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市场需求分析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场分析市场需求分析(共8篇)

市场分析市场需求分析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社会化的发展,汽车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越

来越大,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开始增多。在多年快速的经济增长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汽车降价不断,轿车的主力消费群体由财富金字塔的塔尖移向中端。这部分人群,市场容纳力更强,消费也更稳定。中高档汽车受到消费者的普遍亲睐。而别克车就是其中一种。

长期问题方面,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后,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场

份额不断提高,但在核心技术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竞争力仍主要停留在中低档小排量汽车领域,这使得自主品牌企业在这一轮市场需求由经济型小排量汽车向中高级车升级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市场份额下降,利润增长下滑,因此,自主品牌企业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研发,加快技术和产品升级,大幅提高产品竞争档次,但是,目前不少企业遇到了资金匮乏的问题,缺少资金成为钳制汽车研发技术升级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对于毫无“外援”的自主品牌而言,表面上销量增速很快,但由于技术含量低,单车利润十分微薄,难以支撑整车研发的巨额支出,而不实现技术升级只能停留在市场的底层,这已成为国内汽车产业链条上一个明显的恶性循环。别克企业实力雄厚,不断引进国外的高科技,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这也是别克获得市场份额的原因。

众所周知,交通事故是当代人类的第一杀手。由于设计、制造等制造商的原因使得轿车的安全性能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交通事故频发是轿车制造商及其所生产的轿车的第一杀手。轿车的性能价格比是影响轿车需求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性能价格比高的轿车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需求趋势看好,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大。舒适性是消费者选择轿车购置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者总体收入水平并不高,轿车的舒适性还不是影响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轿车的舒适性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重视。发展安全性能高,舒适性能高的车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潮流。别克的SUV车型主要发展的就是这一点。消费者需要外观良好,内饰精美,价格低廉的汽车产品,例如别克凯越,别克君威,别克君越都是适合普通消费者购买的车。

建议和意见:

1、轿车的主力消费群体由财富金字塔的塔尖移向中端。所以别克车应该尽力发展适合这类人群的车辆。

2、从汽车的产品周期可以看出,别克大部分的车辆都处在成熟期,可以获得很大的利

润,引进新的车型需要大量资金,所以别克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应该以培养成长期的车辆、巩固成熟期的车辆为主,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3、从车辆的本身来讲。轿车的品种、颜色、外观、内部装饰效果、品牌是和安全因素

影响消费者对轿车需求的几个因素。别克车在内饰方面要继续保持已有的优势,在安全性能方面要不断的姑姑和加强。

4、别克车的不足就是比较耗油,别克车应该减少油耗,开发绿色能源。

市场分析市场需求分析 篇2

本文对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讨论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 首先回顾了对于市场能够实现供求均衡的最早的理论, 这是对市场自动实现均衡最基础的论证;接着论证统一交换过程的分解, 通过对前面论证缺陷的批判得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理论前提;然后考虑总需求不足两方面的具体原因, 即消费需求漏出和投资需求漏出;最后得到分析的结论。

一、萨伊定理与供需均衡

十九世纪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了市场自动实现均衡的“萨伊定理”。他指出, 抽象掉货币流通过程, 整个市场活动可以认为是用商品购买商品, 买就是卖, 卖就是买, 而“每件商品都有主人”, 商品所有者在出售的过程中既是在创造供给, 同时由于卖就是买的缘故, 他也在创造着需求, 因而得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结论。对于当时普遍存在的市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情况, 萨伊认为这是因为商品结构的问题, 买的人不一定符合卖的人的要求, 一些人在市场上的生产不符合要求, 从而阻碍了市场的出清。

针对这一问题李嘉图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认为在市场竞争中, 资本家不会总生产没有需求的产品, 从而当商品结构出现问题时, 由于资本家的逐利动机和市场竞争压力, 商品结构会自动调整, 从而达到动态的均衡。李嘉图在论证市场自动出清的脚步并没有停在这里, 他又运用了储蓄等于投资的原理, 认为没有用于购买的需求被贮藏起来形成了储蓄, 尽管储蓄漏出了有效需求但储蓄等于投资, 通过投资又形成了需求, 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供需均衡的论证。

二、统一交换过程的分解

在市场供需均衡最基础的论述中, 市场是完美的, 但这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符, 现实中的市场没有那么简单, 上述的理论进行了过度的抽象, 从而出现了严重的错误。马克思指出, 萨伊最致命的错误在于他把货币流通过程抽象掉了, 有货币流通过程的社会远不像论证中鲁滨逊社会般的以商品购买商品, 储蓄等于投资。由于货币流通的存在,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中商品—货币—商品这一统一的流通过程被分解为了商品—货币和货币—商品两个部分, 人们不会因为买就必须要卖, 也不会因为卖就必须要买, 从而使得统一的交换过程被分解, 马克思说“当内部不独立的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买卖存在了脱节的可能。从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出现了不相等的可能性, 同时由于不会因为卖就必须要买, 也为总需求漏出提供了可能。这两点将是我们分析的大前提。

三、消费需求的漏出

在以统一交换过程分解的前提下, 本文首先讨论消费需求如何漏出, 然后讨论投资需求如何漏出。消费需求的漏出的原因可归纳为两部分, 即基于消费极限的高收入者消费需求漏出和基于心理原因的所有人的消费需求漏出, 分别对应收入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

1、基于消费极限的高收入者消费需求漏出

西斯蒙第在研究中发现, 既然萨伊定理是商品购买商品, 而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的商品是自己的收入, 那么也就是说是收入购买商品, 从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购买商品的前提是手中有商品”, 这一点是收入影响需求的基础, 也是这一部分分析的关键。

既然收入因素影响了需求, 那么先来研究一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因素。市场经济具有马太效应:市场经济是以起点公平为基础的, 因而强调机会平等。在现实中, 个体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引起了结果的不平等, 这一结果又被作为下一轮起点, 在机会平等中强化了差异, 最终引起不仅是能力而且是机会和环境的差异。同时在市场经济中, 经济能力影响资金的筹措能力, 大企业和信誉优良的个人更容易得到资金, 缺乏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却很难得到急需的资金, 从而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并且, 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不确定性和风险面前资金雄厚者更容易抗御风险, 资金缺乏者和贫困者更容易在风险中受到损失。综合上述原因, 我们可以得到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市场经济中还有另外的原因使得贫富分化明显, 基于马克思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 劳动者会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 相对贫穷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市场经济尤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贫富差距现象普遍存在。

