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农民工问题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中国的农民工问题(精选8篇)

论中国的农民工问题 篇1

——中国的农民工问题

发展经济学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丰富繁荣了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深化,中国的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聚焦点,中国面临的各种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如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城镇化问题、失业与就业、金融风险、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我对中国农民工生存现状的一点点看法。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数量大约为2亿人。这一部分人迫于生活的压力,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却依然存在非常多的影响其正常生活乃至于生存的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由于农民进入城市参与经济活动后涉及的一系列权益保障的总称。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四十年前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及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城市人占有各种政策的抉择领导地位、占有意识领先的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转化成货币的掌控权等等,当处在两眼摸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与歧视,把脏乱差工作留给民工。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

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应该归因于社会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户籍界定的漏洞。

长期以来,正因为户口问题的不合理性、行业划分的误区、成分身份的划分,导致社会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误,社会上对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农民的身份成了终身制,在社会处于“草根”阶层,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终于表现出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社会问题,农村的三农问题也出现了。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户籍划分的不合理性、农民身份的界定和其不变性,是中国出现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出现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

既然农民工在这个特定的阶段无可避免的产生了,那么,我们现期最应该考虑的应该是我国大量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一,我国大量农民工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在我国调查的农民工中,被克扣和拖欠过报酬的农民工分别占两成。其中半数以上的农民工被克扣或被拖欠的报酬属于工资收入。农民工被拖欠报酬时间最短的有一个月,最长的达到八年,平均被拖欠了四个月。被拖欠过半年以下的农民工有五千一百九十五名,占被拖欠农民工数的百分之九四点四九。农民工权益受保障的程度明显偏低。农民工所在单位提供工作待遇较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工没有享受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近八成的农民工不能带薪休假,还有八成的女职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另有五成左右的农民工得不到工伤补偿或者加班补贴,近四成农民工未与单位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

第二,农民工生活质量普遍不高。首先是农民工生活、卫生条件差。受工资水平低限制,大部分农民工的月消费几乎全部用于住宿和食品消费,而在生病时,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去正规医院,其他人大都选择自己买药治疗或去个体诊所。其次是居住环境质量差。近四成的农民工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零乱,除了被褥衣物,几无他物。子女受教育难、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不到位、农民工从事的职业技术含量低且工资水平低也是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第三,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状态是令人担忧的。在他们当中,许多人缺少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许多人的精神上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许多人面临着心里严重的苦闷和压抑。长期以来,城市的管理者,对于农民工都是“只管手脚,不管头脑”,他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防范农民工的犯罪行为上,放在“严查、严管”上,而对于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等精神世界的问题则很少过问。这样的“防范式管理”导致了许多弊端:其一,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一旦被忽视,无法诉求,就有可能成为一些过激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诱因;其二,防范式的管理有着诸多副作用,尤其是当少数素质低下的管理人员借管理之名为自己或为自己所在的小团体谋取私利时,这种管理方式就蜕变为一种侵犯外来民工合法权益的工具。

除此之外,农民工问题还包括很多方面令人堪忧,比如说子女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口,其教育成为一大问题;农村打工者没有参保意识,在发生工伤或疾病时,不能享受医疗保险等等。

对于种长期存在的,繁杂的农民工问题,我们应该尽快制定一整套切实保护农民工利益的可行方案。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提出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从根本入手,削减农民工数量。国家应该加大并改善对农村政策的扶持并加大政策的宣传。比如说,国家可以把对农民补贴改为进一步抬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在农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之后给予农产品收购商以差价补贴。这样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在利益的带动下,辅以各种媒体宣传来吸引农民工离开城市回到农村进行农产品种植。同时给收购商以补贴是为了不至于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物价上涨。

其次,对流转城市之间的农民工权益以制度的保护。1.建立施工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约束和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2.严格规范新建项目的审批手续。对建设资金不到位的建设项目不办理项目审批,不予立项、不予开工建设,做到新帐不欠,老帐限期付清。

3.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对存在拖欠农民工资问题的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主管部门记入企业信用档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对清欠不力,没有及时完成清欠任务的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将向社会公布进行曝光。4.建立日常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设立拖欠举报投诉电话,加强对房地产发企业和建筑业企业的监管,促使每个建设领域企业依法支付农民工工资,落实清欠责任,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

5.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其主要由政府财政出一部分资金,组成欠薪保障应急基金,专门用于应付突发性、群体性的欠薪纠纷。

6.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维权意识。加强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法律法规保护意识,有关部门应设立农民工工资清欠举报电话,一旦发现有工程款拖欠的,农民朋友能及时向政府反映。

7.国家应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抑制不合理的投资行为发生,以切实防止新的拖欠现象发生。

再次,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各个地方政府可以学习借鉴北京市政府探索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之路,如从文化局送片进工地,到文明办评选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再到市总工会为民工建图书室,买电视机,北京市政府各个部门已经开始为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努力。

