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要为教师行业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人文环境,以减少教师的职业压力。再次,高质量的培训也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职前培训时把处理压力和职业倦怠的策略和技巧教给教师,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最后,还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大环境,采取措施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成立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强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压力归因的个别指导技术,引导教师进行努力归因,指导教师进行现实归因(如能力、教学方法、家庭影响、培训进修等),使之明确凭借努力可使能力等稳定因素产生变化,可以改变压力情境,摆脱压力困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水平。

2.学校方面

学校要尽量为教师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抓。学校领导要经常了解教师的心理动态,尽量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职业特性,努力创造条件、铺设环境,让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之在事业上有成就感,获得心理满足,强化教师参与教改的内驱力,鼓励和支持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获得职业的安全感。另外,学校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优化校园人际关系,如组织教师外出参观,校际间观摩教学,组织教职工文体活动,新老教师互助活动,等等。学校要尽可能帮助教师适应环境,沟通情感,相互理解,帮助教师排解压力,减少孤独,排除心理障碍,促进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3.教师个人方面

解决职业倦怠问题离不开个体的努力,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压力和困难。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职业的特殊性和特殊的职业角色,了解自身条件所包含的可能性和限制性,积极地将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职业的期望纳入言行,成为教书育人的长期动力。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加强学习,努力创新,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乐观、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倾听别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这是缓解压力的一个好方法。再次,教师应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因为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多彩的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最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抵抗一切不良情绪的保障,教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希望通过这些可以保持一份好的心情,来做一个轻松而又充实的自己。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 篇4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五个原因。第一,职业压力感。当今社会,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学成绩的排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勾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

第二,不合理考核。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

第三,不民主管理。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

第四,不公平待遇。a福利不公平:城乡与农村教师福利的差别、行政与一般教师职务补贴的差别。b荣誉不公平:高档次先进优先给重点中学、直辖小学等,然后是城区学校,余下的中低档次的先进再分配到乡下中学与中心小学,分配到中心小学又是先给中心校再到完小校,完小校的名额又是先留给领导再到教师。第五,教师心理因素。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的教师来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第六,课改的困惑。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产生职业倦怠。

二、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其四,摆正自己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

其五,参与课余活动。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叙述学校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络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篇5

职业倦怠是一种人们因为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不能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厌烦。严重的表现为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有跳槽想法。其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一.客观原因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凰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家长们追求的目标.这一想法表现在行动上,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面对这一形势,有的教师由于适应得比较慢,加上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就形成了一种压力.如果对这种压力调整不好,时间一长,压力加大,就会达到压力的最高阶段----倦怠,从而对教师个体产生负面影响.(二).学生学情的复杂化.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少传统美德正在经受着考验和冲击,加上影视网络书刊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常常发生偏差,这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我们绝大多数学校还未实现小班教学,班级过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管理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尽管花费大量精力用在教学管理上,但有时收效甚微.教师自然会感到心力交瘁,难以适应,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三).工作环境的不适,加剧了职业倦怠.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多数学校还维持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状,这在专业角度上,给教师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在生活上,由于学校办公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们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室连开水风扇煤炉等最基本的必须品都没有,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

二.主观原因1.职业艰辛。中小学教师一般每天要上三、四节课,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教师们可算是绞尽脑汁。另外,还要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体力和精神消耗。

2.职业稳定性下降。过去,教师行业曾被认为是“铁饭碗”,如今,竞争意识已渗透到教师行业,“竞争上岗” “末位淘汰”等制度的推行,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复存在。并且,与同地区公务员相比,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导致部分优秀教师流失。

3.工作压力的加剧。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途径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转变为对教师的高企盼、高索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使教师承受着极为强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重负。

4.学生问题行为的增加。家教方法的盲目,父母的离异,社会不良习气的侵入等,使学校出现了大量难管教的学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日益增多,隔代教育问题日益突显。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说破嘴皮打爆电话,学生行为仍不见起色。久而久之,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情绪,最终发展为职业倦怠。

5.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对教育的负面报导履见报端,因此,教师工作如履薄冰,事事小心翼翼,害怕出半点差错,时间久了,自然产生厌教情绪。6.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教育素养、业务能力不够理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率,效率低下的教育无疑会增加教师时间和心理的双重负担。