有了对收入因素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讨论关于高收入的需求漏出了, 首先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 也就是消费是否存在极限。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前提:消费量是在给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的消费量, 它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约束, 人们不能消费自己生产不出来的产品;消费量是在特定的社会道德约束下的消费, 人们不能在消费过程中违背最起码的道德, 同时我们假设人们对消费品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消费量存在极限:生产技术给定, 商品种类就给定;由于边际效用递减, 所以效用最大化的人会在边际效用递减为零的时候停止消费, 因而每种商品的消费量存在极值, 商品种类给定, 就必然有一个社会总商品需求量的极限。商品之间是存在相互替代关系的, 因此总商品需求量的极限必然小于所有商品量极限值的简单加总。同时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 一个人不可能过于过分地浪费, 从而保证了个人消费存在极限值。另一个原因也保证了消费极限的存在即消费能力的稀缺性, 消费能力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 并不像主流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人们的消费是瞬时的和不饱和的。消费能力的稀缺由几个因素造成:第一, 个人时间的有限性。消费是消耗时间的, 许多消费对事件具有独占性。例如一个人吃一个苹果要一小时的话, 那么他一天最多就吃24个苹果, 即便他能买再多的苹果也无济于事, 而且在吃苹果的时候就不能同时去蹦极或睡觉;第二, 消费后残存效用衰减需要时间, 残存效用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比如吃了一顿饭之后, 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对饭的兴趣, 因为需要恢复饥饿感。因此效用最大化和消费能力限制共同造就了个体需求存在一个极限, 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 这个极限值还不足够大。

由于人的消费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是存在极限的, 当一个人的收入达到很高的程度之后, 消费量将近似等于常数, 收入大于消费, 使得消费需求漏出。高收入者收入所对应的大量的消费品并不能被他所消费完结, 因而他不会选择将收入都用来购买消费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 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 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 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也就是说, 当一部分人分配到高收入另一部分人得到很低的收入时, 这种对抗性的分配会使得高收入者漏出需求。

2、基于心理原因的所有人的消费需求漏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有三条规律导致总需求漏出: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心理规律、货币流动性偏好。其中, 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和货币流动性偏好会导致所有消费者将自己手中的消费留存, 从而使所有人的消费小于收入。

人们在消费中的一个心理现象是“花钱花到手软”, 也就是说越花越手软, 这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真实写照。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 那么即便这个人开始的MPC是1, 在收入稍微上升一点, 他的MPC就会下降到1以下, 这样就会使得消费需求漏出, 同时流动性偏好使得人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总要持有一定的货币作为准备, 从而使得人们的货币没有都转化为商品, 引起了消费需求漏出。这两点不仅存在于高收入者也存在于普通收入和低收入者身上, 是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心理规律使然。

3、非线性饱和消费函数对消费及边际消费倾向近似

我们用一些数学方法来表达一下刚才的两个原因下的消费需求漏出。分析之前我们先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与它的消费残存效用有关, 也就是说效用越满足越不愿意花钱, 这一点假设应该说是符合现实的。c代表消费, y代表收入, cm代表残存效用。

解微分方程得到:

做变量替换:

当Y燮1

Y叟1时

上述分析得到在Y小于1时也就是说当收入比较低的时候, 人们的消费与他们的收入成正比, 当系数η小于1时, 存在需求漏出, 而当收入比较高时Y大于1, 消费需求等于常数。这段数学分析从一个与我们结论无关的假定出发, 通过非饱和的近似方法得到了我们一致的结论。

四、投资需求漏出

尽管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漏出, 但是这并不能论证有效需求不足的必然性, 因为我们注意到在前面关于萨伊和李嘉图的市场自动出清的理论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一部分是商品购买商品, 另一部分是投资等于消费。我们在市场统一交换过程的分解部分论证了商品购买商品是过度抽象, 并且通过西斯蒙第的理论论证了这一论点的问题所在, 但是我们批驳了第一部分之后我们仍不能击倒这一理论, 因为李嘉图运用了投资等于储蓄这一论点, 尽管消费存在漏出, 但是漏出的消费可以变成储蓄, 而储蓄又完全转化为投资, 所以供给仍等于需求。下面我们要论证的就是储蓄转化为投资是不完全的, 投资的需求也存在漏出。

论证投资需求的漏出我们首先来看马克思的一段话:“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 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这句话的意思是储蓄不会简单地全部转化为投资, 转化多少取决于资本家投资的欲望, 鲁滨逊式的抽象仍然是有问题的, 尽管在荒岛上鲁滨逊的储蓄就直接转化为投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储蓄和投资的过程是分开的, 是由两部分不同的人进行的, 出现了储蓄, 投资的人不一定就把它花掉, 要看他是否愿意进行投资。在研究投资人的心理方面, 我们仍然可以用凯恩斯的三条心理规律来解释: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心理规律、货币流动性偏好。在这里后两条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认为边际资本效率递减的心理, 厂商在进行投资时会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影响自己的投资行为, 出现持币观望或者不愿进行信贷, 或者银行对未来缺乏信息直接引起银行惜贷等现象。流动性偏好的规律使得人们在利息率低于资本边际收益时才会去投资, 而在长期利率稳定而资本边际收益不稳定的情况下, 人们也不会盲目投资。

综合以上两条心理规律我们可以发现“追求积累的欲望”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确实受到了限制, 因而投资的需求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制。

除了投资需求由于心理规律而漏出之外, 我们还注意到另一个事实:投资是为了生产未来的消费品, 投资消耗了一部分收入, 创造了需求之后的结果是更大的消费品产出。如果单纯追求投资的扩大来产生需求, 而不解决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的话, 实际上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是在不断积累, 高积累、高投资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危机也就总有一天会爆发。

马尔萨斯有一段经典的话概括了这一思想:“他假定如果社会上比较富有的一部分人为了积累而放弃惯用的便利品和奢侈品的享受, 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国内的资本几乎全部会流向必需品生产, 因而引起耕种和人口的增加, 但是, 这恰恰是李嘉图先生所明确承认的那种可能普遍发生供给过剩的情况, 因为必需品的生产将无疑超过现有需求所能容纳的程度。”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市场经济在实现了交换统一过程的分解之后, 在分解的交换中, 高收入者由于消费极限而产生需求漏出, 所有消费者由于心理规律而引起需求漏出和投资需求漏出。综上可知, 市场经济必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参考文献

[1]白暴力、方凤玲: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和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1) .

[2]白暴力、刘帆、魏军:总消费需求不足的微观机制[J].教学与研究, 2005 (6) .

[3]党爱民等:过剩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4]郭伟:财富增长过程中的马太效应[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12) .

[5]刘嗣明:中国经济需求不足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6]卢映西:生产能力过剩与消费能力稀缺[J].经济学家, 2005 (5) .

[7]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商务印书馆, 1964.