论中国的农民工问题 篇2

一、失地农民的总体现状

1. 农民的失地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截至2005年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大约在4 600万人左右, 而且在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递增。国家统计局2003年在全国开展了对失地农民的调查, 调查以人均耕地面积0.3亩以下的农户为主要对象, 共调查了2 942户。在这2 942户中, 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上的有442户, 约占调查总户数的15%;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有1 237户, 约占42%;完全丧失耕地的有1 263户, 约占43%。由此推算, 如果中国非农建设用地以每年200万亩的速度增加, 按人均1亩计算那就意味着, 每年大约有200万农民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1]。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4—2030年三十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 450千万亩, 还将有1.1亿农民失去赖以生存和养老的土地。如果违规用地得不到控制, 失地农民还要大大增加[2]。

2.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状况。

(1) 失地农民生活问题。土地既是生产资料, 又是生活资料。对大多数的农民来讲, 土地依然被赋予了太多的功能。土地的经济、就业、保障功能缺一不可, 土地就是它们的“命根子”。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 也就“下岗”了, 它们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问题, 其中最基本的是吃饭问题、住房问题和穿着开销问题。他们的生存受到威胁, 这就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2)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受内外因素的影响, “再就业”非常困难。随着经济发展, 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 而失地农民由于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劳动技能, 造成他们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绝对的劣势。 (3) 失地农民的养老和健康问题。由于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建立, 失地农民大都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旦补偿金用完了, 基本生活来源就没了。显然仅靠失去土地的子女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失地农民的健康也是一个大问题, 原本农民对待自己就是小病拖、大病扛。失地以后经济紧张, 就更不注意健康问题了。这也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二、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

失地农民问题的形成, 其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现在的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 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 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不是一个平等的产权交易过程, 基本上是一个行政强制性的过程。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 是当前农民土地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土地征用不仅没有使农民富裕, 而是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地失业;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 而且扩大了社会不公。

1. 征地过程的制度缺陷。

(1) 利用政府权力征地的范围过宽, 征地费的分配过程不够民主政府可以动用征地权, 但问题在于, 除了社会公益性用地, 现在几乎任何用地, 政府都动用了征地权。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时期, 地方政府的权力得到强化, 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权利, 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行为主体。在财政普遍吃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寻找能迅速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均不约而同地从农民手中征来土地, 然后再转给经销商。但有些开发商进行的是纯粹的土地炒作, 地征来之后并未开发, 而是大量闲置。政府向开发商征收的补偿费往往低估了土地的实际价值, 而有些政府官员也大肆从中收取“回扣”, 以便在给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和就业保障问题上偷工减料。 (2) 征地后对失地农民的补偿费用太低。现阶段中国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大多采用一次性补偿方式, 补偿额度东部地区大约为每亩地3万元~12万元, 西部地区大约为每亩1.5万元~6万元, 但土地征用补偿费在经过乡镇提留, 村社留存后, 剩余部分再按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农民手中。这种补偿水平人均能维持基本消费二至三年[3]。

2. 农地非农化中的农民失地问题。

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但由于国家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利用的比较利益差别悬殊的刺激, 农用地的非农化倾向非常突出。农地非农化是构成农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地非农化的过程也正是农民失地的过程。

3.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对农民利益的忽视。

长期以来, 中国实行的是城乡有别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体系。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地位。在农业上, 实行的是“奉献型”、“忽视型”的政策, 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 并且歧视农民, 缺乏维护农民利益的观念。这就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划上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致使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被严重扭曲。几十年来, 农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低于城镇居民一等的地位成了“二等公民”, 农民的呼声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于是在农地流转和农地非农化中, 农民的权益遭受侵害。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建议

之所以出现失地农民问题, 是政府没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 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 既要满足城市住房和非农用地的合理需求, 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费, 妥善的安置。

1. 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国家立法机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认真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办法, 进一步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用新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法律和政策去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把失地农民问题纳入法制轨道中来才能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两条重要原则, 一是切实维护农民土地经营权原则, 二是坚持农民生存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这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落实保障农民利益的两条政治性措施, 第一, 政府要落实失地农民的参与权。在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上, 要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 保障公众了解和参与重大决策的权利。政府、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要处于同等地位, 而不能将农民排斥在自己利益之外。第二, 要转变政府行政方式。一段时间以来, 有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地方经济发展而不顾人民的利益, 这是不切实际的政绩观。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 摒弃不切实际的政绩观、发展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 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中央政府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其宏观目标是防止耕地总量降低至最低警戒水平以下, 即满足未来人口高峰时1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所需的耕地数量。要保证国家慎重动用征地权。为了防止滥用征地, 对政府强制性取得土地要有严格限制, 对征地目的和范围要有严格的界定。

3. 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

落实保障农民利益的三条制度性措施, 一是基层政府组织不折不扣地落实失地农民应得的政策待遇。温家宝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强调“在农村土地征用中, 要严格控制征地规模, 依法按规划和程序整地, 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 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4];二是政府制定对失地农民的倾斜政策, 千方百计地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服务和就业指导, 为其就业、创业提供条件和机会;三是立法机构尽快制定包括“以土地换社会保障”为核心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 把失地农民问题纳入法制轨道。

4.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和就业问题。

完善现有农民征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这些项制度是失地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存在体, 也是失地农民能真正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之处, 更是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中的集中体现。失地农民问题是整个人类社会变迁、进步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充分认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要坚持以失地农民根本利益为本,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韩俊.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J].科学决策, 2005, (7) .

