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精选7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建设现代水网体系、完善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生态景观、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从建设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供用水体系、水文化体系、水管理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问题;建设情况;对策 **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水资源匮乏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瓶颈”
山东海河流域多年水资源总量为**亿m3,人均占有量为**m3,亩均占有量** m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汛期水多易涝,非汛期干旱缺水。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加之长期以来蓄水工程建设滞后、用水浪费和水污染,使缺水矛盾进一步加剧。目前,正常年份缺水量近**亿m3,还有近**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自来水,**多万农村人口未彻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资源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1.2防洪能力低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建设欠账较多,防洪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城市防洪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部分堤防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患,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部分支流河道淤积严重,降低了防洪除涝能力,险工险点多,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时间明显增多,旱涝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加之我市防灾减灾设施薄弱、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防洪减灾能力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3水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
流域水环境状况呈阶段性、脆弱性特点,多数河流水质波动较大,部分区域污染仍很突出,部分河流水质明显反弹。2010年,流域三条主要骨干河道在丰水期达到了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目标,但是,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水质难以稳定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目标,主要污染物浓度距离水功能区划要求仍有差距,特别是边界水污染协调处置困难,给我市的供水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2.1现代水网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建设以南水北调、引黄总干渠、骨干河道为骨架的水网体系,增强了水资源调配能力;二是治理疏浚河道,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三是建设平原水库,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建设农村供水工程,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2.2水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已实现一县一厂的建设目标,主要污染物达到了一级A排放标准;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到7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8%。二是建设水质净化工程,河流水体得到了休养生息,逐步形成了“点源—污水处理厂—湿地—河流断面”为主体的“递进式”治污模式。三是加强地下水保护,关停城区地下取水井,有效遏止了地下水超采,基本实现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五是合理安排生态用水,逐步恢复河道水体功能,各水功能区的水质明显变好,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趋于减小,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3生态景观建设效果凸显,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建设水利风景区,以平原水库为依托,打造了一批独具魅力的水利风景区。为人们提供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以及科普、文化教育活动空间;二是建设滨河景观,突出加大水环境整治工作。
2.4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初步构建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严格“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管理。二是严格执行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六个必须”的规定,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取水单位和个人不予发证,从严控制新增取水许可审批。三是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等行业,编制取用水户用水计划,实行”年计划、月调度、季考核”。四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流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体系
一是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严格“三条红线”指标管理。二是完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建立取水计量监测体系、计划用水指标管理体系、考核问责制度体系。三是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继续建设节水型农业、工业,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编制水中长期供水计划和配置方案、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和备用水源实施方案、防洪减灾应急预案,确保城市防洪和供水安全。
3.2建设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
一是实施水系治理与修复,主要入河排污口、主要纳污河道建设生态修复工程,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建设截污治污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拓展水面,美化自然景观,河湖水质符合水功能区水质标准,实现河流、湖泊、水库、塘坝、沟渠等水体全面健康。三是建设入河排污口远程在线监测系统,严格污水达标排放。四是科学划定水功能区保护范围,设立保护区域和保护标志。五是建设水系林业生态保护带工程,沿大型河流,大引黄灌渠每侧建设主干林带200m,支线河流每侧建设宽100-150m的主干林带,其它河流沟渠每侧规划建设主干林带宽不低于50m。
3.3建设安全集约的供用水体系
一是以水网为依托,加强涵闸、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建设与河道治理,构筑防洪、供水安全工程,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二是建设农村生活地表水供水工程,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饮用同网、同质、同价的黄河水。三是强化水源地保护,建设水源地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优化饮用水水源地及引黄河道周边环境,减轻农业面源对引黄及南水北调水质的影响,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四是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开展分质供水,实现优水优用,加大非常规水源的利用量。
3.4建设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
一是探索建立“一河双人”河流生态保护制度,公开选聘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士作为河流代言人,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聘任重点河流的河长,创新“一河双人”河流生态的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联合保护模式。二是推进城市多样化亲水平台和设施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亲水便利,使市民在亲水活动中认识水、利用水,从而爱护水、欣赏水。三是深入发掘运河特色水文化,通过塑造传统运河景观,使人们品位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运河文化,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打造运河文化节等传播交流平台,充分体现运河水文化特色。