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篇3

一、人才市场需求变化

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到培训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培训机构及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培训业务结构,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据各有关媒体报道,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以下人才将更为走俏:

(一)工程技术研发类的人员一直是汀行业最热门的人才。

(二)汽车行业中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竞争焦点。比如精通外语的汽车设计人才、具备汽车技术背景的营销人才、具备汽车销售背景的IT类专业人才,以及汽车信贷、保险等金融人才2005年将更加走俏。

(三)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激活。近两年,由于金融行业不断调整和不断推出增值服务,金融业以保险、基金等行业为龙头,人才需求量大增,特别是在核心业务如证券、银行、保险以外的房地产贷款、个人理财、车险等都需要专业的金融人才的加入,以及新的金融服务机构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使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2004年6月,作为科锐金融人才网的拥有者——科锐咨询的CEO高勇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到今年3月份,有19个国家和地区6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195家金融机构,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急缺八种金融人才:一是金融分析师(CFA);二是特许财富管理师;三是基金经理;四是精算师;五是证券经纪人;六是股票分析师;七是信息主管;八是投资管理人才。

(四)传媒业需要高级市场人才。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共有 5000多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达55万人。然而,中国传媒培训市场却显得风平浪静,与传媒业巨大的人才需求显得极不相称。目前,急需培养三个层面的高素质、专业化传媒人才:一是传媒企业家或职业出版人,这是传媒业发展的领军力量,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否;二是专业人才团队,包括资深采编人员、发行专家、营销专家、印务专家、传媒市场研究专家、信息管理和竞争情报专家等,传媒企业必须在采编、营销、广告、发行、印务、信息情报分析等方面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专业化队伍,才能在传媒各个环节中确保竞争优势,三是管理及服务人才队伍,包括HR专家、财务专家、行政管理等专家队伍。

(五)物流业通揽前后端人才。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地区中心城市制定了物流发展规划;全球50大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中,有75%已进入我国,采购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而与此不相称的是,中国物流人才缺口巨大,全国缺 60万人,其中北京缺20万,上海缺20万,深圳缺12万。物流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最为紧缺的人才之一。

(六)数字电视成为新的人才需求热点。我国计划在2005年将进行数字电视的商业播出,2008年用数字电视转播奥运会,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的播放,全面推行数字电视。而在数字电视的运营、制作、关键技术本地化应用等方面,人才缺乏。

(七)咨询业人才需求呈新的热点。现在咨询业在中国绝对是个新兴行业,前后不到20年的历史,但发展迅速,据北京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地区注册登记的咨询机构已超过7000家,从业人员约为 30万人,其中规模较大、声誉较高的咨询公司服务范围几乎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政策咨询、科技咨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综合咨询及专业认证等诸多领域。2004年6月11日,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凯捷与中国第三大咨询公司远卓组成战略同盟,而国际著名的五大会计公司安达信、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更是早巳入主中国。近两年,各大国际咨询公司云集北京,国内咨询公司异军突起,使咨询人才大战一触即发。

(八)游戏人才链上需求多。调查显示,国内游戏产业真正起步始于本世纪初,2001年,全国游戏企业仅79家,游戏从业人员只有2969人,其中大部分是游戏销售人员,游戏技术开发人员(含美工)仅有1169人。但随着国内网络游戏用户的急剧增加,人才资源匮乏的矛盾很快突出出来。目前国内的游戏专业人才缺口高达60万人,游戏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游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据分析,目前,市场上主要需要以下5类紧缺游戏人才:一是游戏策划人才;二是游戏程序员;三是游戏美术工程师;四是游戏市场拓展员;五是游戏技术维护工程师:

(九)市场总监缺口较大。据2004年7月18日的《北京考试报》报道,市场总监已屡次被列入人才紧缺榜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至少紧缺30万名市场总监。全国现有6000万名营销人员,80%以上未被培训认证,其中60万名高级营销管理人才基本都未被培训认证。针对市场的需求,部分机构及教育单位已经推出市场总监的培训考试。其中,以中国市场学会主持的“中国市场总监资格认证”体系最为引人注目。由于该认证按照国际惯例引入了第三方考试方案,有美国ATA考试平台进行规范老师,突显出其公正性及严肃性,因此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同。据有关方面提供的信息,上海市目前已有大约200多位市场总监通过了这个考试,并获得了珍贵的中国市场总监资格证书。

(十)医药业人才需求呈多样性趋势。北京人才市场经理郭卫东告诉记者,医药人才特别是医药销售人才一直是今年人才市场的招聘大户。而在网上人才市场,进入8月医药人才也表现不俗。中华英才网数据显示,与7月份相比,医药人才职位一直在稳步增长,8月共提供职位10551个,比7月增长 1612个,在热门行业的排行榜上也跃居第七位。其人才需求特点是:一是职位需求多样化,不再死守销售;二是高薪优势引才,海归竞争力凸显;三是外资医药企业销售代表首选毕业生:四是医药物流人才成为新热点;五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才需求增大。

(十一)海归人员急需培训。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 2003年底,中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达到58万人,留学归国人员达1了万人。北京市有了万余人,成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数量最多的城市和地区。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信息,北京市目前有2万名留学者回国创业,已经成为“海归” 人员最多的地方。但海归人员不等于就是人才,而是潜在人才,是准人才。2003年,出现了一个现象,不少“海归”成了“海待”,回国等待工作机会。海归是越来越不值钱,这个现象在2004年继续上演。“海归”成“海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一是良莠不齐,个别人系出“克莱登”大学。德勤人力资源咨询专家黎化民表示,海归也分三六九等,美国的海归相对好一些。 90年代中期以后,很多人到外面速成一个学位甚至是博士,他们往往选择去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这些国家门槛低,周期短,这些人回来后,受到认可的程度自然就低。二是专业单一,不能胜任复杂工作。三是追求高薪,却不愿付出。四是单打独斗,不讲团队精神。五是文化差异,导致沟通不畅。六是定位局限,一窝蜂挤向沿海企业。随着留学门槛的进一步降低,海归人士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供过于求导致海归身价大幅下降。可海归们仍将就业目光盯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鲜有海归问津。如何使各类海归人员尽快了解中国国情,掌握有关就业劳动政策和创业技能技巧,由潜在人才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叮的显性人才,成为培训界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影响培训市场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国际化和全球化

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奥运会、世界博览会等国际性会议、活动大量增加,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人才的培养,不可能都通过正规的学历学位教育来完成,大量的还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升能力,以获得大批大批人才。另一方面,加入WTO后,教育服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大量的国外、境外培训机构和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进入中国,既带来了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模式,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壮大了培训市场规模,同时,也加剧了培训市场的竞争,影响了培训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变化及改革方案出台

十六大后,我国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期,一系列政策将作调整,一系列改革举措将出台,市场经济程度进一步加深。在这改革创新、社会变革的时代,将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方式。为适应这个社会大变动的趋势,社会成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这就给以新颖、快速为特征的继续教育培训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增加了许多培训需求。

(三)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国家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同时,珠三角、长三角进入了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时期,对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近期,在珠三角出现的“民工荒”说明了这一点。继续教育培训如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节奏产生互动,及时分析发展带来的人才培训需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四)新职业、新职位催生新的培训需求

据上海《人才市场报》报道,2004年将诞生65个新职业。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管理类职业,如商务谈判师、客户服务管理师等;二是高科技产业中的技术类职业,如IT行业的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软件项目经理、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师等,IC集成电路行业的集成电路测试人员、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工艺员等;三是在城市重点发展领域中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如汽车产业中,有二手车交易员、汽车综合经验与诊断技术、汽车营销员等新职业等。新职业的产生将催生新的培训需求。促使一些行业培训及其机构从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

(五)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对培训需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对于大多数职业人来说,入职、升职晋级、岗位转换、再就业等成为职业生涯中经常遇到的人生经历。在这些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必须及时地更新知识,增强素质,提高能力。这就不断产生新的培训需求。