[2]曾贤贵, 蒋志强, 等.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J].中国农村研究, 2004, (26) .

[3]何格, 欧名豪, 等.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构想[J].农村经济, 2005, (1) .

论中国的农民工问题 篇3

一、中国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状况

我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封建专政政治体制传统的国家,广大农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由于封建宗族意识和传统伦理意识的浸染,造成了我国农民依附、唯上、唯命是从、逆来顺受的政治性格和消极的政治心态,他们的等级意识、管本位意识和封建宗法意识非常浓厚。“皇权至上”、“权大于法”、“特权思想”等观念在传统农民中根深蒂固。至今许多农民还缺乏起码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封闭社会,农民聚集而居,少有流动,农民之间的关系靠礼与情来维系,法律似乎成了多余的东西。他们对自由、平等、权利的要求很模糊,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热情也不太高,即便对与自己直接有关的一些权利,也不知道用法律或其他正当手段加以维护。正如费如通先生所说:“传统乡土中国是一个礼治社会。”传统农民的契约意识极为淡漠、法律意识十分欠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经济活动自主权增大,农民的社会流动机会增多,民主法律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一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思想开始解放,民主法律意识开始觉醒,逐渐开始尝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目前在广大农村基层,由于受低文化素质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及农村干部不仅民主主体意识不强,而且法制观念淡漠,对民主法律知之甚少,懂法、学法、守法、用法还相当困难。据资料显示,在1999年对某乡一个村38户的调查问卷中,当问及你知道哪些法律时,回答知道宪法的有14户,其中有1人将宪法写成了洗法。知道与村民自治密切相关的村组法的有3户,其中有1户写成了春组法。当问及村民自制的“四个民主”内容时,只有5户能答对。现实生活中有的农民还不知道民主选举村干部及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是自己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也不知道具备这种基本权利对自己究竟有多大实质性意义,更不知道宪法赋予了他们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监督的权利与义务,不知道如何履行或享受公民依法监督公仆的权利。他们大多期盼的是农村中能出现包公式的为民做主的清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浓厚的封建宗法家族文化的影响,使得一些农民漠视法律的存在,以实法代替国法,无法形成成熟的法律意识。

二、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民主法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增强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法制,是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程序,它表现为立法、执法、守法三个方面,它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在于全体人民当家做主。在农村基层,社会主义民主表现在广大农民依照法律参与农村经济政治、社会事务和管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我国封建社会史长达2000多年,缺乏民主法律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建设重视不够,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民主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民主法律知识是形成民主法律意识和观念的基础,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律意识和观念来源于他们对民主法律本源与作用的认识,来源于他们对现行民主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向广大农民进行普法教育,首先要使广大农民知法。如了解宪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等。了解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法律,以及怎样依照法律程序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其次,要使广大农民懂得什么是守法和违法。要让农民在知法的基础上,知道违法的危害性及法律后果,培养他们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行为和习惯,自觉地用法律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教育广大农民维护法律的尊严,勇于以法律为武器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斗争。在农村,尤其要把村干部用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武装起来,强化村干部的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意识,把他们培养成为学法、守法的典型。农村干部能带头学法、懂法,模范地遵守法律,学会用法律来处理各种事物,对农村法制有决定性影响。

论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 篇4

[摘要]: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浙江作为长三角地区的腹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也将日益加大。另外,随着农民工流动就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对外就业吸引力不断增强,所以,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民工流动就业,是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议题,必须加以重视

[关键词]:农民工 流动就业 劳动力市场 劳动权益

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渐成为产业工人队伍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式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本文就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特点

首先,农民工流动就业规模大。近几年来沿海各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不仅促进了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来就业。其次,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农民工由于受自身文化技能条件的制约,就业很不稳定。再次,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近几年,大规模农民工流动就业一般由政府有关部门、就业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劳务基地和地区间对口劳务协作等形式实现,使农民工流动就业组织化程度化不断提高。农民工流动就业也有一些通过以老代新或亲友同乡互相联系介绍,呈现出明显的“一人带多人”的链式迁移,盲目外出明显减少。第四,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文化技能素质偏低。第五,农民工流动就业中“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逐步形成。与改革开放之初进入城镇的农民相比,现在的流动就业“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年龄普遍较轻。新生代流动人口对农村认同感不断减弱、对城镇认同感逐渐增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趋向不明确且不稳定,进一步催化和强化了农民工的流动性。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陷入失业困境时,往往不是回归农村,而是选择继续过着流动生活,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阶层。这也为如何做好新形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趋势

(一)农民工流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现在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数