7、缺乏成就感,滋生职业迷茫.在工作中渴望成功,渴望成就感.然而,对于广大农村教师来说,由于环境条件所限,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加上社会上其它行业的收入逐渐增加,而教师收入相对而言还不是太高,同付出的劳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调整自我,必然会产生内心的迷茫,进而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8、缺乏进取意识,工作得过且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却不愿当一个“好士兵”,有“抱残守旧”的思想,认为教师职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多,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职业倦怠.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社会保障。一是政府通过媒体的正面报导,宣传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从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让“清贫”与“寒酸”淡出教师的生活;三是社会要对教师提出合理的期望,正确看待教师的平凡,不神化教师的职业形象。

2、学校关怀。一是学校要创设学习氛围,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二是学校要建立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是学校领导要关心、尊重教师,实行民主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感和工作的灵活性;四是学校要多为教师进行心理输导,为教师减压,让教师走出亚健康状态。

3、个体努力。

(1)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努力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求。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篇6

谁偷走了你的激情-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承受着来自社会意识、学枝管理及自身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本文基于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分析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五大原因,指出当前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迫切性.

作 者:孙慧 牛蒙刚 作者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14)分类号:G71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 新课改 成就感 自我抱负

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其干预手段 篇7

1. 工作特点

定量的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 已有的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是对超负荷工作的一种应对, 工作量和时间的压力与职业倦怠呈强烈的正相关。还有的研究者发现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也与职业倦怠呈强烈的正相关。

除了工作要求方面的原因外, 研究者发现工作资源也是职业倦怠产生的另一因素, 特别是工作资源中的社会支持。大量研究都表明, 社会支持的缺乏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管理者的支持尤其重要, 其重要性甚至超出了同事的支持。工作资源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信息的处理和控制。缺乏信息反馈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呈正相关。对于几乎不能参与到决策的员工来说, 他们能体验到更高的倦怠感。同样, 自主权的缺乏也与职业倦怠有关, 但其相关性较弱。

2. 职业特点

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服务和教育行业, 随后扩展到更广泛的职业群体中。研究不同群体职业倦怠情况已成为当前研究的流行趋势。例如对两个国家 (美国和荷兰) 的五个行业群体 (教育, 社会服务, 医药, 心理健康和法律执行部门) 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在两个国家中有着相似的职业特征。法律执行部门 (例如警察局和看守所) 在去个性化和个体成就感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 而耗竭感水平较低;教师在耗竭感维度上的水平较高, 其他两个维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两个国家医药行业都有着较低水平的耗竭感和去个性化, 而无效感水平稍高;可是, 社会服务业和心理健康关怀行业在国家间有着差异。在美国, 社会服务业人员的去个性化水平相对来说要高一些, 而在荷兰处于平均水平。美国的心理健康关怀人员体验到更低的耗竭感和去个性化, 在荷兰却更高。这些研究表明职业对员工倦怠感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

3. 组织特点

职业范围的拓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倦怠产生的环境要素。先前的研究倾向于把关注点放在同一的工作环境中, 像护士是否是和病人在同一家医院或者教师是否和学生在同一所学校。但是, 人们的工作通常会发生在更大的组织范围内, 包括了等级阶层、操作规程、资源和空间分布。这些因素都会对员工的职业倦怠产生深远而持续的影响, 特别是当他们违反了公平公正这些基本期待时。因此, 环境这一因素被拓宽到工作组织和管理环境上来。

二、影响职业倦怠的个体因素

1. 人口统计学变量

几乎所有的人口统计学变量都被进行了研究, 其中年龄被发现与职业倦怠有着最强的正相关。研究发现年轻员工的职业倦怠水平要比三四十岁的员工高, 现在对于这一结论还没有确切解释。

性别对职业倦怠没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有的研究发现女人比男人有更高水平的倦怠感, 有的研究结论则相反, 还有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并没有总体性的差异。但是所有的研究报告都证实男性常常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有更高的分数。

关于婚姻状态, 未婚者 (特别是男性) 似乎比已婚者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未经历过婚姻的单身比起离婚者来说体验到更高的倦怠水平。