三、培训市场热点分析

(一)根据零点集团的调查, IT培训、金融培训和法律培训是目前培训市场的中流砥柱。在未来几年,IT、金融和法律培训仍会继续走高,并且培训课程将与WTO知识密切相关,例如 WTO与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WTO与企业商务运作等等。而物流培训、会展培训极有可能“火”起来,国家对会展人才、物流人才的需求呈飙升趋势。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的统计,2003年上海国际性会展达300多个,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使会展经济达到顶峰,会展运营、会展服务、公共关系、客户服务等等的市场需求使与此相配套的培训呼之欲出。同时,作为我国新兴的物流专业,正以每年30%~ 40%的速度递增。能够系统掌握物资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的人才,除现有的大中专学生外比例很小,物流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落后于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此外,企业高层管理者对项目管理、公共关系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以及风险投资等等也呈现出强势需求。

(二)来自民营企业的订单越来越多,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企业培训的主要需求者。据上海一家培训公司介绍,早两年,来自外资企业的业务份额占其业务总量的70%,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到20%和 10%。相比较而言,民营企业对于培训的需求非常急切。据专家分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很多民营企业走到了从小中型企业向大中型企业或是集团化转型的拐点,规模不断扩大,从雇员数额来说,现在外资企业的比例已经下降到50%,民营企业却上升到了40%。数量在迅速增加,管理水平也亟待提升,这些都构成了他们快速膨胀的培训需求。但相比而言,民企挑选培训产品仍不及外企理性,急于求成、图快图省事的思想非常普遍,培训需求分析往往不够深入,间接导致了培训的草草了事。

(三)高端培训转身咨询角色。一些高端培训公司开始在前期导入和后期跟踪上提供更多的服务,扮演起咨询顾问的角色。好的培训和劣质的培训的差别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堂以外的工作。有关人土由此推断:未来,真正适合企业培训需求的还是企业内训师,他们更了解企业,能够为企业度身定制课程,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管理培训热点

根据中国管理资讯网撰写的《2003中国管理培训市场年度分析报告》,2003年中国管理培训市场有六大热点;一是认证课程;二是总裁研修班;三是项目管理培训;四是MBA课程;五是拓展训练;六是人力资源培训。

(五)IT培训热点

1、IT营销人才培训

IT行业呼唤经过系统训练的高素质营销人才,但目前市场上几乎找不到专门针对IT行业的营销人员的培训,这种现状的最终形成,主要缘于以下营销人才培训的四大阻碍: 一是开设新课有风险。培训机构倾力开发一门新的课程,前期的开发成本暂且不说,学员能否接受一个新鲜的课程也有着太多的疑问,因此不少培训机构干脆选择那些经过市场检验的课程。二是与企业信息沟通不畅。虽然每家培训机构都不断从企业那凰获得一些有用的人才需求信息,但其传统信息来源主要集中在技术相关部门或者人力资源部,对于IT营销相关人才的需求情况很难把握准确。三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往往因循着学什么干什么的惯性,殊不知学中文或英语的从事IT公关或者营销工作,往往有着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四是社会对于营销职业的误解。从事技术工作固然是令人向往的、稳定的、高薪的职业,但从长远看,汀技术人员始终无法回避年龄的尴尬,而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对IT营销人员来说则是一种难以替代的优势。

2、IT管理咨询人才培训

国资委信息中心2003年对全国3000家大型企业信息化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型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平均为6782.63万元/户,但与企业动辄上千万元的投入不成正比的是,只有 3.7%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成熟阶段。对此,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周明认为,企业内部汀管理咨询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业内人土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IT管理咨询顾问作为企业信息化人才金字塔的中坚力量和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神经中枢,其工作的复杂性较高,对其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为解决这个问题,2004年6月,由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推出的汀管理咨询系列技术资格培训与考核项目(1TMC)全面展开。该项目共分5个专业方向: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 (CRM)、供应链管理 (SCM)、产品数据管理 (PDM)、IT服务管理(ITSM)。

3、IT设计培训

IT培训市场一直是微软、思科等国际证书培训项目的“天下”,但2004年以来,设计类IT培训却异军突起:网页设汁培训、三维动画设计培训、广告设计培训等与设计有关的培训项目多达几十种,且招生情况异常火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IT设计人才需求看涨。随着广告、房地产、家居装潢以及动漫业的发展,市场上对平面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等IT设计人才的需求激增。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动画设计人才的需求为15万人,而目前专业专业人才的“库存量”仅为1万名。一方面,人才需求旺盛带动IT设计培训热升温;另一方面,市场饱和导致微软等IT认证培训逐渐降温。在这种情况下,培训机构纷纷调头,将目光瞄向更具市场空间的IT设计培训。但IT设计培训虽是一匹“黑马”,从发展趋势来看,注重实际技能将成为汀培训业的主流方向。

(六)企业内训热点

中国老年公寓需求市场分析 篇4

中国自1999年以来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新世纪开始的“银发浪潮”也滚滚而来,而且中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来势异常凶猛。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摆在我国和各个城市面前的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选择养老和住宅的方式,由于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原因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主要形式有与子女共居、与子女邻居、独居,除此以外还有托老所、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以及老年公寓等。那么什么是新型的“老年公寓”?

所谓的“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就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它既体现老年人养老居住,又能享受到各方面社会化服务的住宅。老年公寓兴起于北欧一些国家,90年代在美国一些城市发展起来,成为房地产业的新兴领域。中国的北京、天津、大连、杭州等城市近几年也相继建成老年公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老年公寓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

一、老年公寓需求的不断增长。

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武汉等大城市也快速进入老年型城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0%以上(60岁以上人口)或7%(65岁以上人口)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老年人口系数是指一定时点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人口老化的程度(《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陈朝先著,1998年版)。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即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人数已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7.3%),到2050年将增加到3.34亿(占总人口的22.6%)。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老龄化的发展,我们要建造和发展适合不同老年人的不同要求的各种类型的住宅。其中老年公寓会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首选,对老年公寓的需求会不断增长。

2.观念的变化。中国“养儿防老”、“

三、四代同堂”的观念和家庭组合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小型“核心家庭”、“三口之家”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而且,目前“四二一”的供养关系不断增加,使中间代所承受的压力很大,家庭矛盾也随之增加。同时,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愿意和子女同住,独老户的比重不断上升。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材料显示,北京市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现在住进老年公寓和将来愿意入住的分别为10.4万和30.8万。目前武汉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以与子女同住为主占65.2%。有47%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共同生活,52.4%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分开居住;现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有64.8%认为这种方式很理想,而有35.2%的老人则希望能分开住;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中,有84.6%仍愿与子女分开住,有15.4%的则希望与子女同住。可见,中国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老人的不同组群选择养老的方式又不同。文

化程度较高,中级以上职称,月收入中等或以上,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者,老年公寓为首选,有的认为“老年公寓是理想颐养天年之所”。因此随着观念的变化,对老年公寓的需求是加快增长的。