由于过去形成的一套劳动力管理办法主要针对城镇职工,无法适应大规模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群体。在取消“证卡”管理之后,新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管理缺乏有效的、统一的管理制度,各职能机构的各项工作在管理上缺乏衔接。同时,由于基层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不足,许多地区无法将流动性大的农民工全部纳入有效的管理。另外,劳动力市场信息还存在分割向现象(地域、城乡、部门、公共职介和民办职介等),尚未完全实现渠道畅通,资源共享。

四、解决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专门针对流动就业农民工的群体的地方性法规

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立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制定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政策规定,内容分散且层次较低。可考虑先在省政府层面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办法》,就农民工在工作时间、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权益,作出明确的规定。通过立法消除旧体制的影响,扭转社会特别是企业主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心理,鼓励农民工自尊、自强、自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根据农民工流量大、公共服务资源有限的实际,应着眼与长效机制的建设,逐步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各地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农村劳动力流出地政府应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建立劳务基地,定向输送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各项就业服务。流入地政府要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大管理服务力度。特别是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村劳动力开放,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享有公共就业服务的原则,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市场信息和政策咨询,开展免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打击非法职介行为,促进职业中介行业健康发展,提高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和对非法中介的辨别能力。

(三)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首先,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增强劳动保护力度。用人单位使用农民工必须按照规定办理用工手续,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要重点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较集中的行业用人单位的管理,依法规范他们的用工行为。在劳动力保护方面,用人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情况制定本单位劳动保护制度,明确劳保资金来源。政府要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加大对劳动保护和预防事故的投入。

其次,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监控和预警制度,有效预防发生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企业协会的作用,引导劳资双方在平等自主的基础上,协商确定工资支付办法。要加快建立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以及应急周转金制

参考文献:

[1] 邵峰,《善待农民工》,载《今日浙江》,2005,(03)。[2] 王耀辉,《关注农民工》,载《政策》,2002,(07)。[3] 胡光华,《农民工为何逃离城市》,载《发展》,2007,(03)。[4] 张戈,《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载《浙江人大》,2005,(01)。

[5] 李三梅,《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辽宁省农民工现状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载《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浅论农民工问题与就业壁垒 篇5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农民工问题与就业壁垒 指导老师:洪 岚 院 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200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 者:何菊霞 20060710264 江 莹 20060710279 丘美玲 20060710253 廖金玲 20060710251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年劳动力为主,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16岁~25岁的占45%,30岁以内的占16%。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民工流动就业以男性为主,农民工中男性所占比例为66%。

3、农民工多为初中文化程度,没有经过培训,务工通过亲友介绍。初中文化程度者占调查总数的66.3%,没有经过培训的占55.7%,务工通过亲友介绍的占66.5%。

从文化程度看,在被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文盲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16%,初中文化程度占65%,高中文化程度占1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仍偏低。如下图:

农民工文化程度70%60%50%40%30%20%10%0%2%16%12%5%农民工文化程度65%文盲小学中初高中中专及以上

从技能培训情况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8%,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

从找工方式看,主要为自发外出或亲友介绍方式,有组织外出逐年增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依靠自发外出的方式,通过亲友介绍实现外出就业有相当比例。调查中,33%的农民工是通过自发方式外出就业的,有66.5%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外出就业的。通过亲友找工作,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成本,提高就业成功率。

4、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娱乐业,所在企业几乎全部是私营及三资企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农民工工作时间工作时长(小时/周)超过6132.90%41~6051.3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

6、调查分析表明,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少专门的技术培训,外出务工一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低的高强度劳动,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其实大多数的农民工都有在工作时间以外参加技能培训的意愿,只是限于时间与金钱的原因未能如愿,如果培训费用政府负担一部分或全部的话,对农民工的就业会有很大帮助。

7、拖欠工资使农民工的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

8、外出务工就业时间延长,举家外出比重增大。调查数据显示,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占9.7%,4个月~6个月的占14.5%,半年以上的占75.8%。如下图: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市场基本上是分割的,目前虽然已经在农业部门、农村非农业部门、城市新发展部门之间实现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但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统一并没有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不仅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而且导致了就业中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农民工就业中的壁垒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成本高;

我国劳动用工制度中的一些限制性政策提高了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成本。具体来说,一些城市处于城市管理的需要,其劳动管理、公安、环卫、计划生育等部门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各种证件,并收取相应的费用,如要求农民工提供在流出地办理的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流入地暂住证等,交纳卫生管理费、治安费等。办证、查处、清退,基本上成了这些城市对农民工进行管理的主要方式。显然,具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既不需要交纳这些费用,也不会被随时清退。据统计,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管理费有的城市高达一人一年收取600元,由此形成的外来劳动力管理基金主要用于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这种做法无疑强化了二元分割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2)农民工被排挤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

一些大中城市将行业、工种划分为农民工禁止进入、限制进入、允许进入等三种类型,以控制用工单位只用农民工的数量,腾出岗位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同时规定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政府举办的劳动力市场场所等,只服务于城镇居民,不向进城农民工开放等。劳动用工制度中的这些规定和政策使进城就业的农民工被限制在脏、累、重、险行业及工种的极小范围内。相对于具有城市户口的求职者而言,农民工被认为地排挤在刺激劳动力市场就业。(3)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享受范围有限;

