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网球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康复(通用9篇)
常见网球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康复
一、前言: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运动损伤在体育运动过程当中相当普遍。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会发生运动损伤.根据Mechelen等人1992年的报到,在许多西方国家,用于运动损伤方面的健康费用要远超出用于交通事故方面的费用,侧如,澳大利亚国家健康计划组织报道.1987-1988花在运动损伤方面的费用达3-4亿美元左右。在美国,根据Kvidera等人1983年的报道,每年四轮滑冰鞋滑冰项目中运动损伤的费用就有l亿元,运动损伤给运动参与者的生活、学习、工作、训练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的会导致终身残疾,运动损伤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及损伤的程度,从而降低运动损伤对运动参与者和体育活动的影响。
网球运动属于持拍隔网运动项群,虽然对峙双方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但是不论是专业运动员证是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部较为普遍。这是由该项目技术特点决定的,首先,网球运动对抗激烈,运动量大,心理压力大,精神要高度集中,其次,网球运动特定的技术动作,如来回的奔跑、加速,切线跑、转身、启动、急停、变向、跳跃,旋转等等,这对身体的各个运动器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次.网球运动动作的重复性高,局部负担过大,容易发生慢性损伤。运动损伤将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运动员或者网球运动爱好者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严重制约了训练的系统性和效率以及网球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同时也给参与者心理和生理上带来很大的痛苦。虽然现在已经为顶级选手提供了优良的医疗服务,但是这方面还有持于进一步的改进,尤其是对于网球运动业余爱好者,由于平常练习和比赛的运动强度和密度都比较大,而且缺乏规范的医务监督和保健指导,报多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国外有调查表明:每周保持1-2小时运动量的网球运动爱好者中,有32%在一个正常的季节中会遭受至少一种与网球有关的损伤,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每周超过9小时时,受伤达49%。随着网球运动的蓬勃发展,网球业余爱好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业余网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的问题已经不用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最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对网球运动损伤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损伤比率、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及简单损伤原因的分析与推测上面,对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很少有从训练角度对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细致地分析。因此,在网球运动风摩全世界的大环境下,如何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降低损伤发生的程度,最大发挥网球运动娱乐健身的功能,已成非常重要的课题.本研究将从训练学角度对网球运动损伤进行研究·旨在探索网球业余爱好者损伤的原因和规律,并提出一些训练对策与建议,为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提高训练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网球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康复治疗及预防措施研究
本人在访谈了多位从事运动损伤教学的教师和长期从事研究的教授,并结台了运动解剖学,运动康复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总结归纳了网球运动中常见损伤的治疗康复和预防措施,现整理如下:
2.1肘损伤
按摩疗:因为局部长时间的磨损造成肌肉的粘连,导致肌肉的炎症,在病痛初期可以采用按摩疗法。常用的手法有①拨法②揉法③揉捏法,主要是松解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的消失理疗法:运用超声波机械于人体引起微细按摩效应,红外线温热效应以及多种理化效应而使神经兴奋性降低,有较好的镇痛、解痉作用,加速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散以及结缔组织分散,松解粘连[4]。艾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用艾灸阿是穴、曲池、足三里等穴位,用艾卷悬灸至局部发热为度.一般每穴灸l0min左右,每天一次,七次为一疗程,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1ml加野木瓜注射液1ml.取穴曲池、阿是穴,用5ml一次性的注射器吸取药液后·从患肢曲池或阿是穴进针l到1.5寸,用提插手法,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缓慢注入0.5ml,然后调整方向凹抽无血后再注入0.5ml,如此反复将药液完全注入,两穴交替,每天一次,七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三到五天 [5]。电针配合TDP疗法:取穴曲尺、合谷、外关、阿是穴。患者坐位,患
肘屈曲,用1.5寸针在曲尺、合谷、外关、阿是穴(最痛点)上刺入,得气后,加以捻转补泻,力使局部酸、胀、重感向肩部和指端放射,加以电针仪、连续波,流针20-30min,同时加以TDP照射肘部患处,距离20-30cm,温热为度.每天一次,五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三天。
2.2肩损伤
治疗方法:
1、炎症明显疼痛严重时,上臂外展30度固定1-2周,痛点关节内注射者将损伤韧带固定于松弛位,如外踝损伤,则同定于外翻位,伤后两天,可在踝关节周围用轻手法的推拿、揉捏、切法、理筋等进行按摩,并配合理疗和针灸[6]。
2.3肌肉拉伤
治疗方法:肌肉轻度拉伤及肌肉痉挛者,用针刺疗法会取得显著疗效,不同的针刺强度和针刺频率使受伤或痉挛的肌肉能够在适度的范围内按照不同的节奏和强度进行舒张和收缩,从而有助于恢复肌肉的弹性:肌纤维部分断裂者,早期用冷敷,加压包扎,还要把患者放在使受伤肌肉松弛的位置以减轻疼痛,48h后开始按摩,手法要轻缓;怀疑有肌肉、肌腱完全断裂者,应在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立即送医院确诊.必要时还要接受手术治疗[7].周海雄,黄艳飞把肌肉拉伤分成轻度拉伤、严重拉伤和慢性损伤。针对轻度拉伤应该停止练习,休息几天配合适当力量练习;严重拉伤应该立即停止训练、比赛、完全休息,在运动损伤的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积极治疗和伤后训练;慢性损伤者,首先要注意运动后的放松,损伤的治疗以按摩和体疗最好,也可适当选择中药治疗,按摩以揉、滚、搓等手法,对背部及全身以每次15min左有,每日1次;体疗主要是加强肌肉的力量练习,增加肌肉弹性、耐力,松解伤处肌肉粘连[8]。
三、网球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研究
3.1训练方法要合理。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科学地增加运动量。不同性别、年龄、水平及健康状况的人,训练时在运动量的安排上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例如,年龄小的在训练内容上,应把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结合起来,并以全面身体训练为主;在运动量的安排上应考虑到他们的生理特点,与成年人比较起来训练时间要短些,强度、密度要小些。
3.2准备活动要充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运动伤是由于准备活
动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机体机能活动的生理惰性,为正式练习作好准备。准备活动能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同时地可以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韧带的损伤。在进行准备活动时,既要躯干、肢体的大肌肉群和关节充分活动开,同时也要注意各个小关节的活动。准备活动还应增加一些专项素质的内容。
3.3注意间隔放松。在训练中,每组练习后为了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劳,防止由于局部负担过重而出现的运动伤,组与组之间的间隔放松非常重要。在间隔时间内,一些运动员对这一问题重视不够,他们在每组练习后往往站在一旁不动或千篇一律地做些放松跑。这样并不能加快机体疲劳的消除,再进行下组练习时还易出现损伤。由于各个项目的练习内容不同,间隔放松的形式也应有所区别。例如,着重于上肢练习的项目,在间隔可做些放松慢跑;着重于下肢的项目结束后,可以在垫子或草地上仰卧,将两腿举起抖动或做倒立。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血液的回流,改善血液的供给,另外也能使活动肢体中已疲劳的神经细胞加深抑制,得到休息,这对于消除疲劳及防止运动损伤有着积极意义。
3.4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训练中运动量过分集中,会造成机体局部负担且过重而引起运动伤。例如,膝关节半蹲起跳动作过多,易引起髌骨损伤;过多地练习鸭步可引起膝内则副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因此,在训练中应避免单调片面的训练方法,防止局部负担量过重。
3.5加强易伤部位肌肉力量练习。据统计,在运动实践中,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运动伤最为多见。因此,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力量练习,对于防止损伤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加强股四头肌力量的练习可以防止膝关节损伤,而防止肩关节伤则应加强三角肌、肩胛肌、胸大肌和肱二头肌的练习。
3.6其他要注意的就是夏天不在烈日下打球,以防晒伤和脱水。不在湿滑的场地打球,以防滑倒摔伤。夜晚不在光线不足的场馆打球,防止球的击伤。穿跟脚的鞋袜,和比较宽松的运动装,参与网球运动。
除上述几条以外,搞好医务监督,遵守训练原则,加强保护,注意选择好训练场地,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内容。
四、结论
4.1业余网球爱好者运动损伤发生率高达60%。
4.2业余网球爱好者损伤在春、秋两个季节较多。在训练损伤上,损伤主要发生在实战比赛和技术训练上。损伤类型以急性损伤为主
4.3业余网球爱好者发生运动损伤五个主要因素是:
1、运动技术因素
2、运动训练因素。
3、运动生理因素.
