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精选8篇)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篇1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

《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

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

(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2)综合性(3)实证性(4)应用性 4:社会学的功能:

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

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

四,社会批评功能

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筹划阶段

第一,选题

第二,建立研究假设

第三,制定调查工具

第四,组织人力

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

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

(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

(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

(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 2

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

(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

(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 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

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

(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

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

(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

(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 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

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 2:文化的构成要素:

(1)物质形态要素.(2):精神形态要素.(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

2:文化集丛

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

(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

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

(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

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 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 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

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 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

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

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3:指导性合作

4:契约式合作

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 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

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

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

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

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

(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三)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四)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五)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10:社会网络的形态:

(一)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二)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三)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第七章:群体

1:群体的特征:

(一)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二)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三)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四)有一定的行为准原

(五)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群体的类型:

(一)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由库利提出)

(二)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梅约——霍桑实验)

(三)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内群体和外群体(由萨姆纳在《民俗论》中提出)

(四)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五)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大群体和小群体

3:家庭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3:联合家庭: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己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4:家庭功能: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精神生活功能

4:教育功能 5扶养,赡养功能 5:我国家庭的现状:

(一)家庭规模趋于缩小

(二)家庭功能有所变化

(三)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6:利益群体:是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7:利益群体的特征:

(一)首先,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

(二)其次,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

(三)再次,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8:利益群体的类型:

(一)从群体的目标特点上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二)从群体组成形式上可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群体和自组性利益群体三类

9: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第八章:组织

1、组织的特征:

(一)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二)肯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三)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四)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2、组织的过程:即决策、沟通、控制。

3、组织沟通: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4、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5、科层制理论(又称官僚制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

6、合法性统治类型:1:传统型

2:魅力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封建制)

3:法理型。(典型的形式就是科层制)

7、科层制的特征:(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5)照章办事。

8、科层制组织在弊端:1:形式主义。2:繁文缛节。3:用人困境。4:人情味欠缺。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9、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家法尔。

10、组织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和麦克雷戈。

11、社会上众多组织归为三大部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

12、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二)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

(三)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四)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五)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10、公共部门的优势:

(一)、提供私人部门不愿和不能提供的、对社会来说又是必需的公共场的物品。

(二)向社会的弱势人群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三)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以防止其利用消费的信息不足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四)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以防企业行为产生的外部影响。

11、第三部门的特征:

(一)第三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二)第三部门独立于政府组织.(三)第三部门组织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四)第三部门组织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五)第三部门组织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12.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一)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二)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三)第三部门组织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四)第三部门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五)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九章: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价值要素(又称价值标准):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2):价值要素(3)组织要素(4)设备要素

其中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是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3.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二)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三)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四)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4.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一)行为导向功能(二)行为调控功能(三)文化创新功能(四)社会化促进功能

5.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制度的需求层面看,对基本的社会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基本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主导性制度)和宗教制度三种.6.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7.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其规律性大体表现在:(1)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2)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3)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具有转型时期的特征:

首先,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其次,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最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第十章:社区

1.社区:是指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的生活.(二)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三)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2.社区的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等五个基本要素.3.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的功能.(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保障功能.4.社区横向格局和社会纵向格局(由美国社会学家沃伦在<美国社区>与<美国社区展望>提出的概念)

5.社区的横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中的各种单位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6.社区纵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7.农村社区的特点:

(一)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二)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三)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8.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4)城市化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9.集镇社区的类型:县城镇,中心镇,一般集镇.10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

(一)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二)人口结构比较复杂(三)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四)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11.社区发展的原则:1:民主原则.2:需要原则.3:自力原则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原则.12.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2.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有:人口因素,自然因素,发展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和个人因素.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1.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和差异行为.2.偏差行为的类型:偏差行动,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偏差文化.3.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一)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二)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三)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四)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4.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一)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二)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三)有助于社会预警(四)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5.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摈弃会行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6.社会控制的特点:1:普遍性2:规范性.3:多重性

7.社会控制的类型:

(1)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2)制度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4)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8.社会控制的方式(1)法律控制.(2)道德控制.(3)习俗控制.(4)宗教控制.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形成的三个条件:

第一,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第二,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正常的社会生活.第三,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普遍性2:特殊性3:复杂性4:群体性.3.当代社会问题:

一,结构性问题(一)腐败问题

(二)恐怖主义问题(国际社会四大恶: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和毒品走私)二,偏差性的社会问题(一)毒品问题(二)家庭暴力问题