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必然导致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职工大都多拥有失业、医疗、养老和住房等社会保障,而广大农民能够享受的社会保障几乎是空白,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普遍没有安全感。(4)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待遇低;

与拥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相比,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比较差,主要表现在:农民工虽然从事着与拥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相同的工作,工作绩效也相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庸置疑的。

(2)农民工就业壁垒制约了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农民工的就业壁垒使原本分割的城乡劳动力市场难以统一,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序、有效地转移。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力能否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摆脱贫困陷阱,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由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国内大量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形成,也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总之,农民工各种就业壁垒的存在不利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3)农民工就业壁垒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短缺。

由于农民工的身份特殊、地位尴尬,在城镇就业处处受到歧视,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而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往往带有临时工的性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也不是无限的。在供求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我国农村可转移的劳动力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总量上都将持续存在供不应求的缺口。农民工就业壁垒事实上已经成为导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主要原因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用人单位在用工方式和结构上的粗放和浪费。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给”,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现象会继续存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流动就业会呈现三大矛盾,亟须解决。1.农民工的就业环境需进一步改善。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门槛仍然存在。虽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另一方面,近几年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如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诸如文化歧视、文明歧视、性别歧视、人格歧视等各种歧视。针对这些歧视,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消除各种歧视的法律法规,给农民工进城以法律上的保护。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平等就业的政策,呼吁雇主摒弃歧视性的雇用行为,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和必须的法律援助;二是进一步晚上劳动就业立法,在农民工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岗前岗中培训、子女教育、劳动合同、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三是加强对劳动法律的法规执行的监督;四是提高劳动执法队伍的素质,拜托地方保护主义,保持执法的公正性、统一性、权威性;五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发展和健全工会组织,吸收农民工假如工会,保证农民工参加政治生活的权利,建立企业、劳动者、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3)改编户籍制度。

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因而解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需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高度、渐进地推行,即一方面降低城市户口地“含金量”,弱化农村人口迁徙地“寻租”动机,同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具体思路是:第一,在投资移民、技术移民地基础上,放宽农民进城落户地设定条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第二,把已经确定地放开小城镇户口的政策落到实处,使小城镇不仅对当地农民开放,也对外来农民开放;对大中城市中一批进城多年的农民工,应适应经济发展,尊重其在就业地定居的选择权,放宽入户条件,逐步取消农民工转化为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的体制障碍;在特大城市对进城农民的合法地位予以承认和保障。第三,在住房、求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使之逐步获得平等的权利。

政府应统筹规划,引导发展向中低收入的居民住宅产业,降低商品房价格,减少农民进城安居成本;同时消除就学制度中对农民工子女的户籍歧视,保护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的权利;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逐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让居住一定年限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参加社会社区管理和选举;等等。建立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的制度环境。(4)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建立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一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综合论文

农民工就业问卷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外地进城工作的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了解农民工就业壁垒的具体情况,特此调研,希望可以找出问题根源,加快解决问题步伐,构建和谐社会。

籍贯———— 性别———— 年龄———— 职业————

1、请问你的婚姻状况()

A、未婚 B、已婚未育有子女 C、已婚并育有子女 2.你的月收入是多少?()

A、5000元以上 B、3000~5000元 C、1000~3000元 D1000元以下

3、你的最高文凭是()

A、大学 B、高中 C、初中 D、小学

4、你是如何找到现在这份工作的()A、人才市场 B、网络招聘 C、报纸杂志招聘 D、熟人介绍 E、还没找到

5、你现在的工作性质是()

A、制造业 B、建筑业 C、住宿餐饮娱乐业 D、批发和零售业 E、其他()

6、工作之前有参加培训吗?()A、有 B、没有

7、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吗?()A、有 B、没有

8、用工单位提供何种保险?()可多选

A、医疗保险 B、意外保险 C、失业保险中 D、养老保险 E、其他()F、没有保险

9、每天工作时间时长()

A、8小时 B、8~10小时 C、10~12小时 D、多于12小时

10、每周工作天数()A、5天 B、6天 C、7天

11、上班性质()

A、白天工作 B、白天、夜晚轮班制 C、夜晚工作

论中国的农民工问题 篇6

论文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受教育现状 管理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紧迫性

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我国的教育事业在社会进程的带动下,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却仍旧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是我国现今国情的局限性所规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活节奏也紧随之而加快,城市流动人口也愈来愈多,这其中有许多是农民工所组成的团体,这固然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推助力,却也使得我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了。农民工在进城为城市建设工作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的时候,往往却忽略了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和管理问题:有的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农村,却没有尽到父母应尽的义务,整日忙于工作线上,对子女的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有的农民工把子女带进城里后,面对着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愈来愈大的生活压力,也没有顾及到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对其的管理也仅仅是停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子女的内心动态,使得农民工子女往往在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的同时,也养成了许多的陋习。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现象,固然有农民工自身教育意识不高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农民工的保障体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完善空间,致使农民工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子女进行教育投入的同时,也缺乏对子女进行管理的时间。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以实质性的措施鼓励农民工让子女