3.社会上的“空巢家庭”逐渐增多。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等地方,由于子女出国等原因,一对老年夫妇家庭占的比重较大。目前北京市60岁以上180多万的老龄人口中“空巢家庭”已近30%,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重有可能达到90%。目前天津市内六区的空巢老年人家庭,占总老年户的62.4%,其中独居老人为13%,偶居的占49.4%(《老看住房专题会议论文集》2002年)。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的不断增长,那么这部分老人对老年公寓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4.现在的中青年对未来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会有很大的变化。据武汉市调查,现在的青年人(20-25岁)仅有28.5%,中年人(40-50岁)有42.8%希望将来与子女住在一起(《城市规划》2002年3期)。当他们进入老年时,由于我国各种老年机构已经完善等原因,其中很多人会选择社会养老的方式。所以老年公寓的社会需求是逐渐增长的。

5.随着老年公寓数量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新兴产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上海市调查,制定上海市2010年老年公寓的发展规划,入住人数取老年人口总数的3%的比例为宜(发达国家一般为4-5%)。按此比例,到2010年上海市老年公寓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187万平方米(《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18期)。如将此比例推至全国,那么对老年公寓的需求,已经是很可观了。所以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同时,随着老年公寓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导致为老人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公寓的发展,需要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医疗、邮电、通信、文化教育、装饰装修、家用电器、以及家庭服务等一系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增加就业,引发商机。

二、中国老年公寓的特点

老年公寓首先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老年人年纪大、身体虚弱、眼睛不好、牙齿不健、腿脚不灵、消化功能差,有的高龄老人和有各种疾病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还需要生活和医疗方面的特殊护理和服务。同时中国老年人在生活习惯和观念方面与外国老人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国外老年公寓的模式。我们应按照中国政府制定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原则,创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老年人需求的中国老年公寓。

1.地点的选择。依照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老年公寓适宜选择在不远离社会,不远离家庭和亲友,但必须是空气新鲜、交通方便、有绿化带、有公园、最好在风景区等环境优美的地方。

2.老年公寓的模式。国外老年公寓的模式,依据1986年国际慈善机构(HTA)的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标准分为7类:退休和退休前老人居住的住宅;生活基本自理,仅需少许监护和帮助的健康老人住宅;提供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的服务和设施的健康老人住宅;专为体力虚弱而智力健全,不需要护理和监护的老人住宅;专为体力尚健而智力衰退并需要个人生活照料和监护的老人住宅;专为体力和智力都衰退并需要个人监护和护理的住宅;专为体力和智力衰退并患有疾病、受伤等的老人入住的注册医疗机构。又依据各个国家的现状和经验,国外的老年住宅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独立式老年住宅;集合式老年住宅(老年人合住的住宅);护理型老年人住宅以及公立养老院(社会福利性)。从资金来源划分实际上分为两种:家庭和个人融资;政府和社会融资。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老年公寓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个人支付或政府和社会资助)。

3.设计与配套设施。老年公寓要按照老年人的特点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从住区规划、设计到配套建筑与设施方面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老年公寓宜为低层小高层(有电梯)或平房有小院落,而不宜高塔楼,住房面积以合室、一室、二室小套房为主。道路要无障碍设计,户内有紧急呼叫与电子安防系统。居室要阳光充分和通风。老年公寓要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如医院、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图书资料、购物中心、银行、邮局、交流活动、家政服务等。特别是老年社区内要配备正规定点医院。该医院应具备治疗、抢救、咨询的功能,这是关系老有所养的重要保障,是老年人进住社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4.规模与档次。从居者本身的利益。安全管理和市场需求出发,老年公寓的规模不宜过大,这要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而定。要依据老年人不同的经济和健康条件以及需求,建设不同档次的老年公寓住宅。但是中国目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老年公寓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广大中低收入者的经济承受力和需求为主,而不能片面追求规模与档次。

5.老年公寓的性质。依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老年公寓可以是以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方式,也完全可以是市场的方式。老年公寓的租售方式,可以由老人的旧房置换、旧房出租、返本销售入住等进行资金运转。此外,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资助。福利性的养老机构,则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出资予以建设。市场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而定,这块蛋糕很大。

三、老年公寓的现状、问题及今后发展建议

老年公寓特别是独立的老年公寓,在欧美国家发展较早,建设较多,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老年公寓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老年公寓在一些城市也相继发展起来,如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独立老年公寓。它建于北京北部的小汤山,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可以容纳近万老人入住。它的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服务较好。上海市是最早进入老年型的城市,老龄事业发展较早。1990年开办的浦东老年公寓,是全国首批老年公寓之一,目前全市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的床位已达2万多张,相当现有老年人口的1%。大连市2001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50所,其中老年公寓11所,总床位7993张。这些城市的老人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发展,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并为总结老年公寓的发展和特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由于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刚刚起步,从全国范围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l.老年公寓的建设供不应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进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5%左右。以我国大连市为例,60岁以上的老人71.1万,占城市总人口的2

4.9%,若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按3%的比例分析,70多万的老年人中,将有近2万人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而目前仅有7千多个床位,这远远不能满足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对老年公寓的需求。

2.老年公寓的布局不尽合理。目前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例入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缺乏从中国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出发,而制定的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所以目前存在着有的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有的居住高层塔楼并密度较高,活动空间少等,这些都给老年人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不便。

3.老年公寓的价位偏高。有的老年公寓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较好,但是租售价位较高,有的月租价高达2000-3000元,很多老年人只好望洋兴叹。如上海市选择老年公寓的老人中,86.3%希望每月所需费用不超过1000元。北京市2006年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60%以上表示近期或以后愿意入住老年公寓,但他们所能承受的平均价格为1200元;大连市老人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可以接受的价位为600-800元。可见,在我国目前广大老年人的收入偏低的情况下,老年公寓的档次和价位要适合广大中低收入老年人的承受能力。

4.一些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建筑老化,设施不全。一般来说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老年公寓不太多。而有些单位和个人资助的养老机构,如福利院、敬老院的环境、条件和服务则较差,不能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的。

5.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的住宅建设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

发展建议

1.制定和完善老年住房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老年住房(含老年公寓)要纳入国家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不仅要制定老年住房的长远规划,而且要制定短期计划。首先,要对老年住房的布局、数量、规模、档次、设计、结构以及住房产权、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适合我国市场需求的,今后老年人住房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其次,再依据长远目标和规划,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和计划。在近期的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计划中,要将老年人住房建设纳入计划。要对老年住房进行有计划的新建、改建和扩建,以保证老年人对住房的需求。对于那些设施和条件比较差的老年住房,要及时予以改善,确保老年住宅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2.大力兴建中高档的老年公寓。目前我国中高收入老年人住房的需求量巨大,应予以大力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发展适量高收入者的老年公寓住宅。