一些研究发现那些受过更高教育的员工的倦怠水平要高于受过较少教育的员工, 但是现在对于这一结论的解释并不十分清楚。可能受过更高教育的人拥有需要更多责任感和更大压力的工作, 又或者他们对工作有更高的期望, 所以当这些期望没有实现的时候, 他们会产生更大挫败感。

2. 人格特征

研究者也对人格特质进行了研究, 他们试图去发现哪种类型的人格更易产生职业倦怠。那些低耐受性的人有更高的倦怠分数, 特别是在耗竭感这一维度上。内控者比外控者有更高的倦怠分数。在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 倦怠者处理压力事件通常采用消极、防御性的应对方式;而低倦怠感的人则采用积极对抗性的应对方式。在其他所有的研究中, 倦怠的三个维度都与低自尊相关。

对大五人格的研究发现倦怠与神经质维度有关。神经质包括特质性焦虑、敌对、抑郁、自我意识以及脆弱敏感这些特征;神经质的个体在情绪上是不稳定的, 并且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痛苦;倦怠的耗竭维度看起来似乎也与A型人格有关 (A型人格往往具有竞争、紧张的生活方式以及强烈的控制欲) 。也有一些观点认为, 情绪型的个体比起理智型的个体更容易有倦怠感, 尤其是在去个性化这一维度上。

3. 工作态度

人们对工作的期望是不断变化的, 个体会根据工作性质和成功可能性来调节对工作的期望。比如人们会对一份令人愉悦的、富有挑战性的或者马上能获得晋升的工作产生较高的期望。一个假设认为对工作的高期望是职业倦怠产生的危险因素。据推测, 对工作的高期望会导致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因此当努力没有产生期待结果时, 将会导致耗竭感和最终的去个性化。对这个假设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结论:一半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相关, 而其余的则没有。但是发现两者相关的调查研究实际上并没有验证该假设内在因果关系, 想要彻底阐明这个问题, 那么重复测验的纵向研究将会是必要的。

三、干预手段

1. 个体方面

减轻职业倦怠感主要是通过教育干预手段去加强个体应对工作环境的能力, 现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面临着三个问题:人们能学会应对技巧吗?他们能把这些技巧运用到工作中去吗?这些新的应对技巧对倦怠会产生效果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 有关缓解压力的畅销书和自助手册已经证实了人们确实能够学习到新的应对技巧。相似的结论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 个体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 能够提高他们应对工作要求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并不能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在工作中, 人们的角色需要他们按照指定的方式行动, 机构规章也规定了工作的时间和地点, 和谁成为同事也是根据工作的性质, 而不是由个人的意愿所决定的。因此想要使工作完成的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 员工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假设人们在工作中能够应用新的应对技巧, 那这些技巧有效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一些研究中的被试报告称在接受了大量干预策略训练后, 他们的耗竭感减轻了, 而有些研究却没发现相似的结论。几乎没有任何案例报告称在去个性化和无效感上发生了变化。

2. 机构组织方面

除了对个体的教育干预外, 管理上的干预也是降低员工职业倦怠感的必要手段。已有的研究表明, 管理上的改变和教育手段相结合是对职业倦怠干预最有效的模式。如果不考虑个体的应对技巧和态度, 仅仅靠管理上的改变是不行的。工作环境的改变或者个体的改变对于降低职业倦怠水平来说都是片面的, 只有当两者相结合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虽然管理干预手段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 但在现实环境中却不易操作。它们在与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时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并且管理干预手段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摘要:国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其干预手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主要从职业倦怠产生的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手段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职业倦怠,原因,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 .

[2]王晓春, 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05) .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篇8

關键词:教师;倦怠;策略

一、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内在心理的原因

1.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的。教师们常讲,授课的内容已教授无数遍,感觉真的很乏味,实在无奈得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一个人的矛盾心理,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

2.不良性格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但是,这些心理感受又会因人而异,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等无法排遣的教师,则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3.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心理学家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而一名教师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这一切使一个富于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二)外在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与社会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微薄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提升,极度失望的教师将目光转向了其他行业中的知识分子。一部分索性离开教师岗位去开辟新天地,还有一部分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教学的意义变得不太重要,屈服于职业倦怠已是早晚之事。

2.内心认识与现实认识。社会在发展,对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3.社会过高的期望同教育投人与产出间的矛盾,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独生子女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后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反差极大,教师付出多,学生成效少,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失去工作的热情。