3.5建设高效有序的水管理体系
1正确认识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难题
1.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数量少
以前,我国一直宣传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6位。 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 /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 /3左右。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水资源总体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格局。 各行各业生产、人民生活都离不开水,将来的战争将是争水的战争。水资源缺乏的矛盾将越发突出。
1.2水资源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江河流域众多,但普遍遭受污染,且污染呈现扩大趋势。许多河流、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地, 但由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导致水质下降,蓝藻现象时有发生。农村中小河流原本清澈见底,鱼虾畅游,但因工业污染、化肥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很多水生物难以看到,河流浑浊不堪,有的出现黑臭、富营养化等不良状况。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km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统计显示: 46. 5% 河长受到污染; 10. 6% 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 90% 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 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 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 以上,全国有1 /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1.3水灾害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局部地区发生多年不遇的水灾害,造成水量供应不稳定, 水质不能保证。突发性水事件时有发生,取水口水源地遭受有毒污染、化工废液排放污染整条河流等突发事件屡见新闻媒体。这些水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极大,水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1.4水生态保护与管理法律缺失
我国水污染防治保护相关法律主要有《水法》、 《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对水资源的保护在一定区域发挥了作用。但从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看,法律内容有交叉,法律可执行条款少、 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法律对水生态综合保护与防治涉及的内容少,法律赋予的水生态管理职责、权限不明。 实践中,出现的破坏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等行为没有适用的法律约束,又或者有法律禁止条文但无惩罚条款, 或者有惩罚条款但处罚界限不清,导致法律形同虚设, 难以执行。违法行为不断增加,惩罚措施难以落实,结果导致水生态保护不得力,水污染问题不断扩大。
1.5水生态管理职责不清
水生态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但综合管理的职责不明,环保、水利、市政等部门均可管也可不管,管理权限也不明确,导致水生态管理既有多头管理、目标不明的现象,又有管理空白、力度不够、措施不力的状况出现。由于管理的缺陷,水污染、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水污染不断加剧、水资源流失不断加大、水环境不断恶化,更谈不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1.6水生态文明理念缺乏普及
我们面临的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尽管水利主管部门也大力呼吁保护水生态,但就身边所接触、了解的群体来看,生态文明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各行各业对保护水生态认同度不一致,还没有形成合力对水生态进行齐抓共管。政府机构尽管关注水生态,但付诸于保护管理的力度还不足。广大群众对水生态保护的意识不强,垃圾乱丢乱弃、污水随意排放等不良现象仍屡禁不止。
2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2.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水生态委员会,形成合力保护水生态
水生态文明涉及水利、环保、国土、市政等多部门,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日益严峻的水生态情况,仅依赖一个部门,难以管理到位,突出存在的问题。 水生态的管理与保护、治理与预防过程繁杂,牵涉面广,涉及人群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类似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个水生态委员会,综合管理水生态,形成水生态管理与保护的合力。建立一个水生态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引起更多的人群关心水生态,从而保护水生态,实现水生态的持续发展。
2.2完善以水生态保护为主体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管理水生态
水利部门倡导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核心,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 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无论是水资源管理制度,还是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都应在法律法规中予以体现。法规应阐明水生态保护与管理的职能者———谁来管理; 应阐明属于水生态管理的范畴的行为———管理的界限; 应阐明破坏水生态行为的处罚措失———怎么处罚。以水生态保护为主体的法律法规应突破行业利益,打破条块分割,消除法律死角,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政策引导作用,形成破坏水生态有人管、管理失职有人抓、水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的综合管理体系。
2.3开展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让保护水生态形成共识
a. 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水生态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从学生的教育做起。利用公益广告、微信平台等对社会人员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公众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认可。开展水生态正反典型教育,倡导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的光荣理念,让破坏水生态、污染水资源的集体和个人受到惩戒。
b. 完善政府监督平台,引入媒体监督、公众监督, 设立举报电话、信箱,及时曝光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增强各行各业保护水生态的意识。
c. 加强水生态文化公益宣传,传播水生态建设正能量,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提高群众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生态的自觉性。
d. 重点对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和大型工矿企业主要领导进行宣传教育。水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政府负责人必须要承担起管理重任,不能以招商引资为名引进淘汰落后高耗能产业。大型工矿企业主要领导更是宣传的重点,让他们明白不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就愧对子孙后代的浅显道理。
2.4狠抓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的技术举措,让水生态恢复原生态
a. 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建设工程、新项目必须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改善。按照建设一个项目、改善一片环境的目标,使水生态环境在不同领域得到改善。