三,自然性的社会问题(特征是: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

4.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发展科学技术(四)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2.社会变迁的特点:1:必然性2:前进性3:非直线式4:全面性

3.社会变迁的类型:

(一)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分为: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二)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分为: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三)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要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四)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可分为:自发变迁和有计划变迁.4.现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工业化2:城市化3:民主化4:管理科层化5:社会结构分化

6:人的现代化7:生活方式的世俗化.5.社会化的特征:

(一)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二)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三)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四)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的过程.6.现阶段全球化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7.全球化的特征

(一)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二)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三)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四)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矛盾和冲突的过程.8.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的地位.(二)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三)随着中国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上方面的挑战.(四)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环境并不乐观.9.如何应对全球化: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篇2

1.1 内化价值观念, 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的社会化,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当中, 都扮演着社会人的角色。而社会学则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 不仅关注社会的子系统, 更加关注若干子系统及其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个人在群体或者社会中, 都要与他人进行交往, 都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一个人从儿童时代过渡到成年时代, 都在经历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个个体逐渐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合格的公民。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社会文化的继承、传递和延续。

1.2 掌握生活技能, 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角色学习首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 例如, 在课堂扮演学生的角色, 在家庭扮演父母或儿女的角色, 在工作岗位上扮演职责的角色, 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按社会中所规定的规范行事。使每一个社会人都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 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使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掌握各种生活技能, 并履行好所扮演的角色。

2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1 课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 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启发式教学的特质, 笔者一般会在每个章节讲授前, 通过资料、视频或设计问题的方式, 启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例如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这一章的讲解前, 提出“什么是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社会网络和社会群体的氛围哪几种类型”、“我国的社会群体有哪些”等问题供学生们思考, 增强学生们主动探究知识、探究社会的积极性。

2.2 多元情景教学

社会学概论是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 是否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技能也是学业评价的关键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使学生理解、掌握并真正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必须设身处地地进行角色扮演才能完成。因此, 采用情景式教学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 在学习“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互动”等内容时,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扮演自己期望的社会角色, 通过上台编排表演情景剧, 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活动结束后, 每个小组由一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 点评各小组的表现, 教师根据不同的小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

2.3 案例教学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成为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常常选取社会生活中热点和焦点事件, 如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典型案例作为学生讨论的话题, 因为此类问题贴近现实生活, 学生感觉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能够对自己现在或将来的生活、工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案例讨论和辩论的积极性。例如围绕“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这一章节内容, 引导学生们发散思维, 比较讨论全国不同地区和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以及完善的对策;围绕“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学生参与了“一年一度大迁徙之春运”的热点问题讨论。针对不同的案例, 采取不同的讨论方式,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 自由发言和点名发言相结合, 让学生针对案例各抒己见,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全班分成不同小组, 由一位学生充当小组组长, 在小组内部讨论, 汇总整个小组意见后再上台发言。

2.4 立体化教学

课堂是第一教学场所,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课外、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课是利用课堂以外的时空组织的教学活动, 主要采用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与等形式。使学生走出校门, 深入生活, 接触社会, 在课本之外进行实地调查, 亲自了解社会。例如在学习“社区”这一章节时, 带领学生们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考察, 使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社会化过程中社区所发挥的作用;在学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这一章节时, 鼓励学生了解自己家乡三十年以来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 调研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情况;在讲到“社会保障”这一章时, 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慰问老人, 了解老人的喜怒哀乐, 倾听他们的心声。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5 参与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重视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效果, 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 笔者采取了参与式的教学形式, 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把书本上的内容拿出一些章节, 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形式提前备课, 等到提前备课的章节, 小组同学来当老师, 轮流上台讲课。学生在课后对自己上台讲课的内容做足了准备, 都能把所讲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 有滋有味。或者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社会中做调查, 把调查的结果整理汇总, 到课堂进行展示。通过这种让学生换位扮演教师的角色自我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模式,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学们也普遍反映更能接受这种教学方法, 更能深入掌握学习内容, 经过这样的锻炼,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大大增强。

3 结语

总之, 社会学概论的课程对于高校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社会人”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 教师要有效地传播知识, 学生应当有效地接受知识。“教”与“学”之间应有良好的互动。在非社会学专业的社会学概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非社会学专业特点, 充分把握好教学的理念和原则, 这样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社会学的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独立思考;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社会学,教学,改革,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3.

[2]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 .