入学。从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出发,承担起对农民工子女入城后的教育工作,督促农民工对子女的管理。这就意味着在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予以农民工一定的空间与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让农民工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进程。

二、以贵阳市为例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其管理问题

以贵阳市为例,我们对贵阳市某小学去年九月份入学的36个农民工子女以及其他在校的农民工子女进行了调查,去年九月份入学的36个农民工子女是主要的调查对象。从这里,我们从入学年限入手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分类,让调查更具代表性。

我们从调查中得知,农民工子女在入城后受教育情况普遍得到改善,但在家庭教育及监护人管理方面,却仍有待解决。农民工子女的监护人往往疲于奔命,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仍未得到显著改善、教育成本对农民工来说仍是巨大负担的今天,农民工在为子女挣钱上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管理。同时,由于农村的计划生育落实的情况并不理想,农民工由于仍未能够完全摆脱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又往往有“重男轻女”的倾向,一个家庭往往有三四个小孩却只让一两个男孩子去上学。这归根到底,仍旧是对农民工子女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所引发的后果。

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也得知了在农民工子女入学后,往往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过程,下面我们进行举例分析:

例1:

小张是去年九月份入学的三年级学生,他是典型的转学生,在转学过后的半年里,他并不习惯于城里的教育现状,他的同学们往往也不愿意和他玩,在他主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带有不屑的语气,这让他深受困扰。而父母常常不在家,即使在家也没有过问过他在学校的事情,一味只看重他的学习成绩,一旦出现下滑的现象,轻则责备,重则打骂,这也给他的童年带来了不小的阴影。但是,他同时也表示城市的教学质量和配套设施确实比农村的好得多,很羡慕城里的孩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论中国的农民工问题 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组织与管理是研究生产力组织, 追求人、财、物三要素最佳组合的过程。当前许多建筑施工企业, 在施工组织管理中, 常常忽视生产力中人这个关键因素。建筑农民工是建筑业的主要从业人员, 承担着建筑施工一线繁重的建设任务。

一、首先来说说建筑农民工人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一) 建筑农民工人, 干的是苦力活, 每天以汗水洒满工地为荣, 在施工现场, 既要面对各种可预知和不能预知的危险隐患, 还要在炎夏顶着酷暑闷热、在冬天顶着刺骨寒风来完成工作, 因此他们每天工作时都要面对意外受伤、中暑、冻伤甚至死亡的风险。

(二) 在工地宿舍, 他们一般住的是没有空调和暖气的板房, 光靠风扇和门窗的开闭来保持适宜的温度。至于吃的东西, 为了省点费用, 他们吃的是最便宜, 最普通, 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愿吃的食物, 他们却视为珍品, 虽然菜多肉少, 只要饭多点, 拌点辣椒也就凑合着一顿了。而所谓饭堂的环境, 蝇虫乱飞, 污水横流、卫生极差, 因此他们每天要面对因食物不卫生、住宿环境差而带来的健康风险。

(三) 建筑农民工人, 离乡背井出来城市打工, 为的是多赚些钱来养家糊口, 但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要面对的却是工资低, 无法每月足额领取工资的问题, 遇到没良心的包工头, 还得为包工头走人无法领取工资而发愁。因此他们每天要面对被欠薪、须讨薪的风险。

(四) 生活方面, 由于工期紧、工地不靠近市区等因素, 通常工人下班之后, 都只能大家聚在一起看下电视、听下广播、打打牌、抽抽烟, 老婆孩子来了也无法安排住处, 只能暂时在板房内腾地方居住, 男女混住、小孩在工地宿舍区内出现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他们要面对没有更多的业余生活和知识培训、个人生活环境差、子女无地方读书托幼, 不慎在工地玩耍而导致受伤死亡的风险。

(五) 在社会上, 建筑农民工人是最低阶层的一群, 黑黑的脸, 粗粗的皮肤, 操外地语言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没有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文化水平低, 不被社会尊重, 只能蜗居在工地内, 生活在一小群同乡的小圈子里。因此他们每天要面对被城市居民冷眼、无社会地位的风险。

二、加强对建筑农民工人的管理

(一) 在生活方面

1.组织项目部的各类比赛, 例如体育、游戏、辩论比赛, 以项目部工人和管理人员相对喜好、关心的内容来开展, 以此拉近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的沟通。

2.定期向工人发放一些时事、政策、法规、保健等方面的小册子, 从另一个侧面对工人加强教育, 同时又增强工人对项目部管理工作的认同感。

3.要开展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可以结合播放工人喜好的武侠电影来开展, 通过在工余播放电影来吸引大部分工人聚集在一起, 在放电影之前先进行交底教育工作, 当电影放到一半, 再进行余下的教育培训, 培训结束再播放剩下的电影。以这种手法, 工人普遍都非常接受, 但要注意是培训的时间不能太长, 让继续把电影看下去的吸引力始终保持一定水平。