b. 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按量供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立管道供水等有效手段,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c. 大力加强污水处理、排放管制。工业项目必须建有污水处理厂,杜绝直接排放。排放的废水必须严格处理,未经处理的污水不得排放。
d. 注重科学研究,追求科技创新,大力倡导废水再利用,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e. 加强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建设工程必须能够正常使用,不能成为做样子的面子工程。
f. 保证水生态经费,工程预算、财政拨款应列入水生态管理与保护费用,并专款专用。
3结语
关键词:生态文明;核心文明
工业文明被生态文明所替代,主要是由于其在资源与环境,同人类生存之间的矛盾,而生态文明则是人类追求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需求的核心文明。我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课题。
一、基于生态文明的形式定位
首先,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存在着内在联系,且这种联系能够体现出依附性。在我国这一文明最早是在生态农业问题探讨会上提出的,且备受经济学者支持,加之这一文明是受到西方环保运动,以及生态伦理学的启发,使得生态文明被纳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范畴内。
其次,伴随着生态文明的深入研究,生态文明从操作层面定位,被列为主要内容,进而起实际产生领域,被确定为生产关系领域,使得生态文明被再次列入物质文明范畴内,以此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联系,存在着交叉性与依附性。
最后,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虽然存在着交叉线与依附性,但并非是否其具有独立性,虽然生态文明需要透过其他文明,来展现其具体存在,但是却不会被其他文明所遮蔽,是相互补充与渗透,以及相互支撑的关系,生态文明在我国的社会文明体系中,具有独特价值,制约着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產生与发展,且在现代化社会文明体系中,生态文明属于相对独立文明形式。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存在着依附性关系,是在其他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与优化的,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不代表其生态文明能够独立建设,是新时期背景下社会文明的主要形式,其能够与现代社会文明构成整体,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的核心文明。
二、工业文明不是真正人类文明
人类作为世界的主宰者,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人类命运的创造者,更是经济发展的决定者,能够决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矛盾。面对工业文明下的生态文集,人类能够自主选择生或死,但是自主选择是要遵循生态规律,才能够做出最明智的抉择,而且不同时期下,人们的选择是不同的,生态文明正是在人类心智成熟期的抉择。因为工业文明下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意识地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总是破坏自然,且不断地破坏自然,以往的文明包括工业文明都是因为过渡贪婪与疏忽,进而走向衰亡的,其中人口无节制的繁殖,以及生产与消费的无限度,最终引发生态危机,最终人们也逐渐的意识到生态文明才是真正的人类文明。
生态文明属于新型人类文明形态,其是在辩证继承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并不是工业文明的点缀与补充,是人类经济发展的革命性转换,由工业文明时期的趋利为主,转向生态文明的避害为主,属于价值转换,工业文明时期人们通过挖掘自然资源,来满足自我发展需要,深化了人类和自然生态的矛盾,进而超出了生态承载范围,最终爆发了生态危机与生存危机,使得人类必须限制消耗力与破坏力,将生态安全作为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透过人类的发展来看,工业文明已经不能作为现阶段人类文明,工业文明已经是发展的过去式,而生态文明才是最终的人类文明,人类自由要遵循生态规律,来满足自我发展,绝不是主观贪婪。
三、人类的核心文明
生态文明的发展能够使得人类经济发展变得理性化,能够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变革也需要从新思考角度与方法出发,人类是造成自然生态失衡的主体,而失衡的价值觀,则会使得世界失衡,人类只有真正的意识到负向发展与负作用的意义,才能够重新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框架,进而指导人类科学的生活,而目前如何科学的生活,也正式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人类只有在经济发展与生存中,做出最明智的判断以及选择,才不会重犯历史性错误。许多文明其是因为没有合理的控制社会欲望,而最终走向消亡的,因此人类生存比发展更重要,人类是矛盾的主导者,片面经济发展则是造成人类与自然矛盾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解决人类发展的困境,则需要调整自身行为,发挥历史文明的主动性以及能动性,利用人类自身的智慧与理性,来战胜贪婪以及愚昧,人类怎样,则世界将会怎样,因此人类要理性的设计人类未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寻找最佳的发展方式与以及生存方式,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好改造人类,而不是改造自然,做到人类自律,而不是利用自然,做好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将是人类未来可行的生活模式,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必要的选择。
结束语:人类文明经历了多种文明的交替发展,人类也逐渐的认识到生态文明,才是人类核心文明,工业文明将会被生态文明完全替代,生态文明发展下的生态危机情况更加的严重,甚至已经超出了人类的预料,这是社会经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人类也必须正视这一问题,重新定位人类文明,要想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则需要转变人类发展的模式,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参考文献
[1]徐海红.生态文明的历史定位——论生态文明是人类真文明[J].道德与文明,2011(02).
[2]王希群.积极推进我国新林学体系建设的若干构想——学习《科学定位育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的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14(01).
今天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我国纪念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我们隆重纪念这两个节日,旨在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更加了解市情水情,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爱水、护水、节水意识,加大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促进XX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作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水资源极度紧缺地区之一的XX,在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现代宜居魅力新XX的进程中,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科学实施,促进XX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显得刻不容缓。为此,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不断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维护河湖健康,夯实水污染防治工作。XX地处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晋北黄土高原,市内主要河流有桑干河、唐河、南洋河、御河、十里河等,分属海河流域永定河、大清河水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市城市化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水污染状况十分严峻。据水质监测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境内已无一类地表水,主要河段均已受到污染,特别是市区主要河段污染更为严重,已失去使用功能,市区部分区域中浅层地下水质恶化,已不宜饮用。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XX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全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维护河湖健康、促进人水和谐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要严格落实水功能区划的各项要求,依法加强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质监测和控制网络体系。