[3]王道俊, 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149.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

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而不只是掌握理论。

2.创造参与机会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课题有所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知识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在学习中。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参与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也能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如下文所示,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引用一些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到“社会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我的生命线”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成长历程和规划。学生在体验心理游戏的形式中,发现了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多群体的影响,对社会化的过程有了真切的理解。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优化组合

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社会学相关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情景的了解,进行角色演绎。

在“社会互动”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互动场景,如社会冲突,合作、竞争、强制等内容,以及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方式,对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角色扮演完成后,由教师和本小组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反馈评价,各小组结合情景模拟效果,展开交流切磋,提出质疑,分享成果。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一章的学习中,笔者就提出选题——“谈谈你家乡的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从饮食、娱乐、名声、姓氏等角度阐释自己眼中的文化,将专业视角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把握选题,确切有效;把握预习,有备而来;把握方向,避免离题;把握时间,充分讨论;把握评价,及时反馈。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整个过程中动态监控,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几位成功就业和无法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和求职过程的案例,要求学生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认真研究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了解,探讨自己对就业问题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和职业准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了教学相长,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是《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

在“城市社区”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城市社区的特点、发展现状、趋势等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独立探究的项目。首先,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和论证,将项目主体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然后,学生经过社区调查和前期资料搜集,分组确定项目的主要目标,或者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者为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为和谐社区建设;或者完善为社区教育和卫生等,并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第三步,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目标,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奔赴社区现场,完成进一步资料收集。第四步,汇总资料搜集的结果,撰写社区建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要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利于提高下一次项目教学的质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社会学的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它改变了之前的闭门造车的做法,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还有助于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 案例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未来与发展,2010(9).

[2]欧阳晓明.提高社会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2006(4).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篇4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界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2.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科学内涵有哪些?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而发展理论的过程。

(论述题外加: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精神上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其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6.道路问题是关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风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8.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在十七大上提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纳入宪法。10.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11.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是党在新时期的三大历史任务。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课题。12.“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2004写入宪法。★1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法方式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过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1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2.1941年,毛泽东在他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并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高到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

3.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宝。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性力的决定性因素。

4.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以求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5.江泽民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7.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8.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

第三章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败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领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这一道路理论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的。5.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6.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一,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二,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主工商业。

三,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为什么要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为什么要坚持武装斗争?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是建设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8.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

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

线和武装斗争着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四章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怎样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和党的其它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是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 础。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

5.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条件是什么?

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人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而立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6.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有哪些?

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二,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一,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

二,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定息”);

三,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定息”)。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三,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8.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时尚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

1.我国发展工业的指导方针是: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

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堆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方针。

5.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6.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

识的深化,也是当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

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8.科教兴国的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子,增强国际的科技实力及向现代

化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

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9.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人才作为

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早就数以亿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把拔尖创新

人才,建设人才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

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才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第六章

1.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三大要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2.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渐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业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 农业国的阶段;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4.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渐形成。“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基本点”即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一,建设“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8.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9.论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全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在党的十五大上把“三步走”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实现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 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族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10.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领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3.毛泽东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身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

四,在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4、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是什么?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5、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6、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7、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8、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9、如何正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10、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12、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八章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2、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是什么?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6、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8、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及中外合资中的共有成分。

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0、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1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哪些意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13、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多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具有制度保证。

14、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15.深化制度改革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经营和合法劳动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16.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想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8.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的到 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9.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资基础。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应,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面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20,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九章

★1.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3.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段或哪些阶段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5.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第二,作用、职能相同。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6.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主资产阶级。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团结和民主是人民协商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8.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9.民主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主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0.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1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13. 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15.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核心是一种国家制度。

1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

17.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人类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

18.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19.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邓小平进一步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与相互关系是什么?

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民主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7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8.思修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9.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第十一章

1、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4、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5、★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特征、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6、★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8、★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十二章

★1.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1)台湾回归祖国 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年台湾每年赤字约八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简答题)(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论述题具体答十条)(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互相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持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5.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题为《为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6.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第十三章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要和平、促发展、谋和平是时代的主旋律。3.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4.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去世的重要推动力。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5.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6.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7.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8.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有哪些?