4.举办各类面向工人的相关知识竞赛, 对胜出者给予奖励, 奖品可以是工人生活上的小用品, 例如牙膏、牙刷、洗头水之类的, 如此, 既达到了对工人进行教育宣传的效果, 又提高了工人努力参与活动获得奖品的积极性。

(二) 在工资方面

撇开其他不说, 工资的准时发放, 是显示施工企业、劳务公司等管理者言出必行的良好方式, 是推行其他一切制度和规范的最好润滑剂。因此, 每个工地要做到的最基本工作是给农民工人的工资的准时足额发放这项工作必须得到有力的保障, 除此之外, 平时多关心、留意工人的工资收取情况, 还有联营者、班组长收取进度款及资金使用情况, 如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将其妥善解决好, 这相比事后补救要来的及时和有效。只有这一工作得到落实, 工人才有条件、有心思去接受管理者对其开展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

(三) 社会认同感

这可以具体表现为:施工企业举办针对各项目部班组长和工人 (非管理人员) 的评选活动, 对工作突出的工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对有学习意愿的, 还给予其费用参加某些持证上岗方面的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同时, 还可组织优秀的工人参加由施工企业组织的对所在城市的旅游观光, 一方面让工人了解城市、了解企业, 另一方面又可增强工人的被认同感。通过这些活动, 带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对城市建设的参与感。

三、如何解决农民工人的生活、工资还有参与感问题

(一) 培训问题

1.为工人提供免费送教上门, 缩短培训时间, 采用工余时间培训。2.培训由劳务公司或施工单位负责开展, 做好培训记录、出勤登记、考核等。培训考核完后给予工人类似的学时记录, 在这一工地不能培训完全部课程, 在另外的工地可把落下的课程补上, 只要工人提供足够的学时证明即可领证, 这就不会造成工人培训完证都没拿就离开到下个工地而领不到证的情况发生。3.而对于劳务公司或者施工单位开展的培训效果考核, 可以考虑通过对参培工人进行抽查考核的方式来评估, 对于弄虚作假的考核可给予培训单位降低诚信评分或者处罚, 这样那些作假、蒙混的培训也就会大大减少。4.对施工企业来说, 受检时老是说工人不能全部持证上岗, 要处罚。那若是免费开放对八大工种甚至特殊工种的培训, 对于积极响应开展持证培训的施工单位或者劳务公司, 在通过培训效果考核后, 可以给予他们增加诚信评分或者奖励的方式来激励他们开展该项工作。5.对于参加持证培训的工人, 他除了可享受免费培训的福利, 还可因为他遵守了这个城市的执业规矩而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得适当的奖励、优惠或者加分, 甚至可入户城市。而由此在工人自身逐步加强的被当地社会的认同感, 也将使他们更热衷、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 劳护用品、合格器械、防护措施的应用

1.最基本的安全帽、安全带必须由劳务公司统一发放, 向进场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人以及针对不同的工种来发放。购置这些器材的费用按计划的工人、工种来确定, 并由劳务公司支配并负责购置和印制施工企业标识和做好发放、回收登记。2.在工地上一律杜绝使用过期、失效、非施工企业标识的安全帽、安全带。遗失、人为损坏安全帽、安全带的, 要对班组长和班组工人加倍处罚、以此加强安全帽、安全带的管理。3.工人退场, 必须向劳务公司退回发放的安全帽、安全带。这些产品在失效、损坏时的处理工作由劳务公司负责。通过这些措施来保证工人的最基本防护器具的有效使用, 为工人的安全生产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提高工人对安全生产和作业规范的基本认识, 增强工人对自己生命的珍惜。

(三) 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根据农民工安全技术基础比较差的特点, 要细致地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尤其是登高作业、交叉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电动工具的操作以及各种防护设施的使用等。技术交底一定要按照程序交到个人, 切不可走马虎行事,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决不能麻痹大意, 在做好这项工作的同时, 要坚持搞好文明生产, 杜绝野蛮施工和违章施工, 要加强职工的行为规范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职工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严格按施工规范和验评标准施工, 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的坚决进行整改,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 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

管理人员要明确责任和分工, 制定出明确的安全目标, 一级管一级, 下级向上级负责, 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 形成人人抓安全的局面。尤其是项目部的管理人员, 不要将安全工作推到安全员一个人身上, 要齐抓共管。建立项目部的安全轮流值班制度, 值班人员作为当日安全生产的具体负责人, 主要负责监督和督促班组做好班前的安全教育, 对现场的违章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 对现场的安全生产状态进行全面的检查, 做好值班和交接班记录等。

(五) 采取激励措施奖优罚劣

安全管理工作要在加强思想工作、教育职工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 实行奖惩制度, 做到奖惩分明。对在安全工作中有贡献的人员一定要奖励, 对违反造成故意对抗, 甚至故意破坏的严重后果。对农民工的安全管理, 要以加强教育为主, 引导农民工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使之自觉地遵章守法。要采取科学严格、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不留漏洞, 不留隐患, 才能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搞好。