4.不完善的评价体系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考试实际权重间的矛盾差异,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自我价值丧失,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具体对策如下:

1.关注工作的兴奋点。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就这一点而言,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这样容易产生工作的乏味感。

2.改变内部心理元素。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并认同一切,更要注意改变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元素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心理。要首先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同社会、同他人、同职业和谐起来。从方法来讲,对于大脑中原有的心理元素,可以采取删除法和添加法,除去那些不很适应现实的认识,添加一些与时代与社会合拍的成分,尽量从积极的角度去接纳新思想。

3.善于奖励自己。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肯定有内外两种:外在的肯定和内在的肯定。外在的肯定包括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内在的肯定:即是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因此它是一种根本生命元素。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篇9

泉水镇旧州小学 宋 莹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

(一)职业因素。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的低创造性,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

1.外在的期望。从古到今,教师被认为是最崇高的职业。从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当今培养跨世纪人才,无不体现教师的神圣和伟大。然而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趋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也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2.角色冲突。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单就教师的职业角色来说,就有多种,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朋友与知已、心理治疗工作者等等。因此,教师在各种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3.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4.职业的低创造性。教与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

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再如,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拼命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压力导致了教师身心的疲惫状态。

(二)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很大影响

1.教学情境。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目前,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以各种“率”作检验教师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建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等,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比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如果教师在这个关系网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就会使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的产生。

2.组织气氛。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常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孤立、官僚、无效能。有的研究发现,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回馈乃是助人工作者的重要压力来源。

(三)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A型人格特征的人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征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B型与此相反。研究发现:A型与B型的人在应激反应的多项变量上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度负荷和物质冲突上,A型性格都比较明显,这些表现与倦怠的征兆有很高的相似性。

2.对社会能力的知觉也是影响倦怠的因素。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如教

师、咨询人员等,他们所需具备的能力与一般行业的工作不同。助人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特别需要与人互动的人际关系能力,即所谓社会能力。

专业人员倦怠的发生,取决于下列两个原因:①是否能觉察到当事人(clients)的问题因个人的处置而获得显著的改善。②助人目标是否达到。如果专业人员能知觉到当事人,因自己的处置有所改善,则会增加他的胜任感,进而提高其助人的动机。如果预期目标不能达到,专业人员将其全部原因归咎于工作本身,那么就容易产生倦怠,因而降低助人的欲望。由上述理论可知,教师产生倦怠的原因,在于教师能否知觉到学生的问题因其努力获得改善,以及教师协助学生的目标是否达到,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无法达到目标便容易产生倦怠。例如一个老师在新学年接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开始时立志要把这个班带好,但经过长时间努力以后,无效果或效果不显著,那么教师就容易产生倦怠。

(四)社会因素。教师工作倦怠是个人行为,但造成的原因也与社会因素有关。

1.社会的巨变,使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使情绪发生变化,加上现实中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矛盾,使教师心理波动较大。

2.群体关系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教师职业心理。某些教师在群体中与人的关系不够融洽,人际关系紧张,使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无归宿感,因此有的教师不能愉快地从事工作。

调整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 篇10

首先,把工作当作享受,在享受状态下,教师的职业成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这些教师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在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学生的每一次获奖、自己得到的每一项荣誉都让他们感到自豪。带着这样的心态从事教师职业,就是快乐幸福的。对工作充满热爱,对教师来说,孩子那灿烂天真的笑脸是天底下最美丽迷人的图画,教室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校园是地球上最纯美圣洁的净土。所有的辛苦和压力都变成了一种愉快、一种乐于去迎接并以欢乐的心境去化解的“美差”,即便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生活非常清贫的情况下,也怀着极大的热忱、带着浓厚的兴趣,无怨无悔地做好每一件事。

其次,不以教师的职业为满足物质需要的功利手段,也不把它看成是给予和付出之后的心灵满足。而是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同时,教师本人也会通过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真正的教师是那些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并从职业中得到幸福快乐和主动发展的人,是那些热爱教育、追求智慧人生的人。也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幸福快乐,学生才能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充满信心地生活。