“真正的不结盟”;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利益放在首位。9.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它是我国对外交政策的根本立足点。

四,坚持爱国统一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9.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们外交政策目标的新的概括。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平的世界、包容的世界。第十四章

1.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3. 尊重劳动(核心,基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关系的和谐。

★ 5.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6.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题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同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8.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9.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0.新时期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一,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力量保障

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五章

★1.《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对,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3.加强党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2004年9月,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 定》,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4.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有: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完善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吧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篇5

1.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相互联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简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答: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答: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升级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寿命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课文重点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中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第一次飞跃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建党80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四马分肥.*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护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治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民政治监督职能主要是指:对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内容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

*三大优良作风:自我批评,理论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

*与时俱进就是要充分体现出时代精神。

《毛概论》复习重点 篇6

一、国家对企业统一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缺少应有的自主权;第二、忽视商品生产、价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第三、分配中平均主义2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资严重;第四、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2.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容: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3.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6.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是第九章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人民民主专政;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归宿。3.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5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督、参政议政。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5.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据: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 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实行区域自治。的。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农村村民委员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7.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7.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阐述了依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法治国的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8.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8.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9.当前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9.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式。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10.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内容):个体经济、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外 12.社会主义初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原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因: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10.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 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再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特点?第一,再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1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更不是反对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总任产要素,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14.初级阶段在一定时期收入差距拉大的客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观必然性:(1)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会出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现收入的差别。(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多种分配方式,会导致富裕程度的差别。(3)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产生富裕程度的差各民主党派都与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别。(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体力劳动之间客观存在的社会差别。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15.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一是沿海地区第十章 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全这 个大局;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也要顾全这个大局。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16.十七大关于当前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新提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7.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社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 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18.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好又快发展。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19.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抓繁荣,一手抓管理。2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其主要内容:马克思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是坚持以信息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社会主义荣辱观。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

4、什么是民族精神?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精业化路子。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实践中22.三农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题 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最集中的体现。再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主。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24.当前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二,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

学习和继承革命先烈的富于理想,勇于奉献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精神。三,发扬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艰苦奋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斗的精神。四,自强不息的精神。5.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5.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6.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统一的原则。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第十四章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新社会阶层的范围:●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中介组织从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业人员●自由职业者 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3.“四个尊重”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的实质在于调动一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切积极因素。“四个尊重”核心是尊重劳动 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新时期的统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在全社会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第十一章 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进,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空前的广泛性。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1.必须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

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工人阶级为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全体社会主义劳动放。(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重要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保证)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系。7.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人民军队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第十五章 第十二章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2.“一纲四目”中的“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3.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 : 行政立法权、独立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第一,创造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2.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必须加强新时一问题。第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期党的建设。(323-324)第一,这是中国共产第三,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第二,这是世界上一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不良后果。第四,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第三,这是进一步提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境。第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要。供了新的思路。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5.“九二共识”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 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3.什么是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就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6.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7.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尽管两岸尚未统一,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本领。8.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4、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首先,第十三章 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1.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和平与发展是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 第一,题。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5、什么是“两个务必”? 毛泽东同志在党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历住执政的考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 验,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叫、不躁的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

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篇7

一、社会实践总结

1. 校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的支持是此次社会实践圆满完成的最强有力的保障。宁夏大学在“概论”课程现有的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实践教学, 并每学期为社会实践提供1万元的资金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多次召开相关会议讨论、部署社会实践方案。这些都为实践教学的探索、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概论”教研室全体教师高度重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 任课教师就为学生介绍了“2+1”中的“1”即社会实践这一大亮点。在确定社会实践时间 (2011年10月15日) 和社会实践地点后, 授课教师开始在课堂上动员学生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并在报名学生中甄选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本着外地学生优先、男女同学各半的原则, 从每个学院选出2~3名学生代表, 并制定了详细的社会实践方案, 包括租车、为师生买保险、预定中午饭、为学生带晕车药和创口贴、为学生在车上做宁东能源基地资料的讲解, 同时, 对后续活动也做了安排, 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演示实践PPT, 以及调查报告、PPT的评奖。PPT和调查报告分设三等奖, 对获奖同学给予相应奖励。“概论”教研室各位教师在教研室主任带领下团结合作, 圆满完成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

3. 实践结束后, 在班级安排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通过PPT的形式把此次实践展示给其他同学, 以此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社会实践调查不仅是少数被甄选上的同学的事情, 也是全体同学的社会实践。虽然由于条件有限, 仅有个别学生代表亲身参加, 但PPT演示把全体同学都带到了实践地点, 照片、文字、影音资料充分展示了这一实践。当然, PPT演示中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即有些理工科学生制作的PPT太专业化, 展示效果不尽人意。对这一问题, 日后的社会实践应特别注意。PPT的制作旨在记录社会实践。通过PPT展示, 没有亲身参加的学生仿佛进行了一次实践之旅。