要加快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深入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要加强入河排污口达标排放监控管理,严格实施排污口审批和监督制度,严禁水污染物超标排放。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网建设及回用设施建设,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要完善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二、提高用水效率,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定项目、以水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用水结构,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杠杆等多种手段,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要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产工艺、设备及产品。要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重点用水监控,促进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要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节水项目。
三、保障水土安全,推进水生态修复治理。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尽管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方面,我市取得明显成效,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7.3平方公里,但是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水土保持工作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立足生态安全,采取更坚决、更强有力的措施,依法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水土资源,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重点要加快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深入开展“四荒”拍卖治理,突出抓好京津风沙源、首都水资源水保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同时,要抓紧编制全市的水资源保护规划,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积极开展地下水监测和关井压采以及引黄水的配置等工作,推进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按期完成468眼井的关闭任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健全管理制度,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要积极开展市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形成人水和谐的现代水利体系。要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着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水资源有偿使用、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等制度,努力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要抓紧构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强化“源头控制、过程管控、结果防治”三级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同时要注重统筹城市水利建设和水利风景区建设,修复河湖水系生态,绿化美化河岸湖岸。重点要抓好 等水利风景区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周边河道治理工程,营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谐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
2014-03-24 来源:人民日报
水利部部长 陈 雷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也在今天拉开帷幕。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山川秀美关键在水,建设美丽中国关键也在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为我们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我国河湖众多,水系复杂,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2909条,水面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有2865个。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江河湖泊治理与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河湖生态建设和水资源节约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国河湖管理和保护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不少河湖开发已经接近或超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污染、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齐抓,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源头防控治理。抓紧开展江河水量分配,健全覆盖省市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进一步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等制度,推动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以水定发展规模、定产业方向、定城镇布局,大力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节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逐步实现清水入河。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超载河湖和区域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做到严防严控严管,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
二是健全规划体系和约束机制,加强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加快完善河湖管理、河道采砂、岸线保护等规划,建立健全规划治导线管理制度,依法划定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开展河湖水域岸线登记和确权划界工作,实行河湖开发利用和保护分区管理,强化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考核工作。建立占用水域岸线补偿制度,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水域的,要严格按照等效替代原则实行占用补偿。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涉河建设项目审查、河道采砂许可、洪水影响评价等制度,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是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加快规划确定的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支持区域河湖水系连通,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着力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水环境自净能力和水生态修复能力。全面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充分发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的综合效益。