论中国的农民工问题 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权益;损害;保障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损害农民权益的情形及原因分析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权益损害问题分析

1.农村集体组织干预过多,农民自主性欠缺

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鼓励并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乡村两级组织只能为其提供信息,中介服务,而不能直操直办。但是,近年来不时曝出因村委会非法干预导致农民权益受损的事件,不由得引人深省:为什么这类事件频频发生?是法律规定还是政府工作上哪些环节出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從客观上说,法律对于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地位欠缺保护。从主观上说,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的认识不够,缺乏自主性。

2.流转模式僵化,新型流转模式应当被鼓励

在实践中,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要是转包,转让,出租。其他的流转方式的因各地差异略有不同,但全国范围内来看,还是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对此鼓励的力度加大了,但是发展较快的只是个别的省市,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广大农民还有很多没有享受到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带来的福利。

(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权益损害问题分析

据《物权法》第153条规定,对于城市居民,农村村民的宅基地及其住宅是不能买的,否则,过不了户,办不了证。国家对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也是加以严格限制的。现实生活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无法进行自由的合法流转,但私下交易的现象却屡禁不止,因此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侵害了农民合法权益的案件并不少见。主要原因有:首先是因为我国有关此权利流转的法律规制不健全,国家只是一味的限制在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并没有通过建立高效实用的流转法规来保障农民的权益。另外,对于村委会干部的监督也需要加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申报审批程序应当更加正规化,透明化。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权益损害问题分析

国家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存在着一些问题损害到农民的权益。主要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无序,管理体制不健全;隐形市场活跃,违法用地屡禁不止,耕地保护受影响;收益分配不均等。城市化进程中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自发无序,进而导致了以上问题的出现。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一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规划只规划国有土地,对于流转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尚未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中;二是由于利益驱动,区域内土地的开发整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都由各行政区各自决策,缺少全国统一的规划。

(四)征收中农民权益损害问题分析

1.征收补偿标准不科学,损害农民经济权利

土地征收实际上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既然是所有权的转移,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价格就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应当由法定土地价格评估机构来评估。但是当下的土地征收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农民土地被征收后得到的补偿往往低于市场价格。

2.征收程序不完善,农民知情权受损

现行的土地征收程序建立了“两公告一登记”和听证程序,建立了用途管制制度。但是公共利益认定程序缺失,被征地人知情权、参与权保护的不足,征地后期监管缺失。在农村土地征收实际操作中征而未用、多征少用以及补偿费被克扣、挪用甚至贪污的现象严重。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障进路探索

(一)土地确权

土地确权,是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的必要措施,我提以下建议:首先,必须坚持土地确权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只有明确基本原则,土地确权工作才能顺着正确的方向做下去。其次,依法依规工作有序。正如文章所说:应该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调查、审核,切实做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登记资料记载和证书填写无误,发证及时。[1]最后,我们国家在实际土地确权工作中应当以科学的测算方法,因地制宜,合理的计算土地面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土地确权工作的同时,相关数据库应当被建立和完善。在科学数据的支撑下,我们国家才能更好的进行土地改革,农民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二)民主监督

通过前文分析提两点建议:第一,全部财务公开。将村委会的每一笔财务收入公之于众,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减少腐败的有力途径。第二,提高村委会成员素质。村委会的成员应当被要求具有时代目光,经济头脑,创新思维,廉洁作风。在村干部选举中,我们应加强民主监督,防止“买官”现象的发生。政府应当加强素质培训,鼓励有知识大学生加入村委会,为村委会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市场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首先要制定统一的市场规则。有文章指出:农村土地流转组织和服务机构尚未建立,服务体系不完善,还不能为土地流转提供有效的引导、指导和服务,这样致使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2]建立包括咨询、代理、仲裁、地价评估等市场中介机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并做好农地信托、农地抵押、农地证券、保险等工作,降低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风险,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3]最后,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农村土地市场信息的及时,准确,迅捷。

(四)法律完善

首先,针对征收补偿标准问题,我建议我们国家尽快出台或修改相关法律,提高征收补偿标准,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农村土地征收。其次,针对宅基地使用权,正如文章所说:有关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方面的规定并不完善且脱离现实,比如,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对于流转对象的规定过于严格;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规则存在缺陷,缺乏不动产物权公示制度,登记手续不完善等。[4]再次,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确立专门规范此权利流转的法律法规。鼓励和规范新型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是土地改革的工作重点,出台专门法律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我们应当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系统,完善各种法律制度,更加细致全面的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于建嵘,石凤友.《关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的几个重要问题》东南学术,2012年第4期.第6页.

[2]任彬彬.《浅析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特征与对策探讨》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2月第30卷第23期.第165页.

[3]鄂艳娟,杨润清.《基于土地流转视角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地方经济.2011年8月刊.第195页.

上一篇:浅论初中教师备课下一篇:道路硬化施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