4. 作为“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初次尝试的社会实践调查, 收效颇丰。第一, 为学生提供了解宁夏经济发展、宣传宁夏的机会。宁东能源基地投资成本低, 开发建设条件十分优越, 完全能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无论是宁夏人还是在宁夏上大学的外地大学生, 都有了一次了解宁夏经济发展优势的机会和体验, 尤其是外地大学生, 他们可能因这一了解而选择留在宁夏, 服务宁夏, 为宁夏更快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二, 通过宁东能源基地的考察, 学生切实感受到宁夏经济发展“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第三, 此次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起到了导向作用, 为大学生就业做了一个有益的前期准备, 对将来有可能就业的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期间, 带队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宁东能源基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 以及录用应届大学生的相关细则。对机械学院、物电学院、化工学院这些跟宁东能源基地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的学生, 教师给予了最直观的引导。第四, 社会实践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为大学生之间的了解、沟通架设了桥梁。甄选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的原则是, 一个学院选取一名代表。虽然43名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基本上不认识或不熟悉, 但一天的参观实践, 以及此后的合作完成PPT和调查报告等环节, 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学生在实践之后成为要好的朋友。

二、对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思考

1. 转变观念, 重视实践教学。一段时间以来, “概论”课重视课堂教学, 轻视实践教学, 把实践教学置于附属地位, 甚至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即“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强调了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开展实践教学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效果的需要;实践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并且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概论”课程的教学, 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使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 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也要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只有重视实践教学, 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围绕教学目标, 制定规划,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强化教学内容的现实性、针对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鉴于社会实践环节在大学生学生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长期性, 建议学校、学院制定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的计划。目前, 联系社会实践地点确有一定的难度, 选择典型性的实践地点就更难了。学校、学院应考虑制定长期社会实践计划, 与相关企业、团体联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3. 探索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可分为三种形式: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科研实践。虽然“概论”课程涉及到的学生人数众多, 而社会实践调查只能选取少数学生代表参加。且社会实践调查覆盖面不广, 因此, 应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 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除社会实践调查外, 社会实践还有其他方式, 如问卷调查的实践教学、参加社会义工等。课堂实践方式在时空选择的灵活性、与课程结合的紧密性, 以及老师的跟踪指导与学生的覆盖面等方面, 都优于其他实践教学形式。课堂实践教学最常见的形式包括专题教学、观摩教学影片、课堂研讨会、情景模拟等。科研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的过程, 也是促使理论内化的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与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命题论文、演讲辩论、讨论提纲等形式相结合, 共同完成。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大学2009级学生赴宁东能源基地的社会实践, 肯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完善该模式启发良多。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王丽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吴殿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

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为研究对象。在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本文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一、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

当前,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之一的“概论”课,从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集中体现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职大学生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都应遵循此主线。高职“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和指引,必须引导高职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高职师生形成一定的价值共识,让高职师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高职大学生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为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才能符合党纪国法,才能为高职师生提供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为他们提供根本的、先进的价值导向。

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利于更充分地反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利于高职自身进一步明确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高职大学生的重大问题;以利于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利于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如何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概论”课课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概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有:

在高职“概论”课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例如,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实現中国梦必须坚持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力量的凝聚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提升。因此,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要正确引导高职大学生践行他们的职业梦、个人梦,必须正确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他们的力量。

在高职“概论”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第八章,具体来说:

应该在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引领作用,使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提出的“四个全面”中再次明确了法治的重要性,中国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职大学生不仅要深刻理解和认知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布局的重要性,而且要以法治的标准,坚持实践法治思维,坚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他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们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才能做得更好。

应该在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指导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朴实、深刻的精神资源与精神内涵,独具特色和优势,是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培育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特色和优势,又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杰出成果,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

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开展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向实践学习,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具体做法有:

第一,尽可能利用高职院校所在地的资源,例如高职院校所在地的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街道、公司、红色文化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资源,使他们广泛参与高职所在地的社会实践,从而增强和培育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营造核心价值教育氛围。

第二,丰富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方式,可以采取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方式进行;强调“概论”课实践性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有效衔接,对高职大学生的“概论”课实践进行引导,在他们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同时,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开展专业实践,进一步加大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不断突破困扰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种局限,提升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水平,使高职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为社会服务。(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注:该论文是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编号:14G580)、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黄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编号:2013C20411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12月

[2]徐光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科教导刊,2014年3月

上一篇:货代第五章试题下一篇:4.2 电动机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