3.要解决好老年公寓的融资问题。融资问题是当前老年公寓建设的瓶颈,需要花大力予以解决。首先,建设老年公寓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将老年公寓的建设纳入国家和城市的总体规划,而且要按照规划要求,定期进行老年公寓的专项财政拨款。在土地使用和税费方面要实行优惠政策,如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免税费等。其次,政府还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来重视老年人和老年人的住房问题,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开发商来兴建和管理老年公寓。开发商除了享受在土地和税费方面的优惠以外,还可以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再次,还可以发挥社会的力量,建立老年人事业基金会,以及开征遗产税等筹措老年人住宅资金。最后,在个人筹措资金方面,要得到银行的大力支持。银行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制定优惠的住房抵押贷款办法。如以现房作抵押贷款购买新房;“双合同制”贷款购房。即老年人与银行、其子女与银行,各签定一份买卖合同和担保合同,当老人无力还款时,可以由其子女或亲属还款;逆抵押贷款购房。这是目前国外一些国家普遍使用的方法。即老年人退休以后,从开发商处购买一套老年公寓,然后与开发商签定合同,每月由开发商支付给老人一定数量的生活费,直到老人去世,开发商返还剩余本金,住房归开发商所有。这些贷款办法,为老年人住房提供了保证。还可以采取物业置换以及合资建房等多种渠道为老年人解决住房广开门路。

4.建立和健全养老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这两个制度是老年人解决住房问题的前提条件。要借鉴国外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搞好。我们要发动和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投保,扩大养老保险范围;同时要按国家规定按时发放。要建立和完善老年住房保障制度。

5.建立和完善老年住房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解决好老年人住房问题的保障条件。如日本为推进老年人住宅的发展和居住环境无障碍化,1994年实行了《中心建筑法》,2000年起公布实行了《无障碍交通法》以及《老年人居住法》等。韩国有《老年福利法》、《住宅建设促进法》。为了推进老年住房的发展,要建立和完善我国老年人住房的法律和法规,并要认真执行。

新型建筑材料市场需求分析 篇5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温、防水、装饰装修标准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新型建材的需求会逐步增大。这种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产品质量与档次的提高 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要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求材料 无毒、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所谓的“生态建材”或“绿 色建材”。“十五”期间,对这类建材产品的需求会变得更加迫切和突出。

(一)新型墙体材料“十五”期间,我国对传统粘土实心砖的限制、淘汰力度 较大,国务院国办发〖1999〗72号文、建设部建住房〖1999〗295号文以及国家墙 体材料革新办公室墙办发〖2000〗06号文已明确提出了相关城市限时禁止使用粘土 实心砖的目标,并要求积极推广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及与之相配套的新型墙体材 料。“十五”期间,对新型墙体材料,特别是轻质、高效、保温、隔热、块大、施 工方便快捷的新型墙体材料的需求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对外观整齐美观、带有自 装饰效果的新型墙体材料需求也会有所增长。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型墙 体材料自身应用技术的逐步完善,新型墙体材料的市场也会得到进一步拓宽。

(二)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家庭装饰装修仍将是人们消费的热点与主流。随 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在提高,对居住环境要求已不仅仅是遮风、挡 雨、避寒,更要求舒适、优雅、美观、有利于健康。因此,对装饰装修材料的需求 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要求其性能好,功能多,款式新,美观、大方,而且无毒害,无污染。

(三)塑料门窗随着人们对其性能的逐步认识,其市场正逐步得到开拓。国家 已相继出台了关于在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中,禁止使用不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32系列 实腹钢窗和25系列、35系列空腹钢窗。推广应用具有节能、密封、隔音等优良性能 的、符合《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26-95)要求的建筑用窗。当前,应重 点推广应用符合《PVC塑料窗》(JC/T3018)标准的PVC塑料窗。“十五”期间,优质塑料门窗的市场需求量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四)塑料管材建设部建住房【1999】295号文对淘汰砂模铸造铸铁排水管、冷镀锌钢管、热镀锌钢管的时限做出了具体规定,提出推广应用硬聚氯乙烯(UPV

C)塑料排水管,铝塑复合管、交联聚乙烯管、三型无规共聚聚丙烯管等新型管材。还规定新建小区内的户外给水管必须使用塑料管,城市新建供水管工程优先使用 400毫米以下的塑料供水管,新建建筑必须使用塑料电线穿线管等。所有这些规定,都给塑料管材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市场机遇。“十五”期间,塑料管的市场需求量 会明显增加,尤其是一些新型绿色管材,如交联聚乙烯管、改性聚丙烯管、铝塑复 合管等有较好的市场需求。

(五)建筑涂料随着装饰装修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国 家环保政策的影响,低档、有毒的聚乙烯醇类涂料将被淘汰,对无毒、装饰性好的 中高档内墙涂料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乳胶漆所占的比例将迅速提高,逐渐成为内 外墙涂料的主导产品。随着市场对高性能外墙涂料需求的日益增长,溶剂型外墙涂 料需求也将有所增加。

(六)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国家已作出有关国家重点工程和小康示范工程、安居

工程、住宅试点小区建筑,必须使用国家推广的新型防水材料,逐步限制使用纸胎 油毡的规定。“十五”期间,随着这些规定的逐步落实,新型防水材料,特别是改 性沥青油毡、高分子防水卷材、中高档防水涂料和弹性密封材料的市场需求量会逐 步增加,纸胎油毡的市场份额会逐渐缩小。

(七)新型保温隔热材料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逐步落实,建筑节 能工作由北方采暖区到中部夏热冬冷区、南方炎热区,由新建建筑的保温节能到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由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到一般城市和农村,由点到面逐步铺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等建筑功能要求的提高,建筑保温将逐步由政策推动变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为。因此,新型保温隔热材料 的建筑应用市场会得到有效开拓,市场需求量将会有一定增长。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筑应用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新型建材应用技术的研究,加强市场的开拓,正确引 导消费,推动新型建材的发展。以节能、节地,利废、环保为重点,积极开发、发 展适销对路产品,淘汰低质、落后、高能耗、浪费土地资源的产品,有效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功能、档次和配套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 构优化。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增加出口创汇。努力把新型 建材工业建设成适应国民经济和市场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工业,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 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十五”期间,新型建材工业的发展,要从数量增长为主转移 到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质量与档次的提高、产品功能的优化以及提高经济效益上 来。

1.产量目标到2005年,新型墙体材料年产量达到3000亿块。

2.结构调整目标到2005年,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到40%;建 筑防水材料中改性沥青油毡占25%,高分子防水卷材占11%,防水涂料占13%;其 它防水材料占1%;建筑涂料中乳胶涂料比例达到60%~70%。

3.淘汰落后目标淘汰粘土实心砖企业2万家,减少产量600亿块;淘汰32系列实 腹钢窗和25系列、35系列空腹钢窗;淘汰砂模铸造铸铁排水管、冷镀锌钢管,逐步 淘汰热镀锌钢管;淘汰聚乙烯醇涂料;逐步淘汰纸胎油毡。

4.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目标开发新型建材生产装备,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 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十 五”末,新型建材新增生产能力的技术水平总体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新型建筑装 饰装修材料总体技术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新型墙体材料适用技术、装备实现国产 化,先进技术装备基本自给,减少进口,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能力的 技术创新体系。

5.市场开发和应用目标2003年全国170个大中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新型 墙体材料住宅竣工面积占当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的比例达到50%;塑料门窗在全国 建筑门窗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塑料管材在全国各类管道中市场占有率达到5 0%以上;外墙装饰采用建筑涂料达到35%以上;新型防水材料在全国防水工程市 场的占有率达到50%以上。