4、外部因素.
5、运动心理因素。访问专家学者获得业余网球爱好者主要损伤的治疗康复措施:
1、网球肘的治疗方法,如按摩,艾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电针配合TDP疗、局部封闭加小针刀疗法、手术配合中医熏洗疗法等;
2、膝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如内服外敷、推拿按摩和力量训练等。
3、踝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如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外敷药物、理疗等;
4、肌肉拉伤的治疗方法,如加压包扎、冷敷、针刺疗法、力量训练,必要时还要手术。
4.4通过访谈专家学者和查阅资料给出了业余网球爱好者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1、训练方法要合理;
2、准备活动要充分;
3、注意间隔放松;
4、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5、加强易伤部位肌肉力量练习;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徐州市业余网球运动中常见损伤的预防及康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到国内外各高校现阶段针对网球运动所引起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方面调查研究现状,并参照了部分国内近几年的有关刊物、研究著作和专题资料,以及体育专业课本,对关于网球损伤及其预防方法有相关文献进行研究。
1.2.2 访谈法
就该文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向有关专家者征询意见和建议,提出对业余网球爱好者网球常见损伤的预防及其康复的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网球爱好者在网球运动中造成机体损伤的种类及损伤的原因
2.1.1 非运动技术伤选例
(1)抽筋引起运动损伤。网球运动时最容易抽筋的部位在人体的足底和小腿部位,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冷刺激。二是肌肉连续的快收缩而放松不够,也会引起肌肉痉挛,这在运动水平不高的新手中更为常见。
(2)韧带撕裂引起运动损伤。在网球运动中激烈的训练、和比赛时,强烈的急停、变向,因运动量过大跟腱韧带劳累过度,很容易引起韧带撕裂,虽然脚部表面没肉任何异常现象但有剧烈撕裂疼痛。
(3)关节错位引起运动损伤。网球运动需要较多的脚步移动,所以扭伤是网球运动最为常见的突发事件,最容易扭伤的部位是脚踝、腕关节膝、腰。其中最为常见的损伤是踝关节扭伤,表现为踝关节内侧激烈疼痛、水肿,所以活动会受限制,甚至行动都很困难。重者足内翻或外翻畸形,足背与踝部有皮下淤斑,局部压痛明显。
2.1.2 运动技术伤选例
(1)肩部运动损伤。运动员在打网球时,运动幅度较大和承受最大冲击力的是肩部,肩部在长期过度发力下磨擦或过度活动,会使肌腱与腱鞘的摩擦增加,造成腱鞘滑膜慢性损伤导致炎症或急性水肿,严重可导致局部发生渗出、变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从而运动员不得不退出训练和比赛进行修养。
(2)肘部运动损伤。人们常说的“网球肘”指的是网球运动中造成的肘关节损伤,从而产生的疼痛。网球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网球运动的项目特点:网球运动是一项周期性长、全身活动量大、要求全面的体育项目。在打网球时肘关节会受到强烈的外力被迫外展或内收,此时韧带很容易过度牵拉或肌肉收缩过猛,击球次数多了就会造成肘关节侧副韧带受伤。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运动员有不同程度的“网球肘”,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不标准,过多地用前臂发力,造成肘关节的过度伸展。此外加上肘关节的力量比较薄弱。
(3)腕部运动损伤。运动员在网球运动击球过程中,腕部运动负荷过大或突受冲击力,很容易损伤到腕关节以及肌腱、韧带甚至到骨。
(4)腰部运动损伤。网球运动中长时间使用腰部集中肌肉群发力,肌肉长时间的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产生疲劳,使肌肉的机能下降,导致腰骶部的肌肉、韧带合筋膜扭伤,长时间的损伤将会造成腰肌劳损。
(5)膝部运动损伤。快速变向、旋转、急停、快速起动等动作是在网球运动中脚步脚法,打网球时出现的膝部软骨和韧带拉伤就是因为上面的动作用力过猛或长期训练造成的。一般扭伤表现为伤部疼痛、压痛、轻度肿胀,功能无明显障碍;若伤部剧痛、肿胀、活动受限,膝关节活动不便、受限制,则有可能是膝关节韧带断裂。
(6)踝关节运动损伤。网球运动在练习中频繁的改变技术动作和方向,要求运动员急停急起,前后左右不停跑动和变向,这使踝关节受到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和冲击力很大,踝关节既负重又活动,韧带多,相对的关节面也很多,所以很容易出现关节扭伤、骨折、韧带拉伤、或关节软骨摩擦出现各类炎症。
2 . 2大学生在网球运动中造成机体损伤的预防措施
2.2.1网球运动前进行充分足够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为了帮助运动员进入运动状态,并且对于避免运动损伤也有很好的效果。据调查和有关数据研究证明,1/3的运动员因准备活动做的不充分导致运动损伤。网球运动中正确的准备活动有慢跑、伸展运动、专门性准备活动等。
2.2.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运动员预防意识
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解剖、生理与心理特点,把安全教育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教练员在训练中要对网球各种技术动作常见的损伤进行安全教育,并相应的提出预防措施,让运动员了解并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同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这是避免运动损伤的重要保证。
2.2.3 对训练计划的合理调整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由于疾病、意外事故、意外受伤、出差或恶劣的天气等原因而中断一定时间的运动训练。那么,再重回到训练场时,就要根据中断运动训练的原因、时间长短和训练者的身体状况,调整运动训练计划来适应自身的现实情况,使训练朝向最终目标努力。损伤一旦出现,往往需要充分的休息,恢复要秉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运动员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2.2.4 网球运动后解除疲劳及恢复体力的方法
整理活动是及时消除网球运动过程中产生乳酸的最好方法,时间可以不长,但是不能删减整理活动的基本内容。运动员打过球后,最好先进行伸展练习,以腰、肩、腿作为重点伸展的对象,然后进行适当慢跑,或跟同伴做个放松的小游戏,如果还是觉得很累很疲劳,可以适当的进行相互按摩放松,及时恢复到良好的身体状态。
2.2.5 选择适宜的网球运动装备
网球运动要求具有平整地网球场,场地周围不得有障碍物,避免发生碰撞行为,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网球拍是运动员参与网球活动的最基本装备,需要装备一个合适的网球拍。力量小的人应用轻拍,力量好的,可选用较重的球拍,网球拍的重量及球拍穿弦的磅数控制在自身控制的合理范围内,并且配有适合的减震装置,这样可有效的减少网球运动员腕、肩、肘、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
2 . 3网球爱好者网球运动中造成机体损伤的处理及康复
2.3.1网球运动中造成的急性伤的处理与康复方法
(1)造成损伤的早期的处理原则。早期(伤后24~48 h)处理原则。1制动:伤肢休息,能不活动最好不要活动,伤重者更应该制动。2止血:水肿或淤血严重者,可口服消炎药物,伤轻者一般不用。3防肿:重伤者或淤血明显者,应加压包扎伤处,24 h后拆除。休息时抬高伤肢体,也可贴相关膏药。4镇痛:受伤肢体可冰敷或使用喷雾止痛药反解,重者吃口服药。
(2)造成损伤中期的康复。中期(伤后48 h以上)处理原则。更重要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让机体更好的新陈代谢,使淤血、渗出液及无菌性炎症吸收,防止粘连,让机体修复再生更快。伤者也可采用热敷、按摩理疗、痛点注射药物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淤血及肿胀不是特别明显者,可以适当康复运动。
(3)造成损伤后期的保健。后期处理原则,主要是增强和恢复功能。如针对功能要求进行恢复锻炼、理疗、按摩等。
2.3.2网球运动造成的慢性伤的处理与康复方法
(1)慢性损伤的原因。就其慢性损伤的病理学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是急性损伤后由于治疗不当,不及时或伤后过早运动所致。二是慢性损伤是重复过度而导致的微细损伤,从而身体某一部位出现损伤炎症。