四是开展水生态治理和修复,促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深入开展江河上中游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减少入河湖泥沙,防治面源污染。加强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区预防保护,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开展生态脆弱河湖治理修复。继续实施退田还湖、退渔还湖,加强圩区管理,恢复天然河湖水域面积。实行地下水总量与水位双控制,加大华北平原区等严重超采区治理修复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有序实施耕地休养生息,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五是提升河湖管理保护能力,推进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节约用水、水功能区管理等法律法规,强化水行政监督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取水、超标排放、侵占水域、违法设障、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河湖管理秩序。积极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科技手段强化河湖动态监控,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流域生态需水、河湖健康评估等重大问题研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也是城市的血液,灵秀之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任何人类古文明都是基于各“流域”发展而来的,人类伴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水已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因素,在促进城市发展、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味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水利风景区正是开启转变之门的一把“好钥匙”。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水利风景区在发挥工程效益、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水利风景区建设的要求日益迫切。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对于促进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推进民生水利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水利风景区建设,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突出人水和谐理念,既满足人类对水的合理需求,也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既注重水利设施等人工景观建设,又注重河湖自然景观的恢复和利用,既开发利用水域和水利工程,又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是水利改革和发展赋予的新领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开发中,引入并着力推广生态旅游的理念,注重水利工程生态景观的修复,多采取有利于水环境保护的技术。因此,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促进水利旅游发展越普遍、越深入,接受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教育的人就越多,群众保护水生态、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理念。
第二,水利风景区建设,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风景资源是水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是水利资源有效管理的重要抓手,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水利风景区纳入水利建设范畴,是治水新思路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一些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期间就统筹考虑了后续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注重将旅游和景观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工程建成后美观大方、风景秀丽优美,探索了“建设一个水利工程、美化一片周边环境、塑造一个现代景区”的水利工程建管结合新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水利风景区建设提高了人们对水土资源、水利工程、水文化、水景观等方面的价值认识,规范了水利风景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促进了水利风景区建设走上“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人水和谐”的良性发展轨道。水利风景区建设,既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人居环境,又强调尊重自然,发挥水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给水创造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保持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为实现人与水和谐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情况说明,水利风景区建设在推进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发挥着积极作用。积极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水利风景资源,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水利风景区建设,彰显了水利的文化传承功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提升了水工程的文化承载力和文化品位,拓宽了水利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了水利行业的社会地位,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极大地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内涵,推动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进程。水利风景区都具有丰富的水文化内涵。人们在享受现代水利、优美环境景观、陶冶情操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水利科学知识,感受了当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认识水利、热爱水利、宣传水利的目的,提高全民族的水利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意识,使水利风景区成为水利宣传教育的示范基地。实践说明,水利风景区建设在挖掘水文化内涵,宣传推广水文化价值,打造水文化景观等方面,是重要的载体和抓手,在推进水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水利风景区建设,拉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水利风景区,通过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尤其是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拉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水利多种经营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水管单位改革和当地社会人员提供了大量直接、间接的就业机会,不仅统筹兼顾了景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利益,而且也为水管单位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增强了单位经济实力,为实现管养分离的同时提高职工收入、稳定职工待遇提供了经济保障。从实践效果来看,水利风景区工作开展得好的水管单位,改革和发展态势都比较好。特别是一些水库管理单位,通过建设水利风景区,以水利旅游整合库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经济收入迅猛提高,不仅妥善安置了分流职工,还反哺了水利工程的管理与养护,有力地促进了水库的改革和发展。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水利风景区建设已经从水利系统走向了社会,成为地方党委政府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和建设亲水景观,建设了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实现了水清岸绿、风景优美、人水和谐的水城新气象。