6.资源综合利用目标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年利用工业废渣1.4亿吨。

7.环保目标基本实现清洁生产,排放达到国家标准,产品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 国家标准。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1.发展方向新型建材的发展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向低物耗、低能耗、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多功能、多用途、高附加值方向发

展,并努力做到优质高档化、配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不断开发新品种,满足社会需求。

新型墙体材料应向轻质量、高强度、多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善建 筑环境,减少湿作业,易于机械化施工并节土、节能、利废、保护环境,促进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烧结砖应充分利用非粘土资源、工业废渣、建筑和生活垃圾生产,并向空心化和装饰化方向发展;砼砌块应向系列化、装饰化方向发展,并解决砌块 应用中出现的渗漏、保温问题;纸面石膏板应向产品多样化发展,并做好配套材料、配件及施工机具的配套工作。

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应向多功能、系列化、配套化、多样化、优质化、高档 化、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健康型材料方向发展,向耐久、抗沾污、防火、阻燃型材 料方向发展,向节能、节水、代木、代钢型材料方向发展;向施工简便的方向发展。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应向改性沥青油毡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及中高档弹性密封 材料和功能性防水涂料的发展方向。开发地下止水和堵漏材料,重视施工机具和技 术的开发,进一步提高防水材料的整体水平。

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在建筑保温上应以发展矿物棉、泡沫塑料等产品为主,玻璃 棉、膨胀珍珠岩等多品种共存。工业保温形成以硅酸铝纤维、硅酸钙制品、矿物棉、膨胀珍珠岩和泡沫塑料制品等多品种、多材料并存的格局。

2.发展重点“十五”期间,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重点是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型建 筑装饰装修材料。

(1)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应根据 当地的建筑结构体系、资源情况与经济水平确定主导产品。但总体来说,新型墙体 材料发展的重点是砖、块和板。砖的发展重点是烧结空心砖,特别是非粘土烧结空 心砖和利废烧结制品,如煤矸石和粉煤灰烧结空心砖;块的发展重点是承重和非承 重的砼空心砌块和加气砼砌块;板的发展重点是承重轻板和集装饰于一体的轻板及 复合板材。开发各种“绿色墙体材料”,研制和生产利用工业废渣替代部分或全部 天然资源的墙体材料,采用某些农作物废弃物代替木制纤维生产人造板,用对人体 无害的纤维代替石棉纤维生产水泥板与硅钙板。发展6000万块/年及以上规模的烧 结空心砖生产线,积极发展隧道窑,同时推广轮窑,推广高掺量废渣、全煤矸石烧 结空心砖新工艺;重点发展10万立方米/年以上规模的砼砌块生产线,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成套设备的制造,解决配套的施工应用技术;重点发展10—20万立方米/ 年规模的加气砼砌块生产线,积极发展加气砼板材,适当发展泡沫砼,改善发泡成 型技术;结合建筑体系的发展,重点抓好纸面石膏板的应用,有效开拓市场,力争 “十五”期间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有较大突破;积极发展轻质多孔板材,提高装备 的现代化水平;发展各种轻板组合的轻质复合墙体,提高

生产工艺装备水平与施工装备水平,开发并完善轻质复合墙板成套技术。

(2)化学建材和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优质塑料门窗、塑料管材管 件和中高档外墙涂料。塑料门窗的发展重点是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生产优质产 品,淘汰劣质塑料门窗,解决五金件配套方面的问题,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进一 步做好推广应用工作。塑料管材的发展重点是UPVC给排水管,PE城市供水管、燃气 管,大口径城市供水排水玻璃钢夹砂管,PPR、PE-X建筑冷热水供应管,铝塑复合 管和挤出成型的钢塑复合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年产3万吨以上规模发展,形 成品种、规格系列配套,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专业企业。建筑涂料的发展重 点是质感丰富、保色性好、耐候、耐污染的中高档外墙涂料,环保型的内墙乳胶漆,发展粉末涂料及辐射固化涂料,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3)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大力发展改性沥青油毡,积极推进高分子防水卷材,适当发展防水涂料,努力开发密封材料,并注意开发地下止水、堵漏材料和硬质聚 氨酯发泡防水保温一体的材料。改性沥青油毡重点发展并推广SBS改性油毡,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推进APP改性油毡的发展。在改性油毡用胎体方面,发展聚酯毡、玻 纤毡及聚酯玻纤复合毡。高分子防水卷材重点推广EPDM卷材,积极研制新一代PVC 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重点发展聚氨酯、丙烯酸水乳型防水涂料和橡胶改性沥青防水 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由煤焦油型向石油沥青聚氨酯和纯聚氨酯过渡。橡胶改性沥 青涂料积极开发、推广高固体含量和高质量的橡胶沥青涂料;积极开发丙烯酸等外 墙防水涂料。密封材料重点发展硅酮和聚氨酯类弹性密封膏,适当发展聚硫、丙烯 酸等中高档密封膏。

长三角地区汽车市场需求分析 篇6

长三角地区汽车市场需求分析

从加入WTO的第一年起,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了高速成长阶段,汽车产量与销量几乎都翻了一番,排名从世界第14位,分别跃升至产量排名世界第4与销售量排名世界第3.就在全国汽车市场一片喜庆之时,5月汽车销量在连续2年保持快速增长之后,忽然出现全面滑坡,比4月销量骤然下降20%,库存积压占到总产量的10%以上,车市骤变使需求问题重新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经济带,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它近期的汽车需求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将从汽车保有量与需求潜力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作 者:赵晓北 陈艺春 作者单位:刊 名:上海汽车英文刊名:SHANGHAI AUTO年,卷(期):“”(10)分类号:F4关键词:

钢材市场的板材需求特征分析 篇7

从日本地震、海啸方式之后, 对我国国内部分合资汽车厂商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需求较为旺盛的汽车板材受到明显的牵连。使得当年6、7月份的汽车板材销售大部分都没有完成预先制定的月度指标。与此同时, 我国的汽车需求增长量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减缓, 从2013年1季度的汽车销售量情况来看, 环比下降达到了8.7%, 而且乘用车也继续出现销售量下降。

不但汽车板材的需求出现萎缩, 家电、造船用板材的需求量都出现了下滑。同时, 主要用于农机、汽车以及部分建设工程的带钢, 近期钢材市场对之需求量也并不旺盛。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 近期就曾向媒体透露, 该省所生产的60%都是窄带钢, 而由于从2011年开始, 带钢市场的需求形势并不好, 导致销售价格上不去, 使得钢厂徘徊在微利的边缘。但是, 其他诸如螺纹钢、线材等建设型用材的需求却表现较为旺盛。进入2013年, 板材市场需求比较低迷, 相对建筑钢材市场而言, 热轧钢板材的价格依然要低于螺纹钢价格。因此, 从当前的情况分析, 板材企业的利润要低于建筑钢材企业, 而且表现为生产板材的国有大型钢厂利润要低于生产建筑钢材的民营小型钢厂的利润。

二、高端板材的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从当前国际高端板材市场需求特征分析来看, 日本依然是全球重要的高端板材生产基地。根据世界钢铁协会 (IISI) 2012年的统计资料, 日本2012年的钢材生产总量为1.22亿t, 占到全球钢材总产量的7.56%。而其中大概72%以上的属于高端类板材品种。