(2)网球运动造成的劳损。所谓肌肉劳损,它是一种长期累积起来的一种微损伤。一般发生于肌肉活动频繁以及肌肉持久静态性紧张的部位。可分为急性劳损和慢性劳损两种。腰、颈、腿部的肌肉较多出现。对于慢性肌肉损伤,可采用推拿按摩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气血循环。外部牵引能较好减轻劳损肌肉的张力使得到充分休息,从而恢复正常机能,通过热敷也能有较好的疗效。
(3)陈旧伤。对于陈旧伤,可多做按摩、揉搓旧伤处,能有效促进疤痕部位的血循环。对身体的局部按摩能增强旧伤部位对湿冷环境的耐受力。当旧伤部位发生疼痛等不适情况时,伤者可在医师的监督下进行药物治疗,旧伤部位的疼痛或不适感如仍无好转或伤情加重的应该去医院进行针灸或做红外线照射等理化治疗。
4 结语
我国网球运动起步晚的不争事实,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决定我国在网球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环节与西方相比较还是有这较大的差距的。从网球运动推广范围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及技战术理念上的差距,可以预测,我国在网球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方面还有极大的研究潜力与发展前途,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网球运动的进一步推广,在预防损伤与康复的研究环节,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参与进来,将会得到更多、更全面、更详细、更科学的研究结果。
摘要:运动损伤在网球运动员的训练、比赛中是时常会遇到的问题,因此损伤的预防和康复尤为重要。该文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常见网球运动损伤的原因、种类、预防措施及损伤的处理与康复措施,皆在为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锻炼者更好的认识网球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运动后的疲劳恢复、选择适宜运动装备以及制定合理的运动损伤和康复措施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网球爱好者;运动损伤;预防
网球运动是将健身、娱乐、竞技、教育于一体以及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完美融合的一项体育运动,它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网球、喜欢网球,随着中国李娜的出现,网球热以呈现在各种阶层。众多的网球爱好者纷纷挥拍上场,但是由于缺少网球教练员的指导,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知识和意识的缺乏,导致运动损伤在网球爱好者身上频繁出现,给生活和娱乐带来不便。因此网球爱好者应做好运动损伤的预防,掌握预防损伤的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便更好地享受网球带来的一切益处。
1网球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1.1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使全身的组织器官和各系统进入运动状态的前提,起到预热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深呼吸,活动开肌肉韧带和关节,使全身发热,为进入运动状态做好前期的铺垫,以避免发生拉伤、扭伤等。准备活动应根据气候、内容、时间以及锻炼原则做出不同的调节与变化。对于体育运动经验少的网球爱好者往往不重视准备活动,急于上场拼命奔跑、大力抽杀,这样往往导致肌肉,韧带拉伤。
1.2技术动作不准确
正确的技术动作是网球运动的根本保障,初学者往往会出现各种错误动作,而自身又很难发现自身的错误。比如:发力顺序错误就会导致身体某项部分的负荷过大而产生运动损伤。如果底线抽球或网前拦击主要靠手腕力量,就易造成手腕损伤。如果底线抽球,长期不是挥拍向前送击,而是被动地挡击,或半击半挡,易患网球肘或其它损伤。
1.3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
网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打球时,步法的移动,手臂的引拍及随挥,击球点的掌握,球的落点控制等都离不开大脑意识的统帅。当身体状况良好时,力量、速度、灵敏、反应等都能在大脑的正常指挥下运用自如,动作也会很协调,这时不容易出现伤害情况。但当自身身体状况不佳时,大脑反应迟钝,容易导致反应慢,速度迟缓,灵敏差。在这种情况下,造成意识与身体行动不匹配,造成动作走样,不协调,肌肉紧张,不能掌握和判断好击球点使得意识支配与行动效果脱节,极易造成拉伤、扭伤事故。
1.4身体素质练习不重视
身体素质练习是网球运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具备较高的身体训练水平,才能掌握高难度的网球技术。只有自身的力量、速度、灵敏、反应、爆发等身体素质得以提高,才能使自身的球打的更快、更重、更好。现实中一些网球爱好者在自身身体素质达不到的情况下,盲目的学习网球明星的技术动作,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损伤。
2网球运动损伤的防治方法
2.1准备活动要充分
准备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内脏器官的活动性增强,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准备活动有两种:一是基本准备活动,包括走、跑、徒手操等内容;二是专项准备活动,针对网球运动的与网球结合的准备活动,如:单人在网球场或网球墙上正、反手抽球及发球等技术动作,双人小区拉球等。准备活动应先做基本准备活动,再做专项准备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后,方可进行大强度对打。
2.2技术动作要准确
一名优秀的网球运动员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这样打起球来从容协调,动作优美。初学网球的学生最好有教练员的指导,从开始就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了解网球击球通则,这些精练的提示语,对改进网球技术,提高击球水平具有普遍意义。初学者更应细心琢磨、亲身体会、并运用到个人打球的实践中去,逐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击球技术。这样不仅对提高技术有很大的好处,而且也可以防止因动作不正规而出现伤害事故。
2.3正确评估身体状况,量力而行
要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训练水平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当身体不适,或情绪不佳,或疲劳还未恢复时,一定不要勉强去打球,这时应在场边做些轻微的活动,量力而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可。同时要加强身体的全面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都得到发展,加强自我医务监督。
2.4注重身体素质练习
身体素质是网球技术提高的根本,是人体的形态与机能的综合表现。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对网球技术的提高有莫大的阻碍,也容易在激烈的网球运动中造成运动损伤。网球运动的身体素质训练与其他项目的要求大致相同,但应重点加强脚踝、膝盖、腰部、背部、肩部、手臂、手腕的素质凉席,建议按下述五个方面进行:
速度练习示例:a、扇形跑,b、底线折返跑,c、侧前侧后跑。
力量练习示例:a、持哑铃模仿正反抽球,b、半蹲跳,c、拳卧撑。
耐力练习示例:a、跳绳3-5分钟,b、1500米变速跑,c、越野跑,
灵巧练习示例:a、立蹲撑+跳跃,b、屈膝纵跳,c、屈体纵跳,
柔韧练习示例:a、颈后侧拉肩,b、肩前推肘,c、仰卧侧转。
网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很高,即是一种增进健康的手段,也是一种艺术追求和享受,还是一种扣人心弦的竞赛项目。只有采取正确的技术动作,并配合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合理的安排体能情况下,才能最有效地防止运动损伤的产生。
【参考文】
[1]鮑勤.网球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防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62-65.
[2]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663 665.
[3]矫玮.运动损伤学双语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5 42.
[4]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23 12.