二、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随着水利风景区的发展,特别是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积极践行“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人、水、城和谐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成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山东省水利厅认真总结水利风景区建设经验,确定实施“三步走”(水利风景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城乡水利一体化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与水利风景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新发展的方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我省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将水利风景区纳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体系,要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建成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水利风景区。
目前,长沙作为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市已有湘江风光带(2004年第四批)、千龙湖(2005年第五批)、黄材水库(2009年第九批)、望城半岛(2016年第十五批)4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有白鹭湖(2003年第一批)、梅田水库(2012年第九批)、洋湖湿地(2013年第十批)、芙蓉山(2013年第十批)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此后,我市规划每年新增2个水利风景区,2030年将达到38个。
水利风景区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衡量尺度和重要抓手,两者之间又有较大的差异。
第一,两者在运行机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水利风景区在运行和建设工程中是功能导向,主要实现水利工程设施的景区化功能,所有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评审等都是围绕水利风景区的各类旅游和休闲功能展开的,休闲、游憩、度假、科普等功能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核心,也是水利工程区域成为水利风景区的基础;与水利风景区不同,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运营则是目标导向的,其所有工作的进行都是围绕城市水生态文明这一目标展开,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水生态化。
第二,两者在具体实施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从目前看,水利风景区的实施以倡导性为主,根本准则是做加法。如,水利风景区要建设和发展,需要根据规划增加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针对目前城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水安全等各种问题,强调对各类水资源不合理现象的控制,根本准则是做减法。如限制城市内高耗水企业发展,减少城市污水排放等。
第三,两者在空间范围和内涵上存在较大差异。在空间范围上,水利风景区是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尺度拓展,将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实践由点推广到面,由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单个要素拓展到整个系统。水利风景区和水生态文明的内涵也不同,水利风景区本质上是一种舞台化设计的情景体验,游客追求的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理想感受,政府追求的是城市和区域的崭新名片,水生态文明城市则是让水生态文明融入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水生态文明走进生活。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先实践领域,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以及拓展水利服务领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会积累丰富的建设经验。所以,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继续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将其纳入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亮点工程。
三、我市如何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重要机遇期。我市要以促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目标追求,准确把握水利风景区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水利风景区建设新局面。
第一,要充分引起重视。要认识到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纳入水利重要工作统一部署,把水利风景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任务统一考核。要明确管理职能,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逐级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逐项落实建设目标任务。要进一步挖掘具有水特色鲜明、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的水利风景区,成为水利服务民生的品牌业务,争取我市每个县(市)区都能有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2-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第二,要进行科学规划。要科学编制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其他水利专项规划相衔接。2014年,水利部对我市的国家级的水利风景区湘江风光带进行了复查,省水利厅也对我市省级水利风景区白鹭湖进行了复查,指出了一些需整改的地方。我市组织了各水利风景区科学制定了“十三五”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改进现有规划不适应发展的地方。2015年,我市规划将申报洋湖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申报乔口镇为省级水利风景区。使我市水利风景区数量达到9个,实现水利风景区旅游业收入9500万元。
第三,要创新发展模式。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国土、环保、建设、旅游等部门的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强水利风景区公益宣传,运用先进技术为水利风景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加强投融机制研究,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的有效模式。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在1971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正式提出,一经提出,这种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城市发展模式就受到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受到普遍认可和支持的定义,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
前苏联生态学家Yani Lsky提出:“生态城市要求把建设城市的技术、自然完全融合,强调人在城市生态中的重要性,民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环境的质量都要得到一定的保护,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元素,产生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型。”
中国的黄光宇教授(1989)也撰文指出:“生态城市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阶段成果中可以发现,生态城市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用生态平衡等原理推进城市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城市
自概念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覃玲玲(2011)提出:“生态文明城市要求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强调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王家贵(2012)撰文指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基准,以全面提升居民持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维护和利用效能,进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
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这一概念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承受能力,改变以索取自然为主的城市建设方法,寻求适合本地环境和自然的城市建设路径,挖掘城市资源和潜力进行城市建设。