谈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11

在深圳某中学担任班主任的吴老师虽然只有三十出头,但已经连续带了几届毕业班,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都认为她带班有方,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送到她的班级。最近,原来热情开朗的吴老师却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有些惧怕走上讲台。吴老师坦言,自己原来性格开朗,自认为心理很健康。但从连续带毕业班以来,生怕工作中出了差错,最后影响到升学率,常常焦虑得睡不着觉。深圳快节奏、高强度的紧张生活已经使部分青壮年教师出现隐性更年期的症状。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如果当老师的时间久了,都会有这样一些感觉:从教之初的少年豪情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淡漠了;安于现状,知足长乐,得过且过的想法多了;原来觉得可爱的学生也感觉有点烦了……总而言之,平常大家聚在一起,说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没劲”,总是抱怨做老师真是太累、太累了,实际上,这些都是职业倦怠的表现。

一、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解析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

在《心理学档案》上,乔瑟夫·巴马克博士发表了一篇实验报告,阐述了倦怠是如何导致疲劳的。巴马克博士让几个学生通过一系列枯燥的实验,结果学生都感到不耐烦,想瞌睡,并且抱怨头疼,有些人甚至觉得胃不舒服。这些学生还做了新陈代谢测验,结果表明:当人们感到厌倦时,身体血压和氧的消耗量显著降低,而当工作较为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时,代谢现象加速。这说明长期处于紧张或应激状态,可能会摧毁人的整个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人的心理、生理失衡和失调。哥伦比亚的爱德华·桑戴克博士主持了一项有关疲劳的实验,他持续不断地安排一些令人感兴趣的事务,让一些年轻人保持近一个星期不睡觉。最后在报告中得出结论:“厌倦是唯一降低工作能力的原因。”①

在教师群体中,职业倦怠是屡见不鲜的,程度也越来越重,有的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有的教师因疲劳过度而倒在讲台上,据说南京就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小学女教师因事业心太强,任务过重而累死;江苏盐城某小学的一位男教师,因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身心疲倦竟然自杀身亡。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也提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所以,教师的职业倦怠应引起社会和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客观方面

1、劳动强度过大

下面是一位小学教师一周的工作时间:

注:(1)包括临时性的监考、开会或其他事情,有的学校星期天还有加班

(2)值班和星期六都算加班,有一定的报酬,如果不去需请假②

计算一下这位教师的一周工作时间为54小时,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10个小时,而且实际上还不止。一般的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一天几节课,平均站立不少于两个小时;伏案批作业、备课也得几个小时,有的老师戏称改作业为“愚公移山”,有调查显示,教师群体的亚健康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粗放型”的,通过延长教学时间、多做作业、多组织考试来进行的。《教育在线》上曾经有位网友非常形象地描述教师的工作:“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2、多方压力过重

首先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人才竞争成为焦点。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重。于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处处要做到为人师表,一旦有了不良行为,各路媒体群起而攻之,而且会“一竿子打翻一条船”。其次,是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相当一部分的家长片面地认为“教育就只是教师的责任”。最后,是学校的压力,最严重的是分数的压力。俗话说:“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分数也是教师的命根。有大考、小考,还有月考,连续不断,班级、学校要进行排名次,这种不公平的评价机制带给教师巨大压力。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决定了教师的奖金、晋级等重要的、关系教师个人安危的条件和资格。

3、竞争的危机感

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教师地位的提升,使教师这一个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踏上讲台前,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证书,通过各种专业资格的测试;另一方面,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其他社会人员也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走上讲台,执起教鞭,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不象过去那样随便。此外,当成为一个正式的教师后,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职称评审、职位的升迁等等,所有这些挑战都需要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的基础上去迎接和战胜。

(二)主观方面

这里主要指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从物质方面看,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较过去有较大的提高,但横向上比较,中小学教师待遇仍然偏低。很多教师与同龄的机关公务员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其经济收入相差悬殊,尤其有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作为一个普通人,教师也有家庭,有正常人的生活,由于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容易使教师心态失去平衡。其次,从精神因素上看,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因此现实中,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需要压抑和控制自己的一些欲望和需求,从而形成职业角色和自然角色的冲突,造成巨大的心理重负和人格矛盾。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自身的工作、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1、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在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使教师自身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外因条件,教师的情绪和行为会感染学生,导致学风、班风萎靡不振,失去明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2、对教师自身而言,职业倦怠易使教师失去发展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通过长期以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后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状态是一种持久的应激状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种消极的心理反应:第一,情绪耗竭;第二,性格解体(也称“去个性化”);第三,成就感降低。日常生活中有些教师异常烦躁、易怒、过敏、紧张或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玩世不恭,甚至轻生。