【摘 要】随着冰球运动的开展,由冰球运动导致的身体伤害问题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在冰球的比赛中,运动员由于缺乏一些冰球运动的基础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往往在激烈的冰球运动中,身体各个部位都有所损伤。因此,本文基于冰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以及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身体部位开展论述,提出了教练员要提高运动员冰球运动时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教会运动员在发生了运动损伤后的自我保养措施等,以此避免运动员在进行冰球运动时发生身体损伤的问题。
【关键词】运动员;冰球运动;运动损伤;教学预防
冰球是一项全民运动,不论是对运动者的体能、反应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且冰球运动相较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其具有灵活性、不定性。但是这也导致了冰球运动者如果不注意在运动过程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保护,极易造成身体损伤,轻者扭伤或是软组织挫伤,重者甚至发生骨折、骨裂等问题。因此,对运动员冰球运动中遇到的损伤问题和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提高我国运动员冰球运动时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冰球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一、冰球运动出现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现阶段来看,运动员冰球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主观原因主要是从运动员自身出发,包括了运动员对冰球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冰球运动时的自身情绪问题等;客观原因在于冰球场冰球场地的建设是否符合规范、冰球场地是否设置有防损伤装置等。一般而言,运动员在进行冰球运动时,往往由于忽视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对冰球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掌握不充分,加之好胜心强,从而导致了自身受到了损伤;而一些冰球场地以及器材不符合安全标准,在本可以避免的一些运动损伤发生时,由于缺乏安全保护设备而导致损伤加深。
二、冰球运动中的常见损伤部位及预防措施
(一)踝关节损伤
踝关节是冰球运动中最为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之一,踝关节损伤的原因主要是运动姿势不正确以及滑动摔倒导致的,许多运动员在滑动摔倒时都会发生“崴脚”的问题,即:在滑动、移动的过程中没有采用正确的姿势,或是在快速的启动过程中,没有掌握好身体重心的移动,最后摔倒在冰面上,着都会造成踝关节的损伤;在滑动中摔倒也会导致踝关节的扭伤。踝关节的损伤往往是扭伤和软组织挫伤,当踝关节发生了损伤后,关节肿大且发红,严重者难以直立行走,更为严重者会发生骨折、骨裂等问题。
除此之外,踝关节扭伤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于冰球运动之中,踝关节是冰球运动中频繁使用和移动的关键,许多运动员不理解合理的运用身体重心,来降低对踝关节产生的压力,一些快速启动或是高速移动时,脚步踝关节承受的身体负荷较高,一旦出现摔倒或是碰撞,这便会导致在移动和滑动的过程中身体的重量和对方带来的压力,都一并施加在踝关节之上。有些运动员的传球姿势不正确,使得身体重心产生偏移,或是在高速移动中出现碰撞或是动作失误,也极其容易造成踝关节的扭伤。因此,在冰球运动前,教练员需要带领运动员提前活动踝关节,以脚尖点地的方式来回画圈保障关节得以舒展并活动开来。另外,教练员还要指导运动员如何在滑动和移动的过程中,移动自己身体的重心,而并不是一味地利用踝关节发力。
(二)头、颈、肩部损伤的预防
头、颈、肩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一旦头、颈、肩部出现了损伤,其后果是较为严重的,在山东省的一例运动伤害故事中可见,由于其在滑动的过程中遇到了对方球员的阻拦,身体失去重心后其头部撞击到了冰球围栏,导致轻微脑震荡。那么,我们便可以得知,头、颈、肩部损伤主要是由于碰撞而导致的,在冰球运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单人与多人对抗,以此突破对方防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进攻方的球员俯身后,使用肩部发力顶、推、压防守球员,这时头部和颈部即使穿戴了防护护具,但仍旧是暴露于无保护的状态下,如果发生较为激烈的碰撞,那么就会导致头、颈、肩部的损伤。那么,对于在对抗过程中的头、颈、肩部损伤的预防,就需要运动员自己掌握并使用适当的力度和方式,运用腰部和腿部力量发力,来顶、推、压防守球员,而并非一味地使用肩部和颈部发力。
(三)手肘部损伤的预防措施
在冰球运动的过程中,手肘部位是冰球运动损伤的一个常见部位。手肘部位的损伤一般是由于推、顶、挤、拉等动作造成的。因为在冰球运动的过程中,不乏有一些对抗的动作需要运用到身体的手肘部位,例如:在冰球的抢夺过程中,防守队员需要打张双肩,向内屈肘,利用左右手的手肘尽可能得卡主进攻方球员的位置,防止冰球落入进攻方球员的手中,当冰球落下的瞬间双方球员都会在同一个区域内产生激烈的对抗。运用手肘将对方推、顶、挤至自身的身体范围外,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摩擦和手肘的碰撞。如果球?T在争抢中动作幅度过大、情绪过于激动,极有可能在快速地摆动、推顶的过程中导致手肘部位的碰伤;又如:在移动、滑动的过程中打门得分,即作出挥杆、身体前倾等动作时,冰球运动员由于动作力度过大、姿势不正确,或是遭遇到防守球员的顽强对抗,容易造成肘部肌肉的拉伤或是由于对抗造成软组织的挫伤。
因此,对于手肘部位损伤的预防需要做到如下的两点:
第一,教练员在指导运动员进行运动时,需要先提醒每一位参与冰球运动的做好手肘部位的准备活动。手肘部位的准备活动,可以通过反复地伸屈手臂、小幅度地扭动手肘关节保持一个画圈的姿势。
第二,教授运动员在冰球活动中正确的使用手肘来进行对抗,例如:在冰球对抗的过程中,要注重手肘部位与小臂的配合,一味地使用手肘部位发力极易在对抗时造成扭伤或是碰伤。
另外,教练员也需要教会运动员在手肘部位造成损伤时,如何及时地防止伤势恶化,尽快地通过治疗和自我保护的方式恢复。
(四)腕部损伤和手指损伤的预防措施
手腕和手指的损伤是冰球运动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很多运动员在进行冰球运动中都会出现手指扭伤、手腕扭伤的问题,而手腕、手指的损伤主要是由于倒地、运球、接球等动作不规范造成的。在冰球运动的过程中,传球和打门得分是运动的核心,传球和打门得分的动作姿势需要运用到手指和手腕的发力,但是很多运动员没有掌握正确的打门得分和传接球的动作,且在实际运动的过程中使用的错误的动作,便会造成手腕部位和手指的损伤。
因此,教练员在教授运动员手腕部位和手指部位预防损伤的同时,也要教会运动员如何正确的传接球、拼抢等动作,让运动员能够熟练地掌握传接球的动作要领,例如:在打门的过程中,需要微微屈膝、快速移动、顶腰、伸展身躯,直到将力量从手腕和手指部位发出,这是一个正确的打门动作,而很多运动员在实际的冰球运动中,忽视了这一点直接用手腕甚至使用手指发力,在力量发出的同时对手腕和手指产生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如果有球员在其打门的过程中进行过激的防守性行为,就会加大外力对手腕和手指部位的作用,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在冰球运动前,教练员需要提醒运动员做好手腕和手指的准备活动,通过双手十指交叉后来回扭动手腕、十指按?骸⑺κ帧⒌榷?作来预防手腕和手指部位受到损伤。
(五)大腿损伤的预防措施
大腿部位的损伤常见于冰球滑动中,但是大腿部位的损伤较为少见的一种运动损伤,由于我国大部分冰球运动员除奥运会、世锦赛一些大型赛事外,其余的冰球活动均为小规模、形式开展,运动的激烈程度较低,不容易造成大腿损伤。但是一旦大腿部位受到损伤,那么其恢复相对于其他的运动损伤来说,恢复周期较长且在康复期内活动极为不便。
大腿部位受到损伤其常见的原因有二:其一,在运球滑动的过程中,进攻方球员被防守方的球员以犯规的形式恶意阻拦,如果进攻方的球员想要绕过防守方的阻拦,进攻方球员就需要快速地做出变向的动作,加大了对大腿部位的力量负荷,一旦没有把控好变向动作带给大腿部位的力量负荷,就容易造成大腿部位肌肉的拉伤;其二,如果进攻方球员其没有时间对犯规动作进行反应,从而双方产生了直接的碰撞,任何一方倒地、急停等均容易造成大腿部位的碰伤。因此,大腿损伤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运动预热、腿部拉伸来进行,在冰球运动前,球员需要进行适当的快速跑、小跑、折返跑、原地高抬腿等活动,同时,需要做一至两组10个体前屈来保持大腿部位肌肉的松紧程度适中,避免在上场时由于快速地来回变向、滑动导致大腿部位抽筋后拉伤。
三、降低运动员冰球运动损伤的建议
冰球运动现已成为热门的运动项目,冰球运动的强度大,身体接触频繁,对抗激烈,在攻守交替、突然启动、加速或停止、跳跃或下蹲、体位改变等对抗中完成各项技术动作,是一种灵活性极强的运动。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在运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所以我们必须对冰球运动损伤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损伤。
(一)开展冰球运动预防损伤的理论课程
冰球运动预防损伤理论课程,主要是教授给运动员一些在冰球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技能,帮助运动员能够安全地进行冰球运动。一般冰球场的体育课程基本都为实践性和活动性的课程模式,但是实践性的课程课时数远远大于理论课程的课时数,这就导致了一些教练员为了提高冰球实践课程的效果,将理论书本知识穿插在课程的活动之中教授给运动员;或是在冰球运动、训练、基础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教授给运动员,但是这对于运动员的学习和接受来说是不利的。因此,教练员应积极地设立冰球运动预防损伤的教学课程,让运动员们全面地、系统地对冰球运动的损伤预防措施和对策进行学习和了解。最终,教练员再以实践结合理论的方式,在冰球活动中得以运用和进一步说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运动员自身冰球损伤预防的能力。
(二)树立起运动员冰球运动损伤预防的自我保护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冰球运动者来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冰球运动中,变数是一直存在的,如果没有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给自己的重要身体关节部位带来损伤。从现阶段来看,许多运动员在冰球运动中并没有建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在一些拼抢、抢夺、争夺的过程中激烈的碰撞和身体对抗往往会造成损伤。甚至一些运动员认为,自己的冰球运动并不激烈,就没有必要去在意发生损伤的可能性。因此,这就需要运动员能够提前建立起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地了解冰球损伤事故发生的原因,明确在哪些对抗过程中,容易造成何种运动损伤,应用何种方式来规避这类损伤的产生,这对于降低运动员冰球损伤发生概率是有极大帮助的。因此,教练员需要教授运动员如何在冰球运动中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在拼抢过程中,身体的重心位置是否过于靠前、靠后而失去了平衡,又如在快攻时要注意观察两边防守球员的动向,避免因观察的疏忽与其直接产生碰撞。又如,教练员需要教会运动员如何采用正确的姿势进行冰球运动,在基于一定的冰球基础之上,完善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冰球场需要完善场地的保护设备