(三)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生态文明城市是近年兴起的新兴概念,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缺乏。
王沛芳等学者(2003)在分析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建设模式,表明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黄红(2013)在《广州水生态城市建设构想》阐述了从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防洪潮减灾体系、水生态系统健康调控体系、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等方面建设水城的构想。
综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水”,紧扣城市水系统进行生态建设,从一个新的视角推进。
二、区别与联系
(一)概念相互关系
1.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根本
生态城市强调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状态,只有达到了生态文明的状态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即遵循生态文明本质和要求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城市资源潜力之间的关系,以崭新的面貌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全面发展。
传统城市建设观单纯地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索取的对象,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好平衡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阶段成果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而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良好、健康发展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就成了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涵,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最终实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阶段成果。
3.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子系统
水生态文明要求尊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以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为基础进行人力活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其主要包括水的综合利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和修护水生态系统,水系统的保护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
生态文明城市中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点,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城市的水资源相匹配的新型城市产业布局,改善居民的水使用情况、水保护思想,使人们融入爱水、节水、亲水的大环境中。
(二)概念区别
1.经济学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有与城市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以及工业布局,用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合理的方式进行发展建设,既要符合自然环境资源的要求,又可以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物质和经济的高效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而生态文明城市是将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几个不同方面纳入城市建设的考虑中,在追求人和社会发展、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减少甚至禁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珍惜和开发资源,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强调在全国水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之下,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市水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推进城市建设。
2.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而且要求人类生态化,将科学技术、城市文化、道德法律等元素融入生态城市建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提供一个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城市社会。而生态文明城市将人和自然融到一起,明确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合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目前,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其建设路径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开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现有的城市水生态循环理论、水生态工程理论、水生态护坡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寻求最大限度适合人类生活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方法,为整个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总结
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侧重于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与不同发展状态,生态城市建设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技术为核心,综合研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使用多种技术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进而改善城市生活。而生态文明城市在挖掘城市内外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在建设城市的时候,既要考虑社会和城市的需要,也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在于水的重要性,即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以保护水生态体系、水生态系统为主,实现人水和谐方能保证城市的迅速稳定发展。三者在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面均有不同,是不能混淆的概念。
摘要: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主动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然而无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还是实践都仍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随后衍生出的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名词也面临着概念划分不清、区分度低,概念滥用、乱用等情况。通过分析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不同角度的概念使用和发展情况,浅析这三个概念并明确其区别与联系,规范概念的使用情况。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推荐阅读:
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09-21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10-21
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07-20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10-23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11-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07-1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作文09-21
关于文明生态建设工作的总结10-21
我对生态文明的看法05-27
我家乡的生态文明12-08