3、对社会的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而言,教师的职业倦怠会扼杀整个教育的生命。学校的生命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进取,社会的教育事业在于教育者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如果没有了工作上的事业心,教学科研上的进取心,试想一下,水都成了死水了,这边风景还会独好么?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矫正

上文中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解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又简单分析了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可从主、客观两方面采取措施。

1、自我反思、自我调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所经过的一切,包括压力和困难。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职业的特殊性和特殊的职业角色,了解自身条件所包含的可能性和限制性,积极地将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职业的期望纳入言行,成为教书育人的长期动力。其次,加强学习,增强自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不变应万变。最后,妥善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身的生活情趣。

2、学校和社会要充分关注教师的成长。首先,改变教育观念,改革评价体制。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它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发挥了人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人的能动性,教育事业才会繁荣起来,具有生命活力。学校和社会应该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其次,创造条件,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心理时空。实行人性化管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曾指出,人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低级层次的需要和高级需要层次之间有联系。根据他的理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调动教师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戴尔·卡耐基著,刘津译.挑战人性的弱点——出人头地的捷径[M].学林出版社,第56-57页

[2]顾爱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来自一线教师的呼声[J].基础教育,2004(4)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篇12

关键词:高校,体育,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一词, 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弗卢顿伯格提出的, 迄今, 教师的倦怠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教师行业的突出问题,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也已日渐凸显, 而高效体育教师的整体状况如何, 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人才培养。所以, 应给予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和心理情况足够的关注, 对其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 使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降至最低, 更好的培养出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 外因

由于一直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 体育教育这项事业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教育中, 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 而轻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心理坚韧程度的培养。在理论原则上, 会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但实际做法上, 其他教育的实现都在体育教育之前, 而把体育教育放在的最后的位置上。

其次, 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酬待遇一直较低, 近几年来, 虽然体育教师的薪酬待遇有所提高, 但是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 高校体育教师的工资水平还是较其他行业的水平低, 并且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 生活水平和经济压力还是很大, 各种生活费用的支出、供养子女和父母的支出, 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 这些都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些现实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都会使体育教师产生不平衡感。

第三, 高校体育教师的地位一直被认为不如文化课教师, 甚至许多学校体育教师的薪酬都比其他的文化课教师低。外界的不重视, 薪酬的不平等, 都会促使高校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

2. 内因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 长期以来积累的历史原因, 高校的体育教师这一群体大多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储备不足, 虽都是运动健将, 但是知识文化以及视野开阔程度都有很大限制, 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体育教师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 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也不够客观, 对现实的认知也有偏差, 不能正确的看待现实, 这些内部因素都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内因。

另一方面, 教师个人的职称评定, 薪酬福利, 都与许多因素有关, 比如教师的知识学历、教学效果、同事关系、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等,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福利待遇, 需要考虑和努力的事情就很多, 这些方方面面无形之中都会造成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大,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另外, 原本一些教师是具有极高的工作热情, 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 他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想要做出一番成绩, 想要做出更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事, 而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制约, 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理想设定与现实效果的不匹配, 努力与收获的不成正比,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产生怀疑、不满、沮丧的消极态度, 也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对策分析

首先, 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状况的关注。对体育教师随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遇到的困难给与帮助和疏导。鼓励体育教师处理好与同事和学生的关系, 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和师生关系。引导高校体育教师正确的评价自身和工作, 帮助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为了让这一群体感受到组织和领导上对他们的关注, 有利于其健康职业心理的形成。

第二, 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提升。定期不定期的安排组织业务学习和培训, 课程的设置应当以实用性为主, 介绍一些高校体育教学的新项目和方式方法,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也有利于改变教师一贯的教学思路。

第三, 建立健全支持和激励机制。向高校体育教师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激励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更多的支持会对体育教师建立更多的职业幸福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高校相关部门着手建立和健全支持和激励机制、举办团体活动等, 都能有效的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团体凝聚力, 降低工作压力给他们带来的不良感受。他们需要一个释放空间来降低他们的职业压力和不良情绪, 所以他们需要这样一个机制和平台, 为他们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 提供政策支持, 在观念和实际工作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地位。把尊重体育教师的工作做到实处, 维护其权益, 增加经济投入, 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待遇, 降低经济负担给他们带来的顾虑和压力, 提高工作积极性。