冰球场是运动员进行冰球运动的主要场所,冰球场地保护设备的安装和设置能够极大程度地避免一些冰球运动损伤的产生。但是,现阶段许多冰球场中的冰球场地没有设置有保护装置,有些冰球场是由于经费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冰球场地进行保护设备的安装,还有一些冰球场的管理者是没有意识到保护设备对于冰球运动损伤的预防性,以及对于运动员冰球运动的保护性。例如:在冰球围栏周边应包裹有防撞带和缓冲带,防撞带和缓冲带的作用是主要防止运动员在冰球运动中,头部、肩部、颈部、上肢等部位在发生碰撞时受到损伤。其中,防撞带通常是包裹于冰球架上,包裹的厚度约为4公分,这是避免运动员在拼抢的过程中身体失去平衡撞向冰球围栏;也避免了运动员在冰球围栏附近进行抢夺的过程中,被对手推挤到冰球围栏上产生肢体的损伤。这些保护装置作用看似甚微,但是当冰球运动损伤发生时,其对运动员的身体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规避一些小幅度的碰撞、摩擦而造成的损伤,也可以在发生严重的运动损伤时,降低受损身体部位的受伤害程度。
四、结论
冰球运动损伤的预防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冰球活动中,运动员也应该积极地配合冰球教练员的运动教学,开展一系列有关于冰球损伤预防的课程,帮助运动员建立起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够降低运动员在冰球运动中发生损伤的概率。同时,一些冰球场馆也要调整经费的使用方式,对冰球场地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加装一些冰球运动场地的保护设备,降低运动员在冰球运动时发生损伤的严重程度,提高冰球运动的安全性,保障冰球运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付振国.青少年冰球运动员运动性损伤的预防[J].冰雪运动.2014(02)
[2]李美霞.冰球比赛中运动员行为犯规原因的探讨[J].冰雪运动.2007(01)
田径运动是“体育之母”,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它能全面地、有效地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对其他各项运动技术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都有较好的作用。田径教学的“走、跑、跳、投”贯穿着整个小学的体育教学,具有极高的锻炼价值和教育价值。但学生在参与田径运动和教学时经常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运动损伤,这些损伤不仅会给他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以后的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对教学过程中常见运动损伤进行良好的预防和科学的应急处理,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市天河区和番禺区的小学生300人。其中男生200人,女生100 人。平均年龄为9.8岁。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运动损伤,田径运动损伤以及学校体育等方面的书籍和学术期刊。
1.2.2问卷调查法
学生问卷:通过对天河和番禺区8所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获数据的数理统计,其中有效问卷为273份,有效率91.0%。
教师问卷:通过教研室活动,对23名小学一线体育老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86.9%。
表1.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教龄
性别
人数
1.2.3专家访谈法访谈了华南师范大学的郝选明教授和徐晓阳教授的运动损伤处理方法等问题。5年以下 男 3 女 0 6-10年 男 3 女 2 11-20年 男 6 女 3 20年以上 男 4 女 2
1.2.4数理统计问卷调查所有数据运用EXCEL2003和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
在小学田径教学中,主要是以跑(短跑、中长跑)、跳(立定跳远、跳远)、投(实心球等)、游戏(迎面接力、折返跑、跳绳等)项目为主。其运动强度不大,但小学生的力量、协调性和自我约束能力等较差,因此,其损伤的的部位主要是以手脚关节和皮肤居多。
表2 小学生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
损伤
部位
损伤
人次
损伤
率(%)
调查显示,在损伤部位的损伤率中,膝部损伤最高比率为24.7%,其次分别是踝关节、手部和肘部等,损伤率分别是15.6%、11.7%和10.4%。这一结果与国内的有关报道基本一致,基本反映了田径运动在人体中部位损伤的分布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自身特点。
2.2 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种类
调查显示,田径项目运动损伤的种类大致包括表4的8种,其中小学生的皮肤擦伤占32.5%,列为首位,其次分别是肌肉挫伤、拉伤、韧带损伤和疲劳性骨膜炎等。
韧带损伤是指用力过大、过度牵伸而导致不同程度的韧带纤维或其附着处的断裂。最常见的是膝、跺关节的韧带损伤。在跑、跳项目中,跺关节过度内翻而引起的外侧副韧带损伤在青少年运动员中最为常见[1]。
表4小学生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种类 24.7 15.6 11.7 10.4 9.1 7.8 6.5 5.2 5.2 3.9 19 膝部 踝关手部 节 12 9 8 7 6 肘部 小腿 肩部 头面大腿 部 5 4 4 3 臀部 其他
损伤
种类 皮肤 擦伤 肌肉 挫伤 肌肉 拉伤 韧带 损伤 肌肉 痉挛 疲劳关节 性骨脱位
膜炎 骨折 其他
损伤
人次
损伤
率(%)15 11 8 5 5 4 2 2 32.5 19.5 14.3 10.4 6.5 6.5 5.2 2.6 2.6
2.3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
小学生田径教学中的常见损伤原因主要有思想、技术、心理、身体、场地器材和意外原因所造成的运动损伤,分别占20.8%、29.9%、10.4%、14.3%、16.8%、7.8%。思想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不引起重视,比如不认真做准备活动、注意力不集中、对一些小伤麻痹大意不及时处理。技术原因是指训练水平不够、技术动作有缺点和错误,并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规律,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引起机体组织损伤。心理原因主要指在运动中因为信心不足,缺乏勇气,胆怯犹豫甚至恐惧等,或者心情不舒畅、情绪不高而造成的运动损伤。
身体原因是指身体的功能状况不良,一般指疲劳或过度疲劳状态,患病或在病后恢复阶段等,学生在疲劳时进行运动,可能发生运动技术上的错误,引起严重的损伤。
场地器材装备原因是指学校的场地湿滑,地面不平,器械落后,或者运动者服装鞋袜不卫生及负荷的不适合都会成为损伤的原因。比如在上课时滑倒摔伤,或者穿篮球鞋进行踢足球等。
表5 小学生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
损伤原因 思想原因 技术原因 心理原因 身体原因 场地器材
装备原因
损伤人次 16
损伤率20.8
(%)23 29.9 8 10.4 11 14.3 13 16.8 6 7.8 意外原因
2.4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2.4.1擦伤,又称皮外伤。此类损伤又称“开放性损伤”,此类损伤常伴有流血,轻者如皮肤擦伤等,只需及时清洁伤口,以碘酒或红药水等擦擦即可,或者可以在运动场附近采摘草药进行至血;严重的如伤口深、动脉出血者应及时用按压大动脉、抬高伤肢、冷敷、加压包扎等方法进行紧急处理,然后送医院缝合处理[2]。
2.4.2拉伤,主要是指肌肉和韧带的拉伤。肌肉拉伤是由于肌肉主动猛烈收缩,其收缩力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受的能力或肌肉受力牵伸时超过了肌肉本身固有的伸展程度,均可引起肌肉拉伤。而韧带拉伤是由间接外力所致,即在外力作用下,关节发生超长范围的活动,使韧带部分纤维或全部纤维断猎。这两种损伤一般为皮内伤,不伤及表皮、不流血,如常见的踝关节扭伤,小腿肌肉拉伤等;常见有内出血、局部红肿、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用力或拉伸时,疼痛加剧。如肌肉断裂者受伤时可听到或感到断裂声,肿胀明显,可触摸到伤处有凹陷或一边异常膨大。此类损伤应及时冷冻处理,如用冷水浸泡、冰块冷敷等,有条件的可使用氧乙烷喷射,将受伤肌肉置于放松位置,切勿即时按摩推拿或者涂活络油等类似的药物[3]。
2.4.3 骨折,由于受外力的猛烈作用而引起。如跌倒时膝盖直接撞击地面而引起髌骨骨折或者跌倒时,用手撑地,由跌倒时的冲力所引起的地面反作用力沿上肢向上传导,可引起桡骨远端,尺骨与桡骨干、肱骨骨折等。常见的有上下骨折,肋骨、锁骨、颅骨骨折等。骨折又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表现为受伤时有清脆的断裂感,骨折时用夹板、绷带抱扎固定,固定时不可试图整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移动,以减少伤者疼痛,如果没有夹板、绷带,也可就地取材,如用木板、树枝、木棍等来固定好伤处,然后急送医院治疗[4]。
2.5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5.1提高思想意识,许多事故和损伤的发生都归根于思想不重视、麻痹大意。在教学中要预防运动损伤,首先要做到思想上要重视,行动上要做好充分准
备。如教师要认真带领学生做好热身准备运动;
教师要做到在课前、课中检查场地器材和学生的运动装备,比如要平整、清理、打扫不安全、不卫生的运动场地,挖松跳跃沙坑,摆放好海绵垫子和跳高架,检查场地器材情况,对坏损的器材及时更换维修,并要确保练习者文明着装。
课后要做到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个别学生的身体状况要做到“问、闻、观”以便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5.2加强医务监督,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细致了解,包括了解其身体机能、兴奋度以及心理、情绪等状况,以便合理地安排训练。同时要禁止伤病患者或身体状况不良着做大强度、高难度练习。
2.5.3 提高业务能力,教师的业务能力包括课堂运动量安排的科学性、技术动作的合理性、运动损伤的预见性、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保护和心理引导等。正确、合理的技术动作体现了人体生理解剖特点和符合运动时的力学原理。因此,教师的示范、教法和组织都要科学合理,使学生技术动作规范、协调、合理,这是预防运动损伤的第一要素。
3.建议