而我国的主要高端品种板材都以进口为主, 尤其以来日本的高端板材十分严重。从2012年我国的进口板材情况来看, 来自日本本土的高端钢材数量达到了786万t, 其中仅板材数量就为689万t, 板材比例高达87.7%。而我国2012年进口的板材数量中来自日本的板材就占到了46.7%。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进口板材都属于高档或者是国内紧缺的钢材类产品, 例如冷轧宽幅带钢、镀锌板材等。而且这些板材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汽车类用板材以及家电板等, 工业用普通冷轧板的种类较少。

而国内钢铁企业生产的板材质量可以与日本钢板相比, 最为接近的是宝钢股份的板材产品。作为我国最大的冷轧板材的生产企业, 该公司2012年的冷轧产品总销量为101.25万t, 占到了该公司总销量的43.61%。其汽车板材在国产板材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3%以上, 而彩涂板和家电板则分别占到了51.6%、39.7%。由此看来, 我国钢企在普通板材市场的占有率还较高。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钢材市场板材需求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潜在转型以及世界经济重要变革的阶段, 全球经济将出现重大变化。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 全球经济将出现全面的转型, 世界经济的整体格局也将出现产业革命相类似的“结构性再平衡”。

对我国而言, “十二五”则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济发展将浸入到产业创新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阶段。就我国的板材生产企业而言, 随着市场对高端板材的需求质量以及高端板材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 板材生产企业则应该针对这种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这要求钢企对未来市场板材需求特征以及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 高端板材的需要是整体趋势

在“十二五”期间, 高端制造业是国家深化产业改革, 提高产业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发展反向。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就明确将高端制造产业定位国家战略性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例如, 核电装备、大型风机装备、冶金工程设备、环保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等。从这个角度来看, 在将来五年的发展期间内, 机械制造行业发展需要的钢材除了普通的钢材、板材之外, 还需要大量能够保证高端制造业需要的特优等钢材、板材。例如, 高速列车车箱体的轻质高强度板材、飞机用的高档铝型材、大型机床设备中用到的稳定性好、耐高温、低磨损的板材、大型变电设备中用到的高磁感取向硅钢板材等。这要求各大钢企在生产传统的钢材产品的同时, 还应该掌握这一基本趋势, 将企业的生产重点转移到高端板材的研发和生产当中。

(二) 外需结构将发生变化

近三十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外需依赖性特征。而在“十二五”期间, 这种需求格局将可能发生改变, 既有的产业格局以及产业发展思路都将出现较大的调整。这时, 外需与内需、消费和投资之间必将出现失衡的矛盾, 而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 而城镇化是一个必经的手段和过程。基于此, 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这一变化。通过自身结构的适当调整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了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结构, 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将在将来几年将投资的重点放在城镇化建设、农村道路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以及住房建设等方面, 这将持续拉动市场对板材, 尤其是冷轧和中厚型板材的需求。另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居民对汽车消费的增加也将使得汽车、家电等耐用型消费品的生产量增加, 直接推动了钢企板材的生产发展。因此, 钢企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 应该逐步将生产重点放在国内新兴行业对板材的需求方面。

参考文献

[1]曾斌, 谢国乔.华东主要城市钢材市场的板材需求特征[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2010, 38 (2) :60-64

[2]震后现高端板材缺口, 钢价止跌反弹.http://www.sina.com.cn, 21世纪经济报道

市场分析市场需求分析 篇8

关键词:市场需求;旅游专业;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42-02

一、引言

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密不可分。旅游教育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反过来,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内容与类型又影响着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市场需求决定了旅游专业建设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决定着旅游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根据旅游产业需求状况,如何加强专业建设,如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彰显自己的特色,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旅游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定位不准确。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片面地将旅游业定性为能创造财富的朝阳产业,忽视了其对人类精神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旅游活动在提升人类精神境界中原本应扮演的重要角色,导致了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它最佳的发展轨迹。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简单地将旅游教育定性为理论教育学科或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了旅游教学的本性要求——实践性,致使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念,忽略了学生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以致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例如课程体系设计没有把培养学生未来获取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重点,偏重于理论性或学术性而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相关技能培育,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与旅游行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2.人才培养难与市场需求对接。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应该首先把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作为己任,改变学校办学定位的偏差造成教育产品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其次,旅游教学严重滞后市场需求。旅游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行业,旅游教育应贴紧行业实际,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由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旅游学科建设赶不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与速度。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严重脱节,使旅游教育培养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再次是旅游教育课程体系严重脱离人才培养的规格。现在旅游教育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采用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来配置,解释旅游行业的运行、本质与规律,严重忽略了旅游教育的独特性与实践性。

3.旅游行业和旅游院校结合不紧密。目前我国旅游院校与旅游行业的交流与合作,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不少院校关起门来办学,与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加上课程设计的学术性与理论性,这样从“学”方面造成了旅游教育与行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背离与脱节。旅游教育与行业结合不紧密,一方面造成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操作能力弱,与实际用人单位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没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行业实际从业经验,导致教师实践性专业素养不高,从“教”方面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密。

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旅游教育必须针对旅游行业需求,面对行业目标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需求来实施教学,设定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较准确合理的定位(见图1)。可以看出,旅游业所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量,在旅游人才的四个层面中呈三角形格局,对服务操作与基层管理层面的人才需求量最多,逐级向上依次减少。

图1〓旅游人才培养层次与市场需求结构

这就要求不同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按市场需求、岗位分析来确立专业涵盖的就业目标岗位群进行合理定位。一般来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该以培养“白领”阶层为主,侧重于管理与开发理论、技能和方法的教学与实践,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道路;旅游管理专科(包括高职)教育,应致力于旅游“灰领”阶层,偏重于高级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走“高级技能型”道路,要求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总体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旅游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听说能力,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旅游教育机构及旅行社、饭店、景区从事行政或技术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及旅游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见图2)。

图2〓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群

2.培养目标实现路径分析。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子系统。软件子系统又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实施等几个子系统;硬件子系统包括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两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取决于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定位,这两方面根源于市场需求,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顺利就业。在整个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尤其是要注重与强调旅游教学的本质要求——实践性,建立与加强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的互动。通过与旅游行业互动可以了解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规格。了解行业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使旅游教育有的放矢,培养出能够符合行业要求的学生,以期建立起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教学指导与行业顾问”关系,形成旅游教学与行业共生、主客体互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运行机制与模式,使旅游教育活动具有行业的适应性与岗位的针对性(见图3)。

图3〓基于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路径与客体互动

四、结语

旅游教育是职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必须以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其中尤其是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它统领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及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居于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地位。因此,应该根据地方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加强旅游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与分析,创建自己的特色教育,使旅游管理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Paul R.Fidgeon,Tourism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design:A time for consolidation and review,Tourism Management,2010,31(6):699-723.

[2]Maureen Ayikoru Reading Tourism Education——Neoliberalism Unveiled.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2):191–221.

上一篇:名师工作室助理职责下一篇: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