三、结论

现阶段,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了一种客观的存在, 我们不能忽略或者轻视问题的存在, 这种不良的情绪, 对于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界应当给与足够的支持, 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体育教师本身也应当做好调节自身的工作, 认真梳理自己的情绪,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积极寻找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从内外因共同制定解决职业倦怠的对策,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或降低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喻红梅.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干预对策[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4 (01) .

[2]曾玲娟, 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11) .

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与对策 篇13

内容摘要:

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本文通过思考与分析,从情感激励、优化管理、调整心态、体验价值四方面入手具体阐述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对策。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帮助 消除 对策

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教师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充满激情的教育生活呢?我认为应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倦怠的原因出发,采取一些既能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又能增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措施,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利用不同感情进行激励,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1、优化情绪,帮助教师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诱导教师遇事实事求是,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学会从不利中看到有利,学会自我解脱,学会辩证地看待不利于自己的事物,相信它可以变好,这样的话教师就容易从困惑与苦恼中解脱出来,消除倦怠心理,继续满怀信心地坚持工作和学习。

2、培养不同情感,养“德”而“励”,求“真”而“励”,审“美”而励。

养“德”而励,就是通过培养道德困惑来激励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会大大有益于调动教师的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

求“真”而励,就是通过培养理智感激励教师的工作与学习。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进教师家庭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增进了教师家庭之间的交流,增进学校与各家庭之间的联系,让老师们时时感受学校的关怀,将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3、实行“人文化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当教师把工作真正当作一些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种职业时,教师才能具有稳定的职业心态,笑容才会在脸上绽放。因此,学校需要克服机械和呆板的制度,建立灵活高效的机制,实行“人文化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减轻不必要的压力,使教师在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感受到职业的快乐。作为校长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文”来关怀每一位教师。例如,开设校长信箱,热情欢迎教师们给领导提意见,对工作提建议。校长对合理的意见都要诚恳的接受,并在大会上提出表扬,对有不同看法的意见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化解矛盾,解开教师心中的疙瘩,使教师们敢说愿说爱说,为学校献计献策,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再如为教师发放“五心卡”,主要有进入发泄室以及参加心理引导、心理咨询的“阳光卡”;进入健身房以及每年体检的“爱心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培训卡”;与学校有业务往来的书店的优惠“书香卡”;进入微机房、图书馆的“上网卡”。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特殊的机构,如红白理事会,后勤服务队,爱心互助组等,由专人负责管理,帮助教师及时处理家中的一些琐碎事务,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们从中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爱,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与凝聚力。

知人善任,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之一,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腼腆,有的擅长书画,有的擅长琴棋„„作为校长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把教师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使其有胜任感、成就感。学校领导要充分信任每一位教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尽可能发挥他们的个性和聪明才智,让每一位教师从有效的教育教学中获得满足,有所收获,体验快乐。

4、精简不必要的评比、会议,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权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繁重的工作,过大的压力,加之社会的偏见,致使部分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受挫,产生职业倦怠。针对教师超强度的工作量这个问题,校领导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减去不必要的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中感受工作的乐趣和幸福。一是减少评比,除了市里的大型活动以外,每学期只组织一项比赛,但是对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认真到位,不敷衍。校领导加强过程的检查,强调对教师进行纵向比较,而非过多地进行教师之间的横向评比。二是精减会议,缩短开会时间,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台、告知版面等及时传达一些会议的主要精神、内容或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不因会议占据教师过多的时间,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搞好教学工作。[2]

三、在不断的心态调整中感受幸福,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1、加深认识,明了工作意义

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专业书籍,更提倡阅读非专业类的充满人生哲理的文章和书籍,以此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每周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里,开展十分钟的“人生感悟交流”,每个教师谈谈自己读过的最受启发或者最感动的文章,在交流中洗礼自己的精神,例如《天堂与地狱比邻》能让老师们明白: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因此成为什么,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

2、巧妙安排,使工作多样化

上一篇:工商局扫黑除恶专项整治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沈阳市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