3.1 全面发展,小学生的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肌肉力量不足,肌肉、肌腱、韧带附着处容易发生损伤。在体育课上,应向他们传授准备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在加强田径技术练习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全身力量的平衡训练。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会自我预防、自我保护、自我放松和自我救助。
3.2 定期学习,体育老师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要加强对体育保健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紧急处理措施和预防方法,以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保障学生的运动安全。
参考文献
[1]苏栋,伊继辉.青少年业余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的调查与研究[J] 田径,2012(10):19-23.[2]冯岩.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7):31-33.[3]严珍,张跃,王玉清.谈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其预防与处理原则[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2):20-22
1、资 料与方法
1.1、临 床资料
根据某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运动损伤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为专业运动员, 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50例, 年龄20-35岁, 平均年龄 (27.7±3.2) 岁 , 其中 , 慢性损伤29例患者 , 急性转慢性损伤37例患者, 急性损伤34例患者。100例患者中, 25例患者可以正常训练, 9例患者被迫停止训练, 32例患者的训练量减少一半以上, 34例患者的训练量减少一半。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 , 有可比性,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 对照组患者。
对照组患者常规方法治疗和训练。
(2) 观察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不分性别, 均采用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 首先, 分析患者感到疼痛的原因, 寻找疼痛点附近相关的关节和骨运动模式的弱链, 然后评价患者的肌肉长度和肌肉力量, 检查疼痛点周围肌肉的运动能力, 最后要对患者的关节结构、韧带和骨关节的完整性进行检查, 以预防损伤和康复训练为目的, 分析运动损伤的原因, 在运动损伤逐渐恢复的基础上, 增加患者的战斗实力。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分为5个阶段: (1) 一般运动模式的恢复:因为运动员训练的专项不同, 所以需要经常进行非对称性的训练, 这容易造成患者关节附件肌肉力量不平衡, 关节位置错误, 肌肉长度不对称, 最终导致患者的关节面有肿胀磨损的情况, 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患者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严重时可能还会影响训练。如:乒乓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 长期用正手击球练习, 容易造成运动员的肩关节前后侧肌肉力量不平衡。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既包括肌肉韧带的损伤, 也包括筋膜系统的失调, 物理治疗过程中, 物理治疗师会使用触点镇痛球、泡沫滚筒、按摩棒等对患者损伤部位的筋膜系统和软组织进行调理, 借助于外力来促进肌纤维的再生修复, 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和筋膜系统, 从而恢复对神经-肌肉系统的控制。物理治疗过程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合使用一些消炎药, 缓解疼痛感, 控制感染。 (2) 重建正确的运动模式:运动员长期进行单一训练, 很容易增加肌肉损伤和关节磨损的风险, 造成动作模式错误, 导致关节不稳定、肌肉用力不均匀, 引发神经肌肉紊乱, 所以物理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设计一套正确、实用的运动模式, 让运动员练习, 从而激活长期不工作的肌肉, 增强关节附近肌肉的稳定性, 恢复神经对肌肉的控制。 (3) 关节灵活性恶化稳定性训练:在这个阶段, 患者可以适当延长运动时间, 增加运动量, 对于长期不工作的肌肉, 设计一套强度更大、时间更长的动作, 让运动员练习, 增加肌肉快速牵拉训练, 让肌肉长期保持稳定, 确保每个关节都在正确的位置上, 避免再次发生运动损伤。 (4) 逐渐增加阻力练习:设计一套动作, 既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又可以增加动作模式训练的阻力, 激发患者无限的潜力, 提高战术。通过无轨气动练习器、弹性阻力带、迷你训练带等, 对患者全身各个关节进行训练, 增加肌肉的力量和忍耐力, 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 增加运动员全身运动练习的稳定性, 预防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 (5) 功率爆发力和专项力量训练:经过前4个阶段的动作训练, 患者的运动损伤情况已经基本恢复, 可以恢复正常训练, 参与比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 运动员的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1.3、观 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开发的情况。
1.4、疗 效判断标准
显效:运动损伤情况完全恢复, 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大幅度提高, 患者已经恢复正常训练, 可以参加比赛;有效:运动损伤情况基本恢复, 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明显提高, 患者勉强可以进行正常训练, 不能参加重要比赛;无效:运动损伤恢复情况不好, 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没有提高, 患者训练量减少一半以上, 不能参加比赛;进展:运动损伤比治疗前更严重, 治疗没有效果, 不能参与训练, 需要进行有效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治疗后, 根据运动员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评价量表对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进行评价, 分数越高, 表示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越好。
1.5、统 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的所以资料和数据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0.0处理分析, 计量数据用 ( ±s) 表示, 计数和计量资料经过卡方和t检验, P<0.05, 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比较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0%,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8.0%,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没有明显的差异,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评分明显比治疗前高,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和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观察组和对照组男女患者比较
观察组女性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 男性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女性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0%, 男性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 男女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没有明显的差异,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男性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都比女性患者恢复的好,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 论
现代医学将运动损伤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 慢性运动损伤通常指非机械损伤, 主要是运动员在长期专项训练中, 由于骨关节位置、骨骼肌系统的长度、肌肉力量、骨关节位置等不平衡造成的运动障碍;急性运动损伤一般指机械性损伤, 通常发生在竞技项目中, 如:足球运动员之间的激烈碰撞, 发病率较低, 但随机性较大。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运动员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出现了问题, 通过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 可以弥补运动员因为治疗而造成的训练空白, 在治疗的同时, 提高运动员的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
本次研究选取100例运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 来探讨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康复训练的临床应用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此次研究中,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男性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得分均高于女性患者, 所以对于运动损伤的患者, 采用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提高运动员的战术实力, 开发潜力, 尤其是男性运动员, 并且可以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 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涛, 刘玉倩, 赵焕彬, 赵斌.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17 (6) .
