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启示(精选2篇)
小和尚说:“你们看,我比你们年纪小,我的力气肯定相当小了,力气小的人绝对拿不动那么重的水啦!”
高和尚把嘴巴一撇,不由分说地讲了起来:“虽然我的个子比你们高,手脚也比你们长,那扁担也太不适合我了,反正我不去。你们去,你们去!”
胖和尚摸了摸自己圆滚滚的肚子,毫不含糊地说:“你们不会要我去吧?你们看,我这种身材本来就跑不快,再加上那么重的担子,汗水肯定如雨一般掉下来!出汗多肯定得多喝水,如果这样子的话,那我岂不是要把水全喝光了?”
和尚们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谁也不愿意去。终于,他们决定招聘人来为他们打水。
有一天,他们结伴来到集市。把招聘的牌子一插,也不吆喝一声,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有人来应聘。
然而,几个和尚衣衫破烂不堪,一个人也没有来。别说人了,连只苍蝇都没有,三个和尚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寺庙里去了。
回去以后,因为没有人来帮他们打水,所以这样的举动让他们连身子也不愿挪动一下。正因为这样,他们懒得连吃完了饭也不想收拾碗筷,房子脏了也不愿打扫一下。最后,他们的寺庙变得臭气熏天,蟑螂、老鼠满地爬,厚厚的灰尘也让佛像失去了原来的光泽……
从这个故事中,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团结,那什么也办不到哦!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现代社会典型的人多效率不高现象——三个和尚没水喝——能更深入地解释人多与人少的效率和生存的辩证关系。
一个和尚可以挑水喝,两个和尚可以抬水喝,但三个和尚却没水喝。为什么?简单地说,这是人多后每个人身上的责任减少的结果。这种缺乏效率的后果最为现代企业和组织所忌讳,但它偏偏在几乎任何地方都能发生。所以又可以称为普遍的“1+1小于2”效应。
“1+1小于2”效应可以从一个拉绳实验中得到验证。把受试者分成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然后,要求这些被试者再单独用尽全力拉绳。最后检测这几次拉绳的力量。测量和比较的结果是:二人组的拉力只是这两人单独拉绳时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这三人单独拉绳时拉力总和的85%,而八人组的拉力则降到这八人单独拉绳时拉力总和的49%。
想想看,谁都不是傻子。只要责任并不是自己一个承担时,每个人都有依赖他人的心理,自己肩上的责任感便减轻了,所以才在拉绳实验中会出现“1+1小于2”的结果。推而广之,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干活时,就会有人偷懒,在一起干活的人越多,偷懒的现象越严重!也越容易出现南郭先生。
今天,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浪费,而社会浪费产生的原因是,每个人减少了自己的责任,或人性中懒惰的天性获得了外露的条件。人多也许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在一起干活而又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让人偷懒,产生社会浪费。
如果要想减少人多的副作用,就要让每个人切实担负起责任。这样的克服人性弱点的机制和方法有没有呢?回答也是肯定的。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都负担起责任,如果担负责任就能获利;不负责任,就有可能受害。一所大学的集体宿舍住了7个人,靠近门边那个床位的同学苦不堪言,尤其在冬天大家进进出出总是忘了关门,如果一个晚上所有室友都要起一次夜上厕所,而至少有一半忘了关门的话,那他这一晚就会重则冻得睡不着,轻则这一夜睡眠质量不会太好。
住门边的同学费尽了口舌让大家记着进出关门,而且向大家说好话,请大家宵夜,并威胁说,如果谁不记住关门,过完这一学期就换床位。但是,软硬兼施过后,室友还是记不住关门。靠门边的同学写了一张字条,上面几个大字赫然在目:如果你记着关门,全屋7个人都暖和;如果你记不着关门,全屋7个人都挨冻!
此后,宿舍的门就再也没有敞开过。原来,如果让每个人都负起责任,并从这个责任中获得直接的利害结果,事情就可能会向好的方面转移或获得好的结果。受这个结果的启示,住在门边的同学把这样的字条贴在了上课的教室,大的教室能容二三百人,小的能容七八十人,到了冬天进进出出的人当然要比一个宿舍的人多多了,忘记关门的人也更多,教室也异常地冷。不过,“为了你的温暖请进出关门”的字条贴出后,教室的门基本上能关住了,教室也比较温暖了。
同样,列于集体干活偷懒和不负责任也需要有一个机制来制的,这个机制至少应包括:将责任具体化和尽量不用多余的人。责任越具体化,人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偷懒的人就越少,竭尽全力的人就越多。尽量不用,多余的人,就不会窝工,也会减少单位内部人员的空闲,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事生非和流言蜚语。如果能够这样,就是让每个人都有了责任,也让收益与责任挂了钩,也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浪费和企业的成本。所以,让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是30年前安徽农民写血书要包产到户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
世上没有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可以找到水,没有责任心即使有水也会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