[2]刘继志, 张卓然, 李晓琳, 刘娟, 周洪超.我国高山滑雪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治疗[J].冰雪运动, 2009, 31 (6) .
摘要 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常见的原因。但多数的损伤发生是由于高中生的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薄弱和对防护知识的了解欠缺而造成的。
关键词 运动损伤 原因 预防 建议
每一个专业运动员最讨厌看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情就是运动损伤,其实,对于每一个热爱体育运动的高中生而言,受伤也是一件令人烦恼和头痛的事情。目前,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学校体育课堂上或者课余时间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并且参加的体育项目范围也越来越宽广,但是由于高中生对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很薄弱,导致发生运动损伤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常见的损伤主要是擦伤、肌肉拉傷、关节韧带扭伤、挫伤,严重的则有骨裂乃至骨折现象发生。
一、学生思想误区,准备活动不充分
由于高中生根本不重视体育运动之前的准备活动,觉得是体育老师逼他们做的,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不认真做准备活动,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由于他们的准备活动不足,只能带着僵硬的身体进行体育运动,这时候肌肉的粘滞度高,全身的关节没有足够的润滑剂,如果以这样的状态匆忙地去进行较为剧烈的体育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快速跑等,都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所以在这样我建议高中生:首先,在参加体育运动之前至少要慢跑5分钟热身,将身体活动开来,以达到降低肌肉的粘滞度的效果;其次,做一些伸展运动和静力性牵拉,使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强,这些都是预防运动损伤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很遗憾,无论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还是在课余时间上,体育教师反复强调“热身”的重要性,但能做到真正热身的高中生却不多,他们往往随便动几下,甚至有的人干脆不做准备运动就急着参加体育运动了。
二、肌肉力量不够学生达不到体育运动要求
有些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强度很大,比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高中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如果身体机能本身达不到某项运动对身体条件的基本要求,肌肉力量的不够格,在运动过程中就会很容易因为肌肉的力量不够而无法保护身体相应的关节,这样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这里我建议我们的高中生:平时就应该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加强自己身体的薄弱部位和易损伤部位的肌肉力量的锻炼,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保护自己。尽量少受伤或者不受伤。平时更要加强肌肉练习,简单易行。我们可以做俯卧撑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多级蛙跳练习。有条件的可以利用杠铃做卧推练习,负重深蹲练习等等。此外,更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来进行体育锻炼,如果在运动过程中,觉得自己身体疲劳肌肉酸痛而精神难以集中的时侯,就要马上停止进行这一次的体育运动。高中生要知道自己的运动强度,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千万别逞能。
三、技术动作不规范
高中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耐心,所以在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时,往往觉得他自己的动作是最好的,完全没必要去学或纠正自己的动作。因此有点学生的技术动作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而导致高中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动作的不规范或错误。因为长期错误的运动姿势或技术动作导致了身体某个部位不应有的沉重负荷,使该部位组织发生变化,使组织应有的弹性和柔韧性消失了,从而导致身体某个部位的运动负荷能力降低。如打羽毛球的时候,反手击球,大力挥拍的时候,动作错误就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预防运动损伤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我们知道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特殊的技术要求。在体育课堂或者课余时间,很多高中生都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以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进行专业的训练,更是没有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绝大部分都是“无师自通”,他们会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往往因为动作不规范或错误,吃力不讨好。因此,在这里我建议我们的高中生:一定要认真的学习各项体育运动的技术技巧,而且要掌握好自己热爱的并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技巧。
四、个人运动装备的缺乏
我们都知道:运动鞋运动护具都是专业运动员从事某项运动的个人的必备用品。可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都忽略了这一点。根本不讲究进行什么运动该穿什么鞋,该做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往往就是一双帆布鞋或者一双“波鞋”,服装也随随便便就去参加体育运动。不论他参加篮球,足球,还是其他,都是一谢(鞋)了之,西酷(裤)到底啊。 甚至有些高中生会光着脚丫去踢足球,更甚者光着脚板在水泥地板上打篮球!这些都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当然,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也是相当的不尽人意的。比如煤渣的田径场,坑坑洼洼的足球场,粗燥的水泥地板的篮球场等,这也是导致高中生发生运动损伤的致命性的潜在威胁!
在这里我建议我们的高中生:如果你经常参加某一项运动,就一定要准备好必要的个人运动装备!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运动鞋,打篮球的学生要穿篮球鞋,踢足球的学生要穿足球鞋,不要什么运动都是一双“白饭鱼”上场!
此外,进行体育运动的场地也相当的重要,最适宜的足球运动是平整的绿色草坪,篮球场地是木地板的,羽毛球场地可以是塑胶的。可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很多高中生都是没有选择的余地。
参考文献:
[1]李浩松.运动损伤与急救[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损伤原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87-01
一、前言
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对抗性和实战性较强的集体运动项目,无论在训练中还是比赛中都较容易损伤,由于篮球训练或比赛的量和强度都较大,所以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特别高。因此,许多篮球专项运动员在练习的量和强度达到一定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本文主要从训练中运动员损伤的部位、不同年限运动员损伤部位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运动员损伤的具体情况以及损伤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专项运动员常见损伤部位情况统计分析。
在调查访问的50人中,有过损伤的162(含重复性损伤)人次,其中,有25.15%的运动员多次、对处损伤,其损伤性质为:慢性损伤15例,占损伤总人数的9.26%,急性转慢性损伤18例,占损伤总人数的11.11%;急性损伤49例,占损伤总人数的30.25%;情况不详23例,占损伤总人数的14.19%。损伤原因主要有10种,共计162例损伤,其中胫骨创伤性骨膜炎损伤率最高,为15.18%,其次是踝关节,损伤率为13.92%和股内肌肉拉伤,损伤率为13.92%。针对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胫骨、踝关节以及股内收肌和腰部是篮球专项运动员经常容易损伤的部位,因此,在训练中加强这几个关键部位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与此同时,运动员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对有过损伤的部位在训练前要多加以活动,避免同一部位的重复性损伤。
(二)篮球专项运动员常见损伤原因调查分析。
由调查的50人可知,其中技术动作不正确4例,占损伤总人数的8%,由于篮球技术形成动作定型较难,因此,运动员在掌握技术动作的过程中较有不甚就会受损伤,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尚未定型就开始作全套动作,致使身体某些部位造成损伤。准备活动不充分4例,占损伤总人数的8%,按照人体运动的生理规律,在进行正式训练前,肌体要有一个“进入工作状态”的准备阶段,因此,准备活动不充分说明肌体某一部分还没有完全“进入工作状态”,此时,造成损伤在所难免,所以说准备活动的质量高低也是影响损伤的直接原因。训练中组织不当4例,占损伤总人数的8%,主要原因是训练人数多,运动员中独生子女偏多,纪律观念差,给教练组织管理带来困难,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加强训练队的纪律观念显得就尤为重要。局部符合过重6例,占损伤总人数的12%,这是由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训练中采用暴力扳压,造成肌肉损伤的缘故,另一方面教练急于求成,加大运动员负荷强度所致,这就要求教练要摆正心态,训练量要适度。过度疲劳也是损伤的主要原因,在座谈调查中运动员普遍认为,损伤并非单一原因,而是一个综合原因,如落地支撑平衡腿的膝、踝关节慢性损伤,原因多为局部负重过大,力量素质不够,或身体过度疲劳。
三、预防对策与建议
(一)预防对策。
1.在训练中,针对运动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心理素质差等因素,在进行具体的各项训练时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2.加强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训练,对身体素质发展相对薄弱的部分要努力提高,对有过损伤的部位更要加强训练与保护。
3.对有陈旧性损伤的部位,针对其抵抗能力下降等因素,更及时加以治疗,尤其是在作准备活动时要充分活动开。
4.针对运动员注意力分散和因疲劳而引起身体机能下降而导致损伤等因素,前者要加强运动队的记律观念和教育工作,后者要求教练员在安排运动量和运动负荷是要全面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情况,机动灵活地进行调整,对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在运动量上要合理调配。
5.根据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状态选择适宜的运动强度,注意集体配合意识的培养,在进攻时选择适宜的传球时机也是避免损伤的有效途径。
(二)建议。
1.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克服运动员的“损伤不可避免、无所谓”的麻痹思想,加强安全预防措施教育。
2.加强教师教学组织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善于发现、改进训练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动作练习,在配合中寻求进攻机会。
3.充分作好准备活动,并要与训练内容紧密结合,尽可能地全面活动身体各关节部位。
4.在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同时不要操之过急地加大负荷训练强度,以免运动员在过人时或做上篮动作时出现身体局部的损伤或扭伤。
5.尽可能地改善训练环境、设施,健全安全保护措施并且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加强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对出现损伤的运动员,要及时治疗。以免病情恶化,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今后的训练。
6.做好训练后的恢复,以免引起疲劳,而导致集体出现肌肉僵硬,酸痛等现象,要及时调整运动量、运动强度和修改训练内容。
参考文献:
[1]曲绵域等.使用运动医学[M]人民出版社.1982。
[2]李含文.软伤诊疗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3]Siemon,N J and Moodie,E.M.1993Nature243-541。
[4]Boyde,A.1996 J.Anat.122-189。
[5]冯元桢.生物力学[M]科学出版社.1983。
[6]Evans,F.G.1996Anat.Rec.1-185。
[7]顾去伍.骨折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3.58-63。
[8]方先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肩关节是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最常见的损伤部位之一,不仅严重影响正常训练,也会导致挥拍和发球等技术的稳定性与质量。在网球运动里,每一次的快速挥拍与发球过程中,肩关节都需高速旋转,肩袖肌群和关节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刺激,如此反复极其容易出现过用性损伤。
网球运动中发球和扣杀时,球拍击球后,上肢在几分之一秒内加速旋转,肩周肌肉产生并维持这一运动,但是这些肌肉的肌肉腱单位可能会因为疲劳或造成急性损伤。
长期的网球运动,会选择性地增强肩关节前部肌群(肩胛下肌和胸大肌),同时过度牵拉、损害并最终(由于损伤肌纤维的修复)减弱肩关节后部肌群。不管是高水平职业选手还是业余选手,这种肌肉力量不平衡和柔韧性不足的发展,将使其肩关节很容易受伤。
发病过程开始主要是肩袖肌群疲劳和力量不平衡、肩胛骨稳定性下降、后关节囊紧张等,随后出现关节受力改变,进一步加重以上情况,最终将会出现肩袖及其肌腱的损伤、关节盂唇的磨损以及肩关节撞击综合症等常见问题。以上损伤一旦出现,恢复过程漫长,容易反复出现,需要长期系统化的康复与预防复发的康复锻炼计划。
网球运动中肩关节的预防主要是日常的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平衡的调整维护,关节活动范围的保持,以及肩胛骨稳定性的加强与保持。而损伤一旦发生,其康复过程则需分阶段完成疼痛控制、柔韧性与肌力平衡的回复、关节本体感受的回复,以及关节高速旋转功能的回复等。
下面介绍部分常用的肩部损伤预防与康复的练习方法。轻微肩部损伤,以及损伤康复的后期重返运动场前后,完全可以依照这些方法进行康复锻炼,减轻症状,避免损伤加重,增加运动表现。
牵拉练习
由于网球运动中肩后肌群、后旋肌群和肩后关节囊紧张缩短常见,是导致肩部损伤的常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有两个牵拉动作最为重要,应该成为每次训练后的常规进行。注意保证每个动作完成2 3次,每次持续时间在20—30秒。
胸前交叉的肩后侧牵拉
目标:增加肩后肌群的柔韧,放松后关节囊
动作要领:上抬并前伸持拍侧大臂至平肩水平,侧靠墙边固定好肩胛骨,防止牵拉时肩胛骨滑动;另一只手在体前抓住持拍侧肘关节,朝向胸部用力拉伸,感觉到肩后部牵拉感,保持20-30秒完成一次牵拉。如感觉肩前部不适,可改用侧卧肩后牵拉。
侧卧肩后牵拉
目标:增加肩后肌群的柔韧,放松后关节囊
动作要领:朝向持拍侧侧卧,前伸上抬大臂,肩部压住固定肩胛骨防止滑动,肩部和肘部形成两个90度;随后,用另一只手向内下压持拍侧手腕部,感觉肩后部牵拉感,保持20—30秒完成一次牵拉。
当然,还可以进行常规放松肩部紧张的肌群牵拉,如三角肌、胸大肌与背阔肌等,对于肩部放松也会有一定帮助。
力量练习
肩关节后旋肌群疲劳损伤和力量下降,以及肩胛骨稳定肌群力量下降而引发的肌肉不平衡是肩关节损伤的重要原因。因此应针对增强力量的肌肉进行练习,如肩后外旋肌群和肩胛骨稳定肌群,对预防损伤将大有帮助。注意保证每个动作完成3-5组,每组8-15次,隔天一次。
坐姿肩外旋肌群练习
目标:增加肩外旋肌群的力量
动作要领:屈膝坐位,持拍侧如图,以肘部支撑于同侧膝关节,用橡皮带(或4—8磅小哑铃)做肩部外旋动作。
站姿肩外旋扩胸练习
目标:增加肩外旋肌群和肩胛内收稳定肌群的力量
动作要领:站姿,双臂紧贴体侧,同时屈肘,用弹力带做双臂外旋及挺胸动作。要求双侧大臂贴于体侧,无外展动作,以外旋动作发力,同时肩胛骨内收。
跪姿肩前屈练习
目标:增加肩胛上回旋稳定肌群(前锯肌)的力量
动作要领:跪姿或站姿。以持拍侧手握橡皮带抗阻做肩前屈动作。注意保持挺胸收腹,躯干稳定,肘关节伸直,动作范围保持在90度至160度之间慢速进行。
俯卧撑爬行练习
目标:增加肩胛前伸稳定肌群(前锯肌)的力量
动作要领:俯卧撑姿势,以双手做前进后退爬行练习。可双手腕绑缚弹力带,加双手上下台阶或软榻以增加难度和练习效果。注意保持躯干挺直,慢速进行,单手离地后有一定的滞空时间。
俯卧Y—T—W—I肩胛稳定练习
目标:增加肩胛内收回旋稳定肌群的力量
动作要领:俯卧挺胸,上半身稍离开床面(或地面),以双臂向头上呈Y字形,两侧呈T字形和w字形,在体侧呈I字形,完成由下向上动作。要求躯干保持稳定,仅以双肩活动完成练习。3—5个循环为1组,每次3-5组。
【常见网球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康复】推荐阅读: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教案01-21
常见运动损伤康复训练12-29
网球运动作文400字01-18
浅谈网球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06-05
饼干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11-30
幼儿园常见疾病及预防07-02
浅谈路面常见病害及预防性养护工艺09-23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综述11-03
常见的运动损伤课件09-10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